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统服饰文化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代传统服饰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

篇1

一、服装史综合能力教学为学生未来发展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服装史综合能力教学改革,教会了学生在未来的服装设计创新的过程中,怎样去借鉴传统与民族服饰文化,怎样吸收、运用民族元素的素材。 在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服饰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 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这些传统服饰文化和特点无疑会在服装设计师的身上打下烙印,并将其注入到自己的服装设计理念里,必然会使设计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

中国古代服装文化也必然成为现代服装设计师展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特色和美感、塑造独特服装造型的重要手段。 这些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现代服装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激情源泉。 中国服装史综合能力教学改革所涉及的内容,也应当是每一位服装设计师都不可忽视的课题。当前,我国少数的一些服装院校,已经开始注重本民族传统文化教学,在相关课程中向学生灌输中国文化的知识和基本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情结。 特别注重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和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教学。

但更多的院校对传统文化的教学是薄弱的,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服装院校,一味地追求快速的市场效率,甚至是对传统文化的轻视、 崇洋媚外现象也相当普遍。 一些设有服装专业的院校因《 服装史》教学的课时不够,对学习《 中外服装史》的认识不够,而导致学生在其设计的作品中,传统和民族文化元素严重缺欠。 就拿《 中国服装史》来讲,我们当今的许多流行服饰的设计元素就来源于中国历代服装中。 在课程安排上只有个别院校安排了民族图案课程,有的院校甚至把服装史作为一门选修课来进行教学,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对传统及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进行实地考察。目前,服装专业教学大纲的编写长期面临着艺术与技术之争, 课程的安排上多偏重结构、工艺等技术课程方面,忽视民族文化的学习,导致学生的设计作品不懂得运用中国元素。 国内大多数服装院校, 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教学总是显得力度不够。 这种现象若长期下去,我们培养的服装设计师就会缺乏对中国元素及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认识, 在服装设计上就不能体现本民族的精神和特色, 就不能与西方的服装设计师一争高低,我国的服装产业就不能立足于世界舞台,这是我们服装教育界需要深思的问题。 服装史综合能力教学改革恰恰为学生解决了以上问题, 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二、中国服装史综合能力教学对学生未来发展指出了教学与学生自身需要去做的事情

近年来,市场竞争的加剧使我国服装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外国服装品牌对中国服装市场的抢滩给我国自有服装品牌的发展造成了诸多困难,同时也使我国服装企业认识到了本土文化 根的重要性,开始从本土文化中发掘突破点。 其次,国外设计师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出色运用对我国服装设计师提出了挑战。 因此,提升服装设计师运用中国传统元素进行设计的水平,成为我国服装业的立足点和参与国际竞争的突破口,这一切使我们必须把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服装史综合能力教学改革抓起,保证我们的学生成为未来市场开发的精英,成为真正弘扬中华文化的成功者。

在服装史综合能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中华民族艺术的巨大魅力。 通过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了解, 学生的视野拓宽了,设计构思更丰富了,审美观念也提高了,这样学生才能创造出源于传统历史和文化的时尚服饰作品,并在作品中,体现出本民族的独特性、独有风格、哲学思想及人文精神。 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今后服装产业的中坚力量,才能在服装设计创新中注入本土精神和文化,为未来的服装产业发展打好扎实、良好的基础。 特色服装教学体系的形成和对外交流合作更需要本民族传统文化。 我国服装专业教学在快速地完成了自身建设的初步规划、发展和积累之后,也必将会更加科学地面对教学深化和反思梳理等发展中需要正视的问题,尤其在积极地参与对外交流合作的同时,更应注重服装史综合能力教学,促进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服装专业人才所创造的服饰品牌,才会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彰显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装文化,从而使中国服装教学在当今的国际格局中,与各国之间实现平等的教育资源和成果的交流、有机共享、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中国服装史综合能力教学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基础,也是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下区别于其他民族,被其他民族认可的标志。 中国服装史综合能力教学,注重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学习,对每一位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服饰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中真正运用好中国服饰文化元素意义重大。在教学中,我进行了问卷调查,在问卷的第12 题中问到:您认为学习古代服装对当今服装专业学生的好处是:①刺激了我们再创造( 有 6%的学生选择);②拓展了设计思维( 有 12%的学生选择);③认识规律预测未来,培养设计师的基本素质( 有 12%的学生选择);④使我们的设计作品更有魅力( 有 12%的学生选择);⑤使学生能够继承和发扬人类文化,因为古典文化中凝聚了许多设计灵感( 有 58%的学生选择)。 从问卷可以看出,服装史综合能力教学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已经有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只有成功运用中国元素和民族元素,才能真正地弘扬中国文化,有一位学者曾经说过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以看到,现代服饰并不是所处时代仅有的和自发的创造,而是历史进化的产物和民族服饰文化的延伸。虽然当代设计艺术有许多新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手法,但学习借鉴民族传统文化应当是每一个设计师都不可忽视的课题。 我们的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的设计师们,对他们尤为重要。 在服装史综合能力教学上应多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借鉴、继承、改良、发展并赋予它新的形式、新的变化,在强调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民族性的灵魂和精神基础上,通过现代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将服装的造型、色彩、面料与现代时尚潮流完美结合,来诠释民族性的服装设计,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服装之路。 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国民族特色的服装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传承中国文化的有用的服装专业人才和良好的未来设计师。

篇2

For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ttire deeply, the category, style, coloring and fabric of Chinese traditional dress with Long pattern were respectively explained in this paper.

我国传统龙纹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它承载着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文化现象。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龙纹装饰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具有华夏民族独特的民族艺术感染力。

进入21世纪,伴随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龙纹服饰文化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如今提到我国传统服饰,大部分人简单认为就是“唐装”,即以立领、葡萄纽扣、对襟前开门等为特征的服饰。陈冠华编著的《世界服饰辞典》中给了一个相对宽泛的界定“男装常以中山装或长袍马褂为代表,女装则以旗袍为代表,也就是所谓的中国款式(Chinese Look),材料大多采用丝绸类”。不可否认,它们确实是“中国元素”的代表性服装,但不能代表整个我国传统服饰。

1我国传统龙纹服饰的范畴

我国传统服饰不仅指旗袍、马褂,这只是清代服饰中的代表服饰,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部分。我国传统服饰基本意义上是指“汉服”,又称华服等,即我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主要指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7世纪中期(明末清初)这近四千年中,在华夏民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以“华夏 ―― 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服饰风格且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服饰的传统服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而龙纹的范畴,学术界至今仍然比较含糊,为此笔者在参考借鉴了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史料提出较为宽泛的含义:龙纹作为龙的图腾形象,即是自然力人格化的表现,其最早雏形见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中。如红山文化遗物中发现了类似龙形的玉器饰物;马家窑文化遗物中发现了绘有类似龙形的彩陶壶,体态似鱼,生两爪,披鳞;商周时期的玉器、石雕和青铜器装饰均大量地采用了类似龙形的纹样,又以独角独足的夔龙最为多见等等。因此,我们现在通常所理解的的龙纹,即为青铜器纹饰之一,我国传统图案之一,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据最新发现古代文献记载用龙纹做衣裳的装饰纹样,最早见于《尚书・益稷》篇,即帝舜训示夏禹用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宗彝、黼、黻等 12 种象征王权和帝德的纹样做礼服。1986年在四川三星堆遗址2号坑出土一件其服装的整体配套和纹饰、裁制结构,都雕塑得清清楚楚的龙纹礼衣。

