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防标准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防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防标准

篇1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水电站;选址;总体布置;主要建筑物

Abstract: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design of the project location, engineering overall arrangement and the main buildings in the writing process should be seriously in investigation, exploration, test, study, obtain reliable basic material. Design should be safe, reliable,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aving investment, pay attention to the economic benefit; Also should have the analysis, argumentation, have the necessary project, and have a clear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 Through the GuXing hydropower station, the feasibility study repo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ocation, the engineering TiZong arrangement and the writing of the main building, the more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to each and every one of the main content and the depth requirements expression comes out.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Hydropower station; Location; The overall layout; The main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 言

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设计过程,尤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写中,将根据江河流域(河段)规划,区域综合规划或水利水电专业规划的要求,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条件进行调查和必要的勘测,在可靠资料的基础上,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深度要求中进行工程选址、工程总布置及主要建筑物的确立及编写尤其重要,以下谈谈古兴水电站应如何工程选址、工程总体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1 工程等别和标准

1.1 工程等别及建筑级别

古兴水电站以发电为主,总装机容量为5000kW,校核洪水位时的总库容为588.12万m3。按照《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规定,工程属Ⅳ等工程,小(Ⅰ)型规模。电站的永久建筑物(拦河坝、泄水建筑物、厂房)均按4级建筑物设计,导流围堰等临时工程按5级建筑物设计。

1.2 洪水标准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规定,电站建筑物的洪水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洪水标准

建筑物 设计洪水重现期(年) 校核洪水重现期(年)

拦河坝、泄水建筑物、厂房 30 200

1.3 设计基本资料

水文气象

古水河流域自上游至下游主要气象参数为:多年平均气温20.8℃~20.7℃,最高气温39.1℃~39.4℃,最低气温-3.9℃-4.2℃.多年平均相对温度81%,多年平均风速0.9~1.1m/s,最大风速13~5.3m/s。

2 工程选址

古兴水电站坝址的选择受下游蒙坑电站正常水位的制约,没有较多坝址作比较,考虑到上游已建成的大良水电站坝址、梯级电站的水位衔接等,选择上坝址和下坝址两个方案比较。上坝址位于下距旧电站100m上游,下坝址位于上坝址下游50m。

2.1 上坝址方案

2.2.1 地形、地质条件

坝址河床呈不对称的“U”型。河流呈“S”形急转弯后再折向SW,河道弯曲。坝轴线走向取205°。河床砂砾石层厚约4m,左岸为土质岸坡,右岸为浅部发育强风化岩。

2.1.2 工程型式、布置

上坝址方案拟于竹黎村正对面河段修筑拦河坝,并在河床上处布置厂房及附属建筑物,属河床式开发方案。厂房布置在河流左岸,拦河坝布置在右岸。

2.2 下坝址方案

2.2.1 地形、地质条件

下坝址位于上坝址下游约50m处。下坝址河床呈不对称的“U”型,左岸坡角45°~55°,右岸坡角约5°~25°。坝轴线方向为285°,河床宽约75m。枯水位67m时,水面宽约40m,水深1~3.5m。

2.2.2 工程型式、布置

工程在河左岸筑坝挡水,河床的右岸布置厂房和附属建筑物,属河床式开发方案。

2.3 坝址比较和方案选择

上坝址河床相对宽阔,有利于布置厂房等建筑物,上部松散覆盖层厚度不大,河床基岩埋深较浅,基岩面较平坦且较容易开挖。下坝址右岸河岸边强~弱风化基岩, 开挖量大,工程投资大,而且厂房布置接近原来的公路,升压站的布置比较困难。

综上所述,上坝址优于下坝址。建议选择上坝址。

3 坝型选择

坝址处河面较窄,正常蓄水位50.1m时,宽度为60~65m,而洪峰流量相对较大,设计洪水洪峰流量2473m3/s。校核洪水洪峰流量3495m3/s,洪水宜从河床渲泄,因此,挡水、泄水建筑物采用重力式。坝体采用混凝土型式。

4 枢纽布置选择

本电站水头较低,选定坝址处没有引水或其他布置的地形条件,所以厂房采用河床式布置。枢纽为河床式电站,由拦河坝、厂房、升压站等建筑物组成。

4.1.1 拦河坝

拦河坝由溢流坝、非溢流坝组成。河床绝大部分被溢流坝及河床式厂房占用。

(1)、溢流坝

1)溢流坝布置

溢流坝全长50m,设5扇弧形钢闸门,闸门的尺寸为:10×8m(宽×高),堰体为WES标准剖面的实用堰,堰顶高程为42.50m,堰高8.5m,上游堰面曲线采用椭园方程:

2)泄流能力

闸门全开后,冲沙孔拉开泄洪,冲沙孔的泄洪能力用闸孔出流公式计算,根据上述计算表和冲沙孔泄洪计算成果点绘出古兴电站坝上Z~Q关系曲线图。

本水电站为径流式水电站,根据电站的坝上Z~Q关系曲线图查得,设计洪水位为52.30m,校核洪水位为54.80m。

4.1.1.1坝顶高程

坝顶高程的确定,是在各种运行情况水库静水位加对应风浪高程和安全超高中选取最大值。

坝顶至水库静水位的高度的计算公式为:

Δh=2hL+ho+hc

表2 坝顶高程计算成果单位:m

上述成果表明,坝顶高程由校核洪水位控制,定为56.30m,最大坝高22.70m,坝顶长度 62.00m。

4.1.1.2 消能设计

根据下游水位较高的情况,采用底流式消能。根据计算,消力池的长度为30m,护坦的长度为10m,堆石防冲段长20m。岸坡采用护坡处理,其护砌长度29m,护坡顶高程为10年一遇洪水位。

4.1.2 厂房及变电站

4.1.2.1 厂房布置概述

厂房布置在河床右侧,装机2台,总装机容量5000kW,为河床式厂房,其主要尺寸(长×宽×高)为23.7m×19.5m×16.5 m,其安装高程41.20m,水轮机层高程 44.225m,发电机高程48.7m,尾水管底高程34.91m,屋顶面高程65.20m,设50t/10t桥式吊车1台,厂房进口设防洪门。

进水口设拦污栅及检修门各1道,门机启闭。各设快速主闸门1道,固定式启门机启闭。

稳定计算

上游底板高程37.14m,下游底板高程33.41m。假定滑动面为厂房基底面。根据地质报告,取f=0.45。

计算公式:k=

抗滑抗倾的稳定计算成果如表3。

厂房地基面上的垂直正应力(计入扬压力)控制(按材料力学公式)。

σMax≤2500kN/m2σMin>0

表3 厂房整体抗滑稳定性计算成果表

4.1.2.2 升压站

升压站布置在室外,高程53.00 m,面积为25m×18m,安装1台主变压器,主变容量为6300kVA,35kV出线1回。

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的工程选址、工程总体布置及主要建筑物是编写过程中主要体现建筑物和工程布置的一项主要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应认真进行调查、勘察、试验、研究,取得可靠的基本资料。设计应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密切结合实际,节约投资,注重经济效益;还应有分析,论证,有必要的方案,并有明确的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1]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1993-0901实施

[2]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规定

篇2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控制配合比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能在现代土建工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特殊性能体现在:具有较高的强度及耐久性;混凝土拌制物具有可塑性;能与钢筋牢固的结合成坚固、耐久、抗震且经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混凝土材料品质及配合比质量的波动以及混凝土输送、浇筑、养护等施工工艺对混凝土质量有较大的影响,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

一、混凝土材料质量控制

(一)水的质量要求

凡可以饮用的水均可用于拌制和养护混凝土。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污水及沼泽水不能使用,对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工程不允许使用海水。拌制混凝土用水还应符合下表要求。

拌制混凝土用水的质量控制

项目

指标

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和硬化的油类,糖类或其他有害杂质

不允许

PH值不小于

4

硫酸盐,折成SO4,其含量不大于

1%

(二)水泥的质量控制

水泥品种较多,按用途和性能分为通用水泥、专用水泥及特种水泥。通用水泥主要用于一般土建工程。包括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硅酸盐水泥以及复合硅酸盐水泥。在使用水泥的时候必须区分水泥的品种及强度等级掌握其性能和使用方法,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与使用水泥,这样既可提高工程质量又能节约水泥。

