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就业状况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木工程就业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木工程就业状况

篇1

关键词:新形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就业

一、前言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发达的社会。在这个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教育水平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土木工程专业所培养的都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类土木工程学科的理论知识,还要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技能,比如说,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要能够对房屋建筑、地下建筑(含矿井建筑)、道路、隧道、桥梁建筑、水电站、港口及近海结构与设施、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1]。本文主要探讨在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前景和发展方向。

二、土木工程专业的解析

土木工程虽然是很古老的一个专业,但是仍然适用于当今的社会。在我国古代,土木工程的建筑材料都是石头和木材,而现今的土木工程建筑材料更多的是钢筋和混凝土,土木工程的得名也就是从此出而来。我们的祖先们能够利用朴素的木头和石头等简单的材料,创造出了许许多多不朽的建筑,比如我国的故宫建筑群、长城和古希腊的各种神庙教堂等。这些不朽的著作就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典范代表。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随着前辈经验的积累,土木工程专业的理念已经焕然一新,现今已经有很多举世瞩目的作品。比如举世瞩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2008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鸟巢宏伟的钢结构和游泳场馆水立方的薄膜结构等,都代表土木工程这个古老专业的现代化方向。

三、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土木工程专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如果没有土木工程,我们日常生活就不能够正常进行,可想而知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性。我们居住的房子,乘坐的地铁,城市轨道的交通,南水北调等重要项目都是与土木工程专业挂钩的,这些建筑设施的实施,都需要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来完成。

根据以往的就业情况研究结果来看,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的时候,80%的学生都会选择本专业进行工作,就业方向很好[3]。并且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就更加宽广,属于乐观型的就业专业[2]。总体来说,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有工程技术方向,设计、规划及预算方向,质量监督及工程监理方向,公务员、教学及科研方向。其中所涉及的行业也是多种多样,比如说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业、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和科研院所等。就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中国的城镇化、城市化发展速度非常快,需要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也就越来越多,因此,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学生在未来几年里的就业形式非常乐观,这是不容置疑的。

四、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方向探讨

(一)新形势下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潜能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老师所传授的内容就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和书本以外的内容,让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宽阔。通过老师对土木工程知识的提炼和改进,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补充和拓展更多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和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能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说是非常好的,这个与经济直接挂钩的行业确实给毕业生就业做了很高的保障。如果国家经济不景气,就会影响大量工程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就会直接使我国的经济出现下滑。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使得我国很多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乐观。但是依据我国现今的发展情形来看,我国的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还是很好的。在这么好的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 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专业课堂教学

这种应用形式大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直接的替代了传统的粉笔和黑板的教学工具。以往的教学当中,老师都是利用仅有的课本和教案,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这种口头教学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和老套,教学条件也有一定的限制,这种枯燥的讲解教学方式,严重的挫败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3]。虽然专业课老师也在努力的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但是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技术有限,并没有产生一定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中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老师进行的,学生只是出于被动接受式学习的地位,没有考虑过学生的感受,学生对土木工程学习就更没有了兴趣和激情,甚至会对其产生厌恶感。但是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这些不良的现象和状况也就大大的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也明显的提高了,有利于学生日后就业。

(三)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这个网络和信息技术发达的大背景下,多媒体教学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浓烈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老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因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呈现出大量的信息,基本上就取代了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在一定的程度上给老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些时间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消化和记忆。通过多媒体教学,老师从传统的学习主体转变成了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融入到课堂当中,做学习的主人。老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增加了师生的互动,帮助学习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大大的促进了学生学习土木工程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对策

1.转变学生自身的想法,打造科学就业观 。毕业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毕业以后才能更好的选择工作,能够理智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能够以最好的状态进入工作岗位当中。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就业方向上浪费的时间与精力,能够让毕业生对自己日后的工作,有一个大的方向上的把握,以及宏观上的掌控。还有利于给毕业生提供自己发挥能力的一个空间。

2.增强学校教育和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复合型社会人才。根据我国目前的大多土木工程院校的教育情况来看,培养出来的人才远远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够满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状况。因此,学校应该改变教学模式,给学生打造一款全新的教学环境,让毕业生能够学有所用,让教育能够教有所用,真正发挥出教育的意义。土木工程专业,可以说其就业前景是非常广阔的,那么,就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学校要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学生也不要仅仅局限在学校原有的教育体制当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给学校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意见,加强自身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3.摆正自己的心态,培养良好品质 。毕业生最大的就业市场就是施工单位,虽然施工单位的h境很艰苦,要求技能高,使得很多毕业生不敢进行尝试。但是,只要在施工单位坚持下来,可以看出毕业前景非常广阔。因为在施工单位实习过后,能够加深毕业生对土木工程的理解,能够让毕业生熟练掌握各个工程的环节,让毕业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能够让毕业生将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应用在施工当中。毕业生一定要有好的心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够在土木工程专业中,有一个好的发展方向。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提高,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而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前景广阔,依据我国现今的发展情形来看,我国的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还是很好的。在这么好的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在新形势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占得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叶凌翰.浅谈我国土木工程就业现状和可持续发展[J].商,2014(52):28-29.

[2]李思扬.浅谈土木工程就业前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6):71-72.

