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两委干部任职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9 20:3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两委干部任职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了切实加强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进一步夯实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增强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真正把妇联组织建设成为党开展妇女工作的坚强阵地和深受妇女信赖及热爱的温暧之家。***县妇联根据区市妇联的工作布署,全面深化创建了新一轮 “妇女之家”建设。现将创建“妇女之家”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 基本情况
全县10个乡镇辖148个村委(社区),已挂牌的“妇女之家”有148个,制度、活动、队伍建设情况上墙的妇女之家数有88个占总数59.46%,建立队伍的有88个59.46%,正常开展活动的有80个,占总数54.05%。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部署。根据自治区妇联关于在全区村(社区)开展新一轮“妇女之家”建设意见桂妇发[2010]18号文件精神,我县妇联迅速召开创建“妇女之家”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成立了以主席为组长的 “妇女之家”领导小组,并组织工作组到乡镇村屯进行专题调研,制定了创建“妇女之家”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二)积极向县委、县府争取创建“妇女之家”活动经费。在2010年11月中旬在全县148个村委(社区)统一制作“妇女之家”牌子和上墙制度,并于 2010年12月底前统一挂上牌子和上墙制度。
(三)依托现有资源创建 “妇女之家” 活动阵地。按照因地制宜、资源共享、联动开展、注重实效的原则,各村委(社区)依托现有的“党员之家”活动场所、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计生服务室等场所按照“五有”原则设立妇女之家活动阵地。
(四)党群共建,狠抓“妇女之家”队伍建设。一是狠抓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充实“妇女之家”队伍。抓乡镇村妇联换届之机,把一些年纪轻、懂技术、文化程度高、致富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热心妇女事业的优秀妇女选拔到了村妇代会工作岗位上,并配合组织部深入10个乡镇开展村“两委”干部的大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村“两委”女干部的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把高素质的村“两委”女干部不断充实到“妇女之家”队伍中。二是各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妇女主任、妇女小组长、妇女骨干、经济女能人等组建队伍。目前我县“妇女之家”已组建有文艺宣传队、篮球队、结对帮扶队、维权服务队、创业就业服务队、巾帼志愿者服务队等队伍,不断提升了妇女之家的服务能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使 “妇女之家”已真正成为基层妇女信赖和热爱的温暖之家,深受全县广大妇女的欢迎。
(五)创设载体,示范带动,彰显“妇女之家”作用。我们立足***实际,以“家”为舞台,坚持“以培训提高妇女,以关爱温暖妇女,以活动凝聚妇女”的原则,建“家”用“家”发挥作用。我县积极创设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实用技术培训班、远程教育等培训活动和举办文艺演出、开展庆“三八”、“六一”慰问活动、免费康检、政策的宣传、法律咨询服务等活动形式关爱妇女和凝聚妇女,全面提高农村妇女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彰显“妇女之家”的作用。2011年黄茆镇根村作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围绕“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了全镇“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引导妇女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活动。2011年9月黄茆街村民委和玉村村民委,组建的文艺队荣获了“***市十佳农村文艺队”和全区中老年球操优秀奖。
三、存在问题
1.村“两委”中女干部配备不齐。全县没有女干部进村“两委”的有32个村委,占总数21.62%。不利于基层妇女组织的建设及活动的开展,难以发挥典型示范带头作用。
2.村“两委”干部中妇女干部的年龄结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全县115个村“两委”妇女干部中40岁以上的有46个,占妇女干部40%;其中51岁以上有14个,占12.17%。
3、个别村“两委”不够重视妇代会工作,女性被放置于二三线参与工作。妇代会主任职责不明确,身兼多职,主要是兼文体、卫生、计生等工作,极大影响了基层妇女各项工作开展。
4.硬件设施不足,办公场所、活动室、宣传阵地的配备欠缺。
5.“妇女之家”活动经费不足,依然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由于妇代会的活动没有固定经费来源,常常会影响农村妇代会组织开展活动,从而也会影响到农村妇代会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影响。
篇2
回龙铺镇肖回龙铺镇村级组织运行状况的调研报告
回龙铺镇肖小年
11月9日
为加快我镇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实现融城强镇宏伟目标,10月,本人就我镇村级组织运行状况进行了为期20天的调研。
一、基本情况
回龙铺镇毗邻县城,扼县城西大门,是湖南省最大的肉鸡生产基地,省道s209、宁横公路横贯东西,新龙公路、宁灰公路南北相连,村级公路四通八达,错落有致,国道319线近在咫尺,是宁乡通往灰汤温泉国际度假区和沩山风景名胜区的必经之地,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全镇辖13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3.7万人,总面积71.8平方公里。
