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控策略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防控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024-02
一、企业合同及企业合同风险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营活动都必然是通过一系列的合同实现的,企业作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主体,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免不了要签署各式各样的合同,因而合同签订、履行中存在的法律风险与公司的经营活动息息相关,其法律风险的防范也成为合同既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取得经济效益的纽带,同时也是产生纠纷的根源,因而在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法律风险中,合同风险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项非常主要的内容。
现代的合同风险是包括合同的审批与签订、履行、变更、终止、违约处理等全过程的计划、组织、控制、调节、诉讼和监督检查等管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法律风险。经济往来中,任何一方都应对风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随着对法律风险的认知程度提高, 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只有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做到风险最小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豍合同管理制度应该作为企业管理所遵循的根本性准则, 形成完整科学的合同全过程管理体系, 从而达到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使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根本目的。
二、企业合同防控的必要性分析
(一)企业合同风险防控的理论依据
市场是一个商品生产和实现商品价值的必要场所,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和调节市场行为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激烈的利益竞争是市场风险存在的经济根源。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无休无止,无所不在。虽然,竞争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合理流动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由于竞争涉及各个竞争者的切身利益,甚至关系其生存和发展,因而在竞争中,各个市场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总是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排挤竞争对手。商品交易市场就像是一个逐利场。在这个逐利活动的‘经济人’相互竞争,各自谋取自己利益最大化,难免引发欺诈、胁迫、乘人之危、不守信用等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因而,一个完全自由、公正、安全、诚信与有序的市场只能是理想状态,在实际中,潜在市场风险时刻存在。对经济活动中的企业而言,任何市场风险归根到底都意味着经济风险,都可能导致当事人在经济上蒙受损失。正是基本应对这一系列风险的考虑,在民商事活动中尽量事前预见并与其他市场主体做出合理分担风险的约定是非常重要的。而减少这种经济风险则是一个企业成长的关键,其中加强企业合同风险的研究制定科学的企业合同风险防控策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我国企业合同风险防控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但是在一些具体的制度环境建设上还存在这较多缺陷,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合同风险的认识和防控策略上还不是很强。
首先,表现在合同签订时的风险防控。不签订书面合同或者签订书面合同随意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企业在实际交易中往往会由于自身法律意识的不足、对方是自己熟悉的交易对象、为图方便省事等等原因就采取一些“口头承诺”的君子协议,或仅凭对方的电报、电话、发货通知单就进行民商事交易,给合同履行带来隐患。
其次,表现在合同履行的风险防控。合同履行是当事人签订合同的目的,也是整个合同的核心。为保证企业的合同能够按照签订时所预设的内容得到有效执行,许多企业都会建立相应的法务机构,处理相应合同履行中的事宜,但是许多企业的法务部分在对合同签订后的风险防控问题并没有表现出非常强的业务能力,对合同履行中的监控不能到位,在合同变更、合同解除等方面的应对策略不足。
三、企业合同风险防控的内容分析
我们可以把企业合同风险按照合同签订和合同履行两个阶段。
(一)合同订立之前及合同订立的风险
市场经济之下,“你给则我与”为基本规则,需要通过双方的合意各自让渡自己的利益才能获得他人的对待给付,从而完成交易。合同订立是企业和他人正式达成相关利益交换的开始,因而合同订立对企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许多关于该项交易的具体细节都要在合同订立时予以明确说明,才能确保在具体的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有法可依。豎为了保证合同订立的完善及之后和合同履行的顺利,企业必须严把合同订立质量关。
1.关于要约与要约邀请的注意。
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关于要约邀请的形式,一般有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形式。由于要约邀请和要约在实际中的法律效力差别甚大,要约邀请仅是诱发企业与他人发生经营关系的行为,而要约的发出则会直接导致合同的成立,因而如何认清一个企业行为是要约或是要约邀请问题非常重要。豏如何区虽要约与要约邀请,在实践中也较为为复杂,各国立法和实践对此所规定的标准不完全一致。
2.关于合同订立的形式。
合同法规定了合同订立的形式有许多种: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尽管合同本质对合同形式不做要求,合同形式也不是合同生效之要件,但是,在这些合同的形式中,书面合同具有较强的证据效力,实际中许多企业对合同订立的形式不重视,会出现不按规定签订书面合同、或已实际履行或履行完毕后补签书面合同、采用一些口头难以证明的形式签订合同等,这些都容易在履行时产生纠纷。
3. 合同订立的主体资格。
合同订立是一种民事行为,做出这一民事行为的主体资格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才能保证合同订立的有效。当事人依法可以委托人订立合同。企业对外签署合同之前,应当要注意审查合同对方是否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是否具有实际履行合同的能力;如果是委托,还要注意审查人是否经委托人合法授权,是否有合法的授权委托书,人须提供自己的身份证明和授权书原件。只有主体审查适格,才有规避可能因合同无效而带来的风险。豐
4. 合同的内容
实践中,针对合同内容会出现合同内容不明确、条款不齐备,或合同标准文本使用范围、覆盖面不够,缺少对具体交易事项约定,合同文本质量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在制订合同文本时,可以根据合同目的要求,按照上述条款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具体约定,尽可能将各方权利义务界定清晰,没有歧义。
(二)合同履行中的风险
合同履行是债务人全面的、适当的完成其合同义务债权人的合同债权得到完全实现。合同履行是合同法律效力的主要内容,是整个合同法的核心。合同履行由于其复杂性和难以预见性,会出现很多问题。首先,如果在合同订立环节遗留下的合同问题,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显现出来,其次,哪怕是在合同订立时没有出现任何过错,但是在合同履行中,也并非一律会按照双方所预先设置的那样发展,有可能会因为一些特殊的情况出现导致合同履行出现不符合、需要变更甚至解除等情形,这些都需要企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需要实现防控的。
四、企业合同风险防控的策略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企业在合同订立前、订立到旅行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合同风险防控制度建设是企业的生存发展必然应对的一个问题。就我国的企业合同风险防控而言,我们可以从合同风险防控宏观制度建设和具体合同微观风险防控两个方面入手建构:
(一)合同风险防控宏观制度建设
1.建立专门合同管理部门,提高合同管理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
由于合同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合同不同于企业内部的生产人事、财务等管理工作,企业合同风险管理涉及了大量的法律专业问题。所以,企业应专门成立法务部门或者聘请专门的律师事务所顾问或者律师顾问,法律顾问部门作为企业合同的统一管理部门,对企业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负有监督、检查和指导的职责。企业应通过引进成熟的专业化法律人才,并不加强其运用相关法律新知识的学习培训,让其合同管理人员熟练掌握和运用相关民商法律知识,从而实实在在的降低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
2. 实行严格的合同制作、审查和修改制度。
制作规范的合同文书规范的合同文书是规定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法律,是解决当事人纠纷的法律依据,是降低企业合同风险的关键。当事人之间签订的合同对合同当事人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法律”,是合同当事人自己为自己立法,然后合同当事人自己又执行自己所立之法。合同当事人自己如果能把合同条款制定得规范明确具体,交易的每一要素和细节都尽可能地明确具体的反映在合同中,无疑对合同当事人高质量的执行自己所立之法,减少经营风险,促进自己预期经济利益的实现具有重大现实价值。
(二)具体合同微观风险防控
1.合同订立前的风险防控。
(1)要明确合同目的。
合同目的是合同条款所要追求的目标,它直接影响风险防范措施及风险救济方式的选择,因此必须对合同目的的保障给予充分重视。紧紧围绕合同目的,在交易标的、对价、对象等条款中贯彻这一目的,以确保合同所有条款的终极目标的实现。
(2)做好对合同主体的审查。
合同有效的前提首先是合同主体的合格,所以必须尽量防范因合同主体不合格而引起合同无效的法律风险,其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对合同主体资格的合格性审查。如果是自然人主体,要看其是否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如果是法人主体,则应做好以下审查:法人是否具有独立的签订合同的资格;审查企业的分支机构是否具有独立的签订合同的资格;审查签订机构是否是法人内部,法人内部的职能部门不具有主体资格,其所签订的合同是无效合同;审查法人的经营范围等。
2.合同订立时的风险防控
合同文本承载着双方意思自治的内容,无论是作为双方履行的标准,还是作为各方解决纠纷的依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诉讼中,合同文本还是法院的审判依据。因此,对合同文本的设计和书写必须完整、周密、精确、规范。合同文字要规范。
(1)合同的文字是否规范。
(2)关于合同条款的审查。合同有无不平等的违约责任条款和加重己方责任的违约责任条款,争议处理条款是否约定不明,避免对自己不利的管辖约定等。
(3)在内容上,对于标的物的数量和质量要有明确约定,何种规格、功能,适用何种质量标准,欲达到何种使用效果,价款的支付方式和支付期限,交货地点和期限,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是继续履行还是损害赔偿,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减轻或者免除违约责任。
3. 合同履行中的风险防控
合同的履行是整个合同管理的核心,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会出现合同的订立、效力、担保、变更和转让,以及违约责任等的规定无一不是围绕着这个核心的。合同的成立是合同履行的前提,合同的有效是合同履行的依据,合同的担保是为了促使债务人履行合同保证债权人实现债权,变更和转让是合同内容和履行主体的变更。企业合同管理人员应对合同的履行进行有效监控,通过监控以清楚掌握企业各类合同的履行情况,及时发现影响不履行或不能履行的原因,以便随时向相关部门反馈,排除阻碍,防止违约的发生。
注释:
①李杰利.合同管理规范高效操作规程[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64.
