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类专业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木工程类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木工程类专业

篇1

关键词:土木工程类专业;结构力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U311;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062-04

1998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土木建筑类的8个专业(建筑工程专业、交通土建工程专业、城镇建设专业(部分)、矿山建设专业、工业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涉外建筑工程专业、饭店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学科由20世纪50年代较窄的专业模式转变为如今的“大土木”模式,现今的“大土木”范畴并不是以前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简单归并与重复,而是更高意义上的整合和扩展,文章称之为“土木工程大类专业”。同时,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市场化程度日益深化,土木工程类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土木工程大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木工程大类专业人才培养一直以来存在“专”与“通”的矛盾,即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矛盾[1]。

目前,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各高校及学者基本形成共识:土木工程大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强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其中,“强基础”是“宽口径、多方向”的前提,国内开设土木工程大类专业的高校学制4年的总学时一般控制在2 500学时左右,公共平台课(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人文社科选修课)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80%,约2 000学时,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时较为充裕,能较好地满足土木工程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强基础”的培养要求。国外土木工程大类专业特别注重力学类课程的学习,如:密歇根州立大学力学类课程为17学分,占总学分(128学分)的13%;佛罗里达大学力学类课程26学分,占总学分(131学分)的20%;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力学类课程24学分,占总学分(125学分)的19%;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力学类课程21学分,占总学分(135学分)的16%。力学类课程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高是“强基础”的充分体现[2]。需要强调的是:基础课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重在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础教学不仅应从专业教育的需要来考虑,还应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为“宽专业”的培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构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工程结构受力和传力的规律、工程结构的优化等内容。结构力学任务是:研究工程结构在外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和位移等规律;分析不同形式和不同材料的工程结构,为工程设计提供分析方法和计算公式;确定工程结构承受和传递外力的能力;研究和发展新型工程结构。作为土木工程大类专业承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重要课程,结构力学课程历来受到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及专业协会、学会的重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江苏分会于2011年组织举办了江苏省高校首届土木工程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结构力学作为四门竞赛课程之一,江苏省大部分土木工程类院校都安排青年教师参加,是参赛人数最多的课程,充分体现了结构力学课程的重要性。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力学解题方法的增加和计算机的普及,结构力学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同时,由于中国高校本科专业的调整、压缩,相关课程学时的减少,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把结构力学教好,以及如何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在“大土木”背景下有关结构力学的教学探讨还不够充分,文章从结构力学的学科体系出发,从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几个方面探讨了“大土木”背景下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工作。

一、结构力学的学科体系

结构力学根据研究性质和对象的不同分为结构静力学,结构动力学,结构稳定理论,结构断裂、疲劳理论,杆系结构理论,薄壁结构理论和整体结构理论等。

结构静力学主要研究工程结构在静载荷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和应力状态以及结构优化问题,是结构力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基础。结构动力学是研究工程结构在动载荷作用下的响应和性能的分支学科,由于涉及时间因素,结构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一般比结构静力学复杂。结构稳定理论是研究工程结构稳定性的分支,主要研究细杆、薄板和薄壳在受压时应力小于屈服极限的情况下发生失稳(皱损或曲屈)的问题。结构断裂和疲劳理论是研究因工程结构内部裂纹在外载荷作用下扩展引起断裂破坏,或在幅值较小的交变载荷作用下引起疲劳破坏的学科。另外在对各种工程结构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中,针对研究对象的维度差别还形成了杆系结构理论、薄壁结构理论和整体结构理论三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展,又涌现出夹层结构和复合材料结构[3]。

结构力学是一门古老且如今发展迅速的学科,新型工程材料和新型工程结构的大量涌现为结构力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结构力学提供了有力的计算工具。结构力学对数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如有限元法这一数学方法的出现和发展就与结构力学的研究有密切关系。

篇2

关键词: 土木工程 房屋建设 类型 分类

建筑工程的内容包括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及竣工后的管理五个部分,其目的是为人类生产与活动提供场所,使房屋达到经济、适用和美观的目的。典型的建筑工程是指房屋工程,即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筑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1]本文就土木工程专业房屋建设工程的类型问题作初步探讨。房屋建设的工程类别有多种分法,可以按照房屋的使用性质分类,可以按照房屋结构采用的材料分类,也可以按照房屋主体结构的形式和受力系统(也称结构系统)分类,建筑师习惯于第一种,结构工程师和施工工程师则习惯于后两种,尤其是第三种分法。

一、按照房屋的使用性质分类

按照房屋的使用性质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

民用建筑是指提供人们居住、生活、工作和从事文化、商业、医疗、交通等公共活动的房屋,比如图书馆、商店、医院、停车场等。由于民用建筑是人群聚集的场所,有着与公共建筑类似的要求,一般采用框架结构为主体结构。

公共建筑包括办公楼、教育科研类、文化娱乐类、体育类、商业服务类、旅馆类、医疗服务类、交通类、邮电类、市政公用设施类等类型的建筑。它是大量人群聚集的场所,室内空间和尺度都很大,人流走向问题突出,对使用功能及其设施的要求很高,因此经常采用将梁柱连接在一起的大跨度框架结构和网架、拱、壳结构等为主体的结构。[2]

工业建筑是指供人们从事工业生产的房屋,包括生产用房和辅助用的房屋,如机械、医药、化工、食品等厂房。它往往有巨大的荷载、沉重的撞击和震动,需要巨大的空间,有温度、湿度、防爆、防尘、防菌等多种特殊要求,以及要考虑生产产品的起吊运输设备和生产线路等。单层工业建筑经常采用的是排架结构,多层工业建筑往往采用框架结构。

农业建筑是指提供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房屋,如养殖场、畜牧场、蔬菜大棚等。它往往采用的是砌体结构或轻型钢结构。

