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1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question which faces to the countryside remaining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 carries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divides it into the life question, the education question, the security problem, the psychological question, the moral behavior question, and in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untryside remaining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 necessity analysis foundation, proposes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留守儿童 问题 对策

key words: Remaining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 Question Countermeasure

作者简介:费文斌,1985.7.6,女,汉族,重庆人,四川大学行政管理专业09级硕士,研究方向:行政改革与社会发展

一、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1、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双方在城市打工,视具体情况将其交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或者寄养在亲戚家,例如叔伯姑舅,或者寄养在邻居朋友家,更有甚者直接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责任通常落在最大的孩子身上。儿童时期的生活调理,对于智力发育和身体成长都极为重要,而这些孩子由于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直接代管的监护人要么年纪太大没有精力,要么还有自己的孩子要照顾应付不过来,造成大部分孩子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2、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由隔代亲人或其他亲属监管,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力求“不出事”就好,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监护往往不能提供健康的亲情交流环境,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

3、安全问题

据全国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此外,由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再加上这些少年儿童对危险缺乏识别和自救的能力,因此车祸、溺水、触电、被拐卖等危险事故时有发生,留守子女的安全问题不得不让我们担忧。

4、心理问题

由于经济原因,民工回家次数很少,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孩子在身心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关心,家长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父母对子女的歉疚往往用物质弥补,子女的亲情缺失导致对家长的怨恨,与家长沟通障碍加深。同时,监护人通常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农村留守孩子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厌世自闭、情感冷漠、社会逆反、行为孤僻、不善与人交流、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5、道德问题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在待人处事上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同时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必要性

我们需要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若干年后他们将是农村社会的“主力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农村家庭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三农问题,而是一个急需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是新农村建设必然要面临,而且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解决好,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理解,把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来根本解决。学校、家庭要倾情参与,政府、社会各方面要齐抓共管,紧密协作,共同努力,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留守子女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子女教育的问题。

三、对策思考

1、妥善解决外地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鉴于父母在儿童成长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农村隔代监护和亲戚监护的种种局限,政府应适时修改户籍、借读等方面的歧视政策,减免学校对民工子女征收的额外费用以及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建门槛和收费标准等多种手段,扩大供民工选择的教育资源,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打破包括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在内的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解决农民工流动子女受教育问题,最终使子女能够随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实现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促进子女的全面健康发展。

2、重视父母的监护引导作用

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充分利用两季大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见面,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或借助电话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在孩子生日和传统节日,捎寄些衣物、学习用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3、抓好农村学校教育这一环节

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班主任要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二是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而言,教师与其亲密程度越高、越有信赖感,对其的影响就越大。三是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4、寻求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帮助

强化社会关爱,组织机关干部、社会热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让富有爱心、责任心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引导他们成长。例如可以推行“代管家长”制,鼓励教师、班主任、团干部、志愿者等有条件的人士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加强与在外务工家长的联系和沟通,通报孩子成长情况,全方位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潘璐,叶敬忠.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社会化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研究现状

伴随着农民外出务工或经商的普遍化,中国农村传统稳定的家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数以千万的农民离开了农村的土地进入城市寻求生存,他们囿于自身的社会条件、生活条件及城市内的政策性限制大部分人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乡,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造就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据推测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二千多万,占农村儿童的18%-22%。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改善了其子女生活的农村大环境,但更多的是破坏了留守儿童固有的社区、家庭、学校等微观环境。留守儿童能否得到良好的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是关系到未来农村人口素质的大事。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2.1社会因素

1) 农民家庭负担过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以及我国对农村劳动力外出政策的导向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直接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不少家庭子女数量偏多,家庭负担较重。农村传统重男轻女理念造成农村儿童数量多、性别比例失调。过重的家庭经济负担逼迫以及中央和地方一系列农村政策的引导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镇)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但受以户籍制度为主的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绝大部分打工父母无法将留守在农村的孩子带入城市上学。

2) 农村依靠读书跳出“农门”的传统观念被打破,“读书无用论”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失学、辍学现象加重。

农村留守儿童小学阶段在校状况较好,但初中阶段问题较明显,表现为在校生人数随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少。据接受笔者调查的学校教师反映,在辍学学生中有近70%属留守儿童,这些辍学的留守儿童大多是跟随父母外出务工。这与当前我国农村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偏低有很大的关系。

3) 农村基层政府部门不重视、城乡发展不协调。

目前农村社区和地方政府更关注的是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并把它视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伴随而生的留守儿童问题,既缺乏认识,更谈不上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既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也没有指定专门负责人,从而使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处于真空、自发状态。

2.2学校因素

1) 农村学校缺乏科学育人的理念,对留守儿童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

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评价,农村学校都还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为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学校甚至放松了对部分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2) 农村教师素质相对偏低,教学负担重,对留守儿童和一般学生的教育管理未加区别。

农村教师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力,是导致留守儿童辍学的重要因素之一。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并没有因为父母的外出而得到教师额外的关照,老师由于本身课业负担比较重,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有效的教育和管理。

2.3家庭因素

1) 农村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家庭教育意识,家庭教育质量不高。

大部分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消极部分家长确实无能力对孩子学习进行辅导,父母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被“家庭边缘化”。留守儿童父母与子女关系相对疏远,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消极变化。

2)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父母外出打工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状况,增加了留守儿童的教育支付能力和基本的生活维持等,形成了一些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正确态度,提高了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

3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内容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具体对策将围绕“从留守到进城”、“从失衡到平衡”、“从监护到教育”、“从家庭到学校”四个层面提出。

3.1从留守到进城

留守儿童问题的症结在于儿童与外出父母的时空分隔,因此,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首要办法就是保障更多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一起进城,保障儿童家庭结构的完整性。