2我国传统龙纹服饰文化特点

2.1款式造型

我国传统龙纹服饰在数千年来的演变中同我国传统服饰一样,有其两种基本类型:一为上衣下裳制,一为衣裳连体制。先秦时代,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据《说文解字》记载:“上曰衣,下曰裳”。春秋战国之际,又出现一种新服饰“深衣”。深衣的特点:长衣大袖,以男女的礼服最为显著,是服装式样和结构的基本特征。在唐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对服饰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唐服饰大量融汇了胡服款式,出现了窄袖、大翻领上装,呈现一定程度的开放特征。然而,在封建制度的束缚下,我国人逐渐形成了固定、保守的审美习惯和偏爱,阻碍和抑制了服装的发展。汉、唐、宋、元、明、清,其服装的外型款式无大的改变,基本呈H型,只是在长度与宽度上稍作变更;服装结构多是对襟或斜襟衫、连衣袖裙装,基本无领;变化较多的是面料纹样和手工绣纹。这期间服装服饰的发展是缓慢的。

我国传统龙纹服饰在造型上以平面结构、宽松和上下联属为基本特征,这种结构的服装各相缝合裁片的边缘形状相同,缝合时相重叠的裁片可置于同一平面,成衣后自然平摊仍为平面型服装。无论是广袖拂风的汉袍,还是长裙曳地、轻薄袒露的唐代大袖罗衫长裙,以及清代满族服饰,在结构上都是这种平面造型。这种平面结构的服装,忽略自然人体的三维特性,其目的不是让服装来雕饰、突出人体,而是通过宽衣广袖、披帛、飘带等虚实变幻的装扮,使人衣着自由随意、不露形迹,从而掩盖人体特征,产生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呼应。

2.2色彩

古代服饰中的色彩不仅能体现民俗,而且也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色彩在我国传统龙纹服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龙纹服饰的代表 ―― 龙袍,青、赤、黄、黑、白等5 种正色奠定了我国传统服饰的基本色调,是我国传统服饰色彩体系的首要特征。我国传统龙纹服装色彩同我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下,色彩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我国历代帝王都严格规定了各个等级服饰的色彩。按周代奴隶主贵族的传统,色彩也有尊卑的区别。青、赤、黄、白、黑是正色,正色是礼服的色彩,象征高贵。绀(红青色)、红(赤之浅者)、缥(淡青色)、紫、流黄是间色,象征卑贱,只能作为便服、内衣、衣服衬里及妇女和平民的服色。

在唐代文武官员的服装颜色有了更明确的规定:“三品以上紫袍,四五品红袍,六七品绿袍,八九品青袍等”。由于生产力水平限制,当时国内大红、鹅黄、紫、绿色等染料的产量很少,大部分需要从南洋进口,因此价格昂贵,也成为统治阶级的专用色彩,例如黄色始终象征着中央权利,是帝王家族的的专用色彩,而红与紫则是权贵们的服色。而在汉族的民间风俗中,如红色,在我国传统意义上是吉祥、喜庆的意思,在众多的庆典及婚宴上都采用红色。白色是哀伤、清高的意思,在古代,除了丧事用白色外,很多文人雅土为了显示清高,也身着白色服装。而绿色在传统服饰中更多地作为一种卑贱色来运用。《汉书》中说:“绿帻,之服也”。唐代,碧巾是一种侮辱囚犯的头饰;宋代,以戴青巾为不肖子弟;元、明、清时期,绿、碧、青三色,只有从事妓、优伶等“贱业”的人才用于服饰。

2.3面料

公元 4 700 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技术。我国商代人们已经能够织出非常精致的薄型丝绸面料,并采取了数种提花方法。唐代服装面料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昌盛,服装面料品种之多、质地之精、纹理之新、色泽之艳,让世人瞩目。华丽厚重的纬锦织物、轻薄如蝉翼的纱罗织物、轻盈变色的羽毛织物、自然朴实的丝棉交织品、粗犷厚重的粗毛呢、多彩相间的晕锦、蓝白等色相融的蜡染、精致高贵的刺绣,这些无不体观了唐代追求服装面料高品位质地的审美情趣。

3结束语

我国传统服饰在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显示出鲜明的民族性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服饰文化,有助于我国的服装设计师借助现代先进的设计理念把民族服饰的精华融入设计作品中。

参考文献

[1] 陈冠华. 世界服饰辞典[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1.

[2] 蔡子谔. 我国服饰美学史[M]. 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篇3

关 键 词:唐代仕女 服饰特色 开放 流行时尚 胡服 现代服装设计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至今,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唐朝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而身处其中的宫妇、贵妇及声色技艺行业的女性更是作为时代潮流的引领者,掀起了一场服饰美学的革命。

一、唐代仕女服饰的特色

1.开放的唐代女装

中国传统礼教对女性的要求非常严格,不禁约束了女子的行动,而且桎梏着她们的思想,要求妇女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稍有裸露便被视为放荡。唐代时期国风开放,女子的地位相对提高,在服装上出现了“袒胸装”,形成了独特的开放风格。唐代女子上着短襦,下穿长裙。“袒胸装”主要指的是短襦的变化,除了襦的短的特点之外,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领口的变化,有圆领、方领、斜领、鸡心领等。“袒胸装”最早出现于宫廷的嫔妃和歌舞伎者,她们里面不穿内衣,将胸部袒露于外,表现出唐代女性丰满的胸部和颈部曲线的美丽。唐人诗词中“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就是最好的印证。

“袒胸装”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身体的裸露,更反映了妇女精神的解放。这表明盛唐时期的妇女可以随心所欲地通过服饰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自由的思想,可以更大胆地表露自己身体妩媚的曲线,表达女人的自信。

2.唐代仕女的流行时尚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追求时尚不仅是当今女子的专利,在唐代已得到体现。唐代女装有一定的流行变化,被当时诗人称之为“时世妆”。唐代流行的女装款式为襦、袍、衫、裙、半壁等种类。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服饰雍容大度、典雅、华贵、飘逸、百美竞呈。

唐代的女裙是唐代文化的一部分,它给唐代平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唐代的女裙通常为多幅的,很宽大。一般一条裙子由六幅布帛制成,有的裙子甚至用七八幅制成。

唐代女裙的颜色是非常丰富的,各种色彩争奇斗艳,有单色和间色之分。但当时最流行的是一种红色的裙子——“石榴裙”。在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诗句咏叹石榴裙,白居易的诗中就描绘过:“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还有一种流行的间色裙,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布料拼接起来,色彩上常以红绿、红黄、红蓝为搭配,色彩亮丽、对比强烈。

唐代妇女除了流行穿襦裙之外,还流行一种叫“半臂”的服饰。因其衣袖为短袖,直到手臂的一半而得名。其特点为两袖宽大平直只到肘部、对襟,长及腰部。

与短襦、半臂相配的服饰,有一种叫“披帛”的配饰。它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披肩和围巾,一种是较宽但长度较短,像披肩一样披在身上,另一种是又细又长的飘带,穿时挽在两臂。“披帛”一般由轻薄的面料制成,在面料上手绘或手绣图案花纹。

3.唐代仕女的特色服饰

盛唐时期外来文化的渗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女装从外形到装饰都大胆地吸收外来服饰的特点,创造出一些奇异多姿的特色服饰。唐朝的诸多新颖服饰中,胡服是影响最巨大的一种。胡服传入到唐代为止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流行于唐代妇女中,则是在唐代贞观到开元年间。胡服的特点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衣身宽大,下摆曳地,腰际束带,翻领和袖口都加有纹饰,纹样多为凤衔折枝的花纹。

胡服短小利索,利于骑射。到唐代,战争虽然少了,但由于诸多的胡人大批迁到中原,胡服比先前更加流行。

二、唐代仕女服饰发展与女权主义的觉醒

与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朝代相比,唐代女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她们的言行较少受到严格的限制,在很多情况下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就产生在这个时代。 在服饰上,开始流行女着男装,服饰也变得更大胆,更艳丽,袒胸露背在这个时代成了时尚。

三、唐代仕女服饰对世界其他国家服饰的影响

唐代仕女服饰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的文化在唐代透过与各国交流,传到世界各地,亚洲的许多国家都受到很大的影响。直到今日日本、韩国、越南,他们的传统服饰,都还保留了中国唐代的服饰面貌。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

四、唐代仕女服饰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唐代妇女的生活服装是在传承本民族服饰传统的基础上,吸取西域、吐蕃的服饰特点创新而成的。唐代服饰作为一个有别于其他时期的历史服饰,体现出了大胆、开放,更趋向于现代思想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现代的服装设计师将唐朝元素运用到现代的服装设计中,设计出古代与现代服饰融合的经典之作,体现出了中西方文化、古今文化的完美结合。

五、唐代仕女服饰在中国服饰文化中的历史价值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收与融汇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基因,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通过对唐代仕女服饰那多样的款式、独特的风采、鲜明的色泽和精湛的工艺的研究,会了解中华民族博大深邃的服饰文化发展轨迹,开掘中华服饰文化的底蕴。

唐代服装作为古代服装的一座里程碑,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永放光辉。它的这种光辉,表现在古今中外的文化大交流与大融合上。它显示出“引进和吸收”“改革与创新”的文化特征。正是这样的汲取与创新,才使得唐代服饰文化与大唐盛世共同发展。这在现代服装设计的构思来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2]周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大观[M].重庆出版社,1995.

