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艺术范文
时间:2023-07-04 17:2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少数民族传统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民族传统舞蹈是取得群众确认而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据现实生活直接创作的,反映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的情感和态度。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属于人体艺术形态,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性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与体育共生共存,栖息相伴的现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种人体艺术文化、人体艺术形态。我们可以举出不少的实例来说明“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现象。我国的剑术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融舞蹈与体育于一身的艺术形态至今仍受到群众的欢迎。
从历史上看,远在先秦时期,在东北、内蒙地区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中的原始狩猎舞蹈。魏晋南北时期,西南僚人的铜鼓舞。明清时期,中南地区瑶族的盘王舞。民国时期,朝鲜族的刀舞等等都有上述的特点。民族舞蹈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述,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以健身及竞技取胜为侧重,形成现在这种有分有合、以分为主的状况,即民族舞蹈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形态,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形成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
此外,从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需要层次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实践,都是人类愉快、活力和自由的源泉,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目的既具有健身性目的又具有审美性目的,既为了满足身体本身的需要,也为了满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对身体活动的多目标追求将逐渐成为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这种“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融合形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将共同构成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服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共同体现各少数民族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常常在佳节吉日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来寄托美好心愿,表达欢娱的心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又因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生活习俗、审美心理等,形成了各具风采的民族节日盛装。这些民族盛装被广泛应用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它们在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乃至整体着装风格上,既涵盖了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样式,又荟萃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因而具备了各少数民族服饰最直观的民族形象表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演变出全方位、多层面的形式,反映出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动作也无限变幻,难度高超。此时的民族服饰为了配合视觉效果,必须将少数民族盛装原生的装饰、佩戴及穿着体系打散、解构其中最具少数民族服饰风采的元素,诸如款型、饰品、图案纹样等,作为少数民族形象的象征,被有选择地用于或重新组构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的设计中,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变得艺术化。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设计的少数民族盛装,因其涵盖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式样,深受群众的喜爱,因而许多优秀项目经过多次的精选、提炼,世代传播,魅力无穷。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每个少数民族拥有不同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游戏,而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别有不同的民族体育器具。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相互依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演和比赛与民族器具的使用密不可分。民族体育器具在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纳西族武术“东巴跳”,是纳西族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集中了纳西族有代表性的传统武功。纳西族每当祭风、祭神、消灾、除秽、开丧、走荐、求寿等七种道场,都要举行盛大的“东巴跳”。典礼时,人们头戴五色飘带佛冠或鸡冠帽,身披龙凤小旗,腰系黑红彩带,穿着各种彩色法衣或兽皮服饰,手执刀、剑、弓、弩、叉、矛、盾等武器,以及板铃、手鼓、大鼓、铜擦、铜锣、海螺、楞锤、魔样等民族器具进行演练。如果没有民族器具作为道具,“东巴跳”就不可能表达出应有的感彩。因此,民族器具在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民族器具的认识。多数人对哈尼族、普米族的“磨秋”和阿昌族的“车秋”没有太大的印象,但是通过各个级别的少数民族竞赛或少数民族项目表演等,人们就会认识到,“磨秋”是“打磨秋”运动的器材。“车秋”是阿昌族的“车秋”运动项目的器材,“车秋”形状略似纺车,有四根木柱分立两边作为支架,中间横担着秋辊,左右各用两根木柱交叉的镶在秋辊上,类似车的辐条,在顶端左右相连,挂着秋千绳。每架“车秋”可同时坐4人或8人,节日期间,阿昌族青年都身着节日服装,悠荡秋千,尽情娱乐。
参考文献:
[1]杨津津,张雁飞.试析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与传统体育的共同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2,(3).
[2]林惠芬.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舞蹈[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3).
篇2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新疆因地理位置和民族特色更应该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做出贡献。文章通过大量的文献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新疆高校学校体育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校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6.000
前言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共有55个少数民族,新疆世居民族共有13个民族,分别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达斡尔族,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一个地区对少数民族的发展及文化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些文化主要包括习俗、节日、服饰、传统体育等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主要以身体形态为主要表现形式,这种以形体活动为表现形式的文化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而不断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促进社会团结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新疆这种民族成分杂多的地区更显重要。同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各个民族的了解,还可以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1.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的意义
新疆是一个民族多元化的地区,存在着各个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如麦西来普,达瓦孜,姑娘追等等的传统体育项目。而这些项目都是该民族的文化象征与历史文明。新疆作为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民族种类多等特点对于人们意识唤醒具有深远意义,这种唤醒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群众的配合,学校体育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建设更是不可缺少的。当代大学生是国家以后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唤醒他们的民族意识对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对于新疆而言,新疆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既保护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使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得以认识和熟知,更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了学校体育的经费及设备匮乏的局面,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安定也有着重要意义。
