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思路范例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毕业设计思路范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毕业设计思路范例

篇1

护理专业论文致谢词怎么写呢?本篇就主要以护理专业论文致谢词的范例来指导大家更好的掌握和学习。关注学术参考网,可以查看更多优秀的的论文写作方法,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护理专业论文致谢词范例一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老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感谢**老师、**老师、**老师、**老师等对我的教育培养。他们细心指导我的学习与研究,在此,我要向诸位老师深深地鞠上一躬。

南京晓庄学院**院长、科学教育系**主任、**书记、**老师、**老师等老师为我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谨向各位同仁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谢忱。

感谢我的同学**、**、**、**三年来对我学习、生活的关心和帮助。

最后,向我的父亲、母亲、爱人、女儿致谢,感谢他们对我的理解与支持。

护理专业论文致谢词范例二

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我的小白老师,这片论文的每个实验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你的细心指导。而你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帮助我能够很快的融入我们这个新的实验室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四年里,我们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没有发生上大学前所担心的任何不开心的事情。只是今后大家就难得再聚在一起吃每年元旦那顿饭了吧,没关系,各奔前程,大家珍重。但愿远赴米国的C平平安安,留守复旦的D,E&F快快乐乐,挥师北上的G顺顺利利,也愿离开我们寝室的H&I开开心心。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会记一辈子的。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护理专业论文致谢词范例三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xxx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xxx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两年多来,xxx教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xxx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研究生生活的各位同门,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特别感谢我的xxx同学,她对本课题做了不少工作,给予我不少的帮助。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护理专业论文致谢词范例四

经过半年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俞国胜老师。俞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外出实习到查阅资料,设计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设计,装配草图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我的设计较为复杂烦琐,但是俞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图纸中的错误。除了敬佩俞老师的专业水平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其次要感谢和我一起作毕业设计的玉树临风的羚羊同学,她在本次设计中勤奋工作,克服了许多困难来完成此次毕业设计,并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量。如果没有她的努力工作,此次设计的完成将变得非常困难。

然后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为我们打下机械专业知识的基础;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设计才会顺利完成。

最后感谢工学院和我的母校—北京林业大学四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

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五

感谢南昌大学四年来的培养,感谢魏XX教授对本论文从选题、构思、资料收集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的指引和教导,使我对于无铅焊料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最终得以完成毕业论文,对此,我打心眼里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魏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积极进取的科研精神以及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毕生的学习楷模.同时也要感谢严XX老师在使用实验仪器过程中,对我们的默默支持,感谢黄XX、黄XX、廖XX等老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的帮助.老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在四年的大学生涯里,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感谢陈XX、龚XX、陈XX、黎XX以及罗X等同学在实验过程当中的交流与合作.感谢廖XX老师、姚X、田XX、黄X、吴XX、邹XX、刘XX、林XX等同学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提供的硬件设施的帮助.

在大学四年生活中,不断得到各位老师、同学的关心与帮助,使我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得到友谊的温暖与关怀,最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让我非常感动。

篇2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教改实践

作者简介:陈春红(1983-),女,江西吉安人,常州大学土木工程系,讲师;朱平华(1966-),男,湖北天门人,常州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教授。(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常州大学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JY1202002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79-02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阶段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锻炼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反映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水平和高校教学质量,实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随着土木工程专业口径拓宽和工程技术更新,传统的毕业设计运行模式已无法满足毕业设计质量要求。[1,2]本文探索和创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在组织形式、设计选题、过程控制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以期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一、传统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现状

1.毕业设计选题

目前,多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面相对狭窄,题型单一,深度不足,且以“命题式”的设计题型居多。比如,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的毕业设计一般为多层框架结构和单层工业厂房,学生很少接触其他结构体系的设计,这就制约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体现不出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要求。另外,设计中对土木工程各方向的内容分配不合理,往往是重结构、轻建筑和施工组织设计,对道桥和地下工程设计的内容较少。设计题目大多不是根据实际工程来命题,对设计结果无法校核、论证,且多年来题目类型相同,内容大同小异。[3,4]这使得学生普遍感到毕业设计和实际工程脱轨,缺乏工程实践意义,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欲望,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毕业设计时间安排

多数高校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而在这学期,找工作的学生忙于参加招聘会和面试,不能认真静心地做毕业设计;考研的学生在准备研究生面试和复试时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有些学生意识不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忽视了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将四年所学知识综合化和整合化的唯一机会,在毕业设计时准备工作不充分,匆忙着手,对最新的专业设计规范、专业标准图集、专业构造手册熟悉较少,完全依靠教师的指导,被动性设计表现明显,学生在设计中体会不到设计成就感,导致其重视程度、设计热情下降。

3.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问题

在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指导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毕业设计环节的生师比过高,有些高校甚至高达10∶1。很多青年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知识结构不够完整,缺乏工程设计和实践经验,这就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比如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涉及到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指导教师必须精通这些专业知识才能高质量地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同时,教师要兼顾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投入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有限,很难对所有学生的毕业设计管理和监控到位,致使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设计进度严重滞后,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4.毕业设计成果达不到设计要求

在大学期间,土木工程专业除了学习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外,还有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但这些课程和实践环节均局部独立,片面性较强,缺乏全局系统性和整体性,使学生多以点状形态记忆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问题,缺乏大土木观,工程设计整体观模糊,这使得有些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既不能分析具体工程问题,又不能校核论证设计结果,只能照搬结构设计范例,依赖结构设计软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毕业设计成果远远达不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有些学生不能按照设计进度进行设计,毕业设计前期松松垮垮,而后期通宵作战,导致毕业设计内容不完整,深度不足,设计水平不高,甚至出现了计算书前后矛盾以及计算书和设计图纸自相矛盾的情况。

二、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

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是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以实际工程和科研项目命题,由多名教师合作组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指导多名学生完成较大的毕业设计课题,确定毕业设计中实施团队指导的相关具体方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1.毕业团队指导模式的目的和意义

毕业设计团队选择内容全面、结构体系丰富的课题,学生在设计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对土木工程多个专业方向知识均有汲取,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工程意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形成研讨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补充、启发,全体团队成员的素质得到发展,共同进步,这为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多名教师共同指导,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创造条件,也有利于教师的进步和成长。

2.指导教师团队的构建

指导教师团队组建时要综合考虑教师的学缘结构、学科专长和年龄结构,教师之间学科交叉合理,各有所长,优势互补,老中青教师搭配组合。团队负责人一般由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担当,在选题、设计成果考核等重要环节以及学术方向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对团队教师起培养、指导、协调和组织作用。其他成员一般为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尤其要吸收青年教师加入团队,根据其学科专长与特点负责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5]指导团队既分工又合作,不同专业和方向的教师全程参与指导,根据进度和设计内容分阶段负责。在团队中以老带新,培养年轻教师和专业基础课教师。

3.学生团队的构建

根据课题规模和任务的难易程度确定毕业设计团队学生人数。学生团队组建应基于双向选择原则,教师要对团队的课题研究方向、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做初步阐述,让学生对课题有所了解。在组建学生团队时可以同专业,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应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队,尤其要鼓励基础差的学生进入团队。团队组建后,应选一名理论知识扎实、责任心强、协调组织和沟通能力良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团队的研究进展、实验组织和人员协调工作。

三、深化毕业设计改革

针对以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常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教学改革实践,旨在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1.毕业设计选题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满足土木工程专业职业要求,选题要结合实际工程项目,与地方施工单位或设计院所合作选题,根据学生团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情况进行“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尽量避免“假题假做”,通过对比设计成果和现有工程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或者将教师的科研项目整理成为既能满足毕业设计要求,又有一定科研性及学科前沿的综合性的毕业设计题目。在选题时,注意给课题适当添加自由发挥空间,旨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毕业设计提前安排

