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影视艺术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影视艺术的特征

篇1

[关键词] 影视艺术;综合性;审美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吸收了多种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使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丰富和充实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集于一身,从而具有巨大的美学魅力。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摄影、舞蹈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并把这些艺术元素相互融合同化和吸收,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自身新的特性,使之成为一种时空综合的独立的视听艺术。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美学特征绝不仅限于各种艺术元素的有机融汇,这种综合性突破了艺术学的层次,更加集中地反映在美学层次上的高度综合性,体现为再现性和表现性的统一、纪实性和抒情性的统一、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使得影视艺术成为迥异于其他艺术种类的一门独立艺术。

一、影视艺术与戏剧

影视与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戏剧既是一门综合艺术,又是表演艺术,戏剧艺术多年来在编导、导演、表演等方面所形成的艺术规律,为影视艺术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从历史的渊源来看,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出现了以梅里爱为代表的戏剧电影学派;我国最早的电影理论也是“影戏”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戏剧化电影美学观更是一度风靡世界银幕。影视艺术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在其成长初期,都曾从戏剧艺术中吸取了许多营养,不仅借用戏剧的创作题材和戏剧表演经验,而且将戏剧性矛盾冲突与戏剧性情景纳入作品之中。时至今日,虽然影视艺术更加注重发挥自身的艺术表现力,但影视艺术与戏剧艺术之间仍有着不解之缘。一些影视作品的编导、导演、演员,或者来自戏剧舞台,或者两栖于影视和戏剧艺术,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戏剧式结构方式更适应于大多数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因而在国产影视艺术作品中,它都将作为一种传统样式长期存在下去。但影视艺术毕竟不是戏剧,与戏剧相比,影视艺术自由转换的时空打破了戏剧舞台的时空局限性,影视演员自然、真实、生活化的表演取代了戏剧演员舞台程式化的动作,从而使得影视艺术能够更加逼真地再现现实生活。

事实上,电影是搬上银幕的戏剧,电视是搬上荧屏的戏剧。舞台、银幕、荧屏都是戏剧人物活动的空间和场所;不同之处仅仅是,银幕、荧屏比起舞台的空间更宽阔,机动的余地更大,布景与活动场所可以不受狭窄舞台的限制,能够充分地利用真实的生活环境,它给人物提供的环境和背景,比起舞台布景的人工痕迹更少,银幕、荧屏表现的内容和矛盾斗争的活动场所,更具有真实生活的性质。但是,戏剧影视人物矛盾斗争的基本行为方式及其产生的戏剧性,并不因此改变,甚至由于获得比舞台更有利的施展余地而显得更优越。因此可以说,戏剧的本质特性并不因为活动空间转移到银幕或荧屏而改变,电影、电视并不因为离开舞台而失去戏剧的本质特性。因此,戏剧、影视在本质上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二、影视艺术与文学

影视艺术也受到文学的极大影响。影视艺术从文学中吸取和借鉴了许多叙事方式与叙事手段。文学融入电影、电视,构成了影视艺术深厚的文学基础。影视艺术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剧本,影视文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同时,文学的各种体裁都曾经直接或间接地对影视艺术产生过巨大影响。电影向诗歌学习,产生了富有抒情性的诗歌电影,如《城南旧事》《黄土地》,前苏联的《战舰波将金号》,美国的《金色池塘》,日本的《远山的呼唤》等;电影向散文学习,从而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如意大利的《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时》等;电影还吸取小说的手法与结构形式,从而产生小说电影,如前苏联的《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等。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类似于我国的章回小说的优秀电视连续剧,已成为我国广大观众家喻户晓的优秀电视艺术作品。

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与影视艺术基于叙事之上的相通,在二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和转化,使影视在成为独立艺术之后,仍然需要从文学中汲取营养,而文学也因借成熟影视艺术的推动,自觉地凸显其“电影性”而日益丰富着自己的叙述手段。文学与影视得以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和叙事技巧最早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至于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在中外影视作品中,有将近半数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巨著,多次被搬上银幕、荧屏。可见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血脉相通的亲缘关系,对小说的借鉴使影视艺术创作者们获得了灵感。文学与影视作为叙事艺术,都是在流动的时间中连续地描绘事物。正如法国影评家玛格尼所说:“电影和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抵是为了保持连续性才产生的。”小说是在一个个词语组合的场景的连续中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影视是在一个个画面连接的场景中构成银幕、荧屏形象,在时间的延续中叙事是它们的共同性。这使文学和影视艺术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叙述复杂而连续的社会生活。

三、影视艺术与音乐、舞蹈

影视艺术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影视艺术从音乐中汲取了节奏与感染力,使音乐成为影视作品概括主题、抒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影视音乐更是成为影视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的影视主题音乐都是展现本剧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生动形象地塑造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同时它也能让观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联想到剧情的内容。音乐这一长于抒情的听觉艺术形式,大大丰富了影视艺术的感染力。影视音乐是影视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主题歌、插曲、片头音乐和情景音乐等,与其他形式音乐相比,它一般要从视听统一的角度,考虑与剧情、画面结合的关系。影视音乐是指为影视而作的音乐,影视歌曲是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使歌曲内容更具体明确,更具有感染力。它借助影视艺术的魅力得以传播,并长期流传,而主题歌直接阐述主题。一曲《我的祖国》把人们带入硝烟纷飞的上甘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使人们想起冰山上的来客;《牧羊曲》把人们带进了天下闻名的的少林寺;经典的电视剧插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等更是久唱不衰。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歌曲,这些影视作品是否还会那么流光溢彩,我们是否还会有那么多的感动。没有音乐的影视作品是不可想象的。感谢那些优美的旋律让珍贵的影像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闪亮。近年来,各种大型综合性电视文艺晚会,更是吸收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等各种艺术特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民族特色鲜明、气氛浓烈欢快,受到了全国亿万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每年一度的电视春节晚会已成为我国人民春节期间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突出表现了综合性文艺晚会的巨大魅力。这种巨大的感召力也正体现了电视艺术的综合优势。电视艺术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在近年来风靡全世界的MTV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它为音乐作品配上了快节奏的画面集锦,具有极强的听觉冲击力和视觉表现力,体现出现代影视综合艺术的巨大魅力。

四、影视艺术与绘画、雕塑

影视艺术从绘画、雕塑中汲取了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使得造型性成为影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绘画对光、影、色彩、线条、形体的独特处理以及如何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的艺术本领,尤其是强烈的造型意识,为影视艺术的画面造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影视画面如同绘画、雕塑、摄影一样,既是以造型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手段,又通过造型性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如电影《黄土地》采用一种深黄的色彩基调,表达对我们这个民族和这块土地的眷念之情,这部影片的画面上五分之四是黄土地,五分之一是蔚蓝色的天空,天边地平线上有几个小人物正弯腰拉犁,通过这种十分独特的画面造型体现出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红高粱》则采用一种大红的色彩基调,影片中的红高粱、红头巾、红绣鞋、红袄、红裤、红酒……大片大片的红色在画面上闪耀,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和心灵震撼。以红色为主的基调赋予这部影片生命色彩与酒神情绪,成为抒情表意的造型视觉符号。

