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类型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的类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国传统知识系统 知识分类 文献分类法 知识系统转型
[分类号]G250
1 引言
传统图书分类至明清已形成以四部分类为主体的理论体系。四部分类的作用不只限于整理图书,对于传统学术研究也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使得经、史成为我国古代学术研究的中心和重点,学术思想多以解经方式提出。以后,西风东渐,动摇了延续千年的中国传统学术体系。时代的发展和传统学术体系的转型,强烈要求图书分类突破四部法的窠臼,特别是《杜威十进分类法》传人中国后,出现了近代图书分类法编制的热潮。
本文着重研究文献分类法和近代中国学术转型的关系,目的是为了厘清分类法在这一个多世纪中的演变对应着怎样的学术轨迹,它是如何历史地建构起来的?其中的内在理路是什么?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对于图书分类法有哪些认识上的差异?
2 中国传统学术与典籍分类的关系剖析
春秋末年孔子六艺分科授学,并演变成“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是对先秦以来知识分类的一个总结。汉代《七略》将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辑略,构成秦汉时期的学术体系及知识系统。刘国钧先生认为“这是最早运用学术性质上的差异来作为分类标准的分类法”。汉以后,官修、私撰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有所改进。西晋苟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由此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隋书・经籍志》开始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但这种划分是模糊的,经学中包含史学,子学又包括部分经学,“集”部则是不分科的“个人专辑”,体现出一种对综合修为的全面培养,四部内容互相涵盖,相互包纳,反映了传统学术注重“会通”的特征,与西方日见精细的分类思想相形见远。
历史上也曾有过对四部分类的质疑和探索。宋代郑樵曾作过十二类经、礼、乐、小学、史、诸子、天文、五行、艺术、医方、类书、文类的创新。王重民先生认为,郑樵分类体系是“我国分类学史上的一大突进。可惜后人没有继续发展,直到西方的分类表输入,才建成了更完整的体系。但郑樵实际上已经进入那种完整体系的大门。
18世纪末,随着国家衰弱和西方文明侵入,中国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现代化过程,就其本质就是按照西方的知识体系进行学术转型的过程。以“四部”为框架的中国传统知识系统,向以“学科”为主的西方知识系统的转变,从表面上看是将“四部”分类体系下之典籍,归并到以杜威“十进法”为代表的图书分类体系中,但实质上是打破四部传统分类体系,转而采用以学科为分类标准的西方图书分类法,重新建构新的分类体系及知识系统。
3 文献分类与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外来文化冲击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曾经历过两次外来知识的传人,但其结果却并没有出现如晚清西方外来学术对四部体系稳定性的影响,这是值得深思的现象。
3.1 东汉佛学传入
汉朝后期,长年战乱,民不聊生,佛教乘势传到中国。在经过中国文化的排拒、筛选后,终于被传统知识结构所同化。表现在图书分类方面,就是对释书的目录整理,如刘宋、王俭在《七志》中将道教、佛教经典附在第七部后,稍后,阮孝绪在《七录》中列外篇《佛法录》和《仙道录》两部。《隋书・经籍志》把佛、道作为附录置于四部之后,形成实际的四部六类,力图把这些佛教文化吸纳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来。从《隋志》至《四库总目》,释家类的设立基本是在子部,其排位历经反复,前后不定,反映出各朝代对佛教的不同看法。但不管如何变化,古代官修目录一直试图纳释书于传统知识体系中。
3.2 明末清初的西学传入
明末清初,西学在中国已露端倪,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学、舆地学、炮术、艺术、语言等领域。但当时西学并未突破中国传统的分类结构,反而被四部体系融贯、调适和同化了。如明艾儒略《职方外纪》、清南怀仁《坤舆图说》、《坤舆外纪》、《西方要纪》等被归入《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明利玛窦《乾坤体义》、熊三拔《表度说》、阳玛诺《天问略》、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新法算书》、《测盘法义》等均被归入《四库全书》子部天文算法类,熊三拔与徐光启合译的《泰西水法》等被归入《四库全书》子部农家类。
3.3 清末民初中国传统知识系统的转型
上述两次外来知识的冲击,最终都把外来知识整合到原来的四部结构之中,形成一种修复性的知识制度变迁。但晚清时期所面临的局面要险恶得多。换言之,是在西方列强的枪炮逼迫下进行的转型。提出的“中体西用”原本目的就是为了修复和弥补旧的知识系统,使之能跟上时代的要求,但是这一尝试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并在后彻底失灵,从而不得不采取颠覆性的知识系统的转型。
光绪24年(1898年)颁布的《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将全部学科分为溥通学(基础课)和专门学(专业课)两大类。同年康有为刊印《日本书目志》,基本上是以学科为分类标准,分为15个门类,包括:生理、理学、宗教、政治、法律、农、工、商、教育、文学、文字语言、美术、兵书等。这说明晚清学人不仅主观上接受了西方学术分科的观念,而且已经落实于行动。1902年(光绪28年)清廷颁布了《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确立了具有西方意义的学科分类体系及知识系统,分经学、政法、文学、格致、农、工、商、医8科。1912年民国教育部颁布《大学令》,改分7科(文、理、法、商、医、农、工),在这一体系中,已经没有了经学的位置。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从此中国传统学术从传统的“通人之学”,实现了向现代分科性质的“专门之学”转变。1930年,教育部设立了统一的大学科目表,至此,中国学人认识世界的知识基础,脱离了传统学术的经学传统,转换为具有西方意义的学科分类体系及知识系统。
4 传统学术体系转型过程中图书分类法的编修尝试
1904年出版的《古越藏书楼书目》,开启了我国近代图书馆藏书目录的先例。它混合新旧图书为一编,分学、政两部、每部各分24类,共332个子目,这是创造新的图书分类体制的初步尝试。
1910年《杜威十进分类法》传人中国,随即出现了一批仿杜、辅杜以至混合中西的图书分类法。20世纪上半叶共编制了90余种文献分类法,仅1922―1936年,编制的文献分类法就达67部。著名的有沈祖荣、胡庆生的《仿杜威书目十类法》,杜定友的《世界图
书分类法》,刘国钧的《中国图书分类法》,王云五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何日章、袁涌进的《中国图书十进分类法》,皮高品的《中国图书十进分类法》等。
这一时期的图书分类法,对于传统学术的转型和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出现产生了极为深刻和深远的影响。采用近代学术分科体系及分类方法,重新审视“四部”范围之中国典籍,按照这些典籍所包涵之知识内容,拆散归并到新的图书分类体系中,已成为学界共识。但就如何将“四部”体系下之典籍及其包涵之知识门类,归并到近代图书分类及知识系统,早期图书馆学家在进行许多有益尝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疑问和困惑,其中的某些核心问题,如如何对待“国学经典”的问题以及如何处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门类划分问题,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5 中国传统学术与近代文献分类法的冲突与矛盾
因此,有必要对近代著名的文献分类法以及目前仍在使用的分类法做深入的分析和阐明。本文选取了20世纪至今具有代表性的7部分类法进行比较分析,如表1所示:
总体看来,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家几乎都认同分类体系应该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也基本接受了西方自19世纪以来已经形成的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三分体系。这7部分类法,对于自然、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包括哲学、宗教、文学、历史、艺术等类目的设置,虽有重要性或设类思路上的不同,但对于自然、人文社科三分以及相应的类目设立是没有疑义的,体现出非常一致的共识。主要的差别集中在对传统中学的处理上,即“四部”的拆开与归并,以及如何拆开归并等问题。
其中,洪有丰、裘开明、刘国钧法与杜威法的差别最大。但刘国钧法与洪有丰、裘开明分类法又有着较大不同,洪有丰、裘开明两法重旧轻新,以新附旧,刘国钧法“则以近代资产阶级学术来统贯当时的‘新学’与‘旧学’,与皮(高品)、何(日章)诸人的企图是相同的”。这一区别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对于传统学术的两种不同认识和处理办法:①以洪有丰、裘开明为代表,认为经部应独立成为一大类不宜分散处理。理由是“经籍为我国学术之源”,故而不应轻易更改;②主张将经部拆开处理,按学术性质各入其类。但其主张在实践中其实很难妥善解决。因为中国传统学术的融通特质,使得文史哲基本不分,很难各入其类。王云五编制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用的虽是杜威体系,但为了解决经学典籍的人类,不得不特别创造了三个符号来类分中国图书,用特号表示的新增类目。