2.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新疆高校的意义
2.1新疆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匮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教学应主要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不仅代表了每个民族的民族风格,还凸显出了地域特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特有的体育项目于当时的文化,艺术相结合,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善于挖掘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资源,而这些体育资源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使之发扬光大。新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少数民族人口多于汉族人口,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得知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疆总人口的59.9%。然而新疆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却较为匮乏,这就导致新疆很多偏远地方尤其是少数民族居住地方体育人才的缺少,体育资源的浪费,体育器材的缺失,从而一定程度上的导致了新疆少数民族体质下降,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2.2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特色
新疆处于我国的西北,这里山地众多,草原广袤,所以这里居住的少数民族主要以游牧生活为主,这就创造了新有的民族特色和运动方式。在新疆部分地区主要进行赛马、叼羊、马球等少数传统体育项目,如:伊犁地区,在新疆也有传承已久的冰雪项目,如滑雪,滑冰等,如阿勒泰地区,然而如何让这些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高校却是我们现在应该考虑的问题,如:如何解决场地器械匮乏,如何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高校创造条件等问题。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将维吾尔族的舞蹈麦西来普演化改善从而加入到了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到了该舞蹈的动作,也初步的了解到了维吾尔族的日常生活及风俗习惯。
2.3民族传统体育的知识储备
自1992年开始,我国所颁布的教学大纲中都对民族传统体育做了专门的说明,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但是新疆少数民族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和新疆当地出版的教课书翻译而来,然而在这些教材中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要求几乎没有提及,这就使得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从在很大的困难。从《新疆通志·体育》以及《新疆民族体育》中了解到,新疆民族传统体育共收录和整理278项,有很多体育项目是简单可操作的,容易进入学校教学。从以上的材料中我们得知新疆民族传统体育的知识储备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3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3.1社会流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随着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进入到市场经济,户籍制的制约因素逐渐淡化,人们的流动也越来越频繁,但是大多数人都选择向上流动,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这在新疆也是普遍存在的,许多了解和熟练掌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人从农村迁移至城市,但是城市中建筑拥挤,交通便利等因素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要求(场地,设施,器械)具有限制性作用。所以就导致了人们逐渐的淡忘了许多项目的技能,从而使之淡化出了人们的生活。而在农村很多少数民族还是以游牧及务农为生,由于农村场地宽阔,赛马随处可见,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以游牧为生的民族还在延续以前的生活方式,对于该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更是熟练,这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延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假设这种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一直持续至大多数人甚至是所有人,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单一化,传统的民族活动方式慢慢淡化出人们的生活,那么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活动和民族文化将有谁来传承和发展。这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将具有致命的影响。
3.2场地器械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现今体育场馆的建设与投资多以现代体育场馆为主,如篮球场,足球场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场地的建设寥寥无几,然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某些运动项目对场地器械的需求还是十分必要的,如赛马、叼羊、姑娘追等项目,由于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城市建设的风格,建筑物的拥挤等因素,这些传统运动项目在城市间的开展具有很大的困难。如果只在农村或者长期具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的地方进行这些体育项目的锻炼,那么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和传承也是具有局限性的。所以对于这些对场地器材需求较大的体育项目如何在城市中进行开展,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创新等等。
3.3学校自身因素
现在大部分学校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测试主要是以现代体育的考试成绩为标准,如男生跑1000米,女生跑800米以及立定跳远等项目的成绩。并且体育课没有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所介绍和开展,所以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为了体育课考试能够及格而去专门去进行考试项目的锻炼,而其他体育项目则不与关心,尤其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认识的缺乏,使之更加淡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完成体育课的考试也投入到课堂上所教项目的训练和学习,这大大的刺激和影响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教学的步伐。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教学不仅可以能够让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学生充分的了解新疆当地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和产生的背景,还能够增加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安定,增强民族团结的理念。但是在其进入高校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如教材的缺失,资金的匮乏,人才的缺乏等。所以这就需要政府和学校进行调节,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这种困难,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减轻负担。也需要从事体育的人才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提出宝贵意见,如教材的编写,项目的创新,项目的改造等等。从而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2建议
4.2.1新疆高校应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来大胆进行科研,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建设更加健全从而更好的为高校学生服务
4.2.2新疆高校应加快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更好的去服务社会,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弘扬和发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4.2.3新疆高校应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使当地群众能够更加了解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性。
4.2.4新疆高校应积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其中,对于了解少数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8.
[2]《新疆通志·体育志》编撰委员会.新疆通志·体育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3]李天白.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2).
[4]李政,唐君玲.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探析.搏击·武术科学,2006(9).
[5]朱忠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问题和对策.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6).
篇3