在施工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优先使用散装水泥。

(2)运到工地的水泥,应按标明的品种、强度等级、生产厂家和出厂批号,分别储存到有明显标志的仓库中,不得混装。

(3)水泥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应防水防潮,已受潮结块的水泥应经处理并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4)水泥库房应有排水、通风措施,保持干燥。堆放袋装水泥时,应设防潮层,距地面、边墙至少30CM,堆放高度不得超过15袋,并留出运输通道。

(5)先出厂的水泥先用。

(6)应避免水泥的散失浪费,作好环境保护。

(三)骨料的质量控制

砂石骨料是混凝土最基本的组成成分。通常1立方米的混凝土需要1.5立方米的松散砂石骨料。所以对混凝土用量很大的水利水电工程,砂石骨料的需求量是很大的,骨料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水泥用量和混凝土要求,从而影响水工建筑物的质量和造价。为此,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应统筹规划,认真研究砂石骨料储量、物理力学指标、杂质含量及开采、储存和加工等各个环节。

使用的骨料应根据优质、经济、就地取材的原则进行选择。可以选用天然骨料、人工骨料,或者互相补充。选用人工骨料时,有条件的地方宜选用石灰岩质的料源。

1骨料料场规划

骨料料场的合理规划是骨料生产系统的设计基础,是保证骨料质量、促进工程进展的有力保障。

骨料料场规划的原则

(1)满足水工混凝土对骨料的各项质量要求,其储量力求满足各设计级配的需要,并有必要的富裕量。

(2)选用的料场,特别是主要料场应场地开阔,高程适宜,储量大,质量好,开采季节长,主辅料场应能兼顾洪枯季节互为备用的要求。

(3)选择可采率高,天然级配与设计级配较为接近,用人工骨料调整级配数量少的料场。

(4)料场附近有足够的回车和堆料场地,且占用农田少。

(5)选择开采准备量小,施工简便的料场。

2骨料的质量要求包括:强度、抗冻、化学成分、颗粒形状、级配和杂质含量。骨料分为粗骨料和细骨料。

粗骨料质量要求:

(1)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应超过钢筋净距的2/3、构件断面最小边长的1/4、素混凝土板厚的1/2。对少筋或无筋的混凝土结构,应选用较大的粗骨料粒径。

(2)在施工中,宜将粗骨料按粒径分成下列几种粒径组合:当最大粒径为40mm时,分成D20、D40两级;当最大粒径为80mm时,分成D20、D40、D80三级;当最大粒径为150(120)mm时,分成D20、D40、D80、D150(D120)四级;

(3)应控制各级骨料的超、逊径含量。

(4)采用连续级配或间断级配,应由实验确定。

(5)粗骨料表面应洁净,如有裹粉、裹泥或被污染等应清除。

(6)粗骨料的其它品质要求见下表:粗骨料的品质要求

项目

指标

备注

含泥量

%

D20D40粒径级

≤1

D80,D150(D120)粒径级

≤0.5

泥块含量

不允许

坚固性

%

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

≤5

无抗冻要求的混凝土

≤12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

≤0.5

折算成SO3,按质量计

有机质含量

浅于标准色

如深于标准色,应进行混凝土强度对比实验,抗压强度比不应低于0.95

表观密度kg/m3

≥2550

吸水率%

≤2.5

针片状颗粒含量%

≤15

经实验论证,可以放宽至25%

细骨料质量要求:

(1)细骨料应质地坚硬、清洁、继配良好;人工砂的细度模数宜在2.4-2.8范围内,天然砂的细度模数宜在2.2-3.0范围内。使用山砂、粗砂、特细砂应经实验论证。

(2)细骨料的含水率应保持稳定,人工砂饱和面干的含水率不宜超过6%,必要时应采取加速脱水措施。

(3)细骨料的其它品质要求见下表:

细骨料的品质要求

项目

指标

备注

天然砂

人工砂

含泥量

%

≥和抗冻要求的

≤3

≤5

泥块含量

不允许

不允许

坚固性

%

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

≤8

≤8

无抗冻要求的混凝土

≤10

≤10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

≤1

≤1

折算成SO3,按质量计

有机质含量

浅于标准色

不允许

表观密度kg/m3

≥2500

≥2500

云母含量%

≤2

≤2

轻物质含量%

≤1

经实验论证,可以放宽至25%

石粉含量%

6---18

二、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必须通过实验,满足设计技术指标和施工要求,并经审批后方可使用。混凝土施工配料必须经审核后签发,并严格按签发的混凝土施工配料单进行配料,严禁擅自更改。在施工配料中一旦出现漏配、少配或者错配,混凝土将不允许进仓。

三、混凝土的搅拌及输送质量控制

根据工程量的大小并结合施工单位自身设备条件选取相应的拌和设备和运输设备。提前预测拌和设备和运输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和问题,并及时安排机修人员作好设备的检查和修理工作。不能因为设备故障而停止混凝土的浇筑,确保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提供工程所许混凝土,促进工程有序向前推进,保证施工进度。

1混凝土拌和质量控制要点

(1)混凝土最小拌和时间

拌和容量Q(立方米)

最大骨料粒径(mm)

最少拌和时间(s)

自落式拌和机

强制式

0.8≤Q≤1

80

90

60

1<Q≤3

150

120

75

Q>3

150

150

90

注:①入机拌和量应在拌和机额定容量的110%以内。

②加冰混凝土拌和时间应延长30s(强制式15s)

(2)在混凝土拌和中应定时检测骨料含水量。

(3)混凝土掺和料在现场宜用干掺法,且必须拌和均匀。

(4)混凝土拌和物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按不合格处理。

①错用配合比。

②混凝土配料时,任意一种材料计量失控或漏配。

③拌和不均匀或夹带生料。

④出口混凝土坍落度超过最大允许质。

2混凝土运输过程注意事项

(1)运输中不致发生分离、漏浆、严重泌水、过多温度回升和坍落度损失。

(2)混凝土运输时间:

运输时段平均气温

混凝土运输时间(min)

20—30

45

10—20

60

(3)5—10

(4)90

(4)低温天气应避免天气、气温等因素的影响,采取遮盖或保温设施。

(5)混凝土的自由下落度不宜大于1.5m否者应设缓降措施,防止骨料分离。

(6)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如果出现故障,必须及时处理。在混凝土初凝前想办法将混凝土运送到浇筑仓位否者以不合格处理。

四、混凝土浇筑、养护及拆模质量控制

(一)混凝土的浇筑

混凝土浇筑前作业包括:基础处理、施工缝处理、立模钢筋及预埋件的安设。(其质量要求参见《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其次必须经监理人员验仓合格,并取得准浇许可证方能进仓作业。

1入仓铺料

混凝土入仓铺料多采用平浇法,它是由仓面某一边逐层有序连续铺填。铺料层的厚度与振动设备的性能、混凝土粘稠度、骨料强度和气温高低有关。

其具体要求参见下表:

振动设备

浇筑层厚度

插入式

振捣机

振捣棒头长度1.0倍

电/风振捣器

0.8倍

软轴式振捣器

1.25倍

平板式

单层钢筋

250mm

双层钢筋

200mm

混凝土层间间歇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会出现冷缝,使层间抗渗、抗剪能力明显下降,在施工过程中,其允许间歇时间:

混凝土浇筑气温

允许间歇时间(min)

中热、硅酸、普通硅酸盐水泥

低热、矿渣、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20—30

90

120

10—20

135

180

(5)5—10

195

----

2平仓与振捣

卸入仓内成堆的混凝土料,应平仓后再振捣,严禁以振捣代平仓。振捣时间以混凝土粗骨料不在显著下沉,并开始泛浆为准。应避免欠振、过振使混凝土振捣均匀密实。其振捣具体要求参见《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3浇筑中仓面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停止浇筑。

(1)混凝土初凝并超过允许面积。

(2)混凝土平均浇筑气温超过允许偏差质,并在1小时内无法调整至允许温度内。

(3)在浇筑过程中出现大雨或暴雨天气。

4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挖出混凝土。

(1)不能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或对水工建筑带来不利影响的级配错误的混凝土料。

