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审美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审美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阉人歌手 盛行 艺术审美 窥探
《请让我痛哭吧!》(Lascia Ch'io Pianga),选自亨德尔(Handel)最成功的一部歌剧《里纳尔多》(Rinaldo),其中演员及乐队阵容强大,包括三位阉人歌手。这部歌剧是其作品在现代演绎录音频度最高的一个了。亨德尔是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当年上演该剧的时候,一般性会起用三位阉人歌手,分别充当剧中的里纳尔多、尤斯塔基奥和基督徒魔法师(Mago)。当时的阉人歌手在演唱此曲时对原曲进行了二度创作,旋律加入了很多华彩部分。而现在要求古典时期的声乐曲必须严格按照原谱演唱,这使笔者不禁联想到阉人歌手的这种演唱风格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大众审美需求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并且促使笔者深入的探究其根源。
17世纪是阉人歌手最盛行的时代,随着歌剧的出现,阉人歌手开始在巴洛克歌剧舞台上崭露头角。在这一时期,欧洲产生了声乐史上第一个“歌唱黄金时代”,这个黄金时代依据两个文化现象:一是歌剧的产生;二是阉人歌手的出现。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歌剧舞台上,阉人歌手从出现到兴盛直至最后退出,从始至终给世人留下了不少的思考空间。笔者试图从《请让我痛苦吧!》这首歌为切入点,探究她产生的背景、其他艺术的风格、当时的审美需求三个方面及之间的交融。
一、阉人歌手产生和兴盛的社会背景
早在中世纪的欧洲,女人不能在教堂中讲话和唱歌的禁令不仅在罗马教会待到执行,并被扩大到戏剧演出中,所以当时的圣咏队是由男声和童声组成的。中世纪的圣咏相对比较简单,用男童声唱高声部毫无困难,但随着审美需求的不断变化到十六世纪后半叶,由于多声部歌曲的流行与复杂,对于歌手要求也越老越高,须有较高的音乐修养和技巧以及一定强度的嗓音。而被训练的男童等到具备了一定的修养和技巧后其嗓音也已接近成人,嗓音也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假声歌手成了理想的替代者。有一个时期假声歌手是西班牙人的专利,西班牙人好像发现了一种制造假声歌唱的男性女高音的秘密。他们的嗓音比一般假声优美并具有较大的音域与灵活性,阉人歌手在此时就涌现出来了。
随着历史的推移,到了巴洛克时期阉人歌手最为兴盛,“巴洛克”一词是被用作对新奇、怪异和不自然的风格描述,最开始是针对当时的建筑而言,后来被扩展到各个领域,正如于润洋主编的《西方音乐通史》认为,“巴洛克音乐与当时的造型艺术之间的确存在着一些相似的特征……它强调情感(affection)的表现和充满戏剧性的对比,在细节上它又非常注重装饰性。它还具有大胆的艺术观念和手法,并且有一种尽可能地综合各门艺术的倾向。”所以,阉人歌手的舞台风格是深深地扎根在时代的整体艺术审美意识形态之中的。
二、时代的艺术风格
歌剧的产生是阉人歌手得以兴盛的主要因素,歌剧自诞生后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慢慢的异变为一种夸张造作的形式,在沉湎于虚饰浮华的时尚背后,对阉人歌手的崇尚更是趋之若鹜,经常任由歌手的喜好而随意改动戏剧情节和动作,甚至作曲家还要为之创作大量的炫耀技巧的咏叹调,华美的服饰、绚丽的舞台装置更是缺之不可。
巴洛克时期的艺术作品在风格上极为复杂,最常见的特点是气势雄伟,生气勃勃,有动态感,气氛紧张,注重光和光的效果,擅长于表现各种强烈的感彩和无穷感,颇有打破各种艺术界限的趋势。这一时期的人们对高超的技巧情有独钟,大家争先恐后地追捧这种风格。作为人声艺术的阉人歌手演唱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并活跃着。审美需求促使阉人歌手的出现及兴盛,歌剧舞台上的演唱要达到器乐般的效果,恰恰阉人歌手不仅具有男子的肺活量和男子深厚的能量,并兼有女子般纯净、轻柔、精巧的声音及音域,似乎也正是为这一时代所造就的。因此,阉人歌手的舞台风格是深深地扎根在当时整体艺术审美意识形态之中的。
三、《请让我痛哭吧!》之窥探
在亨德尔的《里纳尔多》这部歌剧中,且不说舞台的豪华装饰、演员的阵容以及贵族观众的奢华。单从音乐上来说其华丽及炫技便可见其全貌,歌手在演唱《请让我痛哭吧!》这首咏叹调时,便是置原作于不顾任意的加入华彩的高音,他们的肺活量与横膈膜支持力惊人,甚至一个高音能保持延续一分钟,这是一般歌者所难以做到的。经过严格声乐训练的阉人歌手们把作曲家的作品再度创造的面目全非,以此来炫耀技巧同时取悦观众,迎合观众的审美需求,从而博得喝彩与雷鸣般的掌声、呐喊声。
《请让我痛哭吧!》这首咏叹调真实展现了阉人歌手有如天籁一般令人难忘的完美嗓音!阉人歌手,在今人看来似乎是荒谬之事,简直不可思议。但在17、18世纪,阉人歌手风靡了整个欧洲,独霸乐坛250年之久。这与听众的追捧及艺术家们沉湎于浮华的时尚是分不开的。
总之,阉人歌手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在当时社会他们是成功的。虽然他们有身体及声乐教育们有认识上的缺憾,但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歌唱家实属不易。虽然后来人们对这种不人道的方式产生了这种歌唱家的时代存在异议,但从整个声乐史出发来说,还是称其为第一个“美声唱法的黄金时代”。毕竟,这个时期的影响还是巨大的。阉人歌手的时期是西方声乐史中的特殊时期,是宗教和世俗文化及时代的综合产物,它发端于教会却兴盛于歌剧舞台,不仅是当时音乐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而且为19世纪的声乐艺术铺垫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现代意义上男高音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这一特殊现象作为声乐历史的阶段性存在是具有独特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纪江红.世界通史.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5.
