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治理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治理的意义

篇1

本文在当前相关发展背景研究下,以大冶铜绿山采矿场为例,从现状问题、保护理念、到植被恢复措施等一系列具体内容的解析中,深入介绍了古铜矿遗址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的必要性和其价值所在,并具体阐述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以及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植被恢复的措施,将遗址周边的采矿坑生态恢复与保护古遗址理念相结合,与当代人们生活方式和需求相结合,利用遗址遗留下的采石场、山体、矿坑、地形、道路等自然和人工环境,通过生态恢复的原则、方法和科学合理的步骤,恢复采石场的自然生态环境,加强采矿坑的植被恢复与利用,确保古铜矿遗址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并取得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遗址保护;矿坑;生态保护;植被恢复;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K928.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古铜矿遗址年代久远、生产时间长、规模最大的一处古铜矿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进入国家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预备清单,不只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人类进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闪耀着人类科技发展的灿烂光华。但由于露天开采、工厂建设、居民生活等原因区域内大多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形成大量的土地,造成水土流失。采矿区的生产作业时产生的粉尘在风力的作用下也会飘散到周围植被表面,影响植物的生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于遗址保护及利用的方法也日趋多元化和综合化,结合了生态学、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地质学等多学科发展,更多的遗址逐步改造成为美丽宜人的遗址公园。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园、美国的西雅图煤气厂公园等均已经成为对外开放、供人们参观、休闲、游玩的城市开放空间。我国近年来的遗址改造也有不少成功范例,如中山岐江公园、湖北黄石铁矿遗址公园等等。

然而对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我们主张以恢复生态为主,在充分认识、分析和理解基地现有特征和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环境治理技术,对古铜矿遗产进行价值评估,整合生态环境,结合周边场地条件分析,形成具有场所精神的遗址公园,为景观设计的多样化和传统继承提供多元选择。本文通过以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生态环境治理为例,介绍古铜矿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意义和价值,并具体阐述相关的保护利用方法和技术措施,希望以此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具体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1 古铜矿遗址的区位关系图

1项目背景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发现于公元1973年,面积达2平方公里,已挖掘出土的文物包括一大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炼铜竖炉、采矿井巷和采矿工具等,距今达3300余年。经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论证认定,它是迄今为止中国最久远、规模最大、采冶水平最高、内涵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古铜矿遗址,是中国乃至世界古青铜文明的活化石。

但矿产资源的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严重污染环境,破坏植被和自然景观,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绝大多数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因采矿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或沉降、地下水污染、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由于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造成大量的废弃矿区,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并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严重制约了本地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建设。

因此,为了能更有效地保护丰富而珍贵的古铜矿遗址,科学、合理、适度地发挥古铜矿遗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必须采取措施,恢复植被,治理周边环境是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

2古矿遗址周边现状分析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地表土剥离面积大、水土流失和次生地质灾害较邻区严重,矿山废气、废水和废渣排放等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和污染, 其中破坏生态环境最为严重的是铜矿开采企业。

2.1山体破坏面大,影响植被生长环境

规划区现状植被破坏比较严重,区域大多数植被由于露天开采、工厂建设、居民生活等原因完全破坏。形成大量的土地,造成水土流失。采矿区的生产作业时产生的粉尘在风力的作用下也会飘散到周围植被表面,影响植物的生长。规划区内也存在少量区域的植物生长较好,其中包括北部山体陡峭部分、青山公园、铜山村南部山体以及喻家山部分区域。

2.2 工业废水排放,水质污染问题严重

规划区内的企业排放的废水对铜绿山的地表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其中污染最严重是位于矿山东部的有色金属公司的洗矿池以及位于矿山北部和西部的其他企业的洗矿池。

2.3土地资源破坏,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目前,由于大多数采石场的排土场几乎没有拦沙坝、挡土墙等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也未进行复垦绿化,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洒道堵塞等生态问题,附近农田的水往采石场渗透,使农田缺水无法耕种。同时,采石场每天抽出大量的积水,也使周边农田出现塌陷现象。

2.4复垦技术难度大,生态恢复率很低

现状采空区由于开采中没有采用台阶,留下的石壁陡峭,植树种草难度也很大,立面有光滑、突兀的石板,垦绿面积和难度较大。加之复垦工程耗资大,致使大部分采石场的生态恢复率很低。

图2 铜绿山生态植被现状

3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铜绿山植被恢复的目的是恢复或重建被破坏的植被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建造一个全新的植物群落,以构成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此提出一下目标:

保护与恢复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以及文物保护区周边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植被等生态环境的历史特征;

保证遗产所处环境的生态功能不被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与恢复遗产所处环境的生态景观。

4生态恢复原则

4.1整体优化原则

生态系统组成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规划应将生态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实现优化利用和协调。采取植被修复、建筑改造等措施,大力改善铜绿山矿山的植被景观状况,对矿山景观进行提升。

4.2多样性原则

生态多样性是描述生态镶嵌式结构拼块的复杂性、多样性,可以采用多度、均匀度、渐嵌度和连通度等加以描述。对铜绿山生物多样性进行整体修复,恢复植物和动物物种的多样性,从而完善生态的多样性。

4.3生态关系协调原则

实现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的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网的协调。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实现人与自然共生。

4.4综合性原则

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

5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5.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篇2



〔摘要〕 以科技自由和经济利益为核心价值的现代科技立法,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为人类社会文明带来了生态环境危机和道德危机的双重挑战, “生态中心主义”在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伦理价值观和科技中立主义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为现代科技立法导入生态价值取向提供了哲学基础。

〔关键词〕 科技立法;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价值;伦理道德

〔中图分类号〕D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4-0045-06

〔作者简介〕蔡 琳,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马治国,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西安 710049。

一、“生态中心主义”的出现为科技立法生态价值提供哲学基础

人类社会秉承的价值伦理观承载着法律制度的目标和希望。在生产能力落后的古代社会时期,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塑造了古代人群朴素的自然伦理观,主要体现为以祭天制度为表征的对“天”的敬畏。随着工具劳动的发展,人对自然认知能力和利用能力不断增强,自然伦理观逐渐被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所取代。亚里士多德是这种伦理观的典型代表,他指出:“大自然是为了人类的目的而创造的,植物的存在是为了给动物提供食物,动物的存在是为了给人类提供食物。” 〔1〕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为这一时代的法律制度提供了哲学基础,以人类为核心价值的法律分析方法,强调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划分,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分离、对立起来。这一时期的法便具了有明显的“反自然”属性,将理性的存在作为人类内在价值的伦理基础。因此,其他生物由于理性的缺乏便不具备规范意义上的内在价值,只有存在的外在目的,即为了人类的生存目的而存在,不能成为人类伦理道德所规范的对象,更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也就是说,人对自然社会并不负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责任。于是,自然社会便当然地成为人类技术实施的对象。康德提出的著名论断“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便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在法律价值领域的集中体现。

近代科技革命使得科学技术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和推动力量,人类对自然的掠夺能力骤然攀升。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用以规制人类科技行为的法律制度应运而生。当每一次科技战胜自然的胜利驱使人们弹冠相庆的时候,立法也随之而不断扩大法律客体的范围,从有体物扩展到无体物,从单一物扩展到种类物。人类对海洋的征服和新大陆的发现,促使占有以国际公认的制度化形式出现,先占和转移成为人类社会为自然社会定纷止争的直接方式。

科技服务人类这一社会主体征服客体(即自然社会)的过程,是从人类以科技手段对自然的掠夺开始的。在这个时代,以科技理性为标准的法和道德伦理共同体范围却日益趋微,科技自由和科技发展成为技术时代科技行为立法的核心价值。恩格斯评价这一现象:“我们不能过分的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2〕这种“出乎预料的影响”最突出地表现为两个结果:第一,由于不具备科技认知,动物被视为机械的存在物,人类完全忽视动物自身的感知能力,大规模的为了工业制成品、生活奢侈品、生活娱乐而进行的动物屠杀,以及为了生物医学或者生化武器而进行的动物活体实验,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应然行为。第二,掌握科技文明和伦理道德标准的人类群体更加坚信:不具备科技认知的人群,应当被视同为没有人类理性或者落后文明的标志,而等同于自然社会的其他生物,并被排除在伦理道德共同体和法律主体的范围之外。于是,在科技贡献力导致的资本主义高度物质文明勃然兴起之际,紧随左右的却并非科技制度的文明和道德伦理价值的文明,而是更加剧烈的贩奴运动、种族屠杀、人体实验和对劳动力非人性化的压榨。