(2)长时间凝固、超过规定时间的混凝土料。

(3)下到高等级混凝土浇筑部位的低等级混凝土料。

5在浇筑埋石混凝土的时候应该严格控制施工单位的埋石量、埋石大小并保证埋石洁净以及埋石与模板的距离,杜绝施工单位为了单纯提高埋石率而放弃质量。在施工中努力确保埋石垂直和水平距离,以不影响振捣为原则,提高埋石混凝土质量。

6浇筑完的混凝土必须遮盖来保温或者防雨。

五、混凝土的养护及拆模质量控制

(一)混凝土的养护

为使混凝土中水泥充分水化,加速混凝土的硬化,防止混凝土成型后因曝晒、风吹、干燥、寒冷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出现不正常的收缩、裂缝破坏等现象。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洒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混凝土表面的养护要求:

(1)塑性混凝土应在浇筑完毕后6-18h内开始洒水养护,低塑性混凝土宜在浇筑完毕后立即喷雾养护,并及早开始洒水养护。

(2)混凝土应该连续养护,养护期内必须确保混凝土表面处于湿润状态。

(3)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宜少于28d。

(二)拆模

拆模的迟早直接影响到混凝土质量和模板使用周转率。拆模时间应根据设计要求、气温和混凝土强度等级情况而定。对非承重模板,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以上,其表面和棱角不因为拆模而损坏方可拆除。对承重模板达到下表规定的混凝土设计标号的百分率后才能拆模。

悬臂板、梁

其它梁、板、拱

跨度≤2米

跨度>2米

跨度≤2

跨度2-8米

跨度>8米

70%

100%

50%

70%

100%

参考文献

1水利工程施工武汉大学出版社

2混凝土工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李立全

篇3

[关键词]河道治理;河堤设计;宾格石笼;抗滑

1 工程概况

某河道全长15.1km,其中部分段河道内淤积严重,边坡为土质边坡,水土流失严重,河道不满足行洪要求。为进一步加大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力度,保护生态环境,拟对该河道进行生态综合治理[1 ]。该河道生态综合治理主要包含河道清淤防渗,河道两岸防洪水位以下采用宾格石笼边坡护砌,防洪水位以上采用草皮护坡。宾格石笼边坡护砌1260m、草皮护坡5670m2 、栽植绿化树木500 株;新建拦水坝5 座,20 年一遇的河道防洪设计标准,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

2 河堤设计

河道治理长度630m,河道断面形式为梯形断面,边坡比1 ∶3 ,河道两岸防洪水位以下采用宾格石笼边坡护砌,防洪水位以上采用草皮护坡,河道上河口种植垂柳绿化,垂柳种植株距3m,拟种植垂柳500 株,垂柳胸径7cm。

2.1 河道参数计算

式中:Rp为累计频率为p的波浪爬高;KΔ为斜坡的糙率及渗透性系数,砌石护面取0.8 ,草皮护面取0.9;Kv为经验系数,根据风速v、堤前水深d及重力加速度g来确定;Kp为爬高累积频率换算系数;m为边坡系数;H-为平均波高;L为波长。将各值代入式(1),计算结果见表1 。河道设计底宽16m,边坡高3m,设计水深2m,设计边坡采用1 ∶3 土质边坡。

2.2 宾格石笼边坡护砌

格宾笼又叫格宾网,是由低碳镀锌覆塑钢丝使用机械编织而成的六角形网箱结构。网箱钢丝主要由边端和网面钢丝组成,其类型和要求见表2 。所用钢丝要求重镀锌覆塑,镀锌量要大于245g/m2 ,覆塑的厚度也应大于0.5mm,其抗拉强度要求在350 ~500MPa之间,延伸率应高于10%[4 ];格宾石笼内填料重度应满足18 ~19kN/m3 ,填石为大于MU30 的卵石或者硬质岩质块石,粒径在100 ~250mm较为合适。为确保回填的砂砾不会流失,应在其格宾挡墙后设置无纺土工布,克重250 ~300g/m2 ,施工折边大于0.3m[5 ]。见图1 。组装格宾的原则:形状应规则,绞合相对牢固,所有竖直面板上边缘要在同一水平面上,且确保面板上端水平边缘与盖板边缘能够绞合。石料填充务必均匀地向同一层各箱格内放入填充料,单格网箱不能一次性投满。填料施工时,应将每层的投料厚度控制在33cm上下,正常情况下1m高网箱应分3 到4 层投料。可根据土壤和气候以及景观的要求,选择植被灌木或草种,网箱封盖后,应将壤土在空隙处填满,顶部填满高约5cm壤土[6 ]。

3 边坡稳定与河道冲刷分析

边坡稳定分析包括施工完建期迎水面边坡稳定、稳定渗流期形成稳定渗流时的迎水面边坡稳定、水位降落期迎水面边坡稳定。采用《北京理正边坡稳定分析软件5.11 版》瑞典圆弧法计算,对边坡稳定进行分析。根据《水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L203 -1997),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级,稳定分析时地震烈度为7 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边坡抗滑稳定计算选用两种典型断面进行边坡稳定分析,需要的堤体土料物理力学指标按地质报告提供数据[5 ]。

3.1 抗滑稳定计算

采用理正边坡稳定分析软件,对边坡的抗滑稳定性进行计算。在计算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条件,可分别采用有效应力法或总应力法:总应力法应用于施工期是上游死水位工况;有效应力法和总应力法同时用于水位降落期;有效应力法均用于稳定渗流期。由表3 稳定计算成果可知,河道边坡满足稳定要求[5 ]。

3.2 河道冲刷深度

冲刷深度:(4)式中:n为与防护岸坡在平面上的形状有关系数,n=14;vH为河道允许的不冲流速;vp为河道平均流速;hp为冲刷后水深。其中:hp=ph(5)式中:h为冲刷前水深;p为系数。

4 拦河坝设计

为拦截泥沙,增加河道景观,形成景观水面,在该河道新建拦水坝5 座。拦河坝坝体采用M10 浆砌石驼峰堰,坝高1.5m,坝体采用1 ∶3 水泥砂浆砌筑毛石基础,坝体基础采用厚100mm的C15 混凝土垫层。

4.1 拦河坝宽

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 -2000)和《水力计算手册》,拦河坝宽[6 ]:(6)式中:Q为流量,m3/s,Q=135m3/s;H0 为计入总流速水头的堰上水头,H0=2.6m;ε为闸墩侧收缩系数,ε=1;m为流量系数。P1/H0 >0.34 ,m=0.452(P1/H0)-0.032 经计算,拦河坝宽B=10m。

4.2 坝体稳定分析

采用《浆砌石坝设计规范》(SL25 -1991)中所提供计算公式:新砌M10 浆砌石,f1 取0.6 ,C1 取50 ×104Pa。应用《水利水电工程PC―1500 程序集》计算:在正常情况下:K=1.81 >[1.15 ];在非常情况下:K=1.55 >[1.00 ],表明坝体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均满足规范要求。5 结论1)河道设计底宽16m,边坡高3m,设计水深2m,断面形式为梯形,采用1 ∶3 土质边坡。河道两岸防洪水位以下采用宾格石笼边坡护砌,防洪水位以上采用草皮护坡,河道上河口种植垂柳绿化,垂柳种植株距3m,拟种植垂柳500 株,垂柳胸径7cm。2)施工完工期、水位降落期、稳定渗流期的计算边坡滑动安全系数均满足河道边坡的稳定性要求,河道冲刷深度总深度0.63m3)河坝坝高1.5m,坝宽10m,坝体采用1 ∶3 水泥砂浆砌筑毛石基础,坝体基础采用厚100mm的C15 混凝土垫层。在正常情况与非常情况下,坝体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均满足要求。

参考文献

[1 ]廖平安.北京市中小河流治理技术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14(1):11 -13.

[2 ]孙飞云,林鲁生,董紫君,等.龙岗河干流综合治理工程生态修复设计与应用[J].水利水电技术,2012 ,43(8):103 -106.

[3 ]赖永辉.龙潭河陂下段河道生态整治水力计算[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1(1):92 -96.

[4 ]刘向荣,彭艺艺,余润生,等.柳州竹鹅溪河道综合整治工程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2010 ,26(4):38 -41.