摘 要 我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发明创造了许多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民间体育活动,这些民间活动从不同角度反映着我国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的特征。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现方式,它的健身、娱乐、教育、经济、社交和竞技等多项功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设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深当代中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有促进身心健康成长的作用。
关键词 民族 传统体育 教学
一、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开展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民族文化及传统体育项目在当地已濒临失传,面临这一局面,民族地区的学校应自觉地担负起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以民族体育活动为突破口,把那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理出来并组织开展推广普及。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各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体育文化已融入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中,体现在民族的生活行为中。民族体育能让学生学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的养生健身方式等丰富的知识,既能有效地增进人体健康,同时又能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对学生的体能和智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在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体育的可行性建议
通过教学实验,将民族体育引入学校体育中是必要而可行的。因此,笔者就如何将民族体育运用到学校体育当中提出以下几点可行性建议:第一,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实质性的支持,制定相应政策法规使民族体育能在学校体育中广泛开展。第二,民族体育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循着形式优美、内容健康、具有一定竞技性、高趣味性、易操作和扩大参与面等方向进行创新,便于构建学生学习和接受的体育教学体系。第三,竞技体育与民族体育兼容于体育教学。第四,增设民族传统体育的校本课程。将民族体育项目与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打造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特色。
三、民族体育对学校体育教学的作用
民族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内容丰富多彩,集健身、娱乐和教育性为一体,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观赏性,以及强健体魄和娱乐身心的作用。民族体育在为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的同时,也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民族地区学校传承与发展民族体育的思考
为了弘扬民族体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使民族体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发展道路,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及增强各民族间的团结,从而使体育教学内容更丰富,各中小学校特别是民族地区学校应该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把更多具有创新的民族体育教学内容纳入课堂。
民族体育项目有着诸多优点,许多特质都符合我国学校体育现状对课程与教学的要求,然而由于地域性和传统文化的限制,要让每一所学校及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去却是不太现实的。那么要发展民族体育运动就只有在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学校先开展起来,依托学校使更多的人对民族体育项目的强身健体及娱乐身心的作用具有更多的认识,从而参与到民族体育项目中去并加以普遍地推广,使民族体育得到传承与发展。那么,怎样才能让民族体育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呢?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寻求到正确的传承和发展途径,而学校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所能发挥的潜力是不容忽视的,学校体育在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中应该担当起最主要的角色。如果将学校教育的传承功能进行合理的开发,将民族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不仅是对学校体育内容的补充和发展,而且能极大地丰富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对学校体育的课程改革和民族体育的系统传承起到很好的互动作用。
(二)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依托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学校先开展起来,让民族项目所占的比例逐步扩大,并在扩大影响后逐渐推广,还可以让少数民族学生来带动民族体育运动的发展。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生活在民族文化浓郁的社会环境中,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耳闻目睹,都曾身体力行地参与各种方式的民族体育活动,对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中,在校园课余、闲暇、聚会等活动中他们会自发地、尽情地、欢乐地举行传统体育活动以抒发感情、交流信息、愉悦身心。
(三)少数民族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广泛,具有极强的思想性、教育性、竞技性、娱乐性、观赏性、健身性等价值以及鲜明的民族特点。
在民族地区,很多民族体育的项目都根植于少数民族文化土壤,群众基础广泛,易于推广普及,加上很多项目的开展不受场地器材限制,可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方便易行、轻松有趣地开展,且参与性强,竞技性弱,既有很高的娱乐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并能逐步与现代体育相结合。这不仅给教学增添了活力,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并能使少数民族体育得到系统的传承与进一步的规范发展。
(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如果作为课程内容进入学校体育,首先,要注重选择一些教育性、健身性、审美性、竞技性较强的项目作为教材内容。
篇4
1 设定对话模式及案例
设定6个不同的对话模式,对患者进行渐进性的了解,这6个问题包括:1.问患者来医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患者将会怎么样?3.怎样改善患者目前的病情??4.怎样来了解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呢?5.患者将要怎么办?6.家属将要怎么办?我们就以新诊断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查房为例。在采集病史、查体、汇总辅助检查结果后,总结性的按渐进性沟通方式对患者说:
1.1 回答第1个问题。(问患者来医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了解患者病史及检查情况,分析病情:您的病情,我们已有了初步的诊断。您目前虽然没有乏力、纳差、肝区不适等典型的肝炎的症状,但根据最近1年以来查2次乙肝六项呈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核心抗体IgM阴性(即所谓的小三阳),乙肝病毒DNA高于7log,肝功能检查ALT大于正常值,但未高于两倍以上,可考虑诊断为乙型病毒性肝炎。虽然您过去未曾化验肝功和乙肝六项,30多岁体检时才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指标阳性,但是您母亲、姐姐和弟弟都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据此可确诊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能是母婴传播所致。
1.2 回答第2个问题。(那么得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您会怎么样呢?)限于目前全世界医疗水平,母婴传播的乙型病毒性肝炎还不能根治。您目前的病情是肝功异常、病毒在高水平复制,它带来的危害主要体现在损害自身肝脏,也可发展成肝硬化、肝癌,也就是说您的肝功ALT控制不好、乙肝病毒DNA不能转阴、E抗原不能转阴,将来有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如不注意休息、长期疲劳、低蛋白饮食等,病情会很快发展,严重时发展成重症肝炎、肝衰竭、肝肾综合征等等。
1.3 回答第3个问题。(怎样改善患者目前的病情?我们(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和医师)准备做什么?)作为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和医师,我们会根据您上述化验检查结果,完善相关检查,用一些保肝、提高免疫的药物,及时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并及时进行病毒性肝炎并发症相关检查指导您如何通过饮食提高免疫以及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安排您定期复诊。(具体饮食、体育锻炼、治疗用药及抗病毒治疗方案等略)。
1.4 回答第4个问题。(怎样来了解您病情发展情况呢?)我们会建议您定期监测肝功ALT、乙肝病毒DNA、乙肝六项和腹部B超等相应的检查,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1.5 回答第5个问题。(患者将要怎么办?)我们的治疗也需要您的积极配合。请您注意食用适量的优质蛋白饮食,适当体育锻炼,按时吃药、打针,定期复诊监测肝功ALT、乙肝病毒DNA、乙肝六项和腹部B超等相应的检查,争取更快更好的控制病毒复制,使ALP恢复正常,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1.6 回答第6个问题。(家属将要怎么办?)家属应配合医师监督患者服药、打针等治疗,必要时适当的护理患者,给予日常生活上的关爱与帮助。开导病人不要有精神负担,以平稳、愉快的心态面对疾病、治疗疾病。
2 教学实施
采用模拟示范的教学方法:带教老师示范1次,实习医师小组间分别模拟1次,再由带教老师带实习医师正式接待一位新患者,评价反馈、重复提高。
3 教学效果
