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
时间:2023-07-05 17:0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年第22期(第七讲),我们分享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与目标,指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是追求幸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如何沿着幸福的方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这就要进一步弄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功能。笔者在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功能相对比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探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任务与功能上的发展、提升和完善。
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功能
一般认为,任务是要做的工作,担负的职责、责任,也就是要做什么。功能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也就是效能。
(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有多种说法,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二任务说
面向全体的任务:在全体受教育者当中,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具体讲,就是通过专题讲座、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学科教学、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满足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比如安全感、得到他人的承认和接纳、受人尊重等,为他们的身心发展提供指导。
面向少数的任务: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个体,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具体讲,就是及时发现教育对象的心理与行为问题,防患于未然,比如:对他们成长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在其尚未出现或刚出现时给予指导、积极干预,让他们有所了解、有所准备;对那些已出现的一些消极心理或行为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2.三任务说
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面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面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四任务说
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及时提供学生心理健康信息,供学校相关决策、改革时参考。
对有情绪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或团体咨询,提高其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矫正心理偏差,培养健全人格。
及时发现和鉴别中、重度心理障碍学生,及时转介到高一级咨询、治疗机构。
4.六任务说
心理预防:即预防学生在学习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
心理咨询:主要指对有心理问题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和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诊断性评价:指根据一定的理论和标准,以使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为主,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异常或障碍,以及学生的成长环境进行描述分析、归类、鉴别、评估的过程。
行为矫正:指对个别的学生在语言、认知、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学干预,包括帮助道德越轨、学习困难、情绪挫折和社会性发展不适的学生获得正常的发展。
学习指导:指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的各种活动。包括学习内容的安排、学习方法的辅导,学习成绩的评估及其反馈等,特别是比较细致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选择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进而按照良好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进行学习,以便获得系统的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
职业指导:即对学生如何选择适当的职业加以指导。可通过心理测量等手段,对学生个人的能力、性格、体力、家庭、经历等进行考察,通过调查和统计获得各种职业对能力和特长的要求,并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
上述这些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一般任务、具体任务都是毋庸置疑的,但要作为根本任务,显然远未达到应有的高度。
(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一般有三项,即发展、预防和补救:
1.发展。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受教育者人格的健全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成熟度,增强他们全面、主动地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功能。
2.预防。由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生活经验和一些必要的心理准备,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帮助,往往会产生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防患于未然,使受教育者掌握应付心理危机的方法,帮助他们顺利地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考验,以免由于他们的脆弱和无知,产生不必要的心理问题或导致悲剧的产生。
3.补救。由于环境或自身的原因,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个别人产生一些心理与行为问题。这些心理与行为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矫治,往往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而及时通过某种方式帮助他们进行调整和改变,可以解决问题或者避免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功能就是针对已经产生的现实问题,提供具体的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求助者排除心理困扰,使他们重新自信地面对生活。
由上可见,这些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姑且称之为内部功能,但遗憾的是并没有说明心理健康在个体内部整体发展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尤其是并没有专门提到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即对其外部功能缺乏应有的认识,这导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应试教育阴影下常常被边缘化或成为应付检查的摆设。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功能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立德树人铸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确立其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经说过:“没有一个善良的灵魂,就没有美德可言。”
我们通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也就是说,教育是塑造雕刻灵魂的事业。而灵魂是什么?灵魂是思想是精神,是能对某人或某个群体起关键和主导作用的心理方面的核心因素。立德树人既然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立德树人铸魂。
那么,如何为立德树人铸魂?我们提出“具身德育”( Embodied Moral Education)新理念。“具身德育”是指基于具身认知的德育。具身认知是植根于人的身体(包括大脑在内)及其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认知。身体的解剖学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运动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我们的认知是被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它不是一个运行在“身体硬件”之上并可以指挥身体的“心理程序软件”。可见,传统德育过多地将道德作为知识,传授甚至于灌输给学生,这种基于“离身”认知观的传统德育脱离了身体力行,于是知行成了两张皮。“具身德育”主张德之根在心,人之本在劳,二者合起来即立德树人的根本。其精髓为“正心立德”、“劳动树人”。
儒家经典提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劳动可细分为脑力与体力劳动,学校教育相应地主要对接了脑力劳动。尽管教育方针有时在德智体美后面也带上“劳”,而教育中通常主要依靠运动和活动来弥补体力劳动之不足。因此,“具身德育”强调正心和劳动是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将心理、体力、脑力、以及产生心理的客观现实、体力脑力劳动的情景等有机结合起来,将道德融入身体、心灵深处,成为身、心的有机成分,不仅实现了知行统一,更符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实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和谐发展。
首先,我们来看“正心”对立德的中坚作用。《礼记・大学》明确指出: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得以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由上可见,“正心”在德性和德行修养的连续体里发挥着承前启后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那么,如何“正心”?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在积极心理品质的立体结构里(图1),有认知、情感、意志、律己、乐群和超越六大维度,积极心理品质的划分是,小学生13项,中学生17项,大学生20项,教师和成人21项。这在后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讲里将详细展开。
其次,我们来看劳动树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劳动创造人、发展人、成就人、造福人,因此劳动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一再谈到劳动在人类形成中的决定作用。恩格斯在1876年所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明确提出并全面论证了劳动创造人的原理。他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8页)。因为劳动促进了人的形体结构的形成,使人从爬行变成了直立行走,使手得到解放,完成了手脚分工;引起了身体结构和脑髓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发展,以及最初的语言和思维,最后终于具有了高于其他一切动物的智慧,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家;给人主动性和创造性,劳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活动,人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活动的结果事先已在人的观念中存在,人通过劳动来支配自然界,并在自然界打下自己意志的印记,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是人类劳动必然的、普遍的要素;而制造工具则是人类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标志。劳动造福于人,给人创造财富积累财富,促进文明进步。总之,在从古猿进化到人类以及人类发展过程中,劳动不仅创造人、发展人、成就人,也造福人。
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可见,劳动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立足之本,而我们在成为人尤其是高级人之后,却把这个根本抛弃了,以至于现代人出现了好逸恶劳现象。如今出现的一切为人、做人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劳之根基出了问题。
由上可见,“正心立德,劳动树人”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赋予立德树人的活灵魂。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是为教育发展和人类幸福提供杠杆
如上所述,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三大功能停留在针对个体内部发展层面,缺乏在教育发展和人类幸福整体系统中的功能认识。
积极心理学发起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了一个幸福的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H=S+C+V)。这个总体幸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一个人先天的遗传素质,二是环境事件,三是你能控制的心理力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把第三个因素作为撬起教育发展和人类幸福的支点。
篇2
【关键词】学校;学生;德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69-02
一位企业负责人曾经这样说:“一个中职毕业生进入企业,如果技能不行,企业可以培训;如果职业素养、道德品质不合格,企业很难培养”。这段话反映了社会对中职德育工作的期待。中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社会,他们的素养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发展和我国技术工人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中职学校培养学生,德是基础、是教育的根本。
1 德育教育观念创新
