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3-07-05 17:0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直接投资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有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然而,企业必须选择以何种方式进入。
绿地投资是指采用独资或合资的方式在东道国兴建全新的企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是一种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公司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依照东道国的法律取得东道国现有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资产所有权的投资行为。
一、2005年后跨国并购所占比重上升,但绿地投资仍是主要方式
我国跨国并购比重于2005年开始上升,而2005-2009年中,只有05年和08年跨国并购所占的比重略高于50%,其余三年都明显低于50%。同时,05年和08年两年跨国并购额明显上升,主要是由少数几宗大型并购推动的。
二、跨国并购多由国有企业完成,民营中小企业多采取绿地投资方式
目前,我国81%的海外并购交易是由国有企业进行的,民营企业在总量中只占12%。已完成的比较著名的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案例都是由国有企业完成的。调查表明,目前民营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多采取新建独资企业和新建合资企业的绿地投资方式,并购方式采用较少。
三、跨国并购的主要目标是获取战略性资产,而绿地投资则是拓展新市场
调查结果显示,寻求市场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一诱因,其次是寻求降低成本和获得效率。然而,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目标是获得战略性资源。调查表明,45%的大型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的首位目标是获取自然资源,而民营中小企业绿地投资的首位目标是拓展新市场。
四、跨国并购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绿地投资集中于经济不发达地区
绿地投资主要集中于经济不发达的亚洲和拉丁美洲,比重分别为71%和20%;跨国并购在经济发达的北美和欧盟的比重则明显增加。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往往是为了获取全球性的营销网络资源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资源,而这些资源通常存在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老牌企业之中。
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的现状,从而知道了企业在选择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时,均受到了企业自身特征、行业因素和地区因素等的不同影响。因而,我国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在进入前要对东道国的法律政策和市场状况等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若东道国对跨国并购进行相关的法律限制,那么就尽量避免采用此方式。若东道国的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其潜在的市场空间较大,较已饱和的市场容易开发,则可以采用绿地投资方式。若东道国存在一些能为企业提供互补性的战略资源,投资企业可以采用跨国并购的方式直接获取所需资源。
二、在持有股权比例方面,企业应尽量避免一次性获取绝对控股权
企业在能够对海外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发挥实质性影响的前提下,尽量避免一次性获取绝对控股权。这样一方面可分散投资,实现资产多元化,保障海外资产安全;另一方面,可降低东道国政府和民众对我国企业的疑虑,降低失败风险。
三、对于不同地区的投资,企业应采取差异化的投资方式
对于在东南亚和非洲的投资,应采取绿地投资方式;对于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中东等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应以跨国并购方式为主;对于欧美发达国家,也应以跨国并购为主;对于转型国家,更多采取绿地投资方式。
四、要帮助企业实现并购后的文化整合
对企业并购的支持,不能停留在并购前的资金支持上。并购后企业整合的成功,才使并购真正的成功。政府应发挥驻外机构、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帮助企业实现并购后的文化整合。
篇2
【关键词】 石油企业;投资;风险;防范措施
0 前言
从1993年以来,中国石油企业开始开拓海外市场,对外直接投资。而从中国加入WTO以来,经济日益全球化,中国石油企业更是加快了其对外直接投资的速度。而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比如第三世界国家战乱频繁,国际石油紧缺,文化差异巨大等原因,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本文分析了这些风险的类型原因从而给出具体的防范措施,以促进中国石油企业的繁荣。
1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1.1直接投资定义
对外直接投资,英文称FDI,即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现在主流的投资方式。它的核心思想是投资者直接控制国外投资企业,一般是投资者为了控制公司股份直接在国外建立或者收购企业。相对于国际间接投资,判断一个投资是否是国际直接投资的最直接的方法是看投资者是否能够控制一个外国企业。而这种界定的标准在各个国家都是不同的,每个国家规定的占有的股份值不同,但是10%的股份值界定被广泛接受。
1.2为何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1.2.1国内石油需求日益加大
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而对于石油的需求也必然加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原油逐渐紧缺,国内原油产量减少,开采难度加大。而作为一个工业化国家,大型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特别是对石油需求大的石化工业和汽车工业,这样的经济组成结构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优化或者改善,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不仅仅是城市需要大量的石油,农村石油需求也大大增加。因此在往后的几十年里,我国对石油的需求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1.2.2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上涨
经统计,进入2000年以后,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身。平均每年上涨38.9%左右,而从2000年到2006年间,国际轻质原油价格上升了2.77倍。而持续上涨的原油价格大幅度消耗了我国外汇支出。
1.2.3石油国际竞争激烈
国际石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大部分资源都被几大石油巨头垄断,壳牌更是世界五百强第一。而欧洲和美洲等石油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都被这些企业占据,这几年欧美舆论被“中国”所引导,中国企业想要开拓欧美市场更是难上加难。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中国石油企业必须加强对国内市场的控制,其次也要积极谋求占据海外市场,开发海外资源。只有走出去,才能真正与世界石油巨头竞争。
1.3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我国石油投资始于1993年,发展到今天,投资市场日益广阔,投资手段也日益多样化,行业前景日益成熟。目前,我国石油的海外直接投资形成了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龙头企业为主的格局,其主要投资地区为俄罗斯等中亚地区,南美洲国家,中东非洲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工业水平较低,石油储存丰富,可以较多的用于出口。
1.3.1海外投资效益不明显
尽管发展至今,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已有20余年,发展速度快,但是与国际著名石油公司,比如壳牌,斯伦贝谢等相比,净利润大大落后。经营效率低下,成本较高。海外投资的收益很难填取巨大的成本消耗。
1.3.2投资受政局影响较大
由于中国石油海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部署问题,主要集中在不发达地区以及第三世界国家,而这些国家在经济落后的同时也往往伴随着政局动荡,这对中国石油海外直接投资的影响非常大。碰到战争发生时,很多大型项目不得不终止,损失严重。比如说受利比亚局势的影响,中国石油企业在石油丰富的利比亚70%~80%的投资都处于亏损状态。
1.3.3海外投资程序仍不完善
由于目前的海外投资主要以和国外石油巨头或者石油公司合作为主,而海外投资程序的不完善导致有些项目审批过慢(目前需要30个工作日左右)或者不能通过审批,这样中国石油企业往往需要支付外国石油公司巨额的违约费用。这大大损耗了我国石油企业的利益。
2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风险
2.1政治风险
由于国际局势动荡,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有可能变化得非常快,今天还是盟友的两个国家也许明天就是敌人。而这些政府行为将对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造成巨大的影响。且这类风险不是凭一己之力可以控制的,只能规避而不能控制。比如说,战争对石油基地建立非常不利,碰上战乱,很多大型工程只能终止。其次还有政策方面风险等,比如投资所在国政府突然出台一个政策要求保护国内资源或增加外来企业的税收等等,这些都对石油投资不利。尤其是对于中国石油企业来说,投资地区大部分在非洲,独联体国家,中东等,这些地方虽然石油资源多,但是战争内乱的几率也较高,宗教种族冲突严重,大大地影响了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
2.2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也是影响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风险往往伴随着政治风险出现,受国际大环境影响,有些国家货币汇率改变的相当之大,比如说伊朗,这几年来汇率一直处于巨大的波动当中,这给石油企业的外汇储存带来了很大的风险。而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也会给石油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地缘政治,战争,宗教冲突和国际汇率的变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原油价格。当石油价格一直保持在高位时,石油投资收益较大,而如果出现长时间下跌,那么原来在高位时所作的投资将处于亏损状态,石油企业将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石油海外投资主要部署在一些高风险不稳定的国家,而在这些地方实行的投资具有很大的融资困难,金融机构对融资的要求很苛刻,因此石油企业所得的利润率也相应较小。同样,经济风险也是难以控制的因素,主要是规避。
2.3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是勘探开发过程中出现错估的情形。很多石油丰富的地区地理自然环境都非常恶劣,容易出现地址断层,油气泄露,温度压力异常,或储存量远远低于预期等情形。而在石油开采过程中,打出枯井是非常普遍的状况。不同于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技术风险虽然客观存在并不可改变,但是却是容易规避,可以预测的。石油工业不仅仅需要密集的资本,同时也需要高技术,如果技术落后的话很有可能在勘探过程中出现错估,打出枯井或者是石油储存量太小。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4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立法不够完善,另外一个是执法不够透彻。很多被投资国都是相对落后的国家,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外国投资者以及保障外国投资者的权益。如果出现争执,人治往往大于法治,因此,局面在很多情况下会对投资者不利。这种情况很多时候表现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冲突。比如说被投资国与投资国之间法律冲突,或者是违背了国际惯例等。而中国石油企业均是国有企业,在国内长期享受优惠政策,因此可能对国外环境不熟悉,盲目投资最终导致亏损。因此投资之前应主动研究呗投资国的各项法律法规,找出不同。
