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文化的总结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4: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传统文化的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传统文化的总结

篇1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装饰符号;室内设计;空间

中国是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装饰元素,经过几千年来的不断发展,已经有着其鲜明独特的特点。装饰元素发展到今天的装饰符号,已经成为中式风格的代表。而传统装饰服饰符号不仅是我国建筑室内设计的产物,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其造型精致,内容精彩,具备浓厚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

1、传统装饰符号的概述

在人的意识中,本能地创造精神的符号,并通过自身的本能感觉,不自觉地与外界自然现象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所产生的心理,通过与象征性的装饰符号相结合,使远古的装饰元素注入视觉美感,从而形成一种传统装饰符号。

2、中国传统装饰符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虽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室内环境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装饰符合,符合国人的对室内审美的要求。在多种多样的现代室内设计风格中,传统装饰符合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受到国人以及部分外国人的高度重视,并在室内设计中广泛应用,形成了极具民族文化色彩的中式风格,反映出中国的文化风貌与特点。因此,在固定的室内空间环境中,要想将室内设计得更有内涵、更有灵魂、更具中国风格色彩,就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充分的了解,全面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对传统装饰符号文化的穿线与继承,通过现代设计手法的运用,使传统优秀文化与时代要求相结合,重新焕发传统文化的风采与内涵。

2.1装饰符号的继承与创新

2.1.1继承

我国的传统建筑物通常都带有极具中国文化的装饰符号,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内容既古朴,又丰富,并包含了当时的历史感受以及吉祥寓意,完全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同时,如果将这些极具中国文化的装饰符号通过改进,运用在今天的室内设计中,可以使室内的中国风韵味十足,色彩丰富。在传统的室内空间中,落地罩、屏风、碧纱窗等都应用隔断造型,而这些隔断造型的做工精致、图案精美、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能体现出一种虚实相应的室内空间美感。而在现代化室内设计中,这种传统的形式也应用非常广泛,在现代化室内空间中起到分隔与丰富的作用,能完全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带有传统装饰图案的隔断划分空间,造型手法多样,再结合现代化的技术材料,从而形成内容丰富、生动独特的室内空间,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一一展现出来。

2.1.2创新

传统装饰符号进行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传统装饰符号的创新就是指对传统装饰符号进行概括简化、拆分重组以及抽象变形,将传统元素的组合关系进行改变,从而创造出具有现代化、民族化、时尚化以及个性化的全新装饰符号。也就是要将民族地域传统文化的优秀、特色部分提取出来,应用新的设计语言、装饰材料,使民族地域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得到新的体现。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不能只对传统文化进行简单的抄袭与模仿,而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对传统文化的精神、观念、内涵等进行科学的提炼,并结合现代的时代背景,对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并对传统装饰符号进行创新,将具有现代意义的装饰符号应用到现代化室内设计中。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得以创新与延续。

2.2隐形装饰符号的渗透

2.2.1室内布局的伦理观

首先,我国室内空间通常都是采用规律的几何形,其设计规律是对称的,体现出国人对圆满与等级观念的讲究;其次,在室内空间连接与家具摆设上,其设计规律是平衡的,体现出国人的中庸之道,使视觉效果更端庄稳重,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观念。而且,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在在中国现代室内设计中应用较多,并独具特色。

2.2.2室内意境的自然观

我国是思想文化古国,其思想文化对我国传统室内设计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现代室内设计中,依然崇尚传统的自然美,对自然环境的向往与追求,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与感受。因此,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结合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现出室内意境的自然观。

2.2.3室内设计的融合观

室内设计的融合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盲目模仿与生搬硬套,而是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合理的提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运用。从而体现出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气息,同时又符合人们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审美,使现代室内设计更加中国风,满足人们的要求。

3、创作过程

3.1整体策划

设计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对现有的传统文化进行设计,并总结分析。以中国传统装饰符号作为设计的主要方向,提取室内装饰元素。以装饰符号的色彩、图形等方面为室内设计的着手点,设计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室内环境。

3.2草图设计

提取室内装饰元素之后,根据装饰元素设计各种方案,最终确定设计草图,进行更深入的设计、完善,以做出最合适的室内设计图。

3.3 CAD图纸的绘制

完成室内设计图之后,可以利用CAD技术将效果图绘制出来,从而将设计的效果提前预览,并通过不断的完善,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

3.4方案探讨修改总结

设计图与效果图都完成之后,就要根据设计理念对设计图与效果图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做好相应的修改,通过不断的完善,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

4、设计的应用

4.1以传统装饰符号为元素的室内装饰

在设计方案中,要以传统装饰符号作为室内装饰的主要元素。包括灯饰、窗棂、墙饰、地面等位置都要选择不一样的传统装饰符号,使整个室内充满欣赏性与舒适性。

(1)在灯饰设计上,可以将传统装饰符号进行编辑与组合设计,使传统装饰符号能在灯饰上全方面展现出来,体现了灯饰的美。

(2)在窗棂的设计上,可以通过镂雕的工艺技术,将传统装饰符号雕在窗棂上,通过传统装饰符号各种主题的镂雕,体现窗棂的端庄与美丽。

(3)在墙面设计上,可以以传统装饰符号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与墙面上的传统装饰符号结合,提高室内装饰的欣赏性,也体现了主人的品味。

4.2色彩的提炼

在室内设计中,色彩是设计中最为关键的元素。室内空间的设计本身只是一个体。而空间的优势,可以通过色彩来发挥,而空间的确定也可以通过色彩进行修正或遮饰。可根据房间的大小选择色彩,小空间可用明朗色加以扩大,狭长空间可用各种色彩的搭配变宽等。提取传统装饰符号的色彩,使整个房间的空间变得更加协调与自然,提高了居住的舒适性。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传统服饰符号以自身独特的特点,为现代化室内设计开辟了新的空间环境,将引起人们对民族文化弘扬与开发的新思考。不过,传统服饰符号要想真正走进世界,就必须要对传统服饰符号进行继承与创新,结合传统文化的精华,并通过利用现代抽象设计形式,从而展现出我国现代室内设计的风格,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抽象设计相结合,以隐约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展现出来,创造出“中国风”现代室内设计。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 民族性 相对稳定性 双重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104-01