篇3

【关键词】:跆拳道礼仪;高校武德教育;武德行为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11-01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仪是野蛮与文明的界标,秋序和典章制度的代表。他是人类文明的象征,社会要发展,要进步,就必须弘扬推行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拥有良好的礼仪,它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达到友谊的美好。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无处不在,礼仪是社交的灵魂,它有助于提高人们自身的修养,完善人格,塑造形象。人与人交往需要礼仪,国与国交往需要礼仪。中国述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从古至今一直推动着礼仪的前进和发展。中国的武术源远流长,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伴随着礼仪的特性。不仅是一个习武之人,而且还是一个具有武德的之人。习武者因以德服人,不管是韩国跆拳道还是中国武术凡是习武之人,亦守礼法。

1、跆拳道的礼仪

跆拳道是一个有着特殊魅力的运动,拥有丰富的情感,贯注一种精神在里面。充满着“尚礼”和“仁爱”的氛围智,信,仁,勇,严。就是其中之精髓。跆拳道可以培养一个人坚忍不拔的性格。忍耐克己,谦虚宽容的高尚品质,跆拳道在发展过程对礼仪的要求十分严格。因为它不仅预示着友好和尊重更展现了个人诚信和修养。练习者在训练中不知不觉受到熏陶,潜移默化,慢慢的转化为心理动机的好习惯。养成了具备礼仪风度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礼仪在跆拳道的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树立了美好的形象,使人们对跆拳道深向往之。通过练习跆拳道能使人懂得礼仪。尊敬对手,克服自己,挑战自我。这礼仪中的跆拳道精神力量,使得跆拳道的成长熠熠生辉。

2、武术的武德

武术在中国流传广泛,中国功夫门派虽多,功技也各有千秋,但有一点却恒古不变,那就是,“习武先习德”武功绝学宁可失传,也不可误传。习武之人,切记仁者无敌。武术虽然源远流长,但武德在过去的历史阶段中依然要求严格。大多以尊师重道,扶危济贫,忠孝节义。助人为乐,修身养性。惩恶扬善。所以在武术的授业过程中得以先受德为主。知礼仪而晓天下,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后人加以继承,整理提高和弘扬。所谓习武之人,一身正气,是指习武之人内外兼修。不仅武术高超,武德亦要服人。

武术不仅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尚武而崇德,不仅能很好陶冶情操,还会大大有益于社会精神与文明建设。

3、跆拳道礼仪与武德教育的比较

3、1跆拳道重视礼仪细节的培养,注重从点滴的小事做起

“以礼始,以礼终”是跆拳道练习者精神的中心思想。进入道场时,首先要向国旗和教练行鞠躬礼,以此来表示对国旗的尊重和对教练的尊敬;见到队友也行礼问好;训练中在教练纠错后应立即行礼以表示抱歉;在需要两个人配合的训练中,两个人应以相互敬礼为开始、相互敬礼为结束;两人在交换任何训练用品时都需用双手接送,同时行鞠躬礼;教学过程中,教练讲话时练习者不得随意打断教练讲话,如要提问需得到许可后才可以提出问题,得到解答后行礼以示谢谢;

3、2武德在高校实际教学中“名存实亡”

历来的高校武术课对学生武德教育都有明确要求,要求通过传授武德理论知识、以及结合比赛中的礼节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即明确要求:教师在进行技术教学的同时能够重视对习武学生的武德教育,同时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但是,实践教学中武德只是一种停留在理论上的教育,教师只是传授一些武德的精神、要求。而对课堂行为规范的要求则比较少,甚至根本就没有要求。它不像跆拳道将礼仪要求到了每堂课的教学过程当中,使得学生对武德没有切身的感受。因此学生知道武德的精神,却不知道什么才是武德或者说武德有哪些行为规范。所以这样的武德教育最终只是“名存实亡”。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大学生只注重学习武术的基本技术,而不主动学习武德的理论知识,对武德的认识不够,不了解武德的内涵,对武德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1、2大学生的习武动机比较片面, 只停留在提高个人修养方面而缺乏更深意义的比较全面的习武动机。在日常学习生活和训练中没有严格按照武德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没有把武技的学习和武德结合起来。

4、1、3高校武术教师对武德的理论知识传授较多,但没有对学生的日常教学行为进行要求。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武德教育只是停留在课堂,没有对学生日常生活行为进行要求。

4、2建议

4、2、1在课前,学生要自觉地向墙上悬挂的国旗敬礼,主要以鞠躬礼的形式。

4、2、2教学开始和结束时,集体排队与老师互相行武术特有抱拳礼。

4、2、3在练习中,如果得到了老师或同学的帮助,那么应该在帮助完后向老师或

同学行抱拳礼以示感谢。

4、2、4在课堂以外见到老师,应站在合适的距离行抱拳礼。

4、2、5见到同学要互相问好,并行抱拳礼。

习武不仅是一个习得武技的过程,还是一个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教育者应该要制定明确的武德要求,从教学开始即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武德教育,经过长时间的要求,使学生有规可依、有善可从、时时刻刻自觉遵守,使学生习惯成自然。最终达到武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鹏.析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渗透[J].武术教学研究,2005(1).

[2]陈益群.高校学生习武过程中的武德教育[J].搏击・武术科学,2006(8).

[3]王楠,马琳《.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研究》.武术科学,2005(4)

[4]刘维芳.武术教学中的德育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11).

篇4

关键词:浅议;河道;生态建设;河道治理;

1、河道污染现状及治理迫切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厚。但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使沿河居住的市民失去了另一种财富,那就是小桥下流过的不再是清澈见底的绿水,而是颜色黑重、散发着异味的臭水浊流。河水经历了由饮用水变化成了浑水再变成污水。可以说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城市的水生态尤其是河道,产生了不良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城区的所有河道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河道被占、河床淤积、河水污染等问题十分突出,河道面貌遭到严重破坏,几乎丧失了应有的功能;

(2)各种水面漂浮物和水生植物,几乎覆盖了河道一半以上水面;河道内设置网簖等渔具随处可见,阻水严重。

(3)河水基本成了死水、脏水、臭水,河道成了天然垃圾场。

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河道生态与环境的要求,与当前河道水环境的状况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日益严峻的水环境恶化趋势,成为了当前社会的热点与焦点。

2、半山地区河道项目概况

半山地区是杭州市的老工业基地,河网较密,且区域内的工业企业众多,化工、钢铁、热电等重污染企业集聚程度高。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根据生态市建设的要求,把水环境治理和河道综保工程作为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建设“秀美拱墅”的重要工作。全面落实“以河(道)带整治、带保护、带开发、带管理、带改造、带建设,加快城市更新”的要求,将河道综保工程打造成民心工程、生态工程,努力把拱墅建设成为亲水型宜居城区。以电厂热水河、电厂河―沿山港、杭钢河等“一纵两横”主干河道为重点,同步实施石前港河、康桥河、北马桥港河、姚潭洋、管家漾二期、李佛桥河、界河整治,实现水系建线成网,成片保护开发,初步形成半山地区河网景观带。

3、认识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面对日益恶化的水环境和人民群众要求改善水环境的呼声,寻找河道的“病因”和治病的“药方”。河道的治理,特别是水污染的治理,问题在河里,根源在岸上,甚至在十公里以外的岸上。因此决不能就河而治河。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上可以划定绿线、蓝线,但在河道治理的指导思想上不能人为的划界线,应系统考虑区块的截污纳管、垃圾处理、管网建设等多方面因素。在制定河道治理远、中、近期计划时,必须将污水处理厂、企业搬迁、地块开发、污水干管、垃圾处理、截污纳管等建设计划一并考虑。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水污染治理不等同于河道整治工程,更多的时候需要结合其他非工程措施的支持和配合。

城区要恢复河道生态面貌,必须彻底摈弃“只要金山银山,忽视绿水青山”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主动地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自律,尽力避免和减轻人类活动对自然产生不良影响和破坏,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相协调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说,从过去“只要金山银山,忽视绿水青山”到现在“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是对河道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4、水体“活动”起来

