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体质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基础理论体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几例,典型,质量设计,问题,物理新仪器
中学物理实验仪器是做好物理实验的物质基础,是有效落实物理新课改的物质条件保证。它选材是否优劣、设计是否合理、质量是否结实耐用、投产以前是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得到反复试验检测等多种技术质量指标,直接关系到仪器性能的优劣,实验现象的明显直观,教学效果的高低。但随着物理新课改的实施,物理实验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增加,大量物理新仪器的投入配备,物理新仪器在使用中也暴露出许多设计、质量中存在的诸多严重问题,给物理实验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困难。
一、设计质量兼优的新仪器
大部分新仪器具有外型美观、选材轻便等多种优点,且在旧仪器的基础上做了许多必要地改进完善,充分利用了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具有实验现象直观生动、质量可靠、操作方便、安全实用等多种优点,很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
如江苏省泰州市康保教仪(集团)生产的J05205—Ⅰ型直投式发波水槽,改变了过去用旧发波水槽实验时必须跟投影仪、投影幕布相配套的操作步骤复杂、取拿不便的缺点,而把实验现象直接呈现在发波水槽的毛玻璃面上,能演示波的干涉、衍射、平面波等多种实验现象,操作调节极其方便。浙江嘉兴仪器配件厂生产的光导纤维应用演示仪是一个利用光导纤维制成的传光束作为传声、传像元件,并结合电子、光电效应等技术的一个演示装置,由于它的声、光、电产生的“立体”效果,在高一物理的《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教学中用作激发学生物理兴趣的有趣实验初中物理论文,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和震撼力,还可演示高三物理演示弯曲玻璃管传光,光导纤维传声、传像现象的实验,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很受师生的欢迎。
二、存在典型设计质量问题的新仪器
但有部分新仪器在设计质量上却存在严重的粗制滥造等问题,甚至打开包装就无法使用,更谈不上有什么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令人防不胜防核心期刊。现列举阐述如下,以引起大家的监督与防范,也希望存在这些问题的教仪生产厂,积极查找问题的原因,提高其产品的质量,树立精品意识,否则,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例1 浙江某教仪厂生产的J2212型纵波演示仪,由于其螺旋弹簧的钢丝圈跟旧仪器相比钢丝过细、质地较软、弹性较弱,颜色也由旧仪器的深色变为银白色,出现了安装时长螺旋弹簧的钢丝容易绞在一起,容易变形不便安装,振动时由于弹簧钢丝的银白色存在严重的反光现象、弹性很小,大部分学生只观察到弹簧在不停地晃动,而看不到疏密相间的纵波在弹簧上明显传播。杭州某教仪厂生产的J2218型纵横波演示仪,虽说明书中称“既能演示纵波,又能演示横波”,可实际实验时由于其螺旋弹簧钢丝圈的半径较小,钢丝较细、质地较软,根本不能演示横波,即使演示的纵波的疏密相间的传递效果也极其微弱,给人以名不副实之感!
例2 由于高一物理必修教材中有关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物体的运动等运动学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形象思维水平要求较高,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而J2156型运动轨迹显示仪是演示匀变速直线、自由落体、平抛、斜抛等有关运动学实验的一种比较先进、比较准确的大型物理演示仪器。
可本校2003年购置的某教仪公司生产的J2156型运动轨迹显示仪,价格极其昂贵,制作粗糙,刚打开电源开关,线路板中一个200的绿色镀膜电阻就已“冒烟”, 后来更换了同样阻值的电阻仍然“冒烟”,根本无法正常使用,后来学校多方与该厂联系解决都未有结果,一直闲置。笔者认为是仪器的电路设计不合理、有问题,或者就是电路元件的质量不过关。
例32006年由广东某教仪厂生产的J2201型气垫式弹簧振子,在导轨上把滑行器轻质弹簧拉长一段松手后,又回到原来的位置初中物理论文,即使使用小型气源给气孔通气后,滑行器仍然在导轨上不来回振动,甚至连振动1~2次都没有。仔细观察后发现:主要是由于弹簧较粗、材料较硬,弹簧的劲度系数过大,造成了弹簧的固有频率过低,从而使弹簧不易振动。后来,虽然更换了新的轻质弹簧,效果依然如此。
就是这样无法正常使用的仪器,竟然在《产品质量保证卡》上宣称:该厂生产的产品曾多次获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广东省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等多个单位颁发的优秀产品奖,用户对产品的性能、质量及售后服务等问题均感满意等等。不知这些荣誉及奖项是怎么来的,无法正常使用却能使用户满意?真有点指鹿为马的感觉。
例4 90年以前由浙江龙游溪口教仪厂出厂的J2154型平抛运动实验器和2001年由河北某教仪厂新研制的J04254型平抛运动实验器相比,后者对前者做了许多改进,具有外型较小、质量较轻,但制作平抛轨道的材料由硬度较高的白色铝合金改为一种较软的白铁皮,质量却远不如前者,设计者从实验精度考虑把旧仪器的钢球在接球板的复写纸上“砸点”,再由描迹器“压点”后用铅笔对准V型口在竖直板内“描点”, 改进为新仪器小球直接与接球板相撞后,与固定在竖直面板上的复写纸“撞点”。
但实际实验效果显示:旧仪器虽然外型笨重、结构略显复杂,但实验效果显著、可靠,操作方便,耐用结实不易损坏,虽已使用近三十年而现在仍然是物理仪器中的“骨干”,很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而改进型新仪器表面上看具有很多优点,但使用效果却不尽人意,哪个学生都不愿使用这种仪器。
由于其制作材料质量远不如前者,造成了仪器的结实耐用程度远差于前者。实验中出现了平抛轨道、接球板、竖直面板因材料较软严重变形,稳定性差、难于调节,有时钢球很难与接球板撞击,进而无法与固定在竖直面板上的复写纸上“撞点”,而是从侧面滚掉了, 竖直面板与小球运动的平面难以保持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即使能够撞上的点也是模糊不清,毫无规律,教师和学生实验时叫苦不迭,可操作性极差,有的学生由于一时难以调节,把斜槽轨道都用手弄的变了形,师生意见很大,有的只使用一至两年就无法再用了。
例5 某厂生产的带有毫米刻度的米尺,20只中就有4、5把从形状上看成弯曲性的“曲尺”,直尺变成“曲尺”,不知实验精度如何保证?米尺的木质选材也极差,很容易折断核心期刊。上世纪80年代由福建泉州无线电五厂生产的J2459型电子管学生示波器,虽然外型笨重、其貌不扬,但连续使用三十几年可靠性、稳定性都很高,现在还一直使用;而现今新购的由杭州某厂生产的J2459-1型晶体管学生示波器,使用一年后28台中就有3台出现了“接触不良”、“光电不见”等多种故障,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验的正常进行。
三、造成的严重后果
以上列举的是众多物理实验新仪器中,存在严重设计质量问题的几种典型,给学校的经济、物理教学、新课改的实施等多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面对如此的新仪器,如何落实物理新课改!又如何对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教仪生产是一种特殊产品的生产,使用者又是活泼爱动、求知欲极强的中学生,产品的使用频率较高,它具有比其它商品更为严格的质量技术要求。由于厂家的地理位置与使用学相距甚远,大多数是跨省购置初中物理论文,这样就出现了有质量问题的产品难于调换。同时,其仪器配件规格型号要求极为严格,难于购买,产品价格昂贵,出现质量问题的产品给使用学造成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对物理教学造成的影响是根本无法估计弥补的。
四、解决方法
教仪生产是一件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和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有关教育部门要加大对教仪生产厂的审查和监管力度,严格对教仪生产厂的资质审批和准入制度,彻底改变教仪生产市场的自由混乱状况,借鉴一些国外对教仪生产管理的先进经验,加强教仪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同时,学校在购置新仪器时,也要加强对教仪生产厂家的资质标准、背景资料、产品状况、市场声誉等多方面的综合调查了解,组织多家教仪生产公司的公开招标,加大对购置仪器的抽查检测力度,采用先使用后付款,或者分期付款、厂家定期维修检查等措施迫使它们提高其产品质量,为物理教学负责、更为物理新课改负责。
2011年10月4日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 何永健
何永健(1966---),男,在甘肃省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任高中物理教师,中学一级教师,长期从事物理实验教学与实验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教研成果。在《物理教学》、《物理实验》《物理教学探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物理通报》等国家级、省级杂志上供44篇。
篇2
