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萌芽阶段的商网银行网商银行源于金融产业与互联网的碰撞,于国外已存在多年,国内尚处于萌芽阶段。当我们聚焦在阿里银行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它在国内的出现并非偶然,可以追溯到网络购物第一次进入中国,网上消费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后支付宝的发生与完善象征着网络消费在国内的成熟。同时,互联网将大量的信息带入国内,八零后九零后成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对网络依赖性与信任度远远高于其父辈,这一代人的成长,为网商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庞大的潜在客户群。传统银行产业的固步自封与体制傲慢注定了支付宝在后来的崛起,移动端的迅速发展为其打破空间与时间的局限。于是当宏观政策决定让开一部分利益让民营企业参与其中时,网商银行便横空出世。阿里银行与这次变革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阿里公司自身的发展与变革之路,与传统银行产业的创新革命彼此重合。网商银行是一种全新的,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银行客户服务系统,与传统银行相比,其具有建设成本低,业务操作更具弹性的特点,同时具有不改变银行信用中介与支付中介作用的根本属性。
(二)我国网商银行的发展与现状最早进行尝试将完全依托互联网进行银行业务操作的是传统的商业银行,称其为直销银行。然而,作为依托于传统银行的网上银行,一出生就带着补充实体业务的标志,一直以来无法彻底与互联网时代的精神相融合。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网商银行抓住了传统银行网上银行不健全,缺乏用户体验的弱点趁势而起。2013年9月16日,民生银行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把直销二字写入公众的生活。作为获银监会批准的首批5家试点民营银行之一,其已经进入开业的准备阶段,并同样表示要完全依托互联网。
二、网商银行的特征
当我们将网商银行与传统银行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其本身在服务、资源整合、业务范围、成本、用户粘性五个方面具有不同于传统银行的鲜明特征:
(一)服务更加高效和便捷网商银行通过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更高层次的建设,对传统营运流程、服务产品进行了改造和重构,更是在银行服务方面能够取得质的提升。更加高效便捷的银行服务,成为了网商银行的一个显著特点。标准化的操作和在线化业务,使网商银行简化了许多业务流程。信息化使银行现在通过ATM机等设施的投入,实现方便的自助存取款。而网商银行则能够更加便利,网商银行可以直接通过手机的操作取款转账业务。
(二)资源整合能力更加强大现在银行机构的业务构成复杂,信息化的建设能够使银行机构实现业务的整合,从而达到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网商银行可以使用担保机构担保交易模式。评估资金需求方的风险、发展前景、经营管理水平等,然后把贷款标的公布,融资活动就在网络上进行。现在得到批准网商银行背后都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所以网商银行可以对贷款实施全额担保,这一巨大优势是传统银行产业所不具有的。信贷链上,网商银行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完善的信息化体系将资金盈余方与资金需求方进行便捷高效的整合和配对。闲置资金的配置上,网商银行也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支付宝的存在,带来大量资金的闲置。这些闲置的资金流入余额宝获得收益,在用户需要使用时再从余额宝流向支付宝,保证便利的同时实现了闲置资金的高效运用。
(三)更具多样性的产品,辐射更广的业务范围网上银行服务的竞争是营销观念和营销方法创新的竞争,以及能否客户提供的各种理财咨询技能,需求导向极度鲜明。其产品优势在于更加符合用户需求,其产品种类源自对不同需求的用户的细分。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银行也成为银行业的创新产品,只需要一次简单的触屏,就可以实现转账,理财等一系列服务。例如阿里银行背后的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支付宝,就具备了上述功能,并且拥有付款码,当面付,AA付款,以及投资理财产品等功能。
(四)成本大幅降低传统的实体分支机构的成本构成主要在于场地租金、室内装修、照明及水电费用,内部工作人员工资与培训,配套设备,管理资源,客户关系维护等等。然而,由于依托于计算机网络,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前端人还有个人电脑,网商银行的成本构成大幅缩减,不仅免去了大额的运营成本,也能利用大数据更有效,更低廉地挖掘且维护客户关系。
(五)具有较强的社交粘性网商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其大量的用户基础,通过对于现有业务的绑定,使更多的人使用网商银行。在实现方便用户的同时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例如腾讯公司的微信。腾讯也在微信上做足了功夫,现在已经开通了在线支付功能,只需要一张银行卡,甚至不需要开通网银,就可以非常便捷的支付腾讯旗下产品,同时更是有优惠。在方便用户购买腾讯产品的同时,也使得微信的使用更加的普遍。这些功能的出现,让微信的用户粘性不断地提升,并且具备了一个金融平台的基础。
三、对传统银行产业的冲击
(一)对贷款业务的冲击网商银行的网络贷款必然会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进行分流。例如阿里小贷、人人贷中,他们的兴起与发展就在满足了大量的用户需求,并且这一趋势还在成长。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两者的客户群体重叠度到底如何。网商银行主要客户其实是小微企业。而在传统的商业银行的观念中,将资金给中小企业有诸多的弊端,例如资金不安全,没有更好的收益。而小微企业这一巨大的市场需求又真实存在着,成为传统银行的一大难题。于是在贷款业务方面,网商银行的发展对传统银行不仅是一次冲击,更是一次补完。
(二)对存款业务的分流这是网商银行对传统银行的最大冲击。存款业务是银行放贷的基础。当我们将余额宝当做是即将出台的阿里银行的存款业务进行剖析。余额宝收益率平均4%多,近乎是银行活期存款的收益率9倍,与淘宝的挂钩又让他更加方便便捷。余额宝目前规模已超2500亿元,这些资金全部来自银行的活期存款与部分定期存款。而余额宝的资金中用于投资于同业存款的部分,其利率要比银行直接吸引存款所支付的利率要高。结果,余额宝一边分流着银行的活期存款,加大银行的资金需求,同时又用极高的利率从传统银行中获得收益。这样的结果就是增大银行的存贷款成本,同时加速其资金转移。
(三)对中间业务的影响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客户办理收款、付款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业务。而网商银行完全依托互联网的情况下,其提供的各种服务更多的是免除手续费的。这就使更多的人选择通过互联网办理自己的存贷款业务,包括金融产品的购买等等,这对银行的手续费收入的冲击是非常大的。比如天天基金这样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用其购买银行基金产品产生的手续费会比通过银行直接购买产生的手续费低很多。
四、阿里银行的实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2015年6月25日第一批在民营银行试点杭州宣布成立,阿里银行作为其中之一,其业务领域几乎涉足了金融全产业链,必定会对传统银行产生有力的冲击,也必定会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向民营资本开放的一个重大案例。阿里巴巴集团2003年设立支付宝作为开始,2007年推出的网络联保贷款业务,2010年阿里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2010年底传出欲10亿元进军网络银行,2015年蚂蚁金融宣布推出网上银行MYbank。阿里银行主要提供小微金融服务,经营范围涉及到存款、贷款、汇款等方面。主要服务的对象便是小企业客户,更偏重于社会服务群众,小存小贷。
(二)阿里银行现行情况分析2015年7月,阿里银行推送了内测版的下载链接,真正揭开了网商银行的神秘面纱。由于网商银行产品的根本限制,远程客户又未真正得到开放,即使互联网银行的牌照已经下发,所有网商银行(包括阿里银行在内)都停留在产品与APP公测阶段。互联网具有的优势就是远程操作,打破了空间的限制能够最大程度的在同一时间内挖掘客户。然而这一最大优势却仍旧遭到遏制,也就制约了网商银行的发展规模,发展路径。阿里本次的开放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是种子用户基数大,其二是开放内容种类多,背后的雄心可见一斑。
(三)阿里银行目前和未来的发展对于传统行业的影响网商银行的核心结构是建立在金融云的基础上的,那么其处理数据的能力将优于传统银行业,利用其优势主要向小微集团提供金融服务。事实上对于小微企业而言,贷款仍看中其灵活性或者说是较强的流动性,而以往传统银行的贷款审批流程都比较长且对贷款企业有严格的限制,这也是阿里银行与传统银行的不同之处。另外网商银行利用互联网“时刻在线”的特性使其与客户的关系将更为紧密,能更快的了解到客户的需求,然后为其提供更快捷的服务。
篇2
【关键词】银行业;金融创新;产品技术
我国居民普遍受历史发展和传统心理因素的影响,对金融行业缺乏基本的认识,加上现在金融行业的体制还不够完善,造成许多金融创新活动难以开展,银行业对金融创新缺乏重要性认识,认为金融创新只是对传统行业的补充,再加上缺乏可以进行金融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以及科技水平偏低等原因,导致我国的商业银行整体缺乏创新动力和能力,金融创新举步维艰。金融行业要想突破传统的经营局面,必须从金融服务、金融产品、金融技术等方面全面入手,进行深入的创新改革。
一、我国银行业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服务方面。1.金融服务总体意识欠缺。大多数银行分支机构缺乏主人翁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认为金融创新是总行应该关心的事,仅仅负责推销产品,银行业金融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2.金融服务形式多样化欠缺。金融服务形式多样化的欠缺,导致银行无法扩大业务范围,不能实现市场拓宽和合作。银行业与同业、保险业、证券业合作不足,推出的个性化金融服务欠缺,产品品种单一,无法实现优势互补。3.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欠缺。受利益的驱使,金融机构更愿意发放城镇贷款,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较为欠缺。全国31个省份中,仅8个省份的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超过了50%,大部分省份都在40%左右。(二)金融产品方面。1.金融产品多样化不能满足需求。国外银行金融创新程度高于国内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在地区之间有较大差异,东部的金融创新普遍快于中西部,机构之间也有较大差异,已改制过的大中型商业银行创新程度高于其他银行,国有四大行的新产品开发进度快,推广速度也更快,而小型银行的金融产品多样化则不能满足需求。2.金融产品收益性不能满足需求。近年来在审慎监管和去杠杆化的措施下,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银行间业务对利润增长的贡献放缓,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银行业面临资金成本上升、贷款利润降低的双重压力,银行资金成本不断提高,银行业务的盈利空间缩小,利润高增长势头难以持续,金融产品收益性也就难以满足需求。3.金融产品流动性不能满足需求。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问题主要在于,负债流动性普遍远远高于资产的流动性。在持续的股市热和房地产热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项目并没有及时做好相应调整,难以适应当下负债项目的高流动性的特征,资产负债的流动性水平会降低,一旦出现储蓄存款减少,就容易出现挤兑现象,发生流动性风险,造成支付危机。(三)金融技术方面。1.金融技术工具开发不足。金融创新的首要重点创造出新的金融要素或者把众多不同功能的金融要素重新组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新的金融要素,提供出新的金融功能。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与科技技术无法很好地融合,不能提供全面的电子信息服务,跟不上时代的步伐。2.金融技术网络化程度不足。新型互联网公司已经从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客户体验出发,切入了理财、小额信贷等商业银行的固有领土,传统银行业网络化程度弱势逐渐体现,互联网企业跨界金融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挑战。3.金融技术宣传程度不足。金融技术宣传力度不足,一些欠发达地区和低层群众对金融行业缺乏了解,金融知识无法普及,导致金融行业无法更快更好地发展,金融市场的公平交易环境不够完善,很多微观主体在法律不健全或者灰色地带创新,投资风险增大,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加,社会主义和谐金融构建进程缓慢。
