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策略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职业倦怠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职业倦怠策略

篇1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防治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038-02

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会让同事之间产生矛盾,与学园领导关系不和谐,还会经常让教师产生焦虑、恐慌、郁闷等不良情绪;甚至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严重挫伤了幼儿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将给幼儿的身心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因此,本文探索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成因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是指幼儿教师在长期、过度与连续的心理状态影响下,很难获得相应的解决与释放,进而对教师这个行业的理想和信念产生了心理上的迷失,致使其教书育人的价值感和满足感很低,进而出现师幼教学交往的兴趣和热情枯竭以及教学方法和教育的简单粗略等现象。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种消极因素,影响着幼儿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我们必须明确教师的职责,依法履行教师职责,用爱心与责任心呵护每个孩子健康的成长。因此,这一现象的改善势在必行。

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

1.生理和心理方面可能出现的亚健康。产生职业倦怠的幼儿教师在身心方面可能会出现一些亚健康的状态,如疲倦、易怒、紧张、急躁、焦虑、恐惧等。教育专家对450位幼儿教师进行职业倦怠调查发现:86.7%的教师总是感觉有什么事情还没做完;88.5%的教师感觉自己很疲倦,想睡觉休息;65.6%的教师则时常感到急躁,不想多说话。长期如此,许多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都出现疲惫不堪的现象。可见,拥有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当你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一份愉快的心情,工作质量也将随之上升。

2.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有职业倦怠的幼儿教师对待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降低。有的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草草了事,有的甚至选择辞职。调查发现:65.6%的教师反映自己上班时很压抑,经常想出去走走,放松下,缓解紧张情绪;71%的教师表示回到家后不想再多做幼儿园的工作,也不想再说起幼儿园的事情;48.4%的教师想辞职;26.9%的教师则表明幼儿教师这个职业不适合自己。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兴趣度不高,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那么,孩子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3.人际关系变得紧张。产生职业倦怠的老师,无法亲近幼儿,不愿意听取幼儿的意见,无法耐心对待幼儿;与同事无法深交,难以融洽,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教育理念与研究;与家人的关系变得不和谐、紧张。

那么,职业素质也将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这样的教师不是国家所需要的,他们将会被社会淘汰。由此可见,幼儿教师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由职业倦怠所引发的教师厌教和教师流失现象已经成为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1.职业因素导致工作量大、压力强。幼儿教师教育与保育兼顾,幼儿的生活习惯方面需要教师不断提醒,才能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同时,幼儿教师要面临各类教学任务,撰写教学文字资料,还有家长工作需求和社会的期望。能力差异的幼儿所应接受的教育也是不同的,这让教师的工作变得困难。面对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支持与肯定,那么,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将逐渐减弱,导致职业倦怠。

2.组织管理因素的不健全导致教师角色冲突。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本职业的发展机会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教育学者梁慧娟在调查研究中指出,在组织因素里,职业倦怠受专业发展机会的影响最大、最直接。相对来说,幼教老师享有的发展机会越多的话,其对职业的倦怠感也就越低。这一方面是因为能让教师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着相对好一些发展;另一方面也能让老师感受到管理组织者的重视和期待。

3.社会因素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热情和自信心。社会的发展极快,对幼儿教师的专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一旦幼儿教师某一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就会得到社会的批判甚至谩骂。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幼儿教师必须谨慎工作,压抑情绪努力工作,因而也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四、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防治策略

在我国,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摒弃倦怠心理,用我们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孩子,用我们的期望和支持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让这些柔软的透明的生物,灿烂地在阳光下绽放童年的色彩。

1.调整自我心态,培养职业兴趣。幼儿教师时常要面临各种差异和变化,如教育对象、内容等。因此,幼儿教师要想把工作做好,应找到自己的专业特长,并充分发挥好。一般看来,能找到自己专业特长的老师,对工作能较为主动并充满热情;而对幼教工作缺乏热情的教师中则有部分人觉得工作有点力不从心,甚至觉得工作很吃力。因此,幼儿教师要自觉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积极调整心态,适应并热爱幼教工作。

2.合理的民主制度,调动工作积极性。在幼儿园内,负责人应该为幼儿教师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工作氛围,让幼儿教师知道幼儿园内一些重要的决策,并让教师有参与讨论的权利。幼儿教师感觉到自己是幼儿园里的重要一份子,就能调动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充分考虑教师的职责范畴、能力的前提下,负责人应该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和工作量,同时应该对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尽可能地提供信息、进修等方面的资料。

3.合理回报,保障幼儿教师权利。我们应对幼儿教师的工作给予一定的认可,多对教师进行表扬与肯定,并提供相应的外出培训机会。这能提高幼儿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避免职业倦怠。其次,幼儿教师的工作要受到平等的待遇和社会的重视,使幼儿教师整体地位提高。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适应幼儿的需求,起到榜样的作用。总而言之,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需要社会的配合和支持;同时也需要教师自身踏踏实实地努力做好分内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体红.幼教的职业倦怠与心理保健[J].中国民办教育(幼教版),2005,(9).

[2]陈明立.教师职业倦怠成因解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

篇2

关键词:小学教师; 职业倦怠; 成因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023-02

教师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反过来就会作用于工作,影响人的工作,导致工作效率不高,于是教师职业倦怠进一步增强,继而影响到下一次的工作状态,导致进一步的工作效率低下,如此形成一种非良性循环。这种非良性循环不但对工作有极强的感染力,而且能导致当事人发生多种生理疾病,如失眠、头痛、头晕、内分泌失调等。

1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样而复杂的。对于每一位教师,可能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千差万别。大量的分析和研究表明,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

1.1 社会期望与现实的反差。

从古到今,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职业。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我国也不例外。"教师节"的设立,《教师法》的颁布和教师待遇的提高以及学校教学设施、教师办公条件的改善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轻视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种种偏见,对教师的物质文化生活关心不够,轻视教师的劳动,甚至还有殴打、谩骂教师的现象。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一直渴望自己的职业与角色活动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誉,以维护他们的尊严。但是一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们对他们及该职业的态度与他们所渴望的职业地位和角色形象很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一种"屈尊感"和"失落感",他们为自己的职业不能给自己带来光荣而烦恼。处理不当就会对教育工作失去兴趣和动机。

1.2 当前教师的工作缺乏创造性。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繁杂纷乱的教育内容,瞬间即变的教育环境,他们必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的发挥,才能胜任教育这一工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较封闭性的教育系统、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与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使教育失去了内在的原动力,也使教师们日渐疲惫。

1.3 教师对劳动报酬产生攀比心理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近几年一直保持增长。但与一些行业和部门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部分教师认为工作辛苦,待遇理应要高一些。一旦期望值与现实不相符,就会产生心理矛盾,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1.4 角色的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无论从角色职责,还是从社会文化的继承而言,教师一直是社会提倡的价值模范,且被作为一种价值传播的工具。但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社会的价值观念在不断改变,人的价值观趋向于多元化。许多教师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改变,于是就产生了角色价值观与教师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另外,一些个人因素也在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倦怠,例如,研究发现,男教师较女教师更易产生倦怠,初中及高中教师较小学教师压力更大,单身教师比已婚教师的倦怠程度更高,任教于较大城市学校的教师比中小城市的教师倦怠程度高。

