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转让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公司转让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险公司转让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保险保障基金 立法现状 立法改进

引言

在2007年1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总理直接点名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多年来第一次在全国金融会议上点名批评的保险公司。也是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保监会”)首次动用保险保障基金处理的案件,被称为“中国保险第一案”。这个案例的具体情况如下:

2005年,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在新华人寿审计中发现,其为北京的三家公司提供了累计8亿元的担保。2006年,保监会正式派出检查组,开始对新华人寿资金运用问题进行调查。调查发现,新华人寿董事长关国亮在任的8年间,累计挪用公司资金 130亿元,或被拆借给形形的利益伙伴入股并最终控制新华人寿;或用于大规模违规投资房地产等领域。2006年12月底,关国亮被正式免除董事长职务。“2007年5月29日,中国保监会网站在其行政许可栏目下《关于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的批复》。该批复显示,保监会使用保险保障基金购买了新华人寿22.53%的股份。这是该基金自2005年成立以来的首次运用。该批复是5月24日作出的。保监会同意隆鑫集团有限公司、海南格林岛投资有限公司和东方集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将所持新华人寿12000万股、9012万股和6024万股股份全部转让给保险保障基金。转让后,保险保障基金共持有新华人寿27036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2.53%。保监会要求新华人寿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股权转让手续并相应修改公司章程”。人们看到的是该案件的结果,但对于挽救新华人寿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知之甚少。保险保障基金是如何运用的?其运用的法定条件是什么?目前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完善?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简介

我国保险保障基金是根据《保险法》和《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由保险公司缴纳形成,集中管理,统筹使用,用于救助保单持有人、保单受让公司或者处置保险业风险的非政府性行业风险救助基金。1995年《保险法》第96条首次对保险保障基金进行了原则性规定。2004年12月中国保监会《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2005年,各保险公司将已提取的保险保障基金缴入中国保监会开立的保障基金专户,保障基金实现集中管理。2006年保障基金理事会成立。2008年9月,中国保监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颁布新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设立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依法负责保障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公司成立后,保障基金理事会自行终止(任建国,2013)。

现行保险法第100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缴纳保险保障基金。保险保障基金应当集中管理,并在下列情形下统筹使用:在保险公司被撤销或者被宣告破产时,向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提供救济;在保险公司被撤销或者被宣告破产时,向依法接受其人寿保险合同的保险公司提供救济;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保险保障基金筹集、管理和使用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第165条对违反本法规定,未按照规定缴纳保险保障基金或者提取公积金的行为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从《保险法》来看,整体而言对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规定是比较简单的。

2004年12月,我国保监会了《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在2008年9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三家单位共同制定了《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之日起施行, 2004年的规定同时废止。该《办法》对保险保障基金的管理使用等问题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我国保险保障基金使用条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

《保险法》第100条规定了保险保障基金使用情形。《办法》第16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动用保险保障基金: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依法实施破产,其清算财产不足以偿付保单利益的;中国保监会经商有关部门认定,保险公司存在重大风险,可能严重危及社会公共利益和金融稳定的”。《办法》规定的使用条件显然更加细化,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保险公司被依法实施破产的规定需要进行细化

根据《保险法》第90条规定“保险公司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二条规定情形的,经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同意,保险公司或者其债权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整、和解或者破产清算;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对该保险公司进行重整或者破产清算”。而《破产法》第2条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上述内容主要问题在于:

第一,保险公司破产的判断。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破产法》规定的一般企业的破产标准对指导保险公司破产意义不大。当保险公司出现流动性危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即符合流动性破产标准时,可以动用保险保障基金予以解决,而资产负债标准,即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则更无法体现保险公司的危机性,因为保险公司本身就是高负债经营。以上标准均不能有效地起到预警作用,帮助保险监管机构进行及时的干预,因此,为了更好的防范和化解保险公司的风险,应该尽快明确保险公司破产的偿付能力标准,即监管性标准。

第二,保险保障基金救济的时间点。根据《办法》规定的“保险公司被依法实施破产”,是指破产程序开始一直到破产程序结束这个过程还是指破产程序终结。

从英国等国的相关制度看,在救济的时间点上,保险公司进入破产程序与否,不是保障基金提供救济的前提条件。保险公司遇到财务困难、未正式进入破产程序前,无法及时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保险保障基金也可代为履行。只要监管机构认定保险公司有可能不能履行其债务,该保险公司就可被界定为处于财务困难状态,保险保障基金就可结合其他情况实施救济,其中包括代为向保单持有人履行合同义务。这样就可以基本保证启动破产程序前后的无缝连接(龙翔,2011)。

第三,保险保障基金可否在重整程序中对保险公司进行救济。保险保障基金制度最为核心的是对保单持有人进行救济。尽管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可以对保单持有人给与救济,但毕竟是有限的。从理论上说,保险保障基金为所有的保险合同的延续提供支持就是对保单持有人的最好的救济(龙翔,2011)。当通过重整程序可使保险公司恢复经营时,保险合同也可得以延续,保单持有人的利益也得到了保护。保险监管机构在保险公司被撤销或者被宣告破产前介入,可采取各种措施化解风险,以避免保险公司被撤销或者被宣告破产。如果保险保障基金不能在此阶段予以使用,保险监管机构缺少了有力的武器,各种措施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换言之,这时正是保险保障基金发挥作用的关键时刻,即它可向相关的保险公司提供借款、补助、担保等,促成保险合同的转让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并,使保险合同予以延续,问题得以平稳、快速地解决,对保单持有人和市场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从这个角度看,保险保障基金在保险公司被撤销或者被宣告破产前后的使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甚至前一阶段的有效使用可避免后一阶段的启动,在降低救济总成本、预防系统性风险方面具有更为特殊的价值。

(二)保险公司存在重大风险的条件应该进行明确

保险公司的风险是由内因(公司治理、高层管理决策及其指导下的业务管理和产品流程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和外因(经济发展形势、投资环境、法律环境、特殊事件等)共同作用形成的。很明显,本文引言中提到的新华人寿的那个案例,保监会决定对其运用保险保障基金进行干预,就是依据的《办法》第16条规定的第二个条件。笔者认为,要想充分体现各种风险对保险公司的综合效应,仅靠单一的风险指标是无法实现的,需要采取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指标或总体财务状况指标来综合反映保险公司的风险状况。进而,“重大风险”也可以采用衡量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状况的定量指标来界定。

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偿还到期债务的财务能力,目前普遍采取“偿付能力充足率”来衡量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状况。中国保监会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状况将保险公司分为下列三类,实施分类监管:不足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的保险公司;充足I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在100%到150%之间的保险公司;充足II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150%的保险公司。由上述规定可以看出,虽然并非所有的不足类公司都存在重大风险,但存在“重大风险”的保险公司,必然是偿付能力“不足类”的公司。

对于不足类公司,中国保监会应当区分不同情形,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监管措施:责令增加资本金或者限制向股东分红;限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和在职消费水平;限制商业性广告;限制增设分支机构、限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开展新业务、责令转让保险业务或者责令办理分出业务;责令拍卖资产或者限制固定资产购置;限制资金运用渠道;调整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接管;中国保监会认为必要的其他措施。上述措施一项比一项更为严厉。

笔者认为,存在“重大风险”的保险公司,是接近于被“接管”的保险公司。我国保监会2003年颁布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曾规定,被“接管”的保险公司是偿付能力充足率小于30%的保险公司,尽管《管理规定》已废止,但笔者认为该规定仍具有参考价值。保险公司一旦被接管,有两种结果:在被接管期内得以恢复经营;进入重整或破产清算。如果保险公司进入破产清算,保障基金直接救助保单持有人,这属于保障基金动用的第一种情形。因此,保障基金动用的第二种情形,可以界定为“不足类”保险公司中的两种情形:按规定保险公司可以被接管,但通过保障基金救助可以避免被接管;保险公司虽然已被接管,但通过保障基金救助得以恢复经营,免于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谢志刚、赵桂芹,2009)。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而摆脱“不足类”公司行列的保险公司,不被列入保障基金动用的第二种情形。

我国保险保障基金投资运营规则的不足与完善

《办法》第29条规定,保险保障基金的资金运用应当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原则,在确保资产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办法》将保险保障基金的资金运用渠道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中央企业债券、中央级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券,以及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办法》对于投资渠道,规定的较为严格,主要限制在银行存款、政府债券及中央级的票据,而对证券市场、房地产、实业投资等风险性较高的投资仍很谨慎。通过银行存款利率和通货膨胀利率的对比可以看出存款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侵蚀,基金投资用于银行存款很难实现保值增值,同样,由于国债的较低风险性和较低收益率,将基金投资于国债也难以实现其保值增值的目的。固然投资工具的完善程度、证券市场和基金市场的发育程度对保险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外部环境会产生重大影响,规定保险保障基金的投资渠道少是出于保险保障基金的安全性考虑,但却造成了保险保障基金投资的结构性缺陷,无法真正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对保险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规定,大多是粗线条的,缺乏可操作性,对于具体的投资比例、投资组合、投资管理、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与法律责任及监管制度等方面未明确规定,我国也缺乏对保险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监管规定。笔者认为,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增加规定关于基金的投资运营监管制度,主要包括市场准入、收益担保、投资限制、信息披露、资产独立等监管等内容(刘蓓,2006)。

我国保险保障基金救济规定的不足与完善

关于补偿救助,《办法》第19条和第21条分别针对非人寿保险合同和人寿合同做了规定,具体内容如表1。

第一、从《办法》第19条规定的表述来看,没有明确授权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对受让财产保险保单或者与之合并的保险公司提供支持。对财产保险公司保单持有人的救济主要针对其损失金额的大小,不涉及保险合同延续的问题。这无疑限制了保险保障基金的作用范围,使将来有必要也有可能采取的救济因缺乏保险保障基金的支持而无法落实。因此,即使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保险法》不作修改,维持目前比较含糊的态度,国务院制定的规定也最好为这种救济方式留出一定的空间,使保险保障基金有明确的授权为财产保险合同的延续提供救济。

第二、从上述对保单持有人的定义来看,由于清算结束前保单利益与从清算财产中获得的清偿金额之间的差额无法准确计算出来,上述规定似乎主要指保险公司清算结束后,保险保障基金依据清算结果对保单持有人实施救济。如果以这种方式提供救济,事实上难以实现立法的初衷。从国外保险保障基金的实践看,保险公司破产程序相当耗费时间,长达数年乃至十多年。如果合同所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已给保单持有人等造成重大的财产或者人身损失,保单持有人却因必须等待保险保障基金的最终清算结果,很多年后才能获得赔付,保险的保障功能无法完全和及时发挥出来,保险保障基金其实就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现有规定回避了直接救济保单持有人的实质内容,容易造成理解和适用上的困难,有必要进一步修改。将来有关规定可就以下内容做出规定:保险公司因财务困难不能履行保险合同义务,或者被依法撤销、实施破产,保险保障基金可以代其向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履行义务,并在支付金额范围内代位行使投保人、被保险人及受益人对保险公司的权利。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规定对不同类型的保单持有人直接提供救济的具体内容,包括救济限额等。