②扈力.论合同订立中的格式之战[J].现代法学.1999(6).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审计风险 防控策略 国民经济
一、引言
当今社会中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更好发展,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最大程度降低风险性,纵观整个社会形势用发展的眼光做事。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不断冲击以及全球经济萎靡现象的到来,我国各商业银行都开始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比如说提高资产负债规模、业务产品的创新等等。但是经济的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因此,我国各商业银行要分析社会形势,将风险降到最低,做好商业银行审计风险的防控工作,保证商业银行得以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商业银行审计风险
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渐转变为“风险、管理、效益”等的审计,各商业银行对审计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所谓“审计风险”则是指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工作后表达错误或不合理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它主要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以及检查风险这三类。
(一)固有风险
所谓“固有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假如没有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的某个业务环节出现重大的违法问题的可能性。我国商业银行出现固有风险的可能性比较高,它是由于其自身经营货币的独特性质造成的,可能会出现在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二)控制风险
所谓“控制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业务环节中出现了大的违法违纪问题,但是并没有被银行内部发现、控制和纠正的可能性。这一风险的实质是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有效性问题。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权利过于集中,工作人员素质较低,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明显较低。
(三)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则是指审计后商业银行的业务环节中出现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未被发现,并且给出了错误意见的可能性。这一风险是审计风险中唯一的可以由审计人员控制的。
商业银行审计风险是由以上提到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以及检查风险共同作用的,其中固有风险是银行本身特点造成的;控制风险是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这两类风险都是商业银行审计部门和审计工作人员无法控制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将审计风险防控重点放在检查风险上。
三、商业银行审计风险的防控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审计风险所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审计工作力度不够、审计工作人员自身知识能力匮乏、审计工作技术不先进、审计工作不规范等等。
(一)提高审计风险意识
我国各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以及审计人员都应该提高风险意识,只有从思想上提高风险意识,工作人员才能在每一个工作环节提高职业责任感,及时发现并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到审计风险的防控。商业银行审计部门以及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直接影响了审计风险的防控能力。
(二)加大审计人员的能力培训
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商业银行的审计人员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通过日常的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等。商业银行应该切实重视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的知识素质能力,银行审计部门应该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参加经济、金融以及法律等方面的培训。审计人员自身的知识水平、法律意识得到提高,才能更好的完成审计工作,从而大大降低商业银行的审计风险。
(三)提高审计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计算机等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先进科学技术的作用,加大开发商业银行审计软件的工作力度。通过一些先进的现代化的审计软件,可以更好的完成审计工作中数据处理、分析等工作。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还可以降低审计工作的风险。
(四)规范审计工作程序
商业银行应该制定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程序,这样可以保证审计工作有章可循。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只有切实控制审计风险,特别是可以由审计人员控制的检查风险。商业银行的审计机关应该严格按照程序规定,做好审计工作中的每一步,对工作中的每个阶段都实行严格的把关。审计工作开始前要充分调查,制定合理的方案计划;在工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要求,提高工作效率。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只有不断加强规范性,才能降低审计风险。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工作的实施和深入,我国商业银行审计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业务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审计风险也随之而生。由于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稳定和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因此,我国应该重视商业银行中存在的审计风险,及时的发现各商业银行存在的审计风险隐患,切实做好审计风险的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思涵.商业银行审计风险与管理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4期
[2]黄煜,华严冬.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管控[J].时代金融(中旬),2015年6期
篇3
关键词:城投债 违约风险 财税改革 融资平台
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中,依靠各类平台公司发行的城投债规模庞大,偿债风险正步步逼近。一般而言,城投债的负债期限为5~10年,由于2009年为城投债发行的高峰期,自此推算,2014年城投债将进入集中兑付期。根据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2014年,我国地方政府城投债的偿债规模将高达3500亿元。如此庞大的债务体量以及年复一年的偿债压力,引发了人们对地方政府偿债能力的担忧和对城投债信用违约的关注。
城投债的规模与发展趋势
根据广发证券的统计,过去10年间,我国省级及以下政府建立了约1000家规模不等的地方融资平台企业,即所谓的城司,目的是通过这些平台进行银行信贷和财政发债融资。从存量规模和增长趋势上看,城投债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总体上债务体量庞大
由于统计口径和界定标准不同,在对城司通过发行债券所获得的资金规模进行衡量时,不同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也有所差别。民间统计机构Wind资讯采用宽口径,将所有城司债务及与其相关的负债都纳入统计,发现过往10年中,我国地方政府形成的城投债规模达3.3万亿元。而国家审计署在《2013年第32号公告: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以下简称《审计结果》)中,没有单列出地方政府的城投债项目,并将一些已经转型的城司债务从政府负债表中剔除,计算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总量约为2.7万亿元。虽然统计结果不同,但城投债体量庞大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二)短期内债务扩张迅速
最近两年,城投债出现井喷式增长。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2012―2013年,城司形成的债务余额为1.75万亿元,占过去10年城投债总额的一半之多。笔者推断,2014年,城投债的发行规模可能突破年度历史纪录。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3月,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下降2.3%,为连续第24个月负增长;而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我国3月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9.0%,其中出口额下降6.6%。PPI与进出口额的双双萎缩,表明企业的投资与购买需求不足,受此影响,一季度,我国GDP增速降至7.4%,达到5年来新低,全年实现7.5%的经济增速目标不容乐观。在货币政策不可能出现大幅松弛的背景下,加大城投债的供给以加强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将成为国家“保增长”的重要举措。也正是如此,在3月份发行的325只信用债品种中,城投债有121种,占比近四成1 。
(三)长期看发债主体行政级别下沉
长期来看,在债务规模放大的同时,市(地)级以下政府的城投债比重将显著增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已于今年3月正式,未来几年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期,城镇化过程所需要的资金量巨大,而债券因其偿还周期长,与基础设施建设周期大体吻合,是更加适合城镇化的融资方式。按照国家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城镇化布局,未来地(市)级和县级以下城市显然将成为农村转移人口的最主要承接空间。因此,除了省级和(地)市级政府仍将扮演发债主体外,市(地)级以下政府的发债比重无疑会逐渐提升。
当前城投债的发行状况已印证了笔者的判断。2014年4月1日,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14辽宁沿海债”正式发行。这是一种类县级城镇化集合债2的新型城投债,由辽宁东港市信用等级为AA级的财政百强县牵头,联合其他三家信用等级均为AA-级的普通县市共同发行。“14辽宁沿海债”是我国第一只由非百强县的城司参与发行的类县级城镇化集合债。它的成功发行,说明未来县级政府(包括普通县在内)可以抱团发债,国家发展改革委此前为控制城投债发债规模而的“211”规则3已经出现松动,县级城投债的扩身已在路上。
城投债短期风险分析
城投债存量的堆积以及增量的加码,引起人们对地方政府偿债能力的担忧。加之2014年以来,债券市场信用违约事件相继发生,“11超日债”未能按期兑付利息,国内债市零违约的生态已被打破;随后,“13中森债”又成为首例利息违约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因此,市场十分担忧这种信用违约的张力会传导到城投债上。笔者认为,目前来看,城投债的债务风险依然处于可控状态,不会出现较大的系统性风险。
(一)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造就了城投债的刚性兑付特征
