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数字化服务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数字化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险数字化服务

篇1

一、数字图书馆的实际发展情况

我国的数字图书馆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各种数据库后台支持下,做出了不少很好的产品。例如在电子图书使用下载方面,大部分院校和地方图书馆还是使用超星数字图书馆,该系统为用户提供了相对个性化的服务,提供了自动化的解决方案,其次受高等院校欢迎的还有书生之家和中国数字图书馆两个系统[1]。另一个重要方面在文献检索上,在国内纸质期刊在近十几年新兴起的数据库检索,提供更多方便快捷的检索入口,部分外国数据库提供商还大开方便之门,免费给单位或者学校试用。现在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合作电子馆藏、数据库互享,高校图书馆与地方公共图书馆合作实现专业性与大众性互赢目的等各种各样的整合,汇聚成更加宠大和复杂的数字图书馆[1]。

二、我国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因为图书馆具有特殊的社会职能的特性,所以在传统的信息服务中占有很高的专业性地位,在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过程中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新的技术和观念的挑战,二是图书馆和其他信息机构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在加剧,在信息时代中如果图书馆失去竞争力,那么它将会被其他信息机构所替代,虽然我国图书馆个性信息服务已经比较成熟,但用户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加大,所以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我国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应用的较少,并且规模都比较小,还处于探索的阶段,系统设计的也比较简单,应用的水平偏低,这也就导致了模块功能方面不够完善,缺少有关于用户模型分析的功能,一般只能实现基本查询的功能,服务的内容也比较单一,很难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并且由于用户对网络个性化服务还不太习惯,需要进行市场的开发。另外,图书馆在个性化建设方面还有些欠缺,有些过于形式化[2]。

2、地方、高校的个性化服务意识和馆员素质有够提高。个性化服务就是为了可能出现这种需求的读者提前作出准备,从而节省读者的时间。目前的个性化服务研究大致为学科型服务,也就是根据读者索求资料的学科属性,分配专业的馆员,并通过Mylibrary、信息分类定制、信息推送、定制化网页、智能和垂直门户等多项手段,实现准确细致的服务[3]。相应的图书馆也应该定期培训统一操作流程和学习相关的学科新知识等,并定期收集读者反馈意见进行整改。

3、技术方面的障碍,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系统需要具备以下四点能力:一是必须构建一个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的模型,也就是把个性化信息从整体的信息空间中脱离出来。二是需要构建用户的模型,对用户的行为进行监督,学习并记忆用户的信息,并且通过用户的兴趣来进行模型的制定。三是必须具备强大的搜索能力以及友好的应用界面。四是具备信息过滤的功能以及自动学习和用户监视等等多方面的功能。并且由于开发此系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多方面的因素限制了我国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的发展[4]。

4、监管制度的障碍,地球上还找不到一套统一的对个性化信息服务所实施的监督准则,即使是互联网十分发达的今天,也没有正式的监管制度。在网络个性化服务过程中常常遇到较多的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例如,有关于信息隐私保护方面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也许就会成为信息服务进行中的最大障碍。

三、实施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对策

1、改善用户的关系。虽然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具有很多的优点,但是这不能说明每一个用户都会主动的采取个性化行为,从安全和个人隐私的角度来考虑,有一部分用户通常会对个性化服务进行拒绝。所以成功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够取得用户的信任,转变以往的观念,这就要求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将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一是图书馆的各项功能和设施都要满足用户的需求,二是根据用户的特点来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提供多样的信息服务,保证信息化服务不是流于表面的形式,使用户在使用个性化服务的过程中获得较大的便利,并且要尊重用户的主观体验,保证用户的信息和隐私不泄露,给用户选择的权利,切不可在没有经过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对用户进行跟踪[5]。

2、信息的集成和互操作。想要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必须要具有完善的网络信息服务环境,只有满足了用户的基本需求才能够使用户去考虑有关于个性化服务方面的问题,并且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开展需要完善的信息服务作为支持,例如网络资源导航、建设特色的数据库等等。因此,图书馆必须对网络信息服务进行不断的完善,对各项服务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整合和集成,逐步的建立科学完善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用户的隐私安全。

篇2

2014年,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获得的风险投资约45亿元人民币,投资领域从医药电商、医患在线交流服务、到疾病管理应用软件,不一而足。而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

随着各类移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利用,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13亿人口的医疗市场需求,中国的数字化医疗市场将呈指数级增长。我们预计,到2020年,这一市场规模(按照应用数字化医疗的支出计算)将达到近7000亿元人民币,较2014年约200亿元人民币的水平有极大提升。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医疗行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行业价值链的每个环节都会受到影响,其中包括对患者的诊疗和管理方式、医生的工作方式和医院的运营模式、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供应和使用方式,以及保险机构的产品结构和服务方式等。

对于价值链各环节的利益相关方而言,他们所面对的变化和机遇也有所不同。

一些机构和企业将有机会通过实现现有流程的“数字化”来提升效率。而另一些将更多地面临出局的风险。但对于其他一些机构和企业而言,技术进步将有助于他们打造全新的数字化医疗业务。

探索新业务模式

然而,不论属于哪一类,所有涉足医疗行业的机构和企业都必须开拓新思路,并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

・新近涉足医疗行业的数字化企业应积极寻求与医院、医生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建立合作,从而利用其移动支付、社交媒体以及搜索引擎等工具在电商和服务模式方面获得先发制人的优势。

・制药企业和医疗科技企业需要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来提高销售和营销工作的效率,提供疾病管理解决方案,并运用大数据分析来支持产品组合决策以及提升研发效率。企业还需要与电商企业开展合作,以满足消费者对上网购买医疗相关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消费者主要在网上购买非处方药、保健品和膳食补充剂,以及家用医疗器械产品;而未来,消费者还有望在网上购买处方药。

・医药分销商和零售商必须快速采取行动,以避免作为中间商被电商所取代。此类企业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打造自身的电商能力,要么与新兴的电商企业携手合作。

・保险机构将有机会开发包括数字化服务在内的新业务,比如远程医疗咨询等等,从而在短时间内吸引新客户。此类企业还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来降低成本,并在长时期内改善患者预后。

面对中国医疗市场的数字化转型大潮,上述四大类企业都有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大趋势推动数字化医疗改革

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业已起步,目前共有三大趋势推动着中国数字化医疗改革的大潮。趋势之一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比如移动设备、云计算以及大数据分析等等。