关于中国传统中学如何处理的讨论,并未因时间的流失而达成统一认识,其分歧和差别一直延续至今。的分类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分类和组织上的差别,恰好体现了三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态度的不同,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造成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和实际处理上的不同。下面就对《汉和图书分类法》(美国)、《中国图书分类法》(中国台湾)、《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大陆)这3部具有广泛影响的分类法进行逐一分析:
・裘开明的《汉和图书分类法》。1943年《汉和图书分类法》由哈佛燕京学社出版,该分类法在全美各东方图书馆中广泛使用,包括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东方图书馆以及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等。
《汉和图书分类法》借鉴DDC分类方法,分为9大类,即:①经学,②哲学宗教,③史地,④社会科学,⑤语言文字,⑥美术,⑦自然科学,⑧农林工艺,⑨丛书目录。在学科分类上接受了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三分体系,但同时考虑到中国传统学问的特殊性,在类目设置上既考虑到新的学科,又照顾到我国古代旧经籍(包括古代日本汉籍)的特点,比较成功地将古今中外图书文献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形式上打破了过去中国历代各种分类法所采用的类目标引方法,代之以号码标记,但对中国古籍与现代图书采用标记区分,即将古籍用三位数字标引,其余图书用四位数字表示。
・刘国钧、赖永祥的《中国图书分类法》。1929年刘国钧编制的《中国图书分类法》,1936年增订再版,是民国时期,使用最为广泛的分类法之一。1949年后在中国大陆逐渐弃用,但在中国台湾地区使用依然。1964年台湾大学赖永祥先生重新修订,注明为“新订初版”,其后30年,先后修订7次。《中国图书分类法》揉合了中国传统四库法和DDC的所长,将中国古代经典与新近之学融合,独创了图书的九分法(总类、哲学、宗教、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社会科学、史地、语文、美术)。对于中国传统典籍,将经部归入各类,“易”入先秦哲学,“四书”人先秦哲学儒家类,但通论群经的著作新辟类目,以090来统一。
赖永祥先生修订后的分类法对经籍部分更为重视,采用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将通论群经者统一归于090,而将六艺等分入各类;第二种方法是将六艺等集中在群经之下,自成一体。各个图书馆可根据各自的习惯和需求选择不同做法,也解决了分类时集中与分散的矛盾。2001年赖永祥增订8版出版,并将《图书法》授权中国台湾“国家图书馆”“维持分类法之修订、解释与推动。”2007年,中国台湾图书馆经过6年的修订,终于推出了《中国图书分类法》2007版。
《中国图书分类法》2007版,继承和发扬了刘国钧先生的分类思想,保留了中国古籍处理的类目。在总类部分设立3个较大的类目,用于分类和收藏中国传统古籍:①001善本;②030国学;③090群经。特别是030类目,又细分为“古籍源流”“古籍读法与研究”、“各国汉学研究”、“汉学会议”、“汉学家传记”等类目,同时与中国文学、中国哲学等作参见。目前中国古籍与国学研究再次成为显学,相关论著激增,如何分类,2007版可资参考。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中图法》1975年第1版,1999年第4版,是中国大陆最通用的综合性图书资料分类法。《中图法》将知识门类分为“哲学”、“社会科学”、“自然学科”三大部分,同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列于首位。在这一分类体系中,没有人文学科的位置,文史、艺术等齐齐划入了社会科学的范畴。此外,考虑到图书本身的特点和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复杂性,划出“综合性图书”,从而形成了《中图法》的五大基本部类。
对比两岸四地的分类法,可以发现有两点比较重大的不同:①在学科体系的划分方面,《中图法》中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是纳入到社会科学领域的,这一点与国外以及台湾地区对于分类体系的认识存在较大不同;②对于传统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处理,其重视程度远远落后于海外与台湾。《中图法》将传统古籍分散到现代知识体系中的各类,既无集中,也无突出的类目,如对于“群经”的处理,仅在z大类设“Z126
旧经籍。
6 关于本土化的新的文献分类体系的思考
清末民初国家积弱,民族危亡,其时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强烈的对本民族文化的失落和失败感,产生了以“科学”之名否定传统,盲目从外的倾向。在对外来文化和自身传统文化都未及做深入反思和评判的基础上,就已然得出了中学不如西学,旧不如新的结论,而后便是势如破竹的传统知识系统转型。近代虽也有过激烈的“科玄论战”,但从整体上说,知识界对于西方学术基本处于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丧失或缺失状态,把西学看成是“科学”的典范,从运用的概念,术语到讨论的问题,提问的方式、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等都唯西方马首是瞻。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们对自身优良的学术传统的无知、偏见和,导致了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丰富内涵的中国传统学术的中断。
以图书馆学为例,中国图书馆学基本是美国图书馆学的翻版,而中国具有独特内涵和优良传统的古典目录学则日渐边缘。早在1925年6月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大会上,梁启超发表演讲时就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国的图书馆学”。次年,在中华图书馆学会主办的《图书馆学季刊》创刊号上,梁启超再次表明中国图书馆学者在计划吸收西方图书馆学时须结合中国传统的文献收藏传统和学术,“中国从前虽没有图书馆学这个名词,但这种学问却是渊源发达得很早。自刘向、刘歆、苟勖、王俭、阮孝绪、郑樵以至近代的章学诚,他们都各有通贯的研究,各有精到的见解。所留下的成绩,如各史之《艺文经籍志》,如陈振孙、晁公武一流之《提要学》,以至近代之《四库全目》,如佛教之几十种《经录》,如明清以来各私家藏书目录,如其他之目录学专家之题跋和札记,都能供给我们以很丰富的资料和很复杂的方法。我们相信中国现代青年对于外国图书馆学很有根底之后,回头再把中国这种目录学加以深造和研究,重新改造,一定能建设出一种中国的图书馆学来”。
然而,历史的发展并没有给中国图书馆学实现这一理想的环境和契机。以及随后的内战,使得几乎所有的图书馆学家都不得不停止或放慢了研究工作。1949年后又遭遇了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的干扰,分类法的研究存在着重政治轻技术,立类和列类存在着形而上学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在民国时期所有分类法中基本达成共识的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应用科学这样以西方知识系统为母本的学科体系,在《中图法》中消失了;同时,对于中国传统悠久的古代文化也未加重视,中国传统知识系统在《中图法》基本被消解了。至此,1949年之后国内编制的分类法表现出与国外的知识系统以及20世纪以来经过清末民初学人反复试错和讨论形成的近代知识体系都不一致,从而和西方知识系统以及中国古代传统知识系统都拉开了差距。
篇2
关键词:民族文化;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应用;意义;类型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通过一定的艺术样式传达出一种特定的信息,这种信息能够对接受者产生一定的影响的艺术设计。这种艺术设计包括的类型丰富,包括图案设计、工艺设计、美术设计、平面设计等多种设计类型。视觉传达设计具有形式独特新颖,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因此,这种艺术设计深受大众的喜爱。同时,视觉传达设计也是通过设计向人们传递信息,传递文化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成功的作品都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比如,传统色彩,传统图案,传统文字等民族文化元素都在视觉传达设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应用既能丰富现代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同时有益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扬,对于提升现代人的审美品质,丰富现代人的审美体验具有积极的作用。
1 民族文化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方面,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不断地汲取一些新方法进行创作,不断地融入一些新思想,以实现创新,意图与世界接轨,创造出世界一流的作品,这是其积极的一面。但另外,这种色剂在对传统文化吸收和融合方面做得不是很理想,其不重视借鉴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不重视传统民族文化的引入及应用,导致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整体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其中国特色表现的不明显。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艺术样式,其发展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借用与引入,传统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其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的现实意义是显著的。具体表现如下:
1.1 现代视觉设计中应用民族文化能够提升其文化内涵