(1)参训人员需掌握与治未病相关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文化知识的部分内容,这些理论知识是中医护理的内涵和精髓所在,护理人员掌握相关知识,才能灵活运用,服务于临床工作,适应“治未病”发展的需要。(2)参训人员需掌握中医体质辨识相关知识,包括中医九大体质分类与特征、判定方法和标准,以及各专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与九大体质的关系,通过培训具备一定的健康评估和中医体质辨识能力。(3)参训人员需掌握医患关系沟通技巧,熟悉医院健康管理理念及流程,了解医院营销策略。“以人为本”是中医“治未病”的精髓所在,要体现人性化的温馨护理,护理人员必须熟悉健康管理流程,掌握医患沟通方法,使临床工作顺利进行。(4)参训人员需掌握中医特色基本操作技术,包括针刺、艾灸、推拿、拔罐、刮痧、贴药法、敷药法、坐药法、中药熏洗法、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离子导入法、中药超声雾化疗法、中药穴位注射疗法等,这些中医特色基本操作技术适用范围广,具有中医简、便、廉的特点,是中医专科特色护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治未病”工作开展的主要方法。(5)参训人员需掌握辨体施护,健康指导的具体方法,以中医九大体质分类为基础,掌握不同体质适合运动的方式、强度、起居及饮食宜忌、情志调摄、食疗、药膳种类和烹饪方式。并具备对各专科病员进行健康宣教及开展中医特色护理的能力,籽‘治未病’,理念融入专科临床护理工作中。
确定以“治末病”为指导思想的中医护理培训形式
各临床科室成立中医“治未病”小组,选派1—2名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热爱中医护理的护士,以业余半脱产的方式参加治未病中心开展的治未病专项护理培训,培训方式包括专题讲座、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示范操作、案例分析、分组竞赛等。
专题讲座
以中医九大体质为总纲,强化与“治未病”相关的中医药基础知识。每次讲座预先发放讲座PPT,并将讲座过程全程录像,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引入教学,以提高学生对中医护理知识的主动学习热情,结合讲授重点针对性的进行提问,促使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分组讨论
专题讲座结束后,预留与专题相关的延伸问题给学生自学和讨谢,以拓展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的潜能,激发学习兴趣,锻炼表达能力。
案例分析
提供有典型临床意义的中医体质病例,鼓励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对病例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培养其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不违反诊疗原则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作为案例分析的补充,由学生自身充当医患双方角色,使其身临其境,在模拟角色的同时,对典型案例场景再记忆,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应变能力,最后老师予以综合点评,巩固所学专业知识。
示范操作
培训前制定各种中医特色基本操作技术的操作规程,使学生对操作技术有规范意识。老师充当操作示范主角,负责示范与讲解,并将各种操作的禁忌症、适应症、注意事项、医患沟通技巧融入其中。
课堂实践
示范操作后,给予学生充裕的课堂操作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规范操作,反复练习,人人过关,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提高中医技能操作水平。
分组竞赛
在培训后期,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竞赛,各小组运用所学中医理论知识,与患者互动沟通,获取临床资料,完成患者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评估,制订健康教育和辨体施护方案,并当场实施健康宣教和部分中医特色基本操作技术,老师给予当场记分和点评,通过竞赛,学生对所学中医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并提高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掌握医患沟通技巧。
确定以“治末病”为指导思想的中医护理培训考核方式
篇3
《中医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的课程,在西医类高职高专院校中,由于课时量少,教学内容牵涉面广,给《中医学》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为了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 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
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维模式不同于西方医学。张登本[1]认为中医的思维方式,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具有长久稳定而又普遍起作用的思维定势或曰思维惯性,是一种被定型化的思维样式、结构和过程,是学习、研究、掌握和运用中医理论的基本样式、基本立场和基本态度。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可以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两大主要特点着手,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张虹[2]提出中医学体系中的整体观念有助于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疾病和一切致病因素之间的关系、疾病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疾病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辩证论治有助于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重视个体体质、年龄、性别、地域、时间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整体观念是对人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如《黄帝内经》所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辨证论治是对于疾病的辨别和诊治的认识。如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咳嗽分为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湿阻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肾阴虚等。中医思维方式是学习中医学课程的灵魂,贯穿于学习理论知识和锻炼实践操作技能的全过程。教师在授课中紧紧围绕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这两大特点,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中医思维方式。
2 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
包海燕[3]提出在《中医学》这门课中,首先开启中医神秘面纱,面向初学者的就是中医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中医基础理论。故本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基本上奠定了中医学习者们对中医的初步印象及学习基调,并将深刻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是学生学习中医学的第一课,也是后续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理论指导。专科医学院校的《中医学》课程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内科学等5类学科的知识,而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贯穿于《中医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如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阴阳学说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被用来剖析、总结药物的性能、作用;五行学说在治疗疾病时对脏腑用药的指导意义,以及根据五行学说可以针对疾病确立具体的治则治法等。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需要安排充足的学时,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的讲解务必深入透彻并适当练习临床诊治、用药。使得中医基础理论的讲解不再空洞无物,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3 灵活运用病案分析授课
