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两委班子任职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4 15:3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两委班子任职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村两委班子任职报告

篇1

根据镇政府的安排,卢沟村财务经村两委自查,现将自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卢沟村共8个生产小组,510户,共2100人左右,两委班子成员共8名。

村里无村办集体企业。

二、财务状况:根据镇政府具体安排,结合我村实际情况,村两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了财务检查:

1、在财务审批程序方面,村委员会都能严格执行财务审批制度,对于农民关心的土地补偿费的发放,工程项目的开支等根据规定都召开了相关的会议,按照4+2+1工作法进行决策。在清查过程中未发现除会计外的其他人代收款现象,集体资金管理趋于规范化、制度化。

2、民主理财监督管理情况:以民主日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村务、政务公开工作,民主理财小组发挥了监督作用。村理财小组成员由3人组成,不定期召开民主理财会,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由财务人员对发生的收支情况进行通报,解答群众提出的疑问,并将结果按时上墙公布,切实加强了村务、财务公开工作,做到了政务公开一事一公开,财务公开一票一公开。使两公开的内容完整,程序规范,格式明了清晰。

3、各项收入、支出清查结果:就村委员会20**年的收入、支出进行统计清查。集体的主要资金财是镇政府补贴村级转移支付资金。我村支出大于收入,主要的支出项目是生产性开支和非生产性开支。

三、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镇政府推出了村级会计委托制、民主理财制、村级两委交叉任职等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是,我村财务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报账不及时。由于各方面原因,我村财务支出项目、款额,与镇政府对接不够及时。

四、对策:通过这次清理工作,村两委对财务管理都很重视,在审批权限、审批程序上都能坚持执行财务审批制度,在财务决策上发挥了民主监督作用,但是我们所做的与镇党委政府要求的还很远,经此次自查我村两委会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1、加强村级资产管理,努力控制非生产性支出。

2、及时报账,做到与镇政府财政所及时、有效对接。

3、建立征用地台帐,及时登记耕地变动情况,理顺往来关系积极做好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为农民增加收入,维护我村稳定。

村财务会计自查报告范文二:

观云村辖6个村民小组,1589户,共5109人左右,两委班子成员共12名。根据来宾镇政府的安排,观云村村财务经组织村两委自纠自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个人方面作为一名村会计,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高思想认识,认真领会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及措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我还主动学习其他多种知识及技能。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专业知识,以便更好的干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中,自己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在工作中能够坚持原则、秉公办事、顾全大局,遵守财经纪律。认真履行会计岗位职责。

二、财务状况:

(一)严格按财务审批程序执行。

村委员会严格执行财务审批制度,对于农民关心的土地补偿费的发放,工程项目的开支等根据规定都召开了相关的会议,进行民主决策。在清查过程中未发现除会计外的其他人代收款现象,集体资金管理趋于规范化、制度化。

(二)建立日常财务收支管理制度。

重视日常财务收支管理,为了加强这一管理,我们建立健全了各项财务制度,这样财务日常工作就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三)建立民主理财监督管理制度。

以民主日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村务、政务公开工作。村民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由财务人员对发生的收支情况进行通报,解答群众提出的疑问,并将结果按时上墙公布,切实加强了村务、财务公开工作,做到了政务公开一事一公开,财务公开一票一公开。使两公开的内容完整,程序规范,格式明了清晰。

(四)做好村级财务结报工作。

我能够立足岗位,认真完成好本职工作。村财务总是村民关注的焦点,我对村务公开一直很重视,每次民主理财结束后,我都将各项收支整理好,让村民监督。

三、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近年来,镇政府推出了村级会计任职及工作的种种制度,使我村财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同时,也应该看到,我村财务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报账不及时。由于各方面原因,我村财务支出项目、款额,与镇政府对接不够及时。经此次自纠自查我村两委会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篇2

王连春

近年来,个别先进的村级班子相继跨掉,多年来花费巨大心血树立起来的先进典型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对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分析了这种现象的成因,找到了一些解决的对策。

一、先进村班子跨掉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几个先进村级班子跨掉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导致村班子跨掉的原因大致有7种

1、名不符实,“先进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先进村。由于先进村认定单位制定的先进村认定标准存在不科学之处,更多地突出了经济建设方面的指标,弱视甚至忽视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考核指标,加之在先进村认定考核过程中考核人员对难于准确把握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指标把关不严,降低了这方面的考核标准。上述原因导致认定的“先进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先进村,这些村从被认定为先进村之日起就留下了跨掉的基因。

2、先进村班子的主要领导个人素质存在严重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家长作风严重。先进村往往工作业绩比较突出,村班子的主要领导具有较高威信,久而久之家长作风也慢慢形成,遇事不征求群众意见,不与其他班子成员商量,搞一言堂,造成班子成员不团结。二是不注意加强学习,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不能逐步提高,对新形势、新变化、反应迟钝,对新问题、新矛盾解决起来束手无策,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三是工作懈怠责任心不强,满足于以往突出的工作业绩,不思进取,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对群众的强烈呼声无动于衷,对群众要求解决的问题敷衍塞责久拖不决。四是不能清正廉明,不能认真执行各项法规和政策,公款大吃大喝摆阔气,大肆贪占挪用集体资产或资金。由于班子主要领导代表了班子整体,人民群众往往将主要领导的行为等同于村班子的行为,难免对村班子产生看法。