二、按照房屋结构采用的材料分类

按照房屋结构采用的材料可分为木结构、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

木结构是人类最早兴建的建筑工程结构之一,它是将原木材经过齿形连接,螺栓连接、钉连接、键连接或铰连接,形成各种形式结构。[3]现代木结构建筑是指以各种木质人造板材或经过处理的原木、锯木为建筑的结构材料,以木质或其他建材为填充材料,并以构件或钢构件为连接材料建造的房屋。这些经过加工、处理的再生木质人造板材直接替代天然原木使用,其结构性能和防腐、防火性能远优于天然原木。

砌体结构是指采用砖、石、混凝土切块等砌体建造的结构。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结构的不断研制和使用,以及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的不断完善,砌体结构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

以混凝土为主制作的结构称为混凝土结构。它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素混凝土结构是指不配置钢筋的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配置非预应力钢筋的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指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制作时,在其特定部位上,人为地施加预应力的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中,除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外,还用于地下、水工、港口、桥梁、隧道等土木工程和国防工程中。

钢结构是由型钢、钢管、钢板等制成梁、柱等基本构件,再用焊缝将其连接成可承受各种荷载作用的几何不变体系称为钢结构。[4]有些钢结构用钢绞线、钢丝绳组成,钢结构常用于跨度大、高度高、荷载大、动力作用大的各种建筑及其他土木工程结构中。为了能更好地发挥钢材的性能,有效地承担外荷载,不同的工程结构通常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因此钢结构的形式比较多。

三、按照房屋结构体系分类

按照房屋结构采用的结构体系可分为简体结构、网架结构等多种结构。

简体结构是由一个或者多个简体作为承重结构的建筑体系,适用于层数较多的高层建筑。简体在侧向风荷载的作用下,其受力类似于刚性的箱型载面悬臂梁,迎风面受拉,而背风面受压。[5]当简体结构高度较大时,其很难承受较大的水平作用,因此一般简式体系为组合体系。根据不同组合,简体结构可分为框筒体系、筒中筒体系等。框筒体系是指内芯由筒体构成,周边为框架的结构,当周边的框架柱布置较密时,可将周边框架视为外筒,而将内芯的剪力墙视为内筒,则结构就由框筒体系演变成了筒中筒体系。[6]在筒体结构中,增加斜撑来抵抗水平荷载,进一步提高结构承受水平荷载的能力,增加体系的刚度,这种体系称为架筒体系。

网状结构是由多根杆件按照某种规律的几何图形通过节点连接起来的空间结构。网架结构的杆件多采用钢管或角钢制作,节点多为空心球节点或钢板焊接节点。它改变了一般平面的受力体系,能够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荷载,即使在个别杆件受到损伤的情况下,也能自动调节杆件内力,保持结构的安全。

四、结语

土木工程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形成人类生产或生活所需要的、功能良好且舒适美观的空间和通道。它既是物质方面的需要,又是精神方面的需求。而其中房屋建设又是土木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木工程建设,土木工程建设又离不开房屋建设。因此,了解不同房屋建设的类型对于不断推动土木工程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具有十分现实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以一.薄柔构件钢框架的承载性能特点研究[J].工程力学,2008(02):62.

[2]张家康.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编制与进展[J].建筑结构学报,2010(02):179.

[3]曹居易.房屋建设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09(12):88-89.

[4]邓朝荣.土建类结构专业拓宽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7(03):123.

篇3

>> 浅析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人才培养的问题剖析与对策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探讨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与构想 西部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基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基于结构竞赛的民办高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之路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论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个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基于卓越要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土木工程概预算》教学探索 浅谈高等土木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 以“卓越计划”为导向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土木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重构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张宴龙.转型期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归因分析与解决路径[M].北京交通大学,2008.

[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扈中平.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5]卢梭.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6]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重点课题研究报告选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2010.

篇4

比如,一些代表性的国家和行业标准逐步更新,主要包括《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308-)等,教学内容应该与相关规范衔接一致,保持同步。同时为适用测量设备和技术的进步,适当增加对于全站仪(测量机器人)、高精度数字电子水准仪、电子经纬仪等的介绍,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参加工作后能更加顺畅、快速的进入角色。针对土木工程类专业特点,压缩“测定”教学内容,强化“测设”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土木工程各专业方向,设置相关专业的施工测量教学内容,例如,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公路工程测量、桥涵工程测量、市政工程测量等,教学过程中针对专业方向有针对性的施教。

2针对性与时效性强的教材

教材在教学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鉴于此,我们专门编写了普通高等教育土木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与2012年入选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该教材结合土木工程各专业的生产实践,突出以下五个特色:(1)以往传统测量教材通常重“测定”、轻“测设”,而土木工程各专业的实际需要与这种偏向于测绘的教材编排结构相反,因此,教材中压缩“测定”,强化“测设”;(2)将土木工程施工验收规范中的测量控制标准引入测量教材;(3)关键词采取中英文对照形式;(4)突出工程安全监测的重要意义,将工程变形测量单独成章,并引入详细的工程实例;(5)根据土木工程各专业方向,设置相关章节针对性介绍施工测量(测设)。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突出学生工程测量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并且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3.1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信息量大的多媒体课件,采用启发式、讲解式、讨论式讲解工程测量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插入大量的仪器操作动画和图片,从而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工程测量的基础知识,并为其它教学方法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3.2实践教学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含两部分:(1)教学过程中的实验环节,通过指导教师手把手的教和学生的现场操作,掌握水准仪的使用及水准测量方法、经纬仪的使用及角度测量方法、全站仪的使用等基本的仪器使用方法;(2)课堂教学之外的《工程测量》的课程设计,通过一周时间的《工程测量》课程设计,实践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分组完成一项具体的工程测量任务,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5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问题

与其他专业相比,土木工程专业更具实践性。实践教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极为重要。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各种问题,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必须采取措施对这些问题予以有针对性的解决,才能确保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土木工程专业集实践性、社会性及群体性为一体,其培养目标的要求更高,需要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标准。为此,除了需要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这样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专业人士[1]。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以下作用:首先,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是否扎实,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其次,是学生接受专业新知识和掌握新技术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实践,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能力也会有所增长,以实践带动理论的学习。最后,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实践教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自然就会深入学习,不断进行创新应用。因此,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实践教学工作,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比例失衡

