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面临的困难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经营面临的困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积极应对今年以来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和粮食市场形势,指导国有粮食企业进一步做好经营管理工作,2010年12月15日至16日,国家粮食局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了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座谈会。会议认真分析了今年以来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及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情况,研究和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北京、河北、黑龙江等20个省(区、市)粮食局分管财务工作的负责同志、财会处长及部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工作联系点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国家粮食局副局长任正晓同志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受通胀预期增强、灾害天气频发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粮食购销形势错综复杂,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面临较大压力。在此背景下,各级粮食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和粮食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指导,抓好粮食购销和产业发展,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1~11月,全国国有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粮食2191亿斤(贸易粮,下同),收购量占全社会收购量的46%1销售粮食3401亿斤,同比增加464亿斤,为企业减亏增盈奠定了基础。全国纳入统计的国有粮食企业实现统算盈利40.09亿元,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统算盈利35.89亿元。北京、天津、河北、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云南、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等19省(区、市)实现了盈利。据各地分析,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国国有粮食企业仍将保持较高盈利水平。
会议指出,尽管今年以来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但部分省份经营状况有所反复,进一步做好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尤其是通胀预期增强,加上我国粮食区域性、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加剧了市场粮价波动,国有粮食企业经营面临较大市场风险;基层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自主经营仍比较困难,企业减亏增盈的基础还不牢固等,需要各地高度重视。
会议要求,各地粮食部门要高度重视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准确分析和把握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粮食流通形势,在不利中化解困难,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尤其是在通胀预期增强、多元主体入市竞争激烈、粮食市场秩序面临冲击的复杂时期,要切实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要进一步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指导,继续解决国有粮食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减轻企业负担;贯彻落实电[2010]20号等文件精神,指导企业抓好粮食购销,带头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带头维护粮食收购市场秩序,带头维护粮食市场价格稳定;推动企业继续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增强竞争能力和经营活力;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为企业经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篇2
关键词:文化风险 并购 文化审慎 管理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跨国经营和并购活动日益频繁,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外来竞争以及多元文化的冲突,所有的管理者都需要用全球化观念来考虑本企业的经营与管理,都要考虑文化差异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是否重视跨文化管理正在成为影响现代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如何正确认识和识别企业经营中的文化差异与风险并积极采取应对策略,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是现代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文化因素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关于文化的概念最早定义来自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他认为文化是指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类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在跨文化管理产生以前,关于文化及文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研究仅限于文化人类学家。在企业界,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化环境与公司决策的相关性,但在国内经营环境中,很少有企业把它作为一个主要的因素加以考虑,管理学界也很少注重文化的研究。然而经济全球化趋势推动了企业界和管理学界对文化与经营管理关系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
(一)霍夫斯泰德的理论
20世纪80年代,随着霍夫斯泰德提出民族文化的四个维度以来,文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霍夫斯泰德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提出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群体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区域和国家的这种程序互有差异,这是因为他们的“心理程序”是在多年的生活、工作和教育环境中形成的。群体本身无法感受到自身文化,文化需要比较才可以显示出各自的特色。霍夫斯泰德提出了描述和表征民族文化类型的四个维度,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的数量与质量。他对40个国家的文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其成果有助于管理者认识民族文化的差异。
(二)特龙彭纳斯的理论
上世纪90年代特龙彭纳斯对工商管理活动中文化的多样性进行研究,提出关于民族文化分析的七个维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普遍主义认为可以对“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加以界定,并总是可以据此加以运用;特殊主义则与此相反,在特殊主义文化中更看重关系和环境的特定责任,不很看重抽象的社会符号。从这一维度来看文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普遍主义主张普遍地按规则和程序去做以保证公平和一致性,特殊主义鼓励灵活性以适应特殊情况的要求。
个人主义与公有主义。个人主义鼓励个人的自由和责任;公有主义鼓励个人为群体的利益而工作。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崇尚个人成就和独立承担责任,而在公有主义文化中决策经由代表传回组织后再决定,人们崇尚集体成就,集体承担责任。
情感内敛与情感外露。不同文化对表达情感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在北美和西北欧,商业上的关系是典型的工具性关系,情感被认为是干扰。其前提假设是我们应该类似机器一样,以便使其运转更有效。但是在有些文化中,商业是个人的事情,人的全部的情感被认为是恰当的。
具体专一与广泛扩散。在专一型文化中管理是与报偿相关的目标和标准的实现,私人和公务上的日程是彼此分开的;在扩散型文化中管理是一个不断改善的过程,而且质量也借此得到改善,私人的和公务上的问题彼此渗透。
成就与归属。成就主导文化要求对人们依靠技能取得的成就给予回报;归属主导文化尊重人们基于以往经验的身份和地位。
