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成本的构成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营成本的构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成本;成本管理;跨组织成本管理;交易(关系)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5-0013-03
1 引 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着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等多重压力,同时,制造企业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生产流程等的改善方面日趋同化,开辟新的利润源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当务之急。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与其他企业建立了战略上的伙伴关系,实行优势互补(参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作为企业物流活动中的相关费用的物流成本。因此,明确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及其控制目标很有必要。
2 企业物流成本的含义
关于企业物流成本的内涵,理论界的认识相对统一,主要是指在企业的物流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消耗,但是,相关文献对企业物流成本外延的描述却不尽相同。主要的观点有:Carlos F.Dagazo把物流成本归结为克服商品空间障碍的移动成本和克服商品时间障碍的持有成本;Lin,Coilins和Su(2001)通过分析后勤过程来确定物流成本,认为物流成本包括存货存储成本、采购成本、订货过程成本、运输成本及仓库成本。而Manunen则认为物流成本应包括在供应链中所有物流活动引起的成本,以及包括涉及物流的信息流成本。具体包括:运输成本、寄送成本、报关成本、仓库成本、购买成本、订购成本、支付交易成本、材料管理成本、销售成本及回收成本(2000)。
宋华认为,企业物流成本指的是与特定企业物流作业相关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消耗或支出(2007)。他根据Lambert等人对物流成本核算的研究,认为物流成本考核的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等从最初的起点流动到最终的消费地的全过程的活动成本,诸如顾客服务、需求预测、库存管理、物资处理、包装、服务支持、场地选择、采购、逆向物流、运输、仓储等活动都是供应链管理中的环节之一,但是为了全面地评价供应链整体物流成本则需要全面考虑这些活动以及子活动”。
以上对企业物流成本外延的界定的主要区别在于从怎样的空间范围对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加以控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企业经营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相应的物流费用支出也在不断增加。为此,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应该从原来简单的成本削减转到综合物流成本的降低上,将物流成本管理扩展到从整个供应链领域,从各相关经营主体相互联系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物流成本。
3 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
3.1 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物流成本
在所查阅的文献中,多数认为供应链起源于后勤(Logistics),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即是后勤成本(Logistics Cost)。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后勤的认识也扩展到了整个物流活动,Logistics Cost也就成了物流成本的代名词。期间,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物流成本的构成,认为物流成本的主要组成有存货的存储成本、采购成本、订货过程成本和交通成本。Cooper、Slagmulder和Seuring按照传统成本管理全面考虑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或产品的作业成本外,还考虑了支持网络的成本,特别是维持供应链关系的交易成本(2004)。
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中国首席代表王国文等在《供应链管理――核心与基础》一书(2006)中给出了供应链结构示意图,认为供应链涵盖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之间有关最终产品或服务的形成和交付的一切业务活动,其成员既包括制造商和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也包括下游的批发/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客户本身。供应链的结构及其成本项目可用图1表示。
根据物流成本的定义,上图中与物流活动有关的费用支出包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以及在原材料采购和生产制造过程中与物流活动相关的费用支出。
3.2 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
作为企业在物料流动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支出,物流成本在企业经营成本中占很大比重。而物流又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系统活动,它同时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经营活动联系了起来,要实现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对企业物流成本的管理,仅仅依上图来考察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的构成是不够的,需要从各经营主体相互联系的角度来考察物流成本的支出。参考目前对企业物流成本构成最为系统、最为权威的规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9月28日的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GB/T20523―2006),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成本应该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构成部分:
(1)运输成本(Transportation Costs,TRC)
作为企业主要的物流作业活动之一,运输是指用专用运输设备将物品从一个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卸、分散等一系列操作。在现代企业物流中,运输在企业经营中占有主导地位,仅以生产制造企业为例,运输贯穿于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和废弃物物流的全过程,运输费用在物流总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物流合理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输合理化。
(2)仓储成本(Warehousing Costs,WC)
在这里,仓储指的是一种广泛的经济现象,它包括了企业所有的与库存和储备相关的经济活动。一般来说,在采购和生产阶段,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平准化和连续性,企业需要有一定的原材料、零部件等的库存;在销售阶段,为了能及时满足顾客的要求,避免发生缺货或延期交货现象的发生,企业又需要有一定的成品库存。而储存商品要占用资金、发生仓储维持费用,并存在库存积压而产生损失的可能,这几个部分共同构成本企业的仓储成本。
(3)交易(关系)成本(Transaction Costs,或Relational Costs,RC)
英国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交易成本是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1937)。Seuring把交易成本界定为在谈判控制和调整相互交易关系时所发生的信息和协调成本(2001)。一般来说,交易成本中的这两部分成本是此增彼减的:传统市场上的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往往投入较多的谈判控制成本以在交易中获利;而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参与企业之间通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和信息共享,对贯穿整个供应链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协调和控制,达到了提高整个供应链效率的目的。此时,节点企业用于支持发展双方关系的成本、调整相互交易关系的成本部分在增加,因此,一些文献也把供应链交易成本称为关系成本。
(4)物流管理成本(Management Costs,MC)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物流及其本身所蕴涵的巨大效益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了解和重视,加强物流管理,整合物流运作流程,以最低的支出获取最大的物流收益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很多企业纷纷设立了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或是在其他业务部门中指定专门人员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物流作业现场也有专门人员从事物流作业的协调和管理工作。在物流作业分工日益精细的今天,物流管理工作逐渐从其他物流功能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存在的作业形式。物流管理成本指一定时期内,企业为完成物流管理活动所发生的全部费用,包括物流管理部门及物流作业现场所发生的管理费用。
4 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模型
4.1 供应链环境下构建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模型的指导思想
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目标是实现整个供应链物流总成本的最优化。供应链起始于初始的供应商,终止于市场,而供应链最终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赢利能力是决定供应链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供应链环境下构建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模型必须紧盯市场,由市场决定供应链的整体目标成本,以此为目标对供应链上所有节点企业的各个物流成本进行控制。
4.2 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基本模型
节点企业的各个物流成本项目在贯彻供应链管理理念前后是有变化的,因此,供应链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目标就可以通过对比供应链管理前后各物流成本项目的变化情况来表示。在分析之前先作如下定义:
第一个约束条件要求每一个节点企业加入供应链之后实现的利润不低于其加入供应链之前独立经营时的利润;第二个约束条件要求节点企业的供应链内部转移价格不高于当前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最高价格;第三个约束条件是指供应链节点企业总成本要小于或等于其加入供应链之前的成本之和。
5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思路
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是跨组织边界的成本管理。根据上述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目标,供应链整体物流成本由各节点企业的运输成本、仓储成本、交易(关系)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共同组成,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工作的内容也应从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扩展到与供应链所有节点企业关系的层面上,从最终用户的角度实现最优的供应链成本管理。
5.1 树立跨组织成本管理的理念
Seuring认为,“供应链成本管理是对供应链中所有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的方法和概念”(2001)。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范围由生产领域向设计、开发、供应、销售领域拓展,成本控制所涉及的主体也从制造商自身向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下游的批发/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客户等延伸。在这种背景下,以缩减整个供应链的总成本为目标,以组织的交易成本为重点的成本管理模式――跨组织成本管理(IOCM)成为企业控制物流成本的有效方法,企业可以利用这种协调供应链企业活动的高度组织化方式,通过与供应商、分销商等的紧密合作来缩减整个供应网络的物流成本。
5.2 建立信任、信息共享和收益公平分配机制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各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是短期的,企业的经营面临着来自供应商、顾客以及企业生产过程等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企业不得不为应付不测而建立库存并准备运输资源,造成大量的资金占压以及仓储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支出。为此,企业之间需要建立以相互信任、信息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收益公平分配等为主要标志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将改善企业与相关经济主体的交互界面作为重要的物流成本节约源。
信任是尽管一方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但他却愿意放弃这种能力而相信另一方会自觉地做出对己方有利的事情(Mayer Davis & Schoorman,1995),是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在理性分析基础上对合作方的肯定、认同和信赖。而这种认同和信赖是有风险的,需要建立信任评估审核体系、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和公平的利益回报机制来降低这种风险。通过信息共享,能够使供应链上的成员有效地减少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不确定性,使企业能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做出敏捷的反应,使得“牛鞭效应”明显降低。而以成本共担收益共享为主旨的收益分配机制又是供应链成员长期合作的基础。
5.3 建立综合的物流成本控制系统
企业物流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企业必须树立整体观念,通过建立包括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等全部内容的物流成本管理体系,对物流系统各个职能环节的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同时,还要考虑与其他节点企业成本管理系统的对接,掌握供应链物流成本的总体水平,最终形成物流总成本最低的最佳方案,提高供应链物流成本的管理效率。为此,应该在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体系中引入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联结的方式将各种相关信息传递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做到快速反应,实现供应链一体化,提高控制的效率。
6 结 论
供应链环境下的成本管理是一种跨企业的成本管理,它把成本的含义延伸到了整个供应链上,并特别关注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成本。因此,正确确定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物流成本构成,可以为供应链管理决策提供更有价值、更真实和准确的成本信息,为供应链企业间协作进行新产品开发、库存优化、收益分配等提供必要依据,为优化整个供应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宿晓.供应链成本优化模型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8(11):20-23.
