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化;相关性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已进入更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文化因素、生态因素等对现代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旨在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相关性,为继承和摒弃传统文化提供方向,从而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建设。
一、西方经典理论中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对于“现代化”的定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至今没有公认的定义。笔者比较赞同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对“现代化”涵义的界定,即“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对应变化。”[1]
现代化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坐落在不同阶段的现代化坐标上。影响现代化发展的因素很多,比如经济、政治、文化、技术、国际交往、人口等。“在现代化后期特别是社会整合阶段,文化因素、生态因素等上升到重要地位。”[2]中国的改革即向工业社会转型,在现阶段进入攻坚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都与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有很大的相关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重视研究传统文化的社会效应,以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20世纪初,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等著作表明儒家伦理严重地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他的理论对西方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影响很大,在西方经典现代化理论的解释模式里,非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唯一出路就是反对传统文化,接受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20世纪60-90年代,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的经济实现了不同程度地高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是儒教化文明广布的区域,从西方的价值观来看,大多不符合资本主义精神。但从这些国家的发展来看,儒教文明确实在不同程度上起了积极作用。如日本传统文化中武士道与神道都转变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富国强兵”的需要,充当社会转型期中的精神支柱与社会稳定因素。东亚奇迹出现以后,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现代化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关系。
总之,现代化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坐落在不同阶段的现代化坐标上。影响现代化发展的因素很多,比如经济、政治、文化、技术、国际交往、人口等。重视研究传统文化的社会效应,以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东亚奇迹出现以后,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现代化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关系。
二、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
任何事物都既有其“优”的一面,又有其“劣”的一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亦是如此。梁漱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未来文化的早熟。他提到:“近代西洋文化主要是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征服与利用。这是人类文化的第一个问题,亦即创建物质文明。中国在这方面落后是昭昭然的。但不是单纯的落后,而是如同走路一样,拐了一个弯,走上了别的路,没有继续去探讨征服、利用大自然的问题,而拐到了人类的第二个问题上,即人对人的问题,所谓伦理如父慈子孝种种。”[3]所以,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超越传统文化,学习和吸收西方近现代文化。
现代性也是如此,不是所有现代性的东西都好于传统。20世纪中从韦伯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对现代工业主义与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现代工业社会导致全球性的精神危机和生态危机等日益凸现。“中国传统中不懈追求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价值有助于化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五大冲突’,即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肉体与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紧张,也能够为人类解决生存困境的努力注入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理性’的生存智慧。”[4]
总之,任何事物都既有其“优”的一面,又有其“劣”的一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亦是如此。现代性也是如此,不是所有现代性的东西都好于传统。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在中国的现代化中,从关于东西文化之争的几次思想论战来看,无论是中国本位思想,还是中体西用思想、全盘西化思想,一直都受到批判。中国现实的思想道路却是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甚是难以界定中西。这说明我们事实上摆脱不了民族传统。正如罗荣渠先生所言:“传统与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生生不断的‘连续体.’,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化,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则是自取灭亡的传统。适应现代世界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是现代化的本质,但成功的现代化不但在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现代化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现代化的助力。”[5]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要被西方的经典现代化理论所威慑,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出路不一定非要接受西方的价值观不可。东亚奇迹的出现告诉我们: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功能发生现代转型的情况下同样能对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特殊作用。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相关性应是这样: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不能无视民族传统,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基础,制约和影响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能够弥补现代性的不足;另一方面,现代化必然引起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变革,中国的现代化也离不开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构和整合。
就具体实践而言,首先中国要学习现代的治理方式,建设现代化的制度。中国传统文化里几乎是没有现代化的治理方式。所以就要学习吸收先进的东西,淘汰传统文化中有关制度方面的内容,比如三纲五常,讲等级,甚至专制。其次,我们传统文化里面有很多优秀的成分,用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去弥补现代性的不足。比如很多有价值的修身观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总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已进入更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文化因素、生态因素等对现代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旨在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相关性,为继承和摒弃传统文化提供方向,从而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建设。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要被西方的经典现代化理论所威慑,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出路不一定非要接受西方的价值观不可。东亚奇迹的出现告诉我们: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功能发生现代转型的情况下同样能对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特殊作用。重视研究传统文化的社会效应,以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2][5]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2