举例来说,2014年中国有近四成人口拥有智能手机,他们每天花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平均达到3个小时。在这样的基础上,未来再辅之以无处不在的高速互联网连接以及大数据资源,企业将有能力为中国庞大的人口提供从远程患者监测到智能手机购药等各类数字化解决方案。

趋势之二是中国政府不懈致力于解决医疗体系长期存在的效率低下问题以及满足那些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在这些方面,数字化医疗可助一臂之力。例如,远程医疗咨询和网上预约挂号有助于缓解大医院医疗资源过度使用、而基层小医院医疗资源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在中国,许多患者仍会为续方等基础需求涌向大医院)。此外,从长远来看,帮助医患之间持续开展有效沟通的创新解决方案也将极大地提升患者服务和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趋势之三是监管环境日趋利好。2012年中国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投资600亿元人民币,用于开发电子病历(EMR)和改进医院信息系统。

此后,中国政府继续加大力度推动数字化医疗的发展。举例来说,中国政府降低了电商相关业务的门槛,让网上药店的登记注册变得更容易。预计到2016年,部分处方药也有望实现网上销售。此外,政府已允许部分省份的医疗机构进行远程诊疗和处方开药的试点工作。

在上述三大趋势的推动下,数字化医疗蓬勃发展。不论是在医疗服务领域还是在电商领域,各类新兴业务模式层出不穷。

新入数字化企业成为生力军

新近涉足医疗行业的数字化企业(包括知名大企业和新创企业)是推动业务模式创新的生力军,他们在医疗市场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并在塑造数字化医疗市场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百度为例。作为一家搜索引擎企业,百度积极利用其核心业务为消费者提供医疗健康资讯,并为消费者提供网上预约挂号和远程医疗咨询等服务接入。此外,百度还通过Dulife品牌销售可穿戴智能设备。百度通过与北京市政府开展合作,利用可穿戴智能设备来跟踪并分析北京市民的健康信息,旨在为北京市民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阿里巴巴集团将网上药店纳入其电商平台。同时,该集团正在开发和优化一款应用软件,帮助患者使用支付宝在线上按处方购药。此外,该集团正在打造一个全新的服务平台,以帮助医疗机构的医生在该平台上进行远程诊疗。阿里巴巴还在加速推进阿里“未来医院”计划,旨在帮助医院实现患者服务流程的数字化发展。

作为一家大型社交媒体公司,腾讯也在不断拓宽其社交和支付平台微信的业务覆盖面,将版图延伸到医疗领域。腾讯于2014年推出了“智慧医疗”的信息技术平台,提供在网上和手机上的医疗服务流程,包括预约挂号和付费等服务。此外,腾讯还积极投资相关企业(比如中国最大的面向医疗专业人士的在线网络“丁香园”),在价值链各环节为患者和医生打造全方位的服务。

与此同时,春雨和杏仁医生等拥有风投背景的新兴企业也在开发诸如远程医患沟通等新的服务产品。

随着新进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投资额的不断加大,数字化医疗的发展势头已不容小觑。我们预计,中国的数字化医疗市场将在未来五年保持高速增长: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近7000亿元人民币(按照应用数字化医疗的支出计算)。其中,数字化医疗服务所占份额最大,达到约6000亿元人民币,而电商将达到约1000亿元人民币。

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将原本用于线下服务的支出转移至数字化渠道。但市场的增长同样也归功于全新的业务模式和收入来源。

这一增长将涵盖众多数字化医疗服务领域,其中在市场规模方面绝对增幅最大的是疾病管理和医患沟通服务,这两个板块将初具规模。

数字化颠覆力量将影响价值链各环节

当然,阻碍数字化医疗在中国发展的因素也不在少数。

首先,远程诊疗、网上处方药销售以及患者报销在监管政策方面依然存在不确定性,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上述服务的推广速度。

此外,不同医院所采用的电子病历系统差异颇大,这将为医院数据库的全面联网带来极大挑战。而且中国目前在大规模医疗数据管理方面总体而言还缺乏足够经验,因此会不可避免地走一些弯路,需要经历一个快速提升的学习过程。

尽管面临重重困境,但中国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并将带来立竿见影的巨大变化。除了数字化工具能够帮助提升效率,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还能极大地提升实际医疗效果的透明度。而这样的透明度将为中国未来发展以价值为导向的医疗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改善国民健康水平。不论是患者还是医疗过程中涉及的各相关方,整个医疗生态系统都将受到极大冲击。

借助新的数字化工具,患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优质的医疗服务,有效改善生活方式,并对慢性病进行更好的管理。医院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医疗设施的使用率,

缩短候诊时间,并减轻门诊的拥挤程度。

随着电子病历的普及推广,不同的医疗机构可以实时共享患者病历,从而有效提升诊疗效率。医生也可以更方便地获取专业资讯、培训资源及专家意见,同时还能通过开展网上咨询等服务获得新的收入来源。

数字化医疗生态系统中的企业也同样需要调整适应。例如,新进入的数字化企业不仅有机会推动现有医疗流程(包括挂号预约、按处方购药等)的全线数字化,还有机会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打造各类全新业务。制药企业和医疗科技企业将有机会利用数字化工具来提高多项领域的效率和有效性包括销售和营销,以及产品组合策略。

而医药分销商和零售商若不能及时利用更具成本效益且更加便利的电商渠道,就极有可能面临作为中间商出局的风险。保险机构的机会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现有业务,以及开创有价值的新服务。

价值链各环节企业都需制订新战略

价值链各环节的企业都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充分把握这一变革带来的机遇,并积极直面随之而来的挑战。

所有相关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未来市场定位,制订全面的数字化战略,积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把握先发优势,迅速开展创新试点。同时对于医疗行业的新进入者或是尚未进入这一领域的非医疗相关企业而言,数字化医疗的出现也为他们开辟了丰富的发展机遇。

仍有很多企业密切关注但尚未进入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其中不乏有投资机构、新创企业以及核心业务非医疗相关的企业。现在进入是否已经太迟?答案当然是不。考虑到中国数字化医疗市场的潜在规模巨大以及市场才刚刚起步,尚未进入这一领域的众多企业依然能够从中挖掘巨大的机会。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房地产企业可以与保险机构和医疗服务提供商合作打造独树一帜的社区数字化医疗服务。针对此类服务需求较大的老年人群体,这类社区服务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其他尚待开发的机会还包括:制药企业与医疗科技企业、医院和保险机构联合起来,专门针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成立“卓越中心”。例如,可以建立一些针对癌症患者的设施,他们在接受前沿疗法的同时可以住在这里,并享有数字化医疗服务。另外,利用大数据分析某些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还会发现其他一些机会,比如肺癌和胃肠道癌这两种疾病在中国的发病率比其他很多国家都要高。这些分析对于正在寻找研发目标的制药企业而言极具价值。