第三、根据该 《办法 》第 21条,(人寿保险)保单持有人为个人的,救助金额以转让后保单利益不超过转让前保单利益的90%为限。如果从字面来看,该项规定容易给人造成以下理解:由于被依法撤销或者依法实施破产的保险公司的清算资产不足以偿付人寿保险合同保单利益,保单受让公司可能需要与转让保险公司协商以降低保单利益。转让后保单利益超过转让前保单利益的90%的部分就不在救济范围内,保单持有人不得不承担10%的损失。按照这个逻辑,保险金额等合同内容的变更从理论上讲就可不受限制地进行,最后即使保险合同得以延续,转让后的保单利益可能只有转让前的50%甚至更少。这样的结果可能达到了防止保单持有人产生道德风险的目的,但似乎偏离了保护保单持有人利益的立法初衷。另外,如前所述,以保单持有人的保单利益与其从清算财产中获得的清偿金额之间的差额即保单持有人的损失作为基础,计算对其直接提供救济的金额,不太恰当。救济限额方面的规定也应相应做出调整。

保险保障基金的救济限额可按以下思路予以规定:一方面,在促成保险合同延续方面,可参照英国的规定,即保险保障基金应保证保单持有人至少获得原保险合同项下90%的利益。这一规定为保险保障基金在促成保险合同延续时对原保险合同内容的调整设置了操作空间,既可以降低保单持有人的道德风险,同时也为保单持有人的损失设置了底线,是较为合理的。另一方面,保险保障基金在代保险公司向保单持有人直接提供救济时,实际上是代为承担由保险合同产生的债务,可以设置更为简单可行的限额,即以应予以支付给保单持有人的金额作为基础计算救济限额。例如,对保单持有人等提出的请求,5000元以内的,保险保障基金全额支付,超过5000元的,只支付90%。

第四,根据《办法》,保险保障基金可以向接受人寿保险合同的保单受让公司提供救济,以及对存在重大风险的保险公司进行风险处置。那么,保险保障基金对保单受让公司的救济是无偿还是借款?对存在重大风险的保险公司进行风险处置的手段到底包括哪些?如果保险公司需要向银行借款以渡过难关,保险保障基金为其提供担保是不是合法的方式?这些问题缺乏明确规定,将制约保险保障基金的运作效率。我国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及随之将至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情形的增多,必然对保险保障基金的救济手段之丰富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议借鉴相关国家立法,在制度上明确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公司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其救济目的:在没有保险公司愿意受让经营困难或破产的保险公司的保险合同及相关资产情况下,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公司可以承接保险合同,或者发起成立保险公司,以受让其保险合同及相关资产,但应尽快将股权或者全部保险合同转让给他人;可促成另外一家保险公司向相关保单持有人出具替代性保单;可向经营困难、出现重大风险的保险公司提供担保或者向其提供借款等。

参考文献:

1.许崇苗,李利.中国保险法原理与适用.法律出版社,2006

2.王卫国.破产法精义.法律出版社,2007

3.周延.《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解读:破产法视角.上海保险,2005(12)

4.周延.我国《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的不足及完善.保险世界,2003(3)

5.江生忠,朱威至,陈佳.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保险研究,2008(11)

6.马洪刚.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任建国.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发展.中国金融,2013(12)

8.龙翔.保险保障基金保单持有人救济制度的完善[J].保险研究,2011(3)

篇2

花了那么多钱买来的保单,最怕的当然是它“死”了。但是,“奄奄一息”的保单真的存在呢!保险公司“不保险”怎么办

在我国,还没有发生保险公司濒临倒闭的案例。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日本,接连发生了多起保险公司倒闭案。而在2008年的新加坡等地,由于担心保险公司在次贷风暴中遭受巨额损失,不少人开始担忧自己手中持有的保单会“死亡”。而最近当一些保险公司不断传出重组的消息时,人们对此的担心也更深了。

诊断分析 最安全稳当的寿险公司有可能倒闭吗?保险公司“保险”么?

从保险的发展历史来看,人寿保单持有人、被保险人、保险金受益人的权益一般很少受到时局和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所有国家的法律都对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作了严格的规定,实行严格的监管。保险公司每卖出一张保单,按照保险法规定,都必须提取一定的各项责任准备金。保险准备金的作用在于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时。有此项资金作为保证。这项资金不能视其为保险公司的营业收入,而要看作是保险公司的负债。这就从法律上保证了保险金的给付。

但是,虽然保险公司的经营普遍遵循稳健原则,但作为一家企业,也不是完全没有“资不抵债”的可能。我们经常听到的―个名词“偿付能力”,如果偿付能力高,就表明该保险公司运营良好;如果偿付能力降低,保险公司本身的运营能力就值得质疑了。

万一你所投保的保险公司因为各种内、外部原因,“元气大伤”,甚至沦落到破产倒闭的边缘,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有办法挽救自己手中持有的“垂死”保单么?

看看法律上是怎么规定的。

由于人寿保险合同周期长,为保障合同的有效性,国家会通过专门立法予以保障。一般公司只适用企业法,而保险公司还必须严格遵守保险法,保险公司通过保险法实现对客户利益最有效、最安全的保护。

在我国,《保险法》规定: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的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的,其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及准备金,必须转移给其他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不能同其他保险公司达成转让协议的,由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接受。

根据2008年9月出台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被撤销或者被宣告破产的保险公司的清算资产不足以偿付人寿保险合同保单利益的,保险保障基金可以按照下列规则向保单受让公司提供救济:对于人寿保险来说,保单持有人为个人的,救济金额以转让后保单利益不超过转让前保单利益的90%为限:保单持有人为机构的,救济金额以转让后保单利益不超过转让前保单利益的80%为限。

对产险来说,保单持有人的损失在人民币5万元以内的部分,保险保障基金予以全额救助;保单持有人为个人的,对其损失超过人民币5万元的部分,保险保障基金的救助金额为超过部分金额的90%;保单持有人为机构的,对其损失超过人民币5万元的部分,保险保障基金的救助金额为超过部分金额的80%。

急救手段 保险公司宣告破产时,一方面要对一般性的债权债务进行清算。另一方面,有关主管部门将会成立清算小组,并公告破产消息,要求保户在规定时间内持有效凭证(如有效保单等)进行登记,确认债务关系。一旦破产公司的保单被统一转让给受让公司,则根据凭证继续享有应有的保险利益。

另外,如果保险公司被撤销或者被宣告破产,保户在清算结束前也可以签订债权转让协议,由国家的保险保障基金先行向保户支付救济款。清算结束后,保险保障基金获得的清偿金额如果多于支付的救济款的,会将差额部分返还给保户。

保单效力即将中止怎么办

2007年4月30日,小服装店主白小姐为自己购买了重大疾病险,每年交费3200元。今年元旦后没几天,白小姐因为小店的生意伙伴突然离去,日常周转资金相当肾张。眼看马上就到第三个缴费日了,自己一时间又拿不出这笔钱。为此,连日来她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甚至暗自思忖是不是终止缴费,或者退保了结?但她实在又不舍得退保,因为她听说前期退保损失挺大。

诊断分析 其实,白小姐大可不必这么焦虑,因为还有一个“缴费宽限期”可以让她有所缓冲。

缴费宽限期条款指保险人在投保人未按期缴付保险费的情况下,给予其补缴所欠保费的机会,暂不行使解约权,仍维持合同效力的一种合同约定。

我国法律或合同约定的宽限期一般为60天,从缴费周年日开始算起。宽限期条款意味着,当投保人未按时缴纳第二期及第二期以后各期的保险费时,在这60天的宽限期内,保险合同仍然有效。此段时间内,如果发生保险事故,保险人仍予负责,但要从保险理赔金中扣回所欠的保险费。同时,在宽限期内的任何时日,投保人都可以到保险公司缴纳保险费,且不计利息。

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按时缴纳保险费。希望利用宽限期缓缴的消费者一定要注意算清宽限期的截止日。即便你只是晚了一天甚至几个小时,保单的效力也会宣告“中止”。到时如果要想让保单恢复效力,便要申请办理复效,这可能会影响到原先条款内容的约定。如果超过两年后仍然未申请复效,那么保单便自动解约,保单效力将进入“效力终止”状态。

急救手段 白小姐只要在60天内的“缴费宽限期”缴费,就可以让保单继续有效。

保单欠费导致失效怎么办

吴先生的一份两全寿险保单有一年没有缴费了,他觉得很困惑,这张保单还能用么?该怎么做才能让它继续发挥作用?

诊断分析复效是指对于已经失效的人寿保险单,在一定时间内经投保方提出申请、保险人同意恢复合同效力的行为。复效的时效是两年。两年后,不再给予办理复效。

需要注意的是,复效与宽限期条款有明显的区别。在复效期内,合同效力虽未终止,但也不成立,属于中止状态,如果发生保险事故保险人不予赔偿;而在宽限期内,合同效力依然存在,发生保险事故,保险公司依然要赔,即使这时被保险人还没缴过保费。

篇3

    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会损害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影响人们对金融系统的信心。许多国家和地区以立法形式建立了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作为保险业防范化解风险的又一道防线。当保险公司破产或被撤销,如果其有效资产无法全额履行其保单责任时,保险保障基金可以按照事先确定的规则,向保单持有人提供全额或部分救济,减少保单持有人的损失,确保保险机构平稳退出市场,维护金融稳定和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按照事前筹集方式建立保险保障基金,必然会面临一个基金的适度规模问题。如果保险保障基金规模过小,一旦发生救助事件,就可能因保障基金不足而需要财政拨款或央行紧急贷款,从而使事前筹集方式的优势大打折扣,无法发挥应有的保障作用; 如果保险保障基金的规模过大,将因保障基金的特殊性质以及对其资金运用渠道存在诸多限制等因素,影响该资金运用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保险公司的发展。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合理的方案建议对于建立和完善事前筹集制的保险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与上述问题相关的两项研究从最优规模角度进行了研究。江生忠( 2009) 提出我国保险保障基金最优规模问题,分别选取 15 家产、寿险公司,分析了固定费率制和风险费率制下保险保障基金规模差异以及积累的调整路径,但对“到底多大规模为最优规模”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洪灿楠( 2010) 对寿险基金最优规模的估算提出了一种方法,认为经济资本是保险公司应缴纳的保险保障基金数额,运用简化的资产模式估算了台湾部分寿险公司的经济资本,从而确定各公司的最优保险保障基金规模。模型假设资产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通过历史数据获得其均值和方差的估计值,从而得到尾部在险价值,再与各公司最近一期的平均总资产相乘,得到经济资本的估算值,作为保障基金的最优规模。避开“最优”这一相对抽象的概念,在分析保障基金风险状况和考虑风险承受能力基础上,估算所需的合适的基金规模,即适度规模问题。因此,适度规模的估算必须具备科学合理性,同时考虑了风险偏好因素。

