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理论基础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针灸理论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针灸理论基础

篇1

关键词:教学研究;教学应用;刺灸学;中医特色技能

刺灸学基础为本文的研究出发点。对针灸推拿专业而言,该课程为主干课程,经络腧穴和临床针灸治疗依靠刺灸学构建联系,形成体系,促进了中医的应用。此学科包含经典刺灸法,结合了现代刺灸理论,是刺灸理论与技能的基础学习内容,可以促进临床技能的培养,其实用性显著。在刺灸教学中,理论实践结合是中医教学的重点,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针灸实操技能。

一、刺灸学概述

(一)定义刺灸学是中医学的关键组成部分,以分析人体生理机制和病理机制为主要内容。该学科针对诊断疾病和防治疾病相关问题开展研究。刺灸学的理论基础为朴素唯物论,以辩证法思想作为核心指导。刺灸学是经过无数医疗实践积累而来,现已基本成熟,并成为独特的实用性、科学性理论体系。刺灸学研究强调整体性,重视机体经络脏腑的关联性,分析机体的生理机制与病理构成,中医辨证手法配合合理施治,实现诊疗目的。刺灸学不仅是传统中医的重要理论分支,而且可作为现代医学理论研究和生物学理论的基础[1]。

(二)特点刺法(即针法)、灸法、拔罐法等是刺灸学的核心部分。中医特色技能是刺灸学教学核心内容,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构成。刺灸学教学目的是通过刺灸应用学习,了解刺灸理论,掌握刺灸操作方法,应用刺灸技能促进疾病防治。学生通过刺灸学学习,可将经络腧穴学和针灸治疗学等课程联系为整体,逐渐构建完整的中医学理论。刺灸学教学在中医学体系化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刺灸学教学目的在于通过专业刺学、灸学学习,促进学生精准定位取穴,进而体现针灸疗效。刺法与灸法基于同种原理,目的具有一致性,但方法和手段有所区别,应用侧重也存在差异。表、热、实、闭等证候以刺法应用居多,而里、寒、虚、脱等证候以灸法应用居多。在临床应用中,刺法与灸法应经过辨证综合施用,可以相辅相成,提高临床效果。刺法与灸法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虽然刺法治疗在临床应用中适用性较广,但是对某些特殊病症应避免使用。例如,有出血表现的疾病,不适合采用针刺疗法,而应选用灸法治疗。刺法治疗和灸法治疗皆是以腧穴为干预位置,基于患者病情,施针、施灸于指定腧穴,利用人体经络的传导作用,改善脏腑功能,以此实现疾病防治。刺灸学教学中应重视经络腧穴等理论基础,精准取穴,熟练定位刺灸,促进治疗预期的实现。

二、结合中医特色技能开展刺灸学教学的必要性

中医特色技能,即中医诊疗中应用的独特手段,具有中医特色性、独创性并可发挥相应的中医治疗影响作用,其核心技能为刺法、灸法、拔罐法、中医按摩以及中医炮制和内服外治等。中医特色技能应用优势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简。即指简单易行,可操作性较强,此为中医特色技能的优势之一。中医诊疗中对辨证理论和针灸应用等技术要求较高,但就整体而言,中医治疗追求治疗流程化繁为简。(2)便。与西医相比,中医诊疗所必须的设备支持相对简单,无论是针刺疗法、艾灸疗法,还是拔罐法或刮痧治疗等,通常都不需要复杂庞大的设备支持,毫针、敷贴、艾灸、火罐皆是较为小巧的治疗用具。(3)效。中医治疗因为是辨证施治,对经络等进行整体调节和重点干预,故而疗效明显,副作用小,诊疗安全性高,临床效用显著而优越。(4)廉。自古中医重视“德”与“仁”,中医发展起源也是以解除百姓病痛为目的,因而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诊疗成本较低,外治干预和内服用药以常规治疗、常见药物为基础手段,适用性强。在刺灸学教学中应用中医特色技能,可体现中医治疗优越性,强化刺灸学理论与技能训练,提升针灸学教学实践意义,增强学生中医实践技能。应用中医特色技能,符合刺灸学教学目的,适应刺灸学教学要求,对促进刺灸学应用实践意义重大[2]。

三、中医特色技能的教学应用

(一)理论结合实践刺灸学课程脉络清晰但知识点众多,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临床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刺灸学理论,加强基础实操,提升实操水平。刺法、灸法是该课程的关键部分。以刺法为例,刺法应用即针灸治疗等,在教学中强调对毫针、电针和灸法的运用,配合拔罐学习;在刺灸理论教学之外,重视应用实践,使学生通过刺灸学学习熟练运用以上技能,同时了解针灸治疗前的消毒要点,治疗宜忌,明确当施治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或在施治后患者出现异常表现时的应对处理方式,促进学生掌握预防治疗不良反应的基础手段,培养学生辨别、选择和采用中医手法炮制灸法材料的技能。刺灸技法强调实践性,仅依靠教材理论学习,学生难以对刺灸产生感性、直观的体验,不利于掌握刺灸要点。许多学生缺少实操勇气,为帮助学生克服刺灸实操畏惧感,在理论讲解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中医特色技能在实践中验证刺灸理论,例如,开展毫针运用实践,利用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技能运用的适应性,基于理性学习,提升感性认知,激发刺灸应用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结合教学用具,进行针灸疗法实践。在针灸治疗实践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提插捻转的行针方法,结合补泻适宜理论,辨证虚实。刺灸理论教学在于经验传承,但一对多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实操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刺灸实操使学生实际施针、施灸,在实操中掌握进针、行针以及出针的方式,培养学生实操手感。在针刺时,进针应快而精准,轻巧施针,施针动作应流畅连贯,缩短进针时间,减轻患者体验。仅进行旁观,学生对此技能要点感受不强;而结合实操,学生在应用中可体会行针要点,增强临床应用适应性,定位自身技能缺陷。

(二)定位风险要点刺灸临床应用强调手法精准、顺序科学,还应注意刺灸操作中的风险要点。教师在教学中强化刺灸细节教学,可以降低治疗风险。在刺灸操作中,部分实操要点易被忽略但具有风险性。在技能应用时,教师应强调基础操作规范性。例如,灸法治疗中进行麦粒灸治疗时,需要以线香将艾柱点燃,香灰清除不及时易掉落导致烫伤,应及时掸掉香灰,还应在完成艾条灸治疗后立即以水熄灭燃烧的艾灸柱。拔罐法中多使用95%酒精棉球,在点燃棉球前,应先拧干处理棉球,避免棉球中酒精过多而在治疗时滴落于患者皮肤,导致烫伤;拔罐法治疗还应注意定位走罐位置以后,反复推拉罐体,观察罐体吸附力,力度减弱后,需要借助棉球燃烧强化其吸附力,但此种操作反复进行后,罐体温度会随之升高,为避免烫伤,应适时更换火罐。对于此类操作要点,教师在理论教学中会予以强调,但学生体验较弱,易被忽视。而结合技能应用,强化主观体验,可帮助学生在刺灸应用中加强风险定位与风险规避,促进提高治疗安全。

(三)促进自主学习刺灸学要掌握的重点在于通过技能应用强化理论基础、技能熟练度,培养机体记忆。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对刺灸应用具有了基本认识。此时,教师应给予灵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灵活应用和自主学习。学生初期实操通常存在各种不足,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技能应用,锻炼实操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发现自身在刺灸应用中的个性化问题,并在教师帮助下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强化普遍性问题训练,分析特殊问题应对思路,促进知识架构,提升学生刺灸应用能力。针灸等中医特色技能与刺灸学密不可分,也是刺灸学的主要应用方式。基于此类技能的自主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刺灸应用能力提升,强化临床刺灸实践水平。在自主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刺灸基础施针、施灸起步,加强毫针运用练习,强调在自主学习中避免机械式技能应用,在刺法和灸法治疗中结合经络理论,结合辨证理论,强化穴位知识,完善理论体系,发挥刺灸的正向影响。