篇4

关键词:南水北调;地震液化;边坡稳定;地质评价

中图分类号:F416.9 文献标识码:A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宏伟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工程实施后将极大地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状况。配套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连接中线总干渠和受水区地表水厂的纽带作用。

石家庄市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地处河北省中南部太行山山前倾斜平原的前缘,涉及石家庄市整个平原区。其中元氏-赵县输水管道全长约23.733km,中途穿越河,管线采用单管重力输水方式,管径1.0~1.6m,设计流量0.92~1.64 m3/s,管道挖深约3.0~9.0m,渠首埋深较大,向下游逐渐变浅。

1、地质概况

1.1地形地貌

元氏-赵县管线位于太行山山前倾斜平原区,地势西高东低,京广铁路以西地面高程64.5~82.5m;以东相对较平坦,地面高程64.5~43.5m。管线所穿越的河为平原型河道,河谷形态呈“U”字型,河床宽而浅,河漫滩与阶地不明显。

1.2地层岩性

元氏-赵县管线地层岩性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的壤土、砂壤土(透镜体)、粘土(透镜体)及砂层(粉细砂、中粗砂)。其中壤土层呈褐黄~棕黄色,硬塑~可塑,管道沿线广泛分布,垂向空间上主要位于表层。砂层呈棕黄~灰黄色,稍湿,稍密~中密,广泛分布下部(多位于现状地面约12m以下)。

1.3气象水文

工程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润多雨、雨量集中,秋季天高气爽、降雨渐少,冬季寒冷少雪。多年平均气温12.4~13.3℃;全年1月份温度最低,月平均气温-2.6~-4.3℃;6、7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26.0~26.6℃。沿线同期气温比较接近,多年平均降水量508~583mm,无霜期自190~205d不等。

管道沿线地下水埋深较深,均在20m以下,勘探深度内未见地下水。河河水对混凝土具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1.4地质构造与地震

工程区位于一级构造单元的中朝准地台,二级构造单元的华北断坳,三级构造单元太行山隆起和河北断陷的接触带部位。附近主要有井陉~长冶断裂、石家庄断裂、元氏断裂,其中元氏断裂与管道相交于河以西。上述断裂皆为新构造隐伏断裂,第四纪以来活动微弱,对工程无大影响。

工程区所属的元氏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赵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1.5物理地质现象

管道沿线为山前平原区,与农用水渠交叉较多,水渠一般窄而浅,工程开挖埋管后不会相互影响。除雨季沟坎部位易形成冲沟外,未发现其它不良物理地质现象。本区多年最大冻土厚度50~60cm。

2、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

2.1地震液化问题及评价

工程区赵县段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因存在大量砂壤土、粉砂、中砂、细砂、粗砂层和粘粒含量小于16%的土层,初步判定有液体可能性。采用标准贯入锤击数法对初判有液化可能性的无粘性和少粘性土进行复判,结果为:当发生7度及以上地震且地下水位上升到地表以下3m时,粘粒含量低的壤土、砂壤土及砂层存在地震液化的可能。

但考虑多年来本地区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工程运用期间地下水位上升到近地表、使地层达到饱和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实际运用中可不考虑地震液化的影响。

2.2边坡稳定问题及评价

元氏-赵县输水管道开挖深度3.0~9.0m范围内,边坡及管底岩性大部分为壤土、局部为砂壤土、粉砂,边坡稳定性较好。临时边坡坡比建议值:坡高≤5m时为1:0.75~1:1;坡高>5m时为1:1.5,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增加马道。

建议坡顶减少重物堆载,禁止重车通行,施工过程中应派专职人员沿途巡视临时边坡的稳定性,确保工程和人员安全。

2.3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及评价

输水管道管底地层较均一,多为壤土,局部为砂壤土,二者物理力学性质相近,地基承载力相差无几,不易产生不均匀沉降问题。

2.4环境水问题及评价

勘察期间未见地下水,工程施工期间地下水上升的可能性不大。河河道内存在地表水,虽然河底地层为壤土,属相对不透水层,但穿越河施工仍应考虑排水问题。

水质简分析成果表明:河河水类型为重碳酸硫酸钠钙型水,对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和钢结构均具弱腐蚀性,故应采取必要的抗腐蚀措施。

2.5管道抗冲刷问题及评价

穿越河主河槽段,管底上部约有2.0~3.0m厚的壤土、砂壤土层和厚约1.0m的粉砂层,壤土层液性指数IL建议值0.25,砂壤土层液性指数IL建议值0.18,工程设计时应根据相应参数计算抗冲刷深度,确保管道正常运用。

2.6土的腐蚀性问题及评价

输水管线埋管深度范围内土体进行了土腐蚀性试验和土壤电化学侵蚀性(土壤电阻率)地球物理勘探试验,结果表明:埋管深度内的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中等腐蚀性,从工程安全角度考虑,建议输水管道全线采取抗腐蚀措施,尤其应注意穿越河段的抗腐蚀问题。

3、结语

元氏-赵县输水管线地质结构主要为粘性土单一结构,局部为粘夹砂或粘砂双层结构,管底主要位于壤土层中,该层承载力建议值120 kPa,压缩模量建议值7.2~7.8 MPa,具中等压缩性,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管道基槽挖深约3.0~9.0m,地下水位埋深大于20m,不存在施工排水问题;工程设计时应注意水、土对管材的腐蚀性问题,当采用钢管或球墨铸铁管时,应做好防腐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参考文献:

[1]GB 50487-2008,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

篇5

关键词:平水河水库;大坝设计;探讨

1 基本概况

平水河水库工程位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该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贫困县,全县辖20个乡(镇)、158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9.41万人。全县国土面积8807km2,有林业用地面积806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5.91%。全县水库控制灌溉面积7.98万亩,共建有大小引水沟渠13869条,灌溉面积24.66万亩,2010年现有水利工程年实际供水能力25028万m3,占全县水资源总量的3.0%,工程型缺水严重。本工程位于澜沧县东北部的大山乡平水村,芒海河右岸一级支流平水河上游段,平水河径流面积48.4km2,水库坝址以上控制流域径流面积11km2,河长6.81km,河道比降49.2‰,水库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600mm,多年平均年径流量764万m3。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152个村民小组,3976户,16169人,其中,农业人口15727人,实有耕地面积40848亩,其中水田16230亩,旱地24618亩,目前保灌面积897亩,只占到灌区总耕地面积1.31万亩的7.5%,大部分耕地灌溉用水无保证。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443万元。流域内经济发展落后,区域面积小,耕地零散,水域分散,蓄水工程设施少,基本靠天吃饭,农业灌溉用水无保障,烟区集镇居民饮水困难,因此,修建平水河水库工程十分必要。

2 工程任务和规模

水库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顾人畜饮水、集镇供水的小(1)型水利工程。水库总库容378.3万m3,设计灌溉面积1.31万亩,主要分布在高程1400m~1965m范围之间。水库总供水量472.3万m3,其中农业灌溉供水量423.4万m3,占总供水量的89.6 %,设计灌溉保证率75%;灌区人畜和集镇生活供水量48.9万m3,占总供水量的10.4%,设计供水保证率95%。

3 工程等别及设计标准

平水河水库工程为Ⅳ等小(一)型水库。主要建筑物大坝、溢洪道、导流输水隧洞按4级建筑物设计,枢纽次要建筑物、临时建筑物、灌溉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均按5级建筑物设计。水库设计洪水标准按3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按300年一遇,消能防冲按20年一遇。

4 坝址区地质条件简介

坝址区为构造剥蚀低中山峡谷地貌,谷底为侵蚀堆积河谷地貌。两岸山顶高约2050m,河床高程为1940~1970m。两岸地形呈不对称“V”字型,两侧岸坡较陡,地形坡度45~55°。

由于坝址区地处Ⅸ度地震区,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附录P土的液化判别规定:“对于粒径小于5mm的颗粒含量质量百分率大于30%的土,其中粒径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质量百分率(ρc)相应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0.15g、0.20g、0.30g和0.40g分别不小于15%、16%、17%、18%、19%和20%时,可判为不液化”,结合颗分试验成果,坝基内全风化岩体,粒径小于5mm的颗粒含量质量百分率为100%,粒径小于0.005mm颗粒含量质量百分率为15.5~19.0%,小于20%,初判其有存在地震液化的可能性。经现场标贯试验成果分析(详见下表),坝基地表5m以内全风化砂土为液化砂土,坝基地表5m以下全风化砂土为不易液化砂土。

