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教育课题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劳动教育课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劳动教育课题

篇1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河南;本土化

人文素养指的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态度,包括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生存目的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在智力、感情、德行、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理想状态,教会学生做人、正确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自身在理性、意志、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高职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为了生产建设管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并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而公共音乐课则是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而开设的课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品味、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本文力从目前高职院校中,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从音乐教学的内容、音乐教学的手段、音乐教学的评价机制等多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通过高职音乐教育课程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通过高职音乐教育课程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是培养高职大学生审美兴趣的重要课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因此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通过高职公共音乐教育,可以将优美动听的音乐作用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情感也得到升华。大学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活力热情的年代,是培养和提升审美素质的最佳时期。通过公共音乐教育,使得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断成熟、情感也将会日趋丰富。

(二)通过高职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创造力可谓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高体现,人类的一切创造力都源于人类的想象,音乐教育便是一个积极创造的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升审美的体验活动。因为不同的人在聆听音乐时,会触动内心产生不同的感受,唤起不同的情感,再经各种思维相结合,产生不同的创造和想象。“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聆听者的性情、阅历、思维等存在的差异,使得对音乐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发挥自身的个性,大胆联想、任意想象,充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造意识。这样的音乐教育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更有利于激发高职大学生的想象热情和创造能力。

(三)通过高职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音乐教育能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直观、生动的感性形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促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学校教育在引导和培养学生通往高尚的人格发展的道路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教育在这其中也同样是意义非凡。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写到:“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们的社会越发展,就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利用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引导和作用,可以塑造我们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们成为具备高尚品格、文明高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高职公共音乐教育目前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两年,高职院校音乐素质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但还仍旧普遍存在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公共音乐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随意性较大、单一化趋势明显等诸多问题:

(一)音乐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

公共音乐教育课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只开设一个学期,课程的课时安排一般为30-32个学时,一般设置为2个学分。但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自农村,在之前的教育学习过程当中,对音乐知识接触较少,严重缺乏音乐学习的连续性,因而,这样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很难达到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待加强

面向高职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音乐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中,还普遍存在音乐教师师资队伍不足的现象。根据高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发展要求,现阶段专职艺术教师的配备参考比例,应该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0.15-0.2%。但是就目前了解到的高职院校中,有近2/3的高职院校,配备的音乐教师数仅为1-2人,再者,多数高职院校虽设立了音乐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等,但大多数都只是空架子,由于音乐教师数量整体上不够充足,大多数音乐教师还同时兼任其它教学行政任务,因此,使得音乐教师很难有时间和精力针对音乐教学活动,深入展开音乐科研探讨,更有大部分音乐教师还兼教授非自己专业的艺术课程,使得这些教师长期处于“现学现教”的状态,因此,使得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水平难以提高。

(三)高职公共音乐教学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完善

就目前而言,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课的考核评价体系还很不完善,大多还都处于以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途径的教学方法,缺乏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的途径。

三、促进人文教育提升高职公共音乐课的几点思考

(一)打造独具特色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

高职公共音乐教育相对职业教育而言,是一门补充课程。我们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音乐教育课的教材内容在选择上应注重深入浅出,应当选择一些为高职学生所熟悉和喜爱,但同时又具备一定音乐深度的曲目,只有这样,方能让学生容易接受,方能实现通过公共音乐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初衷。因此,在高职公共音乐课教材的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当注重音乐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课,更多的应当注重其德育功能,所选用的教材要以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为主。再是,应当注重音乐作品的普遍性和民族性。各国各民族都具备自己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区域不同、风格不同、色彩各异的民族音乐,在音乐教材编选的过程当中,应选择一些典型的、传统的、普遍传唱的音乐精华编入教材,传授给学生。

(二)推动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进程,加强高职音乐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学缺少师资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高职院校虽设立了艺术教育中心和公共艺术教学部,但大多数院校是没有经过正规专业音乐训练的教师在主持工作,多数公共音乐课教师都是来自院校内其他部门,因此,高职院校缺少公共音乐教师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改变师资队伍缺乏的现状,需要在音乐教师人才引进和队伍组建的过程中,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定岗定编,通过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音乐人才,来改变目前高校音乐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重点是要积极引进一些具备音乐教育资格的、接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高素质音乐人才进行从教,以此推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另外,作为高校音乐教师,应当积极加强自身继续教育和进修,促进教师队伍不断向专业化、知识化、规范化发展。

(三)加强高职公共音乐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全面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也应该积极开发具有价值的音乐科研课题,使之成为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科研应当从教学出发、服务教学、促进教学,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在教学研究中解决问题。同时,要积极加强高校音乐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扩展自身视野,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在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上存在困难的教师,应主动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老教师也应当对新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从而提高高职院校音乐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和科研的能力。

高职公共音乐教育,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具有其它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高职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虽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去填补空白领域,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为学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事业添砖加瓦,使得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不断走上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兰芳.对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探讨[J].中国音乐教育,2005(10).

