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金融 银行 经济 转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猛,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因此,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银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银行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12.72万亿元,负债总额196.40万亿元。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和城市商业银行,分别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36.6%、18.8%、13.5%和11.9%。其中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速,2016年各月总资产以及总负债增速与上年同期增速率均在16%。然而近年来,不同于以往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在新常态的背景环境下,我国银行业整体规模稳中有升,但规模增速也有所放缓。
(一)利差空间逐步压缩,积极转变盈利模式
从银行收入结构而言,存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2015年我国银行业利息净收入占整体收入的57.7%。其中企业贷款一直在商业银行贷款中占据着主要部分。然而,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持续推进,在流动性改善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利差空间被逐步压缩,银行净利息收益率平均水平持续下降。面对经济新常态,存贷利差收窄的趋势,我国银行业积极进行调整,积极转变盈利模式,正在经历着一系列变化,如依托电子科技技术,由传统物理网点向智能化、轻型化网点方向转型。2015年,银行业离柜交易达1085.74亿笔,离柜交易额1762.02万亿元,同比增长31.52%,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网上银行交易额分别同比增长了122.75%、171.64%、195.67%、28.18%。
另一方面,在传统贷款业务方面,公司贷款持续增长,贷款投向不断优化,“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增长较快,小微企业贷款占比持续提高。小微企业新增贷款2.11万亿元,增量占同期企业新增贷款的38.1%;同时,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也随之持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我国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为104,357亿元,2014年为189,520亿元,2012-201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01%,增长显著。此外,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以16家上市银行为例,2015年共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7461亿元,同比增长15%,新型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显著上升。
(二)市场结构日益丰富,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从各类银行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日益丰富,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小银行市场份额迅速提升。2016年第一季度末,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类金融机构总资产占比同比分别提高0.35、0.9和1.68个百分点,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占比下降2.9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进程加快,进一步实现了业务结构综合化、客户结构均衡化和收入结构多元化发展。另外,我国银行业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末,总计22家中资银行开设了1298家海外分支机构,覆盖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
从银行资产情况来看,收到近年整体经济下行的影响,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普遍出现“双升”的情况。
二、我国银行业发展趋势
从国际上来看,全球经济尚未脱离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和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结构性问题将继续影响全球经济复苏。从国内经济状况来看,经济总体仍将处在去产能、去库存的过程中,从投资和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向消费和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变。随着经济金融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形势也日趋复杂,一方面是供给侧改革将促进部分行业、企业产能出清、提质增效,但也会对银行资产端产生一定冲击,银行业需要不断提升防风险能力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银行业高利润增长的时期接近尾声,在改革、创新和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银行业自身发展转型的任务更为艰巨。
(一)调整收入结构,探索新盈利模式
在银行的利息收入增长普遍乏力,净利润的稳定主要依赖非利息收入的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银行业将呈现净利息收入占比持续下降、非利息收入占比持续上升的趋势。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下,各银行通过业务联动、产品创新、渠道创新、协同发展等途径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另外,随着商业银行向轻资本模式的转型及不断深化集团内协同效应,以、私人银行及资产托管为代表的及管理类业务将呈现较为突出的发展势头。
(二)结合信息技术金融创新,提高服务效率
信息科技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为传统银行业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互联网金融注重客户体验、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重视客户全方位数据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的收集,并据此分析和挖掘客户习惯,预测客户行为,有效进行客户细分,提高业务营销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用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增强用户黏性。客户需求已部仅限于快捷的贷款,更包括结算、理财、咨询等在内的金融服务,未来银行业应满足这些金融需求,同时打造线上线下服务的一体化。
(三)继续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小微和“三农”发展
目前我国服务大型机构的体系比较完备,但在服务小微和“三农”领域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农村金融政策频出的支持下,银行在“三农”领域的布局也正加速推进。预计未来银行业将跟随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绿色化、精品化的发展趋势,以规模种养农户、农机大户及国家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重点,积极增加信贷投入,提供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投资理财、外汇结算、农户便捷交易等综合服务,以此为新增长点。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阶段的同时,传统的银行盈利模式已不可持续,银行业也被推到了转型的风口浪尖上。在政策的推动下,不少银行在积极挖掘已有市场与客户的同时,也在开拓新的市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兴起,信息技术和其他新兴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极大的解放传统银行服务过程中的低价值、重复性操作工作,各种散落的数据也将重新被识别、收集、整合和挖掘分析,为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提供了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陆岷峰,汪祖刚.“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发展新战略的研究[J].西部金融,2014(10):10-14.
[2]张晨武.新常态下银行业发展之思考[J].品牌,2015(1):84-84.
[3]巴曙松.客观看待中国银行业发展前景[J].中国银行业,2016(4).
篇2
KEYWORLD: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趋势
银行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战略的集中体现,已成为商业银行提供差异化零距离服务的主要途径,成为打造知名品牌的主要工具,成为创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是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及动力。国际经验充分表明,随着商业银行业务重心向零售业务的转移,零售业务在银行的利润来源中已经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进一步加速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金融界的现实课题。本文试从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其发展趋势。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
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零售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上升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国外银行零售业务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无论大中小商业银行,无论全国性银行还是地区性银行,无论分业性银行还是混业性银行,没有一家商业银行不开展零售业务。比如美国的银行业,其零售业务的增长不仅表现在资产运用方面,在收益构成上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如美国花旗银行2004年的利润中就有72%来自于零售业务,汇丰银行2004年税前利润中个人业务利润占比为40%,美洲银行占比为41%①。但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近年刚刚兴起,零售银行、个人业务、贵宾理财、私人银行、零售经纪人、流程再造等新概念、新词汇正不断被人们大量引用,信用卡、汽车贷款等发展多年的老产品也被赋予更多的新意,网点柜台、ATM、电话等服务渠道的作用也在发生重大变革。据统计,2005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利润仅占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25%左右。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以下特征:
1.零售客户的数量众多,总体业务量巨大,但对客户缺乏分类。四大商业银行几乎每家在国内都有1亿以上的客户,天天都有超过千万笔的个人业务。同数百万的法人客户的业务量相比,它的业务量是非常巨大的。一般来说,每个客户享受的任何服务都是一样的。当然,从道德层面来看,对客户的服务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客户,他对服务的需求和产品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假如一视同仁、一模一样为不同的客户服务,就无法让客户非凡是优质客户真正满足。假如对客户进行分析,细分客户市场,通过一些渠道的改革,进行低成本、集约化服务,为客户提供有差异的服务,才能保证零售业务完成巨额的业务量、满足庞大客户的需求。
2.零售客户尚未形成规模经济,仅有较小的单体贡献。相对公司和机构客户,个人客户的数量大、单体贡献小,所以它需要规模经济,达到了一定的量才有收益。零售业务不能向批发业务一样计算单笔业务收入,一笔笔地计算盈利水平,应该对利润贡献大的群体进行分析。根据客户的贡献进行市场细分,然后根据细分的市场来做经营发展的规划和重点,来提高整体的盈利水平。
3.零售业务各自为战,忽视流程观念。国内商业银行不太重视流程。它的业务经常是按照部门来分割,所有的零售业务都被分离。例如,客户一般都有某一银行的几张卡(如:贷记卡、国际卡、准信用卡),这几张卡在不同时候刷卡之后,就会收到好几张对账单。这既浪费成本,又会给客户造成不好的印象。试想,当一个客户收到三四张对账单,他会觉得这个银行的服务很好吗?这样对客户就不大轻易提供全面的、一站式的服务,客户的服务需求就得不到一个及时的、便捷的满足。但假如在整合方面做得好的话,就能提供不可估量的竞争优势。
4.单渠道经营为主,尚未全面形成多渠道的经营模式。渠道是银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要素。简单地说,从单渠道到多渠道,就是从现金交易到转账交易,从柜台服务到离柜服务,从人人对话到人机对话。离柜业务,它跳开了渠道的前台的过程,没有纸质凭证,直接同网络或者主机联系进入到中后台,一下子就办完业务了。国外的商业银行对渠道的成本都做了非常多的研究。渠道中的物理网点的成本很高,它包括不同的区位、价格、规模,而且标准也不同。离柜渠道的特点就是成本非常低。从目前渠道反映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离柜交易量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逐年缓慢上升。而电子银行是未来竞争中的一个利器。国内较大的商业银行现在已经非常明显地在电子银行方面享有优势,占到百分之三十至七八十的市场份额。西方的商业银行到我国来,不可能在物理渠道方面投资这么多,因为这样的投资成本非常高昂,但是它会运用电子银行这样的方式。假如国内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方面的优势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就能把客户囊括到电子银行的服务中去,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5.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产品单一、服务单一。存款成为客户的一个主要选择,而国债、基金的占比却比较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差异呢?主要是对客户的宣传、服务不够,包括柜台和其他渠道的,如电子银行渠道方面。此外,商业银行内部的引导方向也有问题。长期以来,商业银行都以存款为主导,尽管这个口号近年已逐渐改变,但是这在一代人的情结中非常难改变。商业银行一方面是垒存款,一方面是垒贷款,两头都在往上垒。假如贷款利差进一步收缩,资金的价格将不断趋低,存款的收益也将越来越低。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趋势