关键词: 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现代化现代教育动态平衡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随着新世纪的逐步深入,现代教育步伐越来越大、越来越深。现代教育意味着继承与变革,继承就是传承优秀的华夏传统文化,变革就是改变传统教育中的不合理因素,使教育和各方面符合时代的特征和培养新时代的和谐发展的人。
一、文化与华夏传统文化
文化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1.华夏文化
华夏是中国和华夏族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
华夏民族起始于距今约四五千年。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在此后的几千年的发展和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民族为大多数和各少数民族共生共荣的中华民族。
华夏文化对应的英文有china cultural,huaxia-china culture,chinese culture。一般人们认为,华夏文化是指一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上居住民族的总的文化系统,子文化则是在华夏文化这个总系统下一定的地域和一定民族产生的小文化;也有人认为,古代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就是华夏文化。
在常见的使用过程中许多报刊杂志甚至学术论文把它与华夏文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儒学混为一谈,我认为这都是对华夏文化的一种狭隘化现象。
华夏文化的主干是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学,但华夏文化博大精深,包含很多内容,不仅仅有儒学,还有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及佛教,在地域上还包括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文化和新疆文化等甚至大陆以外的亚洲的四小龙和日本等文化因素的多元文化体系,而“中国”是一个政治实体,我们不能直接用到文化上来。
华夏文化不是一个政治实体,也不是一个具体学术派别,所以我认为华夏文化是一个与华夏文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儒学相区别的概念,她应该定义为:古代的中华民族及现代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她以中国范围内的文化为主体,也包括世界范围内一切华人甚至其他民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所以相对应的最合适的名称是中华文化。
2.华夏传统文化
华夏传统文化就是超越时代的华夏文化,从古延至今,仍然活跃于现实中的动态的华夏优秀文化。上文提到华夏传统文化主干是儒、道、墨、释,以地域上表现为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文化和新疆文化等子文化。
华夏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传承了几千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以下特性:
(1)旺盛的软文化生命力结构,软文化是内层的通过社会各种媒体的传播,可以对现代化社会甚至未来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
(2)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无限的超地域性。早期的华夏文化具有鲜明的河洛文明特色,各个地域文化在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同中国范围内其他文化互相接触、吸收和同化,由此形成一些超地域的共性,即华夏文化的天下观等。
(3)具有超时代的先进性。有人说华夏文化总体上说是一种农业时代的文化,但在现代化过程中,华夏文化圈的迅速崛起正说明了其具有超时代的先进性。
(4)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华夏传统文化具有善于吸收各种异质文化并使之有机地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特性。
(5)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具有世俗性、伦理性等。
二、有别于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与教育现代化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首先,有的学者认为现代教育主要是与传统教育相对应而提出来的。对于从夸美纽斯以来到赫尔巴特形成的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体系,称作“传统教育”。同时由于杜威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他对教育作了“进步”与“保守”、“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划分,因此,以杜威为主的教育思想就称为“现代教育”。
其次,有的学者认为教育现代化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现代教育,对于现代教育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用相对立的方法大量描述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如在教育目的上,两者表现为知识技能与能力和素质的对立;在教育过程上,传统教育强调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规范学生行为,现代教育强调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和自觉行为;在教育结果上,传统教育强调对确定性知识的掌握,现代教育强调创造性的发展;在教育评价上,传统教育强调统一性和标准化,现代教育强调个性和兴趣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传统教育强调教师对教育过程和学生的控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等等。
最后,有的学者认为无论是所谓“传统教育”,还是其以后的教育思想都有现代化教育的成分和思想,即现代教育是传统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创新。
但是教育现代化和现代教育二者也是有区别的:首先,前者更多地具有时代和社会的意味,而后者更多地具有教育革新的意味;其次,前者的过程比较漫长,而后者可以在短时期内有一个突破性和超前性的发展;最后,前者更多地强调宏观的物质和管理及指导方面,而后者则更多地强调在现有的教育物质基础上如何发展和用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在微观的教育过程中理想地实施教育应有的功能。
我认为目前的现代教育应该定义为:在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以构建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以人为本社会为目标的立体教育体系,在教育过程和教育理念上吸取传统教育精华和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优秀成果,并灵活运用的和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具体教育实情而进行的以培养具有民主精神和全面和谐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最优化教育。
三、华夏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的动态平衡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有双重的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教育几乎与文化体内所有部分都发生直接联系,任何一种文化物质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和深化,都将影响它存在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历史长度”。
华夏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才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很长时间里处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而对其的传递和深化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现代教育虽然是相对于一个传统教育的概念,但又不是截然对立的,有一部分是要继承的,而且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使教育系统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不平衡,因此,现代教育就意味着变革,意味着进步,只是这种变革和进步是围绕着“现代化”而来的。
简单地说,现代教育和华夏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在推动自身的完美化、理想化的同时把华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传承发扬光大。
如我们弘扬华夏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发扬谦让为怀、贵和尚中的精神,创造一个多元文化和平发展并和谐相处的世界;发扬以背离祖国为耻,维护祖国荣誉和利益的矢志爱国的精神;发扬“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精神,不为现代文明的物质和技术形形的外在诱惑而异化;发扬业精于勤、勤俭简朴的精神,形成不比享受而比贡献的良好社会风气。
现代教育的时代背景决定华夏传统文化、教育传统和以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都是它的活水源头,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和新教育的宝贵资源。华夏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精华和糟粕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就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要使身不在此山中者用来对它们进行吸收和再创造,这是根本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童富勇.现代教育新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篇3