通过这种渐进性对话方式,进行边示范边学,即时反馈、重复提高,大概在3-4次接诊患者之后,约1周左右,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即可熟练掌握这种方式的语言沟通。通过这样的训练,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可与患者形成较流畅的语言沟通,沟通内容比较有条理、有层次,能够较好地将临床诊断及治疗信息传输给患者,并取得患者较好的依从和配合。被带教的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的自我评价均认为与患者语言沟通较以往明显改善。
4 应注意以下问题
4.1 带教老师应给予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足够的尊重,在称呼上应当把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称为医生,特别是在给病人介绍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时更应这样,使学生有名正言顺的感觉,能够以一个医生的角色来面对病人。也可取得患者的信任,禁止称呼小王、小李等。信任是医患沟通的基石。
4.2 带教老师应肯定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的成绩,及时给予鼓励,及时指出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在与患者语言沟通中的不足之处,评价以赞扬和鼓励为主,这样会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指出错误与不足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用描述性语言,而不是打击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的积极性。比如:你如果这么说,患者可能更容易接受。
4.3 对于医学基本功弱的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带教老师要尽量在场,以免患者提出一些问题,而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答不出,或者答得不准确,而影响医患关系或使患者有情绪。
4.4 要教会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比较谨慎地表达意思,包括:可能、不除外、不支持、不符合、基本上等词语的正确使用。教会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尽量避免使用太绝对的语言,如:肯定、绝对、不可能等。
4.5 对某种疾病的解释不肯定、或诊断不明时、或疾病恶化时,应由带教医师对病人及家属进行解释,以避免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的解释出现歧义,导致病人或病人家属不信任或疑虑。
篇5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平面设计;应用
一、云南少数民族常用的传统图案的分类
有着辉煌历史和卓越成就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其色彩艳丽,纹样种类丰富,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理解。按照形态可以把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几何图形有规律的排列组合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多以单独和连续的几何图形纹样构成,这使得图案具有了多样统一、对比调和、平衡对称的特点,将其运用装饰中会显现出线条舒畅、色泽单纯、明亮和谐的效果。几何图形看似简单,但图案排列并不随意,有平衡增叠图案、中心对称图案、轴对称图案以及放射型图案等,图案组合后都蕴含着自己独特的民族语义。例如拉祜族以犬为本族图腾,所以拉祜族的民族服饰上都有着大大小小的犬齿形状图案。
2、动植物图案
云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它孕育出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当地居民将其汇入到服装、饰品等日常生活中,突显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动植物图案不仅有着图腾保佑平安幸福的意思,同时还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如苗族人图案很多都带有着蝴蝶的元素,只因苗族认为蝴蝶是自己的祖先,可以为他们带来好运;马缨花代表的是纯洁的爱情、勇敢的精神,所以彝族姑娘装饰上都有着马缨花的图案,以表达自己追求的爱情和具备的品质。
3、各民族的图腾崇拜
许多生物在云南会被少数民族当作图腾来供奉,他们认为供奉这些生物会给族人带来好运,是世间一切美丽和幸福的化身。如哈尼族每年都会对“龙树”进行祭祀,希望以后可以风调雨顺。虎是彝族的图腾象征,在日常的装饰图案中常出虎的纹样,彝族人会在围腰的头上绣上白底的虎口,而两边都会绣有两个虎爪,中间则会加配上马缨花或马缨花簇拥的虎头。而相对于彝族来说苗族和瑶族的图腾则更富传奇色彩,是一只五彩斑斓的龙犬,瑶族人和大多苗族人在他们领边袖口、裤沿和胸襟两侧都会绣上五彩斑斓的花纹图样。
二、云南少数民族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符号意义在云南少数民族图案中体现的淋淋尽致,它是整个民族艺术、民族性格、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文化的载体。少数民族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可以充分的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工艺文化。极强的地域性和本土性是云南民族艺术的特有的本质,所以说云南少数民族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具有非常强的使用性和可塑性。目前中国的平面设计在少数民族传统图案运用上还不够完善,多为盲目堆砌、罗列,生搬硬套地拆分重组,结果变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的形式主义,这种设计最多算是披上民族文化外衣的虚壳。因此,我们应急需对少数民族传统图案进行现代境域下设计语言的新诠释,这样才能适应于现代审美的需要。
1、对题材的直接运用
云南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根基深厚,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和图腾崇拜等等在漫长岁月的流逝下慢慢转化为代表其意义的图案。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题材的保留是本土化语言的体现,对于图形设计的传播与接受也容易达成认识上的沟通。那么在对云南少数民族图形的继承和发扬中,我们可以取用云南本土的传统题材直接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2、对造型的直接运用
云南少数民族图形符号所反映的是云南地域民俗文化风貌变迁,是云南劳动人民传统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的表现,历经混居文化的洗礼,是云南各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图案造型优美,风格独特。对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所能传承下来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图形元素,其中不凡有造型简洁、线条优美、寓意吉祥、便于加工的图形可以直接使用。
3、解构的间接运用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图案资源丰富,有的图案具有原始风格,简洁大气,用极少的图案勾画出极富内涵的图案,这种图案极具随意性,在创作时往往都是根据创作者当时的心境,随心勾勒图案并进行组合而得来的;有的图案则复杂多样,元素众多,这种图案极具严谨性,整幅图案在创作时都需要精密的排列。对于这两种图案我们应该取其所长进行重构,组合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图案。这也提醒我们应该吸收、消化传统图形的精髓,用现代的视觉语言重新勾勒出新的图形运用到设计当中。
4、对云南少数民族图案其意境的运用
云南少数民族图案体现了云南各个民族的、民风民俗、生活禁忌等各方面的思想文化,这在民居的日常建筑、木雕、织锦、服饰及剪纸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对于其图形意境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在设计中更好的运用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元素,为作品选取最为合适的图形。如苗族服饰图案真实地反映苗族先民迁徒历史和文化变迁过程,这些象征着族群迁徒史的图形符号在苗族图形艺术上蒙上了沧桑的境域色彩。又如傣族人民信仰佛教,在傣族传统图案中都与佛教有关,说明傣族的图形艺术是服务于佛教所产生,佛教色彩即是傣族图形的艺术境域。
三、少数民族图案应用研究的现实意义
篇6
>>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保护与传承 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探析 多元推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 西南山地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传承发展与保护分析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媒介 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与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 论渝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文化变迁与保护 传承传统文化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街道景观更新 论多元视角下高校音乐教育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东北少数民族传统冰雪体育在高等学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传承方式对高师音乐教育的启示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 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舞蹈传承发展的路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途径思考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本化教育传承的意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242-245.
[4]合肥工业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合编.测量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汝军红.历史建筑保护导则与保护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7:159-167.
[6]李先逵.干栏式苗居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9-71,109.
