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市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确定的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真抓实干,高标准,严要求,开展各项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推动了我市两个文明建设共同发展,全市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文明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实施“双百万十”工程,以建设生态文明村为载体,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培育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营造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氛围,开创了我市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一、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基本做法和体会
(一)上下联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
1.实施“双百万十”创建工程,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薄弱点。它不仅影响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相对落后的生活方式和小农经济的思想观念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以提高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结合我市农村实际和特点,经过分析研究,决定在全市开展“双百万十”创建工程,即创建100个文明单位、100个生态文明村、10000个文明户、10条文明示范街活动。在农村则以建设生态文明村作为载体,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全面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2.领导挂点,深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市委的领导下,市精神文明委员会制订创建百个生态文明村活动方案,确定在三县一市以及郊区力争在3年内创建100个生态平衡、环境良好、秩序良好的生态文明村,使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连片发展的新格局,使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上一个新台阶。为了确保创建活动落到实处,成立××市创造生态文明村领导小组,由市副书记×××担任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点,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制订和落实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具体措施,解决了具体问题,确保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市长×××多次到×县×××镇×××调研,与镇领导和村民一道研究建设方案,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副书记×××深入到×××市×××镇大和村,与村民一道研究建设生态文明村的规划问题,并现场拍板解决一些困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与×××县文镇新村挂点,帮助村解决建设生态文明村急需的部分资金和水泥等问题。副市长×××则与×××村五组挂点,协调各部门大力扶持该村搞好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生态文明村建设。同时,市文明委多次组织召开县、镇文明办主任会议,了解情况,做好协调工作,并在×××市和×××县召开创建生态文明村现场交流会,交流情况,推广经验,使我市的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得到全面推开。
3.三级联动,调动各方积极性。在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市、县和镇三级联动机制。爱卫、卫生、水电、土地、建设、规划、教育、环保、能源、林业、农业等部门做到明确分工,挂点定村,明确目标和任务,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同时,各部门领导带队进村入户,抓规划、抓项目落实等,有力调动各方参与共建生态文明村的积极性。各部门按照各自的特点,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及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和扶持。如×××县免收城市建设配套费、耕地占用税等税费,金融部门实施贷款建房优惠政策等。在资金方面,市、县镇三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也给予支持,×××县政府拨款5万元,县建设局拨款2万元,县各单位支持资金15万元,镇政府支持3万元,市建设局支持水泥130吨,扶持挂村建设生态文明村。规划、环保、农业、卫生、水电等部门单位也通力合作,帮助创建村做好规划、生活环境卫生治理和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等工作。据统计,目前,市、县、镇三级各部门支持资金万元,水泥吨等物资支持我市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
(二)建设生态文明村,农村精神文明带来新变化
从去年4月开始,我市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全面启动至今,全市已初步建成个生态文明村,新铺水泥路米,新建沼气池座,新建卫生厕所座。基本上达到了创建标准。在生态文明村中基本实现道路水泥化,饮水洁净化,能源沼气化,村内环境绿化美化,村风民风文明化,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1.以道路硬化,能源沼气化作为突破口,加大创建力度。在创建活动中,开始时,村民对建成生态文明村信心不足,往往看不到好处,因此创建热情不高。我们抓住了这一情况,以实施村道硬化和能源沼气化作为突破口,先抓示范村,以带动其他村的创建活动。在各级领导的挂点定村和各级部门支持下,×××县挂村、×××县×镇良村,×××市台村、×××县连村、郊区新村5组等10多个村作为创建示范村。由各县(市)、区、镇领导组织人员到示范村,深入了解,观农家厕,闻猪栏“味”,踏泥泞路,体农家难。面对面倾听农民意见。帮助农民做好规划,筹建创建项目,落实具体任务,解决资金、用地、技术以及政策优惠等问题。×××县挂村修建了一条主干村道宽8米,巷道4米宽,长880米的水泥路。×××县江镇良村修建了一条长2.3公里的主干水泥道路,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建成沼气池45座。郊区新村修建了一条长近3公里,宽10多米的水泥路,家家户户出门就能踏上水泥路,其中5组村民家家用上沼气。在示范村的带动下,各村也纷纷加快了创建力度,×××县江镇在良村的带动下,也掀起了修建水泥村道和沼气池的热潮,权村、大山村、大水村修建了水泥路,大洲村修建了一条环洲水泥路,建成了11个水泥码头,同时,修建沼气池,煮饭、冲凉用上了沼气。据镇政府统计,全镇各村共修建水泥路32公里,建沼气池2780多座。目前,在我市各县(市)区的家村正掀起了创建生态文明村新一轮热潮,从原来确定创建100个生态文明村增加到105个目标。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村道和巷道基本上修建或铺设了水泥路面,家家户户建起了沼气池和打水井,饮上洁净的井水或山泉水,实现了水、电、路三通。配合改厕,新建住房在村内修建了排水系统,改变了过去卫生赃、乱、臭的现象。许多村建成了文化活动室、球场、村头花园。电视电话进村入户。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各村根据各自的特点,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有的村以发展水果种植为主,有的以发展养殖为主,充分利用沼渣沼液发展生态农业致富。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使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发生可喜的变化,村民的文明程度有较大的提高。
2.农村面貌新变化。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给农村带来了可喜的新变化。一是村容村貌发生新变化。在创建前,在村内看到的是赃、乱,牛粪猪粪鸡屎遍地,污水随处流,闻到的是猪栏和厕所的臭味。创建后,道路宽阔洁净,村内绿树成荫,果树飘香,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三层五层错落有致。村中公园有凉亭小息,并建有单杠、秋千等健身场所,有些村建成了水泥篮球。在村民家中,家家户户用上沼气炉和沼气热水器,既节约能源又干净卫生。如×××市容镇和村,呈现在人们面前是一座漂亮的山庄,内有游泳池、篮球场、冲浪池、花园和鱼池等。×××县良村,村头建起了一座标准的篮球场,村中周围荔枝树花蕊飘香,一条平坦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户,一座座沼气池整齐建在村边,同时建成了完整的排水系统。村中建起2-5层不等的新房,外墙装饰漂亮的墙砖,家中打制水井和抽水管道,屋内建有卫生系统,沼气炉和沼气热水器。村容村貌发生根本的变化。二是村风民风出现可喜变化。在创建生态文明村前,由于缺乏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赌博现象时有出现,封建迷信思想较为严重,建庙搞迷信活动大有市场。创建生态文明村后,制订村规民约,经常进行法制教育,法制观念和意识有较大的提高,村民的整体文明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良村以前民风骠旱,赌博、偷窃、迷信活动常有出现。创建后,赌博、偷窃现象没有了,甚至喝酒时行拳的现象也少了。村民办白事时,也没有大操大办,更不会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关心集体,相互帮助在村中已蔚然成风。良村郑组长,以人工1000多元把几个困难村民请来种植蘑菇,使他们既学到种植技术又增加了收入。许多村成立篮球队,与邻村举行比赛,在节日期间参加县、镇举办的各种体育比赛。三是思想观念发生可喜变化。在创建活动中,村民得到实惠,使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已悄悄地发生变化,尤其是改变了过去的小农经济的意识,逐步树立起开放的意识和市场经济的意识,村民文明意识也得到提高,增强了村民的集体观念和凝聚力。如在修建村道时,需占用到的屋地或房屋,村民能以集体利益为重,自动拆除,也不需要补偿。修建集体项目全部由村民义务投工,在资金方面,大家踊跃集资,有些困难村民,较富裕的村民主动借款。在修建沼气池中,能互相帮助,共同修建。村民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了新的认识,着重发展绿色食品,利用沼液沼渣作为肥料种植蔬菜、瓜果,建立生态农业。×××县良村发展蘑菇种植和荔枝种植,同时发挥靠近圩镇优势,大力栽种绿色蔬菜,目前已发挥效益,一些单位、酒店已专程到村内定购蔬菜,而且价格比其他蔬菜高出2-3角钱,去年17户种植的蘑菇每户收入达4000-5000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江镇大山头村和郊区新村等则发展种桑养蚕业。生态文明村建设,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增加了收入,农民对建设生态文明村的自觉性不断提高,热情更加高涨,村与村之间出现了你追我赶的争创热潮。如×××镇二叉、三叉两村,提出了各自的创建招数,大摆创建“擂台”。四是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党群、干群关系融洽了,干部自觉深入农村基层,察民情、体民意,解民忧,真真正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农民也自觉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三提五统”自觉上交,过去“天下第一难事”的计生工作好做了,村民自觉执行计生政策,结扎率达100%,超生现象也没有了,个别村民自愿只生一个小孩。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城乡互动,促进全市人民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