(四)激发学习兴趣结合技能应用开展的刺灸学教学,在强调技能应用训练之外,兴趣激发也是教学的重点策略。理论教学体验感不足,学生的学习意识往往沦于被动。而结合技能应用,通过施针、施灸、拔罐等由易向难的技能应用,增加刺灸实践,可强化学生的体验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觉开展训练。教师可以通过中医特色技能的应用,说明其疗效优势,例如,艾灸可防病益寿,促进机体健康,针法治疗可刺激经络通畅、扶正祛邪等,使学生对刺灸学、中医影响产生更真切和更强烈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医学通过内服外治结合,减轻患者病痛,其中刺灸治疗功不可没。因而,在刺灸学教学中应用中医特色技能、促进技能研究至关重要[3]。

四、结论

综上所述,学习针法、灸法理论,掌握应用技能,用于疾病防治,是刺灸学教学根本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促进学生针灸理实结合,熟练进行腧穴针灸操作,是刺灸学的教学意义。临床应用、促进疾病防治是刺灸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应用中医特色技能进行刺灸学教学,可提升刺灸学教学的实践效果,促进学生掌握技能,从而达成刺灸学教学预期。

参考文献:

[1]饶晓丹,于海波,吴剑煌等.虚拟针灸教学系统在《针灸学》操作教学课程的实践体会[J].中国针灸,2020,40(08):877-879.

[2]何志强,刘月振,尹海秋等.二十四节气功能性香包对中医特色技能传承平台建设的思考[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16):91.

篇2

1.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中医”难学,大概是“中医”人都有体会的,比如“阴阳五行”、“经络腧穴”、“阴阳失调”等等,尤其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们来说,确有难度。如何让学生们听得懂,学以致用?笔者以为,应淡化“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够用即可;强化“中医护理基础知识”直入“辨证施护纲领”。整体观、动态平衡观以及对立统一观是中医护理理论的优势,而养护统一、寓护于养是中医护理的优势。中医护理重视养生保健的整体观,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积累,形成了“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动静结合”为主的养生保健理论。中医护理教育可以此为突破口,设置几个专题,或者说几个模块,根据“药食同源”的理论,辨证施食(食疗、食禁、食补),强调药膳对防病、保健、强身及调节免疫机制等功能。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中医养生保健法,可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这是西医护理无法替代的。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同时,修订部分章节,简化“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强化“辨证施护纲领”,突出“养生保健理论”,并且改变传统的教材顺序,调整教法,扬长避短,找出亮点,突出优势。

2.加强实践,弘扬特色

中医护理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已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床的辩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许多中医护理技术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灵活多样和丰富多彩的治疗手段是中医护理的特色,除药物、针灸疗法外,还有推拿、拔罐、敷贴、刮痧、熏洗等中医护理技法,以及贴药法、敷药法、坐药法、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离子导入法、超声雾化法、穴位注射疗法等给药方法,适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具有使用器具简单、操作方便、见效快的特点。这些方法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且都是西医护理技能所不能代替的。因此,笔者认为,必须从课程标准入手,修改“理”“实”比,加大实践课的学时,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技能训练,规范操作,反复练习,人人过关,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经验总结,从而加深对中医知识的理解,以及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和技能。有特色的护理操作技术还可以提高中医护理在临床护理上的地位,当然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解除痛苦。因此,应加强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练习,使中医护理教学更具特色和实用性。

3.双师教学,理实一体

中医是传统医学,过去的教学形式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现在大多都是医学院校,教师教学生,以一带几十,所以操作技能的练习效果不尽理想。要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中医护理教师队伍,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特别是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中医护理教学人才,这是中医护理教育发展的关键。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中医护理学的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素质提高,不但要加强中医理论的钻研,特别要加强操作技能的提高,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先有一桶水”,要提高教学质量,“双师教学’是必要条件。其次,应在教学中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即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合为一体,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练习合为一体,让学生有计划地按照教师确定的课题和学习要求,进行专门的理论结合实践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进行组合教学,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加强学生护理操作技能的培养。

笔者在中医护理“针灸学”的教学中,即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对学生传授“针灸”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模型上练习扎针,之后在真人身上扎针,教师自扎,学生互扎等等,使学生既有理性认识,也有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针灸学”的学习兴趣,‘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使中医护理学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教研结合,互相促进

中医学历史悠久,但古代中医治病医护、医药不分家。现代中医护理独立出来以后,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医护理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医护理学正处在起步阶段,而中医护理的科研更是一个薄弱环节。过去中医的教学都是师徒传承,老中医们虽然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对于中医护理科研该如何开展?如何选题?如何研究等等都比较迷茫。笔者在《中医护理学》课程的教学中也曾遇到不少的困难,中医理论难懂,学生有畏难情绪。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怎样改变教学方法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把教学与科研结合在一起,从教学过程中找科研命题,在科研过程中提高教学水平,相互提高、相互促进,如此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推动中医护理学术水平上新的台阶。

比如说,膝关节置换术在我国西医临床上广泛开展,但术后康复是漫长的过程,而中医推拿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有较好的疗效,可以减轻疼痛,消除肿胀,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加快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近期康复。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在“推拿疗法”的教学过程中,直接引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如何进行推拿”这个问题,何种推拿手法能取得较好效果?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推拿疗法”的兴趣;同时认真探讨中医推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作用机理,并开展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近期康复优势的研究。如此一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启发了教师自己开展科研的思路。这正是寓科研于教学之中,寓教学于科研之中,教研结合,齐头并进。

篇3

关键词:中医护理;西医护理

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中西医护理虽起源不同,有着各自的特殊性,但是也有相似点,现就以下几点探讨。

1 中西医的起源和发展

1.1 早期的中医药学与护理学密不可分,医学与护理学合二为一,密不可分,"三分治,七分养",是我国古代对医学与护理学的关系所做出的高度概括。早在远古至春秋时期,为中医护理的萌芽阶段;中医护理初步形成为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系列医药典籍的相继问世,《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在形成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同时,也为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开创了先河;至唐宋、金元至明清时代,中医护理逐步充实。中医护理和中医同步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等阶段,然而由于中医治病医护不分家所以中医护理始终未能形成独立专业。

1.2 西医护理起源于远古时期,从远古时代的自我护理,古代的家庭护理,中世纪的宗教护理,19世纪中叶的近代护理和20世纪的现代护理。现代护理的发展主要是在西方各种护理学说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从19世纪佛罗伦斯・南丁格尔的环境护理理论到20世纪初奥瑞姆的自理模式,再到20世纪中期罗伊的适应模式,直到20世纪末纽曼的系统模式,每一次学说的形成都使护理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而纽曼系统模式的出现对现代护理理论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

1.3 中西医护理的起源与发展走过了相似的阶段,同样经历过自我护理和家庭护理阶段,所不同的是西医护理学于19世纪中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而中医护理作为一种形式存在始终未能形成独立专业。

2中西医护理的理论基础

2.1中医护理是遵循中医学理论,以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基础,采取形神兼顾的辨证施护方法。中医护理的基础是辩证施护,就是按照中医的理论,应用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方法分析病因。判断病位,辨别病性,根据不同的病情变化给予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施护等护理整体观。

2.2 西医护理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西方各种护理学说,他受到了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生物化学的指导,设计出西医护理中对于体温、脉搏、呼吸等测量的基础护理和一些专科护理诸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并且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和自理能力提出一、二、三级护理和特护制度等等。

2.3 中医护理理论是在中医学的影响下形成的,是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各科疾病护理技术的一门独立学科。西医护理的建立也是受到西医的影响。两者虽然理论体系各不相同,但中医护理理论和西医护理理论是可以互通的。中医护理的切脉、按肌肤湿温和西医护理的脉搏、体温测量有异曲同工之妙。

