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特点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业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银行业特点

篇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直是货币政策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在中国,目前利率市场化还未完全实现,这就限制了通过利率传导的货币政策效果的发挥,而通过银行传导的信贷渠道仍然是当前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主渠道。因此,以组织资金融通任务为主要任务的银行业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在现实经济中,银行资本充足率程度的差异、流动性水平的不同和规模大小的区别使得各个银行表现出异质性特征,这就使得每个银行对货币政策都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对信贷规模具有不同程度的控制力。与国外相比,中国银行业具有市场集中度高、受政策性控制强、有效竞争不充分等特点,因此,关注中国特有的银行业市场结构特征对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对完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银行信贷渠道传导效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在Kashyap、Stein、Matousek和Sarantis的模型基础上,通过选取中国不同类型的57家银行1998—2010年间的面板数据①,对1998年中央银行正式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控制以来的中国银行业结构特征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传导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从银行资本充足率、流动性和规模三方面特征入手,同时引入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虚拟变量,运用广义矩估计(GMM)方法考察了中国银行业结构特征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及内外资银行的传导效应的差异性。

二、相关文献回顾

将银行产业组织理论引入货币政策及其传导机制研究,是近年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Kashyap、Stein和Cecchetti指出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和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2-3]。同时由于有些银行有能力通过非存款资金缓冲流动资产,所以不同的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是不一样的,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关银行业结构特征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反应程度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银行资本充足率特征与银行信贷渠道传导

20世纪90年代初,学术界开始关注资本充足率对银行和经济的影响,随着巴塞尔协议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围绕资本充足率对银行信贷行为和货币政策影响的相关研究更是大量出现。Modigliani和Miller认为,在资本市场完美的条件下,银行的资本水平对贷款没有任何影响,因为银行能够在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以满足贷款的需求[4]。因为MM理论提出完美资本市场的要求过于严格,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满足,所以更普遍的观点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不完善的条件,银行资本可能会影响银行贷款,这也是资本充足率影响银行信贷和经济的理论基础。在实证研究中,学者们试图分析在巴塞尔协议最低资本充足率的约束下,不同资本充足率的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不同影响情况。Peek、Rosengren、Kishan和Opiela认为,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冲击下,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更容易削减它们的信贷供给,原因在于资本不充足的银行由于资金限制而没有能力获得更多的非存款性融资(Non-DepositFinancing)[5-7]。VandenHenvel对美国的实证研究表明,资本约束对贷款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资本约束强化了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途径[8-9]。戴金平等人认为:以提高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行为不仅有效地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和风险意识,而且强化了“逆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10]。

(二)银行流动性特征与银行信贷渠道传导

商业银行流动性(Liquidity)是指银行可以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以及其他支付请求的能力。对于货币政策银行信贷传导渠道来说,货币政策工具如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在针对银行流动性发挥作用,进而改变银行发放贷款的成本或可发放贷款的数量。同时,具有不同流动性水平的个体银行在面对货币政策冲击时也将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效果,这也就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问题。Kashyap、Stein和Ehrmann等人的研究为银行的流动性特征影响货币政策提供了证据。他们指出,当面对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具有充裕流动性的银行能够通过贷款组合、关系型融资等方式抵消货币政策带来的冲击,但是缺乏流动性的银行无法这样做。因此,缺乏流动性的银行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更加有效[11-12]。

(三)银行规模特征与银行信贷渠道传导

一般地,商业银行规模被认定为是一个关于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数量、从业人数、总资产和存贷款规模、中间业务规模、资本金规模以及市场份额等量的指标[13]。许多国外学者把银行资产规模引入到货币政策银行信贷传导渠道进行研究发现: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面对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资产规模小的银行将遇到比资产规模大的银行更严重的困难,因为规模小的银行无法通过提高非存款资金或运用其他金融市场工具来抵消货币政策冲击,它们的资产规模水平也不可能支撑足够多的贷款发放。因此,资产规模小的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更加灵敏[5]。综上所述,当前有关银行产业结构特征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也出现了许多针对美国及欧盟国家的实证研究文献,但由于各国之间的金融制度和监管体系不尽相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尽一致。而对于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的研究,国内学者的关注甚少,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金融结构与货币政策的传导,未能对银行业市场结构与货币政策传导的研究引起足够重视。

三、计量模型设定

在以资本充足率、流动性和资产规模三个典型因素代表银行业特征,研究具有不同特征的银行对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渠道传导效果的文献中,Kashyap、Stein第一次从银行业市场结构特征角度研究了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渠道[14]。其后许多学者分别通过对Kashyap和Stein的修正和扩展,检验了不同国家中银行业结构特征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是Matousek、Sarantis基于Kashyap和Stein模型发展而来的,公式如下[15]:其中i=1,2,…,N,表示不同银行。t=1,2,…,T,表示不同的时期。Lit表示个体银行i在时期t时的贷款数量。ΔRt-j是短期名义利率的一阶差分,用以表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指标。ΔGDPt-j和ΔCPIt-j分别代表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流动性和资本规模特征由zit表示。由于外资银行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配置,可以根据东道国宏观经济环境及货币政策形势对信贷规模做出灵活的调整,而内资银行缺乏替代性选择。因此,Matousek和Sarantis认为外资银行会表现出更显著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他们通过引入虚拟变量,以区分内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特征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不同影响。

(一)模型设定

本文沿袭Kashyap、Stein、Matousek和Saran-tis的研究思路,考虑到本文所选取的样本纵向长度有限,故以增长率代替对数差分项,进而构建针对中国银行业特征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基本模型其中i=1,2,…,N,表示不同银行。t=1,2,…,T,表示不同的时期。l表示滞后期数,此处滞后期选择为1期[16]。Lit为贷款数量,r是利率,表示货币政策冲击变量。zit表示银行特征变量,分别代表资本充足率、流动性和资本规模。CPI和GDP表示货币政策最终效果变量,分别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αi为个体银行影响效果。εit为误差项。对于内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特征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影响是否不同,Haas和Lelyveld曾发现在中东欧国家中,外资银行能够对贷款供给产生稳定性的作用,而在其他文献中没有发现外资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显著影响[17]。为了考察中国具有不同银行业特征的内资银行和外资银行是否对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产生不同影响,本研究中借鉴Matousek和Sarantis计量模型中虚拟变量的设定,引入虚拟变量dum构建模型(2):其中dum为虚拟变量,当dum=1时,代表中资银行,当dum=0时,代表外资银行。其他变量内涵同式(1)中所示。除此之外,考虑到本文样本数量和时期的选取限制,对模型的滞后期选择进行变更,希望能发现更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模型设置。因此,考虑剔除各解释变量的滞后项,模型如下式所示,称之为模型(3)

(二)银行业结构特征指标设定

在计量模型中,对于银行业特征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和资本规模三个指标需要特别计算。而目前文献中采用最多的计算方法如式(5)、(6)、(7)所示,因此,本文亦延续此种做法。其中规模(Sit)用总资产(Ait)取对数进行调整来表示,流动性(Liqit)用流动性资产(一般包括现金、银行间同业借贷和证券)与总资产之比进行调整来表示,资本充足率(Capit)用资本及储备与总资产之比来表示。以上三个特征变量都进行了正规化处理,目的在于使得在相应时期内所有横截面上的观测值的指标总和为0,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式(1)或式(2)来说,交互项rt-j×zi(t-1)的均值总是0,系数γi便可以直接反应货币政策冲击对贷款的平均影响效应。