一是大力宣传,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互动发展的局面。在开展“双百万十”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中,通过×××日报、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情况进行大力的广泛的宣传报道,各县(市)、镇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宣传创建活动的典型。同时召开创建活动经验座谈会,组织人员到农村参观学习,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相互促进,互动发展。城镇单位和居民在感受到农村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的热情,深受鼓舞,也加大了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小区的活动,投入资金建设文化娱乐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如×××花园小区,经常组织住户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和文艺比赛等,活跃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二是城市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中,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也出钱出物或从技术上为农村生态文明村建设出力。有些单位送书送技术,为农民送上精神食粮,有些单位送去水泥,厕所瓷盘等物资。在全市文明单位中开展“工农手拉手,文明单位助农友”活动,文明单位积极从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有些单位与农村结成对子开展共建活动,出现了军民共建、村镇共建、城村共建等创建形式。
(三)一点体会
1.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突破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能事半功倍。在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中,首先确立了真真正正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谋利益的创建新思路。因此,从修路、改水、改厕、建沼气池等作为创建突破口,使农民能得到实惠,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深得农民欢迎,农民对创建活动热情高涨。因此,以为农民办实事好事的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适应了当前梧州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适应了农民渴望文明,追求新生活水平需要;适应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适应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极具生命力。农民积极投身到创建活动中,甚至能牺牲个人的一些利益,自筹资金,积极义务投工,毫无怨言。
篇2
[关键词]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 政府职能 生态问责
一、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地方政府的积极作为有利于应对日益凸显的生态危机。伴随着工业文明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我们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困境。而生态问题往往又是跨越了行政区划的界限向周边、向全球蔓延,所以,生态危机靠一己之力很难应对。地方政府就承担着这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要能够协调本地的关系和资源,另一方面要积极地投入到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当中。
其次,地方政府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有利于树立政府的诚信力。政府的诚信力来自于权力运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地方政府不仅要有发展经济的谋略,更应该有保护环境的远见;不仅要把经济作为地方发展的支柱,更要把人民的福址当做发展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能够统筹兼顾,在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上谋求平衡。只有实现了平衡,发展才可持续,政府的合法性资源才不会枯竭。
第三,地方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出手就是为了补救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特别在产业转移和承接过程中,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更要从生态高于一切的高度,积极融入经济转型的大潮中,而不是被动地用过去经济发展的方式,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换来地方的短期发展。所以欠发达地区提出的“跨越式发展”不是追求经济的盲目冒进,而是在整个经济转型大趋势背景下谋求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要任务
1、环境的保护
事实也证明人只有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才能够获取更多发展资本,环境条件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它满足了人类更好生存的可能,也让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不断地改造着自己。所以,进入了新的文明阶段,我们要改变的不是环境,而是要改变对待环境的态度。政府应该在维护环境上发挥主导的作用,不管是战略上的安排,还是措施上的跟进,都应该体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要求。通过战略合作、规划布局、技术的创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让我们与环境更好地相处。在保证环境可持续的同时保证人类的永续发展。
2、资源的开发
有实力的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拓展自身的全球能源战略;有思路的地方政府也在通过各种振兴计划让本地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但我们在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同时,往往也把自己推向了资源匮乏的边缘。所以地方政府在发展中如果缺乏保护的意识,在巨大需求的拉动下,必然会对资源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由于发展比较滞后,各种大的工业还没有对该地区造成破坏,资源丰富既成了优势,也会在地方发展的强烈冲动下变成一种劣势。因为掠夺资源的嗅觉无处不在,而欠发达地区往往又缺乏提升资源利用的核心技术和改善环境的资金技术保障,如果地方政府用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发展经济,那么落后的地方不仅得不到长远的发展,还会撼动基本的生存条件。
3、权益的平衡
当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全球变暖”给全世界带来的“蝴蝶效应”的时候,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地球就是一个小小的村落,任何一个地方的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到其他地方。在进入了“后哥本哈根时代”之后,不同的国家主体在全球生态责任上进行着激烈的博弈,这种博弈既是对自身发展空间的争取,也是对政府生态职能的重新定位。发达国家有义务对欠发达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扶持,发展中国家应该主动进行转型,不能再重新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为气候是想通的,自然是相生的,一旦自然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它将不可修复。
三、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职能转变不到位
1、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职能缺位的现象
(1)监管缺失。长期以来,政府职能的重心都放在经济建设上,固然在经济上取得了辉煌成绩,但环境却承载了巨大的压力。造成在技术改进,治污投入上缺乏动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当前政府政绩考评体系的不合理。在GDP 挂帅的各种考核体系中,各级政府为抬高政绩, 追求GDP 增长, 往往置生态文明建设职能于不顾, 使生态环境付出了巨大代价。
(2)缺乏合作。环境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运作机制复杂的系统工程。环境本身具有公共资源属性、外部性、空间外延性, 这就决定了区域环境保护的整体性。比如一条河流可能涉及几个省,甚至几个国家,但是在行政区划的限制下,各级政府缺乏合作交流的平台,很多环境问题一旦跨区域,只是通过一些临时组织进行协调和处理,缺乏长效监管和处置的机制。
(3)立法滞后。法制是生态文明建设职能运行的直接依据。但政府在环境行政立法上还存在配套立法进展缓慢、环境法规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给生态文明建设职能的执行带来障碍。首先表现为内容上的难以适应。环保部门作为主要的职能部门在治理环境问题上通常表现为缺乏独立性,治理手段单一,在保障保障经济高速增长的大前提下,很难独立地行使监管职责;最后表现为法律之间重合和打架的情况。
2、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职能越位的现象
(1)暗箱操作。暗箱操作反映出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清,反映的是程序设置上的不规范,也反映出对政府监督的无力,这显然是不利于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毕竟政府的专业性并不是十全十美,而政府的控制力也不是所向披靡。所以要构建一个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政府要打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决策失误;要打破程序缺乏造成的权力滥用;要打破责任体系不完善造成的问责疲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既体现了政府在管理上的自信,也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因为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所以公开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2)脱离民意。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替代企业决策发展策划和经营,替代市场分配资源,替代法制管理经济,短期行为泛滥,比如引进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违法违规出台优惠政策;重引进、轻服务,各级政府拼命地追求经济增长和税收增长,经常为了增长而牺牲环境、生态,甚至牺牲部分民众的权利。随意以政府的名义为某些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提供担保,滥用政府的财政信用等等这些情况反映的就是对民意的漠视。