1.1 树立“德育为本”的理念。“教育即德育”,将德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灵魂、根本,确立德育与智体美劳相融合的思想,把德育过程和智体美劳各育过程看作是同一过程。中职教育首先是成人教育,要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为抓手,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健康的心灵、健全的人格、关心他人和生命的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其次强化教师自身的道德形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完成本职工作,就要注意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1.2 树立了德育内涵多元化观念。树立德育内涵多元化观念,必须根据适应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形势的需要,发挥学生个人潜能的积极因素,在学生的成就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法律意识、效率意识、健康心理意识等方面不断拓宽德育内容。
1.3 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个教师的工作,不能谈到德育工作就认为是班主任、思想政治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事。只要见有学生违纪行为,无论教师、职员、工人都有责任去教育、跟踪,努力构建一个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新局面,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四位一体。常言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职工既是施教者,又是示范者,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和影响全校广大学生。
2 德育教育内容创新
2.1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育人 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解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时有些功利化、片面化,把中职教育等同于谋职教育、技术教育、岗前教育,把中职教育的功能也仅仅理解为服务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的发展,而忽略了教育对象本身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树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教育人、培养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德育教育内容的创新,必须从以人为本出发,注重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国际化意识,努力提升创新能力、信息能力、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既能适应专业技术要求的“职业人”,也能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人”。
2.2 抓养成教育,规范行为习惯。一是通过每年新生军训规范学生的规范学生的站、坐、行习惯;二是通过教职工的德育工作、丰富多彩学生社团活动、团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升华班”学习活动等,增强学生诚实守信、语言文明、仪表仪容端庄和有礼有节的行为意识。三是抓寝室、教室的卫生,通过检查、评比,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观念,养成讲懂文明、讲卫生的习惯。
3 德育教育途径创新
要实现德育目标,就必须通过多种途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积极主动参与。长此以往,便能潜移默化的培养提升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学生逐渐养成与社会发展同步的积极、健康、向上、稳定的道德品质。
3.1 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是多渠道培养和发展学生特长的重要途径。为了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学校成立了28个社团组织,每天下午5点—6点,以及周四下午3点20—5点30分作为社团活动时间,并以“社团发现学生特长、健康学生心灵、找回学生自信、增进同学友谊、丰富学生生活”作为社团活动的目的。社团活动给校园文化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营造学校浓郁的文化氛围,逐步提高学生的素养,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让每位学生都有成长的舞台,学生可以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和培养,让每位学生都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并感受到成功的幸福——我行,我真行!
3.2 实行班、团例会制。每周星期天晚上,班主任组织班、团干部开班级管理会,学生提出本周什么事做得好,什么事要改进,并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下周工作要点,怎样落实。班级例会帮助、指导学生解决实际管理中的困难、困惑,提高他们的觉悟和管理水平,以此来带动全校学生积极、健康、向上。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核心能力 培养措施
[作者简介]孔伟(1968- ),男,江苏宜兴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为影视艺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纪海波(1983- ),男,山东东营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法学、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0023)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zylx2011354)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099-02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开创者黄炎培先生曾经指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办职业教育,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职业学校必须同时与社会经济结构相匹配,与社会生活相配合,才能兴旺发达”。本文研究的“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模式”主要是指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模式,也就是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理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行业发展需求为基本目标,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线,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与普通本科教育在培养类型上明显不同。其基本理念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黄炎培先生曾经把职业教育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生产力之准备”。高职教育要把握教育方向和社会需求,旨在向高职学生传输生存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其最终获得职业资格和职业岗位做好铺垫和准备。
2.高职教育是一种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我国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更注重以“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以就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设计要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满足行业市场人力资源流动的整合需求,实现岗位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相对接,保持“零距离”。
3.高职教育是一种伴随职业者执业过程的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加快,社会对于劳动者的技能需求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求劳动者具备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动手能力,而且还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及生产效率。另外,随着高校扩招越来越多,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大,社会就业压力明显提升,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就业的情况,为了适应这种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劳动者就必须不断地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技能水平的提高,所以,这种教育应伴随职业者职业的全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职业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
二、职业核心能力的界定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在就业和职场发展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国际职业教育领域通常将职业能力(skills)分为专业能力(hardskills)和职业核心能力(soft skills):专业能力体现在具体职业所需要的具体职业能力,它决定职业者能否胜任某一专业、某一特定岗位;职业核心能力也称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所有职业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具有共性的东西,是可应用到任何领域使用的技能,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基本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个大项,称为“八项核心能力”,包括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革新的能力及外语应用能力等 。
三、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措施和实施途径
1.以主题思想教育为引领,将教育与活动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我们坚持把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细化、内化到专题报告和主题教育活动中去,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各种主题团日活动营造氛围因势利导。开展
式多样的教育实践平台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在打造实践教育平台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调查活动,如组织大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走进社区”“科技惠农”“助学支教”“社会调查及挂职锻炼”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实践意识和积极性,帮助学生们走进社会,更好地去了解社会。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科技创新活动,将专业知识与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做事。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良好体现,对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人文精神的培育及科学素养的养成产生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学校专业设置和各二级学院的专业特色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如开设人文讲堂、科技讲座、文艺演出,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和创新需求,打造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的科技社团。
3.加强公寓文化建设,强化规范管理,以安全稳定为主,帮助学生学会共同生活。为加强公寓组织建设,把党建工作和团建工作带进公寓管理,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在学生社区建立社区党校、团校、基层团组织,建立和实施大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制,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通过开展系列公寓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开展公寓活动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树立典型,学习先进。
4.进行专业教育、职业道德和创业就业教育,注重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第一,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在不同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人际交往与职业礼仪、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演讲与口才、道德养成教育、信息检索等素质拓展系列课程。第二,高职院校应当将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开发教学案例、创新考核办法作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开展就业、创业系列教育活动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学生深入企事业单位,参加各类岗前培训,提前体验就业压力和职业工作,定期组织毕业生参观就业基地,了解用人信息和企业用人标准,让他们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在适应职业岗位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能力技能的总和,作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伴随人的终身。未来的劳动者要想在职业发展中获得主动权和选择权,就不能只关注某个具体企业或生产线上的单一技能,所以教育的着力点应该放在通用技能和核心能力的培养上。我们在探索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措施和实施途径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探索和寻求新的培养措施和实施途径已经成为当今高职院校寻求自我生存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以先进的思想理论教育学生,以科学的规范管理服务学生,以优秀的榜样事迹激励学生,以多彩的文体活动锻炼学生,以创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1]高灵芝,李爱莲.对话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启新职业人培养的新境界——细解国家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开发项目[j].职业,2008(3).