传统文化的继承通过三部分:传统文化面面观,传统文化在今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分析传统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以及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这一课的知识目标要求:理解传统文化的表现;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课程思路较清晰,但在设计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设置、引导太多,课容量太大,如何既突出重点,又能完成课标要求,这是本人在设计课件时思考的一个问题。

PPt1:请大家以小组形式讨论并列出你所知道的传统文化元素。每小组至少说出三个且不得重复。大家讨论热烈,集思广益,联想出很多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南京的明孝陵、夫子庙、江南的山水画、风筝、京剧脸谱、北京四合院、贴倒福、贴春联、传统服饰(唐装、旗袍)、刺绣、剪纸、书法、浑天仪、西安的兵马俑、茶文化、古代四大发明等等。教师过渡道:“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悠久,我们发现这些传统元素都体现了本土文化,是人们长期生活共同的积淀,说明了它们都具有什么特点?”学生:“象征性、代表性、传统性……”(就是无法用准确的词语――民族性来描述,需要教师进行强调)教师:“大家再想想为什么京剧这种艺术形式至今仍活跃在艺术舞台上?说明了它的什么特征?”学生:“继承性。”教师:“传统文化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过去到现在,新旧交融,体现了它的相对稳定性。”通过第一张PPt,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所感知,归纳出它所具有的特征。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PPt2:吃饺子、贴倒福、赏月、划龙舟的四幅图片,这些都属于传统文化中的哪种表现形式?学生:“是传统习俗。”教师:“有谁知道这些习俗的来源以及能够保持到现在的原因?”学生:“符合人们美好的愿望,有吉祥如意之意。”PPt3:传统习俗的含义。PPt4:北京四合院、故宫、江南民居、夫子庙四幅图片,分析南北建筑的特点及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学生:“北京四合院以南北为纵轴线,讲究对称,而且按照长幼次序住在不同的房间;江南民居一般墙围较高,体现了私密性。屋顶呈尖形,与南方雨水多有关系。”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南北建筑都讲究风水学说,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符合儒家思想与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所以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PPt5:剪纸、脸谱、书法、绘画四幅图片,谁能谈谈你对书法、绘画的认识?学生讨论作答。教师:“有谁能唱几句地方戏?”一位学生的几句黄梅戏《女驸马》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教师总结:“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为代表,它们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哪里?代表的是哪种思想?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思想?”学生:“儒家、法家、墨家、道家……”教师总结:“这些思想已深深融化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中国社会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以上便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四种表现形式及其地位。”

篇3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当代文化浪潮的冲击力逐渐增强,我国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衰落。为了更好地将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必须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和教育,在加强传统文化普及同时,最好的教育阶段是在小学,小学语文教学是最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始,因此,我国应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将传统文化的教学、培养以及传承从小学开始,从孩子开始,逐渐让小学孩子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悟以及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研究

一、引言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五千年来华夏儿女智慧与精华的积淀,是炎黄子孙的骄傲与荣耀。不过,近年来,随着当代文化的逐渐冲击,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度越来越低,当代社会很多人对于传统文化认知越来越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这也不符合十七大报告中所倡导的“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的传统文化口号。因此,我国要加强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传承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在促进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是较好的传统文化传统起始阶段,因为小学教育属于教学的初级阶段,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塑造民族精神,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意义。下面,本文从传统文化概述、传统文化学习的意义、当前传统文化现状问题以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等方面对其做一系列的研究。

二、传统文化概述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按照百度百科对传统文化的相关定义可知,擦混同文化主要针对现代文化而言,主要包括历代文化中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以及文化意识方面的内容,像古诗词、民族音乐、曲艺以及国画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

三、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我国文化凝聚力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因此,加强传统文化建设具有推动传统发展重要作用。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我国文化进一步发展,促进传统文化建设,推动我国文化的进一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四、当前传统文化发展现状问题

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冲击,我国传统文化逐渐出现了衰微。我国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像孔融让梨、二十四孝等优秀品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不懂礼貌、缺乏毅力等问题,在传统文化中,艰苦朴素、任劳任怨是比较优秀的传统文化,然而,当今的社会,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这严重影响了当前我国文化教育发展和进步,只有不断的加强传统文化建设,培养传统文化学习精神,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最终,促进我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这也是解决当前传统文化发展现状问题的核心动力和因素。

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传统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提高重视意识以及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等两个方面探讨有关加强传文化教育。

(一)提高重视意识

随着当今文化以及外国优秀文化的不断输入,我国在学习他们的同时,更要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因为当今文化的起源来自我国传统的文化,因此,要加强重视我国传统文化,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最终提高他们最对传统文化重视意识。

(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

生活实际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最好的教学环境,生活又是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尤其是生活中的节日。传统的节日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下来的,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例如,重阳节,端午节等传统文化节日,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加入相应有关传统节日的介绍,介绍有关端午节有关的人物,有关的故事以及有关诗词,让学生通过现实实践加强有关端午节,重阳节有关的认知,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讨论有关传统文化对自己的认知,找出他们有关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而探讨和研究传统文化与教学的关系,促进教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六、结论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我国当今文化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分析了当前我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是其发展现状,通过对当今传统文化现状总结,本文提出了加强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主要从提高重视意识以及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两个方面。传统文化需要不断通过现实实践加强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为进一步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和发展。只有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建设,才可以真正地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中国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兰凤.语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李敏.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陶丽艳.小学古诗文阅读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于迪.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4.