五、影视艺术与摄影

影视艺术与摄影艺术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摄影的出现,也就不会有电影和电视的诞生。自从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在技术与艺术两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对后来出现的电影和电视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影视艺术中的摄影师是影视画面的主要创作者,是摄制组的重要成员,他的任务是通过运用摄影专业的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充分发挥电影摄影和电视摄像的纪录功能、造型功能、表意功能。摄影师的作用除了在影视作品中塑造人物、描绘环境、烘托气氛、刻画细节外,还通过摄影造型和表意功能直接参与创作。

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影视摄影师的艺术是影视绘画艺术,摄影师是真正的影视绘画艺术家,以非常鲜明、真实而富于表现力的绘画形式来表现影片中各个镜头的思想和内容。优秀影视作品可以做到声画相融,有虚有实,有藏有露,视觉和影视作品设计的关键在于必须具有一个个性化的视觉解读。影视作品视觉化过程的第一步是设计包含有影片思想或剧本精神的画面,为影视作品创造一个整体的画面基调。《英雄》选择的是旖旎奔放的自然景观和沉稳厚实的秦王宫,空间横向调度气势磅礴,场面宏大,浓墨重彩的气氛渲染和造型视觉的张扬,营造了一种历史气度与人物的英雄悲歌。《无极》作为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影片,不仅色彩艳丽,而且时空写意,使得影片带有一种神秘虚无的诉求语境。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影视艺术具有时空统一性、声画可融性、表现综合性、形象逼真性等审美特征。影视这一艺术门类的各种形象都是在画面和声音的统一中,通过造型而表现出来的。影片的整体形象结构、情节发展的顺序、在具体环境中进行的动作,都是由导演构思而形成了一套连贯的绘画处理。形象的各个场面在胶片上构成画面,乃是摄影师艺术创作的成果。摄影师,这个掌握着一种新的造型形式、活动的电影绘画的表现手段的艺术家,其任务就是把影片的内容作为许多活动的绘画构图――肖像、室内景物、战斗场面以及群众场面,在胶片上表现出来。现代影视编导在构思时,不仅要善于汲取美术、戏剧的特长,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要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和谐美。声画可融性传统艺术如绘画艺术等,也要借鉴影视艺术的这一特点,进一步用画面和声音来塑造和完善绘画艺术,形成视觉和听觉统一和谐的优秀绘画艺术作品。

总之,影视艺术通过综合性美学特征吸收了各门艺术的精华,并将这些艺术元素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声画结合而获得新的特质,展现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钟友循.影视与影视鉴赏[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篇2

关键词:皮影人物造型;动画设计;民间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095-01

中国皮影艺术史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支瑰丽的奇葩,同时也有“世界电影始祖”的美称。相传皮影产生于西汉,据《汉书・外戚传》中记载,当时已具有皮影的雏形,但尚未形成剧种。到了明清两代,皮影已发展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且分布广泛,风格各异,各地区的皮影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像河南的“驴皮影”、河北的“滦县皮影”、江浙一带的“纸囡囡”、广东的“纸影子”、福建的“抽皮猴”等。经过千百年来的积淀,皮影艺术已经成为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当然,其造型特征也深深的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动画设计。

一、皮影人物造型艺术的特征

(一)皮影人物造型艺术的程式化

皮影的人物造型没有透视关系,没有正常的人体比例,但是这一切却又感觉合情合理,严谨而又规范,既为人物的刻画提供表现的空间,同时又满足皮影表演过程中影响的外形轮廓明朗和横向移动做戏的需要。

皮影人物造型最重要的特点是对皮影人物性格的塑造。而其性格的塑造,最重要的是头部的塑造,这也是皮影人物头一般都是身子很多倍大小的原因。通过艺术的夸张,达到神韵的表现,并以平眉和皱眉区别人物性格的阳刚和阴柔,生角角色以平眉细目表现,其风采沉着安详;旦角以弯眉线眼表现,神韵文静;武士则以皱眉凤眼表现,气概英俊骁勇。

(二)皮影人物造型艺术的地域性

我国幅员辽阔,皮影艺术分布广泛,经过长期的发展自然也就成了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从大范围来讲,可以分为西北和东北两大区域。其中西边以陕西皮影为达标,东边以河北皮影为代表。而陕西也分东、西路皮影,其造型也是有差异的:西路皮影造型略显粗旷、雄浑,图案简明大方,制作技巧略显粗糙;东路皮影造型更加严谨、细致、古朴含蓄,装饰更加严密、精致、饱满而不留空隙,人物雕刻更加写实。

另外,皮影图案, 在设计构成上受到当地民间剪纸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地方民间装饰特色。服装上的各种花纹图案,大胆吸收了民间剪纸中的花、鸟、动物、水、云、风、龙等各类纹样。

(三)皮影人物造型艺术的民俗性

民俗的活动在题材上和造型形式上要受到民间各种约定俗称的民俗系列活动的影响和制约,这种法约性和约束性也是形成民间美术造型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的来说,皮影的民俗特征有以下几点:皮影的材料来源广泛,大都取材于百姓生活之中。成品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精湛的手工艺技巧,皮影的题材俗而不庸,通过对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加工和改编,既能娱乐群众,又能传承教化;皮影流传广泛,在传播过程中皮影积极吸取不同地方剧种的优点,不断丰富自己的表现形式。

二、民间皮影人物造型艺术的特征在现代动画设计中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方式、思维方式在今年来兴起的动画设计中有很多很好的表现,特别是皮影造型艺术更对现代动画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剪纸动画、折纸动画,以及独具风格的水墨动画等等,都为动画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早期动画如《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济公斗蟋蟀》、《渔童》等, 都曾借鉴过皮影的人物造型。动画艺术本是由美国引进中国的,最初被称为“卡通片”,引入我国后,与我们的本土文化以及独特的民间造型艺术融合,逐渐显示出了不同于外国动画的特色。

我们应该把皮影造型与现代动画结合,既可以创新动画,又可以传承民间造型艺术。另外,我们还要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创造出适合现代人的皮影艺术与动画艺术。只有这样,才可能使皮影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新的活力,也是我国动画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小结

民间艺人用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情感,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体现出来。他们对于未来的期盼和祝愿也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我国的现代动画制作者也应该有这样的执着与情感,用心去体会每一件事物,有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动画师,我国的动画也会有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曹植 游宴诗 艺术特征 影响

曹植这位谢灵运盛赞的“八斗之才”[1],一生创作诗歌九十多首,其早期“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2],写下了大量的游宴诗,代表作有:《名都篇》、《斗鸡诗》、《箜篌引》、《公宴诗》、《侍太子坐》、《送应氏》、《赠丁翼》、《赠王粲》、《赠徐干》等十余首。这些游宴诗为中国中古史诗增色的同时,也为我们解读那个时代的种种提供了最为真实的依据。