篇2

一、毕业生就业基本特点

1.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年我系毕业生就业表现分布广、涉及面大、受就业单位欢迎的特点。*届毕业生就业分布在21个省市,其中在北京、天津、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有44名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20.47%。在国有大型企业就业有62名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28.84%。如中国第九冶金建设集团公司、中国第十九冶金建设集团公司、中铁二十局集团、中铁十二局集团等。

2.考取硕士研究生、专升本效果明显。*年211人毕业生中,

仅有3人考取硕士研究生、1人专升被录取、考取公务员2人,合计6人;而在*年有3人考取硕士研究生、13人专升本被录取、考取公务员1人,,合计1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91%。比例及人数明显提高。

3.宣传和激励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届毕业生赴边疆、基层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增多,今年赴青海、新疆等西北五省就业毕业生共有9人,这为前三届毕业生的总和。

二、特色和创新工作

1.领导机构健全:成立了系党政领导挂帅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学院干部调整后,及时调整领导小组,确保*届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2.开展专场就业讲座,做到早动员、早准备、早就业;毕业生实习回来系党总支书记组织了学生分别做了“正确认识自己,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政策和注意事项”、“就业状况分析及技巧”的专场就业讲座(*年11月),并要求毕业班班主任结合主题班会的形式先后开展就业指导。

3.在推荐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系部坚持做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以用人单位选人的标准为主,根据综合测评成绩高低依次推荐。为了准确掌握学生就业信息,我们对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分别以班为单位,把学号、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民族、政治面貌、生源地、综合测评分、专业分、名次、计算机过级、外语过级、获奖情况、联系方式等近20项学生情况进行分类,方便了推荐工作和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的需要。

4.为了及时传递就业信息,系部专门设立了就业信息公告栏,要求每个毕业班由负责任学生担任联络员,分别收集记录学院和系部公布的就业信息,同时上网查询有关硕士研究生、专升本考试、报名,供需见面会等信息,准确、及时传达到每一位同学。

5.对少数在就业过程中有困难的同学,我们充分发挥学院班主任、教师的积极作用,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并从业务上给予学生指导,千方百计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

6.积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到学院来选拔毕业生:如陕西省中航建筑设计院,系领导积极邀请设计院到学院来,推荐毕业生,经过双向选择,先后有5位毕业升与中航建筑设计院签订了就业协议,为今后的就业工作奠定基础。由于系部的热情接待和服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信誉和推荐效果。比如汉中安信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燎原航空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中航工程承包公司等多家用人单位面向全校的招聘工作也选在土建系进行。

7.全面了解、关心毕业生,向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的情况,分管毕业生就业的老师,能深入了解毕业生情况,至少面向全体毕业生谈话一轮,掌握毕业生综合情况,就业意向以及能否顺利取得毕业证、学位证等情况。用人单位需要进一步了解时,能提供真实信息,在这方面,学院全面、准确的推荐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

8.适时召开全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会,向班主任、毕业生传达学院、系部签约情况,新的就业动向、政策等。特别是对那些在就业过程中目标过高、期望值较高、就业表现不积极或信心不足、与多家用人单位有过面试而久拖不定、轻易解除就业协议等同学要分别谈话,帮助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思想和意识。

四、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完成,我们认识到,尽管我系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社会需求较大,但在今后毕业生就业工作还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社会需求市场影响毕业生就业;

2.毕业生择业观念和志向影响就业工作;

3.加强就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

篇3

关键词:会计专业;就业;能力素质模型;挑战杯;就业竞争力

注:本文由第九期大学生校长基金项目资助(立项号:2014047)

一、课题研究背景

虽说2014年麦可思组织编写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从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来看,会计学和土木工程专业较高,但各地区情况并不相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企业对会计类人才的需要与日俱增。据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人才需求是非常大的,基本上都有长期招聘的需求。但是会计人才的需求结构中,中高级会计人才最为稀缺,初级会计已经相对处于饱和状态。另一方面,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又逐渐增加,造成就业压力增大。

为此,学校教育应从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入手,构建学生能力培养素质模型,以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改善学生的就业状况。正当我们思考这一选题时,恰逢“挑战杯”赛事报名参赛。所以,我们决定将“挑战杯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影响研究”作为我们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内容

1.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

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660 万人,2012年为 680 万人,2013年为699万人,2014年727万人,2015年749万人,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然而,会计专业学生较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企事业单位现在都倾向于招聘有经验的会计人才,而刚出学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充分的经验,实践能力较弱而被拒之门外。高校对学生进行统一性的专业知识教育,往往忽视了现实当中的实际操作性。

2.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调查

本课题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实地调查结果和网络招聘信息为辅助,如在大学生招聘地点进行实地调查(如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武汉科技会展中心、洪山体育馆、光谷体育馆等),也通过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等进行网上调查,总结出招聘单位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要求,从而构建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随后走访曾是“挑战杯”获奖选手的会计行业人士,完成数据的收集工作,并进行数据的分析与挖掘,找到“挑战杯”与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之间的关系。