5 工程总体布置

平水河水库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有大坝、溢洪道、导流输水隧洞。大坝为粘土心墙石碴坝,大坝坝顶高程2013.2m,上游侧设1.0m高的钢筋混凝土防浪墙,由于工程位于Ⅸ度区,工程主要建造物按Ⅸ度设防,坝顶宽度为7.0m,坝高58.6m,坝顶轴线长194.8m。

溢洪道布置于右岸坝肩,紧靠大坝,由进口明渠、控制段、泄槽段、消力池、出口明渠及护岸6部分组成,总长212.2m。溢洪道设计洪水最大泄量(P=3.33%)为20.21m3/s,校核洪水位时最大泄量(P=0.33%)为31.93m3/s。

6 大坝设计及清基原则

6.1 大坝设计

(1)坝体设计。粘土心墙石碴坝方案拦河坝由上游堆石区、粘土心墙、上下游反滤层、棱体、上下游护坡、防浪墙及坝顶结构等部分组成。大坝坝顶高程2013.2m,上游侧设有高1.0m的钢筋混凝土防浪墙,由于工程位于Ⅸ度区,工程主要建筑物按Ⅸ度设防,故坝顶宽度为7.0m,坝高58.6m,坝顶长194.8m。上游坝坡自上而下1:2.0~1:2.2,下游坝坡自上而下1:2.0~1:2.2。(2)坝体分区。粘土心墙石碴坝全部坝壳料均来源于坝壳料料场,土料主要来自土料场,根据料场分布及料源情况、按坝体结构布置、坝体各部位功能将大坝分为心墙、上下游反滤层、坝体、棱体、上下游护坡、防浪墙及坝顶结构等部位,各部位按用料要求填筑,由于是Ⅸ地震区,特别是下游坡,设计考虑在坝面采用大粒径块石填筑。(3)防渗心墙设计。防渗心墙顶高程心墙顶宽4.0m,上下游边坡均为1:0.3,心墙基础灌浆轴线处设厚度为0.8m宽为8m的C20砼垫层作为灌浆盖板,并固结灌浆,固结灌浆在1/3坝高以上采用两排,1/3坝高以下采用四排,固结灌浆轴线距坝轴线1.5m,孔距3m,孔深6m;心墙基础其他部位在开挖后浇注厚度为0.4m的C20砼垫层将开挖部位封闭,减少基础开挖后由于的进一步风化。(4)反滤过渡层设计。心墙上游面与坝壳风化料间设有二层水平宽度分别为2.0m的砂石混合过渡料,下游面与坝壳风化料间设置了二层平均水平宽分别为2.0m的反滤过渡料。反滤材料及过渡料均采用坝壳石碴料场下部弱风化开采料进行加工。反滤料、过渡料、心墙料、堆石料应保持相同填筑上升高度,并进行同时碾压,层间结合面不得有本层最大粒径的填筑料,以保证层间结合紧密。(5)堆石区设计。大坝上游坝体全部采用强弱石碴料进行填筑,但下游坝体在高程1973.2m处进行分区,高程1973.2m以上采用强弱石碴料填筑,高程1973.2m以下采用弱石碴料填筑,利于坝体下游排水。

6.2 清基原则

篇6

关键字:粘土心墙堆石坝 深厚覆盖层 坝基处理

1 概况

泸定水电站坝址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城泸定桥上游2km处,距下游泸定县城2.5km,距上游瓦斯河口约17km,控制流域面积58943 km2。泸定水电站采用坝式开发,开发任务主要为发电。泸定水电站水库正常蓄水位1378.00m,校核洪水位1381.22m,死水位1375.00m,总库容2.4亿m3,调节库容0.22亿m3,具有日调节性能,装机容量920MW。工程枢纽主要由挡水建筑物、泄洪建筑物、引水发电建筑物组成。

泸定水电站粘土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79.5m,坝顶高程1385.50m,坝顶宽度12.0m,坝顶长度526.7m。大坝上、下游侧坡度1:2.0。心墙顶宽4.0m,心墙上、下游坡度均为1:0.25,心墙上、下游侧均设反滤层,上游在1374.00m高程以下设一层6.0m厚的反滤层,1374.00m高程以上设两层各为3.0m厚的反滤层,下游设两层各为4.0m厚的反滤层。上、下游反滤层与坝壳堆石间设过渡层,过渡层厚度上、下游均为12.0m,与坝壳堆石接触面坡度为坡1:0.25,坝体上游设压重。大坝抗震设防烈度为VIII度,为了增强坝顶结构的抗震稳定性,在1350.00m高程以上的过渡料和堆石料区域内设置土工格栅,垂直间距2.0m。

2 坝区工程地质条件

坝址区河谷覆盖层深厚,最大厚度148.6m,层次结构复杂。根据物质组成、分布情况、成因及形成时代等,河谷及岸坡覆盖层自下而上主要分为以下四层七个亚层:

第①层:漂(块)卵(碎)砾石层。系冰水堆积(fglQ3),厚度51.85~75.31m,顶板埋深62.2~81.8m。粗颗粒成分以弱风化花岗岩、闪长岩为主,少量辉绿岩;次圆~次棱角状。漂(块)石粒径多为25~40cm,约占20%~25%;卵(碎)石占45%~55%,粒径以3~8cm为主;砾石粒径0.5~1cm,含量约10%;砂以中~细砂为主,充填于粗颗粒间,局部呈透镜状展布,结构密实,渗透系数k=2.0×10-2 cm/s~8.96×10-4 cm/s,属强~中等透水性。天然干密度平均值ρd=1.99g/cm3;小于5mm颗粒含量为41.00%~17.00%;压缩模量Es=68.3 MPa,

属低压缩性土,抗剪强度C=0.030MPa,φ=38.4°。

②-1亚层:漂(块)卵(碎)砾石层。厚度26.25~28.06m,顶板埋深46.2~56.8m。物质组成及性状与第①层基本相同,属强~中等透水。天然干密度ρd=1.58g/cm3~2.13g/cm3;小于5mm颗粒含量为59.47%,变形模量E0=41.84 MPa。

②-2亚层:碎(卵)砾石土层。呈灰绿色或灰黄色。厚8.2~79.45m,顶板埋深1.85~68.2m。碎(卵)石成份为闪长岩、花岗岩,次棱角状为主,间有次圆~圆状,碎(卵)石粒径多1~4cm及6~8cm,约占30%~40%;砾石粒径多<1cm,次棱角状,约占10%~20%;余为粉砂土,含量35%~45%。局部见砂层或粉土层透镜体,结构较密实,渗透系数k=2.86×10-2cm/s~4.67×10-4 cm/s,属强~中等透水性。天然干密度ρd=1.63g/cm3~1.96g/cm3;小于5mm颗粒含量平均为59.76%;压缩模量Es=9~23.1MPa,属中~低压缩性土,C=0.015~0.020MPa,φ=17.9°~24.5°。

②-3亚层:粉细砂及粉土层,透镜状展布于上坝址河谷中下部。厚6.52~32.8m,顶板埋深29.68~39.36m。以粉、细砂为主,底部见粉土层。渗透系数k=4.85×10-5cm/s,鼠强~中等透水性;天然干密度为1.42g/cm3~1.94g/cm3;小于5mm颗粒含量平均为95.81%;承载力为0.226Mpa,变形模量E0=19.75 Mpa,压缩模量Es=9.35MPa,属中等压缩性土,C=0.008MPa,φ=14.8°,抗剪强度较低。

③-1亚层:含漂(块)卵(碎)砾石土层。展布于坝址区Ⅰ级阶地和上坝址河谷右岸。厚度5.0~39.36m,顶板埋深0~39.36m。粗颗粒成分以弱风化花岗岩、闪长岩为主,少量辉绿岩,次圆~次棱角状。漂块石粒径20~30cm,含量10%~20%;卵(碎)石粒径以3~8cm为主,约占35%~45%;砾石粒径0.5~1cm,含量约15%~25%;细粒以粉细砂或粉土为主,含量约20%~25%,局部呈透镜状成层产出,结构较密实,渗透系数k=3.31×10-1cm/s~1.10×10-4cm/s,属强~微弱透水性土;天然干密度为1.62g/cm3~2.24g/cm3;小于5mm颗粒含量为12.00%~65.00%;压缩模量Es=8.8 MPa~192.6 MPa之间,属中~低压缩性土,C=0.02MPa~0.065MPa,φ=24.2°~47.4°,抗剪强度中等~中等偏上。