为了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的矛盾,一方面将部分学生在大三时就吸引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提前接触科研项目,开拓学生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设计做好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将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提前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展,增加了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指导教师详细介绍课题的工程背景、研究背景、具体内容和预期成果,学生根据毕业设计的任务与要求收集资料,查阅参考文献,分析课题的研究内容,提出研究思路和设想,完成科研实践和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指导教师要及早介入学生的前期准备工作,缩短学生毕业设计适应时间,减少起始阶段的盲目性。

3.加强团队管理

过程管理是能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关键。所有指导教师对毕业生的开题、阶段性检查、中期检查、答辩进行互相把关,互相促进。重点从以下几点做好过程管理:

(1)团队指导教师要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实行值班制,保证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得到教师指导;团队负责人关注试验进度,对毕业设计进行阶段总结。

(2)制定有效的团队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建立良好的师生信息传达和反馈渠道。

(3)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教师不能选择硬性压制和忽略不问,而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和积极创新来解决问题。

(4)开设毕业设计讲堂。针对毕业设计中涉及的难点和重点问题,由相应的教师以毕业设计讲堂的形式进行专题讲解,丰富毕业设计指导形式,提高毕业设计学习效果。

(5)集体评图。团队负责人组织团队教师共同讨论确定毕业设计图纸要求和统一评图标准,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很大程度上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可以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4.加强与校外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校企联合培养毕业生

高校和企业深度合作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途径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方法,既解决了高校办学资源匮乏问题,又为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人才。常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与校外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毕业生,建立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工程师毕业设计联合指导团队。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依托校企节能减排材料研发中心和校企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开展毕业设计,以实际工程为设计课题,设计结果可以对比校核,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程意识和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热情。[6,7]在联合指导过程中,校内教师和校外工程师要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制定校外毕业设计管理制度,校内教师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进度和毕业设计成果,并对阶段性问题进行解答。

四、实践效果

经过三届毕业设计的探索和实践,常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已逐渐规范和完善了毕业设计创新团队的教学模式,毕业设计质量得到明显改观。通过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构建,毕业生整合构筑了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了工程实践应用能力,锻炼了科研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各专业和方向的教师之间的联系得到强化,不同专业课程教师对相关课程的认识得以深化,加强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团队指导模式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探索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铮,王海莹,孙俊.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1):100-102.

[2]李方慧,赵永江,孟凡.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40-42.

[3]张亦静,何杰,肖芳林.基于团队协作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22(3):107-109.

[4]卢瑞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调查与剖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8,(1):96-99.

[5]王金梅,郑培超.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高教论坛,2012,(20):31-32.

篇3

MES(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MES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该种模式类似于现在的影视动画培训公司的动画人才培养模式,即从三维动画制作流程的工位入手,以模型、材质、动画、渲染、特效、后期等为主要切入点,进行针对性的专门强化训练。两种流派的共性是都强调实用性和能力化。其区别是CBE从职业普遍规律和需求出发,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而MES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

基于MES模式下的Maya软件技能目标细分培养

由于Maya软件本身在架构上实行了模块划分,如Modeling(NURBS和Polygon)、Animation、Dynamic、Rendering等,切换某一模块会引起相应的界面主题内容的变化,另外在行业内三维动画制作也主要按照模型、材质、动画、特效、渲染等几个主要流程来进行,并且在动画公司的实际工位设置上也主要是基于模型、材质、动画、动力学等方式来进行,故我们以模块式技能培训(MES)方式来设置Maya软件教学实训内容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具体的设置中主要是将四个模块的内容分配到两个学期完成,在第一学期主要完成模型及材质,在第二学期主要完成动画及动力学,其中在两个学期中会分别穿插一些辅助插件模块的学习,如PanitEfects、Hair、nCloth等。在具体的模块化培养中则依据实际三维动画公司中的相关制作工位对人员的要求细化培养目标,如以模型制作技能培养阶段为例,首先按照三维动画公司模型工位要求进行能力培养目标细分为道具、场景和角色三种类型的模型创建能力,如道具模型创建能力以赛车制作为典型代表,要求学生掌握工业产品模型的构建方法,如图1所示。在场景模型制作中以室内、室外两种模型创建为代表,要求学生掌握如图2和3所示的两种模型的构建方法。在角色模型创建中要求学生掌握卡通、机器、人物和怪物四种类型角色的模型构建方法,并力求造型准确,布线合理,课堂范例基本模型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

在其余的模块化培养中则继续参照动画公司的相应工位需求进行相应的能力细分培养以求目标细化和知识点细化。在材质贴图阶段则要求学生掌握如下知识点:Maya材质工具节点;常用CG材质调节方法:如玻璃、金属、塑料、木头、皮肤等;UV及复杂UV的展开方法;两足和四足角色贴图绘制;建筑贴图绘制;灯光类型及投影类型;软件渲染的设置;MentalRay渲染器的使用等。在动画阶段则要求学生掌握两足或四足骨骼的创建方法,控制器的设定方法,蒙皮与权重的绘制方法;典型的两足和四足的动画调节方法;其间还需掌握摄像机动画、变形动画、路径动画及材质动画的设定技巧与方法,同时还需要掌握一些绑定插件的使用方法,如AdvancedSkelton等。在动力学阶段则重点掌握刚体、粒子、柔体及流体的四种类型动力学动画的实现机制及原理,并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表达式控制粒子状态与形态的方法,其间穿插Hair、Fur和nCloth系统的使用及案例讲解。限于篇幅我们将动力学模块粒子阶段学习内容呈现给读者,粒子学习阶段学生至少要完成射箭、奔跑的野兽、爆炸和扫射四个案例制作,以强化学生的表达式初步应用能力,依次如图8、9、10和11所示。

取得的教学成果、存在问题及课改的方向

基于MES模式下的Maya软件技能目标细分培养方法在几年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下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优秀毕业设计获奖方面:周道信同学的三维毕业设计作品《蜡烛》获得2009年校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金媛媛同学的三维毕业设计短片《皮埃尔奇遇记》获2011年校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汪玲玲、薛科、庄静三位同学三维毕业设计短片《三心二意》获优秀毕业设计团队称号等。竞赛获奖方面:《最后的常青藤》获2009年常州市大学生动画作品竞赛一等奖;《虫虫精神》获2009常州常州市大学生动画作品竞赛三等奖,设计短片《皮埃尔奇遇记》获得2011年常州市大学生动画作品竞赛一等奖。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方面主要两项:其中省级课题《2010上海世博会气象组织馆景观规划动画设计》(已结题)和校级课题《上海虹桥机场GPS系统功能演示动画制作》。而学生所从事的商业项目应用则不再详举。图12、图13和图14是省级课题《2010上海世博会气象组织馆景观规划动画设计》中的有关场馆生长、水汽喷射和彩虹显现的特效动画。在Maya软件技能教学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本人曾撰文进行过专门论述,请见论文《Maya课程教学问题探讨》,发表于《电影评介》2011年第13期(7月上)。另外本人认为配套于Maya软件技能类课程教学改革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校应设置合理的专业方向,在尊重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出自己的选择。Maya系统庞杂,内容枯燥,并且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感觉越来越像学计算机,故Maya的学习是要凭着兴趣、执着和实力的,其学习周期也是以年为计的,但是我们要承认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学习Maya的,Maya也不适合所有人。学生对于动画创作方式和完成手段具有兴趣趋向和选择多样的权利,基于此,学校应首先在动画本科教育的专业方向上设置合理的选项:如二维动画、影视动画、三维动画、游戏设计等等。然后专业方向划分时该给学生一次选择的机会,这样在充分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会使Maya软件技能课程教学更顺利展开,对于自愿选择三维或影视特效方向等必须要学习Maya的学生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道是“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在Maya软件技能教学授课时能够和学生兴趣统一而不冲突,也避免了培养了一批人却放任了一批人的尴尬,这样学生在最后的短片创作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就不会发生退而求其次的现象,相信这样会使Maya的课程教学走向一个比较正常的轨道。在这一点上我院动画人才培养上已经实现了专业细分:动画、影视特效和游戏设计,但是本人认为在有些培养细节上还有可改进的余地。