四、计量检验与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为了揭示统一货币政策实施对具有不同特征银行的短期动态效应,本文研究采用年度面板数据,样本期为1998年至2010年,横截面样本包括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在内的共57家银行构成的银行业市场。关于被解释变量的贷款,以各个银行在不同时期的年度贷款余额取对数取得。关于解释变量,利率(r)选取的是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六个月至一年(含一年)的年利率,代表货币政策的调整;GDP选取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为代表,CPI选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为代表,两者共同反应对信贷需求方面的作用,也可以说是反映货币政策最终传导效果的指标;规模、流动性、资本充足率通过式(5)~(7)获得。本文选用的银行业特征数据和贷款数据来自Bankscope数据库,GDP和CPI数据来自国研网数据库,利率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二)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本文所选取的数据,变量相对较多,横截面单位数量众多,远远大于时间序列跨度,由于GMM方法能够有效地克服解释变量内生性问题及随机误差项异方差和序列相关的问题,本文以GMM估计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就模型总体来看,本文所设定的计量模型整体拟合效果优良,具有统计学意义,横向对比设定的四个模型发现,虚拟变量dum的引入对模型总体和各变量系数的显著性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相较之下,模型(1)的方程显著性和系数显著性最强,是本文得到的银行业结构特征对商业银行信贷渠道影响的最优回归方程。就解释变量的系数来看:第一,资本充足率指标。在四个模型中cap的系数均为负,除模(2)外,此系数都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在模型(1)中,在当期和滞后1期时,资本充足率常表现出不一致性,即在当期资本不充足的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反应灵敏,这与Kashyap和Stein等学者们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然而,在滞后1期时,资本充足的银行又比资本不充足的银行反应灵敏。这说明在货币政策实行紧缩性意图的调控当期,资本不充足的银行会迅速受到来自资本约束的限制,而资本充足的银行还有能力维持原有水平的信贷供给,但是到滞后1期时,资本充足的银行也会逐渐受到资本约束的限制,从而不得已减少信贷供给量。第二,流动性指标。四个模型中系数均为负,与现有文献的理论分析一致,但只有模型(4)在10%水平下显著。总体来看,中国目前银行流动性指标尚未表现出与信贷余额和货币政策冲击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第三,规模。银行规模对银行信贷余额和货币政策冲击在统计上表现出一定的显著性,但是显著程度不及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充足率特征所表现出的相似之处是,在当期和滞后1期时,规模也表现出不一致性,即在当期规模小的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反应灵敏,而在滞后1期时,规模较大的银行又比规模较小的银行反应灵敏。说明规模小的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快速而灵敏,规模较大的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对比中国银行业三个典型结构特征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程度,可以归纳为:资本充足率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最强烈,其次是规模,最后是流动性。第四,作为信贷余额的需求方,GDP系数在四个模型中为正,即来自GDP对贷款的需求增加时,贷款总量也将随之增加,在模型(3)和模型(4)中表现出一定的显著性,而CPI的系数为负,在模型(3)中和模型(4)中显著。这两个系数符号都与理论相一致。第五,虚拟变量dum。系数在模型(2)与模型(4)中均不显著,说明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不会因为银行业结构特征的不同而对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效果产生差异。这一结论虽然与理论预期不符,但就中国实际情况而言,由于中国实行了较严格的资本管制,使得外资银行不能无限制地将资金自境内外转移,那么其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仍然是以现有资金为主,因而并没有表现出比中资银行更为显著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业务特点;性质差异;流动性

一、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

资产负债表是商业银行最重要、最常用的财务报表,它综合显示了商业银行在一年、半年、一个季度或一个月的最后一天所持有的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的存量。透过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一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情况以及经营业绩的相关信息。

首先,我们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与运用。其主要组成部分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表是商业银行的总账单,分为资产、负债两栏,采取复式记账,负债项目标明银行资金的来源,商业银行的资金由自有资金和外来资金组成。银行业务最突出的特点是负债经营。当然,银行总得有一部分压箱底的钱。这部分资金由银行成立时发行股票取得,是银行股东认购的股份资本,即银行的自有资金。加上股东再投资和银行利润中抽取的部分,比如公积金、未分配利润。而商业银行吸收外来资金不外乎:储户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其他银行(同业)拆借资金、国际货币市场借款、客户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发行金融债券等,其中,吸收存款是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主渠道。

其次,商业银行有信用中介的功能。商业银行作为货币借贷双方的“中介人”,通过负债业务(集中社会上各种闲散资金)和资产业务(将集中的闲散资金投放到需要资金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实现资本的融通,对经济结构和运行过程进行调节。这是商业银行的最基本职能,最能反映其基本特征。它将借者与贷者集中起来,促进市场资本的优化配置。

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还可以看出它存在的必要性。金融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以需要商业银行这些间接金融机构,专业化的提供信息甄别服务,解决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通过开展存贷款业务,

二、商业银行的运营性质

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可以看出它的性质。

(一)商业银行是企业,具有企业的一般特征。如:必须具备业务经营所需的自有资本,并达到管理部门所规定的最低资本要求;必须照章纳税;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的和发展动力。

(二)商业银行是特殊的企业——金融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不是普通商品,而是货币、资金,商业银行业务活动的范围不是生产流通领域,而是货币信用领域,商业银行不是直接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企业,而是为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

(三)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银行。首先在经营性质和经营目标上,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目的,在经营过程中讲求营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不受政府行政干预。其次商业银行与各类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也不同。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广泛,功能齐全、综合性强,尤其是商业银行能够经营活期存款业务,它可以借助于支票及转账结算制度创造存款货币,使其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

最后,可以看出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区别。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特殊企业,而中央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都是政策性机构,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将部分负债作为货币流通,同时可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的金融企业。

首先,商业银行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

其次,商业银行又不是一般的企业,而是经营货币资金、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是一种特殊的企业。

再次,商业银行也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

1 不同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为工商企业、公众及政府提供金融服务。而中央银行只向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创造基础货币,并承担制定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行,监管金融机构的职责。

2 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能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并吸收活期存款;其他金融机构不能吸收活期存款,只能提供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金融服务。

三、商业银行的管理策略

篇3

关键词:电子银行;网上银行;业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9-0075-02

20世纪末以来,伴随着金融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金融业创新加剧,新的金融工具与金融产品不断涌现,自1995年10月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成立之后,“电子银行”这一网络时代的金融创新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焦点。电子银行在各发达国家发展迅速,年均增长速度达50%以上。在我国,继招商银行1998年率先推出了网上银行一卡通业务之后,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

发展电子银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被各家商业银行所认同。然而,正如黑客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出现一样,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经营风险和安全隐患。

