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篇1

近年来,周炜每年要回,到农牧区做实地调查研究,经常要待好几个月。“和平解放60年来,不仅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藏族传统文化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很好的传承。”周炜说。

独特而又开放的文化

周炜认为藏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一方面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的有形文化,如民俗、服饰、文学、佛教、雕刻、唐卡,还包括它的建筑艺术(寺庙的建筑艺术和传统的建筑艺术)等;另一方面是无形的文化,包括藏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与歌谣,也包括藏医中没有记录下来的药方,手术治疗技术,比如老藏医多年来总结的药方和诊疗方法等。

“藏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一般认为它是包含政治、经济、语言、文学、宗教甚至法律等在内的一个综合的文化。在藏文化里面,最有特色、最能够吸引人的,应该是藏传佛教。”周炜说。

藏族有文字的历史,从公元7世纪到现在有1000多年。它的发展是综合的,像内地汉族文化一样,是由各个因素构成的。“藏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受到中原和尼泊尔、印度的影响。寺庙的建筑、雕塑、宗教仪轨等都有很多印度、尼泊尔的风格。”周炜说,“在宗教文化上,有两个源头,又吸收了自已传统的东西,以苯教文化为核心,最终吸收兼容了尼泊尔、印度和中原的东西。”

从区域上来看,藏文化具有许多兼容性。“藏族从来都是开放的民族,易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既派出去学习别人的东西,也请其他民族的高僧大德来讲学。在吸收兼容其他民族文化精粹之后,千百年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性。”周炜说。

周炜认为,藏文化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独特性又得以很好的传承。

藏族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发展

谈及藏文化的保护,少不了要谈到藏传佛教方面的保护。周炜认为,国家在这方面的保护是有目共睹的。他向记者说起他接触较多的两个方面:

一是对寺庙的复建和维护。

60年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在复建、维修藏区寺庙方面,“所花的钱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多”。周炜说:“所有寺庙的壁画,年久失修后就脱落了。解放后,国家对经堂的维修,对佛像、壁画等的维修都做了很多工作,其中包括布达拉官、大昭寺、扎什伦布寺等寺庙的维修。”

二是对《大藏经》的对勘再版。

早在1987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专门在成都成立《大藏经》对勘局,负责将德格版、纳唐版、北京版等版本的《大藏经》进行对勘然后出版。“保护藏文化,很重要的一点是再版《大藏经》。可以说,历史上,没有哪个中央政府能出这么大的力来对勘《大藏经》。”周炜说。

前几年,周炜拿着即将出版的《大藏经》前往藏区征求意见。在乃穷寺,给当时寺庙的一位老活佛看了《大藏经》。活佛拉着他坐在他身边,对他们对勘《大藏经》很感激。“在藏区,能坐在活佛身旁是很高的礼遇。”周炜说。

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对藏族的语言权益和语言发展的保护,也是走在世界的前列。”周炜说。

周炜曾于2003年至2005年参与一个国际项目,主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权益和语言发展的保护。周炜对比了挪威北极圈内撒迷人语言权益的保护。“我们立法虽然较晚,但在实施和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做得比他们好。”

据周炜介绍,1988年,自治区颁布有关发展藏语文的实施细则,当年自治区做了三件事:一是在教育系统实施藏语文教学的办法,建立双语教学系统;二是在办了好多实验班,政府甚至要求的汉族干部学习藏语言,鼓励汉族人去学习藏语;三是在法律程序、所有官方文件、出版物、新闻媒体上都采用了藏文。“在大街上,所有街道、商铺、机构等的名称,从来都是藏、汉、英三种文字。”周炜说,“藏区都有自己的广播电视台和电台,每天约3个小时。地区有、县里有、乡里也有。”

1951年之前,藏族教育大部分都是传统的寺庙教育。普通农牧民和农奴子弟都很难接受教育。目前,整个依然保留传统的寺庙教育,发扬寺庙经典教育的传统,但同时也引进更多的现代学校,给更多的普通藏民提供教育机会。“像藏族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学藏语,而我们汉族学生到大学就不开设专门的汉语课。”周炜说。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周炜介绍道,在建筑方面,保存了八廓街传统的结构,但融入了现代元素,如利用现代的建筑材料等。博物馆、新大学的整个建筑风格,保持了传统,但又融人了现代元素。“那些建筑都是藏式的,非常漂亮,但又是现代的。”周炜说。

在采访过程中,周炜一直强调,保护藏文化只有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相结合的“活保护”才是有生命力的保护。

周炜比较欣赏藏地出现的朗玛厅。“这是很典型的现代生活方式下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他说,朗玛厅实际上是年轻人喜欢的娱乐场所,但在这里能把藏族传统歌舞展现出来。这种保护,不是一种简单的政策上的、法律上的保护,应该是一种活生生的保护,让老百姓参与其中。这种现代生活方式还体现在藏族服饰上,现代的藏族服饰既有藏族传统元素,在材质上又符合国际上保护动物的要求,采用其他材料代替皮质。

周炜认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是一句口号。“在理解、尊重这个民族文化和传统习惯的基础上,同时知道其传统文化的价值。”周炜说。

经济发展为文化保护和发展奠定基础

在全国各地的对口援助下,在藏族人民的努力下,21世纪以来,经济得到很快发展。“已连续七八年保持12.4%的经济增长速度。2010年,的GDP已达500亿元人民币。8年来,中央政府在投入项目超过5000个,总投入1500多亿元人民币。”周炜说。

周炜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自治区在对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就有了更强的财政支持。

“在语言的保护方面,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建立一套具体的教育体系是很难想象的。”周炜说,“贝叶经的保护和格萨尔史诗的抢救性保护,都需要强大的财政做后盾。”

篇2

关键词 《三字经》 幼儿教育 价值

1 问题的提出

中国几千年文化与教育是分不开的,离开教育谈文化,或离开文化谈教育都是不可取的。现在社会各界似乎都在尝试重拾传统文化,有个怀宝宝了的朋友,她让我给她推荐一点做胎教的蒙学读物,我推荐有《三字经》,无独有偶,她去给宝宝求经时,长老给她一本《弟子规》。这使我感到欣喜和更多的疑问与好奇。这很多妈妈选择古典音乐进行胎教的同时我们为什么不可以选古代蒙学读物进行胎教呢?这是很有趣的迷,我想由我来揭开它。《三字经》是否可以用来丰富胎教及幼教理论呢,对儿童的发展有用吗?这值得深入的探讨。

2 从内容上分析《三字经》胎教及幼儿教育价值

《三字经》的内容很详细,短短的一千多个字,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文章却又是如此的简洁,不愧是“千古第一奇书”如果开篇就讲它的内容有如何的丰富,语言有多简练,和精美等之后在分析其价值,恐怕是只指其壳而无其肉。下面,我讲来逐一分析其价值。①

2.1 胎教、幼儿教育及价值的含义

胎教:是根据胎儿个感觉器官发育成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积极 主动地给予适当合理的信息刺激,使胎儿建立条件反射,进而促进其大脑机能、躯体运动机能、感觉机能及神经系统机能的成熟。②

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是特指幼儿园和其它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专门针对3~6岁年龄段的幼儿进行教育

价值:对价值的描述和定义总结起来的说法大概有几百种,简单说来,价值就是某物能满足人需要就可称之为有价值。③

2.2 从内容上它是中国历史事件与文化的结晶,具有民族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作用④

传承文化是教育的使命,一个国家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就必须的有自己的文化,这是一个民族之所以与其它民族不同的原因,没有了文化,就无所谓其它,很多人说中国文化的根基断了,但是中国要想真正强大必须要从根本上重视自己的文化,因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文化的产物,教育是社会的教育但是教育也具有文化性,当前中国教育的文化传承缺失,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正是文化启蒙的阶段。而《三字经》正好既是符合儿童发展特点,同时又具有文化启蒙作用的教材之一。并且它自创作以来,就流行与世,它是优秀的历史文化,而它一蒙学读本的出现有其特殊的价值,作为古代最初的蒙学读物之一,可算是最好最全的识字教材。