二、改善我国银行业创新的建议
(一)金融服务方面。1.总体意识的创新改善。金融业首先要以客户为中心。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必须充分关注客户需求,积极提供新产品和服务,尽可能高质量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2.形式多样化的创新改善。第一,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向客户提供低门槛、低风险、高收益、高流动性的投资理财服务,为客户提供更为方便的理财方式,为高净值客户提供个性化高端财富方案,加快发展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第二,商业银行可以提供国内外贸易、本币外币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方案,包括国际结算、资金互换、贸易融资、债券发行等具有高附加值的全球化产品和服务,降低资本占用率,提高客户忠诚度。第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把客户按业务的种类、数量和资信度等指标划分为不同等级,向客户提供不同等级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使市场更有效率,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3.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创新改善。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针对“三农”制定特色金融服务产品。对于集团化大型企业,银行可以提供资金管理、财富管理等金融服务;对于成长期的中型企业,可以提供资产组合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对于小型企业和家庭农场,可以提供小额贷款等创业型金融服务,使个体和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得到金融资本的支持。(二)金融产品方面。1.金融产品多样化的创新改善。商业银行应加强投行类产品的创新,加大债券承销力度,并创造出一系列新型直接融资产品,综合利用表内外资源,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同时,银行业还应该加强民生和财政领域的产品创新,加强与政府、医院等优质对公客户的合作,以适应大众对金融产品多样化需求的新形势。2.金融产品收益性的创新改善。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设计更多的、更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来吸引广大阶层的客户;另一方面,银行需要通过运用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高科技的金融创新技术,对金融资产进行合理的运作,以增加金融产品的收益性。3.金融产品流动性的创新改善。金融机构应加强内部控制,同时,政府当局加强对银行业的外部监管,鼓励辅助金融机构提高自身资产流动性,降低风险。各种金融产品的出现,使传统业务更加透明,提高了流动性,分散风险。(三)金融技术方面。1.金融技术工具开发的创新改善。第一,加强移动金融产品的开发,扩大线上线下的支付环境,并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进行营销。第二,推出网上支付结算、在线金融业务、手机银行、电视银行等低成本新型产品。第三,为满足企业的供应链需求,打造在线金融服务平台,降低结算支付成本,挖掘新的利益增长点。第四,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现场和非现场监督,形成及时有效的监管制度,提高监管的效率。2.金融技术网络化程度的创新改善。商业银行可以依靠自身的资源、风险管理,人员和资本优势探索转型。银行可以推出新型理财产品,推出起点低、计息灵活的智能存款,从而留住客户闲散资金。在融资方面,可以在P2P融资领域进行尝试。商业银行需要提升自身,并加强对互联网支付产业链的渗透,而不是仅仅处于产业链的末端。3.金融技术宣传程度的创新改善。加强金融技术的宣传程度,需要关注科技进步和时展,及时普及新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全面地、及时地落实对金融知识、成果、政策、制度的普及,宣传金融法律法规、行业知识、产品技术,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充分宣传金融新闻,使金融知识家喻户晓。
作者:张芝慧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旭阳.银行理财产品:中国的草根创新前景更有活力[J].卓越理财,2014,6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业务 战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7-045-02
一、客户导向策略下投资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两极化趋势
从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实践来看,与客户关系的形成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2005年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初期,投资银行业务较为单一,短期融资券主承销是最主要的业务品种,投资银行业务与客户的关系以提品为主。2008年以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创新产品的推出,投资银行产品和服务出现了两极化趋势,短期融资券主承销成为标准化产品,银行间市场中长期债券品种、股权市场、并购贷款、银团贷款、中小企业顾问服务等业务创新的空间逐步扩大,为投资银行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奠定了基础。
高附加值型业务能够带来较高的利润,对于维护长期客户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构成了客户为导向的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经营战略的主要部分,针对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未来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目前商业银行正在积极布局提升竞争力,面对市场新的发展形势,投资银行业务与客户的关系将由简单的产品为主转向提供满足客户具体需求的、特色化、智能化的服务,以客户的需求来决定融资方式、融资费用、配套服务和后续业务。
二、投资银行业务促使客户需求向层次化、个性化转变
投资银行服务能够引导和培育客户需求向层次化、个性化转变,从国际全能型商业银行和独立投资银行经验来看,为了寻求更广阔的业务发展空间,实现业务和产品的定制化,普遍重视引进和培养行业高端人才和能够掌握全面金融服务的投资银行经理,在专家与企业高层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使得客户从被动的产品接受者,逐步转变为能够主动提出产品创新、顾问服务需求,在满足企业层次化、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企业对于投资银行的依赖程度得到了显著增强,确保了业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国内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服务的层次化集中体现在对高端客户(包括大型国有企业、地方政府机构、各类协会及市场平台、中介机构)长期信任合作关系的建立。投行业务涉及企业的战略层面,通过维护大型国有企业投行客户关系,可以加强高层对于银企战略合作方面的共识,成为双方持续合作关系深入的契机,提升投资银行的战略合作效果;在发达城市建设和提升金融产业的过程中,银行可以利用密切的“政银关系”,积极发展政府支持项目的投行类业务,继续扩大在地区市场的品牌影响力,提升投资银行的中介服务功能;为了进一步加强投行业务对于特定客户群体需求的满足,通过加强与协会的沟通协作,加快投行类产品的开发进度, 建立多方共赢的业务模式,以金融促进产业发展,实现投资银行的行业领导目标。
三、投资银行业务定位对于市场发展方向的响应
随着金融脱媒深化和直接融资的发展,大型优质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将逐步降低,对于资金管理、价值链管理、资产管理、融资安排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蓬勃发展,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竞争的主战场,银行通过深入拓展咨询顾问服务,打造资产管理平台、股权投资平台、低成本融资平台,发展资产证券化、直接投资等创新业务,能更好地满足企业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为深入推进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有效融合,投资银行可以发挥链接的中枢作用,银行利用投行业务撬动资产业务,拓展新的利润来源和增长点,利用过桥融资、担保资源作为撬动并购顾问、承销等投行业务的手段,通过投行业务来拉动贷款和其他融资需求,从而在商业银行内部逐步打通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实现一体化经营,提高资金、资产和负债的利用效率,促使银行利润率的显著增长。
四、当前市场形势下投资银行业务的定位
(一)国内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部的功能定位
目前,国内主要商业银行普遍重视投资银行部门在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财务顾问和股权直投四方面的业务发展,为抢占金融脱媒、金融创新、混业经营、产业链整合、海外并购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带来的市场机遇,普遍将投行部的功能定位由利润中心调整为战略型业务部门,即包括经营功能(利润中心)、服务功能(与公司业务协同)、战略功能(契合银行战略转型)三大功能,业务发展重点相应放在研发与自身实力和条件相适应的业务模式、开发适用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储备技术和人才之上。
(二)投行部作为中前台部门对于客户营销的支撑
商业银行通过将前台和部门之间进行有机组合,可以推动对于集团大客户和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的交叉销售、联动营销与收益分享,能够实现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网络化、一站式服务。在组合过程中,前台部门侧重于客户关系管理和业务营销,部门侧重于提品和技术支持,为了确保的产品和技术支持能够与客户及前台部门的需求保持一致,需要在前台和层面之上设定关键角色实施更大范围的协调、组织和管理,从立体角度实现对于集团大客户和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的有效开发和维护,投行部的业务性质、专业团队、市场品牌等因素决定了具备成为这一关键角色的特质。
从国内外券商、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成熟管理经验来看,投行部在发挥协调前台和部门,对于客户开发和营销方面,能够发挥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目前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一个趋势是大型客户越来越要求投资银行在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的同时提供定制化、全方位的配套金融服务和管理服务,包括完整的覆盖不同风险和收益的理财平台、为企业并购提供咨询和融资服务、房地产和矿产等专业的行业金融服务、股权直接投资金融服务、结构化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此类业务上,投行部门可以通过独特的经营能力和经营特色,形成较大的竞争优势,培育出商业银行综合金融服务和管理服务的品牌。
二是投行部门的作用体现在对于目标客户信息流、物流、服务流和资金流的全面、深入分析和把握,可以有效提高客户的综合贡献度。投行部由于能够广泛接触券商、信用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并通过尽职调查方式针对公司不愿披露的问题展开深入了解和调查,在开展顾问类(如财务顾问、投资、理财顾问)、操作类(并购、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处置等)和融资类(项目融资、银团贷款、结构融资、过桥贷款等)业务中,掌握了大量有价值信息,并进行持续追踪、资料分析、建立数据库等基础性工作,在营销及产品方案的设计方面,投行部门能够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五、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全力拓展现有业务,增加市场份额,创造财务资源和市场声誉支持中长期战略目标。短券、中票、金融债等主承销业务属于债权融资,要全力做好此类业务,为其他业务发展起到品牌和渠道支撑作用。