一、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类型

1.基于风险监管要求的分类

(1)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由于经营决策错误、决策执行不当或对行业变化缺乏响应,而对银行收益或资本所造成的当前影响和长远影响。战略风险在属性上更加普遍和宽泛,银行董事会和执行管理层所采取的战略决策都会对其他风险种类产生影响。战略风险是银行开展电子银行业务时面临的最重大风险之一,如果银行战略的规划和执行出现无效或不当,飞速的技术变革、激烈的同业竞争和该战略的性质都会使银行承受巨大的风险;而如果管理层采取一种过于谨慎的技术跟随战略,也将使银行在一个饱和市场或迅速巩固的市场中没有丝毫立足之地,错失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先机和良机。

(2)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指电子银行由于技术采用不当,或所采用的技术相对落后而造成的风险。电子银行最大的优点在于虚拟性,它无须考虑银行的物理结构,整个交易过程在网络上即可完成,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但是,这种虚拟性的实现高度依赖于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技术和设备。技术风险是电子银行风险的核心内容,也是广大客户最为关心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电子银行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损失。

(3)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违反、不遵从或无法遵从法律、法规、规章、惯例或伦理标准而给电子银行所造成的风险。由于对网上银行经营行为或客户行为的有关法律、法规不明确,往往会产生法律风险。法律风险会使银行面临罚款、赔偿和合同失效,导致银行信誉的贬低、业务机会的受限制、拓展潜力的降低以及缺乏合同的可实施性等。

(4)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风险损失。电子银行业务的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银行内部员工的错误操作或恶意操作以及黑客攻击。

(5)信誉风险。一旦电子银行提供的虚拟金融服务产品不能满足公众所预期的水平,并且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不良反映时,就形成了电子银行的信誉风险。当电子银行出现重大安全事件并被媒体曝光,或由于专用或公用通信线路故障,客户无法使用其电子银行账户时,均会迫使电子银行承担信誉风险。信誉风险还可能是针对整个电子银行界而言的,例如,假如某家有影响力的商业银行因其电子银行业务或电子货币发生危机而出现信誉风险,则相当部分的电子银行客户会很容易将之与其他银行的电子银行安全联系在一起,并误认为所有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都是不安全的。

2.基于电子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分类

电子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而且涉及范围很广,但归根结底无非是由外部环境因素、银行内部因素和客户因素这三种因素引发。按照引发电子银行风险的因素,也可以把电子银行风险分为外部环境风险、银行内部风险和客户风险。

(1)外部环境风险。外部环境风险是指电子银行经营环境原因形成的风险,这些风险虽不在银行控制范围之内,但往往会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经营产生巨大影响。这些风险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消除的,控制这些风险需要从根本上改善电子银行经营的大环境,但这还有赖于政府和社会的进一步努力。这些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电子银行经营的平台构建在互联网之上,而互联网本身的安全漏洞造成黑客、计算机病毒入侵的风险难以消除,这些风险必然会转移到电子银行经营之中,使用户和银行造成损失。二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使得参与电子银行交易的客户身份难以辨认,让网络犯罪分子有机可乘。三是现有法律体系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严重滞后,致使互联网上很多行为游离于法律监管之外,一旦出现纠纷难以追究当事人责任。另外,由于现在公安机关没有统一的电子银行案件受理平台,缺乏集中技术和警力,许多电子银行案件也因为涉案金额过小而被拒绝受理,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网络犯罪的诱因,并最终让银行和客户遭受损失。

(2)银行内部风险。银行内部风险是指银行在开展电子银行业务时因银行自身原因而引起的风险,这是各商业银行应该高度重视的风险。通过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和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能够大大降低此类风险的发生。此类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雇员行为引起的风险,包括:1)内部员工的欺诈行为。如内部员工通过利用其职务之便,盗取客户私人信息,挪用客户资金进行各种风险投资;或通过利用其对计算机运行情况的了解,采取私设账户、伪造存折、改动账表、篡改记录等方式直接将资金转入特定的账户等。2)员工专业知识的欠缺和对业务的漫不经心。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银行的管理者和员工无法完全了解和掌握银行所采用的新技术,从而产生操作风险以及不能提供良好服务的信誉风险。二是银行信息系统风险,包括:1)系统退化引起的风险,这主要指系统的技术指标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要求,使系统不完善、数据不完整或可靠性差,交易处理过程中断或出错。严重的、大范围的系统失效还将引起信誉风险。2)由于信息系统安全防范工作不到位,让病毒或黑客侵入银行系统导致重大的错误和损失。三是银行服务制度不完善引起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1)未提供充分有效的服务信息,客户可能不完全了解有关权利和义务,在使用产品服务时警惕性不高。此时,客户也许会由于服务信息的不明确而提出法律诉讼。2)未保护好客户的隐私。银行未经客户授权,泄露客户金融交易方面的信息。如果客户提出诉讼,银行将要面临法律或法规的制裁。

(3)客户风险。从本质上来说,客户风险作为银行外部环境风险的一种重要形式而存在,但是由于客户风险对电子银行业务经营具有极其严重的影响,所以在此单独列出。客户风险是指银行客户有意或无意的行为导致银行遭受经济损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户恶意行为引起的风险,包括:1)客户否认交易,并要求退还资金。如果银行无法提供证据,证明交易是经客户授权的,那么银行就可能损失资金。2)洗钱。罪犯利用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业务,从事犯罪活动。3)贷款者不履行义务。二是客户无意的行为引起的风险。相当部分的电子银行客户缺乏安全意识,在不安全的电子交易中使用个人信息,使罪犯能利用本应是机密的信息进入客户账号,给客户造成资金损失,而银行则有可能要承担非法交易造成的经济和信誉损失。

二、电子银行风险的特征分析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营销渠道 特点

渠道是商业银行进行市场营销和实现盈利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渠道主要是指银行柜台。银行柜台包括对私柜台和对公柜台,主要面对商业银行的客户办理存取款业务,进而从中获取利润。美国学者罗伯斯(2001)在著作《商业银行发展概论》一书中这样说道:商业银行的渠道主要有:柜台渠道;自助渠道;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五类。在本文中笔者把商业银行的渠道归纳为电话等多种用户终端、自助设备、物理网点以及网上银行和手机等四种类型。并对各个类型营销渠道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论述。

一、商业银行营销渠道的类型

渠道是商业银行实现利益的场所;是商业银行挖掘客户资源的场所;是商业银行维系客户关系的场所;是商业银行进行银行产品营销的场所;是商业银行为客户进行服务的场所。由此可见,渠道是商业银行的利益所在。基于此种情况,渠道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商业银行不仅包括很多个物理网点,还包括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以及POS、ATM等其它营销和服务渠道。总的来说,商业银行的渠道主要包括电话等多种用户终端、自助设备、物理网点以及网上银行和手机等四种类型。

(一)物理网点

所谓的物理网点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各大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是商业银行的主渠道。大型存取款业务都是通过物理网点办理的。

(二)自助服务渠道

自助服务渠道的发展是商业银行早期开发的渠道之一。主要包括ATM、POS等。一些小额的存取款业务或转账客户都可以自助进行处理。减轻了银行工作人员的业务压力,同时也给银行客户提供了方便。自助服务渠道是二十四小时服务的,客户可以随时办理相关业务,即使是在凌晨也可以及时办理相关的业务。

