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雕艺术特点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浮雕艺术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浮雕艺术特点

篇1

地理环境及材料工具的发达程度,从而产生了多种不同风格的浮雕作浮雕是一种古老的视觉艺术形式,它的表现形式介于立体圆雕和平面绘画之间,是通过利用光影的效果和视觉错觉形成空间感觉的雕塑艺术。这样的艺术形式在历代存留下来的雕塑作品中屡见不鲜,有些甚至成为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

纵观世界艺术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杰出的浮雕艺术品,而且根据艺术家所处的时代。

不同时期的浮雕特点

史前浮雕――朴素大方

史前人类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还有表达自身对神灵的崇拜,从而达到某种心灵的慰藉。但由于工具的限制只能雕凿、刻画一些简单的凹凸线条和符号特征。例如:北非阿拉姆的新石器时代洞穴线刻《羊》。

古埃及浮雕――秩序之美

古埃及时期的浮雕充分展示了这个国度的文明。浮雕中的形象、构图有自己严格的法则和秩序感。这一时期的浮雕都有着自己的程式,人物的大小会根据社会等级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第十九王朝的阿蒙神庙浮雕。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玛雅浮雕――图腾象征

与其他文明所不同的,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浮雕大多以器皿为载体,附着在上面的图案均具有象征意义,其中大量采用几何符号化的图案纹样,而位于南美洲的玛雅浮雕纹样与商周时期的纹样十分接近,区别是玛雅人的浮雕图案大都出现在建筑外墙。例如:西周时期的青铜方鼎,玛雅的羽蛇神殿浮雕。

中世纪欧洲及东方宗教浮雕――图说形式

在欧洲,基督教盛行以布满浮雕的教堂等建筑,华丽丰富的墙壁,满布浮雕,题材大都取自《圣经》故事,中世纪时期的雕塑走出了模式化,为以后雕塑的发展打好了基础。例如:奥顿大教堂拱形门楣浮雕。在印度、中国,浮雕大都以佛教雕刻为主。象征性的特点决定了造型风格的程式化、装饰性特征,并通过固有的纹样,给人一种温暖平和的归属感。例如:云冈石窟浮雕。

文艺复兴时期及之后的欧洲浮雕――人文精神

这时期的艺术家基本上熟练地掌握了“透视法”,可以在较浅薄的浮雕中表现空间深远的场景,在构图形式上以单块的场景浮雕为主,注重表现人物情节。例如:多纳泰罗的《希律的宴会》。

欧洲近现代浮雕――现实主义

这一时期的浮雕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为城市公共环境发挥作用,语言多样,逐渐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例如:巴黎公共广场雕塑《无邪之泉》。

结合创作谈对浮雕语言的表现

在我的浮雕创作过程时,对我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雕塑家多纳泰罗。在他的浮雕作品中精于运用透视法,例如他为圣安东尼奥教堂所创作的浮雕《贪心者的心》、《祭坛浮雕》都完美的运用了焦点透视的构图方式,他将不同情节关系的人物放进了同一场景中,同时使其空间层次分明,这种精深的表现形式深深的让我着迷。

另一位对我影响很大的艺术家是西班牙当代艺术家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亚。洛佩兹的艺术创作虽然以绘画为主,但对自然真实的表现以及他对雕塑艺术的痴迷,他创作了《沉睡的女性》、《魂灵》等一系列的着色浮雕和圆雕,在他的作品中那种自然的真实与创作者的坚定都深深打动了我。

我的作品主要以寝室、走廊为主,空间中没有人物出现,只是单纯的运用透视法与形相结合,再由光影的作用,使在一个较薄的浮雕中表现出深远的空间来。由于洛佩兹的影响,我的创作中也运用了浮雕着色的办法。浮雕的着色是创作中的最后一步,其难度并不亚于制作浮雕的本身,一件相对完整的作品,不单单是它的形体影响着人们对作品的感受,其颜色的微妙变化更可以使观众感受到特殊的意境,中国民间彩塑讲究的“三分塑七分彩”正是这个道理。为了使浮雕的表现更为增色,在上色的练习中我尝试过多种表现的手法,其中不乏一些个人的体会。由于浮雕的起伏变化本就会受到光影的影响,上色时如绘制过分,如阴影处处理不当,加重色,便会使浮雕的形体和空间减弱,失去了着色的意义。另外彩色不得过于艳丽,应少用纯色,需要灰些、粉些、柔和些,这些经验也是由之前的许多次失败得出的。浮雕本是利用视觉错觉表现空间的深度,颜色便不宜太过真实,颜色应该要吸光一些。但着色既要统一,又要富有变化,这种微妙的着色,或许就是所说的“高级灰”吧。

生活中吸引我的空间是多种多样的。就我生活的舍楼来说,熟悉的楼梯、虚掩着的门、透光的门缝、长而昏暗的走廊等等,这一切熟悉的环境都可以在一个有限的尺寸中被充分的表现出来。我将我所看到的空间,利用透视法在浮雕中的作用,在实体空间中来制造不同场景的虚幻空间感,用灯光与颜色使这种虚幻的空间感更加深入、具体。

篇2

关键词:古代浮雕 造型语言 

 

一、“塑”与“雕”的造型语言区别 

 

“塑”与“雕”的造型语言特点,在中西方原始浮雕艺术时期就开始显现。在生产技能与工具水平都相对落后的状态下,特定的地理与自然条件因素,制约着原始人的艺术行为。早在旧石器时期,欧洲先民们就已经“雕刻”出造型写实,具有较强进深的高浮雕人物、动物形象。而此时我国远古居民聚居区内,质地颇为坚硬的脉石英石器多以简单的石片线刻形式出现。直至新石器时代的来临,随着可塑性极强的黏土原料的发现,以及对捏塑、堆塑、贴塑和压塑等技法的探索、运用,中国原始先民们通过“塑”的语言,不仅可以理想地把握陶器和浮雕的整体造型,而且在细部处理、装饰效果上亦表现出灵动、意象的精神特性。“这正是不同‘生境’的前决条件,直接左右了中西方艺术的发生,使‘选择’的行为方式迥然各异”。① 

得心应手的陶土材质,以及应运而生的塑造技法,彻底释放了中国古人的造型能力。先由黏土塑型,再经铸造而成的青铜器物,器表层次细密、华丽奇幻的浮雕装饰兼具审美与精神传达,也是“塑”的语言的极致发挥。虽然在封建社会,浮雕艺术的材质、载体、技法等均呈多样化发展,但是通过那些佛教龛窟内的石胎泥塑造像、薄肉塑浮雕,寺院里的山水壁塑、影壁等,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雕塑艺人对“塑”的造型语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据邓椿《画继》载:宋人郭熙在影壁创作时以手推泥于壁,或凹或凸,俱所不问,显示出对“塑”的语言的娴熟把握与心领神会。这种塑造的过程,符合中国古代哲学中万物皆始于虚,虚实相生,有无相生的宇宙观念。“主导中国人行为方式的‘经学’,即以不断重复、不断丰富的实践手段,逐渐建构起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如出一辙的高度契合,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偶然巧合。”② 

西方古代浮雕艺术2000多年间,大多直接取材于天然的石材、木材,亦始终保持着对其最初所选择的“雕、刻”的造型语言的钟爱,技法经不断实践而日臻完善。“由表及里,层层深化,从‘实’到‘质’,率直精神追求的这一方式,潜隐地驱动着形成西方人那富有进取性的心理活动,贯以征服欲很强的果敢行为来面对自然和各种事物。”③这种对浮雕造型由“实”到“质”,顽强深入的“雕刻”行为,体现了西方人自视为万物之主宰,探求主体精神独立的过程。 