[3]周锡保.中国古代服装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4]黄能馥,陈娟娟.中华服饰艺术源流[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华梅.中国服装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篇4

影视与服饰的文化性

影视与服饰都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特有文化现象,是人类的劳动、审美需要、审美情趣、科学发明等共同发展与进步的结果。影视作品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而贯穿其中的影视服饰因服饰中蕴涵的丰富服饰文化成为表达影视文化的重要元素。影视服饰更是影视艺术表现的无声语言,它在影视作品中与其他无声语言和有声语言一起起到烘托气氛、突出心理、传递信息、强化主题、推动情节、塑造和刻画人物形象以及体现时代背景的作用。影视作品人物的服饰以其独特的文化和色彩吸引着影视观众的目光,成为塑造影视作品人物形象和提升影视作品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服饰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而影视则传递着所演示民族的服饰文化并能推动服饰的发展。[1]服饰文化的外衣虽然给人的只是视觉上的冲击力,反映的却是时代的烙印。服饰文化与传统文化虽然有不同的相貌,但却有着相似的本质,都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诠释,更体现出服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通。影视中传统服饰反映了观众的审美情绪,而服饰的变换则表现了剧中人物情绪的变化,是任何影视语言都不可替代的。

服饰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影视作品中对服饰文化的表达和呈现只不过是服饰文化及社会文化再现的一个方面,并对服饰文化的不断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传统戏曲服饰――靠的简述

我国传统戏曲表演中所使用的戏曲服饰通称“行头”,其种类多多、文化内涵丰富,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霸王别姬》中张丰毅穿的那身靠衣是我国戏曲服饰中武将的戎装,是古代武将所穿铠甲的艺术表现形态。

靠通常为圆领、紧袖,长及足,用缎料绣制,由三十余块绣片缝制而成。靠全身绣满鱼鳞或丁字形纹样,用以象征铁甲;边沿作两层装饰,外绣江崖,内绣万字不断头。靠身分前后两片,上衣下裳相连,披在身上,用带子扎牢,称为披靠或扎靠;脖颈上有一块护领,上面绣着云头,称苫肩(或称三尖);肩上绣成蝴蝶翅膀或虎头形状,名为护肩;靠的两个袖口是收紧的瘦袖,称作靠领;腹部位置是一块比腰围要宽且长方形的绣片叫靠肚(武生或武老生穿用的靠,靠肚图形为独龙或双龙纹样;武花脸穿用的靠,靠肚绣虎);靠肚下边垂着的一块下襟叫吊鱼;腿部有两块绣有鱼鳞纹的护腿,为靠牌(亦称靠睢、下甲);背部有一虎头形的背虎壳,就是一个皮鞘,上可插四面三角形小旗,即靠旗(又称护背旗,上绣有龙、凤等图纹且靠旗的顶端有一条彩色飘带)。其次,靠腿和靠领可分别移作他用,例如穿蟒或箭衣者围靠领就可以象征武将;单用两块靠腿者来形容丢盔卸甲的败将。靠的颜色分上五色(黄、红、绿、白、黑)和下五色(紫、蓝、粉红、湖色、古铜或香色),人们一般说的“十靠”就是说有十种颜色的靠。

靠原本源于清朝将官的绵甲戎服,后来演变美化为传统戏曲中武将的服装。它不像古代铠甲那样以甲片为主,仅在前后心及肩部等处缀金属饰片;靠并无实战护身作用,而是一种礼仪用服,具有很大的装饰性。靠是用各种颜色的素缎子制作,并用金、银、彩线在素缎上绣满鳞甲,看上去华贵夺目,可以说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品。

靠的分类

从整体上来说,靠分为三种:硬靠、软靠和改良靠。从性别上来分,则分为男靠和女靠。

硬靠。又叫做大靠,其靠背上扎着四面靠旗,使用时表示人物全副武装,处于临战的状态。硬靠形状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渲染气氛,便于舞蹈。一般武将都穿大靠,再衬上靠旗,看上去显得威武、勇猛。

软靠。软靠主要用于非战斗场合的武将,它与硬靠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靠旗。

改良靠。改良靠由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先生所创,靠被改为上下两部分,束腰使用(去掉靠肚),紧身合体。靠腿分前后左右四块,软带上及肩部有半立体虎头,甲片缀排穗(不扎靠旗)。这种服装造型具有简洁轻便的特点,一般用于普通将官,更多的时候是用于“番邦”将官。改良靠的样式跟软靠相似,只是腰身既紧又瘦,几乎就像用腰带系在身上。

另外还有特制专用的霸王靠和关羽靠等。霸王靠为西楚霸王项羽专用,黑色平金绣,显著特点是靠肚下端缀有黄“网子穗”。关羽靠为京剧舞台上关羽专用,平金绣,周身甲片缀有黄色“排穗”。

上面介绍的几种靠基本上都是男性角色穿的,而与男靠对应的还有女靠。女硬靠的靠肚较小,绣双凤牡丹;靠肚下缀二或三层飘带;虎头肩(肩部甲片)下另衬荷叶袖,绣凤及牡丹;用时加用云肩。其服装造型比男式靠更具有装饰性,色彩纹样都更为绚丽,完美地衬托出女将英武和阴柔之美的形象气质。女改良靠与男改良靠形制基本相同,一般用于绿林女杰等。

靠的审美文化

靠是适应戏曲舞台表演的需要而设计的一种美化了的戏曲服装,它似甲非甲、似衣非衣,加上铠甲纹样的装饰,完全摆脱了生活中的原始形态。静则赋予人物以威武气概,动则姿态潇洒优美,靠旗和飘带舞动飞扬的场面将统率三军、英勇善战的大将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靠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戏曲服饰所具有的程式性、符号性、可舞性和装饰性等文化特征[2],具有程式之美、律动可舞之美、装饰之美和符号之美的美学意蕴。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靠还具有形式美、意象美和意境美的审美特点。形式美体现在靠是一种艺术化的服装,属于写意艺术体系,是为追求艺术的真实性而产生,因此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和形式美。意象美体现在戏曲艺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但戏曲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意象化的人物形象。因而,戏曲服饰便成为意象化人物形象的一种艺术语汇,或显豁的艺术符号,从而体现了靠的意象之美。意境美体现在戏曲的特色是活用虚拟的程式化歌舞,在塑造意象化人物的同时创造优美的舞台意境,在创造优美的舞台意境的同时塑造意象化的人物。戏曲服饰是创造优美舞台意境的重要手段,进而体现了靠的意境之美。

结语

影视服饰是一种传达信息的文化符号与外在媒介,服饰不仅可以定位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性格、定位作品的时代气息与整体节奏,还可以推动剧中情节的发展并加强影视作品的气势,成为塑造影视作品人物形象和提升影视作品感染力的重要手段。服饰的发展史见证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研究服饰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对于我们今天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继承和传递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服饰文化研究对于现代服装设计而言更是一门必修课,因为现代服装设计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设计,更是一种文化的设计,其设计出发点应首先建立在服装设计师对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上。设计中如何合理运用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就需要服装设计人员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对传统服饰文化进行研究,而对影视作品中所展现的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认知我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很好的途径,这也正是笔者想要表达的重要观点。

本文对“靠”进行服饰文化研究的灵感来源于笔者对经典电影《霸王别姬》的再认识,通过分析并阐述我国传统戏曲服饰之一靠的服饰文化内涵,来使大家认知影视作品中的服饰文化传递与表达功能,并为推进服饰文化与影视文化的研究服务。

参考文献:

[1]邓伍英.论影视中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应用[J].电影文学.2008(2):107.