[2]宋华.物流成本与供应链绩效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供水企业;成本构成;经济效益;影响原因
Abstract: the municipal water suppl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service, is the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serves the people living embodi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al economy and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the deepens, the people to water the growing demand, 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quality of the water supply capacity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er than before, these are for water supply raised taller requirement. This essay,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paper water supply enterprise cost structure and influenc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reason.
Keywords: water supply enterprises; The cost structure; Economic benefit;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供水的内涵与我国的供水企业
水作为生活的必需品和市政基本供应的生活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如今水资源匮乏,人民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需求日益增长,因此,需要利用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规律,在保证基本生活物资供应的同时,将水的供应市场化,以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调节社会对水资源的利用,保证社会使用基本物资,有效保障供应能力。供水企业就是在上述条件下产生的,它行使一部分政府的基本物资供应的职能,又利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有效配置资源,二者兼有,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府的资源供应。
供水企业在供应水资源的同时,将水的供应商品化,使水资源的供应和人民的需求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但是它的基本职能还是市政供应,并非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在当前背景下,供水企业还是付出大于报酬。要使这种有效配置资源的模式健康发展,必须要保证供水公司有足够的能力维持这种平衡状态,因此供水公司在服务的同时,需要资金来维持企业正常运转,但是它市政供应的特点决定了水价不仅不能超过人民的承受能力,还要表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能讲水的供应完全商品化。因此,在当前条件下,我国供水公司在资金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经济效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二、供水企业的成本构成
作为一种基本生活物资供应,水的供应需要社会资源调配,也需要相关政策的指导,因此在供应的同时,供水企业需要付出相应成本。供水企业的成本构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水资源的成本,其次是水处理的成本,第三个是企业的运营成本,第四个是税费成本。
(一).水资源成本
水资源成本是供水公司的基本成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它就相当于公司运营所需要的原料支持,是公司开展业务和创造效益的基本保证。如果说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顺利开展需要物质、能源、信息三个要素,那么水资源对自来水公司就是最基本的物质支持。水资源使得供水公司能够发挥公司职能,创造社会效益,提供公共服务,它在供水公司总成本中的比例约为20%左右。
(二).水处理成本
水处理成本在供水公司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较重,因为供水公司不能将原水直接供应到用水方,需要将原水进行技术处理,使之达到可饮用水的标准,使人民能够安全放心地使用供应的水资源。自然原水当中含有很多杂质,包括不可溶性的泥沙等物,如果人饮用了含有这些物质的水会对身体的器官造成伤害。同时,因为原水完全来自于自然环境,所以其中也含有可溶性的其他元素,以及生物的卵或者致病细菌,会给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自然的破坏越来越强,工业生产会排放很多化学物质,这些都给原水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供水公司需要对原水进行沉淀、消毒、杀菌等处理,保证供应的水达到国家标准,对人们的健康负责。在以往的供应水质量检验当中,国家要求的指标是三十六项,目前国内有专家提出,到2012年国家对供应水的质量检验指标应该达到一百零六项,因此,供水公司的水处理成本还会相应提高。
(三).企业运营成本
供水公司的企业业务能够顺利开展,需要运营资金的支撑,因此企业运营成本也是企业总成本的重要方面。首先,原水处理成为可供应的水之后,需要将水输送到用水方,大多通过增加泵管系统,通过给排水市政管道的方式实现,这是水的输配。在水的输配这个环节,水输配所需要的管网建设需要非常大的成本投入,尤其是前期投入数额巨大,需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持。虽然目前可以将其划归市政建设的范畴当中,但是是否将建设成本分摊到供水的成本上去,目前还存在很多争论。一般来说,输配的成本可以划归给市政建设,但是管网的使用方是供水公司,因此需要付出相应的使用成本。其次,供水公司属于公司制的经济实体,在我国公司制改革的情况下,公司运营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目前城市建设速度很快,县乡和农村的建设也日益更新,而水的用途相比以往来说内涵越来越丰富,因此供水公司的业务比之前更多了,增长的部分会消耗很大的成本,这种公司业务的扩大,使供水公司的成本必定会有所增长。但是,目前信息化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公司管理当中,信息管理比之前的人力管理节省和很多的步骤和开销,因此会相应的抵消因为公司业务扩大而带来的成本上涨,总体上讲公司的运营成本会增加,但是会增加到一定水平之后保持平稳状态。
(四).税费成本
因为供水事业属于基本物资的保障,是市政职能的体现,而且供水公司提供的是物资保障服务,不带有经济盈利的目的,因此相比于其他成本,供水公司的税费成本所占比例较小,也比较合理,目前我国供水公司税费成本的平均水平,约占企业总成本的10%左右。
三、影响供水公司经济效益的原因
(一).水费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
供水企业回收成本的最直接手段就是收取水费,这是供水公司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和发挥企业职能最重要的资金支持。但是,目前我国水费价格的形成机制存在着不合理的方面。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人民最基本的物资保障受到国家的保护,虽然当时供水水平较低,但是人们索取水资源的途径多种多样,因此当时水的供应能够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以及当时的工业建设对水的需要。因此,一直以来的水费价格偏低现象,没有根据市场经济调配资源的规律,随着成本的上涨而上涨,一直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状态,因此水费价格形成的机制没有体现市场经济的规律,这一点上存在着不合理的方面。
(二).成本上涨压力较大
上文当中的叙述中已经得出,目前供水成本一直处于上升态势,而且随着原水质量的下降和净化水所需要的成本越来越高,指标越来越多,企业总成本上升是必然的。其次,供水企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当中,受经济规律支配,但是企业收入受到许多限制,因此很难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企业发展缓慢,成本对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些都在一定的层面上加大了供水企业的总成本。
(三).产销差产生的限制
产销差是指供水公司实际供水量所应该取得的报酬,与供水公司实际取得的报酬之间的数据差。如果以应当获得的报酬减去实际取得的报酬,我国供水企业的产销差一直是正数,也就是实际获得的报酬小于应当获得的报酬。造成产销差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计量误差、偷盗用水、管网损坏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水公司的经济效益。
总结:
在当今的经济形势下,许多行业都经历了转型,新时期改革开放需要更加深入,供水企业也是一样,在保证供水企业的社会服务职能的同时,需要贯彻党和国家关于企业制度改革的精神,认清形势,看清问题,解决问题。在承担起供水公司的服务职能的同时,供水公司还需要保证自身的成本回收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云芳.供水企业成本构成及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7)
[2]饶清萍.浅谈供水企业经济效益[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19)
篇3
关键词 课程体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转型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5-0020-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持续推进,我国高校层次与类型的划分越来越清晰,依据自身的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共识。在此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1]。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依托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建构是否科学、合理,对其能否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与特有的价值取向,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优势。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平台+模块”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构
课程体系建构主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确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哪些课程及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二是设置各课程间在内容和呈现上如何互相配合和衔接[2]。由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建构,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并要科学设置课程间的配合与衔接。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传统本科院校相比,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文化积淀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正视这种差距,不能盲目追随、攀比,应围绕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主线,坚持服务地方、特色发展的原则,明确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的发展目标定位。在此基础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先确立学校层面宏观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然后,各专业在学校宏观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
“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兼具系统性和灵活性,能够适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由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课程和实践教学平台课程构成,每个平台下分设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如表1所示。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本科专业可以实施分段培养模式,即前1~1.5年按类培养,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类基础课程,之后分专业开展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平台课程设置以拓宽基础、沟通文理、健全人格为目标;学科教育平台课程设置以融通相近学科基础、拓展专业外延为目标;专业教育平台课程设置以夯实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课程设置以培养创新能力、完善能力结构为目标;实践教学平台课程设置以提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为目标。
表1 “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
通识教育平台课程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模块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模块
学科教育平台课程 学科教育必修课程模块
学科教育选修课程模块
专业教育平台课程 专业教育必修课程模块
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模块 方向1
方向2
方向3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模块
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模块
实践教学平台课程 实践教学必修课程模块
实践教学选修课程模块
在“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中,各专业可以根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专业特征、市场需求、生源特点等因素科学而灵活地设置课程,各模块课程的设置既要考虑学科专业理论体系要求,又要考虑社会、行业、企业及学生发展的需求。各模块课程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结合、相互支撑,共同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特点
(一)以学生发展为目标