2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2.1 以教师发展阶段的研究为基础,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以支援与协助。

教师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的历程。研究表明,教师的挫折阶段常发生在教师职业生涯的中期,即大约是任教后15年左右,这时教师可能会产生教学上的挫折感,或工作满足程度逐级下降,在教学上常表现出无力感、倦怠感。处于这个阶段的教师非常需要帮助。在这一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可组织教师参加校内或校际间的研讨会,使教师之间彼此交流教学经验和体会,消除教师在专业探讨方面的孤独感、无助感;可以邀请著名学者、教师讲学,开阔教师视野,提高科研意识,激发教师重新追求专业发展的热情;为教师切实提供时间与教育资源使其参加进修培训,提高教学能力与技巧,增强教学效能感等。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帮助与支援会有助于教师摆脱倦怠,走出低谷,提高与完善自己。

2.2 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逐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从事高地位职业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羡慕、尊敬和优待,他自己也更多地感到自豪和优越。无疑,他们也会热爱自己的职业。因此,要想使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并立志献身于该职业,必须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和舆论的宣传等手段,广泛树立起"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观念,切实做到教师职业无论在城市或农村都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并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2.3 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

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情绪,既是预防教师出现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也是预防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2.3.1 教师个人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只有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满腔热忱,才会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气馁,才能热爱学生,并从这种爱中得到极大的职业享受。教师要想做到"乐而为之",必须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这种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来源于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教师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价值认定,是一个教师避免职业倦怠、保持最佳心境的思想基础。

2.3.2 引导教师确定恰当的奋斗目标。职业倦怠信念源于挫折,挫折是在目标行为受阻时产生的。为防止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学校领导者要积极引导教师确定恰当的目标,并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在工作中尽可能获得成功。

2.3.3 注意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教师健康心理状态是由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熏陶而成的,要想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必须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学校领导者首先要以自身的良好形象为教师们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榜样。同时还要对教师付出同志式的爱心、诚心、细心与耐心。主动了解教师思想动态、业务能力,及时解决教师工作中的疑难问题,积极分担教师生活中的忧虑与艰辛,并时常为教职工之间的业务交往与情感交流铺路搭桥等。

2.3.4 教师要努力发挥自身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教师要增强理智感,克服主观臆断;增强自制力,克服激情性冲动;增强信心,克服自暴自弃等。教师还应注意经常保持乐观自信的健康情绪,做到不多愁善感,不暴怒暴喜等。

2.3.5 完善教育领域内部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

竞争是生物界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则。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生活中,完善的竞争机制能激发人无穷无尽的活力。当然,教育领域内的竞争不同于商品经济领域内的竞争,它不是简单的商品生产,而是培养人才的竞争,是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竞争。

总之,在教育领域内部,要确立完善的教育竞争机制,必须有科学的聘任制、考评制和筛选制等配套措施,并且要做到公正、公开。当这些配套措施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教师的优胜劣汰便成为可能,从而促使教师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其产生奋发向上的强大而又持久的行为动力,有效地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涂苏琴,林芝雅-农村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探析-[J]-《教育界》-2013年4期.

篇3

【关键词】教师;职校;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自从1974 年美国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教师已经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之一,教师担当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角色,其素质水平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神圣的历史使命所赋予我们的重任。而职业学校的教师又存在它的特殊性,在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方面有别于普通教师,研究职校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因素,并寻求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及其症状

1.1 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是指那些供职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r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1981年,Maslach等人进一步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份,即情绪衰竭、人格的解体及低个人成就感。而Byrne.B.M.则提出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能力的衰竭。

1.2 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

教师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教师职业倦怠可以划分为心理、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1.2.1 职业倦怠症心理表现

害怕或者故意避免参与竞争,没有竞争热情;逐渐失去工作乐趣,对办公场所有强烈排斥感甚至恐惧感;长期处于挫折、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很大,逆境下容易焦躁;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的厌倦,对业务指标缺乏动力;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疲累感,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

1.2.2 职业倦怠症生理表现

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活动力缺乏等,严重的还会出现嗜睡或者失眠、吃不下饭甚至是呕吐的情况;已经出现一些慢性疾病或者疾病征兆;工作效率降低,行动迟缓、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甚至出现机能性工作障碍。经常产生疲劳感,失眠、食欲不振、喉咙嘶哑、背痛、头晕,以致全身酸疼,内分泌功能紊乱、血压升高等多种生理现象出现。女教师还会出现生理紊乱、月经失调等。在认知方面,感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将其看作是枯燥的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觉得前途暗淡,没有希望;在情感方面,对工作失去兴趣、厌倦、情绪波动大、经常感觉抑郁、焦虑和烦恼等;表现在意志方面,在工作中碰到困难就躲,不愿钻研。

1.2.3 职业倦怠症行为方面

心理上的转变直接在行为上有所反映,表现为对工作敷衍了事,情绪波动大。由于经常感到压抑、焦虑、普遍对工作缺乏进取心,纯粹是为了工资而来上班。

2 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

2.1 社会因素

2.1.1 现在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态度让教师感到有压力。教师被冠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整个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较高,所以教师承载的压力也就越大。

2.1.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超前于学生,教师不得不占用个人时间来钻研学习、进修培训。这使教师不堪重负,并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而情绪衰竭恰恰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开始和最典型的特点。

2.1.3 工资待遇不高、工作条件不好、社会地位不高等也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2.2 组织因素

2.2.1 学生因素

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NFA)的一项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3/4的人认为纪律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影响。职业学校的教师在这方面受到影响更大,在国内职业学校学生素质较高中、高校来说,普遍偏低,学生更难管理。教学效率降低,随之而来的就是成就感降低。

2.2.2 教师内部竞争

教师群体内部竞争加剧,表现在职称的评定、优秀教师评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授课之余,还要进行大量的论文撰写,课件、教案的制作评比工作。

2.2.3 角色定位

教师承载着较高的社会期望,教师群体一方面努力维护自己的公众形象,使自己复合社会的期望;另一方面,教师群体从心理上希望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的相应提高。而这两者的偏差也使教师产生倦怠心理。

2.2.4 工作量

教师很多时候在学校中不仅承担教学工作,很多教师还担任班主任等职,在职业学校中,许多教师身兼数职(授课教师、班主任及行政职务),每个部门都要求教师完成相应的工作,这无形当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2.2.5 教学压力

教师工作枯燥乏味,教学内容重复交替,工作内容的重复单一也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因素。