[2]宋俊华.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D].中山大学,2002.

篇5

书中,作者以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六个历史时期为序,对当时服饰的制作工艺、穿着场景以及适用人群等进行介绍,并从中阐明中国古代服饰所折射出的审美取向,同时联系历史背景对其审美取向的形成内因进行分析。此外,该书配有大量实物图以及线图,有助于读者充分感知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灿烂成就。作者基于历史背景对服饰样式进行评析后指出,我国各历史阶段和朝代下社会背景有所不同,因此造就了古代人不同的审美思维和视角,这便是我国古代服饰多姿多彩、审美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而正是因为这种基于实际社会背景的服饰设计思路,才深刻体现了我国古代服饰不同于世界的独特审美情趣,凝聚着独属于中国的文化内涵。书中针对不同历史时期分析了其服饰审美取向及其形成原因,笔者以部分历史时期为例作具体论述。

一是先秦时期,该历史阶段中出现了诸多学派,受不同学派思想的影响,部分主事者将学派中的思想理念融入服饰设计中,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审美思维,如儒家讲究“约之以礼”,法家强调“自然而反对修饰”,而墨家则指出“节用”,上述这些思想都具有朴素观的审美内蕴,因此当时服饰普遍较为简约拙朴。二是魏晋时期,此阶段虽然政治混乱,但精神上却高度开放,自然主义与个性主义盛行,其服饰装束上多为袒胸露臂、披发跣足,展现着不拘礼法的审美取向。三是唐朝时期,此时期国力强盛,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处于尤为繁华的阶段,并且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此时国内的“时尚”之风盛行,尤其以女性服饰最为多样,其中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且覆盖范围最广,成为当朝最经典的女士服饰之一。四是宋朝时期,这个时期社会主流思想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多为纯色且样式简单,以取淳朴淡雅之美。由上述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审美特征可以清晰看出,服装从最早的遮羞保暖功能持续发展,逐渐成为等级制度的代言人,也成为凸显个性的象征物,但无论其作用如何,中国古人的独特审美意识都贯穿于其中。对于当代美术教育来说,教育者除了要传授学生美术创作理论知识与技法之外,还应当秉承学生全面发展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尤其在新时代环境下,美术教师更需注重学生的审美意识培育,引导其积极进行审美创造。而中国古代服饰作为凝聚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载体,其在美术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物质形态上看,中国古代服饰形制多样,美术要素丰富多彩,可有效扩充美术教育教学资源。正如书中指出,中国古代服饰体系庞大,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社会阶段下,服饰各方面设计要素有所不同。在长期的发展下,中国古代服饰设计留下了许多美术要素,如杭绣、麻绣、堆绫、盘扣、扎染等一众美术元素都可在古代服饰中寻到。从美术创作视角审视中国古代服饰也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服饰具备类型多样、题材广泛、艺术设计手段多样的特征,对于当代美术教育来说,其不仅是一座良好的素材库,同时更是激发美术创作思路、推动美术创作技法创新的良好载体,可为美术教学注入新鲜活力。从精神形态上看,中国古代服饰所蕴藏的中华美育精神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美术教育的审美教育价值。

篇6

摘要“天人合一”作为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核心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东方文化。它孕育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意念,并熔铸出独具东方特色的服饰文化艺术精神。朝鲜族人民将这种艺术精神融入到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之中,呈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服饰的意象表达。

关键词:天人合一 朝鲜族服饰 东方服饰文化

中图分类号:J53 文献标识码:A

一 “天人合一”思想与东方服饰文化

“天人合一”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整体归一,强调人与宇宙物象的统一,从而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反映在中华民族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文化体系是文化特质和文化复合体的组合,它直接影响着其体系下的服饰文化的发展。服饰文化作为记录传统文化形成、变化与发展的物象载体,直接服务于人的社会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体系中,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始终是一个被共同关注且思考结果截然不同的问题。其结论则构成了东、西方两大文化范畴最根本的相异。导致思考结果不同的原由之一就是对“人”的不同理解。不同文化体系内对“人”的异向诠释,必然导致服饰文化理念的差异。

西方人将宇宙万象和人分离开来进行研究,视宇宙为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将其抛离在人的意念活动之外。在西方文化中,“人”是一个明确而独立概念体,有着极致强化的自我意识,喜于突显自我。这样的“人”与宇宙万象之间存在着主体与个体、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关系。这种对立界定了人与自然的界限,使人独立存在于万物共融的化象之外。于是,西方服饰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尤为突出对人体躯干的刻画,以专注于对“人体美”的塑造和本我意识的宣扬来作为服装流行的主旨标,服饰中凸显人的肢体美与极致强化意识的个性美。

与之相斥,东方文化思想体系中对人与宇宙关系的认识,可诠释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人类情感世界中的意念与物象的统一以及其纵横变化之规律,都囊括于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规律之中。天为“我”,“我”为天,“我”与“非我”本为一体,不必分割“我”与“非我”。于是,“主”与“次”、“内”与“外”之间的对立不复存在。天的本根与人的心性相通于“道”,“道”本无释,它神秘于浑圆庞大、强调感悟和讲究大象的东方式神秘主义思维体系之中。这个体系中的“人”是一个包容天地万物、意念心性与宇宙自然相通,并焕发着独具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人”。东方文化讲究自然、和谐,在服装上不对自我本性刻意追求,服饰形制较为洒脱、自然、大气,不仅讲究人体穿着的舒适感,更讲究衣者与观者在审美精神与心理上的舒适,重在体现以“天人一体”的形体概念来考虑服饰的形制、色彩等的变幻。这种东方独有的宇宙观,使东方服饰文化中对服装形制的审美风韵多指向朴素、平实与和谐。在内敛的服饰意象表达中,诠释了真与美与善的统一,自然而质朴。

正是“天人合一”这个最具东方文化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审美意念,并熔铸了东方服饰文化的艺术精神。本文便以朝鲜族为例,阐述其将这种艺术精神融入到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之中,呈现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服饰意象表达。

二 东方服饰文化下的朝鲜族传统服饰文化

西方服饰文化以追求“人体之美”来作为其服饰理念的核心,在服装形制上以突出人体线条、彰显人类自我个性的窄衣型服装为主。与其相比,东方文化以伦理教化为先,强调情与理的结合,以理节情,在服装形制上以遮盖人体曲线,宽松、大气、蕴藏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宽衣型服装为主。

受东方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东方服饰文化的艺术精神包容了更多的含蓄性,而这种含蓄性则大多表现在东方的隐性美之中。在东方服饰文化艺术精神的指引之下,东方服饰始终保持着东方式的矜持。矜持美的外在美表现在抹去人体躯干线条与自然万物形态的差异,而其内在美则在于将人的心性意念与宇宙万象共融。在东方文化的影响下,东方服饰文化以追求人与天地的共融来作为其服饰的理念核心,而维持东方服饰数千年一贯制的强有力的核心要素,便是以追求“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东方服饰文化理念。这种文化理念使东方服装在形制上形成了不显露体形、将服饰与人体保持着宽大空间的宽衣型服装。这种服饰使躯体避免外露,使人难窥其详,增加了神秘感,洋溢着中和之美。

