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 预算绩效管理 绩效评价

引言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一项战略任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必须适应三大转型:由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体系转型、由集权管理体制向分权管理体制转型、由大学行政化运作向去行政化转型。2013年施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学校推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是让学院拥有充分的财务管理自,最大限度地调动学院的积极性,实现高校财务向科学化、精细化的绩效型财务转变。建立高校以学院为主体的内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下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有利于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选择

(一)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是提高现代高校管理绩效的时代要求

近几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积极开展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探索。2009年财政部印发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建立起统一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2011年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扩大了绩效评价试点范围,指导和推动政府绩效管理工作。以江西为例,在2013年3月江西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确定2013年20个省直部门开展绩效目标试点,2014年扩大到70%部门,2015年实现全覆盖。与政府大力推行预算绩效管理要求相比,主要依靠财政资金办学的高校,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高校有责任和义务推进和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预算绩效管理覆盖所有预算资金,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少花钱办实事、集中资金办大事;既注重各学院教学、科研等水平提高,又强化各学院、职能部门理财责任意识。预算绩效管理作为高校管理改革的重要工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迫切需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形成学校主导、财务部门牵头、各学院和职能部门具体执行、教职工与评审专家等各方共同参与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格局,是提高现代高校管理绩效的时代要求。

(二)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是现代高校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的必然选择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加强,传统的高校管理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二级预算管理方式存在一些弊端,校内各部门存在不同程度“重分配,轻管理”的问题,存在有资金分配散、支出进度慢、资金绩效低、资金监管弱等现象,这样的预算管理造成预算管理缺乏刚性,预算期内随意调整、争夺资金、花钱随意、经费和工作目标捆绑不紧、与工作绩效不直接挂钩等现实问题。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一方面校级财务部门改变过去对资金统管过紧,学院经费自小等现象,给学院一定的经费自,激活办学活力,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院绩效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将部门经费与工作目标捆绑挂钩,财务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对学院绩效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协调,实现成本最低化、效率最优化、绩效最大化。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促进学校加强民主管理、落实和扩大学院办学自的重要举措,是预算治理结构从控制取向到管理取向的转型,是预算管理理念和模式转型的质变。可以说,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基础上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的必然选择。

现代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是现代大学制度运行的载体

现代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在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上起着重要作用,是现代大学制度运行的载体。建立现代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包括五个主要环节:一是预算编制确立绩效目标;二是预算执行全程监控;三是预算完成绩效评价;四是评价结果要反馈并且反馈结果有应用。这五个环节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

(一)预算编制确立绩效目标

预算绩效目标通俗来说就是为什么花钱,钱花了是为达到什么目的。确立绩效目标是构建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基础,也是事中绩效监控、事后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在预算资金申报前,倡导“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使得各学院、各部门预算资金申报变得谨慎,避免浪费。预算编制申报书需具体细化该项经费预期使用情况,并说明能达到的绩效目标,包括预期提供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时效目标、成本目标以及满意度目标等,预期效果包括预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预算绩效目标要求指向明确,符合学院或部门当前目标和长远规划;要求各项绩效目标具体细化,尽量定量表述,如不能量化的,采用定性分级分档形式表述;要求制定绩效目标合理可行,符合客观实际。在推行预算绩效管理初期,先从项目支出绩效管理入手,如教学经费、学科建设经费、师资培训经费及科研经费等,逐渐覆盖到学校预算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所有经费。

(二)预算执行全程监控

对预算执行进行监控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学校预算绩效专项领导小组对预算批复的绩效目标进行监控,加快预算执行,保证绩效目标如期实现。对偏离预期绩效运行目标的项目及时提出纠正措施,对预期无效项目及时提出预算调整建议。

(三)预算完成绩效评价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是顺利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学校按照各类项目经费不同的使用方向和效益表现方式,按照“统一管理,分类考评”的原则,设立不同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评价学院预算绩效管理的指标设计应该遵循全面性、效益性和可操作性。协调好业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的关系,以财务指标为主;协调好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的关系,以共性指标为主;协调好上层指标与下层指标的关系,不仅要安排好上、下层指标逻辑关系,还要保证上层指标的全面性、下层指标的突出重点。

为了保证预算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并取得实效,根据“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由点及面”的原则,可以建立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增量评价与存量评价相结合、目标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多种绩效评价方式。在校内成立预算绩效考核小组,按照分级实施、分类考核、分块操作、分工合作的工作思路对学院的预算绩效管理进行评价,确保评价活动的客观公正。在考核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不断修正评价指标,完善评价体系。

(四)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并应用

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及应用,是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根本保障。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院及职能部门,作为改进预算执行、编制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将绩效评价结果向学校预算委员会及教代会公布,接受广大教职工的监督。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绩效评价结果应体现在校内绩效工资分配中,允许绩效评价优秀的学院上浮一定比例的绩效工资;二是绩效评价结果要体现在项目经费安排上,对评价业绩突出的,在项目经费保障上给予倾斜并优先安排;三是可以将绩效评价的结果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促使管理者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通过结果应用,促进各学院、职能部门改善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将评价结果引入到学校资金分配决策过程中,与预算安排有机结合;建立绩效问责制度,形成“谁干事谁花钱、谁花钱谁担责”的机制。

推行现代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措施

推行现代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为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提供有力保障,将对现代高校的管理改革带来深刻的影响。为了更好推行这项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措施:

(一)加强宣传,强化绩效理念

财务管理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核心。现代高校的管理者必须确立起“绩效第一”的理念,营造追求绩效的良好氛围,担当起绩效理财的责任。高校要充分利用文件、理论研讨会、业务培训等多种方式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责任和效率意识。利用校园网、报纸等媒体宣传学院或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优秀经验和做法,变“要我评价”为“我要评价”,让预算绩效理念深入人心,形成花钱办事讲绩效、重绩效的良好校园风气。

(二)科学推进,建立健全制度

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目前各高校还是试行阶段,不能操之过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无论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还是评价结果的应用,都有赖于一定的制度规范,以制度管人、管事,以制度管绩效。要重点制定预算绩效管理办法、专项经费绩效管理办法、预算绩效管理指标及评价体系管理办法、结果应用管理办法等。建立和完善绩效问责机制、预算信息公开制,逐步形成绩效管理制度体系。除此之外,学校管理的相应配套措施和制度也应同步跟进,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达到最佳效果。

(三)建立健全管理工作机构,完善管理工作流程

为保证学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应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工作机构,主要是学校的内部绩效预算委员会,绩效预算管理办公室、绩效预算专项领导小组、各学院和各职能部门责任主体等组成。各学院和各职能部门责任主体负责预算资金申报,根据绩效目标确定具体实施方案。绩效预算专项领导小组负责编制学校不同业务口的绩效预算草案,组织绩效考核小组进行绩效考评。绩效预算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依据学校总体状况编制绩效预算方案,协调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以及监督检查预算执行结果。绩效预算委员会负责预算的批复下达和预算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绩效预算编制过程是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反复讨论的过程。整个预算绩效管理触及到高校每个组织机构或个人,绩效预算申报-编制-执行-监督-评价-反馈-应用的每个环节要协调配合,明确各组织机构或个人在预算绩效管理中责、权、利,规范和优化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流程。

(四)转变管理职能,建立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

高校财务管理的职能一直以来重心还是在实现收支平衡上,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全方面创新财务管理的体制机制,对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形成倒逼机制,促使高校财务向绩效管理转型。财务职能的转变对高校财会人员素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知识和经验,又要掌握现代大学管理规律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只有高素质的财务人员队伍才能适应现代高校财务管理要求。通过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校园“一卡通”建设,解决高校管理信息的实时提供和共享问题,建立项目数据库、绩效评价专家库、绩效评价指标库、信息共享平台“三库一平台”的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提高预算绩效信息化管理水平。

此外,增强预算及其绩效的公开透明,使学校的绩效预算置于全体教职工的监督之下,从而强化预算编制和实施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级组织机构注重绩效预算管理文化培育和氛围营造,不断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预算绩效管理在我国尚处于试点阶段,在高校更是探索性工作。推行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应结合目前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并逐步完善,进而提高现代大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谢旭人.中国财政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褚贵忠.高校二级部门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探究[J].会计之友,2013(4)

篇2

关键词:高校 财务预算 绩效管理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086-02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尝试推进高校预算绩效改革。财政部、教育部为贯彻“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精神,提高预算资金的安全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了一系列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各级财政部门、经费管理部门相继出台项目支出绩效考评办法、基本支出管理办法、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指导意见、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办法、优化高校支出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政策文件,从宏观上规范了预算绩效评价工作。随着高校各类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化,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面临着新任务和新挑战,以下笔者就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探讨。

一、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观念陈旧。许多高校对高等教育投资责任和支出绩效不够重视,未能将绩效评价纳入高校预算执行和管理的整个过程。校内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预算申报程序不明确,预算的编制实际上主要由财务部门和有关人员参与,预算编制缺乏全员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部门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预算编制,只是一种被动的执行。部门和员工缺乏对学校整体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同时,由于编制人员对学校纷繁复杂的业务活动了解有限,难以对学校预算编制提出切实可靠的依据,预算编制缺乏系统论证,造成学校发展规划和事业计划与学校的资金供求相脱节,使得学校教学事业发展缺乏有力的资金保证。多数情况下学校预算成为向上级财政部门争取拨款的工具,没有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作用,高校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绩效评价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上述思想观念必将阻碍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完善。

2.预算项目缺乏细致性。一些高校在编制支出预算时,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没能真正做到以收定支。除了专项收支以外,一些高校编制经常性预算,依然沿用“基数加发展”的粗线条、大框框估算方法,预算编制不完整或比较粗放,随意决定财务支出,或按经验办事,凭感觉收支,没有按照学校科学发展规划安排财务收支,对经费的管理比较盲目。这样编制预算只能起到总额控制作用,缺少明细支出项目,不能在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预算项目安排与会计科目缺乏合理的接口,不符合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要求。