法律风险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执法不严。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国家,往往都是由人说了算,国家机构行事效率低下,企业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在打通关系上面,且执法效率低下可能会使企业错过了最佳投资时机。在很多经济落后的国家,执法意识薄弱,法律等同于虚设,并且很多时候都会歧视亚洲企业。而由于我国本身法律也不够完善,所以企业的维权意识相对较薄弱,在冲突出现时不能及时为自己争取利益。
2.5文化风险
文化风险虽然是投资过程中的隐形风险但是一旦忽视将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往往和被投资国存在较大的差异,包括宗教习俗,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理念认识等等。而且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宗教禁忌,一旦触发了这些禁忌将会引起较大的纠纷,对企业经营不利。由于中国文化自成一体,和国外差异较大,而中国石油企业走出中国国门的时间较短,对国外环境不甚熟悉,所以在文化习俗方面面临较大风险。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企业应当及时调整自己经营策略。
3 各类风险防范措施
在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国门过程中,不仅仅要追求投资覆盖面广,也要增加利润率。因此,学会合理规避各类风险显得非常必要。因为这些风险一旦影响到了投资项目的进行,将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中国企业的成长以及和国外石油巨头的竞争。在规避风险的具体措施上,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少走弯路。
3.1政治风险的防范
3.1.1“石油外交”
由于油气资源属于战略性物资,各国都在争取也在尽力保护本国能源,而世界几大石油巨头之间竞争异常激烈,所以中国石油企业面临的政治风险在各类风险中是最重要的,一旦局势稍有改变,投资很容易受到影响。1971年我国和美国之间建立了外交关系,被称为“乒乓外交”,现阶段我们可以借鉴这个思想开展“石油外交”。比如说政府出面签订双方投资保护协议,促进两国之间投资往来。这样的协议为我国石油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今后我国可以加大与这些石油资源丰富国家的合作。
3.1.2与被投资国家直接合作
我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一般是采用购买外企股票以达到控制公司的目的。这样做有很大的风险性,而为了规避政治风险,可以采用直接与被投资国政府合作的方式,各出一定的成本,共同投资,共同承担收益或者是亏损。这是目前为止来说最有效也最简洁的一个规避政治风险的办法。由于这样的共同投资项目涉及到被投资国的利益,所以一般来说项目进行中不会受到大的干预。
3.2经济风险的防范
3.2.1利用金融货币制度规避汇率风险
由于油气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所以说国际货币汇率的变动对于投资来说影响非常大,一旦受到地缘政治等影响,货币短期汇率巨变,极有可能会使投资入不敷出。这些风险是不可改变的因素,而为了规避风险,我国石油企业要做的是充分利用金融市场货币制度,比如说将短期投资转变为长期投资贷款,并多使用汇率较为稳定的货币,这样一旦短时间内受各种因素影响货币汇率变动较大,也可以保证投资不受到大的冲击。
3.2.2利用投保制度规避风险
投资之前,石油企业要做好货币汇率急剧下跌或者因战争等原因被没收的可能性。中国石油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才刚刚起步,所以我们要充分借鉴外国公司经验。投保制度在发达国家中非常流行,即一旦发生上述情形,这些保险机构将针对上述情形进行合理的补偿。所以我国应该效仿西方国家,设立类似的保险机构以为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降低风险。
3.3技术风险的防范
我国油气产业起步晚,相比于西方国家技术依旧不够成熟,因此所承受的技术风险也大得多。技术风险主要来自于错估油气产量以及发生一些地质灾害终止投资项目。为了规避技术风险,石油企业要定期检查企业各项设备,及时淘汰落后设备并购买先进设备。同时实现长期利益,要鼓励技术人员积极创新改造设备。在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形下,可以采用与世界几大石油巨头合作的形式,我们出资金,他们出技术。此外,在进行项目评估时,应加强实地考察,风险评估的力度,聘请专业人员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
3.4法律风险的防范
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由于本国对外投资法规不健全,或者是对被投资国法律不熟悉都可能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法律风险。因此首先我们要完善本国对外投资法律程序,简化审核程序,加快审核效率。其次是企业应该重视法律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储备,包括律师,会计师等等,如果企业缺少这样的队伍,那么也可以和著名的咨询机构合作,为企业服务。在项目开始前对被投资国各项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和法律漏洞做出评估,项目实施过程中遵守被投资国各项规定。
3.5文化风险的防范
文化风险主要出现在我国和被投资国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宗教习俗等方面出现巨大矛盾时,如果不注意规避文化风险,可能会造成巨大损失,更有甚者,会使两国友好关系受到影响。我国石油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要做到了解并尊重他国文化。在项目进行前应做好文化差异性评估,针对海外技术和施工人员进行关于不同文化的主题培训,使员工能够更快的适应国外的文化风味,培养文化敏感性。对于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家,事先就要做好功课了解这个国家的宗教禁忌并记住不要违反禁忌。遇到有冲突有矛盾的情形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沟通。
4 总结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承受的风险类型及针对每种风险的防范措施。为了使中国石油企业走得更快更远,政府应该为企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而中国石油企业也要有长远目光,遵循西方国家已有的经验,与国际化接轨。建立各类风险防范措施能够减少投资过程中蒙受的损失,提高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石油,迈向世界石油舞台的强者[N],上海证券报
[2]何晓群等.世界油价变动:影响与对策,闺际经济合作,2002,2
[3]刘明.妥善处理中国全业海外并购中的政治因素[J].国际经贸,2008,(7):12
篇3
[关键词] 上海市 外商直接投资 房地产价格 参数变结构协整
一、引言
据上海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显示,1994年上海市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2089元/平方米,2006年为7196元/平方米,年平均增长率为10.86%。与此同时,1994年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吸收金额为24.73亿美元,到2006年实际吸收金额达到了71.07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9.20%。在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升的影响下,境外资本大量流入国内市场,本文试图对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资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资与房地产价格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变结构协整分析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的经济计量方法,能更准确及时地反映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本文将利用这一统计方法研究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资与房地产价格的变结构协整关系。
二、理论与方法
1.变结构协整的概念与分类
变结构协整分为:参数变结构协整,部分变结构协整,机理变结构协整。参数变结构协整是指在某一时点上协整参数发生了变化,但序列间的协整关系依然存在,只是序列分量间的均衡参数发生了变化;部分变结构协整的情况是指时间序列在某一时点以后或以前存在协整关系,而另外的时序集合里协整关系不复存在;机理变结构协整关系表明已有的协整关系,可能由于新的变量进入系统而使得原来系统的均衡状态遭到破坏,而形成另一种新的均衡关系。
2.参数变结构协整建模
(1)检验序列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假设标量时间序列维向量时间序列,设标准协整回归的静态模型为:,当时,称间存在协整关系。
(2)确定结构突变点。为了寻找结构突变点,引入虚拟变量:当时,;当时,。其中未知,表示取整,T表示观察值数目。
模型的结构变化可以考虑以下3种形式:
(1)水平漂移的协整关系变化,,这里表示漂移以前的常数项,表示漂移量。
(2)常数项与趋势项漂移的变结构协整,。
(3)状态开关型的变结构协整,。
3.检验参数变结构协整关系是否存在
对引入虚拟变量的模型进行静态回归,得到回归残差,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是否存在参数变结构协整关系。对于三种不同情况,分别令,或。然后,将误差修正项分别代入误差修正模型,然后估计误差修正模型。
三、实证分析
1.变量设定及数据来源
设变量FDIt表示第t年的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资额,变量HPt表示第t年的上海市房地产价格,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使用了1994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变量进行了缩减,且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资额(FDIt)按当年美元与人民币平均汇率折算成人民币。为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本文对两序列均做了对数处理,变量lnFDIt和lnHPt分别表示取自然对数以后的新序列。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上海市统计年鉴》,数据区间为1994年~2006年。
2.检验序列间的协整关系
协整检验的前提要求一阶差分后的被检序列平稳,本文使用扩充迪基-富勒(Augmented Dickey-Fuller,ADF)方法对此性质进行检验,lnFDIt与lnHPt水平值序列的ADF值分别为-2.36和-1.25,均大于显著性水平10%的临界值-3.41,是不平稳的,lnFDIt与lnHPt的一阶差分序列的ADF值分别为-2.58和-3.92,均小于显著性水平10%的临界值-1.63,是平稳的,因此,两变量满足具有协整关系的前提,可以进行协整分析。对变量lnFDIt与lnHPt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检验结果显示lnFDIt与lnHPt存在惟一的协整关系。然后,再进一步做变结构协整分析。
3.检验序列间的变结构协整关系
本文选取结构突变检验范围,即变结构协整检验的范围为1994年~2004年,检验期间发生突变的可能性。估计结构突变时机的模型设定如下:
(I)
(II)
(III)
采用EVIEWS3.0计算,得到检验的结果如表所示:
表 参数的变结构检验
由表可知,lnFDIt与lnHPt的协整关系在1998年后发生了水平漂移变化。
