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策略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持续发展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增长率
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是指不增发新股并且保持目前的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条件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根据希金斯的可持续增长率模型,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 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期初权益乘数×留存收益率。该模型揭示了可持续增长率与企业已实施的各项经营策略之间的匹配关系,其中,销售净利率用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效果,总资产周转率用来衡量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权益乘数用来衡量企业的筹资安排,留存收益率则用来衡量企业分配和留存的程度。模型中可持续增长率的的分解计算说明,企业可持续增长率的计算会受制于企业盈利能力、投融资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和股利分配能力的发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而出现的。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局面,不仅受到自身经营理念、管理水平、经济实力、员工队伍等诸多内部因素影响,而且要经受市场竞争、突发事件、社会环境、国内外经济形势等一系列外部因素冲击。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是,企业发展是长远大计,既不能急躁冒进,又不能盲目悲观,而是要统筹考虑企业现有的资源和管理能力,不断巩固拓展市场地位,最终实现长盛不衰的企业发展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未来的理想发展状态,也是一种宏观和抽象的发展目标。受制于实际环境和自身能力的制约,企业的实际增长率并不总是与可持续增长率完全一致,但长期看来,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企业应当力争使实际增长率在围绕可持续增长率波动的过程中与其趋于一致。当企业实际增长率大于可持续增长率时,企业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现有资源配置下的合理速度,企业管理者不应盲目乐观,而应该考虑到可能伴随而来的资金短缺、资源不足的风险。此时,企业可以通过设法提高可持续增长率的分解比率,使实际增长速度与可持续增长速度接近。具体而言,企业可通过提升盈利能力,加快资产周转,提高财务杠杆以及减少股利分配等实现。当企业实际增长率小于可持续增长率时,企业可能存在资金富余,资源闲置的情况,此时企业需要考虑降低可持续增长率,具体而言,企业可通过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偿还以前年度债务以及加大股利分配等实现。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以苹果公司为例,分析其可持续增长之下的经营策略,旨在为我国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二、苹果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策略分析
通过图1可以看出,总体来说,2007—2013 年苹果公司的实际增长率都为正值,说明公司的销售额逐年攀升,销售业绩不断刷新往年记录。其中2009年、2012 年和2013 年的实际增长率较上一年有所下降,说明这些年份销售额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对比各年份的实际增长率和可持续增长率可以发现,除2008 年和2011 年实际增长率大于可持续增长率以外,其他年份实际增长率均小于可持续增长率。
1.提高盈利能力
追求盈利是企业的最基本目标,不管企业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盈利能力对于公司的生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当企业实际增长率大于可持续增长率时,设法提高企业的销售净利率,是调整增大可持续增长率,使两者趋于平衡的方式之一。从2007 年至2013 年的盈利情况来看,7 年间公司的销售净利率都为正值,说明公司的盈利情况良好,而且销售净利率每年都有一定程度的攀升,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2008 年和2011 年公司实际增长率大于可持续增长率的情况下,2009 年和2012 年销售净利率的增长率有了明显的提高,销售净利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说明公司在发现问题的下一年做出了应对策略,设法通过盈利能力的发展来提高可持续增长率,而这主要得益于公司成本的控制,通过销售成本率的变化可以看出,2009 年和2012 年公司的销售成本率有了明显程度的下降,公司年报披露显示,公司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大幅增长是销售成本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利润留存率也是影响可持续增长率计算的比率之一。当企业实际增长率小于可持续增长率时,企业可通过加大股利支付,将更多的盈余回报给股东,减小利润留存率,进而减小可持续增长率。具体到苹果公司,笔者认为需要将两个比率的比较和公司对于流动性的保持要求结合起来分析,因为公司年报中曾披露苹果公司非常注重自身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性,公司需要“满足营运资本新增要求、购买资本性资产、满足债务契约限制、进行股票回购、分配普通股股利以及满足其他与经营需要相联系的流动性要求”,所以应该关注发放现金股利之前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水平。2012 年公司实际增长率小于可持续增长率,且在发放现金股利前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处于较高的水平,因此2013 年公司发放了每股11.4 美元的现金股利,将一部分资金回馈给股东。虽然2011 年公司的实际增长率略大于可持续增长率,但考虑到发放现金股利前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已比较充足,因此公司在2012 年第四季度也发放了每股2.62 美元的现金股利。
3.打造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发展,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是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苹果公司作为全球顶尖的高科技企业,其新产品一经问世就会引起消费者的热烈追捧,这不仅得益于其先进的营销理念,更重要的在于其产品带给用户的全新体验。因此,尖端技术作为苹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苹果公司的大力开发。由2007—2013 年的研发费用支出情况可以看出,公司的这项开支净额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都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而其研发支出占收入比更是大大超过了同是高科技公司的联想公司,说明苹果公司非常注重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通过此项举措,苹果公司相对于市场经营环境中的已有竞争者和潜在进入者形成了绝对的优势,成功避免了因为行业的快速技术进步而带来的经营风险,经营能力上的绝对优势也使得企业能够更加持久的发展和壮大。
三、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1.树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企业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只看重眼前的盈亏,要想获得长远的利益,就要树立企业长久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过快的增长会使一个企业的资源变得相当紧张,而发展速度过慢又会使资源闲置,降低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企业要结合自身情况,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速度,做到与可持续增长率匹配,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盈利能力、投融资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和股利分配能力,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企业应当综合考虑流动性要求、债务约束和财务风险等因素,协调制定出最适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康小齐.浅谈促进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财务管理对策[J].财务与会计,2014(2)
[2]李静涛.基于财务视角的企业可持续增长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篇2
关键词: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策略
2008年1月23日、国家文物局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将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这一举措具有不可低估的深远意义,因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文化作为内在动力来支撑,那么诸如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价值取向,无疑对公众文化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伴随着各地博物馆观众人数的激增,而显现的一系列问题也非常突出。如不能对此妥善应对,其后果不仅博物馆的社会效益难以达到,还会损害本就稀缺的公共文化资源。为了保持博物馆对公众的持久吸引力,维护博物馆可持续运作和长久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制定出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博物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内外的发展理念都是以保存、看管为重,而非呈现――即展品与公众的接触。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外在此方面出现了很大的不同,由此产生的差距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有迅速拉大的趋势。现在,欧美国家博物馆的中心已完全二元化――展品和观众,并建立了系统性的研究机构,为博物馆的持续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和数据的支持,其中尤其以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他们已将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一项产业去研究,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这显然是一种大局观的经济、文化发展策略。反观国内,这方面的现状是:批评抱怨的多,提出可行办法和策略的少。零散偶发的建议有,但缺乏对此系统科学的研究,针对我国博物馆长久发展的策略研究更是完全空白。所以在快速的变革中,博物馆显得迷茫和被动。
博物馆表达了人们对记录历史的渴望。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创造了璀璨的文明,然而如果没有对历史的有意识记录,再辉煌的文明也将被岁月的尘埃裹挟而去。所以提出适合我国博物馆现状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其意义就是保留一个属于全体公民的空间,以此缅怀过去启迪未来,最大限度地普及教育、传承文明、启迪民智。我国现有数百家专业博物馆因改制或者主管机构调整而消失或陷入生存困境,而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研究则有助于帮助博物馆走出“仓库看门人”的尴尬,有益于提高博物馆的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使博物馆成为公众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适合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建立在大量实际调研和借鉴吸收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构筑适合我国博物馆现状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应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针对博物馆受众的研究,包括受众的特性、需求、期望及行为动机。这些受众并不只限于一般性观众,还包括更宽层面的潜在受众;观众来博物馆的动机和期望是什么?他们带着怎样的想法和经验而来,又带走了怎样的想法和感受而去?这些我们必须花时间来观察、跟踪、倾听,从而明确掌握受众在场馆内的关注重点和具体参观行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应找出有碍参观的不利因素,并加以解决。对受众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这是博物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以科学务实的调研来了解每个博物馆的主要观众源是完全必要的,科学调研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制定各博物馆的展示、营销和运作的方式,从而促使博物馆对其受众产生持久的吸引力。要维护博物馆与其受众之间稳定长久的良好关系,就必须要以受众为中心,对受众群体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这对我国博物馆的长久生存和良性发展极其重要。