城投债又称“准市政债”,一般由地方政府的财政提供隐性担保,因此负债形式表现为地方政府的或有负债。由于很多城司有政府参股,一旦城投债不能及时偿还,地方政府可出来“兜底”,相对于产业债而言,城投债就具有了刚性兑付的特征。这样,无论是在债券的可信度方面,还是在城司的偿还能力上,城投债都要优于产业债,在投资人眼中,城投债就自然具备了安全和可靠的御险功能。具体而言,在2014年即将到期的城投债中,接近90%为省级及省会级城投债,整体信用资质较好,信用违约的风险非常之低。
(二)城投债相对稳定的长期收益对市场形成正面诱导
从债务资金的投向看,城投债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项目,不仅较好地保障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资金需要,而且形成了大量优质资产,如果不出现大的偏差,如工程项目质量低劣,或遭遇自然灾害等,未来大多能产生一定幅度的经营回报,并可作为偿债的资金来源。此外,有了良好的预期,市场就能获得稳定的投资信心,进而构成对新发城投债的买方支撑力量,地方政府完全可以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屏蔽债务违约的可能。依此观察,城投债短期之内爆发大规模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并不大。
(三)政策口径的放宽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还债压力
地方政府“借新还旧”的偿债模式已经得到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3年12月明确表示,地方政府在项目建设资金出现缺口、无法完工实现预期收益的情况下,可以发行适度规模的新债,该部分融资也可以用于偿还到期债务。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允许平台公司发行部分债券对“高利短期债务”进行置换。显然,政策口径的放宽从短期保障了城司的偿付能力。
(四)银行对城投债的变相担保支撑了债务的及时偿付
退一步说,即便没有国家政策支持来缓解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银行对城投债的变相担保也给城投债的按期偿付安上了一个保险阀门。
由于地方政府可以土地等增值前景可观的资产作为抵押从银行取得贷款,因此,一旦城投债到期,没有足够资金还债的地方政府可以及时从银行获得流动性支持贷款。正是凭借着这种银行对城投债的变相担保和增信,地方政府就可以在短期内化危机于无形。
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没有出台允许城投债“借新还旧”的政策之前,作为城投债的购买大户,银行对地方政府债务本身就持非常宽松的态度。一个普遍的现象的是,在债务到期后,银行不会逼迫地方政府马上偿还,很多时候是采取债务延期的办法。这不仅仅是因为银行要维系好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也是由于银行所持地方政府的平台债形成的不良资产率目前只有0.14%4,完全在银行的容忍范围之内。有了银行的支持,地方政府更是觉得虱多不痒,债多不愁。
城投债长期风险分析
客观地判断,由于城投债的规模已经超出了地方政府的偿还能力,国家才推出了允许“借新还旧”以及对“高利短期债务”进行置换等应急政策。这些政策短期内的确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填补债务黑洞,但必须正视的是,随着未来城投债规模的不断肿胀,地方政府需要填补的债务缺口必然不断增大,最终会发展到“大而不能倒”和“大而救不了”的地步。由于债务体量越来越大,政府施以援手也将愈发力不从心,城投债很可能陷入朝不保夕的境地。因此,长期来看,城投债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信用违约的集中爆发。笔者认为,影响城投债违约风险爆发的主要因素包括:
(一)借债成本增加
相比其他债券,城投融资平台的特点是应收账款数量大、存货周期长、负债率较高且利润率较低,这就决定了城投债的筹资成本不能过高,否则,收益很难覆盖筹资成本。中诚信国际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超过一半的城投债票面利率在8.2%以上,而2014年1月初发行的“14怀化债01”票面利率高达8.99%,创下了近年来新高。如此之高的融资成本恐怕已经超过地方政府的预期,其还债压力也可见一斑。
(二)偿债资金被挤占
在偿还城投债的同时,地方政府还需要偿还BT(Build and Transfer,即建设―偿还)、信托、信贷所形成的的债务。其中,仅2014年需要偿还的银行贷款和BT债务就分别达5.5万亿元和1.2万亿元5。由于地方债务目前已经普遍进入还债高峰期6,在BT、信托、信贷等债务同样需要占用偿债资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整体上用于支付城投债的资金必然大大减少。基于对债务挤兑风险的考虑,长期来看,不能排除城投债信用违约的出现。
(三)土地出让收入萎缩
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果》显示,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偿还额占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比例,全国平均水平是40%,其中浙江、天津接近65%,福建、海南、江西、上海等地在40%~50%之间。可见,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较高。然而,由于土地资源的刚性约束以及未来房价的渐次回落所带动的地价下降,土地出让收入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必然减少,因而将削弱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市级政府债务在所有地方政府债务中占有较高比例,达40.75%,而在国家审计署调查的全国391个市(地、州、盟、区)级政府中,承诺以土地收入来偿债的占比竟然高达81%。由于多数市级政府都位于三四线城市,而这些地区房价面临着滞涨甚至未来下行的风险,高房价维持的高地价以及高财政收入或将成为历史,在缺乏其他财政来源的情况下,这些地方政府无疑将成为未来信用违约的主体。
城投债风险防控策略探讨
依靠发债融资来满足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是一项具有国际经验的公共财政政策。由于中国未来城市空间扩张的下移,作为地方政府举债形式的城投债所扮演的角色将更为重要,因此,从规模上大幅遏制城投债的发展似乎并不现实。但是,在城投债已经积累了存量风险但短期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本着债务增量规模与地方政府还债能力基本匹配的原则,决策层应当从战略上推动防止城投债长期信用风险爆发的制度性建设与安排。
(一)推进并完善分税制改革
我国自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改革,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比较脱节,地方财政的税收收入锐减,却仍然需要承担地方基建投资的重任;同时,我国法律规定地方政府不得举债,也不允许其从商业银行直接获得贷款。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基建融资只能依靠地方融资平成。因此,中央应推进并完善分税制改革,拓宽地方政府税收收入来源。例如,省一级人民政府可以将原由省财政统收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以及相关企业增值税等悉数下划到市县一级,并实行属地征管和就地缴库,以充斥市县财政收入,实现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基本匹配和对称。
(二)赋予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的权利
在获得充分财税权力的基础上,地方政府与城司的关系必须隔离开来,杜绝任何形式的利益输送。一方面,城司可以按照市场化原则发行产业债以满足自己的项目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发行由地方财政承担兑付义务的地方债,也即美国市场上十分常见的“市政债”,这样既可以将政府的负债透明化和阳光化,也有利于强化政府的自我风险约束意识,进而促进地方政府债务的规范化管理。值得庆幸的是,2014年5月,财政部《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经国务院批准,2014年,上海、浙江、广东、深圳、江苏、山东、北京、江西、宁夏、青岛试点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券,总发行规模为1092亿元。虽然地方政府的发债规模依然受总量控制,但与城投债的发行方式相比,试点办法明确了发债主体,在降低政府融资成本以及提高融资速度和效率等方面也得到优化。
(三)强化对债务投资项目的全程监督
除了制度偏差强化了地方政府的发债偏好外,城投债资金的无序挪用也是驱动地方政府发债成瘾的重要因素。由于城投债没有被纳入本级政府的预算范畴,其融得的资金除了部分被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的建设外,一些地方政府还将其用于楼堂馆所建设甚至是“三公”消费。因此,应当加强对城投债资金使用的全程监管。首先,需要将城投债所募集的资金纳入地方软预算管理范畴,并由地方人大审核和监督。其次,要建立城投债投资项目的社会公示制度,让公众参与到相应项目的监督过程中来,特别是对于争议较大的项目,要进行听证,以确保公共投资利益的最大化。最后,要实行城投债投资项目第三方验收,以对相应项目做出准确的价值评估,从而防止资金在使用与投放过程中的改道易辙。
(四)构建对地方债务的风险评价与预警机制
在城投债平滑过渡到市政债之后,获得了发债权的地方政府很可能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产生一哄而上、竞相举债的一致,对此,中央应当尽快地将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同时全面编制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并建立规范合理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在此基础上,按照不同地区信用水平、负债规模和债务率等风险指标的不同,实施差别化分层次监管,严格政府举债程序。同时,鉴于单纯的市政债并不能满足基础设施与公益性项目的投资需求,政府应当降低投资门槛,吸收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这样既可以分散风险,也可以强化市场化的监督力量,同时放大政府投资的杠杆化效率。
注:1. 杜丽娟:《3500亿城投债大考将至:中国版雷曼时刻到来?》,载《中国经营报》,2014-04-12
2.所谓集合债,是指以不低于3个县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类企业作为联合发行主体共同发行的企业债券。在财务上,对发行县级集合债主体的净资产数额要求是:股份有限公司,净资产不低于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和其他类型企业,净资产不低于6000万元。另外,集合债还要求发债主体的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其净资产的40%,最近3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企业债券1年的利息等。
3.2011年,为了合理控制城投债的发债规模,国家发展改革委曾颁布了“211”规则,规定每个省会城市可以有2家融资平台申请发债,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和地级市允许1家平台发债,而县级主体必须是百强县才能有1家平台发债。
4.杜丽娟:《3500亿城投债大考将至:中国版雷曼时刻到来?》,载《中国经营报》,2014-04-12
5.金微:《发改委预警地方债风险 预计2014年有1000亿城投债到期》(N),载《每日经济新闻》,2014-01-02
6.按照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果,在全国地方负有偿还责任的10.9万亿元债务中,2014年到期需偿还的占21.89%,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到期需偿还的分别占17.06%、11.58%和7.79%,2018年及以后到期需偿还的占18.76%。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参考文献:
[1]杨仕省:《县级政府组团发债胎动:今年偿3.56万亿债有压力》,载《华夏时报》,2014-04-11。
[2]唐新:《城投债风险积聚》,载《经济导报(香港)》,2014-04。
[3]王海平:《地方债江苏样本:从城投债向市政债转型》,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14-03-06。
[4]章文贡:《地方债务兑付警号吹响:3500亿城投债兵临城下》,载《第一财经日报》,2014-02-25。
篇4
1、市场风险