    二、适度规模影响因素分析及测算模型设定

    ( 一) 适度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

    保险保障基金的规模应该与保险保障基金的风险相匹配。保障基金风险越大,需要筹集的保障基金规模越大。而保障基金风险是指保险保障基金作为保险行业的安全网,存在的保障保单持有人合法权益和维护保险业安全的能力不足、功能减弱或丧失的不确定性或风险。保障基金是为防范保险业风险而建立的专项基金,相当于为广大保单持有人提供了一种保险或担保,因此,可以借鉴保险( 尤其是财产保险) 定价技术和方法来厘定保障基金费率或分析保障基金的适度规模问题。保险产品的总保费包括纯保费和附加保费两部分。纯保费主要用于未来支付给投保人的保险赔款,理论上等于期望损失,而期望损失等于损失概率乘以损失幅度。附加保费用于支付公司各类经营管理费用,包括佣金、其他展业费用、一般管理费用、保费收入税、正常利润、安全边际等。基于保障基金的风险状况,影响保障基金适度规模的主要因素包括保险公司破产或被撤销的概率、保险公司破产或被撤销时的赤字水平、保障基金救助标准以及进行救助的费用水平。破产或被撤销概率相当于前面提及的损失概率,保险公司破产赤字与保障基金救助标准决定了保障基金面临的损失幅度。救助费用相当于保险产品定价中的附加保费,但此项费用应该明显低于保险产品的附加保费,因为保障基金是依法收缴的,不需要市场营销,从而不会发生保险公司费用占比很高的佣金及其他展业费用,也没有利润、税收等附加因素。

    1. 破产概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自身经营的问题以及市场失灵、巨灾风险等因素,理论上说,每家保险公司都存在破产或被撤销的可能。即使最有效的保险监管体制、最精确的精算规定、最严格的偿付能力监管措施,也无法完全消除保险公司面临危机和破产的风险。在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不乏保险公司破产的例子。在美国,1969 年 ~2002 年,有 871 家财产及意外险公司破产; 1978 年 ~1991 年,有 279 家寿险公司破产( 王少群,2007) 。在日本,从 1997 年开始,四年间9 家保险公司相继破产,其中寿险公司 7 家,产险公司 2 家,占保险公司总数的 15% ( 孙立娟,2009) 。只要保险公司面临破产或被撤销的可能,采取事前筹集方式的国家( 地区) 就必须积累一定规模的保障基金,以便在发生保险公司破产或被撤销时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救助,起到降低风险蔓延、稳定行业发展的安全网功能。显然,破产概率越高,需要事前筹集的保障基金规模越大。考虑到保险公司破产往往不是独立事件,其关联性越强,需要事前筹集的保障基金规模越大。

    2. 预期赤字

    按照《破产法》规定,当一家保险公司总负债超过总资产时,该公司就处于破产状态了。破产公司的总负债超过总资产的部分即为破产赤字。保障基金在保险公司破产案例中实施救助时,救助金额通常不会超过破产赤字。我国《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所称保单所有人的损失是指保单持有人的保单利益与其从清算财产中获得的清偿金额之间的差额,这实际上是破产赤字分摊到保单持有人个体的概念。因此,预期破产赤字或预期破产赤字占比( 占破产时总资产的比例) 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相当于保险事故的损失幅度。预期破产赤字占比的高低取决于公司重大发展战略决策失误程度、业务质量、风控水平等自身因素,也与保险监管的及时性、有效性等密切相关。破产公司的重大决策失误越严重,业务质量越差,风控水平越弱,预期破产赤字占比越高; 监管退出机制越不完善,监管能力越弱,发现问题越不及时,预期破产赤字占比就会越高。保险公司破产赤字及占其总资产的比例因公司而异。从典型案例来看,寿险公司①的破产赤字绝对数额较大,产险公司②的破产赤字占比较高。具体而言,寿险公司破产赤字的占比多数在20% ~30%之间; 产险公司的破产赤字占比的差别较大,分布相对分散。预期破产赤字越大,需要事前筹集的保障基金规模越大。

    3. 救助标准

    破产赤字未必百分之百需要动用保障基金弥补。这取决于保障基金为保单持有人提供的保障程度或救助标准。在讨论救助标准之前,有必要明确保单持有人的保单利益概念界定,简单说,就是在发生破产清算时,保险公司应该给予保单持有人的利益,主要包括两种情形: ( 1) 已发生保险事故的,保单利益就是保险公司应该承担的赔款金额; ( 2) 未发生保险事故的,保单利益就是保单现金价值或未满期保费。保单现金价值是指带有储蓄性质的人身保险单所具有的价值。保险公司为履行合同责任通常提存责任准备金,当被保险人于保险有效期内因故退保时,保险公司按规定,将提存的责任准备金减去退保费后的余额退还给被保险人,这部分余额即退保时保单所具有的现金价值。未经过保费是指投保人已经缴纳但按照权责发生制还不属于保险公司的那部分保费,如果保单终止,保险公司应将该部分保费退还投保人。比如某一年期产险合同,保费为 1 200 元,投保半年后终止合同,则未经过保费为 600 元,即( 1 200 ×6/12) 元,如果投保 8 个月后终止合同,则未经过保费等于 400 元,即〔1 200 × ( 12 -8) /12〕元。为了缓解保障基金制度可能造成的道德风险,救助标准一般采取规定上限、比例补偿、免赔额或几种方式相结合等方法,并且以保单作为计算依据。比如,英国金融服务局制定的“金融服务机构统一保障方案”对保单持有人损失补偿的具体标准为: 人寿保险的补偿额不低于截止保险公司因倒闭而违约之日保单现金价值的 90%。在非寿险类中,强制保险按有效索赔额或者按未到期保费( 未发生保险事故时) 的 100% 补偿,非强制保险,有效索赔额或者未到期保费在 2 000 英镑以内的,按实际金额补偿,有效金额超过 2 000 英镑的,超过部分按 90%补偿。在前面提到的日产生命案例中,破产赤字为 3 029 亿日元,投保人保护机构的救助金额为 2 000 亿日元,约占破产赤字的 66%,东邦生命的破产赤字为 6 500 亿日元,救助金额为 3 663 亿日元,约占破产赤字的 56. 4%。我国《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第十九条、二十一条规定了保险保障基金的救助标准。第十九条规定,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依法实施破产,其清算财产不足以偿付保单利益的,对非人寿保险合同的保单持有人损失在 5 万元以内的,予以全额救助,超过 5 万元的部分,分个人和机构,分别救助 90% 和 80%。第二十一条规定了人寿保险合同保单利益的救助标准,同样分个人和机构,救助金额分别以转让后保单利益不超过转让前保单利益 90%和 80%为限。从这两条规定来看,一方面,保险保障基金提供了较高的救助标准,且个人高于机构。原因在于,如果发生保险公司破产或被撤销的情形,个人财务状况比机构更容易受到冲击,从而可能影响家庭的生活水平甚至社会的稳定; 另一方面,虽然救助标准较高,但除了非寿险损失在 5 万元以内的情形,不提供全额救助,而是要求保单持有人承担部分损失,以降低道德风险,但对人身保险合同的救助金额分别以转让后保单利益不超过转让前保单利益的 90%和 80%为限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相当的麻烦,即面临由谁来确定救助水平、具体水平如何确定等问题,结果可能个人全部按照 90%、机构全部按照 80% 的上限比例予以救助,从而使寿险保障基金的实际需求超过预计规模。

    4. 救助费用

    保险公司依法破产或被撤销后,保险保障基金将启动对保单持有人或受让公司的救助,救助必然会发生一定的交易费用。这部分费用需要保障基金承担。这部分费用是委托保险公司或中介机构甄别保单真实性和有效性、评估保单利益、发放救助金以及在救助过程中发生的调解、仲裁、诉讼等各项费用,其性质相当于保险公司在理赔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可以表示为救助金额的约定比例,是保障基金在救助方案启动后的约定期限内,通过可行的机制和渠道,将恰当的救助金额支付给应该得到救助的保单持有人或受让公司。救助每个保单持有人与救助受让公司相比,前者的救助费用占救助金额的比率通常高于后者。

    ( 二) 测算模型

    根据保险定价原理和以上关于保障基金适度规模的因素分析,我们提出某一时点的适度规模测算模型如下:其中,预期破产概率可以根据经验数据及主管机关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估算; 预期破产赤字等于未来某时点的总资产乘以预期破产赤字比例,预期破产赤字比例根据经验数据估算; 救助标准由相关法律法规确定; 救助费用率即救助费用占救助金额的比例。

    三、情景模拟与结果验证

篇4

【关键词】保理 业务优势 存在问题

一、保理业务优势

保理指销货方将其销售商品、提供服务或其他原因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由银行为其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及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相比传统的融资或收账管理方式,保理业务具有以下方面优势:

(一)企业开展保理业务的益处

第一,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改善财务状况。销货方应收账款由商业银行买断后,商业银行会立即或按约定的时间将融资交付应收账款所有方使用,避免了资金占用,保证了企业资金的流动性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第二,风险转移优势。保理不仅仅具有融资功能,更重要的是保理商对企业风险的转移和分担。企业应收账款由商业银行买断后,这批应收账款就具有无追索性,即使买方到期不还贷款,商业银行也不能向应收账款的卖方进行追索,由此,企业的坏账风险转移到了保理商身上,应收账款风险被锁定。当保理商向保险公司再投保后,坏账损失的风险由保理商和保险公司共同分担。

第三,保理是一种全程信用管理系统,从交易之前的客户资信调查开始,经过事中的销售账款回收阶段,一直到最后的账款回收和坏账担保,银行和保理公司依托其丰富的客户资源、众多的分支机构和合作伙伴,能够在应收账款全程管理中对风险进行控制。