“平台+模块”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主体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其实质是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做准备的教育,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一种体现[3]。“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中,每一平台都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学校可以规定每个专业总学分中的选修课程不低于一定比例,如一般不少于20%。此外,在专业教育平台中,每个本科专业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至少设置2个专业方向,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选修课,而且要求选修总学分不低于专业平台课程总学分的一定比例,如30%。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一般从第二学年开始开设,此时,学生对本专业对应的行业、岗位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知,能够根据个人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成长及发展。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平台+模块”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一线工作的现实需要及发展趋势为依据设置课程,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具备的能力具有适应性、系统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有助于学生顺利进入职业领域并具有职业发展潜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明确要求各专业要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自身特点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深入开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调研和论证,确定符合本专业人才需求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转变教学观念,将传统的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能力输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细化分析各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各专业根据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研究确定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拟定出人才培养方案。
(三)以通识教育为基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工作环境的变化成为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必须面对的挑战。因此,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建构要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中,通识教育平台除了开设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思政、英语、体育等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外,还要开设系统化的、丰富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一般可以涵盖人文类、科技类、经济生活类、艺术体育类、教育类等课程,每学期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足够课程,并对选修学分作出要求,比如,要求本科专业学生至少修满10个通识教育选修学分。在总的选修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学校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加强文理交融,在人文社科类专业开设自然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在理工科类专业开设人文素质类课程,并对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选修自然科学素质课程、理工科类专业学生选修人文素质课程做出要求。此外,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力量有限,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通识课程学习平台,开设网络通识教育选修课。
(四)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与研究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最大的优势是实践能力强,能迅速适应行业、岗位的职业需求,达到个人发展与所在单位发展的统一。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要特别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拓宽实践教学的形式,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提升实践教学的水平。“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平台开设,包括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对包含在各门课程中的实验、课程设计、第二课堂等分散实践教学环节,在相应的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或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中设置。课程体系中要逐步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一般而言,偏重应用型的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不少于30%。这样,势必会引导各专业课程体系由知识体系向技术体系转变,适当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要采取“三结合”的方式,即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分散实践教学与集中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践与企业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逐步建设、完善充足的实验室、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区域社会资源,逐步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五)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是国家、企业乃至个人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同样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中专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针对科研创新训练、科技竞赛、创业训练、职业技能培训和人文素养提高等方面开设丰富的课程。如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了《创业模拟与实践》《商业实战》等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了《团队激励与沟通》《创业政策解析与实务指导》等课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开设了《化学科学系列讲座》《企业安全评价》等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重视全方位、立体式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可以在学科教育平台或专业教育平台中设置学位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拿到比普通课程更高的分数(一般普通课程60分及格,学位课程至少70分才算及格)才可以获得相应学位,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理论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不只开设单科课程,同时要不断增设、开发综合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 考 文 献
[1]许四海,谌晓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5.
篇4
【摘要】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外部经营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减少和控制成本已成为酒店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良好的成本控制也体现了酒店管理者的水平,将最终提升酒店的经济效益。文章就如何控制酒店经营成本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酒店经营成本构成及其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成本控制策略。
【关键词】酒店;经营成本;控制策略
酒店是一个复杂的运营系统,要确保酒店运作高效有序,需要很高的管理水平。受制于我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较低的现状,除国际品牌及少数国内品牌酒店管理水平较高外,绝大多数酒店企业管理水平依然较低。由于目前外部经营环境的恶化,使得酒店不得不将精力转向加强管理、控制成本方面,严格控制经营成本已成为酒店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酒店企业成本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成本意识淡化、成本管理弱化、成本行为软化的“三化”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从目前整体成本控制水平来看,通过控制经营成本来提高效益还有很大的潜能。深入细致地进行成本构成和特点分析,采取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策略势在必行。
一、酒店经营成本构成
从广义上讲,酒店的经营成本包涵了营业成本和费用(本文均引用此概念),与一般企业在核算科目上大体相同,包括一级科目中的营业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四项,二级核算科目视各酒店的具体情况设置,三级科目一般按部门设置。酒店经营成本核算科目设置如表1所示。
二、酒店经营成本构成特点
从总经营成本构成比例上看,酒店经营成本成本以人员工资、餐饮成本、水电能源消耗三项为主要组成部分,占总成本的80%左右,是成本控制的重点。人员工资约占总成本的20%,水电油能源约为30%,餐饮成本约为25%~30%。
从各部门的成本、毛利率来看,客房部、餐饮部、娱乐部各具特色。从表2的分析可知,客房部的主要成本为折旧和摊销费约为50%,人员工资及其它为30%左右,部门毛利率最高,约为40%~50%,总成本的可压缩性低;而餐饮部的餐饮制作原料成本和人员工资达其部门成本的65%左右,可控余地较大,可通过加强采购、管理和激励机制来予以降低,其部门毛利率仅为10%~15%;娱乐部的成本构成与客房部类似,可缩减性较低,部门毛利率居中,但人员多、杂,管理难度大。
三、酒店经营成本控制策略
(一)确定经营模式
酒店经营成本控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管理工作,经营模式的选择决定了成本控制的难易程度。客房部的管理相对较易,且利润率高,采用目前的管理模式即可。餐饮部人员多,原材料种类多,消耗主要靠厨师班控制,管理难度大。但餐饮部所提供膳食服务质量的好坏,会间接地影响客房部的入住率。传统的餐饮管理模式工作量大且效果不太好,很难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难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较好的模式是目标管理制,将经营管理权放至部门,酒店重点控制部门利润总额、部门总收入和易耗品破损率,按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予以奖励和处罚。如管理层缺乏餐饮业经验,也可考虑部门整体租赁经营。至于娱乐部,目前主要采取部门整体租赁经营,这种方式对酒店来说管理较为简便,但大部分利润都流入了租赁者手中。鉴于酒店管理的复杂性以及为了充分发挥部门管理人员积极性,可考虑目标管理制,既可简化管理又可提高利润,此方式已在一些酒店成功实施。
(二)确定经营成本控制重点
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控制工程,所要控制的点多、面广,核算工作繁杂,要想面面俱到、滴水不漏难度非常大,实行分类管理和重点控制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式,也符合管理控制学的原理。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成本,可根据各成本项目在总经营成本的构成比例及其可控制性将成本分为A、B、C三类,实行分类管理。重点控制A类,严格监控B类,C类成本项目是一些比例不大、可缩减性小、对总成本影响较小的项目,实行一般性控制即可。从上面的成本构成分析可知,总经营成本中以人员工资、餐饮原材料消耗、水电油能源消耗三项为主,占全部总成本的80%,是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将其归类为A类控制点(关键控制点),其控制的好坏直接决定总成本控制的成功与否。低值易耗品、酒水、洗涤费、维修费、培训费为B类,属严格监控类,其控制是否有效对总成本和利润率有较大影响。除A类和B类以外的项目归为C类。
(三)确定目标成本考核指标
在确定成本控制重点后,目标成本考核指标设置就是关键,设置合理与否决定了控制能否有效地实施。考核指标的设置,应该像挂在树上的苹果,可以看得见,站在地面上却摸不着,但使劲跳起来或爬上去又可以摘下来,这样的指标就是合理的指标。至于具体应设置为多少,应视各酒店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历史经营状况、同条件下同行控制水平而定,原则上既要有挑战性又要有激励性,应该遵循“宽于立而严于行”。考核指标的确定是一项十分重要、严肃的工作,制订时一定要慎重,要在详细研究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指标一旦确立,不管效果如何都要严格执行,以保证其严肃性,不合理的地方可在下一次制订时再予以修订。制订考核指标时应重点注意部门利润总额、总收入额和低值易耗品破损率。
(四)建立成本监控体系
从组织架构上,应设立专门的成本控制机构。这一点已在酒店行业普遍实行。财务部一般都设有成本主管,但目前的成本主管不是真正的成本控制者,由于其没有真正的管理权限,实际上只是行使成本核算职能,其主要工作就是核算成本和汇报成本状况,并不实施监控职能。因此,酒店不但要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更要赋予相应的监控权限,以保证其行使更重要的监控职能。
从制度上,应建立相应的监控制度。一是在加强预算管理的基础上,严格物资的采购和费用的核报,物资的采购和费用的开支由使用部门申报,财务部审核,总经理审批,实行3级审批;二是健全各种财务制度,如《采购员制度》《保管员制度》《物资出入库制度》等;三是建立回收利用、以旧换新制度,杜绝浪费。
从部门成本控制的角度上,客房部的成本可压缩性较小,对其进行控制收效不会很大,要提高其部门的利润率主要应从开源的角度考虑,提高收入是主要手段。餐饮部应重点控制原材料的采购和消耗,降低直接成本。对于控制采购成本,主要从制度上予以规范,重视提高采购人员职业道德素养,拓宽采购渠道,重视所购物品的质量。至于消耗控制,主要实施者为厨师班,由于膳食制作专业性较强,不太好进行监控。目前很多酒店厨师班实行总工资额包干制,不管工作量的大小、厨师班人员多少和餐饮部门收入的高低,酒店都给行政总厨一固定工资总额,由其自主聘用人员和进行工资分配。这种方式对于成本控制不利,成本控制的好坏全由厨师班人员思想素质和心情而定,外部几乎起不到控制作用。较好的控制方式是厨师班收入与单位收入消耗率、工作量等具体指标挂钩,这样才能让他们重视成本,主动采取措施降低成本。娱乐部的成本主要是折旧和摊销,占部门总成本的60%左右,但该项目在酒店投入运营后就确定了,不具控制性。可控制部分主要是人员工资,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员工人数是较可行的做法。总之,各部门各具特点,应视具体情况予以确定控制重点。
从思想方面来看,应加强对员工成本意识的培养、教育和宣传,让成本控制意识深入人心,使全员参与成本管理,以便控制措施严格执行。做好这一工作,首先要从管理层做起,老板和高层管理者要讲成本、讲效益,不但自己要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和如何控制成本,更重要的是要让全体员工也有这方面的意识,主动去控制成本。
总而言之,酒店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但又十分重要的管理工作。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是要针对酒店经营成本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建立科学的成本费用监控体系,运用“三化”(即制度化、目标化、经常化)管理模式进行监控;其次要强化成本意识,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再者就是考核指标和控制手段要合理并严于执行。只要灵活运用以上措施并不断探索成本控制的新方法,酒店经营成本就一定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喻启军.酒店业成本控制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0):13-16.