4.建立变结构协整模型及误差修正模型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在1998年后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资与房地产价格的协整关系发生了水平漂移变化,由此本文设定模型,用来描述lnFDIt与lnHPt的变结构协整关系。采用EVIEWS3.0计算,估计得到的模型结果为:。调整的可决系数为0.91,表明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F统计量的相伴概率为0.000007,表明回归模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各个变量系数的t统计量均表明回归模型的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残差序列的ADF统计量为-4.07,小于5%的临界值-1.98,表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两变量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项为:
误差修正模型为:
由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上海市房地产价格的短期变化将引起外商直接投资发生同方向变化,误差修正项ECMt-1系数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其系数估计值表明本期对均衡的偏离在下一期将得到较有力的调整,该模型能较好解释变量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四、结论
本文采用了基于参数变结构协整理论的方法探讨了1994年~2006年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资和房地产价格的协整问题,首先通过设定虚拟变量确定了结构突变时机,发现在1998年后,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资和房地产价格的协整关系发生了负的水平漂移变化,然后建立了长期均衡关系式和误差修正模型,模型显示:上海市房地产价格的短期变化将引起外商直接投资发生同方向变化,外商直接投资本期对均衡的偏离在下一期将得到较有力的调整。纵观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资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1998年前后处于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调整期,房地产业开发领域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出现下滑,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沉重打击,对房地产等不动产投资的外资相应减少;在经过了一段房地产投资快速发展期后,政府进一步对外商投资加以引导,注重引资质量,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加以梳理整顿,限制了外商直接投资。因此,本文建立的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资与房地产价格的变结构协整模型,较好的体现了经济环境及经济政策的变化对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的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梁立俊:FDI对中国商品房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物价,2007,(3)
[2]杨宝臣张世英:变结构协整问题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2,(1)
篇4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机理分析,分别从途径分析、影响形式分析和效应分析三方面进行描述。其中途径分析是从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方面进行探讨;正面影响主要是从资本的形成、资源配置、产业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负面影响是从国家经济发展和研发水平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分析分别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进行;直接影响体现在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投资形式本身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间接影响体现在是外商直接投资通过间接的溢出效应影响经济增长方式,最后效应分析通过技术转移和扩散效应、竞争效应、联系效应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方式;机理分析
0 引言
国际资本流动在全球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外国资本的流入是外商直接投资为东道国带来的最为表面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外商直接投资在进入东道国市场以后,能够间接引起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再支配和进一步的优化配置、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发生改变。主要是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把较为先进的技术、管理技能以及市场销售能力等带入东道国市场。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方式,那么外商直接投资投资是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机理和途径是什么?本文将作出分析。
1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分析
1.1 促使国内资本形成,填补资本缺口
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在突飞猛进的过程中,暴露的资源缺口,无法满足管理、经济等各种要求。如储蓄投资缺口、财政收支、外汇缺口等都需要迫切的解决。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可以比较快的解决这种缺口问题,把发达国家的较占优势的生产要素带到东道国,从而缩小不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比较大的差距。
1.2 激活并充分利用国内闲置、浪费的生产要素,促使资源优化配置水平提高
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和吸收不单单促使国内生产要素在使用效率方面得到提高,运用东道国相对低级的生产要素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国家的高级生产要素,东道国闲置要素与外商直接投资国家的流动要素交换,这样就能够逐步改善国内经济结构、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升级、产品技术提高,至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终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硬件、软件的引进,可以有效的改善和提高东道国本地企业在资源上的配置效率。
1.3 促进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
每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离不开技术支持,只能从劳动密集型或者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才能有效转变产业结构,那么外商直接投资在注入过程中,通过技术转移和溢出效应促使东道国的生产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转变和优化离不开外商直接投资发挥的作用,产业结构的升级,就能促使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变。
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对东道国在其经济增长上的影响并不全是正面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不但有时候没有实现东道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反而有可能造成本国的经济倒退、引发经济泡沫,更加大了东道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不合理布局将导致东道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而形成的东道国技术溢出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引入发达国家外商直接投资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产业之间的平衡发展,避免不平衡发展所带来的后果。东道国呈现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状态,重要原因在于产业布局的不规范、不合理性导致的。
(2)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垄断阻碍东道国研发水平的提高。
很多跨国企业在进入比其发展水平低的国家时,对生产技术进行行业垄断,会直接影响东道国经济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投入国家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大,技术水平的悬殊会越来越明显。
2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形式分析
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受跨国公司的外资进入影响越来越深远。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通过上两条思路可以进行如下的概括:
一是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方式的直接影响方式主要体现在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投资形式本身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东道国在引入外商直接投资以后,外资企业所具备的技术水平高、管理经验先进的优势,随着对东道国的外资投入,渗透到东道国,缓解东道国优势行业垄断、劣势行业只能淘汰的现状,使得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合理整合。
二是外商直接投资通过间接的溢出效应影响经济增长方式,外商直接投资从表面上看仅仅有资本的流动功能,但是在资本输出的过程中管理经验、产品技术、销售技巧、网络覆盖等都随之输出。并能大大提高东道国的产业技术水平。而这些也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是一种相对表面和外部性的表现。
3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效应分析
3.1 技术转移和扩散效应的影响
东道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机制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转移与扩散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技术控制约束着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转移与扩散力度;第二是东道国自身的技术吸收能力制约着模仿学习能力。由于外商直接投资跨国公司企业便会对在东道国进行的技术研发实行垄断或技术控制。
3.2 竞争效应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其目的都有所不同,在东道国生产本地化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在与其它国家竞争的过程中,在压力之下,东道国的企业就会采用模仿学习手段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竞争效应和模仿学习效应之间就会逐向趋同,从而竞争效应就能提高东道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3 联系效应的影响
发达国家的雇员不用通过流动而仅仅通过与东道国企业雇员之间的交流,就会将其熟悉掌握的知识传输给东道国的企业雇员。东道国企业的前向关联外资企业因为其在东道国的本地化程度提高而需要提供包含更高技术含量的中间产品;而后向关联的跨国公司企业随着在东道国本地化程度的提高,则需要更多的中间投入品,东道国的本地供应商因为跨国公司外资企业的技术帮助、培训以及质量控制标准化等而获取到更多的技术和管理。
【参考文献】
[1]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0- 62.
[2]傅元海.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质量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0- 60.