2.3 个人因素

个人的性格、情绪因素也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之一。以我个人为例,本人属于典型多血质类型的人,比较活泼、外向,善交际,但稳定性较差,所以我比较缺乏耐心,而教师是一份需要耐心、细心的工作。而身兼班主任和教学工作的我,这是我出现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重复单一的工作对于稳定性较差的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所以我为了逃避担任班主任,选择进修来改变我周而复始的生活。

3 应对策略

3.1 正确理解职业倦怠

了解职业倦怠的普遍性,教师应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职业倦怠,正确认识倦怠的各种症状,以便及早解决问题。

3.2 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道德理想

3.3 寻找工作中的新目标

以我为例,四年的教龄,在工作一年以后担任班主任,这是一个新的职务,也给我带来了新的体验,找到了工作的新目标。任何的工作都应该不断寻找新的目标和期望。

3.4 丰富生活,学会放松自己

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尽量少利用自己的私人时间工作。坚持锻炼身体。

3.5 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控制不良情绪

自我调节,学会控制情绪;不能把不良情绪带到生活中。

3.6 学校和教育管理机构应当改善评价机制

学校和社会应该改变评价机制,正确看待教师这一职业,给予合理的期望和评价;教育管理机构应当改变考评机制,减少教师群体之间的不良竞争。

【参考文献】

[1]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2).

[2]朱晓颖.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科研,2006(10).

[3]贾素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证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0).

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倦怠 面临的问题 表现 策略

高职院校教师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与普通高校的教师相比较,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挑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一般由两类人员构成:一是原中专学校(或中职)的教师,一是升格后新引进的教师。升格后新引进的教师大部分是研究生或博士生,起点较高,作为“高校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能力相对较强,能在短时间内很快适应高校教师的角色转换,但由于他们起点较高,期望值也较高,而升格院校的待遇和教学科研等条件与他们的期望值往往存在较大的落差。因此,新进教师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倦怠,主要表现为牢骚满腹、自视清高、抱怨学生素质低、学校缺乏实现自己价值和理想的平台,英雄无用武之地。对原中专(中职)学校教师而言,由于在年龄和学历上都缺乏优势,并且由于长期的中专(中职)学校教学生涯使他们作为“高校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能力相对较弱,要完成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变需要一个较为艰难的过程。他们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无助、退缩、悲观和冷漠。加之在教学和管理方面都会遇到与普通高校教师不同的困惑。因此,在心理上和工作上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长期以往,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一、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多元性。

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双师型”教师角色,不仅要具有较为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掌握先进的生产实践技能,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需要教师们艰苦细致的复杂劳动。这一劳动过程,既有脑力的极大付出,又有体力的巨大消耗,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学习的复杂特性因材施教组织教学,必须具备组织、讲授、示范操作、交往、审美等各种能力。教育内容的复杂性,需要教师具有“多面手”、“万事通”的才能,以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否则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职业的动态性和发展性。

高职院校教师面对学生复杂的学习需求,教学的创新性在于他们的教育并非有固定不变的规范、模式和方法可套用。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需要不断地自我更新和理论提升,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对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及教材的理解,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和普遍规律,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教育目的,这种理解、选择、实施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创新的过程。由于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变化、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等因素具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必须对市场需求做出敏锐的反映,并随时主动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以尽可能全面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教育条件千变万化,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学科特点及其他情况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与途径,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发展性。

3.自身需要的差异性。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本能的似本能需要,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类的似本能,它们是天赋的基本需要。①根据这个理论分析高职院校教师所追求的应该是后者,属于高级的需要。他们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群体,有着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尽相同的需要。他们对提高学历、提高职称和成就感的需要(或者说自我实现的需要)有着较大的欲望。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层次相对于普通高校教师来说偏低一些,这有其自身的历史原因。但由于近年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加上教师的学历层次在评定职称、晋升职务,以及与此相关的晋升工资中的重要性愈来愈明显,同时在评定职称方面,学历、教学和科研等因素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高职院校教师略处于劣势。目前也有些高职院校对科研不够重视,加之有些教师自身的努力也不够,因而就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生理耗竭。

经历倦怠的教师常会表现出身体能量被过度耗尽、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劳、头疼、肠胃不适、高血压、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饮食或体重突然改变。

2.认知枯竭。

表现为教师的空虚感明显加强,感到自己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尤其是难以胜任一些变化性的工作。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和不断变化的教学要求,怀疑自己,感到无能和失败,进而减少心理上的投入。

3.情绪衰竭。

教师会感到情感资源被耗尽、干涸,工作满意度低,对工作的热忱与奉献减少,对学生缺乏同情感和支持,不能忍受学生在教室里的捣乱行为,甚至表现出焦虑、压抑、苦闷、厌倦、怨恨、无助等消极情绪。

4.价值枯竭。

表现为价值观和信念突然改变,个人成就感降低,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降低,认为工作是一项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繁琐事务,因而无心投入。

5.去人性化。

指教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冷漠的情绪对待自己的家人、同事或学生,对他人不信任,无同情心可言,冷嘲热讽,把人当做一件无生命的物体看待,肆意贬损学生,疏远学生,甚至对家人或孩子也如此。由于对他人的过度反应,常常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6.攻击。

表现为对他人的攻击加剧,人际摩擦增多,极端情况下会打骂学生;极端的倦怠状态会导致教师出现自伤的行为。

教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楷模”,是学生的人生先导,他们的心情及对生活的态度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师的这种赏罚无度、喜怒无常极易引起学生情绪困扰、适应不良,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毋庸置疑,倦怠的教师会教育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同时也会影响高职教育的质量保障。

三、缓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1.营造社会氛围,建立支持体系。

教师职业倦怠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配合。整个社会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真正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认同度。国家要加大对发展高职教育重要性的宣传,为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以不断提高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同时还要通过深化高职教育体制的改革,形成有利于教师不断发展提高的用人机制,在进修培训、学历提高、课题申请、职称评定和晋级晋升等方面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与普通高校教师同等的机会,使这类学校教师同样产生一种价值感和归属感,着力营造一个平等、公正而有利于他们职业发展的社会氛围。

2.构建和谐校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戈(Doughlas Mc Gregor)的Y理论认为:“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而是愿意勤劳的,他对工作的好恶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即可把工作视为一种满足,也可把工作视为一种痛苦。”②因此,各类高职院校应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建立和谐的校园氛围。

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的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首先,加大硬件投入。学校要尽力完善教学和文体设施,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美化校园,满足教师教学、科研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减轻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存在的压力。其次,要着力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和创设民主、平等、友好的精神环境,形成一个活泼向上、团结协作的学校集体。学校领导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教师真正看做学校的主人,真正关心教师的工作与生活。采取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实行民主化的行政管理,给教师较大空间的学术和专业自,让教师多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过程,提供他们参加管理和决策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增强责任感和归属感,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倦怠心理。

3.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增强个人自适能力。

对于职业倦怠,教师应予以正确的认识。尽管教师承担着较高的社会期望和一定的职业压力,但教师也是平凡而普通的人,并非古书中所谓的圣贤,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其能力也是有限的。教师个体对自己所担任的角色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期待。特别是高职院校年轻专业教师和实训课教师,由于在职前培训阶段没有直接接触高职学生,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当真正进入教学实践、理想与现实相距较大时,就会产生一种失落和倦怠感。高职院校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角色要有正确的认识: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的朋友、研究者、心理咨询师。面对多种角色,在各种角色转换中出现冲突时,难免有工作上的失误。因此,应当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估计过高或过低都会丧失自我发展和成功的机会,只会使自己深陷疲累之中。

综而述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我们应以预防为主,尽可能避免它的产生。然而,帮助高职院校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彼此关心、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希望本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人们对该领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从而能寻找出缓解和预防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对策和措施,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作出贡献。

注释:

①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412-413.