3.体制不健全。一些高校在财务预算管理中的随意性,任意追加或调整预算,造成了争预算、加预算、超预算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有部分高校虽然有制度,却不遵照执行,预算执行落实不够好,监督监管流于形式,导致资金收支缺乏统筹的规划与管理,存在着盲目预算现象。由于没有健全相关体制机制,财务预算管理与监督就必然成了困扰高校管理与发展的难题。

4.预算执行缺乏监督机制。许多高校在编制支出预算时,缺乏科学分析,对预算执行中常有偏离预算的情况,有的变更经费使用用途,有的随意增减项目,有的则对专用款项缺乏统一的管理。尤其是对在预算下达后,没能实施监控、跟踪管理和指标考核,随意扩大支出标准。还有一些单位和部门领导法制观念淡薄或受利益驱使,不积极支持财务会计人员履行预算执行和监督职能,甚至设置障碍,使会计监督形同虚设,出现掩盖支出、虚报冒领等问题。有的高校基本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建设资金严重不到位,盲目开工建设,随意扩大建设项目,使预算缺乏严肃性、预算执行偏离计划的轨道,最终导致监督失效,从而导致资金浪费等问题。

5.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考核机制。我国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建设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规范合理的评价体系。相当一部分高校在财务预算管理上只重视资金的投入,不重视资金的管理、支出与监督,没有及时对资金的使用、支出、效益等进行跟踪监督。加上现行的绩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监督监管乏力,对资金的投入、使用没有有效的管理、监督与考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不仅需要内部的协调统一,更需要外部的和谐环境和制度保证。

二、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措施

1.科学、合理编制财务预算,增强预算编制的绩效性。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则是预算管理成功的关键环节。因此,应根据高校总体发展规划、年度目标任务等编制财务预算,建立一套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健全完善财务工作责任制,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把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作为综合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预算的编制应在充分考虑各项经济因素,摸清现有资源状况、真实反映事业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和合理的预算定额或系数,确保预算编制科学性、前瞻性和绩效性。首先,开展摸底调查,掌握预算基础资料。全面掌握预算基础资料,有助于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通过对各院系、部门人员的编制与结构、院系学生数量和分类、部门科室设置、材料消耗、资源配备等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核实和掌握基础数据,为科学合理确定定员定额指标提供依据,也为细化收支预算编制奠定基础。其次,客观分析经济形势,合理编制综合收入。预算及时准确地把握国家经济运行状况和宏观经济政策,如国家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教育收费政策以及经济、财政增长速度,动态分析宏观信息对学校的影响,合理测算各项可能的收入,尽力做到收入打实,积极稳妥。同时,在收入预算的编制中,我们不但要测算学校可控制财力,还应将院系的创收、横向科研收入等不可控收入纳入预算,编制包含学校所有收入在内的综合预算。再次,制定分类分档定额,科学编制支出预算。在具体编制支出预算时,还要注意制定分类分档定额。预算项目应细化,即人员经费核定到人,公用经费确定标准和定额,专项资金编制具体项目。对于人员经费预算要按在职职工、离退休人员、学生的数量与结构、支出定额以及各种补贴的支出标准和补助比例进行测定。对于公用经费要根据教学院系、行政单位、管理部门、后勤部门等经费性质不同,实行分类分档管理。教学院系按学生人数、层次采取日常维持费、教育实习、实验实习费、专项补助费等综合定额与专项定额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党政机关、行政处室和职能部门等根据单位职责范围不同,制定不同标准的分类分项定额,并对职能部门的特殊支出如引进人才、学科建设、教改项目等,实行专项补助、专项核算;后勤经费区别社区管理,校园保洁、水、电、暖消耗,按经费的不同用途,分别按学生人数、保洁面积和实际成本消耗,采取不同的取费模式和取费标准确定。

2.优化资金支出结构,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由于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快速发展,高校资源利用和配置不够科学、不尽合理的现象逐渐显露出来,教育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因此,应当科学地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发展规划,合理利用、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金浪费及减少资产闲置现象。其中最首要的任务就是积极组织收入,要进一步拓宽办学渠道,积极培植财源增长点,确保资金来源畅通,不断扩大教学基金。同时,严格加强对各项支出的审核把关,严格审批权限,严格报销标准,按程序办理报销手续,严格控制高校资金使用在财务预算范围以内,超出预算计划的,严格按照有关程序进行预算调整申请后执行。随时向主管领导提供财务预算执行、资金结余等情况,做到科学规划、准确定位、优化配置、强化功能、整合资源,在财务预算管理中优化资金支出结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3.加强预算执行的控制、监督,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和各预算单位要强化预算全过程管理,切实保证预算的约束力和严肃性。各预算单位经费使用必须按预算规定的项目执行,不得突破预算额度;财务部门具体负责各单位预算执行,以规范校内各种经济活动有序进行,对预算执行情况年终由财务部门汇总分析作出评价。预算执行的监督环节以单位审计部门为主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评议,主要是监督检查财务指标完成的进度与事业计划完成的进度是否适应以及执行期的决算报告资料是否真实、准确、完整。通过预算指标值与预算实际执行结果的比较,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改进以后的工作,以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

4.建立和完善高校预算绩效考核体系。预算绩效考核是对经费支出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价的行为,是以支出“结果”和“追踪问效”为导向,以定性分析与定量评判为手段的预算支出管理模式。绩效的评价必须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来实施。高校应确定绩效考核评价的领导组织机构,建立预算计划、决策、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实现绩效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预算绩效考核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项目投资评价三方面考虑,绩效指标的设定应遵循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包括绩效指标体系、绩效目标以及绩效目标分解,从综合实力、运行绩效、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建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5.加强财务预算绩效反馈,实现学校资源的合理有效使用。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它提供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奖罚措施,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为高校提供一个促进财务预算工作改进和业绩提高的信息。绩效考核的结果如果不进行反馈,整个绩效考核相当于没有进行,而且耗费了高校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经费投入方向、资金支持重点、责任人的业绩考核相挂钩,真正实施对预算资金的追踪问效,以实现学校资源的合理有效使用。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专项资金 预算绩效管理

一、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一个国家要想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必须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而人才是知识的载体,如果缺乏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知识渊博的人才,一个国家就缺乏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竞争的最有力武器。培养优秀的人才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当前最缺少的人才不是本科生,也不是研究生、博士生,而是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具有职业素养的高职生。近些年,国家大力支持高职院校的发展,期望这类学校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能力较强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在这种政策环境下,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虽然每年为社会供应了大批人才,但是伴随而来的还有教学经费紧张的问题,并且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已经阻碍了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要想解决教育经费紧张这一问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要提高教育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笔者认为,将绩效评价纳入到专项资金预算管理中是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最佳途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早在2001年,我国政府在中原、东部沿海地区就指定了一些试点地方。2003年,政府在出台的一些政策别强调了预算改革的建议,其中就包括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专门的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对预算绩效评价的实施进行了规范和指导。本文通过对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学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进行研究,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为提高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意见。

二、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

(一)有助于高职院校确定科学的发展目标

公办高职院校长期都是靠国家财政拨款维持运营的,教学专项资金都是国家的钱,所以在收入、支出方面没有制定计划,更缺乏长远的规划。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专项资金支出方面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只要有部门或人员申请,相关负责人基本上都会签字同意,而且是要多少给多少,长期下去造成了专项资金的浪费。等到后面有重大项目时,往往出现教学专项资金不够用,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成果的形成。如果对高职院校的教学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包括对专项资金申请进行审查、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对项目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估等,就会有效控制资金的浪费,同时督促各部门做好教学专项资金的合理规划。更重要的是,绩效评价可以帮助高职院校站在战略的高度,统筹各部门的发展,顾全大局,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发展目标。

(二)有助于高职院校了解财务综合状况

随着我国财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收入、支出控制的更加严格,并要求设置专项资金账户,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这就使得高职院校自主调动资金的权利越来越小。显然,传统的只根据需要进行收入、支出预算,高职院校各部门只顾自身利益申请教育专项资金的做法是不符合新形势要求的。只有实行预算绩效管理模式,才能将有限的资金合理分配,保证高职院校可持续的运行下去。这主要是因为预算绩效管理以财务评价为基础,在对教育专项资金分配之前,首先对学校的总体财务状况(包括总资产数量和质量、各部门运行情况、各项目的效益水平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制定预算方案,即优先将资金分配给重点、效益好的部门或项目,从而提高教学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有助于高职院校转变传统的资金分配方式

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沿用传统的资金分配方式,即“各部门向上级要资金,上级领导就批复”,长期下去就会造成资金的浪费,有些项目是次要的、非重点的,却按照重点项目的标准申报经费,而上级部门的审批流程很随意,往往使上述项目成为漏网之鱼。采用预算绩效管理却能够对各项目的成果、效益等进行事先评价、事中跟踪监督和控制、事后评估等,这就能够使高职院校领导清楚哪些项目是重点的、哪些项目是无关紧要的,哪些项目效益较好、哪些项目入不敷出等,自然在分配资金时也会按照重要性、效益高低等来确定资金分配顺序,避免了传统资金分配的盲目性。

(四)有助于高职院校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

采用预算绩效管理,最后一个流程就是充分利用绩效评价结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对各部门、各项目的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一方面发现其中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就是对预算执行比较好、资金利用效率高的部门或项目或人员给予奖励。同时,对于预算执行不到位、资金浪费现象严重的部门或项目或人员给予批评惩处。只有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才能鼓励各部门、各教职员工严格按照预算方案执行,同时鼓励每个员工都树立节约资金的意识,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预算执行和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众所周知,教职员工的精神面貌决定着高职院校是否充满活力,通过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调动教职员工的高涨情绪,保证高职院校充满活力的向前发展。