对时间的态度。各个国家看待时间的方式也不同。在一些国家,人们过去取得的成绩并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他们为将来制定了什么计划,而在另一些国家则与此相反。这些是对公司活动会产生很大影响的文化差异。在一些文化中时间被认为是以串联着不同事件的直线方式向前流逝的,其他的文化把时间看作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以环形方式在运动,这造成了在制定计划时实行的战略、投资、对国内培养人才及引进人才等方面的看法上有很大差异。
对环境的态度。对环境的态度方面也可以发现重要的文化差异。从其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来看,内控型文化主张将精力集中于我们擅长的事情上;外控型文化主张要适应顾客的要求。特龙彭纳斯在比较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每一维度的两个对立面如何走向协调的方法,并将其归纳为具体的经营技巧和管理技巧。特龙彭纳斯的研究表明,文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是广泛、具体而深刻的,不仅影响到产品的销售,而且影响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决策方式、领导风格、管理技术应用、信息沟通等一系列活动。
文化风险的成因与根源
在探讨文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时,人们多运用“文化冲突”这一概念,本文中笔者运用“文化风险”的概念旨在说明文化这一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给企业经营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赫斯切认为文化风险产生于那些追求全球投资战略的公司。因不同的社会习惯而存在的产品市场差异,使人们难以预测哪种产品会在外国市场上受欢迎。他举例说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早餐麦片极受欢迎,是最盈利的行业之一。但是,在法国、德国、意大利以及其他很多国家,早餐麦片就不怎么受欢迎,利润也不高。企业经营中的文化风险直接作用于产品和市场,从其成因来看,文化风险则存在并作用于企业经营的更深领域,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跨国经营活动引发的文化风险
跨国经营使企业面临东道国文化与母国文化的差异,这种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着管理的实践,构成经营中的文化风险。在一种特定文化环境中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应用到另一种文化环境中,也许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公司、企业跨文化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大量跨国公司的出现使一个公司内部的跨文化经营管理活动大量增加。由于文化不同,跨国经营管理中产生了许多误会和不必要的摩擦,影响了公司工作的有效运行。如20世纪70年代肯德基首次进入香港市场的失败,迫使其重视和利用文化因素,注重将自身产品和服务与当地民族文化、地区文化结合。正如英国市场营销专家史狄尔先生所评价的:“当年家乡鸡进入香港市场,是采用与美国一样的方式。然而,当地的情况,要求它必须修改全球性的战略来适应当地的需求。产品的用途和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影响,食物和饮品类产品的选择亦取决于这一点。当年的鸡类产品不能满足香港人的要求,宣传的概念亦不适当。”文化因素是各国企业特别是跨国经营企业走向经济全球化时面临的巨大挑战,企业必须具备识别和处理文化风险的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企业并购活动引发的文化风险
并购活动导致企业双方文化的直接碰撞与交流。近年来企业并购活动异常活跃。以我国企业为例,既有一国之内的企业并购,也有跨国并购,如海尔自1995年兼并青岛红星电器,到1998年底总共成功兼并了18家亏损企业;2004年年末,联想以17.5亿美元的价格并购了IBM公司的PC业务。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企业累计以并购形式发生的对外直接投资,从1988年到1996年年均仅有2.61亿美元,从1999年开始,并购额逐年增加,2003年达到16.47亿美元。企业并购能够更有效地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然而并购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在并购活动中许多企业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金融财务和法律方面,很少关注组织文化可能带来的问题。而许多并购案例证明,文化整合恰恰是并购过程中最困难的任务。尤其对于跨国并购而言,面临组织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双重风险。因为一个组织的文化是其所有成员共同遵循的行为模式,是保证其成员的行为能够确定地指向组织目标的某种思想体系,如果一个组织之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文化,对于任何一个成员来说,识别组织的目标都将是困难的,同样,在为达成组织目标而努力时,判断应当针对不同情景做出何种行为也会是困难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组织的价值观直至其行动惯例都会是模糊不清的。所以企业并购活动中,如何正确评估所面临的文化差异的基本特征及风险,探询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是企业并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三)组织内部因素引发的文化风险
组织文化的变革、组织员工队伍的多元文化背景会导致个人层面的文化风险。越来越多的组织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招募员工,广泛开展跨国跨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往来,从而使组织内部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与决策方式不断面临冲击、更新与交替,进而在组织内部引发多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即使没有并购和跨国经营,企业也会面临组织文化与地区文化、外来文化的交流问题以及组织文化的更新问题。所以,由于员工队伍多元化、组织文化变革等内部因素引发的文化风险虽然不如并购和跨国经营中的风险显著,但由于其具有潜伏性和持续性,也会给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十分重要的影响。
文化之所以会构成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其根源在于文化差异。特龙帕纳斯在分析文化的概念时认为,社会互动或有意义的交流,以人们相互交往前就存在处理信息的共同方式为前提,它们对于跨文化经营与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交流双方相互依赖,因为他们共同构成了一种相关联的意义体系:一个群体对一种情境共有的解释。在经营管理中进行有意义的互动要有一个绝对的前提,即存在共同的预想。当交流对象的预想一致时,双方对其意义便有了相同的理解。一种特定的组织文化或职能文化不过是群体若干年来在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时形成的自我组织的方式。文化通过人们期望的和归结于环境所共享的意义的不同而相互区别。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继承性。每个国家、地区、组织甚至每个人都是一个文化系统。所以当各种文化系统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相遇时,这种文化差异便潜在地构成了无法避免的文化风险。企业经营中的文化风险若不加以控制和规避,会酿成文化冲突并导致决策效率低下、组织涣散、沟通中断,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最终可能使企业走向衰败甚至灭亡。因此,企业必须积极面对文化风险,制定正确的风险管理策略。
企业文化风险的管理策略
(一)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不仅是影响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且对促进企业文化的变革具有重要作用。所谓文化整合,就是指组织要适应外部环境、社会文化氛围、组织制度的变化,将构成组织文化的各异质文化要素统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对于企业具体的并购活动而言,通常采用的文化整合策略主要有:注入型,如海尔经常采取注入式的文化整合模式,在并购活动中第一步是“克隆” 海尔文化及其管理模式,使被兼并企业了解、适应,直至自觉按照海尔的组织文化和管理模式进行思考和行动,从而激活“休克鱼”,使其与海尔集团融为一体。融合型,并购双方认识到构成组织的两个或多个文化群体的异同点,但并不是忽视或压制这些文化差异,而是通过文化间的相互补充和协调,形成全新的统一的组织文化。促进型,当强文化与弱文化相遇时,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强文化吸收弱文化中合理的部分,并做出适应性调整,使原有的文化功能更加完善。隔离型,在跨国并购中,若双方文化背景和组织文化风格迥然不同,甚至相互排斥或对立,在文化整合的难度和代价较大的情况下,正确识别文化差异,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保持双方文化的独立性。
(二)跨文化培训
