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是学习和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基础工具,从这一角度来说,在初中阶段,学好文言文,对中学生非常重要。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谈一些体会。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陈旧
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化,一味强调灌输。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意识”突出,依赖于教参的统一要求使教学活动极为机械。教师死输硬灌,学生生吞活剥,使整个教学丧失了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直接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文言文教学模式化十分突出,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解题――介绍文学知识――正音、断句――朗读课文――字、词深析――串讲文句――分析思想内容、赏析写作特色――讲解练习、做题巩固――背诵记忆”的教学模式,以认知积累为主要目的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应重新反思,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文言文教学。
2.教学目标不明确
以知识为中心,教学目标偏差,一味强调接受。长期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囿十“精华”二字,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而忽视了学习主体,让学生死记硬背,使得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和排斥心理。纵观我们的课堂,“理解词句含义、梳理文章内容、应试题型训练”几乎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全部。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讲究字词的落实,注重词句的用法,追求句子的翻译也就必然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于是,为了寻求意义的精确理解,讲解时一字一对,一句一讲,字求其训,句必索其旨。这样,富有情趣和灵性的整篇文章被肢解为零碎的文字,美感全无,雅致无全。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完全背离了学习文言文的初衷,教师讲得不厌其烦,俨然诵经的僧侣;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几成速记高手。如此的课堂还有多少趣味可言?如此的学习又有多少实用可言?
3.教学方法单调
以诵、记为中心,应试功利性强,一味强调记忆。文言文作为课程内容,似乎已被反复固化,精确性、示范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师生独特的体验无法融入教学过程,最终文言文教学被简单化地处理成文言文应试知识的诵记过程,并越来越呈现为单一化、模式化的过程。这样,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课文,记住的是“考点知识”,却没有达到“精神致用”的目的,即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提升道德境界。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做任何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文言文也不例外。大多学生都喜欢听老师讲故事。基于这点,在介绍作品的背景资料及作者的生平时不会机械地念文字材料,而是尽量找到些作者的生平事迹,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在听这些小故事中记住作品背景、作者其人。在讲文言文哪怕是练习册上的内容时,要尽量会补充作者介绍或把历史故事补充完整。于是,为了进步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我将本厚厚的成语故事搬上讲台,让科代表每天上课之前将成语的出处引文抄到黑板上,先让全班学生齐读黑板上的内容,老师讲故事,再叫学生根据老师讲的故事说出成语并翻译黑板上的文言文,最后用成语造句,学会应用该成语。然后从成语出发,给他们讲解些文言知识,引导他们跨入文言文的大门,如透过成语挖掘出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语法、修辞等,从而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熟悉了些文言现象、积累了些常用的文言实词等。
2.引导预习自读
引导预习自读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预习、自读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目的在十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预习的好坏,自读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据了解,有的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有的认为文言文不像现代文好读,也不易看懂,因此读得很不主动;还有的认为反正老师要从头到尾全而地讲解,因而有依赖思想,只等着老师详讲和分析。这种被动地学习局而是必须努力予以纠正的。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教师要逐渐改变逐字逐句讲解的死板模式,清除学生的依赖思想。然后,人胆放开学生的手脚,加强预习,引导学生自读。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读方法:以独立阅读与思考为主,结合课文和注释,划出生字难词,自己查工具书,并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题准备答案。这样,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才能逐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3.重视“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语文课堂上应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尤其文言文教学更离不开“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自其中的意义。教师在学生不熟悉课文的情况下,即使讲解得再详细、再全面,因学生不会的知识太多,也会记不全,记不牢,课文背诵更是因为理解障碍而难上加难,或死记硬背,或勉强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就差。为此,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准确地诵读,课后更要鼓励并要求学生多读。诵读的形式很多,如教师的范读,分角色朗读,自读,也可以集体诵读,最好是互相结合。总之,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要看文章而定。让学生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鉴赏,在读中受到熏陶。
三、结语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注重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真正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明.浅谈中学古文教学方法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01期
篇2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 方法 态度 兴趣
文言文,是中国语言的根基所在。它简约、明朗、韵律感强、信息量大。文言文,它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向后人展示了我们祖先的光辉事迹、精神气节、文化襟怀。即使是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也能从文言文所记载的历史中寻找到宝贵的经验和自我成长的价值。