对于希望准确把握机会的企业,可以将目光投向在数字化医疗领域走得更远的其他市场,借鉴它们的创新和方向。例如,美国在数字化医疗领域的投资远远超过中国。研究美国等市场的数字化医疗创新实践,可以帮助中国的企业识别那些具有不错前景、可能适合中国市场的做法。这些洞察有望帮助后来者迈入发展快车道。

新进入的数字化企业

对于大型互联网和高科技企业而言,最主要的机会在于提供涵盖整个医疗价值链的高价值服务。为了充分把握这一机遇,此类企业需要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比如帮助患者寻找好医生、预约挂号到远程病患管理等。

这样的端到端解决方案是吸引和创建庞大用户基础并最大限度提升客户忠诚度的最佳方式。打造此类解决方案的关键步骤在于要确保能够获取稀缺资源,比如与医院和医生的合作关系。与此同时,此类企业还需要设计有效的业务模式,以攫取目前由业内传统企业所创造的利润,或是开辟新的利润来源。

对于制药企业而言,数字化医疗机遇主要集中于以下四大方面。

第一是提升销售与营销效率。

很多制药企业已经推出了相关试点。传统销售模式侧重于与医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而在采用数字化技术之后,企业能够突破传统做法的限制,以更低的成本在同一时间与更多的医生互动交流,从而大大提升了销售与营销效率。

第二是电商领域。

近年来,非处方药、保健品和膳食补充剂、以及家用医疗器械网上销售的势头十分迅猛。而随着未来政策放开,将允许消费者在网上凭处方购药。

制药企业需要顺应这一趋势,这意味着制药企业需积极与医药电商企业结成合作关系,无论是新进入的数字化企业,还是部分已建立电商能力的传统分销商和零售商。网上药店是一种成本较低的销售渠道,不仅能够缩短制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而且还能因剔除供应链的中间环节而促使制药企业的利润率提升。制药企业需要慧眼识珠,识别那些能够成功的电商平台并与其结成合作伙伴。而在确定合作对象时,自身产品组合的特征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第三是蓬勃发展的患者管理服务。制药企业可以与提供移动诊断、医患沟通与长期疾病管理的企业合作开发全新的服务。这些服务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例如通过这些服务使得更多的患者遵循其处方药给药方案。

第四是以大数据为立足点,不断挖掘新的洞察。尽管这一机会的实现需要长期的发展和积累,但意义非常重大。例如,患者治疗及效果的相关数据有助于确定该处方药的价值。在制订定价、产品组合优化如收购和剥离等方面的决策时,这些数据能够提供有益的参考。此外,大数据还是提升研发生产效率的有力工具。例如,通过分析疗效数据,就可能发现某种化合物的新用途,或者帮助识别对于某种疗法最有可能产生反应的部分患者。

上述四个方面同样也适用于医疗科技企业。更进一步的是,医疗科技企业可以采用新的方式,为使用其设备的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例如,超声设备的内嵌软件可以在机器的使用和检测结果的解读方面提供更详细的指引。

分销商和零售商。上述数字化机会领域为制药企业和医疗科技企业带来重大利好,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处境却有些不妙,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数字化医疗(尤其是电商)很有可能抢占其现有的市场空间。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医疗领域的变化趋势为零售商和分销商带来了一些机会。例如,随着越来越多的处方配药转向零售药房,而非医院药房(后者是目前的常规做法),分销商和零售商将需要开展新的相关业务模式,从中分得一杯羹。但与此同时,他们还要面对被电商竞争对手取代的巨大风险。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分销商和零售商需要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价格。

他们必须无缝整合其线上业务与线下实体业务,以积极提升客户体验,其针对的客户包括患者以及部分中小型零售药房。

考虑到上述要求,要想制订正确的战略,很大程度上要从分销商或零售商的起步条件出发。大型的全国性企业能够利用遍布全国的网络和物流设施来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同时,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与医院以及其他医疗服务提供商达成合作,从而确保能够获取需要配药的患者。而区域性分销商和实力较强的零售商则需要借助合并、收购或合作的方式,扩大业务覆盖面。否则,他们不仅将面临线上客流量低迷的风险,而且可能还会面临与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型企业相比缺乏价格竞争力的风险。

最后,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建立电商平台的小型企业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专注于某些专业细分领域如特药,要么黯然退出市场或被并购。

能够实现电商转型的分销商和零售商还会迎来新的业务机会。比如,他们可以根据疾病治疗数据,向制药企业提供数据分析等增值服务。此类服务有助于其维持整体利润,并巩固市场竞争地位。

一些领先的分销商和零售商已经积极行动起来。

上海医药集团作为一家领先的制药分销与零售企业,率先涉足电商领域,近期正在与京东合作建设大健康云商平台,致力于透过该平台向消费者和其他零售药店销售药品。

上海医药集团立足于与医院之间的长期合作优势,以确保其电商业务能够获取相当规模的患者处方流量。而与互联网巨头京东的合作,能够带来巨大的在线客流量,并实现直接为患者送药上门。京东具备的“最后一公里”配送能力与上海医药集团分布全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形成了有益互补。

上海医药集团还在研究如何利用其平台产生的海量相关信息,为制药企业提供市场分析洞察的服务。

对于保险企业,数字化医疗打开了一扇机会之门,即有望从医疗费用的承担者一跃为医疗福利的高效管理者。保险企业可以利用数字化工具开发在线诊疗服务,这有助于短期内扩大客户群。

长期来看,保险机构能够对治疗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识别针对某些病症最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从而为其客户(尤其是大型企业雇主)制订极具吸引力的患者管理计划。

总结:数字化医疗时代制胜之道

中国医疗市场的未来发展轨道已经显而易见。数字化医疗正在迅速升温,因此价值链各环节的企业亟须实现业务转型。了解自身会受到哪些影响以及制订有针对性的战略对这些企业今后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某些企业而言,顺应数字化医疗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现有流程要实现数字化,以提升效率。

以制药企业和医疗科技企业为例,由于他们要将数字化工具用于营销与销售以及产品组合优化等领域,因此数字化转型就成为了这些企业的重头戏。

而分销商和零售商等其他企业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他们受到的主要影响就是可能面临出局的风险。因此,他们必须迅速行动起来,开发新的业务模式,以在数字化医疗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篇3

