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的来历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间艺术的来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幼儿园;民间艺术;实施
一、创设环境,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环境作为一种无声的刺激,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去为幼儿创设,激发幼儿去感知、去发现,从而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
1.创造充满家乡民间艺术的物质环境
在各班的教室内、通道上孩子们和老师们一起布置出具有安康民间艺术特色的主题墙、艺术长廊,悬挂或陈列着孩子亲手设计制作的《汉剧脸谱》《安康根雕》《安康奇石》作品展、美术长廊《带你游安康》是孩子们稚嫩的画笔下安康的风景名胜,让幼儿在充满家乡民间艺术的氛围中感受民间艺术的美。给幼儿园增添了浓郁的家乡风情,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深刻感受家乡民间艺术的神奇魅力。
2.创设与民间艺术有关的区域活动角
各班教师努力为幼儿提供多种开放的、丰富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工具材料,通过多种形式让让幼儿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参加活动。如,大一班的“创意场”里提供了染纸、编中国结、盘扣、剪纸、织网等民间手工艺方面的材料;大二班的民俗文化村中的安康美食城、紫阳茶馆、特产店、工艺品店、农家小院等;大三班的“安康民间小戏台”中有汉剧脸谱、头饰、戏服、小场子表演道具、彩莲船、跑毛驴等等。同时,我们还大胆地探索在同年龄段中进行跨班的互动活动,避免各班创设相同区域,延长各区域活动的生命力,同时也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感受不同安康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开展“民间艺术”主题活动,积极探索、丰富艺术教育内涵
安康春节的一些传统的民间活动有着无穷的魅力,每年家乡的春节,大型节庆活动,孩子们都会观看到安康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艺术――大头娃娃秧歌舞、舞龙舞狮、小场子表演、汉剧表演、跑旱船、跑毛驴等等,我们充分挖掘这些家乡的民间艺术资源,设计了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美术活动,如,舞蹈《小场子》《采茶舞》,音乐欣赏《汉调二黄》《紫阳民歌》《汉江号子》,美术活动《汉江奇石创意画》《民俗剪纸》《做花馍》等等,让孩子们去充分感受和体验艺术活动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因为孩子们对这些家乡艺术形式已经有了粗浅的感知,所以活动中能够激发起孩子们积极主动的操作欲望,强烈地参与表演欲,使孩子们积极感受和体验到了安康民间歌舞、手工绘画活动带来的乐趣。
篇2
美术教育 教学效果 审美情趣
近年来,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在广大农村及边远贫困地区,美育在幼儿园教学中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仍然是整个幼儿教育中十分薄弱的环节。农村的经济物质条件落后,软硬件配备都难以达到理想的程度,这成为阻碍农村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但是经济上的贫困并不意味着美术资源的贫乏。在农村地区。例如山东淄博,就有陶瓷、琉璃、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如果我们将这些民间美术形式运用到儿童美术课堂上,就能够使之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并能够通过民间艺术等形式陶冶幼儿情操、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笔者在《民间美术在农村儿童美术教学中的实施》课题研究中,选择了淄博农村地区的幼儿园和小学为试点,进行了将民间美术带入儿童美术课堂的实验。下面通过两个典型案例,对我们的探索做一个整理。
案例一:(施教对象:幼儿园大班)
一、活动目标
通过泥塑欣赏教育,让幼儿初步了解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对民间艺术活动产生兴趣。让幼儿感受泥塑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概念。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让儿童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的到美的享受。
二、活动准备
民间泥塑作品;面塑作品。
三、活动过程
1.通过一首民谣的学习进行导入:宝宝哭,找妈妈,妈妈捏个泥娃娃,逗得宝宝乐哈哈。
2.老师拿出准备好的多个少数民族泥塑娃娃,摆放在桌上,展示给儿童看并讲解。
师:这些个漂亮的泥娃娃,都穿着不同民族的漂亮服饰,小朋友们知不知道,我们的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呢?……(结合泥塑娃娃,讲解不同的民族,激发幼儿对国家的热爱及自豪感。)
3.组织一个玩偶剧。
师:这些漂亮的娃娃虽然来自不同的民族,但是都是中国娃娃,他们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呢,他们都有自己的名字和爱好。
幼儿兴致盎然的观看老师表演玩偶剧,并积极的为自己喜欢的玩偶设置角色和剧情。
4.老师讲述泥塑娃娃的起源,给幼儿讲泥人张的故事。
师:小朋友们知道这些泥娃娃的来历吗?(通过泥人张的故事让幼儿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
5.老师继续拿出更多的泥塑、面塑作品分发给幼儿,让幼儿更近距离的观察艺术品并进行讨论。
6.请个别幼儿到讲台上分析自己喜欢的泥塑(面塑)作品,说出它的颜色、形状和特别惹人喜爱的地方。
案例分析:
首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来获得对民间艺术的体验。在学唱民谣、玩偶剧和幼儿自主讨论发言的环节里,幼儿表现出强烈的表达欲望,因此,教师给予了充分的时间,并一直以接纳、赞许、鼓励的态度评价幼儿自主表现,使幼儿始终处在欣喜、放松的心理氛围中,从而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对所见事物的认识,并以此使幼儿对我国的民间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出幼儿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并在此过程中达成得到审美体验这一最终目的。
其次,在欣赏艺术品和听故事两个环节中,幼儿所体现出的专注和好奇,证明了民间艺术欣赏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适合的,生动的形象和鲜艳的色彩,对幼儿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仍然重视幼儿自身感受的表达,采用与幼儿问答、讨论等互动形式,始终以平等的身份引导幼儿,使幼儿在全身心参与到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更加深入的艺术体验。
案例二:(施教对象:幼儿园大班)
一、活动目标
用漂亮的软陶泥代替雕塑泥,让幼儿在玩软陶的过程中体会到美术活动的乐趣并体验民间美术的魅力。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使幼儿体验到相互合作和获得成功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彩色软陶土多块;各种工具
三、活动过程
1.设置问题,引发儿童的好奇,从而导入课题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玩的东西,软软的、绵绵的、五颜六色的,我们呀,可以用它做出很多可爱的小玩意,大家猜猜看,是什么?(幼儿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发言)
教师拿出几块彩色软陶泥,展示给幼儿看,立刻又引起了一阵讨论。有的幼儿说:“这是什么呀?”有的幼儿说:“这是大块的橡皮泥!”
师:老师来告诉大家,这叫软陶泥!(进行简单的介绍)小朋友们还记不记得,昨天的课上,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泥娃娃呀?今天,我们就用老师带给大家的软陶泥,试着做一个自己喜欢的陶泥娃娃,好不好?
2.教师简单的示范如何搓泥后,把各色陶泥分发给每个幼儿。
3.幼儿进行泥塑活动,教师进行指导。
4.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老师评价幼儿的作品。
师:你刚才做出了什么?是怎么做的?