 

二、“线”与“体块”的造型语言区别 

 

“线”是中国美术中最重要的造型语言之一,无论彩陶、绘画、书法、雕塑等均以注重线条之美著称。“线”是中国视觉艺术中最自由、最简洁的体悟自然的表现形式,是流动的韵律之美,是概括的抽象之美。

中国古代浮雕艺术,对作为造型语言的“线”的情有独钟,是在装饰审美、形式表现和艺术精神方面所表露出的民族特点。以线造型、以线达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愈来愈富有概括性、象征性和抽象性等特点,成为有别于西方古代浮雕的重要艺术特征。“线”的造型语言普遍见于原始玉琮、青铜器表、画像石刻、佛教造像、建筑装饰等历代浮雕作品之中。不仅浮雕如此,在一些圆雕作品上,也呈现出线性表现的明显特征。汉代霍去病墓“马踏匈奴”石雕的造型处理,通过线刻示形的作用,使浮雕和圆雕浑然一体,加强了雕塑整体的气势贯通。中国古代浮雕,借助线形的凹凸、曲直、疏密变化,用以勾勒轮廓,示意对象形体的交接、转折关系,特别在表现衣纹服饰的结构与装饰处理方面,更是将线性语言的生动流畅之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线”既是作品形象的主要组成部分,又作为一种表现媒介,使线条属性和思想情感双方契合,使“形”“神”紧密相连,凝成了作品的艺术风格。 

西方浮雕艺术更强调物形体真实明确的“体块”表现,这是西方传统雕塑创造形象时赖以成功的基本造型语言之一。西方古典美学认为:“雕塑掌握着最忠实于自然的表现精神的方式……表现人的形体和其他自然界事物实际所占的空间的感性整体。”④“雕刻在处理人的形象方面……把人的形象当作一种立体的物体,只按照它在三度空间中所表现的形式来处理它。”⑤由此可见,西方古代雕塑的审美观念不只是单纯的精神性目的,同样强调形象整体性的空间占有,它的物质性外在表现就是“体块”分明的三度空间的形式。西方古代普遍的高浮雕样式,虽然进行了一定量的空间压缩,但是仍以起伏的“体积”和“块面”关系来追求空间感,真实、具体地再现精神形象。西方雕塑家把对象当作一个有机的空间整体来雕凿,统一和多样性的关系或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必须正确而恰当,对于整体结构关系的实现,对于可触可感的实体形象的追求,他们选择了明确“体块”的造型语言,而不是“线”。 

中国雕塑家,发现了线条节奏,但却并不在意浮雕的光影效果。中国古代浮雕多装饰在墓室或光线暗淡的石窟中,由“体块”所产生的“影”的效果并不明显,反而是用线来突出形象的轮廓、结构更为实际有效。线条的特质在于它能够暗示出形体或立体形式,“它既状物又抒情,兼备造型和表现两种因素和成分。”⑥然而,西方古代浮雕,多依附于宏大的地表建筑物之上,十分注重光线对浮雕形体的作用与影响,经阳光照射下的“体块”造型,产生出强烈的投影,加强了浮雕形象的立体视觉效果,展现出力度与动感。 

“塑”与“线”“雕”与“体块”,这两种迥异的造型语言体系,助推中西方古代浮雕艺术形成了平面化、含蓄温婉和重体量、突兀强健相径庭的总体风格趋势,符合二者外在形式表现上和内在精神意旨方面的各自需要与追求。 

 

注释: 

①赵萌.“雕”与“塑”——中西方史前雕塑语言的成因及比较.装饰,第104期,第23页. 

②③同上第24页. 

④(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3卷(上).商务印书馆,1979.第110页. 

篇3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中闻名遐迩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的进程起着不朽的作用。作为四大发明的造纸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具有不可磨灭的功能。同时在造型艺术方面,尤其显现出它的作用,它就是纸艺。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通过艺术造型,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并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造型能力、引导学生在纸的天地里探索,科学自由的去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形成立体思维能力和立体造型能力,培养学生对抽象美的认识和表现力。

若将一张平整的纸面揉皱,再被展开后,纸面产生凹凸不平,纸面缩小,同时产生各种不规则形状。因此,要使平整的纸成为立体的图案或动物、人物等,便可以采取剪、折、刻、卷、粘等多种手段。同时还可以根据纸质材料的厚、薄、软、硬、有无颜色等条件,运用各种衔接的方式,进行纸造型艺术设计,充分发挥纸材料的特性,展示出纸造型艺术的独特魅力。

1.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它以单纯、朴实、线条简练、粗糙而富有装饰性为特点。剪纸艺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汉唐时期,民间妇女既有使用金箔纸和彩帛剪成花鸟贴在头上作为装饰的习俗。后来发展为,每逢过年、过节、办喜事时,人们总喜欢把各种形式题材的剪纸贴在门窗、器具、灯具上以示庆贺。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以强烈的夸张变形,大胆的构图安排和丰富的图案纹样著称于世。同时与中国剪纸相比较,外国剪纸的特点是造型单纯、突出外轮廓,作品取材于生活场景、童话、寓言故事等。另外,中国现代剪纸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应用范围上有了新的突破,有书籍装帧,贺卡设计,装饰艺术,邮票,书签以及美术剪纸等。它以其现代感的造型,新颖别致的构图,赋予了剪纸艺术新的内容和生命力。

剪纸艺术是在纸上用剪刀或刻刀所作的画,根据其特点(轻而薄、可上色),将纸的外轮廓剪去,利用剪去的空白或留下的空白来进行造型,要求线线相连,整体不断。造型要突出特点,造型纹样形象丰富。剪纸的表现方法可以分为:A阳刻:刻去块面留下线条;B阴刻:刻去线条,留下块面;C混合型:有些刻去线、有些刻去快面。根据剪纸的着色方法可以分为:A、直接在色纸上剪刻;B点色剪纸:先用生宣纸剪刻,再点染透明颜色;C、套色剪纸:以黑色纸剪刻,然后以各色纸套于背面;D、分色剪纸:用不同色纸剪刻,再贴在一起。

由于剪纸的工艺材料与制作简便易行,同时贴近生活。如:结婚用的"喜"字,五角星的折剪,春节贴在门上的"福"字,以及用作书签的剪纸纹样图案有:单独纹样、连续纹样的剪贴,往往立竿见影,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居于了比较重要的地位。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剪纸教学,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剪纸方法,养成耐心、细致、整洁、有计划的工作和学习的习惯,培养热爱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思想感情,学习劳动人民质朴的审美观,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形象概括能力。

2.纸雕塑工艺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不断提高。具象艺术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需要,逐渐要求以抽象来补充和发展。在雕塑史上曾有过木雕、石雕、玉雕、青铜雕、牙雕等等。用纸作为雕塑的材料,是造型艺术中新兴起的一个品种。由于纸材随处可得,制作容易,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往往作为设计创作大型雕塑的草稿和试验,或是制作简便的小型桌面雕塑。纸雕塑吸收了现代雕塑如钢雕、根雕、铜雕等的特征,也正好应验了齐白石的名句"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所塑造的形象比自然形象更概括、更精美。