临床病案详细真实的记录了诊疗的全过程,直观地反映了医生的诊断思路和诊疗方法及用药情况,是临床医学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一座桥梁,是学生从学习理论知识到应用理论知识诊疗疾病的重要工具。安排学生分组讨论病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收集信息能力,辨别诊断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惠翠兰[4]等研究表明病案讨论能以最快速度使学生从理论转向实践,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了临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医传统医案众多,授课教师应在有限的课时内筛选出来最具针对性、与临床教学密切联系的医案进行讲授。具体做法,可以结合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给学生展示病案,并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组织学生分组对病案进行讨论,分析问题。最后,教师听取各组讨论结果,做归纳总结。这种方法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以病案为核心,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良好的中医学教学方法。
4 以实践教学为依托
篇4
中医基础理论分析认为,孕体平素气血虚弱、肾虚或血热,胎儿气血摄养不足,冲任不固以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甚者阴道少量下血。笔者根据孕妇的病情需要,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辩证施治,肾气虚冲任不固,血海不藏者以补肾固冲,止血安胎为原则,给予寿胎丸加减治疗;气虚冲任不固,摄血无力者以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安胎为主,给予固下益气汤加减治疗;邪热内扰冲任,迫血妄行者以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为主,给予加味阿胶汤加减治疗。因此,笔者通过宣传页、幻灯片等一系列科学膳食、适量运动以及心理宣教等措施普及“治未病”思想,不仅调节了孕期妇女的身体素质,而且对胎儿的健康也有着积极的意义,进而降低了孕妇的流产率和早产率。
妊娠高血压是一种妊娠期妇女所特有而又常见的危重疾病,多以高血压、水肿或蛋白尿等为主要临床症状,严重者发生抽搐、昏迷或心肾功能衰竭,甚至母子同亡[1]。现代医学认为:降低妊娠高血压发生的关键在于预防。传统医学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子肿”、“子晕”或“子痫”范畴,认为该病由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以脏腑虚损、阴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治疗当以平肝潜阳、健脾除湿、补肾温阳,行气利水消肿为主。笔者根据孕妇的病情需要,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辩证施治,阴虚肝旺、脾虚肝旺或肝风内动者以平肝潜阳为主,给予杞菊地黄丸、半夏白术天麻汤或羚角钩藤汤加减治疗;脾虚者以健脾除湿,行水消肿为主,给予白术散加减治疗;肾虚者以补肾温阳,化气行水为主,给予真武汤加减治疗;痰火上扰者以清热开窍,豁痰息风为主,给予牛黄清心丸加减治疗。笔者在中医“治未病”思想常规中药治疗的基础上,对低龄孕妇和高龄孕妇给予产前心理教育和指导;对高血压易感因素、遗传因素的孕妇加强观察;对肾病、血管性疾病及糖脂代谢异常的孕妇配合现代药物治疗;对超重或营养不良的孕妇,在营养师的指导下,配合药膳改善以改善体质。现代医学认为[2]:孕前检查是预防子痫前期的第一关,早期干预易发人群,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能够降低妊娠高血压的发生率。
母儿血型不合是一种同种免疫性急危重疾病,严重影响胎儿的生命健康,临床ABO血型不合较为常见,以99%发生在孕妇O型血者,其配偶为非O型血者较多。当孕妇为O型血,胎儿为A或B型血时,导致血型系统IgG抗体的几率很高,而较小的IgG分子量能够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的血循环,进而导致胎儿红细胞的破坏,最终引起流产、死胎或早产,甚至新生儿因重度黄疸、贫血或心衰而死亡,存活患儿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较多。因此,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积极预防ABO溶血病对孕妇和胎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嘱咐孕妇在孕期管理中早期检查ABO、Rh血型及血型免疫抗体测定,动态观察孕妇免疫抗体效价,对于母抗体效价≥1∶128的孕妇采取中药辅助治疗,根据病情需要,给予黄芩、茵陈、茯苓、续断等中药口服治疗,有效降低ABO溶血的发病率,减轻新生儿溶血症状,保障优生优育。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在妊娠期首次发现或发生的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严重影响母婴的身体健康,属于高危妊娠。随着整体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孕妇的饮食习惯追求多且精,而活动少,加快了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传统医学认为该病当属“消渴”范畴,历代医学古书对该病的研究和记载较多,《素问奇病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中医理论认为该病的成因与饮食密切相关,肥甘厚味蕴湿生热,湿热内蕴,阻滞气机,气化不利,更能化生他变,湿痰热瘀,久则煎熬真阴转为消渴[3]。消渴的基本病机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互为因果。消渴病久,易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或病久人络,血脉瘀滞。笔者在孕期保健中,根据中医理论对消渴以清热润肺、养阴生津治疗为主,肺热津伤者给予消渴方加减治疗;胃热炽盛者以清胃泻火、养阴增液为主,给予玉女煎加减治疗;气血亏虚者以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为主,给予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肾阴亏虚者给予滋阴固肾为主,给予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阴阳两虚者以滋阴温阳、补肾固涩为主,给予金贵肾气丸加减治疗。另外,配合饮食调节,加强精神调摄及体育锻炼,从消渴源头遏制该病发生和发展,从而在孕妇保健中实现“治未病”思想的目的。
篇5
关键词:中医全科医学;中医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080-02
中医全科医生是以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理论为指导,熟练掌握中西医实用诊疗技术,具有预防、诊疗、养生、康复等全面的医疗技能,具有为各科病人和城镇社区进行连续性、综合性、指导能力的高级的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我校自2015年开设中医全科专业,这是发挥中医专长的特色专业,是适应健康保健新形势的优势专业。
一、全科是中医的特色
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理论体系最大特点是整体观,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整体,同时认为人和自然界以及社有密切的联系[1]。中医并非不分科,早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将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金元明清时期分科,不尽相同,最多达13科。但临床医家绝非仅以一科见长,多是一专多能:医祖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2]华佗更是民间全科医师的典范,精于针、灸、内、外、妇、儿各科,且药食同用,擅长情志疗法;李东垣也非专擅脾胃病,元好问在《伤寒会要》称李氏“大概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病为尤长”,其脾胃学说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有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痘疹诠、外科钤,还有本草正、古方八阵、新方八阵,更是一部理论结合临床、医理兼具药理的全科著作。叶天士位列温病四大家,但其杂病治疗同样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如胃阴学说、久病入络、奇经辨治等,临床诊治广及各科[3]。即使以专科擅长的医家如钱乙、王维德、高锦庭等医家,也均是博览医书,在全科基础上对一科有独到认识,而流传后世。
二、全科是专科的基础
中医的经典是各科的基础,《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其中详于针略于药,但阐述了中医的生理病理的基本理论、药物理论和诊疗大法,论述了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揭示了中医临床治则治法,是后世各科的基础;《神农本草经》药分三品,阐述了药物在保健和治疗各科疾病的功效;《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首创六经辨证,主辨外感,兼辨杂病。后世医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大大充实了有关杂病的辨证论治的内容,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供了有效科学的方法,而且也为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一般的规律。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各科疾病均采用相同的理论体系,有相同的病因病机学说,相同的治疗大法,在这共同基础上再加以各科的特色诊疗内容,才能提高专科疾病的诊疗水平。如果抛开中医基础理论,凭一两个“秘方”治病,就不会有好的疗效。如《景岳全书・病家两要说》所云:“有曰专门,绝非通达,不明理性,何物神圣?”