(二)商业银行开展保理业务的益处

第一,商业银行获取较丰厚的利润。通过办理保理业务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从保理业务预付融资款的发放中获取贷款利息,另一方面可以收取保理业务手续费和保理费等中间业务收入。第二,丰富商业银行业务品种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现代商业银行十分注重客户需求,在营销实践中强调为客户量身订做合适的金融产品,并设计出全面的融资解决方案,保理业务的推出丰富了银行的产品线,并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出多样化的结构性融资方案,为客户实际解决融资难题,满足客户需要,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第三,银行通过保理业务可以更好的把握信贷风险。通过办理保理业务,银行可深入了解卖方现金流量状况,同时可以连续性地观察客户出货和回款变化,有利于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客户的经营状况,为银行更好的把控信贷风险,进行融资决策提供依据。

二、我国保理业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保理业务的发展现状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极不相称,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业务操作过程本身业务存在着较多的风险。这有待于企业、商业银行、还是政府部门共同努力,进一步强化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建设,促进我国保理的快速发展。

(1)完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在保理业务中,银行主要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而信用风险来源于企业。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或者由于道德风险,不履行偿债义务,信用问题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办理保理业务后经济利益受损,从而产生“恐贷”心理,扰乱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经济秩序,建立一套全面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保证保理顺利发展的关键。

加强企业的信用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咨询系统,通过工商系统、金融系统、税务系统,海关系统等多部门网络技术联网,收集企业的信用信息,利用检索平台网络对不良资信企业及其管理者予以公布。各个部门可以在办理业务是可以随时对该企业的信用信息进行查询,一旦企业有欺诈、瞒骗等行为,就将其列入黑名单,使其违约成本大于违约收益,从而杜绝企业的不诚实行为。

(2)加强银保合作,分散银行风险。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商业性的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承担保理的再保险业务,保理业务办理后,全部风险由银行一家承担,风险相对较大,严重制约了我国保理业务规模的扩大。因此,应积极探索银保合作的新途径,加强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开展保理业务保险,一是商业银行办理保理业务时,向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保险公司为商业银行办理保险;二是实行比例保险制,即保险公司按照商业银行办理的保理业务融资额的60%80%来承保,这样保理业务的风险可以由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

(3)进一步完善保理业务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操作流程。一是对原有的法律条款进行修改,使之对保理业务所涉及的各方面的权力和义务根据明确,建立有关保理业务的专门法律,如:《保理业务合同法》、《保理业务监管法》等,以明确规范保理业务的活动;二是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操作应收账款转让,确保保理业务的文书具有法律效力,及时通过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办理应收账款转让登记手续,设定应收账款转让权,确定优先受偿的顺序。三是金融监管当局要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我国商业银行办理保理业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快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保理业务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并随着保理业务的开展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以使我国法规能够符合保理业务的实际,更好的规范保理业务。

(4)加强银行的自身建设,为保理业务的开展创造前提。一是提高员工素质,专业的保理业务人员应充分了解有关保理业务的公约和相关法规,应懂得如何分析客户的财务报表,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授信办法,深入了解贸易产品的市场状况,加强市场调查,杜绝那些以融资为目的的投机商,不断提高作业水平,防范保理业务的经营风险。二是强化银行业协会在保理业务方面的职能,制定严格的行业规范,首先通过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交流,加强行业内联系动作,共同防范风险;其次通过协会规范会员店经营行为,维持市场秩序,避免恶性竞争,再者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提高会员的抗风险能力,促进全行业的健康、有序、协调、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一、目前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迅速,但发展状况不甚理想。在美国、日本和西欧,大约30%-70%的汽车销售是通过消费信贷的方式进行的,而我国实际上只有5%的购车人办理了购车贷款。有关调查显示,在未贷款的购车人中。有29%的人是因手续繁多而放弃贷款,剩下的人表示宁愿攒钱买车,也不愿贷款买车。可见,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对推动汽车需求增长所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贷款主体较为单一,不适应汽车金融服务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是目前开办汽车消费信贷的主要机构,约占全部汽车贷款量的95%。由于财务公司受资金来源限制较大,包括汽车集团财务公司在内的其他机构所占比例很小。近年来我国汽车贷款业务发展很快,但汽车销售融资比例尚不足20%,与国外70%的比例相差较远,对于汽车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2、个人信用制度不够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家机构能够提供消费者个人的信用资料,由此导致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还款违约率高达15%。为了降低信用风险,人民银行对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操作有明确规定,各家商业银行也根据现实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由于对贷款人资格要求过高、贷款条件苛刻、手续烦琐,还是把绝大部分的消费者排除在外了。另外,汽车消费信贷属银行的零售业务,具有客户分散、笔数多、金额小、偿还期限长的特点。个人资信制度的缺乏使大多数银行只能对单个申请人进行逐户逐笔调查,不仅增加了银行信贷管理的成本,也因得不到消费者的理解和配合,影响到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推广和发展。

3、汽车消费信贷的担保和保险制度上存在较多问题。一般来说,汽车消费贷款大部分都用自有住房作抵押,房产价值需由专业机构评估,借款人要支付高额评估费,这给借款人增加了负担。若用所购汽车作为抵押物,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的汽车抵押登记和产权证制度,同时也缺乏汽车产权征书,即使办理了汽车抵押登记手续,也避免不了汽车转让、重复抵押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在消费者可提供的抵押物有限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开办的履约保证保险成为银行控制汽车消费贷款风险的主要手段。目前,在银行办理的汽车消费贷款中,大部分由保险公司提供履约保证保险,但许多地方的保险公司根本没有此类业务。即使提供保证保险,保险公司也往往把汽车消费贷款中最难把握的道德风险转移给银行,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保险本身并未给银行贷款真正上“保险”。

4、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贷款通则》和《担保法》均没有针对消费信贷的条款,更没有针对汽车消费信贷的相关成套法规,一旦借款人违约,执行起来就比较困难。

二、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的对策

针对目前汽车消费信贷存在的各种障碍,首先应把重点放在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上,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的障碍,为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逐步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改革用车制度,完善汽车消费信贷管理办法,消除汽车消费信贷的不利因素。

1、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降低银行汽车消费信贷的风险。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信息网,为居民确定惟一的社会保障代码,建立个人信息档案,提高信息的经济价值,用立法的形式确定信息的、使用、保密范围,多层次综合开发利用。与社会公共信息网的建设相配套,建立健全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中介服务机构,分散、减轻银行所承担的风险。

2、由汽车经销商、保险公司和银行联手,共同分担汽车信用消费的风险,扩大汽车信用消费的总体规模,实现共赢。汽车制造商、经销商、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交通管理部门要通力合作,把车辆保险及车主个人寿险引入汽车消费货款,减少银行信贷风险;改变以“非汽车”物品为担保的方式,简化贷款程序,为拓展汽车消费信贷提供有力的支持。银行与汽车经销商或制造商合作,不但可以了解汽车市场的情况,而且可以利用汽车经销商的销售网络推销自己的消费信贷产品,获取投资收益;经销商有了银行的支持,减少资金周转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保险公司有了经销商的担保,在低风险的条件下可以扩大自身的市场占有率。银行与汽车经销商、保险公司的合作可谓一举多得。

篇6

关键词:信用保险;保理业务;风险;防范措施

理论上,信用保险应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贷款风险,但实际上很可能因种种原因银行不能提起索赔或保险公司拒绝受理索赔申请、拒绝赔款、不足额赔付,信用保险就对银行贷款起不到任何风险缓释的作用、对银行的风险防范变得毫无意义。本文从商业银行角度分析了保理业务在国内贸易信用保险项下办理遇到的风险,提示如何正确理解这一产品以便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从而更好地保障银行的利益。

一、办理国内贸易信用保险项下保理业务的潜在风险

(一)信用保险公司与银行制度规定不同蕴含的风险

1、信保公司较少考察卖方的财务报表、往年的销售收入,在卖方交足保费的前提下,信保公司可对其超过以往销售收入或超出在手订单几倍的数额进行承保,尽管这些销售收入未必能够完全实现,导致相应的最高赔偿限额也会提高,无形中会拉高银行的授信额度。

2、信保公司受理的卖方年度投保金额一般是其最高赔偿限额的数倍,在办理单笔保理预付款融资时,虽然在信保公司投保的卖方已将相关交易进行申报并取得《承保情况通知书》,但信保公司在每份通知书中承保的申报金额仅仅是不超过特定买方的信用限额。如果卖方销售非常集中、在短期内进行了大量申报,很可能会出现信保公司承保的申报金额远远高于保险合同中列明的最高赔偿限额的情况。如果银行依据信保公司的《承保情况通知书》逐笔为卖方办理了融资,就会造成融资额超过信保公司最高赔偿限额的风险。

3、信保公司根据卖方的贸易申报及提供的发票进行承保,但卖方提供发票的贸易并非都能成为银行规定的合格应收账款,如果逐笔为卖方提供保理预付款,不仅会出现银行信保项下融资额大于卖方应收账款的怪现象,更会为银行受让的卖方的应收账款的合法性埋下隐患。

4、卖方、信保公司与银行三方共同签订的《赔款转让协议》在性质上仅仅是赔款路径的一种安排,它改变的只是保险赔款的支付对象,并没有改变保险公司进行赔付的各项条件。而且尽管《赔款转让协议》中规定了卖方可以委托银行以其名义索赔,但索赔不仅需要卖方的索赔授权书,还需要按照保险合同的规定提供各种索赔单证。在卖方不予配合的情况下,索赔基本上很难实现。同时,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不同于出口信用保险,目前还没有银行投保的渠道,因此索赔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被保险人即卖方手中。

5、信保公司接受在同一保险合同项下存在多个被保险人的共同投保情形,但规定“被保险人中任何一个被保险人违反保单规定的义务,将被视为全部被保险人的违约,保险人有权根据被保险人的违约程度适当降低赔付比例,直至拒绝承担保险责任”。

6.保险合同中有载明的“等待期”。“等待期”是指保险人为了确定保险损失已经发生,被保险人提出索赔前必须等待的一段时期,从贸易合同约定的应付款日开始计算。如果等待期过长,将对银行实现保险权益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此外,信保公司承保的业务有交付货物或提供服务,但国内服务贸易还有许多不规范之处。

(二)信用保险公司拒绝赔付、不足额赔付风险

1、信保公司做出拒赔决定或未能足额赔付的主要原因

信保公司定损核赔主要依据保险双方签订的保险合同内容。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承保的是在保险期间内被保险人按贸易合同交付货物后由买方信用引起的损失。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内按贸易合同交付货物即买方接收货物后,且在保险合同规定期限内向买方开具相关发票,同时足额缴纳保险费,此时保险公司才开始承担保险责任。

2、除非保险合同另有规定,信用保险公司对下列损失不承担赔偿责任

(1)无法核实确认买卖双方间真实合法的贸易关系;因被保险人或买方未能及时获得各种所需许可证或批准书、违法违规等导致贸易合同无法继续履行或已交付货物而造成的损失;被保险人依据法律规定或贸易合同约定应向买方收取的利息、罚息和违约金。