(三)网上银行

网上银行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商业银行渠道。也有人将网上银行称之为电子银行。网上银行具有便捷性的特点,客户在家里就可以办理相关的银行业务。网上银行的出现为商业银行进行渠道建设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电话银行

电话银行主要为银行客户提供二十四小时全天候服务,如果客户需要咨询什么问题都可以通过电话银行来咨询。同时,一些简单的转账或账户余额查询等都可以通过电话银行来办理。电话银行是商业银行为客户服务的主渠道之一。

二、商业银行不同类型渠道的特点

(一)商业银行传统服务渠道――物理网点的特点

商业银行最开始创办的时候采用的服务渠道就是物理网点,物理网点是早期商业银行为银行客户服务的唯一渠道。它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与客户面对面进行交流,在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客户就需要在物理网点进行办理。随着网上银行、自助银行等诸多渠道的产生,物理网点为客户服务的能力似乎是有所降低。不过在金融产品的交叉营销能力上却有大幅提升。到目前为止,物理网点仍然是商业银行为银行客户服务的主渠道。商业银行物理网点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目前,商业银行的物理网点是实现与居民和企业之间实现借贷关系的唯一渠道。资金借贷一般都具有很大的风险,企业与居民想向银行进行资金借贷的时候,通过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等是很难实现的。必须要与银行当面洽谈、核实。所以物理网点就成为商业银行与借贷款人之间进行交易的主要场所。

其次,当前中国的商业支付手段还非常单一,客户想使用各种票据进行支付的话很多条件还不够完善。除此之外,很多企业、单位或居民还不习惯使用票据支付。大家普遍习惯进行现金支付。基于此种情况,商业银行物理网点的出纳服务还是很有需求的,物理网点的这种现金服务能力是其它渠道所无法取代的。

最后,商业银行的物理网点可以实现与客户的面对面交流,进行面对面的金融服务。这样一来,就可以为商业银行实现交叉销售提供机会。对于大多数居民和家庭来说,银行金融产品的购买和选择,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因此,很多居民或家庭在购买银行金融产品之前,都会进行详尽的咨询,最终才会决定是不是购买,该如何买。基于此种情况,很多商业银行到目前为止都保留有咨询人员及影响人员。商业银行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不是所有的客户都具备专业的金融和理财知识,不是所有的客户都对银行的具体业务流程都非常了解。一些对于银行工作人员来说非常简单的问题,到了客户那里往往会变得非常复杂。这就需要银行的咨询人员或营销人员为客户进行详尽的介绍。这也是物理网点作为商业银行主渠道的原因之一。

虽然商业银行的物理网点具有上述如此多的优点,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商业银行的物理网点具有固定性,客户如果离物理网点较远的话,办理业务就相对麻烦;又如,商业银行物理网点的上班时间是固定的,不像网上银行和自助银行那样可以二十四小时为客户服务;再如,如果当天在物理网点办理业务的客户比较多的话,客户就会等待很长时间。最后,由于商业银行物理网点需要很多的人力资源进行工作,也是商业银行最浪费钱财的渠道。维持物理网点的成本相对较高。

篇5

连锁餐饮行业现状

当前连锁餐饮行业的现状是散、乱、差,主要表现为缺乏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多家餐饮企业处于“连而不锁”的状况,部分原料及其管理不规范等。诸多弊病造成连锁餐饮行业增长速度慢,而社会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与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得连锁餐饮企业不得不反思今后的发展方向。部分连锁餐饮店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将连锁的宗旨变成了空话,最初的“521”、“6421”乃至自助型餐饮慢慢退出市场。与此同时,餐饮业的人工成本不断增加、食材价格上涨、房租快速增长等现状,都加剧了中低档连锁餐饮店的生存压力。

也可以看到,中式餐饮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中央厨房化程度逐步上升。中餐连锁企业通过集约化发展来体现其资源组合,并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行业中出现了适者生存、优胜略汰的现象。无论是作业规范化程度、原材料管理,还是卫生管理、连锁餐饮各环节合理的利润分配,都是未来餐饮行业的立足之本,只有整个连锁餐饮生态和谐共处才能够实现行业的快速稳健发展。

连锁餐饮调味特点

从对一个餐饮店的技术支持到对数百家连锁餐饮企业的调味技术支持,成都乐客食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体会到连锁餐饮行业的发展是时展的必然产物,其调味的特点也正逐步凸显。

菜品标准化

众多大型展会、活动中提供的菜品样式,由过去简单的盒饭逐渐演变成标准化配餐。诸如每份餐品中米饭配菜的比例,每份面条中蔬菜、调味料和汤汁的配比,或者是一份菜、一例汤的规格,都根据不同的菜肴样式而进行相应的量化。这样也使得菜品定价清晰、合理,在销售过程中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消费的快捷性。菜品标准化是餐饮行业标准化的前提,也是餐饮行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调味、配料标准化

每一道菜肴,在制作前期从原材料的选取开始,就经过准确计量。这就方便了菜品后期制作时,其调味料也可以精确配比。最终菜品成型时,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每一批次的菜品均口味一致,有效避免成品的口味参差不齐。

调味过程简单化

目前餐饮的调味过程日趋简单化。例如,汤品的制作仅需要5kg汤料加100kg开水熬制即可,简单易行;炒菜的制作只需要预制的调味料、食材配合适量食用油,即可成为标准化菜品。因为制作菜品所需的调味料可以统一调配成型,加工时直接使用即可,调味简单、快捷。

前置调味集约化

在菜品的制作前期,将原料、调味料都按配方比例进行量化处理。例如,制作一份原材料为30kg的香菇肉丝,需要3kg食用油,配合2kg调味料炒制即可完成。按此比例,可以实现100人乃至数万人就餐的标准化作业准备。

风味一致化

菜品最需要保证风味一致化,即每一批次制作的菜品口味一致,品质稳定。普通餐饮企业由于厨师制作同一道菜品时,调味料的添加、火候、时间的掌握很难做到完全一致,成品的风味也就无法保证。今后餐饮企业的菜品将可以保证不同批次风味一致,便于企业对成本和其他相关费用的管控。

口味趋同化

连锁餐饮的菜品由于标准化程度逐渐增高,不同企业同一款菜品的口味逐步接近。例如,多家餐饮连锁企业都提供汉堡,而标准化的制作流程让汉堡的口味呈现趋同化。这是未来连锁餐饮的必然趋势,而餐饮企业若想突出自身特色,需要不断研发风味更加新颖的菜品。

制作简便化

由于菜品的原料、调味料均为提前定量预制,且菜品制作比较简单易学,因此普通员工经过简单培训即可操作,繁琐的操作流程将逐渐被替代。

连锁餐饮行业未来走向

随着消费者的消费要求不断提高,连锁餐饮行业经过不断发展,将淘汰部分餐饮企业。生存下来的企业则逐步向着去厨师化、品牌化、风味特征化等方向发展。

品牌化发展加速

未来会有相当一部分餐饮连锁企业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级餐饮品牌,并呈现品牌化发展趋势。诸如真功夫、小肥羊、麻辣空间等餐饮企业,将不断凸显其品牌力量的优势。这种趋势势在必行,也是每一个连锁餐饮企业的必经之路。品牌化发展也会促进企业规范化进程,并最终实现行业的良性发展。