(3)朝令夕改。任何的决策只有具备了稳定性才能发挥它的指引作用,也才能让老百姓对政府的行为有足够的信赖。但是现实中由于受领导任期制和政绩考评体系的限制,任期内的领导大部分都希望在政绩上实现短平快,从而造成效果上的轰动性。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通常需要出其不意、另辟蹊径,这就导致政令上的朝令夕改,政策缺乏连贯性,使得管理和执行中出现了很多的隐患。这种隐患小了说造成决策与执行的脱节,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从大的来讲就可能造成不可修复的错误。特别是在生态领域,如果缺乏科学的态度,进行任意决策,破坏的不仅是人类社会的文明,也会对整个自然系统造成致命的伤害。
3、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职能错位的现象
(1)土地财政。分税制之后地方税源大幅缩减,地方政府需要寻求新的财源和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来保障地方的发展,土地因为其稀缺性和可拓展性被赋予了这一历史的使命。但是当这一特殊财源被开发出来之后,地方政府在谋求地方政绩的冲动和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对土地的依赖变得越来越强烈,城市建设向农村蔓延的趋势日趋明显。土地的过度开发和城市的过度消耗,让土地的生态功能弱减;也让地方政府乐于对土地的巨额回报坐享其成,对新兴产业的发展缺乏积极性;对本地企业的培养缺乏耐心;对人民矛盾的化解缺乏长效机制,最终让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的巨大诱惑下偏离了政府的公共性和服务性的方向。
(2)审批政治。行政审批本来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通过事前设立门槛,有效保障老百姓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但由于“管治”思维的驱动和部门间职责定位不清,导致行政审批逐步演变为了政府权力的放大镜。政府职能部门在利益博弈中,不断延伸权力的触角,从而凸显各自在地方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权威性,却往往忽略了与其他主体间的协调和配合,权力运作呈现碎片化,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无谓消耗。虽然这种趋势经过中央的六次审批改革之后有所改善,权力格局逐步优化,但要从思想上实现从管理就是服务的转变;从法律上厘清政府权力的边界;从行为上重塑掌舵者的形象还任重而道远。
(3)以罚代管。罚款只是行政管理的一种手段,但由于法律的滞后和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约束的有限,使得罚款成为了很多部门追求高效管理的重要手段。而罚款一旦作为常态被纳入到违规者的成本核算中,它的警示作用就会大打折扣。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是政府对自身职责定位的不清,对后果认识的不到位以及在权力衔接上的脱节。所以需要建立一套多元机制共同作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全程监管的监督体系才能保证企业、个人、社会的行为更加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四、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职能定位
1、通过政策制定,落实生态政绩观
目前,生态补偿政策主要集中在林业方面(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客体比较单一,政府应该进一步拓展生态建设的领域,通过多种手段,激励人们在环境改善、资源节约、生态修复等方面多做贡献。同时,中央政府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转移支付,让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实现基本平衡。其次,政府要在各项规划中落实生态优先的理念。规划作为建设的指引,生态建设的成效最能在各项规划中得到体现,所以,要在各项规划中为生态建设预留空间。在发展规划中要倡导绿色发展;在城市规划中要融入生态和谐的思想;在土地规划中要树立红线意识等等,用科学的规划限制人类无止境地对自然的开发和索取,让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第三,政府要出台鼓励发展新兴产业的激励政策。过去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我们需要寻求新的路径,才能实现成功的转型。也就是只有靠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保护生态不在于我们不去利用自然,而是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对自然进行合理开发。
2、通过执法监管,强化生态责任感
首先,要强化环保部门的监管职能。一方面需要加强人员、设备的配置,加强环境监测体系的构建,提升环境监管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保证各项监管工作得以常态化开展,而不是通过运动式检查体现工作的效果;从长远来讲,要在体制上赋予环保部门更多的独立性。让环保部门超脱于地方经济增长的压力,从体制上、法律上、机制上更加独立地管理环境问题。其次,要加强部门联动机制的构建。环保问题在管理过程中涉及的部门很多,但部门间的协助并不通畅。这就需要通过多元机制,把部门间的力量聚合起来。比如云南省昆明市和玉溪市成立的环保警察队伍就很好地与环保监察工作实现了衔接。并且可以建立定期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地方环保问题研判和处理机制,使环保问题得到及时、高效的处置。第三,要保障公民参与监督的权益。在环境监管中要建立完善群众举报的渠道和处理程序。通过教育和激励让群众认识到环境问题关乎每个人的权益,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让环境问题少发生、快处理。最后,要构建生态问责体系。要把生态指标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内容,任何政府绩效的肯定都必须以生态环境的安全和生态利益的公正为基础,增强生态指标在绩效评价中的刚性作用。
3、通过服务引导,实现生态文明的有序推进
对本地区出现的环境污染事件要做到及时公开,并对后续处理工作做妥善处理,防止因为信息封锁而衍生出次生灾害。其次,要加大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合理设置垃圾、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市复合交通网络,利用绿色节能技术对建筑、路灯等进行升级改造,大力推广新型能源等,对生存空间进行积极改造。第三,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政府鼓励企业培养自己的研发队伍;制定政策吸引外来人才到本地服务;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服务体系,让科技成为助跑地方经济的核心动力。第四,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生态优先的良好氛围。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倡导低碳生活理念、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生活文化。要创新和推广低碳生活的技术与方法,创造低碳生活条件,引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形成整个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4、通过交流合作,构建大生态治理格局
生态治理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政府要通过各种机制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才能让生态文明建设见实效。首先,要加强跨区域的合作。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在流域治理、风沙治理、森林保护等方面构建大生态格局,积极地在管理体制上寻求突破,努力实现管理的扁平化,提升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其次,要加大部门间的配合。各部门要明确各自的生态职能,通过联合执法和碰头协商等形式,提升部门的行政效率。第三,要加大与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合作。政府要能够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要给环保NGO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要赋予民众参与和监督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权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共同应对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政府生态治理效能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汪玉凯.界定政府边界――汪玉凯谈政府改革.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
篇3
一、柴达木生态文明建设和盐湖资源开发的现状
柴达木地区现有盐湖75个,其中有6个大型干盐湖矿,这些盐湖矿床多属大型、特大型综合性矿床,潜在经济价值达165454亿元,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近几年,在盐湖资源开发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使盐湖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降低到了最低限度,做到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污染物达标排放,使生态环境在开发中得到了有效保护。目前在盐湖资源开发中已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反浮选――冷结晶生产工艺,使氯化钾产品平均品位提高到93%以上;完成了低钠盐、硫酸钾、钡溶剂、低钠光卤石等多种新产品的研发,突破了晶间卤水的大规模连续开采和长线输送技术,掌握了大面积深水盐田光卤石生产工艺控制技术;消化吸收、突破性的研制成功了世界先进的光卤石矿采收设备――水采船;完成了脱水氯化镁的试验研究并进行试车等。在锂资源开发中已与国内、外科研单位进行了技术谈判与商讨,完成了相关试验工作,特别是已经启动了青海100万吨钾肥石油天然气化工循环利用项目,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了盐湖和油气资源的结合开发,延伸了盐湖矿产资源开发的产业链,为促进盐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了一些工作。