由于实践性教学是基于理论课内容进行的,所以,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不会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实践教学上,只会重视理论教学。而且,在研究型高校中,教师大多不是单纯地承担着教学任务,还需要开展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活动,使得教师很难有精力集中投入实践教学环节中[2],后果就是教师在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后,对学生的各类实验和实习缺少及时专业的指导。除此之外,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等因素,也是导致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比例失衡的重要原因。实践教学需要充足的实验课学时和实验教学内容,才能确保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实验顺利进行。而高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这一方面缺少重视。各类实习时间不充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实习是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否按照实习指导计划和考核方案进行非常关键,这对实践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二)缺少充足的实践教学环节经费

当前,一些院校存在实践教学环节经费不充足的现象。这些院校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缺少软硬件设施,更缺少实践教学环节经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实验经费短缺;其二,实习经费短缺。由于实习和实验都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若不能有效保证其顺利进行,学生对实验设备和仪器的操作不能完全掌握,将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一般而言,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本科基本教学实验项目有明确的规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尤为重要。但若缺少资金投入,将难以实现这一要求。经费少还会造成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内容不全面的状况。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在施工现场的实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学生在实习阶段不仅要对部分施工工序、招标投标、组织管理和工程监理有所了解,而且在工程预决算和事故处理等方面也应该兼顾[3]。但缺少资金,就不能同时兼顾到这些。

(三)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缺乏自主创新性

根据土木工程的专业性要求,土木工程实习环节是在与课程配套的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地质、测量、认识、生产和毕业设计等方面的实习内容。这些实习环节多且不集中,没有考虑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内容也过于片面,不够规整。此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内容,不够充实和多元化。例如,一些毕业设计题目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但由于结构型式不够多样,造成房屋建筑设计对象主要以宾馆、教学楼、图书馆等为依据进行。房屋建筑设计对象的层次划分并不清晰,致使基础结构设计不能全面考虑复杂的基础型式的内容。针对桥梁工程课程设计,其并未对其他桥型的设计内容有所涉及,只是单纯地进行简支梁桥设计内容的学习。这样一来,对学生的设计计算能力会产生非常大的不利影响。针对各类实验与设计,一般会编制内容翔实的指导书,学生在进行相关实践时,不多加考虑,缺少创新性。另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相互抄袭也是阻碍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因素之一。

(四)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考核管理

目前,在土木工程的实习组织形式下,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被凸显,实习质量的高低与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密切的相关性。若学生的主动性相对较弱,影响的不只是实习质量,更会威胁到学生自身的人身安全。针对非集中实习的学生,学校在考虑经费后,难以确保对每个学生的实习进行全面的检查。这样一来,学校只能以学生返校后的实习成果为依据进行评价,忽视了监督最重要的过程管理环节[4]。另外,各高校在进行实习教学总结和管理时,对实习中出现的经验和问题总结不到位,特别是审查实习场地和执行管理制度方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高校未做好实习前的管理工作。

三、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树立新观念,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针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理论与实践比例不均衡的问题,发现有一部分原因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要想解决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让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发生变化,主要目标有:第一,以创新性实验指导思想为基础,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第二,通过一切有效手段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以确保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和实践同等重要。为此,不可忽略:首先,在教师待遇方面,专职实验教师和理论课教师待遇不能有较大的差距。其次,安排课程计划时,实验课时和理论课时需要分别安排,且在计算实验成绩学分时,不可混为一类。最后,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和科研活动。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和教师树立新观念,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二)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为了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必须投入大量的实践教学经费。土木工程专业在实验教学中,实验设备和材料的使用量较大,若有充足的经费,将可以确保校内实验室场地建设和配置实验设备符合标准需求。此外,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也是实践教学最有效的途径。例如,吉林大学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建立了兴城实习基地。除了要确保校内实验室场地建设和配置实验设备符合标准需求及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外,学校也不能不重视与相关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5]。企业和生产单位能够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这对高校学生而言,是非常好的实践机会。通过切身参与,能有效避免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出现。

(三)创新实验教学内容

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内容须进一步进行创新和拓展。由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涉及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科学研究、竞赛、毕业设计等环节,项目多,内容繁杂,所以必须在构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以免不能从整体上确保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普通教育课程上,对化学、物理和数学都有相应的实验安排。另外,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实验,以免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较低。在课程设计、实习和生产实习内容方面,要避免各环节内容出现不统一和不连贯的现象。同时,实践教学内容尽量不要脱离实际工程,学生才能以实践环节中认识的知识尽快地掌握新工艺和新方法。

(四)做好考核和生产实习教学总结工作

由于考核与教学质量有关联,所以须重视对待。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考核不仅要重视考核方式的选择,而且也不能忽略监督管理过程。针对考核重点,依据学生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评判,评判标准以主动性和创新性为基准。若只主观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实习成绩,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针对非集中实习的学生,要以标准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为衡量基准进行评估,否则,将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态度和动手动脑能力。完成实习后,实习组全体教师要做好生产实习教学总结工作,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免再犯。

四、结束语

在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还须进一步完善,才能提升教学水平。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比例失衡、缺少充足的实践教学环节经费、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缺乏自主创新性及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考核管理等问题,必须通过树立新观念,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及做好考核和生产实习教学总结工作予以解决,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倩,刘东燕,黄林青.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2,(01):77-80.

[2]华昕若.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问题分析和对策[J].亚太教育,2015,(36):101-102.