篇7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法律保护
一、少数民族音乐作品概述
吕骥先生曾经说:"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离开了55个少数民族的音乐,中国的音乐文化就大为失色。"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份。我国56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均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表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早在约五千年前,由黄河和长江等大河流域汇成的华夏音乐文化,便体现出多元起源和混合发展的态势,不断吸收周边少数民族音乐的精粹。同时,它又不断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互相渗透融合,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音乐。①
我国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民族音乐文化,有着品种纷繁的音乐体裁。和汉族一样,各少数民族的音乐从表演形式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民间说唱艺术、民间戏曲音乐。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同时也使其不可避免地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尤其是商业的冲击,导致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新的破坏和生存危机。应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正确引导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紧跟时代的节拍,突破自我封闭,拓宽发展空间,借鉴、吸收现代文化的多元形式,使其焕发出新的更强大的生命力。这些,都要求我们从法律层面保护少数民族音乐。
二、少数民族音乐作品的权利归属
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主要应该落实到保护少数民族音乐作品中,而要实现对少数民族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必须先确定其权利归属。
少数民族音乐作品属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范畴。国内外学者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权利归属的类型有国家、个人、群体(社区、社群或民族)等。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创作作品的人是作者""作者享有著作权"。但对于民间文化艺术作品,《著作权法》指出"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但至今仍未出台相关规定。依现代著作权理论,个人(自然人)是著作权人的最佳形式,在谈一般作品归属时,若有创作作品的自然人,非法定的其他情形一般将权利归属于他。然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征就是创作者总体明确、个体不明,因此不可能将其权利归属于个人。为了符合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征和性质,应将其权利归属于创作者。对于创作者,可以扩大范围:立法上既然不可能确定某个个体,那么总认定某个总体范围。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权利应归属于创作该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社区居民全体或民族。②
作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之一的少数民族音乐作品,如果可以确定创作它的个体,那么其权利应该归属于该个体;如果只能总体认定某个范围,那么其权利应该归属于创作它的民族。
三、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法律保护的对策
以法律的手段保护少数民族音乐,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由哪些法律发挥作用上。笔者认为,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应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著作权法》和《专利法》来实现综合保护。③
1、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保护少数民族音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属于传统口头文学组成部分的语言; (二) 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和曲艺;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 五) 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音乐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视野下, 少数民族音乐及与之对应的物质载体都应归为该法所保护的对象内容而受其调整。
2、通过《著作权法》保护少数民族音乐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 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具体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作品、戏剧作品、曲艺作品、舞蹈作品、杂技艺术作品、美术作品、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图形作品、模型作品等十三类。在《著作权法》视野下,少数民族音乐应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和音乐作品的两个方向上加以保护。鉴于现时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保护无可操作性, 应着重在音乐作品的方向上保护。
3、通过《专利法》保护少数民族音乐
专利的保护对象是发明创造。关于发明创造的范围, 各国因其国情不同有各种规定。《专利法》第二条规定: "本法所称的发明创造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法》应该着重保护演奏少数民族音乐的各种乐器等发明创造,以实现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
注释:
[1]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J].艺术探索,1998,(1).
[2]王小龙,孙琦程,吴桐.试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权利归属[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2).
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民族传统音乐;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96-01
自古以来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来众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其浓郁的民族韵味早已形成特有的艺术魅力。近年来随着文化多样性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音乐教育中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递显得至关重要。
一、新时期民族传统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新时期倡导文化的多元共生,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价值备受重视。多元文化共存是社会文化繁荣的基础,因此,民族传统音乐也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理应包含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递,不同的民族地域孕育出特有的风土人情,其音乐作品别具一格,具有强大的艺术吸引力,音乐课堂中缺少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显然是不完整的。同时,民族传统音乐的融入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传递的关系
将民族传统音乐融入高校课堂,对学生开展系统化的专业教育,是传递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样,民族传统音乐因其内容广博,内涵深刻,对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也是一种契机。
(一)高校音乐教育是民族传统文化传递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是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传递的重要途径,这是两者之间关系尤为本质的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近年来民族原生态音乐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而高校的音乐教育通过划分不同的专业,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可以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递培育更多专业人才,当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从事与之相关的音乐事业,还可继续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递。
(二)民族传统文化传递是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契机。当今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际,音乐教育在促进民族文化传递的同时,民族传统音乐也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众多,民族传统音乐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多样性特征,是音乐教育中丰富而宝贵的资源。特别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倡导下,高校音乐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广泛接触音乐资源,增强审美意识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尤为重要。将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融入课堂之中,可以起到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的作用,是高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求所在。学生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熏陶,对自身的艺术修养提升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少数民族地区的对歌,民族音乐与舞蹈的融合,无疑都是音乐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方向。