风味特征化明显

餐饮企业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开发出风味特征明显的菜品。一个企业拥有良好的菜品风味,同时又能保证菜品风味的稳定性,是区别于行业中其他企业的关键。风味特征化、菜品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相辅相成,将为餐饮企业带来更为明显的竞争优势。

消费者认可度不断提高

随着餐饮企业对消费者的认知不断加深,可以发现在当前社会中,消费者更关注菜品的质量而非数量。企业为了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就要不断提高自身质量。经过这种良性竞争和发展,消费者的认可度也会随之上升。

连锁餐饮经营面积越来越小

由于对厨房的专业化要求降低,连锁餐饮企业的经营面积可逐渐减小,甚至只要有3平方米的面积即可经营连锁餐饮。这将会是未来几年中式餐饮的发展趋势,小面积经营不但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在选择上也更灵活,还能突出企业的创新思想。小面积经营也将实现更多餐饮企业的连锁发展。

连锁餐饮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现在国家和社会大力提倡节俭消费,人们的这种消费习惯将逐步养成。高端餐饮逐渐退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连锁餐饮的发展。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不够用,收入逐渐增多。因此,家庭就餐将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在外就餐。潜力巨大的市场能够相应的促进连锁餐饮企业的发展,也将激励连锁餐饮企业的质量不断提升。

篇6

应用计算机等高科技管理手段才能实现库存管理整合化、集成化、准时化、同步化、信息化和建立计算机整合管理的信息沟通基础,才能提高各个环节中对物资需求计划科学、准确地预测,以降低库存水平和库存持有成本。 在生产型企业中并不是对所有的物资都实现“零存货”控制,所以在选择“零存货”物资品种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全成本核算,才能加强对“零存货”的量化考核。例如海信的零存货管理是建立在整个企业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上的。它每年都要事先做好下一年的年度计划,如年度的销售额、产量、市场占有率、销售网点等。5.1.2高新技术的物流设备。

要实现“零存货”,仅靠“软件”是不行的,还必须有与之匹配的“硬件”才行。目前国内大部分生产型企业的物流设施设备现状已经阻碍了“零存货”实现,提高物流设备高技术含量,加快物流设施设备的更新已是刻不容缓。

要使采购方做到“零存货”,最大限度地降低物资的储存成本,必须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把物资采购各环节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电子商务系统。完善合理的系统运营,为物资供应各环节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以使采购方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将库存管理通过网络与其供应商、客户和本身有效地联成一个整体,打破个人和厂商固有的边界,以最快的速度将最广阔的库存信息集中起来供企业使用,这样便可以使所有工作都在网上进行,有效加速物资和资金的流动,实现“零存货”。

生产型企业所面对的市场包括物资资料采购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这两个市场影响的因素是不一样的。对于销售市场,产品就是它所面对的终端,它是一个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并且在不同的地区对不同的产品的需求量也是不同的,对于在不同时间也是变化的。要想做好“零存货”对市场做好充分的研究也是必要的,使库存量的预测与市场实际所需相一致。采购市场是生产成品所需原材料所面对的市场,在接收订单后采购部门要及时地制定合理的采购方案,一方面追求采购总成本的最低,一方面满足市场的需求。

物资消耗特点是选择如何实施“零存货”管理的重要依据。只有准确地掌握各类物资消耗的特点,才能在不影响物资使用的情况下,确定出合理的“零存货”储备方案。比如一些消耗规律性比较强的通用物资,可通过加强计划管理,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采取随用随购的方式不设库存,实施“零存货”管理。需要做好对物资消耗规律的预测、分析,同时要采用高效率、科学的库存管理系统。企业实施零存货应以既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又不影响其物流成本和营业利润为前提,从多方面考虑在什么时候、在哪方面可以实施、如何实施,从而达到成本最低的目的。我国企业已逐步认识到降低存货对提高利润水平,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性,零存货管理思想正被广泛接受。

一个企业如果想要成功的实施零存货的管理模式,必须要具备严格的物质环境的支持,简单的来说就是要有先进的生产方式,强大的配送体系等诸多方面的支持配合,即必须有可运行的物质环境。细化到具体实施的条件,可以总结为生产方面拥有健全的采购、存储及供应链物流管理,合理的销售方式作为配合,并且能够有效防范周遭因素突变可能造成的损失。

企业从多角度考虑,选择最优的供应商,而且统一从供应商订货还可以获得最大批量优惠,应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关系,确保供应渠道的稳定,实现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订货,最大限度降低存货量,达到零存货的目的。

篇7

关键词: 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 就业价值取向 价值引导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

1.人职匹配理论。

人职匹配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特质――因素论和人格类型理论。特质――因素论最初是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帕森斯提出的,是进行职业选择和指导的经典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人与相应职业的匹配分为三个步骤,这是职业选择的关键。首先,利用心理测量等多种手段,对个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评价,了解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和身体状况等个人特质。其次,分析个人从事各种职业所要具备的条件,了解职业的各种信息,包括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因素。再次,在准确评估个人特质和职业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人职匹配,帮助个人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人格类型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创立的,将人格和职业各分为六种类型,认为不同的人格分别有相对应的职业类型。

2.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注重个体心理、背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动态影响,提出自我效能、Y果预期和个人目标三个变量因素,认为它们交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的职业选择及后期职业发展。该理论提出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子模型:职业兴趣模型、职业选择模型和工作绩效模型。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激发了个体的职业兴趣;职业兴趣又和个体背景因素、环境因素等变量共同促进个体职业目标及职业选择;职业目标及职业选择进一步产生职业行为,形成工作绩效;工作绩效转而影响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形成良性的动态反馈回路。

二、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单位用人标准

1.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工业生产现场工程师的培养。一般地方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服务区域经济,满足市场需求,适应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他们从事现代工业工程现场的生产、设计、研发、运行、维护、管理、服务等工作,具备工程项目运行能力。基于现代现场工程师的职业要求,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注重道德素质、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调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规范的工程素质的培养。

2.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单位用人标准。

对相关就业单位走访调查后了解到,现代工业企业重视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毕业生首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有责任心,具有一定的职业忠诚度和企业忠诚度。其次,绝大部分企业要求毕业生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第三,要求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有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第四,由于工程应用型用人单位的工作性质,出差多、环境差,要求毕业生身体强健,能吃苦耐劳,某些用人单位甚至把这一要求放到首位。第五,多数企业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善于人际交往和交流沟通。

三、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

1.受社会现实环境影响,功利色彩浓厚。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思想出现多元化趋势,大学毕业生受其影响,就业价值观也趋向多元化。在社会现实环境的影响下,某些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呈现浓厚的功利化色彩。某些毕业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有追名逐利现象,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追求自我的最大利益和幸福感,忽视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责任感。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毕业生受行业发展影响,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只要认真做准备积极应聘,基本都能找到相关工作机会。某些学生都优先选择工资较高、福利待遇更好、发展前景良好、单位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和岗位,甚至某些学生已经和就业单位签约,为了稍高的物质待遇违背诚信观念选择毁约。