[关键词]社保档案;数字化;重要性;高效性

一、社保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社保档案作为社保工作中的重要资料,是为了实现在社保信息交流中能够有效的给参保者提供依据,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供重要的凭证,也为社保部门的科学管理和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因此,社保档案管理工作具备以下特点:

1.数量大。随着我国社保制度的改革,社保的参保面已从城市覆盖到农村,最终实现全民参保,汇成了庞大的社保档案。

2.变化多。个人的社保档案会随着个人工作单位的变化,而发生关系转移,各项社保缴费情况也会依据个人工资的增减发生变化,这就决定了社保档案的变化性。社保档案是以人为基本对象来办理,个人是社保档案的基础单位。社保档案是个人参与社保的原始凭证,是维护个人利益的重要依据。

3.要求高。社保档案是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来办理的,需要依据社保统一的办理程序进行。单位员工在进行社会保险时会有一张规范的记录卡,根据单位的个人工资有相应的缴费标准,这形成的相关材料都具有一致性。

二、高度集约的信息管理模式

随着社保政策的不断改革和深化,社保工作将会覆盖更多的地区,社保档案也因此会日益增多。而这种“服务一生、保障一生”的惠民工作将会关系到民计民生,涉及到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做好社保档案工作已成为社保经办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社保档案管理中确保数字档案的真实性和原始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数字档案存在一些可变的隐患,因此,保存好社保档案的原始性是做好社保档案数字化的重要课题:

1.严格的时间限制

社保经办信息需要通过登记、核定、申报、结算等环节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严密操作,层层把关、环环相扣,一经登记确认后不可变更。在特殊的政策业务中需要更严格的审批制度,是原始纸介材料数字化的体现,其原始性与记账凭证相同。

2.严格的经办流程

社保经办管理具有高度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其经办流程保持高度的严整性形成一条链式对应的关系,双方数据具备互斥关系,任何一处修改都会产生链式反应,很容易被检索发现。因此数字建档后的档案修改是毫无意义的。此外,还应建立数字档案归集业务审批制度,严格“系统设计、统一授权、分级管理”。以提高数字档案原始信息的归集质量。

三、社保数字档案新时代

1.预测

社保档案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在管理信息中需要采集征缴业务类档案信息,在形成数字档案后可以检索到承保人全部的信息,包括参加工作时间、参保时间等。同时,在社保档案中存在未来补缴或是恢复缴费时,需要根据区县等地区政策进行科学的预测,便于制定有效的补征收计划,使社保基金应征尽征。

2.管理

数字化社保详细记录了经办机构每项业务的经办信息。对经办人和审核人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在对每项业务中的程序都记录在案,可以将业务记录和审批记录都显现出来,为日后建立社保机构内部管理机制提供重要的技术信息保障,为日后在监督检查业务操作流程以及问题情况发生时成为有效的自律工具,也是社保机构实现制度化管理的保障。

3.监督

社保档案数字化有效的防范了一些不符合业务流程的问题,为有效的监督和预警提供了简单的核查方法。例如在发现历史数据变更时会有预警提示来防止错误问题的发生,进而不断完善经办管理。数字档案将为事后监督工作导航:确保经办工作的高效率与高质量并存。

四、加快社保数字档案建设步伐

现阶段,档案管理的系统已经日趋成熟。数字化档案工作给档案人员带来了方便的同时,更需要档案人员把各类电子文件、图片、存储的档案等纸质材料转换成电子数据,对数字档案整体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有效的帮助。目前,社保工程信息系统的快速成熟与发展对加快与完善生产信息系统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原始资料,也为实现社保档案管理工作向更高的阶段迈进奠定了基础。

努力加快社保数字档案建设步伐,提高档案科学管理水平,早日实现社保数字档案在征管信息预测、机构内控管理、经办事后监督等综合管理方面的应用,充分开发社保档案资源的应用潜能。加强数据利用,实现应用纵深化。紧紧围绕信息化建设这个重点,创新思维,狠抓资源数据库建设,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决策,为领导决策服务、为业务建设服务、为行政管理服务。做到档案管理与完成目标任务相结合,档案管理与发展业务相结合,档案管理与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相结合。把单位和个人参保信息档案这些“死信息”变成“活数据”,服务于社会保险业务工作,通过档案信息定期向上级部门提供有关就业、失业等方面档案数据情况分析,提供决策依据。分别在就业援助工作对策、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解决失业保险社会化发放制度、解决享受低保、就业、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方案等方面提出积极建议,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和解民忧保持社会稳定提供服务。

总之,社保档案是民生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千家万户,既是我们以后工作的重点,也是我们工作中的难点。我们必须以知难而进、百战百胜的勇气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切实实现社保档案的网络化、信息化、人性化、规范化、多元化管理,保证社保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庄丽.金保工程“五险合一”后对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档案,2012(4).

篇4

最近Salesforce进行了一项针对1700名美国人就医方式的调查,只有不到10%的人表示使用电子方式来预约就诊,相比之下有76%的人表示通过电话预约。调查也询问用户是否使用数字化手段来查询检查结果,17%表示他们使用网络查询,仍有44%表示他们会亲自去取报告,35%的人表示会通过电话查询。大多数人并没有个人健康档案,62%的人依赖他们的医生来保管档案,36%的人表示有电子档案。

这些结果看起来有些悲观,显示即使在数字医疗发展火热的美国市场,用户在就医过程中真正使用数字手段的比例仍然不高,医疗仍然是个传统的东西。不过,60%的80后90后用户表示他们希望获得远程医疗服务以省去线下就诊的麻烦,但他们会倾向于医生/医院提供预约平台并管理/共享电子病例以及进行预防医疗和教育。

虽然受访者本身的地理位置、健康状况和经济状况会给整个结果有一定影响,但我们无法否认医疗在整个数字化中的局限性,未来数字医疗的机会更可能在B端而不是C端,在中国更是如此。

原因有三个。

首先,医疗对于C端来说是当下的需求,不像互联网那样可以创造需求且用户愿意为价格去等待或改变购买方式。在目前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大环境下,C端首先考虑是看上病而不是价格,因此数字化的意义在于从看不上病到看上病,从花长时间看病到快速看病,但目前数字医疗还不能做到这点。能不能看上病,花多久看上病,仍然拼的是医疗资源也就是医生,数字化手段最大的制约也在这里,C端的模式因此受制于传统医疗资源,并不能放开手脚,这在中国和美国都是这样。