在短期内,建议实行如下对策:

1) 适当拓展城镇的义务教育规模。

2) 切实执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有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意见。

3) 针对农民进城儿童予以少量非户籍所在地的高考和升学名额。

3.2从失衡到平衡

父母外出改变了留守儿童所在家庭的教育方式,为保障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平衡,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1) 为留守儿童寻找合法、合适的监护人。

2) 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日常联系。

3.3从监护到教育

完全留守儿童因父母的双外出由监护人代为监管。针对监护人“重监护轻教育”的现状,提出如下对策:

1) 建议完全留守儿童密集地区建立切实有效的“留守儿童监护家长教育学校”。

2) 建议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监护人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

3.4从家庭到学校

学校内加强针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成立专人负责的留守儿童管理和教学、心理辅导机构,在完全留守儿童密集的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

4总结

最近两年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在提出上述对策的同时,也必须指出两点:

1)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依赖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和农村教育的整体提高;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教育问题 对策

一、 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及现状

(1)“留守儿童”的界定及产生背景

叶敬忠等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单方或双方长期(一般指外出务工超过6个月)在外务工而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扶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还有研究者将留守儿童的上限界定为16周岁,即16周岁以下因父母双方或单方在外务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孩子均为“留守儿童”。

诚然,留守儿童的产生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的。一般认为,留守儿童产生是由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矛盾产物。在我国现代化的加快促使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得大多数农民工无力解决孩子进城读书的问题,只好将其留在农村,于是便产生了教育学领域的“留守儿童”。

(2)我国现有留守儿童的地区分布及规模

从多项研究成果来看,留守儿童大多聚集在劳动力输出规模较大的省份,以四川省为首,还包括安徽、河南、广东、湖南、湖北、重庆、江苏、浙江等省份。其中由于广东、江苏等省内劳动力流动较大,也产生了一定规模的留守儿童。

关于留守儿童的具体规模,各项研究成果之间略有差异。2003年11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全国妇联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估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多达200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长。根据全国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另外据全国妇联2006年提供的数据,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22%。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规模已相当之大,而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3)留守儿童家庭结构分析

根据儿童的监护状况,研究者将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儿童单独留守家庭。分两种情况,其一是父母流动外出后,年龄较大的儿童独自生活;其二是父母流动外出后,家中儿童虽独自留守,但由居住临近的亲属邻居提供帮助。b.“单亲”留守家庭。即留守儿童仅和父母中的一方共同生活。c.隔代留守家庭。即留守儿童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同生活。d.其它监护家庭。即留守儿童由其它亲属或非亲属监护人代为监护。

(4)留守儿童受教育结构分析

由留守儿童的年龄特征可以看出,他们接受教育的层次主要集中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涉及部分大龄留守儿童的高中教育。从研究结果来看,学龄前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很小,而且长期得不到父母亲情的呵护,早期教育严重确实。大部分留守儿童能够较为顺利地接受义务教育,在此阶段主要面临学业和心理健康的挑战。大龄留守儿童接受高中教育的比例较小,大部分随父母外出务工。

二、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列举及成因分析

(1) 家庭教育长期缺失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与子女接触的机会较少,因此留守儿童普遍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即使有隔代亲人或其他人监护,也无法弥补留守儿童在亲子感情上的缺失。主要表现为:

早期教育缺位。在农村,55%的0~5岁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亲情呵护与亲子交流,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都会受到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对于他们而言,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很少,在家庭教育上的不足得不到正规学前教育的补偿,早期发展受到局限。

亲情教育缺乏。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直接情感交流及其缺乏,造成留守儿童群体中很大一部分具有只单向地接受爱,不去施爱,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乏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依赖性强;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情感体验。

行为教育架空。留守儿童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再加上隔代监护或他人监护的缺陷,他们的许多不良行为长期得不到纠正,以致放任自流,拉帮结派,小偷小摸,抽烟、酗酒等,更有甚者破坏社会治安,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2) 学校教育问题重重

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也是能够对留守儿童施加影响的最佳机构,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样会加剧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峻性。学校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

学校体系的不完整。近年,义务教育在我国农村得到普及,但由于教育经费等原因,许多原有的村级中小学被合并,而且学前教育在农村普遍较弱,这样由于农村学校体系的不完整性给留守儿童就近接受教育带来挑战。

学业成绩方面。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较差或呈下降趋势,仅有少部分留守儿童学业成绩较好或呈上升趋势。我想学业成绩的好坏直接和父母的学习监管程度有关,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在学业上得不到父母较好的监管,因此往往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导致较为拙劣的学业成绩。而部分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由于增加了同老师和同学交流的机会,他们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更愿意寻求老师或同伴的帮助,由此弥补了父母文化水平较低无法进行直接辅导的缺陷,其学习成绩往往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道德发展方面。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来自家庭的道德教育,往往在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上较为缺失,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成为学校不得不直面的严峻挑战。而在我国农村学校,往往更看重学生学业上的进步,应试、升学压力较大,甚至无暇从事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根本无法从学校得到弥补。由此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缺乏社会甄别能力,面对良莠不齐的社会现象,很有可能接收一些错误的道德观念,并在这些错误的道德观念的影响下产生行为偏差,甚至走向犯罪道路。

人格养成方面。心理学诸多研究表明:未成年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和父母及家庭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农村留守儿童长期或暂时处于“亲子离散”状态,加之伴随外出务工出现的父母离异状况,常常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社会焦虑、缺乏安全感和社会认同感,这一系列感受往往造成留守儿童自信缺失、自尊受挫,人格发展走向畸形。因此,如何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健康发展成为学校面临的重大任务。教育是使人成人的事业,学校是使人成人的地方。