[3]张天阵,钟娟. 基于金融发展水平的 FDI 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0(4): 17-24
[4]包群,彭水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 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世界经济,2010( 11):18-23
篇5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战略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
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2.根据中国的行业特性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篇6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战略
一、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介评
在讨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以前,很有必要先对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予以简单评价。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国外可谓众说纷纭,但从学术渊源或其基础来看,大体上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以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体系;另一个是以产业组织为基础的体系。前者是宏观分析,即从国民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其重要假设之一是完全竞争;后者是微观分析,即从企业层次出发进行分析,其重要假设是不完全竞争,由于完全竞争假设与经济生活的现实相距太远,同时从微观层次出发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更切合理论上和实际上的需要,故后者是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主流。从微观方面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主要包括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巴克利的内部化理论以及费农、约翰逊的区位因素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是单纯从某一个方面来说明国内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因此,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十世纪70年代末,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教授邓宁在总结了这些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成为这些传统理论的集大成者,二十多年来这一理论成了解释西方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经典与主流。
邓宁认为,前几种理论都是孤立的研究跨国公司的投资动因和行为机制,而实际上,直接投资只是跨国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跨国企业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经营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和方式。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将垄断优势论、内部化优势论和区位理论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把跨国经营的决定因素概括为三类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并把这三类优势的拥有程度作为垄断企业跨国经营方式选择的依据和条件。按照邓宁的看法,跨国直接投资发生的充分条件是需要三个优势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客观地讲,虽然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内容上只是一种“综合”,没有多少创新,但它吸收了各派理论的精华,运用多种变量来分析解释跨国公司外直接投资能力,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困此相对其它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适用范围也具有一定的局限,该理论是根据西方私人对外投资行为提出来的,难以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做出科学的解释。
1、该理论过分强调了跨国经营企业的既有优势,即各种优势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由于跨国企业是在与本国环境不同的东道国内动作,强调企业本身拥有某些优势以抵销跨国竞争的额外成本,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以邓宁为代表的优势论者强调只有三种优势同时具备,一国企业才可能进行跨国投资,并且把这种认识从企业推广到国家,这是不太吻合现实情况的,事实上,并不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已突破主流优势论者的论断,发展对外投资,而且不少发展中国家还直接向发达国家投资。这种现象给优势论者以沉重的打击,究其根源,优势论者至少忽略了三点:一是企业跨国竞争的优势具有相对性,而非邓宁所说的绝对化;二是跨国经营企业的优势具有动态性,即优势可在企业进行对外投资中积累;三是这三种优势具有互相替代性。
2、该理论的另一个缺陷,是来自理论视角来展开分析,抽象掉了投资企业同所在国家间的利益联系。前面所述的优势理论,基本上以企业作为不受国家任何直接干预的独立主体为前提,这在一些实行自由企业制度的发达国家中可能是恰当的,但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这种抽象并不恰当。在这些国家中,国有制企业的跨国投资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利益,也同国家利益息息有关。国有企业所进行的对外投资活动,通常也是国家贯彻特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分析跨国投资动因时,完全不考虑国家的利益追求,是不适当的。
二、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前面的论述表明,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过分强调了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既有优势,这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是不相符的。作者认为,必须从这一理论的缺陷及其与现实的差异寻找突破口,来构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1、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并且优势总是相对于同一市场中同一行业的其它企业而言的。在世界范围内,从不同国家企业的总体实力对比上看,发达国家企业具有明显优势,但如果深入到具体行业看,不同国家的企业则又各有所长,从而各自有自己的相对竞争优势。在对外投资领域,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国家的企业在进入不同东道国市场,企业优势对比的这种相对性就更为明显。我国的某些制造企业在进入发展程度更低的国家时,其密集使用劳动和规模较小的设备和技术,就可能比发达国家先进但密集使用资金的企业更受欢迎。
2、作者认为,跨国投资企业的优势具有动态性,即优势可以在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不仅是企业实现优势的活动,也是企业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优势、发展壮大自己的活动,对于一国企业而言,只要国外确实存在着可供自己利用的有利条件,而这种条件又是国内暂时没有或不易取得的,企业就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谋求这种优势,国际上许多知名的公司,如丰田、可口可乐、雀巢等一开始都是在具有相对优势的情况下,通过跨国经营才成长壮大的。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可以用这些有利条件获得发展的机会,使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更为强大,目前我国规模较小的公司也同样可以走出去,获得和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实现从小到大的迅速成长,积累自己的优势。
3、前面谈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主要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它抽象掉了投资企业同所在国家之间的利益联系,这是不适当的。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作者认为,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搞跨国经营不失为国有企业改革走出困境的一条新思路。
(1)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可以为国有企业提供现成的外部环境。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关键环节之一不在于企业本身,而在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如规范的市场行为、成熟的法律框架、社会保障制度、发达的劳动力市场等。在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本身的经营效益并不差,但在不利的外部环境下却不能得到真实的体现,从而也压抑了其发展。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搞跨国经营可以使国有企业直接进入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真正地显示其效益,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2)企业的产品结构可以得到调整。国有企业整体效益较差的一个原因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在国内市场饱和的条件下无法继续生存。海外经营可以使一部分产品向正在起步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为国有企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3)创新是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源泉。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搞跨国经营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经营方式,从企业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供给到生产的工艺,方法和生产的产品以及它所面对的市场和企业生产的组织体系等方面都将面临一次彻底的创新。这必将对我国的企业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
目前,我国从事海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有外贸公司、生产企业、工贸企业、金融性企业、服务性企业等多种类型。但总的来说,规模少而分散。而国际竞争是规模与实力的竞争,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往往是大型的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应该积极发展具有海外投资实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1、大力发展实业型跨国公司。规模化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之一。目前我国企业的规模化水平普遍很低。为此,我们应该通过政策倾斜、扶持等措施积极鼓励国内企业的强强联合,发展以大型企业为核心,融资本、生产、技术为一体的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实现规模化经营,并以之作为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另外,要鼓励已有的企业集团积极走出国门,开展跨国投资,以便迅速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打开局面,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充分发挥综合商社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我国旧的统收统购的外贸经济体制使得工业和贸易二者脱节。若用综合商社的形式,将两者联合,使工业企业较强的投资生产能力和外贸企业拥有的国际营销网络及经营经验相结合,再加上跨国银行强大的金融支持,则可大大提高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因此,综合商社组织是我国开展跨国经营的理想的投资主体。
(一)投资方式战略
1、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灵活多样。一个国家的自身经济状况从一个方面决定了它对外投资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自身资金比较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不同于发达国家的“资本过剩型”对外投资,相对来说,机会成本较大。为了更有效地回避和防范投资风险,更充分地利用东道国资源和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享受更多的东道国投资优势待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较快地占领东道国市场,选择合资的方式对我们比较有利。
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和动机也决定了应以合资方式为主。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处于起步阶段,起点较低,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无论是从技术方面,规模方面,还是从体制因素方面来说,都不明显,有的方面甚至还处于劣势,这就决定了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学习和获取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外资为主。以合资方式进行投资,有利于我们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且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便于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当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是由企业特定优势、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企业的对外投资动机三个基本因素共同决定的。以上意见只是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一个总的看法,具体到每一个投资项目,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相机决策。
2、应该重视以实物出资的方式来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国内正处于一个产业调整、结构转变的时期,前一段时间由于盲目引进、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等原因造成的国内产业内部过度竞争、生产能力过剩等现象将得到比较彻底的清理。在这一过程中将释放出许多闲置的生产设备和其他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起来,选择适合的国家和地区,以实物出资的方式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这样不但促使了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变,减少了浪费,而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使其发挥出新的生命力。
3、应重视直接对外投资中的跨国购并方式。目前跨国购并已成为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主要方式,但我国对这种方式还不太熟悉。跨国购并具有其它投资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许多情况下,通过购并进入比新建更为优越。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海外投资方式,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有选择地加以灵活动用。
(二)地区选择战略
目前,从投资地区分布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遍布世界134个国家和地区,但大多数集中在港澳地区,其次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不难看出,投资过于集澳和发达国家,而忽视了最广阔的市场——发展中国家。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关系较好,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发展中国家影响很大,而中国企业又具有比一般发展中国家占比较优势的技术、设备、原材料、要素等。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可以充分发挥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创造比较好的经济效益。那么具体选择哪些国家呢?作者认为一般应考虑下列因素:一是本地区、本行业的优势与经济技术条件:二是是否符合东道国规定的优先发展领域,能否享受优惠待遇;三是考虑利用当地资源和带动国内商品出口的程度;四是能否做到投资少,见效快,共同受益;五是分析各国投资环境、考察项目的发展前途。
(三)宏观支持战略
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是纯粹的企业行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从战略的高度来对待我国的跨国投资工作。
篇7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
以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中的全球流量、存量为基期进行测算,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存量的1.68%和0.59%。
事实上,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首次超过100亿美元。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占当年流量的一半,境内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的贷款形成的其他投资在直接投资中占43%,以投资控股为主的商务服务业投资占当年流量的四成,在开曼群岛、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等传统避税地投资占当年流量的81%,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超过亚洲地区跃居第一,地方的投资流量较上年增长一倍多。200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继续放大,投资分布的国家(地区)更为广泛。从存量的构成上来看,利润再投资所占比重最大。从行业分布情况看,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占到投资存量的一半。
此外,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特点突出,表现为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从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占到投资主体总数的五成半,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从境外企业的分布情况看,亚洲、欧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3%和85%。从境外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看,制造业占境外企业总数的34.7%,批发和零售业占17.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7.5%,建筑业占7.6%。
二、员工的海外培训促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占全球总额的比例依然很小,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我国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实际上,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国际化人才的缺乏。由于缺乏具有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我国企业很难有效地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已经实施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很多以失败告终。国际运作相当复杂,而国内的企业经理人普遍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更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往往过于依赖国外的银行、律师和一些国外中介机构,这不仅影响到中国企业正确、及时、科学的决策,有时候还会因合同缺陷等原因上当受骗。员工的海外培训是解决国际化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能缓解我国国际化人才缺乏的局面,并能进一步加速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使更多的中国跨国公司崛起。
中国企业应借鉴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利用国际市场培养人才,员工接受海外培训是实施中国企业国际化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跨国公司在培养员工方面的很多理念都值得中国企业学习。例如,IBM公司多次成为《财富》杂志“全球培训百强”冠军。IBM公司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投资约占年营业额的1-2%,每名IBM的员工每年至少会有15-20天的培训时间。再如,微软公司的员工几乎每人每年都有机会到国外接受培训。技术人才借此跟踪最新技术进展,营销人员借此了解技术新概念,学习新的营销方式、理论和策略等,行政人员则可以借此了解到总部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这种培训短则两三天,长则一个月。微软、IBM公司每年也都会把优秀的中国员工送到国外去培训。跨国公司之中,类似微软和IBM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会尽可能给员工提供学习的机会,真正地重视员工、理解员工才是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和竞争力的真正源泉。借鉴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中国企业首先要意识到为什么员工接受海外培训能促进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海外培训员工有哪些主要方式?海外培训员工有没有风险?