国内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占领先机,一定要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及客户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能,全面推进零售业务的升级。加快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统一思想熟悉,转变营销观念。零售业务具有客户数量多、风险低、业务分散等特点,可以很好地规避系统性风险。假如经营得当,零售业务将是一种常青树业务,可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持续增长。而且零售业务的盈利能力高、业务成本低、风险低,因而必将成为持续发展的主要盈利业务之一。商业银行要充分熟悉零售业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及时转换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战略,真正把零售业务当作主要业务来抓,将信贷投放由支持生产为主转变为支持生产与消费并重,把服务对象由企业为主转变为企业与个人消费者并重,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科学设计零售业务的运作模式及所采用的手段,使零售业务朝着健康、高效的轨道发展。2.做好市场细分和品牌的规划,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要重点关注潜力客户群。潜力客户主要是在校大学生、青年职业人员等一些有较强增长潜力的客户。这些年轻人都会用电脑,他们对应的品牌是电子产品,应该作为电子银行重点发展的一类客户群,对他们的品牌规划将来应该成为代表科技与时尚、布满进取精神的象征。而中高端客户对应的品牌是理财产品,要为他们提供各种优惠的待遇和综合的理财服务,成为代表成功与财富、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个人理财的品牌。对非常富有的客户和最高端的客户,要为他们提供高层次的尊贵理财服务,包括尝试着在国内率先推出私人银行业务,提供各种资产治理、财产信托、税务咨询等服务。总的来说,对不同的客户要有不同的经营策略。因为优质的客户,能提高银行服务的效率,也能给银行带来很高的收益,同时还能够降低银行成本。只有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并以此理念为核心提升客户服务,才能催动零售业务的发展壮大。
3.加强零售业务产品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经验表明,凡是在单一银行使用的金融产品越多的客户,其对该银行的忠诚度就越高。商业银行要紧跟市场发展变化,及时完善零售产品研发体系,真正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机制,不断挖掘新的赢利机会和业务增长点,强化产品创新形成的持续市场竞争力。一是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以银行卡为载体,借助多功能银行卡对已有的零售业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二是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长期的支持。在研究竞争对手及国际先进银行的零售业务产品类型的基础上,结合本行实际,积极开发有市场潜力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此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打造品牌,努力推出能代表各行特色的“精品业务”,树立安全、稳健、优质的名牌形象,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以获得真正忠实的客户群。
4.整合业务流程,大力发展电子银行,提高多渠道服务能力。从国外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设施来看,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个人财务治理软件和可视电话大有取代传统银行分支机构之势,银行已经大大改变了以往以机构网点为中心的个人服务形态,不仅实现了不受时间、地理等限制的一天24小时、全年365天的全天候服务,而且大大降低了原来固定场所的运营成本,提高了自身的竞争能力。虽然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但是这种渠道结构和同业比较还有较大差距,大量的客户还没有实现渠道迁移,电子银行业务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如美州银行2004年全年电子银行(ATM、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交易笔数为21.6亿,而营业网点交易笔数为10亿,仅占全部交易笔数的31.6%,远低于国内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要与外资银行相抗衡,也应尽快推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设备的全面发展,加快促进银行卡和理财产品及电子银行业务的整合营销,着力发展个人网上银行,为优质客户提供更高更安全的网上银行服务,从而不断降低业务成本,分流柜台压力,将电子银行渠道发展成为与营业网点同等重要的服务渠道,真正为个人优质客户提供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务。
篇3
关键词:经营绩效;考核机制;分类考核;分类引导
实施支行经营绩效考核和评价,是有效运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稳定、快速、高效、安全、持久的客观需要。近几年来实施的支行行长经营管理业绩目标考核和评价,有力地促进了全行业务活动的健康发展和经营效益的稳步提高。然而,从现行支行经营绩效考评机制的形式合理性与实践有效性看,却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深入探讨解决的至关重要的。本文拟以某市商业银行分行为个案研究支行经营绩效考核机制进行重点考察,对支行经营绩效考核机制的优化问题作些深入研讨。
一、支行经营绩效考核的基本实践与反思
(一)近几年来支行经营绩效考核的大体模式
某市商业银行分行从1993年开始实施支行行长经营目标(2000年起改为支行行长经营绩效)考核制度,通过实践——完善——再实践——再完善……,经营绩效考核机制日趋优化。现行的考核模式为:一个模子的指标体系、指标考核标准值、指标权重结构,对个别指标的标准值实行了“一行一策”,内部管理基准分占25%,外加考核文明服务,挂钩费用分配在总额既定的框架下进行。
(二)近几年来支行经营绩效考核的主要效果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支行经营绩效考核制度的实践成果是比较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一是初步起到了引导支行经营方向的作用;二是促进了业务发展、质量优化、效益提升和经营安全;三是推进了费用资源分配提供了形式合理化。
(三)近几年来支行经营绩效考核的问题与矛盾
1、经营绩效考核“导向性”不突出。绩效考核的精髓在于它是对绩效目标实现过程的一种控制,是通过了解和检验支行的绩效,并通过结果的反馈实现支行绩效的改进和提升,促进支行绩效发展。在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考核指标设定是关键的一环。考核指标的设定是整个绩效考核体系的参照系。从更深层次上来说,通过考核指标的设定,让支行明白市分行对他的要求是什么,以及他将如何开展工作和改进工作。可是,近几年来的支行经营绩效考核办法却表现出“导向性”下降,过分追求考核指标的“统一性”和标准值的“同一性”,考核指标的“统一性”难以有效地引导各个支行紧扣当地金融资源特色结构努力做好特色优势业务;标准值的“同一性”使得一些落后目标较大的支行缺乏努力完成目标的勇气,而另一些优于目标较大的支行缺失最大限度地超额完成目标的压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市经营绩效的更好提升。
2、经营绩效考核的“经营性”下降。经营绩效考核,顾名思义,应当考核业务经营的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然而,近几年来的支行经营绩效考核办法却表现出“经营性”下降,把内部控制、案件防范、贷后管理、文明服务等一系列非“经营性”项目列入经营绩效考核范围,并且其所占的基准分权重越来越大。
3、考评分配“预见性”不强。近几年来的支行行长经营绩效考核办法,支行无法预先测算获知能够得到多少分,也不知道达到多少分可以得到多少费用资源。支行在无法预先测算获知能够得到多少分和达到多少分可以得到多少费用资源的情况下,只能做到那里算那里。由于考评分配“预见性”不强,因而不利于绩效考核对引导支行经营行为作用的充分发挥。
4、混淆了集体绩效考核与行长个人绩效考核的关系。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特殊性法规规定,其分支行不能跨区域从事金融业务扩张经营,只能在划定的地盘内开展经营活动。由这一特殊性决定,在各区域间经济金融环境存在明显差异的条件下,各支行之间的经营绩效水平差异,并不能表明支行行长本身的经营管理能力、经营管理工作努力程度的正向差异。对各支行行长的经营绩效考核采用统一的指标和同一的标准值,显然缺乏可比性和公平性。
5、考核挂钩费用陷入“两难”困境。一是考核激励力度偏小,经营绩效考核挂钩费用占全部考核挂钩费用的比例偏低,未能充分起到经营绩效考核分配的统领激励作用。二是在费用资源总量严重紧张的背景下,若把考核挂钩费用比例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则落后支行的经营管理正常运转将面临困难;如果维护落后支行的经营管理正常运转,那么考核挂钩费用比例将较低,经营绩效考核激励力度不大。
二、支行经营绩效考核机制的改进思路
(一)支行经营绩效考核目标的基本定位
经营绩效考核机制的架构与改进,必须服从于经营绩效考核目标的有效实现,应当首先做好经营绩效考核目标的基本定位。在经营绩效考核机制中,目标选择、指标体系、指标意义三者之间,以及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者之间存在着严格的逻辑关系。
(二)某市商业银行分行的行际差异
支行经营绩效目标的确立,应当建立在对各个县市区域的环境、资源状况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把握区域差异性程度,依据全市业务最优化和经营效益最大化,制定各支行业务发展战略目标和侧重点基础之上。因此,应当认真搞好行际经营环境差异和经营状况差异分析。
1、区域经济环境的差异分析
从全省角度来看,某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各项主要指标都远远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多数指标排在末尾或倒数第二。如果说全省市际之间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特征,那么该市的县际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特征则更为显著。由于该市的县际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的存在背景是区域整体经济欠发达,因而其县际之间的利益冲突矛盾更加尖锐,解决矛盾的难度更大。近年来该市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情况如表1所示:
某市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分析表
表1
计量单位:亿元、%
项目 国内生产总值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财政总收入 总产值
2003年 比上年增长率 占全市比例 2003年 比上年增长率 占全市比例 2003年 比上年增长率 占全市比例 2003年 比上年增长率 占全市比例
全市计 218.19 14.6 100.0 143.36 41.0 100.0 25.63 22.5 100.0 275.71 18.6 100.0
城区 53.74 12.4 24.6 44.83 5.1 30.5 7.84 19.3 30.6 60.70 11.0 22.0
县域计 165.79 15.3 76.0 98.53 64.1 68.7 17.79 24.1 69.4 215.01 21.0 78.0
青田 32.80 19.4 15.0 30.59 144.0 21.3 3.72 37.0 14.5 46.04 31.2 16.7
缙云 34.47 16.2 15.8 15.28 53.7 10.7 3.57 16.0 13.9 52.81 34.4 19.2
龙泉 24.50 14.1 11.2 14.8 31.4 10.3 1.92 20.2 7.5 28.17 16.2 10.2
云景计 23.41 11.8 10.7 12.96 28.1 9.0 3.06 17.2 11.9 26.23 17.8 9.5
云和 12.04 12.1 5.5 7.94 41.7 5.5 1.37 23.7 5.3 14.32 17.8 5.2
景宁 11.37 11.4 5.2 5.02 11.0 3.5 1.69 12.5 6.6 11.91 17.9 4.3
遂松计 38.81 15.0 17.8 19.79 63.8 13.8 4.56 27.0 17.8 50.33 29.2 18.3
遂昌 21.64 17.0 9.9 11.7 65.0 8.2 3.06 28.0 11.9 35.16 35.4 12.8
松阳 17.17 12.5 7.9 8.09 62.1 5.6 1.50 25.2 5.9 15.17 16.8 5.5
庆元 11.80 12.0 5.4 5.11 44.7 3.6 0.96 26.7 3.7 11.04 15.0 4.0
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该经济发展较快,但县际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发展的重心在铁路沿线的缙、丽、青经济三角区,2003年度缙、丽、青“二县一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市的63.3%、国内生产总值占55.5%、工业总产值占57.9%、财政总收入占59%。
2、区域金融资源的差异分析
经济决定金融,经济发展差异的结果是金融资源差异。总的来说,近年来某市金融业务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县际之间的金融资源差异进一步拉大。近年来该市金融资源区域差异情况如表2所示:
某市金融资源区域差异分析表
表2
计量单位:亿元、%
项目 本币各项存款余额 本币储蓄存款余额 本币对公存款余额 本币各项贷款余额 2003年末本币存款构成 外币储蓄存款余额
2003年 同比增率 占全市比例 2003年 同比增率 占全市比例 2003年 同比增率 占全市比例 2003年 同比增率 储蓄存款占比 对公存款占比 2003年 占全市比例
全市 299.7 25 100.0 168.3 27 100.0 131.4 23 100.0 230.8 45 56.1 43.9 46376 100.0
城区 95.0 15 31.7 44.7 20 26.6 50.3 12 38.3 95.6 44 47.1 52.9 6042 13.0
县支行 204.7 30 68.3 123.6 29 73.4 81.1 31 61.7 135.2 47 60.4 39.6 40334 87.0
青田 63.1 55 21.1 46.2 69 27.4 16.9 28 12.9 30.6 50 73.2 26.8 38893 83.9
缙云 37.5 24 12.5 22.5 18 13.4 15.1 34 11.5 28.3 57 59.9 40.1 645 1.4
龙泉 24.8 18 8.3 14.2 14 8.4 10.6 23 8.1 19.3 49 57.3 42.7 202 0.4
云景计 27.3 25 9.1 12.1 15 7.2 15.1 34 11.5 18.5 33 44.5 55.5 0.0
云和 14.3 24 4.8 6.5 18 3.8 7.8 31 5.9 9.8 37 45.2 54.8 0.0
景宁 13.0 26 4.3 5.7 13 3.4 7.3 39 5.6 8.7 29 43.6 56.4 0.0
遂松计 39.1 19 13.0 20.5 8 12.2 18.6 33 14.1 31.8 51 52.4 47.6 594 1.3
遂昌 22.4 21 7.5 10.7 7 6.4 11.7 38 8.9 18.5 52 47.7 52.3 311 0.7
松阳 16.6 16 5.5 9.8 11 5.8 6.9 25 5.2 13.2 50 58.8 41.2 283 0.6
庆元 13.1 21 4.4 8.1 12 4.8 5.0 39 3.8 6.7 16 61.9 38.1
从表2可以看出,近年来该金融业务发展较快,但县际之间的金融业务发展差距较大。金融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在铁路沿线的缙、丽、青经济三角区,2003年度缙、丽、青“二县一市”的本币各项存款余额占全市的65.4%,其中本币储蓄存款占67.4%、本币对公存款占62.7%,本币各项贷款余额占67%,外币储蓄存款余额占98.3%。也就是说,占全市三分之一的县市拥有全市三分之二左右的金融资源。全市83.9%的外币储蓄存款集聚在青田。同时,存款结构区域差异也较大,城区、遂昌、云和、景宁“三县一市”人民币储蓄存款均明显小于对公存款,占全部人民币各项存款的比重储蓄存款比对公存款低4.6个百分点至12.8个百分点;青田、缙云、龙泉、松阳、庆元“四县一市”人民币储蓄存款均明显大于对公存款,占全部人民币各项存款的比重储蓄存款比对公存款高14.6个百分点至46.4个百分点,其中青田县人民币储蓄存款占全部人民币各项存款的比重高达73.2%,也就是说全部人民币各项存款中有近四分之三为储蓄存款。