②金忠明,林炊利编著.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第1版:234.

参考文献:

[1]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2]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412-413.

[3]金忠明,林炊利编著.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第1版:234.

[4]陆晓燕.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研究――来自湖南省长、株、潭三市九所高职院校的调查[D].湖南师范大学,2007.

篇5

一、为教师营造宽松、积极的工作氛围

每个行业、每个单位都有一定的管理规章制度,但不能一味地实施刚性管理、忽视人文关怀,使幼儿园像一部运动着的机器,缺少人情味,不可能让人获得精神快乐。

1 让教师在工作中感受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幼儿教师是幼儿园的主人,是特定岗位上的人力资源,应有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每个人都有被关爱、被认可、求发展的需要。管理者应给教师们创设宽松、积极的工作环境,那么教师在工作中所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工作的辛苦与压力,还有自己专业成长的幸福、工作的乐趣――“只要做的开心,再苦再累也值”这是幼儿教师常挂在嘴边的朴实话语。

2 发现教师的闪光点,为差异寻找空间。

每个教师不管能力如何、教育效果如何,都有其长处和闪光的地方,管理者要善于发现教师的闪光点,用心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工作中,只要发现教师在某个方面有一点进步,都应抓住时机给予激励,对年轻教师要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去尽情发挥自己的长处,让每一个人去放大自己的闪光点。作为教师自身,无论自己具有哪方面的特长,都要在实践中大胆运用,充分展示,逐渐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园内外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工作起来才会有成就感、自豪感,工作中的“苦”才会变成“乐”。

二、教师学会调整心态,保持轻松愉快的工作情绪

任何一种职业干久了都有可能产生倦怠感,况且工作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困难和矛盾出现、会有烦恼和不快产生,只有自己去寻找工作的乐趣,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克服工作的情绪化,体验到每天的工作乐趣。因此,幼儿教师应如此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1 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学会理性妥协。

教师职业倦怠的深层原因其实是焦虑和烦躁。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但欲望过高,就可能出现问题。要学会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适当降低成就欲和期望值,从而使自己摆脱沉重的失落、怨气和无名的惆怅。教师不妨学会理性妥协,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不要太在意个人一时的得失,以此缓解心理压力,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2 学会与他人交往沟通,学会宣泄自己的负性情绪。

心理学家告诫我们,不要带着怒气工作,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才会收到好的效果。人的情绪就好像是不断蓄积的能量,不良情绪如果不及时地疏泄和释放,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心理的病变。也许一堂公开课没有成功,也许一个孩子苦恼了你,也许你所带的班级闹出了“乱子”,也许他人对你的工作没给予肯定――没关系,抛开他们,回到家里和家人一道尽情享受亲情之乐,不必在烦恼中度过灰暗的光阴。在享受亲情的愉悦中有些情绪问题便可化解。

三、自我调节,正确看待意外事故

幼儿的意外事故是很难避免的事情,一旦事故发生总是家长揪心、园长费心、教师伤心,成了困扰教师的一大心理阴影。所以平时应抓紧安全这根主弦,对幼儿不断地进行自我防护教育,但也要正确、坦然地对待意外事故,如果意外事故不幸发生,幼儿园则应对教师多一些理解和关怀。只要按规定科学地安排活动,密切注意安全,加强防范教育,即使发生了不可避免的事故,幼儿园也不会撒手不管,大多数家长也能够理解的。同时,幼儿园也要为教师创设安全的工作环境,减少和杜绝发生事故的隐患,使教师工作压力和紧张情绪得到缓解。幼儿园没有大的安全事故,教师的工作情绪就会稳定一些,工作心情就会轻松一些。

四、努力形成教师的专业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幼儿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幼儿园的发展与教师的成长速度不一致。保证教师专业成长是幼教同行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

1 充分信任、鼓励和支持教师大胆实践。

以往的相关管理制度大多建立在“如果教师不做怎么办”这一假设上,因此许多措施是预防性的,往往用统一的尺度去衡量所有的教师,以为按要求做了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现代教学管理应建立在信任每个教师的基础上,要为教师提供适当的自主空间,鼓励和支持教师根据自己对教育理念和目标的理解,对幼儿实际情况和教学之间情景的把握,以及个人的风格和特长大胆进行实践,并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2 深入教学过程,走向开放的管理。

教学管理应深入到实际教学中,真实的了解教育实施的过程,包括观察和了解教师与幼儿的需要,与教师共同商讨教育计划及教学方式,为教师提供教育资源服务,鼓励教师积极的按照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大胆尝试并进行教学反思,支持教师根据需要适当的调整活动等。如果遇到教学过程出现的个别不良问题,应采用适当的方式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不要简单的依靠固定规则来束缚大家的行为。也就是说,教学管理需要从静态而封闭的管理走向动态而开放的管理。

3 关注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形成团队协作教学。

篇6

关键词: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早在1974 年,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通过深入研究职业压力,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倦怠(burnout)”一词。1981年, Maslach发表了倦怠三维度理论,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和低个人成就感(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其中,情绪衰竭是工作倦怠的主要方面,它是指个体的精神和精力过度消耗,变得枯竭,从而对工作产生的消极和疏离状态。这一定义在随后的大部分相关研究中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同。

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师这一群体比较容易受到职业倦怠的伤害。在2005年对15个行业的职业调查当中,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指数高居第三位,排在公务员和物流人员之后。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不良后果

(一)教学效果下降

教师们认为工作枯燥、重复而且繁琐,从而对工作失去了兴趣。由于不愿意认真备课,补充一些实用又有趣的资料,因此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只能按部就班,没有任何的创造性和热情。在活动结束后,没有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或鼓励,而是单一地运用加分、扣分方式来影响学生,学生得不到实际的收获。课后对于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或者随便应付,回答时没有条理和重点,大大打击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情绪波动,造成自我身心伤害

在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效能感降低,对同事不愿理睬,对学生漠不关心。如果有学生或同事提出建议,有的教师往往会小题大做,当做是批评而相当抵触。对学生的期望降低,尤其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认为他们是“孺子不可教也”,从而放弃努力,甚至态度恶劣,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