三、目前高职院校教学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上不重视教学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比较重视项目经费的申报,但是对于该项目是否能够产生良好收益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专项资金拨付给有关部门或项目之后,对资金使用情况没有进行及时的跟踪和有效的监督,导致了资金浪费现象无法得到控制,从而使得高职院校总体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同时,教学专项资金预算执行完成之后,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对预算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评价,不利于后期资金的合理分配。另外,教学资金支出没有科学的规划,存在很大盲目性,这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偏离了其根本的目的。高职院校对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缺乏深刻认识,只关注当前如何将财政拨款花出去,却没有考虑如何把钱花的值、花的有回报。对于教学专项资金浪费现象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关领导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做法。

(二)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

教学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有效的分配教学资金、控制教学支出,是提高教学专项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解决教学专项资金紧张的最佳途径,比较符合我国当前财政制度改革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明确说明预算绩效管理具体操作流程、操作原则、操作方法的法律法规和制度非常之少。也没有出台专门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实施办法,来强制要求高校对教学专项资金以及其他经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评价。这就导致了很多高职院校为了简化预算管理工作、节约预算管理成本,对后续的预算执行不进行监督和评价。另外,我国目前比较权威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预算法》中涉及预算绩效评价的内容也比较少,没有给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只是比较笼统的提出了绩效评价的要求。几乎没有法律或制度提出绩效评价的奖惩机制,不能调动高职院校开展预算绩效评价的积极性。

(三)缺乏一套科学的教学专项资金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教学专项资金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过分重视财务评价指标,忽视非财务评价指标。教学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如何,高职院校往往是对教学成果的应用、教学设施的投入产出比、教师人员支出的回报等进行分析评价。但是,教学专项资金非经济成果,比如向社会输出的学生素质如何、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却很少。非财务指标的缺失对造成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合理;其次,评价标准不够准确,缺乏灵活性。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评价标准,评价结果是优是差需要和一定的标准做比较,但是目前我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标准的制定缺乏合理性、也不够精准。比如,支持标准制定的数据是从各高校层层搜集上来的,传递过程中造成的误差越来越大,从而影响了标准的准确性。再比如,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发展情况不一样,不同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异,如果只用一个标准衡量,可能产生不公平。

(四)缺乏完善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通过对浙江省各大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发现,75%的院校对教学专项资金的使用缺乏监督和约束措施,这主要是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造成的。改变教学专项资金用途、教学设施利用率低下等现象随处可见。另外,很多高职院校从表面上看,基础设施建设的非常宏伟壮观,比如实验楼很宽敞、实验设备很先进,但是在里面做实验的学生却比较少,严重浪费了资金。之所以出现以上现象,就是因为没有对项目从一开始就给予严格的审核和监督,造成了许多效益不好的项目浑水摸鱼、浪费有限的教学资金。如果能够从一开始就把不良项目淘汰出局,上马的都是优良项目,再加上全程跟踪监督,那么就会有效的避免资金浪费。

四、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教学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一)逐步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教学专项资金预算是高职院校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教学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有法可依,需要政府不断建立和完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补充我国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空白,在目前影响较大、比较权威的《预算法》、《高等教育法》中增添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规定,使教学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成为每一个高职院校所必须履行的责任,这样就可以充分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切实开展;其次,出台专门的法律或制度来明确说明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方法,严格规范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比如,统一规定预算绩效管理的具体流程、所遵循的原则、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途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奖惩措施等。同时,法律或制度中还应明确预算绩效管理相关负责人、普通工作人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从而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出现问题时可以将责任追溯到个人。

(二)完善高职院校教学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组织体系

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组织体系可以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建立以党委书记负责的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委员会。笔者通过对国外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资料的搜集,发现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切实执行,都成立了专门的预算绩效管理委员会来负责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工作,并且取得了成功。这一经验应该值得我国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第二,成立专门的预算绩效评价实施小组。预算绩效管理委员会是决策者和指导者,具体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实施应该分配给各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将预算绩效管理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由各部门的负责人完成,这些部门的负责人构成了预算绩效评价小组;第三,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监督机制。为了防止各部门随意应付预算监督管理工作,需要高职院校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将学校领导监督、专业人员监督以及教师学生监督相结合起来,对预算制定、执行、评价及结果应用的整个过程实施严格的控制。

(三)设计科学合理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严格遵循指标设计原则。包括所设计的评价指标应该科学合理,避免指标反映的内容类似甚至相同。评价指标的数值应该能够同其他高职院校的类似指标数值相比较,同时能够与以往的同类指标数值相比较。评价指标应具有灵活性,随着外界环境变化可以对指标加以修改;二是选择适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指标设计方法,包括平衡积分卡法、关键绩效指标法等;三是构建能够全面反映教学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的指标评价体系。包括财务性指标评价体系和非财务性指标评价体系;四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来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

(四)有效使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

对高职院校教学专项资金预算进行绩效评价之后并不代表着绩效管理工作的完成,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步骤是不能被忽视的,那就是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使用,否则绩效评价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各部门或各个项目组进行奖励或惩罚的依据。根据预算绩效评价结果来对表现优秀的部门或项目组或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上的鼓励,对于拖后腿、态度不端正的部门或项目组或人员给予批评和惩罚;其次,高职院校领导通过对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预算制定、执行、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必要措施改善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今后的预算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田景仁. 多维视野下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系统探索[J].财会通讯,2012,(7).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

1预算绩效管理在高职院校管理中的重要性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随着近些年高职院校的扩招和不断发展,教育资金的稀缺性也日益凸显。如何将有限的资金合理分配,高效管理预算资金的整个执行过程,使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作为预算绩效管理中的一个方面,也是整个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核心,亦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通过预算管理,使其管理的目标和效果与学院整个发展规划有机融合,能促使学院更长远发展。

2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2.1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虽已逐步建立起了预算绩效管理框架,在获得部分成效的同时也在实践环节暴露出存在的各式各样的问题,管理制度体系虽已建立但不健全,多数的制度、办法只浮于形式,系统性不强也未加以细化,无法高效地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保障;在年度中后期,经常会出现预算超标、追加预算,或年终集中用钱的现象,无法真正做到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控等。此外,伴随我国快速发展的高职教育,各省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学院也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实训楼、学生宿舍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加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心是培养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训设施建设也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进而会增加教育成本。在经费有限情况下,利用教育资源时尽可能做到合理、高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大多形成于近几年,普遍采取以投入预算为主的预算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以投入为主,只将重心放在如何分配预算资金上,而缺乏对预算资金投入的监管和考评机制,不可避免地带来缺乏有效的预算编制方法、预算执行的监控机制以及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等问题,这些都应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2.2我国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第一,预算编制欠缺有效的方法。多数高职院校采取“增量预算法”编制预算。这种方法是在上一年度支出的基础上,考虑当年经费增加来分配各部门的资金,直接把以前年度预算作为参考,而未考虑新年度的发展规划、任务以及资金情况。其最大的缺陷就是不探究上一年度的预算编制是否合理,使得编制的预算缺乏科学性。第二,预算执行缺乏严格的控制。部分高职院校在预算绩效管理中,仍然未建立科学、完整的预算控制机制,或虽建立但不遵循,导致经常出现在年中实际支出超出预算时,随意增加预算;或是年终突击用钱等情况,忽视对预算执行进行有效监控与跟踪,亦不会对监控结果进行报告,不利于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第三,缺乏高质量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一方面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够;另一方面也尚未构建一整套科学、完整、有效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大部分高职院校很难做到将学校的远期发展规划和预算项目有机结合,缺乏科学的系统来纠正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更缺乏相应机制来补救这些偏差,影响了整个绩效评价质量。第四,绩效评价结果和下年度预算安排缺乏有效的结合机制。多数高职院校预算绩效评价结果流于形式,未将发现的问题在下一年度的预算安排中修正或加以重视;使预算编制工作只浮于形式,未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真正用途。

3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改进措施

3.1制定科学完善的预算编制方法

制定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是预算管理的基础。在编制预算时可以根据编制预算的原则以及本校发展规划、实际核算管理的需要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编制。比如采用定员定额标准法、综合预算、零基预算和绩效评价法等方法。编制下年度预算时,如实行部门预算管理体制的高职院校比较适合选用定员定额标准法;而将科研事业费和基本建设的收支预算纳入预算编制范围内比较适合选用综合预算;如从整体出发,以“零”为基数,对二级预算部门的每一大项重新安排计划、预算数比较适合选用零基预算;绩效评价法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标准、指标和方法,对各二级预算部门的预算在执行中所取得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在预算编制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通过科学方法,尽最大可能保证按人员数来编制人员经费,按定额来编制公用经费、按项目来编制专项经费预算。

3.2制定严格的预算控制制度

一是高职院校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必须建立健全。只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才能按各责任层合理确认各自和单位发展目标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完善医院部门科室预责任,明确责权,进而保证预算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全过程及全面推行预算控制。高职院校但凡在财务活动中涉及资金的筹措、分配、使用的都应将其统统纳入预算管理,使预算管理体系能控制高职院校的各项经济活动。三是加强预算执行监控力度。如只是单纯地将预算编制出来,而不加以严格监控,则编制出的预算只能流于形式,并无实际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在编制完预算后,应加大对预算执行的事中、事后监督,同时也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尽可能早地发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揪出问题原因,以此为依据加以控制。另外,各高职院校应严格执行高校财务制度的相关规定,在本年预算执行过程中,避免在没有批复的情况下,随意地对预算调整或追加。

3.3制定严格的预算绩效的考评体系

在结合本校自身特点和战略发展目标后,各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前期绩效管理所取得的各项经验,建立合理、系统的规则制度和高效的运行监督机制及评价指标体系。在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考虑多方因素,使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充分融合,并在整个预算考评环节对各项指标随时进行修正,使所建立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具可操作性。

3.4建立有效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和下年度预算安排结合

一是建立机制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针对各二级预算部门在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将最终的评价结果反馈给被评价二级预算部门,要求被评价二级预算部门按规定的时间反馈整改措施和意见,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落实。二是建立机制有效地将绩效工作适时、适当公开。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结合各院校工作实际,将绩效评价结果尤其与本院校发展息息相关的重大项目支出绩效情况在规定范围内公开。三是建立结果报告机制。将预算绩效评价情况及其结果及时报送相关部门,作为其决策、行政问责和年度绩效考评的依据。四是建立机制有效地将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结合。在安排以后年度预算安排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一项重要依据。对评定为优秀、良好等级的二级预算部门,下一预算年度优先安排同类或新增项目资金预算;对评定为合格、不合格等级的二级预算部门,在核定下一年度预算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扣减其工作性经费。五是建立绩效考核结合机制。积极与市直有关部门进行业务衔接,将资金使用效益作为各部门单位年度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从而树立二级预算部门的责任意识,增强其主动参与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进而提升各高职院校的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只有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各环节进行适时监督和控制,不断完善预算分析和控制手段、制度和方法,进而最终构建一套既完善又科学的预算管理控制体系,从而提高高职院校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小蕙.浅论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办法[J].经济管理,2014(4).