因此,作为老师,首先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将其当作神圣的使命,将这种认真的态度带入我们的课堂中,才能为同学们传达正确的学习理念,才能不断地要求和提升自己,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一、新颖的课堂导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关“学习兴趣”,历来为古今中外圣贤名师积极倡导。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在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中都显得十分的必要与重要。特别是对于文言文,之前(小学阶段)同学们从未接触过的语言形式,更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帮助同学们很快进入课堂,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形成新体验。教师可以采取的导入方式有:多媒体导入、故事导入的、情境创设导入等方法。
(一)故事导入法。
喜欢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对于初中学生,我们的要求不仅仅是听故事,而是要从故事中学会思考――在聆听中感受故事,在聆听中增长心智、在聆听中收获人生。
比如在讲解《出师表》时,我们可以引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前段时间,新三国在全国热播,可让同学们讲讲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最好是关于诸葛亮的)。让同学们通过自己讲的故事,相互交流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地方。然后由老师介绍历史上诸葛亮的事迹,并引出所学的课文――《出师表》。让同学们在文章中,去印证自己所讲的故事,去品评这个人物,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导入法。
文言文以其简约明朗、浓郁的文化韵味著称。其用字精准、巧妙,这是现代白话文难以企及的。通过简单的几个字,便可以为读者奉献一场视觉盛宴。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帮助同学们对文章中的经典句子进行品评,向同学们展示这种文字形制之优美,意境之深远,从而陶冶同学们的情操,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爱莲说》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播放一组关于莲花的图片,并有感情地为同学们朗读文中关于莲花的描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通过简约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画面,给同学们营造一种感性的认识。加以对字里行间文句的品评,让学生不仅眼前有了,而且心中也会出现一朵美丽、高雅、圣洁的莲的形象。在这种直观的感性品味中,同学们会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与作者一道去深深迷恋起这花中的谦谦君子……
二、摆正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文言文,毕竟与现代白话文相去甚远,许多同学在学习时,都感觉梳理文字很吃力。一方面因为古人用词注重精、巧、准,另一方面,古人的句子结构也和现在有很大的差别。《新课标》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中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笔者在教学中,一直以此为纲领,教学中更注重整体感知作者思想内涵,而非字词句结构。如此摆正我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不仅不会使学生在枯燥的字词翻译中失去学习兴趣,还会帮助同学们培养自主学习、欣赏品评的方法和能力。
例如,在讲授《扁鹊见蔡桓公》时,帮助同学们解决字词的困难之后,注重其中所蕴涵的哲理,以及作品的写作顺序、表现手法等。
扁鹊三次见蔡桓公:
第一次,扁鹊“立有间”(细心观察),诊断出“君有疾在腠理”,预言后果“不治将恐深”。蔡桓公的回应是“寡人无疾”。
第二次,扁鹊诊断为“病在肌肤”,预言后果为“将益深”。而蔡桓公的反应是“不应”、“不悦”。
第三次,扁鹊的诊断为“病在肠胃”,预言后果为“将益深”。蔡桓公“又不应”、“又不悦”。
第四次,扁鹊的表现是“望桓侯而还走”,蔡桓公“使人问之”,扁鹊诊断为“在骨髓”,后果“无奈何也”。
最后,扁鹊“逃秦”,桓公“遂死”。
通过这样的梳理,两个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让同学们感叹文言文的魅力所在。简短的字句,便描绘出蔡桓公讳疾忌医的可悲性格,扁鹊的善意规劝和机警形象。通过层层深入,逐步逼近,直到引人入胜。让同学们在层层推进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要注意防微杜渐。
老师通过注重“意”的教学,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文言文学习态度。即在学习中,字词、结构仅仅是工具,要注重文章的整体感知,深究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价值意义。毕竟,古文学习的关键就在于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把握其中的思想精髓,从而把握内容的行文主脉,自然,古文学习的任务也就因此完成了大半。
三、总结学习技巧,攻克学习难关
词汇的理解、句型的结构,这是同学们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因此,在学习中,老师要注重总结字词句方面的学习技巧,帮助同学们克服难关,轻松学习。
如,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之”。为帮助同学们进行理解、记忆,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归纳总结:
(一)“之”作代词。
在作代词中,“之”又可以有不同的用法:
①代人、代物、代事。在代人时,多为第三人称, “他们”“她们”“它”“它们”。在句子中作宾语或兼语,不做主语。例如“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之:指“失道”的君主,代人;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魏学伊《核舟记》)之:指窗户,代物。也有特例,作第一人称使用,可以译成“我”。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此句中的“之”翻译为“我”。
②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翻译为“这”。例“渔人甚异之。”(渊明《桃花源记》)之:代所见的“美丽的桃花林图”。
(二)“之”作助词,也可以分为几种情况。
①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悍吏之乎吾乡,叫嚣乎东西。”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如:“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
④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
……
(三)“之”作动词。
……
……
老师在呈现如上内容后,一定要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自主认识、自觉巩固,进而将“外在”的知识技法“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系统,并促使学生在课堂或课余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式学习,以期实现真正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真正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效。
总之,为避免学生在古文阅读时,为个别词句、个别语法而纠结,从而丧失了对文章整体力度的把握,对文章意蕴深度地探索。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特别需要尽可能的通过提炼归纳,让同学们对一些常用语法、常见字词,做到“了然于心”,并活学活用。因此在文言文课内走向课外时,学生才会更加便捷、更加得心应手,也让同学们积聚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文意的理解、思想的把握、写作技巧的学习上。
四、小结
初中学生,正处于文言文学习的初期。老师通过巧妙的引入、端正的态度、正确的指引、科学的方法,帮助同学们轻松理解文言文,深刻体会中国古人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在面临现实问题时,学会借鉴古人的宝贵经验、吸取历史的教训,指导我们的行为,从而避免走错路、走弯路。■
参考文献:
1.李正宣.古代语文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2002(9).
