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的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汉语的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汉语的教学策略

篇1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音;声母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6-0062-01

声母教学是语音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关于声母教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声母教学的本体研究;第二,声母教学的国别话研究;第三,声母教学策略的研究。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有关语音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本文针对声、韵、调的特点,就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技巧进行阐述。

一、声母教学概述

柬埔寨学生学习声母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平舌音z/c/s、翘舌音zh/ch/sh/r、舌面音j/q/x。学习者发音时容易出现如下错误:①发z/c两个音时,舌尖并没有抵住上齿背,而是稍微离开了一点,因此塞音发音不够明显;②发zh/ch/sh三个音时,卷舌度不够,仅到上齿龈,导致卷舌不明显,同舌尖前音发音相似;③发j音时,舌面用力不够,学习者多用舌尖和舌头两侧用力,发音听起来类似舌面中音|e|;④发x音时,舌面用力不够,造成舌面与上颚空隙过大,发音不标准;⑤发c/ch/q三个音时送气不够明显;⑥常把卷舌音r发成非卷舌的半元音|j|或齿龈颤音|r|,发音时大舌颤两下。如表1所示。通过比较看出,纵向三组声母的发音区别在于发音方法相同但发音部位不同;横向三组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但发音方法不同,主要体现在送气与不送气、擦音与塞擦音上。舌尖前音的发音要点:舌尖抵住或接近上齿背,形成阻碍,软腭和小舌上升,鼻腔通路关闭,口腔中蓄气;舌尖后音的发音要点:舌尖上翘,抵住或接近硬颚前部,形成阻碍,软腭和小舌上升,鼻腔通路关闭,口腔蓄气;舌面前音的发音要点:舌面前部接近或抵住硬颚前部,舌尖自然下垂,鼻腔通路关闭。另外,r与sh发音情况基本相同,仅声带颤动,形成浊音。

二、语音教学中的声母教学策略

(一)手势模拟法

在发平舌音z/c/s、翘舌音zh/ch/sh/r、舌面音j/q/x这三组音时,可以用双手模仿发音器官,让学生体会各个发音器官的位置。教师示范:左手手心朝下,右手手心朝上,合拢在一起,左手第一关节弯曲向下,代表上齿,右手手指平伸,代表舌头,指尖代表舌尖,指尖轻触上齿背,模拟发平舌音z/c/s;右手稍后缩,舌尖不触上齿背,模拟发舌面音j/q/x;舌尖翘起,接近硬鄂的前部,模拟发翘舌音zh/ch/sh/r。这种方法形象直观,几乎可以展示全部舌齿音的发音部位。

(二)咬指法

在教学中,用咬指法教翘舌音zh/ch/sh:翘起舌尖,将食指放入口中,用食指的指尖抵住舌尖的背面,用牙轻轻咬住食指的第一个关节,再发zh/ch/sh的音节,让学生亲身体会发这组音舌尖翘起的部位和程度。抽出手指,保持舌位不变,再发zh/ch/sh,如此反复几次,学生就会逐渐学会翘舌音。

(三)连带法

用学习者已学过的音素或母语中存在的音素,带出另一个发音部位和方法与之相近的新音素,或用一个容易发的音带出另一个较难发的音。例如:对于较难发的卷舌音r,当学生准确掌握了sh的发音后,可利用sh的发音部位,拉长sh的音,振动声带,让声音由轻变浊,便很容易发出r来。

(四)夸张示范法

夸张示范法就是教师在展示和指导学生发音时,为了加深印象,用适当的发音技巧突出汉语某些音的发音特点的方法。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发送气音时,很难掌握好送气的长度,经常出现“有气无力”的情况,我们在实际训练中可以夸张一些。发za的音时,可以让学生慢慢读z-a,再读zh-a,一边念一边体会送气的长度,让它和后面元音自然衔接,从而流利地发出该音。总之,语音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语音教学过程中,有时需要多种方法并用。所以,教师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及时了解学生在语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掌握语音学习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崔永华,杨寄洲.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5.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篇2

熊颖,河北金融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英语教师,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和雅思英语教学等研究工作。

赵伟,河北金融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英语教师,从事英语翻译,雅思英语教学等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2

长期以来,我国的汉字教学在整个对外教学工作中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目前汉语教学界通行的汉字教学方法是随文识字、随词识字,把汉字的识认、书写作为课文生词学习的附庸。许多汉语教材常出现难字先出、易字后出的现象。相当一部分从事汉子教学的教师,因为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专业培训,缺乏汉字教学的实践经验。所以说汉字教学方法亟待改革,汉字教学工作亟待提高和完善。

一、汉字教学亟待改进和提高

(一)汉字难学的原因

许多专家就汉字难学的原因作了深入分析。这些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大部分汉语学习者的母语是由记录音素的字母拼写而成的拼音文字书写系统,而汉语是由笔画组成的记录语素的语素文字书写系统,这套书写系统对于外国学生而言是完全陌生的。

很多汉字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据统计,《现代汉语通用字表》5631个形声字中包含246个不同的意符。但表示同一义类的意符往往不止一个。外国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表示同一个义类却用不同的意符去记录它。这就造成了记忆负担。

汉字的基本笔形只有横竖撇点折五种,但还有很多笔画是基本笔形的变形。其中有些变形的区别度非常小,难以区分,外国学生能够分辨这些细微差别已经很困难了,更不要说要把它们都一一记住了。