认识到水在城市的自然生态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就必须要对河道水采取治理措施,让水能真正地“清洁”并“活动”起来。为此,对半山地区的所有河道进行全面的疏浚和整治。采取的工程措施有:(1)河道清淤: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消除底泥污染。(2)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设:沿河建设垃圾收集点、中转站,促进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3)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建设:按照统一规划、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雨污同步、厂网同步,坚持污水管道和泵站建设超前,尤其重视污水支管的实施。(4)河道生态建设:采用生态式驳坎,沿河设置慢性系统、休息亲水平台,种植绿化,并实施水体生态修复与水质改善工程。(5)成网连片建设:把半山地区河道“串”成网“连”成片,打通“断头河”,组织实施拆坝建桥(涵)工程,使城北的河道水体真正活起来、流动起来。

另外,为了更有效地实施“碧水工程”,把生态当作投资环境来抓,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河水污染的源头抓起,切断污染源,正本清源,还河水清澈的本来面目。杭州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集中对该区域水质污染严重的企业关停或搬迁。作出这样的决策,对身处经济发展热潮之中的城市决策者来说,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智慧,更需要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子孙后代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5、建立长效河道治理管理机制

城市河道的“碧水工程”绝不能成为追求一时功效的“面子工程”,必须保证其功效是永久牌的。因此,必须在重视河道疏浚和整治的同时,更需要重视河道的长效管理,建立一支规范化、专业化的高素质管理队伍,才能巩固河道疏浚和整治的成果,从根本上改变河道的面貌。

(1)加强组织领导。为此,拱墅区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区长为首的区河道综保工程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指挥协调作用,区有关部门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建立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优质高效地完成河道综保工程。

(2)强化共建机制。认真汲取市区道路综合整治工程和背街小巷改善工程的有益经验,整合各方资源,建立联动平台,深化共建机制,为河道综保工程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群众保障。通过公开展示整治方案等方式,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3)加强城市河道长效管理,根据河道综保工程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引配水工作,并做好工程实施期间城市河道的防汛指导工作;加强建管衔接,及时做好各河道综保工程的接收界定、图纸会审、沟通协调、竣工验收等工作。对沿山港等6条已移交河道开展了长效管理试点,通过在认真总结河道实施长效管理取得实效的基础上,结合区级河道特点,制定了《城区河道管理办法》,由市、区两级财政提供专项经费,建立健全了市、区两级河道管理网络,强化检查考核,对各条河道的管理工作进行详细规定,定职责、定任务、定人员、定经费、定期考核,使河道的长效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6、河水治理管理

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素质。为此,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河道监管队伍,才是河道长效管理取得成效的关键。为此,成立了拱墅区河道监管中心,对所移交河道实行统一管理。之前,各镇(街道)河道管理责任单位不统一,曾出现过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管理队伍兼职过多等问题,管理上互相扯皮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影响了全区河道管理工作的整体推进。2009年,将农业(林水)局的河道管理职能划归给区河道监管中心,实行统一管理,有效避免了以往的种种现象。建立并强化了市、区两级考核制度,监管中心每季度对管理工作进行一次定期考核,从而促进了河道管理的工作效率。为了提高已移交河道的长效养护水平,面向社会实行了河道管理的市场化运作,公开选择养护队伍,实行竞争上岗。

篇5

关键词:组织生态学;外部机会;职业迁移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1-0010-03

近年来,对职业迁移(包括工作、薪酬、职业等)问题的研究受到了社会学和经济学的重视,并且随着组织生态学尤其是组织经济生态学的迅速发展,逐渐引起了生态学的关注。对职业迁移问题研究的视角颇多,所得出的结论也存在诸多差异。一般而言,按职业迁移的形成因素及劳动力市场结果的决定因素可以归为三类:1.个人特征论;2.工作和组织特征论。3.个人与工作的匹配过程特征论。

一、个人特征论

Blau and Duncan 1967,Beeker(1975),SeweU&Hauser(1975),Granovener(1981),Antel(1986),Levine(1993)等人主要是从人的技能与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认为职业迁移是由个人特征因素决定的。有关的个人特征如社会经济背景、教育、在职培训等决定了职业分布(The distribution of ioh)及工作报酬。个人的知识、技能水平、个性等状况决定了个人对不同工作的偏好程度,正是这种偏好决定着人的职业迁移行为。

个人特征理论认为,个人特征对职业迁移具有重要影响,看到了职业迁移中属于个人因素的一面,对微观职业迁移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但它把个人特征看成产生职业迁移的决定因素,忽视了组织因素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受到了工作与组织观点论者的批判。

二、工作与组织观点论

工作与组织观点论者(spencel974,Thurowl975,S&rensenl977)弥补了个人特征论者在职业迁移研究问题上的缺陷,他们认为,有关工作和组织的特征决定了工作报酬与职业迁移,在他们看来个人特征仅仅只是一个影响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与个人特征相比,职位特征对报酬的决定作用更大,个人总是试图搜寻更高报酬的工作并努力使自己与工作要求相匹配(Mo~ensenl986)。当在职工作者不满意现有工作或者期望到别的地方找到更好工作时,他们就会产生职业迁移行为(Halabyl998;klein,Spady&Weissl991)。企业组织规模大小,发展机遇以及企业内部岗位设置与职责要求等都是影响企业员工产生职业迁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企业的比较,包括工资待遇、福利、企业文化、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提供给员工的发展空间大小等方面,都会对职业迁移的产生影响。比较差异越大,职业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三、个人与工作的匹配过程特征论

工作与组织观点论者在研究职业迁移行为时虽然已经引入了“外部机会”这一因素,并且也对外部机会对工作时间长短的影响效果进行一些预测,但他们并没有对其进行检验,因此他们的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此外,他们的研究也仅仅只是一个静态研究,缺乏动态分析,HeatherA.Haveman(1994)弥补了这一缺陷。

HeatherA.Haveman从组织角度动态地研究了组织变迁对职业迁移的影响。他认为,职业迁移的核心机制是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过程中出现的职位空缺和职位消亡,而产生职位空缺和职位消亡的根本驱动力是组织的建立和消亡。因此,他在研究中论证了组织的建立、消亡和兼并对工作及职业变迁的影响,即组织建立创造就业岗位。而组织兼并和消亡毁掉或减少就业岗位。他的研究将有关职业迁移的研究带人了更微观的领域,以前的研究只注重组织变迁对组织本身及社会的影响,而他将组织变迁与职业变迁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并论证了两者的联系。

个人特征论与组织特征论在研究职业迁移行为时,两者都简化了人与工作的匹配过程,忽视了个人对工作的评价以及组织对个人的评价中存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如信息搜寻、迁移风险、待鉴定的合约价值等。工作搜寻理论对不确定因素下的职业迁移及人与工作的匹配进行了研究,弥补了这一缺陷,并进一步研究了产生职业迁移的原因。

四、基于组织生态学视角的职业迁移理论

(一)组织生态学研究简述

生态学在组织理论研究中的应用被称为组织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从社会学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组织理论,运用生态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概念、模型、理论和方法对组织结构及其所受环境影响进行研究。

组织生态学认为,组织生态系统是由组织共同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统,跨越传统的产业边界。这里的“组织”包括营利性的企业组织和非营利性的其他各类组织。由于组织生态研究领域学者的专业学术背景不同,所研究的问题各异,因此,提出的概念、采用的模型、分析的方法也有差别。

国内在应用组织生态的概念时存在不一致性。如在一些文献中,分别用“组织生态”、“人口生态”、“种群生态”、“企业生态”、“商业生态”等不同的术语来分析大致相同的研究对象,产生了一定的概念混淆,更多则称为企业生态学。

公认的组织生态学开山之作是Hannah和Freeman在1977年发表的论文《组织种群生态学》。他们认为,在一个特定边界内的,具有共同形式的所有组织构成种群。那些同处于一个种群中的组织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影响着这些组织的活动方式及其结构。1988年,Carroll主编的《组织的生态模型》(“Ecological Model 0fOrganizations”)出版,对组织生态学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起十年间的成果作了归纳,收录了十个经验研究和两个理论研究的成果。1989年,Hannan和Freeman合著的《组织生态学》(Organizational Ecology)对早期组织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经验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1990年,Singh编辑的《组织演化:新方向》(OrganizationalEvolution:New Directions)提出了由生态向演化转变的思想。1992年,Hannan和Carroll出版的《组织种群动力学:密度、合法化与竞争》则对组织种群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进行了实证与模拟分析。认为环境所能够提供的资源量有限,种群内的组织必然会以不同的方式展开资源竞争,并且因所占有的资源量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创建率、变化率和消亡率、综合表现出不同的密度依赖性。1994年,Baum和Singh编辑的《组织的演化动力学》侧重讨论了组织演化的层级本质,比较详尽地说明了演化的思想,并且开始尝试着去整合对不同层次演化问题的分析,并据此把收录的文献分成了四个层次递进的部