2.受家庭观念影响,地域观念较强。

当前大学毕业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对家庭的依赖性比较大,父母也不希望唯一的子女远离家乡到外地工作,再加上外地生活成本等原因,促使他们回到家乡附近的大中城市工作。也有某些学生因为已经适应和熟悉了学校所在城市的社会生活、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加之家乡附近大中城市没有合适的工作,选择学校所在地就业。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就业的非生源地的大学毕业生很少,除了与家乡距离较远的原因外,与这些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太大、竞争激烈等现状有很大关系。以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为例,绝大部分学生选择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主要原因是该院90%的学生生源来自江苏,苏南生源的学生回家乡工作,来自苏北及经济较落后省份生源的学生,如果家乡没有更好的选择,基本也会在学校所在地南京和经济发展更好的苏锡常找工作。

3.受学校教育影响,专业认同度较高。

经过学校四年专业教育的培养和学习,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就业择业时专业对口率高,体现了较高的专业认同度。以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为例,该院某些学生在高考选择报考学校、专业时有很大盲目性,甚至很大比例的学生属于高考失败、被调剂过来的。他们因为高考充满挫败感,对学校和专业都不了解,没有专业热情和求知欲。经过学院的教育培养和专业氛围的熏陶,大四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了解程度有很大的提高,再加上工业行业的整体就业形势较好,学生就业过程中专业认同度较高,因此,工作的专业对口率和相关度较高。

4.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就业期待值与现实有差距。

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前,很少有相关的社会实践经验,也缺乏专业实习经历,不了解行业工作的实际情况。某些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现实条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一味追求理想中的高薪、轻松、环境好的工作,就业期待值与现实存在差距。以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为例,和专业对口及专业相关的工作,大部分需要长期或者经常出差,很多企业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某些岗位工作强度比较大。某些学生不愿意从事经常或长期在外奔波的工作岗位,宁愿放弃工资待遇更高的工作岗位,希望在环境较好的办公室安稳上班,缺乏吃苦耐劳和拼搏精神。某些毕业生工作后无法适应就业单位的工作节奏和压力,选择频繁跳槽或辞职考研究生。

5.受心理年龄特点影响,就业选择盲目,容易受引导。

大学毕业生年龄在22岁左右,处于青年中期,他们思维灵活,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同时在心理发展上具有矛盾性和两面性。因为一直生活在学校相对单纯的环境中,还未正式踏入社会,没有经历社会现实的洗礼,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还不成熟,思维也存在主观片面性,容易受外界引导。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扩大。某些毕业生没有甄别各种就业信息的能力,对将要从事的职业和就业单位缺乏全面的了解,容易受到已毕业学长、同学、网络等外界片面信息的影响,在功利性的驱使下做出盲目的判断和选择。

四、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措施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进行科学的人职匹配。

根据人职匹配理论,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深入了解职业,选择和自己人格类型相适应的职业和岗位,这是形成科学就业价值观的基础。首先,要建立类型齐全、多方位的职业测评系统,使学生客观、全面地认清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人格类型、就业价值观念等个人特质,在求职就业上做到心中有底。其次,要对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和岗位进行分析、比较,了解用人要求、人才需求、行业发展前景、工资、福利待遇等,使毕业生心中有怠T俅危在对毕业生个人和就业单位、岗位的全面分析后,学校、就业单位、毕业生要加强交流、沟通,利用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就业咨询、面试等多种方式,使毕业生心中有谱,促进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有效匹配。最后,要不断研究、调研工业行业就业单位的用人标准,以此为基础调整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2.突出正面宣传,营造良好的就业价值观舆论氛围。

针对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学校、家庭、社会要重点进行与就业相关的正面宣传教育,共同营造良好的价值观舆论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首先,在社会层面,要加大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面新闻的宣传力度,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政府要担负起对新闻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监管责任,使主流媒体发挥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在电视、报刊、网络各大门户网站、手机媒体、微信、微博、QQ等传播媒介中,要广泛宣传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特别是为国家做出贡献、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典型,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新时期劳模、基层就业榜样人物等,对在艰苦行业和边远地区就业的大学生要给予足够的物质补贴和荣誉,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鼓励大学生将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操,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繁荣富强增添力量。其次,在学校层面,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挖掘优秀校友、行业杰出人物、优秀教职工和在校优秀大学生资源,大力宣传他们艰苦奋斗、奋发进取的精神和行为及优秀品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择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优化学校的校风、学风。在家庭层面,家长要配合学校,做出表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家规,正家风,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3.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提高学生就业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关注学生的就业心理,帮助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对从事某种活动的结果预知的准确度,从而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良性动态循环。经过适当的人职匹配,学生对自身和将要从事的职业有客观、全面的了解,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就业单位的用人标准,增强学生对从事职业的感性认识和体验,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职业发展能力。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消除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利用心理团辅、专业课程、社团设计活动,增强学生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自信的就业心态,培养工程师和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需要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的协调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社会实践、走访用人单位、加强实践教学、开展科技创新等方式增强学生专业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及对工业行业的感受;通过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求职简历和面试技巧、创新创业方面的活动,锻炼学生的求职能力,明确职业目标和学习发展的重点。第二,社会认知职业理论重视环境因素对职业兴趣、职业选择、工作绩效的影响,因此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构建有利环境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增添助力。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联合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就业单位、社区、专业职业指导机构,打造内容丰富、数据翔实、方便快捷的开放性职业信息网络平台,内容包括就业形势、国家相关政策、行业标准,就业单位、就业指导和咨询、职业规划和培训、招聘信息、毕业生就业信息、典型案例、沟通交流等。第三,利用课堂、主题班会、社团活动、企业实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方式,发掘学生身边榜样,发挥朋辈效应,对激发学生职业兴趣、选择职业也能产生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功.大学生职业发展理论述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

[2]章跃,朱永江.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

[3]孙素芹,顾永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架构与依据[J].现代教育管理,2012(9):72-75.

[4]何露霞.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动向[J].继续教育研究,2015(9):78-79.

[5]徐静娴.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5(9):299-300.

篇8

关键词:电子银行业务 商业银行 发展

一、电子银行业务的定义及特点

着眼于国内,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在于2005年11月11日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中对电子银行业务做了如下定义:“电子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的银行服务。电子银行业务包括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展的银行业务(简称网上银行业务),利用电话等声讯设备和电信网络开展的银行业务(简称电话银行业务),利用移动电话和无线网络开展的银行业务(简称手机银行业务),以及其他利用电子服务设备和网络,由客户通过自助服务方式完成金融交易的银行业务。”

与传统的银行柜台业务相比,电子银行业务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电子银行为客户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

传统柜台业务的办理通常需要考虑时间、空间因素,非上班时间、距离太远、业务办理人数太多等都是传统银行面临的缺陷,相比之下,电子银行业务可以让顾客享受到便捷的服务,不受时间、空间和用户人数的限制。经营方式的创新,有利于银行业务的拓展,同时降低了银行的服务成本,在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电子交易易操作、速度快。

传统柜台业务需要客户亲自前往银行,通过填写纸质业务单办理相关业务。而业务单的须填写信息繁琐,致使客户花费在填写业务单上的时间过多,降低了银行的业务办理效率。而电子银行的交易过程为无纸化,用户须填写信息较少,操作步骤简洁且易学,更重要的是业务办理的速度快,为客户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服务,因此深受客户们的喜爱。