朝鲜族传统服饰深受东方服饰文化的影响,其服装形制属于典型的宽衣型服装。女子上着缩短于腰线之上的短衣,下穿系定于腋下的长裙;男子上着短上衣,下穿宽大的裤子,腰间系腰带。服装采取平面裁剪结构,以形制宽大为基本特征。这种服装不以雕刻人的肢体美为主旨,而是通过对人体躯干的遮掩来隐藏人体自身的原始形态,从而还原人体与自然万象形态上的一致,实现人体本身与宇宙万象的共融。朝鲜族传统服饰通过平面展开留有空白的结构和宽衣、长带、长裙等造型来营造 “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宽衣遮体的服饰外相表达与宇宙万象相同。造成的空间产生出含有“道”韵的神秘氛围,更好地诠释了人与天的关系,也更多地将人体与天地和谐于一身,构成与宇宙天地最大的共融,从而彰显了“天人合一”这一核心理念。

东方服饰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是从统一于天地万象的“人”的角度出发,去考虑人的服饰形制应与宇宙万象相通,天的服饰就是人的服饰,服饰一将产生就应该是天人共用,不分彼此。事实也正是如此,传承东方宽衣文化特点的朝鲜族服饰,就是在对天地自然共融状态的模仿中形成和发展的。

随着历史的沿革、朝代的更迭、民族的迁移、文化的交融,朝鲜族传统服装的总体形制却始终保持着一致性。从历经朝鲜半岛历史上的统一新罗、高丽、朝鲜王朝等朝代的更替和近现代时期民族的迁移,数千年的时代变迁过程中朝鲜族传统服饰始终保持着基本的宽衣形

态,总体服饰观感一致。而东方思想文化发展的一贯性,使朝鲜族服饰文化在东方服饰文化的承载下始终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发展。

三 朝鲜族传统服饰中“天人合一”的情感表达

民族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强势文化或者精英文化而言的,具有历史传统的、地域性的、非主流的文化特征。一个民族的文化从形成、演变到发展,都受到地域环境、生产力等客观因素和诸如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乃至民族信仰等人文环境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而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神传承和物质载体,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的朝鲜民族虽然分布在朝鲜、韩国、中国、日本、美国等许多国家,但其民族之根则都源于朝鲜半岛地区。朝鲜半岛地处亚洲大陆东北部,介于日本海与黄海之间,与中国等国相邻,深受东方主流文化的影响。这样的人文地域环境必然使朝鲜族服饰文化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

朝鲜民族服饰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是朝鲜民族的标志之一,是朝鲜族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它体现了朝鲜族的历史风貌、民族风俗习惯和审美意念。

朝鲜民族文化属于“和谐文化”,这与西方的“崇高文化”大相径庭。而“和谐”又堪称东方服饰文化境界之巅峰。以“和”为贵,以“和”为东方造诣之德。朝鲜族传统服饰中的“和谐美”,贯穿于整体服饰设计之中。作为对儒家思想无上崇拜的民族,朝鲜族传统服饰的和谐之中不乏“中和之美”。“中和”可谓之儒家提出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是指宇宙物象处于一种最为平和的状态,它使世间万物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万象最为理想的共融境界。“中和之美”将自然与人、社会文化形式与人类精神意念视为一个蒸蒸日上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统一体中,朝鲜族传统服饰可谓之为一种以外象形态触动感官意念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形态符合自然之美、中和之美,体现了“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可以从朝鲜族传统服饰外观的线条、布料的色彩等变幻中看出。其亲和、中和、平和的服饰风韵消除了人与自然的差异,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进行情感交流与沟通的纽带。

朝鲜族传统服饰属于东方服装形制的宽衣结构而非西方窄衣形制的窄衣结构,其服装上以平面装饰为主,在造型上充分体现了服装的直线美和曲线美。朝鲜族传统服饰采用平面形式裁剪,服装线条富于变幻,多显衣者优雅的气质,给人简洁大气之感。朝鲜族女子服饰以穿着缩至腰线之上的短衣和系定于腋下的长裙为造型特色,上身给人轻盈精巧之美,下身则给人中和大气之韵。短衣多强调女性上身线条的柔美,V字型领柔和了颈部线条的单一,袖口曲线自然而轻柔,突出了衣者的平和之美,也表达了人与服装之间的和谐之意。裙子从上到下渐渐扩散开来的细纹曲线同样也增添了衣者的优雅气韵。从女子的服装造型可以看出,直线下垂的线条以及温和婉转的曲线正是体现朝鲜族女子端庄、贤淑等美好品性的关键所在。朝鲜族传统服饰在其宽大遮体的轻松造型之下,将衣者高贵端庄的气质通过飘逸的线条和婉约的外形展现给世人,烘托出服装的含蓄之美。

在“含蓄美”的影响下,朝鲜族传统文化颇具东方神秘主义色彩。其艺术形式则注重心性与自然的相通,艺术表达多以抒情为主。重视灵魂之美的渲染,突出物象在其表象中对实际意境韵意的烘托。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朝鲜族传统服饰讲究突显衣者大气婉约之美,着装力求大而化之。服装结构不以彰显人体美为主旨,而是以服饰与衣者身躯之间产生的若即若离之感来展现服饰外相美中蕴含的虚实相生、含蓄内敛的艺术境界。

在服饰色彩的运用上,朝鲜传统服饰则崇尚阴阳五行为主导的五色观。朝鲜族人民喜欢用不同材质和色彩的布料来演绎服装的不同风韵,从而体现朝鲜族人“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其传统服装是以上衣用亮色,下衣用暗色为特征。这也正体现了天地之间、自然物象之间的色象表达的规律。天因在上而色泽明快,地因在下而色泽沉稳。介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朝鲜族人民将“天”的服饰视为人的服饰,“天”的色彩视为人类服饰所应遵循和应用的色彩,力求从色觉上达成天人之间的共融。

四 结语

通过对东方服饰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粗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天人合一”思想诠释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它的精神蕴意体现在人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它解读了朝鲜族传统服饰是利用其思想内涵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方法。把人丰富多彩的情感融入到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精神内涵的朝鲜族传统服饰中,在朝鲜族人民的生活中组成了一幅幅有序平衡、生机昂然的民族生活画卷,从而揭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之道。“天人合一”既是朝鲜族传统服饰艺术表现的具体对象,又是朝鲜族传统服饰艺术追求的理想目标,这是东方文化体系由观察人类自身到宇宙万物得出的哲学结论,也正是朝鲜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文化内涵。

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去解读人的情感,诠释朝鲜族传统服饰中蕴涵的艺术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对现代服装设计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但从朝鲜族传统服饰长远发展的角度上说,应从现代服装设计美学与传统服饰再设计的最新成就中去探求朝鲜族传统服饰与情感表达的直接因素,这些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吴晓玲:《中国和西方服装文化比较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1期。

[2] 胡雅丽:《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服饰元素的运用》,《大众文艺》,2008年第12期。

[3] 华梅:《中国服装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4] 金强一:《边缘文化的文化功能和中国朝鲜族社会的文化优势》,《东疆学刊》,2002年第1期。

[5] 许明哲:《当代延边朝鲜族社会发展的对策分析》,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6] 张秉吉:《韩国固有信仰研究》,东亚文化研究所,1970年版。

[7] 金炯孝:《韩国思想参考》,一志社,1976年版。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苗族 侗族 服饰 文化

一、苗侗女性服饰文化的相似特征

(一)历史悠久,并随着生活方式等改变而不断发展

苗族服饰在“三苗”、秦汉时期已有诸多记载,同样,侗族服饰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已经形成。两者的历史相近,而且在历史上都有着多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所以在生活习惯方式的改变中,两族人民为了适应本地气候环境、人文环境,在他们的服饰上发生了改变。主要改变是颜色由单一变得丰富多彩,款式风格由简单变得精细,工艺随着纺织技术和印染技术的发展愈加精良。

(二)材质相似,传统工艺相似

苗侗两族基本上都是在当今的贵州,湖南一带,所以材质上比较相近,都是以棉麻为衣服的原料,首饰上以冠状银饰为典型,并且都崇尚素雅之风,所以两者的颜色也都是以青蓝为主。另外,两者的传统工艺都是挑花,刺绣,刺银等,女孩子在出嫁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些刺绣工艺,很多从七八岁就开始学习了。