在汉字体系中,笔画之间的不同关系是区别汉字笔形的手段之一。“己” 和 “已”的差别就在于“横”与“竖折钩”是相接还是有交叉;“八”和“人”的差别在于“撇”和“捺”是相离还是相交。外国学生在书写汉字时往往记不清楚到底哪里该分开写,哪里相交,稍不留心就写成另外一个字了。

汉字是由部件与部件组合构成的。部件与部件之间就存在一个搭配的问题。费锦昌(1998)举例:“口”与“木”组字:“口”在上“木”在下为“呆”,“木”在上“口”在下为“杏”。对外国学生而言,这些部件间的组合很难找到理解的规律。

(二)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

周健(1998)认为,目前所实施的汉字教学方法大体上与国内教小学生识字的方法是一致的。描红、临摹、抄写和偏旁部首的分析都是常用的手段。事实上,作为汉字初学者,留学生与中国小学生之间有很多区别,小学生上学之前已经习得了很多词和句子,大部分学生对于所学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已经了然于心。但是留学生对于形音义的学习同步进行的。

另外,汉字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汉字教学通常依附于综合课,很少单独开课,教学内容与综合课内容基本一致,一开始便教授“你好、请问、谢谢”这些难写的汉字。此外,在学习汉语的初期,学生需要同时学习语音、语法等基本知识,学习负担很重。不少专家都提出应当使用专门的汉字教材,单独开设汉字课。但因为缺乏合适的教材,汉字课目前还在探索当中。

二、汉字教学方法

(一)基本的汉字教学原则

1、赵金铭先生曾提出过“先语后文”的四步教学方法

先进行口语交际,只学口语,不学汉字;初步掌握口语以后,开始识字,只看字不写字;认识300个汉字之后,学习描红;学习写汉字,听说读写同时进行。

2、合理安排识字顺序

有关识字顺序的安排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体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吕必松(1999)指出:教授汉字应当遵循如下规律,笔画由少到多,由独体字到合体字,由结构简单到结构复杂。先教常用部件字,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能够像滚雪球一样扩大认字数量。

(二)汉字教学的基本策略

1、针对初学者的教学策略

(1)新说文解字法

使用一切认知手段: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兼用理性和荒诞,来帮助初学者学习和记忆汉字。

“形象法”:例如“口,日,山”之类的象形字。“描绘法”:如“早”:太阳(日)在教堂上的十字架上升起,预示早晨的到来;“联想法”:如“左右”:“左”下边是“工”字,可以联想成Z,是zuo的首字母;“右”下边是“口”字,人们用右手吃饭,这样便可以形象地区分“左右”二字;“说明法”:如“休”字:人在大树边,表示人在树荫下休息;如“男”字:男人在田里劳动。“谐音法”:“离”与Leave谐音;“哭”与cry谐音。“比较法”,“千”与“干”,“此”与“比”等字应通过比较来鉴别。“组合法”:如“解”字,“角刀牛”即为“解”;“赢”字,“亡口月贝凡”即为“赢”。

2、学生入门后应采取的教学策略

(1)以教学部件为主的教学策略

部件是汉字的基本组成部分。学好部件是学好汉字的基础。崔永华(1997)认为,汉字拆分出的部件单位越少,越容易被记住;汉字拆分出来的记忆单位的可称谓性越强,越利于识记字;汉字拆分出来的记忆单位的有理性越高,越利于识记。跟笔画和整字相比,部件是最理想的。

部件教学的基本原则:重视独体字的教学。优先考虑构字率高的独体字,在教学中要提早出现,为后面的汉字教学做铺垫。如“人、口、八、木”等字;注重对比分析。一是形似部件的对比。如“牛、午,广、厂,木、禾”;二是结构对比。如“兑、况,呆、杏,部、陪”;注重汉字结构教学。不但要教授一个汉字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还要强调部件的排列方式。

(2)重视声符的表音作用策略

重视现行汉字声旁的表音功能。这样既能利用汉字表音功能的积极作用,又能充分发挥留学生从小就形成的善于将字形和字音相结合的习惯。柯彼德(1995)认为,在说明形旁所表示的意义之外,在汉字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发挥声旁的潜在优势,应当努力完善从汉字的表音功能出发的汉字教学体系。柯彼德进一步提到了实际的教学方法,例如,学生学会“太”和“心字旁、三点水、金字旁、肉月旁”等形旁之后,接下来就可以教授“态、汰、钛、肽”等汉字,为的是使学生学习带有“太”声旁的汉字,了解汉字的声旁与形旁的互补作用,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字义,也不要求其会写会用。

(3)重视意符的表意作用策略

第一,意符表示汉字的意义类属,有助于分辨形近字。例如:“拥、佣、痈、涌”这四个汉字的字形和字音都相似。但是通过意符,可以弄懂这四个字的意义和用法。“抱”需要用手,因此成为“拥”;“仆人”亦是人,因此而成“佣”;“恶性脓疮”视为疾病,进而形成“痈”;“水冒出来”形成水的一种运动,是为“涌”。

第二,针对组字能力强的意符,可以根据汉字的不同意义,分成不同的小组,按类别学习。例如,汉字中用“口”作形符的汉字数量达到100多个,我们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组:用口吹的器具:喇、叭、哨;用口喝的液体:咖、啡、啤;口腔的不同部位:唇、咽、喉;模仿不同的声音:哈、嘿、哼;动物口的不同动作行为:叼、叮、啄;动物发出的不同声音:鸣、吼、啸;人类口的普遍动作:吃、喝。汉语教师可以把这些汉字进行分类,然后进行比较和学习。