篇5
关键词:企业 经营成本 经济效益 管控
一、引言
有效的经营成本管理是企业经济效益实现成本目标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实际的企业经营建设当中,成本的管理问题往往会被不少人误以为只是一项简单单纯的财务管理问题,这种思想大大的限制和降低了经营成本有效管理的思路和实施工作手段与方法。全面的提升企业在经营成本管理方面的管理水平,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让企业的发展能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且是企业在未来的发展等市场商业竞争上的基础条件之一。
二、 企业经营成本管控的类型
经营成本的有效管理管理控制中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成本的控制分为不同的类型。通常企业经营成本管控就是指在通过成本的预测和决策后编制一个成本计划,提出相应可以减低成本的有效管理控制措施,实现达到降低成本的最终目标。对于经营成本有效管理控制的时间来分类的话,可以将企业经营成本的管控分为前馈管控,过程管控和反馈管控。
(一)前馈管控,又可以被理解为是企业在设立经营目标或是设立盈利指标,又或是规划产品生产销售之前对于成本的管控,就是指在经营成本发生以前的成本控制,即对目标偏离的可能性进行预算分析,拟定和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使计划目标得以实现。
(二)过程管控,又可称作事中管控或是同期管控,就是在成本管控的作用之下发生在受管控企业项目投资建设过程中的一种施情况,这种管控方法的好处就是能与项目经营建设或是项目发展同时进行,一旦发现差错就能马上进行纠正进行实时管控,目的就是保证企业项目投资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少的发生成本预算偏差。
(三)反馈管控是一种十分重要而且经常运用的管控方式,就目前而言现实施的大部分成本管控工作都必须通过反馈管控来完成。反馈管控又称事后反馈,是指在根据管控的企业经营项目的盈利目标与受管控的投资项目建设实际运行结果来实施管控。
三、 企业经营成本管控的具体措施
只有做好企业的经营成本管控工作,才能确保企业能在这弱肉强食的社会中拥有与时并进,全面稳定经营的资本。以下是从几个方面入手,具体的给出完善企业经营成本管控工作的实施方法:
(一)加强企业对于经营成本管控工作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经营成本管控观念。企业若想在这个在竞争激烈危机并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取得最大的经营效益,就必须将企业的经营成本管控工作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的首要置上。所以为了能让企业上下有此共识,企业一方面必须加强企业内领导层的经营成本管控管理意识,让他们多参加相关的经营成本管控管理工作知识培训,是他们深刻的意识到企业经营成本管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就是要树立好正确的经营成本管控观念,加强企业资金使用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提高资金流动的价值。某纺织生产贸易公司,为了能强化企业的经营成本管控工作,在企业内部开展了培训课程,首先让企业内生产线上的工人接受一定的职业培训,让他们粗劣的能分别不同纺织原料的特性,与此同时企业管理层也接受了严格的原料价格,以及生产用途和利益收入构成的经营成本管控课程。这一做法双重确保了生产线上,原料的肆意浪费,从企业的生产一线工人,到企业管理层都树立一个正确的成本管理控制理念,让企业的经营成本管控工作能顺利的开展,与此同时还给予企业都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二)完善企业相关的经营成本管控制度,以及构建合理的经营成本管控模式。企业必须在科学的预算估测之下,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于影响企业各种收支的因素进行分析,合理的给出企业的经营成本管控模式,统筹企业的各项资金安排,这对企业能充分实行经营成本管控制度以及落实好经营成本管控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普及的环境下,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制定有一套完整经营成本管控制度,这样才能在如今电子信息化的年代中,集合相关电子数据为企业决策层管理层给予最真实准确可靠的经营成本管控数据报表,让他们能清楚知道企业在经营成本管控工作中认识到企业资金收支的薄弱环节,然后针对相关问题及不足有针对性的给出改善的方法方案。
(三)加强企业经营成本管控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经营成本管控人员的职业技能。我们非常明白企业中的经营成本管控工作是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财务管理之一。现如今的社会大部分企业都会实行信息化以及网络化管理,这是实现经营成本管控工作智能化的前提。加强企业经营成本管控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软件的投入是第一步,这样就可以及时有效的对企业各种数据库和不同介质与格式的数据进行真实有效经营成本管控数据分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经营成本管控人员自身的素质修养直接关乎到企业经营成本管控水平的高低。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新时期之下,理应做好企业经营成本管控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加强经营成本管控人员专业知识学习。在抓好经营成本如在企业经营成本管控的人员选拔方面,要严格的挑选年轻具有知识储备的专业人士,并且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等各方面能力,具有此类素质的专业财务人员能够较为精确的分析影院实际情况,在新时期结合相关电子技术经营好企业,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益。
四、管控企业经营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企业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社会市场经济成分,故此可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经营宗旨促进了企业对经营成本的管控要求,而过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更是迫使企业提高自身经营成本的管理,推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主要因素。
伴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向一体化的方向迈进,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竞争也日益激烈与残酷。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要求了企业必须能提供优质优价的产品,故此一个能在竞争激烈并且残酷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得以生存的企业,是能确保不改变产出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管控经营成本的消耗,严格杜绝成本的浪费;是能在保证不缩减产品的必要功能的条件下,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估值成本的消耗;是能在保持产出率在不断增长的前提之下,有效的控制经营成本的。一个成功的企业在降低经营成本的时候,必须是本着提高经济效益为其根本前提,任何以降低成本支出为目的而忽略经济效益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与此同时降低经营成本并不是意味着降低产品的品质,只有在提高产品质量有效控制经营成本,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成本作为影响企业在众多同品质同功能的产品中能有效取得市场份额,保持企业有较高的获利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只有在做好企业经营成本的管控工作才能在最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综合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 、结语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的同时,为各大中小企业发展营造了一个危机与机遇并存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若想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竞争环境中能占有一席之地,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接近最大化是其关键所在,而管控好企业经营成本又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管控好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中得以持续发展,并能促进企业的不断进步,迈向时代竞争中的前列。由上文我们主要从了解企业经营陈本的分类,到认识企业经营陈本管控的具体措施,以及剖析管控企业经营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探究企业管控经济成本是提高企业经济成本的主要且直接影响因素,详细分析了两者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关系,即管控好企业经营成本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之一,经济效益又是进一步优化经营成本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浩,赵菊姝,颜庆辉.加强成本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篇6
人力资源匮乏
这份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2008中国连锁餐饮业发展战略趋势调查报告》显示,人力资源匮乏、经营成本高涨、标准化难度大构成了目前我国连锁餐饮企业的三大障碍。
调查显示,目前连锁餐饮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人力资源匮乏、经营成本高涨、标准化难度大、行业内部恶性竞争、资金短缺及政策支持等诸多问题。其中,人力资源匮乏的选择比例最高,高达80%,其次为经营成本高涨,为60%,标准化难度大,为45%,这些构成了连锁餐饮业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