三、全科是中医的优势
整体观是中医理论最显著的特色,是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着临床实践。中医认为人和自然界以及社会有密切的联系;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整体观的思维方法贯串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等所有领域中。而在整体观指导下的诊疗,更切合病因病机,治疗更为有效。现代中医医院的分科多套用西医的诊疗体系,分科过细,甚至消化科又分出肝胆科、脾胃科。过细的分科不是中医的特色,局限了临床医生的思路,久之,则思路西化,失去了中医整体观的特色,不能发挥中医的优势。整体观贯穿于中医诊疗全过程中,内在五脏与体表之五官、五体相关联,有诸内形诸外,形诸外的病,也多从内论治。如患者既有面部痤疮、口腔溃疡,并有带下异味,在医院就要看皮肤科、消化科和妇科,而中医辨证,可用清利湿热的方法综合治疗[4]。
四、全科是社会的需要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全科医学的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中医科科医学作为新兴学科,在当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中医的理论体系和疹疗手段源于实践和基层,其“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和简便的治疗手段在社区医学中最为适用。中医的治病方法,除中药、针灸处,推拿、按摩、拔罐、刺血、灌肠、烟熏、蒸浴等民间疗法,成本低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受百姓欢迎。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中医全科医生可传授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体质调养等养生保健技能,可以开展推广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活动。在慢性病的防治和康复中,强调因人、因时、因地治宜,强调中医和谐观对养生保健的作用,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5]整体观是中医思维的鲜明特色,全科是中医的具体体现,中医全科最能发挥中医优势,更是国家发展社区医学的主要力量。
五、全科医师的培养
全科医学是面向社区和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基于此,全科医师的培养应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厚基础,包括中医基础和西医基础。中医理论是各科的基础,指导养生保健、康复治疗,越是全科,越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融会贯通;西医基础在全科医师的培养中同样非常重要,具有扎实西医知识的社区医师,是我国推行社区首诊制度和分级就诊体系的保障。
二是注重掌握临床实用技术。其实普通中医学所设课程,包括内外妇儿,已兼顾各科,那么作为全科专业的医师,将来更多是面向基层和社区,而不是细化分科的综合性医院,这样掌握中西医实用性技术更显重要,有全面多样的治疗手段,才能更好适应临床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4.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2121.
[3]常存库.中国医学史[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0.
篇6
关键词2型糖尿病;消渴;中医食疗;药食同源;辨证施膳;玉竹;南瓜;玉米须;麦冬;山药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1]是人体内新陈代谢异常的反映症状,主要是慢性高血糖,既有遗传的原因,也有环境原因;患者往往会吃很多、喝很多,但是身体却十分瘦弱、无力,排尿方面会有尿浊和甜的临床症状,简称“三多一少”[2]。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从古代的膏粱贵人之疾转为全民性疾病,95%以上为2型糖尿病[3],患病率逐年上升。截至2008年我国超过20岁人中有超过9.7%的患有糖尿病,我国可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数最多的国家[4]。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以长期口服药物或注射胰岛素,都对糖尿病患者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不是一种完美的治疗手段[5]。越来越多的中医学家认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食疗调理是糖尿病治疗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1中医食疗
1.1基本理论
糖尿病最重要的起因就是没有合理的饮食,如果改善饮食习惯就可在一定程度上让胰岛细胞减压,有利于整个疾病的康复[6]。在糖尿病治疗方法的“五驾马车”中,饮食疗法是这套马车的驾辕之马,也是糖尿病的一项基本的治疗方法[7]。中医通过饮食来治疗糖尿病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名医孙思邈,指出少饮酒、少、少咸,还特别说明如能从这三点来注意,即使不吃药身体也会有好转;但如果没有节制,即使有神丹妙药也无济于事[8]。直到现在,这几点都能够为糖尿病患者饮食提供一些参考。追溯“食疗”一词的起源,当为《千金要方•食治篇》云:“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9]。狭义食疗等同于食治,是指单用食物以治疗疾病。广义上的食疗,则同时包含了食养、食治、药膳的涵义[10]。中医认为常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致使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引发消渴。中医讲究“药食同源”[11],认为食物与药物一样,也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之说,食物自身的烹调方式也会影响食物的属性;了解食物的属性是食疗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针对患者的体质属性、病情变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中医食疗在辨证分型理论指导下,注重整体观念、辨证施食和辨体质施食,遵循比例科学、食量有度、性味平衡[12]的原则,限制总热量,考虑低糖、低脂肪、食物的多样化,是集营养与治疗于一体的具有中医特色的传统疗法之一。
1.2食疗经验方
调查表明,通过中医饮食质量能够一定程度改善身体内部的环境,将各个器官功能予以平衡,进而使得患者可以拥有更强的身体素质,有效控制血糖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13-14],提高生存质量[15]。张彦妹[16]对9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48例进行中医膳食干预,12周后结果显示中医膳食干预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提高生存质量,与蔡华娟等[17]结论一致。中医饮食疗法精髓为“药食同源”,依据陈亚民、张海波、洪晶安、唐黎标等[18-21]食疗经验方,应在中医辨证分型理论的指导下为患者提供多种药膳建议,供患者选择[22]。如阴虚热盛可适当采用梨汁、菠菜银耳等糖水;气阴两虚则需要多食各种药粥和参汤;阴阳两虚可尝试核桃、枸杞、兔肉和鹿头汤;瘀血阻滞可食用玉米须虾皮豆腐汤、山楂膏(山楂、桃仁等)、杞果饮(枸杞子、葛根、、山楂等)。杨雪莲等[23]进行相关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在一方面服用胰岛素,一方面采用中医的饮食治疗的情况下,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那些不良症状。周建平[24]通过调查发现,经常服用黄芪玉米须鸭煲以及苦瓜淮山鲜炒这两种食物,能有效干预糖尿病。糖尿病治疗的食物包括玉竹、南瓜、玉米须、麦冬和山药等。南瓜:性甘,温。归脾、胃经[25]。南瓜中的果胶、环丙基氨基酸CTY,多糖及微量元素Zn、Cr,有防治糖尿病的作用[26]。南瓜适量,蒸熟服食;或取鲜南瓜500g,清水炖熟(不加油盐),早晚空腹服食,1剂/d,连续服用数月[27]。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28]28-29。研究表明[29]山药多糖和山药皂苷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受损胰岛细胞,显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血糖,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传统食疗的形式多以粥、汤为主,药膳馒头成为糖尿病食疗的一种新形式[30]。