3、村班子自身建设不稳固。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基础差,先进村的个别班子成员是在家族势力影响下选配上来的,工作受家族的影响和牵扯,碰到涉及家族势力根本利益的重大事件时,不敢坚持原则,偏袒家族势力,进而同其他班子成员产生尖锐的矛盾,导致班子内耗。二是班子派性分化,有些先进村班子本来并无族性影响,但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部分班子成员由于私心膨胀,拉帮结伙,造成班子不团结,矛盾尖锐化,导致班子解体。三是村班子主要负责人特权思想严重,听不得不同意见,搞霸权主义,对其他班子成员实行高压政策,其他班子成员群起而攻之,“令不行、禁不止”,班子一盘散沙丧失战斗力。四是不能按要求及时召开各种形式民主生活会、谈心会座谈会等会议,不能及时化解在工作和生活中产生的隔阂和误解,导致班子内部产生矛盾。

4、财务管理混乱,群众不满情绪严重。财务收支无计划,财务账目不清,账务处理手续不完备,程序不合乎财务制度的要求;重大开支班子成员不经集体研究通过,私拿钱款随便支出私开公报,个别班子成员甚至挪用集体资金,打着壮大集体经济的旗号,使用集体资金干自己的事;不遵守财务公开制度,不公开或者不全面公开,甚至搞假公开,编造虚假开支蒙骗村民。群众怨声载道,意见强烈。

5、发展意识不强,不思进取,工作无进步。面对迅速发展的宏观形势,不能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干事创业,发展没有新思路,改革没有新突破,不下大力气探索壮大集体经济的路子和增加群众收入的途径,只搞形式主义不解决实际问题,工作中千方百计牟取个人私利,群众生活没有大提高,群众收入没有大增长。群众对村班子产生失望情绪。

6、村干部待遇低,使得能力强的村干部流失。现行的财权、事权分配极为不合理的财政体制和不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迫使基层政府不得不千方百计的挖掘农村财力进行超越经济能力的超前建设,农村集体微薄的收入被大量挤占挪用,农村集体经济运转极为困难,个别村的村干部工资低于农民平均收入,甚至几年无法兑现,干劲越来越小,辞职另谋工作的村干部越来越多。

7、不能坚持理论和业务学习,政治理论水平不能提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能增强,做不到与时俱进,班子的整体水平达不到不断变化的新形式的要求,满足不了不断开拓三个文明建设新局面的需要,体现不出先进性,群众产生不满情绪。

8、村里的历史遗留问题,如长期的巨额欠款、多年积压的土地、宅基地纠纷随着村民权利意识的迅速崛起大量暴露出来,这些解决起来比较困难的问题,往往能将一些先进村班子迅速推倒。

二、针对上述先进村班子跨掉的原因,我们认为应采取从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更加科学的基层工作考核办法,促使基使层党委和政府更加关心农村干部,减少超越经济能力的建设,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正常运转,切实提高农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增强农村干部的吸引力。

2、加强先进村班子的教育和管理,切实提高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干事创业的本领。要实行分层次的农村干部教育和管理方法,对先进村班子尤其是班子的主要领导要进行更加全面、更系统党的基本知识、为民服务意识、带领群众致富本领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使之永保先进性。

3、严格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选举程序,建立一支团结协作的村两委班子。在村两委班子的选举过程中,要切实发动好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严格村两委班子的选举程序,严把村两委班子成员的任职条件,让真正能为民办事的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建立起一支团结协作干事创业的村级班子。

4、建立和完善村级事务规章制度,积极推动村级规范化建设。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依靠人民群众制定和完善村务处理制度和监督制度,优化村级事务的处理程序,强化人民群众的监督职能,保证村集体利益不受侵占。

5、对农村财务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狠抓村务公开,坚持月月公开,坚持月月进行民情答疑。实行严格的财权、事权分离制度,坚决杜绝村级主要领导管钱管物现象的发生。抓好对村级财务苗头性问题的及时解决,“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避免村民对村干部的无端猜疑。

6、强化先进村班子的发展意识。要采取组织先进村班子到先进地区考察、请先进地区单位的同志到当地做报告等多种形式,让先进村的村班子切实认识到:决不能满足已有的成绩,不思进取,裹足不前甚至固步自封。要给他们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定更高的包含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指标。让先进村的班子成员,没有懈怠的理由。推动先进村取得更快的发展速度,村民收入有更大的增长,生活水平有更大的提高。

篇3

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目前我县换届工作正积极稳妥地推进。截止昨天,全县175个行政村已全部产生出选委会,85个村完成了预选,产生了正式候选人,65个村完成了正式选举,其中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主任的13人。

一、主要做法

(一)成立组织,明确责任。为了保证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成立县第五届村委换届选举领导小组,下设政策指导、宣传发动、稳定和综合协调四个小组,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实施。二是落实县四大班子领导分包乡镇责任制。县四大班子领导对所分包乡镇的选举工作,亲临现场,督促指导,及时处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三是成立业务指导工作小组。我县从有关单位抽调作风硬、业务精的同志,成立了八个村委换届选举工作指导组,具体指导各乡镇村委换届选举工作。同时,各乡镇、村也成立相应的组织,完善配齐了各村支部班子,强化领导,为村委换届选举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二)宣传发动,营造氛围。按照上级精神,结合淇县实际,通过召开培训会,邀请老领导、老同志介绍经验等形式,对各村委换届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保证选举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印发《致全县广大农村党员的一封公开信》,广泛利用标语、简报、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村委换届选举的政策法规,营造了浓厚氛围。同时,建立信息报送、定期报告制度和来信来访制度,要求各乡镇和指导组上报换届的进度、做法和经验,及时在全县交流。