其次,利用客户资源和资金优势,积极拓展表外融资(含应收账款类)、结构化融资、过桥贷款、小型俱乐部贷款、资产证券化、私募安排等产品创新,与市场主要股权性投资者(私募、产业基金、社保、国有资产管理平台企业等)、主要债权性投资者(保险、邮储、城商行等)加强合作,建立紧密的战略协作关系,在对接同业与市场、客户与市场、境内与境外等方面完善现有投资银行产品线。
再次,设计与投行业务配套的贷款新品种和相关政策,以资金业务促进投行业务和信贷业务的互动发展。信贷资金优势是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有利条件,在投行部开展咨询顾问、私募融资安排、结构性融资、表外融资等业务时,需要利用过桥贷款、担保等信贷资源去撬动业务,利用自营或理财资金池去促进债券主承销业务,提升银行在企业直接融资中的参与程度和角色地位,提高银行的整体收益。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策略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加快了发展中间业务的步伐,这是商业银行自身持续经营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进一步树立经营新理念、丰富中间业务的品种,加强中间业务创新的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是银行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形成以存贷款利差收入为主的收入结构,对中间业务的发展不甚重视。但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发展对金融需求的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已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中间业务品种不断增多,中间业务收入总额大幅度增长,中间业务输入比重快速上升。但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的中间业务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有较大的差距。
(一)对发展中间业务思想认识不到位,经营理念存在偏差
长期受体制、观念、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的制约,我国银行没有对业务进行明确的定位,商业银行只重视开拓存贷款业务,把中间业务作为存贷业务的一个补充。经营理念上对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的思想认识不明确,市场定位存在偏差,往往把主要创利点放在资产负债业务上,把中间业务作为附加业务,置于次要地位。尽管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慢慢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但在经营的理念上仍然是以存贷款业务为核心,以致中间业务缺乏发展动力、目标,影响了中间业务的良性发展。
(二)中间业务品牌产品和特色业务匮乏、盈利能力差
近年来,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已达260余种,但实际运用的品种很少且层次低、功能不完善,主要集中在收付结算和业务等劳动密集型品种方面,高附加值品种在我国银行业中尚处于起步阶段。据统计资料显示,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1980年就达到了22%,1996年上升到了39%;2006年,该比重平均达到50%左右,一些大银行如花旗银行竟高达80%以上。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各项收入的比重最高的不超过10%,最低的不足1%。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盈利能力不强。
(三)科技服务手段相对滞后,精通中间业务的人才匮乏
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具有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是金融领域的高技术产业。它需要一大批金融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既懂会计核算、又会经营管理的顶级人才。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科技服务手段程度很高,银行正逐渐从传统的实体经营发展模式向虚拟的网络经营发展模式转变。而我国银行中间业务人员多数是原来从事传统业务的,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技术服务手段也建立了电子联行、电子清算中心等支付结算系统,但系统覆盖面有限,速度也有待提高;支付系统尚未联网,客户服务系统滞后。中间业务需要大批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在此方面缺乏具有全新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相关的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银行业开展高技术含量中间业务品种的“瓶颈”。
(四)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尽管《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商业银行关于中间业务管理的一项空白,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监管机制还不完善。此外,还存在信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许多中间业务基本属于各行自行开发,产品价格、操作各不相同,缺少必要的硬性规定,银行在中间业务上少收费、不收费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同一业务多家银行竞争的局面。
二、关于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几点建议
在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对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中间业务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国情摸索出适合我国开展中间业务的策略。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经营新理念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仍然把存贷款作为最重要的业务来发展,各种资源优先配置在存贷款业务领域。今后,随着国内金融生态环境的不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应充分重视中间业务,将中间业务定位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把发展中间业务提升到保证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要从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中间业务,处理好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使三者的发展相得益彰,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丰富中间业务品种,加强中间业务创新力度
商业银行加大中间业务品种的创新,敢于突破传统中间业务的经营范围和模式,挖潜市场潜在的客户需求,坚持以满足基本客户的需求为导向,利用西方先进的创新技术,设计开发出为我国消费者接受的中间业务种类。提供客户真正需要的金融产品。例如利用银行掌握的信息、技术、银行高素质人才等优势,充当客户的财务顾问、投资顾问,为企业的资产重组、兼并、吞并等提供融资服务等。
(三)加大技术投入,注重中间业务人才培养
加大技术投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间业务从业队伍对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间业务的竞争,说到底是技术装备和人才的竞争。商业银行应加大技术投入,力求建立起先进的电子化网络和资金清算系统。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留住优秀人才和引入优秀人才,为中间业务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同时,必须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尽快建立起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人事激励约束机制,能充分挖掘和调动员工的潜力。
篇5
资产证券化大发展,金融创新不断深化
目前我国银行业机构的发展陷入了一个“怪圈”:绝大部分机构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在现有资本基础上,不断扩大存贷款规模,导致风险资产很快超过资本支撑能力。上市银行年年增发、再融资或者发行资本性债券,未上市的机构每年或隔年的重要任务也是增资扩股,银行股东不堪“需索”重负。合格投资者普遍觉得这种经营模式不可持续,但在市场压力下又不得不进入“恶性循环”,一定程度上形成对银行业投资的“厌恶”。这种情况下出现了银行业股东准入门槛降低的现象,致使银行业利益主体更加多元而复杂,非“专业”投资者的过多进入容易产生对银行业经营标准的引导“跑偏”,银行业发展方向上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事实上,由于银行业服务于社会经济所有行业,长期看银行业发展速度应与经济发展速度基本一致,通俗说就是银行业总资产增长速度应与GDP增长速度相仿。但近年来的现实却是我国银行业总资产增长速度多年来均在20%左右(不包括“影子”银行规模),大大高于9%左右的GDP增长速度,积累了较多的“泡沫”。因此,银行业资产负债表优化成为当今中国金融业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解决经济困难的首要问题。资产证券化是银行业“去杠杆”的重要手段,是有序提高银行业竞争力的合理步骤,也是完善金融市场产品体系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还是较多金融创新过程的必要环节,并且是券商创新业务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力发展,当然也需要加强监管。
随着国际资本回流,国内资金外投;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我国银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社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化;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将不断深化,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以及风险投资等行业的合作也日益加强。金融产品的丰富程度和人民群众的金融服务满意度将有较大提高,银行业经营水平和管理能力将不断提升,金融监管的复杂程度和协调难度也将大大提高。
银行业面临大整合,并购重组风生水起
当前我国经济虽然不会再延续高速发展态势,但长期平稳发展的社会基础还比较牢固;经济转型升级已提上议事日程,坚持下去必有建树;城镇化发展将带来较好的机会;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老百姓的“高储蓄率”是经济发展的“磐石”,尤其是在中国经济“去杠杆化”的过程中。
虽然机遇仍在,但银行业生存发展面临的挑战也十分巨大:一是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出口增速回落的同时伴随着国际资本回流和国内资本国际化的现象。二是我国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气候尚需时日。三是消费需求在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很难有更大提升。四是财政增收困难较大,政府投资能力受到限制。五是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银行业面临信用风险增大的困难。六是利率市场化压缩了银行的利润空间。七是直接融资的发展使得金融脱媒日益成为趋势。八是第三方支付公司及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快速吞食银行业务。九是成本刚性上涨,银行业盈利能力存在下降趋势。十是竞争的加剧压缩了银行业生存空间。