进行跨文化培训是跨国经营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业务活动中规避文化风险的有效工具。为了加强员工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反应与适应能力,促进不同背景的员工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必须进行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对对方民族文化及原组织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的培训;语言培训;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对对方先进的管理方法及经营理念的培训。通过跨文化培训不仅可以规避文化风险,而且可以提高决策效率、促进信息沟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三)文化审慎法(Cultural due Diligence)
文化审慎法主要用于对企业并购中的文化风险进行评估,它包含五个步骤:第一是收购前筛选,主要任务是组建文化审慎小组来收集目标企业文化物件、价值观和假定方面的信息;第二是宣布收购后的综合性文化测评,即在第一步基础上对双方企业的组织文化、经营方式等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第三是认知冲突、风险、机会和成本,根据第二步所收集的综合信息,测量两家企业的文化差异,确定这些差异带来的风险和成本;第四是设计并实施合并后的行动计划,主要任务是选择并实施文化整合的具体策略;最后是合并后对所发现事实的监控和证实,这个阶段文化审慎小组要继续关注并排解企业文化问题,监控整个并购过程的有效进行。
篇3
一、企业金融风险相关概念
(一)企业金融风险的含义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盈利,而置身于全球化市场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承担风险是无可避免的。金融风险是企业在长期运营中所遇风险的一种,其具体含义是指,限定在企业中所发生的金融风险,是利率、证券价格和汇率等金融变量发生的非预期变动。企业金融风险事件涉及到三种,即经济、政治、社会事件,它们分别指的是在经济。政治、社会具体事件发生之前企业无法提前预知的金融变化。严格说来在这三类风险事件中,只有经济风险才能说得上是一般意义上的金融风险。
(二)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及其联系
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环境诱因会导致产生性质不同的风险类。以《企业风险管理》所明确划分的类型来看,可以把企业金融风险分成七种,其一,市场风险,这是指由于交易对象违约,不顾法律义务产生的风险;其二,流动性风险,即在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出现资金紧缺情况,导致无法正常支付的风险;其三,结算风险,它是指一种因交易的商品或付款未按时收到导致的风险;此外,还有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和违规风险、运行风险三种。
至于各种不同的企业金融风险之间存在何种具体联系,则需要一分为二,加以论述。首先,各种风险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是相互独立存在的。然而,在经济发展加快的作用下,各种风险逐步被动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发生一种风险衍生发展成其他另外风险的现象也并不少见。企业的声誉会受到所有其他风险的影响,而所有的风险都会受到运行错误的影响。
二、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及其影响
(一)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
说到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首先需要谈到企业的汇率风险,它指的是公司的盈利和市场价值可能面临因汇率变动而引发波动的风险。具体而言,又可以细分为交易风险、转换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类。第二点,是利率风险,其含义指的是借贷双方在遇到利率升降变动剧烈的情况时,可能随之变动的风险。
(二)金融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社会的快速进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政治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已经引起了各方面人士的注意。越来越广泛的经营范围,给企业带来许多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增加了发生金融风险事件的机会,给置身于其中的各个现代企业造成了极其大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增加了经营成本和经营决策的难度。
三、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
(一)金融风险识别
企业置身于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遇到金融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最能减少风险带来损失的措施就是加强风险识别。只有科学地辨别出了所受风险属于哪种具体形态,才可以对症下药,解决风险困难。
(二)金融风险衡量
经过前文所述的风险识别,便是据此做出科学的决策。企业应该在决策前期,就对风险加以分析,判定随之而来可能出现的风险状态,并对比各类风险孰轻孰重,把握住最可能给企业带来最大损失的风险类型,把握时机,优先控制解决。
(三)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管理,要求首先了解风险的数量和程度。企业遇到的风险越较,且其波及的企业经营领域越广,就越需要重视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其次,是分析企业自身风险管理的能力与条件。从分析企业内部的资金实力、人力资源等等方面入手,如果内部能力欠佳,可实行风险委托管理。第三点,考虑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判断金融衍生市场是否发达等。第四点,则是测算风险管理的成本,必须保证风险管理的成本低于所获得的利益。
四、衍生金融工具与企业金融风险管理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以及风险因素
企业在处理其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如果对相关的衍生金融工具有清楚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恰当运用,无疑可以帮助解决金融风险管理问题。首先,需要明确衍生金融工具的五个性质,即杠杆性、融资性、高风险性、虚拟性、表外性。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影响
只有严格遵守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规则和交易制度,避免一切的不适当运用,企业就能够克服由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引发的甚至是所有的各类金融风险,企业通过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可以使企业对套期保值能够顺利进行。
篇4
关键词:资金管理;施工企业;控制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扩大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是企业进行施工的重要价值基础,被称为企业经营的“血液”,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有效的资金管理和控制能够降低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因此,企业要将资金作为企业经营的重点进行管理,加强施工企业资金管理和控制能力,提高企业营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稳健发展。
一、施工企业资金管理和控制的概述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对建筑业施工环节的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该行业的稳健发展。施工企业应当加强资金管理和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一)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特点
与其他企业相比,施工企业经营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经营范围分布广,施工企业项目分布范围较为广泛,遍布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不便于企业总部对企业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增加了企业资金管理的困难;二是企业资金投入量较大,与其他企业相比,施工企业的产品为施工项目,施工项目生产周期较长,占有资金量较大,这样不利于定期对施工项目进行资金结算,只能根据施工进度进行结算,给企业资金管理带来挑战,易于造成管理漏洞;三是企业财务风险较大,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垫支施工成为施工企业的主要竞争手段之一,施工企业需要自行筹集大量资金垫支施工,造成施工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较高。
(二)施工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意义