福州中医院针对这一特点,利用各种滋阴清热的药物和面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做成对糖尿病患者有益的馒头,结果表明十分有效[31]。麦冬:其味甘、性微寒。归肺,胃,心经[28]155-156。研究表明,麦冬具有滋润肺部、肠部和清透的功效。一些试验研究也表明[32],患有糖尿病的小鼠在食用麦冬之后,治疗效果是逐渐变好的。麦冬多糖可有效降低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改善胰岛素抵抗[33]。毛讯等[34]通过对糖尿病小鼠的研究也发现,麦冬多糖具有降低血糖、保护免疫器官、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玉竹:其味甘,性微寒。归肺、胃经[28]84。玉竹[35]在相关记录中可算是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时的关键一味药。《神农本草经》就将玉竹作为上品药材[36],《本草备要》[37]和《本草正义》[38]都详细介绍玉竹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功效。玉竹中的有效成分玉竹多糖具有降血糖,抗氧化应激的作用[39]。玉米须:甘、淡,平。归膀胱、肝、胆经[40]。《浙江民间草药》中记载:“玉蜀黍须一两,煎服”[41]。玉米须有利尿的功效,有助于降血压、血糖[42]。猪胰玉米须汤用于渴饮、消谷善饥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玉米须虾皮豆腐汤适于作糖尿患者预防动脉硬化的膳食[43]。
2问题与展望
篇7
【摘要】
摘要:对近年体质学说的理论和临床研究进行了总结,重点从体质的概念、分型及其与证和发病的关系、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体质 证 中医体质学说 综述
自20世纪70年代确立以来,中医体质学说迄今已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临床治疗中逐渐凸现出一定优势。现就近年来有关文献做一综述。
1 体质的概念
以王琦[1]提出的概念较具代表性,即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匡调元[2]提出,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代谢、机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着它对某种致病因子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的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又是决定病性、病位和病变趋势的重要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和预后转归关系密切。何裕民[3]认为,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殊性;生理上它现为在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病理上表现为个体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易罹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以上表述尽管有所出入,但均认为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与疾病和健康关系密切。
2 体质的分型
体质分型是体质学说临床运用中的重要问题。现代中医对体质的分型研究,一般是从临床角度根据患病群体中的体质变化、表现特征及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对体质作出分类。较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如下:王琦[4]的七分法: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但近几年结合临床观察进行了完善,将原七分法增补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基本类型[5]。此外,较有价值的还有匡调元[2]的六分法: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热质、迟冷质、倦晄质;何裕民[3]的六分法:强壮型、虚弱型、偏寒型、偏热型、偏湿型、瘀迟型。另有学者针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分别作体质分型。如陈慧珍[6]将妇女体质分为七种类型: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肾虚质、气血虚弱质、痰湿质、瘀滞质。
3 体质与证
由于既往体质研究多侧重于体质病理的论述,因此在体质病理学上出现了对体质与病证关系的某些模糊认识,如阳虚体质与“阳虑证”、阴虚体质与“阴虚证”等。事实上证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反应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是一个诊断学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匡调元[8]认为体质与证有区别,体质主要是在遗传基础上,在缓慢、潜在的环境因素作用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渐进性地形成的个体特殊性。虽然体质可以改变,但其过程比较缓慢。证则主要是在明显的、特定的、相对而言比较急剧的致病因子作用于体质以后形成的临床类型,进退变化较迅速。何裕民[9]指出证的基础其实是体质,是特定的身体素质接受了某种病因刺激或受到某种病理过程的影响,从而表现出某种较有特异性的病理反应和类型;也就是说个体的生理特性在许多情况下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患性和病理发展的倾向性。
4 体质与发病
疾病发生与否多取决于体质与致病因素两个方面,一般而言,个体抵抗力下降同时又有与之相合的致病因素作用时才会发病,而体质制约和影响症候的形成和演变,在病、证、体三者关系中,体质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4.1 体质决定机体对病邪的易感性 体质类型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是近年体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不同体质类型的个体,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不同,因而对某些疾病具有不同的易发生性。如人感染乙肝病毒后有的可以迅速恢复,有的呈病毒携带状态,有的却演变为慢性肝炎甚至发展为重症肝炎,其实主要是因为个体体质差异造成的。
姜峰[10]研究了过敏性鼻炎与体质的关系,认为体质是过敏性鼻炎发生的内因,决定正气的强弱,是过敏反应发生的关键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体质影响人体对过敏原的反应程度,决定是否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体质影响证型,影响辨证的准确性;体质影响治疗的正确性;体质影响患者的预后。杨惠琴[11]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为本虚标实。而本虚与患者体质相关,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与患者先天肝肾亏虚密切相关,又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道出了痹症的发生离不开风寒湿邪,特别是寒邪与湿邪,寒邪与湿邪同为阴邪,阳虚之体易感阴邪,故阳虚质及肝、脾、肾亏虚质者易患类风湿性关节炎。
4.2 体质决定疾病的证候类型 体质与症候类型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感受相同的致病因素,因个体体质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类型。如同是感受风寒之邪,因体质差异而有表实与表虚证之异。亦如《医宗金鉴》所说:“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也。”这里的“形藏”即指体质因素而言。②病因不同而体质因素相同时,也可表现为相同或相似的证候类型。如阳热体质者,感受暑、热邪气而出现热证,势所必然;若系感受风寒邪气,亦可郁而化热,表现为热性证候。因而体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转贴于
5 体质与治疗
在疾病的辨证论治过程中,中医学强调“因人制宜”,其核心就是“辨质论治”。在用药方面,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和耐受性也不同,临床可根据患者体质强弱不同、性情缓急等决定药物和药量,一定程度上可使治疗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理论上,通过调节体质可预防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如变应性鼻炎、花粉症、过敏性哮喘与过敏体质明显相关,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高血脂等代谢障碍性疾病与痰湿质显著相关[12],通过调节这类疾病的易患体质就可以预防其发生。