[2]涂维民.音乐美学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2).

篇2

【关键词】职业院校 工业文化价值观 特点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51-03

所谓工业文化价值观,就是个人和社会群体对人们在工业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总和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工业人才的摇篮,工业文化价值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工业文化价值观总体上与新型工业化要求是相符合的,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懂、不爱工业,对我国现代工业文化认同和自信度不高,工业文化价值取向、价值标准扭曲等问题。究其原因,有历史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学生因素的共同影响。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担负起相应的责任,才能收到好的实效。准确把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状况,并探索有效教育对策,提高学生工业文化素养,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应尽之责。

一、职业院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的特点

课题组于2016年4月在柳州市3所高职和4所中职学校的1000多名师生中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职业院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的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工业的认知不足,对工业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度总体不高。调查中,27%的学生认为,自己进入职业院校读书是因为想进企业工作;32%的学生认为,选择就读的专业是因为“自己喜欢”;53%的学生对自己所读专业的对口职业只是“有点了解”,18%的学生完全不清楚,也就是不到三成的学生较为清楚地知道所读专业今后干什么工作的。学生盲目选择就读学校和专业,表明他们对工业的认识是不足的。调查还显示,仅有27%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会在柳州工作,65%的学生表示“说不准”,9%的学生表示不会在柳州工作。在表示毕业后会在柳州工作的学生中也仅有42%的学生是因为喜欢柳州这个工业城市。不会在柳州工作的学生,14%是因为不喜欢柳州这个工业城市,22%的学生是因为觉得在企业工作太辛苦,22%的学生是因为工资收入太低了,11%是因为柳州工作、生活的环境太差。在关于工业文化认同和自信度的调查中,当问及“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学生,你在别人面前有何感受”时,仅有10%的学生会打内心里感到自豪;32%的学生觉得很正常,没什么特别感受;4%的学生会觉得低人一等,其他的则表示“不好说”。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工业缺乏挚爱的精神,对工业的情怀不深,对工业文化缺乏足够认同和自信。这部分学生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在校期间往往缺乏努力学习、苦练技能的内生动力,毕业后在工作中往往缺乏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难以成为现代工业化的生力军。

(二)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职业定位的认知模糊不清。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应该怎样发展”时,42%的受访学生选择“不好说”,11%的受访学生认为在企业里当“白领”,10%的受访学生认为在企业里当“蓝领”,17%的受访学生认为先当“蓝领”后当“白领”,8%的受访学生认为无所谓,要根据自身能力和企业需要而定。对当前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工作后频繁跳槽的现象,20%的学生持赞同态度,32%持不赞同态度,48%的学生则是不清楚。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职业认知是模糊甚至错误的,这部分学生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其择业和就业势必会受到不利影响,容易缺乏劳动观念,好高骛远,工作不安心,甚至成为“啃老族”。

(三)部分学生的诚信、忠诚意识淡薄。调查中当问及“如果您将来工作的企业因为一时效益不好,给您的薪酬达不到原来的水平,您会怎么做”时,29%的学生选择“与企业同甘共苦”,14%的学生选择“哪怕违约也要另寻出路”,46%的学生选择“还是先留下来,实在不行了再另寻出路”,9%的学生选择“不好说”,甚至有1.3%的学生选择“宁愿回家呆着”。对当前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应聘简历造假的现象,虽然高达65%的学生持不赞同的态度,但也有11%的学生持赞同的态度,还有23%的学生不清楚。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诚信、忠诚意识是淡薄的。这部分学生的价值观若得不到正确培养,在实际工作就可能出现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敷衍了事、惟利是图等不良观念和行为,这与拼搏实干的工业精神是完全相背的。