2.1纸浮雕工艺。纸浮雕是以纸为主要材料,创作出有凹凸起伏的、半立体的艺术造型。纸浮雕的基本技法有:①折:包括折直线、曲线、圆等;②卷:用筷子或铅笔将纸卷起来,形成自然卷曲面;③切刻:切刻外形、切口、翻折;④粘接,粘贴组合;以及其他揉、搓、挤压技法等。其种类又可以分为:翻折纸浮雕、正方形几何形纸浮雕、自然纸浮雕等无论是哪一种纸浮雕,它都离不开最基本的制作方法,所谓"万变不离其中",尽管纸浮雕如何丰富,它的基本组成元素及制作规律总还是有章可循的。因此,只有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制作方法的教学,组织学生动手练习,掌握基本形体制作,形成技能技巧,进而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做到"举一反三"的程度。

篇4

立体构成是设计艺术的基础课程。在初中立体构成教学中,通过对纸材的切、刻、裁、折、叠、曲、卷、粘、编等艺术加工方式,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空间意识、设计应用能力,这是其最主要的目的。鉴于立体构成专业知识技能性强的特点,教学难度是很大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较之二维的平面造型艺术,我校八年级学生对立体三维空间艺术似乎更有兴趣。因此,笔者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调整了教学内容,在认真研究分析立体构成知识的难易度之后,选择了较为合适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去。本文是对半立体构成之纸浮雕艺术中“切折法”的课堂教学实践所作的反思与总结,以期提升立体构成教学的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的

有关纸浮雕“切折法”的学习,是基于“直线折”与“曲线折”而延伸的。在最初的学习中,笔者引领学生解决了在一张完整的纸面上按照直线与曲线的折叠痕迹,变化出三维立体空间的造型问题。而“切折法”是在不可折叠的情况下,采用开“切口”的方式,对完整的纸面进行空间的重组,从而实现再创造的一种方法。

无论是直线折叠、曲线折叠,还是“切折法”的半立体纸浮雕学习,都是基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造型能力、空间意识所展开的,目的在于培养有造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有耐心、有毅力的初中学生,使之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在将来的学习中以积极的心态、采取有效的方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所以,初中阶段借助对半立体构成艺术的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态度积极、认真负责、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素养与品质。

在前段的学习中,我校初二学生利用直线折叠和曲线折叠的方式,已经解决了半立体作品中直线和曲线造型的问题,掌握了纸浮雕艺术造型的基本方法。利用切折法造型折出的纸浮雕半立体作品,造型手法更加多样灵活,艺术效果也更加丰富。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导入新课

在“切折法”教学推进的过程中,笔者采用这样一个问题作为课堂导入:如何在不改变正方形卡片大小、面积的情况下,只允许切一下,就可以把一个正方形变成一个锥形体?

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但按照要求做到也不是很容易的。有些学生忍不住要将纸剪去一个角,而有些学生则摸索到了合适的办法。这里,笔者采取了两种方式引导学生:要么在黑板上画,要么用实物来做。然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按照学生的思路,归纳出以下两种切法(图1、图2)。

这一问题,实际上是引导学生了解:有些情况下必须借助“外力”方可得到理想中的纸浮雕效果(图3)。所以,“直线折”和“曲线折”能够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学生面临了新的困难与挑战。

为了说明“外力”的问题,笔者又举例作对比:正方形纸张中心的闭合图形,在纯闭合的情况下是无法折出半立体状态的,如图4至图6。

在以往的经验里,学生会提出给这样的图形添加一些辅助线,以帮助得到它们的半立体造型的想法,如图7至图9。

但是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如何在没有辅助线的情况下,折出纯闭合图形的半立体造型?所以,导入环节关于“切折法”的功能介绍尤其重要,单一的平面空间若分割为可以利用的多个空间,对学习半立体纸浮雕来说是一个飞跃,也为更灵活地折叠半立体纸浮雕作品提供了更多便利。(图10至图12)

(二)核心方法的教与学

制作半立体纸浮雕作品离不开合适的工具材料,借助美工刀对纸张进行切割再造型,这是一种惯用思维,但如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教,以及总结教学规律,反思核心技术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纸浮雕作品制作中,“切折法”通常分为“一切多折”与“多切多折”两种。通俗地说,“一切多折”即切一下以便造型:“多切多折”则是切多下以便造型,切法更灵活。

1.一切多折法

“一切多折法”是切折法中最简单,也是容易找到规律的一种做法。至于此法的教授方式,笔者采用的是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归纳总结的办法。

首先,笔者请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直线折与曲线折的半立体纸浮雕作品,思考一下,哪些作品的立体造型并不好,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作品的三维立体结构不明晰,并且请学生们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般情况下,学生很少会提出用切割的方法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这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在已有条件下,给学生搭设新“支架”,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笔者将美工刀展示在学生眼前,学生开始顺着提出的新线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纸张立体感体现不出来的地方,用美工刀轻轻划开一道缝,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这个环节中,“切”的理由是什么、“切割”的规律有哪些,这些要点恰恰很容易被忽略。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切多折”的意义反复强调。在师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切多折”的切口大多以跨越中心点与不跨越中心点的直线与曲线较为多见,并出示图13至图24这些常见的“一切多折法”的切割线特点。同时,还可以举例说明以强调上述要点:图25、图26是跨中心点的切割线;图27、图28是不跨中心点的切割线。

2.多切多折法

在较为顺利地传授了“一切多折法”在纸浮雕艺术中的运用之后,“多切多折法”的推出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接受起来也更为容易。既然切一下为纸浮雕作品带来造型上的便利,如果多切几下,想必会使作品变得更加优美、造型更加丰富。

相对于“一切法”而言,“多切法”规则性较小,更讲究灵活运用;简而言之,使用原则就是视作品本身“是否需要”。基于“多切多折法”的这一特点,在授课的过程中似乎更难找到规律。

笔者在课堂上,首先强调了纸张完整性原则,因为在多切的同时,更容易造成纸张的断裂与破坏,这也是许多学生在初次接触“多切法”时常犯的错误。图29至图31是“多切多折法”的运用实例。

三、方法要点

“切折法”,顾名思义,是“切”兼“折”的综合方法;通常是在学习纸浮雕的造型基础之后,难度无法上升、造型无法突破时所采用的方式。

“切”与“折”是学习折纸或利用纸材造型时常常采用的手段,这其中包含了“创新与创造”的思想,是用多样化手段解决问题的具体表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源于对“切”和“折”的本末倒置,在此列举一二,作为对“切折法”教学要点的思考:

(一)“切折法”的目的是什么?有何种意义?

不论是一切多折,还是多切多折,其目的都不是为了“切”而“切”;“切割”并不是目的,而是创作手段。这一点,体现在学生具体操作中,往往是先将纸面用刀划开一条缝,然后再设计造型并制作。这样的切割从意义到效果都是大打折扣的。

“切折法”真正的意义就在于,打破原有的平面限制,将一个平面变成多个平面,产生更多折叠的可能。而“切割”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也不是非切不可,它只是一种造型的方法,而不是必需的手段。

(二)“切”和“折”,到底哪种动作先发生?