一方面,外资融入到中国房地产市场中,一旦这笔资金撤出,就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风险。因此外地的主要目的是短期持有,若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而外资认为人民币的升值空间越来越有限,就会产生集体兑换人民币、撤出中国市场的情况,而最终只有我国商业银行来承担这笔风险。而中国目前虽然并没有对外资全面开放,但是已出现世界投资的“漩涡”,存在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国内房地产目前的契税收入增加缓慢、房价升涨过快、房屋空置率升高等正常现象,导致房价持续背离长期的均衡价格,呈现了房地产业的泡沫经济现象。再加上开发商大面积的囤积土地、商品房空置率增高等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及潜在社会风险,正一步步威胁房地产金融的安全。
2、土地储备风险
目前,政府已将土地高度垄断,各级人民政府将拍卖土地所获利益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在转让土地过程中,国家过于考虑土地收益,提高土地溢价,以此带来了房地产价格的飞速上涨。而购置土地需要大量的融资,这笔资金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贷款,最终还款则主要是依赖土地出让金。另外,在土地开发及收购过程中,政府常赋予自己的意图与行为,这也造成土地的购置与开发活动很容易从商业银行获得巨额贷款,政府行为的介入性,就造成了资金流向与资金使用率出现偏差。这些都给土地储备、购置等带来隐含风险。
3、商业银行自身风险
一是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业的信息、价格等掌握不及时、不全面,盲目追求眼前效益,而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市场变化等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因此对房地产市场及房地产企业的项目判断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对市场机会的把握及对风险的防控;二是房地产业开发商的高负债经营状况蕴含财务风险,有些房地产企业回避自身的资金比例管理,加大了银行对信贷活动的操作难度。以目前情况来看,房地产企业主要通过虚增资本公积金、利用银行多头授信套取信用、分拆项目等形式获得高额贷款,而商业银行内部则出现收取手续费、保证金等违规操作;三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完善,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体制,对风险的识别、监控及处置等机制不健全,尤其在个人住房贷款中,由于对个人诚信模糊判断,缺乏对借款人资信的科学调查,因此很多银行在考虑贷款风险时仅考虑到抵押物或首付款,却忽视了个人还款意愿、还款能力等,缺乏风险预警。
二、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成因分析
1、金融机构风险意识淡薄
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房地产业融资监管手段与措施,再加上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内控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受到房地产市场良好形势的迷惑,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期经济活动的风险及利益关系,造成盲目扩张房地产信贷的不良规模。
2、缺乏合理的融资机构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利益的诱惑下,很多企业加入房地产市场,但是真正符合上市融资标准的企业数量甚少,多数企业的融资渠道还是银行贷款,我国房地产企业中约50%依赖于银行贷款,甚至更高。因此,商业银行直接或者间接成熟了房地产市场面临的多重风险,一旦房地产市场产生金融风险,就会给银行带来逾期贷款或者呆滞资金的危机。
三、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对策探讨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
政府应加强对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完善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加强调控手段、提高调控能力,以此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稳定的发展,防止经济泡沫的产生、造成大起大落现象。
2、拓宽房地产业的融资渠道
房地产业具有开发周期长、资金密度高、风险大的投资特点,其投资手段的优劣对融资成本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进一步拓宽房地产业的融资渠道、加强融资机制的培育是当前发展房地产融资,解决房地产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局面的重要形式,并能以此充分化解风险。这就需要房地产业突破金融市场的垄断形式,强调金融的创新,并发挥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分散风险。利于银行信贷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改善原本资产负债的劣势结构,通过融资证券化,将风险推向市场,加快了间接金融转为直接金融,也使房地产的资金来源更趋多元化,促进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篇5
1综述
1.1石化产品出口贸易特点
我国主要出口石化产品包括合成树脂和橡胶、合纤原料及纤维、有机化工和化肥等无机化工产品。其出口贸易特点具有:一是市场规模大,目标市场相对集中,客户相对较少;二是市场开发周期长,客户受产品质量和价格波动影响而稳定性弱;三是产品同质化多,差异化少,竞争对手多,市场竞争激烈;四是出口贸易流程长,涉及环节多,资金占用大,融资成本高;五是部分石化产品属于危险品,跨境物流活动增加了仓储、运输和装卸环节的危险性,如管理不善易对环境造成污染。
1.2石化产品出口贸易一般流程
市场预判客户开发出口磋商合同签订出口备货租船订舱出口通关港口装船货运保险制单议付外汇核销出口退税售后服务。
以上是石化产品出口贸易的一般业务流程,涉及海关、商检、银行、保险、港口等多个部门以及客户、供应商、物流商等贸易伙伴。许多石化企业为降低成本开展来进料加工复出口业务,还会相应增加进口采购和加工生产的贸易环节。
2.石化产品出口贸易风险分析
石化产品出口贸易中的风险除具有一般风险的偶然性、动态性和普遍性外,还具有传递性、多样性、复杂性和此消彼长等特性,其风险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2.1市场风险
石化产品出口依赖于国际市场需求,国际市场需求波动越大,市场风险就越大,并直接反应在价格的变化上。目前,欧债危机迅速蔓延,世界经济复苏受阻、增速明显回落,为石化产品出口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
2.2政策风险
一是国家出口关税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每年国家对石化产品出口退税率进行调整,同时对化肥等部分产品临时实施淡旺季关税期政策,从而达到调节石化产品出口目的。
二是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风险,主要体现为出口目的国关税政策与非关税壁垒的影响。全球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石化行业是主要受害领域,对我国石化产品出口影响巨大。同时,技术贸易壁垒如欧盟REACH法规的实施,不仅增加了石化产品出口企业注册REACH的时间和高昂费用,也无形提高了石化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风险。
2.3供应链风险
一是采购风险。主要体现在无法及时采购资源造成采购价格上涨或延期交付、产品不符合出口质量和规格要求等引起的采购成本、交付时间和质量风险。
二是物流风险。主要体现在出口物流资源缺乏或物流资源组织不及时造成物流成本上涨或延期交付、仓储和运输过程中非正常损耗造成出付数量短少等而引发的物流成本、交付时间和数量风险。
三是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客户资信调查缺失或不完善、客户体系缺乏有效管理造成货款无法及时回笼或货物灭失等风险。
2.4结算风险
一是发货后付款或延期付款风险。能否安全如期收到货款取决于客户的商业信用,市场一旦发生变化,影响销路,客户存在少付或拒付的风险,甚至出现钱货两失的风险。
二是信用证及软条款风险。主要体现在无法做到信用证要求的“单证相符、单单相符”以及出口来证中不能及时审核出软条款陷阱,造成信用证下货款无法及时收汇的风险。
三是汇率风险。2011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全年升幅达5.1%,美元作为主要结算货币不仅造成预期收益减少,而且因出口收汇时间相对滞后带来的汇兑损失也较大。
2.5管理风险
一是内部风险。出口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体制与机制,不仅无法预测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措施,而且由此引发的风险可能是灾难性的。
二是信息风险。出口企业因信息体系建设不完善,无法及时或获取足够的海外市场信息,不仅错失出口贸易的成交机会,而且还要承担市场价格上行或下跌的风险。
三是成本风险。成本费用波动或事先未将可能引发的风险所产生的成本费用涵盖,如采购价格上涨、装运过程中因出口方原因产生的外轮滞期费的发生等,将增加出口企业的损失,减少出口预期利润。
四是单据风险。因单据缮制疏忽造成单据不一致,不仅影响货物及时出口通关,而且无法及时出口收汇,甚至影响出口退税的及时返回。
五是法律风险。主要是出口合同签订或约定不严谨引起商务纠纷而造成诉讼或仲裁的风险。
2.6HSE风险
“三苯”等大宗有机化工产品出口规模大,但属于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品,由于部分资源地处内陆,国内外码头港口中转次数多,跨境物流活动不仅带来了仓储、运输和装卸等物流操作环节的危险性,也增加了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
3.防范对策
石化产品出口企业可以结合风险预防、风险转移、风险吸收、风险回避、风险中和以及风险分散等原则,将出口贸易风险降至最低。
3.1强化出口风险意识,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3.1.1强化出口贸易风险意识。从石化产品出口贸易管理的基础工作入手,建立出口贸易风险控制的基础,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从而达到出口贸易风险预防。
3.1.2建立出口业务标准流程。建立标准化的石化产品出口贸易计划、价格、采购、销售、运输、仓储、保险、存货管理等业务操作流程和供应商、客户、服务等关系管理流程,通过梳理流程发现和识别潜在的风险,拟定风险防范与应急策略和措施。
3.1.3开展出口风险控制培训。定期开展石化产品出口贸易业务、物流和财务等人员风险控制培训工作,通过石化产品出口贸易案例式教学方法引起各级人员的重视并指导相关人员如何应对日常和突发的风险,同时还可编制出口贸易风险应知应会手册,实现风险预防的常态化管理。
3.2注重全球信息收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3.2.1建立独有的全球信息情报处理系统。一是拓展和优化商情信息采集渠道,加大与上下游企业、国内外同行和咨询机构的交流力度,增强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建设类似“三井环球通讯网络”所独有的全球商情信息网络,达到出口资源和市场的有效配置。二是注重石化产品国际市场供需变化、竞争对手、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价格等的动态分析和研究。三是加强对石化产品的主要原料:原油的趋势分析,通过石化产品与原油的关联关系研究,预防原油价格变动对石化产品价格的影响。
3.2.2注重国内外政策的研究与应对预防。一是关注国内出口政策,特别是出口退税政策对石化产品出口的影响,及时调整产品出口策略。二是认真研究国外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借鉴国内石化产品反倾销应诉的成功经验,联合同业积极参与应诉,维护自身权益;针对欧盟REACH法规和美国FDA认证等手续,及早开展注册和认证工作,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和质量不断适应新的技术贸易和绿色壁垒要求,间接提升出口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3.2.3通过预警提示支持出口决策和运营。一是针对已知或可预测的风险,当出现风险的可能性较大,或者后果比较严重、缺乏有效控制手段时,及时提出预防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建议放弃出口贸易以回避风险。二是对于不可预测风险,通过信息收集、研究、监视等手段尽早将不可预测的风险变成可预测的风险。
3.3加强出口贸易管理,灵活应对出口风险。
3.3.1加强合同管理。一是开展国际贸易法律研究,编制标准化的出口贸易合同文本,法律、财务和物流人员参与合同会审,规避法律风险。二是出口合同条款制定严谨,前后一致,选用C/D组有利于出口企业的国际贸易价格术语,提高对货权的控制力。三是出口运输和仓储等保险合同应涵盖整个出口贸易过程,防范物流过程中货物灭失或损毁的风险。