篇3

关键字: 对外汉语教学 合作学习 问题 策略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具有实效的教学理论与教学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革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业等方面效果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进入21世纪后,合作学习更被看成是治疗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法的良方而一度风行。在一片盛赞合作学习声中,一些教师将合作学习视为万能法宝,每堂课皆用。殊不知,任何一种教学理论都有着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合作学习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

一、合作学习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在学习方式中表现得比较突出,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片面地追求合作学习的外在形式,忽视了合作学习的目的、动机和学习过程。这种状况在课堂上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整体设计,往往根据对合作学习肤浅的理解,采取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吸取合作学习的形式,忽视它的基本内涵。这种合作学习在表面上看是按照合作学习的操作程序和步骤来进行的,但实际上与合作学习要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相差很远。合作学习形式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小组讨论”,也就是拼接式的“合作学习”。

2.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能和技巧。

合作学习中教师课堂调控技巧的缺失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课堂噪音过大。在课堂上教师刚宣布合作学习活动开始,学生就开始大声讨论,课堂上噪音很大,教师根本听不清楚学生在说什么,在小组中学生之间根本听不清楚表达的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从表面上看是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实际上是一种近乎无效的学习,甚至是在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取得的学习效果微乎其微。在这种吵闹的背后,体现的是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课堂调控技能和技巧的缺乏。其次,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在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成员甚至没有明确小组学习的问题,没有做预先的准备,就开始学习活动,结果是想到哪里说哪里,这是一种脱离主题的合作学习。

3.合作小组组建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

在合作学习者看来,合作学习一般是建立在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基础上的。目前我们组建的合作小组都是在座位排列的基础上由同桌、前后桌组成的。但是由于学生之间座位挨得近,在小组合作学习会相互干扰。在小组组建时,是异质分组还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一帮一”,或者是“谁带谁”,明显体现合作学习中不合理的倾向,它可能会导致学习优秀的学生对学习差的学生“控制”,使后进生在合作学习处于附庸的地位,这在客观上减弱了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师在考虑异质分组时,最容易以学习成绩为主体,甚至是以学习成绩作为分组的唯一条件,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这样无益于合作学习的开展,容易使合作学习回到传统接受学习老路上,只不过是优秀的学生取代了教师的位置。

4.小组成员参与机会不平等。

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地展示自己,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最大的发展。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后进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后进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5.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角色定位不当。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正确的角色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不能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充当仲裁者,在教学行为上有意或者是无意地用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评定各个小组得出不同的结论;第二,教师成为旁观者。教师布置好学习任务,学生开始合作学习活动,教师既不到课堂上巡视,又不指导学生,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是无事一样站在讲台上,似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自己无关,使原来参与和合作意识本来就不强的学生有可乘之机,在合作学习中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

二、解决合作学习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1.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及内涵。

上述问题的产生,症结在于教师对合作学习存在片面化、形式化的理解。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消除合作学习认识上的偏差,正确把握合作学习的内涵及操作要领。“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的动机和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另外,并不是小组讨论就能产生合作的效应,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

2.合理构建合作小组。

在分组的问题上,根据固定座位来分,自由组合,根据学生的小群体来分,根据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国籍等来分。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出发点和优势,这就要求教师在分组时尽量使每个组的实力基本相当,以便于今后公平、合理地展开竞争,不至于出现“一边倒”的现象。

3.适当选择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力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4.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充当合适的角色。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以下角色:

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者。教师设计好适合于学生合作学习的任务,才能促成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实质性合作。

合作学习情境的创设者。教师应设法将合作学习任务放到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之中。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喜欢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去,倾听学生的意见,引发他们的疑问,对他们的学习实践给予帮助,并在学生需要时承担一份任务。

篇4

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发现,虽然自己拥有资格证书,但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却不知道从何处着手,要教好对外汉语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根据我校情况,经过五年的留学生教学工作,笔者逐渐摸索了一些对外汉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首先,对外汉语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上汉语课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的话题要有意义,且不断提高深度。此外,还要激发那些不爱说话的外国留学生的兴趣,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的途径多种多样,除了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的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使学生喜欢学习汉语呢?首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根据我在日常教学中的观察,以中学阶段的留学生为例,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高度的精神状态听课维持在15~20分钟时,会产生间歇性思维停顿,即所谓的思想开小差。这时候需改变教学思路,不可一味地惯性讲课,要唤起学生听课的新鲜感,插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文话题。同时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是很好的方法。比如,我教的都是十五六岁的留学生学汉语,在教他们学习关于购物的日常用语时,我就买来一些苹果、香蕉、饼干之类的东西带到教室,将讲台布置成柜台,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购买东西。表演结束后,指导并让学生总结经验,学生兴致很高,学习效果显著。

其次,运用“定位识字”法。

学习中文,识字是基础。在教学中如果把教材中的生词一个个挑出来,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容易忘记。而运用当下流行的“定位识字”法,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教留学生唱中文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记住歌词,会说、会唱、会表演动作。同时,在教学生说念、唱歌词时,启发学生注意歌词中每个字的字形特点和字与字之间的前后位置关系,这样学生就会根据“定位识字”法,轻易地认识生字。在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启发学生认识“幸福”二字,可以先引导学生记住“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这句歌词,并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幸福”二字的字形特点和它们的位置是在“安排下”三个字之后。这样,学生就会根据已记住的“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这句歌词,很容易地认出“幸福”二字。然后鼓励学生从没有学过的《拍手歌》的歌词中去寻找“幸福”二字。由于《拍手歌》的歌词中有“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这样的歌词,学生就会很高兴地去找,有的学生一下子就找出四个“幸福”。在此基础上,我再教学生如何正确地书写“幸福”,以此强化、巩固学生对“幸福”的认识和记忆。