(一)海外培训员工促进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海外培训员工促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海外市场,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做好准备。国际化人才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桥梁,中国企业需要借助他们了解进入国际市场的基本游戏规则,了解企业所进入或将要进入的“生态环境”。例如,鞋业制造商派遣员工海外培训就能清楚地告诉本土企业:这个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喜欢什么式样的鞋?喜欢和忌讳的颜色是什么?平均的温度和湿度适合穿什么鞋?当地主流价值观认同的服饰中,鞋子精美与高贵的标准是什么?实用耐用的鞋是什么式样等。了解海外市场是中国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第一步。
2.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先锋部队。中国企业在进入海外后,要建立熟悉当地人脉关系的机构,通过当地的渠道熟悉各种相关政策和法规,熟悉商业获准资格的管理渠道等。在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投资区域,中国企业越早培育成熟的海外机构人员,越有利于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占据有利地形。海外培训员工是学习取经、为我所用的最佳方法。海外培训员工可以使员工从了解中寻找差距,从学习中快速提高,这对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来说至关重要。作为先锋部队,派遣到海外培训的员工将为中国企业投资主力军的到来铺平道路。
3.抢占战略性优势。让员工在海外竞争环境中学习和锻炼,对于中国企业最终在国外市场获得战略性优势地位至关重要。在对外直接投资之前,中国企业应该与海外的潜在市场建立信息与物流的“联络站”。巩固和发展这些根据地的员工,让他们具备战略性管理和市场研究的综合能力,这对中国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至关重要。经济全球化不断催生产业链的子集在世界各地繁衍、复制与发展。如果失去了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那中国企业只能被动地在国内等待跨国公司侵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夺走自己原有的市场。通过海外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为抢占海外市场战略性优势地位作好准备。
4.提高员工国际化的素质。海外培训员工,对于员工本身来说,无疑是提高他们自身素质及开阔眼界的最佳途径。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行各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高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现在对人才的定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稳固扎实,而更注重其社会能力、全局观、对新事物的敏感度以及全球化的价值观。中国企业要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和市场定位的全球化,必然要求更多的能够与世界接轨的员工与之相匹配。把员工送到海外培训不仅是中国企业国际化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整个中国人才素质必要的一环,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提。员工是企业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员工的素质水平直接反映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当海外员工亲身实践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时,他们的切身体会将对传统观念进行比较彻底的“思想变革”。当海外员工体验到ISO系列标准在周围的社会环境中普遍应用,并且从企业管理的流程和具体项目管理流程中体会到高效率、高质量管理的魅力所在时,他们会自动改正在国内企业养成的惰性或无质量控制与能源节约意识的行为,使自身的国际化素质大为提升。
5.培养国际化的高端人才。对外直接投资需要大量国际化的高端人才。没有海外市场的亲身磨练,就难以培养国际化的高端人才。海外培训员工是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人才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把员工送到国外去培训,实际上是让员工学会看世界的新视角,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冲击中,使视野更为开阔、思维更为灵活、认识更为超前。接受海外培训后的员工必然对市场定位和产品的把握有了全新的认识,眼界放宽了很多。他们思考问题会从全球出发,而绝不是仅局限于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地区,而这正是国际化高端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不可或缺的。
(二)海外培训员工的主要方式
海外培训员工一般有以下三种主要方式:
1.短期培训。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时间比较短,成本相对较低,但缺点在于缺乏长时间在国外环境下具体工作的经验,培训比较理论化。
2.实践培训。将具备潜力的员工派遣到国外工作,通过实践锻炼能力。这种方式针对的人群较少,必须是符合特定标准、具备在外工作能力的员工才能采用这种方式。而且这种方式的成本比较高,人员流失的风险比较大。但是从提高员工国际化水平的角度看,这种方式的效果要远高于第一种方式。
3.合作培训。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或培训机构合作,中外双方共同制定培训方案、教材和课程等,共同参与培训。
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员工海外培训都是采用上述三种方式,如日本、新加坡等,它们要么把员工送到国外合作伙伴企业进行短期或实践培训,要么就是与国外企业或培训机构共同制定课程,对员工进行合作培训。
(三)海外培训员工的风险防范
篇8
关键词:中国对越直接投资,潜力,路径,跨国经营
一、中国对越直接投资的潜力分析
(一)越南是外商直接投资的热点地区
1.政治社会稳定,发展后劲十足。越南保持着政治社会的持续、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政治环境。越南已成功实施革新开放政策20余年,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和完善,政治体制改革正在加快推进。2006年4月召开的越共十大更使越南进入全面推动革新开放的新时期。1991年以来,越南GDP年均增长约7.5%,远高于东盟其他国家。2005年,越南GDP增长率达到8.4%,人均GDP已从革新开放初期的约200美元增至640美元。越共十大确定越南2006—2010年实现年均GDP增长率为8.0%的目标,表明了其继续加快发展的决心。越南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大力吸引外商投资。随着加入WTO,越南将进一步加强同全球和地区经济的融合。1988—2005年,越南全国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880个,合同金额646亿美元,实际到位269亿美元。2005年越南全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58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5%,吸引外资为1998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新增项目合同金额为40亿美元,原项目追加投资金额为18亿美元。现有74个国家和地区对越直接投资,外资经济占越南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
2.地理位置优越,成本较为低廉。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越南具备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有利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越南地处中南半岛东部,位于重要的国际交通线上,有32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在全国64个省市中,有半数以上的省市临海,具有明显的沿海优势。越南海港较多,陆路直达中南半岛其他国家,交通相当便捷,国际航线直通世界上57个国家和地区的首都或城市。越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大幅度降低了外商投资成本。越南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等能源资源和铁、铜、铝钒土等矿产资源都十分丰富。投资商在投资优惠的领域和地区投资,可根据土地法和税法的规定,减免土地租金、土地使用费、土地使用税。越南劳动力资源丰富,现拥有8400多万人口,65岁以上人口只占5.6%,劳动力人数占总人口的60%,平均年龄只有24.5岁。全国人口识字率已经达到了94%,大多数人完成高中教育,是东盟国家中人口识字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劳动力具有较好的文化教育基础,经过培训后能较快地掌握科学与技艺。同时,劳动力成本低廉,月平均工资约55美元,河内和胡志明市劳动力月平均工资为120~136美元。
3.政策日趋完备,环境不断优化。越南不断完善外商投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越南于1987年制定了《外商投资法》,历经1990年、1992年、1996年、2000年、2003年五次修订和补充。为适应加入WTO的需要,越南国会于2005年11月通过了调整内外资统一的《投资法》,并于2006年7月1日生效。新颁布的《投资法》与原法相比,具有投资商自主投资权限扩大、给予外商的投资形式扩大、各项鼓励和优惠投资政策一并适用于国内外投资商等特点,保障了外商的合法权益。越南采取措施放宽外商投资项目审批权限,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自2006年以来,在新批的越南外资项目中,由越南中央政府各部门审批和颁发投资许可证的项目占63%,各地方政府审批和发证的占13.3%,各工业区和出口加工区管委会审批和发证的占23.6%。新的《投资法》对投资的行政审批手续进行较大幅度调整,进一步简化手续程序,给予地方更大的审批权限。为给外商创造便捷、舒适的投资环境,越南正加紧建设、完善基础设施。2006年起5年内,越南政府预计在公路、机场、海港和宾馆、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1150亿美元。