2.3 其内容里面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

道德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面对今天的道德滑坡来讲,是需要开发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之一 ,而教育要从小抓起 ,潜移默化,逐渐晕染,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特色的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自小就润泽人心。 《三字经》中“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弟,次见闻”,“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 这些虽然有的部分打下了封建主义的烙印,但其中的”为人子,方少时”“首孝悌,次见闻”却都是具有时代性的,是可以传承的,而作为某些有封建色彩的语句,是可以让孩子了解过去,认识历史。⑤

2.4 形式上,符合幼儿语言发展特点

《三字经》是三言诗,它三子一句,句子短小,形式整齐,隔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动听悦耳,儿童喜问乐道;并且它前后句子自然连贯,语义顺畅,浅显明白,通俗易懂,丝毫没有生拼硬凑的痕迹,它的这些特点使它能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和音乐节奏美的发展。

2.5 它的古韵意味浓重,与古典音乐相配合,可做胎教读物

前面阐述了它的种种特点,它诗句的押韵,符合音乐的和谐美,另外它作为古代蒙学读物的精要,古色古香的意蕴再配上中国古典音乐,让宝宝在舒缓的音乐和母婴互动中感知古典文化的魅力。

3 《三字经》的具体运用

3.1 胎儿期:胎教读本

找到有关《三字经》的音乐,市场上和网络上都有这方面的音乐。经常给宝宝听此音乐,当然《唐诗三百首》这类音乐也是可以共用的,在给宝宝听音乐的时候,要和宝宝多说话,便摸着肚子边说话,让他感觉到外界的有意识的存在,形成条件反射。另外给宝宝讲故事的时候,也可以讲《三字经》里面的一些故事,如“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之类的故事。胎教的过程中,不要过量,一次半个小时就好了,要让宝宝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这样持续直至宝宝降生前几天。

3.2 幼儿期:欣赏

宝宝出生后,胎教的方法还可以照用,只是塑造一个有音乐有经典的环境,不需刻意地让孩子学习,可以在他玩耍的时候播放,也可以在他哭闹的时候播放。

在宝宝幼儿期,我们不需可以让宝宝能背好多唐诗和《三字经》,其实从胎教时不间断的就让宝宝接触一些经典的东西,到了宝宝语言发展迅猛的三至四岁的时候,他们就很多自然而然的就能脱口而出了,童年应该是快乐,应该是无忧无虑的美好童年。我们不能单纯的诵读,讲解,灌输,而是在生活中在玩耍中学习。

3.3 学前期:识字教材、舞蹈歌曲的编排内容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产品设计 文化传承

产品设计是工业产品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植根于文化土壤,传承着文化理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结合了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产品设计专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商品经济的浪潮面前,机遇和挑战共存。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中国制造”走民族化的发展道路,既有利于推动传统民族文化同现代产品设计的融合进程,也有利于促使中国的工业生产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包含内容

文化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伴随着民族的产生而发展,因而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的文化,既体现在物质载体上,也体现在精神文化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出来的、为人们所传承的、能反映出中华民族特色的、意蕴深厚的文明结晶。

现代人们所谈及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的,强调的是在中国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其中不仅包括龙、凤、鹤、龟等动物类元素和梅、兰、竹、菊等植物类元素,也有唐装、旗袍、襦裙、肚兜、绣花鞋、丝绸等服饰类元素,还有古筝、二胡、琵琶、唢呐、芦笙等乐器元素。此外,书法、印章、竹简、国画和壁画等艺术形式也是现代设计的重要素材宝库和灵感来源,它们对产品设计行业的影响极为深远;中国结、瓷器、紫砂壶、如意、铜镜等器物类元素的外形,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其应用也极为广泛;剪纸、对联、刺绣、泥人等民俗类元素不仅富于艺术美感,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最后,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更是重要的思想文化类元素,在现在也依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对于现代产品设计,这些传统思想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二、在产品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几个原则

(一)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规律和特点

从表现上看,中国传统艺术多取材于自然,其审美取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思与境偕,意与象通”成为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审美标准。从内在出发去探析,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多带有婉约而朦胧的风格倾向。要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恰到好处的运用,就要深入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规律和特点。如果设计者只看到表象,以符号堆砌为美,则只能在作品中表现出传统的外形,而失去了重要的神韵。因此,设计者要坚持学习,不断开阔视野,提高自身对传统艺术的鉴赏和吸收能力。相关书籍资料的阅读、整理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粗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较深层次的理性认识,设计者才能在创作中实现传统文化同现代产品设计的沟通和互补,进而完成传承历史、服务社会的设计目的。

(二)立足于当下,与时俱进

产品设计建立在当代社会的现实基础上,时代性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能促进产品设计向着更加实用、更富于美感的方向发展。设计者既不能为了应用传统文化元素而牺牲产品性能,也不能为了追求功能而放弃对文化内涵的探索。

以人为本是当今时代的主流思想之一。产品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进而提升生活质量。因此,产品设计必须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无论时代如何变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会有一个稳定的文化骨架,在这个基础上,设计者要了解并尊重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并以此指导产品设计。只有这样,产品设计才能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被赋予更强劲的竞争力,在市场中占据较为理想的份额。

(三)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节略语,具体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将西方先进科学经验作为辅助,建设并发展自己的学科。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固步自封的,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并将其加以吸收利用,能够拓宽自身的发展空间。产品设计是来源于西方的一个综合性学科,因此,设计者应当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思想的引导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从西方较为完善的学科系统中获取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精华,进而在产品设计中促进传统文化的良性发展。

二、思考和建议

(一)现代平面设计应首先应用传统文化的“形”

在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当中,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多样的文化形态。现代的设计者对这些文化形态进行了分解和重构,从而将产品的结构功能同传统文化的内涵结合在一起,赋予产品全新的形态。需要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形态的利用不仅是指在产品的外在形态上进行简单的重复和拼贴,更多是指在重组的基础上将工业生产同艺术创造融合在一起,使产品设计同时满足多种诉求。比如现代平面设计中对剪纸艺术的模仿和运用。剪纸在我国的多个地区都有流传,样式各不相同,但镂空的艺术特点是一致的。在产品设计中,如果设计者只是借用剪纸的图案,则会显得单调和苍白。更为有效的方式是采用镂空的艺术方式,将剪纸艺术中最为典型的时空造型法应用在设计里,进而将剪纸的形态进行分解和重组,赋予创作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对传统文化的多层次创新,能够充分挖掘出“形”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因此除了模仿,在“形”的基础之上,设计者还要学会进一步创新。以传统建筑、乐器和服饰等器物类元素作为原型,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改造。在造型上,传统器物的整体形状、色彩、装饰图案以及材质等特征,都可以进行变化。通过缩小或增大原有的比例,可以在保留整体的基础上赋予外在造型以新功能。根据功能需求和现代审美观念去改换材质、装饰和色彩,能赋予原型更加浓厚的时代气息。通过抽象化的再创作,原型中的整体或局部特征能被提取出来,再加入一些现代化的设计元素,就能构建出新的产品造型。比如联想集团在2008年推出的“祥云”笔记本,在整体的色彩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漆红,典雅的金色云纹来自于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云彩形象,在经过变化和调节之后显得富于匀称的韵律和现代美感。在该款产品的设计中,设计者成功运用了中国传统元素的“形”,并进行了创新,使之成为一款兼具历史气息和艺术美感的珍藏品。

(二)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还应注重“神”

以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结晶。其中,儒家崇尚美与善的高度统一;道家主张“天人合一,效法自然”,其核心来自于自然规律;佛教则自成一体,向善去恶的伦理道德标准深入人心。受这些思想流派的影响,中国的传统艺术更重写意,力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其中的“神”是指艺术家的思维观念以及艺术品所带有的精神气韵。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的“神”,是对“形”的延伸和发展。如从全球388个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的北京奥运会火炬,其主题元素是承载吉祥如意美好祝愿的红色。在科技的支持下,火焰如同凤凰一样燃烧着运动的激情,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喜迎奥运的喜悦之情传递到世界各地。在设计思想的层面上,北京奥运会火炬传达了“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儒家观念;在人文内涵层面,“天地自然,人本内在,宽容豁达”的东方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诠释。通过传统思想同现代设计艺术的交融,北京奥运会的火炬设计展示出中国人民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优秀设计作品。

(三)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在产品设计上,德国、日本以及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大都选择了将本国的文化内涵融入到产业发展之中的设计方向。向这些国家学习和借鉴成功经验,有助于改善中国产品设计的国际形象,促进中国的产品设计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其中,德国的产品以严谨和精确闻名于世界,德国设计师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理性化、高质量和功能化的设计理念贯穿在工作的始终,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以及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都值得中国设计师学习。在传统文化上,日本同中国渊源颇深,他们的产品设计常常表现出东方所特有的艺术感染力,鲜明的民族视觉符号被简化,富于传统绘画美的设计风格表现出精致和简约的艺术魅力,这种从传统素材中提取关键元素并加以抽象化、图形化的处理方式,对中国的产品设计启发良多。意大利的产品设计则更多地表现出了热情、自由、奔放的气息,意大利艺术家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设计态度,同样值得中国设计师去了解和学习。

结语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关注也越来越多。用产品设计承载传统文化,创作出同时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并带有鲜明民族风格的设计作品,不仅能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能更好地宣传产品的设计理念,提升商业价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中国现代平面设计不仅要应用传统文化的“形”,还要传承传统文化的“神”,以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陈原川.中国元素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郑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产品创新设计研究[J].考试周刊,2008(7).