再次,充分利用各种直观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语言表达能力上下工夫还远远不够,要解决对外汉语教学的问题,还应充分利用各种直观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问题情境设计,掀起课堂。在进行设计时,采用网络技巧及特写处理,并创设问题情境,配上轻松的背景音乐,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学习汉语的方法。比如学习十二生肖时,可以下载《十二生肖的故事》播放给学生看,这样学生在看中学习能更好地记住这些生词。

另外,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加强语境练习。

1.加入中国班。我校是一所综合中学,既开展中国学生教学,又开展留学生教学,采取同校不同班的教学方法。留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由于语言的关系,往往小群体内用母语交流,这样不利于汉语言水平的提高。对于有一定基础的留学生(在中国学习一年以上,能够利用汉语进行日常对话 ),安排他们进入中国班进行文化学习,让他们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在纯汉语的氛围中感受中文的魅力,培养留学生独立听课的能力。留学生在感受中国语文教学的同时,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与中国班的学生结成朋友并不断提高汉语水平。

篇5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师范教育性质,国内大多数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都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虽然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具有师范教育的性质,但是在其课程设置中,和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相比,其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像其他师范类专业那样学习教育心理学就会存在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不能将这门课程的内容和其他语言类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必须学科化,即从教育心理学转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本文试图从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探讨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以期抛砖引玉。

一、学科取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探索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与发展趋势

每一本教育心理学教材都会给教育心理下一个定义,无疑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反映了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笔者对教育心理学给予的定义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这里对这一定义中的核心词“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做一说明。首先,这一核心词包含了教学中涉及的两大因素,即学习的因素和教学的因素。其中,学习的因素包括学生、学习内容等方面,教学的因素即教师教学这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学效果或学习效果的达成并不是由学习因素或教学因素单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这两者共同决定的。其次,这一核心词中的“相互作用”说明了这两个因素起作用的方式不是简单相加的方式,而是相互匹配的方式。当学习因素和教学因素相互匹配时,学习效果或教学效果最好;当学习因素和教学因素不匹配时,学习效果或教学效果较差。换句话说,当学习因素改变时,教学因素必须随之改变,以达到学习因素与教学因素的最佳匹配。也可以说,教育心理学就是探讨因材施教的问题,但它又不局限于此,因为学习因素包括学生特点,也包括学习内容等方面。

就教育心理学的上述定义来看,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必须探讨如何根据教学对象(不同国别、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生)和学习内容(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展开教学的心理学规律。由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中开设教育心理学课,单纯讲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学内容是不够的,必须从教育心理学走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上面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的角度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应转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下面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为这一观点提供支持。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RichardMayer)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在其所撰写的著作名称中得以鲜明体现。梅耶1999年出版的一本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的名称是Thepromiseofeducationalpsychology:learninginthecontentareas,国内版本的中文译名为《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在这本书中,梅耶指明了教育心理学从一般教育心理学走向学科教育心理学的趋势,整本书涵盖了阅读、写作、数学、科学等学科领域的教育心理学规律。这本书虽然没有涵盖外语学习的教育心理学规律,但它的意涵却是清晰明了的。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和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教育心理学必须是学科取向的。

(二)从教育心理学到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

综上分析,教育心理学要发挥其作用,必然要从一般教育心理学走向学科教育心理学。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教育心理学课来说,就是要建构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一般来说,教育心理学应该涵盖学生发展、学生差异、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学业评估这五个相互联系的部分。那么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就要在此基础上将与专业有关的内容纳入其中。在学生发展部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二语获得的心理学规律,探索不同年龄阶段的国外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教学策略。在学生差异部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除探索一般的学生差异对教学策略的影响外,还要探索不同母语学习者的汉语教学策略,如我们教授韩国、日本等国的汉语学习者时,教学策略、教材编写都应有针对性的变化。在学习心理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该着重探讨的是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词汇、汉语语法,掌握听、说、读、写技能等方面的心理学规律,这些心理学规律和学习数学、学习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是完全不同的。在教学心理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外国学生的课堂管理问题以及汉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问题。在学业评估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如何通过考核促进外国学习者掌握相应的汉语知识和技能。如果脱离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这些独特的内容讲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教育心理学无用的认知,导致学生在将来的教学中不重视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

二、整合取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专业学习与教育心理学的结合

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决定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要将其他专业课的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在讲授其他专业课(主要是教学类专业课)的时候要探寻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在讲授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时候要探寻其中的心理学理论可为哪些专业课中强调的教学策略提供理论支撑。当学生能够将其他专业课的知识与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整合起来时,学生便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了深层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灵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培根倡导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只有整合起来的知识才能运用,才是力量。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课包括语言类的专业课,也包括教学类的专业课,上面所提到的专业学习主要是指教学类的专业课,如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等,这些课程中罗列了诸多对应的教学策略,而这些教学策略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往往来自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因此,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应从这些课程中汲取所需要的教学材料、教学案例,分析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具体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在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授课中使用它们,并逐渐积累,形成专业学习和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双向表格。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应该在空白处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教育心理学还可为其他教学类专业课程提供什么教学策略。

(二)教学方法的整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教学内容上的建构决定了教学方法上的建构。其他专业课的教师并未完全清晰教育心理学理论,而教育心理学教师在其他专业课方面可能有知识上的欠缺。此时,这种看似有局限性的学生培养模式,却恰恰为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了机会。虽然教育心理学教师可能对其他教学类专业课程不是十分熟悉,但是只要明晰教育心理学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就足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育心理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两类课程进行整合,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教师一样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类专业课学习与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双向表格”中的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将使学生的学习生涯和工作生涯都会有所受益。当然,每个单一的学生是无法在短短的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类专业课的学习与教育心理学课的学习的整合的,此时,合作学习就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教育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进行整合的研究主题,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这些主题,教师再提供平台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的收获将达到最大化,而教师在此过程中也会实现教学相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帮助。