全镇现有实职村干部65人,其中男女性别构成为男49,女16;文化构成为初中30人,高中(含中专)24人,大专及以上11人;年龄构成为35岁以下11人,36—40岁7人,41—45岁19人,46岁以上的28人。
二、村级组织运行状况
1、村级组织运行经济状况。以段家桥村为例。收入仅有镇里财政转移支付47090元。支出情况为:村干部误工补助27360元,交通通讯费3400元,镇财政划扣11700元(车船使用税及农业税陈欠),信息指导员补助1440元,计生协会会长补助200元,计生专干助理补助800元,组长补助1800元,会议开支3400元,报刊费元,村培训费元,五保户安葬费1600元(400元/人),办公用品、打复印1000元,综治、计生活动室1500元,招待费3000元,道路、水利维修费1.7万元。两相品抵亏损31110元。
2、实职村干部待遇落实情况。正村级(村支书、村主任)470元/月,副村级(会计、妇女主任、治调主任)430元/月。村支书岗位补助50元/月,计生专干岗位补助30元/月。全年县财政应拨村干部工资补助及办公经费722964元,已拨330000,镇政府已通过存折发放元至6月村干部工资补助180840元,办公经费年底下拨到村。
3、离任村干部待遇落实情况。全镇现有离任村干部405人,其中至8月有392人,换届新产生离任村干部13人。镇党委、政府相继制定了回发19号、25号、22号等文件对退休退职村干部享受有关待遇进行了明确规定,并一一落实。对换届产生的13位退休退职村干部发放补助25000元。
4、湘发10号文件落实情况。对年满60周岁连续任职或累计任职15年以上正常卸职的离任村(社区)干部共57人进行了30元/月补助的待遇落实,元至9月发放补助15390元。做好了困难离任村(社区)干部的调查摸底工作,底对171位困难离任村(社区)干部发放了17100元困难补助。
5、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情况。在“安全生产、质量可靠、进度按时、功能实用、不增负债”的总体要求下,党委书记亲自抓,组织委员具体抓,各村明确了专人负责,建规所、国土所、林业站、水利站等部门简化手续,华田、左家河、段家桥、泉福4个村都已顺利竣工投入运行。9个村在原有村小学办公,现在仍有新开河村无办公场所。
三、存在的问 题
1、村干部服务面大量多,待遇低安心难。村干部服务面和工作量比合村前增加了一至三倍,一般都是身兼数职甚至兼任了村民小组长,往往是应付多,下户走访调查民情少,农民见到村干部的次数也少,村干部与群众的信息缺乏沟通,造成群众的误解和埋怨。村干部一般来说是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但经济待遇(仅470元/月或430元/月)低于当地劳力收入水平,心里失衡;同时脱不了农业生产,家里的责任田丢不下,部分村干部身在曹营心在汉,分散了工作精力,工作被动效率低。
2、干部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后备人才培养难。我镇村干部35岁以下11人,36—40岁7人,41—45岁19人,46岁以上的28人;初中30人,高中(含中专)24人,大专及以上11人。年龄偏大、文化便低导致缺乏创新农村工作的动力和活力。农村党员981人,35岁以下109人,占11.1%,35-60岁427人,占43.5%,60岁以上445人,占45.4%,村级后备人才青黄不接。
3、收不抵支,日常费用落实难。村级财政转移支付办公经费212820元(按人口2.5元/人,按田2.5元/亩,基数3000元/村),全年村干部办公费、差旅费、电话通讯费和村民代表会议误工补贴等费用近50万元,缺口主要靠拆借,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4、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难。村级集体经济一穷二白,“一事一议”难收取,无力进行水电路公益事业建设,新农村建设举步维艰。
5、村级债务特别是政府性债务化解难。我镇村级债权总额中,县、镇两级政府性债务占了村级债权总额的80%。政府性债务主要是是普九教育达标负债、垫付短收农业税费负债和道路、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公益事业建设负债,这些债务短期内无法偿还。
6、惠农政策多,配套资金少,集体减负难。新农村建设、农村中心工作、突发性事件开支等无经费来源,导致新增债务。退休退职村干部,既无养老保险金,又面临生活实际困难,上级给予的生活补助杯水车薪,村两委帮助有心无力,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农村实行民主管理、决策和监督,各项事务必须公开和民主决策,村民代表会是压缩了再压缩,但补贴不能少。一般一次党员会开支至少1000元,村民代表会需500元。村上都怕开会,但又不得不开。
四、对策及建议
1、构建新型农村基层组织网络。积极探索构建农村“一建三联”的基层组织网络,即建立农村中心户,村干部联系中心户,联系党员、村民代表、农村经营能人。中心户个数不超过合并村组前的小组数。中心户的职责是“一联二传三收四带”,即联系农户、传达、政策、收集信息、带头致富。
2、加大培养后备干部力度。启动村级人才工程,按照“科技明白人—致富带头人—合格接班人”三步走的模式,通过各种培训培养村级后备干部;扎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注重在致富能人、生产工作一线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年轻同志中发展党员,着力改善党员队伍年龄、文化和能力结构;大胆启用年轻人,提供岗位“练兵”。
3、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村级组织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着力改善村级办公条件,增加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对村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改变按人口规模定补的办法,积极探索新的补助方式,力求各村转移支付补助平衡、合理。
(来源:文秘站 )4、加大招商引资节支力度。积极引进外地客商投资开发本地资源、废弃学校等固定资产,开办企业,安排剩余劳动力,发展地方经济。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积极争取扶助资金,发展群众受益的产业和项目。村级开支坚持公平、公正、量入为出原则,厉行节约,不举新债,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在确保干部工资发放的基础上,压缩管理费用等非生产性开支。
5、积极化解村级债务。认真落实中央化解农村债务的政策,开展资产清理和债权债务核定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财务清理化债、化转债务降债、削减高息减债、清收债权还债、债权债务抵冲化债、盘活存量资产资源还债、发展经济化债、落实减负政策清债”等办法和措施化解农村债务。