有不少学生在课堂中遇到这种情况:到底是先折,还是先切?基于对上述观点的思考,“切割”应是遇到不可折的情况才选择的一种方法,而且切割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所以,尽管有的学生通过“先切再折”的实践比较成功,由此也产生与上述观点不同的想法,但是,更多的实践则证明了,“先切再折”与“先折再切”之间,只存在着理念的不同,纸浮雕的艺术效果则是一致且唯一的追求。

采取“先折再切”的方式,通常是在设定了纸浮雕折线图之后,按照所画的折线进行纸浮雕造型,当造型遇到难度,某处不可能有立体感的时候,才用到“切”的方法。而“先切再折”,则是学生更为大胆的尝试,先在纸张上切刻,然后根据切口的大小和方向,进行纸浮雕造型设计,这样的制作过程与作品效果都充满了不可预知性,学生感到新鲜而富有挑战,在艺术效果更加丰富的同时,也增添了制作的趣味性。

所以,通过对切折法的教学反思,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也不失为一种收获。教无定法,不必纠结于是先“切”还是先“折”,只要保证纸浮雕造型的艺术效果,学生最终也能从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这就是一种好的办法。

四、内涵延伸

立体构成是占据一定空间的造型活动,它所表现出来的是真实的立体效果,而不是像平面构成那样,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出的立体感。

半立体纸浮雕的艺术课程学习,以平面构成为基础,将纸材进行立体化的表现,它同时兼具平面与立体的要素,将纸的某些部分立体化,在视觉和触觉上均产生实实在在的立体效果。所以,从立体化造型的表现方面来说,半立体纸浮雕的学习相较于平面上制造三维想象的二维造型来说,相对容易一些;但对我校的学生来说,在有规律与艺术感的立体空间创造方面,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通过教学探索与实践反思,半立体纸浮雕艺术教学,尤其是“切折法”的运用与实践,折射出以下几点教育内涵: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探索精神

初中高年级的美术课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注重各学科间知识的渗透,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与人文气质。纸浮雕艺术课的设计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立体造型的意识,同时融汇数理学科的几何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与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供学生实践和操作的机会。

(二)培养学生对空间造型的审美能力

立体或半立体知识(例如雕塑、浮雕、陶瓷艺术等专业知识),多出现在艺术赏析课上,在长期的艺术教学实践中,学生逐渐学会了对这类艺术语言的理解与应用,但是亲自体会、尝试半立体或立体造型的设计与制作,在初中美术课程中并不多见。所以,这一学习过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感官刺激的多元化,接触半立体造型设计制作的更多细节,参与到空间造型的实践中去,掌握空间造型的形式语言,提高审美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以及有效解决困难的精神

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都是基于对学生主体性的分析而决定的,因此,半立体纸浮雕艺术教学中,将大量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思考、制作与交流,学生得到了许多额外的收获,比如,学习角色的转变、学习能动性的提高等。笔者不断为学生创造条件,用提问式、启发式、辨析式、讨论式、反思式等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主动、耐心、细致的态度,以及追求规则与方法的意识。在切折法的教学过程中,更是注重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勇于解决问题、坚韧不拔的精神。而“纸浮雕”这一纸的立体表现,其本身的形式与内涵也深深吸引着学生,从而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品质与态度。

(四)成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进取心

在纸浮雕单元,尤其是“切折法”引入之后,纸浮雕造型的规律与方法随着“切”“折”的灵活使用而变得越来越清晰,学生的自信心也越来越强。原因在于切折法带给学生的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思维的启发。在这一点上,学生能够将自己前期学习中没有制作成功的作品拿出来重新尝试修改,用切折法重新思考,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成功感激励着更多学生挑战自己,成就自己。

篇5

摘 要:浮雕形式壁画独特的表现特质和丰富的雕塑造型手段是其他材料艺术样式无法替代的。其二维空间与环境、周围建筑风格一体化,并能充实环境空间之不足,通过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绘画中的透视原则来表现虚拟的三度空间。

关键词:壁画;环境艺术;透视

浮雕在空间状态上依附于某种载体,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也有三维的立体形态,但从整体上更具有二维的面状特性,适宜于特定角度欣赏。希尔德勃兰特的设想很好地说明浮雕观念的理论:在两块平行而置的玻璃板之间有一人像,它两侧的突出点恰好接触到玻璃板,这样人像占据了同一深度的空间,它的各个部分都安置在这一深度之中。透过玻璃从前面看人像被统一到一个单一的绘画平面中,存在于同一深度的层次中,每一形式都有使自己成为在这一层次可视的二维空间内的一幅平面图画并因此被理解为一幅平面图画的倾向。即使当人们认为玻璃板被移去时,那些接触到玻璃板的最外面的点仍然规定着共同的平面。现实世界中的空间是没有形状的,不存在具体的空间整体,是科学思维的抽象。我们所从事绘画的艺术空间不是实际空间的某个局部,而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不论是二维还是三维的表现,都可以具有无限的扩展性、延续性、可塑性,阿道夫 希尔德勃兰特说:“让我们把整个空间想象为沉入了某些容器的一池清水,这样,就既限定了特定的水量,又不破坏包围着它们的连续的整体水的概念。”

篇6

关键词:寿山石雕;工艺特色;创作技法

一、寿山石雕的起源与发展

(一)寿山石的形成

在一亿多年前的寿山,由于地壳变化和火山运动,形成了一种没有完全喷发的火山岩与地下水和矿物质混合的岩浆,这些岩浆从地表间隙中渗流出,最终凝结成一种石质适中、色泽美观的天然石料。

(二)寿山石雕的起源

因寿山石硬质适中、色泽美观的特点,后人常以寿山石为原料进行石料雕刻。我国出土的寿山石雕文物,形成时间最早的是在福州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作品,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二、寿山石雕的工艺特色

寿山石的雕刻有突出地方特色和民俗特点的民间多种流派,亦有专业探究和综合各地风格的学院派,目前,寿山厂雕工艺已经融入更多的民族元素、历史元素及西方美术元素,变得更加丰富多变。创作的灵感和手法的传承主要是由工艺门类的延续和丰富的创作想像力。有很多以龙凤、神兽为表象的物像更是以中国古代虚拟的图腾形像演化而来。不同的雕刻内容也有着不同的寓意和象征,代表着人们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比如鸡同吉、鱼同余、蝠同福、鲤同利等都是取谐音借喻人们的良好期盼。

三、寿山石雕的创作技法

(一)寿山石的品种分类

寿山石按出产地、石质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品种。主要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组成。田坑即农田中零散成块的不规则石块,其石质最佳、产量最少;水坑是产自于河流、水洼中不同形状和体积的石料;山坑是分落夹杂在山峦、丛林之间的野外。其中田坑寿山石中的田黄石色泽如黄金,像枇杷,石质坚硬而有韧性,被称为石中之王,是价格最名贵的石料,素有“三两黄金一两田黄”的说法。

(二)寿山石雕的艺术特点

因凵绞的形状、大小、色泽各异,故寿山石的雕刻讲究的是因石材料定内容的原则,即通过对一块寿山石的综合外貌特征,包括石头的形状、色彩和纹理等特点,用就石取巧的方法,利用石材原有的外貌特性进行物象设计,以达到自然原貌与工雕浑然天成、巧妙搭配的效果。特别是在色泽的利用上,更是可以充分利用不同色层的分布特点予以设计和实施雕琢。同时,因为寿山石有内部色层突变的可能性,故雕工可在雕刻的过程中边雕边设计,边调整和改变原有设计方案,这需要雕工有着娴熟的雕刻技术和美学艺术水平。