资金是企业经营的“血液”,企业缺乏资金会促使企业不能及时支付购买施工材料的价款,或者不能及时偿还贷款,致使企业信誉降低,给企业带来无形或者有形损失。加强施工企业资金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管理能力,降低施工成本,提高企业营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一,提高企业管理能力。施工企业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强资金管理和控制能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另一方面说,企业价值可以分为物质流和资金流,加强资金流控制能够有效地对企业整体经营进程进行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第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企业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所引起的风险,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偿还到期债务需要有充足的资金,资金“断流”会给企业带来严重影响,致使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影响企业信用,或者企业遭受罚款。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和控制,能够增强企业现金流的稳定性,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第三,提高企业营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资金是企业经营的必要价值基础,是企业的“血液”及生产经营的重要价值基础,资金的合理分配能够提高企业价值,特别是在当前环境下,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企业只能从自身提高企业经营获利能力,而资金管理水平能够有效代表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企业对资金进行管理和控制能够有效地减少企业资金浪费,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强企业获利水平和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当前施工企业资金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施工企业资金管理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施工企业资金管理意识不足,企业资金管理体系不健全,施工时垫支资金现象较为严重,工程账款回收不够及时,坏账比例较高等,这一系列问题会降低企业经营利润,影响企业获利能力,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企业资金管理意识不足,不能有效地对企业资金进行控制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施工企业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企业资金管理和控制所有问题的源泉。大部分施工企业领导缺乏资金管理观念及知识,致使企业资金管理水平不能得到实质性提高。一般来说,财务管理部门是资金管理的重要部门,许多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人员缺乏相关资金管理知识,不能有效地对资金进行分配,资金使用目标制定不合理,资金筹资方式不科学,缺乏完善的资金预算体系,这一系列问题的源泉都是企业资金管理意识不足,降低企业资金管理和控制能力。
(二)企业资金管理体系不健全,影响企业资金管理能力
资金管理体系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任何一个环节控制不严,就会带来资金管理漏洞,给企业造成大量损失。资金管理体系包含部门设置、人员责权利分配、资金控制标准等一系列内容,而当前大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企业在资金管理过程中顾此失彼,造成资金筹集不科学,资金分配不均等问题。资金管理体系还包括绩效考核方面,企业对责权利分配不合理会致使企业出现资金管理发生问题时无人负责的现象。另外,资金管理还包括信息沟通方面,若企业沟通机制不健全,即使企业资金管理体系其内容较为健全,也会致使资金管理体系不能为企业员工所熟知,资金使用结果不能得到有效反馈,这样会影响企业资金管理能力,降低企业资金管理水平。
(三)企业垫支施工现象较为严重,资金回收不及时,降低企业获利水平
当前市场竞争环境下,施工企业面临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施工企业为了增加市场份额,通过各种对自身可持续发展不利的竞争手段,垫支资金施工就是其中之一。在投标过程中,施工企业竞相垫支施工,或者尽量降低投标金额,争取获得投标工程,由于施工企业议价能力较低,垫支资金施工加大了施工企业经营成本,进一步降低施工企业的经营利润。再者,施工企业在建筑产品供应链中面临弱势地位致使企业应收账款比例及金额较大,大量的应收账款拖欠增加了企业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可能使企业面临大量的坏账,降低企业毛利率。因此,这种垫支资金施工及延长资金回收期的经营方式,增加了企业施工成本,降低企业获利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四)企业资金分散程度较高,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同其他一般性企业相比,施工企业具有其特殊性,其生产的产品为大型的施工项目,项目分布范围较为广泛,致使企业资金分散化程度较高,给企业资金管理带来困难。施工企业项目分布较为分散,资金投资较大,企业一般采取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如同“山大王”,对自己负责的项目有完全的话语权,而企业总部难以对分布在各个地方的资金进行实时控制,企业资金分布较为分散,在各个地方的账户的资金独立运行,造成大量的闲置资金,并且这些闲置资金投资收益率较低,低于企业集合资金优势,同时闲置资金也增加企业银行贷款成本,降低企业施工毛利率。
三、提高施工企业资金管理和控制能力的手段和方式
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强企业资金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控制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因此,施工企业应当关注资金管理的重难点,提高企业资金管理能力。
(一)转变企业资金管理观念,提高企业资金控制意识
管理者能够起着向导的作用,有效地影响基层员工的行为,因此,企业应当首要加强管理者的资金管理意识的培养,定期对管理者进行培训及教育,提高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及技能,强化管理者资金管理意识。再者,财务部门是资金管理的主要部门,企业应当完善对该部门的人员选拔机制,提高该部门人员素质。企业应当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管理者及全体员工的资金管理意识的培养,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水平。
(二)完善企业资金管理体系,规范企业资金管理行为
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在提高资金管理意识的基础上应当努力完善企业的资金管理体系,资金管理体系与标准是企业员工进行资金管理的准绳,企业应当从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及回收各个方面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同时应当对各个部门的责权利进行细分,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实行资金的分级管理制度,各个部门及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资金的权限进行审批及使用,防止企业人员滥用资金,减少企业资金浪费。企业应当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对于资金使用超支及越权审批的情况应当给予处罚,对于节约资金的人员进行奖励,保证企业全体员工积极行使资金管理的职责。再者,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信息传递制度,将企业的资金管理规范在企业内部予以沟通及披露,让全体员工接受并付诸行动,增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及主动性,规范员工资金管理行为。
(三)完善投标体系,加快工程账款的回收
企业应当完善投标体系,对于即将投标的工程,进行细致的项目施工可行性分析及可接受性分析,并分析该项目对企业战略实施状况的影响,避免向不能给企业带来经营利润或者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项目投标,促进企业制定合理的投标金额。再者,企业要尽量降低垫支施工资金的比例,加快欠款的回收,提高项目的投资收益率,企业应当加强对应收工程账款的管理,按照账龄分析方法对拖欠工程账款的企业提高催收力度,及时跟踪债务人的财务状况和信誉状况,减少企业的坏账损失,增强企业项目投资收益。
(四)建立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增强企业资金的规模效应
施工企业的项目分布较为广泛,各个施工地方的零星资金较多,如若将资金的控制权放在各个项目负责人手中,则这些零星资金会增加企业的银行利息,降低企业收益,因此,企业可以对项目的这些零星资金采取集中管理模式,集中对资金进行管理,促使企业各个项目之间的资金能够自行调整余缺,降低企业银行存款基数,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企业应当严格规范各个项目的开户资金管理,统一对这些账户进行监控,增强企业资金管理及控制能力。
总之,施工企业应当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资金管理和控制的意识,完善企业资金管理体系及项目投标体系,提高项目投资收益率,对投标工程进行细致的可行性分析及可接受性分析,减少垫支资金施工比例,加快工程账款的回收力度,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裴小梅.浅谈施工企业资金管理[J].当代经济,2010(3).