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问题。目前,建立寄宿制学校成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由于种种原因,寄宿制学校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我国中西部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受经济条件限制,寄宿制学校数量有限,设施较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问题。其次,即使建立寄宿制学校的地区,由于管理不力,只管不教,留守儿童面临的社会心理等问题的不到解决,寄宿制学校作用发挥十分有限。

(3) 社会教育任重道远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特殊环境,社会教育往往被忽略,具体表现为:

留守儿童社会活动方式单调。由于农村缺乏相应的活动设施,因此对倡导留守儿童参加有益社会活动造成限制。

农村环境对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赌博、游手好闲等社会环境往往深刻影响留守儿童,使他们放弃学业,整天在外游荡,甚至参与赌博、盗窃等不良社会活动,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努力和合作,具体对策与建议如下:

(1)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以及监护人教育

家庭背景是造成学生学业、品德差异的重要因素,而父母则是家庭中影响孩子的直接因素。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或暂时跟父母分离,主要跟祖辈、亲戚生活,有的甚至独自生活,因此的不到较好的监护。目前,有些地区针对留守儿童实施“家长制”、“托管家庭”等制度,即由留守儿童祖辈、亲戚之外的其他人或家庭来代为行使留守儿童的监护权。但毋庸置疑的是,由于祖辈、亲戚的观念以及其他监护人的精力问题,留守儿童的监护仍然得不到较好的保证。因此,加强监护人教育成为解决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重要环节。有些地区已经尝试建立“家长学校”、“爷爷奶奶学校”等,以期通过对监护人的教育,使其更加重视儿童的监护问题,更加理智地行使监护权,以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2) 加强父母和留守儿童的联系

其他监护人往往很难满足留守儿童在亲情上的需要,父母和孩子经常性的沟通往往会让孩子赶到有所信任和依赖,从而增加学习和生活的信心。父母经常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更容易使孩子体会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以及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与不易,从而激发起其努力学习的动力,促使其健康成长。许多地区在当地政府和通信行业的合作下为留守儿童可开设了“亲情电话”以方便亲子交流,还有少数留守儿童得到部分企业的资助,利用寒暑假等时间进城和父母团聚。这些举措无疑会增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较好地预防留守问题儿童的产生。

(3) 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学龄前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农村留守儿童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学龄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早期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在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很少,即使接受学前教育,由于师资、经费等限制,效果相对较差。因此,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强化学前教育师资建设,优化学前教育环境,提升留守学龄前儿童入园率,无疑成为解决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举措。

(4)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道德及人格教育

学校不应该只是学生升学的工具,还应该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与人格养成的场所。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往往更容易产生道德和人格危机,加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成为社会代表者的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作为影响者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具备爱智统一的教育品格,用爱去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灵,用智去化解留守儿童的困惑,促使留守儿童身心和谐发展。有些学校专门开设了相关德育课程以及“心理咨询室”,为解决留守儿童道德和人格教育问题作了有益的尝试。

(5) 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

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成为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问题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仍有代加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中西部偏远落后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不仅要有数量上的优势,而且要提升寄宿制学校的质量。此外,还应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寓教于管,配备生活老师,加强与学生沟通,使留守儿童能够在寄宿制学校感到家一般的温暖。

(6) 净化农村社会空气,减少对留守儿童不良的社会影响

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监管,更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农村缺少公共活动场所及文化设施,更没有少年宫等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场所。而麻将馆、电子游戏室、录像播放厅、网吧等在许多农村却有着很高的普及率。缺乏父母监管的儿童经常出入这些场所,受到不良影响。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农村开设了“社区亲情活动室”、“俱乐部”、“图书室”等有益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形式。但由于受经费、人员等限制,往往在规模、效果上不尽如人意,因此需要加大政府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另外,许多大学生志愿者与农村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行为也是可取和有益的。

四、 评价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势必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由于我国目前面临着城乡体制、教育体制等各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将暂时或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各方面问题的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会相应得到解决,但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杨照 著 《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吴康宁 著 《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 王江荷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问题对策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09年第一期

[4] 王章华、黄丽群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问题与思考,09年第一期

篇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经商,然而在大量农民外出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大部分农民工子女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伴随父母进城,只能留在原籍入学接受教育,这部分儿童被称为留守儿童。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6102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这个庞大的儿童群体的成长状态直接影响着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亲子家庭教育是任何其他教育都无法取代的教育方式,亲子教育的缺失阻碍了孩子社会化的发展并使其心理问题发生的几率增加。父母榜样行为的缺失,父母对孩子监控机制的弱化,使留守儿童不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关爱和情感支持,他们需要独自面对很多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1]而且大多数监护人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孩子就会受到良好的教育。

1.2情感教育缺位。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儿童通常感觉不到家庭所带来的温暖和安全感,内心缺少对亲情的信任、理解,长此以往也许会造成的心理扭曲。待他们长大成人后,也许会不自觉地遵行这样的原则对待他们的下一代。。

1.3家庭的安全教育“真空”。相关调查显示,有56%的临时监护人经常关注并采取措施预防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发生,但也有34%的人只是有时会注意,还有8%明确表示顾不过来。[2]由于监护人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导致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存在较大的安全教育隐患。暑假是留守儿童安全事故多发期,溺水、交通等意外事故很容易发生。但是大多数的父母或监护人没有给孩子普及过安全知识。

1.4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地满足他们正常的的心理需求。他们往往缺乏安全感,容易表现出孤僻、内向等心理特征,并且人际交往能力也往往较差。表现出社会交往行为退缩,孤僻不合群。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的祖辈,其教养态度往往是保护溺爱的,很容易造成儿童的任性、孤僻、攻击、胆怯等个性特征。[3]

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需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合力来进行缓解和弥补,具体对策如下:

2.1家庭方面

2.1.1家长要从多角度关心留守儿童。家长要从多角度关心留守儿童。不仅是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转变教育观念,要切实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要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成长。可以在家长与孩子之间开展“亲情信”、“亲情热线”等活动,为亲子沟通提供方便。

2.1.2重构良好的家庭文化。家庭文化对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米德将隔代教育称为后象征文化,这种文化的传播方式的突出特点是对过去的“复制”,监护人往往由于自身的原因忽视了社会变化对后代教育的要求,有的老人由于不识字,无法从书籍或报刊上了解各种教育方法。因此,应该有针对性的开展留守儿童的家长培训,重构良好的家庭文化。

2.1.3监护人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动不动就打骂孩子的粗野蛮横方式,起不到任何的教育效果,甚至会让孩子形成逆反心理,用仇恨的情绪与监护人作对。或者有些监护人对孩子监护不力,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放纵孩子,最后导致无法管教。

所以,这两种方式都是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2学校方面

3.2.1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建立心理档案。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开通“心理辅导热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父母外出打工的问题。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为留守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将这部分孩子家庭状况、父母亲务工地等情况进行详尽记载,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

3.2.2组建留守儿童朋辈辅导小组。在朋辈小组的活动中,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快乐,交流困惑。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冲淡其对父母的思念和孤独感,而且,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可以培养他们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使朋辈辅导小组成为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有效途径。

3.3政府方面

3.3.1打破城乡壁垒,改革户籍、教育制度。现行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壁垒,扩大了城乡差别,限制了城乡资源的互动,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孩子不得不交由父母或亲戚照管。所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和教育制度、就业及社会保障等体制入手,加大破除城乡壁垒的步伐,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3.3.2兴办农村乡镇企业,让农民“离土不离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把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共同进步的重要手段。鼓励农民返乡创业,施行降低农民贷款门槛、减免税收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出现。

3.3.3建议留守儿童密集地区仿照“四老学校”模式。政府在留守儿童密集的地区,可仿照“四老学校”模式开办针对监护人的学校或讲座,扭转监护人“只监护、无教育”的状况。

例如:河南省“四老学校”目前已达2930多所.这些特殊的学校通过开展多种教育活动,不仅提高了家长素质,也促进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据介绍,河南省创办“四老”家长学校村的留守儿童优良率均达90%以上。

总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紧密配合,同时,要通过媒体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宣传力度,唤起社会各界人事以及企业的关注。形成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真正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王坤,郑晓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干预对策――基于湖北省11市调研报告[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2):12.

篇5

一、 xxxx区留守儿童现状。

据统计,目前xxxx市xxxx区共有留守儿童347人,分布在全区的各个小学,以农村的村小尤为突出。针对这一现状,xxxx年6月区妇联向汤山城镇太河小学的68名学生每人赠送了一套校服,及图书、文具、排球等物品,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欠缺。留守儿童中有近90%是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是隔代抚养,祖辈们只能给予孙辈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引导。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很难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责任。

(二)留守儿童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尽管有90%的外出务工父母经常与孩子联系,但有的半年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一年才回家探亲一次;有的常年在外,孩子与父母之间相处的时间很少,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XX年6月,区妇联筹集到50张面值50元的固定电话卡,免费赠送给汤山城镇的留守儿童们,让孩子们在休息日给外出的父母打电话,报平安,沟通亲情,增加感情。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开始显现。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2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当遇到问题时多数会自己解决,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孩子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没有家长的正确引导,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四)留守儿童学习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低,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对孩子的学习缺乏约束;另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他们因自己文化少,就希望子女出人头地,不切实际地向孩子提出只要成绩好要什么给什么,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花钱大手大脚。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知识水平偏低,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有效的辅导,而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

(五)行为失范,甚至出现道德滑坡。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偷盗等行为,有的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城市化进程是不可扭转的,留守儿童问题必然会出现,如果不引起学校、家庭、社会各界广泛地关注,这一代留守儿童势必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调查,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责任。一是加快我区的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解决就业问题,从而减少留守儿童数量。二是加强舆论宣传。特别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子女教育的关系。

(二)完善学校教育。对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多开展家访,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健康成长。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吸引留守儿童参加,让他们在健康有益的活动中幸福成长。

(三)突出家庭教育。家长要树立孩子的健康发展需要家长全面关怀的理念,孩子在幼儿时期,父母尤其是母亲不应该离开孩子,外出务工要尽量带孩子随身就读或把孩子寄养在有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做到在外地期间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爱。

篇6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独特问题。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较多,其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也倍受关注,本文通过查找近7年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期刊论文,并对符合要求的论文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期较为客观全面地了解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同时为后绪研究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

2.1取样

在中国知网上,以留守儿童(包含“心理”)为主题,通过精确查找,搜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的论文,主要分布在2005—2011年间,一共检索到404篇(搜索时间为2012年8月13日),删除文题不符的文章、字数不足1500字摘要类文章,合并重复发表的文章,综述类文章,剩398篇。

2.2编码

对398篇文章从“研究主题”和“研究单位”两个方面进行分类统计。

2.3资料处理

运用SPSS17.0对398篇相关文章按照上述分类标准进行频数统计。

3研究结果

3.1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数量的变化

统计结果显示,2004年以前,几乎没有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文章,2005年相关研究开始出现,2005年至2011年的7年间,呈逐年上升趋势。

3.2留守儿童研究主题的特点

将文献资料的研究内容概括为3个主题,相关研究主题的统计数据见表2。在3个研究主题中,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不良状况的对策最受关注,在398篇文献中,有53.01%的研究者进行了对策方面的探讨;其次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而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相对较少。

