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实践的收获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实践的收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教育实践的收获

篇1

作者:余传信

劳动创造美好,劳动改变世界。学校聚焦《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内容要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育人模式,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发现劳动之美、体验劳动乐趣、享受劳动成果,为我校劳动教育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1、新生入学第一天,开展劳动第一课教育,班主任老师引领示范如何扫地、拖地、并规范班级卫生的标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人生观。

2、班级文化布置有劳动文化,各班张贴劳动宣传标语,让劳动文化真正融入孩子的内心。

3、班会课开展劳动教育榜样、班会讲述名人爱劳动的教育故事、开展劳动实践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提升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

4、学校每周开展班级劳动卫生文明班级评比,促进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体验劳动创造美和改变世界的美好。

5、班主任组织开展好每次大扫除活动,老师带着着学生一起干,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劳动的收获。

二、创新劳育课程设置

根据我学校校情、学情开设符合学校建设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劳育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劳动知识的兴趣和实践劳动的热情。如不同年级设置不同课程,不断深化,社会实践的次数逐步增多、形式日益多样化。

1“特色课”激发学生兴趣

我校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心灵手巧”手工课, “烹饪美食制作”,“茶艺”,“组装机器人”等特殊劳动课来激发孩子劳动的热情,以劳促育,培育孩子们动手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2“特色活动”培育孩子爱劳动爱学习的习惯

(1)我校春季和秋季组织学生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践活动、“劳动研学”活动,带孩子走出教室,体验生活,感受大自然美好,感受劳动的乐趣和劳动的成果,既获得了真实的劳动体验,又增强了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加深了爱国爱乡爱家情感。

(2)我校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家长跟孩子们分享劳动的美,让学生学会珍惜家长的劳动成果,才会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开展“亲子包饺子”活动,爸爸妈妈陪着孩子一起包饺子,煮饺子,品饺子,通过劳动教育增进亲子关系,并体验到劳动的美和乐趣。

三、搭建劳动创造平台

1、学校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快乐菜园子,每个班一个块土地,孩子们在自己班菜园种上蔬菜。劳动课老师带领孩子到菜园子跟孩子讲解素菜生长的特点,孩子在学校就可以体验自己亲手种的菜。

2、学校通过我们的传统节日和其他节日为平台,为学生搭建劳动桥梁。春节开展我们的春节手抄报,春节制作花灯、包饺子、贴对联劳动教育。端午节开展包粽子比赛。中秋节开展制作月饼。植树节带领孩子们植树,一起为学校增添新绿。在雷锋节和重阳节,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劳动感恩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这些活动丰富、有趣,又契合生活,让学生们充分参与其中,感受劳动的乐趣。

3、通过综合实践课、主题班(团队)会、专题讲座、征文比赛等,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四、建立良好劳动评价体系

篇2

关键词:裴斯泰洛齐;“教劳结合”思想;借鉴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42-02

作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约翰・亨利希・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是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职业教育理念思想成功地付诸实践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推动和发展着这一“教劳结合”的思想理论。他实施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措施,在教育史上是一个创举。

一、裴斯泰洛齐“教劳结合”的基本思想

裴斯泰洛齐深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强调劳动是人民群众生活的中心,应把生产劳动当作学校教育的中心。他认为:“劳动教会人蔑视那些跟事实脱节的语言”帮助人形成精确、诚实等品质,有助于形成儿童跟成人之间和儿童相互之间较为适宜的相处关系,恰当地引导儿童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能够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知识与品德素质。就像他所提倡的将学习和劳作结合,以此锻炼、培养人的工作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实际生产力。他坚信这一观点,认为这才是人们能够获得幸福生活的保证,是人们最广泛的需要。裴斯泰洛齐在《林哈德和葛笃德》书中还指出,在儿童劳动时,教他们读、写、算,使学习与手工劳动相联系,使学校与工场相联系,从而使它们合而为一。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裴斯泰洛齐已经认识到当前的教育总是与实际所用相脱节,注重在理论上的倡导,却未能付诸实践。据此,他倡导能够增办针对各行各业用人需求的,培养人职业技能、专长的职业培训机构,帮助最大多数人获得工作技能。在农村,作为谋生手段的劳作在知识的改造下可以获得更高效的产出,帮助人们提高生活水平,也进而改善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他希望把过去只“教人耕作而谋衣食”的旧教育,代以“纺纱时代”的“适应现代生活”的新教育。认识到生产劳动对儿童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和社会发展对教育具有深刻影响,将教育寓于生产劳动之中的想法在特裴斯泰洛齐心中构成,随后他就将之付诸于实践。他开始进行教育和生产劳动同时进行的实验,这从整个教育史上来看确实为一个创举,也是将职业作为教育目的的实践的雏形。裴斯泰洛齐强调说:“我的出发点是把学习和劳动相结合,把教学和工厂相结合,使二者互相融合起来。同时,我认为这种劳动并不是为了收获劳动的一些成果,而是通过体力的练习,学到劳动和收获劳动成果的能力。”