其次,着眼于动画人才培养的长流程、长过程来审视Maya软件技能课程培养的切入点和时机。本人一直力主Maya及各类软件技能课的单元制授课,但囿于各种因素而无法成功,但Maya软件技能掌握的意义在于为动画创造服务,本人认为课改的方向还可以从动画专业课程的融合方面入手,如剧本创作、分镜绘制、三维制作、后期制作及短片创作等课程进行融合,如本人现在进行的就是这样的尝试,在短片创作课程中让学生延续其在剧本创作课程和分镜绘制课程的最后课程结束时的考核作业,利用其在三维动画基础I和三维动画基础II中所学的Maya技能进行制作,这样将Maya技能学习就延续了下来,并且可以在短片创作实践中得到提升。将各个课程的独立培养目标相结合来共同服务于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是任何一种专业方向课程体系设置的初衷,在一般情况下,毕业设计是唯一的检测途径,而如果我们在各专业课程开始阶段就让学生有一个心理准备:本次课程的结束将是下一个课程的开始,其结果是顺联的。这样将会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目的更强。当然这种课程体系融合一般只局限于关联度较高的专业课程,并且还需要不同授课老师之间的协调沟通。

最后,引入影视动画公司的培训机制和相关社会力量进行联合培养。常虹先生曾将中国的动漫教育类型分为三种:综合型、产业型和技能型三种。综合型模式以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院校为代表,其目标是培养有独立编导能力的学生。课程涉及绘画、影视、音乐、电脑技术、文学基础,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产业型模式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代表,学生入校后进行选拔考试,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工作,参与动漫创作。那些没能入选的学生则留下继续学习。技能型教学模式是和综合型模式相对应,以院校中专、高职院校为主,主要为动漫企业培养技工[1]。如果进行匹配的化,我校的动画专业学生应以产业型为主,而部分民办生源则应以技能型教学为主。本人越来越感受到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单纯靠一校之力是难以完成的,无论是综合型,产业型或是技能型,都需要公司实践或社会历练来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荀子言:“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动画贵在实践。合理、适时引入社会力量来分担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环节,比如软件技能培养、短片创作、毕业设计等环节,可以很好地解决动画学生知行统一的问题,从而避免学生产生眼高手低的自傲心里。基于此,四川美院影视动画学院的“课程项目化,实验实战化,作品产品化”动画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取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运动控制;课程群;实践教学

运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是自动化前进的旋律,是推动新的产业革命的关键技术,基于独立学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自动化专业运动控制课程群的建设尤其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对独立学院学生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1,2]。实践性教学环节过去一直是学生培养中的薄弱环节,重理论轻实践是过去学生培养中的弊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根本要从课程群教学改革人手,形成新的教学体系[3,4]。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自动化专业以建设湖北省独立学院重点培育本科专业为契机,通过整合“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DSP原理及应用”、“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等多学科的知识,建立了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运动控制课程体系,实现了该课程群内各门课程无缝式衔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得以提升。本文通过探讨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自动化专业运动控制课程群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情况,提出了独立学院自动化专业运动控制课程群建设和改革的基本思路及措施。

1 运动控制课程群教学中的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自动化专业创办于2001年,运动控制是该专业的一个重要学科方向,改革前,课程教学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1 课程群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运动控制类三门核心课程“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及“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 以往均按部就班地讲授,其联系性没有很好的整合、融汇,学生在学习“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等课程时感到抓不住重点、空洞,而在学习“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综合性专业课时又感觉难学、难懂。

1.2 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环节不够。实验课是学生实践的主要环节,运动控制类三门核心课程“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及“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均开设了专门的实验课程,但实验内容主要是验证性的,学生“重课堂、轻实验”的思想还没有转变,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环节很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应用能力方面还存在着诸多欠缺。

1.3 缺乏仿真与电路设计等相关软件的实训过程。由于运动控制类各门课程的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学生如果要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一个系统设计任务,必须使用一些计算机辅助工具,如仿真软件MATLAB、Pspice等,电路设计软件Protel等。但只有极个别的大三、大四学生能真正使用这些工具,这使得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存在困难,同时对实践教学效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4 学生适应能力不足。有些学生在实验室里可以完成老师规定的实验项目,但改变一下环境,特别是碰到工程实际场合时,就会觉得无从下手、缩手缩脚。

因此,以培养独立学院自动化专业运动控制方向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根本,就需要有针对性,循序渐进地围绕运动控制类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2 运动控制课程群教学改革内容

2.1 课堂教学改革。针对“DSP原理及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这几门核心课程,教师在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融入实例教学与案例教学。如引入往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品及教室里用到的或学生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电子、电气产品,通过分析这些产品的工作原理,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点对点的连接。这一方面使学生明白了学这些课程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实践教学改革。首先根据现有实验平台,结合理论课内容,完成验证性实验内容并适当设置实验提问及答辩以使学生牢靠的掌握基础;其次挑选一些实验课中没有安排的、但又非常实用的简单应用系统,布置任务让学生采用仿真软件完成,如电力电子电路利用Pspice软件来实现,而电机运动控制算法则利用MATLAB软件来完成;再次,在完成仿真系统的基础上,作为课外实践作业,鼓励学生通过自行组合团队的方法来完成实际应用系统的电路设计、Protel绘制、实际制作、焊接、调试;最后根据学生在前三个环节的整体表现,挑选出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指导他们开发与设计较为复杂的综合应用系统,这一环节可以通过申请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挑战杯大赛或进行毕业设计等方式来实现。

2.3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增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结束性考试中除了体现课堂教学核心内容外也不能忽视实践教学中的重难点,而课程考核方式采用理论50%、实践50%甚至更高的比例。

3 运动控制课程群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运动控制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实践教学在课程群建设中至关重要,实践教学不能仅仅看作是理论教学的附庸,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角度来看,它甚至比理论教学更为有效。 我校历来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设计和创新的能力。针对运动控制类课程的特点,我们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改革的具体方案如表1所示:

表1 运动控制课程群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4 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

经过几年的探讨和实践,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自动化专业运动控制课程群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表现在:(1)学生就业率稳步上升,就业质量高。(2)学生考研率逐年提升。(3)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屡屡获奖。

参考文献:

[1] 周进,冯向东. 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与办学主体转换—依托名校办分校的“办学主体转换机制”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9):54-57

[2] 唐飞.浅析独立学院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J].黑龙江教育,2010,(3):30-31

[3] 瞿福存,巨辉.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8,(16):26-28

[4] 廖育武.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新模式的探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6):116-117

篇5

根据学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安排与部署,教务处组织开展了校企合作调研活动。本次调研以合作企业数量与规模,校企合作的方式与深度为内容,采用文献调研、发放问卷、深入访谈三种调查方法,对我院所属12个教学院部的校企合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调研,基本摸清了我院校企合作基本现状,找准了校企合作中的症结,提出了初步解决思路与方案。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院校企合作的现状

目前,我院拥有115家合作企业,其中,大型企业18家,中型企业53家,小型企业44家;一产企业2家,二产企业41家,三产企业72家;合作关系密切的有52家,合作关系一般的有 63家;与工科类专业合作的有67家,与文科类专业合作的有48家。

2007年以来,合作企业帮助学院建设实验实习设备共投入970.5万,主要来源于汽车与机电两个学院的合作企业。其中,韩国现代集团捐赠的汽车价值约200万元,日照方圆汽修厂与深圳大雷实业公司提供的实训设备约700万元,其它专业70.5万元。