篇5

关键词:国培计划;专项资金;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国培计划”是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由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2010-2012年中央财政每年投入5.5亿元支持“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2013年教育部、财政部又投入“示范性项目”1亿元,“中西部项目”10亿元,“幼师国培”5亿元。作为主要承担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根据培训任务书,认真完成培训任务外,高校财务部门对如何管好用好这笔来之不易的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规范财务管理,防范审计风险,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制定“国培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各高校应根据“国培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和办法,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培训计划,制定适合自己的相应的制度和办发。如浙江师范大学制定了“浙江师范大学“国培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办法中规定:二级学院应做好“国培计划” 经费预、决算工作,严格规范培训经费支出,对项目经费设定专户,实行专款专用,做到账目明晰、支出合理、管理规范。成都师范学院制定了“成都师范学院2012“国培计划”实施管理办法”(成师院字[2012]25号)、西华师范大学制定了 “西华师范大学“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专项经费管理使用办法”(西华师大校[2011]18号)。这些制度办法对国培项目的申报和立项、预算管理、支出管理、决算管理、监督检查与绩效考评做出了详尽的规定,使“国培计划”专项资金从申请立项、使用到效益分析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科学制定预算,强化财务事前控制

“国培计划”专项资金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基本用于中西部中小学教师培训。因此“国培计划” 经费到账后,要充分认识该专项资金的特殊性,了解有关培训的文件精神,结合“国培计划经费预算编制说明”,根据培训计划任务书和学院实际情况通过前期调研、讨论协商科学精细化的编制项目预算,合理分配各类支出,使预算既符合文件规定,有便于实际操作。

表一 XX省“国培计划(2013)”项目经费预算表

三、项目预算精细化管理,强化预算控制

由于高校目前采用的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教育事业费会计核算科目,与预算科目和预算管理内容不能完全一致或一一对应,预算执行中只有通过会计科目来控制预算的执行,因此,在预算分配中除了下达预算总额外,还需根据各项目的支出费用预算直接分配至相对应的会计核算科目,由会计科目支出数来控制各类费用支出总额。预算一经确定,需要严格执行,要体现预算的刚性、严肃性。确需调整的,履行的手续要严格、规范。

预算执行流程:

表二 XX省“国培计划(2013)”预算控制表

四、加强专项资金支出管理

1.“国培计划”专项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各支出用途按照预算执行,专款专用。严禁虚报、冒领、挤占、挪用国培资金。费用报销实行授权审批制度,项目负责人为经费审批人,是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合规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承担法律责任。项目资金由于财政拨款时间与项目实施时间的不一致性,有关学院应安排自有资金,先行垫付有关支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2.专家劳务费包括讲课费、讲座费、专家咨询费等,严格按照培训课时计划、讲座海报、会议纪要等严格按照发放标准由财务部门统一实名发放至个人银行卡账户,学员伙食补助等须实名发放至学员银行卡,不得以以现金发放各类补贴。

3.财务人员要严格审核各类支出票据,确保票据内容真实完整,并注明用于“国培计划”项目。

4.学员住宿就餐应通过招标或协商委托指定宾馆和饭店,严格控制住宿和餐饮标准,培训场地设备一般租用培训学院所在学校场馆和设备。

5.学校财务部门应定期提供有关“国培计划”专项资金的收、支、余、支出进度情况,确保资金使用与项目进度得到有效控制。

五、专项资金的监督和绩效评价

学校财务和审计部门应建立专项资金管理的有效机制,对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开支范围和标准、绩效管理、项目监督、奖惩措施等管理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学校财务、审计等部门定期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对不按规定用途使用、发放资金的行为及时纠正,严肃处理。

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国培计划项目绩效考评工作的意见”(教师厅[2010]1号)对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规范性,精细化,项目资金的到位情况,经费支出进度、调整及合理性,财务制度是否健全、适用,财务管理措施是否到位,以及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和财务资料的完整性等从财务管理角度提出了量化考核指标。“国培计划”项目执行单位要认真领会“意见”精神,对照指标,逐项落实。通过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来促进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评价来分析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和处理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绩效评价来审查和考核项目支出是否符合目标管理要求。

总之,“国培计划”是一个提高中西部地区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教育改革,推进高校服务于基础教育的利国、利民、利校的好事,广大培训学校有义务管好、用好“国培计划”专项资金的每一分钱,发挥它的最大社会效益。为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高校 国有资产 效能评价 设计

国有资产按照其是否产生经济效益可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随着政府管理与服务的职责范围越来越广,社会公共服务越来越被重视和推行,与之对应的用于满足不同管理与服务的物质保障资产即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量和资产种类增加迅速,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也随之被提出和重视,合理采购配置、充分发挥作用、科学分配利用、实现预期效果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

一般来说,效能强调最佳化、最大化,资产的效能评价即科学判断资产是否实现了科学投入获取最大效益,通俗的说,资产购置的值不值,主要包括买得值、用的值。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涉及到管理、制度、信息化、常规工作等方方面面,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有利于节约资源、体现国有资产管理意义、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目标,为资产科学配置提供有效依据、为管理决策提供有力帮助。

在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量远超过经营性国有资产量,且种类繁多、用途多样。因此,结合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实际情况,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研究,进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考核评价体系设计具有现实意义。

一、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主要特点

1、具有一定的范围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是为满足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机构开展社会公共服务、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等所配置的相应必要资产。

2、不直接创造经济价值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不直接带来货币收益、创造经济价值,具有纯消耗性的特点,但因其为社会、个人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保障,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

3、不以盈利为目标

一个“非”字就决定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不以盈利为目标,该部分资产不直接从事生产或流通领域的经营活动,主要作为各类公共服务、行政管理行为的物质保障。

4、国家拨款购置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由国家拨款购置,一部分为无偿使用资产,一部分为有偿使用资产,有偿使用资产收费标准有严格的文件规定,不受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影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其规模和数量应有“度”,其的采购和配置具有计划性,需进行周密的购前论证、使用监管、合理处置,且因为其主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服务及行政管理需要,不直接创造价值,具有纯消耗性,其资产管理被重视、效能评价被关注。

二、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主要原则

高校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表现为满足日常教学活动、科学研究、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需要而配置的各类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资产,是高校开展常规工作、创新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办学层次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因而高校运转离不开各类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高校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为资产购前论证和合理分配提供依据,为财务预算分配提供参考,使高校的经费能够用在“刀刃”上,从而促进高校事业发展。

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效能评价不能局限在该部分资产是否“保值增值”上,更不能用纯粹的货币收益来评价资产是否“物有所值”,应将资产的购置、维护、维修等投入与资产所创造的服务价值联系起来,如果该部分资产促进了高校相关事业的发展、提升了工作效率、实现了工作目标,则该部分资产充分发挥了利用效能,对该部分资产的评价应是正面的、积极的;相反,该部分资产没有发挥其应有效能,对其评价应是负面的、消极的。

三、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主要因素

1、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与运转

(1)强调全程化监管。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不能仅仅局限于资产存量实物监管上,分别核对资产实物与资产账目、资产账目与财务账目,实现资产的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物相符,只是开展资产监管工作的基础,这种静态的资产监管工作不能完全满足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的需要,强调过程管理的动态国有资产监管思路随着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工作的逐渐深入被提倡和推广。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过程监管主要包括资产购置前的论证、资产购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资产调配等各个环节,形成整个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链条,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资产管理成效。

(2)创新国有资产管理的理念。传统的国有资产管理重视对资产实物的管理,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资产价值的管理不容忽视。比如校园土地及所属建筑物等的经济价值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值巨大,需要根据最新的经济环境对这类资产价值进行再评估,用最新、最科学的数据统计校园资产值。在资产使用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资产利用的成本意识,在高校,对于公共使用的国有资产往往只重视投入,不重视使用维护,更不在意资产可能存在的产值效益,只有改变这种资产管理理念,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变机械管理为人性化管理、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实现资产使用的最大效率,发挥资产服务的最高水平。

(3)启动资产使用绩效管理。启动资产使用绩效管理的重要前提是摸清各类资产的合理使用年限和最佳使用标准,与此同时,因为高校国有资产特别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种类多、数量大,根据资产特点和使用实际,分门别类制定资产配置标准、使用要求、处置流程和规范等是进行资产使用绩效管理的关键步骤。其次,实现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绩效管理,还需紧密结合资产管理工作的发展,管理办法需适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发展规划和发展思路,重视资产的更新换代,使资产使用绩效管理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和科学的可操作性。