二、裴斯泰洛齐“教劳结合”思想的实践

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出发,裴斯泰洛齐在新庄和斯坦兹孤儿院先后进行教育实验。在新庄时,他给儿童安排了大量的手工业或农业劳动,让儿童一边劳动一边学习。于此,开始了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实践。1774年,他将新庄变成一所“贫儿之家”,先后收容了6到18岁失去父母的孩子以及流浪儿童五十余人。为了帮助这些孩童能够具备基本的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认识做人的道理,他亲自教导他们进行学习。为了帮助这些孩童获得谋生的能力,裴斯泰洛齐恳请行业师傅指导孩童,让他们或在田地劳动,或在工场纺纱织布。裴氏的这次教育活动也就是教育史上首次进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实践。在裴斯泰洛齐极大的心血和汗水的浇灌下,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将原来营养不足、品行不佳、目不识丁的孩童,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的锻炼下,在短时间内教化成为强健能干、快乐而热诚的劳动者。后来,由于经费的原因,“贫儿之家”于1780年停办了。失败和挫折并没有使裴斯泰洛齐失去用教育来改变人民生活的信心和决心。后来,他在斯坦兹孤儿院继续进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验。他为孩子们安排了作息时间,每天学习功课六小时,早起两个小时、傍晚四个小时,其余时间参加适量劳动,实施磨粉和纺织手工业的劳动教育。除了农业劳动外,他还让学生从事工场手工劳动,这可视为校企合作的雏形。裴斯泰洛齐试图使学校与工场相联系,使它们合而为一。

三、裴斯泰洛齐“教劳结合”思想的启示和借鉴

裴斯泰洛齐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不仅揭示了劳动教育对培养儿童能力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后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他的“贫儿之家“和在斯坦兹所设立的学校,本质上已经具备了职业学校的特性,有人称之为“近代工业学校的萌芽”。这对当时瑞士教育家费林别格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设想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同时,裴斯泰洛齐“教劳结合”的这一思想也对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一)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形成交叉、渗透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占具着十分大的比重。裴斯泰洛齐的“教劳结合”思想,以及在该思想指导下的各项教学实践都体现着培养人的文化知识和职业能力要紧密结合。他认为在同等条件下要提高产量,唯有提高人的工作能力,因此提倡“教劳结合”培养人的职业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代普通教育体系下,一味地高喊升学口号,忽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锻炼,抹杀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途径,这是不足取的。应该在普通教育过程中,通过加强手工课、劳动课、职业生涯指导课等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就业提供帮助。

(二)职业教育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裴斯泰洛齐在当时就试图将学校与工场、学习与手工劳作相结合。他所推崇的教学内容与劳作内容,也并不是相互独立、毫无关联的。而现在的职业教育改革,依然存在片面性强调、追求理论基础或实践操作的现象。有人一味推崇理论基础,认为任何实践都离不开理论指导。有人盲目追求实践,忽视理论的总结,使学生所习得的经验零碎而杂乱,无法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是职业教育教学应该摒弃的,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作用。为此,学校和企业有必要加强职业教育过程中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例如,校企融合,企业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定期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亦或是担任兼职教师。学校为企业创造科研空间,进行项目研发。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地,指导学生实习,支持教师进行企业实践,帮助其实现教学内容与现代化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同步化。同时,学校应该吸纳更多的文化课、专业课教师,做到理论课程师生比配套,弥补学生理论知识的不足。

(三)发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技能的提升

裴斯泰洛齐倡导能够增办针对各行各业用人需求的,培养人职业技能、专长的职业培训机构,帮助大多数人获得工作技能。这一观点使我们看到在19世纪,职业教育培训已经引起了工业化社会的高度重视。当今社会职业培训最主要的目标是:使培训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满足社会对合格劳动力的需求,解决社会就业问题。面对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生产力转换周期缩短的信息社会,21世纪对职业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职业培训要以就业导向为目标,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其次,要构建开放、灵活、多元化的职业培训体系;再次,学校培训和企业培训要加强联系;最后,建立并完善一套连续性和持续性的在职培训制度。