篇4

关键词:一带一路;城市;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0-0127-02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是在2013年提出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走出去”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应该坚持文化先行,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1],从而更易向其输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来对世界的影响很大,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最重要的方面,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在城市发展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一、洛阳城市现代化快速发展为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所带来的机遇

(一)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为文化复兴提供了更多可能

洛阳是一座拥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氛围浓厚,旅游资源丰富。十三朝古都的身份使得它具有得天独厚的开发资源与利用条件。近些年来,洛阳市对风景名胜的开发始终没有懈怠,仅5A级景区就有五家之多,著名的龙门石窟就是其中之一。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佛龛造像遭受到损坏十分严重,而洛阳建立龙门石窟风景区,对文物进行修复和保护,无疑是赋予了它新的生机。龙门石窟风景区将石窟附近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整合,将风景区范围扩大,整体格局细分,提高了龙门石窟的整体观赏价值,也使得吸引海内外游客的中国三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签。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龙门石窟风景区的建设,从现代化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的不仅仅是文物保护,更是文化复兴与传承。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签之一和中国特色风景名胜的重要代表,以一个大气、亲和、厚重的新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拉动旅游业发展和推动洛阳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再次推向了世界舞台,无论是我国古代雕刻工艺的高超,还是佛教盛行的历史环境,无论是我国对佛教文化的深刻诠释,还是文字与经书的再创造,都得以全方位展现,文化传播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能够给传统文化复兴带来更多机遇。

(二)文化产业的现代化管理方式为文化复兴奠定了良好基础

丝绸之路开拓了人类最具影响力的文明交往的通道。由古代中国丝织品打开的这条商贸通道,不仅是一条影响巨大、流传广远的商贸带,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典范性、文明交往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带[2]。因此这条文化带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而作为丝路起点也是文化带起点的洛阳,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现代化管理上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奠定了良好基础。洛阳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出土文物不计其数,与国际社会的友好往来更是以文化作为中轴而进行的。享誉世界的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内有许多寺院、碑刻、佛像,它将佛教文化按地域区分规划,使人们更清晰的了解佛教发展传播史,了解佛教文化传承以及地域差异所带来的宗教差异;寺中建立与佛教和白马寺发展背景相关的小型博物馆,对文化进行小范围整合,供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信徒和中华文化爱好者们研究;它定期举行佛事和法会、诵经等活动,彰显了白马寺所蕴含的丰厚佛教文化底蕴和健全的管理机制。在漫长岁月中,随着社会的变迁,白马寺不断地演变与发展,逐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代化发展和管理模式[3]。身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在文化产业的现代化管理上,不仅仅体现在白马寺的建设经营管理和佛教文化的兴盛,在出土文物的现代化管理方面也有杰出表现。由于洛阳博物馆馆藏量巨大,于是洛阳市于2007年底开始建设全新的展馆并于2009年正式竣工,馆藏的四十多万件文物终于有了踏实的落脚地。灿烂的文化底蕴促使这座博物馆在设计之初便已完全规划好馆藏分类并同博物馆的整体建筑架构相结合,将大批量的展示文物按照年代、地域、风格等方面划分在了不同展厅,这样就使得每一个展厅都拥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但各个展厅间又紧密相连,让观赏者在品味每一件独立的文物时又能体会到中国历史的厚重。而洛阳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普及传播机构,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展示文物,还有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学术研究。通过对博物馆的现代化管理,提高馆内学术氛围,重视学术成果,重视与高校和其他相关文化产业单位的交流学习。

二、洛阳城市现代化快速发展为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所带来的挑战

(一)新媒体发展为文化复兴带来的冲击

新媒体传播在城市现代化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相比于传统媒体,它具全民传播、全域传播和去中心化传播等特点,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的将消息向受众传播,且受众可以凭借自身意愿参与其中,成为传播环节中的一员,使每一条新闻消息都更有价值,因此新媒体传播逐渐在城市现代化传播体系中占据主要位置。从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的过渡转型,到新兴网络媒体的高质量建设,都是洛阳媒体现代化发展的缩影,而新兴媒体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和传播方式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洛阳日报》是洛阳市当地一家具有权威性的报刊,从1948年开始便伴随着新城市的诞生而呱呱坠地,几十年来历经风风雨雨,其中,它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的转型期表现尤为突出。它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结合受众需要成为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增加网络栏目,提供更多资讯,实现了从传统纸媒向数字化媒体发展的华丽转身。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联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固定性”,与多变的现代文化形成巨大反差,于是新兴媒体在向受众传播的过程中常常不会选择已经“老旧”的传统文化样式,而是跟随时代步伐,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快餐文化”。所以传统文化面临着新发展,新媒体也面临着如何将传统媒体和传统文化与自身相结合的问题。

洛阳小调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是中华传统戏曲的一个重要分支,承载着华夏大地的艺术底蕴和洛阳的地方特色,但作为传统戏曲,小调曲同京剧一样在新时代条件下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与流行音乐的冲击,而高速传播的西方文化和感染力越来越强的流行音乐的载体,就是传播力与生命力日益强大的新式媒体。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关键阻碍力量就是新媒体发展带给它的冲击。

(二)一带一路新形势下土地开发格局对传统文化复兴的负面影响

“一带一路”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总体方略。建设“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长期的国家战略,必将对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传统文化的复兴,而这种影响中比较明显的便是对中国传统建筑以及相应文化造成的破坏[4]。

古代建筑物中也不乏具有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的能够反映朝代文化风格特色的建筑物,但是要建设现代化都市,就势必要进行土地开发,对先有土地格局做整体规划,建设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式建筑,这就与同一空间中的古代建筑物发生了冲突,而古建筑也因此面临着被重塑或的可能,这对传统文化的复兴无疑是一种伤害。因此重视土地开发格局的合理性是必然事件,否则给传统文化造成伤害将不可计数。

三、如何抓住机遇而规避负面影响,以促进传统文化复兴

(一)合理开发传统文化周边产业

洛阳城市现代化发展飞速,对优秀传统文化复兴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种形势下,想要令传统文化重绽光芒,我们就要想办法抓住机遇而努力规避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合理开发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产业以促进并带动其发展就是一项良策。从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难看出,适当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加大文化开放力度,能够强化宣传力和传播力,因此这就是城市复兴传统文化的突破点所在。

洛阳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传统文化周边产品也拥有着一定数量的市场需求,从龙门石窟到白马寺,洛阳可供发掘的文化价值数不胜数,无论是旅游产业还是最直接关联的文化产业,只要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把握住机会,稳定健康发展,就一定能够促进传统文化复兴。

(二)直面挑战转危为安

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均衡、宗教问题、族群与文化的差异,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政治互信,会遭遇文化差异、误解以及地区政权更迭、地缘政治格局等不确定因素的干扰甚至破坏[5]。因而在推进传统文化复兴的过程中,必须实现经济、人文、社会等各个领域公正公平发展,人文交流、文化的沟通非常重要。对于新媒体发展为文化复兴提出的挑战,我们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的发展力量,而去规避负面影响,注重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将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条件,使新媒体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服务。同小调曲类似,中华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要想突出重围,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性是必要手段,充分认识新媒体,认识自身发展的局限性,规避负面影响正视缺陷的同时,借力发挥促进文化复兴的作用,才是万全之策。

参考文献:

[1]蔡武.坚持文化先行建设一带一路[J].求是,2014(9).