3.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研究

目前对会计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研究主要从就业角度,研究会计专业大学生所应具备的专业基础素质、专业应用素质、沟通与团队素质、适应与拓展素质。但对各项素质的重要性未给出相应的权重。也有人提出利用统计软件对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专业素质这 3 个维度进行权重设置,对于会计人员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专业素质,特别是其专业知识,然而也未有具体的说明。还有人描述出各种能力素质的分值数据,可是没有研究哪些能力素质分值高,哪些能力素质分值低。总之,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研究不够深入,不够细致。

本课题根据岗位群中岗位所需的能力素质构建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找出哪些能力素质所占分值更高,“挑战杯”对这些能力素质是如何影响的,以及对哪些素质能力加强的程度更深。

三、课题研究成果

a)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分析数据。通过权威新闻媒体、调查咨询机构等途径查找有关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基础数据资料。查阅相关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高校图书馆等),得到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情况。同时,专门设计调查问题(关于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和“挑战杯”的调查问卷),直面调查研究主体,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包括网上500份,回收436份,其中有效问卷423份。武汉地区高校众多,每年大学生毕业数量据全国首位,招聘单位自然也是很多的。我们在大学生应聘地点与招聘单位及大学生交流,进行实地调研,与相关人员深入探讨分析以获得更为直接、实际的数据资料和信息。通过制定并发放调查问卷,对身边同学进行调查分析,也利用网络与外地大学生沟通,特别关注了“挑战杯”获奖选手毕业去向。

b)建立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通过我们的调查和研究,主要是问卷的统计分析和走访,结合数据库资料,形成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见表1)。

c)“挑战杯”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影响

根据对参加过“挑战杯”大学生的采访,特别是自身组织参加“挑战杯”情况,研究“挑战杯”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的影响(见表2)。研究发现,“挑战杯”是一项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它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知识物化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进而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挑战杯”竞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锻炼与提高。在创业计划大赛中,由于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日益广泛,会计专业学生的参与当然就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通过战略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管理会计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来进行公司战略及市场分析、投资分析、财务分析,从而判定项目的可行性,这对该项目最终的顺利实施与可持续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专业技能方面,“挑战杯”对会计核算能力、税务处理能力、资本运营能力、审核能力等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挑战杯”能提高会计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和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

结束语

通过调查问卷和相关数据信息分析得出“挑战杯”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影响的研究结果,经过发表调查报告及相关论文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就业观,鼓励会计专业大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增强他们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挑战杯”涉及面广,影响大,它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高。大学生可借助参加“挑战杯”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专业水平,特别是会计专业学生通过整个方案的设计和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分析整个项目的投资价值和财务信息,可提高自身专业学习的应用能力以及其他如沟通、组织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他们也可就此自己创业。因此,此课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曾玉娟.会计人员素质模型构成简论.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04):53.

[2]董莉平,刘胜达,宋海涛.服务外包人员产业会计信息化人才能力素质模型构建.财会通讯,2011(02):42-43.

篇4

Key word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comprehensive hands-on training;teach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9-0254-03

0 引言

建筑业的发展和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给我国土建类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人才是建筑企业发展的必要保证。截止2014年,全国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有四百多所,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数量和规模上的要求,但毕业生往往由于缺少实践经验而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当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中实际技术能力较弱的情况普遍存在[1]。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来看,存在着就业岗位分布过度分散,实践和技术能力偏弱,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优势不明显的特点,实际工作中无法运用所学的工程技术知识,现场技术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究其原因,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中“注重理论知识、忽略理论向工程实际转化而造成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脱节”的落后培养方式和综合实务实训教学体系的缺失是其重要的原因。

作为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工程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知识和能力的毕业生,需特别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技能,解决理论知识与需求脱节的问题,强化实践教育,彰显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和竞争能力,使学生成为兼备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综合型高级人才[2]。因此,提高工程管理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表现能力是教学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对土建类高校来说,土建行业可以提供给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资源有限,主要是因为学生实践实习安排过于集中,学生数量较多,学习内容不系统不完整,且工地实习对学生的安全要求特别高,再加上实习单位会因学生在工地实习影响施工以及生产管理的不便而很难带领学生深入生产实际,因此很难达到实习效果[3,4]。对学生而言,脱离施工现场的课堂教学使他们难以在整个课堂中集中精神、学习的趣味性大大折扣,对课堂上的内容难以消化吸收,更无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工程项目。在难以通过工地实习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情况下,专业的综合实务实训则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于是,构建较为完备的校内综合实训教学体系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针对普通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务实训教学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的现状,本文从实训实验室平台建设、实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实训效果考核机制、实验室管理制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来构建土建类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体系。并结合安徽工业大学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过程来实践土建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体系。

1 综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专业的综合实验实训教学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主要途径和手段。基于土木工程技术背景下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体系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

1.1 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实务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的实训教学方法,结合专业学科的特点和实验内容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升综合实训的综合性、创新性。综合实训中心开发具有综合型,设计型和模拟现场型实验,运用工程案例素材,使学生在实训中综合运用课堂理论知识,思考并尝试处理解决工程项目管理中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实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培养体系的建设,建立“以实训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学习方式。