一件成功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必须要具有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产生持久的艺术魅力,才能为人们所接受,所喜爱,才能引发广泛的关注,引发人们情感上和思想上的共鸣。视觉传达设计是由文字、插图和标志三种元素组成的。每一种元素都需要具有一种内涵,一种意义,这样,所构成的作品才能具有深厚的意蕴。而在设计过程中,个元素的设计能够融入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就能使整个设计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实现一种突破,就能使现代视觉设计作品产生丰富的内涵,具有一种新意,展现出一种古典的文化魅力。
1.2 现代视觉设计中应用民族文化能够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扬
在对待文化的态度上,我国主张要能够积极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多种方式使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能够发扬光大。但目前,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情况不容乐观,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虽然已经被人们所认识,但其传承效果不理想,有些传统文化甚至面临着消逝的境况。如何使我国传统文化得到有力的传承和发扬,使其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创造性的发展,成为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而现代视觉传达设计面临的是大众,其社会接触面非常广泛,如果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中,能够应用传统文化元素,能够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必然会使大众在接受产品信息的同时,对我国的民族文化有所了解和认识,通过这种方式传承发扬民族文化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1.3 现代视觉设计中应用民族文化能够更好地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
受到多元社会的影响,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传统社会对人们的审美认识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现代社会中的各种观念认识也冲击了人们的传统审美观念。这样,现代人审美观念是受到传统与现代两种因素的影响的, 其审美观念是较为复杂的。
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因素,比如,清新、典雅、质朴、自然、和谐等等,这种审美因素如果能够被现代人捕捉到,将有利于促进现代人正确审美观念的形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有些人的审美出现了问题,而如果能够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通过民族文化的引入,使现代人能够真正体验到和谐的美,纯正的美,将有益于发展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因此,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要能够在设计理论中,在设计方式选择,设计内容选择方面,积极实现创新突破,既要积极借鉴一些西方的优秀艺术设计经验和成果,也需要向内看,关注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要在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传统文化应用到设计作品中,以这种方式引导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现代视觉设计要能够深入到多元的文化氛围中,能够融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真正设计出富有民族气息的高质量的现代艺术作品,以这种作品带个人们全新的审美体验和感悟,以实现其自身的创造性发展。
2 民族文化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类型
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要合理有效地应用民族传统文化,提升设计作品的品质,并通过这种应用,实现对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作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者,必须要能够关注并研究民族传统文化,要理解传统文化的个文化元素的内容和意义,要把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融入自己思想和观念中,这样,在进行作品设计的过程中,才能自然而言地应用到民族传统文化。设计者必须要对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要提炼其内涵和代表特征,以实现其成功应用。具体而言,民族文化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类型如下:
2.1 传统色彩的应用
色彩是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到的基本元素之一。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需要对各种色彩进行组合利用,通过色彩组合创造一种独特艺术形象为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传统色彩是设计的需要。比如,在传统的色彩中,中国红和青蓝色等色彩都能被应用到作品设计中。中国红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应用非常广泛,中国人都很喜欢中国红,中国红代表着热情和希望,在喜庆场合,这种颜色应用最为普遍。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中国红同样可以起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在作品中应用红色,能够向人们直观,简明地传达出一种喜庆、喜悦的信息。另外,青花瓷中的青蓝色和水墨黑色也富有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一,这两种颜色也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两种颜色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能够使作品富有中国文化特色,使人们更好地接受作品中所传达的信息,从而有效增加产品的销量。色彩能够有效触动人们的视觉感受,丰富人们的视觉体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合理应用中国色彩,能够带个人们一种心里享受,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体验,从而达到一种产品宣传的目标。
2.2 传统文字的应用
汉语文字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丰富,包括的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不同类别。汉字不仅是具有表示特点的意义符号,其形象性很强,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字都被设计者引用来做装饰之用。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根据特定的情景,选择合适的汉字也能使作品产生一种较强的艺术表现力。设计者在进行作品设计的过程中,通常会对汉字进行创造性的应用,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重新组合设计,以创造一(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例如,2008年奥运会的会徽设计,就成功地应用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经过一种变形和夸张,通过篆体形式对“京”字进行设计,使之呈现出一种奔跑的姿态,与奥运主题吻合。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应用,使这种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显得十分巧妙,同时使之能够展现出民族意蕴。
2.3 传统图案的应用
视觉传达设计中离不开图案的设计。图案设计的效果对人们接受信息的质量高低有直接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图案内容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有着直接的联系,有很多传统民族图案其形式生动,内涵丰富,被视为中华民族象征。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龙形图案应用相当普遍,应用龙形图案能够表达一种权利,表达一种霸主地位,同时也蕴含着腾飞之意,表达一种(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美好的祝愿和希望。另外,水墨图案和剪纸图案在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这些图案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得到应用,能够有效增加作品的艺术感,增加其民族情志和民族文化内涵。因此,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民族图案的价值也是显著的。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图案,不能一味地照搬,要能够积极创新,有效取舍,融入现代设计手法和理念,这样,才能保障作品的时代性,才能促进视觉传达设计获得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丽娜.新民族图形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3.