据了解,目前我国餐饮企业中,人力资本匮乏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由于餐饮企业服务员的待遇普遍相对较低,所以在大城市中,只能招聘外地员工。而外地员工往往具有稳定性差、流动性强的特点,这常常会大大增加餐饮业的培训成本。此外,优秀的厨师在餐饮业中也有些供不应求,如何留住自己辛苦培养出来的厨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第三,连锁餐饮企业规模的扩大,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高素质的连锁管理人才可谓是“奇货可居”。
对此,天津烹饪协会会长郭立久表示,目前该市连锁餐饮企业的人才已经“不是一般的匮乏”。据调查,目前天津连锁餐饮业的厨师持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还不足3%,而且餐饮业厨师和服务人员都缺乏定期专业的培训,人员流动性较大,“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连锁餐饮企业的发展。”郭立久这样表示。
经营成本高涨
给企业带来挑战的第二个障碍是经营成本高涨。调查显示,目前半数以上的企业(56%)仅原材料成本就占营业成本的30%以上,83%和72%的企业将劳动力和房租成本控制在10%-20%。从成本增长率来看,认为10%-20%最多,依次为劳动力、原材料、房租,比例分别为53%、52%和32%。此外,随着国家相关法律的不断完善和执法力度的加强,企业照章纳税越来越规范。据调查统计,逾4成的被调查企业2007年税收成本比2006年增长为10%-20%,另各有近3成被调查企业税收成本比2006年增长1 0%或20%-30%。
标准化难度大
我国连锁餐饮企业的标准化难度普遍偏大。专家介绍,不仅餐饮行业产品标准化本身难度很大,尤其是中餐注重烹饪技艺,很难实现标准化。而标准化需要有成熟的物流业尤其是低温物流业的支持,但目前我们中国的低温物流发展水平有限,所以为了配送产品,企业需要支付高昂的物流成本,这也造成了标准化难度的提高。此外,加盟店业主最关注的往往是自身经济利润,而将标准化弃之一旁,结果导致个体目标和整体目标经常发生冲突,标准化管理难以实施,增加了总部加盟商管理成本。而实现标准化需要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支持,连锁餐饮业在这方面的投入却不如零售业。
行业仍处高速发展期
尽管餐饮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但调查同时显示,连锁餐饮企业的发展仍然保持着高速度。
调查餐饮企业连锁经营发展模式以直营店+加盟店居多,占75%;被调查企业中,连锁店总数超过500家、销售额超过100亿以上的只有肯德基,2007年连锁店达到2400家,销售额215亿,远远超过其他餐饮企业。
从调查情况分析,连锁店在100家以下(占66%),销售额10亿以下(占80%)的企业经营规模为多数。
从销售额增长比例情况分析,95%的企业都有两位数的增长,其中增长10%-20%的占42%,增长20%-30%的占31%。此两区间增长比例是被调查企业的主流,这说明多数企业的发展符合良性运营的规律,依然可以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
篇7
近年来随着医药改革步伐的大力推进和深化,医院要实现转型来应对由于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所带来的挑战。而在改革中最先暴露的就是医院体制而产生的经营问题。为了顺应改革,保证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医院的经营逐渐向社会化方向发展,逐步迈向市场化。现在市场化逼迫着医院在其资源配置上逐步迈向多元化。而在市场化浪潮中保证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就要求医院必须以最低的消耗取得最大的利益。在这个要求下势必要提高医院的经营成本管理水平以降低经营成本,以保证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二、医院经营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由于传统观念和医疗体制,使得医院一直存在不计成本,只看收入的现象,而和同期的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医院经营成本费用占比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上。在适应转变的过程中,医院开始向国外先进医院学习,开始实施成本核算,有效的节约了支出,这都是成本核算为控制成本管理上起到的好的影响,但不能忽略由于医院身兼事业和企业双重特征的性质,成本管理被局限在成本简单分摊核算上,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距离发达国家完善的医疗体制中准确的成本核算、成本管理、成本控制还是有很大差距。第二,太过依赖药品收入的现象虽经过医药改革有所缓解但仍旧严峻,药品成本支出还是经营成本中的重点,特别以传染病专科尤甚。第三,医院作为一个身兼事业和企业两种特制的机构,按理说其从业人员的素质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并得到相应的就业先培训,但实际上相比起医疗科技人员动辄硕士博士的专业素养,医疗财务人员的素质并没有要求,使得整体素质偏低,让严谨、专业成本核算体系迟迟不能真正建立起来。第四,近些年医院为了适应市场化纷纷增加科室,为了看起来更加可靠专业,不顾自身财务状况、投资风险和专业偏向购买大型贵重设备,盲目的后果就是增加了医院的运营成本。这既是医院补偿机制的疏漏也是医院没有一个有效的成本管理机制的缺陷。第五,医疗体制内人员冗杂,人浮于事,使得医院的经营压力大大增加。第六,近年来媒体民众一直关心的医患纷争也是成本支出的一个重点,医疗补偿费以及带来的不良影响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医院的生存和经营。
三、加强医院经营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改变传统观念,重视成本管理
1.医院首先要先从自身内部开始,坚定的实行成本管理机制从领导到财务人员到医疗人员都要改变重收入不重支出的观念。要实现利润最大化首先就是要从成本控制上下功夫,建立成本核算体系所需的基本工作,严格审查各项成本支出,真正做到节俭办事。
2.财务人员要充分发挥成本分析的能力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发挥其专业优势分析各项成本支出,向上级做出具体、详细的成本管理汇报。为领导作出决策性决定提供可靠地依据。让其看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二)建立完整立体的成本核算体系
将成本核算就是成本的简单分摊核算变为综合控制性管理。在此过程中要积极的推行成本控制、实行成本控制、并通过分析成本管理结果来考察是否达到目标。1.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组织成本核算工作发挥其作用的前提便是建立一个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落在医疗财务从业人员身上就是要建立一个从总干到细枝均整齐有序的成本核算组织。类似于事业单位的科室体制,这个整齐有序的核算体制以成本核算部门为中心,到各科财务室选定的兼职核算员,构成了一个全面的成本核算组织。这一医疗财务人员为主,全院人员都在这个成本核算系统之中。2.解决好医疗服务质量、技术与成本的关系医院一直以来将服务大众为主要任务。而在这次改革浪潮中,医院要向社会化市场化转变,而成本管理便是表现之一,但成本管理的本意是能够更好的将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从而节省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为民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为群众的健康,社会的平安稳定,人民的幸福感而努力。不能因为节约成本而压缩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当然更不能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而盲目的提高成本,这样的话成本管理存在意义及目的就被歪曲了。
(三)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
医院作为同时担着事业和企业两种机构义务的组织。要服务于群众,加上千百年来医者仁心的传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才是医院存在的第一要义。不能由于向市场化转变而把这个任务排在后位。进行成本管理并不是要求医院像盈利企业一样追求利益,现在医院的首要任务还是追求社会效益。医院在拥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会有着不错的经济效益,因此成本管理是医院在寻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点途中一枚重要的指南针,指引医院健康发展。
(四)控制、降低药品成本
在国内大环境下,医院的医药采购一直以来都在用招标采购制。而这样的做法一直以来都需要严格的国家执行力来控制。为了给群众谋求便利,国家也一直严格的执行,采购药的款项落到实处,不流入心存不轨的人的手里。这要求药品公司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来执行这一程序,不能违反规定。同时对于一些特殊药品,医院需要成本管理人员来制定合理的存量,既不能没有,又不能太多以免造成药品市场价格混乱。这样做既节省了医院的药品成本,又为真正需要这些药品的病患谋得了实惠。
(五)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
医疗财务人员欠缺上岗后相对应的技术培训,造成了现在医疗财务人员尴尬的局面。在这方面除了有意招收专项专科的财务人员外,医院可以相互学习交流成本管理方面的经验,有意地让财务人员定期去专业学校学习先进的财务管理知识。这样既提高了医疗财务人员的知识素质还使成本管理体制的建立提供了人才支持。
(六)控制医疗赔偿支出,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
受人瞩目的医患关系也是医院成本管理的内容。当发生医患纠纷的时候医院除了支出医疗赔偿费用外还需要承担医疗事故所带来的不良舆论影响和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这是比直接计算出来的医疗赔偿费更巨大的一笔损失。而制定执行力强、具有威信的奖惩制度是减少甚至杜绝医疗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
(七)加强医院经营成本管理
1.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关系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验证。在医院成本管理中除了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经验转化为理论外,还需要根据国情做出必要的修改,使这些经验能够在我国生存下来。在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是必然的结果,由实践中出现的想法经过理论上的探讨修改从而成型,继而实践,所以说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关系
医院的成本管理控制中,除了在医院运营过程中进行修正外,还有之前作出预测和分析,制定未来医院支出成本如何才能使做到利用率最大。当预测和实际成本相差较大的时候就需要有财务人员发挥其专业知识找出原因,向上级领导汇报,上级领导作出决断,这才是成本控制管理存在的意义。
3.医院经营成本管理与医院发展的关系
篇8
[关键词]实体零售业;价格竞争力;成本控制;综合竞争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6036