篇6

关键词:对外汉语 声调 教学策略

1 现有声调教学模式的问题

1.1 缺乏对声调性质、发声方法的阐释。现有的教材只是指出声调的别义作用,对声调的性质及发声方法缺乏阐释。绝大多数留学生都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而非教材学会声调的,很多学生并不了解声调的发音器官以及声调的发音方法。可见现今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让学习者清楚的学习声调,对于声调缺乏本质的认识。

1.2 缺乏循序渐进的分层次教学。现有的教学模式从一开始的单音节教学、双音节教学,到后来的字词教学,都在词或词组层面进行,缺乏与固定语法结构、小句、句群相结合的分层次声调教学。完成语音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在词汇和语法教学阶段缺乏相应的声调知识、技能的进一步学习和训练。学习者的表达能力迅速提高的同时,声调的准确度和自然度止步不前,甚至反而有所下降。

1.3 难以和语言交际接轨。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学习者花大量时间练习无意义的音节,学会了声调的发音却无法马上运用到交际中去,错过了很多在交际中巩固提高的机会。在学会了汉语的四声、掌握了变调规则之后,学习者由于缺乏汉语语调的概念和训练,依然无法说出符合汉语语调规则的句子来。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实际交际之间脱节,这也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2 声调偏误的特点

声调的偏误有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留学生习得声调的规律,有效的提高声调教学水平。

2.1 声调偏误具有普遍性。首先,母语为非声调语言及母语为声调语言的两类学习者,学习汉语声调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误;其次,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声调时,四个调类均有偏误出现;再次,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声调偏误是具有共性的,比如阴平和去声容易混淆,阳平和上声容易混淆。

2.2 声调偏误存在个性差异。主要表现为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学习汉语声调的难易程度不同。泰国学习者偏误最严重的是一声和四声,而韩国学习者学习难度最大的是二声和四声。具体而言,声调的偏误出现在调域、调型、调值等各个方面,而以这些方面的综合性偏误为多。此外,时长方面也存在偏误。

2.3 双音节字组和语篇中的声调偏误有显著不同。在双音字组中美国学生学习阳平和上声要显著难于去声和阴平。而在语篇中,美国学生学习声调的难度顺序是阴平和去声要难于阳平、上声和轻声。可见,声调在语流中的习得情况和相对静态的双字调是完全不同的,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掌握了词调就可以顺利过渡到句子、语篇的声调。

3 声调教学策略

3.1 在获得声调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强化感性认识。首先,明确声调的声学特性和生理特性,获得关于声调的理性认识。声调的产生源于声带的振动,振动的快慢造成声调的高低。这些知识在对外汉语的教材中没有涉及,但对学习者正确掌握声调的发音很重要。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主要是成年人,具有一定的语音知识储备,具备较高的分析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声调的开始就让学习者了解这些知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通过发声训练强化声调感性认识。训练方式有:①调域训练。从平调练习开始,先练习五度平调11 22 33 44 55,然后练习降调,再练习升调,让学习者感受声带紧张程度在一个音节中的维持与变化。②调类训练。汉语的四个声调,无论以什么顺序练习,都应让学习者牢记声带的松紧变化方式,在练习中反复体会,以便培养发四声的正确习惯。

3.2 以交际为原则,分层次教学。交际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学习者语言能力的高低必须由各种场合的交际来检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以交际为目标,将交际原则贯穿于声调教学的全过程,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汉语交际能力讲授相应的声调知识,进行必要的声调训练,实现循序渐进的分层次教学。

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掌握汉语的单字调、变调规则、轻声等。编写发声练习材料时,应尽量采用交际中的常用词或词组,例如单音节材料可使用数字、姓氏、单音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双音节材料可使用简单会话用语,特别是回答用语等。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适当讲授这些音节的意义,让学生体会汉语声调的别义性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简单会话用语,教师适当挑选部分内容,讲授使用的场合,让学习者尽早开口、多说汉语。

中级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掌握句子中声调的变化模式,学会如何把声调和语气结合起来。这一阶段,学习者的词汇量不断丰富,语法知识逐渐积累,这时的声调教学应与词汇、语法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在学习生词时,巩固单字调、变调规则,在学习语法结构时,了解简单句及复句的分句中声调和语调的结合关系,以及不同句类的声调变化特点。针对学习者容易集中出现偏误的地方,安排一定次数的集中教学,如重音、疑问调等。

高级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学习语篇中声调的流畅表达,将声调内化融入语感中。这时,学习者已经能够运用汉语熟练地表达思想,如何运用声调流畅自然地表达是这一阶段的学习重点。一方面,帮助学习者找到自己的声调缺陷,进行个别辅导;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习者留意优秀的影视、小品、朗诵、演讲中的声调表现,通过大量的正面输入培养语感。通过这两点措施进一步改善学习者的语音面貌,提高对汉语声调韵律美的鉴赏能力。

4 结语

汉语声调教学的策略是对外汉语教学界一直关注的问题。声调教学的薄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声调研究的薄弱,对于声调在语流中的表现,声调和语调的关系问题,研究尚不充分。尤其是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语流声调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只有研究充分了,才能找到最为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对外汉语声调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宋益丹.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策略探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3)

[2] 赵金铭.语音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3] 关键.声调教学改革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

