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统服饰文化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代传统服饰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

篇1

服饰,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符号,是人类文明和审美思想的指向标,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风貌、人们思想和传统理念。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演进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面镜子,承载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礼制审美和生活习俗等等。中国素有“衣冠故国”的美誉,早有《易、系辞》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见中国服饰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并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理念。

一、龙凤纹样的服饰图案、体现着皇权的威严

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服饰最富有特色的纹样之一,它不仅积淀了深厚的华夏文明,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在中国古代,龙凤图案一直是皇权的专用纹样,成为权力的向征。

龙凤纹样在服饰中的运用超始于殷商时期,造形抽象怪诞;至春秋战国,龙凤纹样变得富有生气,并开始与皇族文化相融合;发展至唐代可谓繁荣期,龙凤纹样华丽精致,杜甫《秋兴八首?其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描写的就是皇帝服饰中的龙纹图样,生动形象。此后历代君王都以龙纹作为帝王服饰的纹样,且形式多变、造形丰富。凤凰作为帝后服饰中的图案,也是身分和地位的象征,与皇帝的龙纹相呼应,不仅体现在服饰的刺绣上,也体现在女性的头饰和发饰上。唐宋以后,男性官服上也出现凤凰图纹,成为权力高低的象征。

龙凤纹样在服装中能经久不衰的运用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蓄藏着浓厚的中国味,深受人们和外国友人的喜爱,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未来的憧憬,对吉祥的渴望和世代相传的祝福,“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云龙凤虎”等等都寓意着美好的事物,这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于人们思想中的印记和传统理念。直到现代,龙凤图纹仍然是中国服饰中的重要纹样,在服饰文化的对外交流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服饰色彩的差别、彰显封建等级和时代审美趣味

服饰色彩差异最为明显的应属古代官服,官服的色彩象征着官员品级的大小高低。官服以颜色分级别始于唐代:三品以上官服为紫袍,五品以上官朋为绯袍,六、七品官服为绿袍,八、九品官服为青袍。白居易《瑟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表达的是仕途不济的悲伤心情,官位级别低下。

虽然历代的官服在形式和色彩上可能会所不同,但是其内涵寓意都是如出一辙,即体现着儒家的等级思想和忠君效力的的理念,这是传统文化理念在服装色彩中淋漓尽致的体现和运用。

服饰中的色差不仅是封建等级的坐标指向,也是社会审美趣味的反映。例如唐代文明开化、繁荣多元,其服饰色彩也是丰富多彩,形式多变新颖,有明显的外来文化和民族多元化的特性;而宋代崇尚文治,其服饰色彩与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创新,色调趋于单一,有向质朴、洁净、自然方向倾斜的趋势。可见,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服饰色彩也有考究,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气息。

三、服饰布料考究细致、反映社会地位和宗法制度

以古代丧服制度为例,丧服是指在血缘关系网中一人死了,有关系的人应遵守规定用特定的服饰以志哀悼。[1] 服制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各等级服布料有所不同,如斩衰服以粗麻布制作,不缝下边,是最亲近人应穿着的丧服,如子女为父母服丧、妻为夫丧;大功以粗熟布制作,是关系稍远一些的人穿着的丧服,如妻为夫之祖父母服丧等。它体现的是古代宗法原则,“亲者其服重,疏者其服轻”的传统思想得到应证,是儒家的礼仪制度与宗法制度的结合。

同时,布料还是不同身分和地位的象征。古代平民百姓、奴仆穿的都是褐、布衣。褐是粗糙的麻、毛编织品,布则比褐细致一些,成为平民百姓的衣着布料。《诗经·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描述的就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的生活,是贫贱者的常服。而达官贵人的服饰布料多是绫罗绸缎、丝帛锦绢。《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眼中的王熙凤,对其服饰有重点描写:“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关翡翠撒花洋绉裙。”把富贵显达的身分表现得恰如其分。

四、玉佩作为服装配饰、体现文人雅仕的高端品行

服装的配饰是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画龙点睛之笔的作用。与现代人们的装饰物不同,古代人常以佩玉为装饰,这与古人的理念思想和玉本身的品性密不可分。

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都秉持“正以修身、平治天下”的理念,在古代,玉一直与封建等级制度密切联系,是达官贵人的饰物,《礼记·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候佩山玄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其次,玉还镀着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古人把玉器作为辟邪之器,是讨吉祥之意,这与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的认知肤浅有极大联系;再次,玉又是古代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志,玉的洁白纯净与仁、礼、乐、知、忠、信等品德联系在一起,因此也深受文人墨客们的追崇,喜爱随身佩戴。不管是自身修养,君子之交,都与玉本身蕴含的良好品德相关联。

篇2

[关键词]服饰;传统文化;审美

中国索有“衣冠礼仪之邦”之称。中国的服饰艺术是中国深厚人文传统的重要一部分,它经历了数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古代服饰因几千年的朝代变迁,环境、地域、民族的不同,中国传统服饰在各朝代、各个地域、各民族、各阶级有其不同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有时代特色的服饰制度及服饰风俗。

1 审美观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占主导地位,中国服饰、着装的形式也被打上了深深的儒家“烙印”。中国古代服饰特别强调封建的伦理纲常,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在服饰制度上,表现为十分重视恢复旧有的传统,推崇古代的礼服;在服饰色彩上,强调本色;在服饰质地上,主张不应过分豪华,而应简朴。儒家重礼仪,所以中国的传统服饰始终以繁冗、宽博为主要特征。

封建礼制对服饰的影响则更为具体,中国历代王朝都对服饰加以礼法的约束,可谓是“贵贱之别,望而知之”。礼制就是这样层层维护特权,从而直接干预各阶层的服饰穿着,由权力的分配决定服饰的分配,超经济强制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 经济基础与社会形态也直接影响了服饰的审美思想

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七雄争霸,各自为政,造成了百家争鸣学术论战,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产生了多种的审美主张。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在服装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深衣的广泛流行和胡服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促进了汉族宽衣博带、长裙长袍服装的改革。

魏晋时期是历史上经济、政治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最热情的年代。文人意欲进贤又不得,只得自我超脱,除沉迷于酒乐之外,就是在服饰上寻找宣泄,以傲世为荣,故而宽衣大袖,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

而唐朝的服饰则是对美的释放,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之华丽,重装饰,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为之惊叹不已,望尘莫及。唐代服饰的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唐朝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比以前朝代增加了新的审美因素和色彩。唐代前期转向后期的历史过程中,人们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和举国上下兴颂佛法这一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宋朝时,焚金饰,简纹衣,以取纯朴淡雅之美。而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又一鼎盛时期,服饰华丽异常,重装饰。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于专制,趋向于崇尚繁丽华美,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锦袍球新疆阿拉尔出土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中原地区。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制度,由于满族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这种变革是中国传统服制的又一次飞跃,是历史上“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大转变。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与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旗装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的繁复。而其中女子的旗装随时代的发展,经过加工而成了突出曲线修长秀丽的旗袍,现在已经形成了汉民族的服饰代表,显示了东方女性的温柔与内涵,具有着永恒存在的价值。

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倾向和思想内涵。

3 服饰色彩的阶级性成为审美的另一种体现

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明显地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方术家又把五行学说与占星术的五方观念相结合。青、红、黑、白、黄这五种颜色被视为正色,并以黄为贵,定为天子朝服的色泽。后来又认为天子统一的象征,代表了天下各方的颜色,因而要求天子服装颜色须按季节不同而变换,即孟春穿青色,孟夏穿赤色,季夏穿黄色,孟秋穿白色,孟冬穿黑色,形成礼俗。除了正色以外,又按阴阳之间相生相克的信仰,调配出来间色,介于五色之间,多为平民服饰采用。我国服饰的色彩,与古代五方正色的信仰相结合,构成了传统服饰的底色,代代传袭。如我国服饰冬春两季多穿蓝、黑两色衣服,正是这种古俗的传承。

色彩的象征性作为阶级社会的标志,它对古代服装审美意识的影响贯穿了古代社会的始终。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者在服装的敝体的基本功能之上,还赋予它分贵贱,别等级的功能,使它成为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这种功能表现在服装的色彩上,历史上“白衣”、“绯紫”、“黄袍”、“乌纱帽”、“红顶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附于某种服饰而获得了代表某种地位和身份的例子,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过对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服饰审美中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可以用程式化的宽体式样,平面化的裁剪结构,装饰性的服用材料,精致的服装配件和含蓄美的社会理念来进行最简化的形容。

篇3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文化;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88-01

2016年11月30日在京举行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深刻论述了文艺在当前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引起重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这些扶持发展的计划、政策将和非遗保护政策一起,共同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全国第十届文代会在讲话中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四点希望,在第一、三条中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ψ陨砦幕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笔者是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人,在这个新媒体数字化发展越来越快的时代,本民族的服饰文化逐渐被冲击,淡忘。现今很多类似于笔者这样从小生活在省会城市的蒙古族青年已经不会说蒙语,已经不在平时甚至节日里穿蒙古族传统服饰,已经无法准确地辨认出某些图形是否属于本民族图腾。这到底算是一种民族的进步,还是一种倒退呢?