篇6

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行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特别是知识结构合理、技术与经济管理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据统计,近5年59%的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居学校前列[1],工程管理专业日益成为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对于普通高校工科教育定位,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议。学术界在参照发达国家的基础上,认为工程科技人才除精通本专业外,还必须具备深厚的工学基础知识,并对相邻学科有所了解;业界则认为,高校专业设置范围广,重点不够突出,毕业生缺乏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进入企业之后需要重新学习才能胜任工作要求。据笔者了解,一些实践性强的行业(如工程造价行业等)甚至更青睐高职高专学生。培养模式的争议长期困扰高等学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生。对实践性极强的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冲突尤其严重。一方面,专业化、复合型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其职业规划与未来成长的基础;另一方面,对社会和岗位的适应能力以及在其所从事的工作中是否可以尽快独当一面,是其顺利就业的关键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土木工程施工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地位尤其重要。统计表明,虽然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广泛,涵盖施工、监理、咨询、房地产等诸多行业,但其就业重心仍然集中在施工领域[1-2]。以浙江理工大学2007级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例,超过70%的毕业生毕业之后从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相关工作。因此,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定位及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予以重视。

土木工程施工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的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组织与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和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从课程目标中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在强调施工技术的同时,也注重施工组织与管理,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根据施工技术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施工方案,这不同于一般的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与开设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高职高专的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监理等专业相比,本科专业的属性又决定了其不可能根据实际岗位问题进行课程组织,也不可能弱化学科知识逻辑体系而强调具体岗位技术或技能的熟练操作。因此,对比土木工程专业和一般高职高专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具备如下特点。(1)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并重。工程管理专业的“土木工程+管理”的专业特色决定了工程管理专业必须同时注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以及土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教学与实践工作。这一点在课程学时分配上体现较为明显。通常,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教学大纲中,土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5%以上,这一点迥异于土木工程专业。(2)注重章节之间的联系。除了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局部性规律外,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注重章节之间的联系,努力研究土木工程施工的全局性规律,着眼解决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同分部分项工程的组织与部署、施工方案选择等问题。(3)“行业能力导向”特征明显。不同于高职高专的岗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专业将“职业岗位”扩展至“行业领域”。也就是说,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不仅是为施工岗位设置,而是为建筑行业设置,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初步具备在建筑行业不同岗位(如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监理、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4)与其他经济、管理课程联系更紧密。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技术经济、项目管理等基础知识,能够在施工方案设计、施工部署、施工组织过程中熟练应用其相关原理。

二、当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课堂讲述,学生课后复习,课程结束后再通过对应的课程设计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综合性、实践性极强。对操作性强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或技术,单纯的课堂理论学习远远不能达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目的,以讲述、投影、幻灯片为教学手段不如在施工现场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中国本科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本科院校的学生不能像高职高专学生一样通过顶岗实习等手段获取施工过程的感性认识。因此,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成为土建类专业亟待破解的一大难题。

2.课程学时偏少,不足以涵盖完整的项目工艺

与组织程序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内容庞杂繁多,涵盖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两大部分共计16章,且每章节内容均不可或缺。以知识层面而言,课程知识结构涵盖力学、材料、测量、施工技术、网络技术、施工组织等多个方面。为满足教学要求,提升教学效果,必须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据分析,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合理学时(包含实践)应为80学时以上。然而,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多为4学分,64学时[3],课程学时偏少,难以涵盖完整的项目工艺与组织程序。

3.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土建类专业的教学体系多以土木工程技术为主,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人才培养误区,工程管理专业亦不例外。具体到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课程本身所具备的工科特性使其“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中施工组织与管理模块课时在16学时以下,有些甚至只有6个学时。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内建筑行业长时间处于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下,建筑行业的快速增长导致行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迫切,进而影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就业率的光环下,工程管理专业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并重的复合型培养模式进展缓慢。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出身于土建类工科专业,如土木工程等,专业教师的学缘结构也导致工程管理专业教学“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

4.不同模块之间脱节严重,相互关联少

与基础课不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章节之间跨度大、联系少,具有模块化、专业化的特点。例如,土方工程与混凝土工程之间几乎没有知识上的联系。然而,工程建设的复杂性特征使这些原本毫无关联的知识被放到同一课堂进行讲授。因此,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同模块之间联系较少,脱节现象严重。然而,工程管理专业的复合型、全局性培养目标使学生必须注重不同施工工艺或者分部分项工程之间的联系,进而统筹安排,达到建设项目“质量一流,工期、成本合理”的目标。

三、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针对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所在团队申报了2011年度浙江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并获得了校内立项和科研经费支持。经过课题组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改革措施,并应用于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与时俱进,合理优化专业培养计划

随着建筑业的国际化,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土木工程+管理”的培养模式,复合型的知识体系日益成为相关企业引进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以2012版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为契机,经过广泛调研,积极修改、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一方面,增加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学时,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共计96学时(理论学时64,实践学时2周、2学分),基本涵盖该课程的所有章节与内容;另一方面,调整部分实践课程的授课方式,使其易于进行模块化、专业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如分散课程设计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等。

2.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并重,凸显专业管理特色

为凸显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在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通过修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大纲,调整了章节、模块之间的学时分配,做到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并重。首先,在学时分配上,经过调整,工程技术模块共计40学时,施工组织与管理模块共计24学时,实践模块2周,在学时上保证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的教学效果。其次,在施工技术教学模块,穿行相关的施工组织与管理类相关知识的教学与实践,由点到面,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实践环节(课程设计)中,除传统的施工专项方案制定,要求学生进行施工组织与施工部署,按照要求进行流水施工组织与进度计划编制,设定相应的边界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施工组织优化与施工平面图布置,最终按小组完成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例如,将两个班60位学生分成10个课程设计小组,每个课程设计小组负责编制一个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包含4个施工专项方案,施工总平面图、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表等6项主要任务,分别对应6位学生)。每位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由团体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组成,团体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质量给出,个人成绩由课程设计小组成员讨论后投票确定。最后,将课程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分散在理论教学中,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理论教学伊始,指导教师同步下发课程设计任务书,组织学生开始进行课程设计,并定期进行课程设计的指导与点评工作。分散课程设计的初衷有三:一是避开学期末实践性教学的高峰,避免因为课程时间冲突而导致课程设计质量下降,确保课程设计教学时间;二是与理论教学同步,便于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三是利用团队作业(团队设计)的思想,利用课程设计小组促使学生进行交流、合作,进而加强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