一.游宴诗的艺术特征

1.体制开拓

前人认为今存最早的游宴诗为曹丕的《芙蓉池作》,而本人认为曹植的《公宴诗》和曹丕《芙蓉池作》一诗所描写的景物十分相似:在一个明月高照的夏夜,一群友朋乘坐辇车同游西园,诗中涉及到的景物皆有月、渠、鸟、鱼。两首诗都写得十分华丽,格调轻快,诗歌结尾表达的感情也十分相似:“飘飖放志意,千秋长若斯”(曹植《公宴诗》)、“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曹丕《芙蓉池作》),由此推测,这几首诗很有可能是同时之作。余冠英先生在注曹植《公宴诗》时也说:“这篇是作者随曹丕在铜雀园宴会时所赋的诗。同时的作家如王粲、刘桢、阮瑀、应玚等人都有《公宴》诗,都是在邺城唱和之作。”[3]可见,曹植的《公宴诗》与曹丕的《芙蓉池作》同为今存最早的游宴诗。因此,曹植在诗歌的体制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开拓之功。

2.题材丰富

建安诗歌的普遍特征便是“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4],“遭乱流寓,自伤情多”[5],抒情性大为增强。曹操诗气力雄浑,情悲意壮,但所抒之情偏于粗豪悲壮,且不少诗作沿袭古乐府“缘事而发”的路子,叙事性明显,如《薤露行》、《苦寒行》。曹丕虽“工于抒情”,但其作狭于男女之情。“建安七子”中王粲、刘桢多有抒情之作,然在质和量上都不能与曹植并提。只有曹植真正以其创作实践确立了中国诗歌以情为本的方向,其游宴诗也不例外。曹植的游宴诗不仅有对主人的热心款待表示真诚感谢的赞美之语,更多的是情真意切的内心抒发。在他的游宴诗中,除了继续关注社会现实,他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抒发自己对于外界的感受,主动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聚会时的欢乐场面还是乐极哀来的感受;无论是珍惜深厚的友情,还是心中的抑郁不得志;也无论是对主人的赞美和感激,还是功业未建的悲哀在他的诗中都有所表现。如《箜篌引》中对宇宙与个人、生命与死亡的永恒难题的思索,悲哀如烟似雾,“知命复何忧”的之语更深刻地透露出诗人之忧无法排遣;又如《赠丁翼》云:“君子通大道,无愿为世儒”中希望友人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寓作者对朋友的器重、珍惜,以及寓“明珠暗投”的痛惜之情于鼓励与鞭策的话语中。曹植以其“真切情深”,言尽了世间可抒之情可达之意。宋长白《柳亭诗话》卷五:“陈思王诗‘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每于羁旅淹留之后,乍还乡井,讽咏此言,不自觉其酸风贯眸子也。”[6]可见,曹植游宴诗抒情意味浓厚,这不仅确立了抒情诗在中国诗坛的正宗地位,另外,这种对自身情感的抒发,无疑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3.词采华茂

不仅如此,曹植的游宴诗还具有“词采华茂”的特色,是文与质的统一。他用华丽的语言、绚丽的辞藻结合自己丰富细腻的情感来创造修饰自己的作品,使人读起来极具音乐之美。在他的游宴诗中,他的遣词造句的功夫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一股力透纸背的动人力量。明人胡应麟云:“子建《名都》、《白马》、《美女》诸篇辞极赡丽,然句颇尚工,语多致饰。”[7]清人沈德潜亦云:“《名都》、《白马》二篇,敷陈藻彩,所谓修辞之章也。”[8]皆言曹植诗词采华美、色泽绚丽,其中以《公宴诗》为代表:

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神飚接丹毂,轻辇随风移。

飘飖放志意,千秋长若斯。

后世学者对“朱华冒绿池”一句激赏不已,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曾云“如陆士衡云:‘飞阁缨虹带,层台冒云冠。’潘安仁云:‘山气冒山岭,惊湍激岩阿’。颜延年云:‘松风遵路急,山烟冒垅生’。江文通云:‘凉叶照沙屿,秋华冒水浔’。谢灵运云:‘苹藻泛沉深,菰蒲冒清浅’。皆祖子建。”[9]盖此句之妙,首在一个“冒”字,化静为动,绘出了那些荷花的争妍竞杳的神韵,而秋兰、绿池、鱼跃、鸟鸣更是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全诗达到了人与景的完美融合,营造出了一种“情在景中漾,人在画中游”的氛围。本人最为欣赏的是“朱”、“绿”两种色彩的运用,“朱”字给人一种艳丽感,而“绿”字则给人一种清新感,用金黄色的月光下墨绿的池水来衬托娇艳动人的荷花,显出了荷花的高贵,这与曹植的人格是如此的相像啊!

二.曹植游宴诗的影响

受曹植游宴诗影响最大的无过于山水诗的出现。由于诗人于怜风月、狎池苑,叙荣述宴之际,对于池苑园林多有描摹,尤其是游宴诗中那些反映诗人出游生活、表现美丽自然风光的诗作,不但反映出诗人对大自然的亲近和热爱、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欣赏,而且摹山范水细致逼真、生动形象、文辞富丽,这对于后来山水诗的产生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古代山水诗兴于晋,成于宋,大盛于齐梁。这主要是由池苑园林风景诗内容扩大而及山川,因而形成山水诗;两晋之后的山水诗的源头,应追溯到建安的游宴之作。其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声色大开

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谈到谢灵运、鲍照为代表的宋诗时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10]这就是说,山水诗发展至谢客时代,已大张旗鼓地描绘客观景物的声色。山水诗的这种声色大开的传统,可以说直踪邺下诗人。建安诗人懂得“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11]的奥妙,因而他们写诗“叙景已多,日甚一日”[12],从不同角度加强文学的抒情气氛,渲染建安时代动荡不安而又生机勃勃的时代精神。在曹植那浸润着浓郁感彩的景物描写中,萌发着有其自身独立价值的声色并茂、形貌逼真的写景诗句,为晋宋诗的声色大开、极貌巧似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如上引曹植的《公宴》,其意境刻画自然景物的声色形貌别开生面,新奇独特,仰察、俯视、耳听、嗅闻,从不同方位展现西园美景,尤其是“神飙”二句,写景之妙非画工之笔所能摹状。他的游宴诗写景状物,色彩鲜明,语言骈丽,注意炼字之功,富有声色之美,而且具有多层次结构和立体感,明显地表现出由社会向大自然开拓,由情语向景语发展,由略貌向形似挺进,把山水景物描写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两晋以下的巧构形似、声色大开的写景名家,无不受到曹植的沾溉。晋宋山水诗在游宴诗的启迪下,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已扩展到各类诗歌中去了,并且注意声色描绘,骈偶的景句大大增多,炼字更为注重,甚而通篇都用偶句绘声绘色,以至晋宋之际,形成了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派。钟嵘说谢灵运诗“其源出于陈思”[13],的确如此。