3 中西医护理的过程

3.1 中医辨证施护的过程是认识疾病和护理疾病的过程,辨证是决定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施护要求护士应用"四诊"及各种方法全面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体征,应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等方法,首先确定其发病原因、部位、性质,进而找出通过护理手段和方法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临床实践,并根据效果随时修改补充。中医护理操作灵活多样包括推拿、针灸、拔罐、热熨、刮痧、熏洗和气功等等,其中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和创举,通过对人体体表的刺激,进行整体调节,疗效明显,适用范围广泛。这些技术操作具有使用器具简单,操作方便的优势。

3.2西医护理要求护士针对患者的身心需要,运用评估;诊断、确认结果;计划/实施;评价这种有计划的、系统的护理步骤来思考和解决患者的问题,是一种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的过程。

3.3中西医护理过程虽不同,但都具有决策、反馈、动态的功能。可见中西医护理程序基本相同。

4中西医护理对疾病的预防

4.1 养生,古代又称"摄生"、"养性"、"卫生"等,是人们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达到维护身体健康和延长寿命的行为过程[2]。中医护理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观、养生观。临床医疗护理实践中重视"三分治七分养"。在临床护理中,强调人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内在联系的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进行辨证施护[3]。中医护理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治未病中则更具优势。"上工治未病"的理念在中医护理工作中日益受到重视,这种理念在中医理论奠基之作的《黄帝内经》中最早形成,对中医及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护理影响深远。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防"即预防,①防止疾病的发生,②当疾病已发生,如何控制处理不使之严重[4,5],而护理工作恰好把这些工作细化并发扬光大。

4.2 西医护理的疾病预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进行卫生知识传播和行为干预。改变人们的不良习惯'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方式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其目的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活动,改善、达到、维护、和促进个体及社会的健康状态。

4.3 中医和西医在疾病的预防所采取的的方式不同但对健康的认识是一致的,作为新一代的护理人员,不仅要让我们的国粹"中医"好好的传承。更要把传统中医护理及现代护理的精髓发扬光大,为人类创造更多生命的奇迹。

参考文献:

[1]潘孟昭 .护理学导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5.

[2]姚菊峰 .中医护理优势及前景[J] .护理杂志, 2005,22(5):47~48

[3] 李善兰.浅析祖国医学的整体护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4(9):142.

篇4

关键词:腧穴;经络;解剖;光电显示

中图分类号:R245-0;R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746-02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医学的应用和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医学中的诸多名词源于解剖学,恩格斯对解剖学曾有过“没有解剖就没有医学”的重要论述。故人体解剖学是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先修课,是学习医学课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中西医学校都在课程设置上把解剖学列于首要位置。在现代针灸医学的发展进程中,经络、腧穴与人体解剖结构的关系也始终是研究之重点,其各种成果在指导教学,保证针刺安全,提高疗效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书本学习与标本展示相联系、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等等问题是中医教学之关键。本课题成果将在诸如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正常人体形态构造和各系统的组成以及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及某些器官的体表投影与针灸穴位的关系;人体体表的骨性、肌性、皮肤标志与针灸穴位的标准化定位等方面发挥极大作用。借助本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直观的教学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在临床实践中把握和运用针灸疗法,规避风险,更好地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服务。

1研究项目依据

解剖学是中医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充分掌握针灸穴位与解剖学的内在联系对中医学理论及实践尤为重要,是中医学中各个专业的重要一环。

1.1解剖学与经络腧穴学息息相关经络腧穴所在之处多与肌肉的腠理和骨节缝隙相关,没有解剖学的引导就难以让学生明确其肌肉腠理和骨节缝隙。人体有14经361穴,经外奇穴更多达400余,可以直接根据解剖标志定位取穴的占4/5以上。解剖标志定位取穴,即利用体表各种解剖标志作为定穴依据(如骨的突起、凹陷,肌肉的凹陷,肌腱的显露,皮肤的皱襞以及关节的间隙等)是最基本的取穴法。例如,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要想迅速准确确定穴位,教学上首先要求学生回顾解剖所学的骨性标志:髂嵴(以髂嵴高点连线找准第四腰椎棘突)。取尺泽穴时要在肘横纹肱二头肌肌腱桡侧缘定位;取凤池穴要熟悉肌性标志――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等。由此可见解剖学与经络腧穴是息息相关的。

1.2解剖学与针灸技法密不可分针灸学是我国医学上的瑰宝,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至关重要的,一般针刺深度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这就要求学生精确掌握全身重要脏器的体表投影。因此,解剖与针灸是休戚相关的。如针刺肩井穴(位于肩峰与第七颈推棘突连线中点)时,应首先明确肺尖的体表投影才可用针,否则,针刺过深或方向有误,便有刺伤肺脏造成创伤性气胸的可能,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相反,针刺不到位,则疗效甚微。

1.3解剖学与按摩联系密切人体结构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是按摩治病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按摩必须以解剖学为理论依据,以经络腧穴为基础。如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首先要使学生通晓解剖知识:椎间盘的位置、结构、数量、作用等,在此基础上才能对腰椎间盘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有确切理解,治疗时才能对症施治,手到病除。否则,解剖不明便急于治疗,极可能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2国内外研究概况

针灸穴位与解剖学关系的研究颇多,但对经络腧穴与解剖学关系的标本模型研究到目前为止尚无报道,通过调研提示本项目研究制作在国内同行中是首例。研制成功,会对教学手段的丰富、教学质量的提高、临床疗效的增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能取得满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经络腧穴与解剖学关系的模型,以完好尸体为基础。一侧半身做解剖学处理,充分暴露半身的肌肉、血管、神经并经络腧穴定位、针刺,以便观察经络腧穴与肌肉、血管、神经的关系。另侧半身根据体标标志进行经络腧穴定位,更直观的对照观察两侧经络走行、腧穴的定位。不锈钢针灸针、经络连接导线、光源的防腐绝缘处理:表面喷涂甲基丙烯酸甲酯或甲基丙烯酸丁酯。未做解剖处理的半身经络腧穴定位后,按经络走行包埋经绝缘防腐处理过的导线,按腧穴的定位包埋光源以显示穴位的亮点。装箱固定投入使用。

4讨论

篇5

徐主任:针灸最早出现在《针灸甲乙经》(259年)中。刚开始,针是用砭石磨成的粗针,古人发现用它点按某些部位,有些疼的地方就不疼了,然后再慢慢发展成金属制成的针。

最早的时候,针灸是用来治疗疼痛、肿胀疾病的。在那时,古人野外生活较多,体内的风寒较多,所以大部分疾病多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砭石针发展为金属针以后,针灸的应用范围就比较广了,不仅可以治疗疼痛性疾病,如颈肩腰腿疼,而且可以治疗内科疾病,如胃胀、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脑血管的中风、中风后遗症等疾病和神经方面的焦虑、失眠、抑郁等疾病。

传统的针灸采用的针比较粗,相对刺激量比较大,得气感非常强,针扎下去,“酸麻胀痛”的感觉非常强。随着时代的发展,针越来越细。如今针灸采用由不锈钢制成、细如发丝的一次性针灸针,在某些部位,用这么细的针扎下去,感觉就比较弱了。所以,不论是在针灸的使用工具、患者的感觉上,传统针灸和现在的针灸都有一定的差别。但对于疗效而言,两者的差别并不大。

《科学生活》:常听中医们说“针灸,其实是指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是这样吗?针是什么,灸又是什么,有哪些不同呢?