3.以案例为主线,实训为手段,进行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为适应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知识点零散、跨度大等模块化特点,课题组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主线,借助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实训为手段,进行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讨论,课题组首先按照课程内容将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分解为土方与基础工程等六大模块。其次,以一个施工工程案例为主线,分别针对上述六大模块设计课程实践环节,模拟案例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全过程,通过施工方案设计、施工组织、施工部署等实训任务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经过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学生反响强烈,效果较为显著。

4.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实践环节一直是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建设的薄弱环节。一方面,教师“粉笔+黑板”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另一方面,集中式走马观花的实践性教学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基于此,课题组构建了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上述模块化划分,分散完成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性课程,即在完成某一模块理论教学之后,立刻安排专题训练、现场参观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教学内容和实际工程的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篇7

关键词:对口支援;西部;土建类专业;机制

发展不均衡是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中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通过教育对口支援来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早在2001年6月,教育部就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该工程包括推进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以促进中东部和西部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1]。该项工作是21世纪推动区域间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国家确定对口支援的战略目标,高校确定支援的宏观方向,微观上具体落实则需要“重心下移”,即对口支援工作开展需逐步深入各个院系,扎实开展专业和学科对口援助建设。通过开展多层次的人才培养、课程及实验室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具体支援措施,提高受援专业、学科的建设质量和教学水平。

北京工业大学是北京市属“211工程”建设院校,为了支持西部高校的发展,北京工业大学与青海民族大学签订合作办学交流协议。受学校安排,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和青海民族大学交通与工程系(下设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签订了专业对口专业建设协议,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管理以及专业技术合作研究等多方面开展支援和交流,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评估和研究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及其效果需要有一套不断完善的知识体系来进行指导。本文在调研首批高校对口支援成效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和青海民族大学交通与工程系在土建交通类专业建设对口支援的实践,分析如何建立东西部高校土建类专业对口支援长期有效机制。

一、西部高校土建类相关专业发展现状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为社会和国民经济部门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固定资产,满足生产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急需大批懂得土木工程技术、建筑经济管理的高素质人才。但是从拥有高水平土建类专业的高校分布格局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武汉、南京、西安等中心城市。西部省份高校的土建类专业教育资源相对薄弱,专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根据《2011年全国本科高等学校土木工程等级排行榜》,土木工程专业本科院校有382所,西部地区只有新疆大学、贵州大学(A等级)和青海大学(B+等级)等级较高,而最高的A+级6所高校全部位于中东部[2]。截至2011年,通过住建部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的西部高校只有广西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和内蒙古科技大学[3]。

此外,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再由国家分配,而是市场双向选择。西部较高质量的土建类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日益严峻。

因此,面对着旺盛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就业渠道,加速提高西部当地高校土建类专业办学水平和质量,既是我国教育整体发展、布局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关键措施。

二、专业对口支援长效机制的建设思路

1.明确思想,扎根基层建设,建立务实的对口支援目标

在对口支援之初,北京工业大学明确指出,建立“造血”机制是支援青海民族大学的长远发展目标。对口支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主要是师资队伍建设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抓手,以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为突破口,注重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借助北京工业大学的学科和专业优势,最大限度地增强青海民族大学专业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步入持续、稳定发展的轨道。

目前,西部受援高校在提高院校自身水平和推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教学科研平衡型的院校发展模式,一种是教学型院校发展模式。后者主要侧重保障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直接为本地劳动力市场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2006年,根据青海省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将青藏铁路公司下属西宁铁路司机学校并入青海民族学院,在此基础上组建了青海民族大学交通与工程系。该系现设有交通运输、交通工程、土木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等专业。由于建系时间短,原中职学校教师学历、职称等层次较低,近几年接收的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实验教学条件相对薄弱,教学管理较为滞后,急需中东部有实力的大学帮扶。根据青海民族大学交通与工程系土建类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口支援没有盲目提出建设学科的目标,而是将主要目标定位在大力提高其自身专业教学实力和水平上,以适应西部地区对土建类专业发展需要,为西部地区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土建类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并促进青海地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协调发展。

2.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和专业建设为抓手

人才强校是高校发展的核心途径,学科和专业是培养的人才平台。因此,对口支援首先强调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双向过程:一方面是受援学校和专业派教师到援助院校通过短期进修、学历教育、访问学者等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另一方面,援助高校计划性地派一些教师进行定期支教,指导受援高校青年教师成长。通过这些措施加速培养西部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青海民族大学交通与工程系和北京工业大学签订了学院之间师资培养计划,每年输送2~3名教师到北京工业大学进行进修学习。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则根据青海民族大学交通工程系的专业教学需求,定期派教师进行授课和交流,并为此制订专门的奖励政策。通过双向交流,有效提高了青海民族大学交通与工程系的专业师资水平。

经过第一期对口高校支援,受援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部分也得到快速发展[4]。

同时应该看到,对口支援过程对东部高校参加支教的教师和干部的培养也是有益的,通过感受和体会西部高校教师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办学的毅力和创造力,有助于获得更强劲的工作动力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3.以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为重点和突破口

在援助专业建设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是西部高校受援专业师资匮乏。有限师资要承当大量的教学工作造成课程建设尤其是专业课程和相应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对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经过“十一五”期间“质量工程”建设,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方面积累了先进的办学经验。因此,专业对口支援先以课程建设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为突破口,再到分批建设实验室。以课程建设带动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这样,既有数量上的增加,又有教学工作层次上的递进,逐步夯实专业学科建设的基础。

在课程建设中,一种方式是派业务扎实、经验丰富的教师到受援高校承担重点课程,以教学实践带动受援高校的教师与课程建设,但由于工作安排因素,该方式有很多制约因素。另一种方式是将教学名师以及精品课程的授课进行全程录像,供西部高校专业教师进行观摩学习,同时可以通过合作开发多媒体课件、试题库、教材建设交流来促进课程建设。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东部高校要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辐射作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资助一些仪器设备,将实验室建设过程的经验和思路向对口援助高校推广。