(四)实施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生产力

裴斯泰洛齐认为,作为谋生手段的劳作在知识的改造下可以获得更高效的产出,帮助人们提高生活水平,也进而改善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裴斯泰洛齐对实施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后来探索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方向。近年来,我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缩小城乡差别,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农村职教发展中,逐步探索了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例如“送教下乡”、“送教下矿”,同时提出了覆盖农村、涉农专业的学生资助体系,此外还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85亿人次。

(五)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职业教育,培养职业能力,增加谋生手段

裴斯泰洛齐在开办“贫儿之家”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实际教学得到如下效果:将原本营养不足、品行不佳、目不识丁的儿童,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的锻炼,在短时间内教化成为强健能干、快乐而热诚的劳动者。这一实践结果启示我们,职业教育在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谋生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为此,我国“十一五”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提出要:初步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本的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为城乡有就业要求的残疾人提供各种形式和各种层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同时,发挥好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相互勾连作用。

裴斯泰洛齐“教劳结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裴斯泰洛齐“劳教结合”教育思想的进一步研究也必将启迪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时期,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因此,从幼儿阶段开始实践养成教育对幼儿的终生发展有益。

一、家、园、社会三合力的养成教育

在养成教育过程中,保持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观念一致,保持家长和班级教师教育要求的一致性,以及孩子家庭内部要求的一致性,是十分重要的。否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探索实践过程中在三位一体的家园共育方面的做法如下。

知——通过外请专家讲座、园本家长学校培训、养成教育观念学习,让家长认识到养成教育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明确幼儿时期养成教育的细则内容。

参——请家长积极参与家庭生活养成教育和协助幼儿园的养成教育活动,例如问养成教育卷调查、“大手牵小手”亲子活动、劳动教育、礼仪宝宝评比等。

推——通过养成专题宣传栏、养成课题阶段性回馈会、清洁社区、“我爱幼儿园”“养成行为宣读”等活动,将养成教育推向社区和社会,不断传播推广。

二、重视养成教育环境对幼儿的熏陶

携手家庭和幼儿园从以下三个方面注重环境熏陶。

(一)人文德育环境

要求家长、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身言行去感染孩子、引导孩子。在家庭和幼儿园内实行5S管理法,培养家长和教师从他律走向自律,成为孩子行为模仿的典范。

(二)生活礼仪环境

家长和教师要求幼儿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说话有礼貌、做事讲文明、有秩序,做到心中有事、眼中有人,那么平时家长和教师自己就应该随时随地做到,言行一致,身先垂范;再如,家长和教师自己脱下的外套,不随意放在椅子上、桌子上,而且放在隐蔽的固定地点,折叠整齐。那么在要求孩子随时把脱下的外套挂好、物品放置好,幼儿就容易做到。家长和教师的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只有家长和教师从自身做起,注重言传身教,才能率先垂范,给幼儿树立良好的示范。

(三)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的创造中从以下三方面营造和实施:(1)和谐家庭、和谐幼儿园团队的打造(2)家园共同营造良好教育氛围(3)多以正面引导和鼓励性的教育,让孩子大胆实践养成行为。引导家长和教师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多用赏识教育。对于幼儿好的行为表现,家长、老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当幼儿的某种行为每次出现都不能获得成人的肯定时,幼儿就会有所反思:“为什么老师没有表扬我,是不是我这样做不对?”为了获得成人的肯定,幼儿会尝试自己纠正。

三、积极开展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因此,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在积极开展养成教育的途径探索中,课题研究从三个方面开展并深入:1.养成教育的生活化2.养成教育的游戏化3.养成教育的全程化。如何理解呢?教育中一日活动皆课程。家长和教师要坚持在每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中、每个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始终如一,持之以恒。

养成教育的生活化——行为习惯培养的生活化,坚持养成教育的每日培养。

养成教育的游戏化——在亲子互动、体育、音乐、语言等各领域中渗透。

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培养的全程化,注重在园、在家、在社会的实践。

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家园共育注重挖掘孩子内部的原动力,坚持正面鼓励教育,内心引导幼儿。幼儿具有持久性差,易于转移和喜欢听夸赞的特点。因此,养成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并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加强反复训练,耐心引导,达到长期培养的目的。经过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