[5]秦美玉.两岸小学语文教材古诗编写体例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篇4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艺术;文字图案;文化创新

在艺术活动的设计中,没有什么元素是能够做到稳定不变的,每一种艺术元素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在设计活动中忽视了对传统艺术的表现,将会让设计成果显得格格不入。同时,在对传统艺术进行借鉴与运用的时候,又需要做到创新发展,即是将传统与创新进行结合,它们二者应当是设计活动两个进行方面,是共生,共存。传统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所结的果,创新是设计师自身的个人经历与这样的经验之果碰撞之后所产生的火花,二者为新生事物的产生而服务,而结合。在本文中,笔者分别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篆刻、书法以及建筑装饰四个带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传统艺术在平面设计活动的体现出发,来进行阐述与探究:

一、绘画元素的表现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中,水墨画是其主要的表现类型之一。所以,在对艺术美学进行表现的时候,中国文化往往会使用现墨来进行表现,这是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也是创作活动的艺术特征体现,这也是我国绘画艺术其民族性的独特所在。水墨画的创作需要使用毛笔、砚台以及宣纸这些工具。同时,具有丰富笔墨变化的趣味特征,也是东方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在画家韩美林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艺术品,都需要对中国的传统民族艺术进行表现,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地对西方美学进行表现,以此来实现现代艺术设计活动地进一步开展。在这个设计与创造过程,将中国传统水墨绘画中所需的写实、写意、工笔、抽象等创作方式进行结合,促使整个作品的内在意蕴能够得以体现。比如,在为2008年北京申奥所设计的会徽来说,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借鉴所实现的现代创造活动,其通过对“盘长”这一技术,将中国传统绘画特征进行表现,进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表现,这些绘画表现组成了中国元素(中国结),它的寓意在于表现中国人民的友好以及对世界和平的渴望,就会徽的结构特征来说,它仿若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带着动感的动作,几笔简单的线条,显得和谐且富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

二、书法元素的表现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最为得到外国人的认可的艺术表现,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书法,不仅仅是一种交流信息时所使用的工具,其本身具备着中国几千年文化历史发展的痕迹。从汉字的结构来看,可以看出它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其在字形上不断地追求着对字义的直接表现。因此,汉字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在对汉字进行创新表现的时候,书法活动的重要性也就得以表现出来了。在书法活动中,,借助于对字的笔画与结构,可以让同一个汉字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进而实现对个人、对民族精神的特殊化表现,做到视觉效果的加强。靳埭强在对他的书法作品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十分注重于对传统书法的表现,进而在现代设计活动中将其着重地进行突出。具体来说,靳埭强会使用带有浓浅特征的墨迹来完成对汉字的创作,当淡墨与浓墨富有特色的在留有空白的底色之中得以体现的时候,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显得是格外动人。由此可以说,这是作者对传统艺术的借鉴,亦是现代平面设计活动的新型表现形式。

三、篆刻元素的表现

就视觉效果来说,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是一门形象语言的表现,它的外部特征是其所要表达的文化底蕴,因此,篆刻元素有着较为鲜明的传统特色,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在现代,篆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指的即是印章,这是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所在,可以是印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篆刻艺术中,印章的色彩、材质。造型以及结构在经过多样化的岁月发展之后,已经有着较为成熟的表现形式,所以,现代平面设计活动通过对篆刻的借鉴,将其传统元素信息运用能够实现现代平面设计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结合表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标准中的印章艺术在平面设计活动中有着极为突出的表现,在这整个结构中,印章文化作为其体现的重要形式,文字的符号、鲜红的颜色以及书法的结构体现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体现,也是对北京奥运会的人文精神表达。就其结构来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选择了汉代的竹简文字最为表现享受,让整个会徽的底蕴显得是浓重而深厚。同时,在对整个会徽的结构比例进行设计的时候,它的布局完美,结构统一进而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称赞。再者,印章本身的特性是对诚信的追求,而这又与奥运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虽然,这个标志只是简单地使用了寥寥几笔,但是,它的洗练、准确是有目共睹的,它巧妙地做到了以小见大,将中国举办奥运会所追求的人文精神深刻而强烈地机械了表达,这是平面设计的创新发展,也是篆刻元素的完美表现。

四、建筑装饰元素的表现

因为,我国有着广阔的地域,数量众多的民族,因此,我国的建筑装饰文化受到地域与民族文化的影响较为明显,久而久之,中国的建筑装饰艺术也就独立地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无论是原始时代的洞窟建筑岩画,还是封建时期的砖瓦建筑特征,它们都带有强烈的东方特色,正因如此,它不仅仅得到了东方民族对其的认可,也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不小的影响。在对传统的装饰元素进行运用的时候,现代艺术家做的不再是简单地借用,而是对完整性与创新性的结合运用,将传统的图形进行解剖,就其的文化内涵与组成形式进行探究,再将这些内容与现代的设计活动进行结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中,对于吉祥图案的偏爱是极为明显的,所以,在装饰元素中对其这些传统元素的借鉴是十分有价值的。其具体内容,可以是:方胜、如意纹、祥云纹、回纹、水纹等。这些装饰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比如,在靳埭强为自己公司所设计的标志就是对中国传统图形的充分的利用。即:借助于对方式这一元素进行运用,将吉祥如意这一的文化底蕴进行表现。同时,方胜也是对美好意愿的表达,将其用框架结构进行表达,使得整个设计的整体性得以保障。再者,这也是对现代平面设计原理的运用,是对现代设计理论与传统艺术的有效结合。靳埭强先生的设计意图由此可见,设计公司的设计活动,一方面,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借鉴与表现,实现传统文化的新时展;另一方面,设计活动的开展也要遵守现代设计准则,将二者紧密结合,紧跟时展的潮流,让现代的审美趋向得以在传统艺术中得以体现,这是靳埭强现实独具匠心的设计结晶,也是方胜元素,甚至是传统文化的丰富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经典标志。

【参考文献】

[1]徐凤兰,张永顺.现代标志设计中被遗忘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J].大众文艺,2014,(6):66.

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传统美学

1、概述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域文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冲突影响着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地域文化的生存与否和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和民众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有直接的关系。不可否认的是,在全球化浪潮下,我国在文化领域受到的冲击是非常明显的。在整体范围内,中国建筑师要么无甚创意地大批量生产着所谓的国际化建筑,要么固步自封的对传统建筑形式做粗浅的理解和简单的外形模仿,在许多重要建筑设计项目中,往往寄期望于外国建筑师,但国外建筑师对中国建筑文化的精髓理解程度令人怀疑。但这些外国建筑师的设计却又往往打着“创新”的旗号,迎合了国内某些领导追求“创新”的需要。实际上,在建筑设计中的“创新”应当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从而设计出能够体现自身文化特色的建筑,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外在形式上的简单“变形”。但遗憾的是,对“创新”的理解却往往普遍存在于“形式不同”这一最为粗浅的层面上,因此形式怪异但难言美感的建筑设计屡见不鲜。然而正是中国传统建筑含蓄的表达方式让现代的建筑师感觉困惑,除了对古老建筑“飞檐雕花”的形式简单模仿外,对建筑内在精神的追求却被忽略了。在笔者看来,要探讨现代建筑设计对传统文化、传统美学的继承和发扬,设计出融合现代与传统的风格的建筑,应当是建立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美学是必然途径。