1.1.1 建立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导的、基于工程管理专业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综合应用、设计与创新互动的新型实验课程体系;构建更适应土建类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综合实训教学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建成符合“基于土木工程技术背景,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综合实验实训教学体系; 例如走课程计划与工程项目案例相结合的培养道路,大量使用现有实际工程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实训项目的工程实用性的理解,使学生领会到理论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增进学生学习动力。

1.1.2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强化科技进步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如: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教学方式,组织制作实验课程的CAI课件,配备多媒体设备和实践教学软件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再生,提高设计型实验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1.3 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平台建设,培育创新及竞赛项目。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训项目,减少演示性实验,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使教学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验证学科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设计思想,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具有工程管理自身学科特点的综合实训课程体系,体现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和自主性创新学习的特色。

1.2 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室平台建设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提高需要相应的教学实训实验室作为配套。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实验室要依据全国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指导方案编制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和内容,完善有关工程技术平台课程试验设备设施,建设创新科研平台,购置一批能够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实训设施,满足工程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工程造价、项目管理、施工过程管理等模拟实训教学需要、满足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实训教学需要,实施实践性和情景式教学。同时,实训设备管理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对实训仪器设备由专职人员管理。制定实验室设备维护的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保养。

土建类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可围绕工程施工建造、工程经济、施工管理等特色课程,重点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综合实训实验室、施工建造管理教学实训实验室,建筑信息模型综合实验室。例如,利用广联达公司开发的情景模拟与仿真道具建立了沙盘模拟实训室。学生通过模拟工程建设项目部的工程流程和内容,进行不同的岗位的角色扮演,亲身感受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将工程软件和工程道具的演示功能引入课堂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理解复杂的工程施工过程。

1.3 形成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是综合实训培养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本科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综合实训需要一支人员组成层次、结构、数量合理,满足综合实训教学高质量运转需求,教育理念先进,勇于创新的教学队伍。安徽工业大学综合实训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有:

1.3.1 采取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相结合的教学队伍建设策略,培养和选拔治学严谨、具有创新思想、有服务意识的学术带头人担任实验室主任,带动教学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实训实验教学课程由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讲,专职实训人员辅导,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稳定的专兼相结合的高水平实验教学队伍,特别充分发挥实验室专职教师在实验室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3.2 加强现有队伍中青年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培训,鼓励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和技术人员在职进修学习或到公司企业进行实践、调研,加速知识更新,提高执教能力,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实验室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通过引进、内部培养和进修、培训等多个渠道,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形成人员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动手能力强,指导水平高,能紧密结合产、学、研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

1.4 建立综合实训效果考核机制

结合实训模式多样化的特点,提出多元实训实验考核办法及学生成绩评定办法。采用理论考试、实际现场操作、实训报告撰写三步法,综合评价每一个学生实训实验的成绩。注重专业实务实训操作内容的典型性和实用性,实训过程中鼓励多学科交叉创新,尽可能多地运用所学理论和巩固已有知识。重点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计算技能的掌握;考核学生对综合实训结果与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考核学生在自主设计的综合实验中综合应用理论与方法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教学与实验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考核制度,采取个人自评,民主评议及中心主任复议的三级考评制度。根据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对实验教师教学质量及专职实验人员教学服务质量进行适时监督与检查。

1.5 创新综合实训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行独立运行的实训教学体制和科学、规范的开放管理机制。工程管理综合实训教学中心可采取主任负责制,全面负责中心的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和管理工作。所有实训教学工作由综合实训教学中心统一安排,实现资源共享,为开放性设计实验提供工作场所。根据实训课程的设置情况下设若干实训室与办公室,各实训室管理人员负责该实训室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所承担实训课的准备以及开放实验等工作,办公室负责中心的日常运作与管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不断提高中心的管理效率。坚持“安全第一,防范为主”的安全责任制原则,制订适用于建筑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实验室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形成定期安全汇报和安全检查制度。

1.6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及教学与社会应用实践相结合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联系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大工程,进行校企合作,建立相对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借助企业的人才、技术和设备资源优势,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提供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实践场所。注重教学、科研和工程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与工程企业界建立稳定的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基地的合作关系,实现双赢。利用现有综合实训实验室设备积极开展社会服务,解决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升相关任课教师执教水平。另一个方面,以实际中的工程问题作为实训素材以辅助实训教学,充实相关实训模块的教学内容。同时,与相关兄弟院校建立实验室建设、教学交流、师资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

2 案例实践与分析

以作者所在的安徽工业大学建设工程管理综合实训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例,该中心建设过程中首先从实验室平台设备购置着手,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必备应用技能和核心课程设置,重点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综合实训实验室、施工建造管理教学实训实验室,建筑信息模型综合实验室。针对高年级学生所反映的部分课程内容设置重复问题,通过增加实验实训学时和设计综合性实务实训内容来提高在校学生的时间利用率。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速其知识更新,专任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必须接受现代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系列软件和新教学设施使用的培训,以期更好地适应综合实训教学的需要。实验室管理方面,实训教学工作由教学中心统一安排,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建立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设备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竞赛项目。同时,该中心已在数家企业单位建立了校企实习基地,定时聘请校外企业人士为学生讲学。