徐主任:其实,“针灸”的最大区别是使用的治疗工具不一样。“针”其实是用我们所熟知的针灸针为治疗工具,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穴位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灸”其实是艾绒做成的一种艾柱、灸条,点燃后通过热的力量、灸的药性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灸有多种治疗方法,有艾柱灸、艾条灸。艾柱灸又有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一般将艾绒搓成一个小艾柱,点燃后直接放在皮肤上进行灸,这种疗法会留下疤痕,甚至通过引起化脓来治疗疾病。现在的患者很少接受这种治疗方案,但其实直接灸对有些疾病的确有很好的效果。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就是在艾柱下面隔一个姜片、蒜片或是附子饼等,联合姜、蒜或是附子饼的药性、药效共同起作用。还有就是用艾条悬灸,用市面上常见的长艾条,点燃之后悬靠在皮肤上,利用其热感作用于穴位上来治疗。

《科学生活》:西医对于中医针灸非常好奇,一般人也对针灸的治病机理并不理解,针灸是如何起到治病的作用的呢?仅仅是治病吗?

徐主任:针灸其实是利用针或灸的方法,作用到穴位上来达到治病强身作用的疗法。针灸的核心理论还是经络,通过穴位来疏通我们的经络气血、改善人体的内环境,扶正祛邪,调节阴阳,从而起到治病的作用的。除了治病外,针灸还有明显的保健作用。我们体内有很多保健穴位,如足三里穴、大椎穴,我们经常艾灸、针刺之后,可以明显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抵抗力,起到保健、延年益寿的作用。

《科学生活》:有的时候,哪里痛针灸就扎哪里;有的时候,明明脖子疼却扎手。这是为什么呢?

徐主任:哪里疼针灸就扎哪里是最初级的针灸疗法,因为我们古人本身也讲究以痛为疏,痛点就可以当作一个阿是穴来扎,可以起到促进周围的血液循环、改善疼痛的作用。但是针灸更多的治疗依据是中医的经络理论,之所以脖子疼扎手是根据经络的传导来的,从脖子到手是我们手三阳经的分布,根据经脉的巡行,“经脉所通,主治所及”,也就是针灸经脉所能到达的地方,就可以起到治疗的作用。比如,手少阳三焦经,这条经脉在手上循行:起于无名指之端,出无名指和小指之间,沿手背部、手腕部,行于前臂,到达肘部,沿着上臂到达肩部,之后达颈部、头部的地方,那么就可以针灸手上的穴位如中渚、前臂的穴位如支沟来治疗头颈部的病变。

《科学生活》:来针灸科就诊,是怎样的流程,需要望闻问切吗?针灸前后还有哪些步骤?针灸时,患者到底疼不疼?

徐主任:还是需要“望、闻、问、切”的。因为针灸的理论基础还是中医基础理论,所以患者来就诊时也要通过舌苔、脉象来诊断。但是针灸治疗时,一是要辨证论治,如湿热证、阴虚、寒证等;二是通过经络辨证,这是最核心的内容,看病变所在位置和经络的分布情况来选择治疗。

常会有患者询问,为什么疾病不一样却扎同样的穴位?我们身上的穴位都有双向良性的调节的作用,在针灸治疗时,患不同疾病的患者,可能会扎同一个穴位,起到治疗的作用。比如,腹泻的患者与便秘的患者都可以扎上巨虚,它是我们大肠的下合穴,对于便秘的患者来说,可以调节肠蠕动、改善便秘症状、促进排便;对于腹泻的患者来说,可以减缓肠蠕动、改善腹泻症状。有时,我们可以增加手法,用泻法治疗便秘,用补法治疗腹泻,同时还能起到增效的作用。

针灸的时候,患者疼的感觉很少,多有酸、麻、胀的感觉。针灸针是从皮外到皮下,再到肌肉层的过程,到皮下时有些患者会感觉到像被蚊子叮了一下,到了肌肉层以后就会有酸胀感,甚至发麻的触电感,这个都是针灸的正常反应。

《科学生活》:有些患者将针灸神化了,认为针灸什么都能治。是这样吗?针灸对哪些疾病比较有帮助呢?

徐主任:并不能说针灸任何疾病都能治,但针灸的确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宣布针灸对64种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疾病通过中医针灸治疗有帮助但是不能产生非常好的效果,还有一部分疾病没有其他的治疗方案,那么针灸也可以治疗但治疗机理并不确切,可见针灸的治疗范围的确比较广。针灸的治疗效果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失眠、抑郁、焦虑、面瘫、三叉神经痛、外伤引起的神经损伤等。面瘫发生后在第一时间接受针灸治疗,能及时延缓病情的发展。对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效果也很不错,如浅表性胃炎、肠炎、便秘、腹泻,对于个别疾病的疗效甚至好过服用中药,因为消化系统不好的患者,不管服用中药还是西药都会腹胀,而针灸却可以起到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气血不畅的作用。妇科类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等,都可以进行针灸治疗。一些不孕的患者可以通过针灸提高受孕率。儿科疾病,如幼儿的咳嗽、腹泻都可以用针灸治疗,效果也非常好。

《科学生活》:现在我们常常听说“埋线”“小针刀”,这些都属于针灸大类吗?

徐主任:“埋线”“小针刀”都是属于针灸范围内的。传统的针法就是用毫针去针刺治疗的,而“埋线”“小针刀”根据现代医学解剖位置将毫针改良发展而来的。

“小针刀”治疗时所用的针跟我们平时所用的毫针不同,它巧妙地整合了针灸针和手术刀两种器械的优势,并兼具二者的治疗方法,能进入病损组织进行松解、疏通、剥离及经络调整,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

“埋线”其实是一种治疗方法,并不是专门用来减肥的,可以治疗妇科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埋线”出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开始人们将不能吸收的线埋在穴位里,让局部组织产生无菌性化脓反应,最后再把线拿出来。现在,我们进行了进一步改良,使用可以被人体吸收的线,就不用拆线了。在埋线治疗时,使用特殊的埋线针,其内部是中空的,将线穿在针心中,治疗时扎在穴位上,一推针心,线就打到穴位里了,再把针拿出来即可。进行普通的针灸治疗,每周至少要来治疗2~3次,而埋线的方法,一般线埋到体内2~3周才能吸收掉,很多没有时间经常来医院的患者多选择埋线。对于减肥而言,因为要调节脾胃、调节内分泌等,埋线的穴位比较多;对于其他一些疾病的治疗而言,并不需要在很多穴位埋线。

埋线对无菌操作的要求更严格,一定要在规范、正规的医院进行,美容院不重视无菌操作,有感染的现象,更有甚者因为找不到穴位,使局部感染、化脓甚至不吸收,机体产生排异反应,最后只能进行手术把线取出来。

《科学生活》:针灸单独治疗还是辅助治疗较多呢?

徐主任:对于很多疾病来说,针灸已经成为主要治疗手段,而不是辅助治疗了,如中风后遗症。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在一个月以内被称为急性期。缺血性中风患者建议在急性期就可以采取针灸治疗,而且针灸治疗的干预越早,对其预后越好;出血性中风早期使用西药治疗,控制病情,之后出现的中风后遗症,如失语、中枢性面瘫、上下肢活动力差等,这还是要采用针灸治疗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西医也没很好的治疗手段。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发现针灸可以促进脑内神经细胞再生,改善病灶周围供血的情况,帮助肢体功能恢复。

对于失眠、抑郁、焦虑等疾病,西医治疗的不良反应很大,也可以用中医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科学生活》:大多数人认为针灸的优势在于没有不良反应,除此以外,针灸还有哪些优势?

徐主任:除了没有不良反应以外,针灸对很多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治疗的价格比较实惠。总结而言,针灸的优势是“验、便、廉”:“验”就是指针灸有非常好的效果,“便”就是指针灸只有一根针,治疗方式简便,“廉”就是指治疗的费用经济。

《科学生活》:对于慢性疾病,什么时候进行针灸治疗效果更好呢?有哪些禁忌证和注意事项呢?