第二,提高博物馆服务质量的策略研究。服务质量作为博物馆塑造自身形象、实现其社会功能的重要因素,是博物馆运作和管理过程中的关键,也是博物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博物馆观众服务的本质就是尽可能的使观众进入场馆之内,接触博物馆的藏品,体验流畅、周到、愉悦的服务。其主要任务是鼓励与帮助所有受众和潜在的观众进入博物馆。如何欢迎前来博物馆的观众,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使他们感到满足,这是博物馆体验的中心因素。博物馆所营造的不仅仅是一个中立的空间,它还应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细腻的影响。这如同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都希望感觉受到欢迎、自由放松和获得对自身“有益”的体验。如果作为组织者想要使观众在参观展览时拥有一个最佳的心境,沉浸在展品中,并在过程中提高其对展品的理解和鉴赏力,那么博物馆就必须针对观众制定出可行的、人性化的服务机制;如果希望观众离开时感觉不虚此行,由衷地把博物馆推荐给他们的朋友,自己也有经常回访的欲望,那么我们就必须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创造合适的环境来使观众对博物馆产生归属感。从服务的角度来看,博物馆是服务经济的一部分。而服务也是展览的一部分,它对于观众体验的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第三,强化把博物馆作为公众学习机构的职能研究。作为一个学习机构,展品的质量以及展品通过何种陈列方式以满足不同公众对学习的需要,即在开发学习环境方面所应该做的工作内容,是博物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人们参观博物馆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自身的充实和学习,因此博物馆和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博物馆内,不管观众出于何种动机前来,都会与所陈列的内容产生教与学的关系,只是学习的范围和性质不同。博物馆现在所面临的任务就是创造一种环境,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学习,都能对前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产生刺激和帮助,使观众有兴趣再次回访或鼓励他们知晓更多的相关内容。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应通过创造一种置身于正式教育体系之外,以自助式学习的方式参与到博物馆所营造的氛围中来。与学校不同,这里没有竞争的概念,没有衡量成功与失败的标准,所以在博物馆学习体验中不会感受到任何的压力和紧张感。可以说博物馆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最好的学习形式,对此我们要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加以充分地利用和开发。
博物馆一般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公众机构。在21世纪的今天,博物馆必须以更高效的方式证明自身的存在,创造机会大幅提高自身的收入,拓宽观众基础、反映所在的公众群体的利益,加强其作为学习机构的职能。博物馆观众越来越不能忍受底劣的展品和服务,不愿扮演一种被动的角色。对于博物馆来说,要么需要推进体制的变革,要么就只有面对经营的困境。在现代社会,各个博物馆必须以积极竞争的态度去争取观众资源,同时也需要以内容和服务取胜与业内其它的博物馆相互竞争。因此,博物馆必须履行应有的社会职责,明确价值取向,实行以公众为中心结合市场为导向的运作模式以顺应21世纪的需求。
过去博物馆的首要任务是举办学术性的展览,而今的展览虽仍然要保持其应有的学术含量,但却应该更加重视观众的参与感以及自身的吸引力。过去和现在大多数博物馆里的展览所体现出的“通用型”(即以同一种展览方式面向不同观众)理念,已不再适用于21世纪的博物馆运作理念。我们要向观众提供多姿多彩的展示样式和丰富的展览内容,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从而长久的吸引他们来参观。21世纪的博物馆要寻求有效的方法吸引参观者关注它们的藏品,这并不是说把所有藏品抛出来就可以了,而是要保证以最好的内容、最吸引人的展示方式和营销手段来赢得关注。这不仅仅是一种态度,同时还代表一种更为科学和商业化的运作方法。
我国博物馆在21世纪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使观众的构成多元化;为观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展览内容不仅要有学术性,同时还要有通俗性;重视对博物馆受众的研究;重视本地区文化保护和建设;做到展品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增强观众的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对博物馆综合质量的评估体系;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理论。国际博物馆协会倡导:“博物馆不仅是旧文化遗产的投影机,还应成为新文化的发生器。”我国的博物馆应在一个相对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指导下,成为孕育中国新文化的土壤和推进社会融合的助力器。
参考文献:
Graham Black .The Engaging MuseumFirst[M].Routledge,2005.
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绿色供应链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在1984年世界环境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在这次会议上,各参加方代表一致认为: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各国的企业,企业界必须认识到污染既是一种浪费又是一种生产的低效率现象;同时,企业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力量。因此,为了实现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人类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而企业为了实现永续发展,必须重新定位自己,放弃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文明生产方式,把环境保护融入自己的发展战略中去,只有做到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确保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企业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基本单位,促进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既是企业自身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是企业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科学界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对于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选择具有深远意义。
对于可持续发展含义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尚没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需在正确地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精髓的基础上,同时要包含生态环境要素在内加以界定: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为了保持持续的竞争力,既要追求当前利益,也要注重长远发展,采用保护环境的生产方法和措施,既要顾及市场份额的扩大,也要满足消费者的正当利益,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企业与社会、竞争者、消费者、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永续发展。
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衡量企业的标准是经济效益的高低。近年来,在人类饱受了环境恶化之苦后,其绿色意识开始觉醒,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一个环境产出系统,企业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资源,如劳动力、物质设备、各种能源等,经过生产经营活动又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此,现代企业为谋求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对于如何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学术界基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阐述。其中以现代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所阐述的观点最具代表性,认为当代人生存的地球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因此,企业为了谋求长足发展,须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和道德价值观,企业管理者要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正确处理企业的短期与长期利益、局部与全局利益的关系。
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企业也是理性的经济体,在自身的生存无法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讨论社会问题与环保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说追求经济效益对于企业来说仍然是第一位的。而对于企业究竟如何处理生态行为、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学术界又有很大的分歧,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赞同企业的生态行为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居多。因此,企业在追求持久盈利能力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战略目标的确定
企业愿景和企业宗旨确定了企业存在的理由和发展方向,企业的战略目标则是企业愿景和宗旨的具体化,是企业在某一段期限内所要达成的结果,也隐含了企业对某种竞争优势的追求。战略目标的确定要在对企业的内外环境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其中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尤为重要,它是企业制定管理目标的第一步,把握好外部环境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则为正确确定企业的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企业为了谋求长远发展,在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大环境要求与公众的反应,基于生态的视角来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既能培育起当前的竞争力,又能着手谋划未来的竞争优势。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一词最初是由熊彼特提出的,他将创新定义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这种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渠道和实现新的工业组合。对于企业来说,创新则是其永续生存与发展的力量源泉。主动开发和采用环保技术,进行清洁生产,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开展绿色消费,由此,企业得到公众的支持所带来的超价值将使企业永续发展。