通过从实训实验室平台建设、实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实训效果考核机制、实验室管理制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教学体系建设,安徽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综合实训教学示范中心初步形成了运行高效有序、管理科学、具有一定特色的开放式现代化综合实验实训教学中心。

3 结语

篇5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掌握好正确的填报方法对考生顺利牵手心仪的大学和专业极其重要。近年来,全国绝大部分省份普通文理类专业都开始实施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志愿填报的难度,提高了录取率和志愿满意度。那么在平行志愿背景下,如何打好高考最后一战,更好地选择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呢?6月12日,省教育考试院专家高辉结合工作实践,认为做好“五看五找”对高考志愿填报大有裨益。

1看分数,找定位

对高考录取来说,成绩依然是“硬道理”。选择什么样的学校,报考什么样的专业,首先还是得看考生的考试成绩。

目前,大多数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的省份都采取考后“知分知位知线”(知道高考成绩、位次、各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填报志愿,加上许多高校也公开每年的录取分数、对应的考生位次等信息,这些信息成为很多大学录取的价值标签,具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考生和家长就可以根据成绩及位次对院校进行初筛,重点关注初选出来的院校相关信息,对于那些录取层次同考生分数相差甚远的学校大可不必关注。省教育考试院编辑出版的《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填报志愿指导》一书中,数据统计部分对在甘招生院校近三年的录取情况做了公布,主要包括录取数、征集数、分、最低分、平均分、最低分位次、平均分线差值均值,其中最低分位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比如2018年甘肃理科考生李某考试成绩为590分,排名3851名,那就要找三年来录取位次在3800名左右的学校,比如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此时再结合平均分线差值均值,在3800名上下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确保有“冲”、有“稳”、有“保”的学校,当然适当选择录取名次低于自己成绩名次的院校,可提高录取几率。

2看地方,找学校

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存在区域不平衡性。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名单,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26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其中直属于中央部门有119所,本科院校1243所,高职(专科)院校1388所。由此可见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水平在总体上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本科院校数量仍然略微低于高职(专科)院校,高职(专科)学生仍然占据着国内大学生的“半边天”。

从各省分布的高校数量来看,排在前五位的是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北京市、上海市虽然高校数量低于前五个省份,但高校质量相对较高。

甘肃省共有普通高校49所,直属于中央部门的高校两所;本科院校22所(含独立学院),其中“985”“211”高校仅兰州大学一所,高职(专科)院校27所。可见,我国高校总数及高校水平在地域上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

从近年录取情况来看,甘肃学子比较热衷于“北上广”、东南、西南高校,当然这与考生成绩也有直接关系。比如理工类成绩在4000名以前的考生基本上首选“北上广”高校,其次是天津、厦门、济南、成都、武汉、长沙、西安等地的高校,东北、西北地区的院校一般放在第二或第三梯队考虑,这与各地的高等教育资源质量高低密不可分。

高辉说,一些东北、西北的高校其办学实力也不容小觑,比如吉林大学、兰州大学等。为了提高志愿填报的效率,一般先确定地方,然后根据成绩排位情况选择适合的院校,往往可以由繁入简、事半功倍。

3看兴趣,找专业

高校的专业是根据学科知识和社会分工需要划分的具有明确培养目标的教育组织形式,选择专业就是选择与自己的能力兴趣相匹配的学习和发展方向,这与未来职业以及长远的人生规划直接相关。

那么怎么选择专业呢?兴趣是的老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那如何识别自己的兴趣呢?

高辉认为,不少考生往往认为高中时成绩较好的科目就是兴趣所在,但这些科目对应的一般是大学基础学科的专业,相对较为宏观。还有一部分考生受网络新媒体等影响,认为“高大上”专业名称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专业,但本科教育在学科层面基本上是基础教学、通识教育,高科技产品应用层面往往需要多学科交叉学习,一般在研究生阶段可能会有更大发展。

高辉说,按兴趣选专业首先要能够准确识别自己的兴趣所在。第一要找到你的兴趣,即你的兴趣中与本科专业直接相关的内容;第二应考虑科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选择潜力大的基础学科专业,为未来进一步发展做好准备;第三咨询专业的职业规划师或使用职业、性格分析工具,认清自身特点和需求。

从甘肃近年招生情况来看,理工类在会计学、金融学、财务管理、临床医学、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工程、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文史类在法学、英语、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以及小语种等专业报考火爆,但要注意热门专业不能与“好前程”划等号,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自己喜欢的专业。

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swot;建筑类毕业生;就业

近年来,我国独立学院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本科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情况下,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质量高低,不仅是家长和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能否为社会所认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独立学院能否健康发展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及肯定。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建筑类专业为例,应用swot分析法,对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进行分析,提出对独立学院毕业就业的思考和对策。

1.广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用来确定组织本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组织的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因此,清楚的确定独立学院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对于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1竞争优势分析

1.1.1专业设置合理,面向市场需求

广西的独立学院多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所以设置的专业都是近年来就业市场上非常热门的专业,可以根据市场需要求的变化随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改变各业招生人数的比例。例如:现我院大力发展符合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新专业,我院建筑工程系有土木工程、建筑学、勘查技术工程、测绘工程、工程管理、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七个专业,其中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为新增的两个专业,且都是社会上急需的热门专业。