篇2
[关键词]现代审美意识;人物造型元素;写实造型设计;写意造型设计
演剧艺术是一门包括了文学、美术、音乐等的综合性艺术。从它诞生起,在导演的总体指导下;由演员、场景、造型师、灯光等等人员所共同努力创作完成的。是在空间上的三维和在时间上的一维的综合艺术形态。从创作目的上看,一部影片所有的元素都是为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服务的,视觉上的审美感受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却会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忘记了视觉上审美的主动性,让他们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之中。所以,影片的场景、人物造型、灯光等等美术元素,都是镜头语言传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导演的二度创作的整体风格所精心创作,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在观众心理上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电影和电视是以画面作为主要表现的艺术形式,它以画面塑造人物,讲述故事,抒发感情,直接诉之于观众的眼睛,以画面构成的艺术语言是它们的第一要素,画面的构成主要包括舞台背景、灯光、道具和演员等。因此画面就和影视作品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不同时代风格画面的形式都会为影视作品的表现发展提供了创作的养分,甚至可以说,影视作品是美术造型师在空间中所创作的一幅流动的图画。人物造型艺术在很多场合是为了“故事的叙述”,为了“角色的塑造”、为了“情节的表现”,也就是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形式更多地体现于对内容的表现。那么作为造型的载体――演员,它不仅是演艺艺术的创造者,而且是舞台行动的执行者和体现者,更是画面的主体,演员的形象造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因此,演员的形象造型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与剧情等一起构成观众与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是观众感知影视作品的第一印象和直观感受,演员依赖于造型设计而使自己具备了剧中人物的外部形象,有利于演员对角色的把握,更好地进行艺术创造,出色的人物造型,亦为演出增光添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的历史阶段,西方后现代主义传人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特殊的文化景观,例如好莱坞运用宏大、奇幻的合成影像和逼真的声音制造出来的“梦幻电影”激烈地冲击着中国市场。为对抗外国进口影片,中国当代的导演们有意识地强调影片的形式感,例如:他们在创作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作品时,常选取民族特色浓厚的场景、适合当代大众审美意识的人物造型,运用强烈的色彩、音乐、长镜头等影视修辞来强化情感。
一、当代影视人物造型的现代审美意识趋于多元化
人物造型在戏剧、电影、舞蹈等综合艺术中具有强烈的视觉感知力,是一项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影视剧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与一般文学形象的塑造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具有更复杂、更独特的特点和更丰富的内涵与艺术形式。
从戏剧服装与化妆艺术的诞生到当代全新的影视人物形象包装,出现过风格迥异、思想深邃的各种表现意识流,当代的影视艺术人物造型的现代审美意识由于受到演艺风格的影响,趋于多元化的表现风格,其中包含写实风格、写意风格、象征性设计风格、表现性设计风格等。
二、写实造型设计中的现代审美意识
在人物造型设计的领域中,写实手法在人物造型设计手段中是重要的方式之一,它不像过去一味的还原角色人物形象,而是加入了现代的审美意识,是在注重特定的历史和特定的造型依据的基础上强调形式感、强调装饰性、强调风格化的一种创作人物形象的手段之一,它更注重真实,重在形似。
《汉武大帝》是一部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史诗性作品,全剧通过汉武帝纵横跌宕的人生,以新古典主义的浪漫、写实的手法,全景式的展现中华民族2000多年前历史上一个辉煌壮丽雄浑悲壮的时代,剧中人物的造型就是写实的风格,造型师在借鉴并理解汉代妆面、发型、服饰文化的前提下,利用创作的想象力和现实感悟力,用现代的技法来设计体现剧中角色的外在形象,强调时代特征,力求使现代人在感情、心理、视觉上无隔膜地进入古代社会。剧中从帝王、后宫嫔妃、百官到异域匈奴的发式,妆面、服饰等都具有浓郁的汉朝气息,极具汉朝的时代特征,如卫子夫红色的“深衣”和松散发式的形象的设计灵感都来源于汉代最重要的文物《马王堆汉墓帛画》中女主人的造型,但比她更鲜明浓烈。再如刘彻的主要对手伊稚斜大单于,本身是一位剽悍的匈奴勇士和英雄,在造型时并不采用脸谱式的反面人物形象,反而,赋予他们以真实的汉代异域匈奴统领的威猛形象特征,也更加突出汉武帝的强大影响力。《汉武大帝》在导演整体把握下,各部门的设计创作都做到了“还原历史”,并在尊重历史的基调上,将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完美的结合。在人物造型方面。我们可以用现代的审美眼光,由复古带动创新,重新感受古代服饰、妆饰文化,角色性格的魅力。
角色人物的外部形式与内在情感的和谐关系、人物形象的准确性与深刻度、形式的鲜明与生动感等,是由造型师在审美意识的指导下,运用艺术技巧来体现的。
三、写意造型设计中的现代审美意识
由于当代中国电影作品在不断的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美学的激发,所以当代导演在不断地寻求自己的最佳表达方式,使电影作品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有机统一结合,并巧妙地赋予作品更多东方哲学韵味和审美内涵。其中独特的民族电影风格和美学理念在当代中国电影作品中频频出现。人物造型设计开始“以形写神”的造型审美标准来刻画人物,用自己民族风格的符号化艺术语言来诠释人物,着重描绘“角色”的意态神韵。其中“境”是东方美学的最高境界,主张以具象的方式表达抽象的道理,达到“意与境浑,情景交融”的境界。人物造型的写意性与影视空间的真实性,是电影作品从传统的现实主义风格发展到现代风格多样的影像特点的一大主流。成功的人物造型以虚实相生的影像风格巧妙地既符合了现代大众审美情趣又为现代电影作品的风格多样化增添精妙之笔。
当代许多影片在叙事上,有着淡化情节和人物性格,注重时空交错和内心独白的特征,在节奏上既讲究对观众内心节奏的调度,又讲究观看注意力的分配;并非常注重影像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对于这种风格的影片,人物造型的风格多采用意象化、符号化的写意造型手段。
因此,人物造型的写意是指当一定的形象比生活的还原更有符号价值的时候,通过象征、比拟,抽象的手法使真实的形象更诗化,重在刻画人物的内在和形式美。
写意的造型设计多汲取了中国绘画重神韵,重意境,对人物的造型设计也不必拘泥于故事背景,为了增强影视作品 的画面视觉效果,可以采用夸张、象征、抽象的设计手法的特点,如电影《英雄》中的服装,在款式上虽没有照搬照抄战国时期的历史服装,但表达出了战国时代的感觉,主要由服装色彩来强化影片所要传达的思想意境。服装色调纯粹而又浓烈,以激荡的红,宁静的蓝、神秘而永恒的黑白,创造出一种回旋流荡、神秘幽渺的服装意韵色彩。在影片中,由色彩来完全的诠释角色的不同性格特征和内心的情感变化,其中:红色,代表热烈,表现煽情,不顾一切,红色创造一切又毁灭一切,蓝色,代表神秘,绿色,代表真爱的开始,布料飘逸轻盈,衬托出了两个人坠入爱河的心情,和平的向往,白色代表和平,在电影的最后,两个人终于冰释前嫌,在沙漠之中自杀死去时,都身着白色棉布长衣,代表着两个人感情的至纯,以及生命在终结之前的净化;黑色,象征帝王的威严,法令的严正。剧中两人出现分歧时,服装色调、质地都不再相同,表现出两个人不同的心境,和服装一样,人物的发型以及装饰都采用非常简洁的处理方式,就如同中国画的写意,用粗放、简练的笔墨却能表达出形象的意态神韵。
色彩作为造型艺术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在造型艺术中具有象征、比喻等视觉语言修辞功能,色彩是情感的象征,色彩性的人物会对观众产生某种激情。色彩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彩色而美妙的画面,更是直接参与了剧情情绪的渲染和深化,使主题得到了升华。由此可见,色彩的重点表现也是写意造型手法的主要表达方式。
我们使用类似造型修饰手法的,诸如《英雄》中开场与结尾以黑色为主,黑色是秦的国色。史载秦国的旗帜、兵士的服装均是黑色。因此,秦宫内外,黑色的宫殿巍峨肃杀,秦始皇和他的兵士着玄色衣冠,坚强如铁。《十面埋伏》以红绿蓝的粉色彩为主,即敦煌色,因敦煌壁画多以蓝、绿、红色为主而得名。该片小妹无论是在牡丹坊还是烂漫的草海、幽深的竹林里,造型主色调都是以敦煌色为基调。《黄金甲》以黄色为主调,根据史料记载,自唐代以来,黄色遂成为中国皇族的象征,影片讲述的是唐朝皇族间的争斗,因此,影片选取金黄色为主调,金碧辉煌的皇宫、金光闪烁的服饰,让人眼花缭乱。