6、减轻村组经济负担。到农村开展各项工作,应尽量减轻村组负担,高效率高质量地指导各村完成中心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解决工作经费。特别是大的政策落实,给予专项经费补助,多方筹资解决难题。对退休退职村干部待遇、困难退休退职村干部生活补助、村干部旅差旅费、通讯费、及党员、组长、村民代表会议误工补贴等经费应落实相关配套经费。
小年
11月9日
为加快我镇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实现融城强镇宏伟目标,10月,本人就我镇村级组织运行状况进行了为期20天的调研。
一、基本情况
回龙铺镇毗邻县城,扼县城西大门,是湖南省最大的肉鸡生产基地,省道s209、宁横公路横贯东西,新龙公路、宁灰公路南北相连,村级公路四通八达,错落有致,国道319线近在咫尺,是宁乡通往灰汤温泉国际度假区和沩山风景名胜区的必经之地,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全镇辖13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3.7万人,总面积71.8平方公里。
全镇现有实职村干部65人,其中男女性别构成为男49,女16;文化构成为初中30人,高中(含中专)24人,大专及以上11人;年龄构成为35岁以下11人,36—40岁7人,41—45岁19人,46岁以上的28人。
二、村级组织运行状况
1、村级组织运行经济状况。以段家桥村为例。收入仅有镇里财政转移支付47090元。支出情况为:村干部误工补助27360元,交通通讯费3400元,镇财政划扣11700元(车船使用税及农业税陈欠),信息指导员补助1440元,计生协会会长补助200元,计生专干助理补助800元,组长补助1800元,会议开支3400元,报刊费元,村培训费元,五保户安葬费1600元(400元/人),办公用品、打复印1000元,综治、计生活动室1500元,招待费3000元,道路、水利维修费1.7万元。两相品抵亏损31110元。
2、实职村干部待遇落实情况。正村级(村支书、村主任)470元/月,副村级(会计、妇女主任、治调主任)430元/月。村支书岗位补助50元/月,计生专干岗位补助30元/月。全年县财政应拨村干部工资 补助及办公经费722964元,已拨330000,镇政府已通过存折发放元至6月村干部工资补助180840元,办公经费年底下拨到村。
3、离任村干部待遇落实情况。全镇现有离任村干部405人,其中至8月有392人,换届新产生离任村干部13人。镇党委、政府相继制定了回发19号、25号、22号等文件对退休退职村干部享受有关待遇进行了明确规定,并一一落实。对换届产生的13位退休退职村干部发放补助25000元。
4、湘发10号文件落实情况。对年满60周岁连续任职或累计任职15年以上正常卸职的离任村(社区)干部共57人进行了30元/月补助的待遇落实,元至9月发放补助15390元。做好了困难离任村(社区)干部的调查摸底工作,底对171位困难离任村(社区)干部发放了17100元困难补助。
5、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情况。在“安全生产、质量可靠、进度按时、功能实用、不增负债”的总体要求下,党委书记亲自抓,组织委员具体抓,各村明确了专人负责,建规所、国土所、林业站、水利站等部门简化手续,华田、左家河、段家桥、泉福4个村都已顺利竣工投入运行。9个村在原有村小学办公,现在仍有新开河村无办公场所。
三、存在的问题
1、村干部服务面大量多,待遇低安心难。村干部服务面和工作量比合村前增加了一至三倍,一般都是身兼数职甚至兼任了村民小组长,往往是应付多,下户走访调查民情少,农民见到村干部的次数也少,村干部与群众的信息缺乏沟通,造成群众的误解和埋怨。村干部一般来说是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但经济待遇(仅470元/月或430元/月)低于当地劳力收入水平,心里失衡;同时脱不了农业生产,家里的责任田丢不下,部分村干部身在曹营心在汉,分散了工作精力,工作被动效率低。
2、干部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后备人才培养难。我镇村干部35岁以下11人,36—40岁7人,41—45岁19人,46岁以上的28人;初中30人,高中(含中专)24人,大专及以上11人。年龄偏大、文化便低导致缺乏创新农村工作的动力和活力。农村党员981人,35岁以下109人,占11.1%,35-60岁427人,占43.5%,60岁以上445人,占45.4%,村级后备人才青黄不接。
3、收不抵支,日常费用落实难。村级财政转移支付办公经费212820元(按人口2.5元/人,按田2.5元/亩,基数3000元/村),全年村干部办公费、差旅费、电话通讯费和村民代表会议误工补贴等费用近50万元,缺口主要靠拆借,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4、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难。村级集体经济一穷二白,“一事一议”难收取,无力进行水电路公益事业建设,新农村建设举步维艰。
5、村级债务特别是政府性债务化解难。我镇村级债权总额中,县、镇两级政府性债务占了村级债权总额的80%。政府性债务主要是是普九教育达标负债、垫付短收农业税费负债和道路、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公益事业建设负债,这些债务短期内无法偿还。
6、惠农政策多,配套资金少,集体减负难。新农村建设、农村中心工作、突发性事件开支等无经费来源,导致新增债务。退休退职村干部,既无养老保险金,又面临生活实际困难,上级给予的生活补助杯水车薪,村两委帮助有心无力,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农村实行民主管理、决策和监督,各项事务必须公开和民主决策,村民代表会是压缩了再压缩,但补贴不能少。一般一次党员会开支至少1000元,村民代表会需500元。村上都怕开会,但又不得不开。
四、对策及建议
1、构建新型农村基层组织网络。积极探索构建农村“一建三联”的基层组织网络,即建立农村中心户,村干部联系中心户,联系党员、村民代表、农村经营能人。中心户个数不超过合并村组前的小组数。中心户的职责是“一联二传三收四带”,即联系农户、传达、政策、收集信息、带头致富。
2、加大培养后备干部力度。启动村级人才工程,按照“科技明白人—致富带头人—合格接班人”三步走的模式,通过各种培训培养村级后备干部;扎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注重在致富能人、生产工作一线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年轻同志中发展党员,着力改善党员队伍年龄、文化和能力结构;大胆启用年轻人,提供岗位“练兵”。
3、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村级组织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着力改善村级办公条件,增加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对村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改变按人口规模定补的办法,积极探索新的补助方式,力求各村转移支付补助平衡、合理。