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地方院校土建类专业改革的试验点,紧密结合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定位,坚持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及创新精神并重的办学方针,在教学体系、队伍建设、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以人为本的环境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果。该中心针对青海民族大学交通与工程系实验建设情况,实行专业发展定位,协助其制订实验室建设规划,逐步推进其实验室建设。另外,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和编写教材提供给青海民族大学,有效推动了相关专业教学体系建设。通过3年的努力,青海民族大学交通与工程系在精品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师资水平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

4.注重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专业的发展既要重视人才培养,也要注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通过高质量教学管理来充分发挥有限的人才资源价值。目前,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主要采用挂职锻炼方式,如青海民族大学交通与工程系负责人到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进行挂职锻炼。挂职期间,参与专业建设教学评估和日常管理,在教学管理和专业建设与学院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中东部高校建设了规范的专业教学管理体系,有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这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可以作为西部高校受援专业进行教学管理的参考。但是,受援高校和专业将其他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引入时不能盲目照搬,要注意和专业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逐步探索和调整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三、通过科研合作促进双方长期合作机制建设

支援西部高校是东部高水平大学应尽的职责和任务,是一个学校风格的体现。但是,在目前的条件下,要实现专业对口支援工作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双方能够长期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下图给出了假设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都是理性和自利情况下的西部高校发展经济学模型[5]。横坐标表示受援高校的自我选定度,纵坐标表示支援高校的自觉趋向度。国家启动对口支援的作用是将希望受援学校的状况从A点(表示受援者由于其实力因素,支援高校没有积极性)推进到B点(受援高校的实力足以吸引支援高校)。经过多年的努力,受援高校能从B点推进到C点(受援学校进入发达阶段,支援者“自觉趋向度”和受援学校的“自我选定度”都会快速提高)则是西部高校的发展目标,这也是建立双方长期合作发展机制的最终目标。

利用国家和地区发展机遇以及外部资源来增加支援高校的自觉趋向度(加快实现从A到B转变)是促进对口支援工作的长效发展的一个关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土建类专业对口支援工作提供了历史机遇。西部大开发需要建设大量的土建、交通工程项目,而西部的独特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工程技术问题的特殊性。如在青海地区,建筑的抗震、高寒地区路面混凝土的保养与维护问题、缺氧条件下的隧道建设及通风问题,西部路网的交通规划等特殊工程技术问题。通过东西部高校专业之间科研和地缘优势互补,开展合作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建立学术研究和专业建设的长期合作机制有助于形成西部高校土建类专业良性发展机制的突破口,加强了对口支援工作的基础。

从调研和自身实践来看,经过多年的合作,东部高校参与受援高校的科研项目,并共同承担国家级项目和省级项目,如在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利用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受援高校的科研项目层次,带动受援高校师资水平和实验室建设水平,扩大了支援双方教师的合作交流范围,有效地促进对口支援工作开展,形成了良性的发展机制。

专业对口支援是落实国家政策的基础,是一项长期的支援过程。在西部大开发机遇下,开展东西部高校土建类专业对口支援,可以尽快帮助西部地区高校提高土建类专业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和学科建设的综合实力。该项工作应该确立务实目标,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和专业建设为抓手,以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为重点和突破口,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注重通过科研合作建立双方长期合作的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 教高[2011]6号.

[2]2011年全国本科高等学校土木工程等级排行榜[EB/OL]. 省略.

[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 土建类专业评估公告[Z]. 2011.

[4] 清华大学课题组. 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的实践与经验[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2):34-43.

篇8

现代土木工程建设管理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包含了一系列新内容。纵观目前的土木工程建设管理,必将在技术理论、学科交叉等方面出现进一步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

现代;土木工程建设;管理;未来发展

21世纪以来,土木工程在很多方面实现了较大的变化与进步,现代土木工程建设管理成为了一项系统性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现代土木工程建设管理及其未来发展就显得极其重要。

1现代土木工程呈现出的新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大规模、大跨度的现代化建筑日益增多,这就向现代土木工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土木工程建设的不断进步。具体说来,现代土木工程在以下方面有了较大发展,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

1.1建筑材料

就目前而言,钢材、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已经实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铝合金、镁合金、玻璃钢等新型材料在现代土木工程中已经得到普遍应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材料价格偏高,弹性模量偏低,影响了其在实践中的进一步应用,这也要求我们继续探索更加合适的新型材料,为此,一些高强、轻质的新材料不断走向市场。

1.2工程地质和地基

众所周知,工程地质和地基对于土木工程建设极其重要,它不仅直接决定着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还决定着项目的选址、结构体系以及对建筑材料的选择等。目前依然是通过现场钻探取样、室内分析试验来勘察建设地区的工程地质和地基,这是难以满足现代土木工程快速发展要求的。为此,建设现代化的大型建筑,要求我们研究探索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革新传统的勘察方法。

1.3工程设计

工程设计决定着后续的施工进展是否顺利。一般来说,适用、经济、安全、美观是目前进行工程设计的优先考虑因素。正基于此,目前的工程设计已经普遍采用专业软件的概率统计功能来分析确定工程项目的荷载值和材料强度值、自然界的风力、地震波、海浪等[1]。同时,为了适应现实需要,结构可靠度极限状态设计法和结构优化设计理论、电子计算机设计方法等也实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与进步。

1.4工程施工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土木工程的日益扩大化,土木工程施工工具、设备、机械等逐步向多品种化、机械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此外,为应对复杂的土木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被逐渐重视起来,并且日益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土木工程建设逐步趋向标准化和生产工业化,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缩短了工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现代土木工程建设管理的新内容