近三年来,合作企业共推荐技术人员150人到学院兼教任教,最多的是机电学院的合作企业裕鑫动力11人,其次是信息学院的合作企业联想集团10人。学院与合作企业签订289人的订单培养,主要是外国语学院与青苹果数据有限公司签订100人,机电学院与日照钢铁50人,旅游与两家合作企业55人。合作企业提供实习岗位1008个,主要集中在机电、建工、旅游等相关专业上,占实习岗位总数的19.7%。合作企业共接收毕业生就业298人,接收教师企业顶岗128人,学校为合作企业培训员工893人,以上工作集中于建筑与财政两个院部的专业。

目前,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专业数是37个,受益在校学生达4526人。以企业冠名的订单班有4个,其中,旅游学院3个,信息工程学院1个;以企业冠名的实训中心(基地)有5个, 其中,旅游学院2个,机电、汽车外国语学院各1个。2家企业在学院设立奖学金,分别是日照运总与银座泉城。

二级学院主要是按专业大类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目前,共有108人,其中来自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专家或技术、管理人员73人;其主要职能集中在需求调研、职业能力分析、指导学生校内实训、指导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有:工学交替 职场体验—实境训练—顶岗历练、模拟训练、顶岗实习、聘请一线专家授课指导实训等。合作企业参与了18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的工作。其中文科类专业7个,工科类专业11个。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23门,其中一体化课程16门;校企合作开发教材34 部,其中正式出版11部,自编讲义10 部,实训指导书13部。

多数学院的校内实训基地主要用于为学生提供实训,其次是展职业技能鉴定,仅有少数学院兼顾用于行业企业员工开展培训、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宣传合作企业形象上。

二、存在问题

(一)合作企业数量不足,专业发展不平衡

学院现有58个专业,合作企业仅有115家,且多是中小企业,每年接收的实习学生数量只有几百人,提供的实习岗位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工科类专业明显好于文科类专业,在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37个专业中,工科类专业有21个;在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专业教学过程的18个专业中,工科类专业11个。

(二)校企合作形式多样,但深度不够

综观二级学院的校企合作的方式,大约为以下几种:第一,“2+1”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习,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进行毕业设计。如水产学院与日照水产集团的合作,机电与双港集团的合作,都采用了这一模式,第二,“订单”式,即院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类培养目前以“冠名班”形式最常见,如银座泉城班、联想班、蓝海班等。第三,“工学交替”式,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这类多体现在建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专业上,如艺术学院玉马服装厂,食品学院与日照质检所的合作。

然而学院在争取企业资金与设备支持上,学院为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上仍然没有突破。一是多数专业也是停留在企业加入建设职业院校的专业指导咨询委员会,定期到合作企业参加交流活动,可能安排学生参观等浅层合作关系上。突出表现在浅,没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二是个别专业只是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开展比较深层次的合作,但是不是全方位的合作。

(三)企业主动性不高,校企合作难以找到切入点

在访谈中,多数教师反映,中小企业很需要职业教育为其提供后备人力资源,但是又没有能力参与深度的特别是全面深度的合作,而有能力的大企业往往不愿参与合作。有些实习生知识、技能水平的职业道德都不满足企业要求。突出表现在对工作没有正确认识,一心想坐办公室、吹空调、当主管,眼高手低。个别实习生有的不打招唿就离职。

(四)教师积极性不高,实习管理有漏洞

在12个教学院部调研中,有一半以上的院部认为,多数教师对校企合作认识不清,不能全身的投入工作中,在指导学生实习上,也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通过电话采访,被调查企业反映个别院部对实习生疏于管理。

(五)管理制度不健全,目标考核落实不到位

学院出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管理办法(暂行)》,在20xx年上半年,对全所专业进行初步考核,只是收集了状态信息,没有对表现突出院部进行表彰。

(六)校企合作平台搭建不完备

篇6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06-0029-02

中国对日软件外包开发领域近5年以来一直以50%的增幅持续发展,会日语并懂得国际软件开发规范的中国IT人才已成为国内对日软件外包企业的最热门人才。为适应时展需要,北航软件学院把握时机,从实际现状出发,依托自身强势的品牌优势,为国家发展及学子前程量身打造特色的专业,成为中国目前唯一能提供日文应用软件开发方向硕士学位的正规教育机构,并摸索出一套以“产学研”为主体的教育培养模式。

1培养模式的设计思想

“产学研”模式是一种从实际到理论又到实际的全新教学模式,这种人才培养过程要求培养机构与生产企业进行紧密联合,从而从生产、管理的一线前沿了解最新的、最为需求的工程技术、工艺方法以及新的应用理论;同时从企业那里得到设备、项目、技术。然后,利用这些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按照企业实际的要求,通过制定课程体系、编写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材来培养学生,使学生得到的知识是最新的、最实用的。

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在校不但可以学习到技术,而且可以参与学校或者企业的科研项目,实现第一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于该专业的学生有较多机会在日企或中日合资企业实习、就业,因此在完成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之后,学生又有机会到国外企业中实际工作,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这样就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第二次结合。通过以上两次理论联系实际、工与学的结合,培养学生将来在企业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质。

我们将研究生培养思路确立为“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坚持教学的基础性和科学性。具体做法是:把当前成熟的软件工程理论成果和思想,凝炼成基础课体系的核心,整合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学科交叉与融合;同时加强学生现代工程技术的实践能力和外语实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教育质量,使学生具备自主创新的潜力。

作为对日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日语不仅是这类人才的专业工具,而且是领会日企文化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求毕业生:日语水平达到国际交流基金日语能力考试二级以上,且具有较强的英语能力;训练有素且深谙日本企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熟悉日文软件开发流程与规范,具有使用全日文软件开发环境、编写日文开发文档能力,可以胜任日文软件开发各个层次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2基本培养模式

2.1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采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进行软件的开发和生产,是实现软件产业化的关键技术手段,这就需要培养大批软件工程领域的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设计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

应用领域广、技术更新快是当代软件工程技术最显著的两大特征,因此在设计对日软件开发专业的课程体系时,我们遵循了先进性、灵活性、复合性、工程性和创新性五个基本原则。

2.2实用外语教育

在日本的企业或对日外包的企业,不会日语几乎无法进行沟通,限制了发展和培养机会。通过学习日本的企业文化,学生不仅了解了中日文化差异等问题,以后在日企实习、工作中可以更快适应并融入到公司中去,而且可以全面了解日本文化和设计风格,熟练掌握软件开发技能和软件管理,这对日文应用软件开发设计有莫大的帮助。

在具体实施日语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由中国教师教授日语语法,日籍教师教授会话和听力练习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没有放松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加强,成为能掌握中、日、英3种语言的短缺人才。

3“三级”实践教学体系

3.1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核心课程

产学研合作应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在理论教学中,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应用的结合。例如,专业核心课程“双语软件工程规范化设计”,既包括从需求到软件设计过程中的四项主要基础技术,即需求分析、设计法、文档、和设计审查,同时还介绍了软件工程及软件开发工具、环境、工程中的成熟技术、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软件工程最新话题等前沿性内容,实现了在软件工程领域中的理论联系实际。课程的学习强调了与工程的结合,由日籍一线软件工程师在全日文开发环境下讲授,配备实训教材并提供日文软件实训。在教师指导下以团队形式完成一定规模的项目,实施规范化的项目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及维护各环节训练,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日文文档的撰写能力,培养协作交流精神。培养学生能真正掌握一门实用外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的能力和进行国际化交流的能力。对于致力于软件外包领域的专业学位获得者,应精通外语,了解外包国文化和软件工程规范。