钱彦方[13]应用轻健胶囊对38例单纯性肥胖痰湿体质者进行临床用药观察,发现轻健胶囊对单纯性肥胖痰湿体质及其夹瘀者所表现的某些代谢异常有明显改善,初步证实了体质的可调性。更为重要的是,体质可调性观点的证实,为从改善体质入手恢复患病个体的生理状态提供了实验依据。
6 展望
尽管中医体质学研究已取得较多成就,但大多缺乏深度和广度。某些研究还停留在文献整理上,缺乏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度不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①尽管对体质概念的论述大同小异,但迄今仍没有一个权威的金标准。②对于体质的分型各医家由于依据不同,分型也不同,给体质的临床研究参考标准带来了选择的不确定性和矛盾。③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中如何区别体质与证缺乏一个简单可靠的方法,需参照西医对疾病的诊断对体质和证设定一个量化标准。④临床研究不够深入,体质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还需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
【参考文献】
[1] 王琦.中医体质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615
[2] 匡调元.中医体质病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288329
[3] 何裕民.体质研究—现时代中西医学的最佳交融点[J].医学与哲学,1996,17(6):288.
[4] 王琦.中医体质学说[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1995:96195.
[5]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9
[6] 陈慧珍.妇女体质分型与临床意义[J].广西中医药,1988,11(1):25.
[7] 匡调元.论辨证与辨体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15.
[8] 何裕民,刘文龙.新编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113.
[9] 王琦,高京宏.体质与症候的关系及临床创新思维[J].中医药学刊,2005,23(3):389392.
[10]姜峰.过敏性鼻炎与中医体质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23):140142.
[11]杨惠琴.中医体质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2(16):110111.
篇8
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课程是贯彻落实国家中西医结合相关政策的有效途径。如何根据西医院校的特点,在较少的教学课时里,将《中医学》的精华部分展示给学生,并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上,进行梳理整合
1.1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在西医院校
“中医学”教学实践中,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比较突出。教材内容涵盖中医药院校教材的大部分学科,仅是将其内容进行了压缩和精减。多数教师关注于将知识点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学生,务求面面俱到,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因此,对现有教材内容的传授方面也应作出一定的调整,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师应对规定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取舍。对重点内容详讲、细讲、反复讲,对次要内容,则以学生自学为主。例如,中医基础理论部分“藏象学说”内容,属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易与现代医学的一些概念混淆,在讲授中,要不惜课时,讲深讲透。在脏腑辨证部分,由于前期知识的铺垫,可以简略讲解,综合运用其他教学方法,对知识进行强化。
1.2注意对相关知识进行扩展和延伸
我们要让掌握现代医学知识的医学生接纳中医、研究中医,运用中医理论及方法,更好地造福更多的患者,必须营造良好的知识背景和氛围,因此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十分注意拓展与中医药相关的知识。例如:讲解绪论中,介绍了中医存废的争论以及近百年来部分文化名人对中医的看法,并对这些现象做出客观评述。介绍青蒿素、础霜(As203)在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等科研及临床成就,中医与航天科技的结合以及当今中医药、针灸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发展的概况。这些知识的补充,既增进了同学们对文史知识的了解,也激发了学习兴趣。展示中医药强大生命力的同时,也帮助同学们初步树立从中医学中寻求科研灵感的意识。在讲解体质学说部分,可以简要补充中华中医药协会《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相关知识等等。
1.3注意中西医的区别与联系,强化中医思维的培
养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理论体系。西医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医之前,已学习了部分现代医学基础课程,基本形成了现代医学理念和思维方法。很容易以西医的思维方式来学习中医学,从而影响学习兴趣和效果。而且,西医院校学生对西医专业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容易使学生对中医产生轻视甚至鄙视有了轻视中医的心理自然就缺乏学习中医的动力。授课时,应首先讲明中医学特点,说明它与西医学的差异,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时,在头脑中建立一种新的理论体系,不要拿西医学观念生搬硬套中医学理论,否则会直接影响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既要坚持中医的理论特色,又要注重中西医理论的联系,争取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让同学们建立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并在整个中医学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这一理念。教学实践中具体可采取选择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为例,与西医疾病病名相对应,使中西医的内容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易于理解,学生容易掌握。防止学生习惯性地应用现代医学的思维方法、医学模式去机械地论证中医理论的内涵。比如:在讲授“阴阳”“五行”的概念时,要结合自然社会现象、人体结构、生理、病理现象,树立“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具体明确“阴阳”的概念时,可结合阴阳实质现代研究的相关成果。“cAMP、cGMP”、“多巴胺、乙酰胆碱”、“交感、副交感神经”部分功能,有 利于理解。在讲授中医基础理论的同时,引入中医学相关内容中的现代研究成果,来充实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讲解中医“五脏”概念时,“心主血脉”的功能可以借助与现代医学的认识进行讲解,但“心主神明”的内涵要详细讲解,结合现代医学对脑、中枢系统等的认识来阐明其实质。在讲述中医内科学时可以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起来讲授,针对某一具体疾病,从两种医学体系在理论认识和治疗手段上的异同进行简评,形成与病名相应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发展演变、转归预后的系统认识,客观地评价中西医各自的优缺点。
2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要注意多样化、综合运用