5.再组织一次玩偶剧,幼儿主动报名,拿着自己制作的陶泥娃娃到台前来表演。
案例分析:在这一次的美术活动中,幼儿锻炼了动手能力,对我国的民间艺术又有了更深的喜爱。为了方便开展,笔者选择了易操作、易购买、色彩漂亮的软陶泥为媒介,对于幼儿来说,较之普通雕塑泥更加有吸引力,且更加卫生。但是价格较雕塑泥略高,对于更加贫困的农村和地区来说,长期开展仍有难度。可以兴趣班或选修课、短期课等形式,让幼儿有所接触和了解。面塑、草编、剪纸等美术活动,也可以在适龄的儿童中开展。活动结束后,教师开设了展览角,展示幼儿亲手制作出的民间美术作品,同时也起到了美化装饰教室的作用,增加了幼儿教室的艺术氛围。
通过以上案例,发现在农村幼儿园美术课堂中引入民间美术能够进一步充实本不丰富的课堂资源,利用民间美术来改善农村的幼儿美术教学是切实可行的。民间美术种类多,在农村环境中收集方便,操作性强,可塑性大,便于幼儿操作。如草编,可进行平面粘贴,拼接图案,又可进行日常用品的编织和立体工艺品的制作。由于民间美术在农村幼儿美术中的可操作性,我们可以利用其来增强幼儿的各方面的能力。
民间美术贴近农村幼儿的生活,具有其他美术形式所不具备的有亲切感,很容易被农村幼儿接受。且材料种类繁多,可塑性大,操作性强,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美术课程的开展,开发和利用这些民间美术资源,可降低学校的费用开支,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在农村幼儿园开设,对基础美术教学的发展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幼儿在自己所熟悉的民间美术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学校也达到了美育的目的,并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衡莎.对农村美术教学的探究[J].双语学习,2007,(8M).
篇3
剪纸艺术在鄂州民间生根开花,已成为民间文化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态,可以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因此它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越了剪纸艺术本身,而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本原艺术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荆楚儿女不仅创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而且也创造出了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鄂州剪纸艺术
鄂州剪纸是荆楚大地民间艺术瑰宝,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传递着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记录着剪纸技艺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承续着历代艺术精华,荟萃了不同时期的创作成就,犹如剪纸艺术的历史长廊;它融合南北艺术之精髓而自成一体,以其清新活泼、古朴典雅的风格特立于民间艺术之林;它植根社会、取材民间,题材广泛,内容朴实,表现手法奇特,各种流派和风格迥异的作品争奇斗艳,堪称珍贵的民间艺术宝库。当今更是赋予美感的造型和丰富的感彩,使剪纸作品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表达出朗朗向上、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
鄂州民间剪纸审美特色
鄂州民间剪纸在完成一定的民俗作用之外,又极力显示其超越自身民族背景的独立性,即美的特性。一张剪纸无论它用于何种场合,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灌注着审美感情,只要人们以美的标准肯定它,也就有了存在过程的审美价值。对于鄂州民间剪纸艺术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挖掘的地方,返璞归真的独特艺术魅力是需要我们传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主观意象创作
主观意象是按照人的构想进行剪纸作品的创作,不受自然形态的左右。鄂州民间艺术剪纸艺人感情浓烈,从朴素中流露出真情实感,是直接流露的主观自我表现,也是心灵深处情感体现。鄂州民间剪纸艺术在构成中不受任何物象间真实存在的束缚,自由随意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象进行安排。南京金陵神剪的第四代传人张方林的剪纸作品“富贵鼠”、吉林张春颖的剪纸作品“鸿运当头”等,都是经过了作者主观性处理的优秀作品。前者作品中用各色的牡丹花围绕着可爱的老鼠,寓意深刻;后者作品中用黑底配红色莲花,凸显了画面中间九条重复出现的鱼儿。它们头顶红球,首尾相续,将“连年有余”的传统题材和现代艺术理念有机融合,体现出深厚的荆楚文化意蕴。
2.独特装饰风格
鄂州民间剪纸艺术朴实而夸张,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功底,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阳结合,达到雅俗共赏、工艺传神的独特境界。经过时代的发展,如今已经实现了剪纸的实用性、艺术性、欣赏性、收藏性的有机融合。综观琳琅满目的剪纸世界,轻盈的纸制品折射出丰富的平面视觉效果,传达出美妙完整的艺术构思和章法,展现了人们热爱生活、向往吉祥、喜气盎然的景象。鄂州剪纸艺术以其夸张和变形艺术形式围绕着表现主题内容,有效地增强画面的装饰性和趣味性。
3.精深制作技巧
由于剪纸材料、工具的特点和具典型,鄂州剪纸艺人在长期的创造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技巧。剪纸的制作需要把线条的粗细、疏密、虚实等安排得当,而且要根据剪纸的特点,尽量发挥它的长处,同时要充分地考虑镂空技艺的精湛。镂空的艺术技法,可以通过对作品的细部作有效地深入刻画来增强剪纸的艺术表现力。随着镂空技术的使用,对剪纸结构要紧密相连的要求也提出来了,因为剪纸要剪刻镂空,拿取粘贴,如果没有很好的整体性,就不便于制作和使用。剪纸艺人在构图时必须设法让所有的表现对象都巧妙相连,不出现断连现象,达到较强的视觉效果。
4.浓郁乡土气息
鄂州的民间剪纸,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内容十分丰富,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图像、花卉禽兽。风格粗犷、淳朴;表现手法简练、夸张,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鄂州剪纸分为两类,一是单色,一是彩色。单色,是用一种颜色的纸剪成,朴素、大方、明快,表现力强。彩色,则绚丽多彩,色泽丰富,表现力强。它大多寄托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如“五谷丰登”、“五福临门”、“鹤鹿同春”等。鄂州民间剪纸特别讲究对称,成双成对,这也是一种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外在反映。
5.多维造型艺术
鄂州剪纸艺术有自己独特的造型方法和表现形式。在构成上,剪纸要求所表现的实物通过一个平面展开,造型高度简练并且外轮廓要高度概括,艺术语言夸张变形。鄂州民间剪纸艺术产生和流传非常广泛,为表现某一丰富的主题采用多维立体的创作方式,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抓住抓住特征入手,概括提炼出最能体现物象本质特征和情感色彩的特定外在形态,通过抓外轮廓的方法,对物象进行传神的刻画,把物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鄂州剪纸艺术的风格粗犷、简化、浪漫,轮廓和形状坚实而清晰,纹样生动有趣。鄂州剪纸艺术作为民俗活动的载体,传承着民俗文化,内容和形式都具有承传性、固定性。加之剪纸手法、纹样的规定性,所以就形成了鄂州民间剪纸相对稳定的特殊造型艺术。
鄂州民间剪纸文化价值
鄂州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深刻的人文底蕴,其文化价值也越来越受重视。它所表现出的形式特点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剪纸艺术来源于生活,是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和几千年来历史积淀的产物,是我国大地上以人为本,口传身授的活态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意识、审美理想和哲学观念,同时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造型特征、形式美感和率真的感受等,为我们开启了一个丰富多彩、博大深厚的文化基因库。剪纸艺术具有强烈而鲜活的生命力,展现出一种生命的形式。