盐湖资源开发企业充分认识到开展综合利用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经济措施,对合理开发盐湖资源,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污染具有重大意义。为了减少氯化钾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老卤、尾盐对盐湖资源的影响,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先后开发出水氯镁石、低钠盐等综合利用产品,尤其对老卤选矿母液实施综合利用,利用兑卤盐工艺生产精制氯化钾;对氯化钾生产项目进行技术改造,采用光卤石反浮选―冷结晶法先进工艺,基本上消除了十八胺、2#药剂的等浮选添加剂的使用量,改善了生产作业环境,产品由粉状氯化钾变为颗粒状氯化钾,淘汰了部分落后装置,降低了粉尘污染。同时,根据市场需要开发建设金属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镁、高纯氧化镁、硝酸钾、碳酸钾、碳酸锂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发标志着柴达木地区盐湖综合利用工程的启动。
以环境治理为重点,加强环境现场管理。加大环保治理和现场监管力度,将环保工作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轨道,对污染排放达标工作进行后续监督管理,对盐湖开发企业污染物排放进行定期监测,对工业污染物的增减情况、环保设施运行情况及时了解,发现问题限期治理。
二、柴达木生态文明建设和盐湖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柴达木地区盐湖资源在五十多年的开发中,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统一布局,暴露出一系列生态问题。
(一)盐湖湖区生态环境脆弱,淡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察尔汉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中东部,湖区内地势平坦,地表为一层地质坚厚的盐盖,无任何植被,盐壳下面是含有晶章卤水的盐层,遇水速溶,盐湖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与此同时,由于受自然因素和在资源开发中缺乏开发技术支撑因素的双重作用,使整个柴达木地区的草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可利用的优质草场面积不断下降,沙化面积速度在扩大,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使昆仑河、三江源等河流源头的雪线逐年上升,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表现为湖泊沼泽干枯、冰川退缩、土地冻融沙化和荒漠化,水资源供需十分突出。而柴达木地区的盐湖资源固液并存、以液体卤水矿为主,在固液转化过程中必须投入大量的淡水,对淡水的需求急剧增加,若没有周边淡水补给与晶问卤水开采的平衡,固体钾矿就不可能转化成液体钾矿,孔隙度卤水就难以转化成给水度卤水,晶问卤水可能在孔隙申析盐变,使储量减少,给资源开发带来特大困难。
(二)盐湖资源开发加工工艺落后,科技支撑能力弱
柴达木地区盐湖资源中有广泛的钾、钠、镁、锂、锶、硼等资源,在盐湖资源开发中,除氯化钾生产已经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反浮选冷结晶法之外,其他盐湖资源的开发生产工艺十分落后。盐湖资源综合开发整体科技投入不足,对一些制约资源综合开发的技术缺乏研究。目前盐湖资源的开发仍处于低层次和粗放型阶段,资源综合开发水平比较低,采选矿回收率和伴生矿、共生矿及尾矿的利用率不高,钾、锂、镁、硼、锶等多种有用成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生产尾盐的排放造成盐湖中某一组分的富集和对开发矿种的贫化,既破坏了环境,也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各种资源联合开发的层次较低,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短。
(三)资金投入机制不完善,生态环境建设资金不足
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保障。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柴达木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但由于该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地方财政困难。所以,地方政府和企业能够投入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也很有限。企业在筹资治理污染过程中面临着发展与稳定的压力,如盐湖资源开发中的固体废弃物治理的投资严重不足,与当前企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显得极为不和谐。
(四)清洁生产力度不强,污染物排放量较严重
由于盐湖资源开发企业清洁生产力度不强,致使污染物排放量有增无减,生态文明建设形势十分严峻。柴达木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现有盐湖工业中多数企业在生产规模、生产水平以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在钾肥生产中老卤大量排放,并将在盐湖钾肥生产中产生的大量的氯化钠(干盐)弃放,一般采用盐滩和盐池露天堆放,回收利用率不高,造成巨大浪费, 甚至是破坏资源。且污染物排放达标现状距全面达标要求也相差甚远。
(五)生态环境监管技术落后,环保队伍素质不高
柴达木地区生态功能区涵盖区域面积30.09万平方公里,自然环境恶劣,生态体系脆弱,生态环境一旦破坏难以恢复。目前监管体系不健全,一是缺乏一个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还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管理机制和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二是环境保护的人员、装备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致使环境管理跟不上盐湖资源开发的需要,成为柴达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薄弱环节。三是监管技术、手段落后,无法及时准确提供盐湖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的相关信息;难以从根本上保障昆仑河、三江源等河流源头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尤其是目前盐湖资源的开发机制不适应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需要,盐湖湖区生态环境治理总体上进展缓慢。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柴达木盐湖资源可持续发展
盐湖资源开发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坚持从发展的实际出发,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一)积极推行节能减排工作,不断推进生态型工业发展
我国是缺钾大国,全国钾肥自给率低,对外依赖度很高。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2O07年柴达木地区生产钾肥300多万吨,使我国钾肥自给率大幅提高。但是根据市场需要我国缺钾还十分突出,所以,要进一步搞好盐湖资源的综合开发,以生产氢氧化钾、碳酸钾、硝酸钾、硫酸钾、高氯酸钾等钾系列产品为重点,建成国家钾资源综合利用的基地。加强研发氯化镁、硫酸镁为原料,建设电解金属镁和镁系列化工项目,同时对副产的氯气、二氧化硫、硫酸、盐酸进行综合利用,配套建设甲醇、乙烯、丙烯、镁合金等关联项目。加强对盐湖老卤的回收融化利用,发展纯碱、烧碱等盐化产品;加快锂系列产品综合开发,积极开发铝锂合金、镁锂合金、锂电池等产品,补充和延伸锂产品开发产业链条。通过以上手段,不仅可以综合利用盐湖资源,包括初级产品的有效利用和循环,而且可以把盐湖资源加工中的废弃物回收利用,也可减少排放物,形成循环发展的产业链条和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实现生态型工业发展模式。
(二)加强保护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质量
柴达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保护队伍来完成。一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环保机构编制、装备和人员,努力实现各地区环保工作有独立部门、专人负责管理。二要进一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环保队伍思想、业务水平,完善管理制度,培养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廉洁奉公、勤奋敬业的环保队伍。三要不断加强环境管理、监察和监测能力建设。认真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努力实现大气、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目标。根据省环保局给全区下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化学需氧量15600吨、氨氮3900吨、二氧化硫3300吨、烟尘25000吨、工业粉尘36000吨),全区环保部门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中积极解决环境问题,努力做到增产不增污,严格控制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为重点,综合考虑各地区及流域的排放基数、排放强度、环境容量、削减能力等因素,采取整体控制和分区包干的原则,认真落实每年度全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目标控制分解计划,鉴定目标责任书。同时,要加强柴达木地区老企业环保设施的监管力度,确保其环保设施正常使用和运用;要对每年新审批的各类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的规定及时予以验收,并督促企业确保环保设施正常使用和运行;要严把各类规划及各类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关,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力度
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同时,要制订优惠政策,吸纳民间资金,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接受社会捐助,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依法征收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规费;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项基金,积极争取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世行贷款等项目资金,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对矿山企业监管、检查力度,督促企业认真落实各项生态保护措施,做好资源的循环利用工作。
(四) 加大法制建设力度
要加大法制建设力度,不断完善资源开发的相关法规,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各种乱砍滥伐林木和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对违反“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治污设施、超标排污、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等违法行为重点查处。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排污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以强硬手段减少污染物,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卫东.对柴达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青海师大学报.2008.3.