3.2配合核心课程的系列教材

配合核心课程,我们还主编并由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了软件工程所急需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软件工程设计与实践”、“计算机日语”、“软件工程规范化设计”、“软件工程设计案例与分析”等。学术界和工业界专家对系列教材给予较好评价:“这种内容及其组织方法在我国已出版的软件工程专著和教材中不多见,此系列教材可以为我们树立应用性著作的范例。”

3.3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综合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在学生毕业前还安排了三级实践性教育。学生应能满足面向产业和领域需求,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具有运用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软件研发,以及担负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一级实践:用来测试学生基本掌握的编程能力及使用基础工具的能力;比如用C++来编写程序,使用Oracle数据库等;通过这级实践的同学可以进入二级实践的考核。

二级实践: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实践项目大都来自于各个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按照日企的标准分当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最后要在有日本资深专家的现场,用日语来讲解自己做的项目,通过二级实践的同学有资格去企业实习。

三级实践――企业实习:

(1) 与Fujitsu、NEC、RICOH等200多家日文软件开发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建日文应用软件开发专业实习基地。NEC日本总公司、NTTdata(日本电信)、理光、富士通等公司提供专业奖学金,金额累计高达4000余万元日元/年。

(2) 学院在日本建立了30多家实习基地。

(3) 福建最大最成功的软件企业――福建富士通信息软件有限公司是北航软件学院的战略合作伙伴。学院已在福州富士通开设了该方向软件工程硕士点,于2004年12月正式开学。

(4) 与日本Kinsoft株式会社、NETCOM株式会社以及系统综研株式会社等公司组建合资企业,在学院内部建立“零距离”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

学生通过企业的面试后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在企业中完成实际项目,同时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或论文。

4工程技术与研究兼并的论文要求

(1) 两种类型论文特点的对比分析

工程型论文要有产品;研究型论文要有理论价值。

工程型论文强调实用性和社会效益;研究型论文则需要有关调研、问题分析、方案选择、创新验证等的严格根据和论据。

工程型论文书写格式要按国家规范;研究型论文书写格式相对自由。

(2) 两种类型兼有的论文要求

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实际应用意义和社会效益。

将以工程背景的项目,做有关调研的同类产品的对比分析、问题分析、方案选择、创新结果汇报。

将工程规范和研究书写格式进行合并。

论文选题一般应直接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实用价值,同时应具有先进性、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知识较好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事软件项目研发和管理的能力,以及创新和研究的意识。

论文一般要求结合企业实际需求选择研究题目。对这类项目,除需指定学校指导教师外,还需指定一名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负责指导,由软件学院负责监督和管理。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在毕业设计(论文)的环节中采用双导师制,即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以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毕业环节上的有效实施。

论文要求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讨论研究论据充分,写作认真,文图标准规范,数据详实准确,软件文档符合标准规范。

5教学效果分析

北航软件学院从市场的需求出发,与国外大学和领导性的企业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学院已经安排了200多人出国实习/就业),吸引了大量的学生。通过对毕业生情况跟踪调查看出,我们的毕业生已分布在国内的诸多大中型企业、政府部门、科教院所、外资企业。根据我们的初步统计,2005、2006年工程硕士研究生达到了98%以上就业率,平均起薪达到了6000元/月。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 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能力[J]. 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2] 徐辉. 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论大学与工业的关系[M].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

[3] 蔡克勇. 论教学、科研和生产联合体[J]. 高等教育研究,1986,(4).

[4] 刘力. 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J]. 教育发展研究,2006,(7):16-22.

[5] 王庆. 校企合作:高校办学的有效途径[J]. 上海高教研究,1997,(2).

篇7

(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吉林长春130052)

摘要:在吉林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壮大创新型工程科技队伍。本文以物联网专业课程设置作为范例,以此探讨加快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物联网;CDIO;工程科技人才;课程体系

DOI:10.16083/j. cnki. 22 - 1296/g4. 2015. 08. 05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 2015) 08-0109-02

一、吉林省新兴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了适应这个大背景,我省确定了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确定了生物医药等20个重点发展领域,计划未来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技支撑,更加迫切地需要素质优秀、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队伍。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育模式、修订培养方案,为新兴产业培养出“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的工程科技人才,为吉林省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撑。

本文以“物联网”这一新兴产业中的重点发展领域的人才培养为例,运用CDIO的国际工程教育理念浅谈吉林省人才培养的支撑问题。

二、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

CDIO是目前国际丁程教育改革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这一理念是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它以产品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教育背景,把工程实践当作载体,培养工程思维、团队合作、交流学习等多层面能力,培养基础工程技术知识、引导创新理念,敢于承担工程科技人才对于职业与社会所应负的责任。

三、CDIO指导下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综合课程体系的设置

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在“技能”方面具有扎实的技术知识以及敏锐的推理能力,具有职业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善于与团队合作和沟通,遵守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因此,物联网专业综合课程体系由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提高课程、创新培养课程四大模块构建而成。公共课程模块是创新与实践的必备知识。其主要包括健康安全、数学文史、政治理论、军事理论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了专业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课程,包括物理、模拟与数字电路、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导论等相关课程。专业课提高课程保证学生系统、综合地学习掌握物联网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软件算法、传感技术、电子制作等设计能力,其详细设置与构思如下:创新教育课程以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实践及个人专长的培养为终极目标。

(二)以项目设计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物联网作为新兴领域,与相关领域差异较大,其专业知识体系仍在归纳与研讨中,当前主要划分为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三个主要分支。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应依据其专业的目标定位,结合前沿科技发展与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并注重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尽可能增大本专业的知识体系的辐射面。

CDIO理念是“做中学”与“思中学”的综合概括,是“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抽象表达。引入CDIO理念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将从任务驱动展开,以“项目设计为核心”来展开专业课程的设置,将整个课程体系围绕项目设计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CDIO工程教育模式,将该专业的项目分解为课程设计、课程群能力设计与综合设计,逐步深入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个物联网专业课程设置一级项目、二级项目、三级项目分别作为课程的主线、支撑、基础,将系统协调认知与核心课程统一起来,将大系统的掌握、运行和调控能力相融合,并结合学生的自我更新能力、人际和团体交流能力综合培养。

物联网专业的课程涵盖范围较广,按方向大体可划分为六部分,即嵌入式硬件系统、嵌入式软件系统、物联网技术、电子制作、软件算法、传感技术,每个课程群课程的设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嵌入式硬件系统包括:微型机技术及应用、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嵌入式软件系统包括:嵌入式系统工程学、J2EE高级程序设计、无线网络算法设计、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物联网技术包括:物联网工程概论、物联网控制原理技术、物联网传输层技术、物联网网关设计技术。电子制作综合设计包括:模拟/数字电路、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路实验、通信电子线路。软件算法综合设计包括:算法设计与分析、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基础。传感技术综合设计包括:传感器设计基础、射频识别与红外感应、RFID基础技术、传感器原理与技术。

电子制作综合设计首先开设模拟/数字电路,学会电路基础知识及设计模拟/数字电路的简单方法;然后开设数字电子技术这门基础课程,加强数字电子设计知识,拓展设计思路;然后在基础电路实验中强化电路设计系统方法,并加入创新型实验;最后通信电子电路则涉及许多通信理论知识、通信电路中常用的基本功能部件以及实际电路,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在电子制作方面的综合设计能力。

1.为每门专业核心主干课程设置三级项目,学生可在课程学习中完成。三级项目的实际体验能够加强专业必修的单项技能。在三级项目设计的同时,另外根据课程目标设置单元和单元组项目的有效实践任务。

2.紧密围绕着课程群的知识与技能,为每个课程群设置二级项目。二级项目将理论与技能有机结合,注重理论的同时突出技能。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

3.一级项目的设置应该是以专业支柱性核心主干课的总体目标为依据,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一级项目至少在学生四年学习中设置四个。

篇8

关键词:校企深度融合;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03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基本形成,并成为高等教育中成长最快的新生力量。而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都分布在地级市,因此此类院校与地方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新建本科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的协同创新发展,将是此类院校合理定位、服务本地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及方式。