3.3.2出口结算和单据管理。一是原则上只接受预付款和即期信用证,加强对价格、数量、最迟装期、溢短装等信用证条款的审核,避免出现商检单据等约定不清的软条款,及时要求国外客户进行改证。二是加强议付、通关和核销等三套出口专用单据的缮制,提升单据质量,降低单据差错带来的资金和通关风险。
3.3.3加强出口成本控制。一是从成本、费用测算入手,针对出口集港装运过程中产生的额外损耗等不确定因素所造成的额外费用,事先做好估计并计入成本,起到风险中和的作用。二是从出口成本控制入手,加强采购、生产、销售、资金筹措、物流费用等各个环节的成本和费用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出口经营成本。
3.3.4运用出口信用保险。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开拓出口市场,而且可以为出口企业提供风险防范和损失赔偿机制,有效地消除出口经营中的政治与商业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防范潜在的客户信用风险。
3.4加强出口资源管理,保证出口及时交付。
出口资源供应的及时性、产品质量和数量的稳定性,是出口贸易实现的重要保障。对出口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一是把好供应商准入关,加强对石化产品资源供应商的动态跟踪与考核,扶优劣汰。二是发展和培育战略供应商和主力供应商,推动合作与交流,互换市场信息,通过提升与战略供应商合作层次,增加对主力供应商采购倾斜程度,在扩大采购批量的同时,扩大对供应商的影响力,增强出口资源获取能力。
3.5细分海外目标市场,完善客户信用体系。
3.5.1注重海外市场细分与产品结构优化。一是注重欧美传统市场和亚非拉等新兴市场的开发,防止过分依赖某一市场遭遇突发事件时遭受重大损失。二是根据企业自身优势不断优化石化产品出口结构,提高高端石化产品出口比例,防范产品同质化竞争引发的恶性降价风险。
3.5.2注重优质客户的培育与合作。一是加强与终端和战略客户的合作,保持长期、稳定的出口渠道,避免因市场价格变化造成的出口贸易波动。二是做好出口渠道规划,慎选分销渠道,增强对出口国市场分销渠道的掌控力度,避免低价竞争风险。三是开展客户定制化服务,开展产品、质量、物流和服务的差异化营销措施,提升出口竞争力。
3.5.3完善客户管理与信用评价。一是建立国外客户档案,追踪客户需求与下游应用情况,不断更新客户数据库信息。二是丰富客户评价指标体系,除资产负债、商业信誉、经营业绩等指标外,还可将客户需求的稳定性、价格承接能力、履约能力等纳入指标体系,通过动态考核达到优选客户、防范潜在信用风险的目的。
3.6加强出口物流管理,提升物流竞争优势。
3.6.1提升物流资源获取能力。石化产品储运的特殊性往往导致仓库、储罐、液体车船等设施成为出口贸易的瓶颈或核心竞争力,开展与国内外化工品码头、国际知名物流公司的战略合作,投资或合资控制物流关键资源,减少因物流资源获取能力降低带来的出口延迟交付的风险,提高处理复杂物流条件和服务客户的能力。
3.6.2注重出口过程控制。一是利用ERP、LIS等信息技术手段,强化物流实时监控、库存预警、运力资源和产品资源流向控制,提高产品运送及时性。二是注重供应链的协调,及时协调在资源组织、运输仓储、出口通关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化解潜在风险。
3.7运用贸易融资工具,确保出口安全收汇。
3.7.1运用好押汇和保理业务。出口发货后,通过将汇票和出口单据交付出口地银行对汇票进行贴现,或者将应收账款转让给国际保理商进行贸易融资,既提前收回了货款,也增加了以D/P、D/A和后T/T等赊销方式出口市场的开拓和贸易机会,减少对信用证结算方式的过分依赖。
3.7.2开展外汇套期保值业务。应对出口贸易主要结算货币汇率开展跟踪与研究,采取汇率套期保值的对冲措施,提前锁定结汇汇率,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出口结汇损失风险。
3.7.3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对适合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客户及时选用人民币作为出口贸易结算货币,通过本币结算,既避免了汇率波动风险,也省去了结汇手续,加快了资金回笼速度。
3.8建立健全HSE体系,注重贸易过程安全。
一是加强HSE管理尤其是危化品业务管理,制定物流服务商和运输工具HSE管理制度标准,对物流服务商物流设施、管理制度、业务范围等进行有效监控。二是提升环保意识,注重对危化品的识别与标示,引导和推动物流服务商按照国际危化品运输管理要求开展现场物流操作。三是扩大运输新技术应用,推进集装罐、管输等清洁运输方式在石化产品运输中的应用,实现安全环保低碳运输。
篇6
[关键词]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城市金融机构信贷风险
一、引言
近年来,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10年11月,全国共组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425家。在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的过程中,信贷风险成为其发展遇到的重要问题。由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刘光英,2007),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信贷风险对于农村新型机构的发展构成了最大最直接的威胁。因此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对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的防控,更好的发挥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所在。
二、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和城市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形成的对比分析
1.准入门槛不同。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金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而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金不得低于10亿元人民币。城市商业银行在应对各类信贷风险时,可以调动大量资金来处理出现的信贷风险损失,这些损失给银行带来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准入门槛的降低给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其应对风险能力远不及城市商业银行。
2.贷款对象不同。农村新型机构贷款对象主要是大量的农户和一部分中小型企业,既没有以往的信用记录,也没有完善的财务及产业发展系统可供评估,更没有相关专业的评估对其进行评估(王建英,2009)。借款人生产规模较小,应对各种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差,违约的可能性也较大;并且借款人一旦违约,其抵押品难以及时变现,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资金的流动性构成了威胁。而城市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主要为城市居民和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企业。城市居民有着固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在违约的情况下银行也能将其抵押品(如房屋。车辆等)及时变现收回。
3.内部组织结构不同。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在内部管理和法人治理结构上与现代的商业银行相差较远,同时内部缺乏有效的信用评级系统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贷款业务中存在着大量的盲点。内部组织结构的不完善带来了风险控制的漏洞。城市金融机构内部组织结构比较完整,拥有一套比较完善的风险监督机构。
4.操作人员素质不同。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由于地处偏僻,工作环境和待遇相对较差,对金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因此村镇银行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在当地招聘,工作素质相对较低。由于农村中的贷款次数较多,贷款额较小,加之金融人才奇缺,因此贷前调查,贷款审查,贷后跟踪管理等工作还很不到位,一人多职的现象经常发生。而城市往往会有比较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越的待遇,城市商业银行能更加容易的招纳到所需要的人才,能够保证工作按部就班的完成,而不会省略贷款中的诸多环节。
5.行政干预力度不同。为实行某项政策。当地政府很可能利用行政权力调整村镇银行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向。由于这种非市场化运作,村镇银行可能会因信贷风险导致经营损失而成为当地政府实行某项政策的牺牲品。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均为股份有限制企业,有一套现代银行管理和运行体系,政府不能干预银行的具体运行,不会强制商业银行的贷款方向,不会因此而带来信贷风险。
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防控风险的建议与策略
1.增资扩股,扩大自身规模。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增资扩股来扩大自身规模,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首先是发起人应该实现多元化,可以适当的吸引民营资本的进入;其次是在成立后继续吸纳资金进入,扩大规模。
2.对贷款对象多做努力,从源头上控制风险。首先要对贷款对象进行信用教育,让他们有主动到期还款的意识;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保险,降低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因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的损失;最后要对农户进行生产指导,村镇银行等进入机构可以与相关技术部门或农业企业合作,为农户提供生产上的指导,使得农民的投入能回收,并且盈利,这样农户自然有钱可换。
3.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用评级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内部组织结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风险管理部门等城市金融机构具有的组织结构和监督体系,防止因工作疏忽带来风险。
4.建立职工培训机制,提高职工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可以相应提高其待遇,吸引更多的金融人才来经营其业务和进行风险管理;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必须凭职业资格证上岗,建立起内部培训机制,定期对职工进行培训,使他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5.政府减少干预。地方政府的认可是发起成立村镇银行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必要条件,因此政府完全不干预其成立设立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实际的过程中,政府只能从宏观对其进行指导,不能在具体业务上干预其运行和管理,以防止因政府干预而带来信贷风险造成损失,影响其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凌云,刘忠钦,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
[2]赵洪丹,李海红,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与对策[J]时代经贸,2007(88)
[3]王建英,王秀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风险及防范[J]金融经济,2009(4)
篇7
关键词:劳动合同;企业管理;法律风险;防控措施
一、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及其特点