2013年年末以后,因经济发展困难、资金链出现问题而引发的企业信用风险将陆续显现,风险的传导将由东向西,从沿海到内陆,银行业经营将面临极大压力,我国经济运行将受较大影响,经济下滑的程度将较大,持续时间也可能比较长。未来3~5年以至更长一段时间,可能会有一些银行业机构步入亏损乃至破产的境地,我国银行业将进入新一轮整合期,银行业并购重组将成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以银行为核心的全牌照的大型金融控股集团将越来越成为发展趋势。当前以企业实体(尤其是央企集团)、资产管理公司、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为核心的金融控股集团也将逐步转为以银行为核心,且金融控股集团的牌照将越来越齐全:包括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投资公司、财富管理机构、产品交易所、产权交易所、电子商务金融平台等。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的融合将越来越深入,金融“航母”将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力量。
市场主体日益复杂,民营银行应运而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作用越发重要,社会各界参与金融的意识也日益高涨。各种类型的投资机构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如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产业基金机构等;各种类型的金融服务机构也快速发展,如票据融资、财富管理、专业培训、金融产品交易所、产权交易所机构等。此外,互联网金融等新的金融业态也对传统银行业和社会形成巨大冲击。新变化、新形势、新要求需要金融体系有新突破、建立新的金融生态、制定新的“游戏”规则。
篇6
关键词 WTO 我国银行业 发展对策
1 在WTO框架下我国银行业开放的承诺和进程
我国加入WTO的一个重要承诺是逐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而金融业也必然开放。据FSA《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规定,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要求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取消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限制,保证国内外金融机构平等竞争的权利。允许外国在国内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按竞争原则进行;外国公司享受同国内公司同等的进入市场的权利;取消跨边界服务限制;允许外国资本在投资项目中所占比例超过50%等。
在银行业开放方面的主要承诺。依中美双边WTO协议为例,我国正式加入WTO后,将逐步取消目前对外资银行的下列限制:①正式加入时,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外资银行可以对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开办外汇业务。②逐步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限制。中国承诺开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也设有一个地域次序和时间表:入世当年,首先在上海、深圳、天津、大连开放,2001年开放广州、青岛、南京、武汉,2002年是济南、福州、成都、重庆,2003年是北京、昆明、珠海、厦门,2004年是汕头、宁波、西安、沈阳,2005年撤消所有的地城限制。③逐步取消人民币业务客户对象限制。加入后2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加入5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④加入时,允许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经过审批可向其他已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地区的客户办理人民币业务。⑤发放经营许可证应坚持审慎原则。加入后5年内,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的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限制的非审慎性措施。
2 加入WTO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
据统计,截至2004年10月,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其中105家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自2004年12月1日允许外资银行向中资企业提供人民币金融服务以来,已有61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办理中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我国已有9家中资商业银行获准吸收境外投资者参股。而且从2004年12月1日起,我国按照入世协议的规定,将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进一步扩大到昆明、北京、厦门等城市,同时为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国务院批准将西安、沈阳两城市的人民币业务提前在2004年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这样,我国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就从13个增加到了18个。截止2004年12月已批准大众等四家公司在国内从事汽车金融业务;13家获准在华开办网上银行业务,24家获准开办衍生产品业务,5家获准开办QFII托管业务等。另外,截止2005年1月初,已有5家香港银行按照一定的优惠条件获准在内地设立分行,20多家香港银行分行按此条件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目前,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659亿美元约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8%。因此,无论是开放地域还是经营范围,外资银行对我国金融市场都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参与。
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历史包袱沉重,金融技术基础薄弱,与大部分外资银行相比,存在一定劣势。更多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将给中资银行带来很大的挑战。
(1)传统业务面临严峻的挑战。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竞争的领域主要在于:外币储蓄业务、人民币存款和储蓄业务、国际结算业务、优质大客户的贷款业务、零售业务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等。这些领域今后几年都要向外资银行开放,因此国内银行失去一定的市场份额是在所难免的。
(2)金融创新基础薄弱,创新动力不足。但外资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很突出,它们的利润很大程度上是靠创新来实现的。在今后的竞争中,外资银行除经营传统的业务外,还必然设法拓展新的业务,创造新的市场。例如,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客户必然产生外汇交易、远期结售汇、利率和汇率风险防范等业务需求,这些业务对国内银行来说都是正在或尚未开办的新业务,而对外国银行来说都是非常成熟的业务品种,具有成功的经营与营销经验,因此外资银行可以凭借在母国取得的先进经验和成熟技术优势,占有这一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如果我国允许开办外汇远期买卖、金融期货、期权、掉期等新业务,外资银行也必然在技术上占有非常大的优势。我国银行的经营效益本来就不高,如果不善于利用金融创新来拓展业务领域,失去的利润可能比预测的更多。
(3)分业经营制度将受到冲击。如前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强调金融自由化,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和投资银行发行、承销和承兑证券业务逐渐结合了起来。而我国的银行法则坚持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四业分营分管。当外资银行以全能银行的模式进入,依仗全能银行的业务优势争夺客户时,我国银行应对的还是严格金融分业经营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更重要的是会增强金融业的"惰性"和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程度,最后会影响到我国金融业的长期发展。
(4)原有的金融风险可能会被放大。我国金融业隐藏着严重的金融风险:①国家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过高,实际收不回的贷款数额较大;②一些城乡信用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遗留的问题较多,少数已不能及时支付到期债务;③非法成立金融机构和非法从事金融业务的问题依然存在;④股票、期货市场存在不少违法违规行为;⑤各类金融机构的各种违法违规活动比较严重。由于我国金融业的脆弱性还存在,因此在外国金融力量不断渗透的情况下,这些金融风险可能会被放大。
(5)争夺优秀管理人才的挑战。目前,中资银行的人事工资制度尚存在很大的缺陷,收入水平比较低,分配差距比较小,对员工尚未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外资银行报酬优厚,对国内银行界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人才的流失,不仅降低银行的业务开拓能力和管理水平,而且也会带走一部分客户。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人事工资制度进行实质性的改革,构造有效的激励机制,防止优秀管理人员的流失。
3 WTO过渡期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对策
(1)加快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为了应对加入WTO后银行业的市场竞争,中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积极推进商业银行自身的改革和完善,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商业银行的约束机制。商业银行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选择、分步骤对现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起监事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督下的现代商业银行运行管理机制。真正实现资本社会化,收益社会化,监督社会化。
(2)注重提高银行具体业务运行体系的效率和效能。加入《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后,我们不仅要从国家金融政策、货币政策、金融监管、金融市场的拓展、金融产品的创新等宏观政策方面来制定政策,同时还要对银行业具体业务的运行体系进行分析,以提高中资银行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能。一是要建立综合的、全方位的风险评估体系。在吸收国际金融业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风险评估体系,不仅要对企业短期经营风险进行评估,更应强调对企业长期的、动态的评估,以控制不良资产,并对高风险项目进行有效防范。在评判人员组成上,应多加入一些行业专家,他们的专业评估对企业风险的评价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中国银行提出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本身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二是建立一套相对成熟的资金运作管理体系。现阶段我国金融业对资金运作的管理已难以应对开放后金融市场在资金管理方面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和资金流动全球化的趋势下,因此,尽早对我国金融业资金运作管理体系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革,以适应加入《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后新的竞争环境是十分必要的。三是完善金融信息决策体系。国际金融集团在金融信息决策体系的建设和运作上已相当成熟,对于金融业务的市场拓展、业务决策、资源管理、系统信息交流等实际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国金融业的信息决策体系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属于局部性、区域性的,并在金融信息决策冈的开发和建设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对国际金融领域的信息和国际金融业务发展动态的研究(也就是银行业内部R&D)十分薄弱。