[2]李英.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7(22).
篇4
一、当前劳技课堂教学现状
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标示着我们国家的教育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而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新的教学理念,导致劳动与技术课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机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取向,同时,又对我们广大的劳技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进一步的要求。
在劳动与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只给学生观看图片,而不帮助学生完成对形体形状的抽象和重组,在大脑中对该形状不能形成形状知觉,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学生的大脑中对某形状尚未形成形突现之前,就进行逻辑推理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最为凸显出来的是制作类的效果图不佳的现象。如五年级上册第27页的“投石机”效果图。(如图1)
方案一 方案二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的技术学习和技术探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优质服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学生对书中教材所呈现的信息并不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有限的学时内,合理有效地优化课堂
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及动手操作的兴趣是每个老师都要探讨的课题。
二、CAD三维建模技术应用
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指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在设计中通常要用计算机对不同方案进行大量的计算、分析和比较,以决定最优方案;各种设计信息,不论是数字的、文字的或图形的,都能存放在计算机的内存或外存里,并能快速地检索;设计人员通常用草图开始设计,将草图变为工作图的繁重工作可以交给计算机完成;由计算机自动产生的设计结果,可以快速作出图形,使设计人员及时对设计作出判断和修改;利用计算机可以进行与图形的编辑、放大、缩小、平移和旋转等有关的图形数据加工工作。自1950 年诞生以来,已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建筑、化工、航空航天以及能源交通等相关领域。随着产品设计效率的飞速提高,现已将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CAM)和产品数据管理技术(PD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及计算机辅助测试(CAT)融于一体。
CAD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有90%的企业均使用,它来做辅助设计,在世界上其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现代化和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广泛应用于:机械、建筑(如施工图)、电子、冶金、化工等设计制图;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也室内装潢设计;航空、航海图;服装设计与裁剪;印刷排版。
三、CAD三维建模技术与劳技课堂结合
如把这样的CAD三维建模技术融合于当前的劳技教学中会出现怎么样的场景呢?如图2,经过CAD技术Iventor软件三维仿真建模后的效果图更为逼真。同时还可以达到图3的效果。
图 2虚拟爆炸图 图 3虚拟装配图
没有拆装的动画效果,有些学生想象不出某些结构或者功能。经过CAD三维仿真建模,我们可以达到动画灵动的效果。在这整个探究的学习方式,很自然地让学习者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唤醒、开掘、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此,进行了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利用“CAD三维仿真建模”的应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态度;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有效的学习。使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学科进行的整合,形成有效应用CAD三维仿真建模的方法、对策。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四、CAD三维建模技术与劳技课堂结合的作用
篇5
特别是发达国家多种教育形式之一, 在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成为发达国家教育布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研究世界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使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少走弯路、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一、国外成人教育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切实地转变观念, 使人们的思想观念适应新形势, 才能推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11 按照终身教育理念举办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倡导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已把终身教育作为基本国策和教育政策。如日本早在1988 年文部省就设立了终身学习局。1990 年, 日本内阁通过了由文部省提出的“终身学习振兴法案”, 同年, 国会通过了《终身学习振兴法》。瑞典的成人教育相当普及, 政府规定, 凡是愿意接受成人教育的人都可以获得政府给予的一份额外的工资补偿。瑞典政府认为, 一个人多学点知识总是对社会发展有益的, 并且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瑞典于1969 年开始实施回归教育制度, 对于参加回归教育的学习者, 实施三种社会补助制度, 即劳动市场训练津贴、学习资金和成人学习津贴。21 注重实际, 注重能力, 注重服务于社会需求。美国成人高等教育针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 既提供学位课程和职业培训, 为处境不利者开设补偿课程, 又为社区所有居民提供就业咨询与指导以及闲暇娱乐、社区发展问题的讨论和解决等方面的服务。地方政府和社会对就业率高的成人院校投入较多的经费, 这就促使成人学院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 使学生学以致用、更贴近社会需求。英国目前正在兴起一种新的培训项目, 即业本学习。该培训项目旨在鼓励青年人在实践工作环境中接受学习, 掌握从事某项工作所需要的实际技能, 以满足经济生产部门对不同规格劳动者的需要。韩国设有两个职称序列: 一是大学或技术院校毕业后从事科研或技术工作的科技人员的职称序列, 另一个是通过在职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后从事实际工作的技术工人的职称序列。这两个职称序列又各自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 但两个序列中的最高职称的薪金和福利待遇相同, 这一举措激励了广大在职职工, 从而培训出大批的熟练技术工人, 推动了韩国企业结构由体力、劳动密集型, 向智力、技术密集型的转化。31 注重社会生活教育,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成人提供服务, 最终的目的则是通过不断的学习, 使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使其才智得到不断的开发、个人的价值得到最好的体现, 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随着终身教育观念的深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成人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得文凭, 而主要的是提高自身的素质, 从而更好地工作和生活。1999 年美国联邦教育部的调查统计表明, 在总共六种成人教育活动中, 人们参加与工作有关的课程占成人总数的2311% , 参加个人发展课程的占成人总数的2218% , 参加中等教育后学历文凭计划的只占914%。可见, 21 世纪如何引导个体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满足自身发展的各种需要, 使成人的生活更加充实、丰富和有意义, 已成为成人教育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二、国外成人教育管理模式