(2)被保险人作为卖方没有完全履行贸易合同项下卖方的各项义务,由于自身违约造成的损失。

(3)卖方作为被保险人没有完全履行保险合同项下的义务。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被保险人超出保险公司批准的或变化的特定买方信用限额额度交付货物。第二,被保险人没有严格遵循保险合同相关约定,就适保范围内的全部贸易向保险公司进行申报,特别是与同一买方的全部贸易如果有漏报行为,会导致保险公司认为是挑保而不足额赔付、甚至是拒赔。第三,被保险人在发现买方风险信号后,没有严格遵循保险合同相关约定立即停止交付货物并向保险公司通报情况所遭受的损失。第四,被保险人已知风险发生后没有及时报损、避免损失扩大,尤其是在买方破产情况下没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或按保险人指示履行减损义务。第五,出险后,被保险人没有积极配合保险公司或按保险公司指示进行调查和追偿。第六,被保险人在投保及限额申请等保险承保阶段没有认真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就一切可能影响保险公司对买方风险评估的信息没有全面、准确、及时、完整地向保险公司进行披露。第七,被保险人与具有关联关系的主体之间贸易项下发生的损失,即使保险公司已经出具了买方信用限额额度及承保通知书,仍有可能依据最大诚信原则认定被保险人没有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而拒赔。第八,被保险人没有履行及时、如实申报,及时缴纳保险费等保险合同条款中对其规定的其他各项义务。

(4)除买方外的任何其他方的破产或无力偿付债务、违约、欺诈或其它违法行为引起的损失。

(5)通常可由其它财产保险承保的损失,因不可抗力导致的损失。

(三)信用保险公司保险条款比银行合同条款约定严格引发的风险

1、有些信保保险条款中除外责任包括“保险人对被保险人与具有关联关系的主体之间贸易项下发生的损失不承担赔偿责任”,条款中对“关联关系”规定了非常广泛的主体范围与内容含义。如果被保险人的上游供应商与被保险人的下游买方存在关联关系,对被保险人与上述下游买方的交易引起的损失,保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关联关系”包括“与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公司利益转移的其他关系”。而银行《信用保险国内保理合同》要求卖方作出的特别陈述和保证中仅包括卖方与买方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关系,关联关系仅包括控制或管理。两种条款不仅存在差别,而且信保条款的规定明显更加苛刻与严格。

2、有些信保保险条款规定:被保险人将货物交给买方必须是实体货物交付,且被保险人向保险人索赔时必须提供其与上游供应商交易的相关贸易和物流凭证,以及与下游买方间的贸易和物流凭证,若被保险人的交付仅为所有权凭证交给买方,而无实体货物交付,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责任。而银行《信用保险国内保理合同》仅要求卖方承诺贸易合同项下交付的货物符合合同约定。信保条款的规定同样严谨而又严格,可能形成卖方达到银行规定却达不到信保公司的赔付标准的纠纷状况。

二、风险控制措施

(一)防范制度风险

1、被保险人和保险人之间的保险法律关系,以及银行和卖方即被保险人之间的融资法律关系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法律关系,彼此不作为对方合同关系产生的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保险行为和融资行为彼此独立,信用保险不是银行提供融资的先决条件,也不是银行贷款的担保措施。银行在给予卖方信保项下保理业务授信额度时不应依据信保公司的最高赔偿限额,而应依据银行内部的《额度授信管理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等制度,按照风险与收益相平衡的原则,对卖方的融资申请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决定,合理确定授信额度、不能过度授信;待卖方的资信与实力不断增强之后,再考虑增加授信额度。

2、银行在给卖方办理融资时,要牢记保险公司的责任仅以最高赔偿限额和特定买方信用限额乘以保险合同约定的赔偿比例为限,给予卖方的融资余额合计决不可超过保险公司向卖方出具的保险合同中列示的“最高赔偿限额”,不能简单依据信保公司的《承保情况通知书》逐笔为卖方办理融资、造成超限额融资。

3、银行在受让卖方应收账款为其提供保理预付款融资时,不能以《承保情况通知书》为依据,而应严格按照银行规定的条件进行审查,确保应收账款债权无瑕疵。

4、向银行申请国内保理业务的卖方应与银行建立了长期良好的业务关系,对银行的各项操作能够无条件积极配合。银行提供保理预付款后在相应应收账款到期未及时收款时,应立即通知信保公司,并督促卖方即被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和赔款转让协议有关规定申报损失、提起索赔,避免出现因被保险人或信保公司的不作为导致银行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5、保险合同中对于共同投保的约定对于银行实现保险权益非常不利,应考虑不予接受此类条款。

6、银行内部可以接受的等待期不应超过4-5个月,如果等待期过长,应考虑不接受此类条款。

7、因国内服务贸易不规范之处较多、相关贸易单证易造假等原因,目前银行不宜对运输、仓储等服务贸易提供保理预付款融资。

(二)防范拒赔风险

1、严格审查贸易背景、买卖双方资质及贸易合同履行等情况

虽然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为卖方企业提供的保险服务使得银行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来自买方企业的信用风险,但作为融资对象的卖方企业的信用风险以及包括贸易真实性及贸易争议等贸易过程中的其他风险依然存在,银行应作出全面的分析判断、逐一进行审查,对投保动机主要是融资需求的卖方尤其要加大审查力度。

2、督促并审查卖方对于保险合同履约情况

保险合同由投保单、保险单、保险条款(最新版)、批单、信用限额申请表及其附表、申报单、信用限额审批单及其它相关单证组成,均采取书面形式。保险公司在保险单上增加的批注也是保险合同的组成部分,一般会提出一些比统一保险条款更为严格、更为清楚的要求,但也同样适用于所有被保险人。如上述信保条款要求“关联关系包括被保险人的上游供应商与被保险人的下游买方存在关联关系”、“实体货物交付”的条款,就出现在银行某客户第三次续转的保险单的批注中,但也适用于其他保险合同中的被保险人。

为了借助信用保险提高银行防范风险能力,银行应当认真阅读保险合同的相关单证、仔细研究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条款、详细积累保险公司的各类批注等特殊要求,充分了解信保公司的保险范围和免责范围,注意防范保险权益风险,确保银行办理的保理业务完全符合保险条款中的适保范围并从中得到风险保障。保险遵循最大诚信原则,在出险之前保险人不做任何实质性审查。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必须遵守申请承保时做出的声明与保证、全面履行保险合同规定的各项义务,就是说卖方必须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企业,保险公司才能承担保险责任。银行不能忽视对卖方诚实守信方面的审查,同时要督促卖方严格履行保险合同的各项约定与义务,并对卖方是否全面履行了这些义务进行认真核实。

(三)完善银行合同条款

篇7

[摘要]同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托和保险存在着优势互补、互动发展的关系,在信托、保险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一方面信托未作为保险投资渠道而得到重视和利用,另一方面保险业面临着拓宽资金运用渠道的当务之急。应将信托纳入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促进保险资金运用多元化,加速保险公司投资业务的发展;根据保险资金的性质特点和运用原则,灵活设计信托产品,为信托赢得资金来源;根据信托业发展需要,开发新的保险产品,开辟新的保险市场,推动保险服务创新;加强信托、保险金融服务融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一、从信托业、保险业的职能看,信托业和保险业存在着优势互补、互动发展的关系

目前,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契约关系成熟、商业信用乃至货币信用的发展,以及分工的日益精细繁复,信托得到了蓬勃发展。保险公司既是风险保障的提供者,又是金融资产的管理者。在创新和国际化的大环境中,各金融机构业务全能化、综合化,积极开发新产品,信托适应性强,灵活多样,富于弹性,保险公司管理着全球40%的投资资产,保险和信托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美国的信托业经历了起源于保险业,后逐步推广发展成为商业银行兼营信托业为主的信托模式的发展历程,目前金融信托业已成为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信托机构可成为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成员。在美国,保险公司是资产证券化交易市场上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并通过本身的风险管理的专业能力,以抵押贷款信用保险为资产证券化增强信用。美国的保险公司通过创立或加入共同基金、不动产信托投资公司等多种信托方式拓展投资渠道,如投资不动产信托(REIT)不向美国联邦当局交纳所得税,同时必须将其收入的90%分配给股东,美国许多州也对REIT豁免交纳州所得税,REIT与债券、股票的相关性均很低,有利于降低整个投资组合的风险。日本1996年的金融改革取消了银行、证券、信托子公司的业务限制,允许信托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允许寿险、财产险以及保险业和其它金融业相互渗透,取消保险公司资产运用限制,放宽保险商品设计限制,废除养老金“532”资产运用限制,放宽证券投资信托资产运用限制,人寿保险公司可以作为形成财产基金信托的受托人,日本已经进入了“信托时代”,信托的金融功能和财务管理功能均得以充分发挥,信托业务蓬勃发展。英国的投资型保险是将终身险、养老险、定期险及年金金额与投资信托基金的市价连接起来,英国寿险公司通过与既有的投资信托公司合作、与既有的投资信托基金的管理公司合作,共同创设投资信托基金,自行创设投资信托公司自行管理等方式进入单位连接保险市场。由于英国是投资信托的发祥地,投资型保险顺利发展,投资型保险保费占总寿险保费比例达到50%。

三、加强信托保险的互动发展是中国信托业、保险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初步形成了国有、民营和外国资本共同参与的保险市场体系,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可运用的资金不断增加。截止2003年底,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已达8739亿元,预计到“十五”期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将达到10000亿元。近年来,保险资金运用渠道逐步拓宽,如允许保险公司购买中央企业债券、参与同业拆借市场的回购、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办理大额协议存款等。根据保监会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2003年我国保费收人为3880.4亿元,截止2003年6月底,银行存款为3576.3亿元,国债投资为1262.5亿元,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为365.8亿元,资产总额达7782.6亿元。由于保险投资体制不完善,资金运用率普遍偏低。从现有的保险投资结构来看,目前保险资金仍以银行存款为主,占保险资金运用额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国债,其它为投资证券投资基金、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等。而银行存款中人民币大额协议存款占72.1%,由于协议存款的利率大幅度下调,使保险业的资金收益下降。由于受资本市场的影响,保险业2002年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率是负21.3%,从而使保险业的资金运用率由2001年的4.3%下降到2002年的3.14%。在保险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与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狭窄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保险业的发展面临着如何拓宽资金运用渠道,在保证资金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提高资金盈利能力的问题。