三、音乐教育中民族传统文化传递的实现策略
民族传统音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资源支持,同时高校还应深入开展互动与实践活动,搭建民族传统文化传递的坚实载体。
(一)丰富音乐教育资源。民族传统音乐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新时期高校应当广泛挖掘民族传统音乐资源,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民族音乐文化所蕴含的真情实感,拓宽音乐视野。为此,高校应开发系统的音乐课程,在保持民族传统音乐原汁原味的同时,更加重视其与当代音乐的有机契合。教师是音乐教育的实践主体,所以必须加强对民族传统音乐资源的涉猎和学习,汲取其中的文化精髓,创新教学模式。高校也应积极搭建教师深造学习的平台,支持教师开展田野调查,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二)开展多元化的互动活动。通过音乐专业教育实现对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递,在形式上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弹奏、歌唱练习,单一的教育方式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容易使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缩水”。而多元化的互动活动则能够为学生开辟广阔的空间。演奏、歌唱、舞蹈是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表达的不同形式,同时也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开发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如对传统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交流,将声乐作品配合舞蹈进行诠释,引入少数民族的对歌活动等等,从中培养学生的民族热情。
(三)广泛深入到社会实践当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递是与实践紧密关联的,实践活动是民族传统文化传递的载体。而且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起源来看,民族音乐本身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写照,是来源于实践的文化结晶,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也是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递的必然规律。正是人们辛勤的劳动与幸福的歌唱才造就了民族音乐所特有的价值,这是民族音乐生命的本源。因而高校音乐教学中应当开展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协同创新;少数民族;知识产权;路径
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15)12-0022-04
作者简介:高敏(1965-),女,云南人,重庆邮电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专利法
协同创新全面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主体的核心作用,同时与相关部门、非营利性组织、金融机构等主体开展协同效能,实现技术创新、技术创造,出现系统性叠加非线性效用。注重协同创新,几大主体间组成战略联盟,构建多方联合系统工程,也能科学利用资源,提升发展的水平。少数民族地区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资源,但是由于历史、社会、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滞后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出现了侵权,比如贵州苗族传统服饰,是使用传统手工纺织、刺绣、染色并配有古老的银饰工艺品传统民族服饰,展现了苗族的悠久的服饰文化,但是一些不法企业采用化纤、棉、人造丝等代替传统苗族服饰布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族服饰来讲,这明显是侵权,不利于苗族服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1]因此,在协同创新背景下,做好少数民族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一、协同创新下亟需做好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知识产权是奠定协同创新的基础,是评价协同创新实效性的科学指标。全面认清当前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全面落实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保护、使用及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对进一步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能全面激发协同创新各大主体积极性。协同创新的各大主体在法律的保障下,从智力成果的发明中获取利益,并在知识产权实际交易中,获得经济效益,将知识产权进行长期投资,便于更好计划今后的经济活动。[2]比如,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李剑重视回族剪纸的产业化发展,研发出“剪纸贺卡”、“剪纸挂历”、“丝绸剪纸”等一系列产品,采取“企业+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已呈现出产业化发展趋势,建立了设计、营销的团队,逐步与市场进行对接,每年能获得几十万元的经济利润。这与宁夏自治区相关部门颁布《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是分不开的,作为地方性法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强调协同创新下,延伸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的范围,推动少数民族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协同创新下做好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全方位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二、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现实困境
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是以少数民族群众创造性所建立的呈现出民族特点的“知识产权”,展现出明显的传承性与群体性,正因如此,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存在以下困难:
(一)难界定权利主体
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地域性,和知识产权法上界定的直接保护产品或作品,一般认定为民族的整体创作,这导致难以确定权利主体。在少数民族创造的个人性、集体性上的差异明显,这同知识产权法中规定的创建于创造者、个体或发明者为知识产权权利主体保护的起点存在不一致的地方。知识产权作为权利是支持并鼓励具有创造性的成果,但是少数民族文化知识源自积累与传承,是在经过长期的演绎之后才能一直流传到现代,成为特有的文化类型。但是只是针对文化的形式来讲,每次的积累或者传承都能使传统出现新变,都不能称之为是新的发明创造。[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都难以成为完全独立拥有者,也就不能成为权利主体。比如,靖州苗族歌鼟、花瑶手工挑花、侗乡织锦等,这些都是某一民族文化艺术的表征,难以确定苗族歌鼟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
(二)难获现代知识产权立法保护
一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历经长期积累形成的,这也表明少数民族文化从实践层面来讲,有可能划归到“公有领域”知识范畴内,不能给予少数民族知识产权作品保护的具体要求,但开展专利法方面的保护也并不是最有利、科学的保护模式。这主要因为全面考虑到专利权需要对技术方案加以公开,但是比如苗族医药,其智力成果缺少技术文字方面的介绍,并且在传承方式上也存在保密性,不能直接进行对外公开。同时,在专利保护设定上,有期限要求,和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在传承方面的历史延续性相左。[3]
(三)存在失传风险
一般来讲,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在传播方式上主要还是采取口传心授的方式,这一时代传承的模式受到信息传播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干扰,存在失传的风险。比如瑶族瑶绣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瑶绣所需要的图案是世代瑶族群众口耳相传,才得以保存下来的,瑶绣见证了瑶族文明史,但是与瑶族刺绣相关的织锦、布匹染制等工艺也在失传,这样围绕瑶绣技艺的失传,势必会对瑶绣形成致命的打击。还应看到,少数民族群体是整个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得不承受社会发展的洗礼,尤其是对年青一代的少数民族青少年来讲,在与现代科技文化接触越广,其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认知就会下降,这对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传承与知识产权的保护来讲都是不利的。
三、协同创新对提升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的效能建设
(一)协同创新中制约各主体知识产权效能建设的瓶颈
1.企业新成果推广的束缚
考虑到在协同创新下的人员都是源自不同单位,在利益的实际需要上难免会存在一些差距,企业更看重的是少数民族传统知识所获得经济效益,为了能保持高额经济效益,并不愿意同行企业加入到协同创新体制下,这样研究出最新的少数民族传统知识方面的新成果也难以进行有效推广。[4]
2.高校及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的认定与转化
高校在开展科研过程中,更关注的是基础研究,通过科研探索最新的前瞻性的东西,在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与考核体系相衔接,侧重科研成果鉴定、学术论文的发表,但是并不关注专利的申请,以及产业化发展,这对协同创新来讲是不利的。同时,对广大科研机构来讲,一些科研机构已经实现了改制,实行企业运作模式,在经过改制后的企业要开展科学研究,同时,也无形中和企业形成竞争关系,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不利于将少数民族传统知识方面的科研成果实现对接,这样也不利于协同创新。科研机构在申请专利时,往往考虑到市场前景的问题,但是当其发现在获得市场的认可后,再去申请专利,这样就存在一定滞后性,导致专利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处于劣势状态。[5]
(二)协同创新下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效能提升思路
1.建立针对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