传统教育制度文化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讲,是指该国在传统社会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制度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积淀的全部教育制度成果的总称。
根据教育制度的生成基础与来源,大致可分为“内生型”教育制度与“外生型”教育制度。“内生型”教育制度孕育于、脱胎于本国传统教育制度文化,“内生型”教育制度的精神与价值、追求与情怀与本国传统教育制度文化是一脉相承、水融的。“外生型”教育制度并非源于本国传统教育制度文化的自然演进,而是在政府强力主导下,通过借鉴移植、消化吸收他国教育制度精神乃至形式得以确立。因此,“外生型”教育制度必定与本国固有的传统教育制度文化存在着抵牾,两种异质教育制度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磨合、博弈与包容将直接影响着教育制度建设的质量。
作为一个“外生型”教育制度国家,我国的教育制度现代化进程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传统教育制度文化与现代教育制度精神如何调适、融合的问题。我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萌生于清末,其主要路径是移植他国“先进”的教育制度文化来改造、重塑现行的教育制度体系,以适应近现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自19世纪末以来,我国本土生成的传统教育制度文化虽然在制度层面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其中所包含的教育制度观念、教育制度意识作为某种“活”的教育制度文化积淀仍然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左右着每一社会成员的教育制度思维与行为选择。现代教育制度在规范教育生活、约束教育行为、构建教育秩序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来自传统的阻力,难以从“纸面上”、“书本上”落实到社会成员的“教育行动中”,这一切都要求我们理性反思百余年来教育制度现代化进程在目标、路径上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传统教育制度文化的优点和不足,并从中挖掘出有益的资源,以做到“古为今用”,从而实现传统教育制度文化与现代教育制度、“书本上的教育制度”与“生活中的教育制度”的有效对接,夯实教育制度的文化根基。
具体而言,我国传统教育制度文化的现代价值表现在:第一,传统教育制度文化为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先辈们创造的灿烂辉煌的传统教育制度文化,既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激励着我们以实际行动建设现代教育制度的热情。第二,传统教育制度文化为我国提供了走向现代教育制度的阶梯。传统教育制度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因素,它使我们熟悉自己的过去、熟悉民族和人类的教育生活,为我们提供了通往未来的立足点。第三,传统教育制度文化是我国构建现代教育制度的有益资源。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实践,既需要对传统教育制度文化进行调整与完善,也需要对传统教育制度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加以借鉴与吸收,以为我所用、适我所用。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成都 610068)
篇4
人类所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世界。文化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媒介。设计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创造,它要把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进步有机地结合起来,凝结在物质形态的产品之中。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解析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建的、改造的、享受的、传承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称,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是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诸多内容,而且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首先,是“人文”精本文由收集整理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视礼仪形式,提倡德治,力求使社会各个等级和睦相处。正是有了这样的“人文”精神,才培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韧不拔、敬老爱幼、救济孤残、勤俭持家等美德。
其次,是“自然”精神。道家经典《老子》将“无名”作为天地的始原,“有名”作为万物的根本。它们是外延很大的名词,如果要从哲学上加以概括,都超越不了“有”与“无”的外延范围。《老子》一书还提出要如实地去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因为天、地、宇宙来源于“道”,而“道”则是自然。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
再次,是“奇偶”精神。当人们探索自然地奥秘,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有时从“五行”的“五”去看事物的构成和变化;有时从“偶数”的相对相生去把握自然和人生变易的道理。这种“奇偶”精神浸透于中国古代的哲学、自然科学、古建筑、古代都城布局,甚至连古器物的造型美,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归结为“奇偶”精神的体现。
最后,是“会通”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文化,她善于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又能加以吸收,用以丰富自己,这就叫做“会通”精神。
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
现代艺术设计在中国只有二十几年历史。我国的艺术设计,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兴起而兴起的。有些艺术家和设计师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急匆匆地紧随商品经济这趟末班车,追逐潮流、赶超世界,却无法冷静下来,审视自己的理论,研究自己的教育。
各高校大幅度增设艺术设计专业,扩大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一时间,艺术设计成为国内最热门的专业之一。虽然各个高校在教学改革方面一直不断深化,但由于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历史较短,艺术设计教育体制和体系也都基本上取自西方,至今仍然未能建立起自己的语言与特色教学,造成了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盲从西方,却又因文化积淀与西方迥异而无法达到与西方相应水准的矛盾现状。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对现代艺术设计产生着巨大影响。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与成熟更离不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缺少了本土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支撑,照搬西方模式的教育方式,是不能适应我国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艺术设计既要与世界接轨,又应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现代化创新能力的设计师,还要求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刻了解的设计师是不会有深层次的艺术作品呈现给国人的。因此,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一代设计师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艺术教育应在培养学生基本功的同时,增加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传统设计理念的总结。在具体的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应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增开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 强化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应将设计教育引向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之中,摒弃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粗浅、狭隘、偏颇的认识,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传统文化形式上的简单嫁接和盲目照搬, 要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灵魂;应在设计教育中提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与思维方式相结合,保留中国本土设计的艺术本质和民族审美特征,设计出真正具有民族气息的高水平作品。
篇5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装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