2、当代中国审美的文化特征

2.1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

美学的本质是哲学。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并没有明确的提出“何为最美”的问题,而是追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表达,即通过对美的追求而上升至哲学的高度。在理论界普遍认同的观点之一是:“东方美学的中心根本不是形态,重要的倒是以形态为线索,追求所暗示和所超越的东西”,“如果限定了明确的形态,就是西方美学的中心概念”。

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精神,许多学者都认为在于表达独特的世界观,因此“中国传统哲学从来不像西方哲学那样在世界之外去追寻某种超验的形上本体,而是把本体看作就在世界之中。中国哲学的主要基础是天人合一说和元气自然论”。如古老的道德经上对美的论述,以及近代季羡林等名宿对美的论述,都体现出了较大的模糊性,而西方美学的研究则侧重于对美学的逻辑分析。这种东西方审美角度的差异根本上在于东方直觉式思维为主和西方逻辑思维为主的差异。

2.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脱节

从总体上看,中国现代的审美意识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又和传统文化存在着比较割裂。二十世纪“五四”第一次动摇了传统文化中儒家理论和审美观点,而“”则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和摧毁,传统建筑被破坏殆尽。以至于改革开放后的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近乎于脱节。尽管在人们的思想中,仍然觉得传统建筑文化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要仔细的研究传统建筑文化却又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改革开放后的大众化思潮又让没有深度的“浅平”审美成为了一种时尚,审美的人文内涵和理想主义色彩被对纯粹的形式美的追求所取代,传统历史文化内涵变成一种装点门面的东西。对此徐碧辉曾评论“在看起来更多地实现了审美化、艺术化的时代,其实审美和艺术最为贫乏”。

因为对审美的标准的变化和东西方审美标准的差异,才导致了东西方建筑设计理念上的根本差异。西方的古典建筑,如科隆大教堂、罗马斗兽场等,在建筑设计理念上都有着典型的西方建筑色彩,也有着比较明显的逻辑特征,因此国内的学者在研究西方建筑设计理念时往往更容易理解。而正是因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对“美”的界定模糊,追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因此也导致了中国的传统建筑模式在传承和发扬上的困难。要在现在的文化氛围中研究现代建筑和传统文化的衔接和统一,也只能暂时从一些传统建筑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寻求和现代建筑的融合。本文正是尝试在这个方面做出一定的探索。

3、现代建筑中传统色彩的运用

对色彩的运用在各个民族的建筑设计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建筑中对色彩的运用是由“青、黄、赤、白、黑”所构成的“五色体系”,各种颜色都具有明确的内涵,如红和黄就被认为是最高贵和最重要的色彩,被运用到皇宫、国旗颜色等非常严肃的场合。笔者大致总结了在当前现代建筑中对传统“五色体系”的运用,概括出如下几类基本的传统色彩运用的成功案例,并试图总结一些可以参考的原则:1红色的运用 红色无疑是传统建筑中最为注重的颜色,其运用原则一般是在建筑的墙面或主要构架上,甚至于可运用到建筑的屋檐等位置,往往可达到非常强烈但又不失庄重的视觉冲击,如南京奥体中心的墙面和重庆国泰艺术中心屋檐颜色的运用就是成功案例;2黄色的运用黄色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是皇族专用,因此黄色的运用在近代建筑的运用中都非常的谨慎。从笔者所掌握的实例来看,黄色的应用实例倾向于将黄系进行扩展,尤其是屋顶黄色的运用,可营造出一种“意向”特征;3青色的运用 青色在传统文化中所代表的是“生命力”和“静重”。但单纯的青色使用往往不容易形成明显的传统建筑特征,而当辅以绿色等柔色,可营造出静谧而又不失活力的建筑特征。4紫色的运用 紫色在中国传统色彩中,是一种与天神、祥和相联系的色彩。在表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中,似乎应该运用到特定的建筑类型中,如居住、文化或娱乐建筑,但有点令人不解的是,运用紫色建筑作品在目前很少见。

4、“天人合一”的建筑设计思想

中国传统思想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非常重要而正统的哲学思想。在传统建筑设计中,除了非常庄重的建筑场合,建筑元素的使用会倾向于使用纯净自然的建筑材料,将建筑整体尽量融入到周围的自然环境中去,且会在建筑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让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和谐共生。比如北京城在明清两代中的整体布局规划即以星相来作为参照,将紫禁城位置对应于紫微星就是这一设计思想的重要标志。而传统的建筑设计思想中“风水”的概念更是深入人心,大量的建筑实例表明在进行建筑的整体布局和局部的构造设计时,“风水”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实际上“风水”这一学说从美学上看,其本质是强调建筑的选址和形态设计与周围自然山水的统一和映衬,同“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类似的内涵。在紫禁城的设计中,就大量使用了对自然景致的模拟(如星宿等)来体现“天人合一”的建筑设计思想。例如按照二十八宿所代表的不同含义,分别以太微恒南的三颗星来命名端门、左掖门和右掖门。在紫禁城的正面设立端门和午门。为了让自然界的“银河”引入,有在午门与太和门之间开掘金水河来象征银河。像这种自然景致的模拟和建筑布局的对应关系在紫禁城的建筑设计和整体布局中的例子非常多,不一一详述,但其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建筑来表达“天”和“人”之间的依存和融合的关系。

“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好,“风水”设计理念也好,都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要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需对设计师对传统文化有必要的了解,才能把现代设计元素和传统文化思想相融合,方能在设计时体现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

5、结语

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当代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课题,这需要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理解和传承的基础上。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果缺乏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就无法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也不利于推动建筑设计思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月.和谐:中国传统建筑审美之维[J].华中建筑,2009(4):121-123.