2.清雅情趣

晋宋人吟咏山水,追求清雅情趣。在谢灵运诸多山水诗中,明显地表现出对清景的喜爱,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十分典型地反映了他的这种审美情趣:“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澹忘归。”可以说追求清趣是晋宋诗人模山范水的一个突出现象。建安诗人已开其端,在西园、南皮之游中已透露出山水清雅之趣萌生的讯息。曹子建《公宴》诗是曹植随曹丕夜游西园时所作。中间六句写景很值得注意。清景如画:月光皎洁明澈,繁星布满夜空;秋天的兰草长满坡地,红色的荷花覆盖着绿色的池塘,游鱼在清波中腾跃,鸟儿在高枝上悦耳地啼鸣。这是一幅多么清幽秀美的景致啊!清光澄彻,星宿疏落,气韵可谓清微。是这一时期诗歌史在写景之中最早表现出一种清雅情趣的诗句。清趣自晋代开始,特别是在南朝,逐渐弥漫成为一种遍及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子建的诗,正是这种审美情趣开始萌发的端倪。邺下文士的贵游意识与活动,促进了建安诗歌的繁荣与发展,催化了山水文学的兴起,不断地积聚成功的艺术经验,为晋宋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曹植游宴诗开晋宋山水诗之先路,功不可没。此外,游宴诗中对美色的描写又开了六朝宫体诗的先河。“建安文人们不废声色之乐,追求物质上的享受,突出地表现为喜好美色。”[14]在曹植的游宴诗中处处可见其对美色的生动描写“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树木发春华,清池激长流。”“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山岑高无极,泾渭扬浊清。”“春鸠鸣飞栋,流猋激棂轩”“凝霜依玉除,清风飘飞阁”。这些游宴诗中曹植对美色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创作心态对六朝宫体诗的形成无疑是有重大影响的。

曹植早期“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共创作游宴诗13首。这些游宴诗中对艺术形式的探讨和追求,为他在后期的作品中熟练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奠定了基础。他的游宴诗开拓了诗歌的体制,丰富了诗歌的题材,具有词采华茂的特色。它们为晋宋诗的声色大开、极貌巧似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从而,催化了山水文学的兴起,为晋宋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游宴诗中曹植对美色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创作心态对六朝宫体诗的形成也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曹植的游宴诗时要努力做到深入、细致、全面,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注 解:

[1]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5页。

[2][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明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1页。

[3]余冠英选注:《三曹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8月,第100页。

[4]刘勰著:《文心雕龙·时序》《文心雕龙·明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5]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萧统:《文选》(卷三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6]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3页。

[7][明]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9页。

[8][清]沈德潜选:《古诗源》[M].中华书局出版,1963年。

[9]聂文郁:《曹植诗解译》[M].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8页。

[10][清]沈德潜著,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03页。

[11][清]王夫之著,舒芜校点:《姜斋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12][清]王夫之:《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3页。

[13]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00页。

[14]周勋初:《文史探微·魏氏“三世立贱”的分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

参考文献:

[1][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魏]曹植著,黄节注,叶菊生校订:曹子建诗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3]余冠英:三曹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4]陈庆元:三曹诗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孙明君:三曹诗选[M].中华书局,2005年版。

[6]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中华书局,1983年版。

[7]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80年版。

篇4

【关键词】变电 状态检修 应用 特征

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向前推进发展,尤其是当前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数字通信网络日益成熟,所有这些都为电力供给系统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1 变电检修发展历程分析

我国的电力供给体系在早期归各个地方所有并予以建设,这种状况使得电力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一方面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当地的电力需求,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决定了电网建设过程中能够采取的技术手段。这种发展方式直接导致我国各个地方电网建设的时间,成熟程度也各有千秋。

一直到2002年12月29日,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成立,才使得电网地方割据的局面得到改善。国家电网一方面架设起能够承载更高电压的输电主干网络,另一方面则对各个地方电网实现有效兼容,使之成为整个国家电网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之下形成的国家电网呈现出两个方面的主要特征,其一在于更高的输电电压使得供电系统中的变电体系日益发达,其作用也越来越不容忽视;其二则在于被兼容包含进来的各地方供电网络都呈现出其各自的技术特征属性,这些也对变电体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综上所述,供电系统中变电器的正常运行与否直接关系着我国电力供给服务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因此变电检修工作一直都得到电力供给行业的广泛支持和重视。就目前的情况看,保持变电系统的正常工作对于整个供电系统而言都意义重大。

对于变电系统的减刑做而言,是伴随着供电工作而产生并同步发展的。最初的变电检修工作多采用事故检修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方式采取一种事后检修的态度,既当电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以后,通过获取相应的故障信息来对发生故障的相应设备和线路展开检修和维护工作。对于供电系统早期而言,这是相对常见的检修方式在当时相对适用,但是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也日益升提升,如果等到发生故障再进行检修,对于社会中的生产生活活动必然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而这种等到发现故障再进行检修的工作方式对于电力供给系统自身而言也同样有着不足之处,这种工作方式往往会扩大故障产生的破坏力,造成对供电系统相应电气设备的损伤,间接造成运行成本的增加。

随着供电事业的向前推进,预防性检修工作方式应运而生。这种工作方式区别之间工作的最大特征在于将检修的时点由故障发生之后提到了故障发生之前,从以往的关注故障本身进行检修转变成为了关注变电系统运行健康状况而进行检修。预防性检修工作方式的通常表现形式为定期检修,这种工作方式不会等到发生故障再进行检修,因而对于供电服务质量有了一个较大的提升。然而在实际工作的展开过程中,检修周期常常难以确定,变电系统中涉及到繁杂的电气设备,每一种电气设备都有着独属于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因此想要为变电系统制定出一个能够适用于每一种电气设备的检修周期,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当前信息化技术不断成熟,为变电系统状态检修工作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所谓便年系统的状态检修工作模式,就是指依据电力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来确定是否需要展开检修工作,以及针对系统中的哪一个部分或者具体哪一种设备展开检修。此种工作方式同样是在故障发生之前展开检修,并且由于是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获取到变电系统中相应设备的工作情况,并以此作为依据展开检修,因此避免了定期检修工作方式中的盲目性,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展开工作,对于相关资源,诸如人力以及资金等都会有所节约,更有甚者因为能够更为有效的了解到系统的工作状态,因此对于相关零件和设备部件的库存也存在一定有利影响。

2 状态检修工作方式的相关特征分析

状态检修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发达国家,由于电力系统发展起步较早,成长更为成熟,因此欧美等发达国家率先在电力供给领域中提出状态检修的概念。美国相对而言比较先进,首先制定了针对于电网设备的在线监测计量分析软件,用以掌握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并据此制定相应的设备维护计划。进入80年代,日本也投入到对电力系统的关注队伍中来,并且将状态检修纳入到核电站的运行监测系统中,旨在实现对电力系统中多种设备寿命的评估。随后加拿大以及其他欧洲各国也纷纷针对电力系统提出相应的状态监测,通常的目标都在于维护电力系统正常运行。

从技术基础角度看,状态检修不同于以往检修工作方式的最大特点在于数据化以及信息化技术的逐步成熟。首先,参与到变电系统工作中的电气设备需要符合数字化的要求,对于曾经的纯机械设备,在当前时代中已经明显无法继续保持适用。状态检修工作方式首要的要求就是需要通过远程获取到电气设备等方面的工作数据,借以判断出变电系统的整体状态,而对于工作状态以及相关数据的获取,必须以设备自身的支持作为基础,如果不能实现远程数据的获取,就无法进一步进行状态检修。其次还应当有一定的通信基础,从设备现场获取到的相应数据和信息需要及时反馈到计算中心予以统计和判断,才能预估到何种设备在何时需要进行检修。最后,数据采集技术也是必须的基础技术之一,单纯只是有数字化的电气设备仍然不够,对于工作环境的监控以及环境数据,诸如温湿度等的测定,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相应的辅助工具予以采集。

3 结论

从状态检修未来的发展方向看,数据库以及人工智能的运用必然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主流技术。当前在数据采集和传输方面的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但是收集来的数据尚未得到深入有效的利用,因此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针对于数据深入加工方面的。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入发掘,综合电气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损耗,以及其工作环境和最近的工作状态数据等来实现更有针对性的系统运行状态预测,必然会成为未来状态检修的主要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朱忠诚,龚勇江.变电检修中传统检修模式与状态检修模式的比较及趋势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l1(10).