首先,将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划入民法体系内,在新颁布《民法典》中需要设定明确的法律规定。进一步明确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的内涵、权利自身的特点、权利主体的界定以及权利与义务、知识产权保护的时限等,同时,还要在《刑法》上对故意侵犯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做出明确的处罚规定。其次,依托当前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建立与之相吻合的传统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尤其是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体系,进一步明确关涉到的法律关系,做出明确的规定。一是在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创建保护法基础上,对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权利主体进行界定;针对公权力主体在法律知识产权保护的范畴内,所拥有的职责与权利;保证少数民族参与针对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保护产生影响的重大决策;在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在受到侵害时,能根据实际,选取科学的救济举措;由于公共利益实际需要等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产生重大影响,需要给予必要的救助措施。二是对涉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产权开展分类保护。对文化艺术方面的作品参照著作权法制定特别法进行保护,而针对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客体,也就是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需要限定其使用范围,但是不能涵盖仪式、习俗、信仰与技艺(口头传承的文学作品除外),同时,对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中医药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也要将其诊治方法、做法、药物种类等都纳入到知识产权保护的范畴内,结合现已颁布的知识产权法,对现有的取得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的保护的中药品种、商业机密等开展保护。[6]三是针对不同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制定地方性法规,在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过程中,需要从当地的具体条件出发,并充分考虑当地的人口分布、地理特点、民俗风情等,制定科学立法目标,明确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知识产权受法律课保护,进而能直接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事业的发展。
2.相关部门在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保护中发挥引导效能
一是组织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学者、专家对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开展全面调研,并掌握知识的存量,将具有重要价值的进行抢救性保护,尤其是对口头传承的,要采用音频、视频的方式保存下来,成为有形文化。二是对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传承人给予必要的物质、精神上的支持,鼓励其更好进行传承。三是做好开发性保护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科学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心,在发展中实现保护,在保护中获得发展。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含有丰富的经济秀奥义,相关部门需要采取支持、鼓励与引导,将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实行开发性保护,采用商业运作模式,更好推动民间的自觉保护,建立民俗园。在进行开发前,相关部门要对开发性保护方案请专家进行全面论证,确保其完整性,全面认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在开展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到整体推进,并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四是对侵权行为实施救济权。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部门应做好侵权行为的救济工作,通过法律手段,不仅要求实现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比如《乌苏里船歌》作为展示东北赫哲族生活的民歌,但在2001年出现著作权纠纷案,经法院宣判当地的民族地区相关部门对该作品有权利主体地位。
3.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构建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与知识共享机制
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在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开展协同创新中,企业发挥构建内生性动力机制,在开展协同创新中,掌握少数民族传统知识转移的技术特点,并掌握转移规律,能从技术运用的立场,展示技术方面的需求。企业同时也要与科研院所、高校一起进行科研攻关,全面掌握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成果,深度了解哪些成果能向产业化发展,并通过知识产权保护,获得更高的经济利润。[7]经过协同创新后,企业在掌握先进技术成果后,既要申请专利,还要从发展的长远考虑,在国外也要申请专利,占领制高点,科学规避在知识产权方面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高校和相关的科研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积极鼓励具有高水平的原始性创新,全面支持基础性研究、应用型基础性研究,这是着力推进协同创新的力量。在高校、科研机构中能产生诸多科研成果,这就构建了知识产权的空间,并且存在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高校与科研机构所掌握的科研成果,在企业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呈现出较好的经济效益,这才是完整的创新过程。高校与科研机构,需要从长远发展的视角来考虑,充分利用好知识产权方面的制度、利益分配机制,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通过协同创新,科学转化技术成果,让各个不同主体在开展协同创新的过程中,能获得益处。
其次,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应构建协同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共享机制。协同创新中的科研成果惠及千家万户、相关产业,所以,如果对不同主体的成果分开计算其经济效益,这样就显得不对等,特别是一些公益性的科研成果,虽然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但是其需要经过较长的周期,并且高校与科研机构也不能从中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8]相关部门与企业需要全面认清楚知识创造的多元化路径,全面认清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将科研人员个体贡献和利益分配、资源配置等相衔接。在协同创新中,高校也要全面发挥相关参与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发展初期,因为彼此之间的协同创新有一个磨合期,各方对短期利益较为关注,这时候注意采用物质激励方式,[9]更容易被各方所接受,伴随信任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以及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可以采取入股的方式,创新效益分配模式,让各参与主体能切实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10]
总之,协同创新下做好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能全面推动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的范围的延伸,推动少数民族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但是也应看到,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难界定权利主体、难获现代知识产权立法保护和存在失传风险的现实困境,所以,协同创新对提升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的效能建设,既要协同创新中制约各主体知识产权效能建设的瓶颈,也要在协同创新下要提升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效能,不仅建立针对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时,相关部门在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保护中发挥引导效能,最后,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构建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与知识共享机制,最终全面提升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工作保护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武军,翟艳红.协同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2):132~133.
[2]严永和.现行专利法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保护———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在先技术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6,(6):6~11.
[3]蒋慧.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完善[J].社会科学家,2014,(12):105~109.
[4]郑颖捷,王瑞龙.论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法保护[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49~53.
[5]吾守尔.论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保护[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98~105.
[6]李玉璧,周永梅.协同创新战略中的知识产权共享及利益分配研究[J].开发研究,2013,(4):144~148.
[7]李易.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J].法制与经济,2014,(18):48~50.
[8]赵庆.云南省普洱市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调研报告[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9]夏劲钢.论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产权保护与制度构建[J].贵州民族研究,2013,(4):1~4.