此外,医疗在数字端的局限很大。医疗不同于电子商务,从线下搬到线上有很大局限性。换句话说,大部分医疗服务无法通过线上完成。适合线上的模式受到病种和患病程度的严重制约,因此C端核心更多还是辅助线下服务来完成治疗。想要把传统医疗全部搬到线上是不可能的。

最后也是这个问题的核心,数字化的最大意义是什么?对于C端来说,数字化缺乏足够的实力帮助他们解决看不上病的问题。换句话说,这个问题还是医院说了算,数字化有没有效果仍取决于医疗资源,因此C端不愿意为这种效果不明的东西付钱。而对于B端,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B端的需求有几方面。一种是要提高效率。中国的医院任务极其繁重,数字化在这里是很有市场的,人手不够用,病人管理不好,传统运营方式消耗太大,这些就算是在当下的体制下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如果能够帮助医院更好地管理病人,并通过一些流程的数字化提高效率,那么B端就有可能打开。

B端的目光不能紧盯着三甲,三甲的体系极重,医院是全方位的,正因为希望做所有事,变革才很难。但中国未来B端有大量机会在中小医院和民营医院,重塑一个庞然大物或许很难,但在一个有希望蓬勃发展的市场,用数字化的手段建立最有效的服务体系机会却很大。而且民营医院和专科医院会以省钱、有效为首要考虑,更有可能成为数字化的先锋。

第二是提高服务质量。中国的服务提升机会主要在基层。基层一缺人才,如读片,重症术后管理等;二缺检查设备,三缺药品仪器。要提高质量的核心就在这三缺上。B端的数字医疗服务可以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未来机会有两个核心领域,一个是远程,一个是与资产轻化有关的租赁/平台/个性化服务模式。

远程手段不仅针对治疗,还有专项服务,比如读片,报告会诊等。未来专项远程服务中心可能会发展很快,比如心电图解读、中风急救、针对某类疾病的读片等。这背后的机会有远程互通、信息传递和共享、以及报告电子化等。

另一方面则和资产轻化密切结合在一起。医院目前是个极重的资产,未来很多基层医疗不可能走这种路线,重资产不利于提高效率,基层也不可能有这样重的先期投入。这就意味着很多环节会通过租赁或共享的形式出现,比如数据云平台,电子云档案,按照流量付费或者包月。基层医疗可以通过这些数字化手段,省去很大的前期投入,有助于轻装上阵做好服务。

B端除了服务方还有支付方,一旦有一天雇主和商业保险成为医疗的支付方之一,就会有动力通过数字化手段跟踪会员/员工的健康状况,最大程度控制医疗支出。支付方B端将有动力为可以帮助他们和会员/员工互动的方式付钱,同时两者都需要数据接入的端口,比如保险公司需要通过数字手段接入整个治疗过程的控费,雇主则需要和员工进行互动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督促其保持良好治疗方式或及时治疗,以控制医疗风险。

篇5

文档影像行业信息化

最佳应用奖

2012年度中国社保行业信息化最佳解决方案奖

北京维斯得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柯达高速扫描仪中国区总,为金融、邮政、保险、政府、医疗、教育、企事业等多个行业用户提供文档电子化解决方案及柯达高速文档扫描仪、数字化加工服务,是一家集文档电子化系统集成和外包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公司,更是中国文档影像行业发展的积极推动者。

北京维斯得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斯得凯)成立于2001年,注册资金5000万元,是柯达高速扫描仪中国区总商,总部设在北京。

维斯得凯致力于为金融、邮政、保险、政府、医疗、教育、企事业等多个行业用户提供文档电子化解决方案及柯达高速文档扫描仪、数字化加工服务,是一家集文档电子化系统集成和外包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公司。

维斯得凯是中国文档影像行业的积极推动者。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近年来文档影像应用成为企业、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维斯得凯在每个应用领域都有专业的解决方案,提供先进的产品以及完善的技术支持服务,帮助用户创造价值。

从2001年成立起,维斯得凯一直为国内主要银行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积累了大量典型的成功案例和项目管理经验。维斯得凯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技术创新能力。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维斯得凯不仅具备快速优异的图像处理、图像压缩以及字符腐蚀、膨胀和水印等技术,还自主开发了能兼容所有具有标准接口的扫描仪的高速扫描控制软件。维斯得凯的所有产品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大部分产品在国家版权局注册登记,并通过了北京市软件产品协会的软件产品认证。在多年发展过程中,公司与Kodak、IBM、HP、PLASMON、JVC等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方案、产品和服务

通用文档影像管理平台

通用文档影像管理平台(DocumentIMPS)能够管理各个行业纸质档案,提供这些档案数据的管理、存储和高效利用。由于不同的行业需要不同的行业信息,如银行的票据包含账号、金额、日期等信息,而电信行业的登记档案则包含身份证号、姓名等信息,为了具备处理这些相差甚远行业的元数据信息,DocumentIMPS平台采用XML技术提供一种开放灵活的元数据管理机制,并能够通过简单的配置来实现影像文件捕获、归档、查询、管理的功能,为用户提供一个稳定、可靠、高效的文档影像存储服务平台。

文档影像扫描系统

文档影像扫描系统采用先进的图像扫描技术,拥有图像处理、图像压缩的相关功能,将传统纸媒介信息进行数字化(TIFF、BMP、JPG)处理,形成电子文件影像,并可方便地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广泛地应用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出版社、政府机关、银行、税务、保险等机构,进行图书、文件、档案、票据等的数字化加工、管理和使用。

影像开发包

影像开发包是适应影像文档处理需要而发展起来的高级图像处理技术。开发包分为三个功能模块:扫描控件(keyscan.ocx)、图像显示控件(Keyimage.ocx)、图像处理控件(keyprocess.ocx)。扫描控件(keyscan.ocx)完成纸质档案数字化采集(图像格式Bmp、Jpeg、Tiff);图像显示控件(Keyimage.ocx)以控件的形式打开图像文件并显示,支持B/S和C/S的应用;图像处理控件(keyprocess.ocx)对图像进行图像拼接、图像分割、图像水印处理。

信用卡征审工作流

各商业银行纷纷建设信用卡申请处理系统,要求快速发卡、从容应对巨量申请进件。维斯得凯为银行业提供了一套系统解决方案,该方案基于工作流的设计思想,整合业务系统中的作业流程,方便地实施流程再造,提高业务的处理效率,降低业务成本。通过工作流引擎实现影像在业务处理流程中的流转,工作流引擎作为底层的传送渠道,一方面运载着数字影像,另一方面调用业务系统,实现影像工作流程。该系统实施后发卡时间从原来的平均15个工作日提升到平均5个工作日,并能实现当日申请当日发卡。