(三)图案纹样取材于自然,寓意丰富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最相近的一个特征。苗侗两族由于在历史上的相近,在文化观念上的相近,女性服饰上的图案纹样大多取材于自然。比如两者都很崇拜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于是就在各自的服饰上绣上花草虫鸟;两者都很尊敬怀念他们的祖先,于是就在服饰上绣上各自代表先祖的图纹;两者都很崇拜图腾,于是都在服饰上绣上代表各自图腾的神兽。每一款服饰都不尽相同,都各自寄托了两族人民对于他们先祖的怀念,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大自然神灵的敬畏。此外,两族人民都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各自的服饰文化作为一种语言符号,诉说着各自的历史和变迁。

二、苗侗女性服饰文化的不同特征

(一)苗族女性服饰文化

1.种群文化――不同亚族群的苗族服饰有各自的特点

苗族主要散落在贵州、湘西一带。由于苗族是一个具有种群文化的民族,所以不同聚居地的苗族人民所穿戴的服饰在款式,颜色,风格上也不尽相同。比如贵州地区,以榕江县一带为例,这一带苗族的服饰主要以“鸟纹”为代表,常常在衣服首饰上绣上代表当地特色,有着神话传说的鸟的花纹;在黔东南地区,又以“江河海”图案最为特殊,在服饰上绣上代表其祖先当时过河过海的花纹;又比如湘西一带的苗族,以“百褶裙”见长。即使都是苗族,但因为其先祖及其后代在迁徙过程中,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所居住地区人文生态的不同,也就导致了各个支系在服饰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差异。苗族人也常常通过服饰的差异来区别我族和他族,服饰文化已然成为苗族各个分支的文化符号。

2.图腾文化――苗族服饰花纹绣样中的图腾符号

苗族是一个图腾崇拜的苗族。所谓图腾,就是在当人们无法解释某种自然现象之时,苗族人们会把愿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对于苗族人民来说,这既是他们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也是对本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先的纪念。在苗族服饰中,最为典型的是“蝴蝶样纹”和“鸟鱼”花纹,这是因为苗族人民将蝴蝶当做他们的始祖,认为鸟儿鱼儿是大自然生命的延续,有着无限旺盛的生命力。不难看出,苗族人民对于大自然寄托了无限美好的情感寄托,对于他们的祖先也是怀着无比敬畏和怀念的情愫。当然,除了出于对大自然的亲近,对先祖的怀念,也是苗族人民在各自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3.历史文化――不同款式风格的服饰代表着不同的历史象征

苗族人民对本族的历史寄托着极高的情感。在他们看来,本民族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先祖的生活方式都应该得到继承和弘扬,所以在服饰上面,经常绣有与本民族历史相关的图案,比如很典型的湘西一带的“百褶裙”,象征着他们的先祖曾经住在洞庭湖附近,还有颜色十分素雅的“兰娟衣”是为了纪念他们先祖中有位叫兰娟的女首领。诸如此类,不同的款式,图案花纹,甚至是颜色都有各自的寓意。

(二)侗族女性服饰文化

1.图腾崇拜――寄托美好愿望

和苗族一样,都对图腾有着崇高的敬意,但不同的是在侗族人民心中,他们的神灵是龙蛇,而且和古代庄严的龙蛇形象不同,侗族人民心目中的龙蛇是善良的可爱的,而且富有神韵。其次,他们还崇拜蜘蛛,认为见到蜘蛛是一件吉利的事情,所以“蜘蛛纹”也是侗族服饰上常见的图案。

2.动植物崇拜――对大自然的敬畏

侗族人民很喜欢在服饰上绣上花草树木等图案,尤其是梅花纹、桃花纹、树纹。还喜欢把动物的头,把鱼等绣在衣服上,因为这都代表着吉祥,代表着神灵的护佑。另外,由于对动植物的喜爱,家里还会特地种上各种花草树木,养鱼也是在他们农耕文化里的一种。

3.自然天体崇拜――祈求平安幸福

侗族人民经常会绣一种叫做“太阳纹”的图案,有圆的,也有各种形状的,因为太阳是万物之神。还有云雷等图纹,这些对自然天体的崇拜表示侗族人民十分相信天地万物,相信这些力量会帮助他们去除邪恶,保护他们和他们的后代。

4.自产自染的侗布――侗族服饰文化中独特的一种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侗族服饰文化中的侗布,侗布应该是侗族服饰中最受女性喜欢的,而且由于工艺复杂,从织布到染晒经过多种复杂的工序,所以比较贵重,一般还作为嫁娶馈赠物品。一般来说,颜色越是亮的说明经过的手序更复杂,而且更加不容易褪色。这种侗布是侗族服饰文化中的一道风景线,也是侗族女性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三、Y语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以苗侗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女性服饰文化正遭受着强烈的冲击。本文在对苗族侗族女性服饰文化的探析中发现苗侗二族虽然由于民族性质的不同,在服饰文化上有些差异,但是二者都有着工艺精良,丰富绚烂,历史沉淀深厚等特征。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加以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苗侗二族的服饰文化。

参考文献:

[1]岳立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服饰[J].理论与当代,2016,(06).

[2]鲁静芳,吴虹霓等.苗族服饰文化变迁的研究与分析――以贵州省凯里市炉山镇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3).

[3]华思宁.苗族服饰文化内涵探析[J].非遗保护,2016,(06).

篇8

【关键词】舞台服饰;舞台少数民族服饰

中图分类号:J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254-02

服装是穿于人体上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制品,也称衣服,饰品是装饰人体的物品总称(包括首饰、服装、鞋帽、袜子、手套、围巾、领带、手袋等),服装与饰品统称服饰。舞台上的服饰是剧场、广场及影视等演出中,演员在演出时所穿着的服装和佩戴的饰品。它们根据演出需要帮助演员塑造角色。舞台服饰的整体形象要与整个演出风格相统一,要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要求。舞台服装(含佩戴饰品)是属于舞台美术多门类艺术之一,是剧场、广场及影视等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台上的少数民族服饰(服装与饰品的总称)作为舞台演出的重要部分,在色彩上、样式上都需要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的艺术魅力。

舞台上的少数民族服饰首先要有少数民族特点,同样还要服务于舞台演出的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还要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吸收少数民族的民族元素,既需要民族特色,还需要现代的流行气息。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除了分布祖国各地的汉族以外,还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土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塔塔尔族,苗族、彝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仡佬族、拉祜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珞巴族、门巴族,壮族、土家族、瑶族、黎族、畲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台湾的高山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与分布祖国各地的汉族组成了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其中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在各自民族文化中较为突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也是中国服饰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服饰文化中最为丰富而多样、也是最为生动活泼的一个重要部分。

服饰文化本身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实用的,又是审美的。随着我们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各种文化活动越来越多,人们对于文化艺术活动中演出部分的视觉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舞台上的演出服饰的整体视觉效果要求也更高。随着视觉传媒业的迅速发展,人们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方便,现代的文化信息得到了广泛传播,各种现代文化潮流也使少数民族服饰在色彩、面料、款式等方面,有了更现代、更轻松、更活泼的现代气息。人们对于现代化的物质与文化的不断追求,使对服装的样式、色彩的追求更加趋于简约和舒适。有些传统服装因其有着不利于人体行动的特点,则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生活的穿着要求,必然会被更适于现代穿着要求的服装所取代。少数民族服装的穿着和制作也不断受现代文化影响,从繁琐的样式向着西式服装简单款式的转变。中国民族服饰在现代化发展中必定要注入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这就要使服装款式做到既有民族情愫又有现代的国际流行潮流,持续不断地保持并发展中国服饰文化中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也使少数民族服饰在整体上得到了发展与提高。