(三)制定方案,充分准备。制定了《xx县第五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方案》,对选举程序、选举方法、候选人条件等作了具体规定,并充实了公章移交、“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大学生村官竞选村委成员及对选举后组织和制度的健全等内容。各乡镇结合实际,制定了本乡镇的换届选举方案。为了方便操作和群众监督,我们还制定了《xx县第五届村委换届工作流程图》,真正做到了准备充分,部署周密。同时,对容易激化的不稳定因素,实行专人负责,重点化解,积极主动地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保证选举工作中不出现任何问题。

(四)调查摸底,吃透情况。村委换届选举前,我县对各村党支部进行了换届,对软、弱、散的村进行了整顿,对各村的公章、账目统一封存,并对村级干部现状、群众思想动态、外出选民情况等进行了全面调查,全面掌握了各行政村的基本情况,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制定预案,确保了选举工作顺利开展。

(五)严格程序,依法推进。我县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实施办法》的规定,依法推选产生村民选举委员会,并严格标准,登记选民。选举中,无论是预选还是正式选举,都能依照法律,严格程序,确保了本届村委换届选举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二、存在问题

尽管目前我县村委换届工作健康有序顺利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个别乡村宣传不到位,致使部分选民对有关法律、法规理解不深;个别村群众对换届选举参选积极性不高;家族参选竞争激烈等。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责任制。进一步完善领导小组定期例会制度,及时掌握情况,及时处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凡因重视不够、情况不清、工作不力造成工作失误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决不故息迁就。

(二)进一步加大换届选举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宣传换届选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动员“双强”能人、年轻有为的大学生村官和村支部成员参与到选举中来,加大一肩挑和交叉任职比例。

(三)进一步发扬民主,严格依法操作。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实施办法》的规定依法选举,真正选出符合民意的村委班子。

(四)进一步摸排情况,制定有针对性措施,确保万无一失。

篇4

一、全面开展“法律六进”活动

按照县普法办《关于进一步推进“法律六进”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农村、机关、学校指导督促普法工作的开展。

(一)多措并举,组织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广泛开展“村两委”换届期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县普法办在我县村“两委”换届之际,下发了《关于在全县村“两委”换届工作中开展法制宣传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乡镇、有关单位在村“两委”换届工作中,广泛开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学习活动,以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各司法所主动作为,积极参与所辖乡镇开展宣传工作,采取以会带训,专题讲座等形式给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并协助各乡镇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开展村“两委”的换届选举工作。县司法局在村“两委”换届选举期间,还派专人到“城乡共建村”、“扶贫村”和“计生帮扶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指导上述村依法依规开展村“两委”的换届选举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20日,全县在村“两委”换届选举期间共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宣传活动500多场次,受教育人数10余万人次,通过法律宣传,不仅使参与竞选的村“两委”候选人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同时也使广大选民的选举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有很大提高,各乡镇换届选举工作的依法进行,从而使全县的村“两委”的换届选举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为把“法律进乡村”工作落在实处,县普法办组织多期普法宣传活动。8月28日,县司法局和县普法办组织安监、环保、计生、国土、公证等部门到油坊店乡街道和周院村开展大规模送法下乡活动,在油坊店乡政府的配合下,组织村干、乡直单位和附近村民1500余人参加了活动。现场解答法律咨询160多人次、提供法律援助2件、分发法律书籍及资料一万余份,宣传气氛十分热烈。在周院村开展了法律明白人培训,向群众宣传与农民朋友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使他们通过此种形式学习法律、了解法律、懂得法律,并运用法律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县直有关单位也按照今年全县“法律进乡村”工作部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法律进乡村活动,如:县科技局多次组织班子成员到扶贫村、城乡共建村、计生帮扶村开展科技法规宣传,举办科普讲座,向人民群众送去科技方面的法律法规;司法所借力村级换届大舞台,开展了法律进乡村文艺演出活动,把枯燥无味的法律条文改编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法律文艺节目入户进行普法宣传。县检察院、县政务服务中心、花石乡、古碑司法所等单位根据各自工作特点,广泛开展了法律进乡村活动,群众的法律意识明显得以提高。

(二)深入推进机关单位的学法活动。为深入推进“法律进机关(单位)”活动,进一步加强我县各单位干部职工学法用法工作,提高机关(单位)干部职工的法律素质和依法执政的能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县委办下发了《2014年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意见》,为认真落实此项工作,县普法办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单位积极行动,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开展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活动。

1、落实制度,规范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机制。各单位按文件要求落实了各项规章制度。一是建立健全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领导干部学法制度;二是建立重大事项决策的法律咨询制度;三是法制宣传教育考核制度等,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使全县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得到了制度上的保障。

2、创新形式、学法方式多样化。为提高学法水平,县政府邀请省政府法制办法制监督处处长同志就“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举办的专题讲座,23个乡镇及现代产业园组织乡(镇)、村干部同步收看了该视频,陆玫同志从法治政府建设目标、存在问题,重点任务三个方面,全面生动解读了依法行政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案例,融学术性,实用性、指导性于一体,大家听后纷纷反映讲座举办十分及时,很有必要。县工商联邀请省法学专家蔡如堂教授就《公司法》开展专题法制报告会,组织干部职工及个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一百多人参加了会议。油坊店、梅山、全军、等乡镇邀请普法讲师团和法律工作者举办法制报告会18场次,有效的提高了普法效果。