(三)企业文化的培养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经营和永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原因在于它能够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能够培养企业员工对高品质的追求,不满于现状,力争向上,保证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发挥。只有那种能够基于生态的视角自觉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尤其是能够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才能实现企业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和永续发展。
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还很多,例如企业家道德品质的培养。因为企业的战略和各项决策,企业家所起的作用几乎是绝对的,因此企业家是否具备良好的生态意识,是否主动采取生态行为,影响着企业能否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企业机遇和挑战并存,它要求企业界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潮流,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战略,在经营活动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采用新的经营模式,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的提出为解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依据。
绿色供应链管理基本概念。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因定义者所站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多数学者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在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用、产品的运输和加工以及销售、包装物的选用一直到废弃物的回收等方面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即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产品的设计和采购阶段就已经考虑环保因素,从源头进行把关,运用生命周期分析、清洁生产等方法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最终的用户以及第三方物流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环境问题,以使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甚至为零并且将材料的使用最大化。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环境保护的有效管理方式,能使企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在整个供应链中寻求对环境友好的方案。因此,要有效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首先在企业内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全新的管理理念,它要求企业要在高层领导的带动下,从各部门的中层经理到基层管理人员都应认识到绿色供应链管理为社会和企业所带来的长期回报,积极营造企业的“绿色文化”,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创立企业“绿色品牌”。
参考文献:
1.陈昆玉,覃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绿化的观点[J].科学研究,2002
2.朱永华,吕勇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三维管理伦理观[J].生态经济,2005
篇4
[关键词]森利资源;林政管理;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问题与矛盾,是当今社会普遍发展存在的重要问题。保护环境与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改善,成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重要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经历了物我敌对、为我所用与亲近大自然的几个时期,最终开始走向了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应该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应该不对环境造成破坏能够保持环境的整体性与其他物种的生存不被破坏。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森林作为陆地上重要的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重要的资源,担负着维护生态平衡与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建立在一定数量与质量的森林资源的发展基础上才能够发挥森林资源的多功能化的效益。所以,如何能够解决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如何能够做到扩大森林资源,能够把不同类型的林业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能够合理的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对森林资源加强保护与集约化的管理,能够合理的利用好森林资源,能够科学化的开发与利用森林资源,能够实现森林资源的基础发展与经济发展从耳根人能够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增加森林资源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森林资源的培育工作才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键因素,没有资源作为保障,没有办法实现森林的生态平衡与物种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实践证明,森林培育的发展,需要靠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计划》要求,我国每年需要增加两千万公顷的森林面积,这也是新时期林业工作开展的最基本的目标。能够采取科学的方法解决目前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与森林质量较低的问题。首先应该从林业的经营与造林设计考虑,能够提前整地,适时地进行植树造林活动,能够集约型经营,对幼林进行抚育工作,能够定向培养等等从多方面实现现代化技术与管理的突破。从而能够最终保证林业科学技术发展更好的转化成为社会生产力。此外,能够加强对现有的林地现代化技术的管理与突破工作,能够更好的保证科学技术能够转化为现代化社会生产力,加强对现有林地的抚育工作,能够对低产能林地与残次林地进行改造,合理的调整好林地的树种与树龄,提高森林的质量。
2科学的经营与管理好森林资源是可持续发展你的重要前提
森林资源是林业进行生产活动等等一切活动的物质前提与重要保证。森林资源的多少与质量的好坏都直接关系到能够否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的主要管理任务就是能够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培育与保护,能够利用好全面的监督与管理的措施,能够解决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够为扩大我国森林资源面积、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与保护森利资源,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重要作用奠定好坚实的基础。森林资源的管理内容,首先应该能够建立一个森林资源的详细的数据档案,能够实时的掌握着森林资源的面积、树种、种类与质量等等,对这些数据都能够作出十分详细的记录,能够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分类的进行经营工作,能够建立一个法律而又科学化的规章制度,确立森林资源的技术体系。此外,能够实现对森林的利用与管理,科学的加以规划,组织与利用好森林资源的利用,实现对森林资源的正常合理的开采与植树造林的宏观控制工作。最后,能够监督与检查好森林资源管理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经济发展、行政工作以及科学技术的具体的落实与执行的情况,能够保证森林资源管理能够有秩序的进行下去。
3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林政管理工作
林业执法的相关部门能够通过法律的手段对林业进行宏观的调控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林也是具有生产与公益功能的重要行业,能够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林业自身的发展存在着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需要阻碍的原因,能够通过法律法规对林业加以强制性的发展进行保护,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手段。首先,能够严格限制开采,能够确保开采得到严格的执行,控制好森林资源的合理消耗。应该将开采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乡镇中区,能够对于申请办理开采许可证的单位与个人提交的申请进行认真与严格的审核,能够严格把关,科学的制定好森林资源的采伐方式与强度,能够提交给上级领导与林业的主管部门进行审批。能够严禁在抚育林中进行开采,能够做到伐中检查、伐后验收。能够凭证运输,凭证加工,对于违反规定与违反法律的人员能够依法处置,能够严格控制好,按着法律程序对其加以控制。此外,能够严格控制好开采的数量,能够有效的解决林地逆转的问题。根据以往对于林地进行培育、发展森林资源的时候,忽视了对现有的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有一些乡镇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短期的行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落实工作五到位,造成了超额采伐问题的出现,许多的林地都超负荷变成了稀疏林地,许多的稀疏林地都变成了无林地,使得林地严重超负荷,这样就严重制约了林地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这样问题的出现,首先作为政府机关单位应该办法相应的林地开采证明。能够明确落实好权利责任与义务,能够建立追究责任的制度。一旦出现了超额开采的问题,对林地造成破坏一概追求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能够加强对征占用林地的审批程序,能够彻底杜绝非法占用林地与毁林开垦事件的发生。第四,能够对一些产能较低的林地与疏林地交由各地方政府进行查处,能够合理确定好对其进行改造的计划于目标。能够加强执法力度,能够制定好合理的保护林地的计划于规划,能够严格按这不同的林地用途,采取相对应的林地保护措施。能够严格实行林地用途的管理机制,能够让超额开采得到有效的根治,能够让林地得到逆转与根治。
4能够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工作,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
首先能够提高森林资源的执法人员政治上过硬,作风正派与业务精通管理的规范化。能够建立一个严格的执法人员内部的管理与约束的机制,能够对于执法人员出现了违法乱纪的情况进行严肃处理工作,能够实现执法队伍的纯洁性与执法力度的有效性。能够改善执法人员的执法条件,能够划拨合理的执法必要的经费,能够保证基层森林资源的林政执法人员的队伍稳定性,能够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与管理的作用,能够为森林资源的林政管理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群众性基础,发挥群众的作用。深化森林资源的环境保护与管理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就在于对管理方法的改革,能够适应新时期林业资源发展的需要,能够对于不利于管理的森利资源能够有效的加以保护,能够严格制定好林地资源经营与管理办法,采用一些操作性强的配套措施进行管理,能够逐步提高办事效率与监督管理力度,能够严格执法。
加强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工作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执法机关单位与相关的行政管理人员共同的努力,能够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能够实现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作者:张慧勇 单位: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农林科技局
参考文献
[1]金春生,李婷.加强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19):55-56.