篇5

浅谈城管行政执法文书的特点及填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制作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文书(以下简称执法文书)是执法人员的一项基本功,是城管执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法定程序。如何规范制作执法文书不仅是办案人员政治、业务素质以及生活阅历、社会经验的综合反映,也是其基本业务技能高低的具体表现。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执法文书的特点、分类及执法文书制作应注意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执法文书的概念及其含义

执法文书是按照法定程序,为正确实施法律、法规而制作的重要文件。城管行政执法文书主要是指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执法部门,应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处理违法案件过程中依法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文书的总称。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执法文书的制作主体是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执法部门。二是执法文书的适用范围是在具体的行政执法活动中。三是执法文书的制作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四是执法文书必须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意义。

二、执法文书的特点与分类

(一)执法文书的特点

1、制作的合法性。这是指制作执法文书必须严格依据法律的规定,特别是《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按照不同的文种、要求和时限进行制作。

2、内容的规范性。执法文书是一种高度程序化的书面文件,各类执法文书的写作内容、形式结构等都有严格要求。

3、内容体现法律规定。执法文书的内容所反映和体现的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具体地体现实体法律规范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和程序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行为人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方式、方法、步骤等。

4、语言表述的准确性。执法文书是庄重严肃的文书,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要求十分严格,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也不能任意夸大或缩小事实。

5、具有法律上的确定力。这是指执法文书一经制作完毕并送达到当事人,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或撤销。执法文书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具体适用法律的书面表现形式,一旦发生法律效力,就不得以其它文书代替,其执行就具有国家强制力为保证。如果要改变或撤销,只能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除人民法院和政府行政复议机构外,其它任何机关、团体或个人都无权予以认定、变更或撤销。

(二)执法文书的分类

1、执法文书按其用途可分为内部文书和外部文书。内部文书是指在行政执法活动过程中执法机关为行政管理活动需要而制作的在行政机关内部运转的书面文件,如立案审批表、案件审批表、案件调查终结报告、结案报告等。而外部文书是指执法机关在具体执法活动中制作的涉及到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或调查取证过程中有行政机关以外的人员、组织参与的文书,如调查笔录、勘验笔录、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等。

2、执法文书按其形式可分为笔录式和填写式。城管执法文书主要以笔录式执法文书和填写式执法文书为主。笔录式执法文书主要是详细记录当事人违法的客观事实及执法人员的调查结果。填写式执法文书的格式相对固定,如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当场处罚决定书等,这类文书在制作时只需在空白处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即可。

三、制作笔录式执法文书应注意的问题

(一)制作《调查笔录》应注意的问题。制作调查笔录是获取违法客观事实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查笔录既能帮助调查人员分析案情,又能帮助行政执法机关作出最后的处罚决定提供重要证据。在制作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格式。调查笔录一般采取一问一答的格式进行制作,制作时“问”与“答”要分行进行,即便问话和回答只有一个字,也要分行进行,不能出现几个问题一起问一起回答的情况。当然有些问题也可以一次性综合询问,由被调查人回答,比如调查当事人情况时,可以询问“请将你单位的基本情况介绍一下”,此时被调查人可一次性回答单位的全称、法人代表、地址、联系电话等

2、笔录的正文。笔录的正文要明确主题,一问一答时问要问的明确,答要答的清楚,一般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相对人的确认。相对人的确认也就是确定违法的主体,在询问时要将违法行为的地点及事件表述清楚,以达到能初步判定案情,为后面的调查作好铺垫的目的。例:“位于的房屋是你(单位)出资建设的吗”;“路面被污染,是你(单位)的施工车辆粘带泥土带出工地造成的吗”,在得到当事人确切回答后,应接着询问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包括当事人单位全称、法人代表、地址、联系电话等,最后是被调查人身份的确认。在调查过程中被调查人一般应选择单位的负责人或熟悉情况的人,如果被调查人没有工作单位的应记录有效证件号码,对被调查人回答不完全的要提示补充。

第二部分是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要弄清当事人的违法事实就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这件事是否是当事人干的,二是这件事是否违法。这一部分对当事 人违法的时间、地点、违法事实的具体情况,当事人的行为是否经过合法有效的批准等都要详细记录。第三部分是当事人的最后陈述及询问内容的真实性。包括当事人对违法事实的补充说明、陈述的理由等,最后笔录交被调查人阅读后回答以上内容是否属实并签字确认。

一般情况下,笔录的正文都要根据以上三部分依次询问,先核准违法事实,再确认行为违法,不能前后颠倒。

3、笔录要语句准确无错别字。笔录语句要力求准确,不能出现方言、口语化的词语及“大约、可能”等模棱两可的语句。

4、调查人员不能互相代替签名。行政执法调查必须是两名执法人员共同操作。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一名执法人员代行两名执法人员的权利,代替他人签名,这些都是违反操作程序的。

5、笔录修改处必须被调查人认可。调查笔录从内容上讲,它是被调查人就其了解的案情所提供的陈述,只是这种陈述是在执法人员的组织下进行的。笔录制作完毕后,应将记录内容交由被调查人核对,对于无阅读能力的被调查人,调查人应向其宣读记录的内容,若有删改,则应由被调查人在删改处按手印,核对无误后,由被调查人在记录内容的下一行注明“经核对,内容记录无误”并签名,若笔录有多页,则经被调查人核对无误后,由被调查人逐页签名,未经被调查人加按手印确认的增添、删除、涂改的调查笔录,被调查人有权否定其法律效力。

(二)、制作《勘验笔录》应注意的问题。勘验笔录是行政执法人员对违法现象进行现场勘验、检查、测量、绘图、拍照,并将情况和结果如实记录而制作的笔录。在制作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应根据现场情况确定方向,并在勘验图上标出方向。绘图时违法的标的物应明确。有经验的勘验记录人员,一般情况下会在现场选择几个参照点,这些参照点应是长期固定存在的东西。勘验中除标明勘验对象情况外,还要标明勘验对象与参照点之间的距离方位关系。如被勘验的建筑与四邻建筑的关系,以界定是否影响相邻建筑的安全、通风、采光以及建筑物的开间、进深和是否移位等。如果勘验的建筑临街或是在临街院内,应详细测量建筑物到围墙的距离及围墙到路牙石的距离,以界定是否压线或是否占压管道。

2、作为《勘验笔录》补充的图片拍摄角度要清楚、合理,能反映现场情况。比如查处污染路面案件,在拍摄取证时就不能简单的拍地面被污染的情况,而应该在镜头内涵盖周围的情况,做到从图片上看就能了解被污染路段的大置。

3、查处在建违法建设案件应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制作《勘验笔录》时应体现出执法人员在调查责停后该建筑处于何种状态,即在建违法建设的施工进度状况。