2.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3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对文言文教学提出来新的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能将其运用到写作当中,是新课程的标准。因此,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记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要求,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进势在必行。
关键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新方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埋头奋笔疾书,课后按照要求进行背诵,教师检查,最后顺利通过考试。如此一来,本优美凝练的古代美文就被分解的七零八碎,不仅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想必教师面对这种学习景象也难以激起太大的热情吧。面对新课程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应该怎样改进教学方法呢?下面,本人将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并结合案例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
预习在整个文言文教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课堂的学习扫清障碍;另一方面,充分的课堂预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跟随教师讲课的脚步,良好的吸收课堂知识。针对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教师可以在预习阶段起就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改变以往一味灌输的做法,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查阅资料,学会独立解决阅读中的难点和重点。布置预习作业时,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如提出一两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去思考,并标注出疑点难点,留待课堂一一回答。
例如《鸿门宴》这篇课文,只交代了故事的原因而没有大背景的介绍,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时,就可以问学生:“这则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什么内容?发生在什么时期?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如何评价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自觉地查询历史材料,以了解鸿门宴发生的历史背景,并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中通过故事情节的进展去判断刘邦项羽的性格,最后通过对全文的了解和自己的思考,给出各自的判断。而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就需要学生细心预习,运用工具书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难点。经过如此详备的预习工作,学生对《鸿门宴》的大背景、故事情节、一些重难点词语句子、还有课文主旨和人物形象就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
二、课堂讲解,鼓励学生活跃发言
须知仅依靠学生的自学来完成整个课程是不可能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了解,帮助他们在预习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课文。首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诵读,一方面考察预习状况,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如对多音词的错误阅读、对课文的语气把握等。
如《鸿门宴》中有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第一个“为”读wèi,表示介词“给”,第二个“为”读wéi,表示动词“做”。显然,这两个读音的差异,就会导致意义上的区别。同时,通过读课文的诵读,还可以让学生再次熟悉并梳理一遍课文脉络,当学生对课文达到一定的熟悉度时,教师的课堂分析会更顺利,学生也会更好的吸收消化。
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另一难点在于对关键句子和重点词语的讲解,有了前面的基础,教师的课堂讲解可以分环节并以提问的方式来进行,如此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不知不觉记下了知识点。课堂环节的设置可以词、句、段三个部分分别开始,词语方面包括重点词、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还有一些重要的虚词,如《鸿门宴》中“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意为接纳)”,“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是使动用法,表示‘使……活’)”“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等等。重点句子部分,包括常用的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等等的分析,教师讲解这类型句子时,可以适当让学生找出并分析。再次以《鸿门宴》为例,文中“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一句,就是非常明显的一句省略句,完整结构应为:“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指项伯)俱去,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指刘邦)俱死也。’”对于能够找出并解析此类句子的学生可给予适当鼓励,让学生展现主体性,使他们从以前对知识的被动接受状态自觉转化为主动探求状态,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时也提高课堂的利用率。
课文的具体分析结束后,教师应该再次从整体出发,用整体来推动部分。如讨论预习作业中留下来的问题,检测预习和课堂教学成果。前面我们以《鸿门宴》的预习为例提出的问题“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如何评价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在课堂尾声时就可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又完整的复习了一遍所学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说明,如张良告知刘邦项伯的通知时,刘邦问:“君安与项伯有故?”可见刘邦的多疑性格。
三、课后复习,升华学生掌握的知识
对于文言文教学而言,虽然课程讲解是最核心的部分,但想要使学生完全掌握我们渊远流长的古代知识并与现代思想相结合,课后的复习和加深是必不可少的。再次以《鸿门宴》为例,教师讲解完毕后,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影片,在视觉上加强对故事的记忆,也可以推荐相关的书籍,如《史记》中对刘邦项羽鸿门宴以后的进展的描写,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也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而对课文中比较重要的段落,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背诵,强化记忆,这样不仅满足了考试要求,也丰富了学生的学识。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趣味生动的比赛,如针对刘邦和项羽谁的性格更好的辩论赛、改编《鸿门宴》的戏剧表演比赛等等,无形中又让学生得到了复习,也收获了快乐。
也许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只需要注意些细节的改变,却能给学生带了极大的变化。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不能不说是每个老师都应该努力探索追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成婷.文言文教学之我见[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9期.