篇5
前言:金融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
一、金融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1、金融管理行业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大
伴随经济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经济信息化发展日益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与革新,同时金融行业开始以飞速的发展态势全速前进,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快的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飞跃式发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应对当前由于金融体制不完善所导致的种种问题,进行金融管理改革与创新是必然需求,是全面推进金融市场完善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由此可见,金融管理行业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有效的管理模式可以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秩序,促进市场的长足发展。从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状况可知,各大经济组织纷纷出台了金融监管政策,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金融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
2、传统金融管理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
当前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模式需要金融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需要金融体系能够源源不断的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以更好的推进经济建设发展与进步。因此,传统而陈旧的金融管理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并开始对于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转变金融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同时还要探索寻找可以促进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求,在实际操作中要遵循金融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金融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风险防御机制,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实现利润最大化。
3、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对金融行业的客观要求
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于金融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定不移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推进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壮大,才能够使我国的金融行业更好的与世界接轨,并发挥其越来越强大的资金支持作用,保障金融机构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新突破
(1)建立一支专门的企业法人治理队伍
企业法人是企业的核心,针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全面推进金融管理体系的完善与改革,是保障企业法人及企业切身利益的重要保障。只有全面的建立起法人治理队伍,从法律角度强化金融业务管理,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同时,为了减少甚至避免外来风险的干扰,加快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管理就需要专门的企业法人治理部门的为之努力,以更好的带领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2)从基本情况出发,借鉴外国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的金融管理还处于发展阶段,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金融管理模式的影响以及制约,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对于我国的金融行业走向国际化影响巨大。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于国外先进金融管理经验的借鉴与学习,并取其精华,与我国实际金融管理模式相结合,制定出完全满足我国企业发展的创新金融管理模式。
2、净化金融管理的外部发展环境
(1)以法律武器武装金融管理行业
法律是全面保障金融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利器,因此,企业要充分的认识到法律在推进金融管理正规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依靠法律武器全面保障自身企业的合法权益,以更好的维护整个金融领域的发展秩序,为全面推进我国金融行业走向国际化奠定重要的基础。
(2)全面规范金融管理体系
金融管理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是全面提升对于金融市场监管力度的重要保障,为了更好的推进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就需要从金融管理体系上下功夫,虽然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但我们也要坚定不移的坚持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让金融管理行为更规范。
(3)建立一个全面、全方位适用的管理规章制度
金融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全面推进金融管理有制可循、有章可依的重要保障,只有拥有全面、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就能够对金融行业进行切实有效的监管与监督,从而推进金融行业的健康稳健发展,为实现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基础。
3、建设金融监管体系
制度的革新必须跟上社会的发展,因此,金融监管体系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地进行完善,现代化企业的监管部门应该不断的鼓励、全面支持机构的创新。要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监督管理力度,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做到同步的风险评估。
全新的监管体系下,要协调好各方利益,首先给予创新方案可行性大或者创新能力强的金融机构先行试验的机会,监管机构首先要对创新活动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项目才能进入审计环节,进一步简化审批的程序,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
要不断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为金融创新提供法律保障,提供纯净的外部环境。同时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联通力度,保证信息的及时公开。在注重工作人员行为的监管时,还要加强审慎监管的力度,将激励体制与法律约束相结合,明确责任追究,规范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行为。
4、培养和引进先进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真正推动力,加强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则是全面提升金融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当前我国金融行业大踏步向世界水平迈进的过程中,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就组要金融企业能够从自身企业发展现状出发,引进专业人才,以提升企业整体专业水平;同时还要从国内以及国外专业院校选拔年轻人才进入企业,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并在企业中加以培养,使之成为企业的新生力量;最后,要对企业专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向他们灌输全新的专业理念,丰富其专业知识,确保企业员工能够与时俱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的人才基础。
5、创新金融技术支持体系
篇6
[关键词] 大学语文;边缘化;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H1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209-1
2013年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对全国91所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仅有34.8%,课时也在逐渐减少,超过八成任课教师对大学语文的前景表示担忧。可以说“边缘化”已成为近些年大学语文课程发展不争的事实。但不可否认,很多高校和学者也在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做着积极的努力。对处于尴尬境地的大学语文而言,“变则立,不变则废”似乎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下面就大学语文边缘化的问题进行探究,以期引发大家的共识。
一、大学语文边缘化的的原因
(一)教材可谓“百花齐放”。一是从大学语文教材来看,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可谓“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据统计有几百种甚至一千多种不等,编写思路也有很大不同。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当时全国一百多所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约占市场的30%。二是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思路来说可谓“异彩纷呈”。目前的大学语教材,有的按照文学史脉络来编写,有的则按爱国、青春等专题来分类,还有的按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来编排。三是大学语文教师大多自己选择教材,也有的老师不用教材凭经验教学。
(二)课时、课堂设置“五花八门”。目前从设置大学语文的角度来看,大学语文设为必修课的高校属少数,有的学校只是将部分专业设为必修课,而且是否开设由院系自己决定。一方面在开设大学语文必修或选修课程的学校中,该课程一般上一个学期,2个学分,大概32个课时。授课教师主要为各高校中文系的教师。另一方面教学课堂“规模过大”。就目前来说国内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经常是公共课,一般都是一二百人的规模,班级规模太大,师资力量不足也是语文教学边缘化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目标“各自为政”。2013年11月25日《新京报》评论:高校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有的老师会上成文学作品鉴赏课,有的老师则侧重于应用习作。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是语言能力,也存在争论。老师不一样,学生群体不一样,课程发挥的空间就很大。“这是优势,也是劣势,这是大学语文迟迟没有发展成一个学科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大学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令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一直较为模糊,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长期存在选文教育派、人文教育派、文学教育派、语文专题派、人文语文派等各派纷呈的现象。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材的编著、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设置等均呈现出各自为政、各以为是的局面。这种局面导致了许多人对大学语文的误解以及教学方向上的无所适从。
(四)教学模式“弊端百出”。一是在大学语文课堂,很多老师照搬中小学的教学模式,忽视它本应承载的人文精神素养及语文习惯的养成。二是考试评价体系的相对落后,也使得不少学生依然满足于考前突击和死记硬背,使得大学语文的授课效果与授课初衷渐行渐远。三是基础教育中语文素养与阅读习惯培养的缺失。语文绝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更应是一种习惯,其最终指向的则是大学生能力与素养。
(五)教学用意“功利化强”。新时期的市场经济和功利化的社会风气也导致大学语文遇冷。我们知道相信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一致的:为了升学考试,为了职称评定,为了出国深造,为了晋级晋升。而大学语文的特点在于人文性,同英语相比,大学语文少了几分功利性,却也少了被重视的程度。校园里, 我们会看到很多晨读英语的人,却甚少听到诵读中文的声音。
二、大学语文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人文性的大学语文教学应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是新时期的大学语文教学应与此前学习阶段的语文教学有明显区别,要按照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本,有合理分工,不能仅仅止步于“大学汉语”这样工具性较强的通论性课程,应该更加突出人文性,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二是大学语文教学要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新时期的学生的特点向上升华,向纵身拓展,培育学生的专业表达能力;三是近些年大学生眼高手低现象突出,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向实践延伸,培育学生综合性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统一使用权威的大学语文教材应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目前各高校各自为政的局面,致使没有通用的权威教材,使得各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缺乏必要的交流,这也影响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建议新编《大学新语文》,该教材选文要避免和高中教材的重复,要凸显教材的价值性和可用性,冲淡知识性,舍弃工具性,限定学时和教学目标,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新奇感受,真正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起到了指导大学生精神成人的作用。
(三)大学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要有创新的方式方法。新时期的大学语文教学要按照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结合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在改革大学汉语课程教学的同时,要出台“一揽子”计划,创新教学方式,进行详细的顶层设计。一是在课堂教学方面,从建设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群、原著原典选读课程群、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群等,加强文化历史教育,着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汉语文学素养;二是在课外教学方面拓展教学,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优秀的历史文化经典、开设“作家谈写作”等系列公开讲座,有针对有需求的学生开展个性化写作指导等。三是加强大学语文教师素质培养,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教师自身的母语水准和教学能力,教师要有“一缸水”的资源来对应学生“一碗水”的需求,进一步探索研究大学语文的教学、增强学生文化底蕴的路径。
(四)大学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应消除功利心态。一是大学语文教育的边缘化的起因从源头上看不在大学,而是在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因为在应试教育机制体制下,一部分学校、家长和学生都认为语文成绩单提高难以短期拿出好成绩,升学考试更是无法用语文成绩来提高成绩,所以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大部分)都会把语文学习一推再推,甚至根本不为学习语文留出时间。在今年各地开始研议的中高考改革方案中,语文分值将大幅提升必将唤起学生、教师、家长对语文的更多重视。二是语文教学需要跟上时代节奏,改变目前呆板生硬的教学模式,更多去引导学生多读书,学会享受阅读与写作,而不是怀着功利的心态,为语文学习所累。
参考文献:
[1]邢宇皓.大学语文日益边缘化?遭遇前所未有尴尬[N].光明日报,2004-02-13.