一、现在的蒙古族年轻人除了在牧区生活的孩子,其余的孩子对自己本民族服饰文化认知度并不高

现在很多蒙古族新生儿接受汉语教育,从小生活在城市中,已经不在牧区成长,所以蒙古族传统文化并不能很好地传承给下一代。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蒙古族服饰,传承蒙古族部落服饰文化,让蒙古族的孩子不要忘记自己的民族服饰文化,我们想要通过数字交互的形式来进行文化传播和传承。

二、现今人们并不能很好地区分多种民族中的差异性

蒙古族服饰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但由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阔,故蒙古族服饰也有与满族、藏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类似的情况,有时人们并不能很好地分辨出到底是哪个少数民族。

例如蒙古族服饰中,男性的帽子,就与清朝男性的帽子有所类似,蒙古族喀喇沁、巴林、奈曼、科尔沁、扎鲁特等部分地区的女性服饰与满清时期女子服饰相似程度在80%以上。从内涵来讲,民族服饰所包含的是历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精华;从表现形式来说,它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审美感受。当下应该考虑如何将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元素与数字技术相结合进行艺术重塑,进而达到新时代背景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创新。

蒙古族服饰具有极强的草原生活特色,以袍服为主,因为袍服便于鞍马骑乘。

蒙古族的服饰也被叫做蒙古袍,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因地区不同,部落之间也有不少区别,所以在蒙古服饰的式样上也有所差异。即使同一部落,也往往因为居住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各有千秋。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

乌珠穆沁、浩齐特、阿巴嘎、察哈尔、苏尼特、额鲁特、扎赉特、科尔沁、扎鲁特、克什克腾旗、四子王、土默特、达尔罕、茂明安、鄂尔多斯、乌拉特、和硕特、阿拉善伊斯兰蒙古族、喀尔喀、土尔扈特、巴尔虎、布里亚特等民族图腾之间也都稍有不同。

千万年来,蒙古族文化具有很好的传承意义,通过数字化传播传统文化也是有先例的。例如故宫的交互设备,通过点击某一花纹图样,便会出现有关于这个图样的来历、历史故事等。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运用科技,还可以很具体地传承文化。所以要通过交互的手段来演绎出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从而达到传承的目的。

新媒体大数据时代,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冲击,例如过去的蒙古族属于游牧民族,终日生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世世代代传承着历史文化。而现今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的全覆盖,生活在牧区的蒙古族人越来越少,蒙古族人不再穿长袍,开始穿上衬衣西装;不再策马奔腾,开始驾驶车辆;不再打猎因为食宿交通便利。

我们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优越的生活所掩盖,我们如何才能在新媒体的视域下,重新拾回我们基因中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记忆?我们要将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数字媒体中,这将有利于中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加强青少年对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的认识。在传播方面,通过交互数字形式进行传播,也更容易让新一代的人接受。

通过研究蒙古族服饰,将文化传播与数字内容相结合,有效发挥教育性传承文化的作用。拾回文化,用新媒体交互手段传承文化,是非常必要并且很有意义的。

篇4

关键词:蒙古族;游牧民族;头饰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144-02

蒙古族女性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头饰文化,它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蒙古族人民独特审美观的突出体现,也是蒙古族文化的瑰宝。蒙古族女性头饰记录了自己民族独有的历史,是蒙古族人民向往幸福生活的重要标识,它们一代代流传下去,向世人诉说着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蒙古族女性头饰产生的文化背景

蒙古族是一个热爱美并善于发现美的民族。当盛大的那达慕大会、隆重的结婚典礼举行的时候,你会看到许多佩戴着美丽头饰的蒙古族妇女,特别是出嫁新娘。新娘子头上戴着珠光闪闪的头饰,让人不禁停住了脚步驻足观看。蒙古族女性服饰有:头饰、长袍、腰带和靴子,其中头饰是服饰中最为精美的部分。蒙古族人民在不断地劳动和生活过程中,以金银珠宝用来装饰。这其中的原因是,蒙古族大部分时间以游牧生活为主,因此为了方便转移自己的财产,他们一般把金银珠宝戴在身上,这就是蒙古族女性头饰为何多用金银装饰的缘故。蒙古族女性头饰所用的材料是十分高贵的,如金银、珊瑚、玛瑙、绿松石等,这和他们的民族信仰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例如红珊瑚,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征;白银是圣洁的象征;绿松石是上天对蒙古族人民的慷慨赐予。由于所处地域不同,不同部落的头饰,有的古朴庄重,有的落落大方,有的奢华高贵,各具自己部落特色,向人们传递着美的符号。因此,蒙古族女性的头饰,是这个民族文化深深的积淀,它是蒙古族人民的审美表现之一。

二、蒙古族女性头饰不同地域的分类情况

蒙古族人民到处迁移,由于生活区域不同,因此分成了许多的部落。各个部落的头饰,由于地域不同,样式也是多样的。有的部落将头饰分为少女头饰、出嫁娘头饰、已婚妇女头饰。而且,与头饰相组合的挂件也是琳琅满目,有发簪、耳坠、项链、吊环、项圈等,这些部落有乌拉特、喀尔喀、察哈尔、科尔沁、鄂尔多斯、巴尔虎、乌珠穆沁等。头饰的构造有帽子辫式、珠链套组合、盘羊角式等多种组合。工艺上采用錾花、镶嵌、雕纹等。图案多为花鸟虫鱼,造型别致精美。其中以乌拉特、科尔沁和鄂尔多斯最具代表性。

(一)乌拉特女性头饰

在乌拉特这个部落,少女出嫁的时候,要举行分发的仪式,然后进行装扮,给出嫁的新娘佩戴后头饰。头饰要佩戴水獭皮做成的圆顶立檐帽,帽子顶端还有帽结,下面有两条绣了花纹的飘带,整个头饰由6个部分组成。头饰镶嵌20个珊瑚做的珠子,面颊两边还有10个由绿松石、珊瑚、银串成的链子,链子长的可以到达腰部。乌拉特部落的头饰是可以拆开的,平时已婚的妇女只佩戴前额的额箍,只有重大节日时,才佩戴全套的头饰。年龄越大,妇女佩戴的头饰越少。

(二)科尔沁女性头饰

科尔沁草原是内蒙古富饶辽阔的草原之一。科尔沁女性的头饰在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扎鲁特等地区流行广泛。妇女一般留长发,梳两条辫子,套珊瑚做的发筒,还要插5只银钗,佩戴6只银耳坠。鬓垂由珊瑚银、珊瑚、绿松石等组成。额头上的带子镶有珊瑚、绿松石,有的有穗,有的没有。耳坠也是由金银珠、绿松石等组成的,而且每个耳垂上要佩戴3只。这种头饰也是已婚妇女的标志。已婚的女性在自己的头发上别有造型奇特、由景泰蓝制作的簪,上面有各种花草、鱼虫等精美的图案,并镶嵌有红色的珊瑚,显得格外的优美、大方。有的材料是纯银或翡翠,镂空出各种美丽的图案。还有在额头上,用红珊瑚做成的珠子和流苏。科尔沁人民用不同的图案代表不同的吉祥如意的含义。如福寿吉祥用蝙蝠代替,石榴是多子,蝴蝶为多产的母亲等。

(三)鄂尔多斯女性头饰

鄂尔多斯作为蒙古族历史中久远的部落之一,他们的服饰积淀了很深的民族文化,而头饰作为服饰中重要的一部分,形式是非常多变的。在鄂尔多斯,未婚的少女流行穿耳孔并佩戴镶宝石的耳坠,戒指也是镶宝石的,手镯是银的。已婚妇女全套的头饰由连接部分连垂和头带组成。连垂呈扁圆形,下面是15厘米的木棍。木棍上绣有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并配金银、珊瑚挂件。由额箍、挂串、侧额穗子、坠饰组成头戴。关于木棍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在部落征战的成吉思汗时期,战胜者往往将掳掠的妇女集中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为了防止他们逃跑,他们在妇女的头上拴上两根长长的木棍。久之,就变成了已婚妇女的标准头饰。标准头饰的材料由珊瑚珠、红瓷珠、绿松石等组成,还有的镶珍珠、玉石、红蓝宝石的。银占据整个头饰部分的最大重量。鄂尔多斯头饰样式较多,还有后屏之分,大小后屏之分,有的大的后屏镶有上万颗珊瑚珠,一颗颗有顺序的穿起来,挂在后背上,从远处看如同珊瑚做的瀑布一样。有的头饰面部两边垂下的链子长短不一,制作工艺也不尽相同,而且轻重大小不一,彰显出或华丽或简洁的风格。按照当地的风俗,当少女出嫁的时候,无论家庭条件如何,都要佩戴头饰,只是品质差别很大,所以从头饰上可以看出家庭的贫富情况。