服饰是人们生活中的特殊劳动成果,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义。舞台上用于演出的少数民族服饰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少数民族服饰的发展是与少数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类创造出的任何物质文明,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追求美是人的天性,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依托生活、劳作、宗教的需求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服饰,并在长期的演化中,民族服装越来越具有美化的功能,它是中华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服装设计师所要探索和追求的就是让民族精神融于世界精神,让古代精神融于未来精神,把东西方不同的哲学与美学观念下所表现的不同的神气与韵味互补和强化。现代社会对于服饰文化的追求发生了变化,不断追求流行、现代、时髦,民族服饰文化也受到了影响,服饰上的现代化改变是必然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保护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就显得格外重要。民族元素不是简单地对民族传统服饰造型、色彩、式样等进行表面形式上的学习,是需要真心地体会中国文化精神、艺术精神,让人们真正从我们的服饰上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感受到中华民族明快、鲜活的现代气息。

中国各个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绚丽多彩,款式多种多样,制作精美绝伦,它是各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在服饰的制作上,从原料选材到面料制作、服装款式、装饰等方面都就地取材。以捕鱼为主的少数民族以鱼皮为衣并加以不断革新发展;从事狩猎的少数民族用兽皮、兽筋缝制衣服;以畜牧业为主的的少数民族用牲畜皮毛制作服装;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少数民族则以当地出产的棉麻丝为原料缝制衣服。经济生活、文化素养和自然环境、地理气候的差异,导致各地区不同民族的服饰在款式和色彩上多种多样。北方民族以坎肩式长袍、短衣和长裙为主。这些少数民族服装除了适于气候及生活需要外,更注重服装的装饰美,在头巾、腰带、围裙以及衣襟、环肩、下摆、袖口、裤脚、裙边等易损部位,绣出动物、植物等吉祥图案和几何纹样,这也增加了少数民族服装的装饰性。同时,在辅料的选择、色调的搭配、款式的构思和风格的体现等方面,各个少数民族的理念也不同。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在服饰的考虑上更突出实用性,在款式上追求简洁、朴素、耐用,色彩多选择冷色基调,服装体现出地域性的厚重感。南方的少数民族由于居于热带区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面料轻薄,色彩多明快而对比强烈。

服装设计师要掌握和了解少数民族服饰制作技巧、穿着理念,还要考虑舞台上独有的特殊环境。首先是距离;二是舞台灯光环境。距离是指相对于生活服装而言的距离疏远,它要求服装做工较细腻,在款式、色彩、图案上更注重细节。而舞台上的服装则因观众距离较远,因此服装在款式、色彩、图案、装饰等设计上,就应采用夸张手法。尤其是少数民族服装更要突出款式、色彩、图案、装饰。为烘托舞台气氛,舞台灯光常常需要变化不同的色彩,各种光色都会反射到舞台的服装上。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服饰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款式向着短装化、机能化、舒适化、个性化等特点发展。舞台上的少数民族服饰要保留民族文化的元素,还需要在款式、颜色、面料上进行现代化搭配,在款式、颜色、面料搭配上突出现代化的造型美感。舞台上的少数民族服饰要符合现代化民族服饰的实用性和时代感,即要保留民族服饰的各民族元素所要表达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内涵,还要加强现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手段。中国的民族服饰文化要想居于国际的服饰文化舞台之上,就要把带有各个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元素,巧妙融入现代服饰文化创作中,这也是民族服饰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柄崭新利器。

传统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历史的积淀,它为人类历史前进积蓄着力量,提供着营养。中国现代民族服饰文化应该继承有生命力的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符号,同时让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以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而不只是把“传统符号”作为装饰语言,简单地对传统民族服饰进行复制。两者的有机结合要恰到好处,既要继承民族古老博大的文化,又要与时俱进掌握时尚前沿的脉搏,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设计工作者面前的崭新课题。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演艺市场在突飞猛进,舞台上作为演出的少数民族服饰也同样进入了艺术发展的新阶段,舞台上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同样随着中国现代文化的总体发展而发展,这也意味着传统的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要以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在新的舞台演出当中。

篇9

关键词:服装设计 传承性 创新性

纵观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历史阶段,我们可以发现,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尝试新观念、新风格与新的生活方式,同时又会经常追忆过去,怀念所经历过的生活百态。同样的,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注重“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协调”、“对传统予以尊重”的感性品质,同时又力求开拓、创新和个性的张扬。这种观念同时也深刻地反映在我们的现代服装设计中,即服装设计的历史传承性应与创新性达到协调与统一。

一、传承性与创新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祖先给我们创造了众多珍贵的优秀历史文化,这其中包括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使我们的服装设计尽显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特色。

但是,在我国近几十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外来文化的进入,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的服装设计曾一度迷失了方向,“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全盘西化”的思想甚嚣尘上,中国一些传统的优秀服饰文化因素不见了踪影。从民族观点来讲,我们盲目地模仿某一外来文化意识观念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地域都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意识观念,从而又形成各自互不相同的民族艺术特色。如何继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服饰文化,已成为服装设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继承传统服饰文化并不是简单的穿立领盘扣的传统服装,同其他艺术一样,其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继承、创新、承旧、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传统风格样式的直接模仿和利用,而是要将传统的优秀服饰文化进行创新,以此来推动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服饰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过程中,一方面要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中源源不断地获取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的文化艺术营养;另一方面要结合国际文化艺术发展潮流创造性地以现代手法对其进行创新化处理,了解世界服装设计发展的动向及流行趋势,把握世界现代服装设计思想潮流,将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融合到国际化之中。只有这样,中国的服装设计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创出自己的特色。

令人欣慰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服装企业和服装设计师开始注重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传统服饰文化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结合上做出了很多成功的努力。如中国十大服装品牌之一的天意服饰,她在面料选用上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棉、麻、丝等天然面料,色彩上以天然面料的素雅为主,设计风格上多来自中国传统服装的设计因素,但又不失现代时尚风韵。“天意”在2006中国国际时装周演绎了主题为“濡”的2007春夏时装秀,延续及发扬了以往的“平和、健康、美丽”设计理念。会将多元化的设计元素融入其中,通过时装辅以音乐、舞美、灯光,以“天意”创立者梁子独有的品味和悟性,把千年中国书法艺术形美以时尚的方式作了一场全新的具有深度的解读。“濡”是中国书画艺术中纤毫、墨水和宣纸之间发生的一种物理关系:柔性接触,渐进吸收,适宜渗透,于湿浓淡恰到好处,一气呵成,具有无法复制的形式美和神韵美。“濡”,也是一种东方的生活美学,更是现代人类社会不断追求的理想状态:彼此尊重,相互吸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因我而灿烂,我因你而精彩。同时,“濡”发润泽涵义,又是梁子在其品牌设计中执着中外文化交融的生活写照,传递出让消费者在耳濡目染中提升文化品位的精妙用心。为了凸显“濡”的主题,面料上,坚持天人合一、环保健康的理念,以历史悠久、质地独特的莨绸为其首选;工艺上,强调印花、绣花(锁链绣、打籽绣、乱针绣)、吊染、订珠等装饰手法,强化并扩张了设计主题“濡”的丰富内涵,给人以清新唯美、大气儒雅的艺术享受;色彩上,从黑白对比鲜明的剪纸印花,到紫底映衬的中国传统绣花图案,渐行融入温婉、柔媚的韵味;结尾系列则借鉴了中国书法的晕染效果,契合了“濡”的主题。在整个会过程中,还以基调优美时尚的二胡配乐贯穿始终,给人以全新的听觉效果。本次会在服饰品的设计中,参考了传统的书法、音乐等文化艺术,并结合传统服饰艺术加以创新,堪称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典范。又如我国著名服装设计师张肇达,他设计的作品多数是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气韵豪放又不失细腻华贵,时尚超前但又民族意味浓郁,其近年来倾力打造的四个主题“大漠”、“紫禁城”、“江南”、“西双版纳”无一不体现着这一浓厚的民族特色。