篇7

众所周知,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教的不仅仅只是语音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要求学习者通过声、韵、调的反复学习形成语言技能,其难度不言而喻。赵元任先生在著作《语言问题》中提到语音教学的重大作用,“最初对于音的本身的学习,是很费劲、很难的,对于以后学东西影响非常大。这个要是起头儿弄不好,只学个七成,以后所有的东西都打个七折。”所以,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不要只看到词汇和语法的核心作用,也要看到语音的关键作用,真正重视这个“起头儿”。因此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解决语音教学这个老大难问题迫在眉睫。

一、教师教学语言应用的策略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个言语交际行为过程,言语教学是主角,选用合适的语言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应尽量使用简单的词和句子,语速不要过快,让学生的知识接受过程有一个缓冲时间,学生会容易掌握;在提问问题时,老师应多用一些提示性和鼓励性的语言,刺激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此外,汉语语音理论知识中会涉及很多繁杂的专业术语,如声母、韵母、声调、音位等,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老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那些术语只会让学生模糊不清,望而生畏,这样不利于学生语音学习;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特别重视语言的力量,如教师可多用“我们”替代“你们”,用一句“我们一起来读”可以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让老师更有亲和力,学生更愿意与老师一起去学习,这样会事半功倍。

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实践中,教师只使用言语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与把握语音的准确发音,老师往往要辅以非言语教学,如体态语,这样才能更好地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思,学生也会更好理解。例如在教声母与韵母发音时夸张的口形演示并让学生集体模仿;在教声调时,用手势展现声调的升降变化等,用这些体态语贯穿整堂课,即使学生听不明白老师的语言,也可以通过老师的体态语,大致明白老师让他们做什么,可以很直观地掌握知识要点。此外,还可以借助一些教学手段,如实物、图表图像、音频视频等配合言语教学,这可以让一堂枯燥无味的语音课上得轻松活泼,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讲解教学内容的策略

对外汉语课堂语音教学内容重要而又繁杂,教师教授语音知识要讲究一定的策略与方法。

(一)教学层次清晰,由易到难,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在语音教学中,教学内容有声母、韵母、声调等,老师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如何从整体上有个教学框架至关重要,使用科学的教学次序会让学生更加容易学习。如在单元音a、o、e、i、u、ü中a、i、u发音相对简单,其次是e、o,最后是ü,老师在语音教学中可以由易到难,先教a、i、u,再教e、o,最后教ü。再如教声调时,对于外国学生而言,第三声214调发音很难标准,而在日常汉语交际中其实一般的第三声很少是214调,常常接近212,所以在教第三声发音时,可以先教我们常用的212调第三声,再和学生说清楚标准的第三声应该是214调,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不会那么吃力了。

其实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拟定一个语音教学系统框架,首先教单音节韵母,其次教声母,再教声韵相拼的音节,接下来教复音节,最后再将复音节与声母相拼教学,教师将所有的字母制成一个坐标,横轴是韵母,纵轴是声母,位于坐标中的点便是声母与韵母相拼的音节了,这样老师教学思路清晰明了,学生也一目了然,对语音学习也不会因为理不清头绪而畏惧,一举多得。

(二)对比教学,直观明了,加强记忆

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为了学生记忆深刻,老师往往会或多或少地使用到对比教学,包括汉外对比教学和汉语内部对比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来自不同国家,语音与汉语都有差异,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母语的语音系统与汉语语音系统对比进行教学,如在教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发清辅音时,可将汉语清辅音与英语的发音部位相近的浊辅音作对比教学。此外,在语音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通过板书演示将音节与汉字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节与汉字书面形式的差异;在字母发音教学中,将学生易混的b、p以及g、k等作对比教学,加深学生的记忆;在教授汉字时,将汉字与英文作对比,如“一”就是one,让学生意识到汉字比英文还要简单,消除了学生学习汉字的恐惧心理。

(三)反复操练实践,突出难点,注重自觉模仿,及时纠正错误发音

语音教学中反复操练的作用不可小觑,教师应以学生反复操练为主,辅以必要的理论知识讲解。赵金铭(1998)提出“发音是一种发音器官的机械作用,掌握发音技能,必须经过反复模仿与操练。”因此,在语音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反复示范正确的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指出易错和易混的发音,然后让学生模仿,激发学生加强自觉操练,此外教师也要重视词和句子的发音训练,学生在反复语音操练过程中,就会自觉地把语音知识转化成语音技能。在学生反复模仿与操练中,老师要仔细听辨学生的发音,及时纠正错误的发音。

三、结语

对外汉语课堂语音教学是一项重要而又繁杂的工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高认识,对语音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语音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会事半功倍,可以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学习,在轻松的状态下吸收知识,有利于枯燥无味的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展开,从而推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因此,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策略的研究与探讨越显重要和紧迫。

参考文献:

[1]W﹒F﹒麦基.语言教学分析[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2]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赵金铭.语音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88.