三、现代蒙古族女性的头饰发展趋势

蒙古族女性的头饰,作为经过数百年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文化,是蒙古族人民在自然环境中独特生活方式的体现。现代社会中,虽然有些蒙古族服饰已经推出历史舞台,但是在一些节日和婚礼上,穿着上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和头饰,可以给人们带来独特的艺术美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革新民族的头饰的某些部分,将美的部分保留下来,让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和满足。现在一些头饰的手工艺品已经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保留下传统的精髓,同时又简约大方,让游客们爱不释手。这是传统与现代技艺一次完美融合,是千百年技艺的的一次传承,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它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了关于历史的记忆,是非常宝贵的。

近几年,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事业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各个地区的蒙古族服饰具有了美观和实用相一致的变化。其中乌珠穆沁、鄂尔多斯、阿拉善额济纳、察哈尔、达尔罕杜尔巴特等地区的服饰品种、款式、面料材质、缝制技艺等方面,吸收了现代服饰的许多工艺,使当代蒙古民族服饰发生了新的变化。头饰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取消了许多不必要的部分,更加舒适大方。现代内蒙古民族的服饰发展迅猛,这也带动了头饰等服饰用品的发展。因此一批机械化的民族服装企业相继诞生,他们在原有传统技艺的基础之上,开发出适合民族特点的、简洁实用的民族服装饰品。这其中,精美的头饰,因为其别致的样式和贵重的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头饰这个璀璨的民族瑰宝注定会焕发它的青春。

――――――――――

参考文献:

〔1〕徐贤敏.传统蒙古族妇女头饰及其发展[J].山东纺织经济,2009,(5).

篇5

    一、对文化及民族文化的理解

    要全面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就必须先从解读“文化”的含义入手。从汉语的角度来看,我国《周易》曾载:“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是指天道,即自然规律;人文则是指人伦社会规范,即指“以文教化”。后来,“文化”一词一般是指“以文教化”。从西方语言的系统来看,“文化”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指耕作、培育、教育等。其实,“文化”的实质性含义应是“人类化”。这是随着19世纪中叶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发展而逐步明确的。其代表人物就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他于1871年曾对“文化”一词作过这样的表述:“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其他能力的和习惯的复合体。”这里,他首次把文化与民族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发端。

    可以说,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与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是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它包括了人类通过学习获得的法律、文字、艺术、语言及其创造和传承的信仰、价值、道德、风尚等。

    当然,文化就其概念而言,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含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了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关于广义的文化结构,可以进行多种分类,譬如把文化分成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即二元结构说;有将其分为物态文化、关系文化与心态文化的三元结构说;也有将其分为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四元结构说等。

    单讲三元结构说吧。物态文化,亦称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物态文化的内容较多,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日用器物文化、舟车交通文化等。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关系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所谓制度文化,是指人类在其社会实践及社会生活中所组建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文化层,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等。所谓行为文化,是指人类在人际交往中以礼仪、风俗、习惯等形态出现的行为方式。因此,行为文化更多地活跃在各种社会风尚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心态文化,即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包括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由人类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主体因素构成的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知识和信仰的有组织的系统。它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精神文化的总和。实际上,它也属于心态文化的范围。当然,人们通常所讲的文化,一般都是指狭义的文化,亦即单指人类的精神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人类社会目前对于文化的认识和对文化概念的表述,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仍然处在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之中。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民族的人们长期共同生产生活的产物,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和延续的重要因素。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体现了该民族的精神,是构成该民族的重要标志。文化对民族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了解一个民族,就要首先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也应当首先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更要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

    二、民族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在物质文化生产中,民族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才能创出企业文化的品牌,才能显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才能展现企业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企业文化必须突出民族文化之特色,这是毋庸置疑的。[1]

    就以民族服饰文化来讲,人们早期的服饰文化先后经历了文身(纹面)、草裙及遮羞物、兽皮及披风、批毡与贯头衣、交领(或称大领)衣、大襟衣等演变过程。现在,服饰加工已成为企业文化中最富有文化韵味的一种企业。因为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服饰文化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审美要求的核心实际上是对文化的品味。

    (一)民族服饰具有族徽作用

    服饰文化本身就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如传统服饰的族徽作用。这种族徽的作用,已超出了服饰本身的御寒、护身及其审美功能,是一种与民族心理素质密切相联的特殊功能。民族服饰对于群体的作用,很重要的一条是凝聚其族人的精神,吸引其族人心理的向心力,以形成其民族集团的团结、统一、秩序,增强其集体为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也就是说,民族传统服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就在于它对于族人的凝聚力,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族徽的作用。任何一种传统的民族服饰,都是一种标志,对外用以区别于其他民族;而在本民族内部,则是相互体认的旗帜,是结成整体的可视性、可观性较强的纽带。

    在我国各民族中,传统服饰的族徽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它往往通过不同的服饰款式、五花八门的头饰与首饰、装饰工艺或各种典型的花纹图案等表现出来。各具特色的传统服饰早已同各自的民族形象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民族的重要的形象特征。甚至可以说,民族服饰是各民族穿在身上的名片。如蒙古族的蒙古袍与蒙古靴,满族的旗袍、大头翅与高底鞋,朝鲜族的交领短衣和长裙,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的狍皮衣,赫哲族的鱼皮衣,维吾尔族的袷袢与绣花帽,回族的白帽,哈萨克族的白色男毡帽与缀羽毛的女帽,苗族的交领绣花衣、百褶裙与花披肩,彝族的批毡、披衫与宽脚裤,藏族的藏袍与氆氇围腰,纳西族的“披星戴月”披肩,景颇族的织花长筒裙,黎族的对襟长衣、织锦筒裙,傈僳族的珍珠帽等等,都成了各民族的鲜明标志。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各民族的典型服饰已经有所改变或正在改变,但传统的东西已经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已经为人们所认同。所以,现在如果要发掘或弘扬民族服饰文化,就必须要将传统的民族服饰文化与人们的现代审美理念相结合,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创出崭新的时代品牌。

    (二)民族服饰是写在民族身上的历史

    有些民族的传统服饰上所反映出来的图案往往是对历史上重大事件或重大历史变迁的一种朦胧记忆。特别是那些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其传统服饰上的许多图案则被称为“无字史书”。如不少苗族的传统图案就反映了苗族历史上的大迁徙。以贵州赫章、水城、威宁一带的苗族为例,他们不论男女都佩戴花披肩,披肩上或挑或织,均装饰着各种精致的几何图案。据传说,这些图案是其先民为纪念迁徙前故乡的田园、树木等而留下来的。而妇女蜡染麻布裙上段的红、黑两条花纹,则象征天地,中部三圈黄、蓝、绿色条纹,则代表黄河、长江和平原。四川南部的古蔺、叙永、筠连一带的苗族女裙上,也有黄河、长江一类的装饰纹样。这些,无疑都是古代先民在大迁徙时留在人们观念中的痕迹。在滇南哈尼族的支系叶车中,女青年均戴尖顶白巾;少女梳12条长辫;15岁前将发辫挽成一个发髻盘在头顶。这12条辫子表示古代先民在部落战争中突围时的12条路线。而头上的尖顶白巾则是当时为躲避追杀而用来遮脸的伪装物。当然,并不是所有民族的传统服饰都有类似的图案。这种典型的图案只保留在为数不多的民族之中。但是,它却能从某个方面揭示出民族服饰文化的史学价值,甚至能为民族的发展变迁提供某种佐证。