若过于符号化、脸谱式的角色人物形象,容易忽视人物角色本质的塑造,这种过于形式化的现代审美意识的设计,只会让设计的成品与剧本内容严重脱节,成为话语中心模式向图像中心模式转化的“影像人物躯壳”,很难为影片主题表达真正的隐喻。
四、现代审美意识在两大造型手段中的运用
作为人物造型设计的两大设计手法,写实和写意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写实和写意的结合,可以使两者取长补短,使得写实的造型不再是一味地去模仿“过去”。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强调适合现代人口味的美感、形式感、装饰效果、整体风格等。写意的角色性不强的缺点刚好可以由写实去弥补。
写实和写意进行两者虚实结合的人物造型是既带有时代特征而又不完全拘泥于那个时代,将历史和创新融合,既保持了历史感又加入时代感,使角色形象更充分,更完善,具更强烈的装饰性、设计性的艺术效果,以达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升华效果。
写实和写意是辩证统一的,虚和实辨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纪实性和追求时代感是电视的重要审美特征,两者相辅相成。写实也就是追求纪实性,写意也就是追求时代感,纪实性和追求时代感的结合也就是写实和写意的结合。
篇3
戏剧化妆师是戏剧这个集体艺术家的一员。化妆是戏剧这门综合艺术的一部分。它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技艺,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戏剧化妆师,仅仅停留于技艺成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首先夯实文化修养这个根基。木本实而花萼振,根深才能叶茂。戏剧化妆师的文化修养是多方面的,仅就最基本的最必须的而言,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戏剧艺术修养,二是美术修养,三是美学修养。
一、戏剧艺术修养。戏剧化妆师的具体艺术任务是为角色化妆造型,从外观上塑造直观的角色形象。这一任务一方面比较简单,例如,通过特定技术与技巧化妆出一个工人,一个农民,一个士兵,一个老太太,一个老头儿,一位小姐,一位太太……使之符合人物身份,看起来很像,这并不太难;但另一方面,化妆又是很难的,难点在于个性化艺术化,而不是类型化模式化,即使是戏曲的行当化化妆也是如此。而要使角色化妆既形似又神似即生活化,又艺术化达到共性个性的统一就必须超越单纯的化妆技术层面,而进入戏剧艺术规律这一更深的艺术层面。戏剧化妆师首先要深刻理解剧本,认识到好戏的根源在于人物,戏剧的最高任务是刻画性格这一戏剧艺术的真谛,对剧作家在剧本中刻画的人物性格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对每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在每场戏每个规定情景中的性格体现与发展过程,都了然于心,体察入微这样才能做出准确的个性化艺术化的化妆造型。其次化妆师要深刻认识戏剧是动作和行动的艺术,人物化妆造型即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化妆造型要与角色的语言形体动作以及在整部戏中的行动线紧密结合。再次,化妆师必须把握戏剧的综合艺术特征,在为人物化妆造型时,要在导演构思的框架内,兼顾与服装、灯光、布景、音响的协调与融合,与之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
二、美术修养。戏剧人物化妆造型本身便是一种特殊的美术,是以活人为基质以其他物质材料为手段的造型艺术创造。因此戏剧化妆造型,与写实性绘画、写意性绘画、装饰性绘画,与雕塑艺术、建筑艺术、摄影艺术等息息相通。一位戏剧化妆师的基本素质是美术素质,他对美术应该有敏锐的直觉能力,有较高的审美鉴赏力,他对构成美术的形式要素如线条、色彩、明暗、构图应了如指掌,对美术修辞手段如对比、夸张、隐喻、象征等能运用自如,他要能把一切美术艺术手段,以审美的眼光巧妙地用到化妆艺术当中来。优秀的戏剧化妆师化妆出的角色形象,往往是一幅人物肖像画,或者是异彩纷呈、错落有致的群雕作品,当这种肖像画似的或群雕式的人物造型被拍成剧照后,可以让人们当做美术作品来欣赏。如:舞剧《白毛女》中的白毛女,歌剧《江姐》中的江姐和“绣红旗”的场面,话剧《茶馆》中的王利发以及剧终时三位老人撒子钱的场面,等等。
篇4
文学编辑审美意识不断提高的意义在于,他们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通过文学期刊这个载体,对读者的思想教育、身心愉悦、情感交流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在传播精神文明的同时,也传播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审美意识应该在满足读者需要的前提下,影响作者的审美观念,引导审美活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激励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生活。
文学编辑在工作实践中,一方面要忠实于艺术,客观地对待自己的审美对象;另一方面,还要在审美中实现自己作为精神主体的价值。因此,艺术的审美、社会的审美、思想的审美三位一体的审美意识结构,实际上也就是认识文学作品美的规律的途径。无论是哪种美作为一种信息都是基于一定的心理状态才有意义,因而审美意识的结构不是恒定不变的。一般来说,文学编辑审美意识的结构是由艺术的审美、社会的审美、思想的审美三者构成的。
文学编辑的艺术审美,最基本的目的是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的追求。编辑只有在艺术审美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社会审美和思想审美;文艺作品作为人们精神活动的特殊形式,遵循着“客观的社会生活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体现”这一基本规律,编辑的社会审美意识,应该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种本质方面的发展规律,从对社会历史生活的感悟和运动规律的把握上来考察与评价文学作品,并以一定的时代精神、美学理想和文艺理论为依托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一部好的文学或艺术作品需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文学编辑审美中的思想审美决定着作品时代精神的体现程度和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程度,强调作品的社会性和思想价值。
艺术审美意识、社会审美意识和思想审美意识是互相融合统一的。编辑审美只有具备了以上3种意识,才能对时代、社会、个体等诸因素进行合理的思索,才能具有历史与时代的使命感。从而去发现那些积极思考人生,努力捕捉社会信息,深刻感悟具有时代精神的好作品,并在编辑事业的发展进程中,获得自己的综合审美意识。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审美现象,文学编辑必须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文学编辑在具体编辑工作中的审美倾向,是由其审美意识决定的,审美意识直接影响着其编辑作品的质量。
(一)审美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文学编辑要加深对文学审美的专业知识的把握和对基础学理论的掌握和应用,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审美活动中的观察力,发现美的敏锐力,和对美的鉴赏力。如今随着传媒业的蓬勃兴起,人们的审美角度日趋多元化, 但是美的本质不变。编辑就要具有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素养,在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找出美好的事物,在作者的文稿中找出美的形象,把自己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而开阔视野,扩展思维,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敏锐力、发现力和鉴赏力,成为一个行业专家。正如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的,“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中发现和创造美的过程,就是对一个编辑审美意识的最好检验。编辑的审美素养和对美学的不断地研究和实践,就是审美意识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随着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审美意识的提高是可把握、可具体操作的事情。作为审美主体的编辑,只要具有审美的需求、自觉性和进取性,终有一天其眼光会透过层层迷雾,片片芜杂,看到隐藏在迷雾后面的亮点和掩盖在芜杂下面的清流。