银行后督系统简介

系统采用高速扫描仪批量录入凭证的电子影像,能自动识别凭证影像的版面信息,通过OCR识别技术自动识别凭证要素,在建立凭证影像精确索引的同时,自动勾对银行事后监督的流水数据,并利用已建立对应关系的凭证影像和流水数据进行自动的业务审核。系统的使用不仅实现了凭证的缩微保存、在线查询,同时还完成了凭证的一部分自动监督功能,改变目前银行传统、低效、分散的操作管理模式,实行集约化管理和风险集中控制。

BPO服务

维斯得凯的BPO服务能够帮助客户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行为,并且能够帮助客户从高昂的业务或系统采购预算的麻烦中解脱出来。客户能够将自己辅助甚至关键的业务系统委托给维斯得凯公司,由维斯得凯公司按照双方协定的要求为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

维斯得凯提供的BPO服务包括:前台系统,呼入型销售电话/预约,技术支持/帮助桌面,后台系统,数据访问的处理,文档票据的数据化处理,账单的设计、打印,存储管理,客户记录管理,数据库管理,数据采集录入处理,客户查询、管理和处理等。

重要行业应用和行业客户

通过与柯达公司、商的紧密合作,维斯得凯的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已成功地推广到银行业和保险业,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以及6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和200多家农村信用社。此外,还有中国人寿保险、中国人民保险、太平洋保险、新华保险、泰康保险、平安保险等大型保险机构。

在社保、工商、税务、国土资源、法院、公安、检察院、司法、医疗卫生、档案、教育等政府机构和邮政、电信、电力、石油、石化、制造、证券、军队、科研院所等大型企业,维斯得凯的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人力资源与技术支持

篇6

京东金融是京东数字科技集团旗下个人金融业务品牌,以京东金融App为载体。于2013年10月开始独立运营。京东金融拥有基金代销牌照、保险经纪牌照及保险牌照,是基金、保险产品的持牌代销平台。

京东金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时代前沿技术为核心,已经完成数字金融,数字化企业服务,数字城市三大领域的全面布局,在客户群体上实现了个人端、企业端、政府端的三端合一。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一、目前福工作开展状况

2010年以来,全省各级社保经办机构根据省社保局提出的“全面建设、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思路,全面开展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业务档案的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管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办管理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以顺昌县为例,目前已全面完成2007年至2014年社保业务档案共1019卷的归整组卷入库工作,并实现所有已入库档案数据同期导入全省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二、经办机构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推进社保业务档案标准化、数字化、信息化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部分基层社保经办机构依然还存在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短缺、档案管理基础设施薄弱、档案收集整理及时性有待于提高、档案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一)基层社保经办机构人少任务重,造成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短缺,导致档案管理工作难以实现精细化。以顺昌县为例:目前社保中心内设的业务服务窗口面对的服务对象近7万人,服务企业上千家,社保中心配备的工作人员仅有十余人,在任务如此繁重人手又少的情况下,根本无力安排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目前绝大多数的基层社保经办机构都存在只能设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现象,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短缺势必导致档案管理工作难以实现精细化。

(二)基层社保经办机构档案管理基础设施薄弱。2009年12月福建省社保局下发《福建省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范化达标考评内容》,对业务档案设施建设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最重要的当属档案库房建设项目。目前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均按规定设置档案库房、查阅室等业务档案用房,但由于受各地办公条件的限制,部分社保经办机构的档案库房容量不足,与社保业务档案量大且增速快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将难以满足未来档案管理的需要。

(三)档案收集整理及时性有待于提高。以顺昌县为例:2007年的社保业务档案仅88卷,到2014年已增加到162卷;业务经办人员在办理日常业务的同时还需抽空整理上年度业务档案,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且由于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起步晚,依然还存在历年业务档案无法归档整理的状况,因此如何较好提高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归档及时性,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四)因基层社保经办机构档案管理数字化程度较低,查询利用社保业务档案大多只能以手工为主,利用率不高。由于2013年开始启用的全省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较为简单,且目前只有小部分有条件的社保经办机构部分年度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因此当前查询利用业务档案依然只能以手工查询为主,仍处于翻阅纸质档案完成的状态,档案数字化进程的快慢将直接决定档案利用率的高低。

三、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各地社保经办机构不仅应配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而且要加强对业务档案管理相关知识及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操作使用的培训。社会保险业务档案与业务经办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专职档案管理人员需具备档案管理专业及社会保险专业两方面知识,要对整个社保业务流程了如指掌,只有不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才能为实现档案管理精细化提供人才保证。

(二)因地制宜创造条件,不断完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设施和条件。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可参照建设部和国家发改委关于《档案馆建设标准》努力创造条件建设专用档案库房,以确保档案库房能满足中长期需要。

(三)业务档案是参保人享受社保待遇的重要凭证,档案及时归档是确保档案安全和实时利用的重要前提。应尽量避免档案长时间滞留在业务经办人员手中,当年新增各业务部门档案应于当月归档移交,做到“日清月结”。按照“谁经办、谁立卷、谁归档的原则,由经办人员在每项业务办结时即时将形成的档案原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编号立卷,并于月底移交档案室。档案管理人员对移交来的业务档案进行核对,在确保每份档案入库完整准确后扫描归档,同时实现次月提供查询利用。

篇8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 信息化 数字化

传统的档案信息存储通常是以纸质文档进行分类、存储,再经过人工进行检索和进行维护。且进行档案备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人工处理的过程中还需进行必要的纠错。档案信息化通过对传统纸质文档进行扫描再录入到计算机存储系统中,使得人事档案管理更容易进行实时的同步备份,使得人事档案管理的存储空间更小,维护更加快捷、方便和安全[1]。

一、当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管理制度的发展滞后致使弃档、死档等现象已成为档案管理中普遍的一个难题。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人事制度的改革以及社会的发展随着人才流动壁垒的减少。我国人事档案实施社会化管理成为最终的必然方向。当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人档分离”[2]、“死档弃档、现象较为严重。甚至出现一些“自持档案”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事档案本身的严肃性、准确性以及唯一性,逐渐已经被很多人视同为“鸡肋”。

(一)“人档分离”。由于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弊端丛生。随着人才流动的特征,“人档分离”现象屡见不鲜。很多人事档案,已经无法真实的反映出当事人的状态,久而久之,人事档案就会随着其分离的状态从根本上达不到其应承担的固有使命,从一定程度而言。这样的人事档案已经丧失了其应有的“档案”的价值。人事档案应能够首先反映出当事人客观真实的历史记录,而当前我国的“人档分离”状态本身也成为了我国当前人事档案中的一种真实状况的描述和反映。