3、行际经营状况差异分析
区域金融资源是支行经营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决定支行业务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在把握区域金融资源差异程度的同时,通过行际经营状况差异分析,并将其与区域金融资源差异程度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可以检验和发现各支行的竞争力强弱、我们的经营绩效考核机制是否对头以及改进方向。
某商业银行市分行本外币存贷款经营状况行际差异分析表
表3
计量单位:亿元、%
项目 各项存款余额 储蓄存款余额 对公存款余额 各项贷款余额
2003年 比上年增长率 占全市比例 2003年 比上年增长率 占全市比例 2003年 比上年增长率 占全市比例 2003年 比上年增长率 占全市比例
全市合计 60.74 11.5 100.0 28.67 13.5 100.0 32.07 9.8 100.0 56.61 58.6 100.0
城区 25.77 4.9 42.4 10.87 7.7 37.9 14.90 2.9 46.5 32.15 56.2 56.8
县域小计 34.97 17.0 57.6 17.80 17.4 62.1 17.17 16.6 53.5 24.46 61.9 43.2
青田 12.59 27.4 20.7 7.86 34.9 27.4 4.73 16.8 14.7 6.16 75.0 10.9
缙云 6.72 16.5 11.1 3.54 9.8 12.3 3.18 24.9 9.9 5.03 62.6 8.9
龙泉 3.82 1.1 6.3 2.02 10.5 7.0 1.80 -8.0 5.6 3.24 44.8 5.7
云景小计 5.57 12.9 9.2 2.17 6.1 7.6 3.40 17.8 10.6 3.87 69.5 6.8
云和 3.02 14.2 5.0 1.30 8.7 4.5 1.72 18.7 5.4 2.18 82.1 3.8
景宁 2.55 11.5 4.2 0.87 2.4 3.0 1.68 16.9 5.2 1.69 55.7 3.0
遂松小计 6.27 13.4 10.3 2.21 -1.4 7.7 4.06 23.6 12.7 6.16 54.9 10.9
遂昌 4.16 13.5 6.8 1.31 -4.8 4.6 2.85 24.4 8.9 4.23 62.4 7.5
松阳 2.11 13.3 3.5 0.90 3.9 3.1 1.21 21.6 3.8 1.93 40.8 3.4
续表3
项目 2003年末本外币存款构成 外币各项存款余额 其中外币储蓄存款余额
储蓄存款占比 对公存款占比 2003年 比上年增长率 占全市比例 2003年 比上年增长率 占全市比例 占全部外币存款
全市合计 47.2 52.8 4125 10.4 100.0 3949 10.99 100.0 95.7
城区 42.2 57.8 664 -19.1 16.1 498 -24.77 12.6 75.0
县域小计 50.9 49.1 3461 18.8 83.9 3451 19.16 87.4 99.7
青田 62.4 37.6 3259 18.4 79.0 3251 18.91 82.3 99.8
缙云 52.7 47.3 202 24.7 4.9 200 23.46 5.1 99.0
龙泉 52.9 47.1
云景小计 39.0 61.0
云和 43.0 57.0
景宁 34.1 65.9
遂松小计 35.2 64.8
遂昌 31.5 68.5
松阳 42.7 57.3
某商业银行市分行经营效益状况行际差异分析表
表4
计量单位:万元
项目 考核利润 人均考核利润 人均日均存款余额 人均日均存款增量
2003年 比上年增长率 占全市比例 2003年 比上年增长率 占全市平均比例 2003年 比上年增长率 占全市平均比例 2003年 占全市平均比例
全市合计 10726 62.0 100.0 12.6 62.2 100.0 698.0 25.3 100.0 140.3 100.0
城区 5288 29.4 49.3 16.0 25.5 126.7 784.6 15.0 112.4 122.9 87.6
县域小计 5438 114.6 50.7 13.0 124.4 102.4 792.8 36.0 113.6 187.0 133.3
青田 1592 139.8 14.8 16.3 144.7 128.5 1223.4 36.8 175.3 363.9 259.3
缙云 1175 142.0 11.0 12.4 147.3 97.8 657.1 33.2 94.1 153.6 109.4
龙泉 688 97.8 6.4 9.7 103.2 76.6 531.4 22.0 76.1 83.4 59.4
云和 1004 85.8 9.4 14.3 109.9 113.4 770.5 34.7 110.4 125.1 89.2
遂昌 979 97.1 9.1 11.4 106.2 90.0 686.0 36.0 98.3 158.3 112.8
某商业银行市分行中间业务经营状况行际差异分析表
表5
计量单位:万元、万美元、%
项目 中间业务收入 网上银行交易额 国际结算业务量 结售汇业务量
2003年 同比增率 占全市比例 2004年1-11月 占全市比例 2003年 同比增率 占全市比例 2003年 同比增率 占全市比例
全市合计 1057 148 100.0 2850157 100.0 8666 -11.5 100.0 9805 82.5 100.0
城区 321 6 30.4 2408401 84.5 3915 -56.0 45.2 6534 21.6 66.6
县域小计 736 333 69.6 441756 15.5 4751 438 54.8 3271 33.4
青田 549 3129 51.9 129118 4.5 1533 82.3 17.7 2560 26.1
缙云 55 31 5.2 46441 1.6 1564 3624 18.0 711 7.3
龙泉 32 88 3.0 44306 1.6 182 2.1 0.0
云景小计 37 68 3.5 129035 4.5 343 4.0 0.0
遂松小计 63 152 6.0 92856 3.3 1129 13.0 0.0
从表3、4、5可以看出,近年来该商业银行市分行金融业务发展较快,资产质量明显优化,经营效益显著提高,但行际之间的金融业务发展差距较大。大部分集中在在铁路沿线的缙、丽、青经济三角区,2003年度缙、丽、青“二县一市”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占全市的74.2%,其中本外币储蓄存款占77.6%、本外币对公存款占71.1%,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占76.6%,外币储蓄存款余额占100%,中间业务收入占87.5%,考核利润占75.1%。也就是说,缙、丽、青“二县一市”的支行存贷款、经营效益贡献占整个丽水市分行的四分之三以上。全行82.3%的外币储蓄存款集聚在青田,全行中间业务收入的51.9%、30.4%分别集聚在青田、市分行营业部。同时,存款结构区域差异也较大,城区、云和、景宁、遂昌、松阳“四县一市”本外币储蓄存款均明显小于对公存款,占全部人民币各项存款的比重储蓄存款比对公存款低14.6个百分点至37个百分点;青田、缙云、龙泉、“四县一市”人民币储蓄存款均明显大于对公存款,占全部人民币各项存款的比重储蓄存款比对公存款高5.4个百分点至24.8个百分点,其中青田县人民币储蓄存款占全部人民币各项存款的比重高达62.4%。
综上所述,该市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和金融资源水平差异十分显著,某商业银行市分行的各支行之间经营规模、经营效益水平差异很大,若以中等偏上水平作为考核标准值,并据以考核评判各支行的经营努力程度和有效性,则有失公平性和合理性,并且也不利于整个市分行经营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因此,应当建立“一行一策”的支行经营绩效考核机制。(三)改进支行经营绩效考核机制的基本构想
1、基本思想:通过“一行一策”的纯经营指标体系,避免非经营性指标对经营绩效考核的淡化效应,引领支行紧扣特色经营资源、重点市场加快业务,退出低效或负效产品、客户市场,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效或负效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通过“直观计分”的计分,增强支行经营绩效管理的主导性、可操作性;通过“套档分配”,考核结果分档和贡献度分类相结合设立费用分配档次,提升经营绩效考核、费用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与效率性的有机结合程度。
2、考核指标体系
(1)指标选择。衡量一个支行经营绩效水平,应当在充分考虑支行在特定区域的经营环境下,开展经营活动所取得的绩效状况。因为特定区域的经营环境与制约着支行总体经营绩效能力和提升水平。支行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发展速度、质量、效益为,由体现支行经营绩效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两大类具体指标构成。其中,现状指标反映支行当前经营绩效水平,为静态指标;发展趋势指标反映支行经营绩效变化方向(进步或退步),为动态指标。建立支行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先从支行经营活动入手,依据主导性、简明性、可操作性原则,找出影响和表征支行经营绩效管理成效的主要因子,然后建立指标体系并加以量化和评价。
(2)指标体系。支行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由目标层、准则层Ⅰ、准则层Ⅱ、指标层构成的多层次结构模型。其中目标层由准则层Ⅰ加以反映,准则层Ⅰ由准则层Ⅱ加以反映,指标层是具体评价指标。目标层是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概括反映。目标层指标用支行经营绩效综合指数来表示,由2个准则层Ⅰ指标(支行经营绩效现状和经营绩效发展趋势)来综合评价。
(3)指标意义。
——目标层。支行经营绩效综合指数作为目标层的综合指标,用来衡量支行经营绩效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选择评估性指标评价支行经营绩效水平,以分析、比较、改善支行的经营绩效。
——准则层。准则层Ⅰ分别反映支行经营绩效的现状、发展趋势。准则层Ⅱ分别反映支行发展速度的现状及进步水平、资产质量的现状及改善水平、效益的现状及提高水平。
——指标层。具体指标是在上述框架设计的基础上,依照体系设计原则选取的。设立共同类考核指标,包括人均利润、人民币日均存款余额增长率、资产质量(1-不良贷款率)3项指标。同时,根据各区域、各支行支行的特点设立个性类考核指标,对青田支行设立人民币储蓄存款月均增量同业占比、外币储蓄存款日均增长率、中间业务收入指标;对缙云、遂昌、龙泉、云和4个县支行设立人民币储蓄存款月均增量同业占比、人民币对公存款月均增量同业占比、中间业务收入指标;对市分行营业部、处州2个城区支行人民币储蓄存款与对公存款日均增长率分开考核,并以对公存款考核为主;对莲都支行人民币储蓄存款与对公存款日均增长率分开考核,并以储蓄存款考核为主;对莲城支行要加强个人类贷款的不良率和违约率考核。在设立评价支行经营绩效现状的基础上,设立评价支行经营绩效进步水平指标,主要应包括人均利润同比增长率、本外币日均存款增量同比增长率、资产质量同比提高率。
3、指标标准值。共性类指标的标准值,根据区域类别,分类核定。例如,人民币日均存款余额增长率指标的标准值的确定方法,把全市9个支行分成市场发展空间大且重点项目较多的支行、市场发展空间大却没有重点项目的支行、市场发展空间小且没有重点项目的支行三类,对市场发展空间大且重点项目较多的支行下达高于全市增长率指标,对市场发展空间小且没有重点项目的支行下达低于全市增长率指标,对市场发展空间大却没有重点项目的支行下达等于全市增长率指标。个性类指标的标准值,根据全市经营目标和支行实际,以该支行上期实际数为基础,结合本期发展趋势分析进行核定。
4、综合评价方法
(1)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指标权重:同一指标在不同支行的经营绩效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往往存在着差异性,因而其权重可以且应当有所不同。
(2)评价过程。
经营绩效考核总得分=∑(各单项指标考核基准分+加扣分)。
正向指标完成率=指标完成值÷指标标准值×100%;
逆向指标完成率=(2-指标完成值÷指标标准值)×100%。
达到标准值得满分,每多(少)完成1%,加(扣)基准分的0.5%。加分以基准分的0.5倍为上限,扣分以扣完基准分为止。
5、评价结果的描述。对评价得到的支行经营绩效综合指数,需建立一个分级表,并给出相应的分级评语,指出优、劣之处以及改进重点方向,以引导支行改善绩效管理。
(五)考核机制的优缺点分析
主要优点:一是纯经营指标体系,可以避免非经营性指标对经营绩效考核的淡化效应,提高经营绩效考核的有力性和有效性。同时,通过实行内部管理专项考核奖惩机制,有利于提高内部管理考核奖惩的直观性和效力性。二是“一行一策”的经营绩效考核指标、指标标准值、指标权重,可以更好地引领支行紧扣特色经营资源、重点产品市场加快业务发展,退出低效或负效产品、客户市场,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效或负效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促进全行资产质量的最优化和经营效益的最大化。三是“直观计分”和“套档分配”,可以更有效地提升支行加强绩效管理的主动性和市分行费用分配的可控性,并实现费用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与效率性的有机结合。
主要缺陷:一是指标计划值的设定存在一定的人为性;二是考核结果不能直接与费用资源挂钩分配。这些缺陷的弥补解决办法,将于本文的第三部分研讨。
三、支行经营绩效考核机制运作中需要解决的几个
(一)关于经营绩效考核结果与费用分配挂钩问题
费用资源分配应当与经营绩效考核结果和贡献相结合联动挂钩
1、工资性费用考核挂钩方法。依据考核得分、人均绩效贡献综合指数划分绩效考核费用分配档次(工资性费用为人均标准)。
人均工资性费用绩效考核分配标准表
项目 人均绩效贡献综合指数排名
前二名 第三至第七名 后二名
1200分及以上 (1+R1+R2)(P+14M) (1+R1)(P+14M) P+14M
1150-1200分 (1+R1+R2)(P+13M) (1+R1)(P+13M) P+13M
1100-1150分 (1+R1+R2)(P+12M) (1+R1)(P+12M) P+12M
1050-1100分 (1+R1+R2)(P+11M) (1+R1)(P+11M) P+11M
1000-1050分 (1+R1+R2)(P+10M) (1+R1)(P+10M) P+10M
950-1000分 (1+R1+R2)(P+9M) (1+R1)(P+9M) P+9M
900-950分 (1+R1+R2)(P+8M) (1+R1)(P+8M) P+8M
850-900分 (1+R1+R2)(P+7M) (1+R1)(P+7M) P+7M
800-850分 (1+R1+R2)(P+6M) (1+R1)(P+6M) P+6M
750-800分 (1+R1+R2)(P+5M) (1+R1)(P+5M) P+5M
700-750分 (1+R1+R2)(P+4M) (1+R1)(P+4M) P+4M
650-700分 (1+R1+R2)(P+3M) (1+R1)(P+3M) P+3M
600-650分 (1+R1+R2)(P+2M) (1+R1)(P+2M) P+2M
550-600分 (1+R1+R2)(P+M) (1+R1)(P+M) P+M
500-550分 (1+R1+R2)P (1+R1)P P
贡献系数的测算方法为:某支行人均绩效贡献综合指数=(该支行上年度人均考核利润÷全市支行上年度人均考核利润×0.5+该支行上年度人均日均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全市上年度人均日均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0.5)×0.4+(该支行本年度人均考核利润÷全市各支行本年度人均考核利润×0.5+该支行本年度人均日均本外币各项存款增量÷全市各支行本年度人均日均本外币各项存款增量×0.5)×0.6。
2、非工资性费用考核挂钩方法。
某支行应得的支行绩效考核经营性费用=全市用于支行经营绩效考核挂钩经营性费用×(该支行绩效考核得分×营业收入×该支行人均绩效贡献综合指数)÷∑(各支行绩效考核得分×营业收入×各支行人均绩效贡献综合指数)。
(二)加大经营绩效考核的费用挂钩力度。进一步凸现支行经营绩效考核分配费用资源的主导地位,提高经营绩效考核的费用挂钩比重,淡化平时专项性业务竞赛激励,以更加充分地发挥经营绩效考核分配的统领激励作用。
篇4
一、银行业市场结构现状及企业关系型贷款
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受到政府法律法规、企业的自身条件、市场结构和技术创新四个方面的影响,而银行贷款关键取决于面临各种竞争时银行选择的贷款技术。