[2]刘滨.让文言文教学成为一道风景[J].魅力中国,2009年第17期.
篇4
多元化教学模式强调思维形式的多元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开展教学,初中语文这门学科内容是非常多样的,教师可以加入大量的课外教学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有知识教育、情感熏陶,还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果无论何种内容,都一刀切采用同一教学方法,不仅无法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也很容易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鉴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塑造学生的品性,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对语文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可以看出,多元化教学模式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事半功倍,因此,受到了很多教师的推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初中语文教学属于语文教学活动的深化阶段,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学生对基本的语文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在这一阶段,应该着重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其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时,应该把握好“度”,切忌贪多、求快。
(一)保护好学生的探索心和好奇心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成长阶段,他们对很多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态度会直接影响学习成效,因此,教师需要最大限度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千万不能打击他们,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观点,转换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将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学生,因为这样是无法取得学生认可的。只有认真聆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一直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才能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鉴于此,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条件许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让学生可以有发现美的眼睛,对语文产生深刻的感悟。
(二)利用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初中语文这门学科中,有大量的知识可以供学生讨论,适当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多元化的思维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多元化教学方法非常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对语文产生学习热情。对于讨论题目的设置,应该遵循多元化的原则,不需要将内容集中在课本上,各类社会热点问题都可以成为讨论的焦点,在讨论时,要注意协调好小组之间的能力,避免出现小组水平悬殊过大的情况。实际上,初中学生对于辩论的要求并不高,不一定非要分出胜负,只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这场辩论赛就是成功的,因此,在讨论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分析客观事实,避免主观臆断,重视辩论结果的归纳和总结,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三)科学点拨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适当、科学的点拨是必不可少的,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强烈的自尊心,非常在意教师和同学的眼光,在进行点拨和指导时,推荐使用联想点拨法和情境点拨法,这两种点拨方式学生易于接受。当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很快联想起来,在点拨时,要多鼓励,少批评,即使学生存在错误,也需要用委婉的语言指出,充分发挥点拨的优势,让学生可以巩固知识。
(四)制定系统的评价方案
评价是判断多元化教学方法应用成效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需要制定一套系统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满足综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此外,还要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改革,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利用多样化的模式提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
篇5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演示实验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
1.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对演示实验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课前准备不充分。
由于物理作为中考的一部分,但课时没有像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那样多,因此一些教师为了赶课程进度,有轻视演示实验教学的倾向,课前不进行充分准备,也不在课前为学生布置相关预习作业,使得学生在上演示实验课时,不知道关于实验的具体步骤、操作所要注意的事项等,学生整课堂都是“漫无目的”的。此外,在上课时有些教师在黑板上画实验器材,用讲实验的方式替代演示实验,有些教师甚至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代替草草了事,诸如此类的方式,都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目标。以上种种现象都说明教师对演示实验教学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1.2演示实验的操作不规范。
许多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时“不拘小节”,操作十分不规范,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秤时,取砝码、移动游码直接用手而不用镊子,点燃酒精灯所用的火柴,直接扔到地上,而不放入专门的废物杯中。演示实验是演示给学生看的,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被学生看在眼中,而且在考试中也有与实验操作相关的题目,若教师不为学生演示规范的操作,就很容易让学生误认为错误的操作方法就是正确的,造成失误。此外,不规范的演示实验操作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和习惯。
1.3学生参与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由于物理学科逻辑性、抽象性较强,而且在许多学生看来物理与实际生活没有很大联系,再加上许多学生认为物理演示实验的相关操作不是物理考试的一个环节,因此许多学生在参与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没有积极的、主动的参与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意识,学生很难将相关的物理实验知识纳入自己的物理知识体系中,长此以往,会大大降低学习物理的效率。
2.针对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法
2.1初中物理教师要端正自身的态度,以身作则,课前认真进行准备。
物理教师要明白演示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为了赶课程进度,而轻视演示实验教学,而是要将其与对待其他物理知识一样,认真细致地进行备课、演示、讲解,只有教师做到以身作则,重视物理演示实验,学生才会纷纷效仿,认真学习演示实验。例如在进行“平面镜成像”这一实验时,我们在课前首先要向学生提出“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还是实像?”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思考。然后教师要在课前准备好实验所需器材,即玻璃板、大白纸、水彩笔、直尺、火柴、两只相同的蜡烛。并且将实验的步骤清清楚楚地写到教案上,在课上进行实验演示时,按部就班地进行。只有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在上课时做到游刃有余,并且当学生认识到老师如此认真地准备时,他们也会效仿教师,认真地听讲,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就得到提高。
2.2规范实验操作步骤。
教师要认识到,教师规范的演示实验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更是培养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验操作前,一定要认真仔细地研究相关实验步骤,确保实验步骤是正确的,不会在演示时将学生带“跑偏”。