篇7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区域经济、农村劳动力等内容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中最为关键的几个环节,关系到整个城镇化建设的成败与否。这一过程不仅是简单的建设,而且由于其涉及面极广,必须需要依靠大量资金为其提供动力和有效支撑,尤其是在当今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普遍存在问题的现状下,信贷资金的支持便显得尤为关键。相比于以往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建设,当今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更为注重质量和真实的效果,但是,由于长久以来的固有思维,我国银行业等金融机构为社会提供的金融融资服务大多只是局限于模式简单、数额较少的信贷,缺乏层次和深度,其起到的效果也极为有限。近些年,随着城镇化建设脚步的逐渐加深,我国金融机构纷纷根据现实情况开展了各种新型的金融服务,包括中间类服务业务如土地征收款、粮农补贴发放、农民养老金,并且和乡镇党委、政府以及村民自治组织展开有效的合作,并且改变原有的金融运作方式,展开提前介入,即下乡对农民群众进行金融知识宣传、现场办理各种业务和结算等。此外,城镇化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建设活动,其农村房屋的改造更是重中之重,在完成拆迁等业务后,后续必须的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新兴产业链的兴起都必然要求金融机构给予其有效的融资支撑,否则这些建设就会成为“无根之水”和“空中楼阁”,成为途耗物力和财力的烂尾工程。可以说,这些新的客观形势和环境为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契机,更是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成熟和技术的革新,从而实现振兴新产业和实现产业的集群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提供了极为坚实的动力。可以说,在现实的国情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和金融创新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需要借助金融的力量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企业发展和转型的各项服务、城市运行的配套功能等目标,以此来奠定我国新城镇化建设的基础。
二、新城镇化建设大环境下对银行等金融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党和政府根据现实国情而做出的重大举措,是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因此产生了极大地社会变革,因此,这种客观环境的极大改变必然导致我国银行等金融行业所处的环境和机遇发生改变,在提供发展契机的同时造成相应的挑战。
1.新城镇化建设带给银行发展的机遇。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逐步发展,其覆盖的范围和程度也日益加深,内容也逐渐广泛,因此,相应的生产要素,如人口、资本等因素也会逐渐的聚集和重构,这是我国全社会资源一次伟大的再分配,彻底打破了原有城乡二元化经济的局限,因此,也为我国银行等金融行业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根据我国银监会的相关数据显示,在2012年一年内,我国银行业针对保障房的建设贷款增长幅度高达39%,这从物质上为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动力;根据我国银监会的推算,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期间,我国整体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幅度上涨,将达到50多万亿元,这将极大地刺激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发展,也将从根本上带动信贷需求的提高。但是,这一过程必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将会对我国的经济结构造成极大的冲击,包括城市布局、产业结构、产业发展、产业转移、财政支出结构等诸多内容都会发生本质性的转变以适应现实实际的改变。这些转变在客观上无疑会加重在银行业务中的风险,但是也为新产品、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新城镇化建设对于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刺激作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我国银行发行的针对个人的理财产品的种类在2012年已经达到了3万款,这些种类繁多的理财产品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更成为我国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并且其增长额度一直维持在26%左右,其整体数额甚至达到了24.71万亿人民币。随着城镇化建设的继续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必将会发生新的跨越式发展,而收入差距也会逐渐缩小,人们都有能力购买理财产品,可以说,这一“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和崛起的现实客观情况必然会导致我国银行这类中间业务的收入出现极大增长。
3.中小企业发展对银行发展带来的机遇。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拥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优势,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经成为了其中最为重要的动力和发展的前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小企业为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贡献达到了76.7%,为绝大多数乡镇人口提供了就业岗位,尤其是个体和私营企业近几年的极大发展,更是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未来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并且在根本上拉动了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但是,这些企业通常缺少有效的融资手段,但是其未来的发展必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和深入,我国的乡镇中小企业必然也会赢得发展的良机,这种客观情况也就从需求层面刺激了我国银行信贷事业的快速发展。因此,这当今社会,许多银行均在农村设立了相关的机构,以期解决我国乡镇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缺口问题,这一举措不进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起到至关紧要的作用。此外,城镇化建设脚步的较快必然导致资金需求量的逐渐增大,各地区政府必将大力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这也从客观上完善并加强了我国银行发展的基础,是一次极为难得的发展契机。
4.对于银行风险控制带来的挑战。风险控制是一个银行能够的到生存和发展最为重要的内容和灵魂,也是衡量一个银行未来发展和业务水平最为根本的因素之一。区别于传统的信贷模式,农村信贷的风险相对较大,首先,农村信贷的额度一般较小,一旦信贷方出现不良信贷处置,那么银行很难追究,出于成本控制等因素也极少采取诉讼等手段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利。其次,农村信贷一般局限于农业和基础的手工业生产,其会受到客观环境极大地左右,因此风险也必然随之提高。
5.农村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情况相对滞后。虽然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逐渐深入,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和历史环境的影响,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整体发展依然较为落后,但是这也意味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拥有着极为巨大的潜力。因此,如何适应这一条件实现自身的发展,对于银行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发展的契机。
三、对于未来我国银行业在城镇化条件下的发展建议
1.应该优化金融产品。目前我国银行的各种金融产品大多定位于城镇用户,缺乏有效针对乡镇用户的金融产品新品种,而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乡镇用户对于金融产品的要求日益多元化和完善化,因此,银行必须因地制宜,推出各种产品来完善自身的金融产品体系,以期能够满足现实的需求。
2.加强针对农村的金融服务功能。相对于城镇,乡镇金融市场的基础薄,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发展也极不完善,因此,必须要加强相关的宏观调控,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和业务水平进行本质性的提高,并且以公益性为根本,发展低息贷款,以期从根本上实现为农民服务的目的,并且其流程和操作应当简单、便捷,以适应农村现实的金融服务需求。
篇8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银行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逐渐受到欧美学者和业界人士的关注。2001年,荷兰合作银行集团的高级经济师Marcel Jeucken出版了《金融可持续发展与银行业:金融部门与地球的未来》。书中,Marcel
Jeucken从环境的角度,将银行对待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分为四个阶段:抗拒阶段、规避阶段、积极阶段和可持续阶段。在第一阶段,银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只能增加成本而没有任何收益,因而采取抗拒态度。在第二阶段,银行环境影响的外部性逐步得以内部化,因而必须关注环境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以降低运营风险,这时候规避环境风险的策略最受欢迎。在第三阶段,银行已经从环境保护的行为中发现商机,因而会采取一些积极的手段开展环境友好的业务。在第四阶段,银行的一切商业活动都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一致,整个经济系统已经发展到一个非常理想的境界,可持续发展指日可待。本文借鉴Marcel Jeucken的分类方法,并根据近十年来银行业可持续发展实践的事实,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分为五个阶段:重度忽视可持续发展阶段,轻度忽视可持续发展阶段、开始可持续发展实践阶段,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阶段,融入社会可持续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对全球100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所处阶段进行比较研究。
全球银行业百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对全球100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所处阶段依据评分进行判断和分析。
根据评价指标和得分标准,银行可以获得的最高总分为100分。获得0分的银行处于“重度忽视可持续发展”
阶段,这一阶段的银行只关注其活动、产品和服务所产生的经济业绩;1~24分的银行处于“轻度忽视可持续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银行除了关注经济业绩,也开始关注企业的社会业绩,但对可持续发展中重要的环境问题没有关注;获得25~49分的银行处于“开始可持续发展实践”阶段,这一阶段的银行除了关注其活动、产品和服务所产生的经济业绩,也开始关注环境业绩、社会业绩。数目日益增多的管理人员开始意识到需要更好地评估与其贷款决策相联系的环境风险,并开始通过降低能耗、减少废物产生和使用绿色建筑等内部环境管理手段改善银行运营的环境影响。获得50~74分的银行处于“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阶段,这一阶段的银行除了规避各方面的环境风险,还积极开发环境基金、环境保险、环境风险投资等环境类金融产品。获得75~100分的银行处于“融入可持续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银行的绝大多数商业活动以及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都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并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良好的示范作用。