篇10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实践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民族体育文化绚烂多姿,就已发掘出的传统运动项目多达上千项。它们的存在体现着文化的多样性,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很大的传承价值。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许多少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经过挖掘与整理焕发出新的活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自1953 年至今,我国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河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运会于2010 年9月在河南省济源市举行,河南大学等五所高校作为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通过特色项目运动队开展训练和体育教学方式进行均取得优异成绩,对这五所高校队员和训练现状的调查有利于更深入认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探索今后高校在体育课中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有其重要价值意义。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参加河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河南省五所高校:河南大学(石锁)、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珍珠球)、洛阳师院(毽球)、黄淮学院(陀螺和板鞋竞速)、南阳师院(蹴球)开展项目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查找相关少数民族运动学术论文文献资料作为支撑材料。
2. 访谈法。通过与河南省五所高校部分队员和教练员交流谈话,了解该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操作方式,为论文撰写前期工作提供部分资料来源。
3. 问卷法。随机通过对参加河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运动员(珍珠球男女队员、陀螺男女队员、板鞋竞速男女队员、毽球和蹴球男女队员等)及各队教练员共 81 人发放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 79 份,有效回收率为 97. 53%。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受到社会及高校欢迎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反映了各民族意识多方面活动的文化财富,与现代体育相辉映,铸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从传统的娱乐及其文化的附生物转变为具有独立特征的体育运动项目。河南省开展常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有很久的训练历史,最早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如开封的东大市石锁,南阳毽球、洛阳回民中学的木球等传统项目。自2008年起先后在全省设置了训练基地、活动站等,河南大学等五所高校被批准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由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作用和功能决定了其发展可引入学校课堂,特别是高校体育课堂。五所高校除了长期开展选拔少数民族学生开展集中训练以外,也都在尝试将基地的特色项目设置成高校体育课程。例如黄淮学院在这几年中开展了武术、陀螺、板鞋竞速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并且受到了一定的欢迎。河南大学将石锁列为体育专业武术方向学生一门基本学分课程也取得良好效果,初步完成了增设内容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案的编写工作,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已形成了大众参与和基地训练优秀运动员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大学生对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选项课的认可程度
调查显示,五所高校的运动队队员来自各校不同专业、年级的少数民族学生,学生对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选项课是积极认可的,这也表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高校体育选项课已被大多数同学所接受,学生认识到了民族传统体育选项课的价值所在,总体接受度还是比较高的。调查结果同时也显示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目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丰富程度感到不满意,可以依据喜好选择的余地不大,这要求我们在今后多开设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选项课,让课程内容力争丰富,形式灵活多样多彩。
(三)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与竞技训练水平
2010年9月10日-13日河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高校训练基地所报项目均取得第一名,河南大学石锁队在全国单项比赛也连连夺冠,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珍珠球和合球在全国赛和国际比赛中也获得冠军和优异成绩。通过近几年省民委的指导和部署,高校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经验的积累和竞技水平的提高做出了显著成效,教练水平得到很大提升,竞技能力不断在全国步入前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组织和训练过程中对高校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平台,同时,也是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良好契机。在师资方面,这几所高校不断扩大教师教练队伍,已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方面具有较丰富教学训练、比赛经验。在2010年河南省民委组织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训练技能培训和裁判员学习班,学习班讲授与技能教学由五所高校训练基地承担。这届比赛中石锁(河南大学)、珍珠球(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毽球(洛阳师院)、陀螺、板鞋竞速(黄淮学院)、蹴球(南阳师院)等比赛项目裁判组织工作和裁判长、裁判员均由这几所高校承担和赛前培训学习。逐步形成了技能与裁判工作、教学竞技水平的稳步提高与推广,这对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相当有利的基础和资源。
(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具备的场地器材条件
河南省民委最初从申请训练基地的多所学校和单位中选出这五所高校,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考虑场地以及领导重视程度。学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有较好的条件,包括篮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田径场及其他健身场所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场地是较简单的,如武术、毽球,珍珠球、抢花炮、板鞋竞速和高脚竞速等,只要在现有场地上稍加画线修改就可以用作赛场。毽球在羽毛球场地挂上网就可以二人或更多人同时进行练习;珍珠球在篮球场地稍加画上几条线就可使用;板鞋竞速和高脚竞速在田径场地或室内跑道都可练习。唯有陀螺需要建设场地,黄淮学院训练基地在校领导大力支持下也建设成了中原地区高标准场地一块和辅助场地一块。场地是项目开展的保障,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有序进行首要条件。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及社会功能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世代沿袭下来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文化特质模式。作为一种流行于某个地域的民间文化内容,它产生于特定的民族社会生存空间,体现着民族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反映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不同生活环境、民族特征、生活习惯、宗教祭祀等,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民族性。任何一种传统的体育文化都经历过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它与狩猎、御敌、生产方式等群体、民族的社会生活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群体或民族中的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一种在一定范围内对人们生活具有一定影响的比较普遍的文化现象并形成了对其发展的肯定性心理倾向。(2)传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化而来的,因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3)地域性。它表现为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在传统体育文化领域中各具特色和明显的地域特征。这些传统体育表现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艺术等,也反映出各民族都具有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独特性的强烈自我意识。(4)时代性。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都给予民族传统体育一定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交流融合等社会因素影响,民族体育的演变与发展也印上了时代的烙印,反映出民族体育时展历程。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功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社会功能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健身功能。体育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这是体育最本质的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体育具有健身的功能,健身和增强体质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2) 教育文化传播功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极丰富的思想性、教育性、实效性、趣味性、传播。重视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形成多样的内容和功能,广泛开展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培养人们的体育意识、健身观念,促进他们积极参与身体锻炼活动等大有益处,同时还能起到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弘扬和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随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越来越被社会及高校接受,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结合本校实际教学适当的改进,融入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的需要、时代的任务。少数民族体育进入高校体育课堂有利于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多样化、灵活化和个别化,有利于改善高校体育教材结构体系,使其多元化和乡土化,同时,彰显特色化高校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 方哲红.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67-75.
[2] 徐金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探究[J].武汉体育大学学报,2003(3):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