鄂州民间剪纸艺术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一朵最灿烂、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品种。它凝聚着我们祖先深厚的感情和心理意识,是民族文化艺术的源泉和灵魂。鄂州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活动,它的大部分都是以民俗为基础,与民俗活动有紧密的联系。作为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之一,剪纸表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民情民风,融入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善恶判断。鄂州民间剪纸是我国民俗文化的物质表现,这是人类最重要的亟待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文化遗产之一。
鄂州剪纸艺术传承与创新
鄂州民间剪纸的形式和风格应该多样化,艺术劳动的最可贵之处在于不断创造和创新。同样,鄂州民间剪纸艺术一直在是与时俱进中传承的,已不是单纯的指传统的民间剪纸类型,更多的是指那些立足于传统民间剪纸形式美的变化法则的基础之上,开创出具有新内容新变化思维的中国现代创意性剪纸。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生存价值观的变化影响了鄂州民间剪纸的传习,民间传统文化在教育上的长期缺失,使年青一代对剪纸传统淡化甚至陌生,这是中国民间剪纸传承的最不利因素。
基于对鄂州民间剪纸艺术形式的学习与研究的深入思考,反映了时代文化的剪纸艺术,生活需求的依托已使民间剪纸的存在边缘化,时代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多学科专业的交叉学习与借鉴。创新是民间剪纸艺术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但整个过程是一个艰辛研学的劳动过程,至少要掌握民间剪纸的基本造型规律和其承载着的深厚的文化与艺术的语言符号等本质的东西,更要解决造型造意的问题。鄂州剪纸艺术做为服务于人的吉祥文化意识的艺术形式,对内塑造了人的精神情感世界,对外引导了人们的视觉审美习惯。鄂州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应该是让最真实的生活情感激励我们去创意,让中国的剪纸艺术走向世界,成为当代一道充满魅力的艺术风景线。
结语
鄂州民间剪纸艺术要想在艺术之林中永固长存,除了依靠外界的关注和支持外,还要借助剪纸本身的特殊形式和艺术质量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对现有成果加以选择、取舍,保留精髓――蕴含其间的,为民众世代传承的独特审美情感和不朽的民族精神。鄂州民间剪纸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这是因为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和审美性,是因为它那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从它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也是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今天我们对鄂州民间剪纸艺术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探寻原始文化之根,也有助于完善和丰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完整内容,更可以让人们了解鄂州剪纸艺术这一民间文化的精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有的地位和历史意义。
篇4
如何开发农村习作题材资源,让学生在“实实在在” 的环境下捕捉习作题材,让农村孩子的作文多点乡野风味,这是笔者近几年一直在探索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七个方面去选材:
1写写农村风光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田野风光美、自然景物美、农家新居美等等都是学生写作的好题材。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寻美。写写乡村之美,表表心中之情。
(1)田野风光,美不胜收。农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这是学生观察,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水稻、油菜、小麦、桑麻、菜地……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闹春图、插秧图、丰收图……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同时,也可以避免舍近就远、浪费资源、避免猎奇心理。锻炼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2)乡村景观,取之不尽。对于农村人来说,乡村自然景观,是值得欣赏、值得自豪的。山坡、草地、小河、湖泊……有水波不兴,也有潺潺之声。岸边的古树,水上的渔舟,小桥流水人家……这些都是小作者笔下的好材料。由不同的组合,不同的时节,又有它独特的画面。学生从感知美到表达美的过程,也是内心情感起伏发展的过程。
(3)农家新居,美轮美奂。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家乡富了、变了。漂亮别致的农家新居,宽敞清洁的乡村道路,功能齐全的健身场所,新型环保的卫生设施――正是新农村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观察农民家园,描绘农家新貌,激发热爱家乡之情,习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2写写农村往事
在农村,几乎千家万户都曾经历过辛酸的往日:一幕幕苦难历史,一个个凄惨故事,催人泪下。富裕了的农民以及他们的后代怎不为此感慨。记住过去,珍惜今天,笔端自然会流露出深厚的情思来。像《听奶奶讲过去的事情》、《我和爷爷、爸爸比学校》、《我眼中的农村》等等选材都比较成功,写得很感人。
3做农活写农活
让学生向父母或家人拜师学艺,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丰富学生生活。
(1)尝尝劳动的辛苦,感受劳动的乐趣。现在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年轻的父母常常不让孩子到田里地头东跑西摸。因此,许多学生写劳动,往往只言片语,写不实在,写不具体,写不生动。通过让学生与农民一起干农活,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种田、割稻,出力流汗,得到的劳动果实,才会感到香甜、感到宝贵。像种黄瓜、蕃茄、山芋、油菜等等,学生会天天盼,天天看,期望亲手种下的作物早日开花、结果。真真干一干,让他们亲身体察劳动的辛苦,真正感悟到“粒粒皆辛苦”。从而,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学习农民勤劳纯朴的好品质,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2)学学农民的经验,收获农民的智慧。农民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农家文明,创造了特艺特产,创出了自己独特的劳动方式、致富门路。像种桑栽麻采茶,喂鱼养蟹捕虾,放牛牧羊插秧,等等这些农活,都有着一套宝贵经验,凝聚着农民的智慧。让学生边学边做,边想边记,从亲身感受中,表达赞赏之意。
4写写淳朴民风
农家自有农家乐。农村有的是情浓、趣浓的题材。农家人纯朴、勤劳、善良,与邻里和睦相处的故事比比皆是:像赶农时、互帮抢农活、乡邻间的茶会、修桥筑路、出资出力等等。让学生在观察、采访中收集这些题材,并通过班内、校内信息交流,比较出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的大同小异,感受农家人的纯情美。小学生通过采集、整理而得的材料,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为他们写出具有“特性”的习作打下基础。
5写写乡村民俗