[2]施福平,唐丹妮.发挥上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先发效应[J].上海文化,2014(8).

[3]宋斐.白马寺建筑与环境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09.

篇5

论文摘要:我们生活在一个真正的品牌化时代。品牌名称是品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品牌的命名是一门高智慧、高价值的艺术。各个行业中都存在品牌中国化、传统化和民族化的例子。历史长河中的那些饱含文化的篇章能够在新的时代展示出其新的价值,使得品牌名称超越自身,上升到文化心理和市场新定位的层面。 

 

众所周知,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真正的品牌化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品牌竞争力强弱的对比。品牌名称是品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品牌日益国际化的时代中,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品牌主和消费者的认同。怎样让自己的品牌名称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如何在品牌名称中很好地融入企业自身的个性和文化精神?这是摆在品牌建设者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品牌名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貌只在于名字,名叫拴凤和婉婷的女子给人的印象差别悬殊。在市场营销中最重要的决策是如何给产品起名字。《圣经》中说:“宁择好名,不选巨财。”选一个好名字,品牌可能会名利双收。强生公司的一本小册子上写道:“我们公司的名称和商标是我们迄今为止最有价值的资产。”正如《定位》一书中所讲到,“在顾客大脑中,名称是把品牌挂在产品阶梯上的一把钩子。” 

走向世界怎能没有中国自己的特色?管理和技术可以学习模仿国外,但是中国自己的形象只能从自身挖掘。品牌名称就是形象建立的基础元素之一。品牌是和品牌名称和标志联系在一起的一套资产(或负债),它们可以增加(或减少)一个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中国人讲究文化含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留下了无数饱含文化的篇章,它们能够在新的时代展示出其新的价值。在进行品牌命名时充分考虑古代文学作品的民族文化性因素,不仅能够让消费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助于中国企业走向全世界,同时利用传统文化中那些熟知的词语,无疑是企业和品牌最恰当的广告宣传,使得品牌名称超越自身,上升到文化心理和市场新定位的层面。以国内外的运动品牌为例,我们可以看出,除却技术和产品设计方面的问题不谈,除了李宁、安踏、3610等品牌之外的大部分国产运动服装品牌存在的问题可以集中到品牌命名上,比如营销策略单一,过分依靠广告营销,并且广告主张浮夸,同时缺乏有效的品牌战略规划,在体育品牌赞助行为中缺乏与目标群体全面的沟通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品牌命名也是企业品牌战略的一个缩影。 

 

一、适应品牌的全国推广和未来国际化的趋势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随着品牌资源配置的国际化、贸易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生产国际化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政策、体制和技术标准的国际化、还有整体推广包装和品牌诉求对象的国际化。汉字品牌名称的国际化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字面翻译,而我国过去大部分品牌名称国际化时却往往犯这一错误。汉字名称的国际化方法应该遵循当代国际品牌的命名原理和方式,结合西方语言特点和国际品牌的特点,创造性的设计出既符合西方语言规则又符合国际品牌发展趋势的新品牌来。 

各个行业中都存在品牌中国化、传统化和民族化的例子,尤其在餐饮、休闲为代表的服务行业和一些高消费产品的行业中。有的品牌名称将传统的文化与企业经营项目结合得很紧密。在水一方集团主要经营洗浴、桑拿、足疗、保健等休闲娱乐项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的文化内涵将企业品牌经营项目诠释得淋漓尽致。湖北酒业的王牌稻花香将“酿成千倾稻花香”朴实的中国传统古文化演绎为具有深广的具有时代内涵的现代企业文化和品牌精神。消费者在享受品牌的同时,也品尝到了延伸产品的文化意义,深层次地体会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的韵味。马兰拉面来源于一首民谣:“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马兰拉面”这朵幸福之花的品牌精神就是勤劳和朴实。就像“马兰”花开同样需要用勤劳的双手去一点一滴地创造。另外还有很多,如锦江酒店、巴国布衣、陶然居、钓鱼台宾馆、海天、白云山等国内著名的品牌就是我们身边的生动的例子。 

中国的品牌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可以借传统文化这艘大船出海,国外品牌在“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中也大打传统文化牌。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国外品牌在进入中国的时候的都要考虑到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纽约的著名化妆品品牌revlon考虑其中文译名的时候下了相当大的工夫,最后的品牌名称翻译成露华浓,与李白诗句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面露华浓”的意境相当一致。用“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 

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化妆品品质的高贵。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雪佛莱、宝马、奔驰等等。诸如此类的案例不胜枚举。

二、有助于良好的品牌识别和品牌联想 

 

好的品牌名称有助于消费者建立或保持的一组独特的品牌联想。包括功能上、情感上及自我表现上的利益。联想到品牌代表什么,它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以及品牌对顾客的承诺。名称本身即是一个有价值的主张正如人的名字普遍带有某种寓意一样,品牌名称也应包含与产品或企业相关的寓意,让消费者能从中得到有关企业或产品的愉快联想,进而产生对品牌的认知或偏好。整合广告、价格、分销、包装、产品特性的努力传播品牌形象。 

比如日本著名的化妆品品牌资生堂,最初是设在日本东京最繁华的商业中心的一家西式药房,取名源自《易经》中的“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涵义为孕育新生命,创造新价值。1981年进入中国以来,通过运用资生堂的丰富经验和护肤品生产技术,在中国消费者中树立了上佳的美誉度,在市场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反观之中国国内的众多的化妆品生产商,品牌自身无特色,缺乏个性,低俗化味道从其品牌名称上表露无遗,另外媚洋和雷同的思想严重。“黛丽丝”“蒙娜丽莎”“红棉”“粤穗”“艳丽”。

这仅仅是国内众多行业中品牌名字雷同现象的冰山一角。我国语言词汇浩瀚如大海,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其中更有无数的绝妙好词,《诗经》300首,《全唐诗》4万多首,更有《史记》洋洋洒洒的50余万言,此类著作数不胜数,其间更有相当的富有趣味的坊间俚语,我们国内的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品牌文化,结合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汲取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无尽的精神财富。大家熟知的毛纺品牌“恒源祥”有着自己的故事,1927年,创始人沈莱舟成立了一家人造丝毛商店,取“恒罗百货,源发千祥”之意,于是有了店名“恒源祥”。经过长达几十年的发展,恒源祥从最早的毛绒商店起家,演变至今涉及针织、服装服饰、家纺等领域的全球最大绒线产销公司。另一家国内大型的制衣集团——江苏的红豆集团。品牌取名来自于一首很流行甚广的诗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在品牌的传播过程中,王维的诗歌无疑就是红豆集团最恰当的广告宣传。诸如此类,通过对品牌名称和传统文化理念的结合打造的品牌,往往在进入市场之初便占有先机。享誉中外的中国名酒剑南春,原名剑南烧春。“剑南”,地处四川剑门关以南;“烧”是指工艺,以粮食酿制,即蒸馏;“春”是唐人对酒的雅称。剑南烧春又名“烧香春”或“生春”。唐代已流誉华夏,成为皇家专享的贡品。唐李肇《唐国史补》、宋李昕《太平广记》、元代宋伯仁《酒小史》中都有关于剑南春的文字记载。酱菜品牌“六必居”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最初,这里是一家酒店,为保证酒味醇香甘美,这家作坊曾制订了六条操作规则:黍稻必齐、曲孽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六必居由此得名。著名的全聚德烤鸭店始创于1844年,原先是一家鲜果店的招牌字号,叫“德聚全”,其意思是“以人德聚全,以德取财”。1862年老板杨全仁见招牌字号中“全”字与其名暗合,于是把牌号倒过来以“全聚德”为自己的招牌字号,取其“全仁聚德、财源茂盛”之意。 

这种借鉴吸收传统文化的现象不仅仅只存在于中华老字号中,在“走进来”和“走出去”的国际化浪潮中,国内许多企业已经显示了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南山奶粉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西名酒杏花村品牌名称最初来源于杜牧的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新贵百度,其公司理念则是与辛弃疾的代表作“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内涵不谋而合。“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凶猛造就了下载功能强大的迅雷公司的成功。 