(4)推进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发展所趋,信息化管理可以加快资产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分类整理,能够实现国有资产信息的完整化,避免遗漏,完整、准确的国有资产信息有利于进行科学的国有资产分配、购置、处置决策,也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利用的合理化和充分化,提高资产使用效能。目前各个地区、高校都在推行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比如江苏省就建立了省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全省所有省属高校的国有资产信息在系统中完整的分类体现,资产购置、处置申请均在系统中通过“发起新流程”来分步操作,不同层次的职能管理部门具有不同范围的管理、审批权限,实现了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了无纸化办公,并且各类资产信息报表也按照系统中统一格式导出,不仅减轻了工作量,也确保了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规范了国有资产管理,体现了国有资产管理的意义。

2、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规章的制定与完善

(1)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是开展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基础。2006年财政部颁发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各地财政及教育主管部门在陆续下发了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国有资产处置、资产配置标准、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使用、资产损失责任追究、产权登记、资产评估标准等国有资产管理具体办法基础上,分别制定了本地区及地区所属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了进一步规范。

(2)监管制度的建立健全是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的重点。监督管理贯穿整个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从资产购置、资产使用到资产处置都离不开监管机制。资产配置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关键,通过明确的资产配置标准和操作流程能够从源头上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对资产采购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可以确保采购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透明;明确各类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年限和资产处置管理办法,可以避免资产处置的盲目性和不科学性,有利于做好资产使用的合理调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3)理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各环节的管理。在高校,不可能仅仅依靠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就能做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实际上,大量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被各职能部门保管和使用,通过加强与资产具体使用职能部门沟通联系,监督各职能部门的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增强其自觉维护和保护资产的意识,明确各职能部门国有资产管理与使用职责和范围等,能够促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四、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体系设计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依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实际,建立在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明晰、分类明确、数量准确的基础之上,除之前提到的实行全程化监管、改变管理思路、启动资产使用绩效管理、推进信息化管理、加强和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建设等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主要因素外,资产账的管理、资产账与财务账的对应管理、资产基础业务管理(如:资产购置计划、资产采购、资产验收、资产处置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等都是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依据。

综上所述,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体系主要内容有:包含管理体制、管理思路创新,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的管理体制与管理队伍建设;规范管理行为、管理依据,提高管理力度的规章制度建设;反映管理细节、管理效率的日常业务管理情况;体现管理科学化、完整化、系统化的资产管理信息库建设情况;体现管理精确程度的资产账目管理。

对以上内容进行具体细化,作为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依据和标准(见表1)。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教育部《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文件颁布,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工作,通过经费支持和学分奖励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生申报科创项目获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立项后,教育主管部门会给予一定的研究经费,高校也会根据文件要求按比例给予配套研究经费支持。由于涉及经费量大、参与报销学生人数多、学生财务知识缺乏、对学校经费报销流程不熟悉,再加上项目结题和毕业产生的流动,导致出现学生科创经费报销不顺利、科创经费使用不规范等问题,给高校日常财务报销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大学生科创经费管理问题及现状

(一)学生对科创经费性质认识不到位

学生负责科创项目的申报、实施、结题、经费使用等具体事务,往往将科创经费管理简单等同于国家和学校向学生发放的奖、助学金,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学生在日常经费报销中出现报销内容与财务规定不符的现象。

(二)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财务关系变得复杂

科创经费的使用主体是学生,这就使得学生同学校之间的财务活动从简单的学费缴纳、奖助学金领取、医疗费报销延伸到日常科创研究经费报账,学生和学校的财务关系由被动变为主动。加之学生财务知识缺乏,取得原始凭据最基本的要素要求、票据粘贴、报账流程也不熟悉,在日常报账中出现了学生多次往返财务部门报账不成功的现象,学生对财务报账产生了畏惧心理。

(三)缺乏配套的经费管理制度

虽然目前高校大学生科创项目范围开展比较广,但由于高校科创项目活动起步较晚,相关配套的经费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科创经费管理制度成为影响高校大学生科创经费使用与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目前高校科创经费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在这种状况下,财务部门无法按照制度统一管理科创经费,只能按照学校财务制度核对票据真伪,在科创经费总预算范围内随意开支,无法根据科创经费专用标准来判断经费开支是否合理,难以起到管理作用。

(四)科创项目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缺乏可执行性

大学生科创项目经费预算的申报编制人为学生,由于缺乏对财务知识的了解,学生在申报时往往根据项目文本的要求来编制预算,而没有考虑科创项目的实际情况与财务预算合理性。在实际编制过程中,学生只重视项目文本的编制,忽视项目预算的实证考察与编制,导致科创项目预算编制不切合实际、不合理,在项目运行中难以执行,学校无法根据预算来管理科创项目经费。

(五)科创经费购置资产管理不善

随着高校大学生科创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利用科创经费购置的资产也越来越多。根据规定,高校事业经费购置的资产都属于国有资产,应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但由于大学生科创项目主体的特殊性,科创经费购置的资产并没有及时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在资产管理方面比较混乱。学生在没有向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申报的情况下根据科创项目需要自行购买资产,所购置的资产也没有按照学校规定登记入账,形成账外资产。有些办理登记手续的资产也是由学生保管使用,科创项目结束或者学生毕业后没有办理资产移交手续而仍由学生本人私用,造成学校资产流失。

(六)学生科创经费报账信息掌握不全

学生科创经费报账信息主要包括财经法规、学校财务规章制度、财务内部管理办法及细则、学生科创经费管理办法等,这些信息的掌握程度、传递范围、透明程度成为学生办理科创经费报账业务时单据是否能够通过的重要因素。从各高校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仅通过向项目导师初步了解一些经费使用基础信息,缺乏对高校财务管理办法等方面信息的认识,所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这导致学生在办理科创经费报账业务时多次往返财务部门,增加了学生报账业务的时间成本,甚至从心理上认为财务部门故意“卡”学生,认为到财务部门报账难,产生畏难心理。

二、完善大学生科创经费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科创经费管理制度建设

高校应立足于学校实际,逐步完善大学生科创项目经费管理制度,根据相关财务制度制定适合大学生科创项目的经费管理具体实施细则,通过合理化、操作性强的经费管理制度明确科创项目经费支出范围、标准和审批权限,并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科创经费管理制度和细则,让学生和项目导师认识到科创经费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及时了解科创经费支出范围,减少科创项目经费开支的盲目性。

(二)实行科创经费导师预审制报账

实行科创经费导师预审制报账是解决学生科创经费报账难的重要措施。科创项目导师负责项目经费管理、制度的宣传和解释,对科创项目的原始票据进行归集、整理规范,检查单据手续是否完备、项目经费是否允许列支。学生正确填写报账凭证后,交予项目导师预先审核,项目导师针对报账单据的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真实性以及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预审,对不完整、不符合要求的单据退回改正,预审通过后送达财务部门报账。

(三)强化科创经费预算管理

强化学生科创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体系是解决目前高校大学生科创经费管理问题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健全科创项目预算管理办法,将科创经费纳入学校预算统一管理,要求科创项目负责人立足项目实际,按照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项目经费预算,指导老师和科创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根据科创经费管理办法审核,按照审核通过后的科创项目预算进行管理和执行,在科创项目运行过程中,专款专用,严格按预算执行,进一步规范科创经费开支,真正发挥预算在科创项目经费管理中的作用。

(四)实行科创项目导师责任制,加强科创经费资产管理

为防止科创经费购置的资产私有化,解决科创经费资产私有化流失问题,高校应实行项目导师责任制,强化科创经费资产管理。学生科创项目需购置的资产由导师审批后向资产管理部门申报,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学校资产情况进行调剂或者购置,购置后的资产由导师办理登记手续,并由导师负责跟踪管理,实时了解项目固定资产状况。科创项目结束后及时清理该项目购置的资产,并由导师负责移交给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管理,防止科创项目结束后资产私有化流失。

(五)实施过程管理,引入绩效考核制

实施过程管理能够有效解决目前大学生科创经费管理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有助于提高科创经费使用效率,也有助于端正学生科创经费使用态度,培养学生统筹经费使用的能力。科创项目申报阶段做好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审核工作,做到合理规划、切合实际;项目实施和控制阶段实行中期答辩、绩效考核制,通过中期绩效考核来明确下阶段经费是否投入;科创项目结束后,开展验收答辩和结题工作,注重项目成果的同时,把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指标,把项目经费结题决算报告作为考核科创项目是否通过预期目标的一个重要依据,以达到科创项目绩效管理与经费管理有效结合的目的。

(六)推进科创项目信息化管理

高校应以数字化网络为依托,构建以科创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为主,项目负责人、指导老师、资产管理部门参与的科创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科创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科创项目的数据共享。一方面可以构建项目交流机制,为学生提供经验交流、成果展示、资源共享平台;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强化职能部门之间的交流,促进科创项目经费协同化管理。