篇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国家意义与教育价值。所谓国家意义,是说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灿烂文化,其中所包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精神品质,对于民族延续、国家存亡有着特别重要的国家意义。所谓教育价值,是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具有一般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所不具备的教育功能,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幼儿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这可以从两方面认识:一方面,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儿期在生命发展历程中具有奠基性,幼教在学校教育序列中具有奠基性,在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中肩负奠基的作用。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战略任务、培养下一代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奠基性作用;另一方面,教育是系统工程,幼儿的成长与发展牵涉幼儿园、家庭、社区和社会,对幼儿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激发教师、家长亲近与学习传统文化,将促进家、园、社各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二、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目标
从广义上讲,凡是用优秀传统文化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但本文所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幼儿园教育层面讲,是有目的、有组织、系统地对幼儿进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它需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整体规划、系统推进,并以培养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心向为重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期启蒙教育,培养幼儿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为培养具有民族情怀、文化素养、时代精神、世界视野的现代中国人奠基。通过教育,能使幼儿讲述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诵读一些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初步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初步了解传统礼仪,慢慢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和传统音乐,对一些传统艺术形式开始产生兴趣;了解并喜欢参加一些民间游戏和传统体育活动。
为实现上述目标,幼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应遵循三方面原则:一是在教育理念内容上,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和国外先进文化吸收借鉴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在教育实施路径上,坚持活动课程渗透、园本特色课程和园所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在教育实施主体上,坚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原则。
三、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结构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 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根据这一指示精神,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初步构建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将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和艺术五个领域,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也完全可以与幼儿学习活动的五大范畴进行匹配。但鉴于科学学习范畴在传统文化教育中难以直接体现(虽然科技成就也是传统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在该课程体系中暂未单独列出,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历史上科技典故、科学人物的故事予以体现。此外,在社会学习范畴中,主要是通过传统节日文化和传统礼仪文化的课程内容,为幼儿了解中国社会习俗进行启蒙教育。
(二)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类型
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回答了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类型则回答怎么教或如何实施的问题。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类型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构成。其中,显性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和园本课程两大序列,在基础课程中主要采取融合嵌入的模式,即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与五大学习领域有机结合,而非打破原有的课程领域;在园本课程中除采取融合嵌入的模式外,还可以专门开设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课程内容。隐性课程包括园所标志、主题空间和专题教育三大序列,这三个序列旨在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氛围、空间氛围和心理氛围,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熏陶浸染的教育功能。这样的课程类型和结构,既体现了幼儿教育的整体性特点,又有利于园所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资源
针对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什么的问题,需要在绵延数千年、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及其载体中,聚合各种教育力量梳理、选择、确定具体的教育内容;针对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这一怎么教的问题,需要发挥各方面教育力量共同实施。这些工作离不开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的共同参与,因而,在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建构和课程有效实施中,需要采取开放的态度,充分整合园所、家庭和社区等多方面教育资源。
四、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整体设计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
第一,资源课程化。即对家、园、社现存的零散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搜集、分类、筛选、加工和改造,发掘其课程价值,并逐步转化为课程。第二,课程体系化。即将课程化了的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幼儿学习领域,整体设计显性(课堂教学序列)和隐性(园所文化序列)两类幼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其中显性课程按照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级分层逐段设计,隐性课程从园所标志、主题空间、专题教育三个维度进行一体化设计。第三,逐步探索幼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法,重点以引导幼儿走进、亲近、感受传统文化为目标,以观赏、故事、游戏、诵读、探究为主要形式,开展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怀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的实践探索,让幼儿在看得见、听得懂、摸得着、做得来的情境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二)积极建设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
1. 在基础课程中凸显传统文化价值
基础课程中本来就包含大量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每一板块都有相对应的传统文化活动。因此重视、凸显这些基础课程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这一理念渗透在幼儿__一日活动中,渗透到主题课程实施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重要的构成部分。教师可以教研组为研究和教学单位,通过反复、多轮梳理,将蕴含传统文化的主题和教育素材作为教育教学重点研究内容,从活动目标设计到活动有效实施进行研究,让基础课程中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真正落到实处。
2. 在园本课程中拓展传统文化内涵