11 经费的筹集。美国的成人大学统称社区学院, 成人教育学生所支付的学费仅仅只占社区学院经费的一半, 余下的部分由州政府的税收统筹。各个州的立法都规定了社区学院的学员资格必须是在本州居住5 至7 年以上, 并交纳了税收的合法居民。此外, 当地企业和慈善机构也对社区学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政支持。英国工党于1963 年7 月17 日了《成人教育提案》, 打出的口号是: “让每一个英国国民上得起大学。”因此, 收费低廉也就成为现代成人教育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增加教育经费, 1970 年, 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税法》, 规定自1971 年起每年向纳税者征收其税额10% 的教育特别税。1990 年, 韩国的公共教育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 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26 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9 位。韩国政府还多次大规模地引进外资, 鼓励民间和私人投资解决教育经费问题。21 课程设置。在澳大利亚、英国等许多国家, 课程设置是通过协商合作完成的, 政府制定指导章程,行业协会建立执业标准, 从而对学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施加影响。地区的认证机构也通过制定标准对课程结构进行影响。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教育机构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 增加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 学生掌握着一定的学习主动权和学校的所有权, 学生凭借其职业经验和对就业的关注, 提出对教学的评估及课程设置的建议。在新西兰、英国等许多国家的大学里都存在模块式课程组合体系。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都先后通过了地方立法, 强制性地要求地方企业和学校提供实习场地, 实现资源共享, 并且将这类事务认定为企业和单位的义务。而且这类技术性课程都有实况录像, 录像光盘可以供学员自由借阅。这些措施不仅大大方便了成人学员的学习, 而且有效地提高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31 办学模式。由于国家教育制度以及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 因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成人教育模式。德国强调办教育的效率, 以实用为目标。因此, 德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双元制培训体系而闻名于世, 即企业(通常是私营的) 与非全日制职业学校(通常是公立的) 合作开展职业教育的模式。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 以培养既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又具有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日本的成人教育以提高员工技能为主, 企业多自办的教育, 并且形式多样。日本企业内办教育非常发达, 并且成为其企业成功的法宝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为了适应全球的快速变革和本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日本政府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除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灵活性、实用性和多样性外, 自1995 年开始, 对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修学校授予专门课程的结业者“专门士”学位, 从而使日本的学位更加趋于配套。美国成人教育和正规教育的界限也趋于模糊。现代社会充满竞争, 人们为了生存, 就必须不断学习, 终身教育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学习社会正在形成。鉴于教育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美国一些大型企业自办高等教育, 它们重视员工的培训, 重视工人转岗必需的培训, 这种办学方式也得到了政府教育部门的支持。
篇6
关键词:高职体育 终身体育教材构建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界的高层次,是和“以学术目的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并存于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各层次教育中,培养“士”、“师”级高级职业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方位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0―2020年)》中指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我省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根本在人才。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终身体育培养的基础在学校体育
终身体育指的是一个人的生命开始到结束,都要因适应环境与个人的需要,进行身体锻炼,以取得生存、生活、学习与工作的物质基础或条件。终身体育在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终身教育理念于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除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外,还受体育本身功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随社会发展变化及人们行为方式的影响。
对身体锻炼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是形成终身体育的重要因素。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兴趣与爱好需要导向与引导,而习惯有一个养成过程,形成正确的姿态和养成锻炼习惯,应强调加强养成教育。可以说,没有对身体锻炼的兴趣、爱好和习惯,也就不可能坚持终身体育。兴趣、爱好与习惯的培养有不同的途径,学校体育是最主要的途径。学生不仅应通过体育教学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等体育能力,在学校体育中摄取真
知,还应发展自学、自练、自评、创造等锻炼能力。学生对这种能力的掌握与运用,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2. 终身体育的培养是高职体育的弱点
我国在2006年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达1000多所,在校生为300万人,在“十五”期间将为社会培养800万高职学生。这是我国为适应加入WTO后国内产业技术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一线技术型人才越来越高的需要,也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快发展我国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需要,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美国学者提出的衡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水平的一个概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逐步向高层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的模式也将被打破。科学合理、面向未来的课程体系是构建高职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但对浙江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发现,所有高职课程模式中的高职体育教学至今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在调查中集中反映在以下方面,使广大体育工作者无从着手:(1)高职体育教学思想不明确,教学质量的评估和反馈体系不健全。(2)公民平等地享有终身受教育的权利,放宽了年龄的限制,相对来说,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层次比较多,体育的教育面临着如何使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受锻炼,学到一技之能,培养体育活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问题。(3)高职体育工作者大都由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教师转换而来,面临如何适应高职体育教学的特点,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的问题的严峻挑战。(4)场地、器材的紧缺与学生不断的对体育活动多样化的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由此造成体育教学以课程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学生觉得在学校体育中没有多少真知可摄取,毕业后缺乏继续体育的基础和条件;另外,学生在校体育课中缺乏选课机制,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终身体育体系的薄弱,还反映在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中。我国的就业前劳动预备制培训、就业训练和技工教育,就业后的在职职工提高培训、转岗培训,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服务于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致力于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再就业能力、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更是为劳动者铺设了一条通过接受终身教育,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再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通道。因此,在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很有必要建立终身体育教育体系,而此基础在高职的体育。
3. 根据高职体育特征进行体育教学
高职体育的基本特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体育教育质量的关键。抓住职教体育教学的特点,灵活进行体育教学。
3.1“补偿性”与“选择性”的特点。
高职学生在二、三年级中,生产实习多,体力消耗较大,由于局部肢体疲劳过度,使学生锻炼身体的惰性增强,所以这期间的体育教学形式、教材的搭配、运动负荷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锻炼的部位等应体现“补偿性”和“选择性”特点,即多动活动量较小的部位,适当放松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疲劳的关节和肌肉,以及给学生较多的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和发展自己个性较多的机会。
3.2 “愉悦身心”的特点。
枯燥的体育教学形式加之体力消耗较大的专业劳动,会导致学生对体育活动厌烦――不乐于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下降――影响学习。所以,教师首先让学生接触适应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乐于参加的体育项目,使学生在身体锻炼过程中产生愉悦感,以达到消除疲劳、增进健康、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提高身体素质的方法、手段,应多样化,增强趣味性。
3.3“职业劳动”的特点。