篇8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1.统筹谋划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市财政局多次召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专题会议,研究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全面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2.加强领导,充实人员。一是成立了由市财政局局长为组长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二是组建了预算编审中心,定为副县级单位建制,编制10人,与预算科合署办公,负责统筹、协调和组织预算编审与绩效管理工作,为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机构、人员保障。三是成立了财政预算编审委员会,将财政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一并纳入编审委员会议事范围。3.明确分工,强化责任。一是通过制度明确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二是财政部门内部建立了业务工作规程,预算科(编审中心)主要负责牵头组织、专家库建设与管理和财政再评价,其他业务科室负责组织绩效目标申报、开展绩效目标评审与批复、实施绩效监控、组织财政重点评价、落实评价结果应用等具体事项的落实,形成了既协调统一又相互监督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机制。三是强化责任,财政部门内部实施绩效目标评审和财政重点评价科长负责制,即由业务科室科长任评审、评价组组长,负责组织本科室项目评审、评价工作,结果作为研究和审定预算的参考依据,推进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夯实基础,规范运作,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1.规范和加强预算绩效制度建设,着力构建管理制度体系。一是搞好顶层设计,市政府研究出台了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明确了市级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二是市财政局结合实际,制订了包括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方案、专家库管理办法和绩效目标管理工作规程在内的10余项配套制度,为做好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2.采取多种方式构建技术支撑。一是建立了涵盖绩效管理类和行业技术类的市级预算绩效管理专家库,专家人数达到了220余人,为业务开展提供了专业技术保障。二是推进与院校合作,建立了与预算绩效管理有关的高校合作机制,财政部门在预算绩效管理课题研究等方面为校方提供经费支持,校方在绩效目标与指标设计、绩效目标评审等方面全力提供智力支持。3.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管理水平。市财政局先后举办了3次针对市直部门、市级预算绩效管理专家和财政部门相关人员的预算绩效管理业务培训班,邀请了省财政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领导和专家授课,并将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提升了整体管理水平。

(三)创新方式,严格程序,稳步推进绩效目标管理

1.明确管理程序。一是与部门预算同步,即绩效目标与部门预算同步申报、同步审核、同步批复。按部门预算编制“二上二下”程序,对年度预算50万元以上的支出项目,必须申报绩效目标,对预算执行过程中追加的50万元以上支出项目,要求单位在申请财政资金时申报绩效目标。二是明确阶段工作重点。绩效目标审核主要在“一上”阶段进行,“二上”阶段只对项目资金有调整的绩效目标进行审核。三是两个环节审核。绩效目标审核分初审和评审两个环节。初审由业务科室组织实施,重点对合规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评审工作由预算科(编审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在操作中以专家评审为主,业务科室科长对评审结果负责。四是两个路径批复。由业务科室在“二下”阶段通过两个路径对绩效目标同时批复,一个路径是项目目录及绩效目标主要信息随部门预算批复文件下达到单位,另一个路径是通过预算编审系统批复完整的绩效目标。2.不断扩面增点。襄阳市自2012年启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以来,纳入绩效目标管理的财政资金范围不断扩大,资金数额不断增加。通过稳步推进预算绩效目标管理,预算单位逐渐感受到了使用财政资金的压力,加强了内部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3.创新评审方式。襄阳市采取专家评审和财政集中评审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预算绩效目标评审工作。专家评审的具体做法是:(1)制定评审工作方案。方案明确财政项目支出绩效目标专家评审的范围、方式、工作原则、主要内容等。(2)遴选专家评审项目。项目遴选的重点是部门预算项目金额在50万元(含)以上的新增项目和申请增加资金的项目,以及财政专项资金项目。(3)遴选评审专家。按照评审工作方案确定的评审专家应具备的条件,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组织遴选。(4)专家预审。提前制定项目评审工作方案、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表等相关资料的电子文档,按专家和项目分组情况在专家评审会召开前3个工作日发至各专家预审。(5)评审预备会。在专家评审会召开之前组织各评审组召开预备会,听取各专家组成员预审情况汇报,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6)分组评审。评审会期间,项目单位向评审组介绍项目绩效目标、绩效指标、指标值设计的依据等情况说明,并接受评审组的质询。评审组对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表的各项内容进行审核、测算,形成初步评审意见。(7)集中会商。各评审组拟定初步评审意见后,会务组再召开碰头会,对评审期间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中研究和解答。(8)提交评审意见。各评审组根据评审小组意见和集中会商意见,在评审会结束前按要求整理,供研究和审定项目支出预算时参考。4.提升绩效目标管理工作质量。在绩效目标评审工作中坚持把握好两点:一是强化论证工作,努力做到项目资金与绩效目标相匹配。要求项目实施单位提供预算支出明细与测算依据,便于精细化核算。二是以监控促管理,落实绩效目标。绩效目标管理与绩效监控紧密联系,在具体工作中,我市以监控结果促目标管理科学规范,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搞好重点评价,探索评价经验,检验管理成效

1.明确评价方式。市财政局制定了《2014年市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方案》,明确采取重点评价和自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市财政局是重点评价的主体,对政府和社会关注、与经济发展及民生密切相关的2013年度财政支出项目开展重点评价,市直各部门是自评价的主体,对未纳入本次重点评价范围的财政项目支出开展自评价。2.分类组织实施。按照探索经验、节约成本、提高评价结果公信力的原则,采取了三种形式实施重点评价。一是对于政府和社会关注度高、因子项目多而评价技术难度较大的项目,委托第三方组织实施,如住房保障项目、农业专项等。二是对于社会关注度较高、与经济发展和民生密切相关的项目,聘请预算绩效管理专家组成专家组具体实施,如产业发展专项、旅游专项、计生专项等。三是对于政府定向扶持项目和部门预算重点支出项目,由市财政局科室人员与聘请的预算绩效专家联合组成评价小组具体实施。3.提高财政重点评价质量。每个财政重点评价项目都制定具体的绩效评价实施工作方案,建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评价方法和评分细则。工作结束后,召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报告评审会,重点审核报告文本格式规范性、内容完整性、结论客观性、发现问题的准确性、建议的针对性与可行性等,并将专家评审意见作为改进工作和对评价报告进一步修改完善的重要依据。

(五)注重评审、评价结果应用,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引向深入

1.推进绩效目标评审结果应用。一是将评审结果反馈给预算单位,作为修改预算和绩效目标的依据。二是将评审结果报财政预算编审委员会,作为研究拟定年度财政预算方案的重要依据。三是将评审结果报市政府,作为审定财政预算草案的参考依据。四是将评审结果报市人大预工委,作为审定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的参考依据。2.探索财政重点评价结果应用。一是为了促进评价结果在2015年度预算编制中得到应用,市财政局党委召开专题会议,听取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组织实施情况汇报,通报财政重点评价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并就评价结果应用进行研究部署,包括加强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规范部门预算编制、调整专项资金分配结构与使用方向等。二是将财政重点评价报告反馈至相关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用于整改。

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毋庸置疑,襄阳市在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方面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但预算绩效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监督考核机制尚不完善。尚未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纳入市直部门目标考核范围,主体责任不够明确,不利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二)项目绩效目标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一是立项调研不够深入。主要是项目实施单位在申报预算项目时,未能深入开展立项调研或组织立项论证,以致出现部分项目不能实施、边实施边调整或实施后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二是绩效目标不够明确。主要是项目绩效目标细化、量化程度不够,绩效指标不够科学合理,绩效目标与实施结果难以比对。(三)资金分配与使用不够合理。一是部分专项资金使用过于分散,存在“撒胡椒面”现象,资金的使用绩效不明显。二是部分专项资金用于与项目绩效关联度不高的项目中,未做到专款专用。三是部分资金分配与国民经济、财政收入、人口等方面指标挂钩,未体现财政资金按需分配的原则。(四)项目监管力度不够。一是财务监管力度不够,存在项目资金串项使用问题。具体情况有:有些项目实施单位未设立专账或单独会计科目核算项目资金,存在不同用途资金相互挤占的情况。二是业务监管力度不够。主要指项目主管部门、实施单位业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相关制度执行不到位。(五)项目优选机制不够完善。主要是财政预算支出项目库尚未建立,项目优选机制没有形成,项目决策的主观因素偏多。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主管部门未能按要求对申报的专项资金项目和50万元以上的部门预算项目绩效目标组织专家评审并签署意见,项目优选机制在内部尚未建立。二是部分财政专项资金中面向市场主体的资金分配虽然符合审批程序和拨付手续,但未实行竞争性分配,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项目优选中的作用。(六)项目绩效未完全达到预定目标。一是少数项目未能按计划进度实施,绩效目标也未作相应调整,预定目标未完全实现。二是少数项目实施后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七)预算绩效管理专家能力有待提高。一是部分专家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理论水平不高,表现在项目绩效目标评审和绩效评价工作中,有时抓不准要点和关键环节;二是部分专家的实践经验不足,表现在对项目绩效指标设计、评价方法选择、评价标准确立、评价依据证据选定等方面不够科学合理。

三、进一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措施

篇9

通常,预算管理被视为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基础,是高校开展各项教育事业的先决条件,具有经费配置计划和管控的双重功能。预算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财务状况,甚至影响高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高校预算管理的基本内容是资金管理。随着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高校预算管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政府投入不足,经费来源多元化,资金短缺,越来越成为高校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根据各自高校建设发展规划,需要系统整合现有经济资源,科学谋划制定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精心统筹开源与节流,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进而实现高校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是解决高校发展资金不足的重要渠道。因此,完善高校预算管理的体制机制,逐步规范高校预算管理的行为,进而确保高校预算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二、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预算管理贯穿于高校资金流转与运用的全过程,其内容可分为校级预算管理与部门预算管理,或者收入预算管理与支出预算管理。目前,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尚存在诸多问题。

(一)依附型预算管理模式弊端明显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各高校预算管理办法中的制定依据、编制原则、编制方法、结构和内容体系等方面,几乎都依附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预算内容比较简单,缺乏执行刚性和可操作性,且没有体现出高校内部的各预算主体之权责关系。这种依附型预算管理模式弊端明显(李现宗、毕治军和颜敏,2012):预算管理理念缺乏自主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预算编制原则,要求在形成的预算中一律不得留有结余,违背了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以丰补歉”的一般规律;大切块方式使得预算内容简单,透明度与可操作性缺失;预算管理程序混乱导致预算管理功能大为降低;预算管理目标不明确影响高校发展战略的落实;预算执行控制乏力。许江波和李春龙(2011)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目前正处于从“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转变过程中。依附型预算管理模式往往是为了迎合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需要,缺乏现实独立自主性,既与我国高等院校的资金使用现实不吻合,又违背了高校独立自主办学、科学民主管理以及相对独立的经济运行规律。