除了直接从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取词,我们还注意到,在全球所有的国际性品牌中,大部分是来源于新创词汇,即造词。采用能说明产品特点的词或词根,通过一些方法,如缩略、组合、词汇、变异等,创造性地设计出新词,用做品牌名称。 

实际上,品牌的命名是一门高智慧、高价值的艺术。在现代社会同质化和过度信息严重的今天,注意力是第一稀缺的资源。与之相应的市场竞争,实际上就是心理竞争。品牌命名要一定要新颖独特对比强烈。因此,新颖性和独特性无疑是品牌命名的第一原则。观众如何处理所接触到品牌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观者按一般的方法处理信息,他就会产生一般的感觉,而一般的东西是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注意的,也自然会被我们这个时代逐渐地被淘汰掉。也就是说,大多数观众不会随便浪费自己的精力,他们都有选择的去寻找自己最重要的东西,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的心理特点。品牌命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消费者的选择,使它们在同类产品中具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同时,贵族消费和时尚消费最大的驱动力也是品牌。古语常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做好品牌命名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不仅仅关系着品牌的生存,更是发展的必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kotler,p.(1994).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m].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 kapferer,j.n.(1997).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2nd)[m] london: kogan page. 

[3] kunde,j.(2000).corporate religion: building a strong company through personality and corporate soul[m]. london: prentice hall. 

篇6

【关键词】:现代;城市景观;传统文化;元素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在全球化经济与技术实践的一体化总体趋势之下,当今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领域中,表现为各地景观设计只是简单地中西结合、古今混搭、一味追求复原中国传统园林模式,让现代中国园林变成了只是拷贝的古典地园,让现在的城市景观失去了应有的时代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设计。才能设计出真正的具有文化特色、有文化底蕴的景观城市,除了满足功能之外,应充分体现中国文化元素和时代的精神特点。

当代城市景观设计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元素是我们设计创作的伟大源泉,这也是人类的文明象征和重要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历史的积淀也孕育出灿烂多姿的传统文化元素,为我们提供了灵感来源。我们应该通过不断了解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从中挖掘出传统文化元素,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和设计材料与现代技术,设计出既彰显现代时尚又充满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环境。要想解决当代城市景观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当代城市景观与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关联。城市景观是指人类在城市的范围中通过运用景观艺术的工程技术和处理手段对城市中的固有资源进行多方面的改善,创造出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的城市空间。城市景观所指的范围很广,包括城市的建筑物、广场、绿地、街区等一切能为人类提供使用功能和观赏功能的场地和空间。所谓的传统文化元素是由历史延续下来的思想、风俗、艺术等,是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实践中累积形成的稳定的社会因素,在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中都有所体现,并通过一些物化媒介或社会心理结构来世代相传。只有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才可以考虑运用,才能把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城市景观有机的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目前已经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当中。然而究竟有哪些东西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呢?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渊源流长的文化知识,传统文化元素自然也包罗很广,以下罗列了部分元素包括中国、汉字、、雕刻、玉石、瓷器、漆器、脸谱、皮影、琴棋书画、剪纸、风筝、纹样云图案、织绣、元宝、如意、八卦等。以上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民族伟大的艺术创造力和较高的审美水平。我们就以文字书画、剪纸、图案纹样元素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应用为例。

首先文字书画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汉字已经有3600年的历史。从商代甲骨文字算起,由于甲骨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我们可以推断出汉字一定远在3600年以前。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首先离不开文字。例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中国馆以大红色为主要元素,大红的外观加上传统元素斗拱造型,更好的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红色为主题的理念,更能体现出祥和喜庆的氛围。最重要的是造型表面覆以叠篆文字的构思,将篆字的二十四节气印于其上 既突出“冠”的古朴,又可以让人们饶有有兴趣的辨识这48个字。文字作为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城市景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文字在现代城市景观小品中的体现,不仅提升了景观的文化内涵还给整个景观空间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景中感受。

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也离不开绘画,中国绘画,包括工笔画、写意画、青绿山水画、水墨山水画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水墨山水画能更好的应用在现代城市景观中,水墨山水画全部用水墨色来表达思想,以用笔,用墨的技法为技巧,来表现景象的远近高低和前后的层次关系。传统园林的布局受水墨山水画的影响较深,在现代城市景观布局中也存在传水墨山水画思想的影子。例如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北部与拙政园相邻的主庭院设置,在这里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各处都透露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精髓。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假山片石是将原来浑厚的大石头切片处理,用火枪烧烤的办法 是切片的表面颜色呈现原来老石头的表皮色。粉墙上的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巧妙的结合,使之看起来就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水墨山水。

另有深圳万科的第五园,万科第五园的设计有徽派建筑元素和晋派建筑元素的影子,但是,它并没有简单地生搬硬套和堆砌,而是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完美地结合,如用青砖和现代的块状石材设计出一个片山的造型,青砖和现代的块状石材高低错落,虚实不同,地面铺装碎石子,加上现代的灯光技术。更好的体现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和山水画的意境。如果再遇上下雨的天气,可以想象一下在烟雾缭绕细雨蒙蒙的笼罩下,必定是充满水墨大写意山水花的意境。

剪纸也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剪纸也叫刻纸,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由于它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最简单、最普遍,因此最普及,也是作为常见的一种装饰艺术。镂空雕刻是剪纸的基本加工技艺。镂空雕刻技法与作品产生的效果与后来的剪纸艺术颇为相近。从众多剪纸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吉祥、富贵的内容,看到有趣的动物、植物,看到戏曲、神话故事,无不体现了劳动者对生活劳动的热爱,对剪纸艺术进行景观化处理,制成雕塑小品,能够很好的体现植根于现代社会景观的设计一些理念。

吉祥纹样也是常用于现代景观设计具体元素之一。传统吉祥纹样是人们伴随历史的发展收集事物固有的属性特征如生活中的人物、花鸟、走兽、神话传说等一些题材,对其以吉祥文字用语或一系列数字化的吉祥含义等手法经过人们有意的加工从而创造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传统吉祥纹样的运用。例如万科第五园中沿用传统吉祥纹样作为设计元素设计的窗,通过各种纹样和图案的方式来展示它丰富的视觉效果,窗的形式最为多样,在中国的建筑中窗是不可缺少的元素,这样的窗在设计中被抽象化,应用于景观中,采用虚实搭配,墙上设有圆式花窗,窗外美景映入眼帘,人们穿梭在其中,移步换景,内外眺望,景

中景外都有不同的视觉感受和想象空间。地铺中造型利用传统的中国图案回形纹,达到了直中见曲、凹凸方圆结合的对比效果,由内而逐渐递增犹如水纹一样层层荡漾开来。如果将其中的曲折线平地拉起,会产生迷宫一样的效果。曲折的造型石使地铺与草地软硬互衬合二为一,整体看来没有突兀的感觉。

通过以上的案例说明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城市景观中的应用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产生,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城市景观中的应用也得到更多的继承和更好的发扬.现在城市景观设计更好的展现了中国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 耿昌军.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EB/OL].

[2] 孙天明.民间艺术对现代设训的启示[M].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2).