4、加大招商引资节支力度。积极引进外地客商投资开发本地资源、废弃学校等固定资产,开办企业,安排剩余劳动力,发展地方经济。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积极争取扶助资金,发展群众受益的产业和项目。村级开支坚持公平、公正、量入为出原则,厉行节约,不举新债,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在确保干部工资发放的基础上,压缩管理费用等非生产性开支。
5、积极化解村级债务。认真落实中央化解农村债务的政策,开展资产清理和债权债务核定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财务清理化债、化转债务降债、削减高息减债、清收债权还债、债权债务抵冲化债、盘活存量资产资源还债、发展经济化债、落实减负政策清债”等办法和措施化解农村债务。
篇3
一、新农村建设呼唤人才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村级经济得到新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新的提高,农村面貌有了新的变化。但是,一些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依旧存在,最突出的就是人才缺乏。原因在于:一是村里“能人”难留。一些有文化、有能耐、有胆识的村民,甚至有些村干部不愿留在村里工作,纷纷外出跑供销、办厂子,留在家里的大多是既无门路又无能力的人。二是村里“好苗”难找。“城里总比村里好”的观念,在不少村民头脑中还很强烈,我们张堰籍大学生,出去的多,回来的少,大多数年轻人因村干部报酬低等原因对当村干部不感兴趣,宁可外出打工也不愿在家务农。青年人的大量外流造成了农村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有的村连一个“像样的”后备干部也推不出。
为此,我们镇党委深切感到,百年大计莫若树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抓人才不行,必须把“人才凝聚”工程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
二、多措施并举凝聚人才
2004年,在对农村人才进行专题调研的基础上,镇党委提出了“多措施并举开展人才凝聚工程”的工作思路,并认真落实。
1、提高待遇与拓宽空间相结合,激发大学生回乡热情。镇党委想方设法增设“吸引点”来激发大学生的回乡热情。一是提高村干部待遇。2006年,我镇村干部年均收入从5年前的26515元提高到46230元,最高达到63820元。而现在大学生在市区工作,每月二三千元的收入,扣除房租、交通费等,剩下的已不多。这样一比较,年轻人就感觉到了“现在做个村干部也不错!”二是拓宽村干部的成长空间。对自愿回乡就业的大学生,我们根据其学历和专业特长优先安排岗位,并定期跟踪考察,对工作表现特别突出的给予破格提拔任用。2005年,镇党委先后把8名村干部提拔到镇工业园区、资产公司等任职;2007年初,镇党委以机构改革工作试点为契机,进一步拓宽选人渠道,对14个机关、事业正科级领导岗位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建农村的村主任竞岗成功,担任了镇城乡环境管理所所长。这样,优秀青年有了更多发展空间。
真情唤来凤还巢。近年来,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举办社区团员假期活动、召开青年人才座谈会等,向张堰籍大学生展示家乡发展的成就,让他们了解张堰、热爱张堰。陈力是我镇秦阳村人,2005年从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在我镇的上海鹤山针织服装有限公司担任报关员工作,他说:“现在家乡工作薪水和市区差不多,而且,我觉得在鹤山很有发展前途。”
2、创造机会与完善机制相结合,吸引各方人才。从2004年起连续3年,我们大胆突破村干部选用的常规模式,打破地域界限,提高学历层次,采用公开报名、自愿选择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招聘主任助理,吸引、选拔大学生回村担任村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建功立业。2004年第一次招聘,就吸引了230名大学生报名。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和考察,13名大学生被充实到镇各职能部门工作,3名大学生当起了村官。2006年4月,我们又下发了《张堰镇关于做好村后备干部推荐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拓宽村级后备干部举荐的视野。通过自我推荐、群众推荐、组织推荐的形式,40名优秀青年被推荐为村级后备干部人选。
3、优化环境与政治激励相结合,真正留住人才。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环境就是吸引力,努力为“回乡人才”营造一个放心、舒心、安心的投资创业环境。同时,积极探索对人才的政治激励,对优秀人才在入党、提拔,推荐参选代表、委员中适当予以优先考虑,增强他们的政治荣誉感。家住百家村的沈春豪,2005年从英国留学回来后,在这个村注册成立上海阿尔斯通热能设备有限公司,镇、村两级干部经常定期和不定期地走访这家企业,尽力为企业排忧解难。2006年,这家公司实现销售收入7197万元,创利税708万元。2007年5月,经镇党委推荐,他被光荣评选为金山区首届十佳创业青年。
三、“人才凝聚”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人才凝聚”工程实施以来,对张堰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是给经济增长增添了新动力。人才是发展的根本,大量人才的集聚,给张堰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2006年,我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7.06亿元,212户村级企业累计上缴国家税金405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016元,比2005年增长了25.9%;成功创建了“国家级上海张堰新材料深加工产业基地”、“中国经济文化名镇”、“国家卫生镇”3块国家级牌子。
二是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面貌。“大学生村官”把新思路、新观念、新技术带到农村,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六里村原是张堰镇的经济薄弱村。2007年初,镇党委将2004年招聘的村主任助理沈中明破格提拔为村党总支书记,六里村在他的带领下,改变了旧面貌,村级经济发展迅速,1~6月,村级税收比上年同期增长254%。老支书和村民对沈中明赞不绝口:“年轻人就是脑子活,想法多,比我们能干!”