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近几年逐渐被重视起来,无论是在教育业、娱乐业还是建筑业,都将传统文化与自己领域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将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再加入创新的元素进行进一步发展,建筑业在对工程任务进行初期规划的时候,也将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装饰性元素应用到设计过程中,建设出的建筑不仅能够与现代城市的整体风格相契合,同时也可以保留国家的民族特色,给居住者更多的视觉冲击以及心理冲击,建筑装饰的内容有很多,在不同的空间之中,也有不同的装饰要求,本文通过对建筑进行设计的经验,对在设计环节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的方法进行分析。
1建筑设计的本质分析
人类建筑从穴居、构木为巢到砖木瓦石建筑、钢筋砼建筑、钢铁建筑,再发展到今天采用新技术的智能建筑、生态建筑,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过程。人们对建筑的理解,也从“防风雨,避寒暑”发展到“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书”、“住人的机器”,再到当今认为的“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是显形文化”等等。人们对建筑理解的视野变得广阔深邃,建筑创作的哲学观念亦随之升华,并从多视角定位。
2如何将建筑传统文化进行结合
在对建筑设计的本质有所了解之后,就可以对将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方法进行研究。
2.1建筑装饰设计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设计师首先需要对文化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了解,我国建筑建设的历史比较长,从人类社会初步建设起来的历史时期,人们就对居住区域进行划分,建筑是居住场所逐渐发展而来的,无论是对于古代人还是现代人而言,建筑都不仅仅只是给人们提供栖身的场所,而是一种重要的载体,承载的就是传统文化,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建筑也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我国古代建筑独居特色,既有精致的园林风格,也有气势磅礴的宫殿设计,在近代,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很多呈现出西方建筑风格的建筑物也逐渐被设计出来,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不仅仅为当时的人提供了居住以及生活的场所,同时也能为后世的人折射出前一时期的社会实际情况。没有承载文化核心的建筑是缺少灵魂的建筑,即使在现代化的城市中建造建筑,也不能对建筑具有的文化价值忽略,将现代与传统进行碰撞,可以使建筑更加具有魅力。
2.2传统文化元素分析
我国的传统文化种类有很多,其中可利用的优秀传统元素也有很多,在对建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有所了解之后,就可以对带有装饰性的传统元素进行分析。首先书法以及国画就是最常见的建筑装饰之一,很多设计师与居住者更愿意在客厅或者书房的墙壁上挂上一幅意境优美的国画,或者大家的书法作品,墙壁悬挂类的装饰元素还有中国结、京剧脸谱等,中国结可以给居住者一种吉祥的感觉,京剧脸谱则可以使建筑设计风格更加具有活泼性,除了这种悬挂式的传统文化元素,还有一些可以用来摆放的物件,如漆器、石狮、彩陶等,可以对这几种摆放性的装饰元素进行选择,很多建筑的门口都会摆放一对石狮子,可以增加建筑的威严感,我国的一些传统图案也可以被应用,如祥云图案、如意纹等,可以将这类的图案雕刻在家具的表面上,还可以将甲骨文等古代文字同样雕刻在建筑商,在应用传统文化元素的时候,需要注意对文化禁忌进行避让,还可以充分利用民间文化元素。
2.3现代装饰设计分析
现代装饰设计要将审美需求进行满足,设计师需要保证建设的建筑是美观的,保证这一条件后,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方案之中。现代建筑装饰作为一种艺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是一个时代在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的综合反映,从这个角度考虑,现代装饰设计要想走出一条新路子,必须得与时俱进,跟现实相结合,从现阶段的经济社会中寻求前进的方向。事实上,今天我们评价一件设计作品的价值,还是两点――技术创新;文化内涵。在很多时候,文化含量还会给设计带来难以估量的附加值。
3结语
现代城市中的建筑的功能逐渐增加,建筑设计的环节也变得更加复杂,各种不同文化领域中的元素都可以被用于建筑设计之中,通过这些文化元素来对建筑的文化价值进行提升,这种设计行为主要是因为现代居住者对于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多,无论是建筑的质量还是建筑的艺术价值都有了全新的需求,设计师面临的设计方面的挑战越来越多,而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进行装饰方面的设计环节,很多建筑已将将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装饰元素应用到建筑之中,如古朴的门或窗,设计师还需要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研究,使其能够具有更高的装饰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胡承华.“新中式”风格室内装饰设计浅析———对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及其设计理念的一种解读[J].科技信息,2010(01).
篇6
关键词:传统,建筑,住宅,门,文化
一、引言
建筑住宅中的门是建筑的出入口,是联系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通道。又称“门面”或“门脸”,是居住建筑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供人出入,同时还有防护安全和界定内外空间的作用。另外,门除供出入的物质功能外,还具有标志与象征的作用。建筑大门上所表现“中和”观的哲学思想所反映出的传统礼制以及其他文化内涵可说是建筑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门的本体含义及哲学含义
1、门的本体含义
中国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东汉《说文解字》将门解为“闻”,意思是外可闻于内,内可闻于外,阐述了门对于内部和外部的“通”的作用。古人又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更有“变通”之意。归纳起来门有两层含义:一是大门的穿行意义,二是大门的标志意义。在现代门不再是仅满足功能需要,还要体现整个社会的文化和审美需求。
2、门的哲学含义
(1)门的“阴阳观”。门的基本功能是开与关,基本概念则是阴阳变化,由此又有许多引申意义。开与关之间,关是为了防卫和隐藏,是保守的、被动的;开是为了出入和吐纳,是开放的,主动的。《尚书・舜典》曰:“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比喻开门纳贤、博采兼听。阖辟之间,阴阳生化成为人们对“天人合一”追求的绝好解决方式。
(2)门的“秩序观”。两千多年来礼制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受礼制思想影响,中国古建从周代起便按建筑所有者的社会地位来规范其规模和型制,故有“门户之别”之说。历史上建筑等级制度不仅对各阶层建筑的规模型制、材料构造、装饰标准、室内摆设有严格限定,还专门对“门”这一标识等级、地位的符号,以及象征居住者身份的油漆颜色、铺首兽面、门环用材、门钉数量等都有详尽规范。
三、建筑住宅之门的装饰
1、门扇的装饰风格及特点。门本身最重要的部分是门扇,是一扇或者两扇甚至多扇可以关启的门扇。在中国古建筑中,这种门扇都是用木板制成的。一般住宅,一扇门扇的宽度至少60厘米宽,需用几块木板横向拼合,故又称“板门”。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门扇在装饰方面有不同风格特点。在江南水乡,其整体色调以青灰为主,人们以清新淡雅为美;而闽粤地区常有大漆绘就并加以纯金涂饰,因为福建、广东和云南一带,人们喜欢在建筑上大饰彩绘。
2、门扇的装饰题材及图案。中国建筑住宅之门的雕刻装饰图案,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题材方面,明清时期内容丰富,常采用云龙、缠枝花草等图案。明式门扇装饰纹样题材有自己的倾向,如松、梅、兰等植物题材,另外,还有大量民间传说,人物故事、吉祥寓意的门装饰图案。清代,门扇的装饰大都比较雅逸。清代门扇的装饰纹样较好的有仿古图案、古代玉文和青铜器纹,大多以简练的线条组成变化丰富、有韵律的几何形。内容多是求多、求满、求富贵、求华丽,追崇色彩的金碧辉煌。
3、门扇的装饰纹样及加工工艺。门扇的装饰纹样手法很丰富,手段也很多,主要包括雕刻和镶嵌等。其中雕刻又分为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浮雕是主要手法。为打破门扇功能上的死板,常采用透雕手法,但最广泛是透雕和浮雕结合,使装饰纹样更突出,圆润。圆雕在门扇装饰中,一般起点缀作用。
加工工艺方面,中国南北地区差异较大。浙江一带雕工发达,其门窗上无论浮雕还是透雕,质量都是首屈一指的。另外,江浙地区工匠技巧的精致绮丽也格外有名。在中国北方,人们多采用穿插工艺,舒展大方,体现北方的粗旷风格。
4、门饰、金属装饰件造型及材质。建筑住宅之门金属装饰件有铺首、门环、看叶等。铺首是门环下的下座,主要用黄铜制作,明清时期,根据形式不同,金属饰件也有高低、尊卑之分。现在最常用的是采用兽头作为铺首的装饰,其兽头口中含的圆环为门环,原为叩门之用,也具有祛邪意义。“看叶”指宽度较大的门扇上、下两头包以铁皮以增强门板的横向联系,称为“看叶”。
四、结语
总之,在住宅设计蓬勃发展的今天,门作为建筑中的重要元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从中国古代建筑的门到现代设计中的门,文化的交融与沉淀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影响着形态构成的不断改变和创造, 门元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和文化体系。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中,门也随之发展,有些形式的门已经脱离原先门的功能性作用,而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象征意义。受现代建筑功能主义的洗礼后,现代设计师在充分理解并感受到门在千百年进化历程中所积淀的艺术造型及其具有的社会美学意义之后,逐渐开始运用现代的手段和材料来表现门的建筑美学意义和文化象征意义。
参考文献:
[1] 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出版社,1997.