二、国内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新兴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在迅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同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创新尤显重要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均来自于贷款,对电子银行业务产品创新的投入普遍不足,因此该市场的产品差异性不足。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需要提供更具特色需求度更大能为客户提供更多便利服务的产品,只有这样银行才有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可能。

(二)依靠互联网进行业务办理,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和操作风险

与传统银行业务不同,电子银行业务处于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其依托的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具有共享性、开放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促使银行的业务系统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电子银行的产品创新如工商银行的“融e购”、兴业银行的“兴业宝”、“兴业红”及“智盈宝”等使政府、银行、企业、个人之见的数据交换越来越频繁,同时黑客技术、密码破解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给银行带来的威胁越来越大,致使银行面临着技术风险的严峻考验。

三、积极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以提升商业银行绩效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电子银行业务安全性

消费者对电子银行业务产品及相关交易过程安全性的担忧成为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阻碍之一,因此,为了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提升其对银行绩效的贡献程度,商业银行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采取先进的网络安全保护措施来加强电子银行业务的安全性,例如采用统一的认证体系、多重身份验证等来消除网上银行消费者对安全性的担忧。

(二)避免盲目扩张银行规模,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规模效率告诉了我们,银行的效率与规模呈现的U字型,即银行效率并不会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而一直增长。因此,将银行规模控制在适当范围内,是每一个银行面临的十分艰巨的任务。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在资产规模、人员规模及业务种类等方面都占据了极大优势,这使它们开办电子银行业务变得相对容易。然而资源的过度投入与浪费、人员的冗余,不仅不会为国有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收益,相反会阻碍银行的发展,降低银行效率,对银行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对电子银行业务的规模进行控制,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人员进行适当的缩减,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三)扩展电子银行服务种类,提升电子银行服务质量

为了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银行业中有一席之地及吸引更多的客户,各家银行应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研发新型电子银行业务产品,开发更便捷的服务功能。譬如开通水电交费、交通罚款交费等服务等,可以极大地提升银行产品的附加值。总而言之,各商业银行应以加强客户体验为中心,通过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水平来创造出更多的功能多样、操作剪标、风险低的电子银行业务产品,使电子银行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郭畅.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9

[2]栗卉.电子银行业务对银行绩效功效效率的测度研究[D].湖南大学,2014

篇9

着眼于国内,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在于2005年11月11日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中对电子银行业务做了如下定义:“电子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的银行服务。电子银行业务包括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展的银行业务(简称网上银行业务),利用电话等声讯设备和电信网络开展的银行业务(简称电话银行业务),利用移动电话和无线网络开展的银行业务(简称手机银行业务),以及其他利用电子服务设备和网络,由客户通过自助服务方式完成金融交易的银行业务。”与传统的银行柜台业务相比,电子银行业务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电子银行为客户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传统柜台业务的办理通常需要考虑时间、空间因素,非上班时间、距离太远、业务办理人数太多等都是传统银行面临的缺陷,相比之下,电子银行业务可以让顾客享受到便捷的服务,不受时间、空间和用户人数的限制。经营方式的创新,有利于银行业务的拓展,同时降低了银行的服务成本,在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电子交易易操作、速度快。传统柜台业务需要客户亲自前往银行,通过填写纸质业务单办理相关业务。而业务单的须填写信息繁琐,致使客户花费在填写业务单上的时间过多,降低了银行的业务办理效率。而电子银行的交易过程为无纸化,用户须填写信息较少,操作步骤简洁且易学,更重要的是业务办理的速度快,为客户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服务,因此深受客户们的喜爱。

二、国内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新兴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在迅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同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创新尤显重要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均来自于贷款,对电子银行业务产品创新的投入普遍不足,因此该市场的产品差异性不足。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需要提供更具特色需求度更大能为客户提供更多便利服务的产品,只有这样银行才有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可能。

(二)依靠互联网进行业务办理,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和操作风险与传统银行业务不同,电子银行业务处于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其依托的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具有共享性、开放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促使银行的业务系统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电子银行的产品创新如工商银行的“融e购”、兴业银行的“兴业宝”、“兴业红”及“智盈宝”等使政府、银行、企业、个人之见的数据交换越来越频繁,同时黑客技术、密码破解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给银行带来的威胁越来越大,致使银行面临着技术风险的严峻考验。

三、积极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以提升商业银行绩效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电子银行业务安全性消费者对电子银行业务产品及相关交易过程安全性的担忧成为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阻碍之一,因此,为了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提升其对银行绩效的贡献程度,商业银行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采取先进的网络安全保护措施来加强电子银行业务的安全性,例如采用统一的认证体系、多重身份验证等来消除网上银行消费者对安全性的担忧。

(二)避免盲目扩张银行规模,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规模效率告诉了我们,银行的效率与规模呈现的U字型,即银行效率并不会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而一直增长。因此,将银行规模控制在适当范围内,是每一个银行面临的十分艰巨的任务。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在资产规模、人员规模及业务种类等方面都占据了极大优势,这使它们开办电子银行业务变得相对容易。然而资源的过度投入与浪费、人员的冗余,不仅不会为国有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收益,相反会阻碍银行的发展,降低银行效率,对银行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对电子银行业务的规模进行控制,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人员进行适当的缩减,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城外地方性银行;金融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2)02-0068-03

近年来,股份制、城市商业银行为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不断加大在注册地以外城区设立分支机构的力度。据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组织对辖区经济较为发达的河北邯郸、唐山、保定、秦皇岛。山西临汾、大同、晋中、长治,内蒙古赤峰、鄂尔多斯、包头、呼伦贝尔市(以下简称“12市”)进行调查显示,近年域外银行业机构(指总行设立在区域以外的银行业机构。包括工、农、中、建、交、农发、邮储、异地城市商业银行等)特别是域外地方性银行大量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在促进金融服务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不正当竞争、资金外流、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等问题,应引起关注。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一)分支机构快速拓展

截至2011年4月末。12市共设有域外银行业县及以上分支机构1831家,比2008年同期增加191家,增长11.7%;占12市全部县及以上银行业机构总数的86.4%。其中,工、农、中、建、交、农发、邮储等全国性银行业机构比2008年同期增加161家,增长10%(邮储银行增加141家,增长60.5%);域外城市商业银行增加30家,增长107.1%,增幅居域外银行业机构之首(见图1)。

(二)存款份额大、增速相对较慢,域外城商行增速快

截至2011年4月末。12市域外银行分支机构存款余额占全部存款的71.6%。比2008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仍占有7成以上的份额:12市银行业机构全部存款、地方法人机构存款、域外银行分支机构存款余额分别较2008年同期期均增长22.3%、23.4%和21.9%,域外银行业分支机构存款增速分别比全部存款、地方法人机构存款低0.4和1.5个百分点。同期域外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存款期均增长76.4%,增长速度最快(见图2)。