分,即组织内演化、组织演化、种群演化和群落演化。1995年,Carroll和Hannah出版了《产业中的组织:战略、结构与选择》一书,对多种产业的演化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实证研究。1999年,Aldrich的《组织演化》,从组织演化的角度对组织生态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2000年,Carroll和Hannah再度合作,出版了《公司与产业的种群统计学》一书,借鉴统计学的方法深化了组织生态学的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借鉴现代生态学的理论成果,西方组织生态学将研究的对象拓展到包括组织内单元、组织、组织种群、组织群落和组织生态系统,这样一个递进的层次系列。并运用生态位的概念具体描述了一个种群和其他所有种群不存在竞争的特定资源空间。用“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宽度”描述了种群间的竞争。2002年,Baum在出版的《组织指南》一书中,则按照组织内、组织和组织间三个层次对组织生态学研究的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各个专题未来研究的方向。

(二)生态学在职业迁移研究中的运用

Takako Fujiwara-Grcve(2000)对外部机会进一步作了深入研究,他认为,组织生态是影响工作者外部机会期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并运用了匹配理论和评价理论对员工外部机会期望是如何受组织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不同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构成一个相互影响制约的生态系统。组织内的各个因素。如组织规模大小、就业结构、就业人数、员工知识技能水平构成等都受到了组织生态的影响。组织生态构成丰富,包括行业分布、行业互补性与替代性强弱、企业组织数量与规模等,Takako Fujiwara-Greve(2000)在其研究中,根据这些因素的重要性与显著性做了取舍。在《Organization E-colojy and Job Mobility》一文中,他将组织规模分布的特征归结为两个方面:组织的多样化,即只考虑组织数目的多少。而不考虑组织的规模大小;组织的不均衡性,即只考虑规模大小,而不考虑组织数目的多与少。同时他从职业迁移的产业部门迁移和地域迁移两个视角来研究,在此基础上作出四个假设:

假设1:一个产业内组织差异化越大,产业内的职业迁移越多,产业间的职业迁移越少;假设2:一个产业内组织不均衡性越大,产业内的职业迁移越多,产业间的职业迁移越少;假设3:一个地区内组织差异化越大,产业内的职业迁移越多,产业间的职业迁移越少;假设4:一个地区内组织不均衡性越大,产业内的职业迁移越多,产业间的职业迁移越少。

Takako Fujiwara-Greve从NLHS(Norwegian Life HistoryStudy 1991)获得了研究职业迁移所需要的相关数据,对提出的几个假设一一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予以检验,结果证明了假设盼合理性和正确性。通过研究作者还发现,不均衡性比多样化在影响职业迁移方面作用更大;组织生态对产业内的职业迁移具有重要影响,但与个人教育水平相比,对产业间的职业迁移较小。通过研究还预测到同一部门内组织多样化越大、组织不均衡性越大,部门内的职业迁移越多,而部门间的职业迁移越少,并从产业角度和部门角度搜集了相关数据验证了这种预测的正确性。

Takako Fujiwara-Greve对职业迁移的研究注重了外部性机会结构对职业迁移的影响,将组织生态看成这种外部性机会结构组成的一个决定性部分,对现代职业迁移的组织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意义。

篇6

关键词:窗体光伏 遮阳 发电 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M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b)-0016-03

随着近年来高层建筑的发展,其遮阳问题也一直被人们所关注。高层建筑,受安全性以及其自身高度等的局限性,很难安装较为节能的大型铝合金遮阳板,现如今普遍使用的仍是小型塑料百叶窗以及遮阳布。虽然两者的遮阳效果大致都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但由于使用时会遮挡光线入射,必定会造成大量电灯能耗的浪费,且没有办法产生能量补给,浪费了大量资源。

笔者由此引发思考,设计出一套智能可升降的太阳能玻璃百叶窗。通过机械传动装置实现百叶片的升降与旋转,同时利用覆于百叶片上的太阳能电池片进行能量收集。控制系统由基于AT89C52的单片机控制程序和电路组成,实现百叶升降旋转自动化、最大功率点跟踪以及电压转换。

对于一个完整的智能太阳能百叶窗,整个系统分为五个部分,即玻璃百叶窗(包含太阳能板)、控制器、蓄电池、用电器和外部遥控。

1.百叶窗机械设计原理

玻璃百叶窗不同于传统的大型铝合金百叶窗,其通常安装在室内,起到一个亮化空间,改善通风的作用,但玻璃百叶窗起不到遮阳的效果,通常为固定状态,只能旋转叶片角度,而不能改变上下位置。笔者由晒衣架引发思考,设计了该种可升降的玻璃百叶窗,如图1所示。

机械设计原理主要分为百叶片旋转与升降两部分。

1.1百叶片的升降

首先,多根短杆相连形成了一个多菱形相连的框架结构,而该框架结构具有同步折叠与拉伸性。

旋转杆11与螺纹进伸短杆2相咬合,进伸短杆2与顶部水平杆7相连,而水平杆与形成菱形框架机构的最上部一根短连杆相连,菱形机构中每一根短连杆互相连接。

当电动机转动时,电机外伸旋转杆11也随之转动,带动螺纹进伸杆2向外运动,使得短连杆节点之间的距离减小,菱形机构整体上移,从而实现了百叶窗(含电池片)的上升;同样,当电机反方向转动时,使得螺纹进伸杆2向内运动,使得短连杆节点之间的距离增加,菱形机构整体下移,从而实现了百叶窗(含电池片)的下降。因此,控制电机的旋转即可控制百叶片的上升与下降。

整个百叶窗的升降传动链为:

电动机4电机外伸旋转杆11螺纹进伸短杆2顶部水平杆7菱形机构短杆10菱形升降机构。

1.2百叶片的旋转

百叶片的旋转采用平动机构,每根百叶片顶端伸出的销轴与一个三折线机构相连,三折线机构的两端一端与销轴固定相连,另一端套于槽型轨道中。电机置于顶部,带动槽型轨道的一端做圆周运动,从而带动销轴旋转,百叶片也随之旋转。

旋转传动链为:

顶部电机三折线机构外伸滑动槽3三折线机构8百叶片销轴9百叶片14实现百叶片旋转。

2.太阳能电池片的利用

根据设计,玻璃百叶窗安装在室内,太阳能电池片覆于百叶片的表面,随着百叶片的运动而同步运动。

2.1遮阳作用

由于太阳能电池片完全不透明,在炎热且光线强烈的夏季,将全部百叶片降到最低位置,同时将百叶片转动到竖直平面,则可以完全遮挡阳光,避免光线和热量进入室内,有很好的遮阳效果。

2.2产能作用

太阳能电池片吸收阳光能产生电能,在该机构中太阳能电池片作为遮阳的主要工具,与此同时也能吸收其遮挡的阳光,将这部分能量收集与应用,是该百叶窗与传统百叶窗最大的区别所在。

将每一片电池片通过焊带串联起来,由太阳能所产生的能量便能通过电路传递出来,收集到蓄电池上,蓄电池上的能量通过转换器,为用电荷载提供匹配电压,供给室内小型用电器工作,也可以运用于高层公寓,达到一个变相太阳能热水器的作用。当发电的规模达到一定大的量之后也可以对电能实现并网,这种方式成本较高,短期内并不提倡应用。

2.3产能实验测定

为了准确测定实际情况中太阳能电池片的产能情况,我们利用对比试验进行测定,并将其与固定角度的墙体太阳能光伏进行了比较。测定数据后运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单位时间内收集的能量如表1所示。

通过实验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在不考虑电路能量损失和各方面折损的情况下,变化太阳能电池片角度、采用最大功率点跟踪的方法所能收集的能量比墙体固定角度太阳能电池片所收集的能量要多达左右,如能将这部分能量加以利用,是个非常可观的数目。

3.控制系统

整个控制系统分为最大功率点跟踪、升降自动控制、旋转自动控制和电压转换四个部分。控制系统由基于AT89C52单片机的控制程序和电路组成。与外部遥控相连接,通过外部遥控上的按钮触发程序运行,达到预设效果。

3.1最大功率点跟踪系统

由于太阳高度角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以不同的太阳高度角照射在太阳能电池片上所能产生的能量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控制系统中增加了最大功率点跟踪系统(MPPT),通过百叶片的不断旋转调整太阳照射的角度,保证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功率最大。