篇7
[关键词]现代艺术 否定之否定 散点透视
自1840年以来中国的门户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之后,中国人开始由原先相对“夜郎自大”的状态而迅速变成了一种崇洋的自卑意识,面对西方的物品和西方的思想意识、生活意识也随即影响到了中国人,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改变,是继承还是否定?
从古至今,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实质是一直非常开放的,在对待外来的文化始终是处于不断的吸收和采纳中,被吸收和采纳的成分将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例如: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在东汉时就传入中国,作为一个哲学体系被中国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利用和接受,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学最终于中国本土的宗教互相融合形成了禅学;菩萨的形象是典型的外来文化中的艺术形象,而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后,在唐代将该艺术形象逐渐转变成一个女子的形象,这个由男子形象转变成女子形象的过程,便是被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和采纳以及最终成为本民族形象的过程。
中国人面对外来文化始终是以一种理性的雍容的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和接受的,并不是一味地拿来,也不是盲目的崇拜。而如今,中国人在面对着西方发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艺术之后就开始茫然了,这当然首先源于一种陌生的文化,我们在谈论欣赏之时的困难之前应该静心去抚顺一下思路,也许在欣赏之前我认为首先是要去深刻认识,只有建立在深刻的认识基础上,我们才能深深感觉到的美或者是作者传达给我们的思想意识。当然,西方的现代美学意识是区别于中国传统的美学意识的,所以,突然在这世纪之交,就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冷静面对传统文化,认识民族文化的价值系统,吸收外来的文化。
要解决东西方文化的融合问题,以及凸显传统文化的内涵首先要清楚下面的几个问题。
一、中西文化在审美意识形态方面存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的现代设计是建立在深厚的西方的文化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或者说是讲究“实”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建立在否定之否定的艺术领域中的全新表现,而在这里,中国人则是肯定之肯定的去继承和发展的,或者说西方的这种文化形式更多的类似于科学的涵义而中国人的艺术形态更加接近艺术的本质涵义,当然这里并无任何褒贬之意,只是东西方人对美感内涵的认识区别而已。
中国人在对艺术的审美中注重形式背后的想象和联想,这是中国人对艺术的情感追求,在中国的山水艺术中追求可游可居,山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灵魂或是精神的空间,而西方的艺术形态则是更多注重形态或是实体本身,即使过渡到现代抽象艺术,画面的真正的价值也是表象化的。
在现代设计中,如何将传统文化继承下来是大势所趋,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而目前中国有一门艺术设计课程———图案,该课程在面对三大构成时,许多人喊出了取消图案教学的呼声,其实这不是空穴来风,是步日本之后尘,就我所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图案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早期留学归国的工艺美术大师无不对传统的图案艺术有深刻的认识,将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下来是当今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 真正要传承的是传统的文化意识形态而不仅仅只是图形的问题
在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同时,传统的文化形态在介入西方的艺术形态中相当困难,其最终的目的是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如何传承的问题。而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图形往往就承载了这个历史的媒体,而这里诸多的历史图案都包含着不可泯灭的传统文化。“岁寒三友”“松竹梅”应用甚广,用于表达坚韧不拔和乐观的民族性格,而成为中国典型的传统图案,继承这三种图案的目的在于继承这三种物质形态所包含的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松”成为一种经冬不凋和长寿的象征,“竹”则用于表现有才华的君子,“梅”则表示了一种气节傲骨的涵义,所以继承这些图案就是继承民族的思想意识。从更深层的含义来说,图形背后的民族的意识和精神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神图案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些是与中国传统五行息息相关的几种图案形象。青龙属木,位于东方;朱雀属火,位于南方;白虎属金,位于西方;玄武属金,位于北方。由于四神守护着四个方向,表达了中国人期盼平安的思想意识。
中国仰韶文化中的图案,存在的共用形的问题同于敦煌莫高窟藻井图案中的兔子形象,这其实是一种动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在现代艺术中,该种艺术表现手法同样得到了应用,埃舍尔的作品中屡见不鲜的共用形问题,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图案的诸多艺术的价值取向,先民在艺术生活中都作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三、在现代艺术中东西方的艺术形态其实存有很多的共性
在霍去病墓石刻中采用了简洁的石刻手法——线刻的艺术手法,在现代艺术家布朗库西的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表达了一种纯粹的艺术形态,同样也表达了材料本身的艺术美感。
传统图案在现代设计中除了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之外,同样在中国的传统图案中包含了高深的艺术价值和造诣。
在一幅汉代的石刻《收割猎雁图》,作者将猎雁的部分置于图形顶端,而将割麦的过程置于图形下部,表现了一种普通的视觉意识,天空在上,地面在下完全符合人的视觉习惯。其二,作者注意到了一个在现代艺术中非常注重的平衡问题,将猎雁最大强度置于左上,将割麦的最大强度置于右下,这两种力度形式最终取得了视觉上的平衡,在这里面包含了很多现代艺术中的诸多问题,都曾在格式塔心理学中提过。