四、制作填写式执法文书应注意的问题

填写式执法文书的特点是拥有固定的格式,内容主要包括案由、当事人、违法行为、法律依据等方面,在制作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一)案由应具体明了,说明案件核心问题。案由处填写当事人违法行为种类的名称,主要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说明所调查的是什么案件。实践中有的执法人员在填写案由时仅填写违法事实或性质,如“违法建设”、“乱搭乱建”等,很不明确,不能表明案情。在制作笔录时应将案由表述完整,如处理某违法建设案,可具体表述为“某单位未经审批违法建设平房”,此案由表述就较为完整,解决了三个问题:①违法行为主体是某单位;②性质是未经审批;③行为是擅自建设平房。

(二)“当事人”栏目处应填写当事人的全称。当事人栏目应详细填写具有法人资格的违法相对人的全称,实践中,有的执法人员仅填写简称或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下属单位名称等都是不规范的。

(三)“违法行为”部分应填写明确。在制作填写式执法文书时,违法行为部分包括时间、地点、违法行为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例:某单位违法建设平房案件,在填写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或限期改正通知书等文书时,就不应该简单地写为“你单位违法建设”,应按规范写为“你单位自年月,在(地址),未经审批擅自建设平房间㎡”,详细载明当事人违法的时间、地点、违法行为等。

篇6

(一)声乐艺术的特征

声乐艺术的含义,是表演者通过歌唱的方式表达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声乐艺术的基本特征,第一是情感性,则是人在开心或难过时,通过歌唱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将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情感以歌唱的方式呈现。第二是叙事性,歌曲中的歌词是具有一定内涵的,歌词中蕴涵着创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可能是对人物或事物的描述,进而为歌词赋予了文化内涵,使其具有叙事性。第三是感染性,好的歌曲均具有强烈的感染特征,能够让演唱者和听众引起心灵的共鸣,回想起与此有关的往事。正是由于声乐艺术所具有的特征,能够实现与影视作品完美结合,是电影中的表达和叙事更加自如和直观化,进而使更多观看者是受到情感的感染。

(二)声乐艺术与电影

声乐艺术在电影的整个创作及展示过程中,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为电影作品的情节提供推动力,同时能够渲染良好的氛围。通过将声乐艺术应用于影视作品中,能够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视觉听觉体验,感受两种不同艺术效果的充分融合。声乐艺术体现的不仅是歌曲,同时也增添了其他方面知识,进而通过声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契合人的思想特征,将音乐与情感充分融合,实现情感与精神的共鸣。电影中声乐艺术的应用要进行严格的筛选,需要高音质的声乐作品,并且声乐作品所抒发的情感需要符合电影情节,是电影应用声乐作品后能够更加吸引人。随着声乐的不断发展,现阶段成为电影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同时电影中声乐的侧重点,逐渐转化为电影情节发展。

二、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与传播

(一)运用歌唱片段推进情节

当前,许多影视作品中,均热衷于运用歌曲进行故事情节叙述,将人物的心境融入歌词中,且通过在情节中的合理应用,进一步强化表达效果,这样的情感表达方式相比,于语言表达,更为直观也更具艺术效果。例如在《新白娘子传奇》中,则是运用了通过歌唱片段推进影视作品情节,运用二人对唱歌曲的方式,来阐述事情的发展,并抒感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得到情感的共鸣,深受观众欢迎。这种新颖的表达方式,使影视作品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化,这也是这部剧深受观众喜爱,成为经典著作的原因之一。

(二)立体结合声乐与画面

在影视作品中,通常会出现影视画面中融合音乐的片段,进一步深化了观众的视觉体验。现阶段,影视作品中音乐的制作成为重要部分,通过将影视作品片段与声乐进行结合,凸显画面的立体感,同时也充分体现出现代传媒技术的高速发展,是影视作品的艺术效果得以进一步提升。也正是因为两者的结合,是影视作品的情节中,充分融入了情感元素,真正实现了声画合一,提高了影视作品的魅力。例如,电影《疯狂动物城》中,选取了一首日文歌曲作为主题曲,在电影的不同画面中出现,充分体现了不同人物的情感。这部电影的声乐与画面结合得到广泛好评。主题曲的中文含义,与影片充分契合,影片也借助音乐告知人们不要害怕跌倒,应勇于面对挑战,该影片成为动画片电影中具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

(三)营造良好的故事氛围

影视作品中不同情节中所运用的声乐,均具有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适时运用声乐艺术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如《潜伏》这部电视剧中,同样运用音乐进行故事氛围营造。故事情节发展到时,通过营造紧张的氛围强化故事情节,充分突出了人物的基本特征,使观众对这部影视作品好评度增加。选取适合的声乐作品,能够提高影视作品的整体效果,不同片段运用不同节奏的音乐,能够为观众带来喜悦感、悲伤感、激动感等。声乐作品不仅能够体现人物表面的情感,同时能透过人物感受其心境,为影视作品渲染了氛围。

篇7

关键词:艺术教育;影视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J617.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4(C)-0203-01

多媒体教学尽管为艺术教育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是在多媒体教学广泛进入艺术教育时,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师为主课件为辅

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人为地割裂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多媒体教学发展的大忌。如果教师对于展示影视艺术的多媒体素材没有充分的理论见解和实作能力,他只是按部就班地操作多媒体课件,按事先安排好的教案去讲;或者在讲课中,缺少与学生的交流,学生有一些疑问,面对多媒体的“死模式”,怕老师尴尬而又无法启齿,这样便导致了学生学而不实,老师授而不深,达不到本课的大纲要求,这节课就成了一堂课件演示课,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合理引导分化

对于影艺术的理解和学习,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是良莠不齐的,在多媒体教学中,这个问题将更加突出。那些自制力强、接受能力强、自身具有一定影视艺术修养的学生将如鱼得水,越学越好;而那些自制力弱、接受能力差、基础素质缺乏的学生将会排斥部分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学习主动性差,只会越学越糟,这势必造成两极分化,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到实际情况,要注意学生在影视艺术学习当中的反馈信息,加强引导。

三、节约成本,科学使用

多媒体教育设备投入成本高,制作艺术相关的多媒体教育材料一般比较费时费力,制作流程和工艺相对比较复杂。因此,假如引进设备后由于缺少课件制作的先进技术,缺少人才,或者课件制作过于简单,不能充分利用设备的优越性而使设备闲置,导致资源的浪费,又缺少技术维护而导致设备损耗严重,这样又浪费了才力、人力、物力。因此,尽管艺术教育与多媒体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作用,但是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影视艺术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节约成本,科学使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1、直观展现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表现在外部形态上,主要是视听造型。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将影视作品的图形、图像、声音、语言、文字等影像符号直观地呈现,加强学生对教学对象的印象和理解。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影视艺术的视听造型特征。

2、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一改传统教学较单一、僵硬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智能型、具有亲和性的界面,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最前沿、最丰富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地充当学习的主体这一角色。

3、教育资源的共享,节省人力、物力。这是跟多媒体教学自身特点相关的。传统教学往往是一个教师指导数十个学生,而多媒体教学中,一个老师授课,通过具有受众面极其广阔的多媒体传播途径,其受益者是以千、万计的。另外,一个新的教学成果,一个人的创新,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会造福他人。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当多媒体教学技术和影视艺术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时,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这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摄影、舞蹈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这些元素在进入影视之后已经互相融合,形成电影、电视自身的特性,使得影视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更重要的是,影视艺术本身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正是由于影视艺术自身具有综合性的美学特征,使它能够兼视觉与听觉、时间和空间、动态与静态、表现与再现于一身。