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应结合职业劳动特点进行,不同专业,对学生身体素质、技能有不同要求。要有针对性地教会学生一些体育锻炼的方法,使学生懂得:根据专业特点应锻炼哪些部位、放松哪些部位。教师要据此选编实用教材,使学生提高专业所需的身体素质,提高对专业劳动的适应性。
3.4 加强“自学、自练、自控、自测”能力的培养,体现长期效益的特点。
高职体育,不仅为了使学生在学期间提高身心素质,而且为了未来的职业劳动中不断增强体质,需要加强“自学、自练、自控、自测”和能力的培养。
4. 构建高职体育框架,更好为终身体育服务
教育要紧密注意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和企业岗位结构的新动向,随时调整专业和专业计划、课程结构和内容,既要适应变化,更要具有超前性。高职体育的改革模式一直追随普通高等体育的步伐而缺乏自身特色。我国的高职绝大多数是大专的形式,要为终身体育服务,基础和理论知识学习应加强,结合高职生重视实践、长于实践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更应加强体育健康锻炼、健身教育,为不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和健康习惯。从根本上解决高职生在校期间,培养好终身体育观念,应着重解决好高职生在校期间的素质教育:人文素质、终身学习素质、创新和创业素质。力求构建现实性与超越性、主体性与适应性、整体性与开放型相统一的素质结构,着眼于人的一生的成功和完善,培养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人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留有个性发展的空间。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建立有选择的基础体育和结合兴趣和学校条件实行俱乐部制;基础体育课教学实行小班化,可辅助实行学分制,构建社会(学校)、学科(课堂)和课外活动三位一体的教学网络;提高教师素质。以体育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终身体育为方向,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更新教学内容,建立相对独立的高职体育教学的课程体系。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精神,坚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坚持德育为中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对于体育成绩的评价强调评价过程,淡化评价结果,并注意与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内容相衔接,以进一步推动高职体育的健康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篇7
论文摘 要: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类型,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是把学生们引向工作体系。学习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学习”和“工作”一体化的整体综合发展过程。而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是“费事低效”,要想转变这样的局面,高职英语教育的实践性不得不被高度重视,在校园内外搭建起实践的平台,提高语言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们的英语表达能力。
一、高职英语教育实践性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里的一种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为高职教育)和普通教育虽然都属于教育活动,但两者的作用完全不相同。普通教育的作用是将学生们引向知识体系,而高职教育的作用则是把学生引向工作体系①。换言之,高职教育的学习过程是“学习”和“工作”一体化的整体综合发展的过程,是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三位一体的,其工作对象、要求、内容等都是经过一个个的具体工作任务反映的。
高职英语教育尤其如此,职业英语不同于普通英语,两者是一组相对的概念,职业英语侧重的是语言的交流能力和运用能力,尤其是在职业场合下和现实的工作环境中。所以,开设职业英语课是在以通用英语课为基础的前提下,把职业英语与通用英语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职业英语的职业性一定要突出。
高等教育的实践性往往是与职业性不可分割的。首先,英语语言的实践性就是很强的,最好是在应用中学习,才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高职英语教育的职业性注定了职业英语是在职业场合和现实工作环境中学习的,这十分有利于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在高职英语教学当中,实践和学习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实践这种方式才能够实现。
二、高职英语教育中实践性教学的特点
培育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点需要进行的任务就是高职英语教育。高职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1.高职英语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并以此为干线建立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方案,培养出理论基础知识适度、技术运用能力强、高素质结构、宽知识面的优秀毕业生。
2.高职英语教育实践性教学中占较大比例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这也是实践性教学的主要目标。
3.高职英语教育的教学内容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建立的,充分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
4.高职英语教育的实践性理念是:学校和社会用人单位相结合、师生和劳动者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这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
5.高职英语教育究其本质还是属于技术教育的领域,强调“以人为本”,重视的是能力而不是学历。
在高职英语教育的以上特点的基础上归纳出高职英语教育的主旨,其主旨是训练在第一线工作时所需要的外语交流能力和应变表达能力。语言的实用性在高职英语中一直被强调。所以,高职英语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展露和教学中的互动,结合现代的教育技术来表现高职英语教育的实践性特征。
三、高职英语教育中的实践性教学策略
1.理论与实践有机地合而为一,突出实用技能的训练,避免许多不实用的理论性质的基础教学。
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涉外业务英语,教学中需要以此为中心组织一些教学内容,以体现高职英语教育对于应用型的重视。除此以外,注重语言基础和语言运用并重也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抓住的要点,但必须突出的是培养语言的运用能力。
当前的信息技术早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在日常交际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如“多媒体教学与互联网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英语实践教学,从而加强学生们应用语言的能力。
2.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输入”和“输出”共存,深化学生应用英语的各项能力。
在各项应用英语课程的教学中,适度地降低学术要求,通过深化实际语言运用知识的培养,加强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实现实践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学一点,用一点,就会一点,不要为了打基础而学习,实现英语的交流能力才是关键,处在一线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遇到英语交际的机会多数是一些简单的口语和基本的书面交流,并没有太多的长篇大论。所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要精力还是要集中在语言交流上,并进一步集中于语言的精准度。
3.学生在教室的引导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无论什么学科,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英语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对语言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师应该提早意识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他们对以后的事业生涯的美好憧憬,鼓励、引导学生自觉收集相关学习素材,并进行总结归纳,然后用英语表达出来,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的好处是既开阔了学生们的思路,又锻炼了他们的英语综合表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可谓一举多得。
4.生活化的学习对培养英语实践能力非常有帮助。
随着越来越快的国际化趋势,英语已经渐渐融入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角落。无论是休闲娱乐生活、外文网站、电台,还是出境旅游等,我们无时无刻不和英语在一起,英语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中。在生活中记录下自己常用到的英语词汇、句型,在实践中一定会有用处。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这类生活中的英语,鼓励学生们观察身边的英语,以更好地提高生活英语的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语言不是数学公式,也不是任何规则,而是一种技能。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来讲薄弱一些,只通过理论知识不足以令学生掌握足够的语言能力,高职教育把实践作为英语教学的最重要法则是必不可少的,加强高职学生从学习生活中实践英语,提升应用英语的技能才是高职英语教育的关键。语言的积累和实践是统一的,二者既相互依存又彼此促进,只要在高职英语教育中不断努力,加强实践性教育,高职英语教学的水平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注释:
①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的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3):5-8.