2.1工程合同管理

现在社会是法治社会、契约社会,工程合同管理在现代土木工程建设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就目前而言,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工程项目合同中,业主在建筑市场中更具发言权,施工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重点对合同中的工程条款进行深入研究,对合同条款进行有效利用。如果工程设计建设发生较大程度的变更,基于合同条款基础之上的权利维护也就更有把握,也能够增加索赔的成功率。

2.2成本控制管理

成本控制管理是现代土木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土木工程建设成本控制管理方面,应当注重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这种结合应该体现在工程施工的每个阶段,特别是在施工方案制定阶段[2]。在施工方案制定阶段,技术人员对工程施工成本欠缺了解,往往会侧重工程施工的可操作性、安全性而忽视施工单位的成本。这就导致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施工方案可操作性强,但成本过高。为此,将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就能避免这种问题。

2.3施工过程控制

施工过程控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工程施工的进度控制,即要做好施工进度规划,把进度规划具体到每一天、每一周。必要的时候还要结合现实情况及时调整施工进度规划以确保工程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第二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这是土木工程建设管理的重中之重。它要求结合质量目标编制质量计划,严格按照图纸设计和国家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来控制施工质量。

3现代土木工程建设管理的未来展望

3.1技术理论进一步发展

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力学仍将是现代土木工工程技术理论的核心,但同时,现有方法在对复杂结构、流体介质等情况进行受力分析仍然具有很大局限性,新的分析方法和数值处理方法将会实现突破,更加专门化的数学分析将会在工程技术中普遍应用,以处理复杂的数值问题[3]。此外,将会使用更为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来模拟分析更加复杂、更贴近现实的情况,控制论、虚拟现实等技术将在力学中占据更重要地位。

3.2学科交叉进一步加深

现代土木工程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将会进一步加深,特别是与材料学、环境学、化学、电子信息、机械科学、城市规划、建筑科学的交叉。在今后的土木工程建设管理中,这些交叉学科之间会互相融合、互相支持、互相服务。另一方面,在现实需要的推动下,土木工程下面的各次级学科之间也会融合产出新的学科,不同次级学科的理论也会相互渗透,例如,一些大型体育场馆采用类似桥梁的悬索结构。

4结束语

可以说,现代土木工程建设代表了当今人类智慧的最高水平,有着更为可观的发展空间。现代土木工程建设管理中,紧密结合现实需求,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创新,土木工程定会走向新的高峰。

作者:朱卓成 单位:苏州市相城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庆,李慧民.以土木工程管理为特色的管理类专业链群建设[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5,(1):88-93.

篇9

关键词:特色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教学改革

福建江夏学院是一所以经、管、法等学科为主的大学,工科类专业较少。转型之际,学校立足发展特色工科,将土木工程专业作为新建本科专业及重点建设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创新学科专业建设,开展特色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以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需求。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也是土木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与质量保证,对土木工程建设的经济性有重要影响,并决定着工程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1]。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土木工程材料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应用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基础,并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时合理选择与应用土木工程材料知识打下基础。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落脚点,课程建设与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密切关联[2]。本文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例,探讨基于应用型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

一、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知识面广、知识点分散、系统性较差,且理论性及专业性较强。土木工程材料按不同角度可进行不同的分类,而课程教材往往按材料类别分章节,各个章节自成体系,章节间缺乏横向的联系。因此,教师授课常以叙述式为主,主要是各种材料在工程和实验上的经验总结,缺乏内容逻辑的串联及理论分析、计算[3];学生学习片面化,难成系统,往往仅处于识记层面而缺乏对知识点的对比联系。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不同于一般基础课程,除了理论课程外,还有实验课程。实验演示、现场参观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性认识;通过动手实验验证材料的基本性能,可学习试验方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实验课程还可增加设计类、综合类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学习方法不当

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力学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更重要而忽视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学生平时缺乏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且学习方法不当,考试仅依赖死记硬背,理解不足,知识掌握不牢固。

(二)知识体系欠缺,课程之间联系较少

以力学类课程为例,经过多个学期对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系统学习,学生可较好地建立知识体系、融会贯通知识点。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与土木工程专业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较少,该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学生在此前对该课程的认识较少,学过之后又没有直接应用的机会。同时,后续也少有课程复习到相应知识点,致使该课程“自成一派”,知识不成体系,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遗忘快。

(三)教材更新慢,图表符号难理解

新型土木工程材料层出不穷,而原有的教材往往只介绍基本材料,较少涉及新型材料,使教学明显滞后于应用。教材中涉及的材料种类繁多,不同材料之间的联系少、针对性差,使学生缺乏学习重点。教材中常以表格的形式介绍材料,材料代号较多却少有明文解释,表格中出现的指标多、杂,指标含义不明确,致使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枯燥且难以理解。

(四)教学手段少,教学场所单一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传授前人经验,因而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教学场所主要以课堂为主,学生对各种不同材料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教学与实际工程应用结合少,教学效果不佳。

三、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首先,在课堂教学之初,为学生介绍现代工程对材料的需求及材料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介绍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目的、意义,以及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在工程应用中的作用;介绍工程案例及工程全寿命概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土木工程材料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收集往届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结合自身备课感悟,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加强课后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网上联系,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课堂疑难。其次,针对福建江夏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结构、懂施工、长材料”,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通用土木工程材料的基础上,加入更深层次的水泥基材料课程和高性能混凝土课程,建立土木工程材料—水泥基材料—高性能混凝土的连贯课程体系,三门课程由浅及深,由通用至高新,由经验至理论,系统介绍土木工程材料的工程应用,特别是常用的水泥、混凝土材料,加深学生的认识及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第三,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引入工程案例,使课程内容更丰满,同时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降低吸收知识的难度,使教材“由厚变薄”[4]。教学时,针对各种材料的图表符号展开说明,引入材料的相应技术标准,结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和特点阐述各材料的适用性。建立网络课程,共享土木工程材料相关资料,提供前沿材料的资讯,帮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开展学术讲座,邀请业界人士为学生介绍土木工程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前沿高新材料,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四,增加课堂微课环节,由学生自由分组选定某一材料作为选题,课后分工收集资料,制作PPT,并于课上10分钟内与同学交流。经实践,该环节效果显著,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调整课程考核方法,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参与度和重视度,加强课程的过程性考核。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大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扩大学生的眼界[5]。鼓励学生申请、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结合导师制活动,吸纳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深入材料的试验研究当中,培养学生的深入学习兴趣及科研创新能力。最后,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师给予实验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实验室内设置材料展示柜,增加学生对各种土木工程材料的感性认识。通过实习,多带学生走出课堂,如在建材市场参观学习,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利用已有产学研基地,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了解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为后续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

四、结语

为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需要,培养特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需要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由此,笔者提出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等方面的改革调整,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加强学生的工程应用意识,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丁金昌.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19-124.