银行层面的比较分析
表1显示,93家样本银行中,处于“融入可持续发展”阶段的银行有6家,占6.45%;处于“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阶段的银行有25家,占26.88%;处于“开始可持续发展实践”阶段的银行有22家,占23.66%;处于“轻度忽视可持续发展”阶段的银行有17家,占18.28%;处于“重度忽视可持续发展”阶段的银行有23家,占24.73%。总体来看,样本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平均得分为32.76,处于“开始可持续发展实践”阶段。
全球25强银行(排名第10的西班牙桑坦德银行、排名第25的法国Credit Mutuel银行除外)处于“融入可持续发展”阶段的银行有6家,占25强银行的26.09%,占样本银行中处于该阶段银行的100%;处于“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阶段的银行有10家,占25强银行的43.48%,占样本银行中处于该阶段银行的40%;处于“开始可持续发展实践”阶段的银行有3家,占25强银行的13.04%,占样本银行中处于该阶段银行的13.64%;处于“轻度忽视可持续发展”阶段的银行有1家,占25强银行的4.35%,占样本银行中处于该阶段银行的5.88%;处于“重度忽视可持续发展”阶段的银行有3家,占25强银行的13.04%,占样本银行中处于该阶段银行的13.04%。总体来看,全球25强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平均得分为54.48,处于“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阶段。
国家层面的比较分析
样本银行来自25个国家。图2显示,荷兰1个国家的银行处于“融入可持续发展”阶段,爱尔兰、英国、比利时、瑞士4个国家的银行处于“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阶段,希腊、南非、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瑞典、丹麦、挪威、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11个国家的银行处于“开始可持续发展实践”阶段,奥地利、巴西、韩国、美国、德国5个国家的银行处于“轻度忽视可持续发展”阶段,俄罗斯、新加坡、印度、中国4个国家的银行处于“重度忽视可持续发展”阶段。
区域层面的比较分析
样本银行来自五大洲。其中,欧洲46家,美洲23家,亚洲17家,大洋洲4家,非洲3家。欧洲的46家中,西欧17家,占38%;中欧14家,占30%;南欧8家,占17%;北欧6家,占13%,东欧1家,占2%。美洲的23家中,北美占96%,拉丁美洲占4%。亚洲的17家中,东亚15家,占88%;东南亚1家,占6%;南亚1家,占6%。非洲的3家全部来自南非。图2显示,没有任何一个区域的银行处于“融入可持续发展”阶段,西欧1个区域的银行处于“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阶段,大洋洲、北欧、北美、中欧、南欧、南非6个区域的银行处于“开始可持续发展实践”阶段,东亚、拉丁美洲2个区域的银行处于“轻度忽视可持续发展”阶段,南亚、东南亚、东欧3个区域的银行处于“重度忽视可持续发展”阶段。
总结性评论
比较结果表明,在区域层面上,西欧的银行走在全球银行可持续发展实践最前面,处于“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阶段。在国家层面上,荷兰的银行走在最前面,已经是“融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阶段”,瑞士、英国、比利时、爱尔兰的银行紧随其后,处于“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阶段。在银行层面上,全球25强银行的平均得分远高于样本银行得分,处于“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阶段,其中荷兰银行、荷兰合作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荷兰ING银行、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意志银行走在最前面,绝大多数商业活动以及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都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并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良好的示范作用。
总体而言,全球100强银行处于“开始可持续发展实践”阶段。银行已经开始意识到需要更好地评估与其贷款决策相联系的环境风险,并开始通过降低能耗、减少废物产生和使用绿色建筑等内部环境管理手段改善银行运营的环境影响。但还不能够充分发挥其潜力支持可持续发展,从环境保护的行为中寻找商机,积极地开发各种环境类金融产品/服务,融入到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
对中国的启示
在93家样本银行中,来自中国的银行(不包括港澳台银行)有5家。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以591.66亿美元的核心资本排名全球第7,中国银行以525.18亿美元的核心资本排名全球第9,中国建设银行以422.86亿美元的核心资本排名全球第14,中国的银行已经成为全球银行业中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但它们却走在全球银行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最后面,全部处于“重度忽视可持续发展”阶段。
因而,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有效地开始可持续发展实践,逐步实现银行经济业绩、环境业绩和社会业绩的良性循环,就成为中国银行业在未来的全球银行业竞争中保持并进一步提高竞争能力必走的一步。现阶段,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中国银行业应有效规避环境风险,积极发掘经济利益和环境责任结合良好的贷款产品,加入并遵守全球金融界中最具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规范,年度报告中包含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内容。
有效规避环境风险。一方面,在银行内部制定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计划,通过降低能耗、减少废物产生和使用绿色建筑等内部环境管理手段减少银行日常营运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积极实践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推出的绿色信贷政策。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根据对环境的影响区别对待贷款企业。可能会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贷款项目,银行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查。如果经过评估,项目确定会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或者企业无能力达到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时,银行应拒绝向企业发放贷款。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项目,银行则只需进行初步的环境审查。但如果银行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严重污染环境或违反环境法时,银行应根据情节轻重,不再发放剩余的贷款或提前收回贷款。
积极发掘经济利益和环境责任结合良好的贷款产品。2006年5月,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签署能源效率融资项目合作协议,率先在国内推出“能效贷款”产品。据统计,截至2007年11月底,兴业银行已经在北京、天津、山东、山西、重庆、浙江、福建等省市发放能效贷款27笔,金额4.35亿元,可实现每年节约标准煤54.07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184.25万吨。由于能效融资项目取得的成效,2007年6月,兴业银行获得英国《金融时报》和国际金融公司(IFC) 联合颁发的“年度可持续发展交易奖”亚军,为中国商业银行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国银行业应大力拓展绿色融资服务领域,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金融体系,切实为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融资服务,并实现自身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加入并遵守全球金融界中最具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规范。赤道原则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根据的政策和指南制定的、旨在管理和发展与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套自愿性原则。截止2007年年底,已经有来自21个国家的57家银行签订了赤道原则。《银行界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是联合国环境署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推出的,也是旨在管理和发展与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套自愿性原则。截止2007年年底,已经有来自37个国家的175家银行成为该声明的签订者。中国的上海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陆续签订了《银行界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兴业银行也在积极努力加入赤道原则。中国的银行,特别是排名全球100强银行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应尽快加入并遵守这些可持续发展规范。
年度报告中包含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内容。在目前中国尚未出台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南和相关责任指标体系的前提下,银行业可以借鉴和参照目前在全球有着广泛影响的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篇9
一、商业银行把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战略
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外资不断涌入市场,金融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的激烈,商业银行的利润不可避免的被挤占和压缩。为了开拓新的市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扩大银行的利润,开展新的银行业务,开发新的投资产品将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发展趋势。而在当前,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的业务将会是银行发展的首选项目。商业银行之所以着重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润来源被资本市场严重挤压,如:证券市场分流商业银行的存款,使得商业银行的存款项目有萎缩的倾向,商业银行的利润严重下降;第二,金融机构改革的趋势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进行转型,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会把投资银行的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战略。
二、投资银行业务的结构将会发生变化