所谓最大功率点跟踪系统,具体地讲即主程序向电机发出旋转命令,电机转动,同时电功率数据模块将测得的每一时刻的功率信号返回主程序,当到达输出功率最大值位置时,程序向电机发送停止信号,电机停止转动,百叶片也同样停止转动,此时太阳能输出功率达到最高。

3.2旋转自动控制系统

当然,虽然可以由最大功率点跟踪系统实现太阳能的最大利用,但用户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调节百叶片的角度。通过外部遥控上的旋转按钮,向控制旋转的电动机发出运行命令,百叶片随之转动,调整到适合的位置即可。

3.3升降自动控制系统

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行调节百叶窗的整体高度。按下上升或下降按钮,主程序向电动机4发出旋转命令,通过机械传动,带动了整个菱形机构及百叶片上下升降。当上升或下降到一定要求的高度之后,按下停止按钮则电机停止转动,百叶片也停止上下运动。

在可升降的极限位置,也即窗的顶部和底部,两端各安置一个红外线接收和发射装置。对于下部,红外线能够被接受为安全状态,当红外线不能被接收时,程序向电机传输停止命令,百叶片停止上下运动。对于上部,红外线不能被接受为正常状态,当红外线能够被接收时,表明已达到顶部位置不能再上升,因而程序发送停止命令。

3.4电压转换

白天太阳照射,电池片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蓄电池将太阳能电池输出的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到了夜间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输出到外界负载上。但由于蓄电池的输出电压与用电器的工作电压并不一定是一致的,因此在控制系统中加入一个转换器,为用电器提供匹配电压。

篇7

【关键词】动态几何软件;动态几何学习;选择性注意;GeoGebra

Cognitive Analysis of Dynamic Geometric Effects of Selective Attention on Students

GAO Yuan JIANG Jian-guo

(School of Mathematics,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000,China)

【Abstract】The dynamics of geometric most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practice, the lack of relevant theoretical analysis has been one big flaw. Based on the attention theory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vision, perception, target and knowledge gives the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geometry effects on selective attention of students, and demonstrates the dynamic geometry of educational value.

【Key words】Dynamic geometry software;Dynamic geometry learning;Selective attention;GeoGebra

0 引言

动态几何软件(Dynamic Geometry Software,简称DGS)是教育价值非常高的软件,在小学、中学、大学等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DGS主要功能是在计算机上绘制动态几何图形,作图原理与欧式几何理论一致。目前,世界各国已成功开发了多款DGS,如几何画板(美国)、超级画板(中国)、GeoGebra(澳大利亚)等。

动态几何图形是由DGS绘制,其在变化的过程中保持几何关系和性质不变。动态几何图形有两个主要特征:(1)图中的某些对象可以用鼠标拖动或用参数的变化来直接驱动;(2)其它没有被拖动或直接驱动的对象会自动调整其位置,以保持图形原来设定的几何性质[1]。

国内的研究肯定了DGS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利用DGS进行数学实验,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对思维的深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国外对DGS在教育中的应用的研究非常宽泛,例如,DGS对“反证法”论证结构的分析[3]。Susan K提出在动态几何环境中,拖动策略和动态几何推理的Van Hiele层次有直接的联系[4]。

在动态几何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见到由曲线和线段构成的图片,见图1。当学生看到这样的图片时,首先注意到的是曲线,其次才能分辨直线图形的特点,这个现象称为“直曲现象”,它是学生运用选择性注意力的自然表现。选择性注意则是对外界丰富的信息进行筛选以确保有限的认知资源得以高效运行的认知系统[5]。注意的选择性维量和信息加工者活动的主动性是选择性注意的先决条件。

图1 直曲现象

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低与选择性注意习惯有直接关系,目前,国内外对DGS的研究大多数是从教学实践的角度进行的,而DGS对选择性注意力影响的探析仍然很少。本文借助GeoGebra动态几何软件对选择性注意力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认知分析,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效果,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1 选择性注意的理论

维特罗克提出的学习生成模型指出:学习过程不是从感觉经验本身开始,而是从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6]。在注意的基础上忽略不相关刺激而对相关刺激进行选择就是选择性注意。Terisman信号衰减理论、特征整合理论以及斯特鲁普效应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三种选择性注意理论模式[7]。

注意且知觉外来信息的刺激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始。选择性注意对学习产生影响至少通过两个控制层面来表现,其一是通道内选择,针对较低级、单一任务中的情况;其二是任务选择,关于较高级的、双重任务与执行功能有关的选择。主动的、有目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学习过程。它是依据现有的学习内容、兴趣、先前的知识、经验来实现的。因此,学习者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对相关信息保持觉醒,同时进行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激活与维持学习心理状态,将注意集中在有关学习信息或重要信息上[8]。该策略的使用,要求学习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信息的选择:一是选择性编码,目的是从大量无关信息中筛选出相关信息;二是选择性组合,有选择地将已编码的信息以某种合理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三是选择性比较,将新获得的信息与过去经验相比较,建立起联系。

通过这种学习策略,学习者严格筛选进入大脑的信息,保证大脑编码、贮存、加工信息,同时有效地抑制了干扰刺激,保证对相关信息的高效加工,见图2。因此,选择性注意学习策略对提升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9]。

图2 信息加工过程

2 动态几何图形的认知特性

2.1 视觉敏感性

刺激的特征,如:性质、数量、空间分布、与主体的关系等是影响选择性注意的主要因素。就刺激物理特征而言,有差异的刺激,如:形状、大小、强度、颜色、位置等能够唤醒学生选择性注意力。根据Terisman信号衰减理论,学生事先注意并分析了刺激的物理特性,对于具有目标特性的刺激,把信号传到下一个阶段,而对于没有目标特性的刺激,我们把它仅仅当作弱化刺激。

颜色是引起视觉的重要属性,颜色的不同将引起学生的选择性注意力。由Geogebra可以作出具有色彩特征的图片,见图3,“红色”刺激将会吸引学生注意,同时弱化其他颜色的刺激。所以,教师应该将“颜色标注法”贯穿于教学活动吸引学生选择性注意力,增强视觉敏感程度,提升课堂效果。

图3 颜色标注

2.2 视觉范围性

研究显示,落在中央凹(视网膜中心2球面度范围内的区域)和中央视野(视野中心水平8度,垂直6度范围的椭圆区域)的物体可以获得最清晰的视像[10]。因此,使用Geogebra中“滑杆”功能描绘图形对称、全等、旋转图形时,见图4,要考虑人眼的注视幅度和左右的不同分配,从而限定“滑杆”的范围。两个对称图形的距离不宜过大、旋转的速度不宜过快,否则会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选择,加大了注意和认知负荷,给学习带来干扰。

图4 三角形的旋转

2.3 直观感知性

学生对几何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皮亚杰认为空间知觉能力经历拓扑性、投影性和欧几里得性[11]。几何学习涉及三种认知过程:(1)视觉过程:几何结论的复述、探析复杂几何问题,主观证明的空间表示;(2)推理过程: 知识拓宽、证明和解释的过程;(3)构造过程:图形的构造是呈现的数学对象的表达和观察结果的模型。杜福尔的研究[12]认为:三种认知过程必须独立地发展;不同的人的视觉过程和推理过程是不同的,应该予以恰当的区分;而只有经过恰当的区分,这三种过程才能协调地发展,见图5。

图5 认知过程

由于演示实验能够得到灵感,变化的刺激物比静止的刺激物更能引起注意,Geogebra动态几何软件可实际地变动图形,增强学生的选择性注意力。变更图形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分解组合图形、放大缩小图形、平移旋转图形等、以不同的方式更改图形之后,能够得到操作性的理解。这些操作可使图形具有启发性的功能,故可以在操作过程中突显出图形的变化,从而得到某个证明步骤或解题的灵感。

例如,运用Geogebra展示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使原本静止的直线运动起来,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实验,总结出圆与直线具有相切、相交、相离的关系,见图6。演示实验是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借助它足以刺激学生的选择性注意,唤起学生的新奇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最终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图6 圆与直线位置关系

2.4 目标明确性

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习目标,其是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期望。学习目标在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学生有选择地加工信息,确定目标并加以注意是学生运用选择性注意力的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设定学习目标是引导学习者期望的重要手段,它对学习起着定向和标准作用。