参考文献:
[1]朱勇.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反思及对策.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2011.
[2]邵红万.论高职英语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2011.
[3]李吉英.浅谈高职英语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策略.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2010.6.
篇8
培养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目标,同时也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材建设的基本出发点。现在使用的教材无论是权威性推荐教材还是自编教材都主要是供教师上课讲授使用。由于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功效显著、分量极重,其教材建设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也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践教学一般都占到总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目前虽有少量教材每章后面附有思考题,但也只能供同学们巩固在课堂教学中已教授的知识,缺乏通过相应真实案例对知识点进行准确剖析。而且实践教学在各地情况差异较大,教学规范性参差不齐,内容繁杂,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准。各院校目前对通用的实践教学教材的建设普遍重视不够,已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
一、教材研究的目标
教材研究总的目标是对我国高职院校经济法教材的总体情况和发展前景作整体把握,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经济法教材体系和内容,以激励和促进高职经济法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具体目标是:
1.摒弃从理论到理论并追求结构体系完整的编写方式,将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合二为一,根据高职院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就业需要,精选教材内容,创新教材结构,将理论与实务融为一体。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技术应用探索学习模式贯穿高职教学的各个阶段,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Www.133229.cOm
2.促进教材研究的稳步持续运作。构建教材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以教材促教改,使高职经济法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通过建设、评价、改革、再评价,形成一套良性循环的机制,使法学教育走健康发展之路;同时在法学教育的发展与评价过程中,总结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法学教育模式与可行途径。
二、高职教材编写秉承的原则
要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目标,就必须摒弃从理论到理论并追求结构体系完整的教材编写方式,将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合二为一,根据高职院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就业需要,精选教材内容,创新教材结构,将法理与实务融为一体,并突出其实践性。让学生掌握经济法的操作技能,把学生从枯燥的法律理论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感受经济法的真实性和应用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一)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要求,高职教材必须同时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立足于强化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通过对基本知识、基本实务问题的科学编排和准确阐述;教学素材(包括案例释疑和课后习题)的精心选取;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以及相关问题的展现,将知识与技能有机地融合起来,突出职业性、应用性的要求和方法论的内容,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包括识别能力、归纳能力、解释能力、提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真正实现从“教学生以知识”到“予学生以方法的转化”,从而使教材真正符合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实际需要。
(二)综合性和针对性相统一
一方面,现代社会许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是综合性的,用到的知识涉及多个学科;另一方面,不少职业技术岗位又是高度专门化的,必须给予针对性较强的专门指导和训练。在编写体例上,应从学生所应具备的法律知识结构考虑,将实践中可能涉及的法律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法律体系。为了解决“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矛盾,一些课程的教材应采用富有弹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融合和整合,将若干个知识点组成一个模块,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利组成部分,本身又是相对完整而又开放的单位,便于组织教和学。
(三)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相统一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材建设应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新兴教材的出现,必须植根于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上,反过来又会促进教改目标的实现。现代高职教育必须进一步把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上来;把重理论、轻实践转变为突出实践;把以知识传授为主线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材建设方面,也应相应地强调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上来,并不断把教学改革的有效成果、先进方法、新颖内容在教材中反映出来,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
三、经济法教材的构建
在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等职业教育经济法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验”阶段性成果之一《经济法理论与实训校本教程》的开发与建设中,我们基于上述认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教材体系的应用性
我国经济法学蓬勃发展了30多年,在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中,对经济法概念、调整对象的研讨始终是我国经济法学界乃至整个法学界所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因而在经济法的概念上,我们摒弃了深奥晦涩的“本科式”理论讲解,侧重于学界基本共识。关于其调整对象,我们认为:经济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通过法律调整保证和促进国家调节机制与市场调节机制的有机结合,而实现这种结合的法律方式就是建立协调统一的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与劳动法。经济法体系作为科学范畴必须边界清晰、逻辑严密,如果将与经济法有联系的法律规范如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等都纳入经济法体系,不仅会造成经济法体系的庞杂混乱,而且会使经济法的理论研究限于矛盾,导致经济法教学混乱。因此,在经济法教材的体系架构方面,我们围绕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与劳动法律制度三大调整对象展开。任何一个法律从业人员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个部门法的每个问题都有深入的研究,而应具备合理的法律知识结构。应力求重点,舍弃三大调整对象中日常生活不常见的政府采购法、计划法、价格法、会计法、审计法等子部门法。这样的教材体系既充分体现了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和宗旨,又满足了高等职业教育“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要求。
转贴于
(二)教材内容的时代性与实践性
《经济法理论与实训校本教程》以最新立法规定和司法解释为依据,以教材编写者多年的教学心得和知识积累为基础,如最新的法律规定为2012年4月28日正式施行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其中女职工产假、工作日哺乳时间等规定变化较大,给读者以清新的时代气息。