3、开展以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为目标的学法活动。为提高村“两委”换届后新班子的法律素质,县普法办要求各乡镇结合本次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对新任村“两委”干部全面进行一次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基本上掌握与农村、农业、农民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张冲、吴家店、南溪、斑竹园、、等多个乡镇举办了新任职村干部法律知识培训班。县交通局、县工商联、县地税局等单位还举办法律演讲会、座谈会、知识竞赛等活动;县人大、桃岭乡、花石乡等39个乡镇和单位组织了干部职工的法律知识测试,灵活多样的学法形式,有效地提高了机关单位干部职工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三)加强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在学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各级政府、单位和学校的首要任务,为此,县普法办多次通知要求各有关单位和法制副校长要按县普法办统一部署,全力开展学校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把法律宣传进校园的活动开展好、组织好,并取得成效。

1、县直有关单位主动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建设美好校园、平安校园,8月26日县城乡规划局和县教育局利用为学校办理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一书两证”机会,组织开展了普法进校园活动,规范建设行为,引导学校及周边群众合理有序进行建房;9月10日,由乡人大牵头,乡安监办、公安派出所、市场监督所工作人员联合对该乡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及校园安全开展了专项整治活动;县公安局组织干警到部分学校开展了《道路交通法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宣传使青少年学生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县检察院道德讲堂走进校园传递法治正能量等等。

2、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教育作用。各学校认真开展法制报告会,法制副校长积极参与,用心准备,开展适合各年级段的法制宣讲活动。乡中心校在组织法制报告会的同时,还开展了法制书画竞赛,全乡9所学校两千名学生参加了比赛。和县职业技术学校等单位的法制副校长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四)探索企业法制宣传教育的方式。为提高提高企业经营人员以及劳动者的法律意识,我县相关单位深入企业、公司开展一系列的普法活动。各乡镇联合多部门到企业开展法律进企业暨安全生产检查活动;司法所将法制宣传送进景区,服务旅游;县经信委在工业战线上开展“江淮普法行”活动;县医保中心多举措开展工伤保险宣传咨询活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走进商场、批发市场等开展打击伪劣商品、小餐饮卫生整治等专项理治活动。

(五)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为增强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依法维权的能力,我局结合县城开展的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和全省卫生县城的活动为契机,积极向广大居民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每月在县电视台播出一期关于法律法规方面宣传片或讲座,每天播出两条关于法制宣传方面的滚动字幕。印制了5000余份法制宣传资料发放给社区居民,近期县普法办还还订制了3000余个法制宣传袋向居民发放,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的知晓率和知晓面。

二、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评选表彰活动

今年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深入扎实地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依法治理水平逐步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县普法办、县民政局对36个村(社区)进行了表彰。

篇5

关键词:农村民间组织;村委会;职能划分;角色衔接

中图分类号:C912.8;D92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3.03.021

农村问题实际上是超大的乡村社会如何组织和管理的问题[1]。时至今日,“以组织管理农村”已是政府以及研究界的共识。在这种共识之下,国家近年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促进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农村民间组织的价值、功能及发展模式、势态等问题。然而应该看到的是,农村民间组织的生成和发展是在村民自治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对农村民间组织的研究不应抛开这一背景独立开展。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视角探讨农村民间组织和村委会的角色划分与衔接问题,并就如何促进两者有效衔接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农村民间组织与村委会的角色定位

我国现行《宪法》以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组法》)将村委会定位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同时,通过诸多立法为这一角色设置相应的职能。通观现行法律,当前涉及村委会职能规定的既有中央立法也有地方立法,我们将这些立法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中央立法,包括宪法、法律以及各类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司法解释、中央部门各类决定。第二类是省级行政单位,省府所在地的市、计划单列市等所制定的地方性行政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它们当中包括了各省为实施《村组法》而制定的实施办法以及除此以外的其他行政法规和规章。第三类是县级政府以及乡镇政府出台的村干部管理办法[2]。从内容上看,除没有为村委会设置外交职能之外,法律为村委会设定了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医疗卫生,乃至于军事等方面的职能。因此,在文本制度里,村委会被制度设计为全能的农民组织。

但村民自治实践中,乡村关系行政化致使村委会完全脱离了农民自治组织的性质。研究共识认为,作为农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在实际运作中角色走样,职能发生错位和偏离;并非行政机构的村委会在实践中过多地执行了行政任务,而其社区自治职能却实施乏力;村委会及村干部使用行政而非民主手法管理农村事务,日常运作严重依赖或附属于乡镇政府,因此,村委会变现成为基层政府的“一条腿”或者派出机构[3]。

与村委会架构庞大的职能立法相比,现行法律中关于农村民间组织的立法不可同日而语。由于农村民间组织的种类繁多,各类组织有不同的设立目标和运作方式,并且不同民间组织有不同的职能,因此,我国尚无关于农村民间组织职能的统一规定,仅有关于民间组织登记、会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政或地方立法。2006年我国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但它主要是针对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而不是一般性农村民间组织。

立法上的空白为理论研究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一些学者从提高农民政治组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农村民间组织的角色和职能是代表农民进行利益表达,推动农村民主化,对农民进行民主化教育的[4];另一些学者从提高农民经济的组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农村民间组织具有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市场化等方面的功能[5];俞可平教授[6]通过实证研究概括了农村民间组织的作用,认为主要包括:推进村民自治,为村民提供各种服务,调解村民之间的纠纷,帮助老弱病残,维护农村安危,改善农民与党和政府的关系,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等。但是,从前述村委会职能立法上看,民间组织的这些职能均已包括在其中,那么,当村级场域内同时出现两种组织时,两者角色如何区分就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农村民间组织与村委会角色协调的实地考察

通过对辽宁、湖北、广东以及浙江等地的情况进行考察可知,当前在农村中较为主要的民间组织有三类:第一类是活动区域主要在村级场域内,以管理、服务农村居民生活为主要宗旨的组织,其代表是老年人协会;第二类是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组织,其代表是种植协会或者养殖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实体;第三类是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新型组织,其代表是社区理事会。