2.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针对学生参与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形式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在实验中,教师要注意正确操作的示范,指导学生使用器材的正确方法。然后开展实施小实验、小制作的实验教学手段,让学生“动”起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而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提高。例如在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这种操作简单的实验时,我们可以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弹簧测力计,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自行进行实验,感受实验效果,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实验参与度,更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实验学习的热情。
3.结语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若物理少了实验教学,就如同无源之水一般。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清楚地认识到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课前准备不充分、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演示可见度低、学生参与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并通过教师端正自身态度、规范实验操作、鼓励学生动手实验等方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从而使物理实验教学能真正为充实学生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相关素质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感性与个性;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在人的一生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好语文是完成其他学业的基础。然而,研究表明,语文是最不受学生重视的学科之一,大多数初中学生表示,语文课堂没有活力,尤其是一个个方块字摞在一起枯燥乏味。因此,初中语文的教学也一直是语文教师的难题。
在语文教学中,关于怎样提高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研讨出一套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广大教育业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最受关注的一个具体问题就是:感性与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价值体现。本文以这两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我们从小就在汉语的环境中长大,所以对于初中生而言,在入学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对于汉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与此同时,部分初中生对于语文课程的理解不正确,误以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只是学习汉字,阅读文章,所以他们对语文的认识不正确。另外,有部分初中生表示语文考试答案比较有“弹性”,不像其他学科一样有唯一精准的正确答案,所以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数学、物理等科目上面。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遍布世界,“打字”的技术使人们对汉字认知的要求更加降低,所以,写作的实用性已经大大降低。最后,部分学生表示,语文课堂十分枯燥,老师的讲课方式不能吸引大家的兴趣,没有了兴趣自然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基于以上的原因,导致初中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大大降低。
二、初中语文课堂的感性教学方法
1.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感性化教学方式的概念。感性,是指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语文的感性魅力值得我们去欣赏,可以根据课堂效果改变的教学方式,类似于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情感的,根据情况不同,我们的态度也会发生变化。语文学习是个“感性”的过程,从阅读、邢珊、感悟到使用都充满人文性。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采取正确的感性化手段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来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的动力。
2.感性化教学方式对初中语文课堂的意义。感性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充分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语文的魅力也主要体现在它独有的感性魅力上。相比较于充斥着理性思维的数学而言,语文学科的“弹性”特别大。例如,在学习著名的课外文言文《花木兰》时,除了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全文的翻译和重点字词解读,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以下几个问题:说说你知道的古代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如果你是花木兰,你是否会做出和她一样的选择(替父从军),如果不会,那么你会怎么做;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感性化教学方式有效的使得语文教学更加多元化,必然会提高初中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初中语文课堂的个性教学方法
1.初中语文课堂上的个性化教学方式的概念和方法。在语文的课堂上,教师们经常会发现有这样的情况: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授课本知识的时候,学生的听课状态并不佳,不能够精神集中的听课,对课堂教授的语文知识并不感兴趣。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要组织课堂有活力,有特点,使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意愿,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发言,全面发展,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适当的教学方式。例如,对于小说之类的故事性文章,教师们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的课堂教育方式,组织学生们分角色扮演朗读。例如,在九年级上册中,著名小说家莫泊桑写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可以分别安排不同学生来扮演“菲利普夫妇”“于勒”“旁白”等等。对于散文、诗歌,则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有感情朗读。
篇7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11-1.5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学生在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教学过程中“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让研究性学习走入初中语文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它可以变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的传输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积极主动的现代学习方式。著名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让学生在语文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就会多一些主动思考发问,少一些单纯被动的接受,就更能自主的运用知识、理解领悟、分析概括,以积极的思维获取真正的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采用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可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由于反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语文课中重视了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但不少语文课中出现了只有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却很少见学生提问质疑,主动发现问题,学生还是被动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是在为教师顺利完成教学计划服务,不是为自己学习服务,只不过由被动地“听”变成了被动地“答”,没有真正取得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权力,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得到充分尊重。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动态过程,语文教学中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可以真正体现这种主导主体的有机结合。