3.3留守儿童心理研究主体的特点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主体主要集中在四类单位。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理健康问题从2005年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有不少研究者对这一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何资桥(2006)等[2]人在对湖南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时发现,性别不同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因子和自责上存在差异,女生较男生而言更为敏感,学习焦虑高于男生。段成荣等[3]人(2005)通过对留守儿童比较多的江西省修水县墨田村留守儿童的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易出现性格孤僻、胆子较小、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吴承红等[4](2005)研究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关怀缺失,导致抑郁、不安、惆怅等情绪问题,与父母之间的沟通障碍致使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性格孤僻、不合群、敏感,甚至产生过激情绪。刘建波等[5]人(2011)通过对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儿童的基本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情感抑郁总分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严重问题。也有研究认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岳慧兰等[6]人(2006)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量浙江湖州的留守儿童,结果显示8个内容量表的平均分均在正常范围,表明所调查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是正常的。任运昌[7]认为目前存在人为扩大留守儿童负面特征的倾向,对此他发出呼吁:高度警惕留守儿童的污名化。钱洁、齐学红[8](2011)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通过让留守儿童自我言说来证明这样一个观点:留守儿童并不等于问题儿童,他们中有79.9%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差”,62.6%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赞同和不赞同“留守儿童内心孤独”的比例相当,75.6%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意志薄弱”。参加“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援助研讨会”的代表强调指出,目前的研究对于父母外出对孩子行为的负面影响强调过多,事实上,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独立性有所增强就是最突出的正面影响。

4.1.2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综合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以下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①性别:崔丽娟[9]的研究认为,男性和女性留守儿童只是在自尊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社会适应性各个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岳慧兰等[6]的研究认为,男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要高于女留守儿童,而在恐怖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与自责倾向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加突出。在对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上,主要有以下观点:王东宇等[10]的研究也认为留守男孩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留守女孩。②年级:崔丽娟的研究得出了年级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结论,认为在自尊水平上低年级留守儿童要高于高年级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性上,在人际关系和情绪控制上,高年级要好于低年级留守儿童;殷晓旺等[11]通过对江西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在强迫症状因子、偏执和抑郁因子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在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焦虑、学习因子、心理不平衡和人际关系紧张或敏感及健康总均分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即高年级学生的问题更加严重。③留守时间及与父母联系频率:崔丽娟的研究表明,留守半年的儿童在自尊水平上、情绪控制方面与非留守儿童存在着显著差异。王东宇等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与父母分离时间不同的各组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均存在显著差异,与父母分离时间越长,留守孩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各种心理问题越突出。申继亮等[12]运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得出:留守时间在5年以上的儿童的心理失衡得分显著高于留守时间为1~2年、3~4年的儿童,而后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崔丽娟的研究认为与父母经常联系的留守儿童在自尊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殷晓旺等的研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情况对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最为显著,即经常与父母进行沟通的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偶尔和从不进行沟通的孩子。④监护人情况:王东宇等的研究认为监护人教育能力低、教养方式不当、监管不力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高亚兵[13]的研究认为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的留守儿童的问题较多,这与监护人教育内容狭窄、文化水平低、与留守儿童不能做到及时和有效的沟通有很大的关系。郑同刚等[14]的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李永鑫等[15]的研究认为照看人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照看人为母亲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高,照看人为爷爷、奶奶等亲戚的留守儿童次之,照看人为父亲的留守儿童最低。

4.1.3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不良状况的对策

已有的研究大多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角度提出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不良状况的对策,但具体方式上存在差异。兰燕灵等[16]运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水平,提高其自尊有良好的效果。古吉慧等[17]提出要创造条件促进留守儿童同伴之间的交往,促使他们结成同伴群体,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留守儿童自我概念的建立、人际交往技能的提高。王希海等[18]运用问卷法调查出留守儿童更易受生活压力事件的影响,因而建议学校尽量创设良好的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等。张佩云[19]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要从做“减法”转向做“加法”,即重视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从而抑制心理问题的发生。段宝霞[20]认为要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政府要加大投入,探索农村办学新模式,净化学校四周文化环境,构建农村社区教育监护体系。周宗奎等[21]建议务工人员要携带子女进城上学,认为这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措施。

4.2建议

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107-02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存在许多问题,其生存现状令人担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要靠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 家庭 学校 社会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而他们留在出生地的孩子们,就是本文所说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失亲情,这些“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所谓农村“留守儿童”

农民工进城务工,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把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这部分留在农村的特殊儿童群体。成为“留守儿童”。他们的特点是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分离,且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期。

二、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现状令人深忧

由于长期生活在放任自流、教育和情感缺失的环境中,农村“留守儿童”们生活和教育可谓“危机重重”。

首先是一些儿童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他们的祖父母等亲属因为年长、经济生活等等因素无法或不能认真行使其监护权。这种情况时有发生。2004年在一些农村发现的“毒奶粉事件”和河南系列杀人案件的受害人中,“留守儿童”都占到相当比例。

其次,“留守儿童”辍学、失学现象严重,在读的也经常出现成绩不稳定或下滑退步现象。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但“留守儿童”家庭监管的缺位。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困境。在教育无效时,有的学校对对“留守儿童”放任不管。还有的迫使其自动退学,使之流入社会。

最后,这些“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培养问题更是不容乐观。他们的性格、心理等因长期缺乏父母关爱而发生不良变化,出现了心理失衡、人格发展不健全和道德水准滑坡等现象,从而成为社会治安的难题和农村发展的隐忧。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实际上也是“三农”问题的一个表现,其根源在于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国情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而这两个矛盾在相当长的时期是无法化解的。

2、从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其缺少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和指导有极大的关系,