篇4
人民调解工作的调研报告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为我国宪法确认的法律制度,它是在依法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半个多世纪以来,人民调解制度以其自愿协商性、过程相对保密性、程序简易性和成本低廉性而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在调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各阶层矛盾的层出不穷,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如何适应改革发展大局的需要,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为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作出新的贡献,这些都亟待我们去深入思考和仔细探究。
近期,我们对我市的主要社会矛盾纠纷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对浏阳市的镇头镇、永安镇,雨花区的奎塘办事处、高桥乡,开福区的通太街办事处、洪山旅游局(原综合农场)等六个乡镇街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对当前我市主要社会矛盾纠纷的简要分析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是好的,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各种利益冲突和磨擦不断出现,不断发生,涉法问题越来越突出,组织化倾向比较明显,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民事纠纷导致治安刑事案件上升,对社会稳定形成较大的压力。总的来讲,我市人民调解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表现在:一是民间主要矛盾纠纷发生新变化,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已经不再是民间主要矛盾纠纷,而以资源权属、环境及生态、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工程建设中群众利益维护等经济内容的新型矛盾纠纷日益突出。其中,因土地承包、村务管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拖欠工资、职工下岗、干部待遇、复员军人就业和党群干群关系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加。参与者的构成复杂化,不仅有工人、农民、学生、离退休干部、个体户,还有转业、退伍军人等。一些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纠纷不断增多,解决起来难度很大。二是各类矛盾纠纷呈上升趋势。其中的热点、难点主要有复员军人、伤残军人的安置问题,征地补偿、拆迁安置问题,企业改制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问题,集资款到期不能兑付问题,以及涉法涉诉问题,司法不公、执法不当问题等。三是纠纷参与人数呈现规模化倾向。一些地方群体性纠纷参与人数动辄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而且组织化倾向比较明显,甚至有的群体性纠纷事件,背后有组织者操纵指使,事前和事中都有较为严密的组织领导和周密的行动计划。四是相当部分纠纷当事人言行发生重大变化,诉求方式和行为方式偏激甚至违法的特点明显。有的利用国家重大政治活动、重大节假日或政治敏感期,集体到京、到省里上访,围堵冲击党政机关,静坐请愿,罢工罢课,阻塞交通。甚至出现殴打执行公务干警和政府工作人员的过激行为,以及自杀、自残的极端行为。
所有这些矛盾纠纷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都对人民调解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目前我市人民调解工作的运行情况及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面对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的新特点、新趋势,我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各级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做了大量深入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更加健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工作范围不断拓宽,制度体系基本成型,人民调解功能作用日益突显。目前全市共建立各类人民调解组织3926个,其中村民调解委员会2786个,社区(居民)调解委员会501个,企业事业单位调解委员会508个,区域性、行业性调解委员会131个,有调解人员37788名。与此同时,人民调解业务建设也得到了同步发展。全市近五年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81900件,年平均调处36380件。2003年调解纠纷36459件,调解成功35365件,调解率达100%,成功率达96.9%,防止“民转刑”205件,461人。有力地维护了省会××的社会稳定与政治安定,促进了全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市人民调解工作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组织机构建立但不健全
建立并健全调解组织是做好调解工作前提与基础,调解组织网络化是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司法部颁布的《人民调解若干规定》,人民调解组织有四种形式:一是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二是乡镇、街道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三是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四是根据需要设立的区域性、行业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接受调查的6个乡镇(街)应建乡镇(街)调委会6个,已发文成立的2个,但未挂牌、刻章,工作未展开;应建村(社区)调委会9个,已成立9个,无牌无章的7个,无相对固定办公室的5个,有纠纷登记的3个,文书案卷都没有归档。9个村(社区)虽然都成立了调解委员会,但仅有4个村可以从办公室墙上得到印证,而调解委员会、调解员的名册只有一个村可以提供。9个村(社区)应设272个调解小组,唯有浏阳市镇头镇镇头村有调解小组及成员明细表,其它各村(社区)只能是口头说明,称调解小组就是村民小组长兼任,社区就是楼栋(片)的纠纷信息员,村民小组长和纠纷信息员混同于调解小组。由此看来调解组织网络中确有不少的“断层”与“空档”。国务院颁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应选举产生,但执行中走样。调查的7个村(社区)没有一个调解委员会是经过专门选举产生,全部是混同于村委会、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设立。
(二)调解队伍人员数量很大但素质偏低
从全市统计情况看,我市共有调解人员37788人,是全市在编法官人数的31倍。其中60岁以上9447人,占25%,初中以下文化15870人,占42%。接受调查的9个村(社区)调解员,共有1732人,其中50-60岁295人,占17%;60岁以上420人,占24%;初中以下文化658人,占38%;文盲或半文盲173人,占10%;大专以上文化18人,仅占1%;有相关法律知识或经过市级以上专业培训的138人,占8%。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缺乏创新精神,是目前队伍中主要问题,工作力不从心,效果事与愿违的不乏其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客观上要求调解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与调解工作业务素质,否则,调解工作效果难以得到保证,调解工作潜能难以充分发挥。显然,目前状况与新形势的要求相距甚远。
(三)调解主任有其名但无其实
《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调委会设主任一名,必要时可设副主任。《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三人以上组成。法律规定表明调解主任是一个由三人以上组成的调解委员会的负责人,专司人民调解工作,而实际中大相径庭。且看对某村支部书记的一段调查:请问你们村(社区)是否设立了调解委员会?答:“调解就是我一个”。对话中折射出这样一个问题,不知道村(社区)委员会下面还设有人民调解委员会,更不知道自己是一个调解委员会的负责人,与其说是一个调解委员会主任,还不如说是一名兼职调解员,准确地讲,他的主责是村支部书记,这是其一。其二,调解主任专职的太少,绝大部分都是兼任。从全市统计情况看,3926个调解委员会中专职调解主任300人,占7%。从接受调查的9个村(社区)看,调解主任全部是兼任,占100%,其中有8个村(社区)由村(社区)支部书记兼任,占90%,由村(社区)支委干部兼任1人,占10%。表面上看,调解主任的力量很强,而实际工作中恰恰相反。村(社区)干部担任的职务多,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无法把主要精力用在调解工作上。大部分村支两委干部兼任调解委员会主任的同时兼任了治保主任、村支秘书、会计、民政、计生、村办企业法人等职务,可谓一肩挑数担。不堪重负的调解主任要切实履行职责,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形式意义上的调解主任,已非改不可。
(四)调解经费法律有规定但执行很尴尬
《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调解主任享受村(居)委副职待遇,调解员享受误工补贴”。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调解委员会的经费都受制本村(社区)的经济状况,经济状况好的村,村干部年收入3000元,差的村只有1600元,月平均100多元,村上办公经费只能是有一点用一点。绝大多数调解委员会因经费紧缺,工作举步艰难。我们了解到一个调委员会一年的正常开支需一万元。支出项目有调解员的工资、调解小组长和调解信息员的误工补贴、调解人员的培训费、调委会的办公费以及调解工作的调查、取证等项经费开支。如果要加强调委会内务规范化建设,构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纵横交织的立体化网络格局只能是一厢情愿,纸上谈兵。