1.1.2人才培养定位优势

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将直接影响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就业去向和就业能力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独立学院基本上以教学型为主,培养的学生大多数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类的人才培养要求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并且在把握好从事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应用性特色,这一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基本介于一般本科和专科学生之间,既可以占据原来优秀专科学生的就业市场,又可以填补本科和专科就业市场的间隙地带,同时还可以使一些学生向较高层次的就业市场进军。在就业定位上显示出就业层次的多样性和就业面的宽泛性的优势。

1.1.3办学母校品牌与区位优势

举办独立学院的母体高校一般是办学历史悠久,具有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具有在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科研水平、教育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其人才培养质量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社会效益良好。独立学院依托母体学校形成的“品牌”效应,为毕业生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的基础。我院师资主要以桂林理工大学引进为主,聘请为辅。专业设置方面,与母体学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就业信息方面,利用母体学校优势资源,拓宽信息渠道,扩展就业市场。借助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就业渠道网络和就业信息平台向企业推荐毕业。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独立学院更要主动出击,与政府人才机构联手,充分利用政府资源,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实现就业指导信息化。

1.1.4家庭背景好,社会关系优越

首先,独立学院相对于一般本科学生而言,根据国家的政策,收费较高,因而城镇学生的比例较高,这些学生家庭相对富裕,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相对优越。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许多学生毕业后暂不就业,继续求学以待发展。其次,独立学院学生家长担任领导职位和企业负责人的比例较高,这些学生相对来说就业的社会基础好,就业渠道较畅通,就业压力小。

1.2竞争劣势分析

1.2.1自身品牌尚未建立,社会认

知度不高

由于办学时间短,独立学院自身的品牌尚未建立,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办学状况尚不完全了解,对毕业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缺乏合理的评价和客观的了解,这在毕业生人才市场处于供大于求失衡的状态下,将会直接影响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选用。

1.2.2实践课程缺乏,影响求职能力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满足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虽然我院设置的专业都是社会上的热门专业,但从课程设置这个方面来看,部分课程一定程度上存在与社会脱节的情况,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虽然会有专业实习课程的编排,但由于缺乏业界人士和更多专业老师的指导,对专业实践的意义并不凸显。

1.2.3就业指导工作薄弱

独立学院发展快,规模逐年快速增大,但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迟,缺乏专业人员。目前独立学院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一线主体是招就办工作人员、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专职辅导员,大多数并不是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平时事务繁杂,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培训,在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时难度大。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又缺乏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教材,再加上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流动性大,所以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总是点到即止,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和有效性。

1.2.4学生学习能力不强,竞争力弱

进入独立学院就读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本身并不是很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以及理想抱负水平和重点以及二本院校的学生的差距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而在上大学后,他们对三本院校的认同感或者专业的认同感不是很强,半数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目标性和计划性,不清楚如何将自身和社会的价值结合起来,忽视对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锻炼。此外,独立学院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就业观念不强,在校期间不愿刻苦钻研,不愿承担责任,他们一般对艰苦条件准备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过分依赖父母亲朋或学校,难以把握推销自我的机遇,以至于在就业时竞争力弱。

1.3机会

1.3.1继续深造的需求增大,考研扩招

尽管独立学院的学生入学时成绩并不理想,但随着考研的扩招,独立学院的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考研摆脱“三本”的身份,所以独立学院的学生也希望抓住考研扩招的机遇,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研究生。以我院建筑类毕业生为例,近三年来,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上逐年上升,学生被录取率也稳步增长,同时居全院前列。虽然独立学院的学生考研难度要比二本院校的学生要大得多,但是对于考研的学生,独立学院还是应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在平常学习生活中多加以引导。

1.3.2家庭环境影响较大,民营企业为就业重点

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庭环境较好,就我院2012届建筑类毕业生目前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分析,家里帮忙联系工作的约占48.1%,其中,民营约占43.5%。同时,选择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家庭成员中大多数从事建筑行业,早在入学前就已基本确定工作单位或方向。可见,独立学院学生良好的家境状况会给就业带来优势。

1.4威胁

1.4.1就业面临多方竞争

一本、二本以及各类的专科学院的毕业生、研究生都是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强劲对手。专科院校针对目前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学生培养方面多采用订单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和动手能力都比本科生强,对工资、待遇等期望值不高,所以就业率相对较高。而一本、二本及研究生在基础知识和个人综合能力方面也要比普遍的三本院校毕业生强,且企业的认可度也较高。

1.4.2社会偏见

独立学院一般招收“三本”类学生,这部分学生相对于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本科学生而言,入学成绩相对较低,这导致市场形成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统计性歧视,使得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果在独立学院最初几届毕业生质量以及在工作中的实际水平没有得到认可,这种统计性歧视还可能强化人们的成见。

2.对策

2.1创建学院品牌特色,增强社会影响力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竞争力是独立学院办学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要招特色师资、建立特色学科、培养特色人才、明确学院办学定位。独立学院要利用母体高校优质资源的

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科知识的融合,加强综合性知识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基础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体系和注重实践、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我院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资格证考试,专门成立培训中心,与各类资格认证单位建立联系,并不定期邀请各考证机关来校开展各类资格证讲座,为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提供平台。同时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并获得较好成绩。