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传统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相互补充,共同成为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并且已经逐步发展成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在开拓和发展过程中,品种不断增多,覆盖的领域也不断拓展。原有的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是一些债券品种,随着金融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投资银行的业务逐步拓展到企业债券、一些金融机构债券甚至拓展到政府债券。除了承销对象的不断拓展,新兴投资银行业务也不断发展,在商业银行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加大,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的业务产品线更加多样。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除了传统的债券承销、兼并收购、财务顾问、项目融资等方面外,商业银行可尝试开展以下几种业务:第一,基金管理,目前,基金已经发展成为金融支柱产业之一,商业银行投资基金主要是通过向投资者发行股票或者收益券,将分散的资金汇集成较大的基金,再对基金加以运作,从中获益;第二,资产证券,这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发行的证券多为票据、和优先股票等形式,获利主要是来源于债务人所付的本金和利息;第三,金融创新,分为三种:期货、期权、调期;第四,风险投资,主要是对一些新兴公司进行资金融通。对于一部分风险较高的投行业务,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建立较为完备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处理机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预警、规避和解决。
三、商业银行的客户服务策略将进一步转变
银行和客户之间是赖以共存的战略伙伴关系,没有客户,就意味着银行没有发展前途。因此,决不能把客户资源当成一次性的消费品。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充分重视客户资源的重要性,善于开拓客户价值。
因此,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和完善与客户的对话机制,充分尊重每一个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地把每一个客户当成上帝,为他们量身打造一站式服务,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仅帮助客户创造了价值,而且也有利于促进银行进行资源整合,拓宽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从目前的银行发展现状来看,很多银行已经意识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重要性,在为客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大大的促进了银行业务的发展壮大。但是,现在这种一站式的服务覆盖的人群还比较少,今后的发展必将朝着这样的方向继续前进。
四、内部制度建设更加规范,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不同于以往的传统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是新兴产业,虽然现在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它其中的一些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尚有不健全之处,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投行业务的混乱。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离不开银行的内部管理,要想不断拓展投资银行的业务,就必须加快建设和完善更加规范的投资银行的业务流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能力,打造一支致力于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队伍。
篇10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的成就
从1917年中国银行在香港设立分行算起,我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此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变迁,银行业历经多次调整,国际化进程一度陷入停滞。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建立现代银行业体系,银行业国际化进程重新起步。2008年以来,西方大型金融机构遭受国际金融危机重创,而我国银行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股份制改革,综合实力显着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抓住机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国际化步伐,有力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促进了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一)海外业务快速发展,全球网络布局初步形成。
截至2012年末,中国银行业的境外资产已达到1万亿美元,是加入世贸组织前的6倍,当年实现利润约169亿美元,占总利润的8.6%,共有16家中资银行通过自设、并购、参股等方式在境外设立了1050家分支机构,覆盖了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49个国家和地区。从区域看,中国银行业海外布局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发达国家市场,近几年新设机构有向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国家发展的趋势。从机构主体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大行是境外机构建设的主力军,机构数量占比高达92%,其中中国银行599家,工商银行246家,占比81.4%。从设立方式看,中国银行主要通过历史上的优势自设机构,基本形成覆盖全球主要国家的网络布局,工商银行则通过收购印度尼西亚HALIM银行、澳门诚兴银行、南非标准银行、美国东亚银行、阿根廷标准银行股权等方式进入海外市场。近几年其他银行也开始大举在海外设点、并购,比如招商银行收购香港永隆银行、在纽约设立分行,国家开发银行设立香港分行和莫斯科、开罗、里约热内卢代表处等,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
(二)治理结构、经营管理和人员队伍日趋国际化。
在治理结构方面,引入境外投资者,推进海外上市,法人治理结构和规则向国际银行看齐。在业务流程方面,加快了“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控制为主线”的业务流程再造,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引领、支持和保障银行业务发展。在经营管理方面,积极探索经济资本增加值、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等业绩考核方法,提高中间业务收入,优化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在风险管理方面,引入国际通行的资产五级分类标准,适应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标准,强调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管控,逐步加强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系统性风险管理,有效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人员队伍方面,中国银行业在与外资银行的交流合作中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管理人员和金融人才。
(三)服务能力逐步提升,支持企业“走出去”成效显着。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升,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中国银行业则紧紧跟随中资企业步伐,做到企业发展到哪里,银行服务就跟到哪里。一是为企业提供结算服务。仅中国银行2012年的国际结算量就达2.78万亿美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量2.46万亿元,均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二是开展贸易融资。不断丰富贸易金融产品体系,开展外币保函、应收账款保理等一系列贸易融资综合服务,解决进出口企业的资金难题,为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我国进口双保理业务量居全球第四位,出口双保理业务量已连续5年居全球首位。三是为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兼并收购提供融资服务。比如,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以贷款换能源、换资源,成功运作了中委基金、中俄石油、中土天然气等重大项目,支持我国龙头骨干企业“走出去”开展能源资源合作,为有效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瓶颈制约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和话语权不断增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银行破产数量激增,而中国银行业逆流而上,大型银行的盈利规模名列前茅。英国《银行家》杂志2013年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中,96家中国银行榜上有名,涵盖了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半数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行均位居世界前十大银行之列,工商银行资产规模全球第一、一级资本全球第一,蝉联全球最赚钱银行。2011年以来,中国银行连续3年入选29 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2013 年工商银行也因为全球领先的各项指标、国际化的长足发展等因素入选该名单,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成就的高度认可,也证明了中国银行业对地区和全球金融市场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性。国家开发银行不断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金融机构合作,推动成立了上合组织银联体、中国—东盟银联体、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等多边金融合作机制,得到周边地区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广泛认同。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成为中资企业“走出去”的强大助推器,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金融体系调整,努力提升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股权比例,在国际事务中发出中国声音、体现中国作用,都离不开中国银行业的有力支撑。
银行业国际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银行业的国际化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第一,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为银行业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02年至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20.1%,出口和进口占全球比重已经分别达到11.2%和9.8%,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对外投资规模也迅速扩大,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从2002年的27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772.2亿美元,跻身全球对外投资大国之列。与此同时,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对外贸易、对外投资、海外并购等经贸活动日益活跃。这使跨境金融服务需求不断扩大,银行业国际化具有坚实的市场和客户基础。