篇6

作者简介:朱尉,男,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新闻业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沈伍体,男,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主要从事新闻学研究;沈伍合,男,四川省西昌市民族中学教师,主要从事应用数学及彝族文化发展研究。

摘 要:在如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极度发达,传播媒介、传播手段繁多,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和获得信息,使得信息的交流异常快速,范围非常广的背景下,如何把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新时代传播的特性结合起来,使得传统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培养青年优秀的品质,弘扬中华文明,是时代背景下每一个中国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大众传播的背景下出发,通过对传统文化传播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分析,寻找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大众传播;传统文化;传播媒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164-02

在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Internet的出现和高速发展,使得地球各个地区之间信息的交流变的越发的容易起来,地球村这一概念的提出更是表明全球信息的传播进入一个高速的、高效的、爆炸式的传播时代。同时,全球也形成了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传播阵地,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多方位的、多维度的信息交换平台,这样,人们获得信息的速度较之过去的一百年来说不知翻了几番。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过后,伴随而来的是精神上的缺失,因此,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以复兴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为主要内容的组织和团体,国内外也兴起“孔子热”,儒家经典大受追捧,民间也出现了很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但是,学术界对于这些林林总总的传统文化褒贬不一,有的认为传统文化便是好的,应当将之发扬光大;有的则认为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封建的落后的思想,应当予以否定。不管这两种对立的想法如何,其中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不可或缺的其实应该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问题,其争论的核心问题便是传统文化要不要传播、要怎样传播、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传播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现今如何传播

近年来,国内外兴起国学热,在全球汉语热潮的推动下,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更加广阔的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和发扬,在国外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汉字文化圈,大部分的国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兴趣浓厚并且非常重视汉语的教学。 在国内也有了许多传承者在积极地继承并传播传统文化,国家机构和政府也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动传播传统文化,各地纷纷建立起了孔子学院,用以传习经典,学习优秀的中华文化,同时民间的公益组织通过募捐、宣传等方式来传承传统文化。

民间的许多组织还通过建立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平台、QQ群等手段来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据不完全统计,在百度中有关传统文化的资讯有9980万条,多数为传播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视频、音像资料以及新闻报道,相关的网站有中国传统文化网、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官方网站、中国国学网等;还有上百个以传统文化命名的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二百余个微信公众平台,其推送的内容多为孔孟之道中劝人向善、勤学乐学、尊师重道、孝敬父母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QQ群则多以千人群为主,群成员在群里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二、传统文化传播的价值所在

首先,对文化本身而言,传统文化的传播可以促进新文化产生、发展,使新发展起来的文化与旧有文化相互融合,消弭相互排斥部分、保留各自精华的部分、滋生交流共生的部分,从而可以促进一个社会多元文化的产生;文化传播也可以实现文化的储存和记录。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同一文化可以在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科技水平下实现共同发展,这样,传统文化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得到更广泛人群的认可和接受,也便于得到更完整的保护、储存和记录。

其次,对于人类自身而言,传统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的人们的交流共存。文化,广义来讲,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的经验总结,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同的经验总结可以供人们相互交流、借鉴,这有利于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人们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以完成人类更多的使命。狭义来讲,传统文化则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同样地,这些精神产品也来源于人类与大自然的互动:社会实践,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创造出了林林总总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了人类在物质以及精神方面的升华。

再次,在社会进步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可以促进社会的交流和沟通。一方面,它使社会中的不同思想、不同价值观能够互相理解,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极大程度上促进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播通过促进新文化、新思想的产生,从而使人类改变观念,接受新的、进步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加速全球化进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使人类文化交流完全突破了时空界线,一定程度上扫除了全球化发展的思想障碍,使世界各地人们从思想上接受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发展。

三、大众传播将如何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德弗勒认为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份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大众传播所包含的范围十分的广泛,亚历山大・戈德说,“传播是‘使原为一个人或数人所独有的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从字面意义看,文化传播是指以文化为内涵,各种大众传播手段为媒介,将社会中存在的思想、经验技巧和其他文化特征从一个群体传到另一个群体,从一个地点传到另一地点的过程。文化传播也称作文化扩散,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使得传播范围地区内的民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洗礼,成为文化传播的收益者,在这个地区的民众传承了传统文化后,这些民众就会逐步的向周围地区扩散,一传十,十传百,从而达到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在大众传播中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的目标是传统文化传播中最重要的三个部分。

传播者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处于源头的位置,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来源者、采集者、制作者、和者,传统文化被传播者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传播出去,被受传者所接受。传播者不仅仅是个人,也可以是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因此,传播者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就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筛选。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不仅有礼义廉耻、琴棋书画等非物质的和物质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三纲五常、君臣之道、迷信思想等一些不好的传统文化。所以传播者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的时候要起到“把关人”的作用,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把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展现在世人眼前。

传播媒介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起着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桥梁,传统文化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途径被受传者所接收。因此要加强大众传媒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构建形成一个完整的传播阵地。从而使每一个接收到传统文化传播信息的人在自觉和不自觉的情况下,通过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新媒体去传播传统文化。同时,还要加强音像、多媒体出版物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比如一些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现状,反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音像作品只能在本地区进行少量的传播,但是这些音像制品却对本民族的人了解本民族的一些传统文化只是却起到了补充的作用。许多人表示,生活变好了过后,本民族的很多人都慢慢的放弃了本民族的一些比较好的生活习俗和传统,转而去学习一些外界的不好的东西,比如非主流之类的,但是了解到此现象之后,觉得本民族的传统必须要保持,周围的很多人也表示要好好学习本民族的文化,文字不能让民族传承断在我们这一辈。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来说,信息的载体是文化传播是否完整、清晰、有效的达到传播目的的手段,而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受众就是青年学生,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和形成的重要时刻。因此,把地方高校的教育当做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学校教育将民族传统文化转化为教育资源,通过形形的教学设计、校园活动等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塑造青年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得学校教育功能体现的更为完整。在教学内容中,学校可以把传统文化作为一门独立或混合的课程融合在教学总设计中,对于不同的专业,对传统文化的掌握虽然有不同的要求,但是都是立足于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的熟知的背景之下的。各高校普遍开设的汉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学、历史学、考古学、琴棋书画等,这些专业本就是以传统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开展起来的学科,它们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门专业课,在课堂上进行系统的、完整的、通俗的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熟谙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条件、现今的时代意义、弘扬的价值等各方面,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同时,分门别类的开设各类有关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使得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另一方面,作为学校主体的青年学生也要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任务。青年学生利用学生社团开展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社团活动,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一方面丰富了校园文化,同时也极大程度上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播。社团举办的传统文化展示节,通过照片展览、文字描述、现场讲述、乐器演奏、服装展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全校甚至全社会展示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各高校乃至社会、政府机构建立的文化传习馆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并且可以加强对当地民族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弘扬传统文化。高校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最佳场所,借助高校独有学术氛围,结合地域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并融入现代高等教育,使传统文化在校园范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与发扬。

四、结 语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数千年文化沉淀下来的精华,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既可以增加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然而,传统文化在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还很多,需要突破的“瓶颈”也不少,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与关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最终实现在大众群体中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曹凤霞,李碧权,黄孟彬.从孔子学院看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现状及反思[J].长春大学学报,2014(1).