(四)部分学生工作价值取向扭曲。受访学生在回答“评价工作有何价值的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时,28%的学生选择“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少好处”,36%的学生选择“能够给工作单位带来多少经济利益”,26%的学生选择“能够给社会带来多少满足”,还有16%的学生“不好说”。在就业条件方面,25%的学生把工资待遇作为就业的首选条件。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工作价值取向是有一定程度的扭曲的。

(五)部分学生质量、责任意识淡薄。当问及“如果一件产品在生产流程中在您的这个环节出现了质量问题,您会怎么做”时,虽然选择“如实报告,自己承担一切后果”的学生高达71%,但16%的学生选择“如果对自己不会产生不利影响就如实报告”,2%的学生选择“能瞒则瞒”,还有2%的学生选择“坚决否认”。当被问及“如果您所在单位有违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您知道后会怎么做”,虽然有35%的学生认为会坚决举报,21%的学生认为会极力阻止,但也有17%的学生认为只要与自己无关,决不多管闲事,12%的学生认为会离开该单位,14%的学生觉得不好说。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是不强的。

二、职业院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特点的成因

(一)历史因素。具体如下:

1.缺乏悠久的工业文化传统的熏陶。我国近现代工业的起步晚于西方国家一个多世纪,广西的近现代工业起步更晚,发展至今还不足百年历史。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工业化到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工业文化,这些工业文化成果成为了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但相对于迅速发展壮大的工业产业,工业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中国特色的工业文化尚未被广大群众广泛认知、认同,尤其是工业文化价值观作为工业文化的核心没有得到凝炼和发展,更没有成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正是这样的工业文化基因的缺失,成为了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工业文化素养缺失的原因之一。

2.深受农耕文化的长期影响。相对于工业文化,我国的农耕文化则相对悠久。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乡镇和农村。而乡镇工业历来都比较落后,工业文化自然也就没有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能够代代相传的工业文化价值观也就缺乏其社会存在的基础,学生先天就缺少了工业文化的浸染和熏陶。而相对繁荣的则是农耕文化,这种文化有诸多优良的传统观念,比如敬畏规律、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吃苦耐劳、天道酬勤的劳动观等,但其也有糟粕,比如由小农经济而产生的小富即安、保守落后、自由散漫等思维观念和行为习惯。出生在、成长在乡村的学生继承的自然是这些农耕文化的基因。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的现象,就是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

3.深受士大夫传统观念的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士大夫的文化价值观在中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这种传统观念影响着学生对工业文化价值的取向和评价,使他们形成扭曲的工作价值观。比如一些学生把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作为脱离“劳力者”的途径,尤其是一些高职生总认为自己是大学生,今后理应成为“劳心者”,成为企业的管理者,而不应该成为“劳力者”的工人。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又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毕业后更大可能成为企业一线工人,因此产生失落感。

(二)社会因素。具体如下:

1.受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资金本主义不良思想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进入我国,干扰人们的思想观念,职业院校学生也不能幸免。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在择业方面,他们往往把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地点作为择业首选条件,收入丰厚、环境优雅、工作轻松几乎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择业的共同价值取向。而工作是否与自己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未来发展相适合往往关注很少。在职业精神方面,一部分学生缺乏诚信、忠诚意识,没有“干一行爱一行”的工匠精神。调查中,不少学生认为,“如果工作单位待遇不好就会另谋高就”。课题组在企业一线调查时发现,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只是把目前的工作单位看成是“跳板”,一旦有待遇更好的工作单位就跳槽;一些毕业生嫌一线工作累、待遇低、没尊严,工作没有积极性,甚至责任意识、纪律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安全观念、协作观念淡薄,消极怠工,随意迟到早退旷工,稍有不顺就轻易辞职。凡此种种现象,与不良社会思潮的作祟有着密切的关系。

2.受社会对待职业教育的错误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受学历导向的影响,与普通高中和本科相比,职业教育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更低等级的教育层次,而非另一种不同的教育类型。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社会上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看法。加之一些企业招收应届生时过分强调学历,甚至直接把职业院校学生“拦在门外”,结果导致了职业教育陷入很大的困境。当前,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缺乏工业文化自信,不能不说深受社会对职业教育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

(三)学校因素。具体如下:

1.学校教育出现工业文化教育的空白。长期以来,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中小学教育,历来缺乏工业文化的启蒙教育,这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先天不足。调查发现,职业院校作为工业文化教育的重要主体,普遍对工业文化教育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各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工业文化素养教育课程,主要是通过专业入门教育、思想政治课、专业课等以渗透教育的方式开展一定程度上的工业文化教育,但由于没有系统的顶层设计,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科学的教育内容、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不佳,导致学生在工业文化价值观方面先天不足,后天缺补。