(二)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一般而言,预算编制是高校预算工作的始点,同时也是高校开展预算管理的基本前提,因而预算编制定位是否准确、预算编制人员综合素质的强弱、预算编制方法是否恰当、内容是否完整等都将直接影响预算执行及其绩效水平。

(1)预算编制定位不准确,缺乏战略导向。传统的依附型预算管理模式,在预算编制时极少具有应对高等院校的长期、中期以及短期发展目标进行整合的思想,没有与学校的发展定位、办学特色等战略目标有机结合,没有依据高校自身预算年度的各项任务来编制预算,因而很难发挥预算管理之资源配置职能,也不能对高校发展战略提供切实的支持保障作用。

(2)预算编制人员综合素质较弱,缺乏充分的沟通协调。预算编制人员综合素质不够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工作不到位,离精细化预算管理的客观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因此,编制出的预算可执行性较差(宋瑛,2012)。预算编制主体单一,往往局限于财务部门,缺乏来自教学院系、科研机构、相关职能部门的广泛参与,预算的科学性大为降低,在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事实上,预算编制不只是财务主管领导与财务人员的事情,它还涉及到各部门预算申报人员,以及教学、科研、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之预算分配人员,故预算编制绝不能闭门造车。在实务工作当中,部门预算的编制人员常常缺乏对财务与会计知识的充分了解,而财会人员也往往缺乏对具体业务工作的系统了解,部门预算之间由于沟通协调不到位导致项目预算存在论证不够充分、调研不够深入等诸多问题,从而导致预算的可执行性较差,预算频繁调整难以避免。

(3)预算编制方法不尽合理。我国高校普遍采用“基数+增长”的增量预算法,很少考虑原有基数的合理性,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高凤岩和姜毅,2013)。增量预算法通常对基数是否合理不予考虑。所谓的“预算管理”实质上就是新预算套旧预算,几乎没办法考虑旧预算存在的问题和新预算的客观要求,导致预算安排与工作实践相脱节,进而导致在预算执行过程当中不断调整预算甚至追加预算(田岗,2012)。

(4)预算编制的内容不够完整。长期以来,我国公办高等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收入预算编制也是以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收入作为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校收入来源逐渐呈现多元化和分散化的趋势。纵向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社会捐赠等其他收入的统计客观上存在不确定性的特点,以及人为低估国有资产租赁收入、社会培训收入、院系和部门多元化的创收收入,使得高校各种各样的收入内容并没有全部纳入到预算管理当中。而未纳入预算当中的资金在现实中很容易形成“体外循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院系与部门创收收入随意挪用、坐支、截留等行为屡见不鲜,凸显出高校收支预算内容不完整的弊端(宋瑛,2012),缺乏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导致预算执行过程中无法进行具体有效的管理控制。

(三)预算执行控制乏力,调整不断一般而言,预算管理程序包括预算目标制定、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报告、预算绩效考评等几个环节。预算执行(含调整)是预算管理的核心环节。高校预算执行部门主要包括学院、财务处、机关、直属单位、科研机构、后勤部门等。根据预算管理的一般要求,预算一经批复下达,客观上要求各预算执行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切实组织实施和落实。高校应当将预算作为协调和组织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直接依据,将年度预算分解为月度预算和季度预算,将预算指标通过层层分解确保落实到高校内部的各部门与各岗位,进而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体系,且一般情况下预算不予调整。然而,现实与理论相去甚远。由于我国高校预算编制不科学不严谨导致预算的先天不足,加之领导不严格执行预算,其结果是预算执行控制乏力,问题不断、调整不断,正如田岗(2012)所言:预算执行过程基本上演变成预算追加过程,进而造成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的尴尬局面。

(四)预算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不健全绩效考核与评价是预算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评价什么就得到什么”,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绩效考评体系是评价高校预算管理有效与否的主要环节。通过预算绩效考评,可以发现高校预算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奖优惩劣,逐步使高校预算管理进入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形成激励之制度与物质动力,以及惩罚与问责的约束动力(田岗,2012)。但是,当前我国高校能将预算管理与激励机制和追责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的高校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高校还是停留在预算编制与执行阶段,尚未真正提升到预算绩效考评与激励机制设计层面,因此,无法发挥出高校预算绩效考评机制奖优罚劣的功效。

三、高校预算管理加强对策

(一)预算管理模式:由“依附型”向“自主发展型”转变

自主发展型预算管理是指在高校依据对预算年度的财政拨款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经营活动收入、其他收入等教育经费预算收入开展合理测度的基础上,深度关注高校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预算年度的各项具体目标任务,将教育经费预算收入在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专项经费支出、其他支出等教育经费支出项目予以合理配置的预算管理模式。李现宗、毕治军和颜敏(2012)指出,自主发展型预算管理原则主要有:(1)“持续发展,量入为出”的统领预算管理原则;(2)“集权控制,分权管理”的权责结合管理原则;(3)“上下结合,全员参与”的预算编制原则;(4)“主体明确,权责清晰”的预算执行原则;(5)“刚性控制,调整有据”的预算控制原则;(6)“严格考核,奖惩分明”的预算绩效管理原则。显然,相对于依附型预算管理而言,自主发展型预算管理更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与我国高校发展的现实要求。

(二)确立战略导向的预算编制理念要切实发挥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指挥棒”作用,以预算统领高校财务工作,就必须将预算管理与高校的战略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用全局观与长远的观点重构高校预算管理,确立战略导向的预算编制理念。战略规划以预算作为支撑,预算成为体现战略规划的具体行动计划,两者协调配合,既有利于发挥预算管理在目标设定、资源配置和绩效评估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有利于促进高校战略发展规划的落实。

(三)创新预算编制方法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采用“基数+增长”的增量预算编制方法,新预算套旧预算,几乎不考虑旧预算的诸多问题和新预算的客观要求,导致预算安排与实践严重脱节,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高校预算管理的对象是高校预算资金(教育经费),教育经费的筹集、分配和使用看似简单,但教育经费收入和教育经费支出的具体构成内容却非常繁杂。要使高校预算管理能有效发挥作用,就必须针对教育经费预算内容的不同特性,采纳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而不能一概采用“基数+增长”的增量预算法。比如,人员经费和专项经费可以采用定额预算法,因为这些经费具有专款专用,或费用开支标准有严格要求、政策性很强等特点;对于大部分公用经费和其他经费支出,应逐项审议各项费用内容及其开支标准的合理性,不采用外推方式,而是所需教育经费均以零为基础,遵循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因此可以采用零基预算法。

(四)加大预算执行全过程监督,维护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在预算执行过程当中,高校应当坚持“刚性控制”原则,对于无预算项目或者突破预算的经费支出必须严格加以控制,任何人均无权超越预算进行审批;对于因预算前提发生明显变化、新增不可预见项目、预算目标确因意外影响不能实现、预算测算不准确等原因而不得不进行的预算调整,也必须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且必须坚持“调整有据”的预算基本原则(李现宗、毕治军和颜敏,2012)。高校预算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很有必要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科学设计预算管理程序,建立高校预算管理的“问责制”,以确保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加大预算执行全过程监督,应当定期组织高校预算的执行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功能。若有必要,还可以委托注册会计师开展社会审计,严肃高校预算管理的执行。

(五)实施奖惩制度,完善预算绩效考评机制在高校预算管理当中,切实将部门教育经费配置与绩效评价有机结合,切实扭转各部门热衷于争相索要教育资金却无人关心资金使用效益的困境,切实改变院系部门“人人抢资源,人人不关心资源”、“资源共享度低”的尴尬局面。对合理开支和节约使用经费、成效显著的预算管理部门,年终可进行奖励,也可以在来年预算配置上予以政策性倾斜,以便调动其继续做好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对违反预算规定或预算执行效果差的部门,应深挖根源,问责追究,在来年预算中可考虑削减其预算额度(宋瑛,2012)。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要求应当是:允许任务完成钱用完;鼓励任务完成钱节约;批评任务未完成钱也未用完;禁止任务未完成钱先用完(李现宗、毕治军和颜敏,2012)。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做到“奖罚分明”,完善预算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将有效地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促进高校预算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高凤岩、姜毅:《加强预算管理,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商业会计》2013年第2期。

[2]李现宗、毕治军、颜敏:《高校预算管理转型研究》,《会计研究》2012年第12期。

[3]宋瑛:《关于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研究及其建议》,《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5期。

[4]田岗:《基于中外比较的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12期。

篇10

摘要:预算管理既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各项业务活动的重要依据,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办学目标的实现。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预算管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在深入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预算理念的改变入手,提出了改进预算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强化预算监督与考评等意见和建议,目的在于提高高校预算管理质量,为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财力保障。

关键词 :高校;预算管理;预算管理质量

一、我国高校预算管理的现状

预算管理是高校为实现其既定的办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它在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财力保障。高校预算管理主要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与监督三个环节来完成,这三个环节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高校预算管理的质量,并进一步影响到高校总体办学目标的实现。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预算管理的质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据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法中心在2011年12月的《2010-2011 年度高校信息公开观察报告》中通过对112 个高校的调查结果看,高校在关于经费来源、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公开方面,被调查的112 个高校的得分均为零。

由此可见,在高校信息公开中财务信息尤其是预算信息公开的情况是最差的。预算信息是预算管理工作的结果,预算信息质量不高说明预算管理工作存在问题。据首都经贸大学的许江波等人对中国高校预算管理现状的调查,发现目前高校的预算管理体制比较落后,大部分高校都采用的是统一领导,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预算管理模式,且大部分高校没有专设预算编制与管理机构,一般都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编制工作;而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预算管理理念和编制方法落后导致预算与实际差异比较大,进一步影响到预算执行的刚性,使得高校预算管理流于形式;在预算监督与考核方面,各高校也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考评体系,导致预算管理的效果与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据许江波等人的调查,受访对象中有65%的高校没有进行校内预算考核。可见,目前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在预算体制、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预算考评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定问题,影响了高校预算管理的效果和质量。