传统的周易的八卦形象,是“易由象生”的涵义,是指这几个基本的卦象是建立在具体的形象的基础之上的,而这几个基本卦象表达了深刻的涵义: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履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这些图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形态,如何利用这些文化形式,成了现代艺术设计中设计行业的重头戏。
除了这些广泛的艺术形态外,中国的民间艺术也有着深刻的图形涵义和价值。还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保留的空间透视方法。例如散点透视在中国的传统绘画和民间艺术中有着广泛的形式表现,这种艺术手法深刻表现了中国人的意识观念,或者说是“艺术意志”,在西方的现代艺术中,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毕加索在许多的艺术形态中都采用了这种空间的表现手法,后来勃拉克在论著中曾明确提出了该种透视的重要性,开创了该种透视的创作先河。而在东方早在南北朝时宗炳就提出了这种透视的现象,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阐述了中国人为什么不采用焦点透视,因为它不符合中国人的以大见小的艺术观点。这种全面的动点透视可以自由创作,并表现出作者的造诣,因人而异,才会发现中国人非常注重经营位置,这直接体现了艺术家的艺术水平。而且从某种角度来说,该种透视是符合人的生理需求的。是对外在事物的“直接”的表现。同时在中国的民间图案中还表现了一种自由时空艺术特点,可以将时间和空间进行自由的绑定,将花果同枝、日月同辉都展现在同一个画面中,或者将同一个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都展现出来,这其实是表现了一种感情上的真实,一种非具象的更加真实的形象。
这在现代艺术中都有了深刻的表现,在现代绘画中就时间问题,做了多方面的考虑,用运动的形态杜尚的《下楼梯的裸女》就为了表达时间的存在,在波丘尼的雕塑中没有任何具体轮廓形象,任何物体都处在不断的形态转化过程中,而呈现出了被时间占据的艺术形象,这都是时间在艺术中的重要的表现形式。而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已是屡见不鲜的表现主题。
中国传统图案中包含的民族意识是必须继承的,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图案形式除了包含着中国的意识思想之外,同时具有深刻的艺术涵义。也许亨利·摩尔在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之后才真正认识到虚体的涵义继而成为艺术大师的,而毕加索从不否认自己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才真正确立自己的艺术形态的,此种例子不胜枚举。
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当国际主义的风格在面对地方主义时,两者之间是如何走向共生,传统性图案或是传统意识状态与现代艺术设计是否能在互相对立的冲突中,共融共生,需要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图案和意识状态与西方的文化体系的共同点与差异点,从而实现东西方艺术的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国图案作法初探》 雷圭元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 庞薰琹 文化艺术出版社
[3]《形态构成学》 辛华泉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篇8
关键词 《三字经》 幼儿教育 价值
1 问题的提出
中国几千年文化与教育是分不开的,离开教育谈文化,或离开文化谈教育都是不可取的。现在社会各界似乎都在尝试重拾传统文化,有个怀宝宝了的朋友,她让我给她推荐一点做胎教的蒙学读物,我推荐有《三字经》,无独有偶,她去给宝宝求经时,长老给她一本《弟子规》。这使我感到欣喜和更多的疑问与好奇。这很多妈妈选择古典音乐进行胎教的同时我们为什么不可以选古代蒙学读物进行胎教呢?这是很有趣的迷,我想由我来揭开它。《三字经》是否可以用来丰富胎教及幼教理论呢,对儿童的发展有用吗?这值得深入的探讨。
2 从内容上分析《三字经》胎教及幼儿教育价值
《三字经》的内容很详细,短短的一千多个字,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文章却又是如此的简洁,不愧是“千古第一奇书”如果开篇就讲它的内容有如何的丰富,语言有多简练,和精美等之后在分析其价值,恐怕是只指其壳而无其肉。下面,我讲来逐一分析其价值。①
2.1 胎教、幼儿教育及价值的含义
胎教:是根据胎儿个感觉器官发育成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积极 主动地给予适当合理的信息刺激,使胎儿建立条件反射,进而促进其大脑机能、躯体运动机能、感觉机能及神经系统机能的成熟。②
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是特指幼儿园和其它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专门针对3~6岁年龄段的幼儿进行教育
价值:对价值的描述和定义总结起来的说法大概有几百种,简单说来,价值就是某物能满足人需要就可称之为有价值。③
2.2 从内容上它是中国历史事件与文化的结晶,具有民族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作用④
传承文化是教育的使命,一个国家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就必须的有自己的文化,这是一个民族之所以与其它民族不同的原因,没有了文化,就无所谓其它,很多人说中国文化的根基断了,但是中国要想真正强大必须要从根本上重视自己的文化,因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文化的产物,教育是社会的教育但是教育也具有文化性,当前中国教育的文化传承缺失,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正是文化启蒙的阶段。而《三字经》正好既是符合儿童发展特点,同时又具有文化启蒙作用的教材之一。并且它自创作以来,就流行与世,它是优秀的历史文化,而它一蒙学读本的出现有其特殊的价值,作为古代最初的蒙学读物之一,可算是最好最全的识字教材。
2.3 其内容里面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
道德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面对今天的道德滑坡来讲,是需要开发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之一 ,而教育要从小抓起 ,潜移默化,逐渐晕染,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特色的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自小就润泽人心。 《三字经》中“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弟,次见闻”,“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 这些虽然有的部分打下了封建主义的烙印,但其中的”为人子,方少时”“首孝悌,次见闻”却都是具有时代性的,是可以传承的,而作为某些有封建色彩的语句,是可以让孩子了解过去,认识历史。⑤