首先,与银企关系持续时间等变量相比,贷款申请次数更能全面衡量银企关系密切度,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次数越多,业务接触的次数也就越多,银行对企业私有(软)信息越多;其次,在申请次数相同时,申请成功的次数越多,说明银企间实质性关系更密切,成功发放关系型贷款的可能性也会越大。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用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成功的概率衡量银企关系的密切程度。[1]
从近年来我国现实的发展可以看出,银行业在日益加剧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银行的市场驾驭能力逐渐减弱,由于参与竞争的银行数量增多,以及证券市场的竞争压力,使银行谈判成本和贷款的跨期分摊成本越来越高。因此,银行不愿意投资于培养临暂时财务困难或规模较小且尚处于成长阶段的小企业关系,从而在发放贷款时,向企业收取较高的利息或要求足值的抵押品,使关系型贷款技术的使用逐步减少。
信贷政策可以减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在中西部地区,应该适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设立中小银行,改善当地企业融资困境,中小银行应该以关系型贷款作为发放贷款的重要技术,并放宽对贷款审查的硬信息要求,与企业培养良好的合作关系,以活跃市场竞争,通过与企业的长期紧密接触,并发放关系型贷款,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旦贷款发放,银行就进人贷款管理阶段,即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借款企业进行监控管理和风险评估。若企业不能正常支付利息或偿还本金,银行立即对欠款企业进行债务重组,如果不能偿付利息和本金涉及国有企业,银行可以要求政府进行赔偿。
尽管我国银行部门这项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银行行为和信贷资本配置的市场化仍然不充分的,例如,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还受到各级政府的干预,银行部门存在对民营资本的进入壁垒,各个银行之间的竞争仍然是不充分的,因缺乏灵活调整的利率机制,银行信贷资本的配置仍然没有实现充分市场化。
二、存贷比区域差异分析
根据相关规定,2008年以来,存贷比=各项贷款(含票据融资)/各项存款。[3]近几年,我国银行业存贷比由下降趋势变为上升趋势,并且存贷比在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有差别,股份制银行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区域差异很明显,每个区域的存贷比差异与区域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存贷比涉及银行存款和贷款两个方面,贷款是影响存贷比的重要方面,对贷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是研究存贷比的关键所在。银行吸收存款能力对存贷比也有重要影响作用,在考虑贷款市场份额以外,还应考虑存款市场份额。而贷款规模(常用贷款除以GDP表示)不仅是衡量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衡量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重要指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贷款规模也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
为了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区域差异对信贷规模和存贷比的影响,还需控制银行自身特征因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及研究成果,这方面的影响因素指标采用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同业资金比例、证券资产占比等。除此之外,银行表外业务也较大程度的影响着贷款规模。
需要指出的是,信贷规模还会受到各个银行发放贷款的能力差异影响,用贷款市场份额衡量这一差异。金融对实体经济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这就需要金融业的发展不但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更要考虑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关键是银行信贷资源能够得到有效配置,才能实现物价稳定和金融体系稳定。但在实践中,需要防止过分的强调贷款的支持作用。假如不切合各区域实际,对金融支持提出过高要求,会增加银行部门的经营风险,不利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
研究发现,存贷比内生于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存贷比的发展趋势也不同。若经济发展要求存贷比上升,对其过多限制必将扭曲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若硬性要求存贷比上升,也会违背经济规律,从而造成信贷资源的不当配置,不利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因此,区域间不应该追求存贷比趋同,否则,不利于可持续的贷款投放。区域之间存贷比竞争重点在于改善经济环境,防止金融风险,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强化社会信用约束等。同样,信贷规模也存在此类问题,尽管信贷规模是重要的金融深化指标,更应将该指标看作市场化水平提升的结果,而不是对其直接干预。
三、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区域化差异研究
根据1985至2014年各区域发放贷款的情况来看,区域差异较大四大国有银行对东部地区贷款的相对占比自2000年后大幅上升,对西部地区贷款的相对占比保持稳定,对中部地区贷款的相对占比则有所下降。从金融市场化程度看,东部地区长期保持优势,中部地区不断提高发展程度,而西部地区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从企业融资途径是否基本依赖银行贷款形式来看,东部地区银行业发展水平较高,居民与企业投融资形式多种多样,具有多元的资金来源渠道,金融市场能动性较强;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比较落后,金融机构总体数量比较少,金融市场化水平较低。
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市场体系完善,企业和居民信用意识较强,资金整体流通顺畅,西部地区国家金融政策性扶持较多,并且由于市场结构单一,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区域经济发展对银行贷款依赖性极强,市场对整体金融生态环境的作用十分有限,政府及其他外界因素调配着经济的发展,因此信用观念与经济运行的关联性弱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国有企业占比较高,民营企业占比较小,因为过去一部分国有企业严重逃避银行债务,导致该地区信用环境整体较差,部分国有企业盈利水平十分有限,资金运用效率较差,导致中部地区信贷投放长期不足,因投入的资金盈利能力不强,资金的趋利性促使大量资金外流,且流向东部发达地区,所以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并没有发挥明显的作用。
我国在不同区域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具有显著的差别,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具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金融信用环境状况等[4]。
由此,要使货币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一方面,需要提供政策性金融扶持,同时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即将专业性较强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设立在中部地区,辅助开发性的金融机构设立在西部地区,通过这些金融机构丰富并完善地区融资途径,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通过利用政策扶助解决中西部地区企业融资难问题。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方面,对国有企业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和指导,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吸引外部资金流入,进而增加市场活力,构建并完善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各商业银行对信贷业务进行结构性调整。信贷投放应该向有效推动民间投资和消费增长倾斜,加大对节能减排、助学、就业、“三农”等的信贷支持,[5]限制对“两高”行业、产能过剩行业以及劣质企业发放贷款,积极引导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使信贷投放向有效推动民间投资和消费增长倾斜,防止贷新还旧,进而累积不良贷款的风险。加强银行贷前、贷中、贷后管理,通过审核各项贷款结构,以防止票据资金自我循环,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
四、企业货币政策实施途径效果评价
篇5
提要本文采用灰色理论中的灰关联分析法,对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杠杆率与银行价值关联度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其进行比较。这对于改善银行监管,提高银行监管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银行价值;灰关联分析
一、引言
商业银行的资本是商业银行自身拥有的或者能够永久性使用的资金。拥有充足的资本不仅是商业银行安全经营、稳定发展的前提,而且是银行股东、金融监管当局、社会公众对银行的基本要求。鉴于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监管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过金融危机之后,资本监管也在不断改进。尤其是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巴塞尔协议Ⅲ》充分显示了对银行的资本充足、资本风险管理以及抗周期风险能力的重视,这对于我国的银行监管也有一定的启示。我国的银行充足性监管是否有效,是否应该增加监管指标,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补充指标?本文对资本充足率、杠杆率与银行价值的关联性进行的分析有助于完善我国的银行监管政策,提高监管水平。
在资本充足性监管的有效性方面,国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一直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并且大多集中在资本充足性如何影响银行的风险取向问题方面。Koehn和Santomero(1980)通过分析资本充足性监管与资产组合的关系,发现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会增加银行破产的概率,即资本充足性监管是无效的。但是,Milne和Whalley(2001)认为,资本充足性监管可以约束银行行为,降低银行倒闭的概率,从而资本充足性监管是有效的。国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资本充足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邵晓蕾(2006),顾晓敏、于夏(2010),并且对于资本充足性监管的有效性研究多是基于回归分析法,如贺潇颍(2006),罗瑶(2010),顾晓敏、于夏(2010),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如胡颖荻、章宁宁(2006)。
本文分别研究资本充足率、杠杆率与银行价值之间的关联性,进而为我国的资本监管提出建议。与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文避免了回归分析法需要大量统计数据、数据具有良好的分布规律的缺点,利用灰色理论中的用于多因素时间序列动态分析的灰关联分析法。
二、资本充足性、杠杆率与银行价值的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1、银行资本充足性的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银行资本充足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本数量的充足性,即银行资本数量必须超过金融管理当局所规定的能够保障正常营业并足以维持充分信誉的最低限度;二是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即银行现有资本或新增资本的构成,应该符合银行总体经营目标或需增资本的具体目的。
鉴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资本充足率的计算给出了明确的公式,并且资本充足率既能反映资本数量的充足性,也能反映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反映银行面临的风险,本文选取资本充足率作为衡量资本充足性的指标。
考虑到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2006~2009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及交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用于分析,数据来源于银行年报。
2、杠杆率的指标及数据来源。杠杆率为核心资本与表内表外总资产的比率。巴塞尔银行管理委员会吸取2008年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在完善新资本协议时,提出以杠杆率作为监管指标,并设置3%为下限。本文选取2006~2009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及交通银行的杠杆率用于分析,数据来源于银行年报。
3、商业银行价值的指标及数据来源。商业银行价值是指银行的综合价值,包括盈利性、流动性、风险程度及清偿能力等方面。商业银行价值的衡量指标主要有基于经济增加值的评价、财务会计指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和托宾Q值。本文采用托宾Q值,即Q=银行市场价值/银行资产重置资本,选取2006~2009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及交通银行的数据用于分析,数据来源于银行年报。
三、资本充足率、杠杆率与银行价值灰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法是现代经济学中极为重要的经济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灰关联分析是依据发展趋势做分析,因此对样本的多少没有过分要求,也不需要数据具有典型的分布规律。
1、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运用灰关联分析时,首先要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数列和影响系统行为的比较数列。一般情况下,因变量构成参考数列,自变量构成比较数列。参考数列可以表示为:Y={y(1),y(2),y(3),…,y(k)};比较数列可以表示为:Xi={xi(1),xi(2),xi(3),…,xi(k)},i=1,2,3,…m。其中,k为序列长度,m为比较序列的个数。本文中,比较数列X1代表杠杆率;X2代表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价值用参考数列Y表示。
2、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因为原始数据中各变量具有不同的量纲,如果不消除量纲对各序列的影响,就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所以必须消除量纲对各序列的影响。常用方法有均值化法、初值化法等。本文采用初值化法,即初值化后Xi=,Yi=。