(五)业务工作有继承但乏创新
人民调解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积累与经验,但形势的变化、时代的变迁,人民调解的性质、地位、作用、方式等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走访调查中的调解委员会中,没有一个能全面、准确表述人民调解性质、作用、任务与要求,绝大部分调解员仍然沿袭旧的模式,遵循儒家“和为贵、礼为贤”的理念,纠纷发生后,劝说双方当事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和为贵,折中处理,对于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开拓创新,对于现阶段新的人民调解制度知之甚少。且不说村(社区)调委会,就是乡镇(街道)负责指导与管理人民调解的司法所与司法员对新的人民调解制度也感到茫然,认识上不清,概念上混杂,导致指导上不到位,出现了跟不上形势、适应不了新要求的情况。从新的人民调解制度实施以来,接受调查6个乡镇(街道)、9个村(社区)都没有正式运作。其内务建设、文书规范化管理上也大同小异。调查中所接触的调解员绝大多数人有规范文书格式、加强内务建设的意识,但行动与实践往往滞后。调查的6个乡镇街道虽做到了一案一卷,但9个村(社区)一案一卷一档的没有一个,有3个村(社区)有案情与处理结果登记,有4个村仅在调解主任随身携带的记录本中有记录,还有2个村(社区)美其名及时清结,实际上是塞进了自己的“电脑”,自称“记住则好,忘记也正常”。改革人民调解制度势在必行,但同时要求广大人民调解员从理念、认识与行动上与时俱进。
三、创新发展我市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若干建议
(一)深化认识,摆正人民调解工作的位置
人民调解组织多处在最基层,分布面广,队伍庞大,遇到的人、财、物等实际困难比较突出。因此,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人民调解工作了解、重视与支持,切实克服“重打轻防”的思想,充分认识到人民调解工作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三个文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为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要大力加强对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宣传力度,为人民调解工作提供良好的执业环境。要把人民调解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要工作考评范围,使人民调解工作在综合治理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健全机构,落实调解组织网络格局
要创新人民调解组织形式,在村(社区)、乡镇(街道)全部建立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发展行业性、区域性人民调解组织,在不同行业和系统建立各类专门调解组织,发展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当前重点是抓好集贸市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建设和企业与乡镇(街)、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人民调解工作联系制度;要规范人民调委会建设,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都要按照“五有”(有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有印章、有调解文书、有统计台帐)和“四落实”(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工作落实、报酬落实)的要求,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建设,使矛盾纠纷发生时先有人民调解组织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要认真抓好调解协议质量调研评查工作。
(三)公开选任,建立与工作相适应的人民调解队伍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法制意识的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矛盾纠纷增多,难度增大,对从事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调解员的法律与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特别是人民调解制度改革后,调解对象范围的扩大、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相衔接的趋势,文化程度、尤其是法律与调解业务素质已成为人民调解员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因此建立一支与工作相适应的能调善调、坚强有力的调解队伍迫在眉切。要引入竞争机制,拓宽聘任调解员的渠道,创新举措,在县(市)的乡镇、城市的社区推行首席(专职)人民调解员制度。乡镇的首席人民调解员由驻乡(镇)的司法员担任。社区首席人民调解员实行公开选聘、招考,即在每个社区范围内进行公开选聘,将本辖区内退休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律工作者和有一定法律专业知识、热爱调解工作的干部、教师等人员选聘担任首席人民调解员,原来担任社区调解主任或调解员的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聘用。首席人民调解员的工资福利、组织人事关系等方面实行区、县(市)司法局为主、社区协助管理。首席人民调解员由市司法局发给“人民调解员资格证”,实行持证上岗。公开选任的具体方案由市司法局制定并统一部署实施。
篇5
关键词:愚公移山精神 富强 济源
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生动地体现了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创造新生活的坚强决心和执著追求。济源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发祥地,愚公移山精神一脉相承,薪火相传,既是一代代济源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又是一代代济源务实发展的精神财富。实践证明,愚公移山精神是推动济源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塑造济源城市文化的不竭源泉。当前,济源必须继续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主动改革、敢为人先、先行先试、创新创造,力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发扬愚公敢于挖山的精神,着力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
1.1坚持解放思想,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驱动是突破发展瓶颈的治本之路和长久之策。济源传统产业比重比较大,如果一直沿着简单扩大再生产的传统路子走是难以持续的,因此,必须走创新之路。要实现创新驱动,一方面要靠政府,另一方面要靠企业。
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根据产业、企业的技术需求,积极与高等院校开展政产学研合作,采取挂职锻炼等方式,引入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人才。各产业集聚区要发挥集聚科技资源的优势,打造自己的技术创新平台。高新开发区要利用好西安交通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中原工学院和黄河科技学院等产学研平台;虎岭集聚区谋划建设模具技术检测研发中心、钢产品技术研发中心、钢丝绳检测中心、化工工程技术中心;玉川集聚区谋划建设有色技术中心、稀有金属技术中心、新能源技术中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保护。营造支持和参与创新的法制环境、诚信环境、制度环境,形成人人关心创新、鼓励创新、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企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创新战略、品牌战略、技术标准战略目标,努力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围绕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工程。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大力发展境内外电子商务。钢铁、有色等传统产业企业要以价值链、产业链延伸为重点,依托制造优势发展服务业,从生产加工跨界向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生产拓展,向服务提供商转型。
1.2抢抓发展机遇,强化责任意识
近些年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使济源基础工业增值空间减少,加上济源传统产业全部在国家重点调控行业之列,导致部分经济指标增速下滑,工业下行压力加大。但从总体来看,尽管面临的经济形势异常严峻和复杂,机遇仍然大于挑战。
一是国家发展战略新布局带来的机遇。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正在加快推进。中央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郑州、洛阳已经列入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济源和洛阳隔河相望,历史上处于沿黄丝绸之路的起点范围。
二是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当前,新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新业态快速兴起,新商业模式方兴未艾。