篇7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在现代化工业的影响下,各种资源逐渐的减少甚至枯竭了,水土流失的现象也是极为严重的,土地沙漠化也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之一。在钢筋混凝土的包围下,绿地也越来越少,林业资源也日益的遭到了破坏,这些因素都严重的威胁到了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平衡和发展等都对林业资源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态环境的有效发展对于气候的调节,或者是保持水土等方面都发挥着防风固沙的作用。此外,也有利于继续利用现有的资源以及开发新的资源等当面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因此,加强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合理利用现有的一些资源等,对于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营林的管理办法要先进,做到以科学治林
常言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林业资源的统一管理是促使营林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林业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的制度有利于提高相关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完成营林计划也是很有帮助的。比如说,可以加强林业专门机构——林业站的管理力度。林业站也应该对此设置相关专业的营林专业小组,为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出一批批业务能力强的营林专业人员,然后再各自明确分工,这样也能够预防即便出现紧急情况也能保障在人手的调配以及控制方面做到游刃有余。也需要定期对这些员工进行专业化的营林知识的相关培训工作,用专业的营林知识指导他们,不断地推动区域林业资源的健康、有效发展,防止破坏区域林业资源现象的出现,要想方设法地提高林业的科技发展水平,缩小和国外林业资源之间的差距,同时也要更好地做好防治林业病虫害的工作。为更好的实现营林规划打好坚实的基础。
3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助推力主要是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这句话应用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当中也是非常适合的,且是最有利的佐证。所以,应该结合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深入实施科技兴林的战略,要不断的支持扶持基层林业工作人员进行林业科技的创新与更新,还要和上级的科研机构进行必要的合作,要不断的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体系,切实的把科学技术运用到林业的“地气”当中,为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想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先进的科技作为支撑。因为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储备,我国的林业发展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由于在科技上过于薄弱,特别是在选择良种的时候、或者是经济栽培技术上等都面临着比较严峻的问题。因此,就需要林业的主管部门积极的引入适合产业管理和发展的企业机制,加强对林业技术人员和林业承包人员的相关技术培训,及时的引进一些科研单位的一些先进的研究成果,使得林业技术在不断的创新中获得突破性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满足本地区的林业建设和管理对高层次技术人员的需求,还是需要不断的优化和提升林业技术的人才结构,在对已有的技术人员要不定期的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培训,此外,也需要不断的引进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高品质人才,这样也利于提高林业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再增强林业发展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能够保证科技对林业的支撑作用,为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4强化行政管理,实行以法治林
为了促使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林政执法则是保护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强制手段。这也就需要各地的森林资源管理机构、木检站以及乡镇林业站都要能够主动肩负起林政执法的职责,加强、加大林业法律法规的相关宣传,及时地推行森林资源管理的承包责任制,使得林业主要形成“森林资源管护,人人有责”的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则能够有效地减少破坏森林资源案件发生的可能性。为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做好铺垫工作。
5优化林业的经济结构
要想真正地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保证就是要不断地优化林业的经济结构。林业产业主要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产业结构;比如说,在林业的第一产业上可以以市场的需求作为导向,及时地推进一些周期较短的工业原料林或者是其他原料林的建设力度。也可以在林业第二产业的基础上,要做到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现阶段一些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大对林业新产品的开发力度,要真正地实现林业产业的发展从最低层次的原料加工向着更为高层次的综合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在林业的第三产业的基础上,也是需要加大对森林旅游业或者是一些花卉业的发展力度的。其中,要把旅游业作为一项支柱林业产业发展的项目来抓,加大开发旅游资源的力度。此外,也要及时地拓展林产品的新途径、新市场,把林业资源的产业链不断地延伸下去,促使林业资源附加值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要走多元化林业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效益与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步,让林业资源为经济的发展多带来一些可观的效益。
6强化组织管理,引进管理人才
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有关的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林区管理的重视程度,需要林区相关的管理人员要不间断地学习一些林业的管理知识,多组织、开展一些管理经验的交流活动,对一些比较突出的案例进行实时有效的分析解决,从理论或者是实际上来提升相关人员的管理能力。然后再在现有管理经验的基础之上,引进一些高层次的管理人才,这也为林业资源得以有效的管理,继而实现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7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篇8
关键词: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推广工作;可持续发展
1农机购置补贴与农机推广的内在联系
1.1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推广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农机推广指的是利用咨询服务、指导、培训、示范、鉴定、试验等方式,将农业机械与相关技术普及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的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一种推广农机的措施与手段,其不但利于各项推广工作的展开,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进程,而且加快了农业维修、农机大户等的合作角度,利于农机机械化服务体系的快速成型,提升了农业生产能力、抗病抗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天气、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对粮食产量、质量产生的不好影响。
1.2农机购置补贴是农机推广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农机购置补贴是以农机推广为核心与参考来制定的,即补贴对象为推广的各种农机设备,这是确保补贴落实、顺利展开的前提与基础;且农机推广应结合推广范围内的实际情况,选择出最佳的补贴与推广的生产技术与农业机械,制定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利于农机推广顺利展开,提升区域内的农机机械化水平,其属于农机推广的关键措施,但并非农机推广工作的全部内容。
1.3农机购置补贴是农机推广的必要条件
农机推广工作在前期阶段会有较大的成本支出,其中在各种农机的购置方面支出占据最大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民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虽然可通过必要的宣普让农民认识到农机对其农业种植的促进作用,但是沉重的经济压力可能让其望而却步,因此,农机购置补贴必不可少,其一方面能够降低农民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能够扩大农机推广范围,加速农机推广步伐,对于国家的农业发展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2农机购置补贴与农机推广工作中的问题分析