3、逐个计算每个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对应元素的绝对差值。即=Y(k)-Xi(k),并从中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
4、计算关联系数。?姿=(min+?籽·max)/(i(k)+?籽·max),?籽为分辨系数,其值介于0-1之间,一般取?籽为0.5,因为0.5具有较好的普适性,本文也取0.5。(表1)
5、计算关联度。关联系数为1的情况,在计算关联度时可以考虑,也可以不考虑,因为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灰关联度的相对大小。所以,本文不考虑灰关联系数为1的时候,然后将关联系数求平均值,即得到灰关联度。(表2)可以看出,虽然资本充足率与银行价值的灰关联度很大,但是杠杆率与银行价值的灰关联度也不小,其中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杠杆率与银行价值的灰关联度是大于资本充足率与银行价值的灰关联度。因此,杠杆率可以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补充性指标,这会有利于银行资本监管,提高银行资本风险管理能力。
四、结论
《巴塞尔协议Ⅲ》反映了后危机时代全球对银行业监管的反思,它大幅度地提高了资本监管标准,将一级资本充足率的下限从现在的4%上调至6%,核心一级资本占银行风险资产的下限从2%上调至4.5%。此外,各家银行应该设立资本防护缓冲资金,并且总额不得低于银行风险资产的2.5%,这对于我国的资本监管具有很多启示。2010年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1.6%,《巴塞尔协议Ⅲ》短期内对我国的银行业没有明显的压力。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按照《巴塞尔协议Ⅲ》的新要求监管银行业,就会降低我国银行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延缓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步伐。因此,我国要顺应银行资本监管的新趋势。《巴塞尔协议Ⅲ》启示我们加强对资本管理的重视,引进多重监管标准,作为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补充,其中十分重要的就是杠杆率,这对于我国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本文对资本充足率、杠杆率与银行价值进行了灰关联分析,发现杠杆率与银行价值也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对杠杆率的监管可以作为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补充,增强银行业面对资本风险的管理能力,这对于我国的银行监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本文选取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数据,所以结论可能不具有普适性,因此在监管指标的选取以及大小上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银行做出分类监管。最后,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我国的监管当局应逐步建立一个全面而准确的监管体系,将银行业面对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尽量全部考虑到监管体系当中。
主要参考文献:
[1]庞智强,仇菲菲.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的灰关联分析[J].统计教育.
[2]夏志琼.巴塞尔协议Ⅲ迈出银行监管新一步[J].改革与开放,2010.11.
[3]聂伟柱.巴塞尔协议Ⅲ汉化:筑基“十二五”银行监管[N].第一财经日报,2010.11.15.
[4]马丽斌,赵蕾.论商业银行资本风险管控的有效性策略[J].特区经济,2010.12.
[5]蒋媛.巴塞尔协议Ⅲ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探究[J].经营管理者.
[6]胡颖荻,章宁宁.关于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性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5.
[7]顾晓敏,于夏.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绩效研究[J].中国市场,2010.48.
[8]李志辉.中国银行业风险控制和资本充足性管制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篇6
【关键词】网络音乐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应对策略
20世纪末期,音乐传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技术革命。网络音乐的诞生,日益成为整个音乐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在线音乐和无线音乐两大领域的用户规模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并且逐步趋向均衡,网络音乐市场保持了较好的运行态势。但基于体制、制度及行业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原因,网络音乐市场面临着版权保护问题、商业模式匮乏、分配机制不完善、收费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网络音乐的发展。因此,应有效解决我国网络音乐市场存在的问题,有效推动音乐市场持续稳定发展。
一、我国网络音乐市场的发展现状
网络音乐是指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信息渠道传播音乐产品,主要包括电信互联网提供的电脑终端下载的在线音乐,和无线网络运营商通过增值服务提供的手机终端下载的无线音乐。它已经形成了数字化的音乐产品制作、传播和消费模式。随着近些年网络的普及,网络音乐迅速走红,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网络音乐下载用户越来越多。网络音乐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各种音乐类产品发展迅速,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1.市场主体方面。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网络音乐行业不断发展,网络音乐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数字娱乐方式,具有广阔的市场。截止到2012年底,有575家经营网络音乐的企业获得文化行政部门审批,相对于2011年的452家增长了27.2%。目前,网络音乐市场经营主体平稳增长,网络音乐市场越来越规范,为网络音乐市场的繁荣发展发挥着积极探索和拉动的作用。
2.用户规模方面。在用户规模上,2012年网络音乐用户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通过图1可以看出,2012年我国的在线音乐用户数为4.4亿,较2011年增长了15.8%,这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我国无线音乐用户规模已达到7.5亿,和2008年的4.1亿相比增长了82.9%。归因于近几年智能手机的功能日益强大,价格越来越平民化,以及3G网络的普及、上网环境的优化,无线音乐市场规模逐渐扩大。
3.市场规模方面。我国网络音乐市场规模2012年达到45.4亿元,相比2011年增长了63.3%(如图2所示)。通过图3可以看出,无线音乐市场收入增速较为平缓,与2011年相比有增速减缓趋势;相比较而言,在线音乐市场收入增速较快,2012的18.2亿元相对2011年的3.8亿元增长了将近4倍,这主要是因为在线音乐在演出方面收入增幅扩大,促进了在线音乐规模的增长。
4.市场结构方面。从图3来看,网络音乐的市场规模逐渐趋于均衡,在线音乐在市场规模中的比例由2008年的8.8%上升为2012年的40.1%。主要是由于在线音乐应用模式的不断创新,以及行业环境的日益完善,在线音乐演出和下载收费等模式逐渐形成,并成为在线音乐市场规模扩大的新途径和新亮点。
5.商业模式方面。在线音乐市场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广告,但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应用模式的不断创新,网络音乐和微博、移动互联网、APP程序、网络游戏等新工具融合使用,导致在线网络音乐收入找到了新的增长点,也推动了部分网络音乐服务提供商广告价值的提升;无线音乐市场整体发展势头较好,随着移动终端的智能化、平民化,移动网络环境的不断拓展和优化,无线音乐用户数逐渐增多,需求也不断增大,服务提供商和移动增值业务提供商不断融合,带动创新应用的增加,行业渗透力增强。
二、我国网络音乐市场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网络音乐市场发展趋势良好,但网络音乐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仍然存在体制不健全、制度不规范和管理不到位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1.网络音乐缺乏行业标准。由于我国网络音乐起步晚,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造成网络音乐质量良莠不齐、收费标准不一,从而严重影响市场发展秩序。我国网络音乐产品版权界定不清晰、盗版活动屡禁不止。这不但影响了音乐版权的正常使用,扰乱了行业秩序,阻碍了市场的良性循环,还导致一些实施收费的网站难以运营,从而不利于网络音乐产业乃至社会整体文化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严重损害相关群体的利益。
2.网络音乐缺乏盈利模式。目前,通过借鉴互联网所形成的广告盈利、电子商务和渠道盈利等盈利模式,我国大部分音乐网站采用“免费下载+广告收入”的方式。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流量变现,具有周期长、被动等特点。鉴于此,很多企业之前已经对盈利模式尝试创新,但较多止步于微创新,因而很难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有些企业尝试采用“付费下载”方式,由于监管机构对网络使用监管不力和网络运营模式单一,均只限于以高级会员服务、VIP服务等形式进行,无法从根本上转变用户的网络音乐消费习惯、建立有偿消费机制。可见要形成良好的营收循环和成熟的商业模式任重而道远。
3.网络音乐公司缺乏融资渠道。由于网络音乐行业起步晚,有特色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没有形成、网络音乐公司收入无法保障,导致风险投资公司和私募公司对该领域缺乏投资兴趣和热情,限制了网络音乐公司多元化融资。与此同时,网络音乐公司价值评估体系不健全,造成可抵押或质押资产价值难以估计,限制了担保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入。另外,网络担保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没有建立,导致公司风险难以有效识别、防范和控制。
4.贡献和利益显著失衡。在网络音乐市场中,运营商占有市场创造的大多数利润,影响产业链中上下游公司的行为。因此,这些公司的收益主要依赖于运营商的分配。这种方式直接导致各方面贡献与收益失衡,无法保证服务和内容提供商持久积极提供支持,限制各方长远发展,进而不利于产业长期的公平公正良性竞争体系健全和市场的持久稳定发展。
5.沟通机制和定价机制缺乏统一。目前,音乐版权方和网站之间利益分歧很大,主要表现在版权费用和结算机制两个方面,缘于缺乏互信沟通、缺少规范化收费和结算平台、缺乏有效利益分配机制。这些原因造成利益无法合理、公平地进行分配,双方建立在高额版费、授权等途径上,无法形成战略联盟。
三、我国网络音乐市场发展的应对策略
对于我国网络音乐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法制管理和服务,实施评估与引导,鼓励创新与推行行业平台,促进网络音乐与其他业态的融合等手段,为其提供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1.制定清晰的行业标准,加大音乐违法打击力度。在文化部和网络音乐行业联盟发展规划指引下,制定行业自律标准,共同对市场行为进行规范,减少不良网站、链接等对产业的负面影响,并组织主要网络音乐经营单位相关负责人进行网络文化管理政策和法规培训,提升网络音乐经营单位自觉依法依规经营理念,遏制网络音乐违法经营行为。此外,为了营造良好的网络音乐经营环境,还应该完善网络音乐报审报备系统,鼓励优秀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还要加大对网络音乐违法和违规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开展网络音乐市场盗版打击活动,严厉禁止侵权行为,保障合法合规运营的网络音乐公司的权利,改善市场环境和经营持续。
2.鼓励公司创新,引导消费观念。一方面,注重开发多样化商业模式,培育适合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提升企业持久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寻找新的盈利模式,提升整体盈利水平。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经常组织召开网络音乐管理与发展模式创新研讨会,促进经验交流,进而推动网络音乐加强创新意识和加快创新步伐。作为创新主体,网络音乐公司应把握机会,充分利用音乐节、网络论坛等方式,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争取成为行业典范,从而引导消费习惯,使消费者的观念从无偿拥有转变到付费消费,同时也为网络音乐的行业创新奠定基础。
3.规范产业运营,拓展融资渠道。监管机构需要严格执行审查机制,通过引导建立规范的商业运营模式,鼓励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企业的规模化盈利能力。与此同时,还要通过立法,促进建立健全网络音乐市场资产评估体系,完善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对网络音乐公司政策性扶持,吸引更多的投资机构关注网络音乐行业,充分拓展网络音乐的融资渠道。
4.建立健全产业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网络音乐独特的结算机制,创建合理、可靠的结算平台,规范收费统计。同时引导产业发展方向,逐步平衡无线音乐价值链各方贡献与利益,完善产业内的分配协调机制。打开无线音乐的闭环式营运模式,鼓励营运模式创新,促进健全产业长期的公平公正良性竞争体系和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网络音乐伴随着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已经深深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我国的网络音乐市场虽然还不完善,但随着行业标准的逐步清晰、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利益分配的逐步均衡等各方面的逐步完善,再加上产业各方的逐步融合,我国的网络音乐产业竞争力将会进一步增强,形成和谐健康的网络音乐文化环境,进而推动网络音乐市场持续稳定发展。
(注:本文为2011年度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社会转型背景下大众音乐文化雅化、俗化的潮动及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蒋文娟.论我国网络音乐市场的发展趋势[J].艺海,2012(5):105.
[2]程瑞雪.浅析中国网络音乐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2(4):146.
[3]宋铁山.在线音乐本土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15):19―21.
[4]杨春林.中国网络音乐发展探析[J].大众文艺,2012(5):112―113.
[5]单蓓.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4):31―32.
篇7
关键词:煤炭企业;组织构架;多元化发展
企业劳动组织是企业在生产过程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科学的组织职工劳动,合理使用劳动力,正确处理劳动过程中的分工协作关系,充分的调动劳动者的能动积极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煤炭行业是关系我国国民生活的重要行业,能够有效的运用劳动组织结构将能更有效的促进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
