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市场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市场分析

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 金融技术分析 有效性

Charles Dow于20世纪初提出道氏理论(Dow Theory),标志着技术分析的诞生。MURPHY(1986)对技术分析的定义是:“技术分析是以预测未来的价格趋势为目的,主要通过使用走势图,对市场行为进行的研究”。(爱德华迈吉,股市趋势技术分析,1992)。因此技术分析是一门科学,它通常以图像的形式,记录某一股票或者某个“平均值(Averages)”交易的实际历史(价格变化、交易量,等等),然后,从勾画出的历史里推导出可能的未来趋势。由此可见,技术分析(Techn ical A nalysis)是对历史数据进行特定的处理, 寻找股价起伏的周期,从而建立起买卖证券的规则,以优化收益、规避风险的一种投资理论(韩杨2001)。

一、关于技术分析有效性的争议

金融技术分析研究对象是金融市场种金融产品价格行为的规律,决定技术分析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金融市场价格行为的规律是否客观存在,对此分歧一直很大。在金融分析流派中基本面分析派坚持“股市趋势不可知”的理念,认为金融市场无趋势、无规律、不可预测,因此技术分析无效。随机漫步理论流派(Random Walk)也坚持在金融市场中价格的变动是随机的,更谈不上预测。这种随机性是非理性的,并不具备操作的有效性。

二、现代经济理论对于金融市场技术分析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在现代主流经济学中,对技术分析持否定意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效市场假说(EMH)(Fama,1970,《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回顾》)。他们认为技术分析所谓的原理与弱式有效市场理论是冲突的。技术分析根据历史价格走势分析出未来价格趋势,这一点有效市场理论坚决反对,他们认为众多投资者已经通过对历史的价格信息的研究,做出了自己该做的投资选择,目前的价格实际上已经反应了过去的历史信息,以后的价格只能随机波动,和以前没有任何联系,因此在弱有效市场成立的条件下技术分析无效,不能获得额外收益。

三、基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下的现代金融技术分析有效性的解释

美国技术分析师.艾略特(R.N.Elliott)根据道琼斯工业指数平均(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DJIA)发现股价结构性形态和宇宙中一些自然现象相吻合。提出波浪理论,用来解释市场的行为,并强调波动原理的预测价值。而对于通过观察宇宙规律硌芯咳死嘈形,中国古代亦做出过不少的努力,比如古人的天人合一等等,因此我们能否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找到现代金融技术分析有效性的解释,从而说明技术分析的有效性及其存在的意义。

(一)现代金融技术分析的核心概念――趋势

趋势的概念是技术分析的核心。技术分析要求必须研究判断市场趋势,然后顺应趋势交易,决不可逆趋势而动。而且市场的趋势不会朝任何方向直来直去,市场运动的特征就是曲折婉蜒。因此我们从技术分析的核心概念--趋势入手,看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趋势的存在和有效性的研究,从而论证技术分析的有效性。

(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下对于趋势的理解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整体,并制约于一个自然法则,这个自然法则无论在自然世界还是人类世界都起作用,否则就会混沌,出现秩序上的紊乱,而就算是人类社会行为如果按照自然法则运行一定会很顺畅,完美,包括有生命的东西和无生命的东西时都按法则运行,比如四季交替就是很典型的自然法则秩序规律的严格运行,这种秩序,按照古代传统文化的假设就是恒定不变。无论是自然还是人类社会的群体行为,都会重复秩序,那么人类社会曾经的群体导致的事态周期性变化,也将重复,也就是历史会重演,而且如果我们掌握了这种秩序,甚至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地上预测未来,以为事态会顺着历史的规律进行,趋势就是其中一种。

中国古人一直很强调对“势”的把握,著名军事家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提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责人而任势”;再有《孟子:公孙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t基,不如待时。”

对于趋势的力量论述,孙子兵法也上有记载,“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激烈的流水能冲走巨石,这就是趋势的力量,在宋代,学者陈亮的《上孝宗皇帝第三书》中提到:“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就谈到社会运行的趋势不是人能改变的,也间接论述了趋势的自主性。战国商鞅《商君书・禁使第二十四》中也有关于趋势的论述,“凡知道者,势、数也。故先王不恃其强而恃其势;不恃其信,而恃其数。今,夫飞蓬遇瓢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故托其势者,虽远必至;守其数者,虽深必得。”这段文字也承认了趋势是存在的,而且应该顺应趋势,可以借助趋势的力量发展的更好,也体现了趋势的力量具备自我发展性。