1国内实体零售店发展现状
零售业是一个国家最古老、最重要的行业之一。人类早期的商业活动就是从沿街叫卖这种形式起步的,并逐渐发展成坐商形式,即现在的零售店铺。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零售行业发展旺盛,零售企业正朝着规模化、专业化、制度化的方向前进着。在最新的2014年美国《财富》杂志所公布的世界五百强中,上榜的零售企业共计48家,占500强企业的96%。其中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重回500强榜首,4家中国零售企业上榜,分别是华润集团、怡和集团、和记黄埔、中粮集团。可见零售业发展状况是较好的,但激烈的竞争也同样存在。
在中国,伴随着改革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零售业发展迅速,但世界顶级零售巨头的纷纷涌入及网络销售平台的兴起所带来的冲击与震荡是巨大的。据商务部典型零售企业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5月我国零售企业销售额平稳增长,增速略高于今年一季度水平,从业人员和营业面积小幅增长。便利店、网络零售发展态势良好,部分业态经营压力加大,传统实体零售与网络零售融合步伐加快。零售店发展特点及态势一是规模继续扩大,销售额稳中有升。2014年1―5月典型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11%,增速比一季度上升01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和营业面积小幅增长,分别同比增长13%、34%。但百货店、专业店和大型超市经营压力仍然较大。受网络零售冲击,以及大量购物中心开业影响,百货店面临的竞争压力持续加大。今年1―5月,百货店销售额增速为69%,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较一季度下降了02个百分点,在各业态中销售增速最低。营业面积增幅也持续收窄,关店现象增多。而在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2014年12月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的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20%;2014年1―12月,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累计同比下降07%。这也是2014年年内月度零售额第7次出现负增长。这样的数据出现,绝对不是个例,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说明国内零售业正处于一个冷热交替的阶段,有机会做好,但是其所面对的压力与竞争也是多方面的。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受网络零销等渠道的冲击,导致传统零售店客户需求分流。网络购物以及正在兴起的海外代购、出国旅行购物潮,使得中国百货、超市等实体零售业态的消费人群被分流。二是受传统经营模式制约,对商品资源和品牌掌握能力较弱。百货店等传统零售业态所受经营管理上的约束较多、商品经营管理能力弱,品牌控制力极为有限,利润增长源缺乏,因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三是受宏观经济收缩影响,经营压力加大。由于国内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出现紧缩趋势,导致经营成本上升,电商分流,消费信心不足,百货、大型超市等实体零售业态经营压力加大,关店现象增多。
2问题的提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与激烈的竞争中,我们的实体零售店如何在夹缝中生存下去并保证一定程度上的利润水平呢?笔者认为确保自己的价格竞争力是当前所能采取的策略中见效时间较短同时也相对容易操作的。很多人可能会说,价格战早已不是零售店销售必杀技,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切实的个性化服务,寻求差异化竞争道路才是制胜关键。是的,我也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但是,我今天所说的确保价格竞争力远不是简单地价格战。而主要是包括“开源”与“节流”两个方面。“开源”主要是指通过提升零售店的综合竞争力来间接为零售店赢得消费者与利润,“节流”主要是通过对成本的严格控制,扩大价格浮动空间。
3实体零售店生存策略
对“开源”与“节流”两个方面而言,“节流”是相对较为容易操作的,因为其只涉及零售门店内部管理层面,所以我们首先谈论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在严格控制经营成本时,实体零售店首先应该明确其经营成本是由哪些部分所构成的。其实,零售店的经营成本包括很多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是由店面租金及装修成本、员工薪金、税费成本、水电气成本、广告成本、有奖销售成本、其他成本组成。其中,其他成本主要包括零售店改建或店面升级装修、新增设备设施、存货亏损等不可在短时间内所能预知的成本。在知晓经营成本构成之后,我们在控制成本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控制零售店面的租金水平。零售店的经营成本很大一部分来自租金,根据店面所处地段与店面面积不同,其租金一个月就有可能上万元。相关调查显示,2005年到现在8年左右的时间,实体零售店租金的成本不止几倍的增长,甚至十几倍的增长。续约房租成本平均上涨大约30%。费用增长的速度远远大于其自身毛利率增长的速度,这不是今年的事,甚至也不是去年的事,已经变成了常态式的趋势。这对实体零售店确实是极大的挑战。所以,在租金控制方面,经营者应尽量避免租用高租金的店面,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直接购买店铺的方式来进行成本控制。零售店可以通过核算来决定店铺租用与购买哪种方式更为划算。其主要方法是当房价除以店面剩余可用年限大于租房年租金时,租用店面合算,反之则购买店面合算。
对商品采购价格的控制是零售店经营成本控制的又一重要方面。在商品采购价格控制上,沃尔玛、家乐福等世界零售业巨头是做得最好的。它们通过尽可能的总部集中大批量采购、与经销商或厂商签订长期有效的供销合同等方式来压低商品的采购价格。但对于绝大多数的国内本土零售商来说,是无法做到的。但也有一定的方式来尽可能地控制采购价格。首先,零售店可通过A、B、C分类方法对进货渠道进行分类与控制。A类渠道为生产或经营品牌优质产品的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实力雄厚、生产与经营能力强、产品质量与品质高、供货水平高、商业信誉好,而价格方面也相对合理,是零售店理想的进货渠道,因此,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零售店应加强与A类渠道的联系,以求建立稳定的业务关系。同时获得采购价格上的优势。B类渠道是指生产或经营的普通商品但其产品的市场份额较大的中型企业,这类企业一般供货信誉较好,可作为零售店的主要进货渠道之一。而由各类小型企业所组成的C类渠道一般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管理不够完善,可作为零售店货源补充渠道选择。零售店在与这些不同类型的渠道经销商们进行相关进货谈判时,应充分运用商务谈判相关技巧进行沟通、洽谈。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谈判前的准备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零售店来说,需明确自身所能承受的价格底线与想要通过谈判达到的目的,同时对产品经销商的背景资料、谈判兴趣点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在谈判时,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地选择对零售店有利的谈判地点、时间、环境。但同时零售店应注意,商务谈判终极目标是实现谈判双方共赢,维持良好的商务关系。而不是仅为眼前利益而在谈判过程中一味压制对方,而最终导致谈判破裂。有计划地进货是进行采购价格控制的又一重要手段。零售店通过编制进货计划,以确保其采购的商品为消费者真正所需产品,避免盲目进货,以达到对进货价格的有效控制。
商品损耗与库存的积压也会促使一大部分的经营成本的出现。对于商品损耗来说,零售店应首先积极找出损耗发生的原因,以此为依据,“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解决相关问题。而在库存管理中,必须做到:①以产品系列和品类分开装袋装箱集中储放,提高销售时的找货速度。②产品包装袋要完整无破损,对破损的袋子及时更换,防止因破袋而发生乱签。③不同规格大小的产品必须放在相应大小的包装袋中,防止商品损坏,尤其易折的银链商品。④零售店根据实践调查总结,制定各自库存指标,正常售卖季不能超过指标;在节日旺季,库存量可以超过指标,但幅度不能超过20%,以确保库存保持合理水平。若出现商品积压,则可通过捆绑销售、为商品设计新卖点等方式来处理。
而通过提升零售店的综合竞争力来间接为零售店赢得消费者与利润的策略对于零售店来说需要经历较为漫长的过程。它包括了零售管理的方方面面,大到零售店战略、方针制定,小到零售后勤保障,无一不是零售店所要注意的。笔者认为首要因素是零售店应全面树立危机意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从而在注重市场调查的情况下做出更为科学的决策,使得自身的经营、决策活动更为合理、规范化,而不是头脑发热的“拍脑袋”决策。树立良好的店铺形象是提升零售店综合竞争力的又一重要方面。虽然树立良好的店铺形象不是零售店的终极目标,但是通过树立好的店铺形象不但可以吸引消费者前来购买商品,培养顾客忠诚,而且可以使得零售店在今后的商品定价方面掌握更多主动权,为零售店取得丰厚的利润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人作为店铺经营的重要存在,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零售店铺的经营。在这之中,有效的选人、用人、留人机制与高效务实的员工培训制度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关键所在。而一个合理公平具有激励作用的薪酬制度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零售店只有拥有了一批具有高素质、有一定管理经营能力的员工,才能促使企业取得进步、获得长远发展。因为在21世纪的今天,说到底最终还是关于人的竞争。实体零售店的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但也不是遥不可及。
对于处在当前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实体零售店来说,虽然竞争对手多且强大、店铺经营成本越来越高、顾客越来越挑剔难以应对、利润也日趋微薄,但是笔者相信只要零售店能充分认知自我、做好成本控制、提高综合竞争力,一定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参考文献:
篇9
目前,全球竞争日益加剧,企业必须能够及时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快速高质量地生产多品种小批量产品。随着直接人工成本大幅度下降,制造费用的发生与直接人工成本渐失相关性,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以直接人工作为分配间接费用的基础,必然扭曲产品成本信息,进而导致成本控制失控、决策失败(汪方军,万威武,王平心,2004)。