(三)贷款份额大、增速较快,域外城商行增速最}夹

截至2011年4月末。12市域外银行业分支机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71.14%,比2008年同期上升3.1个百分点;12市全部银行业机构贷款、地方法人机构贷款、域外银行分支机构贷款分别较2008年同期期均增长24.8%、20.5%和26.7%。域外银行业机构贷款增速分别比全部贷款、地方法人机构贷款快1.9和6.2个百分点。同期域外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贷款期均增长155.9%,增长速度最快(见图3)。

(四)存量、增量存贷比上升较快

2011年4月末,12市全部银行业机构、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域外银行业分支机构存贷比分别为55.9%、56.8%和55.5%,分别比2008年同期上升3.2、-4.2和6个百分点;其中域外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期间上升44.6个百分点。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12市全部银行业机构、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域外银行业分支机构增量存贷比分别为78.4%、66.2%和83.2%。分别比2007年5月至2008年4月上升36.4、16.1和45.8个百分点:其中域外城市商业银行上升43.8个百分点。

(五)域外银行机构人均存贷款多、增长快

2011年4月末,12市全部银行业机构、地方法人机构、域外银行分支机构人均存款余额分别为1573、1141和1852万元。与2008年同期相比期均分别增长12.86%、9.25%和13.25%。域外银行分支机构分别比全部银行机构、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快0.39和4个百分点,其中域外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同期期均增长24.6%,比地方法人机构快15.35个百分点。12市全部银行业机构、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域外银行分支机构人均贷款余额分别为879、648和1029万元,与2008年同期相比期均分别增长22.27%、9.85%和27%。域外银行分支机构分别比全部银行机构、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快4.73和17.15个百分点,其中域外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同期期均增长51.01%,比地方法人机构快41.16个百分点。

(六)域外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员工相对较多

2011年4月末,12市全部县及以上银行业机构平均每机构有员工63人,域外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平均每机构有员工116人,比全部县及以上银行业机构多53人。多84.13%。

(七)营业场所面积相对较小

2011年4月末,12市地方法人银行、全部银行、域外银行、域外城市商业银行县及以上机构平均每个营业场所面积分别为3111、2099、1621和1541平方米。域外银行、域外城市商业银行县及以上机构平均每个营业场所面积分别是地方法人机构的52.11%和49.53%。

(八)经营效益较高、增速相对慢

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12市域外银行业分支机构人均实现利润34.8万元,是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的2.9倍,是全部银行业机构的1.7倍。与2007年5月至2008年4月相比。全部银行业机构、地方法人机构和域外银行业分支机构人均实现利润期均分别增长24.78%、39.81%和15.96%,域外银行业分支机构分别比全部银行业机构、地方法人机构低8.82和23.85个百分点。

二、引发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大量外流,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一是域外银行业机构的总行设在域外异地,具有调度其分支机构资金的职权,致使分支机构大量资金外流。首先,资金外流数量大、占比高。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12市域外银行业分支机构净流出资金2831.9亿元,占其期末各项存款余额的18.97%、各项贷款余额的34.15%,占全部银行业机构净流出资金额83.89%。其中,域外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净流出资金增速快,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比2007年5月至2008年4月期均增长50.87%,比同期全部净流出资金增速快40.25个百分点。

二是外贷、外拆资金占比高,增速快。2011年4月末。12市全部银行业机构、域外银行分支机构外贷资金余额分别为98.7和96.7亿元,域外银行机构外贷资金余额占97.97%;与2008年同期相比,期均分别增长37.72%和50.97%,域外银行分支机构外贷资金期均增速比全部银行业机构外贷资金期均增速快13.25个百分点。12市全部银行业机构、域外银行分支机构外拆资金余额分别为210.8和195.3亿元,域外银行分支机构外拆资金余额占92.65%:与2008年同期相比。期均分别增长55.84%和64.47%,

域外银行分支机构外拆资金期均增速比全部银行业机构外拆资金期均增速快8.63个百分点。

三是当地社会各界满意度较低。信贷资金大量外流,影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域外银行在本地设立分支机构的满意度较低。据对12市6000名公务员、12000名城乡居民问卷调查显示,分别有60.2%和59.9%的认为域外银行在本地设立分支机构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二)易诱发不正当竞争

域外银行业机构新设的分支机构,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争夺原属地银行业机构的市场份额,部分域外银行业分支机构采取给协储费、发放纪念品等不正当手段拉拢客户。原属地银行业机构为保住现有客户资源,被迫相互效仿,进而易引发不正当竞争。据对12市6000名公务员、6000名银行业员工和12000名城乡居民调查,反映域外银行业机构在本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存在不正当竞争的分别占32.1%、40.2%和32.1%。

(三)不利于当地金融秩序稳定

新设域外银行业分支机构,必然与属地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和先期设立的域外银行业分支机构产生业务交叉和竞争,容易造成企业账户、存款等在不同银行业机构间的频繁搬家,同时引发银行业机构间的矛盾,不利于当地金融秩序的稳定。据对12市6000名银行工作人员调查,31.1%的认为域外银行业机构在本地设立分支对当地金融秩序有不利影响。如2010年11月,一域外商业银行在大同市设立分支机构,采取多种手段争抢优质客户,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吸收存款8.4亿元,其中对公存款达6.8亿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域内金融秩序的稳定。

(四)对小企业和“三农”支持相对不足

域外银行业机构多设在地市级城市所在地,最基层的也设在县城,其信贷支持重点主要为大中企业,对小企业和“三农”支持相对有限。截至2011年4月末,12市域外银行业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中,大中型企业贷款占69.2%。而小企业和“三农”贷款仅占9.9%,比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低56.3个百分点。

(五)加剧高级专业、管理人才争夺

域外银行业机构跨区设立分支机构,需从当地招聘员工,且多要求有多年金融从业经验的高级专业、管理人员,其待遇普遍比当地法人银行业机构高,造成当地法人银行业机构员工频繁跳槽。如2010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在长治市设立分支机构,仅该市商业银行就3名员工跳槽,其中2名为有管理经验的中层领导,且有相当的客户资源。当地法人银行既流失了人才,又流失了客户资源和业务,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三、对策建议

(一)统筹规划银行业机构发展

相关部门从当地实际出发,依据当地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统筹规划银行业机构发展,既要满足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又要坚决防止“抢地盘”的盲目机构扩张,确保银行业机构特别是域外银行业机构有序设立、健康发展;同时,引导域外银行业机构结合自身实际,逐步优化分支机构布局,适度增加重点地区的网点数量,鼓励其重点填补农村及落后地区金融布局和服务空白。

(二)加大政策引导、约束和金融监管力度

从实际出发,制定实施相关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域外银行业机构将吸收资金用于当地经济建设;同时,研究设定域外银行业机构吸收资金用于当地的最低比例。减少当地资金外流。加强对银行业机构的监督管理,从市场准入、系统接入、日常经营等方面,对银行业机构进行严格规范,促使其稳健经营、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区域金融秩序。

(三)加强行业自律和银行业机构间的合作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引导银行业机构发挥自身优势,自觉维护银行业合理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共同抵制不正当竞争行为,促进区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域内、外银行业机构之间的合作意识,积极开展在通存通兑、银行卡、国际业务、同业往来、银团贷款等方面的合作。集中优势资源,有效发挥整体合力,共同支持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