[4]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二语习得 环境论 对外汉语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28-01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其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的范畴。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从本质上来讲,它与中国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同,也与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不同;它具有语文教学和外语教学的双重特征。目前,大多数高校内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都局限于课堂之内,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交流,无法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学习汉语、体会中国文化。这样一来,留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汉语知识在课下缺少了使用的机会,同时也使对外汉语教学忽略了得天独厚的汉语大环境和隐性课程的作用,没能够发挥在中国国内学习汉语的优势。

二语习得指在自然情况下或者在指导下有意识的学习或者无意识的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种语言。因此,二语习得包括日常交际的习得和课堂教学的习得。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二语习得理论来指导教学,对于改革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二语习得环境论概述

根据二语习得环境论,对于生物的发展,后天经验比先天因素更重要。早期提出的环境论是以刺激反应理论为基础的,它认为语言是一套行为习惯,语言习得则是这种行为形成的过程。近期,环境论又提出“文化迁移模式”,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受社会和心理上同本族语者之间距离的影响[1]。该理论强调了外部环境对于知识学习的影响,除了学生个体所具备的先天条件之外,后天培养同样是决定个体知识能力的重要原因。

此外,隐性课程理论中也提及环境对于学习者知识习得的重大作用。隐性课程是对显性课程而言的课程, 是指计划外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学规定接受的课程以外所受教育, 即学生在学校的教学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经验,是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并不为学生意识到的一种教育影响。它主要通过学校物质环境、人际环境与文化环境来提供教育功能。[2]

2 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

根据前文提及的二语习得环境论和隐性课程理论涉及的环境对语言习得的作用,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和创设合适的情景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

2.1教学过程中模拟现实情境

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教师帮助留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汉语知识。他们的汉语学习知识体系呈现出阶段性和系统性, 需要学习汉语的发音、字、词、句甚至语法,这些内容由不同的课程和教材来承担。上述的分类方式有别于语言的自然习得状态,留学生会产生对于厌倦感,影响学习效率。

教师应当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和任务融入模拟的现实生活情境之中,使得学生在与现实生活相似的状况下,感受汉语环境,自然地认识汉语和中国文化。留学生的汉语基础普遍较弱,只有恰当淡化枯燥的语法知识和远离生活的抽象内容的讲授,加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才能使得留学生保持学习汉语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做游戏、编对话等活动来帮助学生模拟生活场景、练习汉语。

2.2帮助学生加入中国人的生活

要培养一个人的语言能力,除了关注语法、句式方面的内容外,更为关键的是语言的实际交际能力。提高留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只有让他们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大量接触、使用汉语,这样他们才能够习得最符合中国人习惯的语言。因此,在留学生日常生活管理中,应该注意帮助他们多与中国学生或者普通的中国民众接触,加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去,而不是将他们隔离在单独的留学生楼里。如果能够打破留学封闭的生活,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在课堂之外使用汉语的几率,从而增强他们的汉语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留学生编入中国学生的宿舍里居住。这样的生活可以使汉语不断刺激留学生,语言的学习便融于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生活里,于是学习语言的活动不再只是课堂的任务,不再受到上课的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将被汉语气氛所包围,汉语就能够始终刺激他们,为他们学习汉语的日常表达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2.3多为留学生创造参加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机会

学校应多组织留学生参加中国学生的校园活动,让他们多接触汉语环境和文化,以便使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扩大。另外,中国学生的活动可以对留学生起到因材施教和提高学习汉语兴趣的作用。课外轻松活泼的文体活动丰富了留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加强了他们与中国学生的交流沟通,增强他们的汉语使用能力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在课外活动中,留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能够不断地锻炼和检验,也就有了提高的机会。

此外,留学生如果有机会接触校园以外更广大的社会,参加更广泛的社会活动,能够激发起他们积极使用汉语和适应文化的热情。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需要了解和适应该种文化,了解该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模式以该语言涉及到的风俗习惯等。因而,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适应程度就决定了他们对汉语的掌握情况。教师需要帮助他们尽量多接触和适应中国文化,减少因为文化不同造成的语言障碍,组织留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例如购物、旅游等,可以让他们在真实的场景中体验中国文化,提高汉语交际能力。

3 结语

研究二语习得理论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师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更加胜任自己的工作。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以二语习得理论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 为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使教学符合语言的习得规律, 以便达到改进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贺学贵.高师英语专业语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个案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1,32(15).

[2]齐标.隐性课程在英语教学中的开发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5(6).

篇9

关键词: 惯用语 偏误 对外汉语教学

一、留学生掌握惯用语现状分析

惯用语数量十分多,它可以侧面反映一个汉语习得者掌握现代汉语词汇丰富量的程度。在语言学中,涉及一个关于经济性原则的概念。所谓经济性原则,就是指在语言的自然发展运用过程中,本着经济性的原则,冗杂多余的词汇会逐渐消失[1]。按照这一原则,汉语中的惯用语肯定是存在细微差异的,以便满足各种语境下语言的需求。但是,惯用语的具体使用非常复杂,这就给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增添了很多困难。虽然关于惯用语使用的相关词典与方法众多,但是由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惯用语教学展开研究分析,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因材施教,针对留学生汉语学习中实际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差异性的教学。

(一)惯用语自身的特点

惯用语与歇后语、谚语区别不大,除了汉语的基本的意义之外,大部分都包含感彩,这些感差有差异,从而造成很大差别。惯用语教材和工具书的编排不当,很容易造成学习者的心理排斥,更严重的会导致学习厌恶感,所以有些工具书不仅不利于惯用语学习,反而会让学生疏于使用惯用语,或者一使用就出现偏误,越是偏误越要回避,结果恶性循环。“遇到困难要乐观,不要钻空子”。这个偏误用例中汉语学习者其实真正想用的是“钻牛角尖儿”,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时想不出“钻牛角尖儿”这个与句意相贴合的惯用语,只是想到了形式上差不多的“钻空子”,自我感觉“钻牛角尖儿”“钻空子”有共同语素,把二者等同起来,结果把“钻空子”替代了“钻牛角尖儿”,产生了偏误。