在国外,美国及日本在校企融合方面做的非常成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例如,美国之所以拥有众多的学术水平占世界一流的大学,重要原因就是美国高校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校企紧密结合的战略。其中,世界最重要的IT高科技产业基地,当今最著名的电子工业及计算机王国――硅谷,就是美国著名高校斯坦福大学与企业合作的典型范例。在我国,校企合作也初具成果。在一般的本科院校中,地方应用型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及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成为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优秀典范。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宁波工程学院、浙江科技学院在校企合作、应用型培养与产学研合作方面特色较为突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我国高校与企业合作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合作过程中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追求短期效应,因而很难保持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长期及稳定发展。与国外校企合作发展相比,我国的校企合作无论在思路定位还是在合作规模、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所以进行校企深度融合及协同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高校实践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项实践活动是通过学院、系部的学安排的一种实践教学。顶岗实习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进入企业完成岗位工作来了解社会,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还可以通过单位规章制度的约束来增强学生的岗位责任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顶岗实习可以置换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以及相近课程的学分。学生顶岗实习可以在就近企业利用周末或是寒暑假以及集中实践环节周进行,此项安排是本科院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举措。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通过思考、探索、求助、实践等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将课本上获得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能力的重要过程。学生参与顶岗实习,不仅能够培养其严谨的工作作风,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目前唐山学院与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唐山爱信齿轮厂等多家企业合作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利用周末及寒暑假时间进行顶岗实践活动。通过近几年的合作情况来看,效果很好,用人单位对我校顶岗实习的学生评价很高,多家企业与顶岗实习的学生签订了就业协议。其中洛阳第一拖拉机厂打破了只录用“211”、“985”类学校学生的先例,与我院学生签订的三方协议,也为校企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是当前教育部门借鉴企业“订单生产”概念而提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签订用人协议及人才培养协议,从而形成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协议中明确指出双方各自的职责。

我院机电工程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针对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用人单位的意见和需求修订了培养方案和实施性教学计划,并合作开发《齿轮加工工艺》课程,引进企业生产实际作为教学案例,邀请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参与执教,进行针对性强化培训,校企共建实验室及企业实践环境。对于那些有意进入相关企业的学生,其毕业设计题目的设计及选择会进行特别关注,这些学生的毕业设计由校企双方的导师共同指导完成。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基本掌握了企业所要求的技术人员的初级技能,对于齿轮加工的相关知识了解的更加透彻,更贴近生产实际,免去了学生入职培训中的很多环节,为学生能够胜任对口岗位的工作,成为合格的技术人才,更快进入工作状态打下坚实基础。在合作培养学生的同时,还选派青年骨干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帮助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部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对于本专业的工程实践经验较为欠缺的问题,同时教师通过生产实践,将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的案例用于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枯燥专业知识的兴趣,还让学生明白了学习专业知识的用途,让学生深入理解学以致用的意义,不仅可以提高了教学质量,还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三、产学研基地建设

产学研创新基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体,在教学资源补充、教科研课题立项、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课外实践平台建设等多方面对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唐山学院机电工程系与唐山盾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冶金锯片有限公司、华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建立了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基地(签订正式协议并挂牌开展工作),成立了这些公司的新产品研发基地、实验中心等。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对学院与企业的作用体现在教师实践与科研能力的提高、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建设与促进成果向经济社会效益转化等几个方面。具体如下。

1.师资培养。结合专业师资素质结构中实践能力素质的要求,与企业共同制订了规范化的师资培养体系。每年都有若干教师派往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在老教师的带领下为企业进行多层次的技术服务并从中学到专业知识。

2.社会服务与应用创新。借助多个市内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基地,相继开展了服务地方的若干工作。为唐山市冶金锯片有限公司开发出的专利产品“冶金锯片自动化磨削系统”,适应了现代化生产的自动化需求,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为实现冶金锯片的自动化生产线奠定了基础。唐山市惠达陶瓷原磨底机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曾经出现过人身安全事故,经技术改造既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又解决了操作的不安全性,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在产学研合作的企业中,进行金属圆锯片的产品开发及性能优化研究。在连续三年系统的科学研究及合作中,取得了两项发明专利、十二项实用新型专利及发表学术论文8篇,获得了2011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唐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被唐山市政府命名为唐山市科学发展试验示范模式――产学研模式。为胜利油田研制的“输油管道泄漏监测专用数据采集器”,长期稳定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泄露监测效果;“转向泵实验台测试系统”项目为湖南机油泵股份公司解决了出口汽车转向泵出厂检验的重大技术难题,使该厂产品成功打入美国市场,销售到通用汽车公司;“电气通路绝缘测试系统”和“线缆测试系统”两个项目的产品最终用户都是航天部第二研究院,为军工产品出厂检验设备;“光纤传感PGC解调嵌入式系统软件”属于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该项目同时有力支持了学院承担的唐山市重点科研项目――基于嵌入式计算技术的企业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地铁盾构施工数据传输系统”实时的将盾构施工数据传输到服务器,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的掌控所有地铁盾构施工现场的施工数据,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的安全风险管理,尽量避免或减少工程事故,降低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取料机“料耙液压系统动态特性仿真及优化”项目为研发中心与唐山中材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共同承担。使用该项目的研究成果设计制造的7套液压系统成功用于承德金隅项目,替代了该公司原来的进口液压系统,填补了该公司没有能力制造液压系统的空白。为该公司研发的第二批项目分别为:沙特UAC项目11套液压系统;印尼BOS2项目2套液压系统;沙特UCI项目5套液压系统;印尼BAT项目4套液压系统;尼日利亚SOK项目5套液压系统;哈萨克斯坦二线H2项目5套液压系统;印尼泛亚PU项目6套液压系统;厄瓜多尔GU项目1套液压系统;摩洛哥FES项目1套液压系统;沙特HCC项目7套液压系统。在第一年的合作期内为企业节省成本400万元。通过产学研合作,既锻炼培养了队伍,还服务了特殊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

3.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产学研实践创新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自学能力、吃苦耐劳等多种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借助产学研基地的生产、科研资源,许多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实践科研活动,通过在指导教师辅导下参与生产和科研活动,学生对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理解的更加深入的同时,也提高了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要的是学生得到了获得知识的初始途径:问题―思考―实践―规律―知识。很多学生在参与生产和科研活动中获得了企业的好评,并顺利签订了就业协议。

四、联合办学

由院系与企业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在教学过程中,院系和企业的教学资源及实践场地实现共享,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校企共同培养学生,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培养师资队伍,共同开发教材,共建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

由以上研究与实践可知,新建本科院校开展校企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还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实现校企共赢。

参考文献:

篇9

电子信息工程是国内高校中开设数量较多的一个专业,社会对该专业的学生需求量大。如何使电子信息工程的人才培养真正形成特色、让学生能力更强是值得共同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和社会信息反馈,我们认为树立并强化培养方向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每门课程有什么用、经历的每个教学环节对其有什么提高、以至于明白毕业后能够干什么。具体到专业方向课程设计而言,其组织实施要以整个专业的培养方向为指导,并最终服务于既定的人才培养方向,这也是专业方向课程设计在教学中能否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

1.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初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能从事电子及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应用工作,富有创新精神的宽口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知识面宽容易使学生产生困惑,往往形成“什么都学又都学不精”的印象。让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感,明白学习的众多课程之间有什么关系,学完之后能够具备什么能力,通过树立培养方向去除学生的这些疑问。从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名称及培养目标来看,该专业主要由“电子”和“信息”两方面构成;当然二者是不能简单分开的,但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可有所侧重,即形成偏重于应用电子类和信息处理类的两大方向。应用电子方向强调学生在硬件方面的能力,通过电路、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单片机、DSP、嵌入式系统、EDA等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以电子系统的设计开发为发展方向。信息处理方向则强调算法开发与软件编程能力,以信息处理与信息系统开发为主攻方向,重点课程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语言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方法、高级语言编程、数据库等。上述大部分课程都是电子信息工程两个方向的公共课,两个方向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1.2课程设计的方向把握