(一)生活服务型组织与村委会的角色区分——以老年人协会为例

浙江的老年人事业发展一贯良好,早在2007年,全省90%的行政村已建立村级老年人协会,农村老年人入会总人数达357.78万人,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73.36%,有51.73%的农村基层老年人协会已达到了“班子建设好,作用发挥好,制度落实好;有活动场所,有经费来源,有教育载体;老年人无非正常死亡,无赌博、吸毒,无参与、迷信活动的“三好三有三无”的规范化标准[7]。

观察该省村委会与老年人协会的角色划分时,我们注意到,按照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村委会和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应当反映老年人的要求,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为老年人服务;村委会应监督老人赡养协议的履行;老年人与家庭成员因赡养、扶养或者住房、财产发生纠纷时,可以要求村委会调解。而根据《浙江省基层老年人协会组织通则》的规定,老年人协会的一般职能包括七大方面,比较《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以及浙江立法中的条文可知,老年人协会的职能是村委会相关职能的具体化以及扩充,或者说,按照浙江地方立法,老年人协会代替村委会在村庄实施这方面的职能。在运作较为成功的农村中,村委会在《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中的职能基本上都是由老年人协会完成的,尤其是在家庭纠纷的处理,敬老爱老活动的开展以及老年人文化活动的安排上,村委会在这方面的工作几乎完全交由老年人协会实施。

就两者的职能区分而言,村委会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指导老年人协会工作,出面帮助老年人协会解决诸如活动场所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而老年人协会是村委会在农村老年人工作中的得力助手,两者是互助关系,老人协会的职能以及角色类似于村委会指导管理下的老龄工作委员会,彼此之间基本能够保持和谐合作,出现掣肘的情况并不多见,两者的职能及角色有明显的区分。

我们在广东的调查集中在珠海市S村。该村的老年人协会1999年成立,其主要经费是由村委会在集体经济收益中划拨一部分资金。2000年以来,老年人协会在属于村集体所有的平房设立了一个“老人活动中心”,提供扑克、麻将、象棋、台球等给村中老人消遣,通过收取台位费的方式弥补日常支出,如水电费,设备、器材损耗等。该村老年人协会还有一个职能,就是在春节时与村委会合作,组织“舞狮子”活动,逐户贺年并获得“红包”,这是老年人协会最主要的一笔收益。除此以外,协会不具有调解家庭纠纷,监督赡养协议执行,发展老年人公益事业的职能,实践中这些职能主要由村委会依法承担。可见,S村老年人协会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但也几乎没有摩擦和矛盾,老年人协会对村中老年人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职能,基本上属于“弥补空虚型”的群众组织。

在农村,类似于老年人协会的民间组织还有诸如妇代会、共青团小组以及北方农村中常见的秧歌会等。这些团体服务于村民生活的特定方面,在相关的领域具有一定组织和管理职能,能分担村委会的日常管理压力。因此,它们是作为村委会实施工作的协助者角色存在的,与村委会之间应是协作关系,但村委会作为综合性组织,对这些组织也有一定的指导和监督职权。

(二)经济服务型组织与村委会的联系及差异——以农民合作社为例

农村经济服务型组织主要是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以合作社为典型代表。自合作社在各地兴起以来,它与村委会的联系就一直为各界关注。有研究指出,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合作社是村民在自愿互利原则基础上组织起来的集体所有的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具有提供生产服务、协调管理、资源开发、兴办企业、资产积累等职能。也有人认为,村委会是“管民”的组织,合作社是“民管”的组织,两者本质不同[8]。

在我们看来,村委会与合作社的角色划分应该建立在对不同类型合作社的清晰界定的基础上。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农民合作社一共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合作社,其成员主要是本村民小组的村民为主,但也不排除其他小组村民的加入;另一种是以村为单位的合作社,全村村民可以自愿加入;还有一种是跨村建立的合作社,是由不同村中种植或者养殖同类农产品的农民自愿加入。不同范围的合作社与村委会的关系是不一样的,村委会与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合作社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对于以村为单位以及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合作社,尽管两者的职能以及角色较容易区分,但可以发现,村合作社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能将村委会置于尴尬境地。例如,在浙江柑橘产区的一些农村中,随着农村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逐步形成和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不断扩大,其地位大有与村两委形成“鼎足”之势。一些实力强大的农村合作社甚至统领“村政”,超越村委会的角色,主导村级事务发展[9]。

同时,还应该看到,为了发展规模经济,合作社的成员往往来自多个村庄,是各村种植或者养殖同类产品的农户的联合。我们在辽宁抚顺县考察了L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L食用菌合作社是跨村农户的联合,合作社与村委会之间就不可能存在指导或者监督关系,并且合作社的主管部门是H镇政府,具体负责部门是农经站而不是成员所在的任何一个村庄。不但如此,由于L合作社是全镇提高食用菌种植者技术水平,扩大种植规模以及提升农民经济效益的重要力量,所以H镇十分重视合作社的发展,除了在诸多方面提供便利,还要求村委会积极配合其需要,具体而言,有关的村委会一般都需要承担如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宣传合作社的经营政策,动员本村食用菌种植户参加合作社;第二,配合合作社的审查要求,为本村参加合作社的村民出具相关证明或者推荐材料;第三,与合作社协商,为本村村民争取在社中的就业机会;第四,根据乡镇政府、合作社或者本村参加者和就业者的要求以及请求,参与解决本村村民与合作社的投资纠纷或者劳务纠纷;第五,依照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以及政府要求,为合作社设置在本村范围内的种植基地、研发基地、加工基地提供方便。在这一场合中,村委会成为了跨村合作社的协助者。