2.1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结合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在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提高。比如:辨证部分内容,平铺直叙讲解难以给学生深刻印象,影响教学效果,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阴阳、五行及藏象学说的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各种辨证分型可能的表现形式进行推理、归纳。教师可以对其中的错误进行纠正,对遗漏部分进行补充,讲解。这样,一方面复习和巩固了原有知识,另一方面,对教材前后相近和类似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节约课时,同时也便于学生对新学内容的掌握与领会。
1.2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灵活运用病例教学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医学,但许多西医院校鉴于课时原因不专门安排中医学见习、实习时间。因此,如何让西医院校学生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实践中,认真选择典型病例,灵活运用于课堂,尽量将中医学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在中医学教学中利用病例讲解疾病,利用病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临床思维,能提高学生辨证论治的能力。如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教学过程中,可选择典型案例,模拟临床场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避免课堂讲授的枯燥和单调,使中医学变得具体生动,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3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
形象生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生动、信息量大等优势,将抽象的中医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既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促进对中医学学习兴趣的提高。如:在“阴阳”“五行”部分,可制作成动画、图表、示意图等形式,形象展示他们的消长变化、相互制约等关系。在“脏腑”部分,可选择恰当图片,形象地展示“在志”、“在体”、“开窍”、“其华”等内容以及脏腑功能失调时相对应的病理状态。在“舌诊”部分的讲授中,可以将正常舌象和各种病态舌象用图像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形象直观,易懂易记。在经络、针灸内容的讲授中,可在幻灯片中通过的图片、动画、录像等显示经络的循行、腧穴的位置、针灸各种疗法的技术操作以及针灸取穴的治疗方法。
3积极创造和利用各种学习平台,激发学习兴趣
3.1构建课外平台,加强师生交流课堂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完全消化,尤其是那些对中医学感兴趣的同学,更应该提供课外平台,加强师生互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掌握更多的中医知识。为弥补中医学课时的不足,对于教学学时内不能充分讲授或没有涉及、但学生又有极高学习兴趣的部分,可开设相应选修课,拓宽学生中医药知识领域。因课堂授课学时不足而未能详细讲授的内容,加强师生交流,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同时积极利用图书馆和各种网络平台,把大量丰富的图书资料、教学图片、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料共享。条件允许时,还开设有中医兴趣社团,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交流。
3.2指导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在有限的教学时限内,让学生掌握大量的中医学知识是不现实的。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比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点更加重要和迫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一部分内容,适当延伸相关知识、介绍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建议课外阅读的参考书目等,使学生根据自身具体条件和兴趣,进行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4结语
篇9
[关键词]中医学;大学教育;教育教学;可行性
1中医的概念
若想对中医的概念做较为透彻的了解,首先要避免对中医概念不合理或片面的理解误区。很多人可能认为中医就是用中国传统手法医病救人,只属于医术的范畴。其实,医病仅仅是中医领域中一个非常微小的部分,中医的理念远超过治病养生的范畴,囊括了为人、修身、成功等哲学文化范畴。中医即中和之道,行事为人符合规律。其本质是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医是唯一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得如此完美的中华文化,其余如哲学、文学、音乐、绘画等,对人的生存皆无实用价值,即使是里面真有实用价值的部分也被中医所吸纳。中华文化的精髓即是包容,中医则是包容体现之大成者。说到中医,就必须要提及“中医人”这个概念。中医人是将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展示给人们的群体,是中医之践行者,是中医之守护人。中医作为自然调控的手段,中医人已不再是单独的治病救人,其承担的更多的是天地对生命的宏观调控职责。中医治病讲究“平治于权衡”,而圣人治世讲究“平天下”,二者极其相似,都是体现天地间宏观调控的能力,故古人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中医人是真正的智者,能人所不能,把握病人生命状态,解病人之危,;中医人又是真正的明者,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极限,用生命阐释着对中医理解。真正的中医人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可以达到人的最高体现,而且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可以高度的完美协调。当代大学生若掌握一定的中医知识,必然对其窥视生命之真谛有巨大的带动力。
2中医理念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中医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三点:中医是为人之道、中医是成功之道、中医是健康之道。身体和心灵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身体和心灵二者的关系是互为影响,互相效力,通过一种合宜方式,二者将会共同促使一个人的身心达到一种平衡健康的状态。中医就是这个促进身心达到平衡健康的合宜方式。掌握了中医之道并真正活出来,融汇在每日的生活中,将会从本质上扭转一个人原本可能混乱迷茫的生活状态,朝向积极正能量的方向去奔跑。
2.1中医是健康之道
对身体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未病先治的理念,通过一些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探讨的是饮食方面。因为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饮食的原则: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下午要吃少。三是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中医养生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第二要顺应四时。按照《黄帝内经》说,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第三要调畅情志。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两面性,既能利于人,又能害与人,同样人的情绪变化有利有弊。情志养生即指通过有目的地激发某种情志变化,可选择性地矫正太过情志所造成的气机紊乱,使即将破坏的身体机能恢复正常,以防患于未然。比方说怒伤肝,喜伤心,恐伤肾,思伤脾,要是像林黛玉一样的个性,就是过悲,悲伤肺,以至于她也是死于肺痨的。第四要起居有常。这是养生的基本要求,也告诉我们要依照正确的生活方式来生活才能延年益寿。向学生普及中医学与健康养生有关的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当下时代各种不良环境、生活习惯及社会潮流的影响下,树立中医养生观念,落实到自身的点滴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带动学生从身体到心灵的健康素养的提升。
2.2中医是为人之道何谓“养心”?