③-1b层透镜体为含泥角砾中粗砂,呈透镜状展布。渗透系数k=6.92×10-5cm/s,属弱透水性土。天然干密度为1.82g/cm3~1.89g/cm3,小于5mm颗粒含量为90.54%~97.13%,孔隙比为0.478~0.507,承载力为0.367Mpa,变形模量E0=39.59Mpa,压缩模量Es= 13.70 MPa,属中压缩性土,C=0.011MPa,φ=17.3°,抗剪强度值较低。该透镜体以细粒为主,力学性能较差。

③-2亚层:砾石砂层。不连续分布于上坝址横Ⅱ线右岸Ⅰ级阶地浅表部,厚度约8.3m,以中、粗砂为主,含量约70%;余为砾石,次圆状为主。偶见粒径3~7cm的卵石。渗透系数k=1×10-3cm/s~1×10-4cm/s,属中等透水性。天然干密度为1.47g/cm3~1.55g/cm3,小于5mm颗粒粒径含量为95.37%~100.00%;变形模量Es= 18 Mpa ~22 Mpa,C=0MPa,φ=17.3°。

第④层:冲积(alQ4)堆积之漂卵砾石层。分布于坝址区现代河床及漫滩。厚度5.6~25.5m。漂卵砾石成份以弱风化闪长岩、花岗岩为主,磨圆度较好,次圆~圆状。漂石粒径一般20~30cm,含量约15%~25%;卵石粒径多为4~8cm及10~15cm,约占40%~50%;砾石粒径多1~2cm,约占10%;砂为中细砂,局部见粉细砂层呈透镜状展布,结构较密实。渗透系数k=1.65×10-1cm/s~2.21×10-1cm/s,属强透水性。天然干密度为2.10g/cm3~2.27g/cm3,小于5mm颗粒粒径含量为11.00%~35.00%;压缩模量Es=64.9 MPa~192.6 MPa,属低压缩性土;C=0.06~0.08MPa,φ=41.2°~44.3°。

3 大坝基础处理设计

3.1 坝基防渗处理设计

3.1.1 坝基防渗方案

覆盖层地基上土石坝一般采用水平铺盖、垂直防渗等坝基防渗措施。泸定大坝坝基表层④层漂卵砾石层为强透水层,前期考虑在上游建基面设复合土工膜水平铺盖与上游围堰防渗墙连接,以延长渗径、减小坝基渗漏损失和渗流坡降。招标、技施阶段对坝基防渗方案进行了优化,三维渗流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上游复合土工膜水平铺盖对整个渗流场作用不大,水平防渗效果不明显。同时,考虑到现场施工工艺、施工难度等因素,取消了上游建基面复合土工膜水平铺盖。坝基覆盖层垂直防渗采用混凝土防渗墙,最大深度106.0m,墙厚1.0m。河床部位为悬挂式防渗墙,墙下设灌浆帷幕;左、右岸为封闭防渗墙。

大坝防渗系统由粘土心墙、坝基垂直防渗墙和灌浆帷幕、两岸基岩帷幕组成。

3.1.2 混凝土防渗墙

坝基河床覆盖层深厚,最大厚度148.6m,坝轴线处一般为120~130m。采用混凝土防渗墙是最为有效和经济的防渗措施。根据国内防渗墙施工能力和本工程施工进度要求,本工程防渗墙深度为106.m,防渗墙封闭范围为1306.00~1220.00m高程,防渗墙厚度1.0m,混凝土防渗墙实际承担的最大渗透坡将为74。

三维应力应变计算表明,防渗墙的应力主要是由防渗墙两侧地基土的拖曳力和蓄水后上游水荷载引起的,防渗墙最大主应力为33.9Mpa,位于防渗墙底部右侧与基岩接触部位;在坝轴向河谷段右端基岩鼓包处出现了较大拉应力,最大值为-7.7MPa。根据计算分析和材料配比试验,结合国内已建工程经验,确定防渗墙设计参数如下:28天弹模不宜超过30000Mpa,180天弹模不宜超过35000Mpa,抗渗等级W12,抗冻等级F100,墙体渗透系数小于1.0×10-7cm/s。

3.1.2 墙下灌浆帷幕

防渗墙底端至基岩40~50m深的覆盖层地基采用帷幕灌浆处理,防渗墙底端置于覆盖层①层之中,经分析该层帷幕灌浆具有较好的可灌性,根据施工安排,帷幕灌浆须全部在灌浆廊道内进行。经三维渗流分析,确定采用3排帷幕,防渗帷幕采用均厚式帷幕,排距1.5m,帷幕厚度3~3.5m。防渗墙内预埋一排灌浆管灌浆,呈梅花形布置,上、下游各设一排灌浆,距离防渗墙轴线距离均为1.5m。各排灌浆孔均进入基岩,中心一排深入基岩深度根据地质条件情况按小于5Lu确定,其它排帷幕进入基岩深度2m。

3.2 心墙基础开挖及处理

左岸心墙基础为强风化、强卸荷闪长岩,天然坡度较陡。心墙防渗体与基岩接触面需紧密结合,表层强风化岩石予以挖除。为适应地形,1340.00m高程以上基岩开挖坡比1:1,1340.00m高程以下基岩开挖坡比1:0.65。为防止基岩表层裂隙渗水、心墙与基岩接触面产生接触冲刷,在左岸心墙基础设混凝土盖板,最小厚度40cm。

右岸心墙基础为覆盖层,地形坡度相对较缓,为减少右岸心墙基础覆盖层开挖和心墙填筑量、节省投资,右岸心墙基础建在覆盖层上,同时挖除表层崩坡积、③-2砾石砂层和含漂(块)卵(碎)砾石土层。河床部位心墙基础表层砂层予以挖除,换填砾石料。

为提高左岸心墙基础基岩不透水性、完整性,减小渗流坡降,减小渗漏损失;为降低由于河床和右岸心墙基础覆盖层不均匀变形或变形过大而引起的坝基灌浆廊道和混凝土防渗墙开裂、坝基灌浆廊道间相对位移过大的风险,在左岸心墙基岩基础、河床和右岸心墙覆盖层基础固结灌浆处理,灌浆孔梅花形布置,间、排距3m,各部位深度为8m、10m或12m不等。

3.3坝基砂层处理

坝基砂类土体主要有③-2亚层、②-3亚层。其中③-2亚层埋深浅,分布范围小,承载及抗变形能力低,难以满足大坝基础的要求,坝基开挖

将之清除。②-3亚层初判可能液化,砂层分析及处理措施主要围绕②-3亚层展开。

3.3.1 坝基砂层液化分析

(1)天然地基液化分析

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287-99),对②-3亚层的液化进行初判和复判。

初判:存在液化的可能性,需进行复判。

复判:②-3亚层的相对含水量为0.88,液性指数为0.74,3组相对密度成果为0.77~0.98,综合判定②-3亚层在自然条件下为不液化砂土,复判标准与成果详见表1。

(2)建坝后液化分析

采用简化总应力法、二(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总应力有限元法分析建坝后②-3粉细砂及粉土层的液化性。分析结果表明,设计工况与复核工况均不发生发生液化。遭遇100年超越概率2%地震时,下游压重区与大坝基础以下砂层液化安全率大于1。

3.3.2 坝基砂层处理设计

通过上述砂层液化分析及以往坝坡稳定分

析结论,坝基砂层处理的原因不是砂层液化,而是控制坝体沉降及满足坝坡稳定要求。

预可、可研及招标阶段根据《水电枢纽工程

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DL5180-2003)》6.0.4和6.0.6规定,泸定粘土心墙坝按Ⅷ度设防,按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峰值加速度246.0cm/s2进行抗震设计,按50年超越概率5%的地震峰值加速度325.0cm/s2进行抗震稳定复核。

技施阶段对坝基砂层处理进行了优化,开展了现场振冲生产性试验,钻孔过程中塌孔严重,成孔难度大,考虑到振冲施工难度大、工期紧、费用高,取消了振冲碎石桩处理方案。为了提高坝坡和坝基的抗滑稳定性,提高②-3粉细砂及粉土层的上覆土体重量,在上游围堰外设置压重,