四、结论

“势”字,从“力”,与力量有关,古人解释“势”为“盛力”、“权”。古人从经验直观中很容易发现“力”是决定事物成败、发展的关键,而概括出“势”这一重要范畴。“势”作为一种客观力量决定着世界中事物的兴衰成败,而人作为是生存于世界之中,通过与世界万物打交道的方式以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的一个物种。客观的“势”所造成的结果对于人而言则有利害两种情况,人作为具有能动性的智慧存在当然不会也不应该被动地接受“势”所造成的结果,而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势”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对于有利之势则积极利用,以造成有利于自己的最大成果;对于不利之势则尽力回避,以免造成损失。同时,在有些人类活动中还可以人为造势,以获得尽早和更大的结果。就技术分析而言,由于市场行为的庞大性,当然很难造势,通过对“势”(趋势)的研究,人们还是可以对趋势加以把握和利用,以获得投资利益。中国古人对“势”的理解和运用,坚定了我们对技术分析之科学性和有效性的信心。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古人是认为趋势存在的,而且主张要顺应趋势,只有顺应才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获得更大投资收益。这和现代金融技术分析不谋而合,哲学层面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墨菲著.期货市场技术分析[M],地震出版社,1994.

[2]向文葵,胡忠林.论技术分析在我国证券投资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8(3).

[3]韩杨.对技术分析在中国股市的有效性研究[J].经济科学,2001,(3).

[4]胡荣才,龙子泉.我国证券市场技术分析理论有效性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1(2).

篇2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产业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产业,清晰明确地表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基本形态的探究是一个值得旅游学者和产业学术界关注的问题。在文化产业链和旅游产业链的基础上,对两大产业融合的基本形态进行刻画,构筑融合模型,可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研究课题的开展和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基础性理论依据。

一、产业融合

20世纪70年代末期,学者们最初从技术角度讨论产业融合现象,90年代后研究视角逐步转向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产业融合规律。尽管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角度各异,但基本要点大致相同,主要包括产业融合的内涵、形成原因、内容、类型、演变过程和效应。其基本思想都是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新划分产业界限。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技术革新和放松管制是融合的主要原因,产品融合是融合的标志和主要内容,业务融合是融合发生的过程和必要准备,市场融合是融合的最终结果。

旅游的产业特性决定了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尤其具有产业融合的特性。目前在旅游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有:麻学峰等学者对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研究,杨颖等学者对某一具体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研究。

纵观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大多是近五年的研究成果,可见旅游产业融合是一个新的旅游研究领域,而且现有成果多针对某一区域,实用性较强而理论基础薄弱。关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多是从文化创意产业这一角度出发的,而以产业链为基础探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性研究较少,有必要深入研究。

二、文化产业链与旅游产业链形态

(一)产业链

产业链是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以产品为对象,以投入产出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依据特定的逻辑联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上下关联的、动态的链式中间组织。产业链是企业的集合,企业是产业链的载体。产业链包含有生产、交易两大过程,其关联关系有时间的次第性和空间的区位指向性。产业链起始于初始资源终于消费市场。产业链的关键是产品的“链接”和“衍生”,核心是“供应”过程中的“价值”增值。

(二)文化产业链基本形态

文化产业链强调以创意为龙头,以内容为核心,驱动文化产品的制造,拉动批发和营销,带动后续产品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经济循环链条。文化产业链包括上游、中游、下游等节点,可以简要分解为:内容制造业――设计制作企业――营销服务企业――衍生企业。主要包括内容创作和知识生产、文化产品设计制作、文化产品服务营销(如图1所示)。

上游节点为内容制造业,是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容创作和知识生产,文化创作人才运用方法和技术,对文化素材进行挖掘、提炼和创新,形成文化产业丰富内容素材的产业活动。内容制造业位于整条文化产业链的顶端,是文化产业链的基础和核心,为产业链的中游和下游提供内容创造和创意策划,控制整条产业链的有效运作。

中游是设计制作企业,即根据剧本、方案、创意想法等,设计制作出具体的文化产品的产业活动,就是把文化产品产业化的过程,是连接产业链上下游的枢纽。在设计制作产业活动中,需要内容制造业支撑,正是上游环节的内容创造,才能打造出中游产业链的核心文化产品。

下游是营销服务企业。即借助于各种媒体及流通渠道,将文化产品传达到大众消费者,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产业服务活动过程。其主要活动就是系统研究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及偏好,制定可行的市场分析,并精心设计具有竞争吸引力的产品定位,以实现文化产品的产品化。此外,文化产业具有衍生性,文化产业链的延伸,即衍生出新的商品市场。

综上所述,建立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链,首先要有内容创作的支撑,从而生产出优秀的文化产品,之后是建立良好的传播渠道,有效地宣传产品,从而使品牌产品在文化市场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形成良好的美誉度,从而形成衍生产品,实现产业链的延伸。

(三)旅游产业链基本形态

旅游产业链是以旅游产品或服务为对象,以游客流动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满足游客需求或创造顾客价值为目标,从上游产业资源开发到下游旅游产品消费全过程的物质和信息投入产出关系,以及这种投入产出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企业部门所共同构成的链条体系。(如图2所示)