三是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省委、省政府把新型城镇化作为“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战略举措,2015年将启动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编制,济源作为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将在城市互联互通、产业融合等方面迎来新的机遇。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机遇。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取向的综合改革,济源先后争取到中小城市综合改革、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低碳城市、智慧城市、信息惠民等33项国家、省级试点,被列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全域规划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这些对济源的发展都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因此必须尽快把思想观念转到抢抓机遇上来,强化责任意识,勇于承担风险、敢于迎接挑战,主动对接、千方百计融入国家和全省战略布局,持续跟踪新技术,布局新产业,不断探索新模式,着力打造济源经济发展的升级版。
1.3围绕发展大局,强化服务意识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与外界的互联互通,实现家乡的对外开放。实践证明,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把本地区放在大局中去统筹谋划,真正做到胸怀大局,着眼大局,顾全大局,服从大局,正确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经济社会才能够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因此,必须把济源放在全省和区域大格局中去谋划,和周边地区放在一起通盘考虑,主动和郑州、洛阳、焦作、晋城、运城等城市对接,融入到区域发展之中,融入到中原经济区建设之中,融入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之中。
当前济源的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只有不断提升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才能吸引住更多的资源,在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加快政府决策智库建设,进一步完善市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台账管理、督查督办、问责追究等制度机制,形成一整套实用、高效的决策、考核、追责制度体系。
其次要不断提高法治化、科学化水平。必须牢牢把握“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保证每一项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行政决策,都要经过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五个法定程序,具有健全的纠错改正机制。消除寻租设租的空间,杜绝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
最后要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事关发展全局、引领社会和谐,对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必须进一步营造“发展要快、风气要正、作风要实、干部要干”的良好政治生态,给济源发展打造出一个和谐清廉的环境。
2.发扬愚公主动挖山的精神,着力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
2.1转变职能,简政放权
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按照职权法定和市场优先原则,对政府部门现有行政职权进行全面梳理,把行政职权以清单形式明确下来并向社会公开。对每一项保留的行政权力都要明确实施依据、责任事项和追责情形,让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清楚自身到底有多少职权,切实规范行政行为。
优化各项权力运行流程。简化政府部门内部权力运行不必要的环节,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整合职责重复、交叉和冲突的行政机构,理顺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建立精干高效的政府组织体系,推动政府组织机构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转变。
2.2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金融创新
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土地确权工作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对完成股份制改革的试点村进行政策引导,壮大集体经济。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制度改革,引导农民把依法获得的土地经营权转化为长期股权进行股份分红;积极引导农民各类产权交易,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加快推进土地规范化流转。
拓宽农村融资渠道。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在支持澳洲联邦村镇银行扩大规模的基础上继续支持其他商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有序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开展信用合作。
设立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事业投资基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应当纳入市政统一管理范围。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对金融机构给予利息补贴,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农险业务,扩大保险经营范围。采取财政补贴和财政拨款方式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为农险经营主体提供再保险保费补贴。
2.3加快社会治理创新
在现有的户籍制度改革基础上,加快完善配套措施,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进一步推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农村居民依法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民间经济组织在行业自我管理中的作用。努力开展城乡社区居民自治。支持和鼓励专业性学会、协会等民间社团在繁荣科研、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中的作用。
3.发扬愚公善于挖山的精神,着力解决好科学发展问题
3.1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
规划是建设和发展的前提。济源应站在区域性新兴中心城市的高度,突出地域特色和产业特点,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优化空间布局,科学编制规划。对城中村、旧住宅区、旧商业中心区,统筹规划布局,集中连片开发,加快改造步伐。同步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坚持边改造边绿化。坚持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促进城镇体系、产业布局、人口集聚和环境承载能力有机统一。统筹城乡规划,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规划工作,构建无缝隙的城乡规划体系。
3.2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一方面,鼓励钢铁、铅锌等传统产业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延长产业链条,实现资源型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力争在优势资源领域尽快开发形成一批规模化、系列化的高新技术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另一方面,抓住用好高成长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重要机遇,大力承接、积极引进、培育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电动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并着力在培育龙头、形成集群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其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大力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服务业。及时跟进国家“互联网+”和省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建设,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广泛应用,规划建设电商产业园。坚持生产和生活并重,大力发展休闲文化旅游、大健康养老、电子商务、高端物流等新型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谋划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特色园区,不断增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助解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动力不足难题,同时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和吸纳能力。