[2].青海省生态文明保护“十一五”规划,青海省发改委,2005.12.
篇4
关键词 水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改善
中图分类号 TV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08-0013-01
水是国家战略资源之一,在改善国家整体自然环境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党的十高度重视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归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中,希望借助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国的良性发展,为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各地区都应该保持对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希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水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进行解读,水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要素,加强水资源管理,对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效果,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水资源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水资源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基础性支撑和实现保证,只有全面加强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促进水资源管理作用的发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逐步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离开水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必将最终流于形式。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水资源管理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水资源管理由此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管理工作在全面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日渐凸显出来,在促进完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同时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践中,为了促进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借助水资源管理工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对生态文明建设与水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认识,明确水资源管理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也能够促进水资源管理现状的改善,有效推动我国水资源供需平衡,促使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在新时期也能够取得相应的发展成效。从这一角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新时期背景下应该全面加强完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设,以制度体系为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保障,为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期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2 加强水资源管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发展
由于水资源管理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应该全面加强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并积极探索借助水资源管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措施,希望能够借助水资源管理工作逐步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现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期背景下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2]。具体来说,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践中要想借助水资源管理的力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2.1 全面贯彻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
基于水资源管理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新时期在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健全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将其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方面的重要内容,在提高水资源管理成效的同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状态。在具体操作方面,应该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完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方面的内容,将水资源制度建设工作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借助水资源制度建设贯彻落实“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良好推进创造有利条件。此外,针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也应该构建相应的管理体制,推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考核工作的开展,促进水资源管理制度作用的发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效[3]。
2.2 全面提高对水资源的调控和配置能力
基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的指导,在加强水资源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并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水资源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借助科学的规划和利用实现三者之间的平衡发展,在促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在工作实践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进行新的优化,因地制宜的加强对配置制度的构建,保证能够实现对水资源的统一调度,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唯有如此,水资源管理工作才能够真正发挥其辅助作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开展。
2.3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环境的修复
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水资源的保护和水生态的修复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要想确保水资源管理工作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还应该将水资源的节约和水生态的修复作为重点工作[4]。通过制定水资源强化论证措施、有偿使用措施以及水功能区管理措施等,增强对水资源的节约,促进水资源的循环使用,推动节能节水型社会的构建。在水生态环境修复方面,相关部门也应该保持高度重视,通过积极探索河流健康评估工作和河流环境修复工作等,加强对水环境和水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视,保证在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支撑下,生态文明建设效果能够得到进一步凸显,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2.4 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创建工作
水生态文明创建思想的提出是贯彻落实十以来一系列会议精神的结果,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具体工作部署,在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要想保证水资源管理效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逐步提高,就应该深入贯彻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试点工作,并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内容,希望能够构建人与水环境、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水利体系,为生态环保工作的逐步推进提供有效支撑[5]。首先,基于全面统筹思想的指导和因地制宜原则的支持应该科学合理的建设湖水联通系统,促进现代湖水网体系的构建,争取在社会上形成完成的水生态体系,保证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其次,在水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水生态文化的宣传,让社会大众和社会上的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组织能够认识到水生态环境维护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探索相应的水生态环境维护措施,争取实现对水资源有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双赢,促进生态环保工作的优化开展。
3 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国家建设过程中要求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持。而在此背景下水资源管理工作也日渐受到广泛关注,借助水资源管理工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发展成为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所以新时期将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参照。
⒖嘉南
[1]王芳.浅析水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6):293.
[2]吴美霖,李美臻,金辉,等.探究水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5).
[3]张建云,王小军.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2014(7):1-4.
篇5
1.整体统筹不足,长远规划欠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目标,任重而道远。而我国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是:迫于政绩考核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一些基层政府为完成招商指标而招商,降低门槛,引进技术含量低,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没有形成产业链;又出于税收的考虑,对这些企业不进行严格监管,于是县域内空气、土壤、河流污染日益严重;为追求GDP增长,缺乏科学规划的盲目过度开发,耕地、湿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锐减;农民为追求短平快的经济收益而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地膜,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农产品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系统失衡,难以恢复。这些问题的存在,无不说明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保障机制中整体统筹,科学规划制定与执行的欠缺。
2.县域生态文明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
县域产业大多规模小、散乱分布结构不合理,与许多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存在一定矛盾;滩涂养殖、风电等项目的规划和发展,港口建设及临港产业布局与海洋功能区划存在一定的冲突;各种休闲度假村、山庄、农家院的乱建乱设严重影响了青山绿水自然生态;经济要发展,要不断加大投入和产出,但县域诸多项目却存在产业层次低、环境风险高的特性,发展与保护长期处于此种状态之中,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矛盾,确保县域生态文明的良好发展将成为首要问题。
3.县域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不足
我国大多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低下,国家投资不足,地方匹配资金和群众自筹能力有限,导致治理标准低,综合配套差,进度慢,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不理想。在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上,搞“面子”工程,造成劳民伤财,给生态环境建设带來了许多负面影响。生态环境的不断遭到破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继而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
二、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1.培育生态文化理念
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理念,不是自然产生的,需要长期的培育。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媒体的宣传作用以及学校的教育作用,通过相关政策的完善、课堂上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惠民活动等等,力争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的加大宣传力度,逐渐转变县域民众的生态文明理念,弘扬生态文化,让人们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自身身体健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节约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只要让生态文化理念逐步渗透到每个单位、家庭和个人,在县域民众心里生根发芽,彻底转变观念,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与环保双赢,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2.科技创新谋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实现最重要的途径是依靠科技创新,只有以科技为指导,才能科学的分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条件、路径和模式、重点和难点、前景和风险,比如如何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开发新能源、如何提高县域有限的人均资源利用率,如何开发生态农业等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一个好的生态环境能有效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的科技创新;反过来,只有科技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才能真正地推动自然环境的改善,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全力推动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不断结合。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循环生态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问题。优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确定县域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间的循环生态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绿色产业既包括环保产业的内容,也包括传统产业的绿色化,以及区域经济社会的绿色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资源是人与环境的中心环节,资源保护与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目的。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载体,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4.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体制
篇6
关键词:地方政府 软环境 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它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准确评价、科学规划、定量考核和具体实施的依据,目的是为了客观、准确评价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及其文明水平。目前一些城市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将生态文明提升为政府行政决策考量的关键因素,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在党政实绩考核的比重,考核结果作为党政干部评先创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虽然一些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上做过一些探索, 但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统一、具体、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1.科学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重大意义
1.1能够为评价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具体化、实效化提供科学依据