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不同方向的学生,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的组织实施是分开进行的,即分成应用电子技术方向课程设计和信息处理方向课程设计,这两类设计课程都安排在学生修完各方向的主干课程之后。课程设计题目的拟定要体现方向性,如应用电子类的题目可设定为小型电子系统的开发设计,如“室温控制系统”、“智能小车”等的设计开发,信息处理类的题目如“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车牌检测”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知识结构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设计题目。完成各方向的设计题目需要的实验条件是不同的,相应的成果形式、成绩评定方式也不尽相同。

2专业方向课程设计实施实例

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处理方向注重算法开发与编程实践,主要研究利用信号处理、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等信息分析处理手段及编程工具进行相关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中常采用图像处理类的设计题目。数字图像处理是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内容多、跨度大、覆盖面广,主要学习应用计算机对数字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要求学生在掌握有关图像处理和图像分析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典型方法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编程实践技能[5-6]。充实设计内容并改进组织形式,通过课程设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2.1图像处理类课程设计的拟定思想

图像处理类课程设计要突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图像处理基础理论的巩固提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二是至少熟练掌握一门编程语言、选择适当开发平台实现具体的图像处理算法[7]。为此在题目选择、设计方案制定等方面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设计题目的选择。课程设计不同于教学过程中的实验,与之相比要更加突出设计性和综合性;而从工作量和难度上讲低于毕业设计。题目不能太大太难,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查阅资料和分组讨论,利用所学知识能给出解决方案或提出思路。设计内容要突出实用性,可以是实际问题的简化。解决问题需要综合应用图像处理多方面的知识点,但要避免图像处理算法的简单叠加,讲究合理应用。

(2)开发平台的选择。针对具体的应用实例可以采用不同的开发平台,如利用普通计算机下的Windows或UNIX平台、利用DSP、FPGA或其他嵌入式开发平台。

(3)编程语言的选择。图像处理中主要的编程语言是VC和Matlab,二者优缺点都非常突出。VC功能强大但要做到熟练使用难度较高,Matlab中有图像处理工具箱、包含了大量可直接调用的图像处理函数,应用简单但程序运行速度偏慢。不同的设计题目可能适于在不同的开发平台下选择不同的编程语言来解决[8]。题目设计时不仅要考虑题目自身的难度,还要兼顾各开发平台及应用不同编程语言的难度差异,比如在Windows下应用Matlab可以选择难度稍大的题目,而使用DSP或VC的设计题目相应要简单一些。

2.2课程设计范例—基于DSP的车牌检测

按照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考虑到具体设计中的多方面因素,实际教学中设计了多个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水平及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现举一个具体实例,借以说明图像处理课程设计的组织管理过程。车牌定位是进行车牌自动识别的前序步骤,定位结果对车牌的识别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综合运用所学的图像处理及相关课程的知识,建立基于DSP图像处理综合实验平台的车牌检测定位系统。

(1)设计要求与指导

布置题目,给学生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同时提供课程设计指导书,让学生明确设计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具体完成哪些内容,以及大致的解决思路。该设计题目要求在DSP平台下完成,完成该题目的关键在于两点,即车牌检测方案的制定和DSP平台下的编程[9]。制定车牌检测方案首先要对含有车牌的图像进行分析,找出车牌区域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及所学图像处理知识设计检测方法。为了便于进行车牌检测,通常还需要对图像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图像质量。要在DSP平台下完成该设计,必须熟悉DSP的开发环境,同时具备较强的编程实践和算法开发能力。与学生进行初步的沟通,使其明确要完成该设计题目,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分析车牌区域的特点及与图像中其他区域的主要差别。②设计车牌定位的实现方案,主要包括图像的预处理(如平滑、锐化、消除光照不均匀等)、车牌边缘提取、干扰区域抑制、牌照搜索与截取等。③利用DSP实验系统编程实现设计方案,处理结果要求实现车牌区域的自动截取。

(2)组织协调与方案制定

承担设计的课题小组选出组长负责课题分工及组员间工作的协调。课题组长选择平时成绩较好、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同学担任。组员分工以能圆满完成课题任务为原则,兼顾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如动手能力和编程能力强的同学可主要负责DSP平台下图像编程工作,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的同学可主要负责算法分析与流程设计。当然,分工时也可以考虑有针对性地进行“补短”,通过课程设计促进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高。针对车牌检测这一问题,课题小组制定了处理流程。即首先对采集到的车牌图像进行预处理,以降低噪声干扰;然后根据车牌区域的灰度特点选择适当阈值将图像二值化;提取图像边缘,并可利用数学形态学的开闭运算或自定义模板中值滤波进一步去除干扰;牌照区域搜索利用投影法,即通过检测图像向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的投影数据确定车牌区域;最后根据投影检测的结果截取车牌子图像[10]。

(3)算法设计与编程实践

根据处理流程,分工实现各步处理算法开发与代码编程。经过程序调试及对多幅车牌图像的测试改进算法,以逐步提高车牌检测的可靠性和算法执行效率。采集到包含车牌的图像,经过预处理、二值化、边缘检测、投影法定位,最终得到车牌子图像,为后续针对车牌的识别分析等工作做好准备。

(4)设计总结

学生根据自己所做的工作对课程设计进行总结,提交课程设计报告。设计报告重点反映个人所做的工作,交待清楚课题背景和设计内容、方案选择与理论分析、方案实现方式、结果分析以及设计总结等内容。

3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环境空间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体系;重构

按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以及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当前我国的高教领域正进行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在这一背景下,普通本科高校需要构建更加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专业课程,使其能适应地方与行业发展的需求。专业课程的构建,涉及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必须以能提升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就业质量、创业能力,以及能为其长期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目标。

室内空间设计课程是本科环境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在课程结构上归属于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课程种类属于理实一体类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对学生今后学习其他专业主干课程和开展未来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然而,传统室内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在当今教育改革背景下,已呈现出诸多不合时宜的方面,因此,对该课程进行重构显得极为必要。

1 室内空间设计课程现状分析

传统意义上,空间设计基础课程大都以室内空间设计课为主。但是,这门课程的设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它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强调的大都是各种思想观念的叠加、材料装饰元素的堆砌与风格的拼凑等,同时过多突出空间外在、表面造型的装饰表达,而忽略空间形态与造型元素的训练,以及其与人们的感受和行为之间的关联;其次,传统课程对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的培养,更多采用的是一种让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从造型结果入手,而忽视了构建空间造型的过程和创意,对空间形式的生成过分地轻过程重结果;更重要的是,传统课程知识内容重室内空间而轻室外空间,并没有从空间的整体性出发去展开教学,而是直接进入了室内空间设计的教学并以之为主,甚少提及空间范畴里另外两个专业方向(室外空间、建筑空间)的内容,忽视了室内空间、室外空间、建筑空间作为空间整体性之下的知识间的联系。

在多数设有环境设计专业的综合性院校,室内空间设计课程通常设置在本科教学的第四或五学期,是学生在学习了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建筑学基础、建筑制图、人体工程学、材料与构造、室内设计程序等)之后,进入室内、外不同专业方向及毕业设计课程(包括室内风格与流派设计、景观设计学基础、区域景观、园林景观、住宅空间、展示设计,毕业设计-分室内设计和室外景观设计)之前的重要衔接课程,应起到承上(总――专业基础)启下(分――分专业方向)的作用。但从上述所分析的该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和结构的设置上来看,其实质上并未能很好地实现这一衔接功能。