文学编辑要提高审美意识不仅要坚持自己的审美理想,遵循自己的艺术规律,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想象和个性,更重要的是要始终牢记艺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人格。
篇5
关键词:艺术教育;审美能力;高职;美术;实践
艺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审美教育。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获得审美认知,加深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认识;通过艺术鉴赏,可以获得审美教育,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心灵上的启迪;通过艺术欣赏与创作活动,可以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审美。社会发展给学生的审美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之外,审美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而艺术教育恰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在这里,以高职学院美术教育实践研究为例,谈谈当前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1 高职院校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近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职学院的学生以专业技能学习为主,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补充。学生渴求艺术知识,但面对就业压力,学历的偏见等让学生的学习重心几乎都在专业知识上面,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对艺术审美的教育,再加上外在的诸多因素影响着学生们的审美观。所以,通过艺术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已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面临的重要任铡
高职学院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对于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高职学院应该有自己的艺术审美教育特色和适应性。并且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文化的繁荣,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也在发生改变,对高职学院的大学生艺术审美教育功能的时代性,艺术教育手段的先进性,艺术审美教育的生活实践性,以及艺术课程设置的规范性等这些方面都需要与时俱进。
2 公共艺术教育是审美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目前,大学生艺术审美教育的途径主要来自于公共艺术课程教育、社团活动、讲座、网络教育、艺术活动、展览等多方面。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是学生提升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2.1 公共艺术课程内容的丰富与完善
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公共艺术课程成为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指导方案也成为许多专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的参考,各院校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软硬环境和特色开设了各门类的艺术选修课程。我院具有二级美术美院,学校充分利用了美术教学资源这一优势开设了丰富多样的艺术选修课程。比如陶艺课、装饰画、书法、漆饰、广告鉴赏、舞蹈艺术鉴赏与基本练习、食全食美、欧洲文化鉴赏、卡通泥塑、茶艺品制作与烧制、健与美、瑜伽、形象设计、国标舞、西方文化鉴赏、摄影、西方民俗文化鉴赏等,充分发挥了具有艺术类专业的综合院校的优势。学生根据教师上报的选修课程名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需求自主选课。
时代在发展,美术作品的材料与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内容也在与时俱进。相比传统的美术史论欣赏类课程,在公共艺术课程的选择上学生们更愿意选择沙画、陶艺、衍纸艺术等有创新、有挑战的新的艺术形式。教学方式上,学生们也更喜欢老师互动式的教学而非灌输式的教学。这也对教学内容和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丰富和完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内容,实现学生对美的感知,实现鉴赏和创造能力的更好培养。
2.2 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
高职学院学生的培养主要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但学生的审美品位、艺术修养会不仅是个人素养的体现,也会促进其专业的发展。如我院食品专业,制作的作品中也存在视觉美的艺术,对美术中色彩、造型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产品制作中创造出美的作品来。这也就要求学生在选修艺术课程的时候结合专业去选择,促进其专业的发展。
2.3 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与创新
科技的发展,教学的发展,对艺术教育的广泛普及,艺术审美教育资源与教学条件、手段都在发生变化,艺术审美教育的深入与持续应与时俱进。因此,对艺术审美教育课程的研究要结合时展,无论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还是教育手段方法上都应具有创新意识。
学校主要以艺术选修课的形式完成艺术审美教育。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要结合学校自身的硬件与软件建设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最大力度地推进艺术审美教育课程的发展与改革。
积极创建校内校外实践活动。做到课堂教学与组织参观当地博物馆、美术作品展览等艺术活动相结合,与组织文艺活动、美术大赛等活动结合。支持建设各种艺术社团,支持社团组织艺术活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另外,网络发达的今天,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艺术交流与教学探讨。
3 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与审美能力培养
艺术审美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在课程教育中使学生获得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将正确的审美观和行为规范传递给学生,使其健康的发展。
3.1 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教育是提高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对美的认识与感受,提升学生们的艺术鉴赏力,并达到具有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绘画、雕塑、工艺和各种建筑艺术的欣赏课程都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审美感受能力。欣赏者从建筑《流水别墅》中感受建筑与环境的相互交融的视觉美感;从中国画《清明上河图》让了解了北宋时期的城市生活的面貌,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与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从雕塑《大卫》中看到了大卫形象的崇高优美与智慧;从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看到了列宾对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的同情;在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美术作品欣赏中,增加对美术作品材料的感知以及对美术作品表现形式的理解,不断获取审美感知经验,提升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在艺术作品欣赏中感受美与丑、善与恶,获得视觉的美感和心灵的净化,这一切来自于审美色感受能力。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加深对艺术作品的表现语言的理解,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得到美的熏陶。审美能力的提高也包含了审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在对美术课程的学习中,掌握其艺术特征,深刻理解艺术的美,并将这种认识提升到审美的表现与创造能力。也就是在生活中(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学习中,能够具有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创造美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能力,这是审美能力培养的最高阶段。