千百年的农村文化,农家风情,有它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农家人自娱自乐,表现出农民祖祖辈辈的纯真品格。如婚俗寿礼,小孩满月抓周,造屋乔迁庆贺,开业造桥的规矩等等农家庆贺节日,他们有自己的方式。节俭了一世的农民杀鸡宰鸭、捕鱼捞虾,走乡邻、访亲友,喝上两盅,常常乐得开怀大笑。农家的节日,不仅有“五一”节、国庆节、元旦和春节,还有更具农村特色的清明节插柳枝、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还有吃乌饭、包饺子、送灶、接财神、跳龙灯、贴春联、等等。在不同的时节,农民用的是不同的庆贺方法。再如二月二,家家户户做撑腰糕,据说吃了撑腰糕,种田不腰酸。帮助学生弄清其来历,使学生了解民俗、感受民俗、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习作。
另外,还可以把民间传统特色的游戏引进课堂,如在体育课上让孩子们放风筝、转陀螺、踢毽子、丢沙包、滚铁箍、抖空竹、跳皮筋,既丰富了学生课外活动,又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还有了习作的活水源头。
6写写民间工艺
带领学生到民间去调查、收集资料,深入了解本地民间艺术的文化历史背景、传说故事等。鼓励他们去发现本乡、本土的文化气息和美的艺术,把他们作为习作的素材。笔者曾经常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土法造纸,观看跑马灯,拍摄三清茶的制作过程,跟老婆婆学剪纸等等。然后把学生自己收集到的民间美术带进课堂与大家一起欣赏、学习,将那些散发着泥土味的传统手工绣花、雕刻、剪纸、竹编、草编,还有用家中旧布缝制充满儿童趣味的布娃娃等工艺品汇集到一起。学生们在体验、模仿、制作、叙述、描写的过程中增添了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激发出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在活动中,他们也逐渐形成了基本的美术素养和美术学习能力,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悟力。这样的教学既传承了民间艺术又发挥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7写写农村新时尚
篇5
民间年画色彩模式现代装饰元素创造性转化
年画的产地在我国分布较广,虽有历史和地域的差别,但形式、内容大都承载着祈福辟邪的美好寓意,而色彩美感则自成体系。天津杨柳青的精致细腻、河北武强的豪放粗犷、苏州桃花坞的秀雅柔美、四川梁平的写意热烈、山东潍坊的朴素工整等等,视觉感受同中存异,但多以红色为主。鲜明地呈现出人类从本能出发选择色彩的表象。这种本能的选择,逐渐形成了地域性集体色彩的固定模式。如何从传统中脱颖而出,创造性地传承,成为现代民间绘画的焦点话题。
一、民间年画的色彩语言
纵观2000多年来历代流传的民间年画,色彩大多用饱和度极高的原生色,红色是最为普遍、不可或缺的。民间艺人运用色彩,从不受表现对象的限制,皆以本能意愿为主,从普遍视觉习惯出发,毫无顾忌地用嫣红翠绿、明黄绛紫等对比强烈的色彩搭配。他们也吸取一些其他艺术门类的色彩,来丰富年画的色彩语言。比如年画门神“秦叔宝”“尉迟恭”,他们的设色,与舞台戏剧的服装色彩如出一辙。这种用色的普遍现象,除了精神上的需求,民间年画的响亮色彩与民间居住环境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如今消失在高楼大厦防盗门上的年画,在低矮密集、光线昏暗的民居里,只有强烈的色调才能使年画画面轮廓清晰,给厅堂门户带来盎然生机。所以在年画制作中,有句口诀:“画画无正经,新鲜就中。”“画画无正经”体现了民间绘画艺术形式的随意性和广泛性,“新鲜就中”体现了民间喜好纯粹色彩的普遍性和从众性。民间年画的施彩原则,大多以师徒相授、口口相传的方式继承。如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赋彩口诀:“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四川梁平年画的特色口诀:“红配绿,嫩笃笃。红配黄,喜洋洋。文官煮红,武将佛青。”更有“软靠硬,色不楞”“粉青绿,人品细”的套路。再品广东佛山的“大刀门神”,以橙朱为底,红、黄、绿三色套色,鲜明夺目;苏州桃花坞年画无论木板、石印或胶印,色彩均套用大红、粉红、黄、绿、紫,且用紫不用蓝,用蓝不用紫;河南朱仙镇人物不论男女,眼上眉下都印一弯橙色,成为朱仙镇年画的标志。
在这些年画中,尽管遵循的施彩原则简单直白,用色仅以好看不好看的直觉来表达,色彩还是以其独特的情感语言,坦陈了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但是,真正的民间年画却一直存在于民间,其大艳大俗的原生形象,难以被更多层次的民众接受。
二、现代装饰元素
现代装饰元素重视直觉和下意识活动的印象。几何化、平面化、分解重构、材料肌理等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民间年画便是劳动者本能的诉求。现代装饰元素在民间艺术家们下意识的创作中被运用得美轮美奂。是意、形、色的完美统一,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中国特色的装饰画。
现代装饰回归平面感,讲究线、色、空间。最具代表性的河南朱仙镇年画《灶王像》(图1),将送子观音、招财童子、护法门神、过海八仙等不同时空、不同场景的众多人物巧置一面,规模宏大,构图饱满,丰富而合理。既是民间年画,也极似一幅充满装饰元素的现代招贴画。明宪宗朱见深曾命画工创作了一幅“和合致祥”,流传至苏州后,成为桃花坞年画的经典题材。明宪宗时的“一团和气”,圆形构图,将三位老者的五官互相借用,“合三人以为一,达一心之无二”。绝思妙想,无懈可击,堪称分解重构立体派的典范。而桃花坞的《一团和气》,将三合一的儒释道,设计成一童颜老妪。衣饰花团锦簇,色彩明亮绚丽,形完意足,宛如一幅现代适合纹样。香港设计师陈幼坚公司标志图案(图2),完全取材于河北武强年画《六子争头》(图3)。形象循环相扣,妙趣横生。线条概括不失饱满,象形简练不失均衡,形式韵味皆传达出现代设计的理念。
民间年画从技法上还运用套印,使色块重叠,色线穿插,其手法与现代平面装饰色彩基本相同。
在现代设计中,古为今用的佳作不胜枚举。而一直采用手工制造,形式内容缺乏创新的民间年画却仍未有质的突破。
三、创造性转化
民间年画跨越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民族文化气质,不应在时代的行走中消失,而应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思维、新观念、新材料、新技术,对传统造型和技法创造性地升级,让这门民间艺术老而不灭。现代重彩画,大量吸取中国壁画和青藏唐卡的工艺和材料,使画面更加厚重、丰富、奇妙。很多建筑砂岩,彩妆亮片、金银箔、云母及结晶新岩材料都被尝试运用,颠覆性地使传统的工笔重彩传达出了新时代的气息。
民间年画也多是勾线填彩的形式,笔者受启发于现代重彩画,以大红新岩色做底,贴金银箔出型,然后勾墨线。线在金银箔上变化无常,打破了传统年画铁丝线的僵化。借红底发金色,金愈明亮,以无色代有色,视觉冲击力极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全新效果。借助年画题材,也可将墨线代之以立粉。在做好底色的木板上,以金银泥立粉做线,突出线的立体感。不拘泥于形的色彩底色上,金银丝游动,年画里的人物仿佛游走于五彩缤纷的现代大都市里。如此制作的年画,道说出现代装饰艺术的语言,走出大俗,走向大雅。
结语
民间年画不能仅作为历史被封存,我们还要读懂它,传承它。我们的大胆尝试,是对后人继承发扬的鼓舞。民间年画只有实现创造性的转化,才能有生存的空间。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民间年画今不同昔,不能今不如昔。
参考文献:
[1]王树村.中国民间画诀[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
[2]薄松年.中国门神画[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
篇6
一、高中学生学习地方传统文化的意义
根据现有资料显示,贵州近年来对发展地方传统文化做出了很多努力。首先,在发展文化教育方面,由省文教事业费内拨出专项专款,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民族中小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助学金及衣被照顾优待,在贵州民族学院和卫生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还享受医药、书籍、文具费用等照顾。为培养少数民族师资,贵阳师范学院、贵州工学院、贵州农学院留出一定名额专收少数民族学生。其次,在文化方面,从1951年2月起,省文教厅每年专门组织1~2次电影小分队到少数民族聚居的县、乡、镇放映电影。1952年5月成立贵州省人民文工团,1954年改名为贵州民族舞剧团,1956年改为贵州省歌舞团。编创人员和演员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回族、满族、汉族等民族成分。由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学院联合组成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工作队,先后于1952年、1955年、1956年深入贵州农村开展了规模空前的语言调查,为苗族、布依族、侗族创制了民族文字方案(草案)。自治州、自治县建立后,各自治地方均设立文化工作机构,搜集、整理、宣传、弘扬少数民族文化。