    (三)民族服饰是穿在民族身上的艺术

    传统民族服饰往往也被人们称为是穿在民族身上的工艺美术,是人类最早的装饰艺术之一。同时,它也是综合性的装饰艺术。据考古学家考证推断,北京山顶洞人就知道戴项链装饰自己了。远在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我国远古人就有了戴手镯的习俗。目前已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手镯,有石、玉、陶、蚌、牙、骨等多种,还有骨及玉质指环等。河南偃师二里头还出土了四千年前的绿松石项链。可见,人类早期的装饰艺术,多半与服饰有关。人类美化世界的第一步可能首先就是从自身的装饰开始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与服饰艺术相关的工艺美术,发展成了独立的艺术门类,如刺绣、挑花、蜡染、织锦、玉雕、银器等,大都是从服饰艺术派生出来的。有些地区的剪纸,也是用绣花底样。这说明,剪纸艺术与服饰艺术也有着某种渊源关系。应该说,我国民族地区的各种传统服饰文化,给人们展示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熠熠生辉的艺术世界。它也为现代艺术家、企业家们美化生活、进行艺术创作、加工、创造财富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源泉。而现代社会的人们,也开始认识到服饰文化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世界上越是现代化程度高的国家,越是喜爱传统的、民族的、民间的东西。所以,我国的传统民族服饰文化艺术,在国外受到了异乎寻常的欢迎和赞赏。如以苗族挑花能手王朝珍、蜡染高手杨金秀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家的许多作品,都已走出国门,受到世界各地艺术家们的青睐。还有许多少数民族艺术家也不断到国外去传艺。

    三、应用战略眼光看待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篇6

[中图分类号]:J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2

与国外服饰文化追求名品价值、所属感、差异化的旨趣所不同的是,中国传统服饰由于长期浸润在中国古典文化的土壤之中,更多的体现的是正统的“天人合一”、社会伦理道德以及封建等级方面的内容。这也正是中国服饰美学思想的独特表现与典型表征。加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统一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东方古国,中国服饰美学思想,就是在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服饰发展的历史也经历了同样辉煌而且漫长的历程,历经代代积累、交融,中国服饰不断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着衣习惯和服饰文化系统,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服饰审美心理。这种审美心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相统一,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美学影响。

一、中国服饰美学思想的起源

通过一些远古相关资料史籍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人们最早对衣着服饰具有一定意识是在仰韶文化时期――用粗糙的麻纤维的织物制作服饰,因此,这在中国历史乃至中国服饰史上是一个卓越的进步,人们终于由野蛮跨进了文明――服饰文明的时期。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后,奴隶主成为最大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整个阶级社会的一切大大小小的要素都被政治化、等级化和伦理观念化了。当然这也包括服饰。这种被政治化、等级化和伦理观念化的社会政治形态不仅束缚了服饰文化,也束缚着人们的服饰观念,进而就会影响到人们对服饰的理解和讲究。严格的等级化使得人们的衣着成为人们身份和等级的象征。继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到来,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从“家天下”到“私天下”的国家政治形态的转变,对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如此,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仍然造就了形形色色的服饰文化。不同时代,显现出服饰的不同特点。从魏晋时期名士崇尚自然的狂傲不羁,到盛唐时期空前开放繁盛、对封建秩序达到顶峰的极力维护,再到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对封建社会的有力冲击,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决定一个朝代的服饰文化取向。因此,服饰文化,不仅成为一个王朝、一个时代的显著标志,也成为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标记。历朝历代不同形式的服饰特征、设计风格、色彩元素,无不彰显着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审美内核,成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服饰美学的基本精神的文化根基。

二、中国服饰美学中的儒道内核

中国服饰美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成长土壤是一致的,都是在儒道文化的交互影响下不断成长与发展起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对自然美作出真正的欣赏,刘勰将自己的美学思想的观点以“自然”为基础敞开,这种以自然为基础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美学乃至服饰美学的土壤之中。受其影响最深的尤其是中国古代传统女性的着装造型,呈其宽衣形。这不仅表明了中国古代女性固有的传统美和民族气质,也体现了女性的自然质朴、宁静致远的风韵和个性――这就是中国服饰美学特有的儒道精神。

而之所以产生这种独特的服饰民族个性,是有其特定的文化渊源的。因为道家美学思想强调道法自然,追求虚静,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为,无形无言,恍兮惚兮,这在中国传统服饰之中依然有着明显的体现。即服饰也应如人一般,应与自然是和谐的,互融互会的,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服饰与自然和谐相长。因此中国传统的女性服饰才呈以宽衣型,能给人以一种轻松、愉悦、自由的感觉,同时体现融己于自然的脱俗境界。而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服饰特征,也确证了儒家美学的“天人合一”理念。中国古代服饰美学思想自然化的特征,正是“天人合一”思想观念在服饰方面的丰富化体现.这个特征的具体表现是注意服饰的纹样、色彩、款式等形式因素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中国人追求服饰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因素,也可激发人们的爱美之心,更是对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此前一直以等级和伦理道德为衡量标准的过于单一化的补充。另外,儒家重礼和秩序,以仁、义为道德典范,强调美和善相互统一的美学原则。在服饰上就体现为宽衣的形式,与道家相比,以等级、秩序、“礼”来规范和约束服饰的特点更加显著,作为统治者束缚人们的正统思想,儒家的理想是将一切社会现实都与其所主张的社会正统伦理道德相统一,因此中国传统服饰形式乃至服饰美学观念也不例外,都必须显示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政治功能。这是因为儒家思想长期在中国历史中处正统地位,其对中国古代的服饰观念的深刻的浸润不言而喻,所以儒学观念对中国的服装基本造型定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中国传统服饰渗透着儒道两大思想内核。中国传统服饰以社会伦理为标准、掺入自然美的因素,这就是典型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表明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深刻认识,勾画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三、服饰美学思想对后世之影响

中国传统服饰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同样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服饰美学思想在历史的激荡中也终于积淀了下来。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起始于遥远的奴隶社会夏商周以及随后的封建社会先秦时代,在两汉时得以成形,在唐朝时达到繁盛,中国传统服饰以它悠远的历史对后世的影响是颇为深远的。

如上所言,中国传统服饰以它悠远的历史影响于后世,其美学思想同样对后世发生了深远而又多元的影响。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外国侵略者以武力打开中国的国门以后,男性笔挺的西装、女性西方女性时尚、性感、迷人的蕾丝裙、晚礼服进入到中国人民的眼球之中。到“五四”前后大量出现的以中西合璧为特征的中山装、连衣裙,尤其是中山装已被我国定为国服,成为最高领导人在重要场合检阅军队的唯一特定服装。至于连衣裙,则现在已普遍化,是人们穿着的必备品。服饰的一系列发展不仅表明了中国已敞开国门,走向世界,与世界交融,也折射出服饰的美学内涵对中国人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上所述,与国外服饰文化追求名品价值、所属感、差异化等的旨趣、又注重突出个性穿着、同时又非常期待服饰彰显人文性有所不同,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社会伦理道德这片土壤之中,因此服饰一直与社会道德关系密切。比如一个突出而又典型的表征就是某些服饰通常会成为一定历史时期的独特表现,诸如政治形态、社会状况和时代风格,这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一种社会普遍化的象征。也就会成为这一时期人们都时兴和追求的服饰样式。在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明代,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伦理思想,占据者整个社会的主流。人们的服饰就如恪守这“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教条一般,中规中矩。另外就是二十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政治的要求,整个社会规定人们随时随地都必须穿戴一身绿军装。这一时期,人们对服饰需求多元化被抹杀了,对个性的自觉审美追求也被完全压抑了,于是个性之美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共性强制。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与社会发生变动,服饰文化必定也会随即发生变化,这也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衣着。服饰文化与社会历史进程紧密相关。这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早已被印证。

从秦始皇到清王朝统治的结束,中国封建社会整整走过了两千多年,这期间,朝代政权的频繁更替、少数民族与汉族实现大融合,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屡见不鲜的文化现象。而正是这种现象促使了服饰文化的产生与改变。无论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领导下的太平盛世,如隋唐明清,还是群雄逐鹿的分裂时代,如五代十国,服饰文化一直都是人们不能避开也无法避开的一个话题。由服饰文化的土壤中提炼而来的服饰美学思想自然也历久弥新,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服饰文化培植了深刻的服饰美学思想。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在中华民族这条经久不衰的历史长河之中,经过岁月的磨炼、积淀,最终形成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持久的服饰美学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史上珍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篇7

关键词:旗袍;和服;中日文化;古代审美;赏析研究

中日两国自古便是一衣带水的隔海邻邦,翻看中国历史资料,最早关于日本的介绍来自于班固的《汉书》,在其《地理志》一章中标注了“乐浪海”上的倭人诸国,即现在的日本九州一带。而据《后汉书》记载,中国最早与日本通商往来可追溯到光武帝时期。早在公元57年,光武帝赐以印绶,拉开了中日长达两千年的交流往来。在不断通商交流的过程中,中日文化产生过摩擦、碰撞及融合,直至明治维新之前,二者已然达到水融,并在融合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了共性与差异。而这其中,自唐朝服饰影响而发展至今的日式和服,其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并融合了自身民族精神入服饰文化之中,最终形成了匠心独运的日式审美;而在我国,在清文化影响深远的基础上,满族旗袍作为我国古代代表服饰之一,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一大审美特色。对此,本文以分析中日古代审美文化为目的,探究旗袍与和服的发展历程与审美异同,从而明晰二者所反馈出的中日古代审美文化特色。