旅游产业链,包括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旅游产品生产、旅游产品销售、旅游产品消费。其中资源规划开发环节打造旅游产业的上游资源基础,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城镇环境都为旅游产品生产提供的重要资源。旅游产品生产环节根据当地资源特征和环境进行旅游产品设计和生产,包括直接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产品与服务的企业,它们之间是建立在旅游产品组合基础上的并列关系,可根据旅游者需求进行任意组合。旅游产品销售环节连接旅游产品生产企业和旅游者,根据旅游者需求对旅游产品进行组合设计,并销售给旅游者,包括传统旅游和网络旅游销售商。经过销售环节,旅游产品最终提供给各类旅游者进行消费。旅游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实现了有形资源开发――无形产品生产――体验式消费的过渡,这三个环节正是旅游产业链独特性的体现。

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型构筑

以旅游产业链的四个主要产业链节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旅游产品生产、旅游产品销售、旅游产品消费)为主线,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四个融点(生产技术、产品、业务和市场)为切入点,构筑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型(如图3所示)。在融合过程中,两大产业的产业链载体基于不同融点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重组、整合创新,从而形成了众多新型的文化旅游企业和有影响力的旅游产品品牌。(见图3)

(一)融合模型在旅游产业链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节点上的融合形态

在旅游产业链的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这个节点上,主要以生产技术为融点,以文化产业中的文化创意企业、文化设备制造业等设计制作企业和旅游产业中的旅游规划与开发企业为融合载体,以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地城镇环境规划与开发建设为融合要素,形成了以规划开发技术为主的文化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企业。

这一融合过程主要是生产技术的融合,一些文化制作企业将它们的文化产品制作与研发技术同旅游规划与开发单位或企业的旅游资源开发技术相结合便构成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这些文化制作企业通过技术投资、转让、咨询服务等途径,应用这些技术、工艺或设备及其产品与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或者旅游城镇环境规划与建设等结合,一方面增加了旅游产品的内涵,使旅游产品的加工和流通获得了增值;另一方面提高了文化的技术含量和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同时也使相关文化企业获得了一系列的经济效应。

(二)融合模型在旅游产业链旅游产品生产节点上的融合形态

在旅游产业链的旅游产品生产这个节点上的融合,主要以产品为融点,以影视制作业、文化娱乐项目制作业、装潢设计企业、动漫制作业等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和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旅游交通业、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等旅游产品生产企业为融合载体,以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为融合要素,从而产生出一批旅游影视业、旅游文娱演出业、文化旅游节庆与会展业等新兴文化旅游企业。

在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产品是旅游者主要的消费对象。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过程中,一些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将文化产品与旅游企业生产的旅游产品通过创新组合,催生了一大批新型的服务业,从而使旅游业的内涵和发展的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多元化需求的旅游市场得到满足,同时也使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延伸。此外,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利用,还能使民俗风情、传统艺术和民间技艺等软性传统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延续。利用文化资源及旅游发展元素开发出来的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是两大产业融合形成的标志物。

(三)融合模型在旅游产业链旅游产品销售节点上的融合形态

在旅游产业链的旅游产品销售节点上的融合主要以业务为融点,以传媒业、编辑出版印刷企业和网络新媒体等营销服务企业和旅行社、旅游咨询服务公司等旅游中介企业为融合载体,以旅游产品和服务批发、零售和网络销售为融合要素,从而形成了文化旅游商贸业、文化旅游网站、旅游宣传出版业等一批新型的以文化旅游宣传和营销为主的文化旅游企业。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所产生的结果出现了从事文化会展业、文物博物业、动漫业等的大量旅游产品生产企业,这类企业的业务融合了两大产业的特点,并可利用同一的运作平台将文化旅游产品对外推广,包括批发、销售和网络销售等。旅游产品销售企业与文化产业中的营销服务企业如编辑出版印刷企业、传媒业等相融合,通过计算机网络连通、虚拟技术的运用等,形成了文化旅游商贸业、文化旅游网站、旅游宣传出版业等,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旅游企业的宣传力度和渠道、提升了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同时这些业务也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融合模型在旅游产业链旅游产品消费节点上的融合形态

在旅游产业链的旅游产品消费这一节点上的融合主要是以市场为融点,以文化产业中的市场营销企业和旅游产品销售企业为融合载体,以市场运作、市场营销、品牌整合与培育、资本运营等为融合要素,从而打造出具有影响力和广泛知名度的文化旅游产品品牌。

经过销售环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而形成的文化旅游产品最终提供给各类旅游者进行消费。在这过程中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市场运作、市场营销的创新、品牌整合与培育、资本运营等方面。具体来看,原有的文化传播渠道及网络传递方式应用到旅游业中,将使旅游业的产品销售模式、文化产品消费方式发生很大改变。通过市场运作方式的整合,可使某一区域的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统一在一个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之下,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旅游、文化产业的市场融合为构筑文化旅游产品品牌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