2.1农机购置补贴不恰当
农机购置补贴不恰当,主要表现在:补贴范围、补贴机具、补贴对象、补贴标准等不明朗,导致很多农机购置补贴落不到实处,或者是难以发挥出补贴资金最大的效用,这在造成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浪费的同时,不利于农机推广工作。
2.2农机购置补贴流程不明
很多购置农机的为个人,但是其对农机购置补贴方面的信息、新闻等掌握度不高,甚至有一些农民在完成农机购置之后,才了解到对应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致其本身丧失较多的发展资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其在发展农业方面的积极性。
2.3农机推广售后服务不到位
因大多农机使用人员学历不高,对于农机的使用方式不确定,害怕在购进农机之后,难以正确的操作,导致农机推广受阻;此外也有一部分农民对农机推广抱有抵触心理,主要源于落后的服务机制,很多农机销售单位在销售过农机之后,服务态度较差,对于教授农民正确的农机操作方式、维修保养、定期检查等抱着敷衍的态度,导致很多农民对农机推广工作抱有不支持、不合作、不理会的态度。
2.4未切实推广农机技术
很多农机推广工作人员在农机推广方面虽然不遗余力,但是可能会因经验不足、对农机技术的理解不到位等问题,未给予农机技术推广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很多农民在购置农机之后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增收效应,但是却未搭配对应的农机技术,导致农机推广工作不理想,未达到预设目标。
3农机购置补贴与农机推广工作可持续发展策略
3.1制定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3.1.1明确补贴范围与补贴机具。其一,中央财政资金全国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以下简称“补贴范围”)为15大类42个小类137个品目,要求根据区域内农业生产所需与补贴资金预估投入,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办事原则,从以上补贴范围内选择出最适宜辽宁省凤城市的补贴机具品目实行补贴范围内机具敞开补贴;应要优先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所需机具与高效施肥、节水灌溉、高效植保、免耕播种、深松整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机具的补贴需要,通过该种方式来将本市内需求量小、技术落后、保有量过多的农机剔除出购置补贴范围;其二,除了要求补贴农机为补贴范围内的产品外,还要求其具备以下资质:①获得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证书。②获得农机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③列入农机自愿性认证采信试点范围,获得农机自愿性产品认证证书。④补贴农机要求在机器上明显位置印上生产日期、出厂编号、产品型号与名称、执行标准、使用注意事项、生产企业等永久性铭牌。3.1.2明确补贴对象与补贴标准。其一,补贴对象为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组织与个人,其中经营组织包括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他从事农业的组织,在保障农民购机利益的基础上,引导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其二,补贴额由辽宁省凤城市农业农村局与农机化主管部门负责,通用类农机补贴额度不超过今年农业部颁布的最高补贴额度;对区域拥有量饱和、技术含量不高的农机,降低补贴标准;一般补贴机具单机补贴额在5万元以内;烘干机单机、挤奶机械等补贴额12万元以内;超过100马力的联合收割机、免耕播种机、青饲料收获机、拖拉机等大型农机单机补贴额度在15万以内。明确补贴对象、补贴标准,可确定各项补贴资金利益最大化。
3.2明确农机购置操作流程
3.2.1实施规定。其一,通过召开现场演示会、悬挂横幅、张贴和散发宣传资料、新闻网站媒体等方式宣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做到人人皆知;其二,在农业农村局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官方平台本地区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补贴额一览表等信息。3.2.2机具投档。要求有意向参与农机购置补贴的个人或者单位按照规定准备并提交各项资料;由农业农村局相关领导来组织审核,公布投档产品信息汇总表;要求在补贴实施方案中安排好工作并明确投档频次,每年安排至少两次投档次数。3.2.3选机购机。选机购机遵循自主原则,并对其购买机具与购机行为真实性负责;最好选择电子支付方式,便于资金往来、购置行为全程留痕;购买机具人员对购买的机具享有所有权,可依法、自主使用与处置。3.2.4补贴资金申请。购买农机人员向该区域农机化主管部门提交补贴资金申请,递交系列申请材料,其有效性、完整性、真实性由补贴机具产销企业、购买机具人员负责;严禁以任何方式授予补贴机具产销企业进入农机购置补贴辅助管理系统办理补贴申请的具体操作权限;严禁补贴机具产销企业代替购置农机人员递交各种补贴手续,以此来避免出现弄虚作假、违反补贴法律的事件。3.2.5补贴资金交付。要求农机化主管部门、农业农村局、财政部门联合对补贴申请材料加以审核,校验各项重点机具,其后再由财政部门统一发放补贴金额;针对按照牌证管理的补贴农机,可在其上牌时对其加以核验;针对风险较高类、设施类、安装类补贴机具,可在其使用一段时间后向其发放补贴资金;此外,亦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细化资金交付方式,以保护农机购置人员的核心利益为最终目的[1]。
3.3强化农机售后服务
3.3.1进一步明确用户、主机厂家、配套件厂家责任。因农机设备大多比较复杂,除了主机之外,还包括各项配套设施,在主机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因主机与配套实施故障而出现问题,亦可能是因用户的使用操作不当引起的,因此,要强化农机售后服务,必须明确其中的责任,比如,在联合售卖机使用过程中,若是农机在进行性能调整时出现问题,应找联合收割机生产厂家解决,若是发动机出现故障,应联系发动机厂家解决,以此来保证农户在农机出现问题时及时确定责任人,联系其尽快安排检修人员来加以处理。3.3.2提升售后服务人员业务能力、职业道德。其一,要求管理部门协同服务站、经销商定期对售后人员加以培训管理,提升其业务能力,使其能够应对维修过程中的诸多难题,提升其服务意识、道德观念,使其在提供维修服务时约束其本身的行为,针对在维修过程中违背相关条例的人员给予必要的处罚;其二,制定“三包”服务标准、服务指南,要求维修服务人员按照固定的流程来提供系列维修服务工作,并要求其记录其整个服务过程,包括到场时间、检修时间、检修问题、服务类型等;其三,构建用户投诉热线,让农机用户能够以电话、信息、互联网等形式来对其在使用农机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投诉,取缔不合格的服务站、经销商等,提服务质量与水平,促进农机推广[2]。
3.4农机技术推广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机推广的核心内容,其直接关系着农业种植效果,决定着农民对农机推广的态度与接纳程度。从以下几点进行论述:3.4.1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其包括滴灌系统、施肥系统、肥料种类选择、灌溉施肥操作等主要内容,在推广该项技术时,应把握以下关键内容:其一,要求在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时,与当地农机设备装置情况、农田建设规划、水利规划、农业发展计划、农业区划等相协调;应将滴灌系统与当地的灌溉技术进行有机整合,发挥出各自的优势;综合考虑与推广区域内水源、输电线路、路、林、渠、沟等布置的关系,多目标综合利用,以此来发挥出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最大效用;其二,要求有机结合农业生产近期需要与远景规划,综合分析当前农业生产经济状况与今后农业发展所需,将近期安排与长远规划相结合,从实效出发,量力而行;其三,严控各项关键技术。①根据水源特征、作物方式、土壤地质、田块、地形等为农民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滴灌系统,以小管出流、渗灌、重力滴灌、泵加压滴灌、微喷灌、微喷灌、管道灌溉等方式来灌水,节约水资源,降低成本支出;②建议农民选择硫酸镁、硝酸钙、硝酸钾、硫酸钾、氯化钾、磷酸二铵、磷酸一铵、硝铵、硫铵、尿素、氨水等材料;③指导农民进行灌溉施肥时,严控施肥料,注入肥液的适宜浓度大约为灌溉流量的0.1%。例如,灌溉流量为50m3/667m2,注入肥液大约为50L/667m2;其四,构建水肥控制系统,包括实时数据、时间设置、系统参数、种植知识等模块,如下图1所示,让农民能够根据该系统来实施对种植作物的系统性管理,并可让其借助系统来学水肥一体化知识[3]。图1水肥控制系统示意图3.4.2农机节油技术推广。主要包括以下措施:其一,制定推广方案。针对该区域所用的各项农机设备,在其原有使用说明的基础上,制定对应的指导使用方案,让用户能够根据指导方案来使用农机,以此来达到节油的目的;分析农机使用过程中可能造成用油增加的因素,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其二,做好必要的宣传工作,让农机用户了解到节油技术对其农机稳定使用的保障作用,使其能够配合农机节油技术的推广工作;其三,加强培训。单单的制定方案与宣传可能难以让农机用户掌握对应的节油技术,可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各个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如何利用该项技术,并让其直观地感受该项技术带来的改变,使其更加积极的引入该项技术;或者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定期推送关于节油技术的系列知识、技术规范、要点与重点等,并依靠互联网来加强与农户之间的交流,协助其解决节油技术使用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3.5项目化运营农机推广工作