第三,研究性学习是语文教育复归人文性的重要途径。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是提高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精神境界的主阵地。教学中要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从当前的课堂教学看,注重了学生的认知活动,忽视了学生内在的体验和感悟,使语文教育形成了在学生道德、审美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人文精神缺失。而研究性学习教学理念的产生引入,给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复归带来了福音。一方面,因为研究性学习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让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探究,这是一个积极的学习的过程――学生去做想做的事,而不是做为他们安排好的事。这样就给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既然研究性学习对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呢?
第一,教师要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转变角色。吕叔湘说过:“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语文老师的问题。”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因此,要真正把“研究性学习”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转换自己的角色:要从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从知识的权威者转换为学生研究的参与者。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探索、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教师不可能作统一的授业解惑,因而教师应该着重指导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如何收集信息,教会学生会学。例如我在教《藤野先生》一文时,我先以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添改讲义”这一事件(第11―15段)为例指导学生如何圈点批注,理解藤野先生认真负责的形象,再让学生自由选择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其他事件,进行理解阅读,学生对藤野先生这一形象的理解评析比以往教师的讲解分析要丰富得多,对本文的学习也比用传统的教法轻松得多。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自主的,学生的自控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的差异会导致各组活动组织管理、活动质量的差异,研究的问题不同,会出现不同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我在教《白兔和月亮》一课时,先让学生根据我出示的要求自由评析课文(有对词语感彩的评析、有对描写方法的评析、有对某些段落作用的评析等),让个人依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问题研读,再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讨论,最后,总结寓意。学生的学习活跃而有序,教师教得也轻松。由于语文学科有其多元性、多义性的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体现本学科的特点。
第二,研究性学习的运用要有科学性、计划性。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有限,不同的学生又各有差异,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运用要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定,现行的新教材(人教版)中一些思考题、资料已给我们指导学生研究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切入口,如五律《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两种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等文章主题的多种理解,都是学生尝试研究性学习的好课题。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运用可以先从一词一句入手,再到某一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丰富语文课外活动,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生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书本以外的生活,既是人生的教科书,也是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仅要关注课本知识,更要关注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生活实践、相关学科的联系。初中学生的阅读量有限,生活积累少,在研究性学习中,视野就不开阔,探究也就不会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可以弥补学生知识的不足,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感悟,使语文学习的研究能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延伸,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变得生动活泼。如本学期在学习居里夫人的《我的的信念》一文时,我们让学生课外再阅读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梁衡的《跨跃百年的美丽》、居里夫人女儿的《母亲》,丰富了学生对居里夫人的认识。
篇8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新课改对于语文课程教学的创新要求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实施,有着极为深刻的本质,它的改变并不只是局限于教材的更新上,还要求每一课程的教师,结合新课程的需求标准,完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相较于之前的课程来说,新课程设计的知识领域更加广阔,和时代的衔接更为密切,同时也更加贴近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这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有了更高的要求标准,是当前教育者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 教育理念的转变
针对于语文课程教学来说,在新课改背景下,所先所面临的就是教育理念的创新。最为显著的一点便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地位的体现。在传统的教学共,老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导者,学生的地位往往过于被动。但是,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出了进一步的强调,明确指出在教育中应注重对学生个性的体现。这就要求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教学当中来,让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的空间,以及更多自主思考的机会,从而培养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2、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发展
新课改对于课程内容作出了全新的规划,相对的就需要有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以实施。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所采取的任何教学方法都应该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突出。针对初中语文而言,学生的自主性一般体现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等环节。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过会层中,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时间,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课程教材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鼓励学生彼此之间的合作交流,在吸取彼此所长的同时也能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加以弥补与改进。
总的来说,新的课程标准对于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需求,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确保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们就针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方法这一问题展开研讨。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方法