2.4 形式上,符合幼儿语言发展特点
《三字经》是三言诗,它三子一句,句子短小,形式整齐,隔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动听悦耳,儿童喜问乐道;并且它前后句子自然连贯,语义顺畅,浅显明白,通俗易懂,丝毫没有生拼硬凑的痕迹,它的这些特点使它能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和音乐节奏美的发展。
2.5 它的古韵意味浓重,与古典音乐相配合,可做胎教读物
前面阐述了它的种种特点,它诗句的押韵,符合音乐的和谐美,另外它作为古代蒙学读物的精要,古色古香的意蕴再配上中国古典音乐,让宝宝在舒缓的音乐和母婴互动中感知古典文化的魅力。
3 《三字经》的具体运用
3.1 胎儿期:胎教读本
找到有关《三字经》的音乐,市场上和网络上都有这方面的音乐。经常给宝宝听此音乐,当然《唐诗三百首》这类音乐也是可以共用的,在给宝宝听音乐的时候,要和宝宝多说话,便摸着肚子边说话,让他感觉到外界的有意识的存在,形成条件反射。另外给宝宝讲故事的时候,也可以讲《三字经》里面的一些故事,如“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之类的故事。胎教的过程中,不要过量,一次半个小时就好了,要让宝宝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这样持续直至宝宝降生前几天。
3.2 幼儿期:欣赏
宝宝出生后,胎教的方法还可以照用,只是塑造一个有音乐有经典的环境,不需刻意地让孩子学习,可以在他玩耍的时候播放,也可以在他哭闹的时候播放。
在宝宝幼儿期,我们不需可以让宝宝能背好多唐诗和《三字经》,其实从胎教时不间断的就让宝宝接触一些经典的东西,到了宝宝语言发展迅猛的三至四岁的时候,他们就很多自然而然的就能脱口而出了,童年应该是快乐,应该是无忧无虑的美好童年。我们不能单纯的诵读,讲解,灌输,而是在生活中在玩耍中学习。
3.3 学前期:识字教材、舞蹈歌曲的编排内容
篇9
[关键词]建筑;传统文化;现代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1-189-01
一、传统文化与建筑
(一)传统文化的本质
1.“传统”的现代涵义。传统的现代涵义可以认为:其一,一般是指贯通古今以至未来的某种流变着的,根本性的东西;其二,是经历史沿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思想、心态、道德、风俗、宗教、艺术、制度等“遗传因子”;其三,各地区、各民族所创造的传统,具有各不相同的形式和状态。
2.在建筑领域,传统的表象直接体现为历史上的建筑形式。在建筑领域,传统的表象直接体现为历史上的建筑形式,它同一个民族过去的生活方式,建造手段以及社会对建筑的各种需求有关。例如西方古代希腊、罗马以及文艺复兴后期的古典柱式形式,中世纪高耸的尖顶等。已往年代的作品和民族记忆中把习惯的形式美法则保存了下来,使它们具有直接体现历史文化含意的形象价值。建筑传统更深刻的内涵在于作者历史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积淀。
(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比较
有什么样的文化土壤与氛围,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化互为同构关系。在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由于源头与走向不同形成了印度、中国(华夏)、阿拉伯、古希腊、古罗马等文化体系。这些文化体系相互独立且自成体系,与之相应的建筑又各具特色,反映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底蕴。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借助于古典文化来反对封建文化和建立自己的新文化,提倡资产阶级的尊重人和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文艺复兴建筑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其建筑风格是讲究理性、统一与并富有条理性。文艺复兴建筑的著名实例有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维琴察的文艺复兴后期大师帕拉第奥的代表作圆厅别墅,总体特征是平面方正对称、规整、讲究条理。而中国传统建筑如城市、宫殿、寺庙、宅第等,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例如北京故宫其平面中轴对称、纵深布局,在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中、屋顶的不同等级和台基尺度的变化中,创造了高低错落、起伏开阔的群体空间,深刻地表达了王权至上的思想,深深地打上了封建文化的烙印。通过以上比较不难看出,其隐藏在建筑表相之后的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何等深远。
二、传统建筑文化
作为传统建筑文化,它既然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份,那么,它必然具有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和连续性等特性。所以它必然有许多具有价值的东西需要我们去继承。比如,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园林,不仅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而且其中反映“顺应自然”、“珍惜生态”,“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手法和形式,确实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符合自然的设计理念与现代艺术理论是不谋而合的。至于我国各族人民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创造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中华建筑文化,如江南水乡建筑文化、岭南建筑文化、黄土高原的生土窑洞建筑文化和西南山地建筑文化,更是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珍品。我们认为,否定传统建筑文化,不仅会造成自暴自弃的社会心理,而且也对民族的新的建筑文化的建立不利。
三、建筑文化的现代性