针对以往高职经济法教材的编写,往往从思想上批判了本科教材的“压缩饼干”、中职教材的“发面馒头”,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仅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依然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的问题,《经济法理论与实训校本教程》更加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我们以劳动法律制度中“范跑跑”事件的分析为例:汶川地震发生后,都江堰光亚学校教师范美忠在网上发表《那一刻地动山摇》这篇文章,披露了在地震发生那一刻,自己率先跑出教室而弃学生不顾的心路历程,更因“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这句话引起众怒,被广大网民戏称“范跑跑”。各个新闻媒体及各大网站相继报道了此事,“范跑跑”一时成为备受争议的人物,引发了社会各界强烈讨论与反思,之后学校向他发出解聘通知。就学校解聘他一事是否合法,不得不引起我们理智的思考。学校解聘“范跑跑”的依据是什么呢?《劳动合同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都江堰光亚学校系民办学校,解聘“范跑跑”适用《劳动合同法》并无问题。但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来看,范美忠并无《劳动合同法》第39条可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情形,也无第40条规定的情形,用人单位也非依法裁员,因此,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显然没有法律依据。另外,从程序上看,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3条之规定,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因此,解聘范美忠不管从实体上还是程序上都存在问题,学校涉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这样的案例分析,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而且学理解读深刻、逻辑严密,有利于其应用能力的培养。
篇9
【关键词】汽修专业高职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6-0177-01
汽修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实验环节非常重要,实验教学是汽修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加快实验中心建设,深化实验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创新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 汽修专业课的教学目标
汽修专业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其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汽修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实践课程。课程改变传统依赖课程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单一,验证理论为主的面貌;并开展综合性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提升实践技能,优化实践方案,增长实践智慧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实践教学的根本任务。我校汽修专业课程教学基地,具备了良好的设备、教学环境。汽修专业课程建设目标是要坚持内容前沿性,体现创新教育科学的理论和原则,同时要尽力满足后续课程的基本要求,增添新知识、新技术等教学内容。对课程内容与结构进行调整与充实,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实践的良好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的教学改革,搞好分层次教学、多方式实践的特色教学。
二 汽修专业课程教学建设方案
1.课程设置顺应现代高职教学理念的发展趋势
教学满足职业、行业并顾及职业生涯的需求;教学目标突出就业目标;教学内容突出技能培养。按照汽修行业宽专多能注重实用的要求,课程模式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职业岗位,而是面向一个专门的领域行业,各专业有相通的汽修基础课程,使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体现了就业导向原则。将汽修专业课程分为综合基础课、汽修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三个层次、三个阶段,理顺现有课程设置中的逻辑关系。综合基础课程保证高职教育“高”的性质,给学生以必要的文化和理论基础知识,并加强文化与专业课紧密相兼的内容,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促进综合素质提高奠定基础;汽修基础课突出职业教育的技能性、应用性,课程以实务学习和技巧训练为重,加大技能训练学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汽修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将有助于学生专注于某一岗位能力的提高,使其结束学业就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较好地解决课程设置中的动态与静态要求。综合基础课程、汽修基础课程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它是用来保证汽修专业的基本教学要求和职业的基本人才规格;而专业核心课程可以随着经济的发展要求,及时进行调整,部分过时的课程可以随时删减,一些最新的要求也可以尽早反映在课程中。同时,在前两阶段学习之后,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还可以增设新课。课程内容应该体现实用性和先进性,由于教材的编写和出版需要一定的周期,教材中有些知识已跟不上维修技术发展的需求,因此汽修专业教师不应就教材讲教材,而应以教材为框架,结合当今汽车新技术和现代汽修专业企业维修作业,对已有的教材内容进行充实和调整,使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能及时有效地渗透于教学中,把实用的、先进的汽车技术和维修技术教授给学生。如很多教材中的机械式燃油喷射系统是即将被淘汰的技术,教师可以一带而过,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2.强化实践教学示范作用
高职学生对刚接触的实践可能会感到较难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除了要进行讲解教学外,还要进行实践示范。如第一节课,不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教学,而是带领学生参观汽修实验基地,了解各种元器件、各种常用仪器设备的功能、型号和使用方法,既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这比课堂上讲课程任务、要求要生动得多,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学生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对新知识的探索。示范时要注意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示范与讲解相结合。示范与讲解相结合,一方面可加强示范与讲解的协同活动,从而促进动作映像的形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动作原理。教师在做示范时对于关键部分要着重示范,较难的部分要反复示范,同时要强调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解发动机(丰田5A型)气缸盖的拆装时,教师先让学生利用维修手册查出该气缸盖的拧紧力矩及拧紧方法,这样让学生掌握利用维修手册能力;接着教师再让学生观察凸轮轴盖上的记号,让学生培养在拆零部件时注意观察记号的习惯;最后拆气缸盖时边操作边提问(如发动机拧松螺栓顺序怎样,分几次拆等问题),并提醒学生缸盖螺栓要按顺序摆放,以及安装气缸盖时,当旋紧至29NM时注意做记号等。
参考文献
[1]牛保顺.提高职业中学汽修专业教学质量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26)
篇10
关键词:中职 教学改革 专业技术人才
一、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尽管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起到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但是近两年来却遇到了较大困难。原因是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遇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挑战。
首先,超前的择业观念。根据我国“加强第一产,提高第二产,发展第三产”的产业政策,本该有更多的人去爱农学农务农,爱工学工务工,为工农业的现代化贡献力量。但是,很多青年学生、家长和社会在择业观念上却与现实发生了严重差位,有相当多的学生不再选择学农科专业和工科专业,而纷纷拥向第三产业中的一些热门专业,表现出择业观念的超前性。超前的择业观念,使中职学校的招生数量急剧下滑、生源严重不足,学校面临着停办或转向的危机。
第二,社会转型期就业压力。90年代后期是我国经济的转轨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经济转轨能激活我国的经济。但是,经济转轨使企业释放出大量的多余劳动力,从而造成大量的社会失业。职业技术教育是为劳动者就业而进行的职业准备教育,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以及学校今后的招生。近几年来,高等院校扩招、社会失业人数剧增、企业用工乏力,社会所能提供的职业岗位有限等多方面的影响下,导致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本想能借以谋得一份理想职业,但当这一目标难以如愿时,自然也就不再选择职教,因而导致近几年来职教缺乏吸引力。