总之,倦怠的危害是明显的。从长远来看,教师职业倦怠将会导致教师队伍的高流失率,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国家教育事业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作为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如不能及时调节,将产生职业倦怠心理,不仅会妨碍他们的职业发展,而且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对全社会的人才培养起到负面作用。

三、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成因探析

(一)社会因素

社会关注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需要更多人才,而担负着人才培养的教师承受着比其他职业更大的心理压力。责任心是教师价值的体现。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也是对自己。但是过强的教育责任心会导致在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急于求成,反而会“欲速则不达”,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产生怀疑,自我效能过低。

社会赋予教师职业重要的责任,但是从生活上看,许多高校青年教师工作时间不长,收入并不理想。他们要面临在不断增长的房价下购买住房、组建家庭、结婚生子的生活压力。目前有许多高校都在郊区,教师们在上班路上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迫使他们产生购车压力。刚入校的青年教师们生活圈比较狭小,交际不够广泛,与别人交流也不及时。如果不能处理好这样的压力,很容易使青年教师产生挫败感,造成他们对职业的不满和懈怠。

(二)学校的管理

Maslach在1997年的研究中指出,导致职业倦怠并不是人们以往所认为的员工的个人因素,而主要是工作环境的因素,具体表现为:工作超负荷、奖赏不足、缺乏公平感和价值观冲突等。

由此看来,学校的合理管理如果能提供给教师舒适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将极大地改善教师们的情感状态。然而,在许多高校,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而通用的评价考核体系,各校的规定都不相同。有的学校特别喜欢检查和评比。例如随堂听课,抽查学生到课率,学生作业,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评比老师们的教案、课堂设计、辅导答疑情况、科研论文数量。这样一些工作是必要的,但不能过于琐碎。有的青年教师经验不足,成天为了准备资料而疲于应付,不能真正地去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更不能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来进行因材施教。

青年教师刚刚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对工作环境都不了解,需要有经验的老教师来指导,如果学校领导忽视了对青年教师的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关心,可能会使青年教师认为自己还没有成为这个学校的成员,影响了青年教师的工作归属感和责任感。

(三)学生的因素

首先,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地深入,传统的应试教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不得不思考如何让应试教育与课堂创新同时进行。于是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交际教学等各种方法接踵而来,让进行改革的教师们忙于选择。但是青年教师刚刚走上讲台,实际经验不足,为了完成课堂任务,只能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没有交流,学生对课堂内容缺乏兴趣,进而讨厌上课的教师。师生关系的不融洽,教师的授课计划不能按时保质的完成,都会导致教学工作倦怠。

其次,为了加强课堂互动性,学生往往希望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这就对青年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教师需要在课前花费大量的精力查阅收集音频或视频资料,精心构思制作 PPT演示文稿,在课堂上能够熟练操作电脑、投影仪和其它与教学相关的仪器设备,一旦这些先进仪器发生了故障,能及时处理。此外,有些学校的多媒体配备还不够健全,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施,达不到师生的预期效果,学生的不满意也会对教师心理产生冲击。

另外,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给予好评,对学生比较友好,很少批评,而有的教师非常严格,则时常被学生打出低分。在很多高校里学生的评分对教师的职业评定有直接关系,因此是讨好学生还是铁面无情,青年教师们很难选择,久而久之必然产生倦怠情绪。

(四)职称评定的因素

现在多数高校青年教师还是助教或是讲师职称。为了长远的发展,很多青年教师必须一边完成学校的教学工作量,一边为自己的职称评定努力。由于科研经验不足,青年教师比老教师们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做研究,找杂志社,尝试申报各级课题。但是教学量较大,学校日常事务的繁杂,往往使青年教师们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科研,更没有机会进行专业进修或者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交流,因而写出高质量论文不多,科研课题的申请也难以成功。科研成果的止步不前直接影响着职称的晋升,进一步会影响教师的经济收入,教师们容易厌倦日常教学工作,对自己科研能力丧失信心。

四、消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一)社会层面

社会应该创建尊师重教的氛围,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但又要弱化人们对教师职业的期待,不能把教育孩子的所有责任都推给教师,以减轻教师们的心理压力。政府增加教育的投入,完善现代化校园建设,提高教师的待遇,并且号召全社会来关注,关心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这样,教师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幸福感大大提升,可以更好地投入工作。

(二)学校层面

学校及相关部门应该首先培养青年教师敬业爱岗、乐观自信、不怕挫折的精神,让他们明白教学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要作好吃苦的准备。领导们要随时关注青年教师们的工作情况和情绪变化,发现问题应给出适当的建议和帮助。最主要的是积极为教师们减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1)在常规工作上要尽量化繁为简,注重检查的质量而不是数量;2)尽可能为青年教师提供校外学习交流和进修的机会,使他们开拓视野,提高专业水平,便于消解教师职业倦怠;3)学校可以设立教师心理咨询点,随时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方面的服务和定期的心理检查,为教师们排忧解难;4)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教师集体活动,比如登山比赛、拔河比赛等,锻炼意志,释放压力,还可以加强青年教师们的集体荣誉感。

需要强调的是,在学校发展和教师评比等重大工作上,要让教师更多地了解、学习、参与讨论及监督,使各项工作的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感受到学校的信任,产生主人翁态度,从心底愿意为学校及自己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激发潜能,提高教师职业的满意情绪。对于评比优秀的教师,应该给于肯定,号召其他教师学习;对于评比不尽人意的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绝不能直接与收入挂钩,这样的评比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会使部分教师灰心沮丧甚至一蹶不振,更多教师担心出错,不敢在教学上有大胆的改革与尝试。

(三)教师层面

1. 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战胜压力最根本的是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现在的学习型社会是时代的要求和发展趋势,这就要求青年教师要不断获取新知识,与时俱进。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才能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有清晰的规划。不好高骛远,现状和期望值之间就不会产生差距,从而避免不满和倦怠。要认真钻研自己的业务,将符合顺应时代的新知识传递给学生。同时,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将知识更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加强与学生课上课下的交流,让自己积极的心态去影响学生,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对所学课程也会更有兴趣。这样的教学进入了良性循环。尤其是青年教师们将从中得到教学的满足感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2. 调整心态,正确应对压力

面对挑剔的学生、批改不完的作业、枯燥的例会和繁琐的检查时,教师们可以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待,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全身心投入,不能因为一些负面的因素影响自己,应该多关注学生和工作中的积极方面,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自己的不满情绪。教师要客观评价自己,扬长避短,根据个人的实际能力和精力设定合适的目标。学会因材施教,给学生正确的定位,不要期望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和自己一样,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一旦教学现状和预期结果相差很远,要乐观地接受失败,总结经验,不要悲观失望。学会与其他青年教师多交往,取长补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有调查显示,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教师性格开朗,对挫折的承受力强。

3. 正确看待职称评定

青年教师们应该明白职称评定是自己教学生涯中的必经之路。在此过程中科研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学与科研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没有教学的科研如同空中楼阁。教师要把课堂作为科研的起点。只有通过教学中实践的积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育理论去思考、改进,总结,才能够写出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科研论文。这样,不仅真正提高了教学水平,而且在科研上才有所进步。但是搞科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保持一个平常心。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把责任完全推到教学任务繁重上,而要总结经验,下次再来。青年教师思想活跃,敢于尝试,只要持之以恒,心态良好,科研一定会有成果。如果在研究过程中,对教学上也有突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职称评定。另外,职称评定的过程也是青年教师和同龄教师比较,向老教师学习的过程,更应该虚心,不能操之过急。

五、结语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对教师自身、对学生、对学校都有很大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学校应对教师实行人性化管理,教师自身也应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尽量减少职业倦怠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耿文霞, 陈震. 需求关怀:消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J]. 中国教育学刊, 2007(6).