一个企业的各个运营过程都需要签订合同,并且对这些合同进行分类管理。劳动合同作为企业运营的合同之一,涉及到企业人力资源与专业技术人才的选用,因此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劳动合同的管理是否得当,是企业能否完善运营的基础与保障。劳动合同用于衔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是在双方都同意的前提下签订的劳动条款,以避免在雇佣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纠纷,或是为纠纷的解决提供一个公认的依据,便于更好地去解决纠纷。但是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环节多、过程十分复杂,稍有小小的纰漏便会影响整个企业用人工作的进展,进而在履行劳动合同和解决人事纠纷时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风险。因此,企业在管理劳动合同时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鼠目寸光,应做到循序渐进、高瞻远瞩,预估到劳动合同从签订到解除的整个过程中会出现的风险,同时加强企业的自身管理,为应对这些风险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给劳动者一个安全的环境,踏踏实实地为企业效力。
二、企业劳动合同管理中的风险分析
(一)劳动合同签订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首先,签订的劳动合同内容和条款上存在法律风险。某些劳动合同中条款内容不规范、不严谨、不全面,甚至不符合法律用人标准,比如不能明确划分雇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这会致使劳动纠纷发生时,现有的劳动法律对其没有保护作用;或者是劳动者所签订劳动合同对一些行为的约束模棱两可,一些劳动者“钻空子”,便会给企业带来许多风险。其次,签订合同的过程存在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签订合同的时候未按照相应的法律程序所带来的风险;有些企业劳动合同的签订过程不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或一些企业在合同签订前,对施工单位的资信资质、经营许可、履约能力等的考察不到位,这些都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法律风险。最后,所签劳动合同对劳动者工作性质或工作期限界定不清。工作性质有临时工与正式工之分,如果界定不清则会使员工和企业之间产生法律纠纷;工作期限一边分为有、无、以工作量为准三种,很多企业未能分清工作期限类型,由此产生了一定的法律风险。以一起常见的劳动合同诉讼案件为例,原告人刘女士因被撤销职位后未获得基础的经济补偿和养老保险等福利,起诉被告公司,最终诉讼被驳回,原因是刘女士已与公司解除劳务关系,再次被任用时的身份属于临时工,并且没有转正合同,因此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法律不予支持。
(二)劳动合同在履行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劳动合同的履行是合同双方共同执行实施合同条款内容的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法律风险的源头为两方面:合同的甲方与乙方。来自合同甲方(即用人单位)的法律风险主要有:第一,企业未能按照合同的相应规定向劳动者提供相应的劳动报酬、保险假期等福利待遇;第二,要求劳动者增加劳动合同以外的工作时间;第三,未能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与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状况、劳动报酬等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工作情况;第四,企业没有通知劳动者,或劳动者同意,私自变更合同条款等等,这些都会为企业带来法律风险。来自合同乙方的法律风险主要是劳动者未能按照合同内容提供自己的劳动,或是承建方对合同条款的执行落实不规范,随意更改合同中的施工要求。
(三)劳动合同在解除时存在的法律风险
劳动合同解除时,如果劳动者因企业未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相关义务,可单方面解除合同,同时可以要求企业进行赔偿;而企业如果单方面解除劳动者,需要满足劳动合同中解除劳动关系的条件,并提前通知劳动者,否则企业将会面临支付违约金或其它赔偿等风险。
(四)企业管理自身存在风险
企业自身管理不规范合法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法律风险。例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未能严格按照劳动法规定进行用人管理,以节约开支降低用人成本为由,聘用未成年人或者在校学生做临时工或廉价实习生,以口头约定代替书面合同等等,这些都是有违劳动法的用人行为,也是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赔偿风险的行为。
三、有效防控劳动合同管理风险的措施
(一)严格按照劳动法和企业发展状况拟
定劳动合同企业在制定劳动合同时,应该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为前提,再结合本企业的发展情况、用人条件等等确定劳动合同的具体内容。合同内容的细节应该包括工作性质与工作期限,以及工作的环境、安全状况等等劳动者需要了解的,提前告知劳动者也有利于避免劳动纠纷;工作期限的合理确定不仅有助于企业更长远的发展,也有利于劳动者对自己的合同期限有个明确的认识。企业可以按照各个职位的性质、重要程度等将其归类于三种不同的合同期限。这些的明确有助于避免合同双方因合同条款不明确发生的劳动纠纷。
(二)完善企业的法律组织及制度
企业对劳动合同的管理,劳动合同的订立、签订、履行、变更以及解除,发生劳务纠纷后的调解、解决等等都涉及到相关的法律专业知识与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情况下,设立和完善内部的法务组织、人事管理组织等等,及时对各种劳务合同的纠纷进行解决,以免影响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还应该完善自身的规章制度,这是约束劳动者行为与义务的重要依据,企业应该使内部的规章制度合法、合理、民主,是劳务双方明确自己的权力与职责,维护企业的日常管理与秩序,为劳动者创造一个和谐安全的工作环境,有利于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三)依法治企,提高合同双方的法律意识
首先,企业应加强有关劳动法律的的宣传与学习,特别是加强人事部门对劳动法的认识和了解。比如,在企业内部进行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在人事部门人员上岗前使其进行一定的劳动法用人知识的学习,以避免人事部门在招聘员工时的疏忽;企业还应该对管理人员进行一定的法律知识的普及或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其次,聘用学历条件、素质信用条件符合本企业规定的劳动者或承建方,高素质的劳动者法律意识往往较强,这样就避免了不必要的劳动纠纷;最后,企业要保留各种与劳动者合作时签订的合法依据,这样便可避免一些因员工行为不当给企业带来的法律风险。以上文中提到的刘女士一案为例,案件中刘女士法律意识较弱,自己未与公司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在被解雇之后自然不会享有正式员工的福利待遇与赔偿;而被告公司的法律意识也有待提高,聘用员工时没有签订书面协议,导致刘女士不知自己的临时工身份,因而带来了这场法律纠纷。
(四)及时签署劳动合同或办理员工入职手续
签署劳动合同应是书面合同,并先让劳动者签署,企业审批盖章后在让员工入职,这样可以防止劳动合同的空白给合同双方带来的损失。劳动者签署完劳动合同后,及时办理入职手续,包括入职报道、提交入职材料等,办理入职手续可以避免用工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以刘女士一案为例,刘女士在进入公司工作前,并未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和入职合同等书面协议,致使自己一直是公司的临时员工,无法享有公司的种种保障,这也是这起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
四、结语
科学规范地对企业管理劳动合同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防控和解决,有利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及时预知各种法律风险,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而才能为企业的发展作有力的铺垫!
[参考文献]
[1]郝猛.谈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与防范[J].中国商贸,2016,20:141-142.
篇8
关键词:干旱 增雨 加装 风险 策略
中图分类号:V2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3(b)-0028-02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恶化,国内区域性的干旱少雨等极端天气时有发生,通过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能有效地增加降雨量,缓解旱情。新舟600飞机是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公司研制的国产中型涡桨支线运输飞机,与其他小型飞机相比,在新舟600飞机上加装人工增雨设备,具有一次作业量大、航程和续航时间均较长等优点。加装人工增雨设备后,可最大效能地发挥增雨作用,支援国家建设,改善人民生活。
1 新舟600飞机简介及人工增雨设备加装位置
新舟600飞机为全金属结构的张臂式上单翼机。该机主要尺寸及性能参数如下所示:
机长:24.7 m;
机高:8.85 m;
翼展:29.2 m;
最大巡航速度:514 km/h;
最大燃油航程:2 600 km;
最大升限:25 000英尺(7 620 m);
新舟600飞机拟加装的人工增雨设备包括液氮排放系统(12个液氮罐、液氮罐固定安装支架、液氮输送管、液氮机外排放喷管)、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空地对话电台和实时数据传输系统(专用电脑)。
根据飞机机身尺寸及座舱布局特点,在满足飞机加装后重量平衡的前提下,设计了以下增雨设备加装布局图(图1)。
2 加装增雨实施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在加装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存在的风险,以便制定、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对机改装来说,主要考虑的风险就是安全,必须在保证安全和足够的安全裕度的前提下,设计方案,实施改装和作业。
2.1 重量和重心的改变影响飞机性能
加装设备的重量超出了飞机局部装载限制,过多地改变了飞机的重心位置,造成飞机操纵困难,影响飞行品质。根据加装设备的规格、数量、重量、尺寸等因素,合理布局。在辅助设备的设计制造中,满足强度和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轻质材料,减低重量。对加装设备的重量和加装后飞机重心的改变,根据飞机的站位和重心包线进行验算,保证加装后飞机重心处机初始设计的重心包线范围内。
2.2 飞机结构改变降低飞机结构强度
加装过程中,需要对飞机原有结构进行开孔处理,会降低飞机的局部结构强度。参照飞机厂家对飞机局部加强的做法,对开孔位置进行局部加强,同时对改变前后该位置的结构强度进行计算,保证改变后的结构强度至少不低于改变前。必要时可进行模型实验。
2.3 加装设备从飞机供电系统取电影响飞机原有用电设备
飞机设计过程中考虑了供电能力和耗电量之间足够的裕度,对加装设备的耗电量进行计算,确保耗电量在裕度范围内,并还留有一定的裕度。同时,考虑从飞机的非重要汇流条取电,即使出现问题不会影响飞机重要设备的工作,在加装设备的取电线路上装配保险短路器,当出现问题时能及时断开加装设备的取电。
2.4 加装设备对飞机产生电磁干扰
对加装设备和飞机原有设备进行电磁兼容性论证,同时加装完成后,进行地面全面通电测试。
2.5 加装设备固定不可靠,在飞机姿态改变时对飞机造成损伤
在辅助设备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对加装设备的固定效果,同时要留有一定的余量,确保加装设备固定可靠。
2.6 液氮在排出机外时,受气流的作用附着在飞机上,对飞机蒙皮造成损伤
液氮排放口尽量安置在飞机尾端,且要伸出机身一定的距离,让液氮在离开飞机后立即进入大气,不会附着在机身蒙皮上。
3 后续流程
在设计飞机人工增雨设备的加装方案时,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来避开上述风险点。同时根据CAAC颁发的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CCAR-25-R4,与所在地区民航管理局一起确定该次加装的适航审定基础,再做出审定基础的符合性报告。局方(管理局适航审定处)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后颁发补充型号合格证(STC)和补充型号合格证数据单,批准加装。申请单位严格按加装方案实施加装,加装后进行试飞验证后,即可投入抗旱增雨作业。
4 结语
该文从研究中国民航适航规章25部和43部出发,充分考虑新舟600飞机结构特点、座舱布局、载重限制、飞行特性等因素,在保证安全和不影响飞行性能的前提下,设计出飞机人工增雨设备的加装方案,并提出加装实施的可能风险点及应对策略,对国产飞机类似加改装工作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CCAR-25-R4,中国民用航空规章第25部-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S].1985.