学习者的期望(心向)能对注意指向产生强烈的影响,是否有明确的目标影响着学习方向的确定和学习标准的选择,目标不同,注意倾向也不同,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心理努力也不一样。因此,学习活动的主要任务是树立目标意识并且学会确定学习目标。发挥学习目标的指导作用,有选择地注意与目标有关的信息,使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进行心理活动,发挥选择性注意力的作用。

学习目标的确定与问题的提出方式有重要关系,提出问题的方法是保持高度警觉、吸引学生选择性注意的策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新知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直接提出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来达到。动态几何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三条高线是否交于一点?学生运用Geogebra动态几何软件作出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便可以发现问题的结论,并且利用Geogebra动态几何软件中“拖拽”功能改变三角形的形状(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学生主动探索结论,见图7。确定目标的方法利于忽略不重要的信息,加强注意重要的信息,使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选择性注意。Geogebra创设的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知觉系统的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的反思,引发学生对这个结论的进一步思考,进一步探究。

2.5 知识创新性

注意过程中包含朝向反应。朝向反应有两个特征:知识材料的新颖性和习惯化。教师必须认识到,只有知识材料新颖有趣,才能充分唤醒学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有选择地进行注意。而知识的重复呈现会形成习惯化,只会削弱知识的新颖性,难以诱发朝向反应。在新时期的教学过程,尤其是动态几何问题的教学,需要运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材料。在抛物线的讲解中,运用一张“愤怒的小鸟”游戏图片作为背景,见图8,还可以利用这样的游戏问题引入教学重点问题,轻松而快乐的学习活动使教学朝着正向发展,完成教学任务。

3 结束语

DGS有助于在解决几何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通过猜想与实验去发现解题思路,也有助于教师制作典型例题,变换表征形式,检验学生的解释等。在适当的数学教学问题中,将DGS和选择性注意策略的认知方法相结合,合理地使用DGS可以增强学生的选择性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让学生从对几何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对几何的兴趣。学生寻找新的学习技巧,突破传统教学,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巧妙使用选择性注意力,从而快速理解教学活动,达到深入挖掘知识精髓的程度,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图7 三角形的重心

图8 愤怒的小鸟

有研究者提出,DGS在数学教学中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知识基础,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几何知识的前提下,大量地使用DGS会不会损害学生的几何思维?教学是否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用概念的形成方式教学效果会如何?这些都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张景中,江春莲,彭翕成.《动态几何》课程的开设在数学教与学中的价值[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3):1-5.

[2]陶维林.在CAI中用《几何画板》进行素质教育[J].数学通报,2001,40(2):14-16.

[3]Baccaglini-Frank,A.Antonini,S.Leung, A., Mariotti,M. A. Reasoning by contradiction in dynamic geometry[J]. 2013,7(2):63-73.

[4]Susan K. Forsythe. Linking dragging strategies to levels of geometrical reasoning in a dynamic geometry environment[J]//Smith, C. (Ed.) 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Learning Mathematics 33(2),2013.

[5]Downing P E. Interactions between visual working memory and selective attention[J]. Psycholgical Science,2000,11(6):467-473.

[6]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41(4):75-108.

[7]Robert J.Sternberg.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8]肖谷清,肖小明,谢祥林.选择性注意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化学教育,2005.

[9]周详,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选择性注意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5):1159-1163.

[10]黄艳群,黎旭,力荣丽.人机界面[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翻译能力培养 被动语态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120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要在多元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达成共识、深化合作、推动区域性和全球的发展目标,需要一个沟通的桥梁――翻译。同时,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既掌握专业知识又能熟练应用英语的综合人才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其中,翻译能力的培养自然成为了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为此,要加强高职学生英汉翻译能力的训练,使其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提高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能力。

在英语中,被动语态为一种较为受欢迎、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方式。同汉语相比,英语中动词的被动语态的使用要广泛的多。在英语中,几乎所有的及物动词和有不及物动词加介词构成的短语都能用作被动语态的形式。只要你不想表达出动作执行者或强调动作承受者时,你就能使用被动语态。但是在汉语中,被动含有的表达却有多种不同的方式,例如,用主动表被动、无主句、判断句和“把”字句等。由于汉语和英语句法结构和语法的不同,使得把英语的被动语态句式翻译成汉语成为了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因而在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训练过程中,被动语态的翻译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英语被动结构多由助动词加动词过去分词构成。汉语被动意义的表示方式与英语不同,除少数“被”字句及类似句式除外,汉语常常将动作的执行者省略,运用动作的承受者加及物动词构成无标记的功能被动句。因此,英译汉时,原文中的被动语态有时会变为主动句或无标志的功能被动句,偶尔也译作“被”字句等。

结合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笔者认为有必要将高职学生翻译能力培养中被动语态的翻译作为一门单独的课题来研究探讨。为此,笔者以自己讲授的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的《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中所出现的句子为例,探讨了被动语态的翻译策略。

1 将被动语态翻译成主动语态

英语的被动语态经常翻译成汉语的主动语态。

1.1 将动作的执行者译作主语

英语中,很多被动语态的句子,通过介词by引出动作的执行者,翻译时,可以将此类by结构中的宾语翻译成主语,而将原来英语被动语态句式中的主语翻译成宾语。类似的结构还有由介词in、for等引导的介词短语作状语,翻译时,可将其翻译成译文的主语。

The family was welcomed into the new neighborhood.

街坊欢迎这家人住进来。

My life was saved by a smile.

一个微笑救了我一命。

1.2 保留原句的主语

在有些英语的被动语态句子中,为了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并没有提到动作的执行者。在翻译此类句子时,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保留原句主语的位置。这样翻译出的汉语句子看起来是主动句,但事实上是没有使用“被”字的功能被动句。这是因为,在汉语中,许多句子可以不使用“被”字或“为”字来表达被动的含义。

The townsfolk were shocked.

镇民们都震惊了。

In one year, the project was finished.

用了一年的时间这项工程就完成了。

1.3 增加合适的主语

汉语的思维方式重“事在人为”,动作和行为必然是由人发出的,事或物不可能自己去完成这些动作和行为,因而表达时往往要说出动作的执行者。如果在原句中没有出现动作的执行者,但是在翻译时却有必要提及时,应该找出暗含的动作的执行者并将其作为句子的主语。在这种情况中,最常用的主语是“人们”、“大家”、“有人”等。

Over 40,000,000 cases of tomato juice are consumed as millions of bottles of catsup.

人们消费的番茄汁超过了4000万箱,番茄酱几百万瓶。

He will flare up immediately when something is said or done wrongly.

如果有人说错什么话或做错什么事,父亲马上就会大发雷霆。

2 将被动语态翻译成无主句

同英语相比,汉语的无主句是非常独特的。英语中有些被动句式不需要或无法说出动作的执行者时,往往将其翻译成无主句。总的来说,表达特定地点发生了某事或表达观点、态度要求等的句子,就通常翻译成此类无主句。

I’ll always remember you were there when you were needed.

我会永远记住,每当需要你时,你总是在那儿。

As mothers are judged, you stand with the best.

要是对母亲们进行评价,你当立于最佳母亲之列。

3 将被动语态翻译成判断句

有些表达特定过程、性质或状态的英语被动语态句子,并不强调被动动作,而只是着重对事物的过程、性质或状态的描述,其结构与作用类似于“系动词+表语”的结构,因此他们经常翻译成汉语的判断句。即将谓语动词翻译成名词,然后将其放在“是”和“的”之间。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者没有动作的执行者的英语被动语态句式经常翻译成此类句式;还有一些被动语态句子则通常翻译成“……的是……”这个结构。

And, second, strength and courage aren’t always measured in medals and victories. They are measured in the struggles we overcome.

第二,力量和勇气并非总是以奖牌和胜利来衡量的。它们是以我们战胜的困难来衡量的。

She was met by the office manager, Margaret Costello.

接待她的是办公室经理――玛格丽特・科斯特洛。

4 将被动语态翻译成被动语态形式

有些英语的被动语态句子旨在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者被动的动作。这些句子不应该翻译成主动句、无主句或判断句,而应保持原句中的被动形式以保留其强调的被动含义。在英语中,被动语态虽然使用频繁,但是其标志、结构却很单一,一般是由“be+动词的过去分词”及其变化形式构成;相反,在汉语中,虽然被动语态使用较少,但其被动标志却纷繁复杂的多,最常用的词有“被”、“遭”、“受”、“为”、“让”、“给”、“由”、“得到”、“受到”等。

The code was used to deliver messages to the soldiers at night. It was made up of dots and dashes.