一、中国旗袍的发展史

中国旗袍的发展历史要追溯到清政府统治时期,就《辞海》中对旗袍一词的解释来看,旗袍的兴起源自于满洲妇女的着装,并在随着时间演变的过程中,成为现代中国极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旗袍的款式自清满时期便大同小异,即使经历了时代的变革也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款式基础,即立领,右开襟,随身形,衣下摆过膝,两侧开衩,并分长短袖。不过,进一步追溯旗袍的诞生渊源,由满族女性着装推广之前,旗袍的前身――长袍便已经是我国较为广泛穿着的服饰。《诗经・无衣》中针对“袍”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句,由此证明春秋战国时期“袍”便已经出现。而在《后汉书・舆服志》中,袍则被描述为西汉时期较为普遍的服饰,无论是官员、王亲,亦或是普通百姓,都会着装袍。此后,到了东汉时期,袍的发展逐渐从日常私服向“贵人”礼服方向转变,并有原有的内衣变外外部着装。后至努尔哈赤时期,统一女真建立满族“八旗”制度后,袍正是成为满族人典型的特色服饰。再到清兵入关,统治汉人的满族贵族逐渐推行满汉一家,并在原有满族旗袍特色的基础上融汇了更多的汉族元素,进而形成了先阶段极具民族融合,又有浓厚少数民族特色旗袍。辛亥革命后,封建政府被,但其宝贵的服饰艺术却仍获得社会大众的一直认同,并由此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极具特色的着装服饰之一。

二、日本和服的发展史

日本的和服文化是日本文化中极为典型的文化之一,作为90%以上属于“大和”民族的日本人来说,和服文化如其他历史传承的文化一样,均是当今日本人十分珍视并谨慎传承的文化。其实,了解中国文化者不难发现,“和服”一词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是近年来较为普遍的外来词汇。正如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一样,中国诸多的新名词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日本文化的反影响,“和服”一词便源自于这种反影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和服”一词源自于日本文化的反影响,但是和服的原型却起源于中国古代。在《魏志・倭人传》中便记载着运用一副整布,中置一洞,头至其中,不需量体的穿着,而其便是后世的和服雏形。在此之后,和服不断的发展与演变,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并在大和时代进一步吸收了中国织造元素与纺织缝纫技术,从而促使和服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与发展。随后传至奈良时代,日本遣唐使带回的唐朝赠予服饰获得了当时天皇的青睐,故此,以传统服饰为基础,融入了唐装元素与款式的日式和服逐步在日本普及,并借助日本本土优质的植物染料与矿物染料资源实现了自身色彩的丰富化与多样化。到了室町时期时代,日式和服的款式已然基本成熟,并根据穿着的人不同而产生了应需性变化,普通劳作人员穿着窄袖便装,而上流富足人家则依然穿着宽袖礼服。但到室町后期,贵族的奢靡引发的战乱使武家逐步成为政权的中枢,崇尚节俭的武士逐渐淘汰了宽袖和服,从而使窄袖成为日本和服的主流趋势。自此以后,经历了江户时代、明治维新等时代的洗礼,窄袖便装逐渐受到日本人的青睐,并成为和服创作大师笔下美丽的代名词,直至今日仍被日本人民所钟爱。

三、旗袍与和服的审美异同

从旗袍与和服的发展历史中不难看出,其均源自于中国古代服饰的进化,受到汉文化影响深远,虽然融入了本地域的风俗特色,但终究仍保留着传统的基础特点。只是,既是一脉相承,又各有审美特色的两种服饰,深究其服饰中存在的审美异同,大体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旗袍与和服的审美相同点

旗袍与和服传承于中国古代汉文化,虽然其设计方法不同,穿戴模式有别,但是其中蕴含的审美相同点却是相同的。具体来说,旗袍与和服均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演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迎合人需而产生了不同的变化。旗袍由“袍”演化而来,在成为满族人代表服饰之时融入了大量的满族文化特色;相应的,和服在吸收中国古代制衣技巧与唐代设计风格的同时,也利用了本土特色织染技术,结合本土实际文化漂染成漂亮的和风花色,丰富着和服的款式与色彩。当然,无论是旗袍还是和服,其最终服务的主体均是人,因此在旗袍与和服发展的过程中,其均依照人的意愿而进行改良,这种改良既凸显了不同时期的不同审美思维,同时也实际的反馈出不同时期不同人的不同需求。以旗袍为例,随着其应用场合的不同与变化,旗袍由原有的长袍逐渐变为短袍、上下两件等形式;相对的,和服则在不同时期与不同穿着人身上发生了不同的变化,由长袖变为短袖,并根据不同的场合而改变样式。由此可见,根据人的需求与文化的差异来改变服饰样式,从而融汇入自己的民族习惯,并使其适用于社会需求是旗袍与和服审美发展变化的共同点。

(二)旗袍与和服的审美不同点

旗袍与和服审美变化存在相同趋势,但从具体细节中却有极为明显的不同点。中国自古便拥有独具特色的思维体系,虽然早期存在百家争鸣,但由于历史及政治等多方面原因,儒家思想于百家争鸣中异军突起,由此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因此,在儒家思想的思维引导下,中华服饰的变化更讲求内涵化及民族化,各地区民族服饰的特色极为鲜明。对此,旗袍作为由汉服演化而来,又通过满汉文化融合而进一步发展的民族服饰,其在审美设计上也逐步迎合了中华儒家思想理论,其内容花色表示等级,设计图案也沿用中国古代图腾花样。而且,不可否认的是,旗袍作为清时期典型的服装款式,其本身的时代性特别强烈,无论旗袍演化发展如何,其均代表了清代及民国两个时期的社会审美。相对的,和服演化时间悠久,其传承与发展也日新月异。即使在如今,和服漂染技术仍然代代相传,其借助染料渲染的布匹可呈现出自然的千姿百态。对此,日本作为崇尚自然,尊重自然,信奉自然的民族,其本身的文化体系便是由神传人。故此,在日本的和服发展中,与自然的融合是其一项注重的。顺天而行的日本在和服设计中极为忠于使用者的需求,即使在现代也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和服,并⑵渥魑日本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由此可见,旗袍与和服虽然在审美发展的大方向趋于相同,但在其内在审美侧重上却也因文化的差异而存在区别,这种区别保证了不同地区民众的文化独特性,从而实现了地区服饰的特点差异。

四、旗袍与和服反应的中日古代审美特征

在满语中,旗袍被称为“衣介”,其经历了多年的演化与时代的变革,于现代服饰中作为具有中国代表特色的服装之一,在融入了众多新鲜的元素与时代特征后,已然成为极具艺术性的服饰之一。相对的,在日本,和服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却经常可以见到。日本女性穿着和服一般被称为“きもの”,写为汉字“着物”;男性使用和服被称为“はかま”,汉字写作“F”,两者均是正式场合所穿着的服饰,包括婚礼、毕业礼、丧礼等在内,虽然不同场合的着装礼仪有别,但日本人在重要的时刻普遍会选择穿着和服。由此可见,无论是旗袍还是和服,其在各自国中均具有一定的文化地位与应用价值。对此,借助两种服饰去探究两国古代在审美发展上的特征,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注重服饰的作用。服饰原本是用来遮蔽身体的存在,但当人类社会出现等级制度,服饰的作用便逐步丰富起来。地位、权利及金钱决定了不同人的着装差异,而这些差异也逐渐体现在人类的着装之上。例如旗袍,不同阶级人所穿着的旗袍无论在质量、色彩及图案上都有所不同;相对的,和服也是根据不同的人的职级、分量高度给允许其穿戴不同的服装。由此可见,在古代的审美意识中,地位的尊卑是决定服饰穿着的关键,而服饰本身也是展现穿着者地位的重要道具。