构建生态文明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是量化生态文明建设最有效的方法,建设生态文明不能仅限于理论层面,而是要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行动,需要从实践上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变为具体实际的要求。所以,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目标进行细化、数量化,使大家对生态文明建设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把生态文明建设与自己的工作有机结合。生态文明建设采取考核内容量化、计分层次化、结果运用实效化的方式,使建设评价考核工作程序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考核结果更加具体化、直观化,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机制。
1.2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的监控、测评、考核提供前提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指标化,使建设主体指标明确,责任到位,才能使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及相关职能部门都各各尽其职,各负其。在现实的具体实践中,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不能凭空而论,而是要有一个规范科学的考核监控指标体系。这种指标评价监控不能只靠上级机关来做,要靠广大人民群众来评价。不仅仅是靠上级机关监控,广大人民群众更要参与监控。在现实工作中,更多的不单单是主观评价监控,重要的是客观评价监控,最重要的是靠客观真实的数据做依据。所以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涉及的重大目标、重点节点、重要问题,找准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切入点,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客观性。有了科学规范的指标体系,能够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提供客观真实的评价标准,为各个地区领导组织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准确依据,努力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常效化、自觉化。
1.3能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舆论导向
健全完善一套规范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时期内将考核评价结果进行公开,准确客观地反映全国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助于各级党委政府机关及领导进行过去和现实比较,有利于加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形成良好的社会导向。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平台常年开设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专题(专栏),开通环保政务微博,创办环保手机报等手段,有利于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氛围。
1.4能够为党委政府谋划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考核情况,呈现的是各地区、各单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能够检查各个地区、各个单位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决策、执行状况,真实反映实际情况,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使各级机关和领导不断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举措,在源头规划和实际执行中,切实把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布局,都要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不以牺牲环境作代价,努力建设高效生态经济。
1.5能够为全社会监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途径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在一定时间向社会公布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情况,深层次、大范围地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的有效监督,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有助于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力量。扩大群众对各级机关及领导干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有效形式。
2.科学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主要思路
从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来看,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环境保护部正在抓紧制订全国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目前已行成初稿,正在书面征求地方意见,尚未完成。从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实践来看,很多版本过于偏重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设,而对经济、民生、文化、社会进步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的指标考虑得不够深入,指标体系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难以把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很好地量化表现出来,未能较好地达到促进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目的。指标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的缺陷。目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实践上,主要参考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生态县、生态省(2007修订稿)建设指标体系,国家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以及中央编译局2009年的国内首个“生态文明建设(城镇)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要么偏重于生态建设,要么偏重于人民生活质量,要么偏重于解决城镇或“三农”问题,简单地将这些指标体系嫁接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上必然存在缺陷。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要求科学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要在遵循系统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综合性与代表性相结合、导向性与创造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索研究,即围绕一个中心――促进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同时糅合我国时下倡导的建设主题如“发展生态、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等,借鉴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指标、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指标、环保模范城市建设指标、可持续发展考核指标等,从生态经济文明建设、生态社会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生态文化文明建设、生态制度文明建设5个层面来构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含3个层级,一级指标为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层;二级指标包括生态经济文明建设、生态社会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生态文化文明建设、生态制度文明建设5个层面;三级指标在二级指标下选取若干单项评价指标组成,共32个指标,其中生态经济文明建设5个,生态环境文明建设6个,生态社会文明建设8个,生态文化文明建设7个,生态制度文明建设6个。
第一类指标―生态经济文明建设:主要从经济结构、低碳等两个关注方向来构建。这一类指标反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产业绿色转型的程度,包括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四项污染物约束性指标减排率、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清洁生产审核通过率、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作物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比例等5个与我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指标,总权数为30%。
第二类指标―生态环境文明建设:主要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等两大方面来构建。其中资源节约主要从保护水、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节约能源的角度来构建;环境友好主要从改善环境质量、加强污染防治和发展绿色农业等方面来构建。这一类指标反映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的优化和保护程度,包括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减量化及无害化处理率、生态保护地(受保护地区)面积比例、森林覆盖率及人均绿地增加率等6个指标,总权数为30%。
第三类指标―生态社会文明建设:主要从增强民生福祉和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来构建。以人为本,是生态文明的根本。只有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人居环境,切实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才能更好地激发人民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该类指标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考虑了社会保障问题,体现了生态制度的文明程度,符合生态文明的内涵。包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受教育年限、社会保险覆盖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2平方米的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户降低率、社会安全指数、人均道路面积等8个指标,总权数为20%。
篇7
关键词:贵州省 农村 生态文明 建设
1、贵州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30年来,贵州省农村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生态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方面的因素,也有制度、体制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因素。
贵州省许多农村地区还处于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中。由于水土流失、工业和城市污水灌溉及农药、化肥、农膜的过度使用,使土地、水体、森林和草地的生态功能退化。对土地资源的粗放开发过度索取,已经成为制约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能为农业环境保护提供有力保障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和农业生产技术标准还有待建立和完善。
2、贵州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思考。存在的问题不只是农村自身发展中产生的,更多的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所以其应对措施也应采取综合手段,并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推动农村多项改革事业的发展。
2.1、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
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应把生态文化知识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的教学及业务学习的内容之中。利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有利契机,加强教育引导,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对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促进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改变,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设立专门的环境教育体系,对公众长期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校开设保护生态环境教育课程,从小培养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国内外生态文明的实践证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
2.2、逐步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外部性,更应发展生态上可实现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应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实行生态效益最大化开发。推行清洁生产和农业循环经济,采用无公害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的投入,提高品质,生产无公害、绿色或有机食品,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开展农业生态补偿试点,对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农民和企业予以生态补贴。同时,政策优惠或财政资金应不再支持那些造成农业污染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种植饲养生产。生态农业的关键措施之一是制定和执行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应在大量调查研究和试验基础上,根据本地自然和农村经济、社会条件,制定本地区的标准,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适应环境安全需要的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2.3、拓展新农村建设,积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要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整治。应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由于新农村建设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内容为切入点,对改善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状况,丰富乡村基层文化活动,加强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需要都起到一定作用,有利于农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必然对农村生态文明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4、完善生态法规建设,加大环境监控和执法力度
应重视环境生态保护法规建设,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有关治理乡镇工业污染、土壤污染、畜禽饲养污染等方面的法规建设,应不断完善环评制度建设,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严格环评,落实一票否决。另外,要关停并转高污染乡镇工业,有条件的地区乡镇工业应适当集中,以便于污染治理。同时,严格控制城市重污染工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应制定和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贵州省各地区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应城乡一体统筹考虑,应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看待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加大农村生态保护资金投入。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仅靠农村内部的资源和力量是不够的,应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和力量,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政府部门除了通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外,还应通过财税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生态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篇8
关键词:旅游产业;生态文明;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生态制度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9-0164-02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国内外学者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上,基于环境保护的理念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在此把生态文明界定为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分为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产品文明五个方面。
(一)生态意识文明
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种,人是最主要的因素,思想决定人们的行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先人们要有生态意识,它指导人们的行动。生态意识包括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建立社会、经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选择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强化人们的生态忧患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活环境。对旅游产业而言旅游业的管理者、经营者、旅游企业的员工和旅游消费者具有生态文明意识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