20世纪80年代中叶,出现了卡普兰卡提倡的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成为成本会计的一项革命性的变革,ABC是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反映成本发生原因的成本动因分配经营成本,提供相对准确真实的产品经营成本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成本信息在决策中的相关性、有用性,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作业成本法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能源耗费、作业和最终产出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进行分析,以作业为基础计算和控制成本(李延喜,马琳,2004)。“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是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路。它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视为满足顾客需要的一系列作业集合,按照产品形成顺序组建企业作业链,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汇集费用,然后按引起费用发生的多种成本动因将其分配到产品中去。作业成本法与目前成本计算法的主要区别是制造费用的分配,作业成本以作业法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和分配来计算产品成本。
目前,ABC在欧美国家中已经得到了迅猛的应用与发展。然而,ABC计算的成本信息只包含了利润表中的经营成本,不包括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这些资产负债表体现的信息,在利润表上结束于息税前利润。企业的目的在于为企业创造财富,产品创造的价值应当能够弥补资本成本。因此,忽视资本成本这一无形成本的ABC成本信息无法直接支持企业的长期决策,甚至可能误导企业决策。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是在1991年由斯特沃德(Stern Steward)公司提出,是一种评价公司业绩的新指标,它在考虑了投资的资本成本的前提下,衡量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成为传统业绩衡量指标体系的重要补充(胡玉明,2002)。
经济增加值的本质是企业财务利润超出资本风险机会成本(包括机会成本和资本的风险成本)的剩余部分,资本的投资回报即企业的净利润大于资本的风险机会成本,即为企业创造价值;否则即为毁灭价值(王汝芳,杜勇宏,2005)。因此要求公司为股东创造价值,管理者必须能够使公司产生足够的价值来弥补其资金成本,如果投资回报率低于资金成本,将会毁损股东财富。可口可乐公司是较早在管理上应用EVA业绩评价方法而获得巨大成功的典范。目前许多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如孟山都、宝洁、通用电气、联邦速递等大公司都先后采用该方法评价企业及内部各业务部门的经营业绩。《财富》杂志更是将其作为“当今最热门的财务观念,并将越来越热”(胡玉明,2002)。
Hubbell(1996)首次提出将ABC与EVA指标进行集成,以改进企业成本信息质量,Cooper(1999)认为ABC与EVA的集成成本系统对企业的长期决策是必要的,并注重分析了企业内资本的特征。Roztocki(1999)在Hubbell的研究基础上首次提出集成ABC与EVA的模型。集成成本系统是在运用经济增加值(EVA)原理对作业成本法(ABC)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会计方法,是现代企业开展价值管理、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管理工具。
因此,将资本成本纳入作业成本法,用来核算经营成本和资本成本,使公司的成本核算和业绩考核与为股东创造财富的目标一致。在改进后的作业成本法中,除了保持传统作业成本法的精髓外,还将资本成本作为一个特殊的指标纳入业绩评价体系中,它所揭示的成本目标不仅包含经营成本,而且包含股东期望的合理资本回报率(李延喜,马琳,2004)。
二、集成成本系统的应用原理
根据EVA的基本理论,当一个成本对象(产品、工作、客户或服务)能够以高于其全部成本的价格出售时,那么从经济上来说是有利可图的。换言之,一个成本对象在经济上要有利可图,就必须能够弥补其全部成本:直接经营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经营成本(如管理费用、租金)和资本成本(使用资本的成本)(陈华亭,2004)。
1、 经营成本的计算。
直接经营成本由于具有明确的归属对象,因此,可以直接追溯至特定的成本对象。
间接经营成本的处理程序如下:
(1)确认主要作业和作业中心。确定主要作业首先需要进行作业分析,作业分析可借助作业流程图进行,应跨越组织结构的界限和部门的束缚,一个部门可有多个作业,一个作业又可跨部门进行。完成作业分析之后就可以进行作业合并与分解,从而确定主要作业和作业中心。
(2)将消耗的资源分配到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这一步的关键是确定资源动因,即决定作业中心资源消耗量的因素。明确了资源动因,即可根据有关资料计算资源动因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分配。
(3) 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各个成本对象。这一步分配的依据是作业动因,即决定成本对象消耗作业量的因素。确定作业动因之后,即可根据有关资料计算作业动因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分配。
(4)计算各个成本对象的经营成本将各个成本对象的直接经营成本加上间接经营成本,即可得出其总的经营成本。
2、资本成本的计算。
成本对象资本成本的计算程序如下:
(1)确定企业资本总额。企业资本总额是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总额的基础上调整得来的。一般的调整方法是从资产总额中减去无息债务(如应付账款、应计费用、应付税款等),即资本总额由股东投入的股本总额、所有的计息负债(包括长期和短期负债)及其他长期负债构成。
(2)计算企业资本成本率。企业的资本成本率等于债务资本成本率,权益资本成本率的加权平均值。
计算公式为:企业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债务资本+权益资本)×债务资本成本率+权益资本/(债务资本+权益资本) ×权益资本成本率
(3)计算资本成本。资本成本等于资本总额乘以企业资本成本率。
(4)将资本成本追溯分配至成本对象。关于资本成本向成本对象的追溯分配,最初有研究者认为应该将资本成本先分配到每个作业,然后按照ABC的成本计算程序,将作业成本分配计入各成本对象。后来,有学者提出了产品—资本相关性分析方法,直接将资本成本追溯分配至成本对象。例如,我们假定一个公司生产两种产品:一种产品是在交货时付款,另一种产品是先交货,然后开出一张票据。在此例中,公司因为第二种产品的应收账款而发生了费用。假定公司有10000元的应收账款,资本成本为8%,那么800元的资本成本就要被追溯分配至第二种产品。
3、集成成本的计算。
计算出成本对象的经营成本和资本成本之后,将二者相加即可得出该成本对象的集成成本即完全成本。
三、集成成本系统的应用条件
ABC与EVA的集成成本系统是针对作业成本法对资金成本的忽视而进行的,所以主要适用于资本密集型的公司,尤其是资金成本很高的公司,在应用时要注意以下应用条件:
首先,公司必须是已经实行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公司的生产流程已经按照作业成本管理的要求进行了改进,可以适应作业成本法的要求。
其次,集成成本系统是否具有提高成本信息质量的潜力,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资本成本与经营成本的比较情况。如果资本成本相对于经营成本比重很低,则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即使纳入了资本成本,对提高成本信息质量的作用也不大,当成本对象的资本成本不能忽视时就应该考虑采用集成成本系统。我们通常用资本成本占经营成本的比率来判断,国外的经验性标准0.1,即当资本成本与经营成本的比率大于0.1时,就应该考虑采用ABC与EVA集成成本系统(陈华亭,2004)。
↑↑↑
四、集成成本在资产配置中的应用案例
作业成本分析与经济增加值分析的结合是自然的,它们都是用来解决公司财务报告被曲解的问题。作业成本分析法修正了将公司间接费用主观分配进产品的倾向,也修正了没有将其他间接费用分配进产品及客户的问题。经济增加值分析法修正了以往在财务报表上的问题,即在得出获利数字之前,辨明资本成本,并将它作为经济费用。当将这两种方法一同使用的时候,管理者能得到一个清晰的获利能力与经济损失的概念,并将他们的注意力与专业化的作业集中到发生经济损失的地方,并且他们能够维护、保护、扩展能获利的经济业务。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案例解释ABC与EVA的集成成本系统在资产配置中的应用。以下是某单位的利润表,如图表1所示:
单位利润表 (单位:元)
利润表 %
销售收入 300000 100
产品销售成本 144000 48
毛利润 156000 52
销售费用 63000 21
财务费用 34800 12
管理费用 32400 11
营业利润 25800 9
资本占用 252000 84
资本成本(12%) 30240 10
经济增加值 -4440 -1%
上图表反映了一个获利能力达到边缘的业务部门,其营业利润占销售额的9%,在分配了12%的资本成本后,出现了负的经济增加值。
当主管经理面对企业负的经济增加值时,他首先的反映是寻找途径来增加边际利润。他们会要求业务单位负责人削减销售费用或管理费用,全面调整价格,削减辅助费用,降低存货及应收账款水平,以增加他们报告的经济增加值水平。但是,这些削减“浮肿”的全面调整活动可能最终会导致企业严重的生产及销售混乱,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假设一个拥有两条不同的生产线的部门,第一条生产线已经建成有效运作、生产过程集成化以及有长期合作关系的顾客企业;另一条生产线则是为进入一个全新的市场而制造的,这是一个顾客化程度较高的业务,产品品种多样,生产期短,具有较高的销售费用及促销费用,作业成本分析将按生产线编制利润表,如图表2所示:
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经济增加值分析 (单位:元)
传统的 生产线1 生产线2
收益表 % 收益表 % 收益表 %
销售收入 300000 100 180000 100 120000 100
产品销售成本 144000 48 72000 40 72000 60
毛利润 156000 52 108000 60 48000 60
销售费用 63000 21 27000 15 36000 30
财务费用 34800 12 10800 6 24000 20
管理费用 32400 11 14400 8 18000 15
营业利润 25800 9 55800 31 -30000 -25
资本占用 252000 84 126000 70 126000 105
资本成本(12%) 30240 10 15120 8 15120 13
经济增加值 -4440 -1% 40680 23% -45120 -38%
图表2中的用作业成本法编制的财务报告说明了对于所有成本“一刀切”的危险。生产线1没有任何问题,有效的生产过程,忠实的客户使之能够取得较高的毛利润和边际贡献。任何尝试进一步降低成本或提高价格的活动都会对这个有吸引力的部门产生不利影响。这个部门的获利能力和经济增加值问题都源于生产线2,部门管理者不应致力于全部支出的削减,而应针对生产线2的获利能力开展特定的行动(Robert S. Kaplan,1998)。