与证券市场低迷形成对比的是,不断涌现的信托产品相继掀起了购买热潮。随着《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的实施,信托投资公司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功能和市场定位将逐渐廓清。信托投资公司将回归本业,作为经营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专业化的、综合性的资产管理机构,适应社会对外部财产管理制度的强烈要求,基于委托人的信任广泛开展受托理财活动。信托投资公司可以受托经营资金信托业务,受托经营动产、不动产及其他财产的信托业务,受托经营国家有关法律允许从事的投资基金业务;作为投资基金或者基金管理公司发起人从事投资基金业务;经营企业资产的重组、购并及项目融资、公司理财、财务顾问等中介业务等。受托经营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券、企业债券的承销业务,可以接受为了公益目的而设立的公益信托等。在管理、运用信托财产时,可以依照信托文件的规定,采取出租、出售、贷款、投资、同业拆放等方式进行。信托公司受托理财的信托财产,除了现金、动产、不动产、股票、有价证券等有形资产,还包括物权、债权、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信托法》、(管理办法)为信托业的重塑和市场化经营提供了很宽的业务边界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信托投资公司在目前金融业分业经营的背景下,事实上成为国内唯一准许在金融市场和实业领域同时投资的金融机构,根据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之间的热点灵活改变投资方向,具有国内其它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行业优势,从而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重新登记的信托投资公司凭借其专业优势推出各具特色的信托产品,集合社会资本,投资经济建设,开创了以信托计划为金融工具投资城市土地开发、基础设施、房地产建设的新通道,具有稳定的投资回报、良好的流通性、安全、稳健等特点,从而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追捧。

进入2003年,随着股市行情的变化,面向资本市场的股票、债券等信托计划纷纷面世。信托产品的设计反映出信托公司具有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能够根据实业投资和证券投资之间的热点转化,灵活地改变投资方向的优势。根据北京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的追踪统计,自2002年7月18日至2004年1月末,已推出的集合信托产品达255个,总规模约为252.62亿元。广泛涉及城市土地开发、基础设施、房地产建设、管理层收购、证券投资、外汇、不良资产的处置、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等,信托产品的开发日益市场化和多元化,信托创新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个亮点。

由于信托公司在办理信托业务过程中,不得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和其它公共媒体进行营销宣传,接受委托人的资金信托合同不得超过200份,保险业聚集的可用于中长期投资的巨额保险基金成为信托公司营销的重点。然而,与银行、证券、保险并列成为现代金融体系四大支柱的信托业还远未作为保险的投资渠道加以重视和利用。金融业内部加强协调和沟通,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要求。加强信托、保险的合作,在合作中优化资源配置,进行优势互补,是信托业和保险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四、加强信托、保险合作的思路

(一)将信托纳入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促进保险资金运用多元化,加速保险公司投资业务的发展

投资管理已成为发达国家保险公司经营的重要环节,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提高保险资金使用效率,已成为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新(保险法)对原有资金运用的禁止性规定作了适当修改,授权国务院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对其它资金运用作出具体规定。应充分认识信托具有功能齐全、手段灵活、综合性强的特点,可以连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以出租、出售、贷款、投资、同业拆放、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为信托资产提供金融服务的作用,将信托纳入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利用信托的桥梁和管道作用,利用信托的专业理财优势,投资国家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而打通保险资金运用于基础设施、市政建设等众多领域的通道。

(二)根据保险资金的性质、特点与运用原则,灵活设计信托产品,为信托赢得保险资金来源

保险公司的经济补偿职能、融通资金职能和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使之必然要运用保险基金。保险基金是保险公司专门用来履行保险合同所规定的赔偿或给付义务的专项资金。由于保险资金的筹集和支付受保险契约的制约,所以保险基金在履行经济损失和给付义务方面就具有保证性、及时性和条件性的特点。保险资金不仅要保证其专用性,而且还必须具有随时处于备付状态的变现能力。保险基金的性质、特点与构成决定了保险基金的运用原则,保险基金的运用更注重安全性和流动性,以保证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因此信托公司利用保险资金开发信托产品时,必须增强流动性、安全性的设计,利用银行、证券、网络等渠道提供交易、转让、质押贷款等流动性平台,在强调本金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低风险下的较高回报,吸引大规模的保险资金为信托赢得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三)根据信托业发展需要,开发新的保险产品,开辟新的保险市场,推动保险服务创新

由于央行规定,信托投资公司从事信托业务过程中不得承诺信托资金不受损失,也不得承诺信托资金的最低收益。信托投资公司在推出信托产品时为了增强信托产品的吸引力和投资者的信心,在确保资金安全控制风险方面应采取多种保障措施,如利用良好的政府背景由地方财政予以支持,进行资产抵押和质押、股权回购、第三者担保、风险评估、利用银行信用增信等。可发挥保险的保障和经济补偿职能,开发增强信托产品安全性的保险产品,开拓新的保险业务领域,由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信托风险,为委托人提供保证本金安全和预计收益率的实现的保险保障,为信托产品增信。

篇8

【关键词】项目融资;BOT模式;基础设施

一、BOT模式概述

(一)BOT项目融资的主要形式

1、标准BOT,即建设-经营-移交。私人财团或国外财团自己融资来设计、建设基础设施项目,项目开发商根据事先约定经营一段时期以收回投资。经营期满,项目所有权和经营权将被转让给东道国政府。

2、BOOT,即建设-拥有-经营-转让。具体是指由私营部门融资建设基础设施项目,项目建成后在规定的期限内拥有项目的所有权并进行经营,经营期满后,将项目移交给政府部门的一种融资方式。

3、BOO,即建设-拥有-运营。具体是指私营部门根据政府赋予的特许权,建设并经营某项基础设施。但是,并不在—定时期后将该项目移交给政府部门。

4、BOOST,即建设-拥有-运营-补贴-移交。

5、BT,即建设一移交。具体是指项目建成后立即移交,可按项目的收购价格分期付款。

6、BTO,即建设-转让-经营。对于关系到国家安全的产业如通讯业、为了保证国家信息的安全性,项目建成后,并不交由外国投资者经营,而是将所有权转让给东道国政府,由东道国经营通讯的垄断公司经营,或与项目开发商共同经营项目。

7、BLT,即建设-租赁-移交。具体是指政府出让项目建设权,在项目运营期内政府成为项目的租赁人,私营部门成为项目的承租人,租赁期满结束后,所有资产再移交给政府公共部门的一种融资方式。

(二)BOT模式的参与者

1、项目发起人。项目发起人拥有股东大会的投票权,以及特许协议中列出的资产转让条款所表明的权力,即当政府有意转让资产时,股东拥有除债权人之外的第二优先权,从而保证项目公司不被怀有敌意的人控制,保护项目发起人的利益。

2、政府。政府是BOT项目成功与否的最关键角色之一,政府对于BOT的态度以及在BOT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将直接影响项目的成败。

3、债权人。债权人应提供项目公司所需的所有贷款,并按照协议规定的时间、方式支付。当政府计划转让资产或进行资产抵押时,债权人拥有获取资产和抵押权的第一优先权,债权人可以获得合理收益。

4、建筑发起人。建筑发起人拥强大的建设队伍和先进的技术,并且能够按规定的期限完成建设任务。

5、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责任是对项目中各个角色不愿承担的风险进行保险,包括建筑商风险、业务中断风险、整体责任风险、政治风险(战争、财产充公等)等等。

6、供应商。由于在特许期限内,供应商必须具有良好的信誉和较强而稳定的盈利能力,能提供至少不短于还贷期的一段时间内的燃料(原料),其供应价格应在供应协议中明确注明,并由政府和金融机构对供应商进行担保。

7、运营商。运营商必须是BOT项目的专长者,既有较强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也有此类项目较丰富的管理经验。运营商负责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管理,项目公司与运营商应签订长期合同,保持项目运营管理的连续性。

(三)BOT模式实施步骤

BOT模式实施步骤:确立项目-招投标-成立项目公司-项目融资-项目建设-项目管理-项目移交。

1、项目发起方成立项目专设公司(项目公司),专设公司同东道国政府或有关政府部门达成项目特许协议。

2、项目公司与建设承包商签署建设合同,并得到建筑商和设备供应商的保险公司的担保。专设公司与项目运营承包商签署项目经营协议。

3、项目公司与商业银行签订贷款协议或与出口信贷银行签订买方信贷协议。

4、进入经营阶段后,项目公司把项目收入转移给一个担保信托。担保信托再把这部分收入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二、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运用BOT融资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利用BOT模式创造了很多奇迹,问题就在于新建的BOT建设项目,一般是厂网分开建设的。我国的BOT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的运用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政策不明确、法律不健全

BOT模式需要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及制度体系来支持,但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未颁布正式的BOT法,而仅用一般的外资法或几个单行条例来规范它。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许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BOT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风险分配不均

在BOT项目谈判中,风险分配是争论的焦点问题。由于国内市场风险的不确定性,投资方希望与政府签订一份长期销售协议或保证最低收入的项目购买协议。而由于我国政府在BOT项目中的地位比较超脱,往往比投资方承担更小的风险。

(三)外商投资回报无法兑现

外商投资回报无法兑现己成为外商在中国投资BOT项目的首要风险。在基础设施特许经营中,如何确定合理的投资回报率是政府和投资者特别关心的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市场化进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合理的投资回报问题没有解决,这不仅会影响现有BOT项目的进行,也会限制未来BOT项目的发展。

(四)发展环境制约因素较多

首先,人才资源匮乏。BOT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项目组织管理办法,在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都有一套独特的运行规则和方法,需要有专门的人员来实施,这是保证BOT项目顺利执行的基本条件。而我国BOT领域的专业人员相当匮乏。其次,我国的融资环境存在着投资信息不足,信息渠道不顺畅的问题,这对BOT项目的成功运作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BOT项目融资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运用的政策建议

(一)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

目前,BOT融资模式在我国有了较多的试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巩固,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BOT法律法规体系具有了良好的基础。

(二)正确定位政府角色

在对BOT项目合同的履行上,政府与投资方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政府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因此在双方合同的制定上应尽量详实,明确双方的责、权、利。

(三)合理确定投资回报率

在BOT项目中,投资方为保证项目公司的盈利能力,必然要求政府提供固定投资回报率,而我国有关法律是不允许政府为投资回报率做出保证的。

参考文献:

篇9

一、建立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投入

(一)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补助资金。按照政府引导、有限参与和重点扶持的原则,建立创业投资补助资金,引导引国际金融机构、国内外风险资本、上市公司、国有及个人等社会各类资金及专业创业投资企业,形成一定规模的元化风险资本,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补助资金采取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投资保障等多种形式,重点支持创业投资企业、创业投资管理企业、具有投资功能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及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