在园本课程中,应更强调对基础课程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补充,更凸显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拓展。这方面的探索包括:第一,在多彩星期五活动板块中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第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多彩星期五活动为例,可设计五个方面的课程内容:一是区域性体育活动。这是幼儿自主选择运动场地,自由结伴活动,自主探索的运动过程。其中有12个场地设计为民间游戏,如舞龙、滚铁环、跳房子等游戏。二是兴趣社团活动。这是由幼儿自主报名,学校聘请专家开展的拓展活动,其中《儿童武术》《中华围棋》《中华书法》《传统剪纸》和《幼儿民间舞蹈》等涉及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活动占整个社团内容的40%。三是风情自助餐活动。这是让幼儿学习餐饮礼仪,感受多元文化,品尝各地美食的课程板块,其中的走遍中国活动,将每月一次的自助餐设计为舌尖上的中国活动,帮助幼儿了解中国各地美食风情。四是星期音乐会。这是每周一场由幼儿自己报名,自由表演,自信表达的活动,活动中,邀请家长、共建单位等参与中国传统乐器、传统书法、国画、武术等表演。五是宝宝知心书吧活动。这是由校级家委会联合各班家长开展的家庭亲子读书漂流活动,倡导家庭共读中华古诗、古文、历史故事等。
篇4
关键词:陕西;传统建筑;建筑空间
陕西作为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有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历代先民在陕西这片土地上为了生存与发展,不断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从而建造出不同形态、不同功能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源。而现代,很多本土的建筑空间设计也越来越多地借鉴和引用不同类型的传统建筑元素,用以体现自身设计的地区性、历史性和文化性。
一、陕西传统建筑的类型
陕西由北至南为陕北、关中和陕南。由于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得三个区域的传统建筑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不论是从建筑的选址、选材,还是从建筑的形态与结构,亦或是建筑的细节和装饰,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又各自彰显着本区域传统建筑的特性。三秦大地经历了数千年来的历史变迁,如今保留的传统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这些传统建筑分为公共型建筑和民用型建筑。而现存的建筑按照自身的功能可大致分为府邸建筑、宗教建筑、陵墓建筑、防御守卫建筑、桥梁水利建筑、园囿建筑、民居建筑等,其中属宗教建筑、陵墓建筑、防御守卫建筑以及民居建筑较为多见。
二、陕西传统建筑的特征
(一)建筑的选址与空间布局
因陕西地型南北走向较长,加上自然气候的不同,使得传统建筑的选址也就不同。陕北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建筑多选在背山面水,负阴抱阳之地。关中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美誉,建筑的选址多在地势平坦、易建之地。而陕南地势复杂多变,水资源丰富,且自然灾害较多,因此多选在地势较高、不易受自然灾害侵扰的位置。陕西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多为四面围合式的布局形态,这与我国其他区域的传统建筑的布局形式相同,只在空间开敞与进深上有着自身的特点。陕北地区雨水少、气候干燥,宽敞的院落空间就成为建筑空间布局的一大特色;关中的院落建筑进深较长、宽度较窄,就形成了高墙窄院的特色;陕南地区雨水充沛,为了遮风避雨,当地的院落空间相对较小,加上屋顶出檐的深远,就形成了建筑屋顶相连、四水归堂的特点,再配上高低起伏的封火上墙,形成了陕南独有的建筑特征。
(二)建筑的形态与结构
陕西传统建筑与我国多数传统建筑的形态和结构较为一致。建筑多采用围合式布局的形式,院内建筑沿中轴线左右对称而置。建筑分为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屋顶除了陕北窑洞建筑的屋顶外,多为硬山顶,并有其他屋顶形式;其次,屋顶多为坡屋顶,而关中地区民居建筑两侧的厢房多采用单面坡的形式。建筑屋身均由门窗、结构与围合的墙面构成。建筑的台基多为石块砌成。一些较大的建筑,会修建等级较高的台基。陕西传统建筑的结构多以木架结构支撑整个建筑,陕北、关中传统建筑多为抬梁式结构,陕南则兼有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而一些较为宏大的建筑,会在柱与梁间修筑斗拱,来支撑房屋重量。斗拱精巧的构造,美观的造型更好地展现了传统建筑的构架美。除结构外,围合建筑空间的墙面则多为夯土墙、青砖墙和石块墙。
(三)建筑装饰艺术特征
陕西传统建筑类型较多,其自身建筑的建造方式与建筑形态各不相同,加上各地区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的影响,传统建筑的装饰也就类型多样、变化丰富。陕西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体现在屋顶、屋身和台基上,且多以石雕、木雕、砖雕予以体现。屋顶除了青瓦覆盖外,会在屋顶中间设各种题材的脊饰,屋顶两侧多为吻兽。在屋檐的檐口处,最前端的一排与瓦相连的为瓦当与滴水,表面多以祥瑞纹样为主,部分地区上有做回纹锦、斜纹锦和花草边纹饰的。屋身的装饰多体现在建筑的墙面、墀头、影壁、梁架与门窗上,且多为砖雕和木雕装饰。墙面会在砌筑时注重材料的排列方式,或刻以纹样,或用彩绘来进行装饰。而墀头、影壁则多设有吉祥寓意的花草纹样、瑞兽和人物砖雕。因建筑自身形态和建筑用料等方面的影响,陕西传统建筑中属关中地区的木雕艺术最为精致,其雕刻的内容丰富,造型细致精美,还较好地呈现了不同的寓意。传统建筑的坚实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台基,而台基上用于支撑建筑结构的柱础与院门、宅门入口处的石师、门枕石就成为了建筑台基的装饰,也是石雕艺术体现最多的部位。陕西三地的石雕多有不同,陕北多为砂岩雕刻而成的石雕,风格粗狂、浑厚;关中和陕南传统建筑多为青石石雕,其中关中石雕较为精细,题材丰富多变;陕南石雕则更是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总的来看,陕西传统建筑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体现着各自不同的建筑、文化与艺术的特点。而丰富多样的传统建筑也印证了陕西地域文化与建筑艺术的多元化。
三、陕西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在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当下,各类建筑空间设计风格并存,也各自展现着设计的个性与特点。借鉴传统元素的设计也成为当下设计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且传统文化与建筑元素也成为现代空间设计中“取之不尽”的宝库。而陕西传统建筑元素也较为广泛地应用于本土的各类建筑空间设计中,不论是对整体建筑风格、还是建筑细部或装饰艺术的应用,都体现着传统建筑与现代设计的共融。比如,关中随处可见的仿唐建筑、陕北窑洞形态的建筑、陕南马头墙坡屋顶式的建筑等,均体现了现代设计者对传统建筑文化与建筑元素的重视。然而,就本土设计而言,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和不足:其一,设计者缺乏对传统文化与建筑元素的运用,加之部分设计师受西方和现代设计思潮的影响,设计中缺少本土文化与建筑元素的体现;其二,设计不够尊重客观,缺乏对传统建筑设计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只是盲目复制和借鉴。如今,虽然越来越多的本土设计者认识到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的重要性,想方设法地将传统建筑元素应用在设计中,却出现了盲目的照搬,或是不合理的嫁接,使得设计既不能体现传统建筑元素的精髓,也未能体现设计者设计的主题,从而造成了传统建筑元素使用上的不当,设计作品也就缺乏特色。
四、陕西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建议
陕西传统建筑是本土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的体现。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不仅应尊重本土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还应该将传统文化、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相适应。下文就陕西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合理应用提出一些个人观点:
(一)加强陕西传统建筑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在现代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要将陕西传统文化与建筑元素很好地应用于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就应该更好地保护好各地现有的传统建筑,并且将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艺术不断地进行传承和发展。
(二)深入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的知识
只有深入了解和学习陕西各地区传统文化、民风民俗以及当地传统建筑艺术特点,才能了解到陕西各地传统文化、传统建筑的精髓,也才能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将传统建筑元素予以合理应用。
(三)合理提取和重构传统文化与建筑元素
避免直接抄袭、盲目复制和应用,可使本土传统文化与建筑元素更加广泛和合理地应用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也避免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过于生硬的结合。
(四)陕西传统建筑元素的应用应符合设计的功能性、审美性要求
对于传统建筑元素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现状,只有借鉴、提取、应用与设计功能、设计风格相适应的传统建筑元素,才能避免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的不合理,使其相和谐,相统一。
五、结语
陕西传统建筑历史发展悠久,它不仅继承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与品质,也体现着陕西人的智慧与勤劳。而对于本土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发展,应将陕西传统建筑元素合理应用于其中,使传统建筑文化与建筑元素得以传承和发展,也使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因此,设计者不但要重视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知识的学习,更应不断创新与突破,从而使陕西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得到更好地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琰君.陕西关中传统民居建筑与居住民俗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杨玉乾.论在建筑装饰工如何嵌入我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1).