当代空间设计思想认为“空间”是比外在的、表面的造型更重要的形式语言。针对传统空间设计课程的问题,目前国内某些设有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美术院校已经对之做出了适应的调整改革:其空间设计课程从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上大都打通室内、建筑和室外空间,从更纯粹的角度来研究空间形态与形式;同时,其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对空间的体验感受,通过各种空间训练与体验,让学生掌握空间形态、形式生成的逻辑,进而助其准确把握空间与空间中各造型要素,理解各空间的不同感受与行为间的关联。这些美术院校在该传统空间设计课程上所进行的调整和改革,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2 环境空间设计课程的构建

通过以上对教学现状的分析,针对传统室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问题,笔者对传统的室内空间设计课程进行了以下的重构设计,形成了全新的环境空间设计课程。

2.1 教学内容的重构

教学内容的重构包括知识结构重构与具体的知识内容重构两部分。

(1)知识结构的重构。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章节的结构模式呈现,而重构后的课程内容将按模块项目单元逐级分类的思路来展开:以项目为依托,每一项目有若干单元,并对应不同的技能训练任务,以技能任务来驱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课程知识内容层层推进,从易到难,从基础、单一到整体、综合。重构后的课程整体的知识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共分三个模块、五个项目、十七个单元。模块一为基础概论部分,模块二为专项理论知识部分,模块三为综合、整体案例知识部分。课程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从基础到专项再到整体、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地学习空间相关知识内容。这样的知识结构安排,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思考空间的生成、界定与各项目要素的形式逻辑,同时能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形态与空间造型形式的创造,让其自己发现、体验进而构建创造整体空间,使学生的空间处理能力和造型潜力与创意得到更好的发掘。

(2)知识内容的重构。传统的课程教学知识内容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而重构后的课程教学知识内容则强调理论与任务技能训练相结合。每个教学项目之间、单个项目本身,都以其各自的基础理论部分的知识内容为引导入门的内容。学生在进行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再通过进行任务技能的训练,从中自主延展获取更多的知识内容。同时,课程的知识内容强调空间的整体基础的学习,既有“空”的形式语言,又兼顾外在的、表面的“间”的造型形式的装饰。

第一,课程项目(一)的知识内容。项目(一)作为课程整体的基础概论,从空间的基本概念出发,引出空间的相关研究与基本特性知识内容。其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空间的概念及其与立体构成中的空间的区别,理解实体与虚空的关系、空间与空间感的区别,了解前人大体从哪些方面研究空间,以及空间研究的常用工具与媒介,最后是理解并掌握空间的各种基本特性的知识内容。

这一项目对应的阶段任务为搜索优秀空间设计项目案例资料。指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查找、搜集案例资料,同时归纳、整理、分析案例中空间设计的切入点与构思过程等内容。这样的任务设计可激发学生对空间相关问题的思考与学习兴趣,引导其从后面知识内容的教学中寻找答案。同时,学生自己寻找到的优秀空间案例可以为其最终作业的空间分析、构思等提供摹本、范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将从优秀的空间设计案例中学习到处理空间与案例设计的方法等知识。

这样的重构有利于帮助学生从空间的整体性出发,从一开始就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框架,为接下来的空间的各类专项知识――项目(二)至(四)和各专业方向――项目(五)的学习夯实基础。

第二,课程项目(二)的知识内容。项目(二)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空间的限定要素与基本形态对空间生成、界定的逻辑,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空间限定要素对空间生成的界定与空间的基本形态知识内容。

这一项目对应的阶段任务为限定数量垂直要素界定空间的专项训练。指的是让学生以模型搭建的方式与轻松游戏的心态,利用空间的基本形态知识,通过“墙”(模型基础要素――卡纸)与“柱”(模型基础要素――木条)两种垂直限定要素来界定空间。学生在完成任务训练的过程中,能从中主动体会空间最基本的围合方式生成逻辑,以及垂直限定要素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的空间在大小、形状、开放与封闭程序、方向性、层次关系、相互间的穿插咬合、相邻空间在形状上的互相依存关系等。

学生通过该专项训练可建立对空间造型形式逻辑的初步认识,并能体会和理解到通过简单的构成元素、简明的空间围合手段,即可完成界定空间的多样性与丰富性。重构后的该项目教学内容以及让学生动手搭建模型的任务训练方式,改变了传统课程中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通常是被动接受的情况,修正了以往知识内容中对空间形式的生成过分轻过程重结果的问题。

第三,项目(三)的知识内容。项目(三)的知识内容为空间的性质与功能、尺度与弹性、序列、分隔与联系、开口和光与流线共五部分项目要素。这部分知识内容是在前一项目基础上分项对空间相关知识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展开和细化。学生可从中掌握空间各项目要素的形式逻辑,以及各项目要素对空间形式语言生成的影响等。

这一部分结合的是内外空间训练任务。即利用任务模型,让学生通过外部观察及内部代入体验空间模型的两种方式,分析空间的形式语言。同时,通过多次调整及改变模型中各项目要素,让学生观察和体验这些变化带来的不同表现和感受,以从中获得对空间更加直观、纯粹和明了的体验(图2)。

这一过程让学生将具体的知识内容与实际的空间模型和体验相结合,可避免单纯理论知识学习的枯燥。更重要的是,项目的训练任务加强了学生对空间项目要素变化所引发的不同感受体验和行为体验之间的关联和联想能力。另外,本项目的技能训练任务同时是为了给项目(五)的学习埋下伏笔。

第四,项目(四)的知识内容。项目(四)的知识内容是设计语汇、界面的“润色”与气氛的营造,其重点在后两者。其中界面的“润色”知识内容关注点落在外在、表面的造型装饰问题上,让学生在学会处理空间形式语言的同时也能进行空间单个界面造型的装饰设计,防止学生在掌握了空间形式语言的生成逻辑并合理处理空间后,出现对空间外在的、表面的造型不会装饰的问题,让学生懂得构建整体空间。

此部分对应任务为调研考察周边实际空间设计案例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通过该任务的训练,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同时起到学有所用的效果。(图3)

第五,项目(五)的知识内容。项目(五)的知识内容为整体的室内、建筑与室外空间的构建与创意。该项目主要是运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项目(二)、(三)、(四)所学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进行综合的应用,以分析室内、建筑与室外这三类空间是如何建构、处理整体空间与空间界面的装饰等问题的。该项目重点要求学生能独立进行完整的空间项目案例设计构思和图解设计,能进行独立的空间设计建构与创意。

这部分内容对应的任务为主题空间设计(某环境空间设计),以实题虚做的形式,让学生在一定的设计限定下,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设计实践方面的初步训练。该训练以项目(三)的模型空间为基础,通过功能的赋予,使该模型空间变成建筑的雏形。学生结合具体的环境,进行主题环境空间的设计。通过借助该空间模型,学生能较方便地在二维平面设计与三维立体空间设计之间进行相互转换,考虑空间界面的围合关系、空间内的虚空部分的处理等问题。这样的训练方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对空间进行理解,又可以提高其空间想象力。

该任务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以下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包括:具体环境空间的设计能力――项目现场具体情况的调研分析能力、图解设计能力、设计构思逻辑能力、具体空间与界面的处理能力、理论结合实际案例的设计能力等;以及对设计成果的表达、表现能力――最终效果图的表达能力、版面设计能力等。除了对学生以上基础核心的设计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外,在本项目的教学过程中,还将注意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能力与素质,包括引导其逐步形成设计与施工、技术与经济的统一的思维方式,逐步培养其具有工程合作协调、设计责任等素质,为其将来长远的职业发展做好引导。

本项目的教学,让学生有机会对本课程所有的知识内容进行综合应用,是对学生理论学习能力和实践设计能力的检验,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接下来的室内、外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图4)

2.2 教学体系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