3、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教育措施不到位或缺乏针对性。一是很多学校缺乏有计划、有组织地针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教育。二是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家务负担都很繁重,没有精力去特别关照“留守儿童”。三是应试教育的理念条件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我行我素、行为随意或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4、不是父母而是由亲人来监护。使这些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情感上的缺失,使他们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很多孩子即便是处于祖父母、亲戚的疼爱甚至溺爱中,仍不免有“寄人篱下”之感。同时,由于父母之爱的缺失使他们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5、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难以担负监护的重要责任,不利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大多是由隔代监护的,即由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担当监护的责任。而隔代监护及其它监护类型往往都不能给“留守儿童”提供健康的亲情交流环境,不能给他们营造一种和谐自然的家庭教育氛围。

6、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对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网吧、游戏厅、舞厅等新潮事物的出现和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及社会舆论使这些缺乏亲情和正确的引导的孩子开始“堕落”。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造成“留守儿童”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积极寻找解决的途径。

(一)家庭方面

1、要重视家庭教育。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切实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切不可为了赚钱而误了孩子的终身。父母双方及时亲自关注子女;即便是不能常回家看望子女,也要时常与子女保持密切联系,让子女不时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2、代养人应及时转变育儿观念,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作为“留守儿童”的代养人应该懂得一点科学育儿知识,及时转变观念,不但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发育,而且要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二)学校方面

1、学校增设有关教育内容。学校要成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工作组,制定工作计划。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2、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讲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使他们能够转换角度去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增强适应能力,使他们健康成长。

3、教师引导“留守儿童”自我教育和管理。教师要引导“留守儿童”把自我教育和管理贯穿于自己心理活动的全过程,引导“留守儿童”自我检查和自我修养,提高他们自立自强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社会方面

1、消除城乡差别,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现行户籍制度将城市与农村对立开来,是农村儿童进入城市公办学校的关卡。各级政府应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使农民工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政府要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

2、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各级地方政府要成立专门机构具体研究和负责“留守儿童”工作,找出问题的成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把解决这一问题作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造就合格人才的重要工程来抓。

3、建立以农村社区教育为龙头的农村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由农村基层学区、学校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构建的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不仅能将“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项具体的重要工作来抓,而且还能起到对农村社会教育进行有力推进的重要作用。

篇8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母一方,其他监护人或者儿童自己看护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1]。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导致他们的情感常常处于“情感饥饿”状态。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期,但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这种亲情的缺失常常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出现问题,从而有碍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对于这种情况,应及时实施有效的干预,否则,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极有可能会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探寻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显得相当重要。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1、亲子依恋关系的缺乏。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1951)对亲子依恋行为研究指出,一些过早离开父母,没有在早期形成依恋关系的孩子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常感到不安,缺乏对人基本的信任感,怕冒险、怕探索、怕发现超过他们身体之外的世界、乃至自己等。鲍威尔根据此得出结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婴幼儿应当有一位母亲或一个稳定的母亲之间亲密的、连续的情感关系。早期母婴依恋的形成,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和良好的社会行为的产生。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大部分都是从小与父母长期分离,有的甚至从小到大一年都难得见到父母几回,更有甚者是由于各种原因被多个亲戚轮换监护,这些情况下要形成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显然是难度很大的。

2、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教育责任和教育意识的缺失。西方有句名言“一个母亲相当于一百个优秀的教师,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但是,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却错误地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比如笔者目前所带的一个七年级的班级,总共有学生共57人,留守儿童高达45人,但是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极少主动联系老师,甚至老师主动联系留守儿童的家长时,他们也只关心孩子的成绩,而对于思想和日常行为表现很少关注。这些家长没有认识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片面地认为,作为父母他们只要供给孩子吃穿用住就行了,就是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但是他们就没有意识到,精神需求其实与物质需求同样重要。由于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重养轻教,忽视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导致孩子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易于产生思想认识上的偏离,乃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学校教育和监护不力。据统计,80%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监护,由于他们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他们只是解决孩子的温饱问题,根本无力监管孩子的学习和行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给留守儿童提供特殊的教育受限,加之家庭与学校之间缺少沟通,导致数量较多的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统计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就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后,农村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农村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正脱离普通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正常轨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对策。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的教育对策。

1、改善家庭教育环境。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能否构建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关键。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这是一个孩子的个性、品德、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如果家长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将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益。留守儿童家长可利用节假日回家探望、电话、书信等方式实施亲情教育。家长要选择最有利于孩子成长与发展的监护人,因为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留守孩子。此外,家长还应该经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定期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不但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还要经常关注子女的思想与生活的变化与成长。总而言之,家长要密切关注子女的成长变化,使子女感受到,虽然他们无奈留守在家不能时刻与家长在一起,但是来自家庭的关爱却时刻与他们在一起。

2、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教育责任感和教育意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根本对策,就是要给他们提供心灵的慰藉,即建立稳定的亲子依恋关系,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这个作用其他人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还是要从留守儿童的父母身上入手。要转变留守儿童的父母的教育观念,让他们知道教育不单单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家长也是教育的责任人,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互相配合形成合力。要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教育责任感和教育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必须在防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上起主要作用。

3、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在寄宿制学校里,应该配备专门的具有专业背景或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生活指导教师,这样可以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管和照顾,也可以较好地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和辅导他们的学习。但是,目前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不管在校舍修建和资金配套等硬件建设上,还是在政策以及师资配备等软件建设上,都不够完善,还不能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寄宿的需要。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把寄宿制学校建设纳入学校基本建设规划中去,使寄宿学校变成农村留守儿童精神家园。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现象,其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相应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其解决需要综合的措施以及长效的机制。因此,家庭、学校、政府及其他各个方面应该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有效协调密切合作,形成合力,从而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9