1.幼儿的成长

学会了关爱和互助;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自理能力等各方面习惯的养成行为得到长足进步。

2.教师的成长

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家园共育开展养成教育过程当中,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教师团队也在成长。实践证明,教师们的礼仪形象越来越好了,专业技能也提升了,通过不断的学习与钻研,越来越有活力、正向着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队伍迈进。

3.家长的成长

在三位一体的养成教育互动中,家长看到孩子们的可喜变化;在家长学校中,家长们也在成长,越来越喜欢上家长学校,越来越理解幼儿园和老师们的工作和要求。

养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养成教育抓得好不好,影响幼儿的一生。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幼儿从他律到自律,使常规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孩子受益终生。家园共育开展养成教育实践工作使家长的教师都深刻体会到,落实《指南》的过程是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是提高管理水平、保教质量的过程。

篇4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过去了。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们严格管理,严谨教学;我们学习理念,快乐实践;我们默默耕耘,但求收获。在王校长、苏校长、殷校长的领导下,我校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稳步发展,再创辉煌,建设一只思想过硬、业务素质精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下面就本学期我校开展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思想引领,促进理念提升。

1.行政领导率先垂范,扎根一线。

每位管理干部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力量,负责部门管理工作的同时,多数担任主要学科教学工作。王校长百忙之中,接任六年级毕业班,并在短短半年时间里,让毕业班成绩稳步提升。德育处周主任担任毕业班班主任及语文教学同时,又跨学科兼任一个班语文教学工作。教务处陈主任担任一个班班主任及数学教学工作之外,还兼任一个一年级教学工作。学校的领导这样勇挑重担,给老师们做了很好的表率,为学校师德师风融入一股强大的活力。管理干部们除出色完成自身教学工作外,她们能站在课程改革最前沿,引领全校教师投入教育教学。她们主动听课,指导、参加教研活动、深入教师课堂听课,课后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流、反馈,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有划伤提出整改意见,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尽自己一份力。

2.加强校本培训,提升观念。

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感受到一种压力和挑战,为此我们在更新教师观念,适应新的课程标准上下大功夫,通过开学初的教师培训及每月全体教师工作会议,组织老师们对教育法规、师德师风、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学习,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每月评选优秀教师,营造氛围。学校非常重视对教师的激励机制,制定了优秀教师评选方案。每个月评选教育能手和教学新秀,带动教师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工作做风,从而涌现了一大批关心学校、关心学生、潜心研究的优秀教师。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

二、依托教研活动,优化教师素质。

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我校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

我们的教研活动有以公开课为契机,组织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在评课环节中,大家推心置腹,毫无保留,畅所欲言,既增进了教师间的团结,又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我们的教研活动有以提升教师基本功为主要目的的读书交流活动和教师朗诵比赛。比赛由教研组长主持,各学科比赛精彩纷呈,气氛轻松活跃,并及时制作宣传视屏。基本功大赛,不仅展示教师风采,更促使老师们夯实专业基本功,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成长的步伐。

我们的教研活动还有通过集体备课磨课展示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讨活动。通过备课组的打磨,逐渐改变灌输的思想,以新课程的改革为基础,转向以学生为主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虽然我们的教师还处在一个摸索阶段,但以小组合作为主导的学习模式已经基本成型。

我们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活动。本学期,我们参加了四月份总校组织的青年教师展示课活动,也参加了五月份茅箭区教育局组织的小学“金烛杯”语文、英语、音乐、体育等学科的教学竞赛活动。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英语组还参加了湖北好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虽然是个别老师参加,但背后是整个教研团队共同努力的过程,大家共同策划、设计,解决打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所有这些活动的而开展,不但提高了这些参赛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带动了全校教师积极参加,提高专业知识。

篇5

摘 要:在生态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变革随之加剧,这对我国的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时展,创造一种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生态教育应运而生。生态教育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了使生态教育这一理念在教育体系中得到更好地贯彻实施,笔者主张从生态校园、生态课堂、生态德育、生态实践四个方面来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教育体系。

关键词:生态教育 生态校园 生态德育 生态课堂 生态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2

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前进,社会变革也随之加剧。与此相适应,我国的教育体系也不断地进行改革,试图寻求一种适应时展,同时也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新型教育环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生态教育应运而生,它不再仅仅停留在坏境教育这一层面上,而是衍生出了一种新型的理念――追求人的和谐发展。在目前生本教育的大环境下,生态教育的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生态教育这一理念在教育体系中得到更好地贯彻实施,笔者主张从生态校园、生态课堂、生态德育、生态实践四个方面来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教育体系。