(二)生态行为文明
生态文明不仅是一种思想和观念,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人类应该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的矛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目前游客在景区乱刻乱划、践踏草坪等不文明的行为时有发生;旅游过程中导游与游客、游客与游客之间的不和谐事情也时有发生,据报道刚开园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出现了不文明的行为。由于排队时间较长,出现了游客插队的现象。生态行为文明包括低碳的旅游方式、文明的旅游行为,在旅游过程种的适度消费,旅游服务中体现出生态文明行为。
(三)生态制度文明
生态制度,是指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为中心,调整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制度规范的总称。生态制度文明,反映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完善生态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水平。生态文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健全程度是衡量生态制度文明程度的标尺。
(四)生态环境文明
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以优美的环境为依托,自然禀赋、生态环境、文化风俗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与生态文明建设不协调的方面:景区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这破坏了旅游景区的协调性和旅游资源的自我修复能力;游客过度践踏草坪;在景区内建造过多的房屋;景区开发缺乏长远规划;过度的商业开发,破坏了旅游资源原有的独特的原始风貌。这些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极大地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生态产品文明
生态产品又称为绿色产品,是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生态产品特点在于节约能源、无公害、可再生,生态产品具有绿色、无污染的特征。对旅游业而言,是指设计和开发的绿色旅游产品:包括设计和开发出的低碳、环保的旅游路线,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发展,绿色饭店等。
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环保、绿色、资源节约将赋予旅游业以新的含义。旅游产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旅游产业生态文明建设并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游客在景区乱扔垃圾、在景点乱刻、乱划的现象仍然存在;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污水排放超标等问题。这些现象提示我们,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行为有待加强,需要培养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良好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但如果过度开发,超过了旅游资源的承载力,其修复过程却是相当缓慢,要付出的代价则是惨重的。目前随着旅游观光人数的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资源遭到不合理开发,众多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垃圾堆砌、游客猛增、交通混乱、大气污染、水质恶化、森林资源过度开发、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等。为了更好地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需要转变开发和营运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生态文明理论为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以生态文明理念促进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措施
(一)实现旅游产业与农业、工业的融合发展
目前,国家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战略,全域旅游强调全产业,因此旅游产业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域旅游发展中不仅仅体现在旅游业本身,也体现在与旅游业相关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全产业融合发展。发展乡村旅游体现了旅游产业与农业的融合。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已经从过去以高收入阶层为主转向大众消费,日益成为大众化、平民化的旅游消费,这使乡村旅游拥有更大的市场需求;同时,随着城市污染的加剧,节假日人们希望走出城市,到近郊的乡村景区去休闲,去呼吸新鲜的空气。乡村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优良的空气、青山绿水,特有的乡村文化。在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促进旅游产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发展,把旅游业与农业、林业、渔业、牧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有组织地发展乡村旅游。第二,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与工业的融合。比如生产清洁设备,污水处理设备;体现绿色、环保、节能的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二)加强旅游产业生态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旅游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旅游产业关于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是调整人与旅游生态环境关系的规范,是保护和建设旅游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种,通过完善生态制度,从而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一,用法律法规约束旅游消费者、旅游管理者、经营者的行为。比如国家旅游局推出的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记录,这对游客的行为产生了约束;第二,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行环境审批制度,景区内严禁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进入;第三,政府制定生态文明导向的旅游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方面的制度、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旅游产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使旅游管理者在进行景区开发和管理时应受到这些法律法规的约束,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旅游服务创新
旅游产业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涉及到旅游管理者、旅游经营者、旅游企业的员工和旅游消费者。目前,旅游管理者、经营者为最求企业的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污水排放超标;而旅游消费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也有待加强,表现在:践踏草坪、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的行为;因此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加强人们是生态意识,从而产生生态文明行为。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改变服务模式,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第一,国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旅行社、线上旅行商、导游等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培育他们的生态文明理念;第二,经过培训后的旅游从业人员将生态文明理念带到工作中,在旅游产品介绍、旅游合同签订、团队旅游行前说明会、在景区讲解中等环节增加更有针对性的生态文明旅游提示,培养和引导形成绿色消费习惯,提升生态责任意识,引导和鼓励文明、低碳的旅游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物品消耗,选择简约自然的旅游方式;第三,进行旅游产业绿色产品开发,包括设计旅游路线、创建绿色酒店、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等。
(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旅游景区景点品质的提升,这促进游客增加,旅游产业会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在国家提出的全域旅游战略构想下,把一个行政区当做一个旅游景区,旅游由原来的点状发展到面,将实现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实现“处处是旅游环境,人人是旅游从业人员”,这更需要优美的环境做支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使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建立在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上的,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时,要保证人与环境和谐的发展,提升旅游景区景点的品质,推动和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篇9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关系
党的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协调推进、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单兵突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始终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态文明发展程度。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之一便是生态宜居、和谐发展。因此新型城镇化进程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始终贯穿于整个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两者是统一于一体的。
一、生态文明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为此,我们要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新型城镇化基本内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在于改变过去对扩大城市规模、扩张空间的片面追求,坚持城镇化科学发展,以公共服务的完善、城市文化的提升为发展基点,使我们的城镇变得更加舒适,成为经济发展迅速、环境友好型城镇。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运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三、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目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体中新兴经济体。但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经济活动中对于短期经济利益的盲目、片面追求,忽视了环境资源的承载力,造成资源紧张,浪费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城镇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亟待解决的众多难题。因此,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梦想。
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是统一于一体的,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新型城镇化要求城镇化道路中要重视环境保护;在城镇规划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新型城镇化借助科技知识,走新型工业化路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降低污染,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总而言之,科学实施新型城镇化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反过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强也会极大的提高城镇的竞争力,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保持城镇发展的永续循环。一味的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资源过度开发、浪费,忽视资源的循环利用,必然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总而言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的永续发展离不开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
1、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具有统一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是衡量城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 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快速实现的动力和保障
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生态文明建设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关乎人类的子孙后代的利益;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方向。新型城镇化则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工业化水平和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居民生活环境变得更加舒适,人民大众才能够更加积极的为城镇化建设做出努力,才能够珍惜美好的家园,而好的生态环境又给新型城镇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实现的巨大动力,也是新型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同步推动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可以分两点分析,即: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是因为经济迅速发展,由于生产资料的不均匀分布和因此产生的不均匀经济活动,最终使得某些地理位置人口不断聚集,形成城镇;新型化则是目前针对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坚持以人为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兼顾为原则,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子。只有同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实现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才能够实现共赢局面。如果只是加速城镇化建设,忽视生态文明建设,那么,最终我们的居住环境会变得很恶劣,资源紧缺、污染严重、居民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同时经济发展也会停滞不前,整个社会因此陷入困局;如果只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忽视经济发展,城镇化停滞不前,那么居民的生活质量依然得不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也会因为经济发展不足而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只有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统筹兼顾,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建设齐步前进,才能够让社会发展越来越发达,居民环境更加舒适、人类文明得以延续。
结语: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造福于子孙后代,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发展战略地位。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进程中,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要加强全民建设生态文明城镇意识,走绿色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积极学习理论知识,以先进的理论为先导,在实践中大胆开拓,积极创新,善于总结,统筹兼顾,实现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参考文献:
[1]孙晓冰.山东省低碳生态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2011(12)
[2]杨继学,杨磊.论城镇化推进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6)
[3]缪细英,廖福霖,祁新华.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1)
篇10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和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积极的有利的作用和或影响。[1]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功能,就是使人们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思想品德,从而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素质和能力,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趣,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 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是通过培养、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来实现的。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十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承担者和实施者,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享用者,生态文明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和完成,关键在于“生态人”的培养问题。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以培育更多的,能自觉承担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的“生态人”。