3.3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
引导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围绕“做优中心城区、做强组团、做特重点镇、做美新农村”的理念,加快重点区域开发建设,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创新片区建设融资模式,着力解决资金筹措、拆迁补偿等问题,大力推进玉川组团、曲阳湖组团、沿黄组团建设,将其建设成为中心城区拓展区。加快济东新区建设,优先布局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快速聚集提升人气。引进一批优势企业、优质项目,促进新型商务业态集聚发展。继续实施城镇基础设施扩能增效工程,推进一批城镇交通、供排水、燃气供热、生态环保等设施建设。
推动“两气一水”管网向镇区、新型农村社区延伸覆盖。加强城镇水系、公园建设,构建特色生态廊道。完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城镇建设管理水平,实现城镇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高效化。
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依托中心城区、组团、镇区和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统筹保障户籍人口和非户籍常住人口权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保障机制,让农民带着权益进城、带着保障落户,通过推进人口有序转移,拉动投资和消费。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户籍管理、城乡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改革与创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拓展。主动对接城市经济辐射,在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对乡村影响力的同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和培育新型农村经济业态,促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4.发扬愚公为民挖山的精神,着力解决好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4.1确保“基本民生”
一是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开展全员免费技能培训,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面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帮助困难群体就业;推行无差别就业创业政策、设立创业基金、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特别要继续做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园的各项扶持,鼓励更多创新创业;做强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叫响职教品牌,促进更多就业。二是突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不断提高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扎实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工程,努力实现教育基础设施使用效率最大化;创设农村学校工作津贴、农村学校晋级晋职评优专项指标等优惠条件,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工作,健全城乡教师双向交流机制。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探索城镇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新农合衔接,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加快市老年公寓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落实好村两委待遇,将全市所有村干部均纳入农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范围;建立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新机制,持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4.2坚守“底线民生”
一是完善最低生活保障、退休职工养老、失业、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协同开展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援助;将符合条件的“村改居”居民、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纳入城市低保,推进城乡低保并轨;逐步提高退休职工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城乡低保金待遇,完善社会救助经费自然增长机制,调整提高社会救助补助标准。
二是着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持续实施造血式扶贫,选派有能力、有技术的单位和人员结对帮扶弱势、困难群体,帮助其能有一技之长或一个致富门路,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实施精准扶贫,做好各种帮扶措施、项目、资金、计划及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完善扶贫信息系统并及时更新,健全和落实贫困人口进退动态调整机制。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灾害救助制度,强化灾害救助准备措施,健全灾害风险保险体系,严格救助款物监管,提高救助效率,更加迅速、有效地减轻灾害损失,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4.3重视“热点民生”
对于关系千家万户生存和生活、引起人们广泛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如食品安全、城市交通、收入分配、生态环境等问题,要切实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解决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生态环境问题,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突出除霾治污、清洁河流这一主线,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工程,狠抓环境综合整治和截污治污专项行动,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此外,还要完善部门协同推进污染综合治理机制,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减少排放,通过制度使之具有连续性,并加强监管和惩处,以促进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5.发扬愚公众人挖山的精神,着力解决好凝聚力问题
5.1凝聚改革共识,形成强大合力
改革的成功在于凝聚共识,共识的功效在于合力的形成。建设富强济源,必须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合力。
一是推动协商民主,在涉及大部分群众利益的问题上,要充分听取民意,做到民主决策,使决策能得到多数群众的认可和赞同。
二是强化宣传,通过媒体宣传、组织专题演出、巡回报告、宣传橱窗、戏曲、歌舞等形式大力宣传中央、省、市方针政策,让广大群众了解富强济源建设的意义,引导其思想认同,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5.2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切实做到动员群众、依靠群众
一是善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抱着深厚的感情开展群众工作,掌握与群众沟通的技巧和艺术;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利益;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加强群众工作的社会合力。
二是积极拓宽利益诉求通道。建立群众利益诉求信息收集系统,并加强对其分析、研究和提炼;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严格执行回复制度,推行受理责任制和失职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等利益诉求表达工具的作用,确保群众合理的利益诉求能通过正当规范的渠道得到表达。
三是引导群众有序参与民主决策。不断完善听证制度、公益诉讼制度等体现公民有序参与的机制;积极探索公民有序参与的具体形式,如民主恳谈会、人民建议征集制度、互联网公共论坛等,搭建公民参政议政的平台,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参与政治生活。
5.3创新干部考核体系,建立科学的群众评价制度
一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方式方法,把干部考核与工作考核、作风考核、廉政考核结合起来,把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与换届考核、任职考核结合起来,全面地历史地评价干部,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增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 上一篇:保险公司任职述职报告
- 下一篇:社区干部任职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