3.2 美术实践性研究
这里美术实践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在美术实践中掌握艺术规律提升审美修养。美术教育包含审美鉴赏类如中国画鉴赏、服饰鉴赏、中外美术史欣赏、西方建筑赏析等;艺术理论如美术史论、美学概论等;技能实践类如陶艺制作、沙画艺术、装饰画表现等。通过美术实践教学,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美术表现技巧与形式美感,在实践体验中加强对美的认识与体会。
二是审美能力对实践生活的指导。这里包含着教育观念的认识改进。艺术审美教育不单单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运用艺术思维进行生活实践。艺术审美教育既能够赋予学生精神给养,又要做到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美术一些艺术课程与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如服饰文化、家居文化等。艺术审美教育也担负着认识与创造美的任务。通过艺术教育的学习,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并将学到的一些审美方面的感知与能力运用到生活中,指导生活实践,同实际生活相联系,践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比如服装设计鉴赏,不仅提高了对服装设计的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学会衣着搭配,提升形象美感。
4 结语
加强高职院校的艺术审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当前高职学院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另外,在艺术教学过程中还需不断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规律,切实为培养出具有良好审美素养并且懂专业技术的当代技能型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席勒(德).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李泽厚.美的历程[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篇6
关键词:艺术创作;创作美;创作思维;艺术想象;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199-01
艺术是人类独有的创造,只有人类才能创造和欣赏艺术。艺术的创作过程实质上就是艺术家认识生活并表现生活和表达情感的过程,认识生活是表现生活的前提,表现生活和表达情感是认识生活的结果。此外,研究艺术创作还必须了解艺术创作的本质问题与艺术创作过程中相关的创作环节。
艺术创作是人类为了满足自我审美的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的源泉来自生活,但不是复制生活,而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并用艺术手法将内心感受通过对物质材料进行提炼加工并最终创造出符合美的规律的艺术作品。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他的经历、性格、审美等对他的创作风格有着重要影响。
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对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更加准确深刻的认识。所以对整个艺术创作过程进行分析十分必要。一般来讲,创作过程有三个阶段:
1.感受生活、收集素材
艺术家要进行创作,首先要感受生活。美的作品产生,需要艺术家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没有一定的生活体会是无法创作的。有了丰富的生活感受和对生活的广泛体验和深刻认识,才能创作出反映时代的作品。对于题材的找寻要深入到生活中才能深刻的表现生活,从而确定艺术创作需要的主题等。创作主题不可能凭空产生,都是来源于生活,离开生活,艺术创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当然,一旦有了创作主题,就要收集创作资料,而这一定要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如果闭门造车,就会寸步难行。古代的一些大家都长期居住山野,现代许多画家到祖国的各地去寻找题材,要成为富有独创精神的画家必须师造化。此外我们在艺术创作之前,要去生活中感受并寻找令自己感动的最渴望表达的东西。学习山水画过程中,要多写生,才能更深入的了解山川自然的美,让它从内心深处打动我们,这样我们的创作才是生动的富有情感的。
2.构思阶段
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是艺术家对于他生活的时代的一种审美认识,是对生活原材料进行提炼加工的一个复杂的精神活动。艺术创作一旦失去了艺术构思,就不会产生真正的艺术创作。因而,艺术品是美术家在头脑中对社会生活审美反映后的产物。艺术家对生活经过了长期的观察体验后,在特殊条件下,由于兴奋而突然产生的一种绘画感觉,就是我们所说的灵感。从根本上说,美术创作必须从生活出发,美术家必须到生活中去,创作才有可能成功。所谓的创作为的就是创作美的作品。构思过程中首先选择题材,提炼情节并塑造有关美的形象。在题材问题上,要突出主题坚持多样化。塑造美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创作的主要任务。艺术作品越具有典型体现共性的特点,艺术作品就越有生命。而这样的艺术品的塑造离不开生活,也需要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一定的艺术手法对生活原材料进行提炼加工最终形成自己的的作品。因此艺术家本身的构思在此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艺术家的构思对发掘主题,确定中心思想并通过什么表现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品的内容只有经过艺术家的思考提炼,再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供欣赏并符合审美规律的艺术品。从而让艺术“高于生活”。最后,要选择正确的材料来完成构思。
3.创作阶段
通过以上的创作准备,最后就是创作阶段。简单地说,艺术创作就是从审美认识到审美表现,最后体现在完成的艺术作品上。在最后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创作作品所需的一系列元素以及选用什么材料进行表现直到把自己构思好的想法表现成作品。创作完成后还要对作品进行反复修改推敲。因为艺术家修改自己的创作,其实是不断认识生活,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很重要。
艺术的创作对创作者而言很重要,如何创作、创作中的环节、创作的目的,特别是艺术创作的三环节,因为这三个环节在具体艺术实践中是相互联系、相互穿插、相互补充的,是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体验生活阶段是基础,艺术构思阶段是重点,创作阶段则是关键。这三个阶段必须密切结合,互相联系起来。总之,以生活为基础,经过艺术家的精神创造,最后以物质形态体现出来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创作过程最基本的环节和形式。归根结底,我们的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思想、离不开美,只有这些环节相互联系,才能创作出完美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王朝文.美学概论[M].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篇7