这种电码被用来在夜间想士兵发送信息。它由点和划组成。

Get a bag to carry the gold and you shall be paid.

拿一只口袋来装金子,你会得到报酬的。

5 将被动语态翻译成“把”字句

汉语中,谓语动词的宾语一般位于动词之后,而用了“把”字就能把宾语提到动词之前,以强调行为结果或行为方式。此类句子中,谓语动词通常是能带支配对象的行为动词,所用的动词的前边或后边都要带有表示结果或方式的附加成分。在书面语中,有时用“将”字代替“把”字,仍称“把”字句。这样就明确表示了动作的发出者对承受着的处置或支配行为。

So, we’ve arranged for each child to be placed with a different uncle and aunt.

所以我们已在安排把每个孩子安置在一个叔叔、阿姨家。

He looked at his hands ---- they were worn from the spade that he had used all his life.

他看看自己的双手――用了一辈子的铲子把他的手都磨出了老茧。

可以说,被动结构的使用几乎无所不在。这是由于这样的用法简洁、客观,不带感彩。在大多数情况下,英语的被动句翻译成汉语的主动句,只有在特别强调被动动作或突出动作的承受者时,才翻译成中文的被动句。所以当我们翻译此类结构时,需要特别注意,要选择既符合汉语习惯,又保持上下文连贯的译法,同时,既要注意语态转换的一般规则,又要留心例外情况,有的被动语态形式在翻译时已有固定模式,更是不可忽视。但在汉语中要尽可能少地使用被动语态,这是翻译被动语态的原则之一。

篇9

[关键词] 品牌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生态政治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F713.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7-0050-03

[作者简介] 王东强,重庆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重庆文理学院品牌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人员,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 品牌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

田书芹,重庆文理学院品牌科学研究所助教,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品牌管理理论及其应用。(重庆 402160)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企业组织和公共组织都面临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新环境,组织需要快速的发展,而组织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其中最核心的是品牌竞争。可以说,21世纪是品牌的天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是品牌竞争的市场。品牌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并不断变化的复杂有机组织(Agnieszka Winkler,1999)和体系,有着极其复杂的层次和结构,政治结构作为整个品牌生态系统的战略控制中心,反映了各战略集团、组织、部门和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对立和统一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品牌竞争日趋激烈并蕴涵强烈的政治学语境,对品牌变革的政治生态学阐释对考量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带来了独特视角。

一、品牌变革的生态政治学语境

品牌本是一种市场营销行为,属于营销管理的范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1960年对品牌的定义被营销管理界普遍接受,认为品牌是指不同竞争者为相互识别而赋予各自产品或服务的名称、说明、标记、符号、形象设计以及它们的组合。品牌作为社会组织通过设立区别标识,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价值和承诺而形成的无形资产,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已成为竞争焦点和赢得市场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对于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是由具有不同背景、价值观和利益诉求的个体和群体组成的,这就形成了组织内部的互动环境,这种互动过程中,组织的各个层面、各个发展阶段,政治行为无处不在。[1]如在品牌生态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在品牌定位、品牌塑造、品牌经营和品牌维护中,都充斥着政治学意义上的权力、权利和利益斗争。尤其是品牌变革,要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对于有限的资源,当各部门权力相当、各部门之间存在利益此消彼长的关系或者利益巨大时,更容易产生政治行为。因此,品牌生态政治化,其实质是把品牌生态问题提到政治问题的高度,进而使政治与品牌生态环境的发展一体化,把政治与生态有机辨证地统一起来,最终促进品牌政治与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

(一)品牌变革的核心围绕权力

权力是政治学的核心。从内涵上看,“权力”原义指权位、势力,现一般指职责范围内的指挥或支配力量,是一个政治学范畴;领导权力或控制权力是品牌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其运行的基本设置。政治结构是整个品牌生态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部分,而品牌生态系统领导权则是它的控制中心。品牌生态系统领导权通过复杂的信息网络上下左右交换信息,把整个政治结构结合为控制品牌生态系统的机构,通过这个机构来控制部分或全部品牌生态系统的活动。[2]随着品牌战略的调整、品牌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人力资源结构性的调整,从高管层的选聘到不同员工的结构优化,人员的更新在所难免。而这一切的变革都是围绕领导或者控制权力这个中心而展开的,一方面品牌变革常常会对某些组织成员的权力和支配地位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品牌本身的权力资源、权力关系也要面临重新分配和调整。

(二)品牌变革的动力在于利益

政治结构也就是政治上层建筑,它反映的是品牌生态系统中各战略集团或不同集团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在商业的发展过程中,各种企业与非企业组织和人在品牌生态系统政治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各种企业与非企业组织和人是一定的战略集团为了实现共同的利益而期待、掌握或影响品牌拥有权力或品牌生态系统领导权力的一种政治组织,尤其是强势品牌拥有企业及其企业群,直接影响着品牌生态系统政治结构功能的发挥。[2]对于品牌变革,利益冲突问题是品牌变革的第一驱动力,计划实施品牌变革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变革为组织所带来的利益冲突问题,同时品牌变革必然带来利益的重新界定;从变革的发起者来讲,变革中最大的动力可能来自公司的中层,因为公司的最高层往往是旧模式的缔造者,是旧模式的既得利益者,而品牌变革意味着某种利益分配的改变,中层管理者是组织环境变化中的利益失衡者和有能力发起组织变革的倡导者。

(三)品牌变革机制在于权利

在知识经济时代,品牌变革对于组织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得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品牌变革中所普遍采取的文化机制、分配机制、人事机制、柔性机制、缓冲机制和竞争机制,充分考虑员工或管理层的接受程度,讲究民主决策和执行。对于重大品牌变革,往往需要深入了解各个层面的意见。而对于小的变革,应该在日常的工作中连续进行,着重考虑怎样既能满足变革的需要,同时又能避免造成震动性破坏。另一方面,品牌变革的动力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优势,从而带来更多的企业利润,所以,创新品牌变革机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调和内部权力关系,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客户权利诉求。

(四)品牌变革的方向在于和谐

20世纪 80年代以来,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竞争无国界的崭新格局,各国市场逐渐趋于国际化。因此,要提高中国企业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就必须进行品牌战略的变革与创新,[3]其最终目的是让品牌生态系统与内外环境更加和谐统一;使品牌内部各运行要素合理有效地配置及运行机制功能的有效发挥,并对品牌目标的实现、品牌整体功能的发挥及组织成员的心理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实现品牌生态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品牌变革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生态政治学维度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无论是品牌变革中还是在品牌变革后,品牌变革从根本上可以说是一个政治过程。在这种急剧变革的品牌生态环境下,我们认为可以从生态政治学这个全新的语境和独特维度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流程和环节实践,从而迎接品牌竞争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资源重新分配:配置合理的权力关系

权力具有两重性,积极的权力是建立在社会化基础上的,它表现为关心组织的利益和目标,帮助群体和成员设置目标、沟通信息,寻找实现目标的途径;消极的权力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表现为统治和屈从,下属完全处在被动地位,潜力得不到充分地发挥。[4]品牌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有效开展,必须削弱管理者消极权力,缩小组织内部的权力差距,向不同层级的管理者配置合理的权力资源,建立低权力差距程度的组织。在品牌变革实践中,领导和高层管理人员倾向于采用授权的管理风格,下属参与决策的机会多、参与决策的程度高,成员参与各个层次的决策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频繁,这有助于避免和降低组织的负面政治化程度。

(二)清晰的绩效评估系统:注重参与

尽早和深入地参与往往给员工一种控制品牌变革的感觉,他们会认为变革是自己的事情。这样,他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变革,会对变革实施做出更多的承诺,所以,应该赋予基层员工和服务对象更大的决策参与权,在管理过程中将员工利益包括进来,自下而上的而非自上而下的管理决策过程和通过管理层与员工层的直接对话机制实现组织利益。因此,在品牌变革的新形势下,要建立参与式的绩效评估系统,让上司、同事、下属、员工、顾客、供应商等都参与到绩效评估中,这样保证能全方位评估员工的业绩。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可以采取差异化绩效管理方法,把员工按素质、能力、绩效等排出不同的等级,再奖励先进、激励一般、鞭策或调整后进,整个过程的重点在于抓住可培养的人才、留住好员工、帮助有绩效问题的员工。成功品牌变革的经验告诉我们,参与性程度对绩效管理甚至品牌变革的成败有关键性的影响。