坝基②-3亚层粉细砂及粉土层地震液化经验判别表

表1

判别方法 判 别 标 准 坝基土体基本特性 判定 综合判定

判 地层年代 第四纪晚更新世(Q3)或以前,不液化;全新世(Q4),可能液化 Q3(埋深27~39m以下) 不液化 可能液化

颗粒大小

(粘粒含量) 土中粘粒大于5mm质量百分含量Pc≥70%可判为不液化;土中粘粒大于5mm质量百分含量大于30%其中粘粒小于0.005mm质量百分含量,相应于地震烈度8°分别不小于18%时,可判为不液化 粘粒含量多小于18% 可能液化

剪切波 土层的剪切波速度大于公式Vst= 计算的上限剪切波速度时,可判为不液化 剪切波速度为260~350m/s 可能液化

判 液性指数 液性指数IL≥ 0.75时,可能液化,否则不液化 液性指数IL=0.74 不液化 不液化

相对密度 地震烈度8°时,(Dr)cr大于75%不液化 相对密度(Dr)cr=77%~98% 不液化

相对含水量 相对含水量Wu≥ 0.9时,可能液化,否则不液化,塑性指数Ip≥ 7~10时不液化,Ip≤ 7~10时可能液化 相对含水量Wu=0.88 不液化

现场标准

贯入试验 现场标贯N63.5击数大于液化临界Ncr值时不液化,否则液化 标贯N63.5击数为3.36~35.7(变幅大),标准值fk 12.12 标贯深度

已超过15m

结果供参考

振动液化

试验 地震设防烈度下,抗液化安全系数

K=τL/τav>1.0时不液化;否则可液化 地震加速度246.0cm/s2时Kmin=1.46;325.0cm/s2时Kmin=1.09; 不液化

上游压重平台高程1340.00m,顺河向最大长度150.0m;同时下游堆石区范围增大,在可研设计断面下游坝脚设置堆石Ⅱ区,平台顶高程1346.00m,顺河向最大长度130.0m。

4 结语

篇7

第一条为了保障*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积极、稳妥恢复灾区群众正常的生活、生产、学习、工作条件,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社会帮扶的方针。

第三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受灾地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与国家支持、对口支援相结合;

(二)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三)就地恢复重建与异地新建相结合;

(四)确保质量与注重效率相结合;

(五)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

(六)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必要时成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协调机构,组织协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做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第五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物资,开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国家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给予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并积极提供物资、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支持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材料。

国家接受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的符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需要的援助。

第六条对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过渡性安置

第七条对地震灾区的受灾群众进行过渡性安置,应当根据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投亲靠友、自行安置相结合的方式。

政府对投亲靠友和采取其他方式自行安置的受灾群众给予适当补助。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

第八条过渡性安置地点应当选在交通条件便利、方便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和生活的区域,并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和可能发生洪灾、山体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雷击等灾害的区域以及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工厂、仓库。

实施过渡性安置应当占用废弃地、空旷地,尽量不占用或者少占用农田,并避免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及生态脆弱区域造成破坏。

第九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条件,因地制宜,为灾区群众安排临时住所。临时住所可以采用帐篷、篷布房,有条件的也可以采用简易住房、活动板房。安排临时住所确实存在困难的,可以将学校操场和经安全鉴定的体育场馆等作为临时避难场所。

国家鼓励地震灾区农村居民自行筹建符合安全要求的临时住所,并予以补助。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条用于过渡性安置的物资应当保证质量安全。生产单位应当确保帐篷、篷布房的产品质量。建设单位、生产单位应当采用质量合格的建筑材料,确保简易住房、活动板房的安全质量和抗震性能。

第十一条过渡性安置地点应当配套建设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并按比例配备学校、医疗点、集中供水点、公共卫生间、垃圾收集点、日常用品供应点、少数民族特需品供应点以及必要的文化宣传设施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过渡性安置地点的规模应当适度,并安装必要的防雷设施和预留必要的消防应急通道,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防范火灾和雷击灾害发生。

第十二条临时住所应当具备防火、防风、防雨等功能。

第十三条活动板房应当优先用于重灾区和需要异地安置的受灾群众,倒塌房屋在短期内难以恢复重建的重灾户特别是遇难者家庭、孕妇、婴幼儿、孤儿、孤老、残疾人员以及学校、医疗点等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四条临时住所、过渡性安置资金和物资的分配和使用,应当公开透明,定期公布,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监督。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五条过渡性安置用地按临时用地安排,可以先行使用,事后再依法办理有关用地手续;到期未转为永久性用地的,应当复垦后交还原土地使用者。

第十六条过渡性安置地点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加强次生灾害、饮用水水质、食品卫生、疫情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环境卫生整治。使用的消毒剂、清洗剂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要求,避免对土壤、水资源、环境等造成污染。

过渡性安置地点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加强治安管理,及时惩处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受灾群众应当在过渡性安置地点所在地的县、乡(镇)人民政府组织下,建立治安、消防联队,开展治安、消防巡查等自防自救工作。

第十七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受灾群众和企业开展生产自救,积极恢复生产,并做好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工作。

第十八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修复毁损的农业生产设施,开展抢种抢收,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保障农业投入品和农业机械设备的供应。

第十九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优先组织供电、供水、供气等企业恢复生产,并对大型骨干企业恢复生产提供支持,为全面恢复工业、服务业生产经营提供条件。

第三章调查评估

第二十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工作,为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提供依据。

第二十一条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城镇和乡村受损程度和数量;

(二)人员伤亡情况,房屋破坏程度和数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工农业生产设施与商贸流通设施受损程度和数量,农用地毁损程度和数量等;

(三)需要安置人口的数量,需要救助的伤残人员数量,需要帮助的孤寡老人及未成年人的数量,需要提供的房屋数量,需要恢复重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需要恢复重建的生产设施,需要整理和复垦的农用地等;

(四)环境污染、生态损害以及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毁损等情况;

(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地质灾害、地震次生灾害和隐患等情况;

(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形地貌以及河势和水文情势、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受影响情况;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隐患;

(八)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需要调查评估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分工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毁损严重的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其他建设工程进行工程质量和抗震性能鉴定,保存有关资料和样本,并开展地震活动对相关建设工程破坏机理的调查评估,为改进建设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和工程建设标准,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十三条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应当采用全面调查评估、实地调查评估、综合评估的方法,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评估结论的可靠性。

地震部门、地震监测台网应当收集、保存地震前、地震中、地震后的所有资料和信息,并建立完整的档案。

开展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工作,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

第二十四条地震灾害调查评估报告应当及时上报国务院。第四章恢复重建规划

第二十五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与地震灾区的省级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包括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农村建设规划、城乡住房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市场服务体系规划、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

第二十六条地震灾区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在省级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

第二十七条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恢复重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兼顾,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主体功能区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并坚持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区分缓急、突出重点,相互衔接、上下协调,规范有序、依法推进的原则。

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

第二十八条地震灾后调查评估获得的地质、勘察、测绘、水文、环境等基础资料,应当作为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依据。

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特性的研究成果和地震烈度分布情况,对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进行复核,为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进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提供依据。

第二十九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包括地震灾害状况和区域分析,恢复重建原则和目标,恢复重建区域范围,恢复重建空间布局,恢复重建任务和政策措施,有科学价值的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受损文物和具有历史价值与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修复,实施步骤和阶段等主要内容。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重点对城镇和乡村的布局、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工业生产设施建设、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土地整理和复垦等做出安排。

第三十条地震灾区的中央所属企业生产、生活等设施的恢复重建,纳入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统筹安排。

第三十一条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吸收有关部门、专家参加,并充分听取地震灾区受灾群众的意见;重大事项应当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专题论证。

第三十二条地震灾区内的城镇和乡村完全毁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者人口规模超出环境承载能力,需要异地新建的,重新选址时,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层或者生态脆弱和可能发生洪灾、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的区域以及传染病自然疫源地。

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新址进行论证,听取公众意见,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三条国务院批准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是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基本依据,应当及时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公布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所依据的基础资料修改、其他客观条件发生变化需要修改的,或者因恢复重建工作需要修改的,由规划组织编制机关提出修改意见,报国务院批准。

第五章恢复重建的实施

第三十四条地震灾区的省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支持、协助、指导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