(二)中国对越直接投资潜力巨大
1.中国对越直接投资优势独特。中国开展对越直接投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越两国山水相连,交通往来便捷,文化习俗相近,社会制度相同。近年来,中越睦邻友好、全面合作关系深入发展,达成两国和两国人民永做“好邻居、好同志、好朋友、好伙伴”的共识。两国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日益深化,妥善解决边界领土问题取得了积极进展。经贸及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加强。2005年中国人均GDP已达1703美元,一些发达地区如上海、深圳已超过5000美元,高于越南的发展水平,对越南投资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比较优势。通过参与越南资源的开发投资,转移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能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能规避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开拓国际市场。
2.中国对越直接投资亟待拓展。1991年中越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以后,中国企业陆续走出国门,开始在越南投资办厂。近年来,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动下,一系列区域投资便利化措施逐步被落实,中国对越直接投资发展较快。中国企业通过对越直接投资,带动机电产品、原材料和劳务出口,有效拓展了越南和东盟市场。据越南计划投资部统计,2005年,中国对越直接投资金额突破1亿美元,达1.08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32.21%。其中,新增投资项目41个,协议投资额6770万美元;追加投资项目17个,追加投资协议金额4032万美元。由此可见,中国对越直接投资数量偏少,规模偏小,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显然要缓慢许多,与中国拥有对越的投资优势很不相称。据越南计划投资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台湾省对越直接投资项目1408个,协议投资总额达79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29.4亿美元,居世界各国和地区对越直接投资的第一位,项目数、合同资金、到位资金分别占23.8%、15.7%和11%。其余依次为新加坡、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累计对越直接投资的有效项目352个,协议投资总额为7.31亿美元,实际到位金额为1.81亿美元,仅列世界各国和地区对越投资的第15位,项目数、合同资金、到位资金分别仅占6%、1.4%和0.7%。中国对越直接投资远未达到规模效益,平均每个项目为200多万美元,协议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仅有9家。
二、中国对越直接投资的路径选择
1.熟悉投资环境。认识越南、研究越南、了解越南是中国对越直接投资路径的起点。中国投资者要充分认识到,到越直接投资虽然潜力巨大,但仍要认真对待一些困难和风险:土地供应虽然充足,但交通等基础设施仍较为落后,全国无一条符合国际标准的高速公路,铁路只是米轨,无法重载,速度也很慢;缺乏理想的合作伙伴,产业配套能力较差;官僚作风、腐败现象较为严重,制度不够完善,行政效率不佳;技术工人及管理人才不足,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短期行为较为普遍,政策缺乏连续性。如果对越南投资环境有深入了解,就能避开风险,利用优势,赢得商机。要扎实地进行前期准备和投资论证,妥善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和遇到的突出问题。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调研,熟悉越南的国情、商情和风俗民情,使投资活动符合越南市场需求和经贸政策,尽可能融入当地社会。重点研究、掌握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相关投资规则、越南新的投资法及其实施细则、各种优惠政策及政策限制。处理好与合作方以及当地有关部门的关系,对越方合作伙伴进行深入了解,寻求信誉好的合作伙伴。选派能力强、素质高、外语好(越语或英语)的业务人员来越开展工作。树立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提高产品质量,注重品牌效应,搞好售后服务,提升中国企业在越南乃至东盟市场的无形资产价值。加强对投资风险的防范,按规定办理国内外投资报批许可手续。建立信息咨询系统,为中国对越直接投资提供市场调查、项目评估等咨询业务。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为中国对越直接投资提供优惠贷款、担保、保险等金融业务。改变我国对外投资审批手续繁琐、外汇管理过严的现状,切实为对越投资提供政策支持。保持与我驻越使馆经商处的联系,定期向经商处汇报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遇到重大问题及时向使馆报告。2.优选投资领域。中国早期的对越直接投资主要是加工、装配和生产性的小型项目。此后,中国企业已涉及越南的能源开发、电子、建材、建筑、农林渔业及服务业等行业,投资领域非常广泛。据越南计划投资部统计,2005年,在中国对越直接投资新增41个投资项目、6770万美元的协议投资额中,投资工业领域的有29个项目,协议投资额6223万美元;投资农林渔业8个项目,协议投资额456万美元;服务业4个项目,协议投资额91万美元。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越直接投资中,投资最多的是工业和建筑业生产经营领域,达252个项目,协议投资额4.5亿美.元,分别占项目总数和投资总额的71.6%和61.6%。其次是投资服务业,为44个项目,协议投资额1.89亿美元,分别占项目总数和投资总额的12.5%和25.85%。投资最少的是农林渔业,为56个项目,协议投资额9698万美元,分别占项目总数和投资总额的15.9%和13.25%。
中国对越直接投资要优选有市场潜力、效益好、见效快且符合越南产业鼓励导向的行业作为重点投资领域,既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又有利于发挥我国在设备和技术上的比较优势。越南工业部已确定2006—2010年着力发展四大工业主导产业,加工制造业(纺织、皮革鞋类、农林水产加工),工业生产资料(化工、机电、电力、煤炭),高新技术工业(电子及通信工程)等三大产业,对中国企业来说,对越直接投资大有可为。结合越南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可考虑在以下重点领域进行投资,从事生产和加工。一是家电生产。越南家电普及率较低,需求不断扩大,市场潜力较大。中国家电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研发实力,积累了不少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可在越南投资办厂。二是摩托车发动机生产。越南政府将摩托车列为工业发展的重点,但由于资金和技术原因,迄今未能生产发动机等主要部件。我国摩托车工业技术工艺已相当成熟,具备开拓国际市场的实力,可考虑在越南投资生产摩托车发动机。三是农机生产。越南是农业国,农业耕作以人力和牲畜为主,发动机、拖拉机、水泵、收割机、脱谷机、烘干机等农业机械市场需求较大。中国企业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可考虑在越南投资生产或组装农业机械,以巩固和扩大市场。四是矿产开采。越南矿产资源丰富,种类较多,但矿产开采和加工能力较弱。中国企业可考虑在越南投资采矿和加工,利用便利的运输条件,将产品返销国内,缓解国内资源的不足。此外,中成药生产、水果加工、服装和面料加工、烟草加工等产业均是可供选取的对越直接投资领域。
3.优选投资区域。外商对越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截至2005年底,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好的南部重点经济区(胡志明市、同奈省、平阳省、巴地一头顿省、西宁省、平福省、隆安省和前江省8省市)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其中,合同资金占全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58%,项目数占投资项目总数的50%。北部重点经济区(河内市、海防市、海阳省、永福、广宁省、兴安省、河西省、北宁省8个省市)吸引合同资金占全国的26%,项目数占28.7%。各工业区和加工出口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占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总数的33.4%,合同资金占投资总额的33.8%。北部山区、中部、西原地区和九龙江平原地区的一些省份全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数仅2~3个,金额不超过700万美元。
中国对越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应集中于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胡志明市、河内市、海防市、广宁省、同奈省等5省市。特别是随着中越合作建设“两廊一圈”的加快推进,中国对越直接投资将更多地投向河内市、海防市、广宁省等发展较快的越南东北地区。按照越南新的《投资法》规定,工业区、出口加工区、高科技区、经济区属投资优惠地区,可作为对越直接投资的重点区域。越南也将北部山区、中部等社会经济条件困难或特别困难的地区,列为投资优惠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增加了投资风险,是否投资需谨慎考虑。可在“两廊一圈”的越南北部区域内,选取高平、谅山等资源丰富的部分省市,着重进行资源开发和农业的直接投资。
篇9
关键词: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对策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发展以来,随着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规模不断扩大。为了跻身世界各国的优势地位,中国在地区分布还不均匀的情况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简称FID)成为发展经济方式的共识。湖南省处于内陆的中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农业发展地位逐渐减弱,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对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在思想意识、产业水平、政策措施等工作方面相比较发达省份来说,虽然有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目前,国内外商投资政策安排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区,湖南省面临着来自其他省份、市的竞争。因此,为了积极促进湖南省经济的稳健发展、调整产业机构,均衡区域发展、合理引进外商投资等,有必要对湖南省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进行全方面了解,给今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发展湖南省的经济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本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历年《湖南统计年鉴》。