第三,社会追求高学历。 由于我们在有限的教育投入下,对教育结构的战略选择,只能是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但是,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接受高层次教育的物质承受能力已明显增强,因此,许多家长不希望也不需要孩子过早就业,只希望能多读一些书。而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使众多初中毕业生选择读普通高中,至使职业技术学校“门庭冷落”。
第四,一些理论、舆论负面影响。80年代以来,我国对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一直是十分明确的。然而,理论界和舆论界始终对此存有不同观点。但是,如果对某些国外的理论不详加分析地引进来,这很可能构成对我国职教发展的负导向。
二、改革措施
1、转变思想
当我们用传统智力理论去观察中职的学生,就会感到其素质低下;去组织教学,就会感到成效不明显。虽然一直以来,我们也在呼唤:相信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但是,在传统的智力理论下,一方面,缺少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智力理论(智商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而存在的一种能力,并以此作为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进而使学校教育主要以测验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为本位的学习,忽视了其它智力的存在,从而也就忽视了学生的其他才能,因材施教也就无从谈起。而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中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视角下,中职的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的风格,只要我们在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充分考虑他们的智力强项并创设适当的情境,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中职的学生会同样出色。
2、转变理念
理念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上一种行动。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在传统智力理论与评价体系主导下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这一教学理念的必然产物就是不断通过语言、数理逻辑等少数智力相关的知识的考试和筛选,优胜劣汰。一部分人(语言、数理逻辑智力占优的人)获得成功,另一部分人被淘汰。而中职的学生大多是这一教学理念教育下的失败者或亚失败者。如果中职教育继续沿用这一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势必会恶性循环,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急躁情绪,从而严重影响教育效果,制约教育质量的提高,阻碍中职教育的发展。为此,中职教育要从教育理念上,由淘汰式教育向潜能开发的职业素质教育转变。
3、完善课程内容设置
中职教育是培养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这就使得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中等教
育在类型上区别开来。
一般教材比较注意学科的体系性,但从认识的原理和信息的接受方式上看,却往往是最与众不同的信息才能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而这种体系也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信息的不同特性。干扰了认知者对重要信息的注意力。教师要能够结合实际应用,把这些重要信息提取出来,必须尽快由书本(教材)为中心,向以实际的应用操作技能为中心转变,充分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力。对于中职校学生来说,书本知识只是一些前提准备,应该精简和筛选,并且集中在一、二年级学习;相应地,大幅度增加应用技能的操作和训练,有些原理性知识还可以在实际操作训练时再加以“补习”,这样不仅使枯燥的、抽象的理论知识有了应用性的支撑点,也使学生对课程的应用性有一个切实的感性认识,提中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重视程度。只要明白了课程的应用意义,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与兴趣就会提中,从而就会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即使有些内容教师没有讲到,但这种认识与兴趣会促使学生主动把知识补充得较为完整。
4、改进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的智力结构与生俱来就不相同,他们没有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结合中职学生多起点、大跨度的现状,中职教学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弱项与智力强项,张扬个性化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功效。根据学生基础、个性特长,帮助学生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要通过改进教学方法、解放教师的有限时间,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差异、区别解决问题。
5、完善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中职学生基础较差,常常是因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存在问题,所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出于对课程应用性的考虑,与掌握某种技能相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为重要。因为,走出校门的学生必然会遇到更新的知识、技术及设备,甚至不到几年,在学校掌握的设备技术可能就会被淘汰,相关技能也就失去了应用价值。而且,庞杂的课程内容全部利用课堂来解决,也几乎是不现实的。这些都要求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计划的自学。
教学设施、设备、实习基地和师资队伍等是职教办学的基本条件,是保证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和必需力量。但由于我国的教育投入不足,职业技术教育长期在低水平的条件下运行,教学质量不高,人才质量难以保证,因此,进一步拓宽经费渠道,应是未来需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6、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
以传统智力理论为支撑,以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的测定为主干的传统教学评价体系,虽然简便、易行、好操作,甚至长期以来被认为科学、客观、公正。而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处于劣势,是这一评价体系下的失败者,也可以说是这一评价体系的最大受害者。为此,中职教育应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以价值多元、尊重差异为主干,最大限度内给学生以肯定。
7、采用适用的考试形式
中职学校的课程考试不同于中考中的课程考试,也不同于普高生的入学考试,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限时完成的规范化试卷是不能准确地评价出这种质量的。对于中职生的考核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内容上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形式上可以考虑化整为零,就是把传统的每学期两次考核,变为结合教学内容不定期多次进行,每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完毕后,即可进行考核。课程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每一部分知识几乎都以应用为主,因而考核主要侧重于应用能力,变单纯的笔试为灵活的考核方式。当然,对应用能力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的忽视。基础知识的测试可以在应用能力测试中反映出来,也可以放在期中或期末考试中进行。
参考文献:
[1]教中[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2]田玉芳.加强学法指导提中学生自学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1)
[3]刘兰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体制研究[j].中等教育研究,2003.(5)[4]祁柱晓.中职创新办学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4)
[5]珍妮特.沃斯 《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 98年版p364、p401
[6]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