2.2加强专业特色建设和实践环节教育,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能力是顺利就业的基础,所以,一方面要经常性的加强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完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环节教育,改善教育质量,努力使专业培养方向与市场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深入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多参与社会的见习、实习和实践,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3健全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

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学生就业指导专职队伍,这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的组织保证。要通过内培外引,把综合具备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并具有较好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的人才吸引到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来。要对现有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提供教育进修的机会。要走出去,进行对外就业工作经验交流和学术探讨。同时,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只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进行,应对学生从入学起就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全程就业指导教育,营造全员就业的氛围。积极调动就业指导队伍的工作,就业工作负责人要经常性的与班主任、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交流,增强他们的就业指导意识,促使他们主动了解和掌握所带班级和学生的就业状况,多层面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知识、就业心理等方面进行指导。

2.4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理想抱负

要将就业与成才的理念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综合素质、抱负层次与创新意识才能不断提升。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第一,通过主题班会、社团或校园活动的形式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和自我肯定、相互理解、合作、诚信等健康的人格魅力。二是加强对新生入学教育的引导,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努力方向,指导学生完成学业目标,获得成就感和认知感。其三,加强基础竞争力锻炼,不断提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打造良好的身心素质,全面发展,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

总而言之,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虽然在就业是与普通高等院校存在差距,但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因此,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工作不仅要吸取普通高等院校就业工作的经验与教训,更要开创本学院的特色,结合自身特点,树立学院就业品牌,突出优势,切实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于洋,孟繁星.给予swot分析下的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的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2008,(29).

[2]董斌彬.福建省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现状及对策浅析[j].管理观察,2009(05).

篇7

关键词: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趋势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115-03

河南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我国第一教育人口大省。近年来,河南省的高等教育规模逐步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也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为河南省各级组织和各界人士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就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力图寻找大学生就业的最佳路径,以破解河南省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

一、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河南省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市场总体供大于求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将会长期并存,从当前状况以及“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就业市场来看,主要的矛盾仍然是劳动力供大于求。据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介绍,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大约2 500万人的劳动力,在2 500万人左右劳动力中,青年学生大约占了1 400万人。每年实际上城镇能够安排的劳动力大约在1 200万人左右,大约还有上千万人的就业缺口。在这样的整体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相当严峻。由于高校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700万人,2014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727万人。众所周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全球经济低迷,很多外企的全球市场不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企业招聘量自然缩水。由于我国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据今年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这些单位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从行业情况看,医疗卫生、咨询、电子商务、旅游、文化体育等行业用人需求略有增加,但钢铁、机械、采矿、能源、建筑等行业用工需求不同程度减少。同时,公招性(含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岗位招聘量大幅减少。由于近几年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包括乡镇基层工作岗位因大量公招均已得到持续补充,“乡镇人才计划”实施5年到2012年上半年已结束,因此,这些公招性工作岗位招聘量大幅减少,给那些只想迷念于走公招就业路子的毕业生筑起了一道巨大的屏障。河南省劳动力市场在大环境下也不例外,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2.劳动力市场分割尚未消除

劳动力市场分割指由于政治、经济等外在制度因素或经济内生因素的制约,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特征和不同运行规则的领域。不同领域在工资决定机制、工作稳定性、劳动者获得提升的机会等方面有明显区别,使劳动力市场出现分块现象,而且劳动者很难在不同块的市场间流动。在不同块劳动力市场中的供求双方,尤其是劳动动力供给方的选择自由度并不相同。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我们国家成立后,国家在劳动力流动上制定了严格的城乡隔绝措施,通过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自由流动,这些制度安排促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改革开放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并未完全消除。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行业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由于在优势的劳动力市场中工资差别大于劳动力素质差别,导致劳动力供求行为发生扭曲,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中小城市就业等情况的发生。

3.劳动力市场秩序还不规范,缺乏流动与无序流动并存的现象

劳动力市场秩序还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劳动力市场相关法律制度缺失,各种劳动法规不是很健全,包括:劳动平等法律制度缺失、劳动法律责任制度不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不合理。另一方面是劳动力市场的执法不严,包括:劳动行政执法不力、劳动行政执法不公、劳动司法不力。劳动力流动不规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为缺乏流动,二为无序流动。无序流动又变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者在不同用人单位之间的无序流动;二是劳动者在就业状态之间的流动无序。

4.工会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工会作为劳动者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自主结合的组织,其根本宗旨在于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正是这一宗旨推动了工会成为现代劳动关系体制的基本构成要素,在协调劳动关系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作为劳动者的代表,工会成为劳动力市场运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雇员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而设立的组织,应该代表和维护劳动者权益。但是,我国的工会却没有发挥出其在劳动力市场中应有的功能,一方面,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工会尚未改变附属于企业行政的状况,而一些非公有制企业还未建立工会,已成立工会的还几乎全部被老板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工会难以真正代表劳动力供给方――劳动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从事的是日常利工作,很少涉及其应该注重的保护工人合法权益的问题。正是由于我国的工会还不能够充分发挥出其在劳动力市场中应有的代表和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功能,这就大大削弱了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其后果就是劳动关系的不稳定和劳动关系的恶化。