[2] CCAR-43,中国民用航空规章第43部-维修和改装一般规则[S].2005.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房地产融资;风险管理;控制策略
一、房地产融资风险分析
(一)房地产融资风险类型
第一,宏观经济风险。由于房地产开发活动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很大,而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的规律,因此,房地产开发活动也必然有着周期性的涨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房地产业就有过三次大起大落的经历,而这三次涨落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基本是一致的。一般而言,经济发展趋势是影响开发时的主要因素,在经济发展的成长期,各类房地产需求旺盛,市场处在不断上升势头,房地产金融获利的机会也就较多;当经济不景气时,失业增加,收入下降,房地产市场需求也随之下降,供过于求,房地产金融业就会少获利或亏损,出现风险。
第二,市场风险。目前我国房地产投资主要还是靠银行贷款。据相关调查数据分析得出: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投入资金中约20%-30%是银行贷款;建筑公司往往要垫付该总投入30%-40%的资金,这部分资金也多是向银行贷款;此外,消费者购房的预付款除一部分个人储蓄金外,至少一半以上的购房者申请了个人住房贷款。由此可知,房地产项目中60%的资金来自于银行。当社会购买力不足或供过于求的时候,或者说通货膨胀造成社会购买力下降,进而导致投资者收益减少时都会形成风险。这样开发商和购房者一旦出现风险,直接受损的是银行。
第三,经营操作风险。一方面,经营风险房地产开发企业因经营不善而导致的银行信贷风险。房地产开发从获得土地、前期开发、项目投标、投资、施工、验收到销售,涉及部门环节多、周期长,期间的风险可来自筹资方式、地段选择、设计定位、项目组织、施工质量、材料及总体估算、行政干预等各个环节,而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风险,则整个项目的风险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另一方面,是银行自身经营房地产信贷业务不善而导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贷与不贷、贷多贷少、什么时间贷、用什么方式贷等决策上的失误而造成风险。二是房地产金融业务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操作规程,特别是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资产质量审核不严、对企业经营活动检测不够、抵押担保率不高等,使一些投机分子有空可钻,增大了银行风险。
第四,变现风险。变现风险即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市场中因消费者购买力较低而导致房地产商品不能在市场中消化而变成货币或延迟变成货币,从而给房地产经营者造成损失的风险。房地产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不能移动、不能运输,属于不动产。因此,投资于房地产项目中的资金流动性差,变现性也比较差,不像其他商品那样可以轻松脱手。另外,房地产投资公司从获得土地使用权到开发建设物业,最后向客户出售或者出租,这一过程需要很长时间,有的甚至需要几年。
(二)商业银行在开展房地产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房地产企业过分依赖银行融资,银行成为风险转嫁对象。由于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不完备,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的股权融资形式还没有完善,企业债券发行又受到了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渠道较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自筹等)。由于房地产开发公司经营周期相对较长,用款时间较为集中,房地产资金的密集性与贷款期限常常不配套,部分开发公司套取银行房地产信贷资金现象突出。目前,某些商业银行为扩大房地产信贷市场份额,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倾向,一些不法开发企业抓住可乘之机,使用各种手段从银行套取房地产信贷资金,如在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同时挪用项目资金进行其他投资,或为了相对容易获得贷款,申请贷款时故意将项目所需贷款打折扣,银行在发出第一笔贷款后就陷入被动,待项目建设出现资金缺口时银行往往被迫追加贷款。部分房地产开发公司由于利益的驱动,缺乏诚信,面对有钱不还的不正常现象,银行往往无可奈何。
第二,同业竞争无序,违规的金融业务时有发生。房地产信贷融资业务在各银行的业务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突出地位,因此,为了争夺房地产信贷市场份额,各家银行在简化手续、提高服务质量,增加信贷投入等方面均加大了力度,并不惜采用各种优惠措施,使同业间竞争日趋激烈,甚至表现出恶性竞争的态势,有的银行为了争夺一些效益较好的房地产公司和收入较为稳定的个人客户阶层,不惜放宽贷款条件,有些做法甚至严重违反了国家有关房地产信贷的政策和规定,带来了诸多潜在风险。如向“四证”不全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发放贷款。甚至有的银行基层房地产信贷部门为追求盈利,超规模发放贷款或把房地产信贷业务视同银行信贷业务,混业经营,超范围发放贷款,大量房地产信贷资金用于补充企业流动资金及购置其他固定资产。有的银行房地产信贷起步晚,资金来源少,资本金严重不足,且不到位,而又盲目扩充业务,而这些现象在房地产信托中也屡见不鲜。
第三,房地产业风险预警体系建设滞后。少数银行内部管理制度松弛,导致内控风险时有暴露。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也使得一些银行在发展业务的同时,忽视了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重视。突出表现为:缺乏房地产融资业务发展的总体和长远规划,纯粹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对市场运行趋势的分析及风险预警体系建设明显滞后;管理部门对其全盘业务的开展没有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办法和发展方向,平时又缺少检查、诱导和监督,使其内部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约束。一些银行的基层房地产信贷部门人员结构不合理,对银行信贷业务较精通,而对房地产业的专业知识了解较少,缺乏敏锐的市场分析能力和风险控制经验,制约着房地产融资业务的发展。
第四,房地产融资业务服务体系不健全。房地产融资业务涉及银行、评估机构、房地产管理机构、保险公司、公证司法部门,需要彼此的配合和支持,而目前的现状是:涉及部门多、手续烦、涉及到评估机构、登记部门、公证部门和保险部门等。办理时间长,环节多;评估有效期短。不动产评估有效期最长为2年,一般为1年,动产为1年,超过有效期须重新评估;由于目前的房地产评估机构好坏不一,管理较混乱,评估费用依据评估资产标的收取,评估结果暗藏风险。因而商业银行有时需要自行重新评估抵押物的价值,增加了环节和成本。
二、商业银行控制房地产融资风险的主要策略
第一,提高银行风险防控能力、规范银行操作。银行信贷风险的规避应重在事前预防而非事后补救。贷前,应收集有关借款人的资料;贷后,应关注借款人所发生的可能会影响到贷款安全的事情。目前在决定对房地产商是否进行发放贷款时,主要评估对象是房地产商的抵押资产,一旦无力归还贷款,银行规避风险的办法就是没收房地产商的抵押资产,但这种评估方式只是消极的补救措施。所以,要改变把房地产信贷当作低风险项目品种开发的观点,严格对房地产信贷各环节实施监控。商业银行必须遵循央行有关规章制度来办理信贷业务,杜绝不符合规定的开发商攫取贷款的机会,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认识,不被虚假繁荣所迷惑。推进银行体制改革,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银行要制定科学的银行内部业绩考核办法,建立责权合一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二,把准宏观经济脉搏、提前预测,合理规避宏观风险。商业银行要尽快建立自己的专家队伍,组织、强化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分析、研究。这种专家队伍必须是高起点的,组织结构不必层层设置,可考虑两级构架:总行一级和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无几的区域一级(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总行主攻全球及全国经济形势,区域主攻区域经济,使两者相互补充。队伍建设上要以社会学者为主,内部人员为辅,使信息来源更具广泛性、全面性。
第三,加快建立完善的房地产风险预警体系。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备的贷款发放、使用监控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自有资金得到落实后,可根据项目的进度和进展状况,分期发放贷款,并对其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控,防止贷款挪作他用,具体表现在:一是商业银行应严密监控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使用情况,防止用流动资金贷款为房地产开发项目垫资。二是商业银行应对有逾期未还款或有欠息现象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款进行监控,在收回贷款本息之前,防止将销售款挪作他用。三是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房地产企业的开况,确保对主体结构已封顶住房的个人住房贷款发放后,该房屋能够在合理期限内正式交付使用。四是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建筑工程款优于抵押权受偿等潜在的法律风险。五是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及市场的变化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影响,加强市场风险预报,建立针对市场风险程度和风险类型的阶段检测方案,并积极采取措施化解因此产生的各种风险。
第四,配备建筑工程估价专业人员,从技术上防范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为有效防范房地产贷款风险,国外银行一般都是聘用信誉较高的社会专业中介机构进行技术把关。但是由于目前国内信誉较高的社会专业中介机构尚未充分发展起来,大部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都是由开发企业自行编制的,所以国内的商业银行必须依靠自己审查建筑工量和工程估价,对于业务量大的银行,可以设置建筑工程估价岗位,配备专门的估价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对于业务量较小的银行,可以设置建筑工程估价岗位,也可以聘请外部的专业人员来做这项工作,但必须与其签订合同,明确其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双方的权利义务等。
第五,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管理,防范抵押物的评估风险。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一定的条件,如从事评估业务的年限、资产规模和业务量、资质等级、是否具备充足的有执业资格的专业评估人员、在行业内的声誉等来确定拟合作的评估机构名单,并与评估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规定双方在评估质量、工作效率、收费标准、赔偿措施、相关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在进行抵押物评估之前,客户经理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方式,说服客户聘用银行确定名单中的评估机构。评估机构的名单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银行应定期对名单中评估机构的工作进行审核和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是否有价值虚增的问题、是否已发生实质性风险、客户对其工作效率和服务是否满意等,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对名单进行调整。
三、结束语
我国房地产融资风险控制,目前不管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和突破。但在我国改革大旗之下发展起来的房地产融资市场,本身存在太多矛盾性的问题。当然,房地产金融中的各项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都是为该项金融业务保驾护航,确保这一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但如果控制过严,门槛过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发展速度,影响长远发展。所有的经营都存在风险,而风险通常也与收益存在着正比例的关系。因此,商业银行在拓展房地产融资业务中更主要的是追求风险可控,如何处理好银行业务发展与风险的关系,这将是房地产金融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孙翠兰.我国房地产融资方式的比较、选择与调整[J].金融论坛,2005(11).
2、曹建元.房地产金融[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周雪飞.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创新[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7(4).
4、王重润.房地产融资结构与金融风险研究[J].中国投资管理,2006(9).