补助资金的阶段参股比例最高不超过创业投资企业实收资本(或出资额)的25%,且不能成为第一大股东;跟进投资可按创业投资机构实际投资额50%以下比例,每个项目不超过300万元人民币;风险补助最高不超过创业投资机构实际投资额的5%,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人民币;投资保障对“风险投资辅导企业”投资前资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人民币,投资后资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人民币。

(二)落实有关创业投资企业的财政税收政策。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凡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可按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在以后年度结转抵扣。

(三)建立国有资本创业投资企业持续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引导和支持重点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国有创业投资企业尽快充实注册资本,达到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引导基金”需注册资本1亿元的基本条件,并逐步达到国内外创业投资企业的资本金水平。国有独资的创业投资企业必须专注于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不得投资于流动性证券、期货、房地产业以及国家政策限制类行业。

(四)完善国有风险资本的投资机制。开辟绿色通道,畅通国有创业投资企业对高新技术企业投入的进退渠道,提高国有创业投资股权挂牌转让的审批效率。创新国有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机制,鼓励国有创业投资企业采取“基金的基金”模式,吸引海内外各种社会资金,共同建立创业投资公司或合伙基金,形成多元化创业投资格局,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

二、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加强政策性银行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的规模化融资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技术产业项目、引进技术吸收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政策性银行应给予重点支持。

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应依托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特色产业基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高科技投资公司等科技中介机构,建立和完善科技中小企业贷机制。通过科技投融资体制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创业期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

积极争取中国进出口银行政策性贷款,加大对高新技术出产品、高新技术出口企业和高新技术出口园区的优惠贷款支持度;争取特别融资账户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争取外汇管部门支持,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支持力度。

农业发展银行应进一步开展好农业科技贷款工作,对属于《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05)44号)明确提出的农业科技发展优先主题领域的,经国家有关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鉴定或批准的科技成果转化或产业化项目,实施倾斜支持政策。

(二)引导商业银行改善和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支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银行业机构应按照中国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改善和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6)94号)的相关规定,对承担《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实施方案》确定的战略产品、重点产品、培育产品开发任务的企业;对承担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望形成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科技成果商品化及产业化较成熟的企业;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行业的企业;对产品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备良好的国内外市场前景,市场竞争力较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且信用良好的企业;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较高、创新性强、成长性好,具有良好产业发展前景的经过省级以上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

(三)鼓励银行积极探索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担保。各类银行业机构应积极探索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担保,如出口退税质押、股票质押、股权质押、保单质押、债券质押、仓单质押和其他权益抵质押等。尽快制定四川省无形资产管理办法。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经国家有关部门评估的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在创业投资补助资金中设立科技贷款贴息资金,对取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项目给予贴息支持。贷款贴息额不超过上年实际发生利息额的50%;同一项目贴息时间不超过3年,贴息总额不超过500万元。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授信,可以由借款人提供符合规定的企业资产、业主或主要股东个人财产抵质押以及保证担保,采取抵押、质押、保证的组合担保方式,满足其贷款需求。商业银行对融资需求较大的高新技术项目,还可通过组织银团贷款等方式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四)鼓励和引导担保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完善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登记制度,通过税收优惠、风险补偿、奖励政策和担保费补助等方式,引导各类担保机构为技术创新或自主知识产权企业提供担保服务。指导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会员制担保机构。鼓励资本金充足、运作规范的担保机构开展风险投资业务,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符合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条件的担保机构,可申请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免征3年营业税。

(五)充分发挥科技保险的作用。保险公司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进一步创新开发适合高新技术企业实际需求的保险产品,积极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开发创新和科技成果转让提供多层次的风险保障服务。积极推动成都市、绵阳市进入国家科技保险试点城市。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成都营业管理部应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国内外贸易,根据不同的方式,提供进出口短期信用保险、国内贸易险、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来华和海外投资保险等业务。通过国内外买家资信调查、资信评估、对外担保、应收账款追收等服务手段,提高企业防范风险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开拓。通过信用保险项下的贸易融资、融资租赁等业务降低企业融资门槛,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益。为投保信用保险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优惠保险费率和保险条件,按最低成本价计收资信调查费,并为投保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承保和理赔绿色通道。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成都营业管理部应积极争取总公司支持,将成都作为信用保险支持科技金融发展的试点,努力探索创业投资保险、知识产权保险、联合信用担保等新兴金融模式,加大信用保险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三、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多渠道融资

(一)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试点工程,集成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化专项、创业投资等资源,加强与证券监管部门、证券交易所的合作,加大宣传和培育力度,支持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主营业务突出、规范运作、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根据其自身条件,分别到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即将推出的创业板上市,或到全国股份代办转让系统进行股份代办转让挂牌。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板上市资助计划,引导和推动我省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对完成股份制改造、进入上市辅导期和上市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可按有关政策规定给予奖励。

积极支持成都高新区、绵阳高新区进入股份代办转让系统挂牌试点园区范围。继续加强与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业协会的协调沟通,为区内企业争取挂牌工作提供政策指导。

(二)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组织和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捆绑式集合发债。鼓励成长性好、持续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偿债能力较强的高新技术企业,按照“统一冠名、分别负债、统一担保、集合发行”的模式,积极参与“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行。

(三)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的互保和“联保贷款”制度。运用市场机制,完善管理措施,支持企业依法规范建立融资互保组,推行“联保贷款”制度。互保组中的企业申请贷款时,应交纳一定比例的担保金,并由其他几户企业提供担保,企业按期还贷后,其担保金应按规定退还。省直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金融机构加大监管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入互保组,切实为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四)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期与成长期的支持力度。加大现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投入力度,支持创业期与成长期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及中试放大等阶段提供必要的无偿资助;对具有一定水平、规模、效益和银行已经贷款的技术创新项目进行贷款贴息,引导民间资金、创业投资等各类社会资金给予支持。

依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172号)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落实国家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的工业企业;或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其他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优化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投资环境与服务

(一)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综合评估的工作机制。整合政府、银行、保险等机构的资信信息,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信用手段,广泛宣传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支持措施。探索知识产权评估标准和管理办法,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奠定基础。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与品牌效益、信保机构对企业应收账款保障和关键交易对象的资信评估机制,利用综合授信提高企业信用等级,降低企业融资门槛。

(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尽快出台我省《高新技术企业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加强产权交易基础平台建设,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监管服务体系及产权经纪人制度,逐步建立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共享市场信息和市场资源。

(三)组建多种形式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以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能力为主要服务目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的原则,集成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法律、财务专家等优势资源,组建多种形式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吸引并积聚海内外创业投资机构、金融中介组织、会计和法律等中介服务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和各种金融机构提供专业化、高效率的中介服务,使之成为连接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桥梁,成为信息资源交流、咨询辅导与人才培训的平台。新晨

(四)成立创业投资同业协会。支持创业投资及相关担保、咨询、服务机构、创业企业以及创业投资领域的专业人士,按照自愿的原则,组建行业性、非营利的社会团体法人组织。加强与国内外创业投资界的合作与交流,严格行业自律管理,推进创业投资行为规范运作,促进创业投资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科技金融工作创新研究。推动科技金融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有关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在研究科技金融政策、探索科技金融工作新模式方面的作用,把科技金融当作一个重大研究课题,通过跨机构、多学科的密切合作,促进科技金融理论和科技产业发展实践有效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篇10

关键词:保险会计制度;改革;会计准则

2001年11月27日,财政部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于2002年1月1日起在股份制上市企业施行。2003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顺利地拉开了在海外股份上市的序幕,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正式开始实行。本文通过不同时期的不同会计制度的比较与,以求对我国的保险会计制度有所启示,进而为建立保险会计准则提供。

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时期(1982~1993)

1978年以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基本上是中国人民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立出来,相继在1984年2月颁布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由于当时我国的体制还是计划体制,而且保险公司还处于“拓荒”阶段,许多保险企业独有的特性尚未发挥出来,财会制度上缺乏相应细化的规定。因此,1989年12月中国人民保险总公司对此制度进行了修订,重新颁布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并于1990年1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会计制度,其实用性和规范性均增强了。从总的来看,这个时期的会计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财务管理实行计划管理原则。由于计划经济的,保险公司在财务会计制度上实行统一计划、分户经营、以收抵支、按盈提奖的财务管理体制。突出财务计划的作用,利用定额进行财务计划的编制,用以评价企业财务活动;公司收人大部分上交国家财政,成本开支范围由国家规定,盈利全部上交国家,亏损由国家弥补;资金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制度,将资金划分为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和专项资金。资金主要由国家有计划地划拨,仅以专用基金形式给予企业一点财务权力。

2 会计制度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为了保证会计制度的统一性,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会计制度由总公司统一制定,各级保险公司都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各级公司不得自行变更或修订制度,但可将执行中发现的,及时反映给总公司,由总公司负责修订。

3 在核算体制上按照不同性质的保险业务,分别确定会计核算体制,如按国内财产险、涉外财产险、出口信用险和人寿保险业务分别单独核算。其中国内财产险业务、人寿保险业务一般由各级公司独立建帐、独立核算、分级管理、自计盈亏或自负盈亏;涉外财产险与出口信用险一般由总、分公司以下单独建帐、分级管理,总公司统一核算盈亏,分公司自计盈亏。

4 会计恒等式采用“资金平衡”,即“资金占用总额=资金来源总额”。保险企业的资金,从占用的角度看可分为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固定资金是指占用在企业固定资产上的资金,它包括办公用房、职工宿舍、机具设备、工具等,流动资金是指占用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它包括货币资金、结算资金(如应收及暂付款、预付赔款等)、各项支出(如赔款支出、手续费支出、业务费等)。保险企业的资金来源,按不同渠道分为自有及内部形成的资金(比如国家拨给的资本金、固定基金、内部形成且有专门用途的准备金、专用基金)、借入资金、结算资金(如应付及暂收款、应付手续费等)、业务经营收入(如保费收入、利息收入、迫偿款收入及投资收入等)。

5 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负债类、资产负债共同类和损益类。另外,鉴于当时的核算体制是按四大险种分别核算,因此,设置国内、涉外、信用、寿险四套会计科目,分别核算不同险种的业务。由于四类业务的财务活动有很多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此四套科目中大部分科目是四类业务通用的,少部分是专用的。

6 记帐允许从资金收付记帐法、借贷记帐法中任选一种。

7 在货币计价上国内业务(包括财产险与寿险业务)以人民币为记帐符号;涉外财产险、信用险业务则采用外币分帐制,直接以原币入帐,年终时将外币业务损益按决算日牌价折算为人民币核算。

二、《保险企业会计制度》时期(1993~1998)