篇7

【关键词】文化强国 传统文化 传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化强国作为新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国全面发展的根基与重点,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结晶,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具有战略性地位。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关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借鉴传承与发展,还是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下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都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举措。当然,文化产业和文化公益的双管齐下更快更好地促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文化强国的建设。

文化强国战略对传统文化的定位

实现中国梦,意味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为了实现中国梦,除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之外,当然还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战略是新时期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中国实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建设文化强国方面,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创造是首要的源泉,除了要积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之外,最重要的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泉,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是我国实现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因此,在文化强国背景下,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可以推动我国文化事业整体发展。

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每一段历史都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诸子百家的学派纷争到具有深远科学意义的四大发明,民族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数度辉煌。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体现在理性、智慧、力量的传承上,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不竭的源泉,是建设现代化大厦的雄厚根基,是人类不断攀登文明高峰的丰厚积淀。了解、学习、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往开来,综合创新,做到真正意义上在文化强国背景下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展示新风采,始终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

将传统精神与现代文化精神相融通,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构建。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基础,同时又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中华文化的现代诠释。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都蕴含着独特的价值体系,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先秦乃至后期的朝代,不同学派各抒己见,百花齐放。其中,诸如仁,义,礼,智,信等文化精神则是一直被认同尊崇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积淀与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并成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从“忠孝”到“仁爱”到“信义”最后到“和平”,无一不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相对应。这体现了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发展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首先是对民族传统精神的传承,再通过创造性的发现,应用、创新与发展,将传统精神与现代文化精神相融通,以此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术研究与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学文学、史学、哲学等专业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传承的主要平台。就目前而言,大学的传统文化教学越来越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除此以外,全国范围内成立了许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学术论坛也如火如荼的举办,一些重点大学更是针对社会高端人士开办了国学培训班。传统文化以其本身的特质与光芒吸引了更多现代人的关注、学习与研究。这些针对传统文化的学术活动以及相关的论坛组织使得传统文化不再是少数人的文化,而是全民的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更多的途径,从而更好地推动了文化强国的建设。

文化强国战略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发展的新机会与新途径,而传统文化则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根基

增强文化产业的传统背景。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是潜在的生产力。在构建文化强国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首先需要增强文化产业的传统背景。以电影电视为例,电影电视作为面向广大群众的传播媒介,具有很好的宣传效果,但是很多电视电影题材很大程度上是以现代流行元素为要点来构建和改编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向民众宣传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就要求电影电视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多引入传统文化故事、历史事件、风土人情,将传统文化用现代的方式表达与传递。正如《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它将中国各地域特色的餐饮文化,搬上荧幕,扩大了文化的传播范围,使更多的人了解、接纳并且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其次加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加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有利于文化强国的建设,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推动文化公益在传统文化上的发展。构建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实则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整合与收纳,从而更好地服沼诠家的“文化强国”战略。在传统文化体系的构建上,首先,可以成立一系列的文化建设研究所,由国家投资设立,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文学家、史学家等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其次,政府文化部门可以共同推动举办一些传统文化推广活动,针对小学生可以举办一些儿童经典诵读活动;针对社会人士,可以开设一些公益性的学习培训,传统文化学习论坛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与发展中。最后,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可以建立国家级的中国传统文化交流会,将孔子学院开办到世界各地,这一系列的举措都推动了文化强国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和文化强国战略在国家理念上一直都具有一致性。文化强国战略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发展的新机会与新途径,而传统文化则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根基,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马克思也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传承的是民族的智慧,发展的是民族的精髓。越是民族的,则越是世界的。从只有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公益事业这两个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利用现代化方式来发展传统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精神真正内化到每一个国民的内心,才能更好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

(作者为长春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家庭教育 影响

幼儿家庭教育的文化传承内涵集中于对孩子给予传统文化行为系统的教育。从广义上讲,幼儿家庭的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在于树立孩子正确的传统文化理念;从狭义上讲,则是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教导。基于社会学理论可知,幼儿家庭教育构成了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教育是家庭功能中的关键环节。而从教育学观点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幼儿家庭教育是群体教育的基础前提,在此阶段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现状

现代环境中的幼儿家庭教育的形态为日常行为教化,在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为“自律、责任、社交、服从”观念的传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是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丰富教育资源,其囊括民族精神、道德传统、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内涵。

(一)传统文化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特点

第一,目标集中于提升幼儿伦理道德基础认知,以此为基础对孩子的人格培育实施强化。相比于青少年时期而言,幼儿阶段的孩子在认知能力、价值取向理解等方面并未成型,这一阶段的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主要以影响教育为主,借由父母及大人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的行为系统产生影响。观察周围不乏多数父母会在幼儿进入记事时期开始进行品德教育,父母会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传授“孝道”“礼让”“分享”“勤俭”“节约”等理念。而这些内容的目的都在于帮助幼儿时期的孩子在伦理道德方面打下正确、坚实基础。

第二,父母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更注重孩子的行为养成,表现为基于传统文化影响的礼仪规范教育。父母的教育行为重点集中于将正确意识扎根于幼儿时期孩子的思想、行为中,力求从外部施力帮助孩子形成自我约束能力,进而促成孩子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自律。《三字经》《弟子规》《治家格言》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教辅材料,成为父母常用的教育工具。

第三,以家规家训灌输、家风传承熏染、亲情敦促德化等方式作为幼儿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主要策略。鉴于对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的特征及学习规律的考虑,国内多数家庭在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行为教化时,倾向于反复强调、行为影响等方式。抓住孩子行为意识与理念意识养成的初期黄金时间,通过反复强调、灌输教授、行为指导等方式,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念。从教育效果看,家长在通过亲情关系对孩子进行道德影响时的效果最好。

(二)幼儿家庭教育受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幼儿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具有双面性,父母长辈正确的行为指导会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三观,而不当的行为也会被孩子吸取,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这一现象的出现需要反观幼儿家庭教育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一些弊端:

首先,与国外幼儿家庭教育环境相比,我国的传统文化幼儿家庭教育将更多的目光放置于孩子认知的养成与约束,而忽略了实践教育环节。与其余阶段的教育行为雷同,幼儿时期的教育更需要通过实践环节予以巩固,原因在于幼儿阶段孩子的天性不定,而实践行为有助于孩子记忆的形成,从而起到促进传统文化教化效果的作用。受到国内传统历史的影响,“知识优先论”在国内大部分家庭中占据主要地位。有的父母将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成绩指标定位于孩子获取知识的多少。而对孩子智力因素的过分看重会削弱幼儿时期孩子非智力因素的训练,“高分低能”孩子的出现边源于此。

其次,“家庭成员地位论”对幼儿家庭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利。多数家庭的父母将“家长说一不二”的独尊理念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部分,培养孩子服从、孝忠思想,这种对传统道德礼教的过分灌输和遵守,对孩子的自由发展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约束和束缚。换言之,强制性的幼儿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方式,阻碍了孩子潜能的激发与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现代幼儿家庭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可用途径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当前国内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的幼儿家庭教育仍然存在可提升、改善空间,针对幼儿家庭在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的可用改善对策,现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吸收国外家庭教育有点,融合已有幼儿家庭教育系统,促进幼儿时期孩子个性化与传统的兼容。现代社会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应酬多等客观因素,多数将孩子的幼儿时期抚养工作托付给双方父母。造成幼儿时期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历史环境影响较大。这一现象也成为幼儿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教化得到实质性转型的瓶颈。作为改善策略,父母可尝试引进西方国家个性化教育观念,冲淡保守观点在传统文化教化中的影响作用,对家庭教育观予以更新,结合时代特色考虑孩子的实际发展需求。

其次,丰富幼儿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扩大实践教育教化行为的比重,在重视孩子道德素质养成的同时,关注孩子动手、动脑、交际、协调、适应等实践能力的训练,以实际经历帮助孩子完善人格。通过实践能力的提升,将理论与发展能力予以有机结合,拓展幼儿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做到“知行并重”。在实践过程中,父母应注意孩子创新潜能的激发与培养,通过体验过程、感悟过程、动手过程的经验积累,为提升孩子多方面素质提供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幼儿阶段的创新思维养成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与能力的发展有关键意义,基于传统文化背景的实践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帮助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深入领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再次,巧用契机渲染幼儿家庭教育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氛围。父母在传授给孩子中国传统礼仪礼节、道德文化的基础上,要周期性地反复教化。当然,这里提到的教化绝不仅仅是单向灌输式口述,而需要父母及长辈在日常处事待人的生活中率先垂范,做到以身作则。在中国传统节日时期在家里举办庆祝活动,以借用节日氛围切实令孩子感受到传统文化内涵。另外,在家庭环境中以父母长辈成员为主,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为核心,建立正确的家庭文化模式,为幼儿成长提供一个感受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场所。比如,父母可以给孩子安排布置简单的劳作任务,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生活行为习惯,自小锻炼孩子自主独立的能力。

三、结语

基于本文内容不难看出,在传统文化教化行为系统中,幼儿家庭教育理念仍需进一步革新。出于对现代社会特征的考虑,我认为此领域的未来发展,需要将眼光集中于幼儿家庭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教育内容的丰富化、教育特点的鲜明化三方面。不仅要汲取西方国家幼儿家庭教育的鲜活资源,还应在传统理念的基础上添加时代标签。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予以恰当结合,避免单一形式的教化手段对孩子个性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多元化 寄宿制民族班