一、我国煤炭企业劳动构架的现状和不足
1、我国煤炭企业劳动结构的现状
(1)煤炭企业的产生不同于其他的行业,脱离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它的发展和扩张的过程中,虽然大多企业都进行了公司制改造,但其组织结构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依然沿用了传统的垂直型的组织模式,它的特点是将中心放在上层管理者身上,上层管理者具有下发命令的权利,严格要求下层服从。直线式组织结构在特定的时期对于保持国有煤炭企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以及煤炭企业的大型化,集团化的发展趋势,这种垂直的结构形式却越来越不能适应现有煤炭企业的发展。
(2)我国煤炭企业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相比,在机械化程度、劳动生产率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差距。从各方面加速发展,使其增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我国同澳大利亚的煤炭企业相比,采煤机械化程度仅有73.4%,综合机械化程度为48.4%,生产率为2.25%,而百万吨煤的死亡率确实澳大利亚的54.3倍。
(3)我国的煤炭企业普遍的存在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的问题,与此同时还必须承担很多的社会责任,对于如何避免煤炭资源的枯竭造成未来不可扭转的巨大影响,研究它的可持续性,也是我国煤炭企业应重视的问题。
(4)我国加入WTO以后,外国企业要进入中国市场越来越容易,中国将面临这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局面,煤炭的价格波动明显曾加,更扩大了我过煤炭企业的经营风险。
2、煤炭企业组织结构的不足
(1)企业信息难以沟通
由于我国的煤炭企业多应用了垂直型的组织模式,信息的沟通十分困难。一是企业内部。只有再直接的上、下级流通时才比较顺畅,但在隔层之间或者是处在同一层但不属于同一领导时,信息的流通及反馈聚到则既不顺畅,从而给企业的有效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二是在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市场的各种环境变化不能及时的反正到企业的上层领导中,不能做出及时的反映,甚至会出现业务员要写企业领导的现象。
(2)各种有效资源不能共享
一个组织内部的各部门,存在各种各样的资源。能够充分、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是组织发挥其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掌握了丰富的资源的条件下,各部门的工作效率也是很高的,反之则低。但在高度集权化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下,很难充分的开展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资源利用率不高,不能起到它实际的作用。
(3)管理幅度过宽,不能对下属行使有效的管理
目前我国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二级生产经营单位和机关职能部门一般都在50个以上,涉及到的工作人员很多。领导需要协调成几何基数增长的人员,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对这样庞大的团体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迫使领导每天忙于具体事务,而无暇估计企业战略规划等发展大计。
(4)煤炭企业集团功能不全
由于受传统的体制影响,集团基本只具备单一的生产功能,使得集团制定和实施统一规划的能力很弱,形不成统一战略目标。而且垂直型的组织管理模式使上层领导过度集权,对下层管理的太紧太死,影响职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煤炭企业组织结构改革
面对目前国有煤炭企业的弊端,必要对它进行现代化的改革,改变传统垂直型的管理方式,开发积极有效的劳动组织结构。
结合我国国有煤炭企业的特点,并随着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煤炭企业的形成,集权和调动中下层经营积极性的矛盾更加的突出。根据权利逐渐下放的原则,迫切需要建立权利相对分散的组织结构,事业部完全满足了这样的需要。
事业部的组织主要有最高管理层、参谋部门和控股专业化公司三方面组成。最高管理层就是企业决策的核心,主要制定企业经营及发展的战略方针。参谋部门是企业的利润中心,有独立经营的自,并能够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自主管理。控股专业化公司则是生产经营单位,是企业的成本控制中心,在领导的带领下,集中精力生产,严格按照要求完成公司下达的生产计划和目标成本,保证专业公司利润指标的实现。
三、煤炭企业治理结构在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1、遇到的问题
(1)煤炭企业大多是国有独资,虽然进行了公司化改造,但国有产权行使主体的权利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
(2)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董事会的功能不完善,完全不能代表出资者行使权利,出资者利益不能保证。
(3)监事会不能很好的发挥监督的作用。
(4)对经理人员等中高层的约束力不够,达不到效果。
(5)公司高层人员摆脱不了行政级别的阴影,自身的优越性过高,对于权利的失缺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以至于自身的工作也不能很好的完成。
2、优化调整煤炭企业组织的结构
经过上面罗列的几点,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了国有煤炭企业公司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现在针对这些问题,国有煤炭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必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积极实施债转股政策。由于长时间的积累,煤炭企业拥有巨大数额的银行贷款,每天要支付大量的银行利息,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实施债转股政策,可有效的调整企业的债务结构,降低银行金融风险。债转为股可以使出资人享受权利,调动积极性,加强对企业的监管。
(2)落实股东大会,强化董事会职能。让股东大会成为公司真正的最高权利机构,成为全体股东共同行使权利的场所,使它行之有效的运行起来,为企业发展服务。
(3)完善监事会制度。关键是要提高监事会工作的独立性,使其做事不受约束,强化监事的肩负义务和奖惩责任。
(4)建立对高层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将经营者的利益与其绩效挂钩,使其在分享利益的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促使经营者为谋求自身利益也给企业带来了发展。
四、总结
我国的煤炭企业越做越大,形式也越来越好,但不能就这样的状态下一成不变下去,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企业的管理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根据煤炭行业的发展形式,时刻做出正确的调整,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左膀右臂,减少因市场环境的变动给整个经济带来的大震荡,增强大集团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姜玉杰.基于大物流战略的煤炭企业供应链组织体系研究――以SMH集团公司为例 [D].长安大学:企业管理,2009
[2] 吴镇定.我国煤炭企业的现状及发展战略 [J].山西建筑,2005,(01)
[3] 郭永斌.现代煤炭企业劳动组织管理探讨 [J].当代矿工,2009,(09)
[4] 刘永亮.大型煤炭企业集权制组织结构改造方案选择 [D]. 首届煤炭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2006
篇8
关键词:民间融资;规范;法律;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112-04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各类经济主体对国内金融发展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国内资本流动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导致紧缩,无法满足民营企业等民间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使得民间融资日益兴盛并逐渐显露出逐渐扩大的趋势,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民间融资在缓解了民间资金需求的矛盾的同时,弥补了正规金融体系的不足,因此,它逐渐适应了我国民间资本的融通环境。但民间融资是一种游离于国家金融体系之外的融资方式,其存在的风险和缺陷可能会对民间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何通过法律、经济等手段来规范民间融资的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一、民间融资的概念及特点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民间融资的地位日显凸显,成为一些民营企业原始资本的来源和个人投资创业的主要融资方式。
(一)民间融资的概念
作为一种资金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行为,民间融资是非正规的,是与正规的金融行为相对而称的。作为一种金融交易活动,它游离于正式金融体制之外,而没有纳入我国金融管理机构常规管理。
民间融资一般是指在国家法定金融机构之外,出资人与受资人之间,以取得高额利息与取得资金使用权并支付约定利息为目的而采用民间借贷、民间票据融资、民间有价证券融资和社会集资等形式暂时改变资金所有权的金融行为[1]。
民间融资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只包括民间借贷即本文所指的民间融资,它的概念是自然人与企业(包括其他组织)之间、非金融企业之间、自然入之间,一方将一定数量的金钱转移给另一方,另一方到期还款并支付预先约定利息的民事法律行为。从广义上讲,它包含民间借贷,同时也包括非金融机构通过合法的形式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进行的融资活动。
近年来,民间融资作为银行融资的一种补充形式日趋活跃,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
(二)民间融资的特点
1.民间融资的主体多样化。经过长期发展,民间融资主体已经由单一主体向多元化主体发展,并且其活动主体日趋扩大,不仅有个体投资人、个体经营户、中小企业,还有需要资金购买汽车住房等耐用消费品的普通居民和进行季节性养殖种植的农户等。
2.民间融资具有变动弹性大、利率高的特点,行业和地区差异明显。民间融资不受政府金融政策的管制,法律法规等相关方面的约束也较少,因此,其利率变动范围大,变动灵活,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在一些地区,银行借贷的利率远远低于民间融资,融资成本也低于民间融资。
3.民间融资门槛较低。该特点提高了资金配置的效率。民间融资不受国家经济政策影响,处于正规金融体系的监管范围之外,民间融资多是以利益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形式灵活,因此对贷款人的要求更低,这样民间融资能够在银行系统之外弥补自身的缺点,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二、当前国内民间融资兴起并发展的原因
作为一种自发的融资方式,民间融资的产生与发展有两方面因素,即客观经济政策的因素和现实的自身原因。
(一)第一个方面:外因
1.当前金融资源配置并不合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了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国家控制了大部分的金融资源,国有企业更多的占有这部分资源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没能根本转变。其次,由于信息、市场不完善等条件的约束,正规金融及其金融服务具有局限性,信贷满足率低的特点。部分民营经济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之外,只得转向民间金融,形成了民营经济对民间融资的强烈需求。
2.资金供求矛盾加剧。在当前多元化发展的经济体系中,资金对产业十分重要,没有充裕的资金支持企业很难持续。加之稳定性较差的特点,使得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增加了压力。再加上民众了解的还不够详细,正规的金融产品不够丰富,最终导致银行存款外流,有投资能力的居民在民间金融市场信息相对透明和高回报的诱导的情况下,只能在民间的市场上寻找出路,将银行存款转为民间融资。
3.商业银行贷款“门槛”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贷款对象选择极为严苛,实行集中省级分行审批。贷款最基本的准入条件是信用等级在AA以上,否则不予考虑,标准全国统一。而广大中小企业及“三农”经济由于受资产规模、竞争实力等条件限制,很难从国有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支持,能满足上述条件的少之又少。因此广大中小企业转而投向民间借贷,这种局面的形成为民间借贷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第二个方面:内因
1.居民逐渐富裕产生投资热情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前行,一方面,无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的农民,其生活质量大大改善,整体收入逐年增加,手中可支配的节余资金也在不断增多,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了经济需求和投资欲望;另一方面,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悄然改变,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人们在面对生产、经营、买房、教育等事项出资上,逐渐开始接受贷款等预支消费理念。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不仅产生了融资的需求,同时还产生了保险业务需求和理财业务需求,这些需求逐步累积并且呈现多元化和多层次性发展趋势。同时民众的对风险的认识也逐步加强,认识到通过保险,减少损失、化解风险、保障安全的意义越来越重要,这种情况促进了对民间融资的需求。
计划体制下,我国的医疗、教育、养老等福利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改变了人们的消费预期。农村居民在收入水平不高、收入缓慢增长的同时,用于生产、经营、盖房以及对教育、看病,红白喜事资金逐步增多,对资金的需求逐步加大。实际上,农村居民具有很大的融资需求。近些年,农民收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逐年增加,手头节余资金也在不断增多,产生了投资的意愿,但往往因为农户投资理财途径的匮乏而作罢。农民生产经营逐渐规模化,其资金投入逐步扩大,在经过了多次自然灾害后,农民也逐渐加强了自身的风险意识,通过农业保险,减少损失、化解风险、保障安全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使得农业保险的需求日益增长。
2.民营企业发展对融资的需求
民间金融的需求者,是广大的非国有经济和个人,即民营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民营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折旧和留存盈利)转化为投资的过程,是企业再投资或债务清偿的主要资金来源。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现金流量不会减少,当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也不需要发生融资费用。外源融资,是指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闲置资金,使之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2]。它具有灵活性、高效性、集中性和大量性等特点,对企业的资本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三、民间融资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