(三)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关注公平

对组织而言,公平就是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组织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地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5]这是品牌变革的内在要求和顺利开展的深厚基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在组织变革中重新进行人力资源的组合,在变革前建立科学公平的选人机制、在变革管理过程中建立公平的薪酬制度,对变革过程进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有效地推动变革,并将变革进行到底。尤其要建立公平和平衡的薪酬体系,因为其直接关系到成员的利益分配。一个组织的薪酬体系包括基本薪酬体系和奖励薪酬体系,基本薪酬体系注重内部公平性和外部平衡性,否则会导致并加剧组织内部群体之间和个体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将破坏组织内部协作,滋生内部成员勾心斗角、拉拢关系的消极性政治行为;奖酬标准和体系是塑造和增强组织文化的基本方法,应该注意分配公平和获得的权利平等性,从而使组织有效地向员工宣传品牌思想和价值观念,并使之理解认同。

(四) 科学的晋升机制:渗透民主

根据调查,在品牌变革中和品牌变革后,员工离职率比较高,其中晋升机制是否健全在离职原因中占了很大比重。现代组织中的“经济人”对晋升的关心多于对薪酬的注意,而品牌变革后由于制度的不完善,管理者希望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相似性的员工得到晋升,于是常常以自己的偏好和个人意志为标准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说,组织的晋升机制决定了员工是走还是留。因此,要建立科学民主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任人唯贤,唯才是举,选贤任能,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和群众公认的原则,探索建立以工作业绩为主要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标准,完善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增强人才晋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还要设立多条晋升渠道,如将晋升渠道分为管理、技术、业务等,甚至是首席业务员的岗位,让从事不同工作的员工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均有自己的晋升通道。

(五)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正视权利

组织成员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参与意识,这种参与意识与成员个人的尊重需要和成就需要有关,品牌变革要求一个组织加强自身的民主制度建设,同时也要求领导者和管理者体现民主的工作作风,使组织成员能够合理地分享信息、分享权力和分享工作成果,这样能够培养成员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增进成员与组织的关联度;参与性高的组织,成员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成员的利益诉求都有合法的途径和程序得以表达,其消极性政治行为的程度就会大大降低。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方面,可以实施持续的培训计划以保持现有的组织成员在技能上能满足变革或变革条件的需要,又能满足员工正当的权利诉求。通过预先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能够给员工提供变革需求和变革预期结果的信息,能有效防止谣言、误解和愤恨。培训可以帮助员工理解并执行他们在变革中的角色,让组织成员都能有权利参与决策,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权利感,使其自觉把个人意志和组织意志结合起来,从而为品牌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Pfeffer J . Management with power . Boston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2:46.

[2] 张锐.基于生态系统的品牌政治结构研究[J].商业研究,2003,(21).

[3] 刘雪曼.中国企业品牌的变革与创新战略[J].当代经济研究,2006,(6).

篇10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状态;疏导机制的建立

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主要依附于新生代农民工这股强大的力量。国家政府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在中央相关文件就明确提出了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让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乡生活,力量逐渐壮大,带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批人,之所以称其为新生代农民工是因为他不同于老一代的农民工。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程度上,几乎都是初中以上水平,打破了老一代农民工不识字或者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并且在新生代农民工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接受过职业技能的训练,有一定的技术技能。其次,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观念上,也打破陈规,以往农民工总是以勤俭节约来作为财富的积累,而新生代农民工并非如此,他们更着眼于未来,注重自己在未来的发展和追求。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更倾向于思想超前的城市人。再者,新生代农民工在生活方式上,也与老一代的农民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注重娱乐,娱乐方式众多,不再像老一代农民工打打麻将或是怎样,他们的业余生活安排相对而言更加充实,丰富。最后的不同是,新生代农民工在生活目标上也区别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拥有强烈的欲望和拼搏的士气,他们渴望在城市中扎根,渴望融入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和城市,而老一代农民工总是想着多挣点钱可以让家人过上好一点的日子。

二、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状态调查结果研究

1.幸福感的缺失

新生代农民工的普遍年龄在28岁以下,现况下的他们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拼搏奋斗,苦苦挣扎,相对于城市人来说他们少了一份正式的居住证,暂住在城市里的某个小地方。由于文化程度的制约,他们在选择职业上也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使得他们感兴趣,想要做的工作没有机会,因此,幸福感会大大折扣。虽然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而言,他们的文化水平确实提高不少,但是要在城市中顺利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再加上工作中的种种挫折打击他们的心理,这样的情况生活幸福感就会一点点流失。

2.自尊心被打击

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城市人在待遇上存在着严重的差别,此现象会引起新生代农民工心里的诸多不满,觉得自尊心被打击。在社会保障上,本地城市人有国家政府部门办理的合作医疗,社保医保,而外来人员想要有医疗补贴却要自己花钱给自己增至保险,才能有的报销。在工作福利待遇上,本地城市人有更好的福利待遇,而新生代农民工稍有差错就会被老板任意辱骂,拖欠工资,无法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尊严。

3.抵触与城里人的交往

新生代农民工年轻有追求,有自己的想法,总是希望在某一个城市扎根立足,但是往往事情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容易。有时候在某件事情上偶尔会有城市人歧视农民工现象的存在,致使有一部分为了避免城里人的冷眼就选择避而不往,拘束于自己的狭小的空间里,抵触与城市人的来往。

4.对城市人嫉妒和愤恨的心理

新生代农民工在一个城市工作难免会有和城市人合作的情况,然而每个人都有攀比心理,只是程度不同,在看到城市人的生活水平与自身的差距时,一些不懂得自我调节这种不公平心理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会对城市本地人有一定的愤恨,觉得凭什么他们不用那么辛苦的奋斗就可以过上好日子,越想嫉妒心理就会加重,最后严重导致生活上工作上仇视城市人。

5.逆反心理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接受过比父辈们较高的文化教育,但跟城市人相比却还是差了一点,众人熟知新生代农民工都是一群有梦想的年轻人,他们有着与城市人一样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现实生活中却只能过着单一苦楚的蜗居生活,这样的落差导致一些农民工产生逆反心理,在心里排斥城市人,更甚者一些新生代农民工破坏公共设施,以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和不满。

三、农民工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

1.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水平

教育是一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社会建设发展的主要力量,国家教育机构要贯彻落实对其的重视,在思想教育上,完善教育体系,大力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人有一技之长,方能走天下。提高新生代职业技能水平,让他们更加自信的去奋斗去拼搏自己的未来。对新生代农民工不良心理的疏导和调节要长期进行,建立一个完善的长效机制,以此引起各大教育机构的重视力度,并负责领导实施。

在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体系的基础上政府还应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因为每个人的家庭条件状况不同,所以政府在资金投入上应给予特别贫困者经费补贴,让每个新生代农民工都可以接受一个专业的培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能力。

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上要加大规模,进行普及教育,建立实训基地。使得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文化知识有所提升,开展实训基地,锻炼新生代农民工的动手能力,让新生代农民工更快更好的立足于社会,融入社会经济的信息化,多元化。

2.加强和健全户籍制度,消除农民工心理障碍

现今国家政府根据户籍推出了一系列优惠制度和政策,比如说身在外地的农民工所没有的而城市人所拥有的社保医保。这些政策不仅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进军城市的步伐,甚至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加强和健全户籍制度,不仅可以让新生代农民工消除心理上的隔阂,还能够推进其在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步伐,一举两得。

解决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户籍问题,他们就可以安心的去打拼自己的事业,可以在城市里一步一步的构建自己想要的未来和生活。拥有了合法的固定住所,他们在心理上就有了存在感,就不会再觉得在城市里显得格格不入。没有了心理上的抵触,新生代农民工就会重整士气,作为重要力量置身于工作中,为企业,为社会创造更高,更广的经济价值。

3.时刻关注其心理变化,使其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

人都是有感情的,国家政府机制要切实关注新生代农民工所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只有政府真正重视,他们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关怀,才会放下心中的戒备和防线。开设交流平台,快速准确的了解他们的心理,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从而形成一种归属感,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

4.改变城乡看法,加快城乡发展进程

本身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打拼就比城市人少了优势,再加上部分城市人的歧视,他们就更没有了奋斗的力气。国家政府机关应进一步完善工资发放制度,让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权益得到保护。

四、总结

要真正改变新生代农民工的消极心理影响,就要落实科学发展。通过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疏导机构,来改变和引导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消极心理,同时还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让新生代农民工发挥其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韩雪松.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困境与解决策略[J].西安社会科学,2009(11):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