关键词: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到城市打工,与父母一方或双方分离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多年,外出务工有效地促进农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但与此同时也使得留守农村的儿童处于无人管、缺乏管的状态,引发的社会问题不容小觑。社会问题即民生问题,故家农村家庭教育刻不容缓。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监护类型

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要的环节,特别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注重家庭教育已迫在眉睫。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类型分为:隔代监护、上代亲戚监护、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不同的监护形式所带来的问题亦不相同。

首先,隔代监护大多数由年事已高的祖辈完成。家庭教育问题往往在隔代监护表现特别明显,祖辈对留守儿童吃饱穿暖等生活方面的关心较为关注,但过分迁就、溺爱的现象也比较常见,与之相对应沟通交流极其有限,更为重要的是精力有限易力不从心,长此以往必然无法有效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其次,上代亲戚监护一般由父母单方或父母双方亲戚负责。上代亲戚监护的家长日常忙于农活,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方式粗暴,思想观念落后,除了关心孩子的健康、安全以外,无法及时给予留守儿童心理、学习等全方位的引导。加之亲朋好友监管别人孩子难免有顾虑之心,久而久之自然跟不上现代家庭教育的步伐。这将阻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利于留守儿童群体权益的保障。

再次,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容易滋生留守儿童无拘无束、来去自由的性格。松散的没有约束的环境会使留守儿童迷失自我,无形中成为“流浪人”。留守儿童未成年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所欠缺,自理、自律、自立能力差,没有家长作为引路人可能会在人生的道路走弯路。一旦犯错无法得到及时纠正,其后果可想而知。

通过对三种监护类型带来不同问题的分析,发现留守儿童不管是随祖父母生活、随亲戚生活还是独自生活都存在一系列的弊端。只有把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梳理清楚,才能对症下药的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

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有社会原因也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在于城市对劳务工作需求量较大,劳务经济在某种程度上有效保障农村贫困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留守儿童的父母用自己双手改善生活条件,但子女如果带在身边将面临转学等诸如此类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产生。家庭原因在于外出打工所带来的经济收入能改善家庭生活,背井离乡只为给子女提供更好的经济支持。在外务工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不得已将子女留守家中。无论是社会原因还是家庭原因,只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就有必要研究农村家庭教育的不足。结合实际分析存在不足有利于帮助监护人更好地教育留守儿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也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较为典型的不足,具体如下:

第一,对孩子的监管效果不佳,特别是隔代监护。隔代监护、上代亲戚监护、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所呈现的问题有一定的交叉性,其中隔代监护在留守儿童家庭中所占比重最大。现代社会很多先进的思想、理念、技术与方法老一辈都无从获悉,年老体弱,加之迁就、溺爱,这些都是无法有效指导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父母分离很多事情得靠自己去经历与尝试,在这个过程中面临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除了满足孩子物质和生活需求,在精神、道德、安全等方面祖辈都无法给予及时、科学、有效的引导。

第二,监护力度不够,学习成绩不好。隔代监护人的祖辈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没有能力进行指导。其他监护人常忙于农活,更是无暇监督留守儿童的学习。留守儿童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在学习上一旦缺乏必要的督查和引导就会放任自流。重养轻教的习惯由来已久,监护人不仅没有时间指导孩子学习。在农活、家务等方面反而要求留守儿童加以分担,这样必将占用孩子宝贵的学习时间。

第三,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不当,易滋生不良行为。教育思想存在不合理,当农村留守儿童生病时监护人会愚昧的采用迷信的方式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把照看农村留守儿童视作子女留的任务,进行家庭教育总会担心管得过严孩子反感并可能得罪其父母。不敢打骂就连正常的管教也少之又少,真正合理的家庭教育未能得到体现。一旦缺失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就无法得到保障,这些为相关监护人推卸教育责任埋下伏笔。监护人教育方法较为单一,较为追求学习成绩,忽视了意志品德、心理健康、劳动与安全、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四,缺乏沟通,造成亲情缺失。祖辈思想观念陈旧与孙辈代沟较大,沟通较少导致孩子性格内向者居多。由此会形成放不开、胆怯、焦虑、孤僻等性格,还容易形成逃学、厌学、辍学的不良风气。而父母与留守儿童相隔甚远,更没有条件进行必要的沟通。得不到父母的教诲是成长的一种痛,说谎、不诚实、好吃懒做、不服管教、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行为习惯都是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关怀、鼓励、开导所致。一些打不开的节、过不去的坎将越积越多,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有章可循,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注重家庭教育。要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需要在政府政策支持、学校积极配合、社会更新观念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齐抓共管。

首先,从政府政策支持着手,注重监管效果的提高。在政府政策支持下不断发展特色产业,对乡镇企业进行大力扶持,积极提供无息贷款,为农民工自主创业提供条件,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既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也能让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农村从而完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完善对于急需父母对其进行引导的留守儿童而言犹如雪中送炭,政府政策对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越大其就业环境就越宽松。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则越愿意也能够留在孩子的身边,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聚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能有效提高监管效果,帮助留守儿童的父母尽量的留在身边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这些举措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所以从政府政策着手非常重要。

其次,学校积极配合,加强监管力度以便提高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为克服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方式粗暴,思想观念落后的常见问题,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构建专门的心理咨询团队。并且建立相关的留守儿童档案制度,做好控学保辍工作。要实现这些目标可以对留守儿童家长进行必要的谈话,改变监护人的教育方式,更新教育观念,注重与孩子的沟通。让监护人有能力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指导,并且针对留守儿童逃学、厌学、辍学的不良风气加以对症下药的引导,帮助其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习成绩的提高与心理健康成正相关,留守儿童逆反、抵触的心理一旦消除学习成绩提高的可能性越大。学校从监护人以及留守儿童两方面着手,在引导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有效教育的同时,也督促留守儿童进行合理的自我管理。两手都要抓且两手都要硬,唯有如此才能在加强监管力度的同时保证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提高。