[2] 苏素美. 美国教师的“职业倦怠”之探讨[J]. 教育资料文摘, 1995(3).

[3] 李永鑫, 杨淑芸. 教师工作倦怠及其干预[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21).

篇7

一、情绪ABC理论概述

职业倦怠就像五线谱上高高低低的音符,总是埋伏在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伺机而动。比方说,学校将被整合,科室即将改组,被不合理的工作量压得喘不过气来,人际关系如箭在弦上,或者升官不成、绩效工作无份或偏低,都可能使教师陷入一片“愁云惨雾”之中。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是个系统工程,要靠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作为教师自身,该如何预防职业倦怠呢?请拿起情绪ABC理论这个“法宝”。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Albert Ellis)经过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发现在情绪方面存在障碍的来询者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了人性的一些基本特征,并由此发展了情绪ABC理论。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由于所持的信念不同,同样的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两个人身上会导致截然不同的两种情绪反应。举个大家最熟悉的例子来说吧:在沙漠里迷路的两个人只剩下半壶水,一个人想:沙漠这么大,我只剩下半壶水,肯定要命丧沙漠了。另一个人则想:太好了,竟然还有半壶水。这样一来,前者可能觉得绝望,甚至轻易地放弃了;而后者可能充满了信心,最终走出了沙漠。从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正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想法决定了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这两个人的信念,前者在ABC理论中称之为不合理信念,而后者则被称之为合理的信念。合理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那么,不合理的信念都有哪些具体特征呢?

篇8

关键词: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 职业倦怠 调查 现状 成因 解决措施

一、什么是“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压力,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1]。美国学者Maslach在1981年研究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1.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非人性化或失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3.低个人成就感(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2]。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经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远离和冷漠,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心理反应[3]。

(一)情绪衰竭。这个阶段的教师表现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反映出负面、消极的心境和态度,畏惧去上班,形成对学生消极的态度。

(二)失去个性化。这个阶段一般表现为教师减少或断绝与学生的联系。例如,教师减少与学生接触,从距离上远离学生,不理睬或拒绝了解学生,给学生取贬损性的称呼、外号,给学生评定较低级别,甚至倾向于对学生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这些都是教师性格解体、失去个性化的标志。

(三)低个人成就感。教师的职业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教师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教师一旦发现他们的职业为他们提供较少的反馈时,就会觉得付出太多,而得到太少,不再努力了。

教师一旦经历这三个方面的过程,就引起动机上的变化,进而在生活方面体现出失败感,这就是社会心理学称之为的“习得性无助”。

二、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教师这一职业与其他职业不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独立性,无法全部由教师来控制。考不出好成绩,一些不明智的家长便将其归罪于教师,认为教师没有尽心尽责;学生之间所发生的突发事件处理不到位,也会招致家长的斥责……于是家长对教师的不良态度也成为教师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难题,这也是给教师带来职业压力的重要因素。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竞争出人才、压力变动力,这些想法都是无可厚非的,但需要承认的是,没有人能够成为永远的胜利者,挫折在所难免,教师在长期的重负之下就会陷于倦怠。

由此不难看出职业倦怠的教师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点,如完美主义、苛求、对自身的要求过高、主我与客我的严重分离等。这些独特的个性品质会影响到教师对于工作和压力的评估和认识,容易引发内心的挫折感,导致职业倦怠甚至心理枯竭。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但极大地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整个社会的发展。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一般说来,教师多少都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教师的心理问题正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英国的调查表明:有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教师正承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3]。我国的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心理焦虑比其他职业群体的人更为严重,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职业群体。特别是现代社会,应激事件多、竞争加剧、工作压力大,突出表现为教师的身心耗竭状态。

为了全面了解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我对河源市东源县12所中学211名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问卷调查的数据表明:(1)教师职业倦怠总体情况:河源市东源县中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普遍较高,其中情感衰竭程度偏高,非人性化中等,降低个人成就感较低;(2)教师个人因素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在诸如是否任班主任、职称评定、执教年级、执教学校地域这四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而在性别、年龄、教龄、教育背景、执教学校类别、奖励情况、情况、参加学术会议情况这八个方面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男教师的情感衰竭和非人性化程度高于女教师;31至40岁、教龄在10至15年之间的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受均高于其他组的教师;拥有高学位的教师和高中教师更易产生职业倦怠;任职于重点中学的教师比普通中学教师有更高的情感衰竭和非人性化程度;优秀教师的情感衰竭程度高于骨干教师和未曾获过奖的教师,而未曾获过奖的教师的低个人成就感和非人性化程度最高;在学术成就上,发表过论文和参加过各种形式研讨会的教师在三个维度上都显著偏高。由以上可以看出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在农村中学教师中是存在的。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该县有45名教师放弃了教师职业,而选择了其它工作;有34名教师调到城市中小学去任教。上述农村小学教师流失数据说明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三、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成因

(一)经济待遇低。

我国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但目前我国教师的实际收入仍比其它需求同等能力的行业的收入低得多,导致教师心理失衡,觉得从教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职业,降低了教师工作积极性。而在农村,教师的实际收入与城市中学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尤其是在补贴、奖金与福利待遇方面,远不如城市的学校。

(二)教育资源匮乏。

农村中学经济基础比较落后,教育资源匮乏,最为突出的是教学设备落后与办公设备不足,有些较为偏僻的中学甚至没有像样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同时,农村普通中学社会知名度低,受到的关注比较少,聘请到的大多是整体素质不高的教师,久而久之,必将导致该学校的社会声誉越来越差,因而学校获得上级拨款的机会与社会各界的捐赠、赞助很少,教师的福利待遇、奖金等也不丰厚,不仅对教师没有吸引力,而且会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缺乏发展空间。

人才发展是需要环境的,不但需要科研经费、实验室配备等物质环境,而且需要职业培训、个人发展、同行水平等软环境。一些农村中学的学校领导缺乏明确而合理的人才规划,人才引进后重使用、轻培养,没有给他们造就终身学习的机会,而对于有很好潜质的人才不培养、不敢培养,怕他们流失,这是一种短视行为。此外,农村中学信息很封闭,教师很少有机会与好的学校交流,也没有专家给予指导,大家都生活在几本书里,发展空间很小。