2.袁苑.谈谈如何规避和化解资金风险[J].新会计,2009(10).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059-02
2008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快速蔓延,全球主要的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甘肃是中国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相对较差。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放缓的背景,甘肃省中小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环境较为严峻。
一、甘肃省中小企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甘肃省中小企业经济总量以年均15%以上的速度增长,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逐步在提高,成为推动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力量。到2008年,甘肃省中小企业完成增加值突破1 000亿元,占甘肃省GDP的32.3%;上缴税金86.6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近40%。
2008年底,甘省中小企业接近9万家,从业人员165万人,有80%以上的中小企业分布在农副产品加工、服装、皮革、纺织以及小煤窑、小化工、小冶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提供了7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并承接了5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近年来,甘肃省重点发展有区域特色的中小企业,一批优势企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不断壮大,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全省中小企业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煤电化工、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七大产业集聚的雏形。
二、金融危机对甘肃省中小企业的影响
2008年以来,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蔓延,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甘肃省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的生产经营环境。金融危机对甘肃省中小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甘肃省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恶化。随着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世界经济陷入衰退,需求减少,对甘肃省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出口型企业外部需求不断减少、市场空间萎缩、出口产品价格下跌,甘肃省农产品、初级原材料等主要出口产品订单减少,出口额急剧下降。但甘肃省出口型中小企业占比不大,多是内销型企业,其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内部需求,因而甘肃省中小企业整体上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不大。近年来,中国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外部需求的增长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危机及外部需求减少将会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背景下,甘肃省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将会恶化,产品销售将面临严峻的形势。甘肃省部分中小企业以国内市场和为沿海出口企业提供原材料和加工配件为主,受金融危机影响,东南沿海众多外向型企业开始限产甚至倒闭,为沿海加工贸易提供设备或加工原件的中小企业受到严重的冲击,市场需求逐步萎缩,企业订单大幅减少,合同金额大幅下降。总体来看,金融危机对甘肃省中小企业的影响是间接的,但其影响也是明显的。2008年中小企业户数较上年减少0.1万家,从业人员较2007年减少2万人。
2.甘肃省中小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加。金融危机爆发前,受到人民币不断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攀升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甘肃省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自身发展面临困难。当前,在金融危机和全球需求放缓的影响下,石油、农产品和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如国际原油价格一度由147美元/桶跌破40美元/桶,这对甘肃省原材料加工中小企业来说是利好。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市场需求萎缩,企业产品价格爆跌,如锌锭价格由16 930元/吨跌至8 500/吨,果汁价格由1 300美元/每吨跌至650美元/每吨,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企业产品库存大幅增加,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营效益不断下滑。甘肃省中小企业自身实力普遍较弱,市场把握能力差,对原材料以及产成品价格的涨跌也无法准确预判,从而增加企业对市场判断难度,最终影响到产品策略和企业战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3.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问题凸现。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物,信用意识淡薄等自身条件以及现有担保体系不健全等是导致甘肃省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重要原因。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甘肃省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恶化,企业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致使银行放贷时更加谨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凸现。另外,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大幅增加,资金周转速度减缓,资金更显得紧张。部分企业反映一些好项目、好产品因融资难以满足只好等待或放弃,错失良机,更有部分企业因融资困难陷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4.甘肃省出口中小企业贸易条件恶化。在金融危机背景甘肃省出口型企业外贸条件恶化,一方面,一些贸易伙伴国家为增加对本国产品的消费,采取反倾销调查、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限制本国进口他国产品。资料显示,中国受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的行业是机电仪器、橡塑皮革、农产品、纺织鞋帽和化矿金属,而这些行业中的农产品、化矿金属在甘肃省均有不同程度涉及。另一方面,由于出口收汇安全和信用风险增大,企业不敢轻易接单。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趋突出,信贷紧缩和经济不景气使国外进口商信用下降,部分国家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个别国家或地区进口商恶意逃债或违反合同的现象增多。甘肃省已有部分出口企业因进口商违约或拒付货款遭受损失。
5.甘肃省中小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其他问题。一是甘肃地处西北,交通相对不便利,经济欠发达,市场较小,外部环境不利于中小企业成长壮大。二是受资金规模、经营规模所限,甘肃省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管理创新等方面投入较少,使得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难以掌握核心的技术,长期以来甘肃省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难以得到提高。三是甘肃省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导致自我发展受到根本性的制约。
三、建议
一是加快甘肃省中小企业转型的步伐。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放缓,从而使中小企业面临较为不利的生产经营环境。面对困难,中小企业应从了解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和市场推广力度,实现从低附加值商品生产向高附加值商品生产的转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调整企业策略,渡过危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迅速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并连续出台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甘肃省也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扩大投资、拉动内需以提振经济。4万亿元投资主要用于国计民生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这为相关行业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很好的业务拓展机会。中小企业应高度关注国家经济刺激计划,寻找商机,以渡过难关。
三是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地方政府应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扶持政策。一方面,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出台措施,如提供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等手段,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困难局面,并鼓励和支持其实现企业战略转型,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由财政出资设立“过渡性投资基金”,为产品市场前景好、内控机制健全、有发展潜力但出现暂时性经营困难的企业提供风险投资,帮助其克服难关。