[2]白宪臣.土木工程材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3.

[3]彭晓彤.林晨.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材料课程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4:86-89.

[4]安明喆,吴萱,潘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6(2):89-92.

篇10

【关键词】ESP;英语教学;土木工程;教学法

ESP,即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缩写。是一种目标明确,针对性强,重视实用性的英语教学模式。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英语在各个领域和行业的交流中被广泛的使用。但是,传统的普通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无法针对不同专业的需求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特别是对非英语专业的理工科学生,其专业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强的特点,普通英语难以满足其专业英语的使用。因此,即费时且教学效果收效甚微。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土木工程专业的开设,其目的是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相结合的应用性人才。随着当今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具备涉外能力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英语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针对土木工程专业性强的特点,ESP在该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使用,无疑是非常理想的教学方式。

一、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式陈旧。对于土木工程这类专业性强,英语教学需具备专业性的专业,其英语教学还缺少针对性。普通英语着重于英语作为基础交流的工具学习,而土木工程专业的特性要求其所学习的英语必须具备与本专业相当的实用性。普通英语无法顺应土木工程学生在其专业实践领域的英语应用需求,因此,导致其所学英语与其在将来所从事的行业之间所在着差距,实用性较差。此外,就课堂模式而言,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教学呈现单向化的模式。因此,难免会使学生无法产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效果下降。

2.教学目的不够明确。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英语教学而言,应将培养未来具备国际交流和涉外工程建设的复合型人才放在首要目标。而就目前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而言,许多高等院校依然将本专业的英语教学开展于基础英语的教学模式之下。因此,其英语教学目的与本专业学生英语需求目的相距甚远,造成英语教学的目标不明确,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

3.教材选择陈旧。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其使用的教材依旧比较陈旧,缺少与时俱进的需要,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教材的内容也应更加的国际化和专业化。不少学校依旧使用公共英语教材作为英语课堂使用的教材,其内容无法达到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所要求的专业性,实用性,以及针对性,导致学生学习的英语与专业知识脱节,实用性不高。内容不够新颖,提不起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4.教师队伍仍需加强。大部分土木工程专业的英语教师构成以英语专业的基础英语教师和土木工程专业的英语基础较好的教师两部分构成。基础英语教师基础扎实,英语教学经验丰富,但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对较少。而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专业知识方面能力强,但对于英语教学法等掌握不及基础英语教师。因此,需要构建即具备了良好英语教学法和专业英语知识的优良教师队伍,来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因材施教。

二、ESP在土木工程英语教学应用中的探讨

从存在的问题出发,可见在土木工程专业开设ESP英语是该专业英语教学的理想选择。提高ESP教学质量,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培养高素质的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必由之路。综合经验和理论,笔者对ESP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应用中作出以下探讨:

1.教学方式改革。就目前的GEP教学而言,明显已经不能满足土木工程其专业的特殊性。因此,必然需要引入ESP教学模式。“需求分析”是ESP教学的首要步骤。就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其ESP英语的内容应当与本专业的内容相吻合。在英语教学中突出专业知识,明确专业的客观需求,重点学习特定的专业相关的句法,语法、词汇及语篇等。教学方式,可根据专业的具体需求,特殊训练其中的某项语言技能,灵活组织教学。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单纯讲授的单向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就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来看,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引证实例,在多媒体教学中加入土木工程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在英语学习的同时,还能够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2.明确教学目的。ESP英语教学,突出英语的专业用途。目的在于使学习者所学的英语知识能够应用于所特定的专业或职业。GEP英语教学,虽然使学生掌握了英语作为基本交流工具的能力,但就专业而言,基础英语还远远不够。英语教学重心就需要从基础英语教学向ESP教学方向转移。课程设置应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基础语言到使用专业语言的转换。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具备涉外工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应逐步向实用性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口头交际能力以及土木工程领域内常用应用文的写作能力的培养。

3.重视教材的选择。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高校还未有统一的ESP规划教材。基本上以自行编写或选编,内容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主观性。因此,土木工程专业英语ESP教材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到“需求分析”。分析学生的知识需求,学习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ESP教材的选择,即要符合专业学生专业的需求,还要兼顾到学生对于教材的接受能力。ESP的教材在设计上需要做到一个良好的设计,难度分布应达到一个合理的梯度,由浅入深,使学生在知识的接受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材在语言上应具有代表性,包括本专业的常用词汇和一般句法和表达方式。在内容方面,要包含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还要做到与时俱进,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ESP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的素质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建立高素质的教学队伍是加强ESP教学的必要条件。就目前情况,大部分土木工程专业的英语教师构成以英语专业的基础英语教师和土木工程专业的英语基础较好的教师两部分构成。针对此情况,可以加强两只队伍的业务合作。组织跨院系,跨专业的ESP教学合作。对于基础英语教师,可以加强其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知识的培养。而对于专业教师,可以对其加大英语语言培训。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外籍专业教师任教,发挥其语言优势,并使学生了解学科内的国际最新动态。

【参考文献】

[1]李小波,杨洁.浅析英语专业的 ESP 教学及师资培养[J].安阳师范学院院报,2010(01).

[2]刘法公.论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与对应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

[3]邓俊.高校ESP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