篇5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室内设计不仅仅是在技术上努力,更加要在文化上良好的传承。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现下的很多地方,其在室内设计方面,过分的崇拜美国风格、欧洲风格等,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并不高,很多内容的执行均没有从自身的优势出发,以至于在当代室内设计上,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虽然在表面上造就了“富丽堂皇”的效果,但实际上缺乏“传统文化”的支持,最终的装饰效果非常空洞。文章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室内设计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传统文化;室内设计;当代
经过长久的发展和积淀,我国的传统文化取得了世界上的认可,并且自身的研究也在深入开展。与过往工作不同的是,现下很多地方的经济层面出现了明显的进步,以至于在室内设计上,不断的摒弃自身的传统文化内涵,过分的依赖于国外的设计模式。需要指出的是,国外的室内设计,与他们的文化和社会具有紧密的联系。而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想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成就,必须将传统文化更好的发展出来,否则只会不断的退步。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室内设计分析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同时在很多方面都对当代的室内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近代以后,国家开始高度的对外开放,国外的各种思潮疯狂涌进国内,产生的影响也不断的深入。室内设计工作,对民生层面所产生的影响较大,如果不能较好的贯彻传统文化,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恶劣的。
1.在传统文化当中,室内设计比较讲究对称性,如果是大型的房屋建筑,比方说家族式的群居地方,则需要按照“论资排辈”的原则来实施。可对于现下的很多室内设计而言,更多的是注重“个性化”原则,主要是以持有者个人的意愿来完成,其他人的看法以及一些传统上的约束,都会被不断的打破,无法在整体上完成文化的延续。
2.当代室内设计在发展速度上是非常快的,无论是设计的理念,还是具体设计的方法,都在不断的追求新意。但是从时间上分析,很多室内设计的创新,都没有取得长久的进步,仅仅能够在短期内出现流行的情况,经过时间的洗礼以后,更多的是被人所遗忘,不能长久的存在于人们的视野当中。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室内设计,二者表现出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前者需要借助后者来更好的传承、发展;后者则需要借助前者来得到深层次的进步,达到长久的巩固。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室内设计的融合
就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有些地方对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的,但并不知道该如何的运用,多项工作的开展,都表现出“无从下手”的情况,直接促使当代室内设计走向了错误的道路,很多工作的执行都不能较好的完成,最终获得的积极成果也不理想。此时,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室内设计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保证各项工作的开展,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从而创造出较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应用传统符号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符号所占有的比例较大,并且在不同的时期,会开发出相应的符号,以此来响应时代方面的特征,减少过往各类问题的反复出现,实现自身的较大进步。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传统符号的应用,既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满足了主观上的诉求,同时在室内设计层次上,更加凸显出精神文明。
1.动物类符号的应用,是比较常见的方法。在传统文化当中,不同的动物符号做具备的寓意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在很多方面都经过了历史上的大胆认证。例如,麒麟符号的应用,能够让室内设计表现出“古色生香”的特点,同时可以起到“镇宅”的作用,能够让居住者,或者是办公人员,达到心理上的较大安慰。
2.家族符号的应用,在近代并不多见。我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度,过往的历史非常丰富。在过往的各个国度当中,均出现过一些庞大的家族体系,这些家族具有自身的符号,后来则经过了不同的加工和研究,演变为各种类型的图案。将该类型的符号进行应用,可以为当代室内设计增添更多的美感,减少过往设计当中的不足和矛盾,从而推动当代室内设计水平的较大提升。
(二)传统空间分隔形式的应用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在室内设计当中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自从进入到人类社会以后,室内设计方面的传统文化便开始不断的积淀,而后世人的改革、创新、融合、变更等等,更加为室内设计提供了较多的参考与指导。传统分隔形式的应用,可以将室内的空间进行更好的利用,保证日常生活的同时,还可以为办公等提供较多的便利性。传统空间分隔形式,比较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居住者能够得到较好的体验,在足够的空间内做自己的事情,减少了外界因素的干扰。
(三)传统装饰图案的应用
当代室内设计当中,对图案的追求特别明显,很多方面的内容都必须借助良好的图案来进行展现。此时,可以尝试将传统装饰图案,在当代室内设计中更好的运用,确保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足够的支持。中国传统室内设计运用了丰富的、富于变化的装饰纹样,而基于整体装饰布局而言,这些装饰仅应用于比较重要的局部,比如室内门窗、家具、陈设等均是装饰重点。其他大面积的背景则崇尚简洁,比如大面积的素墙。但众多装饰均在大面积的背景中融于一体,因此整个设计看上去尽管装饰繁多,却不显累赘。同样,当代室内设计也可以借鉴传统设计中的布局形式,通过大面积、大块状的造型语言营造一个拔地而起、简洁有力的造型感,创造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
总结:
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室内设计展开讨论,从已经掌握的情况来看,很多地方的室内设计,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转变,传统文化的应用、理解、分析,走向了更深的层次,告别了过往的各类恶性循环。今后,应该在当代室内设计方面,开展各个领域的专项探索,保证传统文化的继承,得到更多的保障。相信在今后的室内设计当中,传统文化将得到更加完美的体现,推动社会向前进步。
作者:杨婷 单位: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主体性;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一、自主学习――强化能动性
学生作为学习的承担者,自主学习较之被动学习,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多下功夫。首先,自主学习的内容往往是老师有意给学生留下的、待其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去掌握和理解的内容。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主动学习。
例如,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节,可以采用如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
首先,播放歌曲《我想去桂林》,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给学生列出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目标要求,制定学习计划和策略。
然后,通过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最后,学生互评自学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和课程内容进行总结,表扬学生在学习中的出色之处,指出不足之处,以期下次改进。
二、合作学习――增进参与性
合作学习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互通有无、讨论合作的平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教师可以按学生意愿分成学习小组,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例如,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公司的经营与发展”一节,可以采用如下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
本节课以“成就创业梦”为主线,让学生尝试着成立公司、经营公司、理性对待公司发展。
合作过程:成就创业梦――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第一步:创业之始,成立公司
(1)我们准备成立的公司名称:
(2)我们的主要生产、经营项目:
(3)从公司的类型来看,这是一个(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4)我们公司的组织机构:
目的: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和收集资料,了解公司的类型及成立不同类型公司应当具备的条件。然后,教师通过知识问答的方式,提示和落实知识要点。
第二步:借鉴经验,汲取教训,努力经营
(1)我们小组确定的学习对象:
学习成果:对自己公司经营有怎样的启示作用?
(2)我们小组确定的反思对象:
反思成果:对自己的公司经营有怎样的警惕作用?
(3)我们准备从以下方面来抓经营、促成功:
目的:鼓励学生总结企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思考公司经营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因素。
第三步:畅想未来,理性对待发展
(1)按上述方案经营管理下来,我们的公司发展前景:
如果此时某股东提出建议:兼并某个相关行业的劣势企业;某股东提出建议:收购某个相关行业的小企业。身为董事长的你将作何决策?
(2)激烈的市场竞争是残酷的,假如你的公司连续亏损,甚至扭亏无望,你能不能接受被兼并或者宣布企业破产?为什么?