再次,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在家长现有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对教育思想进行优化可避免不良行为的滋生。留守儿童的教育除了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培养良好品德习惯的必要,留守儿童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怎么样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都很重要。所以针对现阶段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对监护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确立符合现代家庭教育要求的正确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以孩子为主且尽量多元化,在增长留守儿童学识的基础上尽量想方设法丰富其兴趣爱好。监护人明白才能灌输给留守儿童,这些都和家长教育能力的提高息息相关。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收集留守儿童家庭中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建立留守儿童家庭问题数据库,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增设留守儿童救助站,保持留守儿童热线的适时畅通。让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尽快解决,让更多的问题得以化解是促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最后,注重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亲情关爱。孩子学习成绩提高了,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些都有赖于监护人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所以监护人除配合地方政府外,还应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加大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力度,尽量和留守儿童交流、谈心,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提倡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决定,培养孩子独立、自立的能力。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亲情关怀,不仅仅只是吃饱喝足,更重要的是在精神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同时,在家监护人还应该为其购买现代儿童读物,引导阅读并培养其自学的能力。丰富家庭教育内容,培养留守儿童形成广泛的爱好,争取让留守儿童进一步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所产生的问题可以通过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去加以解决。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的关键在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帮助。真正让家庭教育发挥有效的作用,让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到应有的权益。孩子是祖国的行为和未来,其成长状况决定着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势在必行。(作者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 范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M].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2] 陈昌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以苍南县龙港镇为例》[J].教学月刊,2009..

篇10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及现状分析

一般来讲,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但是在国内对留守儿童的概念还没有定论,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只要年满六岁以上的适龄儿童,都应该在监护人的保护下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根据规定我们不难发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多聚集在六岁到十六岁之间。因而本文的所说的留守儿童是指在六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农村户籍的被留置在农村的未成年的孩子。根据《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其中父母一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占比为57.2%,父母同时外出务工的人数占比为42.8%;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占比达到79.7%。由此可见在我国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因素

我国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首要原因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在这种户籍制度的限制下,农民工的孩子不能够进入城市学校就读,如果离开原户籍读书将受到不公平的教育。虽然我国政府规定公立学校不能够拒绝接收农民工孩子上学,但是一些变相的条款仍然阻碍农村孩子的流动。由户籍制度引发的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政策都形成了留守儿童融入城市的制度阻碍。

(二)经济因素

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的加深,我国经济进入了发展快车道,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城市与农村贫富差距迅速扩大,同时城市就业岗位增加,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希望能够提升落后的生活水平。然而,如果他们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带上子女,那么将很难负担其生活费用,另外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工作时间较长、劳动强度较大,因而缺乏空余的时间来管理、照顾孩子,这样他们不得不选择将孩子留置原籍。

(三)家庭因素

我国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来自于家庭的,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逐渐发生改变,很多家庭出现角色错位的现象,从而形成了许多单亲家庭、寄养家庭、隔代家庭等。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场所,他们的思想将会受家庭的影响,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家庭存在问题,从而给孩子身心、情感等方面带来消极的影响,他们长期缺乏与父母的交流,情感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不良习惯的产生。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育资源使用少

从我国经济的发展来看,城市经济明显高于城市,而且这一差距正在逐渐扩大,收入的差距在政府财政中仍然存在,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方财政收入较少,而微薄的财政收入还必须用于维护地方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教育投入较少,因而不管是教师配备,还是日常教学设施的配备都存在严重不足,从而不能够使留守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二)心理问题较强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与父母的沟通较少,这会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根据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孩子不能够得到父母的有效引导,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孩子任性的性格。如果在遇到大问题时不能够得到父母的支持,那么他们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他们心理造成严重影响。这些孩子会因为得不到父母的照顾而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甚至误入歧途,或者父母回家的时候表现出厌恶的思想,与父母之间的距离较大。

(三)医疗救助缺失

社会医疗救助缺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另一大问题,医疗救助体系不健全,很容易在留守儿童遇到困难的时候得到有效的救助,从而让他们的伤害加重或这种伤害会影响他们一生。目前,我国专门的社会医疗救助机构较少,如博爱救助金项目的实施为解决衢州籍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根据该协会的规定,对于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5倍或患重大疾病当年住院医疗费累计5万元以上,且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留守儿童进行救助。但是绝大部分地区缺乏相应的救助体系,因而不能够有效保障留守儿童的利益。

(四)安全保障措施缺乏

安全问题是全社会关心的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不能够与其在一起,从而导致监护不到位,而儿童本身辨别是非、分清善恶、自护自救的能力较弱,因而很容易遭受外部伤害,据相关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遭受摔伤、拐骗的事故比一般违法事故发生的概率要高很多。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

鉴于我国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我们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关键,那么我们必须突破现有的城乡二元体系,促进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同步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将二元经济转为一元经济,成功实现制度上的完善。同时,政府应该大力引导农业向高端发展,根据外部市场引导农业向增收、增效的方向进步,以此增加农业人口的收入,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二)发挥家庭及学校的作用

家庭与学校是留守儿童生活实践最长的两个区域,那么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家庭与学校的引导作用。从家庭来讲,家长应该时常关心孩子,不仅仅是每月按时给予他们生活费,还应该通过通讯工具与他们谈心,进行生活、思想,甚至情感上的沟通,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从学校来讲,教师是学生的第二父母,他们应该承担学生在思想、生活上的责任,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父母就在身边,同时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促进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刘祖强、谭淼,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现状与前瞻[J].教育导刊.2006(6).

[2]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