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完全具备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贵州的本土文化底蕴深厚,教学取材也比较容易,很大部分同学都有耳濡目染的先决条件。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选择性地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面对多元化的社会背景,我们要找准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有位名家曾经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回归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才能进一步地发展和创新。今天的学校教育不再是盲目追求高分的教育,更需要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这里的能力包括学习、生活等人最基本的能力。这就说明学习本土文化艺术的重要性,本土文化艺术教育可以为学生明天的更好发展奠基。
二、如何在高中美术课程中进行地方传统文化教育
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一开始我只能照本宣科,按照教材一一讲解,后来慢慢发现,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美术课程要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面对这一要求,我发现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融入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能更好地完成课标的要求。对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以苏教版《美术鉴赏》的第三单元第九课《各异的风土人情》一课为例,本课强调民间美术是人民群众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包括绘画、雕塑、玩具、刺绣染织、服饰、家具器皿、戏具、剪纸、纸扎彩灯、编织、食品等,但是如果每一个类型都细数,那学生肯定接受起来很慢。于是我将本课内容进行整合,对贵州扎染艺术进行剖析,让学生学练结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讲解扎染的来源,当堂示范扎染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扎染作品。我们的同学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对民间美术接触较少,对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的知识了解也相对匮乏,对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关系的了解也知之甚少。因此,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要积极充分地领略民间美术的种类,领会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和相关的艺术表现手法,感受和体会民间艺术的美感,塑造健全的高水平的美术修养。我觉得本课达到了这样的目的。
篇7
如今,经过上海徐行政府的努力,嘉定竹刻与徐行草编工艺,于近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盘一下嘉定的文化家底,远不止这些。区级首批非遗共17个项目的保护名录体系,还包含嘉定锡剧、江南丝竹、黄渡沪书、荷花灯舞等,其中3项入选“国家级”、10项入选“市级”非遗项目。徐行村已由徐行草编传承人计学成大师指导成立了草编名师工作室和草编之乡创意园,并在镇农办的支持指导下组建成立上海徐行草编合作社,将奥运、世博文化元素融入作品,迈出了老工艺与新时代、新文化结合的步伐。
令人高兴的是,我们的学校也将保护徐行草编的纳入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黄草编织》、《徐行黄草编织艺术史料》及《黄草编织艺术》等当地学校自己编写的教材,许多学校也开展各式各样的丰富的活动,如草编兴趣小组,课外活动小组,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积极参与到草编艺术传承之中。徐行镇作为“草编文化”特色村,建立了草编协会、陈列室,草编名师工作室,还在镇中小学开设草编艺术专修课。学校不仅聘请老师教孩子们草编技艺,还开辟黄草种植基地,让学生了解原材料的来历,亲身体验播种、秋收,以及搓揉黄草手法。行之有效的保护举措,使嘉定的文化瑰宝得以代代相传、后继有人。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草编艺术的营销模式探讨
徐行草编的发展特点不仅仅是勤劳的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手艺,还有民间流传下来的一些表达劳动人民美好心愿的民间传说故事,关于徐行草编的传说故事就有很多个。在推广草编艺术作品的同时,如果能将这些民间传说融入到作品中,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并且能够赋予草编艺术作品新的内涵和生命。工艺品的营销往往是和文化相结合在一起的,文化含量决定产品在时间上的生命力,文化的灵魂是对产品生命价值的理解,围绕的着文化的问题,我们选取的故事的核心是表达人间美好的真情存在,情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工艺品更多的不是实用性,而是在感同身受的蹁跹联想中那种深深的动容,宛若身在故事中,这就是产品披上情感外衣的目的。
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草编艺术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编织与其本身传说相关的工艺品,还有能够体现当代劳动人民生活状态的工艺品,这一点其实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有所体现,出身于草编世家的计学成同志将所学的草编编织技术与传统故事结合起来,设计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设计的“孔夫子周游列国”草编织品,获得《上海市工艺美术展览会创新奖》,“包”在上海市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了《民间工艺优秀作品奖》
要发展草编艺术,必然要有一个自己的品牌名称,脍炙人口的“张小泉”剪刀,百年老店“谭木匠”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两个企业所生产的剪刀和木梳子都是平常家用的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也很多,但是它们凭着独特的工艺品传说带来的文化视角,民族企业的独特优势,很快发展成为优秀的大企业,并且将我国民族工艺发扬光大,徐行草编要发展壮大,就必然要走企业品牌营销策划之路,在这期间,将传统文化恰到好处的融入产品中,则能够加快徐行草编的发展。
发展旅游文化项目特色也是促进徐行草编工艺发展的方式之一,将徐行镇草编艺术作为一个特色,开发草编文化旅游景点,建立趣味草编工艺品作坊,教授前来游玩的游客草编技术,让游客们体现草编工艺品的制作流程,开辟荒草种植地,在非旅游季节由当地的草编艺人们进行生产创作,这些工艺品可以由相关的企业进行统一收购再销售,在旅游季节艺人们则将工作重心放在教授游客草编工艺上。这样既最大限度的利用劳动成本,又使得传统草编艺人们不再是游击军,而是能够以草编为工作,并以草编技艺获得劳动收入的工作人员。将草编技术的传承得以实现。
三、徐行草编的企业营销模式探讨