(三)寿山石雕的内容种类和特点

寿山石雕可根据石材、颜色的不同设计人物、风景、动物、植物等造型,可根据石材大小、形状和用途制作成印章、摆件、镶嵌等表现形式。在雕刻的过程中,雕刻内容的设计和色层的取舍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四、寿山石雕的雕刻技法

(一)圆雕

圆雕是一种全方位、立体的雕刻方式,即是一种写实的、全方面表现物体形状及各方面细节的雕刻手法。寿山石圆雕起源于唐宋,南北朝以后,圆雕成为寿山石雕刻的主要手法,到了清代,圆雕已经成为一种工艺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法。圆雕要注重以打坯还原物体的比例,做到和谐、融合。

(二)钮雕

钮雕俗称印鼻子。是指印章上部印钮的雕刻,属于圆雕的范畴,具有立体感和全方位的特点。其主要特点是雕刻体积小,雕刻主体的底面与印章为一体,内容主要以神兽为主;风格主要以威严、吉祥、灵动、丰富为主。在形式上还有一体钮和组合钮的区分。

(三)镂雕、链雕

在圆雕中有一种镂空的雕法,即将石料中需要表现的物体间隙或内部空间掘空,比如在龙或狮的嘴内,在镂空的同时还要保留一个比嘴口稍大的石球。镂雕对石料的材质和工具的细腻度有特别要求,常与其它雕刻手法同时使用,按照先内后外的顺序进行。链雕是用一块石料镂空雕刻成的可动石链,属圆雕的一种。

(四)浮雕

浮雕是通过挖去多余部分,将物像雕至石面致使凸起效果的雕法,浮雕有深浅之分。是继圆雕之后的一种装饰性雕法,主要用于石壁或木柱的表面。浮雕应选择色层分明的石料,以上色层为雕刻层,下色层自然色差托底。应在雕刻的过程中先以一处雕刻,以找到色层分界为准,再确定浮雕的深浅度。

(五)薄意

薄意系指比浅浮雕更加浅薄的雕刻手法,因看似具有平面画意,故称之为薄意,是介于画面与雕刻之间的一种雕刻手法。其历史较前几种雕法相比,发展比较晚,是清代才开始形成的。但因寿山石质和价格的特殊性,为更加容易雕刻和在物像中保留更多石材,薄意则逐渐成为寿山石的专用雕法。

(六)镶嵌

镶嵌是浮雕的一种,是小件石片上的浅层浮雕。主要用于在制作其它物件时,按设计需要,将薄石片进行浅层雕刻后再予以镶嵌在其它物像之内。镶嵌比一其它的雕刻手法多了一套粘贴的手法。这要求造型挖槽和雕刻石料要做到大小、形状的一致。

(七)微雕

微周是利用较微小的石料进行雕刻的雕法,内容以画面和文字为主。常用于石料印章的边款或把玩石料之上。一般越微小的雕刻内容雕刻难度就会越大。雕刻时,应该有特别精熟的书法和国画功底。雕刻的时候可进行“意刻”。临场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运刀要稳、准、狠。

(八)篆刻

篆刻的起源较早,发展也最成熟,它是以中国书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书画用印所用。用寿山石雕刻始于元朝。寿山石石质晶莹,硬度适中,易于奏刀,再加之其色泽弥久不变,成为篆刻书家的用章最爱。篆刻分为阳文和阴文两种形式,印章分为名章和闲趣章两种用途。

五、结语

寿山石雕刻艺术是我国雕刻艺术中的一朵丽葩,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只有以不断传承、发扬和专研、保护为己任,才能有效推动寿山石雕刻艺术的发展,使其日久弥新。

【参考文献】

[1]吴立旺. 浅谈寿山石雕的历史地位[J].东方收藏. 2010(08).

篇7

南阳汉画像砖、画像石的神秘气息、浪漫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特征,形成中华民族的本土艺术精神,汉画像中的动物、神兽和人物、仙灵在形象特征表现上运用了想象、奇幻、夸张、神似的手法,生动奇丽,暗示性地传达了汉画的精神内涵与品质,南阳汉画的奇幻神似的形象特征,在超越时代局限的同时,在艺术成就上实现了艺术的精神内涵创造和艺术形式内涵创造的完美结合,艺术表现方面比较多样化:

(1)雕刻技法多样化,主要可分为平面阴线刻,凹面阴线刻,平面剔底浅浮雕、横竖纹衬底浅浮雕以及局部的高浮雕等。其中又以横竖纹衬底和平面剔底浅浮雕为最多。(2)画面布局疏朗,主题鲜明突出。(3)形象刻画不饰细部,注重整体效果。简略的大轮廓显示出粗犷、豪放的审美特点,(4)恰当的夸张和变形,使南阳汉画迸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气势,(5)画像线条流畅,动感强烈,如行云流水,又似轻歌曼舞,充盈着浪漫、洒脱的美学情趣。

2室内空间现状问题透视

室内设计在我国成为一门专业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经历了对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派作品的学习、模仿甚至抄袭的启蒙扫盲之后,中国室内设计开始步入了自己的创新阶段。不少室内建筑师已经在思考如何“创新”,如何“体现地域文化元素”,提出“本国特色”的需求,应用某些手法已反映了是在不自觉地应用某种艺术文化元素。

室内设计元素的开发需要中国室内建筑师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将认识向理论高度升华。同时,室内设计又是多元的,除了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外还有精神需求、文化需求、物质需求、使用需求、环境质量需求……所以我们对室内设计理论的探索也必定是多元而又丰富多彩的。

3汉画在室内空间的应用

3.1风格定位

(1)中国古典风格。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化主干,强调的“礼”制约着中国伦理道德,也制约着人们的生活起居、伦理观念,民俗礼教的载体,在比较封闭的室内,主仆分明、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既能分割,又便与联系。在传统建筑装饰中追求个性的无拘无束、妙肖自然,“丰富完满之美”“空灵脱俗之美”“天人合一”之意境之美,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注重理想浪漫的“神似”及“情”与“理”交融,同时影响到室内的陈设,所以汉画作为中国古典设计元素足已体现出“礼”的境界。

(2)新古典风格。

①“形散神聚”是新古典的主要特点。在注重装饰效果的同时,用现代的手法和材质还原古典气质,新古典具备了古典与现代的双重审美效果,完美的结合也让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②讲求风格,在造型设计的不是仿古,也不是复古而是追求神似。③用简化的手法、现代的材料和加工技术去追求传统式样的大致轮廓特点。

新古典设计风格在当今室内设计中是比较流行的,在室内装饰上可以采用现代的手法和材料将汉画的体现出来,勾勒出汉画的轮廓,在空间增添出古典的气息,文化的韵味。

(3)帝国主义风格。

帝国风格作为法国第一帝国时期的一种风格,它显示一种权威,以男性为中心,线条硬朗,气派豪放。在举行第28届雅典奥运会时,中国与希腊联合发行《奥运会从雅典到北京》纪念邮票,其中的“北京天坛祈年殿”邮票背景衬图及小版张边饰采用了南阳汉画像石——武士,从而展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达到一种文化交融的效果。由此,我们尝试可以在此风格的装修中加些汉画元素。帝国主义风格体现的都是些硬直的线条,汉画一般体现的是曲线,当一种风格体现硬直的线条时,曲线的运用更加重要。帝国主义风格是炫耀般的,毫不掩饰的,高调的,汉画则需是含蓄内敛与低调的,这样的搭配在不动声色中达到视觉平衡、做到以柔克刚的效果。