徐主任:对于有些慢性疾病的确有季节的差别,如呼吸系统的疾病、关节疼痛、风湿病,这些疾病在冬天发作的几率更高一些,夏天症状减缓,患者觉得症状改善了。对于这样的疾病,我们建议夏天治疗,如在三伏天治疗。此时,人体阳气在表,大自然阳气也是最旺盛的时候,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针刺或艾灸治疗更容易起效果,并能够预防疾病的发作。

针灸对于患者的禁忌并不多,对年龄、体质没有过多的要求,在治疗时可以区分对待,医生会在治疗方案、治疗手法上有所区别。对于体质虚弱、年龄比较大的患者,针法的使用就比较少,多以灸法为主,同时可以起到补气补血的作用。对于年轻体壮的患者,在某些疾病上,针法要使用的多一点、手法重一点。

但是前来针灸要注意,不要在过饥、过饱、醉酒时前来针灸。有的患者比较紧张,加之来的时候没有吃饭,在血糖比较低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晕针”的情况,这时需要将针全部取掉,让患者平躺,保暖、补充能量,有些需要吸氧。

对于女性患者,无需避开生理期。有一些特殊的疾病,如痛经,立即治疗可以止住疼痛。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如孕妇,患上一些没有其他治疗方法的疾病也可以进行针灸治疗,如抑郁、面瘫,治疗时我们会避开腰骶部、腹部的部位以及活血的穴位。

《科学生活》:现在,针灸市场非常不规范,就连美容院都打着“针灸瘦脸”的项目,使用针灸需要怎样的资质呢?没有资质的人胡乱针灸会引起什么恶果呢?

篇6

跨入中医的三把钥匙

现代人跨入中医需要三把钥匙:第一是换“头脑”,必须转化认知思维方式,接受和学会用中医传统文化的认知思维方式,从整体角度来看世界。第二是换“眼光”,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临床实践,理解中医的学术内涵。第三是换“动作”,摒弃错误的消费观念,切勿盲目地相信高科技设备,而放弃历经千年实践检验而来的优良传统。

作为中国人,我们绝对有必要正确地认识、感知中医的魅力所在。中医强调与自然界“天人合一”,未病先治,以人为本,因人制宜治疗。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念,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以辨证论治为原则,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把人体分为十四经脉361个穴位,每一条络脉对应人体的某一脏器,每个穴位都有其独到的功能。中医的养生和顺应自然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不学医为不慈

“为人子女者不学医为不孝,为人父母者不学医为不慈。”中医应该成为现代人的一项必修课,尤其是当今的中国父母,应该尽量少给生病的孩子打针打点滴。看到医院不少还未断奶的孩子成为“天线宝宝”(打吊瓶针管插在脑袋上)真的特别心痛。甚至还有好多家长在医生建议只打针吃药后,仍然强行要求打吊瓶。医生再三告诫,能吃药的就不打针,能打针的就不输液。输液只是治疗重症疾病才运用的手段。

医道尽善尽美

针灸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先导,2011年中医针灸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医针灸的共享度,造福更多民众。中医正以其独特的优势走出国门,走出亚洲,走向世界,越来越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接受,不少国际友人对于中医的神奇之处惊叹不已。目前,一些国家正掀起一股“中医热”,纷纷开设中医诊所,发展中医药文化。

篇7

【关键词】不孕;黄体功能不全;中医人工周期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7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9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女性不孕的诊断标准[1]。年龄25-36岁,平均28.5岁,发病时间1-6年3个月,平均病程3.5年。

1.2 治疗方法:①经后期即卵泡期(月经第4-13天)用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萸肉、续断、覆盆子、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丹参、仙灵脾、菟丝子;②排卵期(月经周期第12-15天)用促排卵汤:当归、赤白芍、熟地、续断、菟丝子、紫河车、红花、桂枝、仙灵脾、巴戟天,此期可配合针灸促进排卵。穴位:三阴交、中极、大赫、气海、关元、血海、子宫,每日一次,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③黄体期即经前期(月经周期第16-28天),用助孕汤:菟丝子、紫河车、仙灵脾、柴胡、香附、鹿角片、巴戟天、紫石英、熟地、覆盆子、当归、白芍、续断。④行经期因势利导,四物汤加减:川芎、当归、赤白芍、熟地、红花、桃仁,三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疗效,最长可治疗3-4个疗程。

2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成功妊娠。有效:月经恢复正常,基础体温测定有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3 结果

治愈8例(42.10%),显效9例(47.36%),无效2例(10.54%),总有效率89.46%

4 讨论

黄体功能不全(LPD)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临床特点为不孕与反复早期流产,约有10%的不孕症和25%的习惯性流产是由LPD所引起。近年来,国外对LPD的研究较多但争议较大,国内研究开展尚不多。因此目前尚无诊断和治疗LPD的最合适方法。中医无本病记载,属“月经先期”、“经期延长”范畴,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属内分泌功能紊乱造成的不孕[2]。患者多有月经不调,中医认为“求子之法莫先调经”、“调经然后子嗣”。

中医人工周期法是以祖国医学的脏腑学说为依据,以肾-天癸-冲任之间的平衡为理论基础,以补肾为基本治疗法则,借鉴现代医学对生殖内分泌周期性调节及卵泡和子宫内膜等的形态和机能在神经内分泌调控下周期性变化的了解,病证结合,根据月经的不同阶段分期论治的一种调治月经的方法。本法创建于60年代,其特点是既考虑月经周期中卵巢的周期性变化,顺应体内的阴阳消长分期用药,又保持了中医固有的辨证论治及整体调整的特色,初步体现了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理论的相互渗透[3]。

中药“补肾调周”疗法对改善黄体的功能状况疗效明显,把女性月经周期分为4个阶段,即经后期、排卵期、黄体期、行经期。经后期为阴长阶段,着重补养肾阴,用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服药后带下增多,阴道涂片检测雌激素水平达高峰者,提示进入排卵期,肾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即将转化为阳,用促排卵汤温阳通络,行气活血。同时配合针灸,大赫、中极、关元、子宫、血海、三阴交调补冲任肝脾肾经穴位,以促进排卵。当患者BBT曲线呈高温相状态,已进入黄体期,此期是阴充阳长,肾阳之气渐旺,宫暖待孕的阶段,对于黄体功能不全患者此期很重要,宜补肾阳而疏肝,用助孕汤。如本周期未怀孕,黄体退化,月经来潮,因势利导,用四物汤加减。

中医人工周期法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前景广阔,值得认真探讨,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45.

篇8

[关键词] 实施应用;《针灸学基础》;理论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c)-122-02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for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he theory course of Acupuncture foundation

ZHANG Shujun, WANG Minji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assage Institute, Zhengzhou 450008, China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Acupuncture foundation is the preparation for the later clinical course, which is the the center link and the main channel. Therefore, High-quality teaching is needed. The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new century is to spark more interest in students, to improve students desire of pursuing knowledge, and to mobilize students' learning subjectivity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 A certain amount of teaching method experience in theory course has been accumulated by basic course teachers who have been teaching for many years. Now the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Key words]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Acupuncture foundation; Theory course; Teaching method

[作者简介] 张淑君(1961.4-),女,汉族,本科学历,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针灸基础理论教学及风湿免疫疾病。

《针灸学基础》是针推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是后期临床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能使学生对本课程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自主思维能力;教师如何当好引领人和主导者,目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则是新世纪教学的主要手段。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对《针灸学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1 抓住时机,引导入门

针推专业的学生第一年所开设的课程与中医专业基本相同,中医理论知识已基本掌握,当开设新的专业课时,作为针推专业的理论基础课《针灸学基础》则尤为重要,作为讲授本课程的教师除了传递知识之外,还要有一个重要的使命,以饱满的激情和精神气质唤醒学生,让学生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1]。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定要热情且敬业,力求以新的内容、精练的语言,巧妙的方法打开局面,如绪论中什么是针灸学;针灸学的基本内容等;在讲叙过程中结合古代医家如何用针灸的方法治疗疾病,并例举病案描述其卓越的疗效。把学生带到探索知识的境界中者,投入到神奇奥妙的学习之中。使学生思维开启,兴趣浓生,提出很多为什么。如针灸为什么能治病?后溪为什么可治疗腰扭伤?至阴为什么能纠正胎位等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达到使绝大多数学生愿意学习的目的。