可将整个农机推广工作当作一个具体的项目来进行运营,以此来明确责任,做好示范,让购置农机的用户能够在具体的项目中学农机知识与技能,这对于农机推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从以下几点举例分析:3.5.1建设“高秆作物植保机械化技术引进示范”项目,与农机院、农业技术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携手进行各项技术设备改进、调试,比如,可引入2套示范型自走式高秆作物植保机,作业速度5.6km/h,棉花、玉米等作物在后期农药利用率可达51.8%3.5.2构建10个核心示范区,试验示范规模;规划133.33hm2棉花、400hm2玉米,观察其超标率,结合数据结果加以优化;建立100户科技示范区,随机选择农机进入示范项目,培训其正确的农机操作方式,指导其高效的农机使用技术,如此以示范区为核心来实现农机推广工作的逐渐扩张。
4结束语
综述,文章就农机购置补贴与农机推广工作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论述与分析,强调了其重要性、必要性、内在联系等,建议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增加农业收益,推动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取良.浅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新时期农机推广工作的促进作用[J].南方农业,2019,13(35):138,146.
[2]宋奎华.浅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与新时期农机化推广工作[J].农民致富之友,2013(6):161.
篇9
关键词:营林生产;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有效策略
收稿日期:20151230
作者简介:许日范(1963―),男,朝鲜族,主要从事营林生产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4402
1引言
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在进行林业管理中注意协调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关系,促使两者可持续发展,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其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JP3]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P]
2.1可持续发展的概述
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经济方面是指资源、资金、人均收入、效益增长等方面持续发展;生态方面是指生态还原力、自我调节能力、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等方面的持续发展;社会方面是人口总数、生活方式、社会稳定性、体制建设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1]。
2.2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从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的性质和特征来看,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是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营林生产做到位,并且与时俱进,才能使营林生产紧跟时代步伐,合理生产、科学经营,扩大森林规模,提高营林经济,促进林业生态持续发展,国家经济水平稳步上升;反之,营林生产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林业生态,未做到与时俱进,短期内营林生产的确能够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且不会给林业生态带来较大危害,但长此以往,林业生态被破坏,营林生产将无法持续进行,相应的经济效益也会逐渐降低[2]。所以,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支撑着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而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维护着营林生态可持续发展。
[BT(1]3[ZK(]促进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ZK)][BT)]
基于以上对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了解,可以确定两者协调发展是非常有益的。那么,如何促进两者可持续发展呢?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3.1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我国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优化调整森林产业结构,即林业产品结构、林业经济结构适时调整和优化,如此可以促进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协调发展。
3.1.1优化种植产品
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生态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为了使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需要进行营林品种市场调研工作,选择适合的营林品种,与此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合理的进行苗木栽培,提高树苗成活率,促使树木良好成长,促进营林生产,维持林业生态。
3.1.2注重产品开发
营林生产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经济效益,为了达成这一目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结合当前木材或板材市场实际情况及发展趋势,合理的开发和升级林木产品和精加工产品,并注意控制产品质量,提升林木产品价格。就以我国一次性筷子生产来说,其浪费大量林业资源,对其合理规划与调整,制造精致的、特色的、环保的筷子,不仅可以提高筷子价格,还可以节约林业资源。
3.1.3开发林业旅游
在旅游越来越受人们青睐的情况下,开发林业旅游,将林业与旅游结合在一起,营造自然环境、创设花圃园艺、搭建原木休闲区等,可以吸引人们进行林业旅游,同样会创造经济效益,促进林业生态持续发展[3]。
3.2加大科技投入
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正确引入与运用,同样可以支持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加大林业科技理论的投入,促使科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营林生产进行调整与优化,可以使营林生产合理化展开,也能提升经济效益,促进林业生态持续发展。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林木种植和林木产品生产,可以提高林木资源的利用率、提升营林生产空间,使营林生产持续进行,林业生态持续发展。所以,结合林业实际情况,将科学技术正确地、合理地、有效地运用到营林生产中,优化营林生产的同时,注意协调营林生态,如此可以促进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持续发展。
3.3健全法律法规
造成我国当前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现状不佳的原因之一是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营林生产无人管理,乱砍乱伐、肆意放牧等现象频频发生,造成林木破坏严重,既不能合理的进行林木产品生产,又阻碍了林业生态良好发展。所以,在促进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持续发展之际,应当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1)强化相关部门人员的林业保护意识。在我国大力提倡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今天,应当通过宣传林业保护及开展培训,强化林业相关部门人员的林业保护意识,使其能够充分意识到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与自身、社会、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从而积极投入到林业管理工作当中。
[JP3](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在林业保护意识增强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应当正确审视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而从大局出发,分析林业相关法律法规的不足之处,进而有针对性的弥补和完善林业相关法律法规,使其能够有效约束营林生产、林业管理等工作,促进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4]。[JP]
4结语
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但从我国林业管理实际情况来看,滥砍乱伐、肆意放牧等情况依然存在。为了解决类似问题,促进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持续发展,应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和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改善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促进两者协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守成.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刍议[J].才智,2011(34):12.
[2] 沈延平.探讨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3(3):94~94.