其二,文化思维的展现。旗袍与和服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注重迎合人需而改变款式,其花色样式的差异也充分展现了不同地区不同人的审美差异。现代社会中人们在日常工作与学习上普遍穿着随性,基本都以西方服饰为主。但在古代,服装的差异可以表现出个人的职业、素养及地位。例如,旗袍中根据穿着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色彩来表示人物的官位是极为常见的事情,黄马褂便是最好的例子。而在日式和服中,武将与贵族在和服穿戴上也有十分迥异的差别。这样的穿戴差别不仅是展现了不同身份人的不同地位,同时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中国普遍以黄色为贵,因此黄色是帝王象征,黄马褂自然是帝王的代表。相对的,日本武士崇尚节俭,并需要经常活动身体,因此比较钟爱短袖和服。由此可见,不同民族的不同行为习惯,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侧重都在服饰上有淋漓尽致的表现,这也是古代审美趋势的最终表现。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旗袍与和服在发展中可谓一脉相承,但根据地区的不同,吸收元素的差异而拥有了天差地别的变化。但认真追求其审美特征不难发现,两者在发展中都遵循了迎合人需与展现文化特色的特点,是各地区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容缺失的存在。和服作为日本人重要场合与庆祝活动的主要服饰,一直是日本生活着装的重要选择。而且,随着日本文化传承的意识越发浓厚,有诸多注重传统回归的日本甚至于平日里也开始穿戴和服上街。相对的,我国的现代都市街头,旗袍的着装率却并不高,不仅是旗袍,具有中国特色的汉服、唐装也并不多见,吸纳并融合了西方文化的现代都市人,已然不会将旗袍等具有民族性特色的服饰穿着于身。对此,随着中国人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逐步觉醒,诸多国人希望借助文化的反影响来激发国人对中国传统服饰的热爱与钟情。因此,现代社会许多注重传统文化保护与弘扬的青年志愿者,将包括旗袍、汉服、唐装等众多的中国代表服饰的再设计与再推广作为自己生活的关键,因此得到的效果也十分显著,正逐步激发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服饰,热爱中国服饰,传承并发展中国服饰。

【参考文献】

[1]李亚楠.论日本文化的精致性――以和服和日本料理为中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02):111-113.

[2]王舒蕾.从古代民族服装风貌观现代服装设计的民族文化传承与运用[J].天津纺织科技,2016(02):101-103.

[3]王子成.我国民间布艺的成就及其对日本布艺文化的影响[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80-182.

[4]佐藤伊奈.「旗袍と和服に比^について――中日I国の不一致の美文化をも反映する[J].MagazineHouse,2014(05):101-104.

[5]Pan Miao.Research on Digital Technology Used in Inheritance of Cheongsam[J].Women of China,2015(09):78-79.

[6]吕国伟.吴韵和风――从苏绣与日本刺绣的异同看我国民间艺术的发展方向[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06):160-162.

[7]徐竹君.20世纪前后中国和日本传统服饰色彩异同分析――以旗袍与和服为例[J].艺苑,2016(02):96-102.

[8]江玲君.长衫、旗袍、中山装――试论中国国服的勘定及发展传承[J].服饰导刊,2015(01):46-51.

[9]宋小娟.藏与露的艺术――简析和服与旗袍的审美艺术特点[J].艺术科技,2015(08):96.

[10]张祝平.中国国服丧失原因浅探――从近代中日服饰变化比较说明[J].历史教学,2015(11):28-31.

[11]庞晓虹.中日传统文化保存现状对比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6(S1):341-342.

[12]贾晓丽.古服之变与时代审美――中日服饰近现代演变与发展比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02):120-122.

[13]蒋晶晶.空间・结构・文化――当代日本服装结构设计艺术特征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5(05):157-158.

篇8

古代的刺绣工艺在民间手工艺人的无限创造力和想象力中不断发展,样式不断的丰富,织法不断的革新,已经成为了我国传统工艺和文化中的瑰宝,刺绣工艺也已经成为了中国服所饰独有的特色。随着外国高端品牌逐渐受到国人的热捧,时装风尚开始被人重视,传统的刺绣工艺也开始纷纷创造自己的现代服装品牌,并加入现代元素,以适应现代的穿衣风格,而精致复杂、成本极高的刺绣工艺则与现代的高端礼服定制合作,成为晚宴红毯中宠儿。现代科技的发展将刺绣工艺的机器化、产业化变成可能,而如何使这一工艺能够很好地装点日常服饰,又能够提高刺绣服装的实用性,则成为了推广现代刺绣服装品牌走向日常,走向国际的关键。

传统刺绣工艺的发展

传统的刺绣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绣娘的一针一线中,刺绣的方式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从平面排列针迹,到部分改变织物组织结构,再到半立体的浮雕式刺绣,样式和织法越来越复杂化和精致化。从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四大名绣”――蜀绣,湘绣,粤绣,苏绣,到现如今随处可见的日常刺绣织物,刺绣工艺的精致程度和美观度仍然被传承下来,并逐渐改变其织法和面料,实用性和耐磨程度逐渐被提高,生产效率也从精工细作的手工作坊时代走向了高效的现代化大生产进程中。

传统的刺绣工艺在织法上虽然不断的变迁,但是在内容上基本始终保持一致,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刺绣纹饰都主要以花鸟虫鱼和人物景致为主[1]。这一内容特色与我国的书法绘画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处,用花鸟虫鱼来展现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和闲逸之情,用人物景致来展现中国自古以来的风土人情、宗教文化和历史风貌的变迁。另外还融入了“龙凤呈祥”一类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这不但向展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还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对于生活吉祥和顺的美好憧憬和生生不息的精神面貌。

传统刺绣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传统的刺绣服饰主要展现出的是一种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美好祝愿,比如“年年有余”、“喜鹊绕枝”等的纹样,表现出古代人民对于土地丰收、生活富足的心愿,传统刺绣工艺所承载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样式和色彩运用方面丰富多样,同时富有生活情趣[2]。在国际时尚圈的高端定制领域已经逐渐崭露头角,这种中国元素与欧美风尚的碰撞产生了无数的服饰精品,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刺绣工艺已经能够通过机器化大生产逐渐走向产业化,设计师们将刺绣工艺融入到了日常服饰的领口,袖边,同时也融入到了现代首饰工艺当中,作为现代服装的古典装饰,这一系列的生产工艺创新、材质创新和样式创新,都为我国的刺绣工艺再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创造出了不一样的美感。

在传统刺绣的手工艺人和现代设计师的倾力合作下,刺绣工艺在保证质量和美感的同时,还提高了自身的实用性[3]。在古代,精致的刺绣织物多为丝织品,名贵的丝绸高贵艳丽,但是难于保存,很少有流传至今的刺绣丝织品还能保持鲜亮的颜色和柔美的质感,因此为了使刺绣工艺能够更好地适应于现代服饰对于实用性的高要求,传统的刺绣服饰开始采用现代的新面料进行刺绣,同时还是用新产品进行装点,例如人造宝石,玻璃珠等材料,不但使传统的刺绣能在现代材料的使用中大放异彩,还能使服装的时尚感提升,同时将刺绣密织于衣服的领口袖口还能提高服装的耐磨性,同时又大大提高了服装的美观度。

结束语

篇9

如今的世界文化已步入多元化,飞速发展的科技更是扩大了人们相互间交流宣传的手段,动画的出现更是给了设计师更大的驰骋空间,也赋予了文化宣传更多的表现形式。而当下中国传统装饰绘画中的装饰素材也越来越多地被用在现代动画设计中,以彰显并宣传其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如何能够更好地使用这些元素,并将之恰当地融入现代动画设计中,将大大影响动画设计的独创性和相应的文化宣传效果。

关键词:

传统 装饰绘画 装饰素材 动画 文化 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53-02

一 中国传统装饰绘画中装饰素材的起源

中国传统装饰画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硕果累累,成就辉煌。其绘画的载体也是颇为丰富,有彩陶、青铜器、漆器等,但不论是何种载体上的绘画,其很多装饰素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而恰恰是这些素材,凝聚了无限中国文化的精华。所以抓住这些精华,了解他们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意义对我们现今的绘画和设计都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这些素材有着很多饱含民族文化、情感的特点,在如今也是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

源于自然和生活启迪

任何的灵感首先都源自于自然,中国传统装饰绘画中的装饰素材也不例外。祥云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古人将自然中的云彩抽象重组为新的符号,并将其寓意吉祥,象征着如意吉祥,运用于各种设计中。现如今“祥云”不光在外在上已成为中国所独有形象符号,在内涵上也已然成为文化的精华,彰显着我们自己的特色。

饕餮纹,作为一种装饰纹样来源于自然中的野兽,在商周时期十分盛行,在当时被广泛地运用于青铜器上,与中国古人的文化生活紧密相关,这种纹样形象夸张,细节丰富,节奏起伏繁多,装饰性极强,其设计的精妙度充分体现了古人的精工巧匠。但更为重要的是其被赋予的文化内涵,在当时礼制社会那种森严的气息无不深刻地体现其中。这种独有气息是一些艺术元素望尘莫及的。