2 强调经脉循行,注重穴名释义

《针灸学基础》分为经络和腧穴两方面内容,其中十四经脉则是经络学说的重点内容,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针灸的临床实践。十四经脉的循行路线在教学大纲中规定是必须掌握的;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完成了简单的背诵和记忆;重点、难点、了解、熟悉等内容掌握不清,理解不透,难以实现教学目的。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课堂上将经脉循行中的每条经脉分五个部分内容进行讲授,第一部分先熟读经脉原文;第二部分结合原文找出重点的词或句给同学以详细的解释;第三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将讲的经脉循行线用多媒体的形式在屏幕上展现出来或用肢体语言在身体上明确地比划出来;第四部分详细分析其经脉循行线的内行线(无穴通路线)、外行线(有穴通路线),在循行过程中出现的交会关系、起点和止点交接关系,并从中得出本经脉在循行过程中所联系的脏和腑,联系的器官、组织;第五部分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最后归纳总结得出本经脉的主治概要及治疗疾病的范围。课后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椐自己的掌握情况形象地画出经脉循行示意图。在下一次上新课前抽查几位同学作为代表把自己绘出的示意图再结合对经脉的理解和认识讲出来。老师用很短的时间进行评讲总结,肯定成绩,解释难点及疑点。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可加深学生对经络系统内容的理解,明确经络理论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教学效果评价很高。

腧穴内容的教学则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以阐述腧穴的归经、定位、作用及临床应用。腧穴和经络二者之间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在多年的教学和临床中还发现,在讲述腧穴的归经、定位、作用及临床应用时常常结合腧穴的穴名释义对加强学生的学习理解更有帮助,并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虽然腧穴命名这一章节的内容大纲要求只是了解,不作为重点讲叙,但确实为学生学习腧穴内容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腧穴的命名是古代医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根椐对宇宙间事物的认识,结合天人相应的自然规律提出的,及面非常广泛,有的本于天文,有的本于地理,有的本于人体,有的本于脏腑,有的本于气血,有的本于经脉,有的本于阴阳[2]。正如孙思邈在《千金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如:凡含有“神”字的腧穴神门、神堂、神阙等均能治疗神志病;含有“风”字的腧穴风门、风池、风市等均能治疗风疾等等。鉴于此,我们采用腧穴命名来分别阐述腧穴的归经、定位、功能及腧穴的临床应用。

2.1 腧穴命名与腧穴归经的关系

《素问》载“人身有形,不离阴阳”全身分布的经脉有十四条,十四经脉分为手、足三阴和手、足三阳经脉。人体凡含有“阳”字的腧穴均分布在手、足三阳经的循行路线上,凡含有“阴”字的腧穴均分布在手、足三阴经的循行路线上[3];如:阳经的腧穴阳陵泉是分布在足少阳胆经上,阳池是分布在手太阳小肠经上,至阳是分布在督脉经上;阴经的的腧穴阴陵泉是分布在足太阴脾经上,阴郄是分布在手厥阴心包经上,阴交是分布在任脉经上。全身这样的腧穴很多不一一列举。总之,分布在人体表里、上下、左右的阴经和阳经的腧穴,均可用阴阳来命名。

2.2 腧穴命名与腧穴定位的关系

腧穴是针灸治疗疾病所施述的重要部位,每个腧穴都有其不同的位置所在,人体上分分寸寸皆是腧穴,无处不在。如果一一背诵是难以记忆和掌握的,假若明确了腧穴命名与腧穴定位的关系,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一目了然。人体上凡含有“关”字的腧穴定位大多都在关节的附近,如:上关和下关穴的定位是在颧骨关节的上方和下方,膝阳关的定位是在膝关节外侧的上方,内关的定位是在腕关节内侧上方;凡含有“风”字的腧穴定位大多都在人体的上部及关节附近,根据风邪的特点,上行而数变,最易侵犯人的上部,关节又是风邪最易藏的处所,因此也是最易侵犯的部位。如:风池的定位是后头部,翳风的定位是在耳后部,风市的定位是在膝关节外侧上7寸处;总之,凡含有“天”的腧穴除天枢穴外均在人体的较高部位;凡含有“地”的腧穴除地仓穴外均在人体的较低部位[4]等等,比比皆是。

2.3腧穴命名与腧穴作用的关系

腧穴的命名还常常与腧穴主治作用密切相关,每个腧穴都有其不同的治疗作用,如:通里穴属特定穴的络穴,有联络之意,可联络其相表里的经脉,具有沟通表里两经的作用,从而治疗表里两经的病证;三阴交属特定穴的交会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交会于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从而治疗与肝、脾、肾相关的一切病证;承泣穴有承接泪水的作用,故能治疗流眼泪。

2.4 腧穴命名与腧穴主治的关系

腧穴作用和腧穴主治关系密切,临床中只有明确腧穴的作用,才能掌握腧穴治病的范围。根据腧穴的命名,光明为足少阳胆之络穴,别走于厥阴肝,肝开窍于目,故有开光复明的作用,从而可治疗眼病;迎香在鼻翼旁,鼻从此迎香而入。故有迎接香味的作用,从而可治疗不闻香臭、鼻病;听宫、听会为耳听之窍会,主听觉。故有调节听力的作用,从而可治疗耳病[5]。

综上所述,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增加穴名释义的内容,不仅生动形象地加深了学生对其内容的理解,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了记忆。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医学博大精深内容的深刻了解。因此,只有这样,才能学得好、记得牢、记得久,才能更好地掌握腧穴的归经、定位、作用及临床应用。

3 注重内容复结,调动学生思维能力

《针灸学基础》包括经络、腧穴总论和经络、腧穴各论,在课堂上,将总论和各论的两大内容结合起来穿插讲授,齐头并进。尤其是各论的内容,除了上述讲的方法外,还可结合腧穴的命名讲授腧穴的命称;结合腧穴的定位方法讲授每个腧穴的定位;讲授腧穴的主治时结合特定穴的理论及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讲授腧穴的针刺方法时结合腧穴的定位、解剖知识。这样将前后内容联贯起来,使《针灸学基础》的内容从理论到临床给学生展现出一个清晰的思路,从而起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再一方面授课时还要重在复习,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前面的相关内容教师已详细讲述,学生也基本掌握,后面的相关内容在授课时有时会涉及到前面所学的内容,此时前面所学的内容应作为问题提问学生,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并回答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重温。如:讲到手少阳三焦经的关冲穴时要把其他手五经的少商、商阳、中冲、少冲、少泽结合一起归纳总结,先讲六个腧穴的归经和定位,再总结其共性,因六个腧穴均属特定穴的井穴,均有开窍醒神、调节阴阳的作用,故临床上多用于急救,治疗各种神志疾病。六个腧穴除了共性外,但各个腧穴还都具有不同的治疗特点,其中少商临床中多用于治疗CO中毒;商阳临床中多用于治疗咽喉肿痛;中冲临床中多用于治疗急性心脏病;少泽临床中多用于治疗乳少、乳痈。另外,位于在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部的腧穴都可以依次进行总结。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拓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老师也从中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针对其薄弱环节再给予进一部强化复习。本法通过对针推专业的实施,学生反应良好,提高了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程珂,邓海平,沈学勇.经络腧穴学教学中的传导、授业、解惑[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0):42-43.

[2]刘杰.腧穴命名初探[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5):343-344.

[3]张国强,尹百顺.浅谈腧穴命名的特点[J].吉林中医药,2007,27(6):59.

[4]郭杰.穴名释义在腧穴教学中的意义[J].陕西中医函授,1997,(6):44-45.