草编工艺历史和文化的精粹,作为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特点。正是由于民间工艺的不可复制性,使发掘、挽救和传承民间工艺变成了一项迫切的任务,民间工艺的市场化、产业化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和经济工作者思考的重要命题。草编如何进行良好的营销策划和如何提高其本身质量的稳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高草编草编艺术的发展方式。草编工艺来源于生活,其文化传承人多散落于民间,在徐行有很多民间艺术家在激励默默的坚守着草编工艺艺术。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大多数都是在工艺品的造型上进行改变,但是很少有艺术家去从染色性质上进行改进,而且由于材料的限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瓶颈。最终使得草编艺术品的实用性和耐用性很难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拓展营销模式渠道,充分利用文化地域优势,将传统的工艺品的销售理念融入到草编工艺品的销售方式中。目前,草编工艺品的材料大多数是来源于很普通的黄草,成本资源丰富,制作草编工艺品的大多数是分散在各地的农民以及闲暇的妇女们,炕头,院子里都是草编工艺品的出生地,如果能够将这些散落咋民间的草编工艺制作者集合起来,或者有组织的收购他们的工艺成品进行一个销售,能够提高生产积极性以及研发积极性,稳定的收入还可以增加草编工艺品的产量。从销售的渠道来看,开发销售渠道,拓展销售资源是开源销售,促进草编艺术传承的一个重要的过程,在销售过程中,可以采取活动推广,故事大赛,舞蹈,模特走秀的形式,将草编工艺品生动化,形象化,能够更好的进行一个销售和推广,更好的将草编文化的发展传承下去。在销售模式上,我们重点研究了农民与企业的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民间工艺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大规模生产效率低下和营销模式中渠道不畅,实证分析目前绥化草编专业村存在的家庭小作坊、企业和“企业+农户”(或“企业+合作社+农户”)3种主要草编工艺生产组织模式后,从中间商力量、营销成本与风险、生产情况、产品标准、生产时间等几个因素考察,“企业+农户”模式是效率最高且风险最小的生产组织模式。故而从效率和市场风险两个角度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企业+农户”模式是民间工艺产业化的一种有效组织模式。
四、市场推广活动建议
文化概念是一个虚构的概念框架,只有落实在实际的销售工作中,品牌概念才会显示其生产力,在市场营销概念中,最终的目标就是“卖货才是硬道理”。所以,无论文化概念制定的多么美好,多么感人,如果没有达到销售处产品的过程着一切努力都是白搭,所以在市场推广活动就是将草编工艺品销售出去的实战。
在世博会公共参与馆中,有一场别开生面的草编艺术展览活动让很多人影响深刻,活动取名为“秀·空间” 将嘉定“徐行草编”融入城市生活,是此次“秀·空间”草编风采展示的主题。整体活动通过文艺表演、作品真人秀、主持人与观众互动、草编实物展示等方式,让观众近距离、多侧面、全方位地了解“徐行草编”的制作过程及发展历史。开场舞蹈《编》以“草编”为创意元素,通过男女群舞的巧妙组合,以刚柔相济的舞蹈肢体,艺术化地再现黄草编织的艺术美感,让观众感受这一民间传统艺术的风姿神韵;老、中、青三代草编艺人,分别向观众展示草编工艺的各项环节,这一幕幕温馨而充满情趣的编织场面,将让观众领略到草编工艺独特的编织技巧;同时,增设现场体验环节,在草编艺人的细心指导下,观众将使用不同模具对半成品进行编织等,从而充分感受草编制作的无穷乐趣。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范例,将现代艺术表现形式与传统工艺品相结合,赋予了工艺品更多的生命活力,并且抓住了游客的心理需要,将徐行草编的艺术性,环保型、实用性表现到了极致,很好的推广了徐行草编艺术。
另一面,在实际的营销过程中,对于很多游客来说,有两个特殊群体会营销到产品的销售,这两个群体就是导游很营业员,所以企业要多这两个群体进行特别的关照和培训,使得他们能够记住草编工艺蕴含的千年文化,将工艺饰品挂在身上或者在工装上体现草编的设计,比如夏天可以穿草编鞋,草编遮阳帽进行工作,潜移默化吸引游客的购买,这就是将事情做正确,将正确的事情做好的原则。
在广告推广上,可以利用网站,微薄,空间,博客等现代网络应用平台进行产品的营销,微薄上营销策划做的非常好的几个品牌机构可以借鉴,例如小米手机,艺龙旅游网,马蜂窝旅游网等等,都是充分利用了微薄资源,在微薄上产品的消息和情况,并且和用户进行互动沟通,同时还将活动联合微薄应用平台进行,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的关注,在多个层次上达到与消费者亲密接触的结果,并且最终扩大了品牌影响力。草编企业也可以借助微薄等现代传媒应用平台,将草编艺术推广出去,例如在微薄上进行有奖竞猜,为视频,利用草编文化编写微小说等等。
总之,在网络信息时代,传播宣传手段不再是单一枯燥简单的,而是能够互相利用互相结合的,主要充分的合理利用资源,整合现代营销模式,一定能够将徐行草编艺术推广出去。
篇8
播种篇
2010年5月
天下泉城网组织并在国际在线发表了关于济南的介绍的文章和图片在首轮参与的80个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前50。
7月23日,2010中国城市榜济南参选活动――南益地产济南城市名片正式启动仪式在名土豪庭会所举行。活动现场济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凌安中致辞表达了市委市政府对活动的充分重视和殷切希望。威武的形意拳表演节奏鲜明的时尚走秀.还有传统民间艺术相声的精彩表演将活动推向。两岸咖啡,七彩云南星座红酒坊爱步鞋花中城美容会所等城市建筑地产汽车.旅游文化产业等五大行业领军人物出席晚会并发表贺词。大家共同阐明了自己对本次活动的肯定和赞同并当场决定建立服务联盟以表达对城市名片.对济南的信心。来自济南社会各界的数百名嘉宾欢聚一堂.共商济南对外宣传推广大计标志着2010中国城市榜活动在济南正式拉开大幕。
经过一个月的初选8月30日.济南城市名片的候选单位出炉
投票工作正式开始。
耕耘篇
丰收的喜悦离不开辛勤的耕耘。
城市名片候选名单的出炉
只是一个开始。
8月21日“公益讲堂”亲子教育讲座“在名土豪庭会所开讲。讲座作为济南城市名片的活动之一.是南益地产及天下泉城网为济南市民所做的特别奉献。讲座让更多的家长正确地处理在家庭成长阶段所面临的问题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人生观.同时培养理解幸福的思维,感受幸福的品质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城市的魅力需要镜头记录。9月17日.在山东摄影家协会支持下.“光影济南,城市魅力”主题摄影活动正式启动.众多摄影爱好者参与。启动仪式上.不仅有来自济南本地的摄影爱好者.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友人。他们纷纷表示自己很爱济南这座城市也很喜欢用镜头记录下济南的美。经过为期近两个月的评选.11月13日.在名土豪庭会所举办了颁奖仪式。颁奖仪式上.邀请了艺术家为大家介绍民间艺术并做了互动展示.拉近市民与老济南艺术的距离。
通过摄影活动.泉城市民的积极性被再一次提高。在大家的积极努力下济南正式晋级十强。同时,2010中国城市榜的重要环节“2010中国城市榜旅游城市发展峰会”决定在济南召开.济南迎来历史上规模最为盛大的高级别盛会。
作为2010中国城市榜的重头戏.“2010中国城市榜中国旅游城市发展峰会于10月19日在济南召开。来自国务院新闻办和国家旅游局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亚太旅游组织世界旅游旅行组织.国内旅游行业和产业的重量级人物与权威专家、文化界与传媒界嘉宾.以及在“2010中国城市榜”活动中晋级前20名的城市相关负责人,大家共聚堂,分享旅游城市发展的成果.探讨旅游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寻找旅游城市独特的定位.为中国旅游城市海外推广出谋划策。
其就间.天下泉城网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网站联合优醋网,激动网等多家网站对活动进行全程视频直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34个环球调频广播向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报道.国际在线61种语言网站也进行了动态报道。此外,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京报等国内主流媒体,日本NHK德国《世界报》,俄罗斯塔斯社等著名国外媒体.也都对峰会进行了全程报道。济南在世界的印象被大幅提高。
峰会之后参会人员分两路参观了济南。一路是各城市代表.在市委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济南知名企业.为日后与其他城市的发展合作开了一个好头。另外一路是参观济南著名景点的媒体记者。古老的泉城深深吸引了各地的记者.特别是外国记者们.他们流连于泉水旁感叹住在这样的地方太幸福了。寒冷的冬季到来了.但城市名片活动的脚步并没有因此停下来。12月11日.由天下泉城网组织.在活动支持单位银座购物广场举办,中国城市榜,南益地产・济南城市名片之五大行业交流展.暨关爱瓷娃娃公益活动,五大行业代表联合向市民发出关爱瓷娃娃儿童的倡议。活动上,不仅有新型节能汽车的展示.还有公益活动.如DIY环保袋义卖等.义卖所得款项均捐献给瓷娃娃关怀协会。
收获篇