(三)农村社区组织与村委会的分工和配合——以社区理事会为例

就农村社区组织与村委会的角色分工和配合,我们考察了湖北省秭归县的“杨林桥模式”和浙江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杨林桥镇位于长江牛肝马肺峡南岸,在农业税改革之后,由于村组合并以及村干部人数锐减,杨林桥镇创新了农村管理模式,撤销村民小组改建社区,建立社区理事会。就社区理事会与原有的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在当地是这样定位的:社区理事会在村党总支和村委会的领导下,以议事恳谈会为主要形式,广泛听取社区农户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决议,再付诸实施,行使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职能。社区理事会的主要职责包括:组织协调社区农户实行规模生产、改善社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等,社区理事会成员不取报酬,但是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发放一定的误工补助[10]。

“杨林桥模式”是用社区组织代替原来的村民小组,成为村民自治中的常设组织,使之形象实体化,功能具体化,进而与村两委共同形成层次清晰的村级组织框架。在这种村级自治组织框架中,村委会是社区理事会的上级组织,理事会则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村委会缓解基于村组合并、人口分散而在实施职能时出现的“鞭长莫及”的困境。所以,对于乡镇以及村两委而言,它是在原来村民小组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小小村委会”或者说是在村委会之下的“次级村民自治组织”[11]。

和上述模式相比,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省的农村社区建设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该省社区组织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农村社区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农村社区内各方面代表组成,理事会的职责就是协调农村社区内各类组织,在这种社区建设模式下,社区理事会负责宏观范围的组织与协调工作,村委会负责村级场域的其他具体工作。二是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主要职能是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在这种模式下,社区组织是综合性的服务者角色,村委会是村庄的管理者角色。三是农村社区办公室(协调小组)。主要职能是运用利益协调机制,牵头协调解一些农村居民想办的事和利益需求相同的事。在这种模式下,社区组织主要是以公益服务者角色出现[12]。

尽管以上不同的社区建设组织有着不同的职能,但是,凡在行政村范围内建立的社区组织,与村委会之间应该是协作关系,这种协作关系有别于“杨林桥模式”中的指导关系。一方面社区组织应该协助村委会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对于跨行政村设立的社区组织,更多的是强调社区内部不同村委会之间要协助社区组织实施跨区管理和服务工作,共同促进社区建设。

三、影响农村民间组织与村委会合理区分角色的因素

我国多数农村在实施村民自治的过程中,都能协调好农村民间组织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但也有不少地方出现了两者角色和职能难以协调的情形。概括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对农村民间组织的定位存在偏差

在村民自治实施之初,村级场域只有村委会这一农民自治组织,但随着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农村民间组织越来越常见。研究中,不少人认为,较之于行政化问题严重的村委会,农村民间组织是真正的NGO组织,是构建我国农村市民社会建立的基础,有代替村委会之趋势,为此,村委会似乎逐渐走向没落,并让位于新兴的民间组织。但这种认识是不切实际的。

在我们看来,农村民间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和村民自治中村委会面临的困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使国家在农村的各种计划和安排日益密集,需要获得更多的支撑点,但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组织真空”状态依然存在,从国家整合农村发展的角度来看,加强农村组织建设是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村委会肩负繁重的职能,而村干部人数日益减少,从理论上看,村委会应该进行职能减负,但考虑乡镇政府改革的需求及其实际负担,难以将村委会不能履行或者履行不力的职能上移至乡镇政府,只能通过其他组织承担,而农村民间组织的出现契合了这一改革背景。再者,农村社会正面临阶层分化以及利益分化,利益表达需求日益旺盛,农民仅透过村委会不能完满实现分层的利益表达,进而在组织上需要增加利益表达渠道。上述矛盾决定了农村民间组织总体上是弥补村委会的不足、配合村委会推进村民自治而存在的。换言之,农村民间组织的建立以及角色定位带有强烈的工具性色彩,而不是为了替代村委会而来。

(二)资源缺乏,规模偏小

尽管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有利于推进村民自治,并为新农村建设所需,但这些组织发展总体规模偏小,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主要是由人才和资金缺乏所造成的。

民间组织的发展需要人才支撑,然而,一方面,由于当前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因此,非经济性的农村民间组织往往难获得管理精英;另一方面,因为组织管理者的工资等待遇条件差,事实上也难以吸引以及留住人才。资金是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缺乏的另一瓶颈,考察实际情况,多数民间组织的资金都要自筹,而且数量严重不足。就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农村中老年人协会而言,根据研究者的调查,每年费用就包括了值班费、看守费、资助特困及患病老人费、各类水电费、书报费等,一年至少需要5 000元,而农村老人大多低收入或无收入,因此这类组织难以靠会费或营业收入生存,政府目前鼓励个人和企业捐赠的措施有限,使得农村民间组织获得的捐赠量极少[13],进而限制了其发展。

为了尽量让农村民间组织发挥作用,但又要减少开支,不少地方的做法就是让村两委的干部、乡镇驻村干部最大限度地在民间组织中任职。但人事方面的过度糅合表面上是节约了一些支出,但实质上是忽视了组织彼此间必要的职能划分,使村级组织之间的职能以及角色区分模糊化。

(三)制度引导不足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但具体到农村民间组织问题上,除了2006年颁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之外,针对其他民间组织的立法几乎是空白。