篇9

【关键词】 针灸; 脑卒中; 平衡功能

【Abstract】 To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balance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by sorting out and summarizing recent years’ literature. Respectively, from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odern medicine to sum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 of each summarize. To investigate the combin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appropriate treatment methods to balance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treatment. Also pointed out that research should strengthen basic research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 after stroke balance dysfunc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Acupuncture; Stroke; Balance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 35012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09.051

脑卒中(Stroke),指因各种诱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颅内血液循环障碍的一类疾病,常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1]。研究表明,70%的脑卒中生存者多有运动、感觉、记忆等多种功能障碍,平衡功能障碍便是其中最常见的功能问题之一[2-4]。因此,开展脑卒中后平衡功能的研究,探寻有效的治疗方式,是临床医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等领域需要认真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平衡功能(Balance Function)是指身体处在一种姿态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5]。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后高级中枢功能减退或丧失,而失去对低级中枢的控制[6],引起与平衡相关的三个环节障碍,其中包括感觉输入、中枢整合、动作执行[7]。三个环节中无论哪个环节障碍,都最终引起人体不能充分快速地完成左右前后的重心转换、坐位或站位姿势代偿等运动控制或动作执行困难等,导致平衡功能障碍。

目前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多采用运动想象疗法、Bobath技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感觉运动训练等方法,这些方法在不同阶段均有一定作用。而在近年来的临床观察中,针灸作为中国传统的治疗方式,常与现代康复治疗相结合,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起到了优于单独康复治疗的效果。

1 针灸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作用机理

1.1 中医传统理论研究 目前认为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属于中医“筋病”范畴。从解剖上看:《说文解字》:“筋,肉之力也,从肉,从力,从竹。”因此现代解剖认为“筋”主要包括人体肌肉p肌腱p韧带p筋膜p腱鞘、滑囊、关节囊、神经、血管、椎间盘、关节软骨等软组织系统和神经系统。从功能上看:《素问・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又《杂病源流犀烛》:“筋也者,所以束节络骨,绊肉绷皮,为一身之关纽,利全体之运动者也”。说明“筋”的作用是维持肌肉、骨骼、韧带等稳定,而十二筋脉共同维持人体的姿势或动作。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骨骼、关节、韧带维持静力性平衡,而骨骼肌则维持动力性平衡,故“筋”是协调人体动、静力关系维持人体平衡的关键。从临床表现看:《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其病小趾支跟肿痛,N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足阳明之筋……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踵,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此与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表现相似。综上可认为,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病位主要在“筋”。

而对于“筋病”的治法,在《灵枢・经筋》多以“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说明早在古代就已经使用针灸疗法治疗筋病,且疗效肯定。虽然燔针可以作为筋病的常规治疗方法,但是在《灵枢》也明确提出“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由于脑卒中后病理演变复杂,且易出现痉挛等筋纵不收的情况,故现在临床已经较少使用燔针,而以毫针代之。毫针亦可振奋经气、疏通筋脉、是经气流利无滞,促进平衡功能恢复。另外在取穴方面,筋病多以“以痛为腧”为原则,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显示[8],肩髑、曲池、外关、合谷、环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常常作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基础取穴。故本病多以局部取穴为主。

1.2 现代医学研究 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针灸对于脑卒中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皆具有良好的作用[9]。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体针所选的穴位深浅部大多有支配肢体运动和感觉的神经干或分支通过,通过针刺这些穴位,不仅能够提高痿软肌群的肌力、降低痉挛肌群的肌张力,以协调肌群之间的运动[10],同时能够扩大或增强本体感觉的输入,促进本体感觉恢复;而头针则电针或者提插捻转等手法,作用于大脑皮层运动区[11],对其产生良性生物电刺激,增强运动神经元间信息传递,激活了大脑皮层的运动、本体感觉、前庭平衡细胞,以实现对低位中枢的调控[12]。

2 针灸在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

2.1 单纯针灸 目前虽然没有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单纯针灸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但一些小范围的临床试验已经观察到单纯的针灸治疗对于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具有一定帮助。李佩芳等[13]应用针刺躯干肌法对60例脑卒中后平衡障碍患者进行观察,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均分为针刺躯干肌组(治疗组)和康复组(对照组),治疗组对背部和腹部躯干肌上选定的穴位进行交替针刺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肢体康复治疗。观察指标为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表。结果发现针刺躯干肌后,Berg评分从(14.56±6.00)提高到(38.47±11.34),Fugl-Meyer评分从(2.80±1.06)提高到(9.57±3.17)。说明针刺躯干肌法可以改善脑卒中后平衡障碍患者的平衡功能而且优于康复训练法。叶永铭等[14]也报道了采用单纯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其对30例该病患者采用前后疗效观察的方式,选用承扶、委中、殷门、承山、环跳、阳陵泉、绝骨透三阴交、丘墟透照海、申脉透照海等穴位,结果Fugl-Meyer评分从(3.37±3.61)提高到(8.70±3.76),说明针灸对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疗效。

同时,有学者在针刺方法上进行了改善,提出适合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针灸方法。如周金芝等[15]就通过全经针刺法与传统针刺法进行对比,观察了60例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恢复期的患者,在分组治疗3个疗程后发现,全经针刺法治疗前后的Berg评分差值为(16.33±4.44),优于传统针刺组的(10.93±2.27),具有统计学差异(P

2.2 针灸联合康复技术 在2011年《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中提到,中医结合现代康复方法已经被普遍接受,在康复过程中使用针灸能加速迟缓性瘫痪期肢体的恢复过程,提高运动功能[16-18]。而近年来对于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也多以针灸联合现代康复为主[19]。陈越峰等[10]通过观察140名脑卒中后平衡功能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对比分期整体针刺疗法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和单纯现代康复治疗对其的影响,在3个月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和Fugl-Meyer躯体能力评定量表中平衡项目量表评定患者平衡功能,结果显示治疗组两种康复评定疗效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该研究提示针刺与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既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又符合Brunnstrom六阶段康复理论,进一步提高了中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疗效。王涛等[20]观察了60例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根据不同的干预方式分为针刺督脉结合康复训练组(治疗组)和常规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并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两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而高强等[21]对发病在7 d内的83例卒中平衡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根据干预方式分为四组:运动治疗加针刺组(A组)、单纯运动治疗组(B组)、单纯针刺组(C组)和药物治疗组(D组),并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进行评定,发现治疗后,A组治疗前后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的差值为(5.43±2.43),而B组为(4.79±1.48),两组各项评分明显优于C、D组,表明综合使用运动治疗及针刺治疗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和平衡 能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蔡定均等[9]按照干预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康复锻炼组和针刺结合康复锻炼组,康复锻炼组进行基本药物治疗和三级平衡训练,针刺结合康复组增加针刺治疗,也得出了类似上述的结果。

同时有学者应用不同的针灸方法,如头针丛刺、强化平衡针、针刺夹脊穴、电针方法等联合康复训练也取得良好的疗效[22-24]。目前也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说明针灸与康复相结合的方法,可能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卒中后平衡功能的康复。

2.3 针灸联合其他疗法 随着康复器材及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临床上也出现了针灸和康复器材联合治疗的报道,而且取得满意的疗效。李国辉等[25]就将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观察,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功能训练的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及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Berg平衡量表评定、改良的 Barthel指数评定表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优于与对照组(P

另外还有一些治疗方法联合针灸,也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有一定帮助。如邢军等[27]就使用针刺结合高压氧的综合疗法与常规药物加高压氧治疗对比,观察Berg平衡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平衡功能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更为显著,并且运动功能提高快于对照组,提示针刺结合高压氧的综合治疗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平衡障碍,尤其对伴有视、听等感觉障碍的脑梗死早期患者疗效独特。

3 小结

针灸是我国独特、传统又古老的治疗方式,许多临床观察已经证明其在脑卒中治疗中的正面作用。笔者认为在脑卒中后平衡功能康复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综合有效地采用针灸、康复及其他疗法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恢复平衡功能和其他运动功能。但是针灸的治疗方法众多,联合使用的治疗组合也很多,缺乏一种集评定、治疗、预后的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同时需要指出目前的临床研究,多采用量表对平衡功能进行评估,而鲜有使用客观仪器数据作为评估平衡功能的标准,另外针对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基础研究也少有开展。因此,今后的研究还需要在探寻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疗方式、形成成统一客观的观察标准进一步努力,同时加强对于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基础研究,以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Sacco R L, Kasner S E, Broderick J P, et al. An updated definition of stroke for the 21st century: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 Stroke,2013,44(7):2064.