一、生态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1、生态教育的内涵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这里所说的生态教育不仅仅包含环境教育这一内涵,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含义,是指按生态学的教育观点,克服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园丁式教育等一系列的不足所产生的新型教育理念。生态教育的内涵是尊重生命、尊重教育和受教育的人,尊重他们的内心发展要求。其目标是为了营造和谐的、师生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氛围。

2、生态教育的特征

生态教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自然性。“生态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学生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是对生命过程的一种体验。对教育者来说,“生态教育”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无污染的精神状态;对学生来说,生态教育是一种动力之源,是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历程。[2]其次是人文性。生态教育的人文性,即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使学生具有现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意识。所以教师应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教化学生,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和人性教育的融合,从而实现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再次是和谐性。生态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师生之间民主与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达到心灵的沟通与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继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的和谐统一。生态教育从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出发,树立师生民主平等的理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一种自然、和谐、人性的成长环境。

二、开展生态教育的必要性

传统的课堂学习环境以客观主义认识论为基础,强调教为中心。当然,教学理论与实践都证明了良好的“教”对于良好的“学”的重要作用,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却以偏概全,忽略了学习者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略了学校学习与日常生活实践的联系,由此导致了学习环境的生态失衡。学校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学习的主导形式是个体型的,是个体的认知活动;而与之相反,绝大多数的校外活动,无论是专业工作,还是休闲娱乐都是发生在社会系统中的,强调合作,是社会性的,共享的的认知活动。[3]

2、学校内的学习是纯粹的心智工作,而在学校之外,人们所从事的大多数心智活动都需要工具的支持,注重利用工具解决日常场景中的问题。

3、学校环境下的学习主要是以符号为基础的,概括化的,脱离具体情境的,强调抽象推理,而校外学习则往往总是发生在一定的背景情境中,强调情境化的推理。

我们的教育应该向生态教育发展。这是一种自然的教育,是一种符合新生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内心的发展需要的教育,是一种真正着眼于孩子的发展,着眼于孩子心灵与人格健全的教育。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对当前急功近利的教育来说是一剂清醒剂。我们呼唤“生态教育”,作为教育者更应致力于推动教育“生态”地发展。[4]

三、构建生态教育的策略

1、生态校园,让校园处处洋溢生命的气息

生态的概念来源于生物学,发展到现在,人们对生态的认识已不仅仅停留于自然生态环境方面,而是已经从自然科学发展到人文社会科学。学校教育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要使其文化传播得以延续和稳定的发展,同样也要考虑到生态的问题。学校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主要子生态系统,而校园作为教育活动的最重要场所,其生态主要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自然物理生态环境:包括地理、气候、建筑、学校布局、绿地、景观等,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决定师生的活动和行为。例如:在科研教学区,绿化改造的目的是为广大师生创造安静、幽雅、舒适、美观的学习和科研环境,因此绿化规划的任务是通过增加植物种类而丰富该区植物多样性景观,同时通过增加具有文化内涵的雕塑和建筑小品而提高该区的文化品味。而体育活动区周边的绿化则应以创造荫凉的环境为目的,树种以常绿树为主,适当配置速生落叶树木,如马褂木、水杉、椿树等。[5]

二是广义的文化生态:教育传统、教育特色、教学理念以及相关的学术活动等。例如:可以建设与学校发展有重要关系的事件和人物的纪念性小区,采用文化长廊或浮雕文化墙的形式,使之成为校园内的一个重要且具有文化内涵的风景点。此外,学校应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可邀请校外名人学者来校交流讲学,可以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等,开阔视野,创新思维。

2、生态德育,让良好品行浸润孩子心田

生态德育,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的道德教育。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应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内容,在尊重学生生命主体、创设和谐发展环境的过程中,充分开发个体的生命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学校应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合理高效地利用每一寸空间,例如:在主干道旁设置文化长廊、文化橱窗,在楼梯口、建筑物的墙壁上布置警示语,此外还可以在校园里适当放置名人雕塑等。学校可以结合社会与教育的需求,安排文化月,并及时更换主题,丰富文化宣传内容。这样把绿色教育、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均融入课堂教学中去,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个性,从而使其自觉地与良好的生态环境相和谐。