在缺乏全国统一立法的前提下,有少数地方出台了区分村级组织职能及调整彼此关系的规范性文件。例如,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村级组织工作规则(试行)》,以此为基础,浙江一些市、县结合自身情况出台了各自的规范性文件。又如,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台了《吐鲁番地区村级组织工作规范实施细则》,湖北省武穴市出台了《村级组织工作规范》。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乡镇出台了类似规范性文件的情形,如赤峰市敖汉旗长胜镇制定的《长胜镇村级组织工作规范(试行)》,除此以外,由基层政府出台类似规定的现象并不多见。

即使上述各地方基层政府制定了规范村级组织职能的规范性文件,然而就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型如社区理事会、合作社以及老年人协会等的职能却并未纳入其中。因此,整体而言,村委会与农村民间组织的关系调整或缺乏制度引导,或未能够与时俱进,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促进农村民间组织与村委会有效衔接的对策

为实现农村社会的有效管理,借鉴各地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一步促进农村民间组织与村委会在角色以及职能上的有效衔接。

(一)树立理性观念

其一,应该看到,农村民间组织与村委会同属于农民自治组织的范畴。农民自治组织是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包括村委会在内,所有农民自治组织的整体职能是实现对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农村民间组织和村委会之间并不对立,而且可以实现互利共赢。以此为视角,农村民间组织的诞生不应视作为对村委会的“扬弃”。其二,就实践来讲,村委会是解体后,我国村级场域最重要的实体,从发展时间以及资源等方面来讲,当前,任何一种职能多元或者单一的农村民间组织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不可能替代村委会,这就使得农村民间组织的建设不可能脱离村委会的协助和支持而独立进行。其三,当前农村民间组织的“草根性”并非是绝对的,农村民间组织的建立过程基本上体现以政府主导的特色。农村民间组织一方面需要承担基层政府某方面的管理职能,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靠政府或者接受政府管理,因此,这些组织与村委会可能会有类似甚至完全相同的生成、发展轨迹;同时,农村民间组织所面临困境的解决,也离不开政府的关注与帮助。

(二)发挥基层政府的引导作用

乡镇政府应该具有协调农村民间组织和村委会两者角色的职能。我们认为,乡镇政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引导农村民间组织与村委会划分角色和职能:一是指导民间组织及村委会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相关的法律以及政策;二是根据需要,指导民间组织及村委会建立和坚持村民自治的日常各项工作制度;三是根据需要,指导以及协助民间组织及村委会进行换届选举;四是根据需要,指导民间组织及村委会搞好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多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五是指导民间组织及村委会就彼此之间的职能分工以及角色达成协议或者形成操作准则;六是调解民间组织及村委会之间的冲突纠纷,协调两者的分歧。

(三)加强村“两委”建设,限制干部交叉任职

有研究者指出,凡是村“两委”坚强有力,民心凝聚的村落,民间组织与村“两委”的关系就融洽,民间组织也能得到正常发展,并对村民自治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凡是村“两委”软弱松懈,民心涣散的村落,民间组织与村“两委”的关系就紧张,民间组织多呈现“异常”发展,并对村民自治产生较大冲击[14]。因此,在构建良性村级组织体系过程中,首先应加强村“两委”建设。其次,要适当限制村干部和农村民间组织管理者之间的交叉任职。应该看到,村委会与民间组织之间有不同的职能,过度交叉任职,就难以划分职能以及角色,所以应限制社区组织和村委会之间的交叉任职程度,其交叉度最多不宜超50%。

(四)加大对农村民间组织的人才以及资金支持力度

我们认为,国家以及各地方政府依据农村不同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应该鼓励农村精英分子参与当地民间组织的管理,利用本地优势,发挥农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借鉴近年有效实施的“大学生村官制度”,有条件地给予某些有需要的民间组织以人才支持。与此同时,为适应农村发展需要,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民间组织的资金支持,以保障民间组织的基本运作,发挥其农村治理功能。经济基础较好的村集体,应该在每年的经济收益中按照确定的比例,定期向农村民间组织划拨运作经费;还可以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企事业单位向农村民间组织捐赠款项和必要物资。

[参考文献]

[1]萧唐镖. 二十余年来的乡村建设与治理:观察与反思[J].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2003(8):1223.

[2]张丽琴.村委会职能研究:立法分析与实证考察[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56.

[3]贺雪峰.民主化进程中的乡村关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612.

[4]李修义.关于试办“农民协会”的若干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1992(6):5558.

[5]李惠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65.

[6]俞可平.中国农村的民间组织与治理的变迁:以福建省漳浦县长桥镇东升村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夏季号:7884.

[7]沈小平.我省九成行政村已建老年人协会[N].浙江老年报,20071023(1).

篇6

一、多措并举,促进大学生村官转变角色

1.抓“细节”,促工作安心。一是生活上关心。及时落实大学生“村官”的住宿地点,配备生活用品,统一在镇政府食堂就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二是思想上帮助。不断和他们交心谈心,征求意见建议,及时把握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进行帮助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三是工作上支持。明确镇党委组织委员、包村干部、村支部书记担任指导员,定期与他们交流经验做法,工作方法,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基层情况,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

2.抓“培训”,促能力提高。对大学生们开展了多层次的培训。一是进行岗前培训,组织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部门负责人进行讲课,重点讲解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及与农村工作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方法,为大学生村官入村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外出参观学习培训,组织大学生“村官”向周边乡镇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学习,为他们提供经验,树立目标。三是例会培训,每周一、周四全体大学生村官参加镇政府统一点名,及时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掌握全镇工作重点,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同时,每周一、周四也是全镇大学生村官例会工作日,由镇组织委员听取每个大学生的工作汇报和下步工作重点,并对其工作做好正面指导。