城镇恢复重建应当充分考虑原有城市、镇总体规划,注重体现原有少数民族建筑风格,合理确定城镇的建设规模和标准,并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第三十五条发展改革部门具体负责灾后恢复重建的统筹规划、政策建议、投资计划、组织协调和重大建设项目的安排。

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提出资金安排和政策建议,并具体负责灾后恢复重建财政资金的拨付和管理。

交通运输、水利、铁路、电力、通信、广播影视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有关基础设施的灾后恢复重建。

建设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房屋和市政公用设施的灾后恢复重建。

民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受灾群众的临时基本生活保障、生活困难救助、农村毁损房屋恢复重建补助、社会福利设施恢复重建以及对孤儿、孤老、残疾人员的安置、补助、心理援助和伤残康复。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广播影视、体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商务、工商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后恢复重建、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治、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重要生活必需品供应以及维护市场秩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应当加强对有关问题的专题研究,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商务、工业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动物疫情监测、农业生产设施恢复重建和农业生产条件恢复,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用地安排、土地整理和复垦、地质灾害防治,商贸流通、工业生产设施等恢复重建。

环保、林业、民政、水利、科技、安全生产、地震、气象、测绘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负责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的技术保障及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

中国人民银行和银行、证券、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按照职责分工,具体负责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金融支持和服务政策的制定与落实。

公安部门具体负责维护和稳定地震灾区社会秩序。

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组织实施进口恢复重建物资、境外捐赠物资的验放、检验检疫。

外交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调开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涉外工作。

第三十六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文物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地震废墟进行现场调查,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科学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地震遗址、遗迹划定范围,建立地震遗址博物馆。

第三十七条地震灾区的省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民族事务、建设、环保、地震、文物等部门和专家,根据地震灾害调查评估结果,制定清理保护方案,明确地震遗址、遗迹和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具有历史价值与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等保护对象及其区域范围,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八条地震灾害现场的清理保护,应当在确定无人类生命迹象和无重大疫情的情况下,按照统一组织、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注重保护的原则实施。发现地震灾害现场有人类生命迹象的,应当立即实施救援。

第三十九条对清理保护方案确定的地震遗址、遗迹应当在保护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抢救、收集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技术资料和实物资料,并在不影响整体风貌的情况下,对有倒塌危险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必要的加固,对废墟中有毒、有害的废弃物、残留物进行必要的清理。

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实施原址保护。对尚可保留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具有历史价值与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历史建筑,应当采取加固等保护措施;对无法保留但将来可能恢复重建的,应当收集整理影像资料。

对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等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应当及时抢救、整理、登记,并将清理出的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运送到安全地点妥善保管。

第四十条对地震灾害现场的清理,应当按照清理保护方案分区、分类进行。清理出的遇难者遗体处理,应当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习惯;清理出的财物,应当对其种类、特征、数量、清理时间、地点等情况详细登记造册,妥善保存。有条件的,可以通知遇难者家属和所有权人到场。

对清理出的废弃危险化学品和其他废弃物、残留物,应当实行分类处理,并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第四十一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做好地震灾区的动物疫情防控工作。对清理出的动物尸体,应当采取消毒、销毁等无害化处理措施,防止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

第四十二条对现场清理过程中拆除或者拆解的废旧建筑材料以及过渡安置期结束后不再使用的活动板房等,能回收利用的,应当回收利用。

第四十三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统筹安排交通、铁路、通信、供水、供电、住房、学校、医院、社会福利、文化、广播电视、金融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城镇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统筹安排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其他设施,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

乡村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尊重农民意愿,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以群众自建为主,政府补助、社会帮扶、对口支援,因地制宜,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保护耕地。

地震灾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村民住宅建设的选址予以指导,并提供能够符合当地实际的多种村民住宅设计图,供村民选择。村民住宅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体现原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

第四十四条经批准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以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先行安排使用土地,实行边建设边报批,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用地手续。对因地震灾害毁损的耕地、农田道路、抢险救灾应急用地、过渡性安置用地、废弃的城镇、村庄和工矿旧址,应当依法进行土地整理和复垦,并治理地质灾害。

第四十五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对地震灾区地震动参数、抗震设防要求、工程建设标准进行复审;确有必要修订的,应当及时组织修订。

地震灾区的抗震设防要求和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应当根据修订后的地震灾区地震动参数,进行相应修订。

第四十六条对地震灾区尚可使用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应当按照地震灾区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根据鉴定结果采取加固、改造等措施。

第四十七条地震灾后重建工程的选址,应当符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抗震设防、防灾减灾要求,避开地震活动断层、生态脆弱地区、可能发生重大灾害的区域和传染病自然疫源地。

第四十八条设计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计,并对抗震设计的质量以及出具的施工图的准确性负责。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并对施工质量负责。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选用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材料、构配件和设备。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依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并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

第四十九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进行竣工验收时,应当重点对工程是否符合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查验;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不得出具竣工验收报告。

第五十条对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商场、交通枢纽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第五十一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涉及文物保护、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地震遗址、遗迹保护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二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政府采购活动,应当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资金筹集与政策扶持

第五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通过政府投入、对口支援、社会募集、市场运作等方式筹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

第五十四条国家根据地震的强度和损失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建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专项用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由预算资金以及其他财政资金构成。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筹集使用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

第五十五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捐赠款物。捐赠款物的使用应当尊重捐赠人的意愿,并纳入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为受赠人的,应当将捐赠款物用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公益性社会团体、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作为受赠人的,应当公开接受捐赠的情况和受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接受政府有关部门、捐赠人和社会的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公益性社会团体、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接受捐赠的,应当向捐赠人出具由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捐赠票据。

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物资和人员服务以及安排实施的多双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等,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六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投资地震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

第五十七条国家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依法实行税收优惠。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国务院税务部门制定。

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期间,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实施地方税收优惠措施。

第五十八条地震灾区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可以适当减免。具体办法由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第五十九条国家向地震灾区的房屋贷款和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贷款、工业和服务业恢复生产经营贷款、农业恢复生产贷款等提供财政贴息。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

第六十条国家在安排建设资金时,应当优先考虑地震灾区的交通、铁路、能源、农业、水利、通信、金融、市政公用、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关系国家安全的重点工程设施建设。

测绘、气象、地震、水文等设施因地震遭受破坏的,地震灾区的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措施,组织力量修复,确保正常运行。

第六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受灾群众的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鼓励企业、事业单位优先吸纳符合条件的受灾群众就业;可以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受灾群众参加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第六十二条地震灾区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其监护人因地震灾害死亡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因地震灾害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由国家给予生活费补贴;地震灾区的其他学生,其父母因地震灾害死亡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因地震灾害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在同等情况下其所在的学校可以优先将其纳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予以资助。

第六十三条非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当地人民政府的安排,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支持地震灾区恢复重建。

国家鼓励非地震灾区的企业、事业单位通过援建等多种形式支持地震灾区恢复重建。

第六十四条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需要办理行政审批手续的事项,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方便群众、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的原则,依法及时予以办理。

第七章监督管理

第六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以及产品质量的监督。

第六十六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在确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分配方案、房屋分配方案前,应当先行调查,经民主评议后予以公布。

第六十七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公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的来源、数量、发放和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十八条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的拨付和使用的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铁路、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开展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监督检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开展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建设项目的稽察。

第六十九条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效果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定期公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使用情况,并在审计结束后公布最终的审计结果。

第七十条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对建设项目以及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情况登记造册,建立、健全档案,并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结束后,及时向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移交档案。

第七十一条监察机关应当加强对参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国家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监察。

第七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违法违纪行为,都有权进行举报。

接到举报的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应当立即调查,依法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实名举报的,应当将处理结果反馈举报人。社会影响较大的违法违纪行为,处理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七十三条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政府部门侵占、截留、挪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或者物资的,由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责令改正,追回被侵占、截留、挪用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或者物资,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人事管理权限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直至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四条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拖欠施工单位工程款,或者明示、暗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违反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降低建设工程质量,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人事管理权限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直至开除的处分。

第七十五条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或者工程监理单位,降低建设工程质量,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七十六条对毁损严重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其他建设工程,在调查评估中经鉴定确认工程质量存在重大问题,构成犯罪的,对负有责任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涉嫌行贿、受贿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