随着党的“十四大”召开,以上这种计划体制下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新要求。因此,1993年,财政部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对我国所有的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而彻底的改革,财务会计改革进行了模式性的转换。1993年2月24日,财政部结合保险行业经营特点及管理要求,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颁布了《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这次改革是一项重大的举措,其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首次确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体系,并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和报告作出了基本规定,规范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基本原则,实行了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原则,提高了企业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在核算体制上将非人身险业务与人身险业务分别进行会计核算,即分别建帐、分别核算损益。非人身险业务可分为财产保险、货物运输保险、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险业务分为人寿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

企业经营的再保险业务,可区别为分入业务与分出业务进行核算,也可将分出业务并入直接业务核算。信用险业务可实行三年结算损益的核算办法。

3 建立了资本金制度,实行资本保全原则。企业筹集的资本金,在企业经营期内,投资者除依法转让外,不得以任何方式抽走;按照资本保全原则,企业固定资产盘盈、盘亏、转让、报废、毁损发生的净损益以及计提折旧不再增减资本金,而是直接计人当期损益。这与以前企业收入中大部分上交国家财政、资金随意增减相比有利于企业的自我积累和发展壮大。另外,改革了资金管理办法,取消了专款专用制度。实行企业资金统一管理和统筹运用,以促进企业提高资金运用效益。

4 建立了资本金核算体系。制度抛弃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资金来源总额=资金占用总额”的平衡公式,采用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恒等式,明确了产权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资本金核算体系。

5 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和损益类,并分别对保险企业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作出了明确规定,规范了各类科目的设计,并从保险企业“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角度出发,细化了资产流动程度、风险程度和财务损益的科目。

6 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借贷记帐法和国际通行的会计报表体系。制度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规定保险企业对外报表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和利润分配表,并对这些报表的作用、报表项目的和填列方法作了具体说明,使财务信息成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

7 扩大了保险企业使用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自主权。制度规定“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和会计报表指标汇总、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会计报表格式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合并某些会计科目”。“企业向外报送的会计报表的具体格式和编制说明,由本制度规定,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会计报表由企业自行决定”。

8 规范了保险企业基本业务的会计核算标准和损益的。制度对资金的筹集与积累、非人身险业务、人身险业务、再保险业务、拆借、贷款和投资业务、固定资产、货币资金及结算款项、费用、营业外收支、利润及利润分配等业务的会计核算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9 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会计稳健原则。制度规定保险企业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计提坏帐准备、贷款呆账准备、投资风险准备,允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

10 对有外汇业务的企业规定即可采用外汇分帐制,也可采用外汇统帐制。采用外汇分帐制的企业,应设置“外币兑换”科目。各种货币之间的兑换及帐务间的联系均通过“外币兑换”科目。

三、《保险公司制度》时期(1998~2001)

1993年制定的《保险会计制度》执行了6年,它对于促进保险企业的,促进企业间有序竞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主义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内保险市场不断发展和壮大,保险行业发生了许多新变化,特别是1995年10月,我国颁布实施了《保险法》,国家加大了对保险行业的监管力度,并于1998年成立了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此后,保险监管部门出台了《保险管理暂行规定》等配套的政策法规,保险公司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由多业经营转向分业经营;另外,保险公司保险资金运用发生了重大转变,改变了过去放开经营的做法。这些新变化和新情况客观上要求会计制度与之相适应,作出新的规范。因此,1998年12月8日,财政部对原制度进行了修改,颁布了《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于1999年1月1日起施行,这次改革的主要有:

1 改变了会计制度名称。制度考虑到当时保险企业都已是公司制企业,因此将《保险企业会计制度》改名为《保险公司会计制度》,这样更加符合我国保险公司实际情况。

2 重新确定了保险业务的分类,并实行按险种分类核算。制度根据保险分业经营的原则,对保险业务的分类进行了调整,将保险业务分为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和再保险公司的业务三大类。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分为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等;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分为普通人寿保险、年金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等;再保险公司的业务分为分入保险业务和分出保险业务。在具体业务分类上,修改了原制度在具体业务划分上存在的交叉情况,明确规定财产保险公司不得再经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划入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另外,公司可根据具体情况和有关部门的要求,对保险业务进一步分类核算。

3 完善了保险业务损益结算办法。制度规定除长期工程险、再保险业务按业务年度结算损益外,其他各类保险应按会计年度结算损益。与原制度比较,本制度作了如下调整:(1)原制度只明确了信用险按业务年度结算损益,本制度明确了长期工程险等长期性财产保险业务以及再保险业务按业务年度结算损益;(2)前者规定业务年度为三年,后者没有规定业务年度的具体年限,其具体年限由保险公司根据保险业务性质确定。

4 增加了确认保费收入的原则。关于保费收入的确认,我国原制度规定,非人身保险业务、人身保险业务和分保业务规定保费的收入入帐时点,确认原则不统一,也不尽合理。本制度对保险业务规定了统一的保费收入确认原则,明确规定应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第一,保险合同成立并承担相应保险责任;第二,与保险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公司;第三,与保险合同相关的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

5 增加了存出资本保证金和提取保险保障基金的会计处理。按《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成立后,应按其注册资本总额的20%提取保证金,存入保险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银行,除保险公司清算时用于清偿债务外,不得动用。根据该规定,本制度相应增加了存出资本保证金的会计处理;另外,《保险法》规定,为了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支持保险公司稳健经营,保险公司应当对财产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短期健康保险按当年自留保费的1%提取保险保障基金。根据该规定,本制度相应增加了提存保险保障基金的会计处理。

6 调整了贷款和股权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按照《保险法》及其他有关保险监管法规规定,保险公司不得从事除保户质押贷款以外的其他贷款业务,不得买卖股票和进行股权投资。根据上述规定,新会计制度相应取消了除保户质押贷款以外的其他各类贷款业务的会计处理,取消了股票投资及其他股权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

7 增加了抵债物资的会计处理,修改了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制度将原“递延资产”科目改为“长期待摊费用”科目。这是因为“递延资产”实际上是不能全部计人当期损益而在以后会计年度分期摊销的待摊费用。它并不能为公司带来经济利益,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能作为一项资产。

8 规范了会计报表体系。本制度将原“损益表”名称改为“利润表”,将原按保险业务设置的损益表改为按保险公司设置利润表,并对各报表的指标项目作了相应调整;用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确立了现金流量表在保险财务报表中至尊的地位。

四、《企业会计制度》时期(2001至今)

2001年,继新《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颁布实施之后,财政部又了《企业会计制度》,保险公司又面临一次重大变革。因此,2001年11月27日,财政部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该制度以《企业会计制度》为基础,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充分考虑了股份制改革的必然趋势特别是上市企业的基本要求,集银行、证券、保险等会计制度于一体,分别对6个会计要素以及有关金融业务和财务会计报告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定。这次改革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又一重大举措,其主要内容有:

1 实现了会计要素的重新界定以及相关的确认和计量。会计要素是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信息的基本框架,虽然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对会计要素作出了基本规定,但是,仍然只规定会计记录和报告,并没有完全解决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这种会计制度本质上是规范簿记的内容。这次新制度对6个会计要素进行了严格界定,并对其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全过程作出规定,和原制度相比较,更加全面、严谨、规范,使其反映的会计信息更加符合事实。

2 首次将国际上普遍遵循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纳入新制度。实质重于形式是指经济实质重于具体表现形式,它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按照它们的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例如,对于保费收入的确认,强调的是“保险合同成立并承担相应的保险责任”这一经济实质,并不以“保险合同成立”这一法律形式作为唯一标准。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体现了对经济实质的尊重,能够保证会计核算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相符。

3 在某些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保险公司纷纷进入保险市场,它要求国内保险公司的会计标准要与国际惯例相协调,采用国际保险业的通行做法。这次新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确认、计量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中所规定的基本相同。比如,各项准备金的提取采取了国际通用的办法;短期投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在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上,允许企业按照资产的使用情况计提折旧。

4 谨慎性原则体现更充分。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它本身属于一种负债经营,其业务对象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而也就决定了保险行业在处理会计信息的方法上必须更加稳健保守。这次新制度无论是会计要素的确认,还是会计方法的处理以及会计信息的披露,可以说将谨慎性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新制度将虚拟资产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明确规定开办费不得列入资产,待处理财产损溢在期末结帐前处理完毕;注重资产质量,要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它包括坏帐准备、贷款损失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等八项准备;此外,对利息收入明确规定了严格的确认条件,对于逾期贷款,缩短了应收利息转表外核算的天数,由一年缩短为90天。

5 明确了新业务和疑难问题的处理方法。随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所得税会计的重要性日渐突出,过去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很少涉及,在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上,也只局限于应付税款法。而这次新制度在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上分别确定可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会计法,并详细地列示了其方法。此外,新制度对于实务工作中新出现、以及在以往会计制度尚未规范的一些疑难业务比如或有事项、会计调整、关联方关系以及交易、证券投资基金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6 增加了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完善了会计信息披露。新制度在原来提供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分配表的基础上增加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充分考虑了上市公司投资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此外。对会计报表附注进行了详细、严密的规范,提高了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含量和可理解性。

7 明确了会计政策的审批权限。新制度规定,在遵循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前提下,保险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财产损失处理的批准权限为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会议或类似机构。不再经过政府有关部门规定和批准,改变了过去会计政策和税收政策批准权限混淆不清的现象,赋予了保险公司更大的自主权。

综上所述,我国的保险会计制度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市场的开放以及企业制度的建立在不断完善,但是同时也要看到,任何一种建立完备制度的企业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基础的不严密性,其体系就不可能完备,加之外部环境的变化,会计制度本身当然也是不可能完全没有漏洞。虽然,新制度的颁布和旧制度相比,更加注重了保险企业的风险问题,谨慎性原则得到了较多的运用。但是,新制度只就保险公司财务会计事项做了原则性规定,财会制度相关内容不全并过于宽泛,而且,新制度集银行、证券、保险等会计制度于一体,没有体现保险行业的特色。此外,2002年,为了履行我国入市承诺,加强保险监管,新《保险法》又重新颁布,保险公司业务范围、保险资金运用形式、保险公司组织形式、保险条款费率监管等方面又发生新的变化,比如,在财寿险分业经营上新《保险法》规定,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可以同时经营意外伤害保险和短期健康保险,因而保险会计制度又面临新的调整。笔者认为,保险公司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需要单独有一个统一的、合理的会计准则,制定保险会计准则是符合保险会计规范的发展趋势,它不是保险企业会计制度细枝末节的修改,而是在系统地把握保险会计个性、保险会计规范发展与变革趋势以及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因此,当务之急,财政部应在现有的新制度基础上尽快出台保险行业会计准则。

[1]财政部。保险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2]财政部。保险公司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