中医中的《黄帝内经》认为是“恬淡虚无”,即保持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也是健康长寿之道。德者养心“积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养生的手段。仁者养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可以概括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个人如果能达到如此之境界,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宽松,而不是懊恼、愤恨和作奸犯科后的恐惧,因此,“仁者寿”。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最高的境界像水那样,保持高贵的天性,却甘愿将姿态放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哲理养心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哲理养生是高层次的保健养生,与德、仁相辅相成,异曲同工,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磨炼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质、气质修养、文化水平、经验阅历的集中表现。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医理念,能够促使他们正确地待人待己,热爱学习,讲究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也是养生防病的前提。
3将中医学理念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可行性
高校可以从专业设置和教师培养方面将中医学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中。在专业设置方面,可先将有关中医的精华及基础知识有关的书籍作为选修课程纳入高校教学专业设置当中。给予中医知识一定的学时要求,可按考查或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和老师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医这门学科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而是一门和必修课几乎等同的重要课程。在教师培养方面,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中医知识上获得学术、身心甚至生命层的改变,首先应从教师入手,对教师队伍进行中医学术知识的培训。这个培训不应是短期的形象工程,乃是与教学相结合,贯穿于每一个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中。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使教师对中医知识有一个不断积累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从而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学习中医,对教师本身的身心灵也带来了福音,使教师能够将所学的做人之道行出来,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此外,由于中医作为一门课程,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同样新颖。这大大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懂、学生都不懂而只能跟着老师走的节奏,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教师谦卑受教、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心态,在学生面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随时和学生交流学习的心得。
4结论
中医人是真正的智者,能人所不能,把握病人生命状态,解病人之危,;中医人又是真正的明者,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极限,用生命阐释对中医理解。真正的中医人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可以达到人的最高体现,而且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可以高度的完美协调。当代大学生若掌握一定的中医知识,必然对其窥视生命之真谛有巨大的带动力。
参考文献:
[1]童瑶.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56-58.
[2]王新华.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12.
[3]孙广仁,刘家义,张安玲,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35-40.
[4]杨威,于峥.对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主体发展的思考[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9(2).
篇10
1中医理论的基础要扎实
历史上医家很多,而各家最为推崇的是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而他的著作伤寒论也倍受后人推崇,伤寒论是经典的医学著作之一,其中的方药制方严谨,配伍合理,方义清晰,历来为各时代的医家所推崇。各医家对伤寒论有各自的理解,有的还提出新的观点,为我们研究伤寒论,研究经方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伤寒论成书的时代背景,百姓民不聊生,而且当时种植棉花的技术尚未传入中原地区,百姓为严寒所苦,因此多因受寒而病。根据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伤寒论中的条文可以解读现代的多种疾病,并可用经方加减予以治疗,通常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随着古人的不断探索,温病逐渐从伤寒体系中分离出来,并迅速地发展,现在温病学理论可以运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感染性疾病,众所周知,温病方药中的众多药物在体外有显著的抗炎效果,用温病的理论指导临床用药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思路与方法为:①迅速去邪是研究的核心内容。②固护正气提髙疗效。③有效方药的制剂和服法研究。④相关的问题讨论:中医药复方抗感染的多途径,多靶点,多效应,复方的协同增效问题;清热方药抗生作用的复杂性。截断扭疗法的治则和先兆证是温病学研究的方向之一。截断扭转治则为:药先于证,顿挫病邪,阻断截止病情的恶化,重用清热解毒,早用苦寒攻下,及时凉血化疲。先兆症的研究体现了现代医学的疾病发生演变观,体现疾病从无渐增的一个过程,治疗则为解毒凉营互阴。温病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善于继承,敢于否定和勇于创新。在理论,规律,应用和新方药方面都需要后人去进一步的研究,要善于运用已有的文献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已用实验研究证明了甘寒养明法治疗热瘀,养阴法不仅仅有滋养阴液的作用,还具有活血化瘀,控制病变,减轻病损的作用。我觉得很多事情包括中医药,古人这样做或用哪些药,一定有它的道理,也许因为知识的局限性,当时的人不能揭示出来,只能作为一种经验流传下来,我们后人则有责任研究和将之发扬光大。
2接受新的观点和理论
基础理论的创新方面有证素的提出和体质学说的提出。证素是指辩证所要辨别的脾、肺、肾、肝等病位和气虚、血瘀、痰、寒等病证,是通过多证候的辨识而确定的病理性质,是构成证名的基本要素。是把症状、体征、检查结果及其他一些信息,作为平行的要素,当遇到具体的病例时,总结描述脏腑的要素,可以得出病位,依次类推,可以得出病性和病机。这个过程反映了医师四诊和开药之间的一个思考的过程。证素这一概念把这样一个过程定性的呈现出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知识,课本上的内容和临床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学生临床跟诊时往往跟不上老师的速度,如果掌握了证素,我们可以较快的反应。体质学说,我觉得体质的学说的探索,像研究中药物质基础一样,很难找到切入口,因为人的体质在不同的阶段,在相同阶段的不同时间里是有变化的,而且一般人在健康的时候是不需要中药调理的,而生病时是按八纲辩证施治的,体质学说应该对我们日常生活或者保健方面更具有指导意义。
3应用现代前沿的科学技术
现在研究中医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法是病理学,病理学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是医学科研中最重要的支撑点,是诊断最可靠的依据。病理研究方法有:尸体解剖,标本制作,制片技术(石蜡切片,冰冻切片,火棉胶切片,半薄切片,超薄切片)。它也可以为中医药效学实验提供客观依据。
整个医学研究最前沿的技术是基因芯片技术,基因研究为现代医学最前沿的研究技术,以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通量高,重复性好,应用性强为特点。通过这项技术可以诊断一些疾病如遗传病、感染性疾病、肿瘤及个体身份识别,可以用于病原体的基因诊断,可以用于早期肿瘤的基因诊断、基因分型和耐药检测。其分析的过程具连续、微型、集成、自动化的特点。中医药对基因芯片的运用在于中药的筛选,基因诊断,以药测证和某种疾病的证型的实验研究。不同的证型,用基因芯片技术测定,看其是否有有意义的结构变化,开拓出中医研究的新方向;运用其高通量筛选的特点,加快了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外筛选速度,为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4研究临床辩证规律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具有独特的思维特点和对临床防治疾病方法的指导价值,应当加以系统整理和分析研究,努力建立以现代科学知识为基础,体现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特征的现代中医药学研究方法论。通过中西医学对有关疾病诊断治疗及康复方法的差异性比较研究,阐明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方法论不同特点、规律及其优越性。中医临床研究的重点可能为:疑难病症、病毒性疾病、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对这些疾病的治疗优势和特色,研究开发创新点。研究应以产生新的治疗方法、新的治疗方案和新的诊疗设备和新药为目标,促进中医药防治疾病水平的提高。要从中医防治各种疾病的相对优势入手,揭示其发生发展和演变转归的特点,总结其辩证论治规律,完善防治方案和方法,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
5多思考中医药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 上一篇:经营成本的构成
- 下一篇: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