(4)新汉代风格。

张锦秋师承梁思成先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和“和而不同”的创作观,新汉代风格不同于古典风格,它应是现代功能技术与早期文化特征的和谐统一,例如可以利用现代技术表现汉代的设计风格,在跨度、大空间的营造,采光、通风等各技术层面满足内部空间的使用要求,使其成为展厅、浴场、饭店等功能性场所。其次,在表现汉代风格文化的特有气质和内涵上,对空间形式的处理,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将汉代建筑的符号特征经过艺术的加工,创造性的表现出来。例如平直、古朴的檐口,简洁、雄健的柱饰;高耸、气派的石阙等,将这些元素提炼、加工,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加以表现,在建筑细部上对汉画中的人物、动物、植物、文字、几何纹、云气等纹样进行抽象再造,打造质朴、雄浑的新汉代风格,设计中可以在重点区域使用“方”、“圆”为母题组织平面布局,突现“明堂辟雍”的传统理念。色彩上以灰白色为主调,在檐口等重点部位使用红褐色加以点缀,典雅而醒目。

3.2汉画题材的选择

(1)祥瑞、辟邪升仙类,

其中的祥瑞动物有青龙、白虎、鹿、大螺、玄武(龟)、朱雀(凤)等,以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怪异禽兽。升仙的方式主要有羽人戏龙或乘龙、驾龟,鹿车、虎车、鱼车等。

(2)舞乐百戏类。

常见的舞蹈有建鼓舞、踏鼓舞、长袖舞、七盘舞等。杂技与幻术项目主要有倒立、飞剑跳丸、冲狭、弄壶、吐火等,

(3)角抵戏类。

其表演形式可分为人与人斗、人与兽斗和兽与兽斗三种,前两种又包括徒手相搏、持械相斗和戴假面具等多种形式,斗兽画像中常见的动物有牛、虎、熊、兕等。

(4)天文星象类。

典型画像有刻有阳乌或三足乌的日轮、刻有蟾或兔的月轮、表现日食天象的“日月合壁”、象征“四宫”二十八宿的“四神”、牛郎织女星、北斗星、苍龙星座、白虎星座、慧星(蚩尤旗)等。

(5)神话传说类。

伏羲、女娲、羲和、常羲、羿射十日、嫦娥奔月、雷公出行、风伯、雨师、河伯鱼车、东王公与西王母等。

(6)装饰图案类。

主要有菱形穿环、菱形套连、十字穿环、三角形图案等数种。

3.3汉画在室内空间界面的体现

(1)墙面,在室内设计中,墙面的装饰效果一直被设计师所重视,也是大部分设计师发挥艺术能力的重要载体。将汉画发挥到墙面的装饰上是不难的事情,采用的材质空间比较大。

(2)吊顶,在室内装修中,一般采用木龙骨做骨架,用石膏板或木材做面板,涂料或壁纸做饰面终饰的藻井式吊顶,做这种吊顶时,我们可以将汉画图案绘制在藻井中间的位置。石膏板吊顶在室内空间应用的非常广泛,这种吊顶一般都采用在空间的四周,这样避免降低空间的高度。这样在吊顶的中间就可以采用汉化的图案。例如,酒店大堂、宾馆的吊顶中间,酒店包间的吊顶中间等等。

(3)隔断。隔断工程,近年来发展较快,许多地区已采用。隔断工程种类繁多,它能代替繁重的抹灰饰面工程,隔断的种类比较多,有活隔断、死隔断、家具隔断、立板隔断、软隔断、推拉式隔断,在隔断上采用汉画艺术是比较灵活的,可以以实体的模式进行绘制,也可以以镂空的模式进行雕刻。

(4)地面。理石拼花在大堂空间的人口处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常采用的理石拼花均为一些几何图案,造型比较单一,缺少一些艺术特色和文化特点,如果在理石拼花上采用汉画的图案一定会增添不少艺术效果。

3.4汉画在室内空间的制作方法

(1)绘画。汉画是中国两汉时期的艺术,其所涵盖的内容主要是两部分:其一为绘画(壁画、帛画、漆画、色油画、各种器绘等)。

篇8

大型檀香木雕《兰亭雅集》作品长0.96米,宽0.21米,高0.3米,以老山檀香为原料,材质细密,硕大罕见,香味醇厚。笔者依据原图精心制作,分别采用浮雕、线雕、镂雕、圆雕等多种技法,历经一年半时间完成制作,将东晋永和九年兰亭雅集活动的盛景细致立体地表现出来,生动地再现了大书法家王羲之召集名士和家族子弟,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市西南十许公里处,举办的首次兰亭雅集的历史面貌。

浮雕、镂雕、线雕、圆雕等作为传统木雕惯用的表现手法。随着时代变迁,木雕艺术在表现手法上日新月异,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产生了多元化的文化和追求,促进了多元化的收藏需求,催生了多元化的木雕艺术表现手法,现代木雕艺术便由此应运而生。对于这种新的木雕艺术形式,主要体现在应用传统工具的基础上,又有效地利用现代工具,克服种种技法上的不足,增补多种处理技法,同时以其材质环保、赏心悦目的特有性质,让木雕效果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收藏首选。

笔者创作的《兰亭雅集》作品手法考究,工序繁多;相木设计,因色取巧;以刀,风格独特,运刀游刃有余,充分展现了现代木雕艺术娴熟的表现手法,具有民俗性、笔会性的显著特征,更具有很大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东晋以后历代文人的知识与信仰世界,而且还可以帮助今天的人们提升文化建设的品位。

手法考究 工序繁多

我国木雕艺术历史悠久,从单一的斧凿刀具发展演变到创造出适合雕刻要求的先进工具,创作的方法和种类也随着时展逐步更新,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雕刻技法和艺术特色。现代木雕艺术的技艺主要包括线雕、圆雕、浮雕、镂雕等技法。这些技法各有特点、各有用途、各有雕刻对象。线雕是一种线刻技术,包含阴线雕和阳线雕,是木雕中最早出现也是比较简单的一种雕法,即“就地随刃雕压出花纹者”,接近于绘画的白描效果,清淡典雅,又适合与彩绘结合使用。线雕属于一种线描浅刻的平面型层次雕法,以线为主,线条细粗、深浅基本一致,尤如国画工笔,变化不大。浮雕是一种强调起伏感与层次感的雕刻技法,分为浅浮雕(又称平雕)、深浮雕(又称高浮雕)两类。圆雕是使用完全立体的雕刻,一般无背景,有完整的形体,可以从各个角度欣赏,题材多取人物、动物、山水等。透雕也称镂空雕,有单面纹饰雕刻和双面纹饰雕刻两种,它是将纹饰图案以外部分去掉,塑造出空间穿透效果的雕刻手法,这种技法能雕刻具有通透性和空间多变的形象,雕成的纹饰玲珑剔透。