(二)“弃档死档”。在我国各类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保障单位网络上,已经长期开始定期公示 “长期失去联系超过5年的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名单”。每年我国在各类社会保障网及人力资源网站将很多这样失去联系超过5年且被公示又无人认领的档案最后都被入库封存,成为“死档”。当前我国面临的该类弃档现象已经成为全国各地人才档案管理部门的普遍遭遇。2002年我国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就做过一项不完全统计,当年在全国范围内就至少有超过60万的“弃档族”[3]。我国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新的用工制度建立,加剧了我国人员流动性,企业职工档案管理也逐渐开始与企业分离,很多曾经的“单位公职人员”随着档案管理逐渐与原单位的分离。逐渐显现出其向“社会人”角色的一种转变。加之,我国自九七年开始在全国逐步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制度,办理退休以及养老保险也逐渐开始与人事档案脱钩。

随着我国各地人才服务机构的托管档案的增多,每年和档案主人长期失去联系的“死档”数量不断增加。交费率低且持续不缴费致使成为的“死档”令人才中介机构头痛不已,因为谁都不敢随便销毁或者故意丢弃这些人事档案,就算这些当事人不来办理相关手续,其档案也不能随意丢弃。各地的档案部门将人事档案视为“弃档” 封存起来。而在封存期内,由于无任何当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当前我国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下,这些原本已经丧失“价值”的人事档案,其余威仍在,由于我国特殊的人事制度背景下,特别是在国企、事业单位以及想进入国企或事业单位的人员而言,人事档案将成为其入职前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之一。

二、我国人事档案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展望

(一)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方向。由于现有人事档案中的很多当事人的个人经历的记录方式仍是纸张的保存,其档案案卷具有唯一性,一旦遗失和损毁都将难以弥补,另外进行查询和流转效率低下已成为共识的普遍问题。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我国政府职能的相关机构几乎在每年的统筹和总结大会中都会提及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和数字化进程,然而我国在人事档案利用和服务方面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方面尽管已经取得一些较为明显的进展。但要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形成统一的信息化、数字化人事档案管理体系绝非易事,尽管由于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硬件设备、档案人员管理的问题以及人事档案信息化软件发展的制约不足,但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实施的信息化、数字化进程已初现成效,并在全国各地逐步开展各类“社会人才人事档案电子化服务”项目,这些项目将分类整理的纸质档案进行电子扫描等信息化处理,形成与实物档案内容相对应和一致的“人事电子档案”。档案管理人员可以轻易通过进入到“数字档案库”中查询当事人的档案,并显著提升了日常的办公效率,如可以及时为当事人或查询单位开设证明。

(二)我国人事档案进行电子化、信息化以及数字化成为必然方向。随着我国全国开展得一轮信息化档案工作使得我国很多地区人事档案已经实现了电子化,但与档案研究领域的学者们的设想仍有一段显著地差距,随着我国人才流动的特征,当前很多单位和企业的人才其实际上过去的历史行为以及个人信用记录很难真正被现单位了解,而构建起一个“数字化”的人事档案将有助与每一个用人单位都能够及时客观的了解到当事人的公共行为以及诚信记录。“数字化”管理也已经成为了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总结

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好处使得用户进行档案检索更加快捷和方便,在当今信息化网络时代,如何利用互联网实现高效的人事档案目录公布、开放,同时让用户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交互应用已成为档案管理人员所关心的最核心的问题。而传统人事档案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日常管理以及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和质量已成为了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王露露.浅议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工作[J].才智,2012,(21):350.

篇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加入WTO,医疗卫生行业也面临着各项变革。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就要保持高水平的医护服务质量和良好的运营成本控制。将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转变到数字化医院的现代管理模式,有助于医院各类资源的系统整合,长远来看将提高医院在未来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当前,在不少医院在信息建设上都有不同规模和不同程度的建设,大多数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对提高医院的运作水平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有少数医院的信息建设半途而废,这里面有的是管理体制上的原因,有的是技术实现上的缺陷。总体而言,我国医院的信息化包括病历的电子化建设大部分还停留在“病历的电脑化管理”阶段。

数字化医院的内涵

到目前为止,数字化医院没有一定的定义,但它要实现信息的一体化、各类医疗信息的共享的全部病历记录、严格的数据安全控制、附合国际医疗标准、流畅的医疗数据调用、智能的预警系统,最终实现患者医疗数据的整体性、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效地优化医院的资源,为就诊人员提供一个高效的,方便的、透明的数字化窗口,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运作效率和竞争能力。

数字化医院的建设条件

数字化医院并不是像有些人讲的离我们还很遥远,其实数字化医院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在美国、欧洲或亚洲的一些国家,数字化医院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国内的数字化医院也正在开展,如”军字-号”工程的推广应用。有专家预测今后的5~10年是数字化医院的长足发展时期。

那么,数字化医院的全面建设在我国的真正实现要具备哪些条件?首先是国家对电子病历的有效性进行立法以及国家卫生部门对电子病历在医院各种评审中的认证,这主要涉及到在发生医疗纠纷时,电子病历的法律问题,据了解,国家相关部门已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相信电子病历的法律地位终将得到认可其次,是现有医院传统管理体制的转变,以数字化医院带动医院管理体制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以诊断、检查、护理等医疗流程为主轴,以药房、后勤、行政为支撑的新型、高效的医院管理模式;最后是医院的经济实力、领导建设数字化医院的明确态度和正确思路。

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功能模型

医院系统是庞杂而又要求精确的有机体系。数字化医院包括的功能模块可以分为临床系统电子病历(CIS)、医院管理系统(HIS)、医学影像存储和传输管理系统(PACS)。建设数字化医院要求将这三大部分有机地系统地整合,实现各类信息的共享和管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信息挖掘,从而进行进一步的医疗信息利用。以电子病历(EMR)为中心融合HIS和PACS系统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是实现数字化医院比较可行的一种模型(如上图)。

其中,电子病历是核心,所有医疗数据都要统一体现到电子病历之中,电子病历包含了病人的基本信息和病程的医护信息,而且电子病历的建设涉及到整个医院数字化建设的基础设施的架构和选型设计,因此电子病历既是核心又是基础,在建设实施上它是先行部分。