文化传承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13-03

在各种文化交流日趋深化的当今世界,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国家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各族人民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成为彰显民族特色的有力载体,而且构成国家精神文化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纽带。对于实现民族地区的内在发展而言,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繁荣各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所在。民族教育具有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和职责,寄宿制民族班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设立的,是推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举措,不仅肩负着提升民族地区入学率和巩固率的任务,而且承担着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因此,认识寄宿制民族班文化传承使命,厘清当前寄宿制民族班文化传承存在的困境,提出相应对策,成为民族教育研究亟待探究和回答的问题。

一、多元文化视角下寄宿制民族班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

在经济全球化等时代背景下催生的多元文化交流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我国,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理念正在被新的生活方式所替代,民族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精神文化选择中已经不处于主要地位,时代的变更冲淡了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依赖,许多新的文化生活理念正日益吞噬着民族传统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目前,寄宿制民族班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球化文化意识变迁对民族传统文化内涵认识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渐深入的今天,受多元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影响,民族传统文化续存的文化氛围受到很大冲击,在民族地区,文化传承的相关教育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很多人认为少数民族主动学习主流文化并接受其同化是大势所趋,没有必要在学校开设民族文化传承的课程,这导致目前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民族文化传承的课程。即使有些寄宿制民族学校已经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作用,开设有关文化传承的内容,但囿于教师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仅限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零星叙述和片段讲解,学生不能深入把握民族传统文化的真谛。

(二)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教材的内容编选缺乏相应课程理论的指导。一方面,有些寄宿制民族学校还没有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教材。在我国,由于各民族之间大杂居、小聚居,民族班的学生都是来自多个民族,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很少有某个民族单独编班的情况出现。加之,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和复杂,如何梳理这些文化内容,如何界定文化传承的范围,寄宿制民族班的文化传承课程应当如何设置,教材如何编写,如何保证学生既能学到科学知识又能传承民族文化,以及如何制定课程教学计划,这些问题都是寄宿制民族班文化传承所必须回答的问题。另一方面,有些学校虽然组织了相应的文化传承教材,但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效果的实现并不尽如人意,而且在课程的教学、管理和评价上也存在很大的困惑。

(三)寄宿制民族班学生远离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寄宿制民族班是国家为解决民族地区,因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和经济不发达等因素带来的教育问题而采取的办学形式,它有利于办学条件的集中改善,可以提升民族地区学生的入学率和巩固率。但就寄宿制民族班的文化传承而言,因寄宿制民族班民族学校大都设立在乡镇或县城,而寄宿制民族班的学生全部来自偏远的农村。学校又不能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设相应的校园环境,现代学校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使寄宿制民族班的学生失去了传承民族文化的环境。虽然现在的寄宿制学校大都建在当地的经济文化中心,办学规模得到提升,教育层次也得到了很好地衔接,教育资源也得到整合,完善了当地的办学体制。但是,这却在客观上使民族班学生远离了他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适切环境,导致学生脱离民族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寄宿,有的学校甚至实行封闭式管理,这在客观上直接减少了民族班的学生与家庭及其家庭传统文化所在地的接触和联系,长时间的寄宿淡化了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民族地区的学生的年龄越小,他们生活的环境相对封闭,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接触就越少,上了中学以后,他们一方面要离开原来的居住地,另一方面受外界主流社区的干扰较多。

(四)寄宿制民族班文化传承的师资力量十分缺乏。确保寄宿制民族班实现良好的文化传承功能,精湛的师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正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推进民族地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进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不仅要在文化设施方面做文章,更需要一支德才兼备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专业教师队伍。作为民族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文化传承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水平,决定了文化传承教育资源开发和传承的最终成效,进而影响到民族教育发展的大局。而当前在民族地区,大多数寄宿制民族学校民族文化教师存在很大的缺口,熟悉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师并不多,很多学校的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师都是兼职教师,真正能够理解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教师就更少了。加之,教师很少有机会去参加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培训,致使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杂乱,上课的方式比较呆板无趣。总之,因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没有专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师,造成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很难开展。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本来就比较缺乏,再增加有关文化传承课程的教师,这对于民族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压力。

(五)寄宿制民族班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要求相矛盾。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学校往往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学的唯一标准,致使民族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受到排挤。目前在教育界,包括在民族教育界,存在一种危险的倾向,即人们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片面追求分数、升学率,并以此作为教育评价的尺度。这种标准化测试的模式,在提高教育效率和促进教育民主化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种脱离具体民族传统文化环境和文化需求的应试教育,也阻碍到民族传统文化进课堂。这一方面妨碍了民族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影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妨碍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纳入到学校教育进程中,更影响了教育系统对民族地区应起到的指导、服务作用的发挥。

(六)政府和教育行政机构对寄宿制民族班文化传承的重视和扶持力度不够。我国政府基础教育投入的力度不够,尤其是在民族地区文化传承教育投入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体制造成的。主要表现在,政府教育经费总投入比例结构失调,文化传承教育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文化传承教育普及经费以及课时严重不足,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课程生存空间有待拓展。近年来,虽然随着国家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力度的加大,政府也加大了对这一世纪文化工程的投入力度,但当前政府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投入依然不足,国家的相关政策倾斜力度依然不够,致使民族地区文化传承教育的自我发展能力较低,教师待遇较低且很难吸引专业人才。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规范和监管,致使民族学校传承民族文化体系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很多民族中小学的民族传统文化课程还处在自发阶段。

二、对策

(一)提高寄宿制民族班教师和学生文化传承的意识。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我们应当考虑民族地区文化传承教育问题,通过充分发挥寄宿制民族班的文化教育功能,大力传承民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这不仅符合民族地区的生活生产等实际需要,而且迎合了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与繁荣的时代主题。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也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是优化民族地区教育结构、丰富民族地区教育内容的有效途径。总之,促进寄宿制民族班文化传承教育的发展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现代化的需要,因为在各类文化生活中,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最为直接,民族传统文化源于各族人民的生活和生产,蕴涵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生存哲学,对各族人民来说无疑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不仅对我们的现行生活具有指引规范作用和适切的文化感召力,而且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沃土。要在继续坚持发展民族教育的总体指导原则下,充分认识并调适现代课程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协同发展关系,既要重视不同文化间的统一性,又要把握少数民族文化独立的价值实体内涵,逐步深化对寄宿制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认识,努力营造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在民族地区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创设寄宿制民族班文化传承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不同的地域环境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类型,民族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从民族地区的各种文化类型的地域特征等实际状况出发,既要适应寄宿制民族学校当地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教育的状况,又要采取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着力促进在家庭生活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合力,共同凝聚民族传统文化在寄宿制民族班传承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磁力”。特别是寄宿制民族学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把民族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主动适应环境的文化适应机制,摆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简单的了解和认识,让学生不仅能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表征和现象,而且能够真正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寄宿制民族学校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充分考虑建设与民族传统文化相适应兼容的校园环境,使寄宿制民族学校的学生把自己民族文化中所蕴涵的特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内化为自身既能适应主流社会文化,又能传承本民族文化深蕴的内在生存机制。创设与民族传统文化相适应的寄宿制民族学校校园文化生态环境,就是要根据传统文化生态的基本特质改造、创建学校中的文化生态环境,从而使民族学校具有能与传统文化相依存的生态文化土壤,最终使生活于其中的学生能真正把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适应机制或思维和行为方式来接纳。因此,要实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学校的高效传承,应对民族学校的自然环境进行改造,改造的原则是实现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三)为寄宿制民族班文化传承提供科学的课程理论指导。实现民族传统文化在寄宿制民族班、民族学校的传承,首先要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的研究,使民族传统文化以适切的比例和方式融入寄宿制民族班的课程。要以国家三级课程改革为契机,适当增加和设置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在制定寄宿制民族班文化传承课程规划时,把所编写教材与各民族的实际生活状况结合起来,在确定文化传承的教育内容层次时,把传授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班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结合起来,在选择民族文化传承方式时,要把民族班各民族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特点结合起来。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应着实把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经验引入学生的实际生活意识,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涵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传统文化知识不断进行重组与建构。寄宿制民族班文化传承的教育应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借鉴其他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实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恒常化发展。为此,寄宿制民族学校应立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秉承价值性、开放性、现代性、需求性、公正性的教育教学原则,按照“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的教育价值理念,深化民族班文化传承责任意识,确立民族文化传承的课程目标,实施主体统整的传统文化课程结构,依托形式多样的课程组织形式,有效发掘丰富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使人类共同文化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得到良好地传承,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在学校中的传承和发展。在努力优化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深化民族传统文化课程改革,使寄宿制民族班的文化朝着初步综合化方向发展。当然,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文化传承问题,还需要把文化传承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走民族文化传承的内涵化发展道路。