活动是德育的载体,学校注重将健康向上的理念渗透到德育活动中。首先,学校应创建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开设讲座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其次,学校秉承“每月一主题,周周有安排”的理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趣味十足的课余活动。每年一度的运动会、文艺会演、大合唱等,展示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科技文化艺术节,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氛围;组织广播台、志愿服务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新时期师生关系大讨论、生生关系大讨论,融洽了师生关系;传统活动、师生节日活动(如演讲比赛、歌咏比赛)中,师生互动,在娱乐中形成了新型师生关系,同时还组织篮球队、乒乓球队、电脑网页制作、英语口语等兴趣活动小组。

3、生态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它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生态课堂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成为理想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生态课堂,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去参与。

生态课堂追求的是让学习成为常态,成为生命生存的需要,成为提升生命质量的需要,让学生真正减轻课业负担和精神负担。学校生态课堂积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自由、宽容的师生关系,而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与接受的关系,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从教师的传授转变为学生的体验。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思想碰撞而充实,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目的。课堂已不是传统意义上教师权力控制的讲堂,也不是教师施展教学表演才能的“独角戏”,而是一席心灵间的对话,一段通往创造的旅程,一束智慧燃放的火花,一片来自心底的呵护。

学校的生态课堂突出三个特点。一是本真和谐。“本”是指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是指课堂教学的真实及师生的真诚;“和谐”是指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的、自然的、生活的、自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被吸引、被感动、被激励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引领学生实现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本真生命的超越。[6]二是深入体验。生态的课堂能够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通过反复的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进行内省体擦,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观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三是生命灵动。课堂教学不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而且还是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还是师生共同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不仅是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得到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过程。所以生态课堂是灵动的课堂,是师生灵感相互交织、思维彼此碰撞的课堂。

4、生态实践,让学生的智慧从实践中进发

学生在校园中收获的丰厚的知识、健康的心理、探索的精神、独立的个性、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使他们获得优异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们将带着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力量获得更加完整幸福的人生。因此,学校不应只是书斋和学府,更应是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

学校应注重加强“生态教育”实践,不断丰富“生态教育”的内涵。学校应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培养学生一些时间的劳动技能,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的生活常识教育,使学校教育与生活、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在开展劳动教育的同时,重视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劳动中受到多方面良好品德的熏陶,达到增智、益美、长技、精心的教育效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研究生指导教师:耿红卫

[基金项目] 2012年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网络社交与青少年人格发展研究”(批准号:2012-JZ-002

参考文献

[1] 乐波.思想政治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教育[J].孝感学院学报,2012,(1):88.

[2] 陈水平.对幼儿园实施生态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10):23.

[3] 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0.

[4] 黄静敏.我们需要生态教育[J].教研论坛,2005,(1):76.

篇6

[关键词]校本培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训中培养教师,激发参训的动力。要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培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创造性,体会专业成长的快乐。在校本培训中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塑造教坛新秀,让教师在主持培训、接受培训的同时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以此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第三,应完善评价制度,提高培训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训活动的考察类似于考勤,只要参加就行,参加后只要上交规定的“作业”即可,不管培训是否取得了实效,教师是否有收获。这种做法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使校本培训失去了吸引力。应让教师参与到校本培训的计划、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培训活动的主人,并实施参与式管理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以充分培养教师校本培训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2.

[2]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71.

[4]顾明远,檀传宝.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5]万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5):8.

[8][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鸣.校本教研实施方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

[1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文件、经验材料汇编[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3-257.

篇7

美术教师读书笔记心得范文1 非常欣赏上海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生四十年,为学生想四十年,为国家民族想四百年。

那么我们历史教师承担着怎样的时代使命?通过历史课,学生学到的应该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一些朝代,背下一些都城,了解一些屈辱,知道一些探索吗?我认为问题可能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学目标基本上是以传授知识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为主,在思想教育方面,多为政治性的国家教育和民族教育,缺乏情感影响和人格教育。

2、过于强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知识点罗列过多,授课时间不足,教师教学紧张,导致教法实施以灌输、说教和画重点最为普遍;教师包办垄断和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也导致学生和社会对历史课程产生误解和偏见,认为历史的学习方法无非是死记硬背而已。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界定历史学科的性质为人文学科即历史教育要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所以我们要使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那么,如何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呢?