济南城市名片从酷热的炎夏走到寒冷的深冬.对内是济南市民更深人地了解了自己的城市.更爱自己的城市.对外将济南的对外宣传又推动了大步.让世界人民认识济南.吸引大家来到济南。
篇9
【关键词】乡土资源 小学美术 开发 利用
一、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
我校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北枕巍巍碣石,东临滔滔渤海,山、海、沙、泉、林、果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特有的民俗风情为美术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我在进行地方性美术资源的开发中,形成了下列课程内容:1.来源于本地的乡土环境资源:《家乡的山》、《我爱大海》《小鸟的家》;2.来源于本地的乡土特产资源:《葡萄娃》、《梨花开了》;3.来源于本地的乡土民俗资源:《皮影人》、《地秧歌》。这些主题资源的开发,是以学生生活背景的渗透为基础的,本着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容易获取,便于携带,经济实用,有开发潜力的原则,边开发、边实践反思,力求体现出美术课的美术性、人文性、继承性、创新性和趣味性。使学生的美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
二、地方美术资源的实践研究
1.以本地自然景观为素材进行美术教学。我们的孩子生活在昌黎县,大海和高山是他们再熟悉不过了。这就为孩子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提供了素材。我努力引导他们走向自然、融入社会,细心的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真情实情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在《家乡的山》一课中,我运用拍摄录像、照片搜集和整理及多媒体电脑图形设计等形式将昌黎有名的碣石山、五峰山、凤凰山的相关内容展示给学生,当他们看见自己熟悉的地方呈现在屏幕上时,都显得异常的兴奋,抢着要来介绍一番。在学生介绍这些自然风光的时候,趁机让他们了解历代学者文人写下的诗篇,使学生从景色中领略文学描写之美,并为我们本地有秀美的自然景色而感到自豪。引导他们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的环境,加强环保意识,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2.以本地特产为素材进行美术教学。昌黎县是著名的花果之乡。不仅有栽培历史悠久的蜜梨,更是全国闻名的“葡萄之乡”,主栽品种为玫瑰香、巨峰、龙眼、红提。昌黎玫瑰香葡萄穗紧、粒大,外形美观,晶莹剔透,嫣红透紫,玫瑰香味浓郁,鲜食香甜可口,营养丰富,长时间鲜食,具有健身补气的功效。昌黎玫瑰香葡萄不仅质优高产,而且极具观赏价值。因此,我组织学生以生态游的方式,把美术课堂移到葡萄沟,孩子们可以尽情观赏葡萄沟美景,可以品尝葡萄的甘甜,可以了解葡萄的药用价值,更可以看到家乡人栽种它们致富的新气象。另外,要求学生在实地搜集美术资料,写生和记日记,把亲身体会写下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课例《葡萄娃》就使得学生真正的走进了生活,对家乡的葡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该课还综合连接了文学、生物、美术等多个学科领域,促进孩子综合素质的养成,并抽取了相关美术学科的审美要素,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实施以美术学科为主,多科穿插的策略,真正让学生成为了生活的主人。
3.以当地民俗文化为资源展开美术教学。昌黎地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昌黎先民,为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借助无拘无束的手舞足蹈,来抒感,磨炼性格,寄托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昌黎地秧歌的雏型。多少年来,凡遇年节或喜庆日子,地秧歌队伍遍及昌黎城乡,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演出,自我表现已成为昌黎人民世代相沿的传统习俗。课例《地秧歌》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这个民俗活动的来历,还通过欣赏表演,刺激了学生的视觉感官。学生生活在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环境中,陶冶了情操,增强了乡土情怀,同时对美术的创作增添了不少素材。而昌黎的皮影将民间工艺美术于戏曲巧妙融合,表演精彩动人,是全国各路皮影中最具特色的流派。课例《皮影人》中,学生通过拜访艺人、查阅资料等形式了解了雕刻细腻,色彩典雅,新颖别致的皮影人的制作工序。并激发起创作灵感,采用相应的美术技巧,设计制作出栩栩如生、富有创意的影人形象。是开发民俗文化资源里很成功的例子。
4.利用地域特点开发美术资源进行教学。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教学资源,因地制宜进行利用、挖掘,并把它实施课堂教学中,对美术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挑战。动手又动脑,是美术课的一大特点,也是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优势所在。教师引导学生在动手制作的同时培养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给学生以自我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求得学生个性创作思维的活跃。
在我们当地,各种植物、农作物的叶子、种子到处可见,海边的细沙、贝壳到处可见。可以以此自然材料为主作为开发对象。我将这部分资源能够走进课堂,启发引导学生通过修剪、组合、拼贴等方式制作出或夸张,或写意的《拼贴画》《沙画》,同时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收集好的素材,把美术与其它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结合家乡的变化,分类设计制作各种建筑模型,结合绿化、休闲以及地方文化特色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模型等,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精神。
5.利用校内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在学校内定期举办“爱我家乡艺术展”、“板报设计”、“现场画比赛”、
“我有巧巧手”等形式的美术竞赛和系列活动。并通过校内教学楼走廊这一空间将学生优秀作品定期展出。我觉得这样做,比起在走廊里悬挂冰冷的艺术家名人像更能给学生带来灵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意识。所有的学生拥有了参加活动展示才华的平台,他们的兴趣爱好变得更浓,充分的在艺术实践中自觉接受美的教育,增强参与意识。增强校园艺术氛围。
篇10
【关键词】生成;推进;生活主题
主题性综合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活动方式,主题活动是幼儿生活与探究的主要平台。如何让每个不同的孩子在这个平台上成长为主动的参与者、积极的探索者,使其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是我们一线教师一直追寻、摸索的研究课题。
从生活中捕捉并生成一个有价值的教学主题并不难,困难的是教师与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相对较弱的幼儿如何一起推进主题。教师完全跟随幼儿,主题可能失去教学的价值性;教师过多干预,主题缺少孩子的兴趣参与而无疾而终,生成课的推进成了教师课程研究的高原区。我个人在实践摸索中总结出三种方式,以供同行借鉴。
一、在对生活事件的交流中推进主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主题综合活动不再只是教师的预设,要求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在生成主题过程中我觉得应以孩子关心的事件为中心生成。
(1)“我们的运动会”主题的生成:每年秋季,我们幼儿园都会召开一次运动会。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运动会上我们比赛什么?”“谁来当裁判呀?”“我还不会跳绳怎么办?”孩子们得知了要开运动会后,一个个都变成了小问号,围着老师问个不停。运动会,一下子成了孩子们身边的头等大事、成了他们的兴趣中心、他们的热门话题。何不把握这极好的机会,让运动会成为孩子自己做主的比赛呢?