艺术本身就具有审美教育作用。艺术的审美作用主要指人们通过影视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通过优秀影视作品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情感人的作用,引起人们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有助于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教育承启了影视艺术的本质,在教育形式上表现出直观的视觉造型、丰富的声画语言,形象的内容展示,具有影视艺术通俗化的特长,也因此,它具有最为普及化的优势。比起传统的书籍、口耳相传、黑板教育形式,影视教育一开始就应该和多媒体教育手段结合,成为新式教育的范本。

篇8

关键词:新时期;戏剧艺术;影视

中图分类号:J80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055-01

戏剧艺术的电影艺术的来源,电影艺术将戏剧艺术中文学叙事方法进行吸收,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加入了很多的科技手段,进而在屏幕上将戏剧艺术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电影艺术和戏剧艺术有着一定的关系,在设置相关情景的时候,在对情感、对具体动作进行表现的时候,在将相关的时空感进行展现的时候,都可以证明影视艺术和戏剧艺术互相产生一定的作用。

一、戏剧艺术的表象与本质

尽管影视、戏剧艺术都属于表演艺术的范围内,但戏剧艺术和影视艺术仍然有着巨大的差别。在舞台上可以体现出戏剧艺术的各种魅力和吸引力,观众和演员之间可以通过具体的表演进行互动。戏剧舞台上下的演员和观众能够营造出互动、亲切的氛围,虽然观众在剧院当中的座位是固定的,和舞台上演员的距离也是一定的,但是剧院能够针对不同的座位和距离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进而保证观众和演员的沟通和交流,这些是其他艺术所不能达到的效果。通过先进的技术,演员和导演将表演的效果进行优化,最终到达其满意的程度,但是这种影视表演太过于机械和完美,缺少一定的真实性,这样人和人之间就无法进行零距离的沟通。

有些人觉得影视无形和戏剧有形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不过这种关系产生了不同的观、演关系,这也是这两者艺术永远不可能出现代替的必然。戏剧艺术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是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相比的。虽然影视艺术和戏剧艺术的表演方式比较相似,而且影视艺术的表演效果更加完美,但是它却不能和观众进行灵魂层面的沟通。在当前这个时代,戏剧艺术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可以让人们对具体生活的特征和状态进行观察和思考,进一步反映现实社会,让观众从戏剧表演中对实际生活进行感悟。

二、影视艺术的表现态势分析

在影视艺术当中,可以同时使用声、耳、目、花,在感知的过程中使用视听的手段,从时间中得到一定的空间感和拓展感。影视综合是一种艺术形态,通过这种形态能够让观众们逐渐淡忘戏剧艺术,打破了传统的舞台模式,对于戏剧中模仿虚构情节和假设的创造方式进行了突破,改变了人们在戏剧艺术中形成的欣赏方式和接受方式。据我们所了解的情况,在教育、思想、娱乐和艺术等方面,影视艺术和戏剧艺术有着很强的一致性。影视艺术是戏剧艺术价值的外化表现,如果想要让影视艺术的外化价值能够被观众所认可,那么观众们就应当对原本的戏剧作品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和其他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相比较而言,影视艺术的发展是比较靠前的,影视艺术对现代高科技技术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并将这些科技应用到影视作品的创作和制作当中,将空间、时间等元素继续进行了全新的结合,进一步调整了每一个方面的有利条件。向观众们表现出了社会中的各种生活状态,能够将社会生活全部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打破了原本的表演方式,突破传统舞台的限制,在普通观众面前表现出真实的情绪。从戏剧表演方式转变到影视表演,表演场地由剧场转变到银幕,这些种种的改变都打破了原本舞台的约束,变成了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开阔的影视实地进行影视表演,通过逼真的表演将剧情形象生动地呈现在银幕上,达到一种深层次的效果。在目前大众艺术十分火热的时期,想要突破低潮的局面,戏剧艺术需要面对现实社会,将现实的生活进行反映,将原本的艺术特色进行发扬。找到自身的缺点,进一步了解这个缺点,将戏剧艺术的服务进行层次化。在人们群众的现实生活中融入相关的戏剧艺术,改变当前不良的现象。观众可以从戏剧艺术中感悟生活,这就是戏剧艺术的魅力。

三、结论

影视艺术和戏剧艺术是相互依存的,两者之间都有一定的特点,可以相互补充。影视艺术的基本形式是戏剧艺术,而戏剧艺术在升华之后产生的就是影视艺术,从一定的角度来说戏剧艺术可以促进影视艺术的发展,而影视艺术又可以促进戏剧艺术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 郭琳.中原地方特色戏剧的传承与传播研究——

以灵宝木偶戏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2(06).

[2] 赵鑫,贾强.浅析形体语言在静态电影中的表现[J].艺

术与设计(理论),2011(04).

[3] 王晓鹰.戏剧在商业中的传播与沉沦——从我国小剧

场戏剧现状谈起[J].艺术评论,2011(10).

[4] 回宝琨.寻找戏剧发展的解决之道——从整合营销传

播谈起[J].艺术广角,2002(06).

篇9

关键词:影视艺术 大众文化 消费文化 精英文化

影视艺术从一开始就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什么是大众文化呢?金元浦在其《定义大众文化》中,这样说道:“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的范畴,它主要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现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大众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它的消费内涵。甚至可以这样说,“大众文化”的生产就是以刺激大众消费为目的的。没有消费的“大众文化”产品,要么内容不够适销对路,要么根本就不属于“大众文化”产品。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消费内涵抱着明显的批判态度。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呈现商品化趋势,具有商品拜物教特性”。“大众文化生产的标准化、齐一化。导致扼杀个性。”“大众文化是一种支配力量,具有强制性。”他认为大众文化“剥夺了个人的自由选择”。总之,“大众文化”的消费属性、商品属性决定了它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影视媒介是大众文化生产的主力军,既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也是推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生产的主要力量。

关于“消费文化”的定义,费瑟斯通认为:“消费文化,顾名思义,即指消费社会的文化。它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认为大众消费运动伴随着符号生产、日常体验和实践活动的重新组织。”关于“消费文化”的涵义,费瑟斯通指出:“使用‘消费文化’这个词是为了强调。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核心地位。这里有双层的涵义-首先,就经济的文化维度而言,符号化过程与物质产品的使用,体现的不仅是实用价值,而且还扮演着‘沟通者的角色’;其次,在文化产品的经济方面,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的积累、竞争及垄断等市场原则一起,运作于生活方式领域之中。”按照这样一种解释,影视视文化产品具有典型的消费文化产品的特征。