2.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工业文化素养欠缺。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他们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教师,没有足够的企业工作经历,加之长期以来职业院校校企分离的培养模式,使教师对工业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导致这些教师的工业文化素养十分欠缺,他们在教学工作中也就缺乏对学生开展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自觉意识,更不可能科学地进行相应的课程和教学设计。这是导致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家庭因素。具体如下:

1.家庭教育缺乏工业文化价值观基本要素的培养。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是“90后”,中职学生基本上是“00后”,他们多数是城镇独生子女或者农村少子女家庭的孩子。由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长辈往往以宠溺的方式来爱孩子,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劳动教育,使世代的农耕生活所积淀的勤劳、勇敢、朴实等传统农耕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传承和发扬,相反,现代农耕生活形成的某些与工业文化格格不入的观念和意识却深刻地影响着孩子,比如淡薄的时间观念、纪律观念、质量意识、规则意识、安全意识等等。因此,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后,崇尚劳动光荣、创造光荣的工业文化价值观缺乏了应有的思想基础。

2.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言传身教的素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有的家长不注重家庭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自觉意识,有的家长则信奉实用主义的家庭教育,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做事能力,不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有的家长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形成的勤劳勇敢、朴实节约、谦虚谨慎、诚实守信等优良传统没有变成为他们的自觉自信,也就形成不了他们对孩子言传身教的家庭教育内涵,这也导致职业院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先天不足。

(五)学生因素。职业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素养普遍相对较差,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不强,对学习缺乏主体意识、自律意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成长成才和职业教育目标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认为自己进入职业院校只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普遍不重视思想理论学习和品德修养,对思想文化类课程的学习普遍兴趣不大,学习自觉性不强。所以既不会认真接受工业文化价值观的教育,更不会自觉地学习和培养。

三、职业院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由于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因此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的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担负起教育的责任,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一)政府发挥主导和推进的作用。政府要主动行使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管理职能。一是要有推进职业院校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责任意识,发挥好引领作用,引导职业院校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二是政府要积极加大工业文化的宣传力度,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应突出工业文化元素,营造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政府要创建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条件。四是政府要动员、支持、鼓励中小学做好工业文化价值观的启蒙教育工作,把工业文化教育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范畴。五是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出台强化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政策,给予社会参与主体、学校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企业、社区、社会团体、社会媒体等社会主体要积极参与到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工作中,主动给学校和学生提供条件、创造条件。首先,企业要正确认识到自己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与学校一起共同研究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尤其在接纳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主动对学生开展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其次,社区、共青团等社会组织要通过社区宣传窗口、各种团体活动,积极向学生宣传工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业文化价值观。再次,报纸报刊、电台、广播、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介也要大力宣传工业文化,传播科学的工业文化价值观。

(三)学校担负起组织和领导的重任。学校是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最重要的主体,要承担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领导和组织重任。一是要做好课程设置,把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性质和地位,统一规定学时学分、教学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保证课程教学的规范化、常规化。二是要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工业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主要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负责人、企业兼职教师构成,学校要通过理论辅导、实践锻炼等渠道提高这支队伍的工业文化素养,由这支队伍承担具体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课程教学、信息反馈等具体工作。此外,也要提高其他课程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工业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其他课程教学中也能较好地对学生进行工业文化价值观的渗透教育。三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突出工业文化建设,使校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更多地包含工业文化元素,使学生在隐性教育中得到工业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四是要依托校内工厂、实训基地、企业、博物馆等建设好工业文化价值观实践教学基地,并把实践教学也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计划,切实开展好实践育人工作。五是要利用好校园网络、课程网站、广播、校报、板报等宣传媒介,加大工业文化价值观的宣传力度,主动占领思想阵地。

(四)家长做好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为孩子树立正确的工业文化价值观奠定思想基础。其次是家长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成才观,农村的家长更要转变小农思想和士大夫传统观念,正确看待子女的成长成才问题。再次是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用优良传统文化尤其是农耕文化中的精髓教育子女,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工业文化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欧阳娟.论高职大学生的工业文化价值观[J].传承,2014(1)

【基金项目】2015-2016年度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柳州市职业院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15BRL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