(二)河南省大学生就业情况

正是因为河南省同样存在着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共性问题,导致了该省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和就业分布的区域和行业受到影响,出现了新的情况。

1.就业率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比值较低,离期望值还有一定的距离

近3年大部分专业就业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根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比2010届(89.6%)略有上升。其中,本科院校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8%,与2010届(91.2%)基本持平;高职高专院校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6%,比2010届上升了1.5个百分点。但从这些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就业率虽呈上升的趋势,但是上升的比值较低,离期望值还有一定的距离。

2.专业对口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近些年来,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面对这样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毕业生不得不选择不对口的行业谋求生计,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对口率连年下降。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201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受雇全职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4%。其中,本科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7%,比2010届下降了2个百分点。2013年我们课题组做了专项调查,从中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广泛存在于本科及高职院校之中,我们课题组重点对河南省五所本科及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调查后得出了这样的结果:大学生初次就业专业“不对口”率超过了1/3。

3.就业地区以沿海地区以及内陆一线城市居多

收入水平是毕业生择业考虑的重要经济因素。一线城市享受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长期居于产业中心的地位,薪酬水平较高,对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近些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平均工资已达到较高水平,同时在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就业机会较多。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去内陆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就业。根据麦可思的中国2008―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发现,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3%,其中深圳、上海、北京、厦门、广州是最吸引本科毕业生的五大城市,“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长期成为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聚集地。去年,北京大学的《2013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大学生在京津沪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低。城市越大满意度越高,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地级市,第三是县级市或县城,第四是乡镇,在农村就业的满意度最低。这表明,大学生不愿意“低就”,更加钟情大城市。从这些数据和事例中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和内陆一线城市成为大学毕业生首选之地。河南省大学毕业生也不例外,许多人愿意去内陆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省内的地市,除了省会郑州外,许多大学生不愿去中小城市、城镇等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

4.就业行业以新型行业为多

由著名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称,昔日被看作“冷僻”的专业如土木工程、气象、园林、印刷、针灸、物流、中医按摩等,则出现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状况。河南省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河南省就业促进办公室副主任孙银正说我省大学生中语言类、艺术类、法学类、教育类、行政管理类传统学科占比过大,2013年达23%,但这些学科的市场需求基本饱和。而一些新型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从2013年5月中旬毕业生行业就业情况来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五大行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其中,制造业是目前吸纳毕业生最多的行业。师范类院校也出现了新型专业好就业的情况 ,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张全国说,河南农业大学这几年开设的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本科专业,包括农村社区管理、农村能源工程等,着重培养新农村建设急需的规划设计、管理服务等应用型人才,短短几年,招生规模就达1700余人。这样新型专业就业前景很是光明。

二、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1.中原经济区的持续快速增长有助于增加河南省新的就业岗位

2011年十一国庆前夕,国务院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自此,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就与河南省数十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我们知道,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大战略地位。

中原经济区建设带来巨大的就业潜力。就业潜力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现在河南省经济增长很快,GDP占全国第五位,人口全国第一,中原地区具有巨大的劳动力资源。二是中原具有发展工业的前提。中原是主要的粮食产区,河南省应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产业。特别是中原地区高校林立,可以培养大量的高科技型人才,向研发、生产、制造等产业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还可以利用便捷的交通运输发展相关产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中原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再加上河南省及周边各省府大力招商引资的开展,如深圳富士康、格力空调、可口可乐等相继在中原落户,标志着中原地区已经逐步的从农业区积极地向工业区前进,这些也定当为大量的中原人提供就业的岗位。中原地区要由农业取代工业必将需要大量的科技型人才,这就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空间。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则更应把握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因势而为,切实增强责任感,自觉把个人追求转化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际行动,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原经济区上来,努力成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领头兵和先行者。

2.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质量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个人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等因素的综合。其中动手能力是一个关键环节。针对加强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高校必须做自己应该做到的。高校应针对学生的需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实现,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对象的认识,使知识与能力、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得到和谐的统一。因此,高校要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中应起到主导的作用,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人才的培养要与社会需求对口,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强化实践教学,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推动毕业生顺利就业。学校应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造条件。教师除了钻研教材,搞好教学以外,也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使理论和实践首先在教师身上实现真正有效的结合,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3.全社会正在努力建立一个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支持体系

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题,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强大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由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社会支持体系包括: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前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毕业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毕业生及时掌握人才市场信息、促进就业机构改变就业歧视现象等。另外,还要调整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避免现在大学生择业时普遍存在的个人主观化、理想化的倾向,适当调整就业预期目标,以适应社会现实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全社会正在努力建立一个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支持体系。比如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就业市场和就业服务等措施。

4.各级政府正在进一步制定与完善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政策

我们知道,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更多地依赖于社会政策层面的途径来加以实现。换句话说,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应更进一步地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并将其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当中,从而最终从消除社会问题的基础层面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当前,各级政府正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到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形成有力的政策导向体系,做好高校培养人才和社会使用人才的相关工作。首先是完善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比如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调整劳动人事关系,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其次,正在统筹相关行政和政策资源,建立完善的就业市场机制。最后,正在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制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