木雕的创作重在构图,根据题材与主题需要,在制作工艺与结构上,以适当的方式组成协调、完整的画面。笔者在创作《兰亭雅集》作品时,对它的表现手法尤其考究,主要采用以浮雕、线雕和镂雕技法为主,并以圆雕的刀法辅助表现。该作品在构思好后,依照画稿直接动刀雕刻。雕刻阶段分为打坯、凿坯、修光、磨光等多道工序。首先是打粗坯,用卡凿去除原木的多余部份,先展现出作品的轮廓。其次是凿坯,凿坯工序是对打坯工序中不足的补充,主要在于修整实体,用刀具由浅入深向里层层剥切,大体划分出景物的形态和比例,表现出作品的基本造型和内容。之后是修光工序,细刻出作品中的房屋、树木、山石景物等。修光的刀法和刀韵是现代木雕传统技艺的精华,是一道精致的工序,是在细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讲究削、剔、抠、刮的技法,要求线脚正直,造型简练。最后是通过磨光去掉刀痕,用水砂纸等进行多道工序的精心打磨,展现出原木的色彩来。在打磨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留刀韵与细节,力求使作品达到光洁滑爽,使物象生动鲜明,造型完整美观,充分体现出作品的天然色泽,最后配上底座,便可以成品。

相木设计 因色取巧

对于《兰亭雅集》作品在采用浮雕、线雕等技法设计创作时,主要根据国画艺术的原理进行布局,首先刻去木料表面没有用的色皮,直到看到木料里层的色泽,达到木料表里的两层套色。而在采用深浮雕雕刻的过程中,与线雕相似,但是要求深刻,并以圆雕的刀法合成,根据檀香木料天然的形态、色泽、纹理因色取巧进行设计创作。其主要流程包括:审木构思、墨绘勒线、铲地分层、雕刻和磨光,这几个工序紧紧相连,缺一不可。

众所周知,浮雕技法的初始工序和线雕差不多,不同的是线雕通过木料的色皮与色块进行构图布局,而浮雕是根据木料的色层进行相木设计。因此,需要通过审木构思分辨出木料表面和里层木色的分布状况和色层的走势及深浅。在设计定稿后,紧接着就需要开始进行墨绘勒线,利用雕刻刀的尖部顺着所雕刻景物的轮廓勾勒一遍。相对线雕而言,浮雕技法的勒线手法比较稀疏,但勒线时必须要求深些,以便在铲地分层时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出设计的图案。

铲地分层是根据木料色层的厚薄,首先利用平口卡凿或手凿除去画面空余的部位,达到分离出所要表现景物的不同层次为止,但是铲的深度要求出现里层的木色。其次,利用小手凿或小钻头铲掉画面中景物之间细小的空隙。对于木料的色泽有多层以上的部位,有时候还可以进行多层的浮雕。在铲地分层之后,需要利用手凿和小铲刀对画面中的景物进行雕饰。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表现出画面中近景与远景的关系以及物象的透视关系,需要先从主景和近景最突起的景物开始雕饰,然后逐渐往里层雕刻。如果遇到在同一色层中由于景物前后物的前后与大小不同时,则需要利用尖刀或半尖刀雕刻,要求雕刻的厚薄不同,从而拉开了大小景物的前后距离,达到场面俏色分明、层次清晰、精巧玲珑的艺术效果,从而能够更加突出主题。

以刀 风格独特

对于《兰亭雅集》作品在创作手法的应用上,笔者充分利用了现代雕刻机械的优势,并结合传统工具,通过利用装在“高速钻”上的球刀及平刀,或者在“电磨斗”配上平刀和尖刀,以刀,从而具有“提、拉、点、写、画”独特风格的技法,所雕刻出来的山石表面具有国画艺术中的写意效果,山峰层叠有序,石块凹凸有致、粗细均匀的肌理效果,而且还可表现出毛线的肌理、纹理、毛绒、蓬松的形态等等。得益于现代工具的随意性大,而且可操作性相对较强,因此可以更易于以最直观的方式,有的放矢地表现出自己创作的思想情感以及《兰亭雅集》原图的场景,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相较而言,通过利用传统的平刀块面法雕凿出来的刀痕显得平坦且光滑,而利用“电熨斗”再加以用“白钢条”磨出的平刀,再借以电动机的快速转动对木雕进行“削、刮、压”等手法,或精雕细琢,或百转千折,或粗犷大气,在刀木冲突与转圜之间,阡陌纵横中刻画出经纬乾坤,创造出引人入胜的艺术奇葩。传统手法对树木花草的雕刻,首先是用平刀修整,然后再利用三角刀“推、敲”的手法进行细痕刻画,追求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营造出别出心裁的意境;而应用“白钢条”磨出的平刀对其加以整理、除去毛糙的木屑,就如同作画一样,追求笔墨的写意韵味,同时用尖刀以“写、画”的不规则的处理方法进一步细做,或中正平和,或顿挫起伏,达到近乎于真实的结构和层次感,具有国画艺术的古朴隽逸,酣畅大气,自然洒脱。传统雕刻山石的技法,通常是以平刀和圆刀结合为主,不必经过砂纸打磨便可以雕刻出整洁有力,或带有自然效果的木雕作品,但缺乏丰富的肌理。

篇9

【摘要】玉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中文化内涵厚重、艺术成就辉煌、经济价值可观的特种工艺美术品,人们对和田玉的喜爱更加赋予了它时代感,现代和田玉的设计理念、雕刻技艺极具艺术感染力,无不凸显它的巨大需求和人文价值、经济价值。

【关键词】和田玉;设计理念;雕刻技艺

中国的传统玉文化中,玉器所用的材料统称“玉石”,玉石包括的范围很广,除了国际公认的“软玉”“硬玉”之外,还有蛇纹石玉(即岫岩玉)、独山玉等。

笔者重点浅论一下我们中国的“软玉”:众所周知,中国的软玉主要产地在新疆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地区。清人陈性《玉纪》:“玉多产西方,惟西北陬之和阗,叶尔羌所出为最,其玉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脉理间密,声音洪亮。产水底有名子儿玉为上。产山上者为宝盖玉次之”就是说新疆和田盛产玉,并指出了这种玉的品质和特点,中国古玉的取材虽不全来自新疆和田,但和田玉最好、最著名。中国考古所曾请有关单位对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部分玉器(约300 件)加以初步鉴定,结果大部分均系软玉,由此可见新疆和田玉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玉材来源。因此“和田玉”也成为软玉类的代名词。

和田玉依据颜色大体分为:白玉、羊脂玉、青白玉、青玉、墨玉、碧玉和珍贵的黄玉等。

一、和田白玉的现代工艺设计理念

(一)切割——物尽其材

任何的玉器制作都有一个工序流程,玉雕工艺分为:原材料处理工艺、设计工艺、雕刻工艺、抛光工艺(和田玉叫揉光)和装潢工艺。

原料处理工艺就是对玉石进行综合分析或按质量分档,或按需要将大块分割成若干小块。切割玉料,不仅要考虑玉料上绺裂、瑕疵和杂质的分布状况,还要考虑产品造型特点,有时玉料绺裂较深或杂色、杂质深入玉料的内层,应一层一层剥料,直至将料“摸清”为止,若一块料可以做几件产品的话,只有在“摸清”后进行设计,才能将玉料切割开来。

(二)套料

也属于料的分割工序,“套料”就是将其块料的中心部分取出,再做他用。例如:制作炉瓶或玉樽、玉鼎、玉觚。从膛中套取的膛芯料,就可用来制作其他玉件作品,也可以用来制作手镯等。有小绺和含有石质的玉料,不一定都要去净,可考虑制作仿古玉器,经过巧妙构思和独到的雕刻技艺,完全可以做出古玉风貌。当前的白玉籽料可用“一两籽玉,十两金”来形容其名贵,因此物尽其材尤其重要。优料精用:一块肉白、皮、形皆好的和田玉,不加雕饰或稍加雕饰,配个高档底座,就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极具收藏价值,但这毕竟是少数。优质白玉,本身的价值就高。业内专家有言:“得一块昂贵的羊脂玉,不动刀不亏,一动刀就亏。”说明谨慎构思确实很重要。雕琢施艺时应该慎之又慎,不轻易动刀,以免留下遗憾。优质原料如何精用、继承、创新,仍然是永恒的主题。先辈们经过千百年的锤炼,留下了丰富的玉文化遗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源泉。