二、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湖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更多的外资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运转加速运行。湖南省也出台了相关的外商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使得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一阶段(1983年-1987年)是开始与摸索阶段。在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经济政策最开始主要是在沿海城市,到1983年湖南省才逐渐引进外商投资,主要是中国香港、台湾、澳门为主的和其他少量亚洲国家小型投资者,投资规模和数量均很小。
第二阶段(1988年-1991年)是初级发展与调整阶段。随着鼓励和优惠的制定与出台,外商直接投资也逐渐对湖南省的经济发挥一定作用。在此期间,除亚洲国家以外,其他欧美等大国也逐渐参与进来,使得外商直接投资在湘初具规模。
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是稳健发展与全面铺开阶段。随着湖南省经济的逐步稳健发展,国外的外商直接投资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与格局,数量与质量上都在飞速增长。仅在2013年,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合同)572个,合同外资额协定767222万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超过合同协定金额。
2.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目前湖南省经济发展稳定前行,外商直接投资整体发展趋势良好,主要通过在投资方式、来源、行业和区域这四个方面来表现。
(1)投资方式逐渐多元化,以外商独资经营为主
2001年以来,湖南省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多元化发展,成为主要的投资方式。2003年-2013年外商投资方式包括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投资股份制,逐年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外商独资发展迅速。仅2013年,在外商直接投资中,外商独资方式为最多,占了整个比例的73.9%,其次是中外合资占23.3%。最后是中外合作占2.8%。而外商投资股份制是在湖南省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是新兴投资方式,发展非常缓慢,整体有下降趋势。
(2)投资来源广泛遍布全球,港澳台等亚洲国家为主,欧盟、美国对湘比例较小
投资来源地日趋多元化,遍布全球,包括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和其他地区和国家。2013年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中国香港居首位,占63.4%,其次是中国台湾、美国、新加坡、维尔京群岛、中国澳门等,这6个地区共占在湘总投资的86%。同时,分地区来看,亚洲国家在湘外商直接投资占85%,实际利用外资65915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41096万美元。欧盟、美国在湘外商直接投资比例较小,仅占15%。
(3)投资行业分布不合理,主要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投资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而第一产业非常低,行业分布不合理。湖南统计年鉴显示,2003年-2013年第一产业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比例的6%,第二产业占67.4%,第三产业占26.6%。第一产业在湖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非常低,主要是湖南省特定的地理环境不适合建立大规模的农、林、牧、渔集群开发,同时第一产业生产方式、回报率较低。第二产业在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规模非常大,主要是湖南省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大力发展制造业、建筑业等,有利于提高率城市化率,减少城乡差距。第三产业在湖南省FID多年来虽然平稳,但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缓慢,服务业的发展投资不如制造业第二产业等,产业倾斜严重,不利于产业升级和优化。
(4)投资区域分布集中,地区之间差距明显
长株潭、湘西、湘南和洞庭湖地区是湖南省外资直接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株潭地区,共479050万美元,占全省55%。归因于两型社会建设以来,长株潭借助一体化优势承担了主要的经济发展工作,经济基础较好,经济最为活跃,信息资源和地域资源较为集中;湘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为240536万美元,占全省27.6%,由于湘南地区区域优势适合农产品和资源深加工,因此给投资创造了较好的环境;洞庭湖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为295267万美元,占全省11%,这是由于洞庭湖地区是湖南省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而近些年为了整治水患,退耕还湖,保持生态湿地资源,因此资源开发较为缓慢;而湘西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为55629万美元,占全省6.4%,外商投资金额最少。由于湘西地区地形地势偏远,交通不便,经济最为落后,没有形成分工协作关系,逐渐照成了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三、促进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
面对改革开放与加入世贸的双重挑战与机遇,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快速的发展,为湖南省的经济结构与技术的转型创造了条件,提高了湖南在国内,乃至在世界的竞争力,但与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远远不够,因此为了更好地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政府转变职能,改善投资软环境
投资环境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刘敏认为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软环境主要包括人文社会、人际交往、市场服务和竞争环境。政府首先应当为在湘的外商直接投资者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提升政府的诚信与办事效率,从整体上创造一个各个因素相互协调投资环境;二是制定公开、透明、详细的招商引资的规划书,对于项目、环保、城建、土地等区分重点并具体规定好,为外商直接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生态环境和配套的市场环境。
2.加大建设基础设施,提升投资硬环境
湖南省处于内陆地区,外界交流频率不高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等投资硬环境直接制约了经济发展。柳德荣通过分析表明,我国各省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档次与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是有重要关系。通常来说,基础设施建设档次越高,外商在湘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也越高。王慧通过实证研究建议,应当积极完善湖南省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铁路、通讯设备、供水供电能力、生活设施等自身的建设,尤其是湘西地区的建设,为“引进来,走出去”创造有利条件。许南研究建议,应当加强中国式跨省的交通干线建设,加强相邻内陆省份之间的协调,如江西、湖北、贵州等地,与外商直接投资政策优惠保持协调一致。同时加强连结港、澳、粤等经济沟通,为劳动密集产业的转移与出口贸易创造有利条件。如当前长沙至沿海城市的高铁陆续开通,国际飞机线路也增多;三是对省重点发展和扶持的项目提供相应发政策优惠和政策指导服务,规范市场运行,以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
3.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外资的水平与质量
政府应当根据湖南省不同地区的特点,把外商直接投资合理、有效利用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优化和升级产业。建议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在保持第二产业政策不动的情况下,将优惠政策转向第一、第三产业。一是可以通过减免、免收税收、政策优惠、信贷比例等将政策转向旅游业、服务业、农、林、牧、渔等第一、第三产业,促进和带动各行业均衡发展。二是政府应注重投资质量和环境保护机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维护,转变发展技术和降低成本,这也是发展的根本。三是湖南省内各个地区应当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地形环境优势,突出发展产业机构,注重产业的质和量,形成产业聚集和地区品牌,吸纳更多外商投资,从而提升外资投资产品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克利.湖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7-30.
[2]陈雅玲.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对湖南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2:79.