第二,国家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为银行业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十提出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指出,完善金融机构“走出去”相关制度,引导金融机构采取行之有效的海外发展战略,加强国际型人才储备,逐步发展大型跨国金融机构,鼓励金融机构稳健拓展国际业务,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今年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金融改革成为自贸区改革的重要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必将使各项金融改革进入深入推进的新阶段。这些政策和措施,将进一步提升金融业开放的水平,促进银行业增强创新能力,为银行业的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人民币跨境使用稳步扩大,以人民币计价为基础的经贸投资活动日益增多,为银行业国际化提供了新动力。2009 年以来,我国先后启动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在境外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截至2012年末,我国已与1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2012年,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94万亿元,同比增长 41%,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金额2.06万亿元,占同期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的8.4%,比上年上升1.8个百分点;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金额304.4亿元,同比增长51%。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快速推进,使中资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前景广阔,银行业可以借助本币优势实现全球化发展。
第四,欧美金融机构受国际金融危机重创,调整收缩业务,为银行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时间窗口。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金融机构陷入经营困境,纷纷去杠杆化,一些金融机构出售海外资产和业务、退出部分海外市场,实施大规模裁员计划,削减经营成本。当前,尽管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但尚未从危机中完全恢复,这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开拓国际市场带来很好的时机。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复苏仍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国内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我国银行业正处于经营转型过程之中,这使银行业国际化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
第一,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使银行业国际化面临的风险加剧。发达经济体尽管出现复苏迹象,但结构性问题远未解决,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普遍放缓,随着各经济体联系的日益紧密,全球经济的波动性正在增大;中东、北非等地区社会矛盾激化,政局持续动荡;金融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一些国家出台新的保护措施阻止外国资本投资本国市场,对他国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实施限制、制裁。这使银行业国际化面临更大的经济、政治和法律风险。
第二,中国经济转型,银行业盈利增速下降,国内业务对国际化的支持受到影响。2012年,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24万亿元,同比增长18.9%,增速较2011年下降17.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7531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较去年全年下降5.1个百分点。在盈利增速下降的同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明显增多,尤其是今年前八个月,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842亿元,达5746亿元。在经济转型、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的背景下,银行业规模、盈利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需要下更大力气夯实国内业务基础,才能为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经营管理和创新能力等较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比如,我国银行业依靠规模扩张和保护性利差的传统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国际化的需要;银行业经营管理仍不够精细,产品定价、综合营销、风险管理等方面能力有待提高;业务结构单一,过分依赖资产业务和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偏低;金融工具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综合金融竞争力不足;国际化人才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精通银行业务、有海外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较少;整体信息化程度不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第四,全球金融监管趋严,对银行业的资本、流动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银行业监管标准日益严格,比如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引入留存额外资本、逆周期额外资本、系统重要性银行额外资本等;推出杠杆率要求,弥补资本充足率要求下无法反映表内外总资产扩张情况的不足;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入流动性监管指标等。这些严格的国际监管标准,对综合化经营能力较强、业务结构多元化、资产分布遍布全球的国际化大型银行来说,成本较低。而中国银行业资本基础相对薄弱,业务类型比较单一,经营模式和发展阶段与国际同业有较大差异,严格的监管标准使合规成本大大增加,制约了开拓国际业务的能力。
尽管银行业的国际化面临不少问题,但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海外发展步伐,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打造全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助力我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
积极稳妥推进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
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离不开全球化金融服务的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积极稳妥地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提升全球化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第一,明确目标方向,统筹推进国际化发展。一是牢牢把握服务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这一主题。银行业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在全球范围的跨国并购和项目投资,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和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另一方面要将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和自身经营特点相结合,加快自身“走出去”,从国际化中获得发展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国提高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二是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银行业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分阶段逐步推进。要从国家层面统筹考虑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制定指导原则,明确“走出去”的重点领域、区域布局,有效防范国际化风险。三是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政府要系统研究银行“走出去”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一行三会”的沟通协调机制,完善政策促进、服务保障和风险防控体系,加强政府、银行、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共享,形成鼓励银行业“走出去”的良好政策环境。
第二,完善网络布局,有序推进境外机构建设。一是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稳健推进海外机构布局。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明确的海外机构建设目标,量力而行、有序推进,可以选择仅在全球重点国家和地区适当布局,或选择在全球建立广泛的网络机构。二是选择适当的布局区域和布局顺序。从满足全球交易和结算的需要出发,优先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中心布局;从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和具有一定业务增长空间出发,优先选择与我国经贸往来频繁,外交关系密切的国家和地区布局;从满足特定业务发展需要出发,优先选择能够提升该项业务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布局。比如,如果希望借鉴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经验,可考虑在瑞士等私人银行业务发达的国家布局。三是科学选择新设机构、收购兼并等机构建设方式。新设机构相对容易管理和控制,但建设周期较长,布局分散,且存在一定壁垒。收购兼并可以利用原有客户基础和经营网络,迅速融入当地市场,但内部整合与管理成本较高。要根据目标市场的地域特点、法律政治环境等,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推动各项业务顺利开展。
第三,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国际竞争力。一是深化综合经营,优化业务结构。积极发展资产管理、投资银行、金融市场等新兴银行业务,加快发展保险、信托、租赁、证券等非银行业务,减少对利差的依赖,优化盈利、收入结构,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二是加快流程改造,实施组织架构转型。根据客户类别和需求对各类业务进行梳理,对业务架构进行设计再造,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银行运行体制,提升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三是加强金融创新,提升服务水平。依托不断发展的境内外金融市场,提供更多管理风险、增加流动性、提升收益和降低融资成本的新型金融工具,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简单化、跨产品条线、跨部门的创新产品服务。四是打造国际化人才队伍。通过对现有人才的业务培训、实践锻炼以及引进国际化专业人才,建立精通国际业务、熟悉海外市场和法律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第四,加强同业合作,互利共赢开拓国际市场。一是深化境内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加强海外业务交流,通过组建银团等方式共同开拓海外市场,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整体合力,共享“走出去”成果,避免恶性竞争。二是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借鉴国际化大型银行的先进经验,提升国际业务管理水平,利用境外机构熟悉当地市场和政治法律环境的优势,快速拓展海外业务,有效防范风险。三是加强与多边金融机构等国际性合作平台的沟通与交流,利用平台建立更广泛的业务合作关系,获取更多业务资源与支持。
- 上一篇:房地产行业投资策略
- 下一篇: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