最后,各小组代表表达本小组的观点。
师生总结: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进行课堂评价,评选出优秀创业小组。
在此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主体性在热烈、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很好的展示。
三、探究学习――激发创造性
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搞好探究学习,首先要设置好问题。其次,教师的指导和参与研究是为了帮助学生摆正方向,师生、生生合作引发思想碰撞。最后,及时整理成果,汇集精华,形成探究报告。
例如,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节,可以采用如下探究学习的方式。
首先,设置问题:(1)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有哪些形式?具有哪些特点?(2)如何理解“文化侵略说”“文化交流说”和“文化继承说”?(3)我们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4)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其次,学生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交流。
最后,整理成果,形成报告。
在以上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懂得了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另一方面,学生也认识到毕竟时代不同了,时代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同时还要创新,才能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永葆青春和活力。
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立足于学生是主体,贴近生活,进行主体性培养,就能焕发思想政治课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篇7
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开设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从国际背景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区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了相互的交流,彼此之间的联系越发密切。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凭借自身独有的价值和魅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一堂,指出“如果人类想要在21世纪活下去,就必须回顾2500年,吸收孔夫子的智慧”。从国内背景分析,早在1994年,原国家教委就发出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的通知》;2006年9月,正值国家十五规划期间,在文化发展规划的相关条款中,明确提出必须重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确保经典和技艺的顺利传承;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认识,提取精华,去除糟粕,确保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十大发展的需求,通过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建设精神家园。[1]
(二)意义
立足上述背景,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可以说是大势所趋,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将之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前新的发展环境下,我们应该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的精华,将适合现展的部分提取出来,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汉语言教育的根基,这一点从日渐增多的孔子学院就可以看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作用,从中汲取智慧,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地位
现阶段,普通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通常都是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系统性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以及相应的文艺理论素养,可以在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汉语言文学的研究与教育工作。从这一点分析,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以及对于人才素养的要求基本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非常密切的关联,事实上如果从广义层面分析,无论是中国的文艺理论还是汉语言文学本身,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更加重视。[2]从汉语言文学专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分析,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能够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完整性,而传统文化本身的价值也需要依靠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传播,才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对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专业必修课的范畴,一般每周1-2节课,连续开设一个学期或者一年,这也证明了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占据了足够重要的地位。[3]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重视教材建设
在五千年的持续积淀下,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高校在开设相关课程时,考虑课时安排以及学生的需求,并不可能面面俱到,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切实做好课程的教材建设,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与把握。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前高校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使用的教材类型繁多,质量也参差不齐,不过大体上可以将之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通常都会从中国的历史分段或者地理概貌着手,就中国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进行分析,然后从中分离出不同的文化类型,如文学、艺术、宗教、建筑等进行详细分析。[4]在这一类教材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中国传统文化通论》(朱耀廷)、《中国文化史》(吕思勉)、《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以及《中国古代文化基础》(马友)等;第二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剖析,包括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进等,一般都会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分析,依照历史的发展和朝代的更替,从先秦礼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以及清代朴学等进行讨论,沿时间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进行叙述,同时也从横向角度分析了社会变革以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对于文化传承的影响,部分教材还针对西方文化的特点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异同进行了分析,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龚鹏程)、《中国文化史略》(吴存浩)、《中国文化史》(李山)等。相比较其他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从中学时期开始就积累了一定的文史知识,而且从其专业选择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至少不会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常都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常规意义上的普及型教材并不能满足其对于传统文化的追求,从这个角度分析,应该优先选择第二类教材。
(二)丰富教学手段
高校教学面对的是具备成熟心智和较高认知水平的成年学生,教学的方式和手段自然不能与初中高中类同,而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教学模式,是现代高校教育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5]在汉语言文化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更加丰富的手段:1.互动教学应该将素质教育延伸到大学阶段,强化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从宏观层面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进行分析,然后立足地方文化特色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例如,可以鼓励来自相同地域的学生自主结合,形成学习小组,对自身家乡的文化进行搜集和整理,分析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以论文的形式向教师和其他学生展示,这样不仅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地域的表现,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而通过小组的课堂论述,可以活跃课堂氛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6]2.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对多媒体及新媒介技术的应用,能够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提升教学的效果。最近几年,中央电视台持续推出了一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如《汉字英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而在百家讲坛中,通过各个专业教师的讲解,极大地拉近了传统文化与我们的距离,原本感觉高深莫测的《论语》经过于丹的讲解变得浅显易懂,易中天则告诉我们,具备厚重感的《三国》也可以充满趣味。高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相应的资料,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创设出一个更加富有趣味性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实践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文化遗址的实地考察,通过就地取材来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如西安的兵马俑、洛阳的隋唐遗址、北京的颐和园等。在组织相应的活动前,教师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充分了解历史文化遗址的内涵,确保在游览的过程中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将单纯的理论教学转化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提升教学的效果。[7]
(三)完善师资队伍
所谓术业有专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异常丰富的,对于师资也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高校必须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由专业教师来教授相应的内容,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部分高校受自身客观条件的影响,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可以将内容相近的传统文化构筑成一个统一的模块,由擅长相应内容的教师进行统领和讲授,适当降低教学工作对于师资的要求。同时,高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尤其是如果选择了之前提到的第二类教材,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更加广博的知识,在熟悉教材的同时,还必须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的书籍,如《中国文化通史》《中国学术史》等,拓宽视野,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提升教学的效果。[8]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汉语言专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加快教材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完善师资队伍,能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玉蓉.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研究[J].现代交际,2016(13):158-159.
[2]李聪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浅谈[J].文学教育:中,2016(5):100.
[3]吴晓辉.论开放大学汉语言专业如何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现代职业教育,2016(16):44-46.
[4]王焕玲.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5):157-158.
[5]宋扬.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J].才智,2015(1):85.
[6]梁必彪.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18-120.
[7]邓伟.简析中学汉语言文学教学之探索[J].信息化建设,2015(8):254.
篇8
通过各种类型的文化教育途径,将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及优秀思想在工科学生心中加以内化,并通过其平时的学习实践活动实现外化,可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3.是构建工科高校中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体系的一种有益尝试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将成为新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点。而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则充分肯定了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明确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大学的重要使命。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对缺失的工科类高校中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体系,将使我们对大学建设规律、人才培养规律、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人才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当前工科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教育理念轻视传统文化教育中国高等教育长久以来,一直偏重于以市场需要、以应用型为导向,过分倾向于专业技能教育,将实用价值明显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放在教育的首位,“重理工轻人文”,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高等教育的文化修身实践功能已经很少实现了。而且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文理分科时已经被严重削减,进入工科类大学后被进一步削弱。很多高校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迎合社会需要,将目光仅局限在增加学生的就业率上,严重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这种情况在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各类工科院校尤为突出。2.传统文化课程及师资水平有限工科院校专业设置过窄,课程设置偏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传统文化课程开设较少,仅有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也仅限于通识教育类的公共选修课,且工科类高校文科的师资缺乏,相关教师的授课水平不高。加上学生人数众多,选修传统文化课程的机会很少,导致学生普遍文化知识基础薄弱,人文价值相对模糊,缺少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心,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综合素养偏低。3.缺乏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途径虽然已经有很多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强烈呼吁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但在当前的大学尤其是工科类大学中,还缺乏行之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途径,大多数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仅仅流于形式,真正能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的方式方法还比较匮乏。因此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工科类高校育人中的实现途径,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篇9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艺术;文字图案;文化创新