四是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融资难、信息不畅、人力资源匮乏、市场开拓能力差等问题是甘肃省中小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单靠企业自身努力是不可能完全解决的,必须通过服务体系为其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才能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加快发展。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部门应重点加强信用担保、技术创新、创业培训、市场开拓、管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建设,解决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五是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甘肃省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但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还应从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方面着手。一是相关政府部门应紧密结合实际,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银监部门、企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担保公司以及中小企业应形成“多方联动”的机制,加强沟通,形成互动局面。一方面应通过不断完善信用制度和相关法律制度,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另外,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培育良好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二是金融主管部门及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一方面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银行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根据中小企业特点,设计新形式的融资工具,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如支持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以有效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缓解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难、担保不足的矛盾,有利于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杨成军,陈刚.政策频出助力中小企业[J].望,2008,(34).
篇6
关键词:资源型企业;黑龙江省;发展模式
《龙江省委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快地方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整合重组和上市融资。新组建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设立,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构建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体制,提高资产证券化率,引入战略投资者,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煤炭、森工、农垦改革,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历史遗留问题。对资源型企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奠定了政策基础,强调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对资源型企业经营发展模式研究有助于延长恢复黑龙江省资源恢复期,通过对经营发展模式的改变达到节约、高效实用现有资源的目的,间接节约了资源,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对资源型企业经营发展模式研究有助于企业经营紧密联系市场供需情况,与市场紧密结合,把握市场行情,以市场为导向,对后续产品的设计、生产、特色均为有的放矢,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对资源型企业经营发展模式研究是资源型企业未来的发展出路之一。更加节能、更加环保、更加高效是未来企业发展的重要参考点,改变资源型企业过去沉重缓慢的经营发展方式,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科学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符合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一、企业经营管理发展模式概述
1.现代企业管理内涵
现代企业管理涉及企业经营战略、经营目标、组织与文化、制造资源、资金与成本、技术与产品开发、生产计划与控制等方面,且分为战略层、战术层和执行层等多个层次的模式。现代企业管理技术是通过现代管理模式与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企业合理、有效地经营与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备、资源、人、技术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产生企业经济效益。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管理,都要通过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模式是在管理理念指导下建构起来,由管理方法、管理模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组成的管理行为体系结构。好的管理模式的重要标志是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管理模式应具有极强的适应性,这样,这种管理模式才能真正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
2.企业经营发展成功的因素分析
(1)经营航标
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结合外部条件和自身基础,制定出能够在竞争环境下生存并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策略。这是公司经营的航标。正确的经营战略出自高素质的决策群,他们必须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动向,确立开发有市场前景的产品。
(2)发展方法
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方法。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是现代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提高我国整体科技竞争力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科技进步与科学管理密不可分,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同时,提高管理水平也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
(3)核心竞争力
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是公司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企业信誉是指企业在一切经济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反对失信和欺诈;企业形象是指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与认同。它们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要努力形成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做好产品的服务和售后。
二、目前发展现状
1.资源开采逐年困难
黑龙江省以资源大省著称,资源储备居全国前列,随着过去几十年对资源的开发,以及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开采速度逐年加快,可供开采的资源量已十分有限,资源开采逐年困难。
另外,受传统体制下资源单一开采,缺少对资源保护、再生相统一的补偿机制落实情况监督,资源开采也逐年困难起来。
2.人才缺口逐年加大
目前黑龙江省的人才面临窘境,一方面传统资源型企业转型原有下岗职工居全国首位,另一方面具有专业技术的技术性工种严重缺乏。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具有专业技能的学生更多选择去南方一些城市发展,本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够。
三、黑龙江省资源型企业经营发展遭遇的问题
1.资源与环境危机
传统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给生态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以大庆为例,土地沙化、盐碱化现象十分普遍,森林覆盖率不到10%,而经济又主要依赖于石油产业,导致其经济与环境形成恶性循环,造成资源与环境危机。对资源废弃物的再利用率不高,未能有效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大了资源储量和环境的危机。
2.人才危机
目前我省资源型企业的人才危机主要是:人数较多,但是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多数是从父辈接班开始进入工作岗位的,缺乏像专业技能考核来应聘岗位的招聘方式,近几年,虽然严把招聘人员专业素质关,但是员工基数大,专业技能型人才普遍缺乏。
据相关数据显示,黑龙江省近几年流失的高学历人才有近150人,他们放弃家乡,投身北上广深的务工浪潮中,留下的是对现有资源型企业经营发展模式如何发展的重大课题。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管理;财务风险管理
一、引言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很多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金融危机过后,企业有必要反思自身在经营、内控以及财务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顺应新形势的变化,采取措施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提高经营的安全性和效益性。文章结合当前我国的客观形势,分析了企业面临的财务困境,并提出改善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
二、新形势下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金融危机改变了企业经营的客观环境,企业面临着诸多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筹资活动的风险,投资活动的风险和经营风险。
(一)企业筹资风险
1.筹资现金流短缺
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很多企业的筹资活动现金流大幅度减少,有的企业甚至是负数。贸易伙伴经营状况不佳导致的违约,以及自身经营状况的恶化,导致企业的信用级别降低,直接后果是,一旦遇到财务困难,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在世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整体信用风险加大,银行为了降低自身的风险,不断提高对企业的贷款门槛,放贷额度也在下降,这使得很多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
2.融资成本高
资本市场发展不健全,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的门槛较高,限制较多,大部分企业达不到上市融资的要求,民间借贷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也难以为继,况且我国民间借贷并不是很完善。综合因素造成我国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而金融危机的影响使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增加,银行紧缩银根,为企业提供的贷款有限,相同的贷款额度要求更高的风险补偿,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
(二)投资活动的风险
1.短贷长投风险