中国结――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它的灵感则来源于生活。其样式有双线、纽扣、十字、吉祥等种类繁多的结式。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也深深地反映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其十分纯粹的幸福之意更是让其在当代更成为各类艺术;设计的宠儿,常用来装饰各类环境,作为饰物佩戴于身以及朋友间互赠祝福的首选载体。

中国传统装饰绘画中很多经典装饰素材就这样在自然、生活中找寻到了灵感,也正因这些源于我们自己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才得以沾染到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而才有着我们民族、国家的特色。

二 中国古人对传统装饰绘画中装饰素材的运用

中国很多传统的经典艺术品中都对这些装饰素材有着高超的运用,探究古人对这些素材的使用方法对我们现今将会有深刻的启迪。

在服饰上的应用

在中国古代服装对传统装饰素材有着很多的应用。因为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中国古代的服装上的装饰图案不仅是起到美观的作用,更是身份的象征。

商代的服饰上就已经出现了装饰性的图案。图案的装饰也多在领口、下摆、裤脚等边缘处及腰带上,以连续的构图表现形式,刺绣在衣服上。到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装饰元素从商周装饰素材的基础上演化而出现了菱形纹、方棋纹及复合菱形纹,并在之中填充人物、车马、动物等的变形纹样且出现了饕餮纹、蟠螭纹等经典装饰素材。形式多中心对称,反复连续。秦汉时期的素材选取出现了云纹、鸟纹和龙纹等图案,并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这时装饰素材的选取也向具象化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图案主要有传统的山、云、动物纹,等装饰图案且样式丰富多彩。

宋元代时期到明代花纹,又添加了,人物题材的宜男百花,动物题材的穿枝花鸟等。明代也创造了许多具有寓意的图案,例如桂花和万年青,意味富贵万年青;莲花和鲤鱼,意味连年有余等,总体形象逼真生动。

清代服饰在之前的基础和经验之上,其装饰素材的选取与形式更加繁琐逼真,整体更加完善,同时装饰元素所代表的等级观念也反映得更加明确,各种装饰素材的运用可谓达到了极致。

在家具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家具设计中有的装饰元素主要有龙、凤、麒麟等神话动物,折枝花式,穿枝花式等植物造型,通过这些元素结合各种中国特有的神话传说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点,也成为当时人们表达善恶、美丑,寄托吉祥祝福的一种常用的方式。例如以这些事物纹样来表达对自然,对人生的态度,寄托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向往。如桃园三结义、苏武牧羊等民间故事则是弘扬民族传统与价值观念。

在商周时期,结合当时奴隶制盛行时期“礼治”的森严气氛,出现了饕餮纹、夔龙纹、蝉纹、几何纹等表现神秘与秩序的装饰纹样。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时期,家具的装饰手法也从之前的彩绘、漆艺,发展增加了浮雕和透雕等,而这种装饰图案的题材多选取动物纹、自然纹、几何纹等,更加活泼。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受佛教和各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影响,装饰元素中添加了与佛教有关的莲花、飞天等装饰纹样,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更加联系紧密,也很好地体现了宗教精神。同时人们的起居方式发生了变化,进而出现了椅、凳等高型家具,装饰素材的载体也越来越广泛。更值得我们骄傲的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中国的古典家具设计也达到了顶峰,并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明式家具,其做工精巧简洁,装饰唯美,造型简单庄重,装饰元素主要以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花卉鱼虫、博古器物、喜庆吉祥等为主,丰富多彩,形成了自己的一派风格。

明式家具将装饰性与实用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不仅重视家具的美观度,也不忽视其实用性。它将起支撑装饰作用的结构和零部件进行装饰,即满足了家具的实用性,也使其外观更加美观,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在家具的重要结合处通常以雕刻、镶嵌等手法做小面积装,工艺精湛,构图灵活,与整体形成对比。最后则是整体上一些纯美观的装饰一般以髹漆为主。堪称设计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 中国传统装饰绘画中装饰素材对现代动画设计的影响

中国的动画设计制作若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打造出自己独有的风格特色,抵抗国外动画业的冲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就必须古为今用,立足本土文化,创造出属于中国特色的动画品牌。

传统与现代的外在结合

在现代动画设计中,很多动画设计盲目在传统中寻找着眼点,却不进行独立再思考,生硬地做旧或仿古,不与实际相结合,这在当下已经很难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我们要更多地从文化的角度去出发,深层次、全方位的分析我们自己传统风格的核心理念与内涵,提炼出其精神实质,再结合当代文化发展和功能需求,最后借助新的造型、设定将之表现出来。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动画。

在现代设计中,很多传统艺术中的由于装饰纹样过于复杂,已不适合现代人的审美,所以尤为重要的就是保留其精髓后与现代人的文化相结合,适当地变形重构后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口味。这点上我们要向美国人学习。美国的迪斯尼公司可以算作世界动画电影界的巨头,旗下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动画作品的选材就出自中国,这些动画中不论角色的设定、场景的设定还是动作的设定都充满了中国的元素,可谓中国风十足。对其制作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后不难发现,他们在制作初始时并不马上进行人物的刻画或剧情的撰写,而是先研究动画所依靠的文化背景,并在其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和符号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融入自身的特色。这样,古老的元素和符号便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而这种特征又是带有他们自身文化的特点,观众在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冲击后又感受到了美国人的文化。

我们在动画设计中也不能拘泥于一些细节,更要有宏观的大局思维。在利用传统艺术中装饰元素时,也可将其整体的形象转化为动画设定本身的元素。好比《功夫熊猫》中熊猫的设计,就是整体选择了中国熊猫这一形象并与少林寺的着装相搭配,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还有前不久的3D动画《疯狂原始人》中的一只老虎的形象设计也能看到饕餮纹的影子,这些都是将传统装饰元素整体性拿来后进行一个宏观的大局应用,而不只是把这些元素像水印一样简单地贴在某处。

注入现念的传统文化

从内在上讲,传统艺术中的装饰元素运用在现代动画设计中更多的是传承与创新的问题。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了璀璨的中国古代文明,时过境迁,我们也要将其与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相结合,并将之继续发扬光大。

这些传统装饰元素所蕴藏着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是为现代动画设计增添民族性的关键所在。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一向推崇的价值取向,主张人的核心作用。在中国古代的很多传统艺术中都流露出人们追求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主流思想。

在文章前处笔者也多次提及了众多传统装饰纹样的寓意与韵味,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这一个个的故事也就是代表着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若能恰当地运用到现代动画设计中那么风格的形成与文化的传承将会水到渠成。

四 对我们动画设计的再思考

传统装饰元素经过恰当地变形运用到现代动画设计中能给设计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更大的附加价值。中国现代动画设计在世界同行中很少认可,究其原因就是缺少自己的特色,没有将自己或没有很好地将自己的设计根植于自己的文化中。缺乏自己的独创精神并一味地抄袭他人。而且这一现象也暴露在我们的其他艺术或设计中。相反,同在亚洲的日本,其现代艺术和设计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左右就打入世界,其实在当时,日本设计并没有像今天那样风靡全球,许多产品遭到冷待。但是日本是一个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最好的学生,同时也是最能够把别人的经验和自己本国的特色相结合并发展出自己独特体系的国家。这也为其后来的成功提供了前提。

篇10

[关键词] 影视剧;服装设计;原则和特点;虚实;意境美;人物性格特征

服装造型与灯光背景同样是影视作品中重要的设计因素,它对剧情和核心的刻画起到引导和暗示作用,服装作为文化符号存在于大量的影视作品中,也成为古装影视剧中备受关注的看点和焦点。透过服装可以体现出古装剧中中国传统的历史背景、民俗年代、身份职业等文化因素,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同现代艺术相结合的重要特征,也是古装影视作品在创作中的关键构成要素。无论是对人物角色的地位和权力的塑造,还是在色彩强调和场景氛围的衬托和营造上,服装设计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在古装影视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应在历史真实性和现实社会存在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提炼和升华,把古装影视服装设计的理念逐渐发展为创新完美的现代设计。