篇10
关键词:企业风险;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是企业当下的重要任务,是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不断地发展中可以得到很多机遇,但是机遇同时也具备着风险,所以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面临着很多挑战和风险。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财务状况具有不稳定性,是因为财务风险的出现是不确定的、不能预测的。而现在在经营过程中出现大问题或者直接失败的企业,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财务管理不到位,导致企业在财务上出现了问题。因此,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把控好财务风险,必须要从财务管理出发,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对于财务上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寻找原因并制定解决方法,防患以未然。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及其特点分析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定义
企业财务风险将视野对焦于企业的各类生产制造业务范围和行业,紧紧围绕资金的筹集、资金投入回收和利润分配等事项,开展潜在性风险的辨别和剖析,可以说,企业财务风险具备极其广泛的基本概念和含义,它是企业在进行各类经济活动中遭受到不同原因的制约性的作用下,而致使其财务具体运作情况与预估相偏移而产生的状况。从总体上,可以将企业的财务风险划为下列一些不同的类型:在财务活动各类步骤看来,关键就是指财务资产在筹集、资金投入、回收利用、利润分配等领域的风险。在财务风险的可控性情况看来,表现为可操控性和不可操控性的风险。在财务风险的多方位分散化方法看来,表现为不能分散及可分散的财务风险。在财务风险的运作情况看来,表现为静态数据、动态性的财务风险。在财务风险的范围看来,又可以区分为微观上的和宏观上的。在财务风险的目标看来,表现为资产、人身安全、义务层面的财务风险。别的还包含有自然风险及社会带来的风险等。而这种财务风险的细分又大致包揽了全部有关风险的运用范围,组成相对性的全方位统一系统。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特性
企业财务风险有其自己的表现特性,实际可以从下列层面进行分析和了解:客观性。企业财务风险围绕于企业开展财务活动的全过程,是客观现实、不因人的信念为改变的,在企业资产运行的环节中不可避免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而导致其存有对企业的风险和危害性。不确定性。企业财务风险虽然是客观现实的,但是还与此同时存有不确定性的特性,因为各种因素不能预料而且可以随意转变,这就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存有未知性和偶然性。可认知性。企业财务风险虽然是客观性、不能明确的,但是也是可以为人们所了解的,可以利用对企业目前存在的、发生过的财务风险的统计分析、测算和剖析,获知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害水平等,并选用合理的、有目的性的对策进行预测分析、评定、考量和预防。行为关联性。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于有差异的环境当中,可以明显的呈现出财务领导者的实际个人行为与环境的关联特性,因为在不一样的环境下选用的财务管理决策不一样,这就使企业遭遇不一样的财务风险。根据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特性展开学习并且提高把控能力,以实现科学的、全方位的了解和分析财务风险。
二、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加大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实行资金的集中和统一管理,有利于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监督等方面的有效运作,使企业的资金流动处于积极状态,提高企业资金链的活跃性,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经济收益份额。
(二)有利于管控企业经营流程
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有助于企业财务计划的开展和完善,实现企业内部财务收支的平衡,合理有效的管理资金,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发展。此外,还可以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好地对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全方位地监督资金的筹集、组织、分配和使用,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扩大其发展空间,保证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三)有利于优化企业财务资源
加大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建立、完善一个严格的、有效的风险规避机制,为促进企业内部资源整合,优化企业财务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企业资金链的可流动性,有效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经济份额。
三、企业财务风险
(一)筹集资金存在的风险
要保证企业的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需要有强大的资金库来支持,而少了资金库的基础力量,企业想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企业开展长期投资有许多形式,且都有着一定的风险,企业对于此事要不断衡量,要进行不断的筛选,选出综合性资金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企业的资本整体结构要融入于本身的具体情况,那样才会使企业的发展趋势更加具有实力。如利益筹集资金的方法,企业必须依照运营的情况合理的分配给投资人收益,投资人与企业一同对企业的赢亏承担,这在一定水平上提高了企业的整体实力,但也使企业的资本成本较高,决策权也较分散化;而债务筹集资金的方法,则要求企业不管经营状况怎样都需要按时向债务人交付利息,这样的话筹集资金速率较快,延展性强,还可以平稳企业的决策权,但其筹资的资产金额却比较有限,且不可以产生比较稳定的企业资金库,风险比较大。企业在筹资方式上的挑选错误就有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投资存在的风险
企业在日常的经营环节中,可以通过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得盈利外,还能够以项目投资的方法来获得利润。而项目投资的过程不可能每一次都能盈利,这在其中就存有一定的风险。企业开展项目投资的形式有现金、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和存货等。项目投资全过程中的利益和风险是并存的,较高的盈利代表着也存有较高的风险。企业必须在资产的流通性与盈利性中间做出挑选。可流动的资产项目投资太多,会提高资产的流通性,使企业的盈利水准提升,但与此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周转资金的负债比率。长期性的项目投资也出现资产金额大、执行时间长、将来盈利可变性复杂等难题。这些投资方面存在的风险都给企业的财务产生了一定风险。
(三)资金运营存在的风险
企业在资产经营环节中的风险关键表现为企业为了更好地开展生产必须在生产制造的时候贮备一些产品,这些产品一方面对企业的资产形成了一定的消耗,另一方面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管理经费。库存商品时间一长还有可能导致市场价的下降,在管理过程中发生损坏等状况。此外,企业未收帐款商品的总数太多,额度过大,也会给企业的财务带来一定风险。企业的资产流通性受限制,其债务的还款也不可以借助商品来填补,便会使企业长期性肩负较多负债,乃至发生债务违约的状况,这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极其不好。所以在资金应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运用情况对企业造成财务风险也是十分明显的。
(四)收益分配存在的风险
利润分配是企业财务系统循环的最后一个阶段。利润分配其中又包含了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这两个部分。留存收益是扩张投资的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企业股东资产扩张的规定,二者既互相联络又互相分歧。企业假如发展速度更快,基于市场销售与生产规模的快速发展趋势,必须增添很多基础的资产,税后利润绝大多数留用。但假如利润率很高,而分配股息小于一般水准,就很有可能危害企业的股票估值,从而产生了企业利润分配上的风险。如企业因为会计制度的出错或处在通货膨胀阶段,就很有可能产生虚盈实亏。分配过度的风险;企业保存留存收益太多,又会造成公司股东及职工短期内权益与长期性权益的矛盾,存在公司股东职工工作积极性减少的风险;而企业过多派发盈利,又会造成企业周转资金的不流通,容易造成不可以在期限内交付债务的风险。
四、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财务管理不适应当前经济环境
企业在进行经营生产活动时,容易受到市场大环境的影响。而企业就是在这样一个市场经济大环境中进行日常经营发展,所以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各个方面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与外部经济环境不相适应,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国家经济政策变化、银行利率和汇率变化等都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密切相关。一个企业由于不考虑大的财务环境而导致其内部财务管理无法适应整个经济环境,从而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
(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企业的财务工作是否到位,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对企业各项工作缺乏指导和控制是目前企业存在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例如企业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市场等在协调配合上事务较多,容易出现混乱甚至是失误,如果企业没有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对财务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考核,很有可能会造成企业财务工作上的失误,造成企业资金损失。它还给企业的财务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企业内部的财务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在企业财务管控中,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是有效管控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之一。有些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到位,没有相应的财务监督管理制度,在应对在企业财务风险时,没有做到责任到人,使财务人员在工作中没有以严格的制度约束自己,放任财务管理工作的问题不管,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
(四)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财务风
险意识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上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到防范财务风险的必要性,否则容易导致企业财务风险。企业在不断地发展经营过程中,经常会伴随着企业在财务上风险,而且,财务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全面的,极有可能造成企业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风险意识淡薄,也是企业财务风险易发生的原因之一。
(五)企业在财务决策的失误
企业在发展经营过程中总要经过重大的决策决定方向,而决策的正确性关乎着企业的未来发展,而企业在财务工作上的决策正确性更是会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出现。当前许多企业的财务工作决策仍以一人为主,决策科学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判断和实行,增加企业在决策上的不确定应性,最终会损害企业的自身发展。
五、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策略
(一)提高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意识
企业要从根本上降低财务风险几率,要从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入手,增强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当企业在财务工作上做决策时,要对当下的实际状况有完全的掌控,在考虑可能影响决策的各个方面因素时,要加强对决策可行性的研究,科学的进行决策的实行,减少决策的失误。关于各种可行方案的决定,切忌主观臆断。对于在经营活动中随时可能出现的财务问题,要及时进行把控,要提前想出对策,加以控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旦出现风险,在进行财务处理时,要有效的控制企业的损失,并从中总结经验,积极应对企业财务风险,以促进企业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经营。
(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
为了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还应注意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保证企业经济活动中各环节之间能够相互配合,提高整体工作的协调性。为了使财务决策符合企业的根本利益,一是企业必须建立科学完整的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二是要建立健全企业财务上的监督管理机制,用监督管理的制度对财务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以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三)筹资、投资的科学性
筹资过程中,企业应从自身实际财务状况出发,掌握负债规模的大小,从筹资的所获得的收益和风险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思考,按照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筹资途径,避免筹资过程中的资金风险;而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也应对投资项目的收益和风险给予审慎考虑,并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评估,多方面了解投资的可行性,提高投资的科学性。
(四)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为了促进企业财务工作的有效进行,应该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财务知识的储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财务人员应该熟悉并且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在企业发生财务风险前,财务人员应该提前规避风险,做好应对的措施和方案,并进行总结,化解处理好存在的风险问题。因此,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十分必要。改善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防范制度和处理机制,财务人员作为财务工作的直接实施者,使其在日常工作中掌握和分析财务状况,更好地了解财务风险,从而使财务风险得以控制。
(五)优化企业资本结构要使自身的产品处于提升的位置,可以很好地吸收项目投资,要依据自身的风险承受力,选择最好的资本成本和投资效益的计划方案,要选择恰当的筹资方式和途径,以完成企业内部资本结构的提整体优化,要确保企业内部的资金积累,使本身处于相对性平稳的总体目标收益,并维持相对性平稳的营运能力,持续调节自身的运营方位和构思,使企业能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与此同时,企业还需要创设和健全财务风险的提示警报系统,要在忽然遭遇财务风险的情况之时,可以快速地运行风险预警系统,进而可以在较大程度上维持企业的现况,降低财务风险所产生的损害。
六、结束语
在目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制度的环境下,促使在我国目前的企业主体在这样的一个大市场环境中,在所难免地要应对一定程度上的财务工作中所面临的风险性,并且企业基本的生产制造运行流程中的众多事情和关键点,通常都是会对企业具体受到的财务风险状况产生外界主要表现形态的直接性作用,总的来说,进一步加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财务风险预防与管理方面,针对助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环境之中的企业实体要维持长久稳定性的发展壮大的状况,具备着极为深入的实践助推作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财务风险也会与之而来,所以为了企业能够健康的发展,从企业自身寻找原因,根据风险存在和产生的根源,制定有效的、合理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以及监管机制对风险的把控,可以有效的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的产生,以促进企业长期的、健康的经营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惠.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1(17):159-160.
[2]张林玉.如何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J].中国外资,2019(14):124-125.
[3]佘浩.论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风险控制策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10):102-103.
[4]付玉兰.论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J].中国市场,2021(17):155-156.
- 上一篇: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 下一篇:生态治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