1、合作式教学-增强学生语言的应用与表达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对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衡量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掌握,更多的是要具备较强的语文素养,因此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成为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十分关键的一个部分,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所以在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采取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增强语言的应用与表达能力,从而为今后学生的社交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取合作式教学的方法,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与他人的沟通过程中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互相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得到了有效的增强。
2、渗透式教学-挖掘语文课程和各学科的交叉
相对于其他的课程,初中语文有综合性较强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往往会涉及到其他的学科知识。语文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初中阶段的成绩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很多的科学知识,都起到了启蒙的意义,因此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各个学科知识的挖掘与渗透,帮助学生扩展更大的知识视野。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就要担负起这一指导职责,巧妙的将知识渗透到教学当中,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语文这门课程的魅力所在,从而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对语文知识的摸索中。
3、 平等式教学-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围绕着学生展开,因此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体现。采取平等式教学,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励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让他们充分享有创新自由、思想自由和情感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优化教学质量。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有人性化的色彩,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保障是其得以实施的的途径之一。只有师生之间互动才能引导学生们"走进课文",再"走出课文"。教师在重视学生作为课文阅读的主体时,也应引导他们领会课文给读者们的暗示,这才是实现师生之间互动、实现心灵对话中初中语文老师应有的态度。
4、实践式教学-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依据课文内容进行教学,而很少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更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应该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出发进行教学。所以,我们应改革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提倡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感受实践,在实践中联想语文课本知识,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课堂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5、多媒体式教学-确保教学课堂的多元化
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新的教学形式、新的教学手段,影视、远程网络、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其中声情并茂的朗诵、美妙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再现,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教学更有魅力、更有趣味,使教学立体化、多元化,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如作文批改讲评,运用实物投影仪,将作文案例投影在屏幕上,在屏幕上对学生作文案例当堂修改、当堂指导讲评,其效果事半功倍。
三、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当前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确保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认清当前的教育形式,转变之前的教学理念,针对原来的教学方法加以完善与改进,以满足新时期的教育发展需求,并最终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曙霞.实施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几个转变[J].考试周刊,2010,28:56-57.
篇9
关键词:文言文;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G633.3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始终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在学生十数年的求学生涯中,语文可谓是贯穿始终。语文的学习可谓是难度逐渐加大的,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教材内容出现了调整,文言文占据了一定比例,这无疑使得语文的学习出现了难度的增加。为了取得教学实效,语文教师历来投入大量的精力尽心教学,但是却一直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也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情绪。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改善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育都存在着许多弊端,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便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给人以明显的枯燥感。这是因为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采用了比较极端的教学模式,课堂上除了理解词句代表的含义,便是对文章内容进行机械化梳理,固然文言文在学习时需要掌握字、词、句的含义和用法,但是片面的“精讲”却会给人以枯燥感,再加上串讲课文带来的时间消耗,使得课堂时间完全被浪费在不重要的分析之上。可以说,这种教学方法将充满灵性与趣味的文言文课文肢解成毫无美感的碎片,课堂上缺少想象与趣味,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除了教学方法单一之外,教学手段的不合理应用也是最为明显的弊端之一。固然机械式的知识灌输教育存在很大的弊端,当前语文教师通常使用多媒体手段给予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教育,但是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也为教学效果带来了不良影响。教师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致力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课件中美轮美奂的声、光影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却会“喧宾夺主”,使教师的精彩讲解被遮掩起来,学生自然也失去了巩固基础知R的机会。
另外,中考导向也对文言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中考内容间接决定了语文教育中各种知识点的分布,由于中考中文言文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对词句等基础知识的考察,关于文言文内容及其内容延伸的考察比例仅有1/3,所以教师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词句基础知识的讲解,关于文言文中沉淀的审美情趣与文化价值,以及文言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教师通常不作深入分析。而对于文言文内涵缺少深入理解,其教学效果自然得不到提高。
二、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其重点目标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也不会例外。事实上,从文言文的语言形式可以发现,其本质上是古代语言的书面用语,所记载的内容更是成百上千年之前发生的事件,无论是其语句表达形式还是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都不是伸出现代、使用现代汉语的初中生们所能轻松理解的。在初中生们看来,文言文无疑是晦涩难懂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无疑是枯燥无味的,部分学生甚至因文言文的枯燥晦涩而对文言文教学采取抗拒、抵触态度,这实际上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对文言文产生学习兴趣。