[2]陈朝云.先秦中原文化传播模式探究[J].求是学刊,2009(5).

[3]王秋生,杨永军.文化传播的载体:从结绳记事到抽象文化的物化[J].新东方,2006(4).

[4]龙丽双.大众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J].新闻爱好者,2012(2).

[5]赵仁龙.传播学视域下的中医药文化继承与发展[D].陕西中医学院,2012.

篇7

摘要:本文从两个方面对传播策略进行了研究,一是传播的内容不但要有传承性,还要有一定的时代性;二是传播形式要多种多样,网站、公益广告、栏目制作、各种层面的合作,以及手机客户端的大力推广等,一切有利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形式都应积极提倡。

关键词 :网络;传统文化;传播策略;传播内容;传播形式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息时代,足不出户也能通过网络强大的传播力得知天下事。如何将几千年来汇聚的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从古老的历史长河中一勺一勺地舀出来,进行具有现实意义的再传播,怎样在现代网络背景下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网络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播的内容

黑格尔说曾经说过:“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收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所以,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采用何种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都要在保持其内容传承性的基础上,重视其内容与时代的结合。

1.传承性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经过千百年的传承直至今日,期间虽然受到过这样或那样的冲击,但是一直流存于整个中华大地,并未断代。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却有一些人主张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抛弃过去,在“断裂”中重新滋生。这种与过去“一刀两断”的决绝态度是要不得的,我们应该看到传统文化中大多数是具有积极作用的精神文明。我们认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题内容,当今社会也很需要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这些精神。

所谓“天人合一”指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先秦到现代,这个思想一直传承至今。“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以人为本”体现了“人”的重要地位,在万物之间的关系中,人是其中最为主要的。中国文化的最大特色是,将道德置于很高的位置上,这在建立中华民族人格、道德制度方面功不可没。“刚健有为”主张坚持独立人格,注重人生气节,是对国人积极人生态度的概括和总结。“贵和尚中”思想符合唯物辨正法的内涵。它既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也肯定了不同文化的价值,从而才能取其之长而达到“兼容并包”。

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我们应吸收并毫无余力地传承下去。在传播传统文化时,其内容必须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优秀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传播。

2.时代性

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必须是传统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留下来的优秀文化,但并不要求我们一成不变地继承。梁漱溟先生曾说:“从中国以往历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为其动摇变更。”说明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能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时代性。主席多次指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不但要与现代文化相适应,更要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我们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梳理传统文化资源,综合运用大众传媒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我国的传统文化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不断地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历史证明,闭关锁国的固步自封是没有任何前途的。我们应该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相结合,在新的社会风尚中建立进行传统文化的“寻根”发展。在现代社会传播传统文化必须在内容上讲究传承性和时代性的结合,正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潮流,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二、网络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播的形式

立足网络这个大的平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是时代的需要。网络可以加快传统文化传播速度,扩大传统文化的受众群体,使得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呈现出新的景象。

1.相关网站的建立

网站是网络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种服务工具,我们在网络中传播传统文化必须利用这一重要的工具。建立一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网站很有必要。传统文化网、中国传统文化网等系列网站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为我们展示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公益论坛很多,“传统文化迷”们提供了交流研究的平台。很多网站在传统节日,比如清明、中秋,还会举办一些线下活动,都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传统文化。

2.公益广告的拍摄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推崇,越来越多宣传传统文化的公益广告走入人们的视野。不但一些网站论坛、节目视频中植入含有传统文化因素的公益广告,一些公益广告网站的建立,更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平台。例如,由中央文明办指导下的中国网络电视台、全国网络公益广告制作中心建立起来的网络公益广告库,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以生动的形象向我们传播展示传统文化。

3.网络栏目的制作

随着网络受众群的扩大,很多人抛弃传统媒体转向网络。现在很多影视剧作已将网络作为第一推广平台。类似电视节目的一些栏目也采取了网络推广形式。比如,中央电视台很多节目在通过电视播放的同时,也通过网络进行传播。

4.网络游戏的合作

网络游戏在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现在很多的网游都有一定的传统文化背景。例如,光宇公司的网游《问道》就以《封神榜》人物为背景故事,其中五大角色的设置符合我国古代“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再如,网游《天龙八部》中的“科举题库”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将网游这些娱乐产品很好地利用起来,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更能花样百出。

5.手机平台的推广

据2014年1月份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2013年底整个互联网普及程度达到45.8%,其中手机客户端用户超越计算机客户端用户,一跃成为网络平台的第一大用户。我们应当注重手机平台的推广。比如,在手机游戏中增添一些传统文化因素,让更多年轻的“手机党”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

除了上述几种形式外,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还有很多。比如,QQ等通讯工具的使用,都可以用来作为平台传播传统文化。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信息社会利用网络平台对其进行传播刻不容缓。我们相信,只要在内容上把握其传承性和时代性的结合,在形式上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传播,就一定能最大程度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贺麟,王太庆等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王枫.传统节日文化与网络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何炜,韩忠林.传统节日网络传播的必要性、作用及方式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3(4).