中国服装界的这些变化和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也是相符合的。现代设计是一个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相互融合的、跨文化的相互交流过程,一个古老民族的风土人情、建筑、绘画、音乐及各个方面可能都会给设计师带来设计灵感,如世界著名的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就从天安门上翘的屋檐得到了启发,设计出名为“宝塔风貌”的宽肩服装,并承袭了他最有特色的细节处理。各个民族的传统服装设计,既要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又要取其他民族之长,进行传承、融合与创新设计,这样才能不断地延续和发展。

二、民族特色服装与现代服装设计

随着经济的快速全球化和信息传播手段的飞速发展,不同文化之间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各个民族的特色服装设计也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融入到国际现代服装设计潮流之中。可以这样说,民族特色服装设计包含于现代服装设计之中,现代服装设计的新鲜活力又来自于民族特色服装设计,这也是传承与创新结合的关系。

拿服饰传统的色彩来说,中国的服饰设计从古到今一直对红、黄、绿比较钟爱,尤其是红色,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多代表喜庆、吉祥、繁荣等寓意,逢年过节、结婚生子、升官发财等喜事中,红色服饰无处不在。以婚庆服饰为例,在中国古代及近代,中国新娘子结婚当天所着服装必定是大红盖头、红衣、红裙、红裤子、红袜、红鞋子,从头到脚、由外到内都是清一色的红色。而新郎身上也必定要有红色服饰以应新婚喜庆的氛围,如佩戴大红花。但服饰的传统色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清末以来西方思想观念及服饰着装意识不断进入中国,中国现代的服饰观念已发生了巨大改变。仍以婚庆服饰为例,现代婚庆服饰一般是新娘着白色婚纱,新郎着西装或西式礼服,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似乎与西方的婚庆服饰已相差无二,而且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也似乎被全然改变,因为作为西方纯洁高雅的白色在中国的传统意识里一直都是避而用之的颜色,如果在某一亲朋好友的婚礼上有人身着白色服饰,这会被认为是对主人不敬或带有诅咒寓意,这是由于白色在中国传统中多用于丧葬场合,而且直至今日仍在使用。白色婚纱在中国也曾一度受到传统服饰意识的抵制,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各国文化的快速融合,这一着装思想意识及潮流已逐渐被大众所认可。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已被全然西化,在婚庆这一重大礼仪场合中,红色礼服仍广受新娘新郎的青睐,因为人们仍然认为在婚礼中需要有红色服饰才会给新人以后的生活带来幸福和美满。不过,在现代的红色礼服设计中,已融合了西式礼服的设计风格及款式风格。而且,中国传统的红色礼服也逐渐走出了国界,深受西方设计师及大众的喜爱。从婚纱服饰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上不难看出,其反映的是世界各国不同的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思想意识,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正在被逐渐融合。

纵观现代服装设计潮流,是一个波浪式螺旋向前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其设计中有历史回归与反复的因素,但创新性主导其向前发展。现代服装设计应广泛挖掘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从中汲取丰富的历史文化营养,并以此作为创新的基础,推动现代服装设计在传承历史的同时,不断创新并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篇10

关键词:服饰生产水平社会礼仪思想情感学科互渗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内涵。一部人类服饰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感性化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可以说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物质生产、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起服饰文化精神文明的内涵。透过服饰,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而且能够触摸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成果。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服饰是生产水平的直接反映

活生生的服饰能够形象地再现人类从“草、叶裙围”“兽皮披”过渡到“早期织物装”和“布帛衣裳”的时期,进而迈入现代科技制作服装的时代。这是因为“人猿揖别”之后,服饰成了人类息息相关的第二层皮肤,能够像一面镜子直接反映出社会物质生产与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服饰的用材、加工技术、款式与色彩色调,完全取决于那个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受当时的科技水平、认识能力、社会经验以及物质生活基本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是人们的支付能力)的制约。可以说古今中外,生产衣料的每一种技术革新,每一种新面料的问世,都给服饰开拓了一条新的变化途径。如我国古代提花机的发明,使当时的服装衣料大为改观。西欧近代的产业革命,使衣料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服饰的大变革。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不断为人们制作新的面料,使服饰的种类、数量越来越丰富,质量也越来越高,流行急剧加快,变化也令人眼花缭乱。正是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社会生活的日益繁荣,造就了服饰的璀璨华美,丰富多彩。服饰不仅是一个时代物质生产能力的反映,也是一个时代物质生活水平的反映,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缩影。

二、服饰是社会礼仪的现场展示

一般地说,服饰在各国历史上,都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体现了国家根据礼仪传统和民俗习惯对服饰制式的统治,表现了各种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特定服式要求。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饰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蔽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这种功能还表现在服装的色彩上,历史上“白衣”“绯紫”“黄袍”“乌纱帽”“红顶子”等都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某种服饰而获得了代表某种地位和身份的例子,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过对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在我国的“三礼”(《周礼》《礼仪》《礼记》)里记载了等级森严的服饰礼仪制度,从而形成了中国服制的一整套传统做派,具有独特意义的着装理念,以及名目繁多的服饰样式,使中华服饰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世界意义。今天服饰的象征作用虽没有专制社会那样突出,但服饰依然是性别、社会地位、经济力量以及文化修养的自我表白,人们通过着装,向社会表现自己。另外服饰还是某个社会集团的标志,如军装、警服、学生服、僧侣服及各种工作服等。人们通过不同的制服显示和维护社会集团的名誉和权威,制约服用者的言行,同时也增加了服用者自身的自豪感和优越感。

三、服饰是思想情感的外在表现

服饰关乎人们的仪表,是人们内在意志与情感世界的外在表现。在这方面,中国自古以来,把服饰当作人的仪表之尊、德尚之表和情感世界的外化,推崇“内美”“文质彬彬”“暖而求丽”“好质而恶饰”“天人感应”“衣冠楚楚”“不可异众”等服饰观。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犷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倾向和思想内涵。不同朝代,封建文人的服饰议论其说不一,然而大家强调的近乎都是要求服饰表现人的作风、气派和尊严。事实上,不仅古代帝王在自己的冕服上所寄寓的思想、意志、情感一览无余,而且一般官吏、百姓也无不如此。时至今日,人们更是在追求款式、面料、色彩色调的同时,力求有一个吉利的名称、知名的品牌。可以说,古今中外,衣如其人,概莫能外。

四、服饰是学科互渗的必然结果

服饰不仅秉承历史、思想、情感的特征,而且尽显哲学、心理学、美学、经济学、民俗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念和知识,同时还凝聚诗歌、绘画、书法、篆刻、雕塑、剪纸以及其他文化样式,甚至音乐也被派上了用场。令人不胜枚举的表现方式,直接折射出社会历史背景、法律制度、人文风俗、宗教意识、价值观念、经济水平、技术与艺术表现力、审美力等等。因此我们说,服饰所展示的文化是一部地道的百科全书,是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必然结果。

五、服饰是多种文化的灵活再现

动物也有其外表之美,但那纯属造化;而人类的服饰,则是人类所创造而特有的现象。但是因为地理的、经济发展的差异,经过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而形成的地域性、民族性差别,反映在服饰上,其形式和风格各异。所以服饰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形成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格局,这就是所谓文化圈。而同一文化圈,其不同的群体,又有各自的特点。由于其中的个体经历、受教育的程度、生活习惯、兴趣和爱好上的差别,同一群体中人们对于服饰的款式、色彩色调要求也不尽然一致;因一枚头花、一个领结、一条丝巾、一款项链,而尽显个人风格。正是人类文化、民族文化、群体文化和个性文化的交互存在,灵活再现构成了服饰文化的绚丽多彩。

今天,服饰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越来越宽广,几乎涵盖美学、文化史、技术史、服饰品牌、服饰广告与宣传、服饰的布展与营销、服饰厂商的企业文化建设、服饰的科技进步、服饰工艺以及面料艺术与生产等领域。不仅是我们透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而且变成展示社会繁荣生活富足的T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