有一次,周一早晨举行升国旗、唱国歌的仪式。让我们感到尴尬的是站着一千多名学生的大操场,几乎听不到唱国歌的声音。面对这样的场面,我做了这样的工作:固然是日本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但也正是由于国家放弃了人民,将军放弃了士兵,军队放弃了百姓,男人放弃了女人,儿女放弃了父母,大人放弃了孩子的因素,所以才会出现这样束手

待毙的情形。而在一个公民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如果我们在任何时候能想到我就是国威,就是国仪,就是国家的尊严与安全,那么,我们就能做到在空无一人的广场上独自一人长国歌升国旗,而那一个人的力量将胜过千百个不负责任的匹夫。这里面没有一句直接的说教,没有一句直接的批评,但我想每一名学生都会被震撼,每一名学生都会深思。这件事告诉我们,历史教育无处不在,历史教育大有作为,历史教育责任重大,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在与兴衰。

着力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的智慧,完善人的人格。从历史学科内容看它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对人各个发展侧面的教育也应该是最全面最具体的,所以历史教育应当具有养成和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功能,它可以提升人的智慧、完善人的品格。有一次,我朗诵了《天才还是魔鬼》一文,然后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哈伯因为攻克氨的合成这一世界难题,将无数人从饥饿的死亡线上拯救出来;他也因发明大量化学武器并用于战争,使无数人伤残致死;他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受人尊敬,他也是战争魔鬼遭人唾骂。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说发表议论:你认为应该将诺贝尔奖颁发给哈伯吗?请说明理由。学生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各执己见。面对这样的争论,我做了恰当的引导:哈伯为了国家赢得这场战争而制造毒气,那么他的国家德国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我们该怎样面对战争?怎样面对科学发明?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讨论,是学生认识到科学发明既可以用来造福人类,也可用于毁灭人类文明,科学发明既可以用于正义的事业,也可以助长邪恶的势力,这一切都取决于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的历史教学需要生动的故事、富于感情的 语言去打动感染学生,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水到渠成。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分清哪些是美的、善的,哪些是丑的、恶的;哪些是应该学习、发扬的,哪些是应该批评、斗争的,更让我们明白:改造自然要符合自然的规律和必然性,改造社会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性。

通过学习历史,教师可以运用劳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运用人类改造社会的 曲折和艰难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意志品质教育。

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需要付出代价,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应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从而提高学生为美好社会奋斗的自觉性。

美术教师读书笔记心得范文2 拿到《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一书后,本人认真捧读,自感获益非浅。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一名历史教师,我既想做好一个德育教育者,又想当好一个学科老师。可是这样的两手抓,似乎在实践当中没有收到我想象的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一书指导我们在德育工作方面,我自认为是负责任又尽心尽力的。对于每一个学生,一开始的时候我都给予平等的爱,但是后来我发现我的爱渐渐的变了:对于好学生听话的学生,我是打从心里喜欢他们;而对于那些老是犯错误而且屡教不改的学生,我甚至有点消极的情绪,我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违反了师德,是不是不配当一个老师?有一段时间我因此而陷入了困惑的状态,也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师爱是教师应尽的师德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这是一种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

但是每个人都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在私人感情方面,我们是无法强求的。比如说对于一个说谎成性的人,如果我们还打从心里喜欢的话,那么我们就是一个有问题的教师了。我们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有一点不好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防碍我们关心和帮助他,也不是代表我们已经放弃了他们,我们还是要尽自己的力量来教好他们,这才是人性的师爱!《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一书让我明白了自己并不是放弃了学生,正是这个矛盾的爱的思想反映了我想做一个好教师!我相信经过时间的磨练,我一定可以做到真正的爱学生,做到怎么样的爱学生才能更好的让他们健康成长。在教学方面,虽然我们标榜素质教育,但是到现在为止,恐怕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的教育中应试教育还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形势和现实所迫,我们不得不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得不要求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的提高,这是我们教师压力的根源之一。可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贪玩的、不爱学习的;学生所感兴趣的并不是课堂上的东西,而是课外的东西,是外面的花花世界。看着学生令人头疼的分数,一定会令我们心里充满了压力。我们有时候都会困惑为什么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差,为什么那么难教。其实这个当然有学生的原因,但是也有教师的原因。也许我们的课堂没有接近学生的生活心理水平,也许没有教学的艺术。

《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一书指导我们,学生的因素是我们不能完全把握的,但是教师的因素则可以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要当一个合格的学科教师,一定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用自己的知识魅力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与德育的配合,把握好课堂,认真备好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正努力做好德育和教学这两方面的工作,我有信心我一定会找到平衡点,经验和不断的反思会让我不会顾此失彼,我也有信心自己一定可以变成一名优秀的教师!变成一名出色的教师。