篇8

1.1学习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学习意义

这些著述分别从艺术的角度阐明了对于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已有论著从艺术理论为切入点分别将传统艺术中的哲学思维放在现当代艺术环境下阐述其发展态势,从绘画主张中探究其艺术教育的诸多现实问题。美国学者高居翰的《山外山》,书中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阐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境界。[2]这些研究侧重学生从艺术中吸收并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借此提升自身的艺术素质,或进一步将思想纳入艺术表现中;或在艺术形式上提出吸纳传统文化。另外,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此作专门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和空间。

1.2对体会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

传统绘画形式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对传统绘画的影响及所涉及的中国文化的精髓引入课堂,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真正提升艺术课堂及学科的特色,使实践技能教学具有高效性和实用性。学生学习传统绘画艺术有利于提高艺术的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充分将历代文人绘画理论及相关国学精神渗透到绘画中,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水平,增强学生学习传统绘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表现如下:第一,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深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和认识。第二,较为完备地分析学生在学习传统绘画艺术的基础上所达到的思想意识的升华,从而激发对于传统文化的正确解读。第三,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付诸于绘画实践,从而更好地指导其艺术行为。第四,更好地辨别和看待当下现代后现代艺术风格的流变,端正艺术学习的态度。第五,有助于国学的发扬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而更好地提高高校艺术生的综合素质。中国传统绘画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了诸多艺术层面的阐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统的绘画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既不是封闭的,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壮大自己,延续自己的,同时中国绘画又有自己一贯的连续性和规律性,如何解读传统绘画的精神实质,理解个中的深层命题。怎样品评可以感观、可以心观、可以画观的传统艺术,以及如何跳开传统绘画的皮毛之争,鞭辟入里,发现新见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有非常大的潜力,但现在的在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相对匮乏,而且缺少兴趣,所以教师教学面临一定的难度,老师既要把正确的观念灌输给他们,又要保持教学的稳定性和把握一定的依据性,让学生学有所长和学有所依,从而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怎么看待传统,也是艺术教学中要明确的问题。中国的传统艺术是通过长期的传承,发展中又不断淘汰掉糟粕,增加进精华,经过长期的论证才得以传承的,而艺术发展是一个继往开来的过程,艺术的发展只有根植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所以传统并不会束缚学生的创造,反而会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2如何通过学习传统绘画艺术去体会传统文化

篇9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 文化自觉 普适性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61

The Theory of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ZHOU Yun

(Department of Marxism Education,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 201418)

Abstract Fei Xiaotong initially propose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called on the community to reflect on their own culture. Kim Yu Wujin perfected this theory that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the culture aimed fully to reflect the core values. But what is the core valu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mad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can be said, the result is reflection. Therefor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does not just put forward, but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specially through the consciousnes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 methodology, from highly theoretical refining summed up.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universality

1 文化自觉:反思、价值、提炼

1.1 文化自觉的第一要义是反思

先生曾提出21世纪人类将面临一个基本问题,即“各种不同文化的人,也就是怀着不同价值观念的人,怎样能在这个经济上越来越息息相关的世界上和平共处?人类在21世纪怎样才能和平地一起住在这个小小的地球上?为此我们在精神文化领域里需要建立起一套促进相互理解、宽容和共存的教育体系,我称这个体系为跨文化交流。”①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和平共处”,潜在的问题是“我们的文化向何处去”。中华民族一百年来都在寻找出路,从当年民族存亡的出路,到今天民族振兴的出路,归根结底还是文化生命的出路。为此,费老开出的药方就是“跨文化交流”,即力主世界各族人民应该处于各种文化和谐共生的共同体中,各文化在不断交流中获得新生。

这就引申出一点,要进行跨文化交流,首先必须认清自己的文化。如果对本民族的文化都模棱两可,那么交流只能是纸上谈兵。这里所谓的“认清”,用费老的话说,就是“文化自觉”。

费老说:“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②这就是说,要认识自己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所接触的其它文化,然后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他认为,人不应该只满足于以自发的方式处于一种文化(如中国文化)中,而应该自觉地对她进行反思,对其积极方面进行维护与彰显,对她的消极方面则要清楚甄别加以抛弃。

所以讲,“文化自觉”的第一要义就是“反思”。费老在很多场合都强调的“反思”,其实是一系列的追问,即文化的内容是什么,怎么去分析它,如何去理解它,对我们的生活起了什么作用,我们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文化本身是怎么变动的,为什么变动,动到哪儿去了等等问题。这就是对习以为常的传统进行一个全面彻底的剖析,从而获得一种“自知之明”。

这种自知之明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可以让我们在文化大碰撞的时代不至于妄自尊大,也可避免妄自菲薄,当然也能懂得复归守旧与全盘西化的错误,明白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的道路才是正确的方向。

1.2 文化自觉的核心对象是价值观念

如果说费老“文化自觉”中的文化是泛指的中国文化,那么俞吾金先生则对“文化自觉”中文化的外延进行了有效的限定。

俞先生通过分析哲学的方法发现,“文化自觉”应该以“文化自身”为反思的对象。因为更高意义上的“文化自觉”具有“元批判”(meta-criticism)的含义,学者应该“自觉地反思并清醒地意识到文化自身的有限性及其适用范围,拒绝对文化概念进行无界限的滥用。”③对概念外延的限制有很重要的意义,俞先生重点指出中国近代史上两次“科学技术政治体制改革文化革命”的思想循环,警示了我们泛文化的讨论并非是历史的进步,很多实际问题无法通过“软绵绵”的文化来解决。相反,无意义的讨论还有可能使我们误入歧途。

那么,关于“文化自觉”之对象该如何确定呢?俞吾金先生归结为“价值观念”,他说:“我们应该严肃地拒绝对文化概念的滥用,自觉地把对文化的理解限定在狭义文化概念的范围内,即把文化理解为观念形态的东西,而其核心则是价值观念。”④文化的概念不应该过于宽泛,将它限定在思想观念领域中或许对我们的帮助更有价值。就是说,政治的问题归于政治解决,不要寄希望于政治文化。同理可得,科学、军事、艺术、宗教等等领域都要与思想观念划定界限。质言之,我们应该丰富“文化”的内涵,但必须缩小“文化”的外延,这样我们所进行的“文化自觉”将更有针对性。

1.3 文化自觉的对象需要高度提炼

费老的文化自觉聚焦的是文化反思,其贡献在于方法论的确立。俞吾金先生对文化自觉之对象的限定,则是对文化自觉之内涵的明晰,是对文化自觉有效性的进一步深化。

费、俞两位先生为我们在文化自觉这条路上开拓了一个方向。沿着个方向,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进行具体化的努力。也就是说,我们对传统价值观念所做的反思应该要有一个明确的结果,需要高度的提炼。

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念大体可概括为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这就是《中庸》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价值原则极为丰富,关于个人的价值有诸如“礼义廉耻”、“孝悌仁爱”等原则,关于社会交往的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关于家国天下的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原则。传统价值的内容很多,有些具有永恒性,比如民本思想、家国观念;但有些也具有历史局限性,比如愚忠愚孝,是需要扬弃的。