一、审美能力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提高感官与心灵对形式美的感悟和品位能力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增强对于形式美的感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种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这种现象是当代学生必须要面对的,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对美的发现和对于爱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的形成都是基于这种形式美。形式美具有四大要素:色彩、线条、声音、形体,这四大要素中有三个都是对于视觉的体验。高校中对于美术的教育,通过系统的教学,将美术的知识和美术欣赏通过形式美的方式进行教授,从而增强学生的美术实践,使学生在内心构建起一个审美心理的结构,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于形式美的感悟与品位能力。
(二)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生境界
审美能力能够在无形中塑造、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超于一切现实因素逐步获得学生对于自由的人生的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从而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能够改变学生的心态,从而改变学生的一切活动,致使学生的心理、身体都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生活更加具有活力。比如,在对梵高《阿尔的吊桥》进行赏析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这幅作品,体会到强烈的彩色应用,能够想象这幅作品是多么的大胆创新。通过对画中任何自然的洞察,体会到了梵高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对理解的渴望。通过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中深切的感受到梵高画的美,能够体会到画中美的感染,从而体会到梵高的伟大情操,这是其他教育培养所达不到的。只有审美,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事物的美,给学生的感官和情感提供享受,使学生的精神受到鼓舞,从而感受到人生的真谛,从而受到陶冶,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趣味。
(三)在学习生活中思维模式更趋完美
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是为模式从理性向感性、抽象和自由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加强,提高学生的自由创造能力。就像在劳动创造中,劳动可以使劳动者提高劳动的技术,从而不断改善操作,从而提高劳动者的把握能力和创造力。同样的,美术教育也一样。通过审美能力的培养,将美术教育中直观的造型和理性的实用目的融合起来,使技术艺术化,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为社会接受和使用。
二、提高高校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
对于审美的理解能力,就是要在对作品的感受的前体现,加深对于自然事物本质的把握或者说是对于艺术作品的内容意义的掌握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需要在长期的美术教育中有意识、无意识形成的,是文化熏陶的结果。它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加大对于自然和艺术的接触,从而获得感悟,又要学生能够具备大量的知识储备,从而具有丰厚的生活底蕴。所以,要想具有这种审美理解力,首先学生就要接受长期的对于一般知识的教育,通过这个过程,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其次,当学生的知识储备已经达到要求后,就要使用特殊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于审美理解力的形成。通过这两个过程,可以使学生给你加深对于各种艺术的表现技巧的理解,从而能够每个作品中的各种象征意义和各个典故,从而能够对于作品的哲学思想能够较好的把握,体会到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精神。
(二)确立审美知觉在美术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运用审美知觉原理进行的。知觉是对各种事物的不同特征,比如事物的形状、空间、色彩等,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把握,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直觉力、对美的感受力。这是一种自然的艺术知觉,它通过审美的活动,建立起作品的基础,从而搭建起学生和作品之间的桥梁,比如学生对于审美的想象、审美的认识和审美的创造等。高校美术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学习绘画从而实现对于学生的审美知觉的开发,这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视觉训练是高校教学的最终目的。将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美术教学中的核心就意味着,通过学生生理和心理对作品的感知,从而建立学生对于作品的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意味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步骤,要将教学的方式、思想以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实现既能与主体思维方式的相统一,从而事项高校美术教育从技术能力的培养向着视觉思维能力方向培养的全面转型。
(三)培养审美主体的再创造能力
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其根本就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再创造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形成审美自由的观念和心态,认识到艺术的审美自由是人类劳动的最高形式的特征,从而使学生能够具备自由创造的审美意识。其次,要从学习方式入手,提高学生对于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审美情感,教导学生求异、质疑、想象,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超越现实的局限,创造即时性和偶然性的审美情感,使艺术的想象在大量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基础情感上,成为作品。最后,要教导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培养凌驾于生活之上的艺术审美。
(四)具体化审美表述的方法
审美的表达,是建立在许多基础上的,比如民族、环境、文化、历史、经济、专业修养、语言等,这些都是学生自身的一种能力。能够对一副优秀的美术作品做出高质量的评价和鉴赏,都取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学生这方面的培养,需要遵循一定的过程,从浅入深、由简到繁、从局部到整体,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单一的技巧表述,单纯从技巧上让学生进行作品的分析,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所学的知识对作品进行表述。比如,当学生在进行色彩的研究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色彩的学习,尝试对色彩分析的表述。只要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学生审美表述的能力,就能实现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篇8
关键词:审美 思想品德