(三)次料利用

和田籽玉中,切割下来的次料有各种质地、各种档次的,也应该加以运用,不能浪费日渐稀少的宝贵资源。比如明清两代山子雕的大型器物。从外雕延伸到内雕以及内外雕相结合,立意创新,既保留了玉石天然美的外形,由外而内分层次雕山水、花鸟、亭台楼阁和众多人物形象的复杂综合体。这种创作富有故事内容和诗情画意,显露文人气质,给人以儒雅、古朴之感,工艺技法上,则采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等,艺术品位很高,经济价值也成倍提升。

(四)小料大用小料能大用,靠的是因材施艺、巧妙构思,这样的作品能使人们在视觉上或情感上引发出充实而有变化的想象空间。因材施艺有三个要点:一是设计时能站着用尽量站着用。“立则显大,卧则显小”,业内有“宁立勿卧”的经验之谈。这是一般规律;二是在突出主题的前提下,配上链条,以此将作品空间延伸放大,此技称“链条效应”;三是玉器的组合,在一块玉料中套出若干块料,组合成各类熏炉和塔盒等。如明代的子冈牌就是小料大用的经典品种。

(五)玉色

即白玉皮色,要力求俏和巧,玉色的运用是玉雕设计中一种独特的技巧,应用得好则可增强其艺术效果,甚至出精品、绝品。用得不到位,会弄巧成拙。这与设计者、制作者的阅历、见识、智慧、想象能力以及驾驭雕刻技艺的水平密切相关。

真正好的新疆白玉如脂如膏、润美无比。好的白玉有最为重要的三个要素:润白的色泽、适宜的透明度和纯细的质地。遇到此种料,要特别珍惜,充分利用。然而,在天然玉料中,纯粹为质地细腻、颜色均匀明块、无绺裂和瑕疵的,毕竟少之又少,一般都会有某些方面缺陷,有些材质比较滋润,有些有性,也有的绺裂和瑕疵比较多,用这种玉料制作成品就一定要分析它的利弊,绺裂和瑕疵可以认为是它的弊端所在,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点绺裂顺其自然,也可以掩饰或扬长避短,有些瑕疵在艺术作品中被运用为一种色彩和纹饰,倒像是神来之笔,巧夺天工,奇思妙想,美不可言。

对待白玉我们还要遵从“二要三少”的设计原则:

二要:1.要重视白玉材料的洁白和润美;2.要凸现白玉作品的圆润感,造型简洁不触手。

三少:1.少支离破碎;2.少穿枝过梗;3.少玲珑剔透。

新疆白玉是一种珍贵材质,容不得半点浪费。因此在工艺设计时往往运用体积的艺术语言,把玉雕造型概括为几个体积块面的组合,把握各种形象的特征,用尽可能少的体积来概括玉雕造型的各个部位及动势,然后才慢工细活雕琢。

对于白玉的雕琢,作品如果过于剔透、细挑,会适得其反,容易丧失白玉本身的气质和圆润。因此,白玉作品要达到造型美、工艺美和材质美这“三美”就必须使作品凸显“圆润”和“洁白”,并重视天然皮色的俏色运用,以增强其艺术效果。

二、和田玉的雕刻技艺:

作品的工艺美是通过各种雕刻技艺的运作才表现出来的。玉器的雕刻技艺不外乎有以下几种:1.线雕。以阴线或阳线作为造型手段的纹样雕刻,介于雕刻与绘画之间。2.圆雕,指不附着在任何背景上,适于多角度欣赏,完全立体的雕刻,包括头像、半身像、群像以及动、植物等类型的造型。3.半圆雕。指使用圆雕技法,刻成所要表现的主要部分,舍弃次要部分,形成一半是圆雕的艺术形象,而另一半,仍是原石块或原器物。4.浮雕。指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形象,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层次的一种雕刻技艺。可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如商周和战国的玉雕和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玉器浮雕的构思多取画稿的形式。5.透雕。一般是指将底板镂空的浮雕。6.镂雕。这是吸收线雕、圆雕、浮雕和绘画的优点,融会贯通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雕刻艺术。如元代的玉牌“春水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抛光是恢复软玉原来光泽、颜色和色调。而产生奇妙装饰效果的必不可少的手段。白玉作品有两种光洁度,一种是高亮,称“亮度”,这是一般玉雕工艺如炉、瓶、器皿等摆件要求的传统抛光亮度。另一种是“乌亮”即手工用油石磨细后的光洁度,它没有磨亮就过蜡,目的在于反映古玉特点和凸现白玉的油润感,如当前多应用于白玉把玩佩件上,这种抛光出的光亮又称“亚光”。

有时抛光的方法分别选用在一件作品上,如人物雕刻作品的头部、手脚等用“乌亮”抛光法,而衣服及其他部分用“高光”法,对比的效果也非常出人意料。

篇10

2002年7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同年8月就业于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任雕塑专业教师,教学与创作经历10年,现为易斯顿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系主任,常年进行雕塑创作与毕业设计工作,参加各项省级以上展览活动8次,曾获省级一等奖,厅级二等奖,创作城市雕塑十余件并建成。

2006年至今做过省级、厅级项目5项,校级课题8项,均已结项。发表专业论文12篇,其中核心刊物4篇。

2010年攻读河南大学在职研究生,2012年8月毕业。

2006年至今任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造型系主任,主抓雕塑教学与管理。

2006年郑州市中牟县城创作雕塑《继往开来》

2009年制作新县检察系统博物馆全部雕塑部分,南阳丹江口油画220张。

2009年制作洛阳三旗公司不锈钢大象4只。

2011年在郑州市二七塔纪念馆创作雕塑《历史的记忆》,1楼-10楼浮雕,共计60平方,圆雕3樽。

2012年制作漯河杨再兴1米雕塑像样稿,河南金鹭鸵鸟园雕塑3组;新乡宝龙城市广场仙鹤8只。

2013年制作辽阳检察系统博物馆部分浮雕,郑州黄牛庄饭店壁画,浮雕30平方。

2014年制作北京马连道茶叶博物馆大型雕塑12件,浮雕45平方。

2014年河南省12届美展雕塑作品《黄河娃》入围。

1、象征与隐喻?―中国古代雕塑的造型特征 中国外资 2008年第9期

2、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开设民间艺术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 大众文艺 2009.6.25

3、浅谈陶瓷壶的造型艺术特点 大众文艺 2009.7.15

4、浅谈民间编构艺术与建筑的联系 大众文艺 2009.7.15

5、城市雕塑现状审视与发展思考 大舞台CN13-1004/J 2011.3

6、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表现性素描课程的教育实践研究 大众文艺 2009.7.15

7、出版《风景写生》21世纪艺术设计基础精品课程规划教材,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9

8、参与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河南美术馆道路发展研究》2013.5

9、主持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四个河南”建设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研究》2014.5

荷韵-侍女 材料陶瓷

中国好声音 材料:陶泥

镶莲 材料: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