作为资金资源的一种有效配置手段,民间融资在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补充银行资金不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民间融资是资本市场上的双刃剑,带给资本运行以极大优点的同时,也常常对社会经济生活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客观地、多角度地对民间融资进行分析。
(一)民间融资具有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1.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民营企业经济发展迅猛,但是银行以其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等为缘由不予贷款,导致民间融资成为其市场化选择。而且,民间融资无行业、期限限制,手续简便,既能让中小企业周转临时性资金,也降低了交易成本。民间融资及时、可靠、方便地拓宽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一些特色产业提供了较好的资金支持,对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2.民间融资具有优化资金的合理配置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与正规金融的互补。而正规金融机构的目光重点往往指向大型企业和大中城市,则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民间融资因其范围较小,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市场需求对投资风险,选择一个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做出理性评估,进而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3.改善社会融资结构。民间融资在贷款涉及的范围、利率、金额的方便程度及协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的信贷压力,分散了银行的资产经营风险特别是信用风险。这种社会融资结构的改善,促进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并对改造成果加以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安全。
(二)民间融资的主要消极影响
1.削弱了宏观调控效果,扰乱正常金融秩序。由于由于高利率的吸引,民间融资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大量民间借贷资金在金融部门“体外循环”, 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使得监管当局监督管理难度加大,甚至出现了脱离监管的局面。民间融资直接从社会上融资,使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发展前景不好的企业利用支付高息的手段分流了银行资金来源。从这一角度看,民间融资不利于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从另一角度看,干扰了金融机构执行国家的利率、信贷政策,对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宏观调控政策和国家信贷总量的控制完整、全面实施。
2.税费等政策的权威性受到现实挑战。民间融资所获利息一般是银行存款的五倍以上,较之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即利息所得应缴纳5%(原为20%)的个人所得税,民间融资几乎没有缴纳任何费用。民间融资账务反映也很模糊,大多数民间融资仅凭一个简单借条发生借贷往来,支付利息则以职工奖金、股金分红等形式以现金派发。因此尽管税务部门多次深入到发生了民间融资业务的企业调查取证,但均因种种原因而不了了之。
3.民间融资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由于民间融资缺乏严格的手续,具有“地下性”,交易过程容易引发风险。如打着借贷的幌子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实,由民间自由借贷纠纷引起的暴力追偿、高利贷活动等。这些纠纷又涉及到每个参与的投资人的切身利益,一旦出现问题,将对社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容易引发社会治安问题和刑事犯罪问题。有更甚者部分民间融资成为洗黑、非法集资等犯罪活动的工具,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四、目前民间融资所存在的问题
民间融资的发展虽满足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定的资金需求,但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加以解决。
1.民间融资具有脆弱性。是指民间借贷活动资金链上每个环节都很薄弱,造成了民间金融体系的脆弱性[3]。首先,在资金来源的脆弱性上有所体现,民间金融资金供给者多为收入较低的小企业和普通老百姓,如果不能收回出借资金,将严重影响它们的经营和生活;其次,体现在资金中介机构的脆弱性,民间融资机构缺乏政府信用的支持,因此规模偏小,即使经营良好,承受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的能力总体欠佳,甚至可以因为一场空穴来风的谣言而走入困境;再次,表现为借款人的脆弱性,往往都是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中小企业求助于民间融资渠道,这些求助者具有不规范性。民间金融的不规范性是指民营金融机构自有资金比例低,长短期贷款结构不合理,手续不规范,过于依靠个人信用,缺乏风险意识,容易陷入流动性危机。由于缺乏政府和金融监管者的指导,使其具有盲目性和投机性,容易产生跟风的现象。民间金融活动在这三个特性的影响下容易引发金融风险,影响到社会稳定。尤其是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其民间资金量大,若有问题,危害尤甚。
2.缺乏监管部门,易引发纠纷。作为一种非正规的当事人之间自发的借贷行为,民间融资当事人双方的义务和权利都缺少有效的法律保障和行为监管,极易引发双方的纠纷,甚至采取非法手段解决,影响社会的稳定。随着民间融资的发展,在更多的企业开始利用这一渠道的同时,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民间融资相比于银行系统,它具有准入门槛低、融资程序简洁、融资速度快的优势。但这一优势同时也是问题存在的根源。当事双方快速地达成交易,使得双方都有存在信息不对称的不确定性,对社会经济平稳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3.法律规定零散,没有专门法律法规调整。尽管我国有直接针对民间融资进行规定的法律规范,如《合同法》、《意见》及其他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目前尚没有颁布任何一部专门的法律或是行政法规以全面系统地规制与调整民间融资。而与这样一种法律缺位的情况相比,我国的民间融资和与之相关的法律纠纷却普遍存在并且逐渐成为一种显性的社会事实,由此导致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增多。因其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制,民间融资较为分散而不易控制,呈现出无序状态。近数十年,因民间融资而产生的纠纷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这样一种民间融资不断发展的情形下,民间融资所引发的问题比比皆是,若任其完全无序地发展,后果将十分严重。因此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尽量地规制与减少民间融资带来的负面作用及问题已是当务之急。
4.民间融资主体的法制观念、信用观念亟待加强。目前,我国民间融资的融资主体借贷随意性大,无相关法律约束,法律程序不规范,不少融资活动属于君子协定,即便签订了书面协议,往往也要素不全,有效性差[4];担保方式简单,甚至有的只有一张身份证作为质押;人为因素在借款期限的掌握上影响较大,不能准确确定借款周期,而且资金所有者无法对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监督,一旦借款人由于天灾人祸等其他原因无法按时还款,就极有可能引发纠纷,酿成不稳定因素;一些具有黑社会性质的“地下金融”组织和一些缺乏法律意识的个人,往往采用威胁、恐吓、绑架、雇佣打手等暴力手段催要借款,引起了社会的不安。
五、从法律和经济多方面入手,促进民间融资规范发展
(一)制定专门法律法规,构建起合法平台
我国现行立法涉及民间融资的法规主要有《民法通则》和《合同法》。有关部门应据此尽快制定关于民间融资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对民间融资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交易方式、条件、期限利率、违约责任等方面加以规制。
《民间融资法》及细则应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在符合金融管理秩序的相关规定的同时,又要契合民事法律规范的指导精神。需要加以明确规定的方面主要有:组织形式、准入门槛的设立、运作范围、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交易方式、契约要件、期限利率、征税和权益保障等,同时还需对以下方面做出指导性规定:民间融资的管理主体、职责和内容,民间融资的用途等,通过这样的细化能够区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与合法民间借贷的界限,逐步把民间融资纳入金融监管体系。
总而言之,要使得民间融资能够更好地发展,必须要在法律上给予其应有的法律地位,通过引导使其操作从“地下”转到“地上”, 尽量降低或避免对金融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好地发挥其促进经济蓬勃发展的积极作用。具体建议如下:
1.对融资主体的划定,应该更多地关注当事人作为民事主体对其财产的支配权、处分权,允许包括自然人、各种民间融资组织在内的多种主体形式并存。
2.关于利息的约定必须合乎相关法律法规。在民间借贷活动中,利息是双方最关注的部分,也是最容易产生矛盾的。现行法律对此有明确规定:在有息借贷中,利率可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即不得搞高利贷。
3.在借贷形式上,双方最好签订正式的借贷合同,明确表明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以免在将来的交易活动中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4.将民间融资活动纳入到正常的金融监管体系中。为了金融活动的正常进行,应当适时地对民间融资的资金来源、运用情况、利率水平等,做出信息披露和相应的风险提示。
5.在《民间融资法》中构建融资信用体系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法规。因为只有通过立法,才能协调好各部门以及各法律、法规、规章对于民间融资活动的管制,将其作用发挥到实处。
(二)完善民间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
正规融资渠道门槛较高、要求较多,正是导致民间融资兴起并发展的原因之一,然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是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1.逐渐完善民间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虽然现状是民间融资对于信用担保的要求较低,但如果依据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能够更容易地取得民间融资,保证金融体系正常运行。首先要做的是完善现有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系统。将企业财务运作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企业运作信息的公开化,会有利于借贷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得到有效缓解。此外,大力发展信用担保机构的多种所有制,例如民营以及联合经营的多种形式,为整个金融体系构建—个活跃、诚信、安全的金融活动市场。
2.建立明确的信用信息征集共享机制和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
建立征信制度能够降低金融机构风险,也能保障民间资本进入正规融资体系的安全性。对此,要加快征信法规系统的建设,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加快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以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依托,将民间融资的信息也包括在内,逐步拓展信息采集与共享范围。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与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扩展信用记录查询服务,为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5]。
(三)建立民间融资监管体系
要更好地控制民间融资发展,就要对其加强监管,规范其行为,将金融监管思想放入民间融资的制度设计中去,这样,民间融资活动才能朝着合法、健康的方向进行。
1.加强、加快监管机制建设
通过机制建设,监管活动会变得更加公开、公正、透明。具体建议:由中国人民银行带头建立起民间融资管理机构,设立监测系统,发挥个人征信系统和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主要监测方面有:民间融资总量、融资方式、利率、资金开源、用途、期限等。一方面,对内提高监管人员资格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对外引进外部监督机制,赋予媒体、社会团体对金融监管活动进行监督、评议的权力。
2.建立地方民间融资监测及风险预警制度
各地方的人民银行、银监局等部门要做到时刻反映民间融资资金供求状况,预估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前做好预防或准备好应对措施,促进宏观调控。同时,开展定期的调查,统计民间融资的数据,加强对民间融资主体、期限及用途等的管控。此外,还应明确国家要限制的产业,合理、有效地引导民间资金流向国家支持产业,适时披露国家近期宏观调控政策目标,进而规避行业性风险导致的不必要损失或是民间融资的资金链断裂。
3.促进民间融资行业自律
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国家在此方面已有所成就,借鉴其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建立起民间融资行业自律规范及组织机构,设立公平、公正、透明的交易原则,更好地进行行业内自我管理。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地寻求关于民间融资活动行业自律的具体途径,需要因地制宜,例如,由地方政府牵头,组织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成立自律组织,并邀请人民银行、银监局等专家作为顾问,对自律组织提出专业建议,参与其自律行为,多方面地促进民间融资活动朝着健康的方向,规范地发展。
4.严厉打击非法民间融资
只有通过立法和严格执法的形式,例如严厉惩治高利贷现象、地下钱庄等非法融资行为,还民间融资活动一个公正、透明的市场,才能避免由非法融资活动带来的对国民经济、对金融、对社会不稳定的风险。
(四)提高民间融资主体的法律意识