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不可缺少的环节。美术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中学教育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比如有不少青年学生,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对人体绘画作品和扑克、画区别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有的人由于受到品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活力,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歌颂,它是一种健康的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扑克和画刊宣扬的是低级趣味、寻求感官刺激,它们用纯自然主义的手法甚至变态下流的方法故意宣泄、亵渎情爱,引导人们走向堕落。学生通过接受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就能自觉抵制品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也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欣赏人体美术作品,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教育可能会比讲抽象的道理或硬性制止学生看品的效果更好。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此之外,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对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大有裨益。
第二,它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马克思历来十分重视青年一代的审美教育,要求他们不但要掌握科学,而且要懂得艺术。认为艺术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且能鼓舞人们改造世界,去创造美好生活。他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众所周知,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早在古代就被人们所认识。我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教育制度已比较完备,在教育内容上,主要科目都有德、行、艺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内容。封建社会晚期,美术虽然未被列为必修课,但“琴、棋、书、画”却一直作为士大夫阶段―知识分子在文化素养方面自我完善的内容之一。但是,期间,审美教育没人敢提,爱美追求几乎成了资产阶级的专利。那时,中学生美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中学生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倒退。党的以后,中学美术教育事业也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得到了重视,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审美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识,中学美术课得到了全面恢复,被国家教委列为普通中学的必修课。
从人类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们对美的需求是在精神上寻求心理平衡和自我实现的必然,它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需要。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展美、追求美、更好地创造美,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中学其他课程所难以替代的。
第三,中学美术课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美术技能训练,有益于将来的社会工作。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美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用途越来越广,与人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除了绘画、雕塑这些观赏性艺术属于纯美术之外,生活中许多方面都与美术有关。譬如,要盖一幢大楼,设计时必须考虑大楼的外观,要考虑大楼的造型、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而造型、色彩就属于美术范畴。
篇9
【关键词】舞蹈审美功能 动觉艺术 舞蹈
美是一切艺术的本质特征,是舞蹈艺术的精华。舞蹈是表现人体美的一门艺术。它讲究形体美、动作美、线条美、姿态美,它是无声的美,并通过这种无声的美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舞蹈作为人类起源最早的艺术形式,它和具有优美激昂的旋律、强劲轻快的节奏的听觉艺术的音乐不同,和具有抒展的线条、绚丽的色彩、矫健的造型的视觉艺术的美术也不同,舞蹈是一门动觉艺术。在人的感官系统中,动觉也是一种与心灵、精神密切相关的知觉。它有节律、有姿态的造型,有礼有节的动作,能培养人健美的形体、端庄的仪态举止,进而影响人的心灵世界。人格美、精神美应是内在精神和外在形体统一的美。动觉还是人的一种本能,因为人自身是一种有肢体活动的物质存在,肢体活动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性的。它要求肢体具有配合身心协调的能力,才能善于自我控制,达到自律、自主、自觉的境界。而节奏是训练协调性的最好手段。通过有节律的肢体活动――舞蹈,就能使肢体总是处于协调状态,进而达到身心协调,达到情、意、形的协调统一。舞蹈赋予学生以丰富多彩的美的律动和姿态,从而使学生情感得到满足。舞蹈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即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师应借助舞蹈教学中的各种手段,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以情感染学生,以情陶冶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学生,使学生的个性更加和谐、更加完美,从而实现舞蹈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一、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
美的感受能力,是指人们凭借各种感受器官,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能力的培养。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对审美对象外在形式美的感受能力。二是指对审美对象的情感表现和象征意义的感受能力。
1.舞蹈教师自身应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舞蹈教师是学生在舞蹈课堂上最直接的感受对象。舞蹈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使自己转化为对学生有审美意义的美的感受对象,舞蹈教师要力争从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达到完美的统一。从外在看,舞蹈老师要有一个优美的体态,它不仅是健康的,而且是灵活谐调、善于表现的。舞蹈老师的穿着打扮往往是其情操的直接表现,要能引起学生的美感和尊重。
2.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感训练。舞蹈教学中美感训练是舞蹈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之一。它既是训练一种表演能力,也是训练一种美的表现力,更能使学生在学习训练中感受到舞蹈美。在舞蹈基本功训练时,除了要求学生完成和掌握舞蹈最基本技术技巧外,还要注意培养表演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即在基本功训练时要感到一投足、一伸手就是美,就是音乐,就有思想,就有灵魂,要让学生认识到再单一的动作也有美,也有艺术。舞蹈训练是严格而规范的。舞蹈的各种位置、角度动作的高度、转、翻、跳以及舒展的舞姿都是很规范的。把各种规范的动作编排成舞蹈组合,那么这个舞蹈的舞姿就是优美的。没有各种动作的基本规范要求,决不会出现舞蹈组合的美。所以规范动作是舞蹈美的基础,应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并逐步培养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感受美、展现美的能力,从而充分体现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
3.多方面为学生提供有审美意义的舞蹈对象。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舞蹈教学录像带、观看同学的舞蹈表演、观看课堂上学生的舞蹈示范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受到舞蹈这一流动韵律之美而达到内心的愉悦。