短贷长投风险是指企业以短期贷款获得的资金用于长期投资。长期投资的利润较高,但是新形势下,企业的资金来源不足,难以进行长期投资,很多企业将短期贷款资金投资于回收期较长的领域。短期贷款到期后面临着偿还贷款本息,而长期投资却不到回收的时候,企业必须筹集资金偿还短期贷款,这样便会使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风险。贷短投长是在新的形势下企业追求利润过程中不得已的选择,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2.投资决策对收益造成的风险
新的形势下,企业面临着投资决策风险。客观形势的变化,要求企业的相关决策能够与时俱进,适时更新投资决策评价体系,使其适应变化了的实际。否则,用已有的投资评估决策体系进行决策,必然会造成决策的失误,造成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很多企业建立的内部决策评估制度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投资决策受到非制度化权力的约束,导致投资项目回报没有保证,损失的概率较高。
(三)经营活动的财务风险
1.经营成本高
经营成本的提高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用工成本大幅度增加,我国企业长久以来的优势渐渐失去。法律要求提高工人的工资和福利,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城市化的加快和计划生育的国策使我国合适的劳动工人数量大幅减少,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使企业的经营难度加大。其次,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全面上涨,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原材料出现大幅波动,价格波幅甚至超过主要货币指数的波幅。再次,环境治理费用的支出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由于企业对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各级政府也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要求企业进行污水处理、废气回收净化等,对于排放不达标、污染环境的企业采取限期整改、依法关闭等措施,这也就迫使企业提高了环境支出成本。
2.销售资金回收困难
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只是某个企业面临着财务风险,整个产业链条都受到影响。首先,需求减少,销售量减少。其次,销售价格降低,即使是销售出去资金也难以回收。资金回收困难便会影响企业的原有的生产经营计划,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三、企业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整体性措施
1.强化财务管理全程控制
要使企业实现其目标,控制财务风险,做到效益最大化,就要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全程的控制。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融入财务管理,使得财务管理贯穿于整个企业管理的过程中。首先,严格管理资金的调控,将资金用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严格执行审核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重点控制运作成本,对企业财务开支进行严格管理,将企业的财务管理贯穿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提高企业的管理效能。再次,提高员工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改变公司对财务风险管理的认识,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2.建立财务监督预警控制系统
良好的财务监督预警系统能够帮助企业正确地识别潜在的财务风险,为及时对风险进行管理提供信息。结合我公司实际,财务风险预警控制系统是对煤矿企业经营中潜在的财务风险和财务管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通过对管理对象分别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控制指标,以财务报表、预算指标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为依据,采用数学模型、比例分析等一般方法,达到整体控制风险的目的。风险预警控制系统的建立对煤矿企业确定长期发展思路意义重大。首先,应当对自身的状况及经营环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其次,认真分析自身经营过程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据此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采取有效的手段及策略,对财务风险加以预警和防范。
(二)具体性措施
篇8
【关键词】民营企业 税收
一、A市装备制造企业生产经营基本状况
A市装备制造业主要由电气机械及器材、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业等8各行业构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主,其他行业为辅的较为完备的装备制造链条。截至2016年上半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923家,占规上工业企业的83.1%;资产总计达1158.5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466.91亿元。主要经济指标较上年均实现了增长,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平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装备制造企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利润下降,效益增长速度放缓,使得地方税收压力加大
2016年1~8月,A市装备制造业利润总额为41.98亿元,同比去年1~8月份下降2.4%。分行业看,龙头行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实现利润35.28亿元,同比下降4.2%,低于装备制造业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详见表1)。2016年,装备制造业企业所得税下降趋势虽有所放缓,但仍处在负增长,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削弱,效益状况不佳。
表1 2016年1~8月装备制造业分行业利润总额及增速
■
(数据来源:A市统计局)
(二)企业组织结构小而散,产业布局集中,同类产品竞争性大
A市制造业企业中,家庭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占比很大,目前,A市近千家装备制造企业中,产值超过3000万的企业仅占三分之一,企业组织结构散乱的状况十分突出。另外,A市装备制造企业80.0%以上集中在经济开发区,产品的技术、规格相类似,尚未形成一批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也未能形成一批有技术特色的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格局。
(三)企业库存压力犹存、资金周转困难
据统计,2016年,6月末,A市装备制造企业全行业产成品存货47.35亿元,产品库存压力较大,产成品库存率的增加对企业的资金周转带来较大压力;A市75%的制造业企业反映上游企业拖欠账款现象严重。截至2016年6月末,A市装备制造业应收账款341.77亿元,增长3.5%,应收账款难以转化为流动资金。据统计局二季度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及景气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26.3%和13.3%的企业认为“货款回笼慢”及“存货资金占用较多”是造成本季度资金紧张的主要原因,全市上半年装备制造业产销率为93.3%,企业库存压力大,应收账款高居不下,资金回笼压力增大,给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带来困难。
(四)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企业用工成本攀升
2015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合计66.44亿元,比上年增长5.6%,根据电话寻访,70%的企业反应2016年年初存在劳动力招工等方面的问题情况。根据A市统计局《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专项调查》显示,有34.3%的企业认为“用工成本上升”是2015年企业经营成本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五)企业融资难度较大,信贷支持较弱
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一方面,受到整体经济形势下行的影响,一些企业在融资方式、担保形式的选择上更趋谨慎。在对38家资产在1000万左右的装备制造企业的调查中发现,接近一半的企业存在为其它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情况。另一方面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准入门槛高,尤其是针对一些存在对外担保、或有负债、资金周转慢的企业,抵押物贷款评估缩减,加大企业贷款的难度,同时联保互保企业的贷款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制约企业继续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督促供给侧改革推行,落实措施降低企业成本
抓住国家全面降低企业成本推行供给侧改革的契机,积极落实国家优惠措施。积极开展走访调研,宣传到位,送政策入企业,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摸排分类,按照不同企业的实际状况,分层分类落实助企政策,协助企业化解问题,通过降成本组合措施,帮助企业解决用工成本上升、资金困难的问题。
(二)加大金融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Y金支持
一是鼓励地方银行,尤其是地方性法人机构,例如农商行、村镇银行,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积极探索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信贷产品;进一步促进银企对接,真正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得到信贷支持。二是对低能耗、高产值、新型经营模式的制造业,放宽贷款条件,拉长资金供给链。三是拓宽融资渠道,探索推行信用担保,优惠融资结构、缩短企业融资链条,降低企业的社会融资成本。
(三)加强财政资补力度,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进一步加强财政资补力度,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变。一是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二是对企业研发费实行财政资金支持,完善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园,形成有规模效益、产业聚集的产业技术研发基地。
(四)积极推进“营改增”的全面铺开,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篇9
一、负债经营的含义与原因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主要以营策略之一,是企业通过负债合理地利用债务,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收益。把负债资金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去,最大限度使用资金,给企业带来经营上的优势,原因如下 :