以《桃花源记》为例,其作者为陶渊明,该文言文在语言上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可以轻松理解。由于该篇古文中有较大的篇幅描写了优美的景色,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来进行直观教学。教师可以使用贴画等物品将教室布置成“桃花源”一样的场景,其本身扮演陶渊明这一角色,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文言文中的描述来模仿主人公的所有言行,在扮演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针对一些布置的景观念出文言文中的句子,如“屋舍俨然”、“土地平整”等,必要时可以指定一些学生扮演桃花源中的原住民,如同课文中一样与教师对话,这样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与深入参与程度,大大提高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二)巧设提问,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文言文课堂需要师生互动,而教师提问便是一种师生互动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还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使其在文言文学习中举一反三,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般而言,教师可以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向学生提问,这种方法具有非常高的随机性,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进行实施思考,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切实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由于是随机抽签,所以学生可以保持轻松的心态回答问题,答案也会带有一定的趣味性。
以《鱼我所欲也》为例,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几个问题:①“鱼”和“熊掌”分别代表了什么?②现实生活中你最想得到的东西是什么?得到的难度高不高?③该文言文具有怎样的具体思想?其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④这篇文章有何优点与缺点,其中最大的优点、缺点各自都是什么?教师可以制作好写有①~④的小纸条由学生抽签,学生按照纸条上的序号回答对应的问题。
(三)举办小组竞赛
如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小组比赛就是最佳的选择。事实上,初中生正好处于争强好胜的年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确保学生的充分参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数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安排适量的任务,随后按照各组的表现进行评分。而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学生之间必然会努力协同合作,其默契性将会得到明显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变化。
以《出师表》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就三国的影视作品和故事进行交流,随后对出师表中的人物进行提问,由学生抢答,并根据回答结果进行打分,这一过程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文言文教学一直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巧设提问、举办分组竞赛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兴趣的支持下主动学习文言文,提高文言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陆离.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8(10).
篇10
关键词:文言文;初中教学
语文教学改革持续进行了几十年,中学文言文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教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的串讲和翻译,面面俱到;学生来不及思考,甚至从来也不思考,被动地接受。这种“填鸭式”教学使得教学质量和效果很难提高。如果一味采取传统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完全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文难易程度,盲目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只会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厌烦、畏惧,觉得遥不可及,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文言文的的热情和信心。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采取以下方法教授初中文言文:
一、设置精巧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教师上新课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精心设计导入语,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桃花源记》一文中,用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怡然自乐”导入新课,并且指出桃花源不仅景美,且人们的心灵也美,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通过解题推断文章意思,初识课文
用提问题的形式串联起作家作品和文章主要内容。通过设置的问题,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并且对那些细节还不清楚的地方也比较有兴趣,想弄明白。大多数问题在课文或者注释都有,让学生认真看一遍课文和注释,能顺便划下重点知识,解答问题,还可以带出文体和背景知识。
例如《出师表》的学习,对照注释,明确“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大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结合本文,学生可以知道是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是陈何情,言何事。教师补充介绍背景知识,补充历史典故——白帝城托孤。学生了解了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感情和忠心,思考诸葛亮出师伐魏之前要和刘禅陈述什么事情,自然而然引入课文。
三、反复诵读,拓展阅读,培养文言语感
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文言语段,才能培养比较准确的文言语感。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反复诵读。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揣摩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长期坚持就能培养较强的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己悟出来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反复诵读才能获得比较牢固而丰富的感性知识,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这时,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就是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另外,多阅读一些历史,了解丰富的历史背景,对读懂文言文很有帮助。毕竟文言文多记录的是历史事件,知道故事内容再读文章就容易读懂了。
四、开展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平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知识竞赛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和求成的动机,从而主动地细读课文,获取知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五、多整理、多积累文言词语
客观地说,初中教师强调的积累重点往往有两点:一是背诵文言文,掌握常见的词句,将积累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当然要追求积累内容的丰富和完整。学习文言文应对文言文的文言现象作初步的归纳整理。比如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等。整理时要分门别类,附带例句和出处,坚持每学完一课就整理归纳,其实整理的过程就是知识的积累过程。
在日常教学和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善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就一定能在文言文教学中迈出最坚实的步伐。总结出更好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张喜麟.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J].教育革新,2009,(06).
[2]赵芳.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索[J].西江教育论丛,2008,(01).
[3]刘豫红.初中文言文教学创新体会[J].教育革新,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