(一)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观念与思想
只有让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深入人心,才能调动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们的主人翁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和作用,就是培养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来传播符合时展的思想和观念,以此来系统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进而形成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思想观念。生态文明建设虽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课题,但要使生态文明建设转化人们内心的驱动力,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一致,还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生态价值观。从社会学角度而言,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了解自己的责任,可以归结为价值上的导向。通过对人们进行生态知识的教育,引导人们加深对自身在整个自然界中的地位以及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意识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从而使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内化为人们稳定的心理结构,外化为一种现实的行为,进而维护生态平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教育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决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忽视自然的运行和发展规律,不能过度开发自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必须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做到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人们从思想上认同是关键。因此,首先必须解决好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宣传,让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进社会,可以使生态文明建设知识实现大众化,在各种场合、各种人群中间,广泛地得到普及和推广,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践行科学发展观、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有利武器,最终帮助人们形成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思想,弘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素养
一个人的生态文明建设素养只有表现在他为社会创造生态价值的能力时才能被社会认可;一个人的价值也可以在他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第一,培养生态道德素质。生态道德素质是“生态人”的基本特质,它是一个生态社会对人的德性要求的高度浓缩和期望,是社会利益和意志的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法律、制度、政策的约束,更需要用道德规范来调节人们的日常行为。生态道德素质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人们应有的崇高道德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提高人的生态道德素质,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才能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人们对生态知识的学习,使外在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规范逐渐内化为人们自身的一种理想和信仰,促进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产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翁感和自豪感,产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陶冶的驱动力,不断增加人们遵守生态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和思维习惯,同时,使人们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生态道德的知识,从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
第二,培养生态消费习惯。当今社会,到处物欲横流、充满虚荣心的,很多人以我为中心,过度追求物质消费,肆意挥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改变这种不良的心态和习惯,树立生态消费观念,节约资源,保护自然。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塑造人们美的心灵,使人们的心理结构、道德境界得以完善和提升,引导人们养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习惯,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观念,从而避免出现“灵魂异化”的现象,教育人们自觉处理好人、自然、社会的关系,达到人性提升和自我完善的目的,最终使人在生态消费习惯的培养与实践中寻找到自我价值存在的意义,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当代利益和后代利益的关系。只有培养人们的生态消费习惯,才能使人们的消费方式以维持自然的生态平衡为准则。
第三,培养生态理性。生态理性是指人类在对待生态环境时,其推理方式和行为方式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来是理性的、明智的。在生态理性的支配下,人们可以平等、正确地评估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生态理性以其独特的生态标准和生态原则的形式出现,开始引导并支配人们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理性评价经济效益。生态理性告诉人们,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力,保持生态平衡,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共生、统一发展的观念。生态理性不仅支配人们的生产方式,同时还支配人们的消费方式,可以促使消费者对消费品进行绿色评价、反馈绿色信息,刺激绿色生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生态理性,促进人们选择绿色消费方式、消费绿色产品、养成绿色消费习惯,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绿色对生产,最后形成良性循环。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激励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掘人的内在潜能,鼓励受教育者向“生态人”的目标迈进。
激发精神动力。所谓激发精神动力,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起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和兴趣。人的活动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需要以及活动对象对个体需要的满足程度,需要越强烈,活动对象对需要满足的程度越高,人的积极性就越高。人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应地,激发精神动力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大类。每个人都有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和权利,那种忽视或轻视甚至否定物质利益,不注意发挥物质力量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但是完全依靠物质的力量,主张“金钱万能”,忽视或否定精神力量的作用的做法也是错误的。因而应该充分考虑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把物质激发与精神激发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物质激励靠经济手段,而精神激励,则主要靠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可以促进人们对自己主体作用提高认识,调动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兴趣,激发人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机,充分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主人翁精神。片面夸大物质利益,忽视精神的作用;或是片面强调精神的能动性,忽视物质利益造成的不良后果不胜枚举。无论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都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下才能实现。
营造生态文化氛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宣传,可以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可以激发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趣,有利于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习惯,影响或教化人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观念,提高和保证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可以转变人们的生产观念、消费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最终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 激起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形成打击各种与生态文明建设相悖的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的氛围,使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与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相适应。
三、保障功能
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客观上需要有政策、法律和制度等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同时,也需要从思想上对人们进行引导,促使人们提高思想认识,从思想上或内心深处认可或者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即提供思想上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障的根本途径。
(一)唤醒人们对发展道路的反思。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人、自然、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深刻反思,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伙伴,人必须与自然和谐发展,否则人类终将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人们意识到,当前因为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错误造成的环境资源问题和生态危机,然后领悟到人类不能过度地向自然索取物质资源和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要尊重自然的运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对科学技术进行反思: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得当它可以为人类造福,使用不当则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人们对当代利益与后代利益进行反思,在解决当代人的利益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后代人的利益,为后代人着想,为后代人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做到代际之间永续发展。
(二)规范和调控生态文明建设行为
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在一定的规范调控下进行,这种规范除了法律制度和纪律约束即“刚性”约束之外,还有道德方面的约束即“柔性”约束,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任务就是使人遵循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用以规范和调控自己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掌握和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向人们传导生态文明建设规范,通过肯定、褒贬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的行为,否定、批评背离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的行为,来实现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和规范。它使人懂得怎样正确处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行,有利于自然和社会的有序发展。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法制纪律观念,法制纪律观念是人们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观念,是保障社会有序的根本条件,也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根本条件。健全的法制和严明的纪律,是保障全体人民为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奋斗的坚强后盾。可以说,没有完备的法制和严明的纪律做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就难以顺利进行。而法制和纪律的制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秩序的建立,都离不开具有法制观念的人;只有使全体公民都具有高度的法制纪律观念,具有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社会才会安定有序,生态文明建设才能顺利完成。可见,培养一代新人具有高度的法制纪律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迫切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所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途径,通过道德方面的约束,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法制、纪律意识,确立法律至上、依法治国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民主和法制、权利和义务的辩证关系,树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念,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纪律和自由的辩证关系,引导人们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做到令行禁止,以维护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秩序,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化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矛盾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入了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也充满着矛盾,而且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更加突出。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妥善应对这些矛盾和挑战,有效调节社会关系,整合各种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良性互动,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基本前提。生态文明建设己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用思想引导、政治优势、法制规范、道德力量化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冲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明显优势。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化解很多矛盾,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矛盾焦点,准确地摸清人们共同关注和议论的问题,通过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引导、感情交融、人际沟通等方法,运用道德力量及时疏导、化解矛盾,有效地使矛盾不至于转化为冲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功能很多,远不局限于上面的分析,而且功能发挥的方式、途径多样,需要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不断发掘其功能、运用其功能、体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7。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20121108。
[3]谢晓娟,孙承鹏论生态文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
[4]刘 云,姚珍珍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J] 知识经济,2010,(08)。
[5]刘杨杨,孔德瑞浅析生态文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J]学术探讨,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