1、负债经营能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利益。财务杠杆是指企业在制定资本结构决策时对债务筹资的利用。运用财务杠杆,企业可获得一定大财务杠杆利益,同时也承受相应的财务风险,对此可用财务杠杆系数来衡量。不论企业经营利润多少,在资金结构一定时,债务利息通常都是固定不变的。当企业EBIT(息税前利润)增大时,每1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减少,这能给企业股东带来更多的盈余,这种现象称之为财务杠杆利益。在资金结构一定时,债务利息保持不变的话,随着EBIT的增长,税后利润增长的速度更快。
2、负债资金可以补充企业经营所需资金,提高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只靠权益资金的筹集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通过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能够扩展更多的筹资渠道和方式,提供企业足够的资金需要量,且负债筹资比较容易获得资金,借款的弹性也比较大,使用灵活。
3、负债经营可以调整企业资金结构,降低企业筹资成本。资金成本关系到企业经营的长期发展,通过负债资金可以调节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的比例。债务的筹资费用比股权资本低,而且,负债的利息在会计账务处理中计入到财务费用中,而财务费用是在税前利润中扣除的,所以,负债的利息起到了抵减税款的作用,降低企业筹资成本。
4、负债经营保证了企业的控制权。企业的债权人是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无权干预企业管理事务,则债务的增加不会分散原有股东的控制权,他们只是获取固定的利息回报。
二、负债经营面临的风险
1、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负债经营有着时间、固定利息等因素的限制,给企业带来了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由于举债而带来的风险。因为借款利息费用固定,当企业资金紧张、经营状况不佳时,将带来所有者权益下将,导致企业无法按期支付到期债务本息,影响企业信誉,甚至会使企业面临破产的危险。如上海航空公司,以负债为主要经营方式,主要依靠地方政府信用举例经营,破产前三年的负债率都在90%左右,巨大的财务风险降低了自由资金的实际收益率,加上油价持续上涨,市场竞争激烈,造成企业的经营成本高,投资报酬率小于负债利息率。悲剧终于产生了,企业连年亏损、资不抵债,导致企业不得不退市摘牌。
2、财务杠杆的负效应产生企业收益降低的风险
由于财务杠杆的作用,当企业EBIT减少时,每一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增加,这就会大幅度减少普通股盈余,即税后利润下降得更快,从而给企业带来风险。企业欲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必须承担由此引起的财务风险,因此必须在杠杆利益与风险之间做出权衡。
3、企业面临再筹资困难的风险
资产负债率表明企业资产中负债的比重,以及企业资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此指标越低,表明企业债务越少,自有资金雄厚,财务状况稳定,其偿债能力越强。负债经营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增加,增加财务风险,使债权人对企业偿债的保证能力怀疑,降低企业信誉度,对以后企业的筹资能力产生影响。
三、降低负债经营风险的对策
负债经营以企业带来更多的优势,但同时又给企业增加了风险,如何将风险降至最低,最大限度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是企业要解决的。
1、准确预测资金需要量
资金需要量是筹资首要考虑的问题,确定企业筹集负债资金的数量要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科学预测合理的负债资金需要量,既要保证流动资金的供应,又要保证固定资金的供应。需要大量的历史资料和企业生产活动的现实资料,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为企业科学预测需要量提供充分的依据。考虑企业现金流量,对企业的不变资金、变动资金预测,对销售情况变动产生的资金流量进行计算,得到负债资金的额度。
2、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避免盲目扩张负债经营。企业负债水平高,利息负担就严重,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还不够还银行的利息,这就是有人称之为的企业为银行打工。要制定合理的筹资方案,保证稳定资金结构,分析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的比例,确定负债规模,当企业的投资利润率大企业需要支付的利息率时,企业就可以适度扩大负债规模,提高负债资金比例,借入的资金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相反投资利润率低于利息率时,则减少负债或放弃负债,否则威胁到企业的继续经营。有的企业举债之后,即保持原有的盈利能力,又降低了资金成本,优化了财务结构;有的企业举债之后,却陷入的沉重的债务危机中。所以,举债的先决条件是资收益率要大于负债成本。
3、确定负债的时间
资金具有时间价值,因此在筹集负债资金之前,企业财务人员必须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确定投放资金的时间,按资金价值的原理计算不同情况下的资金时间价值。合理、适时地安排企业资金筹集的时间,既能避免过早筹集资金导致资金闲置,产生无畏的利息支出,又能防止筹措资金的时间滞后,错失资金投放的最佳时间,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
篇10
一、理念竞争
理念即企业经营的哲学、企业经营的理论、企业经营的文化。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都立足于一种价值观之上,建立于一种对社会及市场环境的假设基础上。理念,看似无形的东西,实则是无所不在的一种事物,它会影响企业经营的各个领域与环节,也会在企业组织中不断流传与被继承。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拥有资源中包括财务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等等差别会越来越小,最终就看哪家企业能运用好这些资源,哪家企业能更快地适应变化着的时代,一个企业组织的领导者基于对市场、对市场竞争、对消费者、对企业使命、对员工价值等等方面的认识与态度,会直接影响企业组织的行为,也会直接产生后果。一个正确的理念,会带来正向的经营成果,一个错误的理念对企业会造成毁来性的后果。有形的资源,包括设备、技术、自然资源等都会枯竭,而只有企业文化才会生生不息。有人说企业3(X旧万的规模是一个坎,很多企业无法跨过去,原因何在?企业小的时候,靠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或身先士卒,足以控制一个企业,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需要面对服务竞争的时候,就需要一套科学实效的经营理论来指导一个企业发展。缺乏务实而适应时代的经营理论,这正是国内企业普遍性的问题。司以预言,随着中国市场的规范化,企业在公平的条件下公开透明的获得社会资源,企业希望通过建立绝对的经营资源优势已十分困难,同样条件,最终将取决企业经营观念及策略。企业竞争将从有形资源的竞争转变为无形资源即理念的竞争,打造企业自己的经营理论、理念将是未来竞争成功的关键。
二、管理竞争
企业竞争有可能将越来越剧烈,越来越全面化,因此,管理成为竞争的关键。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产业相对饱和,企业能够获得的机遇逐渐减少,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变得持久而多样化。一个企业靠一个点子和创意,凭某一个方面的资源优势去赢得竞争在现在已经不太可能了。企业经营已从数量型粗放方式向质量型集约经营转换,微利时代已经到来,企业要靠管理增加资源的利用效率,深挖内部潜力,赢得竞争。管理,就是有效的配置资源,就是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草莽英雄创业的时代:百废待兴、敢冒险、能把握机遇就是可以成功;规范化完全的市场竞争时代,一切靠真正的实力,真正的实力靠良好的管理来建立。我国企业比较普遍的问题是管理落后,在企业经营中浪费很大,同时企业经营决策随意性大,缺少科学管理性,造成不少人为的损失和浪费,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
三、创新竞争
进人买方市场之后,在很多行业都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相对过剩现象,这是供需失衡的矛盾。根本原因在于不少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无效供给,是简单重复的供应。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创新。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技术更新也越来越快,10倍速的发展,要求企业不断创新。企业能否创新,是企业未来生存的基础。
四、渠道竞争
一直以来企业营运都是以生产驱动,即从建工厂、生产产品,到市场营销。进人买方市场后,将转向市场与销售驱动,先建销售网络,再开工厂。渠道在市场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渠道起决定性的作用,营销网络主宰市场。因为技术差别越来越小,而且产品极容易被模仿,产品跟进只需半年或一年时间,相反渠道的建设则可能需要5年或10年时间,主宰今天的市场竞争。一个企业拥有广泛而控制有力的营销网络,它生产的产品就能迅速覆盖市场,很快在全国性范围进行销售,一方面可以降低营销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防止竞争对手迅速模仿。产品有生命周期,但营销网络没有生命周期,可以长久地发展下去。一个良好的营销网络(渠道)系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既可以加快分销速度,同时缩短商品转移到消费者中的时间,降低流通渠道环节中的成本,还可以更快地获得市场信息,让企业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及时应变。
五、资讯竞争
进人知识经济时代以后,知识与信息取代资本成为竞争的核心,由于市场变化很快,新技术不断出现,新消费的趋势不断形成,信息技术使社会10倍速的发展,一个企业能否快速反应以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取决于它的知识更新速度与信息获得速度。以前,统领市场者一定是资本最雄厚的企业,而未来则是掌握资讯最多、反应最快的。任何细微的市场信号,都可能蕴藏着一种市场潮流与新的趋势。在以顾客为导向的时代,企业产品必须要符合顾客需求,要适应其需求的变化。技术的差别已经缩小,关键是谁最先获得市场资讯,最快地提供顾客需要的服务。因此在资讯社会,企业对资讯的管理与利用,对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已变得十分重要。壳牌石油公司认为,未来企业唯一的竞争优势,将是比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学习型组织则围绕企业如何参与资讯竞争而成为发展趋势,知识主管、知识工作者的出现,企业管理系统的信息化等,已显示出信息已越来越为企业管理者所重视,可以预见,知本家将取代资本家,未来社会企业之间竞争是资讯的竞争。
六、人力资源竞争
物质资源竞争转向人力资源竞争,是又一个发展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劳动中体力的成份逐渐减少,智力成份不断增加,因此人的素质变得日益重要,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重要的财富,其实,企业任何物质资源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企业已普遍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企业的重要性,以前企业在提及自己的财富与资产时,更多会提到土地、设备、技术、房屋及资金。但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优秀人才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人力资源才是企业中最有活力的生产要素,因而企业已把人力资源当作企业的资本来管理。争夺优秀人才,引进优秀人才,花大力气培养与开发人才,已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重要任务。可以预见,在未来,人才争夺之战,将会愈演愈烈。人力资源的潜力,人力资源的管理将成为竞争焦点。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