其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组十二个范畴正是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系统地总结了传统价值中最核心的内容,更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有效扬弃。可以说,十二个范畴是对丰富的传统价值观的高度提炼。由于它是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统一,所以它是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价值原则。职是之故,我们可以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价值的高度提炼,它其实就是文化反思的重要结果。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觉的结果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接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结合好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切不能轻视。陈卫平教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族传统文化不是断裂的,而是接续的。也就是说,总结和继承传统文化原本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如果丢掉了对于传统文化的总结和继承,所谓的‘中国特色’是无法成立的。”⑤所以说,要正确理解中国化的理论本质,就是要注重接着讲与接着中国传统讲。简言之,就是要使传统的智慧开出现代的新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两个“接着讲”的统一。接着讲,意味着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合现实国情;接着中国传统讲,意味着核心价值观必须是对传统价值的总结与提炼。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其实就是大同理想、民本思想、和合思想的高度提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从心所欲不逾矩、有教无类、天下为公、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等原则中都可以找到线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道德,在极端注重伦理传统、个人修养的儒家思想中更俯拾皆是。

马克思讲:“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地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人类文明的童年有他自己的智慧(如原初的仁义道德),而这种智慧应该要在“更高的阶梯”(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上再现与复活。所以说,传统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关系可说是源与流、本与末的关系。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觉下的普适价值

按照费老的理论,除了对自身文化有深入认识外,更要适应、学习当下世界中的多元文化,然后“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⑥就是说,反思自身文化还不是文化自觉的终点,文化自觉的目的是要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提出“共处守则”,其实就是各文化都能认同的“普适价值”。

费老并不赞同文明冲突的必然性,他认为“共处守则”或者共同体是可以存在的。这体现在他的那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其实就具有高度普适性。西方人从未放弃寻找普世价值,中国的古代先贤也没有放弃过普世价值,但是中西古今的“普世”歧义重大。然而有些基本的普遍适用的价值也是存在的。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万里雪飘的冰封北国,到风光旖旎的热带雨林,从3.2万公里长的海岸线到8800多米高的珠穆朗玛峰,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所有这些民族能最终组成“多元一体”的大整体。费老认为,这就是普适价值起的作用。

其实“多元一体”中的“一体”,不仅是地域性的一体,而是价值上的一致。传统中国的普适价值是儒家价值,但她有时代局限性。费老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要“温故知新”。这个从传统价值中生长出的“新”,我们现在就可以归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以一国看天下,其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也是适用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原则哪一个国家都不能或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原则任何社会都必不可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原则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虽说这组价值观以“社会主义”为限定词,是中国传统价值的提炼,但不难发现,普适性的价值是可以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达成共识的。或者说,核心价值的提炼不仅仅为了造福本国,如果的确具有普适性,那么其实也可惠及其他文化主体,这可说是中华文化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也是以文化自觉为方法论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理解。

注释

①⑥.文化自觉与反省[A].中国文化的重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85-194.

② .反思・对话・文化自觉[A].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95-200.

篇10

【关键词】幼儿园;传统文化;家园合作;兴趣点;多媒体

幼儿园的教育具有启蒙性,幼儿期是人格与智能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生的奠基时期,应当使得幼儿在德育、美育、体育以及智育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个人修养方面提倡“无欲则刚”、“洁身自好”等,在接人待物方面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在学习方面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意志品质,这些高尚的思想理念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要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园的教育中,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以下内容将对此作出具体分析。

一、开展家园合作

在对幼儿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进程中,践行家园合作的模式,不仅可以促进教育成效的迅速实现,而且拉近了老师、孩子以及家长之间的距离,便于今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教师应当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意义、实施方法以及目的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并且以家长的行为举止影响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定期举办家长学习班或者家园联系会等,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以及家长对孩子教育工作的进展,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活力。其次,为了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幼儿园可以尝试跟家长一起,开展学术沙龙、以某方面文化礼仪为主题的专题活动、文化接龙游戏等形式,调动孩子积极参与到文化教育中的热情和兴趣,让孩子在玩乐中对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师和家长的耐心指导下加深对相应的传统文化的兴趣;再者,教师要结合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安排以及家长的时间安排,和家长一起,带领孩子们参观古典建筑、拜访老革命家、欣赏有意义的影片以及围坐操场玩游戏等,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在结合孩子们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使得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幼儿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把握幼儿兴趣点开展教育工作

幼儿阶段的孩子们天真烂漫,喜欢新奇的事物,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孩子的兴趣点,结合他们的个性成长特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成效。其一,教师可以先与孩子们进行聊天,通过沟通大概了解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天真的想法,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教师可以正好顺着孩子们的思路,将传统文化穿去,以孩子们能够适应的思维模式,借助于讲故事的手段,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理解是不存在问题的,逐步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为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良好的催化剂成效。其二,小孩子对动手操作都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的图片、具有特殊意义的花朵等图片展示在孩子们的面前,并且为他们准备好所需要的纸、彩笔、剪刀、胶水等用具,让他们通过跟其他小朋友的合作,制作出他们认为与老师提供的图片最吻合的形状或者图画,在孩子们的动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穿插几个关于传统文化的问题让幼儿们进行回答,在答完之后教师给予正确答案的指导和讲解,在一边动手一边讲述中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枯燥模式,让幼儿园的小课堂气氛更加具有活力。

三、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事实,在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进程中将多媒体融入进去,为教育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新鲜的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之余,加强自身的学习,掌握更多地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并且尽可能多地搜集孩子所感兴趣的图片、音乐、视频等,为信息化课堂的开展做好充足的准备。比如,教师可以就不同民族的不同特色为出发点,通过视频播放不同民族的舞蹈、服饰、语言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所选取的素材一定要是色彩明亮、声音清脆、画面丰富的,激发出学生对其的青睐度。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观看之后,可以模仿其中的相关舞蹈片段,让他们去模仿和表演,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在兴致盎然的观赏中了解了更多关于传统民俗的知识,也在热情的表演中对所学到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风貌和民族特质的文化,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让幼儿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乃至中华民族的振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的利于传统文化教育顺利开展的良好策略与方式,真正地发挥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