3.抓“帮带”,促健康成长。建立“3+1”大学生“村官”帮扶机制,即:党政领导、包村干部、村支部书记三者同时联系帮带1名大学生“村官”。通过政策指导、信息引导,传授开展农村工作方法等,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快的适应基层工作,实现了由学生到村官的转变。

4、抓宣传,树立典型。成立了大学生村官刊物编辑部,创办了刊物《村官之声》,现已出版二期,重点宣传大学生村官在村的所做、所想、所感,为大学生交流工作经验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积极宣传大学生村官的先进事迹,先后在中国产经新闻报、消费日报、商丘日报发表了《大学生村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村官为远程教育添活力》、《大学生村官敬老院里献爱心》和《大学生村官实行全员竞聘上岗》等先进事迹,树立了大学生村官的良好典型,为我县争得了荣誉。蛮子营村大学生村干部闫鹏飞由于工作成绩表现突出,已于2019年年底被吸收为乡镇政府正式在编干部,现已调到镇里固乡政府工作。

二、健全机制,实行规范管理

1.建立三级管理机制。一是镇党委管理。成立了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公室,建立了“村官”档案,由组织委员负责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和培养。经常听取他们所在单位和村干部的反映建议,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真正负起了管理责任。二是村级管理。对平时工作,由所在单位和村进行重点管理,特别是在工作时间、工作方法、工作作风、请销假制度等方面,都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切实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三是自我管理。通过民主选举的形式,选出班长、副班长各一名,负责大学生的日常工作。

2.建立定期考核机制。建立“两级”考核体系:一是村级考核,支部书记做好平时督查,主要是对大学生“村官”每天的出勤情况、工作表现、服务态度进行记录,按月汇总后报到“村官”办公室。二是镇党委考核,制订了《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法》,对大学生“村官”德、能、勤、绩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每月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及时掌握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向、工作实绩,年底进行综合考评。

3.。建立激励关爱机制。我们格外重视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培养,全镇13名大学生村干部已成立大学生村干部联谊会,现有会长1名,副会长2名;并成立了大学生村干部党支部,支部书记1名,支委2名,现有党员11名,其中2019年新发展党员7名。对于另外2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正在进行重点培养,明年争取转为预备党员。

4、试行了村官考核标准,一是实行例会制度。在每周一的工作例会上,大学生村官将每周的工作情况和感受在例会上进行汇报、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二是实行月小结、季度总结制度。对工作进展和业绩实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找出差距,以便更好地开展下一步工作。三是实行签到制度。采取每周一、周四签到制,参与镇政府统一点名,每缺勤一次罚款20元,罚款用于班级经费。我们试行村官考核的先进做法被《商丘组工通迅》和《虞城组织工作》进行了宣传报告。

三、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

积极探索大学生村干部管理新模式,出台了大学生村干部“双向选择”工作机制,对大学生村干部实行全员竞聘上岗,改“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变“关门点将”为“比武选将”。于2019年2月4日,召开了大学生村官双向选择竞聘会。在会上,由我镇17个行政村支部书记首先挨个上台介绍本村基本情况,急需的人才类型等。随后由大学生村官分别上台开展竞聘演讲,向大家介绍各自的简历、优势、特长等情况。演讲结束后,由大学生村官填写去向志愿,当场选择志愿去的村,再由各村支部书记分别填写表格,进行选择需要去的大学生村官。“双向选择”会后,我镇随即召开了党委会,根据各方选择情况综合研究,最终确定了14个行政村的大学生村官人选,其中有4名大学生村官通过“双向选择”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通过对大学生村官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的管理模式,使我镇大学生村官进一步增强了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了他们服务农村的动力。其先进经验受到了县委组织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决定在全县进行推广,《中国产经新闻报》、《商丘日报》、《商丘组工信息》和《虞城组织工作》先后宣传报道了大杨集镇的先进经验。

四、发挥作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我镇13名大学生村官走上工作岗位后,迅速转变工作角色,与村两委班子一道,积极投身于农村工作中去,在春季植树造林、计划生育四项手术、社会抚养费征缴、麦收防火、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扶贫调查、新农保宣传和参保等各项工作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在植树造林工作中,全镇大学生村干部组成义务植树工作队,深入到310生态廊道沿线帮助群众刨坑、浇水、运输树苗。在2019年的麦收工作中,我镇成立了大学生村干部“三夏”义务帮扶队,对需要帮扶的农户实施结对帮扶。共结对帮扶农户62户,为困难户捐款650元,为群众办好事实事70余件。在县扶贫办组织的扶贫工作调查摸底中,杨集村大学生村官周立坚持工作一线,在镇政府连续三天加班加点输入扶贫表格,为全镇大学生村官做出了榜样。碱地村是蔬菜生产专业村,自开展远程教育以来,该村大学生村官陈涛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向广大菜农传播蔬菜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解决了当地种植户遇到问题无处解决的困扰。

五、现存问题及下步工作思路

虽然我镇的大学生村官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个别大学生村干部思想不稳定。认为农村工作生活艰苦、条件简陋,待遇较低,有打“退堂鼓”的思想。二心理落差大。大学生村干部刚入村时,带着豪情壮志,满怀一腔热血,想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但农村的现实条件,告诉大学生村干部,只有从小事做起,甘当小学生,虑心的向农民群众学习,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才能找到人生的坐标。三是缺少工作经验。由于刚踏入农村基层,对当地村情村况了解较少,在工作方法上还有一定不足。四是大学生村干部服务期满后,就业安置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