二、目前我国高校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目前我国高校预算管理的现状可以看出,高校预算管理在预算管理理念、预算编制方法、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我国高校预算管理的质量,进一步影响到高校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深入分析目前高校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找到解决措施是提高预算管理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1.高校预算管理理念落后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预算管理理念决定着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与结果。但是对于高校预算管理的认识,很多人仍然停留在预算就是“计划要钱、计划花钱”的表面阶段,“重分配、轻管理”的思想仍然普遍存在,没有真正从管理的角度去认识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工作及学校整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这种传统的预算管理理念作用下,首先表现在部分高校负责人预算管理意识不强,错误地认为严格按照预算编制来执行预算会使得学校各项工作受限制太多,缺乏灵活性,因此不重视预算管理工作;同时,学校各职能部门通常也认为预算编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事而与自己无关,只要本部门能要到钱、有钱花就够了,实践中也没有很好地配合预算编制工作;而一般的教职员工更不关注学校的预算管理工作,没有为此献言献策。正是由于这些落后的预算管理理念和思想,才使得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不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管理、计划和规范作用。

2.预算编制方法落后

预算编制方法是高校预算编制部门安排年度资金收入和支出计划使用的方法,是预算管理中的关键环节,预算编制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因此,采用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是高校预算编制的核心和关键。在高校预算编制“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指导下,各高校都根据自身情况采用了不同的编制方法。目前,大多数高校都采用了传统的“基数法”来编制预算。即通常在进行预算编制时都是参照的历史数据,这就导致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与预算编制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同时这种预算编制方法也有可能导致由于经费支出不足而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显然,这种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效果与质量,与高校自身的发展规划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发展规划的实施,进而影响到高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3.从预算编制内容看,预算编制内容缺乏精细化

预算编制的内容是预算管理的重点,是预算执行和预算控制的重要基础。预算编制内容涉及高校的收入和支出,高校收入一般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等。高校支出主要由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和其他支出组成。在预算编制内容上,由于高校的收入大部分来源于财政补助收入,内容比较固定,因此在收入预算编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对也比较少;而支出预算是各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支出。由于高校职能部门多,经费使用范围广,因此在进行支出预算编制时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人员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往往没有结合各职能部门的实际情况来考虑预算编制的具体内容,没有把支出具体细化到经费使用单位及具体到该单位每个项目所需要的经费上,这样就导致后续的预算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任意挪用经费的不良现象。同时也给部分相关人员通过设立项目虚假名称来套取资金留下了空间,严重影响了学校预算管理的效果与质量。因此,高校在预算编制内容方面尤其在支出预算编制上应当进行精细化研究,力争明确每项支出的具体名称和具体金额,做到预算内容的精细化,为提高高校预算管理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4.预算执行不严格,预算结果缺乏科学的评价和监督

预算执行是将预算由计划变为现实的具体实施步骤,也是预算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预算执行是否严格,直接关系到高校预算经费的使用效率。但是,由于目前高校预算管理既缺乏完整的预算控制制度,又缺少专业的、独立的预算监督机构,加上高校预算编制方法落后,编制内容缺乏精细化,导致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刚性,造成各部门不顾预算的安排而随意支出经费,造成了经费的极大浪费,影响到高校整体规划的实施与发展。

预算执行的结果直接反映了预算管理的质量,因此,应通过对预算执行效果进行的科学考评来衡量预算管理质量的高低与好坏。而预算管理质量的考评应该建立在科学合理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上。但是,目前各高校尚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与方法,导致预算管理的质量无法科学衡量。预算下达后,对于各职能部门经费使用情况后续也很少进行跟踪调查,造成预算只负责发钱,却不管执行效果如何的局面,大大降低了预算经费的使用效率,导致各职能部门的盲目支出。同时,高校对于预算经费的使用效率也缺乏合理的奖惩机制,对于经费使用合理的部门没有奖励,对于滥用经费的部门也没有惩罚,造成经费使用对象不重视经费使用效果,不利于提高各职能部门合理使用经费的积极性。这种没有把预算结果考评与相关责任人绩效挂钩的情况必然会影响到学校整体预算管理的效果与质量。

三、提高预算管理质量的对策

1.改变预算管理理念

预算管理质量的提高首先在于预算管理理念的转变。高校要把“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预算管理体制真正落到实处,首先要转变过去落后的“要钱、花钱”的预算管理理念与思想,而将预算和管理真正结合起来,使得管理的思想贯穿于整个预算过程。从预算编制、执行到最后的绩效监督,都应该进行严格的管理,使预算管理落到实处;其次,高校预算管理是一个科学、系统而全面的过程,不应将预算管理仅仅作为财务工作的一部分,而应当将其作为高校总体发展的一部分,成为全校每一个人的共同目标。为此,高校首先应重视预算管理工作,为预算管理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和健全预算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规范,并在日常工作中多做宣传,集思广益,在提高高校负责人预算管理意识的同时让每一部门、每一个教职员工都积极参与到预算管理工作中来。最终通过各个部门的共同合作,使高校预算管理落到实处,发挥预算管理应有的作用,提高高校预算管理的整体质量。

2.改进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管理质量

预算编制作为预算管理的起点直接影响着预算管理的质量。因此,要提高预算管理质量首先应该改进预算编制的方法。高校在进行预算编制时首先应按国家要求分别收入和支出进行预算编制。收入预算按来源渠道遵照“积极稳妥”的原则来编制,支出预算按支出用途遵照“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来编制。在支出预算编制方面,针对目前大部分高校使用“基数法”编制支出预算存在的弊端,可以考虑采用“零基预算法”来编制预算。“零基预算法”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对于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基底,不考虑以往情况如何,从根本上研究分析每项预算是否有支出的必要和支出数额的大小。这种预算不以历史数据为基础作修改,在年初重新审查每项活动对实现组织目标的意义和效果,并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排出各项管理活动的优先次序,并据此决定资金和其他资源的分配。采用这种预算编制的方法既能避免“基数法”的弊端,同时由于该方法需要各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因而也有利于调动各部门参与预算编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然,“零基预算法”能够从客观事实出发来安排预算,更科学合理,有利于预算管理质量的提高。

3.建立高校预算编制的分级数据库和项目库并按照数据库和项目库来执行预算

为完善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管理的质量,高校在预算编制时首先应明确预算编制的内容,细化预算编制项目,力争实现预算编制内容的“精细化”管理。“在进行收入预算编制时应分别按照收入的来源进行编制,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应根据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定额和补助标准编列;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和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应分析本年的有关因素并参考上年的情况进行编制。对于支出预算的编制也要按照支出的具体内容分别进行编制。”事业支出(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是各高校支出的主要部分,因此应重点关注事业支出的编制,一般应按照各部门的人数及使用的各设备数量采用定额定员法进行编制,当年没有定额依据的可根据上年的情况考虑高校当年发展规划进行测算编列;针对事业支出编制存在的问题,高校可借鉴国外一些政府部门的做法建立分级的数据库和项目库以细化预算支出编制内容。这就要求各经费使用单位按照自身情况编制支出的数据库和项目库,并且严格按照预算编制的数据库和项目库来执行预算。

具体操作中可首先由各基层支出单位建立本级支出的数据库和项目库,例如系级数据库和项目库;再由各主管单位根据各基层支出单位的情况建立主管部门数据库和项目库,如院级数据库和项目库;最后由学校财务部们根据各主管单位提供的资料,建立校级数据库和项目库。在具体预算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各单位编制好的数据库和项目库执行,严格按照“预算不批复,支出不发生”的原则执行预算支出,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杜绝将预算经费挪做他用的现象产生,从而从根本上改善目前先给经费后报项目的现象发生,进一步保障预算管理的质量。

4.对预算进行预算绩效评价和预算效果监督

西方有句谚语:“在管理活动中,如果没有监督与考核,再美丽的天使都会变成可怕的魔鬼。”以此来形容考核、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对于预算管理而言,没有预算评价与监督,预算管理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因此,高校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如何,需要通过对预算管理进行绩效评价来确定。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主要包括预算编制中的决策评价、预算执行中的过程评价、以及决算中的结果评价。由于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对于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我国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2011年7月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第三条:“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因此,对高校预算绩效进行科学评价,首先应当建立与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相关的各项制度和绩效评价体系,对各预算执行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效益评价,对于随意变更预算项目、项目未完成、经费使用效益低下等情况,可在第二年的支出预算中给予一定比例的扣减。同时,高校应当加强预算绩效监督。绩效监督是高校实行绩效预算管理的可靠保障。通过绩效监督可以对高校预算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一个客观、公正、合理的反馈,并建立一个明确的奖惩制度,从而保证高校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对于因玩忽职守造成高校经济损失或有虚假行为的相关责任人,应给予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总之,绩效评价和预算效果监督是保障预算管理质量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加强预算效果监督,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预算管理的质量。

四、总结

“没有预算就没有一切”。随着国家各项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加强。高校预算管理在满足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要求下,应当充分发挥其财务管理职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针对目前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转变预算管理理念,改进预算管理编制方法,强化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和监督等措施来提高高校预算管理的质量,为高校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法中心.112所高校无一公开经费来源年度预决算信息[N].法制日报,2011-12-2.

[2]许江波,李春龙.中国高校预算管理现状调查与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5).

[3]西安工业大学预算管理办法[Z].2012(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Z].2011(07).

[5]张克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应用分析[J].企业经济,2007(10):25.

[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