由于将经济附加值分析从企业或部门水平发展到作业水平和计算单独产品或客户的经济增加值,使得管理者有更大的力量改进总体经济增加值水平。管理者站在战略的高度出发对EVA起破坏作用的业务部门和业务环节的相关业务予以关闭,出售或外包。企业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减少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从而减少对资金的需求,降低资金的成本,带来了经济利润的提升(穆林娟,2003)。
五、集成成本系统的评价
以作业成本法为评价方法,单独考虑营业利润而忽视资本成本容易引起业绩考核结果不实,从而做出错误决策。将经济增加值的思想引入作业成本法后,一方面通过增加资本成本信息弥补了传统作业成本法信息反映不全的缺陷,提供真正的“完全成本”,有利于引起管理者对资本成本的足够重视,督促管理当局加强控制、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从而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本,杜绝或减少资本的浪费;另一方面将经济增加值融入作业链和产品成本中,赋予了经济增加值新的使命,使资本成本与整个生产过程相连,有利于企业领导层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观点出发,依靠精确、全面的成本信息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帮助管理者提高公司业绩,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Robert S. Kaplan, Anthony A. Atkinson. Advanced Management Accounting (Third Edition) [M]. Prentice Hall, 1998:520-523.
[2]Hubbell,W.W. Combining Economic Value Added and Activity-Based Management [J]. Management Accounting, 1996, 10(1):18-29.
[3]Cooper R, Slagmulder R. Integrated Activity-Based Costing and Economic Value Added [J] 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1999,80(17):16-17.
[4]Narcyz Roztocki & Kim Lascola Needy. Integrated activity-based and economic value added in manufacturing [J]. 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 1999,11(2): 17-22.
[5] 李延喜,马琳.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作业成本法的框架与应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22.
[6] 汪方军,万威武,王平心.集成成本计算(ICC)模型——作业成本计算与经济加值的集成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3):33-34.
[7] 陈华亭.论作业成本法与经济增加值的结合应用[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90.
[8] 胡玉明.高级成本管理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41.
[9] 穆林娟.作业成本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69-75.
[10] 王汝芳,杜勇宏.经济增加值与优化经济增加值.[J].当代财经,2005,(5):21.
Study on Integrated Cost System Based On ABC and EVA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ssigning Assets
篇10
关键词:房地产;成本控制;房地产项目;
Abstract: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on one hand, it is restricted by the lev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on the other hand, and because of its foundation, leading industry posi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is bound to play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With the real estate market low-profit era, form, content, way of the market competition of th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enterprises must also undergo profound changes,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cost control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agic weapon for the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to gain advantages in the competition.
Key words: real estate; cost control; real estate projects
中图分类号:F293.33前言: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近年来消费和投资的热点。随着近年来全国房地产市场的逐渐成熟和局部出现过热,国家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着“土根”、“银根”的严控以及大量境外资金的涌入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房地产开发企业必将迎来“大洗牌”、“大整合”时期。成本控制是房地产开发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房地产项目运作的整个过程。房地产企业要想在目前的经济市场中获得较强的竞争力,降低成本、控制费用支出必然成为关注的焦点。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专业性强、受政策及市场不稳定因素影响大,所以该行业也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那么如何在这种不断规范和竞争中实现开发项目的最大经济效益,就必须对项目的开发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实现集约效益型开发。
1 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构成 研究房地产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必须清楚开发项目的成本费用构成。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费用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生产和销售房地产开发产品而花费的各种耗费,主要由房地产开发成本、开发费用和税金三大部分组成,经历前期策划、规划、设计、施工、销售五个阶段。 房地产作为商品的开发经营与其他商品的开发经营不同,其商品成本构成有它的特殊性。房地产成本由开发成本和经营成本两大部分构成,其中房地产的开发成本包括土地费用、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公建配套设施费及开发间接费等;房地产的经营成本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税收,行政性费用等。目前,在我国城镇商品房价格构成中,房地产的开发成本一般占总成本75%左右,有些地区的开发商通过拍卖取得土地以后,开发成本已达到总成本的80%-90%。
2 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上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严肃性。由于具体确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分项建设成本难度大,加上行业管理水平和会计人员水平有限等原因,往往不重视建设过程的成本管理和控制,致使财务指标缩水,成本反映不真实,造成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本无从考核。一是工程成本核算的依据无法及时取得正式发票进行成本核算,导致成本核算缺乏真实性,给企业经营决策造成影响。二是工程的实物工作量与财务的账面成本结转不一致。三是成本核算对象的设立随意性大。按理成本核算对象应根据成本项目的核算内容来设置。否则,所提供的成本资料就缺乏真实性和科学性,导致经营决策失去了可靠依据。四是成本不进行分摊或随意分摊。成本费用分摊的随意性,造成工程成本的核算脱离企业经营的实际,无法及时提供真实完整的成本资料。
2.2 缺乏科学性。有相当一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忽视了成本费用控制的时效性。一般开发项目成本费用核算在项目结束时才进行,这样做在财务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于动态的开发过程来说,它掩盖了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长期大规模滚动开发的企业,难以反映出开发项目的真实成本,使得成本与收益模糊。
2.3 缺乏全面性。有些房地产开发企业仍然把开发项目的成本费用管理仅当成是单项成本费用的控制工作,如配套设施费、土地成本、建安成本、规划设计费等的控制,在管理上通常的做法是每审核拨付一笔款项时简单地砍上一刀。这样做的结果是,在某一方面成本看似控制住了,但是项目在选址、规划设计、定位包装过程当中已经存在的问题,却在施工和销售过程中不断地暴露出来,成本管理变成了单纯的成本控制,企业被迫不断地去堵塞成本漏洞,而没有设法去防止漏洞的产生,因而成本控制也要和成本管理结合起来。
3 房地产开发项目加强成本控制的措施 加强对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首先要树立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意识,树立全过程成本观念;其次要在成本管理中贯彻全过程成本控制观念,建立完整的成本控制体系。通过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本控制,从而实现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全过程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