[2] Koster M, Asplund K, Johansson A, et al. Refinement of Swedish administrative registers to monitor stroke events on the national level[J]. Neuroepidemiology,2013,40(4):240.

[3]姚红英.脑卒中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8):87.

[4]卢慧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32.

[5]邢艳丽,王艳,朱路文.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4):304.

[6] Lederman E. The myth of core stability[J]. Journal of Bodywork and Movement Therapies,2010,14(1):84.

[7] Haas B M, Burden A M. Validity of weight distribution and sway measurements of the Balance Performance Monitor[J]. Physiotherapy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00,5(1):19.

[8]付弋,廖方正,张虹,等.针刺结合康复锻炼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7):150.

[9]蔡定均,廖方正,付弋,等.针刺结合康复锻炼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6,24(10):1862.

[10]陈越峰,陈新,牟欣,等.针刺疗法结合现代康复治疗脑中风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4):36.

[11] Bütefisch C M, Davis B C, Wise S P, et al. Mechanisms of use-dependent plasticity in the human motor cortex[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0,97(7):3661.

[12]李长文.针刺与早期下肢关节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0,12(3):103.

[13]李佩芳,郭庆军,浦芳,等.针刺躯干肌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14(9):761.

[14]叶永铭,刘志顺,张维,等.针刺治疗中风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30例[J].针灸临床杂志,1998,10(1):12.

[15]周金芝,周国平,王清勇,等.全经针刺法对恢复期脑卒中平衡能力障碍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7(9):49.

[16]王红燕.运动康复疗法防治脑卒中致偏瘫步态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147.

[17]张通.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8]任国平,孙智军,漆成军.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36.

[19]胡科.康复训练辅以针灸治疗老年脑卒中88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9):118.

[20]王涛,李佩芳,浦芳,等.针刺督脉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12(3):16.

[21]高强,关敏,何成奇,等.运动治疗及针刺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与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10(8):764.

[22]徐琳峰,宋水江,杨丹丹,等.强化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ADL及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13(2):241.

[23]杨龙.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

[24]张宏如.针刺夹脊穴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25]李国辉,陈惠,何宇峰,等.针刺结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06,23(6):11.

[26]刘晓磊,徐凤鸣.针刺配合康复治疗偏瘫平衡功能障碍4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8):8.

篇10

古语有云:“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在中国古代很多医生的从医经历大都是经过科举后发出“不为良相,但为良医”的感叹而由儒至医,或者家中亲友素有顽疾而不能康复遂立下岐黄之志,由此可以看出中医与文化内涵的密切关系。中医在古代与文学艺术密切相关,不同于木匠、纺织工一般的“技术人员”,即使在现代,不少老中医也对书法、绘画、篆刻等传统艺术颇为通晓。

我们传统医学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上的,它其中的养生、保健、治病等学问系统而庞大。文科生大都偏于喜好人文、社会科学,同时在高中学习也偏重对历史、文化、哲学等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素养较理工科的学生更接近传统文化,所以文科生离中医并不远。

浅说

中医为何能招文科生,而西医就必须招理科?

在中国古代是没有“中医”这个称呼的,古代书籍中即使有,也大都是指“中等水平的医生”而非特指传统医学。只有到了近代,西方医学传入我国,才开始在国内有了中西医之分。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传统医”“国医”等,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

古时候由于科学水平发展有限,不可能像现在有各种各样的仪器和检测手段能深入到人体内部,人们当时只能以一种“司外揣内”的方法,依靠经验和逻辑推理分析人体结构、疾病病因才得到对应的治疗方法,所以中医诊病的本身就是一个哲学思辨和逻辑推理过程,这也是很多名医大家们说学习中医需要悟性的原因。后来,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当然,现代人大都从小就接受西方科学的教育,对于卫生保健也常常听到“营养”“维生素”“杀灭细菌”等现代医学名词,肯定就对传统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感到陌生了。

在中国古代对于传统医学的传承也十分特别。学生如果要学医的话,一开始就要拜师,逐渐跟随师傅伺诊、抄方,然后在这种一边实践,一边听老师指导中医理论知识的方式下,经过数年的学习才可以出师执业。中医发展到现在,相比古代的“师承”少了很多实践的机会,且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与影响,中医类科目分类日趋精细化,古代医生对中医临床、中药鉴定和炮制、针灸推拿等中医各个方面都很了解和擅长,而现在由于社会大分工和发展的需要却将这些技能分成了若干个专业对人才进行培养,使如今的中医水平和素质就与古代的医生有一定差距。

由于文化背景差异、世界观的不同,中医和西医也有很大差异,中医是直接运用哲学方法,即系统性研究方法,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方法论,以病因病机为核心,治疗疾病的法则以方剂为主;而西医则是运用物理学、化学还原性研究方法,探索致病原,用化学药物进行治疗。这也是当前的西医学一定要招收理科生,而中医学是文理兼收的原因之一。

专业

精细分工课程多

由于现实的需要,传统中医发展到现在已经分化出很多专业,除了从传统中医中分化出来的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之外,还有与社会所需、与中医药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康复治疗、护理学、卫生信息管理、英语(中医药翻译方向)、市场营销等专业。中医类的专业中文理科兼收的专业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等,这些学科对于学生的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都是一致的,只不过在教学中安排的侧重点有一定差异。另外,像中医学专业到了大三之后会有一个专业方向的分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中医外科、中医骨伤、中医五官等专业方向。

中医学注重学习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临床医疗技能、中药方剂学基本理论知识、与中医学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这个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医医生的,应该算是最接近传统中医,毕业后可去各大中医院等医疗科研机构。其主干学科有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等。

针灸推拿学在大一、大二的课程安排中与中医专业基本一致,主要是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和中医思维的训练,如中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籍、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从大三开始关于针灸推拿的专业课则是比较多,而且也很有深度。

所以,现在要进入一个中医药大学,学的可以是制药,可以是外语,可以是市场营销,而非单纯的看病开药了,原来“医学院校培养的都是医生”的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了。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中医专业的教育也并非传统的纯中医培养,培养规划里会有很大一部分的现代医学,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内科学等。这样可以丰富和拓展中医学生的思维,为以后学生的临床工作思路打下基础,不过繁重的课程也会使学生觉得特别的劳累,甚至容易学艺不精,所以还是需要比其他专业多十二分刻苦才行。

就业

养生产业新方向

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扶持力度比较大,一般情况下本科生毕业如果打算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话,就业不成问题,但一般局限于县级及其以下的医疗机构。在2011年11月份的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就业双选会上,来学校的各级医疗机构近200家、制药企业130余家、非医药企事业单位50余家,为学校2012届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供需比约为1∶1.2。不过,从招聘会上来看,单纯的中医临床专业的就业情况稍逊于中医类的针灸推拿、骨伤、外科等专业。

其实,现在中医药学生的就业路并非只有做医生一条路,近些年来刮起的“养生风”,让传统的中医药又重新被大家认识。医疗卫生、营养保健、健身休闲、体育康复等健康服务类产业,以及养老服务、足疗中心、康复医院、体检中心、体育健身中心等领域都有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空间。据医药英才网数据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针灸推拿、理疗师、营养师、保健师、足疗师、芳香师的需求较2009年同期增长超过20%,北京、上海地区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量十分庞大,而且薪资待遇也在增长。据悉,拥有中医药专业背景的本科生担任足疗师,月薪基本超过5000元。

准备

兴趣爱好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