(四)为寄宿制民族班配备优秀的文化传承师资队伍。民族文化课程对教师的教育角色、职责的转换、知识结构,以及综合文化素质和授课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首先要组织不仅能掌握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树立适应我国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教育理念,而且还应具备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及民族文化教育课程设计和教学资源建设能力和潜质的教师,担任寄宿制民族班文化传承的授课任务。其次,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各级民族文化教育专家在民族文化传承教材的编写、教师教育培训、民族文化活动特色课程设计和组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开发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丰富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容。再次,要在提高寄宿制民族学校全体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同时,逐步增加教师参加文化传承教育培训的机会,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民族教育常识等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相关的理论纳入教师培训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增强民族学校教师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涵养意识,即使是在民族地区工作过多年的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以适应民族传统文化新的发展对民族教育传统文化提出的新要求,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民族学校的教师队伍。最后,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大背景下,要在不断完善民族学校文化传承的有关制度和机制的基础上,使学校相应的教学设施与文化传承课程相匹配,为寄宿制民族学校文化传承的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五)政府应为寄宿制民族班文化传承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财政支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寄宿制民族学校文化传承的使命,切实把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任务纳入到政府和教育机构改革进程中来,初步形成教育行政机构统筹文化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政府机构在教育部门和其他文化传承机构间的组织协调功能,凸显寄宿制民族学校传承传统文化的办学特色。寄宿制民族学校应依托政府设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展民族文化活动。政府的领导与参与可使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活动更具号召力和组织性,能够更有效地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此同时,为保障民族传统文化在寄宿制民族学校的有效传播,政府和教育行政机构应为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提供有力的政策和法律支撑,设立相关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机构,为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规划和管理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参考,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课程的教育和研究提供监督与指导。民族地区的寄宿制民族学校文化传承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文化建设工程,要在现有政策和支持的基础上,政府加大对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经济投入力度,形成合理的寄宿制民族班文化传承的经费筹措机制,要以民族地区政府投入为文化传承经费的主体来源,形成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文化传承教育投入保障措施,逐步发展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教育。要根据当前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特点,以及现有学校的办学设施,走出一条符合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雪娟,赵鹤龄.达斡尔民族学校文化传承的选择[J].教育评论,2009(1)

[2]韦祖庆.民族班调查:族群记忆正在走失――以贺州市土瑶民族班为例[J].教育评论,2007(2)

[3]褚洪启.关于教育价值和教育价值观念问题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3)

[4]南慧英.民族教育价值初探[J].黑龙江史志,2008(8)

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通常是按照前人设计经验,以传统文化为基础。针对现代建筑设计,想要突破传统建筑设计风格,需尊重历史,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吸取优秀理念和传统经验,进而与现代建筑相融合,促进艺术再生。例如上海世博会中的中国馆建筑,在设计时,传承了天人合一理念,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得以淋漓尽致表现。可以说,传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基础,是艺术设计的经验资料、艺术灵感。尽管部分设计师与传统文化脱离,开展建筑新设计,但即使再新颖,也是对传统文化创新。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建筑设计经验,主要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特征

我国具有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过数千年发展,我国建筑已自成独特体系。对于建筑装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影响较深。在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地位无可动摇,道家思想也极为重要。因此,在阐述哲理的过程中,也对我国传统建筑风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属于仕文化的范畴,是只为少数人服务的,是少数人的艺术。俞孔坚称之为“死去的艺术”。虽然西方建筑在古代也是只为少数贵族服务的,但是由于在近代的各种先进思想和哲学方法的指导下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在形式上也是一脉相承的。在传统建筑设计中,非常注重自然主义思想,对于楼宇高度、台阶级数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建筑装饰物也具有鲜明等级特点,主要由于当时主流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提倡“中和”,道家思想提倡“自然”,不论是亭台楼阁、廊间小道,均追求与自然的融合。建筑装饰也追求整体性、统一性,由建筑图纹、漆色描绘等,均具有封建体质,等级观念非常鲜明,尤其官员住宅、庙宇等,均严格区别于平面住宅建筑。

2.当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

首先,建筑布局。我国古代的建筑布局设计,是依靠风水学思想,传统风水学并非一种伪科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极大影响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布局设计。传统风水学主要包含古代美学、生态学、哲学、地质学等内容,体现了地理人文和自然生态的思想,是古代建筑设计的关键思想源头。例如,我国明清时代的皇宫布局,主要运用风水学思想,皇宫坐北朝南设计,是环境、日照、气候等因素的综合,同时也纳入了风水和文化因素。再例如,北京四合院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古老文化的重要象征,体现了我国“四”和“合”的布局及和谐气息,讲究分明和布局严格,是社会等级的直接体现,即可营造良好内部环境,又可抵御外部气候环境。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这些因素十分平常,几乎无论哪种建筑均可看见,然而却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体现。

其次,人文思想。因我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国古代文化时期,涌现了大量儒家、佛家和道家思想家,极大影响了后世,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也非常大。当代设计师性格和审美观念,深受传统人文思想影响,进而达到建筑设计境界。其一,儒家提倡和谐统一和天人合一。针对建筑设计,主要体现建筑严格封闭,而对外是自由天地。其二,道家提倡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道家思想对当代建筑设计影响非常深。例如,我国国家大剧院设计,则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在建设初期,承受巨大社会压力,待建成之后,获得一片赞声,主要是体现协调设计,是无为而治的重要融汇,表面“无为”,而实际是遵从自然,充分发挥建筑形式、建筑功能的自由空间。其三,佛家提倡返璞归真。例如,我国著名建筑苏州园林“拙政园”,是传统佛家思想精华,提倡远离世俗、亲近自然。现阶段,人们生活非常忙碌、繁杂,更愿意追求一种远离闹市和自然和谐的建筑。可以说,返璞归真是当代建筑设计的重要思想。

3.当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首先,传统符号传承。对于传统因素传承,主要为事物符号、思想符号传承。对于当代建筑设计,需积极吸取传统符号,与现代建筑设计有机融合。符合作为一个系统概念,包含了人文、人物和概念思想。针对当代建筑设计,主要是传统图案因素和建筑手法的传承。实现传统形式的现代化,传承非精神成分。当传统因素和当代建筑设计,出现时空交汇时,可提取现代符号和传统符号,实现两者有机融合,进而在当代建筑设计中,有机传承传统符号。

其次,传统材料传承。在建筑设计中,建筑材料是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古代、现代建筑设计,均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是传承传统材料。在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中,主要以木材为主,进而达到朴素自然和亲近自然的美感。现阶段,混凝土和钢筋材料,是当代建筑设计的时代主导。然而,在格调方面,还是主打传统材料特点。对建筑材料设计,可通过艺术造型,将木质材料风格显现出来,达到一种亲近自然的文化内涵。我国传统建筑装饰主要注重精神感触、自然领悟,在建筑创造、应用过程中,以人类心态为基点,表达情感宣泄,传递意境,建筑装饰设计注重人文主义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重点目标在于“人”的研究,强调以人为本的建筑装饰。传统建筑意境更让人感受深邃、深层次的意境,注重虚实美,善于将设计者情感注入设计之中,通过隐喻手法,使人在观赏建筑过程中,逐渐领悟独特境界,注重建筑外在性景观设计,感受外在轮廓美。可以说,每挪动一步,即可感受一种“移步换景”的感觉,其建筑周围韵味、精致也随之变化,建筑装饰的雕刻、花草与树木起着互相配合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是现代化城市建筑的视觉形态,对传统历史文脉传承,营造一个积极、特色环境特征。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立足某种意义而言,是世界、民族的传承。利用现代建筑设计,是城市文明形态重要表达,合理运用了历史文化,促进传统精神、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强,付佳,赵峰等.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变异性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5):20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