一个建筑给人的形象感觉是通过两个层面去体现的:一个层面是建筑型体和空间虚实的变化,这很重要,是主体结构,但要创造一个感人的建筑形象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建筑的二维设计,包括饰面的色彩、分格、质感等等,它们对建筑形象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只要使体型塑造细部处理结合起来,就会取得很好的视觉效果和社会效果,而无需更多额外的投资。这一点国内外有许多优秀的实例都做的很好。如巴塞罗那独户住宅砖砌建筑院墙,采用两种不同砌筑方式组合在一起产生了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建筑形式。再如,帖面砖饰面的分格及色彩的搭配,面砖横贴竖贴的配置变换,不同材质的对比等等,会使人感到丰富、自然和谐。还有玻璃幕墙的出现给建筑外墙带来了一种完全不同于由砖木材料构成的建筑外墙的感受。在无框悬挂式玻璃幕墙中玻璃固定在一个自承重钢结构体系的钩挂体上,玻璃材质的特性及钩挂件的连接点都最大限度地展示在建筑立面上,是对现代高新技术的完美表达。
四、总结
篇10
秉承历史文脉 依托金陵风光
清末期间,时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于1865 年9月创建了金陵机器制造局,是中国近代工业和兵器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手工业向机器制造业演变的转折点。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区所在地即是遗址中心区域,因此而得名。
2007年9月,1865产业园正式开园,由晨光集团和南京市秦淮区政府共同打造。
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区是一座反映中国工业建筑历史演变的博物馆。园区建筑共40余幢,包括9栋清朝建筑、19 栋民国建筑,园区东部和沿河时尚生活休闲区的新建建筑也是参照民国建筑元素设计而成。
园区地处城南,历代商贾佳地秦淮河畔,与中华门城堡隔河相望。园区周边文化氛围浓郁:西接正在复建的金陵大报恩寺,南连著名的雨花台风景区,北邻南京文化名地夫子庙。园内绿林掩映,鸟语花香,环境优雅静谧。
秉承的历史文脉、依托金陵秦淮风光带,1865致力于打造国内外知名的高定位、高起点的融文化、创意、科技、旅游和时尚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时尚生活创意展示中心和地标。
五大创意产业功能区 各具特色
1865充分发挥园区独一无二的文化、地理优势,全力打造具有显著文化特征的五大创意产业功能区:科技创意研发区(A区)、山顶花园酒店商务区(B区)、科技创意博览区(C区)、工艺美术创作区(D区)和时尚生活休闲区(E区)。
科技创意研发区位于园区西部,共有10栋民国建筑、1栋清朝建筑、2栋建国后的建筑。科技创意研发区承载高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依托航天科技的背景,的创新精神在这里得到了新生。
山顶花园酒店商务区位于园区马家山之上,以相对的高海拔地势俯视着周边,独踞整个园区的正中方位。绿树环抱,曲径通幽,空气清新,景致独特,可远眺中华门城堡、雨花台风景区,俯视明城墙、秦淮河。区域内拥有3栋清朝建筑、7栋建国后的建筑,建筑规格考究,出挑简约。商务区着力引进温馨舒适、时尚个性的高端花园酒店,作为高端创意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山顶商务办公区致力于引进国际知名品牌企业进驻办公。
科技创意博览区位于园区的正中偏东处。区域内有3栋体量超大、绝对挑高的建筑。科技创意博览区承载高科技生活创意产品展示博览及艺术品展示,覆盖雕塑、时尚艺术展览和影视制作等创新领域,稀缺的挑高空间为创意产业呈现独特魅力提供了便利条件。
工艺美术创作区位于园区的核心地带,绿树成荫,风景秀丽。建筑大多历史悠久,其中清代建筑5栋,民国建筑5栋,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1栋,风格多样,各具特色。工艺美术创作区承载手工工艺、实用美术、环境美术、工业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历史的氛围与现实的创作在这里碰撞出新的火花。
时尚生活休闲区位于园区的东北部,林荫葱郁,景致优美,比邻秦淮河,隔岸明城墙,方位得天独厚。区域内现有建筑10余栋,其中民国建筑3栋,各类配套设施齐全。时尚生活休闲区承载具有浓厚文化休闲主题的特色餐饮、酒吧和具有独特时尚气息的零售店、精品酒店等,秦淮河畔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这里映入眼帘。
市场需求+产业政策+人才储备 构筑外部机遇
如今,创意产业在社会大众对创意产品日渐旺盛的需求下繁荣发展,催生了创意经济的雏形。例如,南京已拥有100 多家动漫制作企业,但大部分从事对外加工制作,这说明南京的动漫加工业已居国际水平,但也说明缺乏“原创”。1865 产业园区内的动漫企业是南京动漫产业的领军企业,他们正致力发展成为民族动漫产业的孵化器。
南京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政策扶持。为了促进科技研发能力的提升,近年来,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和措施,如《市政府关于鼓励在宁设立科技研发机构若干政策的意见》、《南京市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南京市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南京市软件企业高级人才专项奖励实施暂行办法》等。在政府政策扶持引导下,南京初步形成了研发创新、孵化创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南京是全国四大科研教育中心城市之一,高校、科研院、代表国家一流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有百余个,这些机构都蕴藏着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可以为周边的创意产业提供大量的人才、知识以及其他资源,从而形成一种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正向影响力。
历史文化+区位优势+产业集聚 打造自身发展优势
1865创意产业园有着国内其他创意产业园无可比拟的历史文化底蕴优势,很好地继承了工业遗产,成为激发创意阶层创意的灵感和源泉,也为休闲旅游生活创造了理想空间。
以城市工业历史建筑遗产为载体,改造旧建筑空间加以利用来发展创意产业,一方面节约城区空间,顺应了城市产业升级的需要,为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另一方面使工业遗产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景观永久保存下来,延续了城市的文脉,解决了政府保护历史建筑带来的各种问题。同时,将文化创意融入城市规划中,能创新城市文化氛围,重塑城市形象。
坐拥南京著名历史文化景点也使1865创意产业园获得了良好的区位优势。当南京准备从制造业经济转向服务业经济时,产业需求将更加多样化,教育培训、智力服务、商业消费、休闲旅游、工程及科技研究、文化、贸易、金融、信息化等新经济时代出现的新行业领域,都可能是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1865产业园通过合理的战略定位,依托区位优势,主动吸收导入科研、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新经济增长点为城市经济转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