PACS系统牵涉的医疗设备最多,最为贵重,数据标准最为复杂,新型的医疗设备大多附合数据的国际标准接口DICOM3,旧式的一些设备则无标准接口,此时要考虑进行该设备的二次开发或更新设备的问题。另外,PACS系统建设的成本投入也较大,它的数据存储量和传输量也都比电子病历大很多倍,而且还存在数据的无损压缩、存储、显示等问题。但PACS系统是成功实施数字化医院的关键,它是未来医院无胶片化的发展方向。目前,PACS系统已有国际组织对其建设的技术及数据标准进行统一管理。PACS系统不仅是实施数字化医院的关键,也是有实现远程医疗援助和诊断的有效手段。因此,PACS系统在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中属于大投入及后行部分。

医院管理系统(HIS)要解决和实现的是将原来不同阶段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转换到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的资源管理系统,它是基于电子病历和PACS上层的资源管理系统,为医院为决策提供可靠的资料分析。

检验设备主要是通过管理系统与电子病历接口,使检验数据融合到电子病历中去,它的建设有条件的话可以与电子病历同步考虑,以电子病历数据结构为标准进行接口程序的设计与开发。

篇10

事实上,处理能力、带宽、存储容量等每隔五年提高十倍。这意味着,十五年后,10×10×10,系统性能、速度、效率和容量将达到今天的1000倍。如何实时地利用这些数据,提供更好的洞察,造福世界,这将是我们这代IT人的机会和挑战。

从云到大数据,从虚拟现实到人工智能,从IoT到量子信息,大家越来越多地在谈论新技术和其背后蕴藏的商业模式。最近,Dell Technologies与第三方研究公司Vanson Bourne合作了一项调研,面向全球16个国家、12个行业的4000位企业领导,了解其现状以及他们是如何应对变革的。

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

商业市场瞬息万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做到在一天中比别人多出几小时,但优秀的突围者却能够做到在1小r中做更多的事。

比如我们熟知的通用电气(GE),正在变成一家走在数字化转型前沿的公司。其产品设备上排布的传感器正无时无刻地产生着数据,借助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平台,进一步释放价值。当设备不再仅仅是设备,传统工业领域正经历这样的变革,从物理世界向新兴的数字化世界转型。这种变革在为企业生产效率带来质的飞跃的同时,也在不断引领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

当今世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竞争对手似乎总是层出不穷。除了传统的行业劲敌,新兴企业一出现就是数字化的,它们一改以往初创企业在人、财、物等方面物质条件不足的历史,在短时间内迅速集结自身优势,赢得成功。

研究表明,78%的企业认为新兴企业在当下或未来会对其构成威胁。在过去三年间,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半数以上(52%)企业感受到重大的冲击,全球48%的企业不清楚其所在产业未来三年的发展前景。近一半(45%)受调查的成熟企业担心,在未来三到五年与新兴企业的竞争中遭到淘汰。

传统企业需要面对的不单单是来自于新兴企业的挑战,同样同行业间的竞争一刻也没有停息。

数字化转型任重道远

在这种压力下,一部分企业开始走上了数字化转型之路,但实际状况比想象的更为艰难。受调查的企业领导者认为,要在未来十年的发展中取得成功,企业必须能够做到五点:一是敏捷的创新方式;二是能够前瞻地锁定新机遇;三是能够展现透明度,获得信任;四是能够给客户交付独特的个性化体验;五是始终在线,实时响应。

在接受调研的企业中,只有7%的企业在上述五个方面都做得不错,在全公司层面实现数字化转型;三分之一企业在上述某一个方面做得不错;多数企业都只有部分业务在考虑和实施数字化,73%的企业承认其整个组织机构内的数字化变革需要进一步普及。

约六成的受访企业都无法满足客户的最高需求,比如更安全、更快、全天候访问服务和信息。近三分之二(64%)的企业承认无法实时对情报做出反应。

可见,传统企业放下传统想要跻身技术前列,但他们遇到的问题远比天生具备数据化基因的新兴企业要复杂的多。因此传统企业需要更多的咨询和更为全面的业务流程、管理、乃至深入企业每一个细微之处的改造。

找准你的数字化转型坐标

想要为改变赢得一个良好的开局,首先是了解自己的处境。

Vanson Bourne设计了数字化转型指数,这是一项作为评价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的指标体系。根据企业数字化型的进展程度,将企业分为五个级别:(1)数字领导者;(2)数字化采纳者;(3)数字化评估者;(4)数字化跟随者;(5)数字落后者。分别定义如下:

数字化领导者:数字化领导者。

数字化采纳者:具备成熟的数字化计划、投资和创新。

数字化评估者:谨慎并逐步接受数字化变革,为未来做规划和投资。

数字化跟随者:数字化投资非常少,初步开始规划未来。

数字化落后者:没有数字化的计划,采取的措施和投资都很有限。

这次对全球4000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是,5%的企业可以称为数字化领导者;数字化采纳者占到14%;数字化评估者占34%;数字化跟随者占32%;数字化落后者占15%。

企业可针对自己的情况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同时按照坐标的指南找到相应的对策。

加快数字化转型的他山之石

从调查数据看,73%的企业认为需要有一个集中化的技术战略;66%的企业认为IT基础架构和数字化能力建设方面需要加大投资;72%的企业正在扩张软件开发能力。可见,技术战略、IT基础架构、数字化能力、软件开发能力,是大家努力的重点。

未来三年,企业重点投资的技术包括四个方面:融合基础架构;超高性能计算(包括闪存);数据分析与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湖泊,Data Lakes);以及物联网技术。

数字化转型早已经不只是IT层面的事情,而是董事会和更广泛的部门都在考虑的事。一部分企业甚至根据数字化战略重塑业务关系,和谁做生意?如何分配预算?如何调整组织架构?都会考虑到数字化转型的因素。

例如,有些企业通过跟新兴企业合作,实现开放式创新,甚至通过并购或合资从新兴企业获得数字化技能;有些企业分拆出一部独立的部门开展数字化转型,以便更加敏捷;有些企业有专门的执行委员会评估数字化转型的进展。等等。

如今,各行各业,数字化创新如火如荼。零售企业正大量依赖客户数据,通过强大的、全新的分析技术,实时洞悉时尚前沿,设计最受市场欢迎、顺应潮流趋势的产品。在保险和汽车行业,新型遥感探测技术可提供有效信息,使管理者能够更具体地评估驾驶行为,并将此信息应用于政策定价和汽车设计。

十年前,有健康意识的公民就给口袋上别上了健康检测器,用于计步。牛仔裤还仅仅是牛仔裤,现在,Google和Levi’s有项合作,目标是开发互动服装,功能就像是一个开放的IT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