美术教师读书笔记心得范文3 《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中的建议,来源于作者对日常教学实践的感悟,从最常见的、最容易被忽视的教学细节中引出的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用生动的实例、质朴的语言以及巧妙的处理办法,深入浅出地加以思考、剖析和理解,以提高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灵活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建议内容主要涉及注重历史认知方法的培养、在乡土历史教学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要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做文章、让学生学会全面评价历史人物、注重历史学习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非语言沟通等等。本书就广大历史老师经常遇到和思考的问题展开研究、讨论,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乃至课程资源、教学评价等等,并提出了新的时代目标和要求 。书中每谈一个问题,基本都有简明而不失具体的事例、情景,每条建议都配有相应的名人名言、教育者感思或作者创作的教育诗,使得本书的内容体系、编排体例、写作风格、研究思维都显得别具一格、富有新意。

它从新课改的要求和精神出发,对中学历史教学种面临的课程、方法、形式、手段、评价,以及师生关系、教师修养等提出了101条有启发的、有针对性的,或有真情实感的建议。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最新的教育改革理念,更没有泛泛而谈的教育理论。它通过实际的例子来阐述解决问题的技巧和建议。本书的101条建议体现出作者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人性化,注重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并强调情感教学与创造性教学手段的结合的教学理念。书中的建议简单易学、易于实践。书中的言语和比喻幽默、风趣。

在文中每一个建议的开头都有一句来自国外学者关于教育方面的格言,让我受益很深。如在一个学会忽略的建议中,说到人无完人,孩子也一样。确实如此,这对我们有时面对调皮的孩子时,常常觉得他们好不乖,越想越恼火,但是看了书中给我们的小方法应该会有很好的效果:一杯常理,几勺耐心、宽容、恒心,积极的期望和向上的态度,再浇上满心的爱。确实,这样可以很好的调节自己的心情。总是希求学生有完美表现的老师是极端不现实的,得到的也只能是无尽的失望,所以我在教学中大多都是鼓励孩子们,他们犯错的时候尽可能的去鼓励他们,他们学得兴趣也就越高了,学进去的也越多了。

本书提供了一些帮助新教师解决课堂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例如:如何进行课堂管理;如何掌控课堂纪律;如何与刺头学生相对;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安排时间。书中的方法简单易学,并且作者举出一些实际的例子加以辅证。原来我在上课时课堂纪律一直不太好,一部分同学总是在窃窃私语,于是我冲着学生大骂,换来三分钟的安静,然后课堂又变成吵吵嚷嚷的,我心里一直疑惑:怎么现在的学生这么不听话,这么不守纪律?后来阅读了此书,才知道我在课堂管理上有所欠缺,于是我根据实际情况实践了书中讲述的方法:我不在课堂上大骂学生了,而是找了几个上课经常讲话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开导说教,在以后的课堂上因为他们几个纪律有所好转,我在课堂上大加表扬他们。于是其他爱讲话的学生也慢慢收敛了,而我也及时进行了表扬。从此我的课堂纪律改善了许多。

本书还为教师提供了一些教学规划和课程指导,提出了如何合理利用时间,提醒教师要精心准备,井井有条。关于课程指导,本人从书中了解到作为教师要经常性观摩其他教师的课,这样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同时,教师的课堂内容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要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授其社交礼仪,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礼仪规范。的确,我曾在学生面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同时也给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看了此书后,我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力求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榜样。同时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着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班级必定是一个良好的集体。本书提出了许多构建成功师生关系的建议。其中对教师自身提出了一些要求:教师要保持微笑,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把自己所教科目当成最爱。同时,建议提出教师对待学生的一些要求:熟悉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你的最好,不求完美,只求学生进步等。这些建议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努力,才能很好地行之有效地付诸于行动。

另外,本书还向读者传递了优秀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优秀教师应具备的永不消散的魅力。优秀的教师总会维持自己良好的声誉,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不为外界消极态度所影响,并且做任何事情都能从容、镇定,能控制自己的反应,不带着怒气行事。优秀的教师总会以身作则做到最好,但也会寻求帮助,能够很好地与家长合作,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不断取得事业上的进步。

阅读这本书让我收获很多,它给我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让我的心灵滋养,心胸开阔,魅力提升。在今后的**子里我还将反复阅读此书,使自己成为能影响他人,改变他人的老师,并在教育事业上取得很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