(二)缺乏适当的语言环境

汉语习得者来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和母语背景,在汉语学习中,他们的思维往往会以根深蒂固的母语为中心,由于新的语言和新的文化也会给他们带来极大冲击,因此在语言学习上会带来影响。

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对于学生听不懂地道惯用语,便会使用最通俗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回避惯用语。比如教师会说:“平时课后要及时复习,不要等到考试才念书念到很晚。”还有些教师为了授课省事省力,坚持认定留学生不使用惯用语,在教学上只是简单介绍惯用语语义,充其量搭配一个例句,便结束了惯用语的教学。惯用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性被极大忽略。教师的刻意忽略同学生的求知若渴形成了一对矛盾,学习的不透彻诱发了偏误。而且汉语惯用语的语用色彩和特征只有在日常交流中中有助于被高效吸收与利用,在不断错用中能习得正确用法[2]。

二、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策略

(一)创造具体的语言环境

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我们对惯用语的使用无可厚非,但如果将这些用法一次性地全部传授给学生,则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要结合语境,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所谓“精讲多练”,就是说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就惯用语进行讲授的时候,要讲得精、讲得细,并要求留学生在造句中反复练习、比较,以求真正把握惯用语的使用。我国的李吉林受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启发,创立了情景教学法进行语言教学,效果显著[3]。比如常用惯用语还有“打交道”“唱主角”“开绿灯”“磨嘴皮”“碰钉子”“敲警钟”“煞风景”,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得到强化。

(二)反复强化练习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根据遗忘曲线的作用,很多留学生当时已经掌握的同义词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消逝可能会忘记。因此,及时复习非常必要。这种复习包括在对外汉语课堂上的重复和对外汉语教师与同学们的日常交流等。

及时复习、反复再现在汉语学习中至关重要。在调查对外汉语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时,我们发现,很多昨天已经讲授清楚、留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在第二天的课堂提问上,往往表现得不理想。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无止境的回环往复的过程,及时的复习很重要,对于留学生学习汉语更是如此。留学生可能当时确实听明白了,但是随着新知识的讲授和时间的推移,可能当时明白的又忘了。因此,及时的复习和反复操练十分必要。对外汉语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回顾、课下交流深化、布置相对应的作业的方式加强留学生对同义词的辨析的应用。

在实际的对外汉语课堂上,什么时候会涉及惯用语,怎么样进行惯用语的辨析,对对外汉语教师提出新的挑战。对外汉语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用丰富的储备应对多变的课堂。

三、结语

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惯用语根植于民间,在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都被广泛使用。迄今为止,很多对外汉语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以自己的实际教学经历积累了丰富的惯用语教学的经验,为后来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教学提供了思路。本文的研究还有许多不妥当、不完善的地方,因为惯用语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词汇的学习中非常有帮助。笔者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有限,对于惯用语的研究所涉及的只是皮毛,希望随着教学的深化,以后会有更多、更深的体会。总之,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的教学还是要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加以总结体会。

参考文献:

[1]张婧.留学生习得易混淆双音节动词偏误分析及相关教学对策[J].南昌大学,2009.

篇10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合作学习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上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对外汉语专业在迅速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正如火如荼地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发展时间短,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 对外汉语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具有实效的教学理论与教学策略体系。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由于它在改革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业等方面效果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几乎节节课都使用这种教学方式。殊不知,任何一种教学理论都有着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合作学习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

在课堂教学中, 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在学习方式中表现得比较突出,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片面地追求合作学习的外在形式,忽视了合作学习的目的、动机和学习过程。这种状况在课堂上的主要表现之一是, 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整体设计,往往根据对合作学习肤浅的理解,采取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吸取合作学习的形式,忽视它的基本内涵。这种合作学习在表现上看是按照合作学习的操作程序和步骤来进行的, 但实际上与合作学习要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相差很远。从而达不到教学内容。

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能。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合作学习中教师课堂调控技巧的缺失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课堂噪音过大。在课堂上教师刚宣布合作学习活动开始,学生就开始大声讨论,课堂上噪音很大,教师根本听不清楚学生在说什么, 并且教师并不清楚外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这样的合作学习,从表面上看是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实际上是一种近乎无效的学习,甚至是在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取得的学习效果微乎其微。

二.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意识不清

(一)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认识不足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文化战略的高度看,对外汉语教学能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的软实力。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领导在发展对外汉语教学时,往往只关注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外汉语教学更深远的意义,因为对于对外汉语教学重视不够。不仅领导如此,教师也如此,很多负责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不重视学科理论建设,不重视整合各学科的力量来为建设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服务。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尚未成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还不是一个独立学科。

(二)对外汉语教学过于程序化

缺乏趣味性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模式,基本上是套用向非英语专业学生教授英语的模式,没有注意到汉语的独特性,结合汉语的特点和文化背景进行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巧缺乏,整个教学过于程序化,而缺乏趣味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没有注意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统一性,没有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三)国内对外汉语教材的质量不高

缺乏实用性强的教材国内对外汉语的教材虽然有很多,但是整体质量不高。一些基础性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太过随意,科学性不足,缺乏统一的规范,很多内容都是对经典教材内容的重复,缺乏突破与创新。而相关的中高级教材又十分缺乏,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

(四)教师数量不足,相关教师的素质偏低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素质的高低,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正蓬勃发展,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而相关教师的数量则严重不足。对外汉语教学教师不仅数量不足,而且在任教师的素质又明显偏低,很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仅仅因为会中文,能讲普通话而担任此职,他们缺乏专业背景和教学能力,这使得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参考文献:

[1]邢守宝.“五部三环”目标教学法初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2]吕定刚.目标教学法的初步尝试[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