篇10
【关键词】城市道路建设;管理问题;策略
1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及城市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1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生态文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未来取向与整体观念是其最高行动法则;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发展、节约自然资源是其基本战略;政府主导、科技导向、公众参与是其基本操作模式。在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战略里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持续性、持续发展及持续利用这三个方面。
1.2 城市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个城市的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其发展过程中时刻对居民的出行需求、道路设施的供应、城市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以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这几者之间的平衡进行良好的协调,并且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内涵。
(1)注重后代的延续,不能将发展资源和道路资源耗尽,务必给下代留有生存空间。注重地方传统文化和历史文物的保护,保留地方特色,以求达到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协调。
(2)注重城市道路交通和城市环境以及城市土地的使用情况相协调,使其相互连接,合理性发展。
(3)道路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规划高标准化,管理过程严格化”的方针,要注意有序性发展。
(4)在土地混合利用的问题上,坚持平衡性原则,努力实现居住就业一体化的平衡。
2 城市道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1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2.1.1 规划与布局
由于历史的原因,本市形成的城市建设布局是解放碑为中心的单中心,这使得客流的出行表现了较大的随意性。除上班出行外,在商业布局上表现为集而不中、分而不散的状态。在投资上,在市中心区投资力度较大,对客流的吸引力更强。实际上,中心商务区(CBD)所能提供的交通空间是有限的,无节制地增加CBD的交通引力就交通的缓解而言是雪上加霜。这体现在规划上,就是在建筑物的改造或新建时没有进行相应的交通分析,至少没有仔细考虑新增交通对整个路网的交通影响。
由于在产业规划时对交通空间的考虑不足,交通的选择余地本已较小;而目前在城市建设上,由于各区的自增大,要进行宏观控制更加困难。事实上,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交通规划应处于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上,按照规划路网所能提供的交通容量来控制建筑物的规模。据此观点,国外许多大城市匀规划为多中心的布局,以便于客流管理和交通组织:即在各中心之间,可用地下或地面轨道交通进行大运量的、较长距离的客运输送;在各中心区内,再用公共汽车等交通方式进行近距离的客流疏散,这样便形成一种有序的交通状态。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入境的以及市内的交通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衔接的好坏,直接影响乘客换乘的方便与否。便利的乘换系统是形成快速交通系统所必需的。本市在规划及建设过程中,对换乘的考虑不足,这对进一步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不便的换乘系统使公共交通的引力大为降低。
交通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交通环境的考虑。大规模的交通设施建设会带来一系列的交通环境问题,如交通噪声和废气排放。在本市,各中心之间的连接主干道的修建使沿线居民饱受环境之苦,噪声所引起的烦噪不安、情绪激动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2.1.2 道路结构设施与材料
用于道路结构设计的技术规范的基本设计思想形成于70年代,这对当时交通流量情况下的道路结构设计是合适的。但今天看来,观点已不能适应当前需要,过于重视一次性投资,忽视了长期使用,城市交通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用性能,造成道路结构的三快一慢(设计得快,施工得快,损坏得快,跑得慢)的现象,浪费严重。
道路结构的早期损坏现象严重,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养护和维修。尽管如此,道路性能仍只能维持在低水平上。大量养护维修资金的投入,必然影响到新设施的建设,不仅影响了交通,也影响了发展。
不过,即便是用传统的设施修建理论所修建的道路设施,也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这是由道路设施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许多部门不重视道路设计和修建质量的原因。这样做效果不好,设施和投资未能起到应起的作用,浪费严重。传统上,修建方案的选择只考虑一次投资,如果我们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时,就会使问题更加明显了,视野更加开阔,注重发展的平稳性和持久性。
根据道路设施性能特点,本文将设施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为三个等级,即弱持续性、中持续性和强持续性。设施的修建,应按照中持续性或强持续性原则进行。其定义如下:
弱持续原则:设施标准低,损坏迅速或负面作用太大,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一种初期的生产模式。强持续原则:设施标准高,负面作用小;负面作用及其所造成的影响远小于发展所带来的正面影响(从而可用发展的效益去治理或补偿发展的危害),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是一种理想的生产模式。
2.1.3 道路管理
城市交通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交通管理,一是道路管理。现代化的交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反过来也要人们的行为有所节制,遵守交通法则。目前客观上本市的交通方式复杂,各种交通方式并存。另一方面,出行者的交通行为不规范,没有“节制行为、保持畅通”的意识,造成交通秩序的混乱。在交通管理上,对车辆行为的管理较为严格,而对行人大多听之任之。这样,交通秩序乱、道路通行能力低是必然的。
交通管理上另一个较严重的问题是缺少现代化手段,管理者不能及时了解相关道路上的交通量变化状况,所做出的交通决策有一定的盲目性,无法作出有目的的疏导。
从交通管理指导思想上说,交通管理尚处于原始阶段,交通管理者是把出行者当作被动的对象对待的,而不是把他们当着交通管理的参与者来对待,哪里堵塞疏导哪里,而不是防患于未然。这说明我们的交通管理缺少现代的手段,也缺少现代的思想。
在道路管理方面,对正常的维护工作未予充分重视,缺少预防性养护的意识。殊不知“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缺少科学的手段和大量可靠的数据积累,无法使有限的的养护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不能使设施保持最佳完好状态。 道路管理工作对已有设施性能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本市的市区地面车辆平均行驶速度良好的规划和管理可使设施的可持续性发生变化。
2.2 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
目前多种交通方式并存,各种交通方式均有对道路设施的要求。由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交通的需求将是无止境的。虽说目前交通设施总体上是不足的,但不对交通需求加以适当的限制,则交通问题是永远无法解决的。
另一个可能造成大量交通问题的潜在交通需求是私人小汽车问题。汽车工业已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得以确认,若不发展私人小汽车,则汽车工业的支柱地位难以形成的。汽车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钢铁、石油、化工等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奠定基础。从纯交通的角度而言,极不主张发展任何方式的私人交通包括私人小汽车交通。但对于国家和个人而言,发展和拥有私人小汽车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一旦时机成熟,小汽车即会大量、迅速地进入家庭。就全国范围而言,应鼓励小汽车的发展,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镇。在本市,仅就其购买力而言,能够买得起私人汽车的家庭已为数不少,如无明确的政策,本市的汽车保有量将成倍地增加。
3 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随着车辆家庭化的进一步普及,这对城市道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就要求了城市规划建设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还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我国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1 积极借鉴国内外各方面的城市道路规划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发展之路
城市道路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它需要考虑诸如交通供需、地方财力和土地等各种问题,是一个很考验地方政府的科学决策的工作。为了避免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就必须要有明确的发展策略,只有这样城市交通才能走上良好有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合理的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发展策略必须考虑到国家的政策、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的因素,并适当的参考国外的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多方面的经验而确定的。
3.2 改变以往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观念
我国传统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观念是:只是通过增加城市道路建设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这种观念必须要得到很好的改变,因为城市对于道路建设的增加的容量是有限的,而交通需求则会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大。所以只有对城市道路网的总规模和总容量有一个很好的分析,通过对现有道路交通的合理分配来缓解道路交通矛盾。比如城市中心区因其道路交通网容量有限而交通需求很大,就需要通过对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系统管理的进一步强化来满通需求;城市新开发区则有足够的空间来建设道路来满通需求。只有这样合理的安排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才能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难题。
3.3 增大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投入,统一规范道路功能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将增加对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投入,大力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网的密度,特别是支路和次干路的路网密度。在建设过程中要统一对快速路、主干路、支路等道路规范标准的理解,确保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与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相适应。
3.4 保护与发展并重,真正实现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一定要以人为本,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市民的出行环境,因此在规划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使得能够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要兼顾城市道路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历史文脉的保护并重,在旧城改造时要科学合理的规划路网结构,选择部分区域为保护重点,保护城市历史文脉的整体性,进而实现城市发展于生态文明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