二、舞蹈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能力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与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的识别,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对审美对象性质形态的领悟与鉴别的程度,并能给予审美评价。舞蹈教学中对美的鉴赏能力是学生对舞蹈的鉴赏而进行的。通过几年的学习、训练,对舞蹈的感受,学生应该认识到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它蕴涵了丰富的美的内涵。它包括人体动作的美、队形的美、服饰的美、音乐的美、歌词的美等等。可以说舞蹈的美包括了音乐美、美术美、文学美,它是人的生命力的具体体现,是人体美的具体反映,舞蹈给人一种稳定感、协调感、灵活感、流畅感,从而达到内心的净化,达到一种美的思想境界。
三、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
对美的创造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在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舞蹈教学中美的创造力是通过舞蹈基础训练、舞蹈表演、舞蹈创编体现的。
1.舞蹈基础训练使学生身形更加优美
学生在三年或五年的学习生活,经过不间断的舞蹈课的学习练,学生们的体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对美的创造较明显的表现在对自身形体自然美的创造上。
篇10
摄影 校外教育 校本课程 审美
作为实施新课程标准而开发的摄影校本课程,是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摄影校本课程在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
一、学习摄影艺术理论,打造基本艺术素养
学习必要的艺术理论知识,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不仅为学生的艺术活动奠定了基础,而且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艺术素养的形成。举起照相机,用取景器对准被摄对象,按下快门,看起来多么简单的动作。但就摄影而言,许多艺术的涵养都是蕴含在这一简单的动作之中。因此,在摄影课中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学一些必要的摄影艺术理论,有意识地提高他们的艺术涵养,成为笔者组织摄影课教学的一块重要内容。比如,在“摄影用光”教学中,笔者利用典型实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光线是摄影者的画笔,是摄影的灵魂。让学生正确认识光线,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学生在掌握了光的艺术造型理论之后,创作出了不少有着优美光影效果的摄影艺术作品。如学生蔡某在一幅反映同学课余生活的作品《听心事》中,利用侧逆光,将坐在公园小长城阶梯上听同伴讲心事的同学拍得鲜明生动,逆光不但勾勒出同学优美的身姿,而且使几位同学聚精会神的神情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对摄影家来说,艺术的生命在于独到的审美和敏锐的发现。为了让学生达到如此境界,我们结合自己所拍摄的校园生活摄影作品,系统地讲了诸如线条、影调、景深等各种摄影艺术造型理论,以此培养学生对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别技能,从而形成敏感而细腻的审美能力,以及对千变万化事物的瞬间完美把握。比如,我们在进行花卉专题摄影教学中,引导学生观赏校园(公园)中的各种花卉,分析摄影艺术造型手段在花卉拍摄中的运用,用特写及小景深来突出花卉这个主体,同时运用侧逆光使花卉更富有质感和立体感。学生掌握了这些理论后,拍摄出的花栩栩如生。正如学生陈某在拍摄活动中所说的:摄影让我渐渐学会了用美的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并用摄影镜头来记录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可见,摄影艺术的熏陶,使学生学会了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独特的美质,他们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积聚于内心,从而升华成稳定的艺术素养。
二、开展摄影创作实践,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艺术创作实践可有效地让学生将审美理念转化为艺术成果,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使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提高。摄影艺术如同其他造型艺术,操作性强是其基本特点,摄影创作活动在摄影艺术活动中理应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我上摄影艺术课一直主张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走进大自然,可让学生为千姿百态的世界所陶醉,主动地去发现美、捕捉美、表现美;同时又能引发创造美的欲望、兴趣。学生董某运用自己制作的针孔相机,通过观察和选择,拍下了许多身边的建筑,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构筑出一幅幅美的画面。
一幅好的摄影艺术作品,不但要表现自然美,更重要地是要表现出人对社会美的感受,表现作者强烈的感彩和审美情趣。在风光花卉、校园生活、体育运动、街道风采等一系列摄影专题创作中,学生们创作出了不少自己对自然美和社会美深有感触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在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的“虹口区摄影特色示范校学生作品联展”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摄影活动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逐渐形成了其基本的艺术素养和高尚情操。
三、全面组织摄影评论,发展审美评价能力
只有提高了美的分辨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开展摄影评论,提高学生审美评价能力,是摄影教学(同时也是校外摄影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幅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总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统一。通过对佳作的欣赏,可以体验到原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从而能够与作者共享作品的美。我在组织教材上的“佳作赏析”教学时,除了让学生仔细品味教材中对摄影作品的点评外,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该作品的看法,让学生分析作者从构思到各种造型因素的成功运用,分析作者对作品的感情投入,充分领会摄影作品在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以及作品中其他值得自己借鉴的地方。此外,摄影作品欣赏课中我们还展示一些诸如布列松、亚当斯、马克吕布、等世界名家的名作让学生欣赏,并从中了解常见的一些摄影流派、摄影风格,通过对摄影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分析,逐步形成自身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素养。
除了通过欣赏佳作获得审美感受外,我们还让学生对摄影艺术作品进行系统的分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认识与理解,写出简短的摄影评论,也可以是学生摄影作品的自评与互评。我将学生书面摄影评论作为摄影课学习评价的内容之一,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摄影评论写作活动,并将学生的部分优秀摄影评论以“一作一评”的方式在网站和博客中展示出来,以便同学之间相互借鉴、交流。
总之,摄影艺术教学(校外教育摄影教学)让学生在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体验中,提高了审美情趣,培养了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摄影艺术课不失为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渠道,值得我们为之做更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2]新课程?教育学术.
[3]现代化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