(四)人事管理制度不合理。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校人事配备结构不合理。不少农村中学优秀教师缺乏,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年拔尖教师匮乏;教学型教师过剩而科研型教师奇缺;学校师资力量与专业调整不相符,师资学科布局不合理,比如学外语的去教数学,学物理的去教体育;一些公共基础课的教师数量不足,经常是一两个教师担负全校的公共课教学,工作超负荷,等等。这种学生多、教师少,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导致教师忙于教学任务而疏忽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没上去还累垮了身体。

2.学校里“死管”与“放任”现象同在。有些校长喜欢权力支配和硬性服从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上习惯于强制性、命令性;在教学管理方面,规定了严格的程序与规则,强求标准化;在管理方式上,检查、评估与量化管理过多、过滥。这种管理缺少人文关怀,把教师当成了只靠组织制度、经济奖惩就能调动的“机械人”、“经济人”,使教师在人格和精神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工作中始终处于被动的服从状态,身心疲惫,难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才能。相反,有的学校则管理松散,未建立行之有效的督导机制,对教师懒散、工作不负责、我行我素等不规范行为,学校不及时纠正,任由事态发展。

3.学校缺乏有效的激励和淘汰机制。学校里平均主义思想严重,人事分配制度近乎平均,教师只要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不论做得好还是差,得到的是同样报酬,这种“大锅饭”的管理降低了学校教师的努力程度和满意程度。

此外,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还受个性、家庭压力、学生家长、师资力量和生源条件等其它因素的影响。

以上这些,都是造成农村中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四、如何克服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决定者,也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性人物。在教育实践中,很多教师渴望求助,渴望支持,渴望得到心理咨询。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学校领导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观念,充分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如何让教师告别倦怠,我觉得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有效的尝试。

(一)改变产生倦怠的应激源。

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把自己看成一个平常人,拥有一颗平常心。做平常人才能具有平常心,把自己看成平常人,就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就不会由于学生的不服从而大动肝火,就不会看上级脸色而放弃自己正确的观点。教师做一个平常人,便能够坦诚地自我暴露,进行适宜的宣泄,而不必费心地伪装自己。教师必须成为自己的解放者,牢记要善待自己。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都只能通过个人的自我调整才能起作用。其次,上司和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应尽可能突出情感化的管理特色,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不是一味地施压;尽可能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为教师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使他们的郁闷和疑惑得到及时的排解;同时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调整竞争机制满足大多数教师的成就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减少职业倦怠的产生。最后,教师要突出生活的主题,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做好工作上,要善于在学生的点滴进步中体验成功。既然做了教师,就要做一个胜任而愉快的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教书育人,热心研究。教师要用自己出色的工作,使校长放心,自己安心,学生欢迎,家长满意。教师在工作中要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善于变压力为动力,这是教师心理成熟的标志。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能力和运用心理策略的最基本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寄希望于应激源的改变,这是告别倦怠的根本。

1.认识自我。教师要认清自我价值,掌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预测自己倦怠的征兆,了解自己的主观情绪是否影响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有无做好应激的积极准备?有了积极的自我认识,教师才能正视应激情境的客观存在;才能勇于面对各种现象、准确地对待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人和事,有针对性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控制并尽量与周围环境保持积极的平衡,成为自身行动的主人,从而避免遭受应激给自己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损伤。因此,教师只有从自我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正确地认识自己及周围环境,才能把变化视为正常的事,不断接受变化的刺激,积极、愉快、主动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走出倦怠。

2.寻求积极的应付(coping)方式[4]。应付是指成功地对付环境挑战或处理问题的能力。通常,积极的应付方式可以使人有效地面对心理应激、重新恢复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水平状态;消极的应付则往往会使人继续停留在充满压力的应激状态,继续消耗自身潜在的能量,产生倦怠,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1)运用心理暗示的策略。暗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着很大的影响。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信心,鼓起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每个人可把自我暗示作为提高自己应付应激能力的策略。当千头万绪、不知所措时,绝不要抱怨、退缩、自怨自艾,否则人就很容易陷入倦怠,不可自拔。教师要用言语反复提醒自己,如:“一次一件事,我一定能做完所有的事。”“走过去就是个天。”“工作着就是快乐的。”“与其痛苦地做,不如快乐地做。”“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无人帮你是公正的命运,没有会为你做些什么,你只有靠自己。”

(2)学会适应的策略。听过NBC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足球名人堂”最佳播音员之一查理・琼斯故事的人往往会有一个很深的感触,那就是:因为害怕而拒绝变化,往往会使事情变得更糟;如果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带来的应激,能积极应付、迅捷灵活地作出反应,必然会在迷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路,也许它会让你付出很多的艰辛和代价,但它会帮助你在变化的时代获得成功。所以在各种应激事件和压力面前,教师一定不要一味地抱怨,要及时调整心态、学会适应,换一种角度看压力,学会对让自己曾经头疼不已的压力心存感激,因为没有压力,我们的生活也许会是另外一个模样,并积极地投入到变化之中,这样才不致于感觉受到极大的伤害。应激研究泰斗塞里曾说:“很多人停滞在一个阶段感到失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不愿改变现状。”随着应激而改变,这是适应的最关键的问题,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要改变,那就行动吧。教师运用心理策略来影响心理状态,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水平,告别倦怠。而对已经出现的,通过医院排查病理上找不到任何异常的身体不适,教师应该主动考虑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尽早防范,尽早治疗。

五、结语

教师的职业倦怠对自身、学生、学校乃至社会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现实生活中许多活生生的教训让我们看到其危害远大于庸医误诊所造成的伤害。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在义务教育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解决其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社会都应该关心支持。衷心期待有关部门切实关心教师的困难和需要,建立对教师合理的角色期待,给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和压力,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需要,教师自身应该加强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端正心态,逐步挖掘自身潜力,从大局出发,努力克服职业倦怠心理。创建和谐社会首先从个人做起,愿广大教师早日告别职业倦怠,重塑美好师者形象。

参考文献:

[1]曾玲娟,伍新春.国外职业倦怠研究概说[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1):81-84.

[2]Leiter,M.P.&Maslach,C.Banishing Burnout:Six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Your Relationship with Work[M].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2005.

[3]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

[4]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山东:华夏出版社,1998:108-111.

[5]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16.

[6]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执点:教师职业倦怠.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2,7,(3):82-85.