篇10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发展;贡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1.25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北京市以其具有的首都特殊地理位置和快速的经济增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跨国公司来京投资。1980~2007年北京市累计外商直接投资376亿美元。经过1980~1983年起步,1984~1991年初步发展,1992~2000年高速发展,2001~2003年调整,2004~2007年的稳定发展;截至2007年底,北京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总计27,984家,世界500强企业中累计有203家来京投资,累计设立的投资性公司达154家,商务部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0家,累计批准设立研发功能为主的外商投资企业277家。1987年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仅为2.1%,2007年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上升为6.5%。(图1)
一、特点分析
(一)第三产业在外商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由图1可知,1987年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处于起步阶段,1994年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001~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有些回落;此后,又开始稳定增长。其中原因是:北京市按照“三、二、一”产业结构发展的方针,第三产业被列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外商直接投资也紧密围绕着全市三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加大第三产业投资规模和力度。北京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与全国总体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完全不同,全国在吸引外资方面,以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为主,而北京市以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为主。据统计,从1996年开始,外商投资中工业、建筑业占比之和已不到40%,而居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到2000年,居民服务业已占整个外商直接投资的80%以上。按照2002年后新的统计口径,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中第三产业产值比值一直高于60%。2007年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中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达到80.6%。
从产业角度分析,第三产业主要是从工业或者说制造业中分离、发展出来的。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制造业为服务对象的。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关系到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例如,没有电子通讯设备,与之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就寸步难行。所以说,如果制造业不发展,第三产业就不可能健康发展;制造业发展的越好,第三产业越能健康发展。
第二产业不是北京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扩大的产业,利用外资规模偏小;第三产业利用外资集中度高,大部分外资集中在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在此期间,房地产业引资拉动力又有所减弱,而第三产业绝大部分行业吸收外资规模又偏小。在这样一个时期,北京市利用外资呈现出了缓慢发展的态势。
近些年,北京市确立了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的指导方针,对现代制造业尤其是电子和汽车业的招商力度加大,出现了一批代表北京发展水平的大型外资企业。2004年北京市制造业在大型外资企业的带动下,规模迅速扩大,全年吸收外资22.8亿美元,比2003年全年规模扩大了13.7亿美元,对合同外资的贡献率达到45.8%。同时,商务服务业成为北京市第三产业最具代表性的行业,2004年利用外资21.5亿美元,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82.7%。此后,在商业服务业的推动下,2005~2006年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大幅度增长;2007年由于房地产业的推动,使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中的第三产业投资额远远高于第二产业,达到80%以上。
(二)外商独资企业取代合资企业,在外商投资方式中占据主要地位。一般来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新建投资,也称为绿地投资,即在东道国建立一个新的企业,或独资、或合资;另一种是跨国并购,即通过跨国收购或兼并方式来控制东道国的企业。近年来,跨国公司全球范围进行投资常常采用并购方式,导致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中外商独资企业逐渐增多。据统计,1996~2007年10年间,北京市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一直稳定,但中外合资企业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中的占比减少;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与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中的占比均不断减少;而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与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中的占比均不断增加。(图2)
(三)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多元化,而香港仍是外商直接投资来源最多的地区。对1996~2007年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香港以84.24亿美元位居第一,日本以45.44亿美元位居第二。2006~2007年来自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外商直接投资排名前2位;2007年来自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外商直接投资均超过10亿美元,分别为:14.93亿美元、10.42亿美元,而均以服务业、房地产为主要投资行业,投资技术水平不高。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12月诺基亚西门子投资诺基亚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4,397万美元,用于发展通信设备制造,该项目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总之,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在外商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外商独资企业取代合资企业,在外商投资方式中占据主体地位,合作投资从金额和占比都在减少,合资投资在占比上减少,金额上稳定,外商独资在占比和金额上都增长很快;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多元化,香港仍是外商直接投资来源最多的地区。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GDP的贡献。外商直接投资是外国企业在建厂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其直接增加GDP值,对GDP有直接贡献。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在九十年代后发展很快,特别是1994年、1995年投资出现过热的现象,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值一度超过10%,如图3所示。2000年后有所减少,但也保持了稳步增长,2007年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达到51亿美元,占当年GDP的4%还多。(图3)
借鉴刘云在《跨国技术创新:研发国际化的组织模式及影响》中的模型,以Y表示北京市生产总值GDP,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可表示为:
Y=F(X,U)(1)
其中,X、U分别表示FDI和其他要素变量。
(1)式两边对时间t求导,可得:
(2)式中,Fx、Fu分别表示Y对X、U的偏导数。设除FDI外,其他自变量均不随时间变化,经整理可得:
YT=C1+C2XT(3)
其中:YT、XT为每年的GDP和FDI,C1、C2为常数。对(2)式两边除以Y,再进行差分后整理得:
YT=C1′+C2′XT(4)
其中:YT、XT为GDP和FDI增长率,C1′、C2′为常数。采用2002~2007年的FDI与GDP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求出GDP与FDI的关系及GDP增长率与FDI增长率的关系。
YT=1566.885+18.538XT(5)
R=0.982,调整后的R2=0.965,F=111.125,TC1=3.173,TC2=10.542。
YT=12.655+0.149XT(6)
全部通过了显著性检验,2002~2007年的FDI平均增长率为0.213。则这期间GDP的平均增长率为0.213×14.9%=3.17%,增长3.17%,即2002~2007年间的FDI增长可以带给GDP3.17%的增长贡献率。
(二)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外商企业就开始在北京市投资设厂。最初外商投资质量不高,仅投资在餐饮业,而后又主要投资在第二产业。此后,又根据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从1996年开始,外商投资中工业、建筑业占比之和已不到40%,而居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例不断上升,2000年居民服务业占整个外商直接投资的80%以上。按照2002年后新的统计口径,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中第三产业产值比值一直高于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由2004年的62.8%、2005年的65.5%、2006年的75.9%提高到2007年的80.6%。2007年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40.8亿美元,同比增长18.3%。外商直接投资中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逐年增加,有力促进了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
(三)外资全员劳产率对北京市全员劳产率贡献显著。以Z表示北京市全员劳产率,以W表示外资企业全员劳产率,以1997~2006年全员劳产率的数据为基础建立模型:
Z=a×W+b(7)
进行一次回归后得:
Z=-35116.85+0.767789W(8)
R2=0.918855,R=0.959,调整后的R2=0.908712,F=90.589,TC1=-2.68,TC2=9.518。
结论:通过显著性检查,接受计算结果。
从上面的计算看到,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与北京市技术创新是正相关,在1997~2006年的整个阶段,外资企业全员劳产率每提高1元/人,就会给北京市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带来大约0.77元的增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外商独资企业不重视消化吸收。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6年北京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经费为150,328万元、11,441万元,技术引进经费和消化吸收经费之比为1∶0.0761。这就意味着:投入1元钱买技术,而实际用于技术转化的经费只有几分钱,买技术和技术转化的经费差距是十几倍甚至百倍的关系。北京市消化吸收比例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外商独资企业消化吸收不够,即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直接拿来使用,不开发创新。跨国公司内部的技术交易成为技术转移的发展趋势,但跨国公司往往只将现成的、标准化的技术转让给海外的子公司使用,而先进的技术往往留在母公司。
(二)合资企业不重视研发投入。合资企业的研发投入少,如北京市某汽车合资企业,中外方各占50%股权,由于中方与外方有技术差距,实际外方占据了公司的有利位置,在合资公司内具有强有力的发言权,对研发投入具有决定权。而外方一般对合资公司内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很少,中方又无力反对。据统计,2003~2006年四年中,该公司几乎没有研发投入,只在2007年有1.3亿元的投入,仅占当年销售收入的0.55%,至于用于引进消化的研发投入就更少了,或干脆没有。
(三)与内资企业合作逐年减少。据统计,1996年北京市中外合作企业FDI为4.29亿美元,2007年北京市中外合作企业FDI减少为1.8亿美元;1996年北京市中外合资企业FDI为8.49亿美元,2007年北京市中外合作企业FDI为7.799亿美元,1996年略有减少。从占比看,1996年中外合资与中外合作企业FDI占北京市FDI的80%以上,而2007年占比不足20%;相反,外商独资企业的占比从1996年的17.6%猛增到2007年的80.7%。与内资企业合作逐年减少,对本地经济增长特别是技术进步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几点建议
(一)给予外资企业平等的“国民待遇”。对外资企业过高的“超国民待遇”或不平等的“低国民待遇”对内、外资企业发展都不利。前者会造成盲目引进许多外商投资或将内资企业变相转变成外资企业,造成内外资企业不公平竞争,后者则会增加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负担,不利于外资企业发展。因此,应给予外资企业平等的“国民待遇”,使企业之间平等竞争。
(二)规范对合资企业的管理。加大对外资服务的力度,优化为外资服务;对外资公司尤其是合资公司的服务与监控并举,特别是对50%股份的中外资合资企业,政府要监控原料来源、财务等等,要求其投入研发费用用于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树立良好的政绩观,提高FDI的质量。树立良好的政绩观,不要盲目引进外资,搞重复建设;要提高FDI的质量,真正实现“市场换技术”。另外,在引进外资中要注意环境保护,严控“两高一资”行业,继续引导外商扩大增资、并购等非“绿地投资”。
(四)促进内外资企业的合作。利用北京市总部优势和科技资源优势,鼓励北京市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院校、研究所的合作,尤其是产学研的结合;鼓励跨国公司以非独资的方式设立R&D机构、加强合作,建立企业间虚拟R&D网络联盟。鼓励内、外资企业的人才交流,学习模仿,扩大外资企业、研发机构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