影视艺术的大众化程度从来没有现在这么高,影视艺术从来没有现在这么普及。这与影视艺术的现代化直接相关。影视媒介的传播手段、渠道和方式不断现代化,传播的面越来越广、传播的量越来越大,传播的质量越来越高,接受方式越来越便捷,使得影视艺术越来越趋向大众化。影视艺术的这种大众化趋势构成了大众文化的客观环境。这种客观环境又反过来对影视艺术的文本原创、拍摄制作和传输播出产生巨大影响。其结果是.影视艺术随着传播手段的现代化.越来越呈现出大众化趋势,并使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逐步融合。精英文化日益融入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在接纳精英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格调和品位。这就是影视艺术传播表现出来的非常突出而重要的趋势。展望未来,进一步融合将是大势所趋。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它的对象再也不是局限于某一狭窄的社会阶层中(如贵族或是精英),而是基本失去了阶层差别的大众。以此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决不可能沿用传统文化载体,它要求的、适合自身的新型载体,必须有为大众所享有的特点。影视艺术无疑是这样的媒介。大众文化有别于精英文化,它是以满足大众娱乐和消遣为主的商业性消费文化。随着大众文化的兴盛,以深度、抽象、严肃为特征的精英文化逐步向平面、直观的大众文化转型,以娱乐消遣、消费赢利为目的的影视文化日益成为大众文化的主体。由于现在影视文化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影视文化的商品属性日益凸现,商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来的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趋于模糊。当下,文化越来越成为公众享受和消费的产品,大众文化也就是公共文化、消费文化。于是,以影视艺术为代表的通俗化走向。既加速了当代文化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又使当代审美文化的商品属性更加凸显。影视文化市场受大众文化的感性享受、追求时尚的刺激,也变得越来越向娱乐化的方向发展,反过来又刺激着享乐主义和时尚文化在大众文化中普遍开来。综观影视艺术发展现状。其大众化的趋势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快餐式”

大众影视艺术不象经典文化那样。蕴涵着无穷无尽的符号意义.负载着人生真谛.揭示社会的本质,它仅仅做为一次性文化消费品,满足大众娱乐消遗的需要。大众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可以贴切地比喻为“文化快餐”。“快餐式”影视艺术作品的特点是无深度和平面化。这种作品往往作一般义理的传达,仅仅扫描出现时生活的人间情态和世俗表层,局限于平面化的展示.对影片的人文内涵缺乏深度挖掘。现代大众影视艺术与传统的经典影视艺术在审美形态和审美内涵上产生了质的区别,它消解了作为文化的启蒙主题和意义深度,不再具有精英文化的沉重和焦虑,虽然也能给不同层次的观众带来愉悦,虽然不少作品也有一定的思想主题和教化功能,但主要的还是一种游戏消遣和感官刺激。

2.商品化

影视艺术的商品化不仅仅是指其制成品通过市场流通,更意味着影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市场导向,而传统文化多以文人的自我创作为导向的。好莱坞从娘胎里就孕育市场意识和娱乐观众的意识.普特南强调,在好莱坞“没有一种艺术的规则、义务和标准能替代这一娱乐观众、打动观众、赢得观众的中心职责。”好莱坞将世界市场纳入自己的版图.煞费苦心地收集他国观众的观影需求。早在1927年,美国商务部便过一份由驻华领馆人员提供的中国市场报告,对“中国人电影趣味”的把握相当细致。特别提醒制片人“三角恋爱和两代人冲突的题材因违反传统伦理不受中国人欢迎”,又将“大团圆”、“善恶分明”等归纳为美国电影能够占据中国市场的原因。市场导向对艺术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大众的文化需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过度追求普及导致了文化水平的下降。人们发现,市场导向并不能直接提升文化的水准。畅销和优秀之间决不能划等号。

3.技术化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对于科技的依赖可谓登峰造极。巨额资金的投入。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几乎成为现代电影的票房保证。最具文化意味的文学、戏剧成分在电影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好莱坞大片越来越热衷于用数字特效营造荧屏奇观,我们中国观众 从那类大片里感受不到我们民族的情感生活、理想追求与人文内涵,难以满足我们的审美期待。人文理性遭到科技理性的严重挑战。技术不仅体现在制作过程中.还体现在发行和销售过程中。网络、卫星电视、光盘等现代技术使影视作品越过千山万水,渗透到世界各地,形成全球性的大众文化氛围。

4.组织化

大众媒介本身既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组织机构,其内部严格按行政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如此,单个的大众媒介又组织起来结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传输网络.传统传播方式中,传播的中心集中在参与传播的人。而在大众传播中,其中心集中于传播机构,组织成为联系传者和受者、规范传播内容方式与内容的中心点。传播媒介的组织化使得文化特征发生了如下的变化:一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分离。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将制成品交付给大众传媒,在提供给受众消费。这意味着生产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永远不能处在即时的互动中,在文化创作过程中,消费者是缺席的。这即是大众传播的单向性的典型表现。二是受到组织规范的制约。大众文化既然以组织化的大众媒介作为自己的传播媒介,就不可避免的受到组织规范的约束。文化创造再也不是个人的性情的表露,而是依据组织程序群体运作的结果。

5.机械复制

影视圈出现的“戏说热”、“纪事热”、“宫廷戏热”、“武打热”等现象表明严重的类型化倾向。为了保证最大程度的市场份额,避免市场风险,影视艺术作品日益向类型化方向发展。文本能够大量复制,是大众媒介产生并存在的技术性前提,大众媒介的这一特征同样反映在大众文化中。大众文化之所以被称作“文化工业”,就是采用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制造文化产品,而工业化生产的重要特征既是机械复制,对大众媒介而言,传媒产品复制数量,左右着产品的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制作原则。同样的定律在大众文化中依然有效。大众文化的制成品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以庞大的数量为标志的。接触的人数的多少,几乎是判定大众文化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准。

6.标准化

标准化是机械复制的直接结果。大众媒介产品的标准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模式化,流行的大众文化大多有人为熟知的惯用模式。二是语言的相似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大众媒介是整个社会语言的制造器,它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越来越趋向同一。标准化的影视艺术作品往往压抑独创性和主体性,尚失影视艺术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而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其价值应该体现在个体生命对世界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上,也体现在个性化的审美创造上。当前,无论从国外的影视艺术作品来看.标准化的程度都很高。

7.偶像崇拜

偶像或明星成为影视作品开拓市场的有力武器。由他们扮演的英雄和美女在影片中起主导地位。无论是情爱片,还是暴力片:无论是战争片中的军事首领,还是武打片中的大侠等都不乏他们的身影。这些明星在观众的心目中往往具有美丽或英俊的形象。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大的人格力量。而当下大众影视艺术作品中的明星,更多的依赖于商业文化的形象包装。为了提高影视的收视率,影视传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注重明星效应。由于明星效应的特殊价值.有些演员甚至不惜通过绯闻炒作来获取关注。另一方面。明星对于大众消费文化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成为广告商追逐的宠儿。

篇10

>> 浅谈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艺术歌曲的民族性素材与时代性审美情趣 民族性审美范畴的突破 设计艺术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浅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论艺术与民族性 浅谈中国飞天艺术的民族性 论艺术的民族性与文化差异 民族性的艺术哲学话语 中国影视音乐的民族性探究 《西游记》影视改编民族性的缺失 浅谈油画中的写生性与民族性 浅谈动画造型的民族性 浅谈《徽州女人》的民族性 中国动画的民族性审美特征研究 中国水墨动画的民族性与审美价值简析 小议艺术的民族性和国际性 浅谈民族声乐的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及时代性 浅析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朱志荣.中国艺术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