篇9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策略;人才成长

随着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英语教学不了解,一味地追求英语成绩,使教师承受着比以往更大的工作压力,从而产生了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长期因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严重威胁着整个农村英语教育,因此研究其应对策略,能促进人才的成长。

一、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造成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本文将其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个方面。

(1)外在因素。①社会期望值过高。社会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期望过高,认为他们对学生的英语成绩应负全部责任,没有顾及到受条件的限制,这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压力。农村小学教师在偏僻的山区且经济地位一般、现实与理想有很大落差,这导致教师心理不平衡,对胜任自己的工作失去信心,长此以往会产生教师职业倦怠。②评价机制不健全。社会、家长与学校关心学生英语成绩胜过关心师生身心健康,对英语教师工作效率的评价过于机械化,只重视考试成绩,逼着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片面追求升学率,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导致教师出现迷茫、疲惫等症状,诱发教师职业倦怠。③教师职业的特征。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独特个性的人,工作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这些相同内容。此外,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英语教学缺乏了解,将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差归因于教师的不负责。这些都导致教师筋疲力尽,情绪低落,诱发教师职业倦怠。④学生问题。由于条件的不允许,农村小学生首次接触英语,对此感到陌生,很难入门。尽管他们对英语充满了热情和激情,但却是幻想多,实际行动少,因此对于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问题,需要教师具有更大的耐心、更多的爱心、更高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技巧去引导他们,这无疑给了教师更大的工作负担和压力。

(2)内在因素。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不切实际,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往往对自己有过高的期望,认为学生不多,完成英语教学应该不难,忽视了家长配合与支持的重要性。而且在农村小学中有很多不是英语专业的教师带英语课,他们对英语教学本来不了解,在教学上的失败导致教师的过度紧张、焦虑、烦恼、压抑、悲观等心理失衡状态。

二、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

(1)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对学生的影响。教师职业倦怠导致教师工作不热情,备课不认真,直接影响了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消极的情绪和态度还会传染或传递给学生,甚至会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另一方面,不关心学生的学习,缺乏耐心,甚至嘲讽、挖苦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会导致学生不良问题日益增多,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2)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对自身的影响。教师职业倦怠会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导致教师身心疲惫,容易产生消极、压抑、心灰意冷、情绪低落等不良心理现象。另外,教师职业倦怠使教师缺乏工作热情和活力,不思进取、不能认真备课等,感觉教师工作重复性强,过于劳累而无趣,感到沮丧、无助,容易消沉。

(3)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对学校的影响。职业倦怠导致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经常迟到、早退或无故旷工,课堂教学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使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无法提高,而且间接地影响着农村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成长,进而也使农村社会的安定和谐受到影响。此外,教师的职业倦怠还具有感染性,部分教师的职业倦怠会感染到其他教师,从而导致整个学校的教师在工作上陷入消极的状态,严重削弱学校的竞争力。

三、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1)社会方面。首先,建立全面的社会支持系统,合理定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建立合理的社会期望值,破除对教师职业的万能化,给予农村学习英语教师更多的理解与关怀。其次,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经济待遇,并改善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树立尊师重教、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同时加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促进其教师专业发展,让他们清楚教育事业的艰巨性及各种难题出现的可能性,而非强调教师职业的神圣与伟大,否则,当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时,很容易出现倦怠现象。

(2)学校方面。首先,学校要尽可能地理解、支持英语教师的工作,有效地排解英语教师的疑虑,并且与家长要时刻保持紧密的联系。同时要采用开放的民主管理方式和客观合理的英语学科评价体系,赋予教师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提供更多参与学校管理和学术决策的机会。要关心教师的个人生活,多对教师心理进行关注,定期缓解教师工作压力以预防教师的职业倦怠。其次,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至关重要。学校要组织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讲座,通过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让教师自然而然地进行自我调节。最后,减少工作量。过大的工作量会导致教师身心疲惫,学校应给教师减少不必要的工作,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3)教师自身方面。首先,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特征,培养积极的职业态度,正确对待教师职业倦怠,积极通过心理疗法缓解压力;其次,教师应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能力,包括驾驭课堂的能力、启发学生思维的能力,这样教师才不容易身陷职业倦怠。再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掌握情绪应对策略,加强个性修养,培养自制力和自信心等以避免心理失衡,克服教师职业倦怠,以促进自己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张昌勋.农村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自我调适[J].惠州学院

学报,2013(1).

[2]褚远辉,陈时见.从教学工作的性质与特点看教师的“职业倦

篇10

关键词:边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

一、教师职业倦怠概述

1974年美国精神医生 Herbert J. Freudenberger提出了职业倦怠(job burnout)这一概念,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情绪性耗竭的症状。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征称为职业倦怠。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教师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因长期处于持续性的紧张状态,从而出现的一种情绪性衰竭的症状。它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和生活环境时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具体症状表现为对教学工作产生倦怠、烦躁、疲惫不堪,工作热情完全丧失,脾气变坏,情绪容易激动,以消极否定和麻木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

教师职业倦怠如果得不到有效干预和控制,不仅会影响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及其专业化发展,还会影响教育教学的成效,甚至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边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社会各界对教师无论是在知识储备,还是在道德品行方面都有很高的期望,这种期望会演变成敦促教师不断地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压力。同时,为了满足社会各界对教师不同的期望,教师必须要扮演好多种不同的角色,妥善处理好不同角色间的矛盾和冲突,久而久之就容易增加教师的心理压力,产生无力感和情感衰竭。此外,虽然近年来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教育的偏见,社会上依然有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二三流教育、高职院校英语课程不如其他专业技术课程,让不少边疆高职英语教师承受社会压力,缺乏社会支持和认同感,致使边疆高职英语教师容易产生倦怠心理。

2.学校因素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英语教学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加强听说”的方针,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借助词典能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际。

边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隐性工作量较大,受学校区位局限、办学经费紧张等因素的制约,也很少有机会去进修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和学科知识结构以适应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从而很难实现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目标。此外,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应对学历提升、科研、职称晋升、双师型等问题,部分英语教师感到精力衰竭,产生职业倦怠感。

3.学生因素

边疆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学生对英语学习不重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对学习的期望较低,边疆高职英语教师需付出更多的劳动,这种付出往往得不到回报,致使边疆高职学校英语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较低,从而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4.自身因素

教师自身因素也是产生职业倦怠感的重要方面。边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除了扮演教师角色,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外,在生活中还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要处理各种生活事件。来自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压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此外,教师的人格特征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有的教师在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方面存在不正确认识,或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压力时,容易产生挫折感,如不能采取适当的策略加以应对,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三、应对边疆高职学院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1.社会层面

对边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探索符合边疆高职实际的英语教学机制,给边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2.学校层面

学校应关注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提供进修、访学、在岗培训、出国交流等机会,满足英语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提升边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另外,学校还可举行相关讲座,宣传和普及职业倦怠的有关知识。

3.自我调节

边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要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树立自我调节的信心。重新审视自我,建立对自己与职业的正确认知,调整自我期望的水平,加强自我修养,以适应边疆高职院校教学发展变化的需要。此外,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情绪疏导,提高自身的承受力,建立和发展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等都可以有效缓解和应对职业倦怠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