我国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并且引导融资主体双方加强法律意识,以应对当前我国民间融资主体的法制观念相对较为薄弱的局面。借贷双方当事人可就借据利率的法律有效性、合同的规范性等方面,在设立于民间借贷活跃地区相应的管理机构处进行咨询和听取指导意见,该管理机构还可对因借贷引起的纠纷进行调解。我国应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宣传以应对民间借贷的具体情况:首先是借贷形式。借贷双方应签订正式的借贷合同,明确当事人的权利义务,避免出现后患。其次是有关利息的相应约定必须合法。民间借贷的借贷双方最易因利息产生矛盾。对此法律有明文规定:在有息借贷中,利率可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不得超过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即不得搞高利贷。另外,借出人不能将利息计入本金以计算复利, 借贷双方要注意诉讼时效,否则将不受法律保护。民间借贷由于大部分发生在亲朋好友之间,很多人并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重视。还款最后期限后的两年,是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债权人必须在此期间向借款人索要借款,否则,法律对其债权不予保护。
参考文献:
[1] 樊鸿雁,姜楠.国企业融资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67.
[2] 姚仲良.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出路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3] 季学凤.民间金融的风险及规范化建议[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2).
篇9
【关键词】职业生涯 规划教育 人才需求
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为了适应国家建设、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实行一轮又一轮的改革,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门类不断增加,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高等学校的年年扩招,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精英教育”模式,以“大众教育”的态势驶入了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快车道。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事业励精图治,新型产业和创意产业逐步代替了落后型及粗放型产业。产业结构的重新布局和调整,导致了大量的分流人员和下放人员。随着高科技产业、新型产业的崛起,人才需求更趋强烈。于是,在每年大学生毕业时,大学生们怀着求职的热情和希望,东奔西走,北上南下,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求职大军。遍布于四面八方的人才市场顿时烽烟四起,热闹非常。此番景致,构成了一幅社会转型期的世态风俗画。通过这幅巨大的、律动的画面,我们仿佛触摸到求职者期盼的心跳以及他们在求职路上历尽的艰辛。在目睹了很多大学生四处碰壁的尴尬场面后,在感叹他们求职难的同时,我们也听到来自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强烈呼唤。造成这种供需矛盾的落差,除了社会原因外,也折射出了大学生对社会转型期认识不足,对人生定位不准的心理缺位。而一些高等院校盲目跟风设置专业或缺乏系统科学地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如何破解人才供需矛盾的难题,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理性地回到社会现实中来,高等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从战略高度上直接涉及到大学的诚信教育和办学力量,从而昭示和检验着办学者们是否具有真正的大学精神。
近年来,如何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引起众多院校的高度重视,而如何讲授好这门课程,也成为了大学校园中的热门话题。就此而言,笔者将自己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中的心得体会及一些思考归纳如下,以期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正。
一、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估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特点、特色以及发展趋势和走向做深入了解,明确学习目的,制定学习目标。根据家长、老师、同学的评价,借助职业测试,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如自己的性格是外向活泼型还是内向稳重型,自己具有哪些特长和爱好,面向未来,自己对哪些行业怀有兴趣,如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将来是从事文秘工作还是想做报社记者或出版社编辑;学金融专业的学生想到银行上班还是想做职业理财顾问;学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是想从事城市雕塑制作还是园林景观设计?总而言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作一番对比,就能够正确把握自己。通过正确地自我评估,就能在大学期间逐步增强心理上的抗压能力,为大学四年后的择业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技能准备,从而在从事的行业内做出成绩,成为这个行业的“状元”。
二、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帮助学生制定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标
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帮助他们制定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标十分重要。初期目标应当是新生入校后,就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让他们知晓该专业的设置背景、特点及优势。从而帮助他们制定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即如何将自己的心智、爱好投放到所学的专业上。只有树立了专业信心,才会激发学习的热情,产生学习的动力。中期目标应到是学生树立了专业信心,在学好基础课的同时,选修一些课程,如文学、历史、哲学等,这对于学好专业课程将会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而后期目标应当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因为学好专业课程,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职业生涯。在帮助学生制定初期、中期、及后期目标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做职业规划。大学4年,学生应该学什么、想什么、做什么?毕业以后是做公务员还是进入企事业单位,或是自主创业?进入工矿企业是从事技术工作还是行政,进入学校是到教学一线还是后勤服务?如此等等。要让学生围绕自己所制定的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标全面提高素质、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使之为未来所投身的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使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标有机结合,形成统一性,要帮助大学生安排好4年的学习生活,这期间,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至关重要。根据笔者大学本科四年及硕士研究生三年的求学过程,特别是两年来从事专职辅导员的经历,我认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大学一年级为劝学,求学阶段。作为教师,要认真帮助大学生们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规模,让他们了解所攻读专业的特点、特色,了解专业知识和专业前景,帮助他们了解每个学年的课程安排及应该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在学好基础课的同时,提倡和鼓励他们开展课外阅读。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修养,还能帮助他们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增强信心。要勉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学校的发展,了解学校的相关政策和规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使他们有机会与高年级同学沟通交流,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大学二年级为未来职业规划阶段。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使他们清楚自己的优势,将来究竟做什么?毕业后是先择业还是继续读研或出国留学?要进一步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要使他们懂得加强和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大学四年的学习效果。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党、团知识培训,鼓励他们积极参学生会或社团组织活动,锻炼各种能力,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短期支教、乡村调查、企业实习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了解社会,拓宽视野的目的。与此同时,要帮助学生学好外语,提高口语能力以及计算机等级能力,要不择时机地鼓励学生选修一些其他课程,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辅之自己攻读的专业。
大学三年级为毕业前的准备阶段。对于广大学生来说,通过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不仅养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好毕业前的准备工作,使学生把握利用好这个冲刺阶段,进一步强化和提高专业技能,将目标锁定在搜集信息和撰写毕业论文方面。在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他们的独创精神。要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带领学生到一些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单位、企业学习,在实习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利用各种机会,带领学生到人才市场和各类招聘现场,亲身感受招聘过程中各个环节应该注意的事项,同时要主动与求职的同学交流思想、交换看法,向已经参加工作的校友请教求职经验,采用的方法和步骤。抽出时间学写求职信函、学习制作和填写简历表格,模拟训练与招聘单位的你问我答,如果准备报考研究生或打算出国留学,也要在大三期间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如加强外语的读写训练,关心时事,加强政治学习,强化专业水准,总而言之,大学三年级这个准备阶段,显得格外重要,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
大学四年级为学习目标的终极阶段。学生面临毕业,是立足就业还是继续深造是众多学生的必然选择。面对选择,要引导学生对三年来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做一个详细的总结,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三年来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水平是否达到教学要求,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尔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招聘会以及人才市场的各类招聘,在招聘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面和技能特点,坦然应对各种面试,同时充分利用好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单位信息,关注来自纸媒、数字化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方面的招聘信息,从中筛选出自己喜欢的岗位,参与角逐。
三、帮助学生制定可操作的行动计划,走一条成功之路
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指导他们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计划,走一条成功之路。制定计划要因人而异,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专长、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使学生在大学四年各个阶段期间完成学业的同时,也准备好未来的职业规划,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四、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就业目标,需要采取的方式和策略
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但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教师少之又少,更多院校则是以辅导员、心理教师来讲授这门课程的。所以学校应该高度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专门开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不断提高从事这门课程讲授教师的业务水平。随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越来越本土化、特色化、实效化的特点,学校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写教学大纲和适用性教材。从大一新生入校时,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接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通过各种讲座、素质训练、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形式,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时代气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准则,以大学期间养成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来应对未来的职业挑战,从而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五、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要不失时机地掌握全新信息,不断修订和调整规划目标
由于现代社会处于快节奏、高速度发展时期,导致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瞬息万变,使一些心理不够成熟,抗压心理较弱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得不到及时调整,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和引导学生对规划目标进行合理的调整,以保证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徐显明,大学理念论纲,《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