在艺术活动的设计中,没有什么元素是能够做到稳定不变的,每一种艺术元素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在设计活动中忽视了对传统艺术的表现,将会让设计成果显得格格不入。同时,在对传统艺术进行借鉴与运用的时候,又需要做到创新发展,即是将传统与创新进行结合,它们二者应当是设计活动两个进行方面,是共生,共存。传统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所结的果,创新是设计师自身的个人经历与这样的经验之果碰撞之后所产生的火花,二者为新生事物的产生而服务,而结合。在本文中,笔者分别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篆刻、书法以及建筑装饰四个带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传统艺术在平面设计活动的体现出发,来进行阐述与探究:
一、绘画元素的表现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中,水墨画是其主要的表现类型之一。所以,在对艺术美学进行表现的时候,中国文化往往会使用现墨来进行表现,这是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也是创作活动的艺术特征体现,这也是我国绘画艺术其民族性的独特所在。水墨画的创作需要使用毛笔、砚台以及宣纸这些工具。同时,具有丰富笔墨变化的趣味特征,也是东方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在画家韩美林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艺术品,都需要对中国的传统民族艺术进行表现,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地对西方美学进行表现,以此来实现现代艺术设计活动地进一步开展。在这个设计与创造过程,将中国传统水墨绘画中所需的写实、写意、工笔、抽象等创作方式进行结合,促使整个作品的内在意蕴能够得以体现。比如,在为2008年北京申奥所设计的会徽来说,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借鉴所实现的现代创造活动,其通过对“盘长”这一技术,将中国传统绘画特征进行表现,进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表现,这些绘画表现组成了中国元素(中国结),它的寓意在于表现中国人民的友好以及对世界和平的渴望,就会徽的结构特征来说,它仿若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带着动感的动作,几笔简单的线条,显得和谐且富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
二、书法元素的表现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最为得到外国人的认可的艺术表现,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书法,不仅仅是一种交流信息时所使用的工具,其本身具备着中国几千年文化历史发展的痕迹。从汉字的结构来看,可以看出它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其在字形上不断地追求着对字义的直接表现。因此,汉字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在对汉字进行创新表现的时候,书法活动的重要性也就得以表现出来了。在书法活动中,,借助于对字的笔画与结构,可以让同一个汉字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进而实现对个人、对民族精神的特殊化表现,做到视觉效果的加强。靳埭强在对他的书法作品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十分注重于对传统书法的表现,进而在现代设计活动中将其着重地进行突出。具体来说,靳埭强会使用带有浓浅特征的墨迹来完成对汉字的创作,当淡墨与浓墨富有特色的在留有空白的底色之中得以体现的时候,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显得是格外动人。由此可以说,这是作者对传统艺术的借鉴,亦是现代平面设计活动的新型表现形式。
三、篆刻元素的表现
就视觉效果来说,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是一门形象语言的表现,它的外部特征是其所要表达的文化底蕴,因此,篆刻元素有着较为鲜明的传统特色,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在现代,篆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指的即是印章,这是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所在,可以是印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篆刻艺术中,印章的色彩、材质。造型以及结构在经过多样化的岁月发展之后,已经有着较为成熟的表现形式,所以,现代平面设计活动通过对篆刻的借鉴,将其传统元素信息运用能够实现现代平面设计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结合表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标准中的印章艺术在平面设计活动中有着极为突出的表现,在这整个结构中,印章文化作为其体现的重要形式,文字的符号、鲜红的颜色以及书法的结构体现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体现,也是对北京奥运会的人文精神表达。就其结构来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选择了汉代的竹简文字最为表现享受,让整个会徽的底蕴显得是浓重而深厚。同时,在对整个会徽的结构比例进行设计的时候,它的布局完美,结构统一进而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称赞。再者,印章本身的特性是对诚信的追求,而这又与奥运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虽然,这个标志只是简单地使用了寥寥几笔,但是,它的洗练、准确是有目共睹的,它巧妙地做到了以小见大,将中国举办奥运会所追求的人文精神深刻而强烈地机械了表达,这是平面设计的创新发展,也是篆刻元素的完美表现。
四、建筑装饰元素的表现
因为,我国有着广阔的地域,数量众多的民族,因此,我国的建筑装饰文化受到地域与民族文化的影响较为明显,久而久之,中国的建筑装饰艺术也就独立地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无论是原始时代的洞窟建筑岩画,还是封建时期的砖瓦建筑特征,它们都带有强烈的东方特色,正因如此,它不仅仅得到了东方民族对其的认可,也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不小的影响。在对传统的装饰元素进行运用的时候,现代艺术家做的不再是简单地借用,而是对完整性与创新性的结合运用,将传统的图形进行解剖,就其的文化内涵与组成形式进行探究,再将这些内容与现代的设计活动进行结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中,对于吉祥图案的偏爱是极为明显的,所以,在装饰元素中对其这些传统元素的借鉴是十分有价值的。其具体内容,可以是:方胜、如意纹、祥云纹、回纹、水纹等。这些装饰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比如,在靳埭强为自己公司所设计的标志就是对中国传统图形的充分的利用。即:借助于对方式这一元素进行运用,将吉祥如意这一的文化底蕴进行表现。同时,方胜也是对美好意愿的表达,将其用框架结构进行表达,使得整个设计的整体性得以保障。再者,这也是对现代平面设计原理的运用,是对现代设计理论与传统艺术的有效结合。靳埭强先生的设计意图由此可见,设计公司的设计活动,一方面,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借鉴与表现,实现传统文化的新时展;另一方面,设计活动的开展也要遵守现代设计准则,将二者紧密结合,紧跟时展的潮流,让现代的审美趋向得以在传统艺术中得以体现,这是靳埭强现实独具匠心的设计结晶,也是方胜元素,甚至是传统文化的丰富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经典标志。
作者:张桐 黄策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积累;文言词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是摆在我们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教学“瓶颈”。我们如何才能很切入、到位地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对于这一难题,有的语文教师说,文言文教学重在诵读,背诵下了即可;有的则说,文言文教学应在文意理解上下功夫;还有的语文教师说,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翻译,必须通篇翻译。对于以上观点,我不完全赞同。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按“通读文言文――练说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解悟文言文”的教学思路来设计教学流程。其中,“积累文言词”这一教学环节是文言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这是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的,也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显著特点。
通过近十五年的语文教学活动,我曾不断地勇于创新和尝试,深深地领悟到: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很好平台。所以,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言词的教学。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才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实现了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同时,这样很好地解决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瓶颈”问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对文言词的积累,应分门别类,切入文意,立于语境作以理解和积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通假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通假类型。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七年级上册《童趣》)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七年级下册《木兰诗》)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古今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古今类型。
1)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古义:爱戴;今义:可怜、怜悯)(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表示谢意,感谢)(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义:一天天;今义:指太阳)(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对于古今类的文言词,既要理解、积累古义,也要理解、积累今义。
多义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多义类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纸条”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任用”的意思)(九年级上册《出师表》)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责任”的意思)(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意思)(七年级上册《论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的意思)(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对于多义类的文言词,有的多义类文言词义项可供选择。根据当时的语境,即可选择性确定。例如:
之――
1)用为第三人称代词,代人、代事或代物。是“他们”、“她们”、“它们”。
2)用为指示代词。是“这”、“这样”、“这种”。
3)用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地、得”。
4)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在意义。
5)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作为宾置动前的结构标志。例如: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属于第一种)(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属于第二种)(九年级下册《公输》)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属于第三种)(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
4)孤之又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属于第四种)(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5)孔子曰:“何陋之有?”(属于第五种)(八年级上册《陋室铭》)
称谓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称谓类型。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指刘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指刘禅)(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3)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指刘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指秦王)(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疑问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疑问类型。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为什么”的意思)(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能”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哪一个”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的意思)(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语气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语气类型。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吗”) (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罢了”) (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啊”) (七年级上册《论语》)
4)与臣而将四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了”)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对于语气类文言词,是要根据句式特点来判断,就表示何种语气。有的语气词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某个语气词。
活用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活用类型。
1)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唔之。(“喂乳”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七年级下册《口技》)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远离”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3)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意动用法)(七年级上册《伤仲永》)
4)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使……发扬光大”)(使动用法)(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5)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像狐狸一样”)(名词用作状语)(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对于活用类文言词的理解与积累,应根据文言词所处的语境理解和积累活用的意思。
其它类。根据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和理解与积累文言词的需要,有侧重点的积累一些文言词。主要是一些陌生、重点难点的文言词。
另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固定词组,其表达的意思是确定的、唯一的。例如:“如太行、王屋何?”一句中的“如……何”,是“把……怎么样”的意思。(下转第368页)
(上接第285页)以上九种类型的文言词,是我们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必须掌握和积累的。其类型是切入文言文文意和当时句子的语境而划分的,也是文言词归类积累的需要和学生便于识记积累的要求。但不是唯一的,应在语文实际教学中灵活对待即可。源于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是按分散到集中,少到多,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科学性的顺序编排,我们初中学生一定要学好文言文,也一定要继承和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须从理解和积累文言文的文言词做起!
【参考文献】
[1]叶青.现代视野下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发现及其改革构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