一、古装影视剧中服装设计的原则与特点

作为一门叙事性很强的表演艺术,使影视表演中对服装的设计产生了一些不同于其他元素的特征,如创意性、虚拟性、戏剧性等,这些特征体现在影视剧中的各个环节。对于古装影视作品中的服装来说,这些特征体现得更为明显,特别是虚拟性和创意性相对现实影视剧更加忽略了实用性。虚拟性体现在可以将古装影视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身份地位更好诠释出来,与现实社会区别和比较,让观众更具心灵感受,同时,再现历史不等同于对历史的复制,在古装影视剧中的服装设计上不应该拘泥于历史发生的真实性,而更应该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对其创作和升华,时时引入创新的元素,正确运用创新的思维贯穿于对古装设计的操作中。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如今的古装剧在服装的设计上增添了新的创作特色,一方面,在色彩、面料和造型上都带有浓重的象征性意味,注重色彩的绮丽和视觉完美,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感受。另一方面,服装采取夸张式的造型和意境的渲染,一般在历史服饰造型和色彩的基础上,更加夸大对古装设计以突出服饰的亮点,在设计中刻意加入舞蹈等元素作为衬托,表现舞台效果和特殊意境。所以,21世纪的中国古装电影是对艺术造型的把握和艺术美感追求的完美结合,把握古装影视剧中服装的运用特点是古装影视作品中服装设计和创作思路的基本原则。

二、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中的虚实体现

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所追求的是一种“出之贵实,用之贵虚”的理念,“实”是为了把历史和自然真实表现出来,“虚”是为了增强古装影视剧中的艺术感染力,虚实结合营造出最佳影视效果。即对艺术形象的创作和塑造不仅仅受制于原型,而应灵活自由展现艺术形象的丰满充盈,从而完成影视剧中各个因素的塑造,并在把历史和时尚融为一体的基础上用一种新的视觉表达方式体现古典美,从各方面的创作素材比如古籍、文物等,发掘传统文化的本质,寻找更大的发挥空间,这也是体现出“实”的部分。在影视剧《赤壁》《无极》《夜宴》等剧作中都有体现,比如电视剧《水浒传》剧中的人物服装设计,创作灵感主要来自于宋朝的绘画、浮雕以及瓷器等,以历史遗留下的痕迹设计出梁山好汉的各种服饰,特别是水军的几种服饰是从《清明上河图》中挑担人身上得到的灵感,由此设计出阮氏兄弟身着的衣物特点。

在以“实”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虚”的设计理念,使古装剧不仅符合历史真实情况,而且适合当代人的审美认知,服装设计师在创作中以独特的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挥和演绎,古典和前卫两者兼具。比如在《大明宫词》一剧中,唐代鲜明的服装特点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整个剧中服装设计在整体上表现历史上唐代的鼎盛状态,衣物在细节的设计上尤为突出,如半胸式拖地长裙、领口宽阔并有弧度、颜色艳丽多变等,给人以富贵飘逸的感觉。“虚”在此被很好地体现出来,即在原汁原味的模拟之中透露出浪漫主义的情调,这无形中给历史增添了新的现代元素。再比如影视作品《乱》中服装色彩的大胆和鲜艳象征了一种地位和权力,而《英雄》里服装色彩的设计随着人物的情绪和命运而变化,设计者巧妙运用这种服饰颜色的反差区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步调。在当今古装电影的服装设计中,虚实的结合运用不仅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感受,而且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三、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中的意境美表达

一直以来,中国的古装影视剧中对服装设计的精神内涵总体表现为一种内在的潜在的意境之美,这也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关键的部分,服装作为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的文化存在形式,随时在向人们传达着有关历史、社会、政治以及宗教、艺术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无一不传达着真实的感情流露,有无形和有形之分,而无形的艺术认知感觉便被称为意境,它是情景统一的产物。从审美的情趣和艺术技巧都可以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共鸣,拿《红楼梦》一剧来说,剧中人物的服饰同形象都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审美意境,主人公贾宝玉的衣着服饰非常鲜明体现了情与景的融合,从不同场合的服饰到服装材质的变化以及配饰都很好刻画出人物的政治背景和历史环境。贾宝玉过于华丽的装饰也体现出这个人物的女性化特点,给人以柔美形象的感觉,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对贾宝玉服装的设计也向人们表达出一种风格意境,他的服饰具有浓厚的生活根据,是被提炼出的艺术化的形象代表,因此给人以潜移默化的美的视觉感受。

从审美的角度和服饰文化来说,中国古装影视作品中的服装设计除了在设计形式和色彩程度上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还可以使人们产生很多关于美的联想和感知,给人们以视觉上和心理上的愉悦。《梁祝》《倩女幽魂》都体现出影视服装的华丽和暗示,使主体与客体结合即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如《红楼梦》剧中宝钗戏蝶一幕,服饰在这里起到了调节的作用,因为此刻的宝钗与之前形象格格不入,质朴、自然的服装使得人物的形象并没有违背之前的定型,而是与当时的环境和人物心理更为贴切,短暂的欢乐却又是为了反衬黛玉葬花的悲凉之感,这种哀乐共鸣的手法更突出了悲的主题。不同的审美形象在不同的环境里被服装设计的衬托表现得浑然天成,这便是古装剧中服装设计带给我们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美感,即便是西方,在艺术原理和意境的表达方向也是同步的,只是不同文化氛围罢了,在我国古装影视剧中,服装设计所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使我们更客观地看到中国国际化的发展和趋势。

四、古装影视剧服装设计与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由于当代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利用原有的传统服装思维和服装材料对古装影视剧进行设计,已经束缚了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和古装影视的发展。《英雄》《大明宫词》众多影片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这些方面进行再次设计,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好地体现出来,服装材料的再次改造可以使古装影视剧的服装与现代服装差别更明显,古装剧对于服装的要求更习惯于展现夸张和创意的特点。在古装影视服装上加入银丝、亮片等有光泽的饰物,使其更加精美华丽,更具现代色泽,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装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一剧中,在服装上参考唐代的面料式样,将金色大量奢华地应用到服装的设计上,衬托出唐代皇宫贵族的奢华和高贵。此外,服装上图案的设计和位置也对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起到一定的影响。古装影视剧中的服装图案一般以许多不同形式的配饰放在领口、裙摆等部位,这些边缘部位甚至整个衣身运用了大量的图案,图案运用的不同部位可以突出视觉的重点和加强服装线条轮廓。不仅表现出人物的气质和地位,而且可以起到聚焦的装饰性用途,图案内容的选择在古装影视作品中也具有一定的标识作用。例如古代表现文人墨客一般将书法或者儒雅的动植物应用到服装的设计中,可以充分表现其文质典雅的气质情怀,而一般以花朵的装饰图案表现人物活泼、洒脱的性格特征。

五、我国古装影视服装设计的发展和前景

总而言之,古装影视服装设计的进步和发展在今后的路途上还有待努力,需要不断从创作和实践的过程中寻找和探索,从而增强其艺术修养和审美内涵,为在影视行业上占有一席之地而继续奋斗。主要趋势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服装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被大众平民化的趋势所替代,体现了社会文明成果的共享,如今的古装影视以其自身的特点与现代社会互相融合渗透,并引导和诱发了现代服装的流行和演变,也成为人们效仿的参考。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现身着传统服装风格的人们,传统服饰设计在现代文化中被日益改变,并将随着古装影视作品的发展而越发国际化。另一方面,要了解古装影视中服装设计的真正内涵,不应仅仅局限于对某一作品的评价和欣赏,也不能只看到片面的创作和设计,将来的古装影视服装的设计会更加高效创新,应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的独特风格,迎合国际时装模式之下的产业发展。逐渐促进设计形成自身的品牌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为现代流行服装及相关产品的设计文化,使古装影视中的服装设计成为媒体行业重要的组成因素。此外,在一定环境下可以对古装影视剧中的服装进行收藏和拍卖,增加影视产业的附加值,使那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散,延续它带给社会的深远影响,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影视产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六、结 语

总之,古装影视剧中的服装设计既是古装影视作品中的关键部分,又具有十分重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通过古装影视作品中服饰设计的虚实体现、意境美的表达和与人物角色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明确其内在含义和社会价值,应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对古装影视剧进行适当的创新和改革,杜绝以片面追求利益而粗制滥造的现象。又因为优秀的古装影视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服装设计的影响,因此要在服装设计的理念和方式上下工夫,不局限于对古装影视剧作的艺术形象的刻画和塑造,以独特的感染力吸引观众,给观众带来视觉美感,还要在领略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加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使中国传统文化永远存在于人们心中。

[参考文献]

[1] 陈晓玲,吴秋英.论传统文化对影视服装的影响[J].山东纺织经济,2008(01).

[2] 郑张华.试论古装历史剧服饰设计的伦理尺度[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

[3] 廖雪梅,杨渝坪,朱利容.古装影视剧服装意境美的现代设计表达[J].四川戏剧,2010(02).

[4] 伊・海德,张学采.电影中的服装设计[J].世界电影,1985(03).

[5]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6] 徐海芹.影视剧角色服饰语言的符号表意功能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