(2)主题的推进:首先,我们展开了“运动会”为主题大讨论,在运动会该有哪些准备中拉开了整个教学的序幕。在欣赏运动会的开幕式、运动会录像后幼儿开始提出了自己的讨论话题:①运动会上比什么?②我们要设计自己的开幕式。于是围绕着这2个话题,我们与幼儿共同讨论出:①自己的比赛项目(快跑、立定跳远、投掷等训练)。②提高自己比赛水平的方法。通过活动让幼儿去讨论、发现怎样才能跑(跳、投)得快(远)的方法,开展了测量活动“比比谁投得远”等。③设计“我们的励志口号”。④亲子制作“我们的班徽”,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活动――“给班徽投票、统计投票结果、优秀班徽颁奖”等等。使幼儿在自己报名、设计运动会班徽等活动中深刻感受“我的运动会我做主”的强烈自豪感。
这次的主题教学可以说是真正的起源于幼儿,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以引导幼儿对事件的交流、讨论作为一种主要的手段,不断地推进主题的深入,借助“运动会”整个过程,把幼儿最关心的事件,在幼儿的亲身体验、设计参与下圆满的落幕。
二、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推进生活主题
对于预设的生活主题,我们觉得要注重幼儿对生活的感受,让幼儿在对生活环境的观察中,感受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爱,才能有效推进主题,缺少了生活经验的积累,缺少了幼儿对生活的体验感受,教师的预设往往不能取得效果。我们在积累幼儿生活经验上最为注重的是让幼儿观察生活。
(1)过年主题的预设:“过年”这个在我们童年记忆中有着那么深刻的、美好的印象,人们的那种期盼与喜悦,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都在这一节日中体现。在新年春节到来之际,挖掘“过年”中一些与幼儿生活比较贴近的文化作为教育教学的载体,让孩子们在了解过年的过程中,加深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的自豪感,是一非常好的主题。年段选择了这一主题作为期末结束时的预设主题后,我开始尝试让幼儿在收集、积累“年”的经验的过程中推进主题。
(2)主题推进的线索:说“年”:为了让幼儿体验“浓浓中国年”,我先在日常生活中给幼儿讲述了大量有趣的与年相关的故事、传说。如:红包的来历、压岁钱的故事、年的故事、门神的传说等,这些大量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古老传说,激起了幼儿对过年的讨论,尤其是对过年时的那些有趣风俗发生浓厚兴趣。
(3)艺术地呈现“过年”:从幼儿带来的生活素材中,我们发现这些素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中国民间艺术特色,因此挖掘艺术特色,让幼儿用艺术的形式在生活环境中呈现“过年”,成为进一步推进的重点。开展的艺术活动有:做“福”字,通过引导幼儿运用对称图案的装饰以及强烈的颜色对比装饰、渲染,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动脑筋去布置环境,把福字贴在门上、把福字串成中国节悬挂起来;做春联,尝试画春联里的字、用对称手法装饰边框,画门神、年兽,学会用直线条、冷色调来表现出它们威武、凶狠的震撼力;尝试印染兰花布,感受水油结合运用所带来的奇妙艺术效果;在区域中合作制作长长的中国龙等等。
主题结束之后,我们回首思量孩子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发现他们对身边与“年”有关的事物格外的关注了,也更加懂得去欣赏与评价了、更陶醉于这红火中国年中了,也激发起了他们对祖国更深入的情感。来自生活中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内容,让教学更加多样、红火了。
三、“主题活动亦生活”思想中推进主题发展
生活主题的开展,丰富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更适合幼儿的发展,同时在实践中我们也逐渐明白,生活主题开展过程的本身就是幼儿的生活内容。生活即主题,主题就是生活。
(1)“健康之星”主题的生成:在六一节我园每年都要进行“健康之星”的表彰, 其实不管是哪类评选,孩子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我没评上?是不是老师不喜欢我?甚至连家长的也很疑惑。如何让孩子们更加并不平凡的度过自己的节日,我觉得不该将表彰停留在形式上,应该更好的发挥好其中蕴涵的教育价值,给孩子今后的成长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2)生活主题的推进:教师引发――评选健康之星的条件是什么?在讨论式交流中幼儿明确了健康之星的评选意义与条件,对健康之星有了更多的认识。使幼儿学会审视自我、正视他人。在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但各自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并由此提出“设立班级单项奖” 、“讨论单项评价标准”、“投票评选活动”、“班级单项健康之星颁奖”等一系列活动。
当我们把六一节日还给孩子自己的同时,为孩子创造了幼儿审视自我、正视他人的平台,幼儿在自己制定评选标准,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学会了肯定、欣赏他人,效果颇为不错。幼儿在亲身参与评比的的过程中,感受到“我是节日的主人”,并由此产生深深的自豪感与快乐。这才是真正的课程回归生活,与生活融合,这是这个主题得到深入的真谛所在。
在实践“生活・探究”园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因为我坚信,只要教师“心中装着大目标”,才能及时地融合幼儿生活中出现的生成点,并通过合理的转化策略,把生成主题推动、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6民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