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6: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业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外资银行;积极效应;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1-0071-05
随着2006年1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在审慎监管的框架下对外资银行实施国民待遇,中国银行业已全面开放,对外资银行运营将不存在更多的区域和顾客限制,银行业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截至2007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1714.63亿美元,比年初增长47%,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4%,其中各项贷款余额951.56亿美元,比年初增长54.7%,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2.5%;负债合计1554.23亿美元,比年初增长45%,占全部金融机构负债合计的2.3%,其中各项存款余额606.63亿美元,比年初增长68.8%,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1%。可以说,外资银行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进一步加大,外资银行已逐步成为中国银行业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已经一年多的历程中,金融界此前探讨过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已经被现实验证,但是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体系究竟会产生如何影响?中资银行乃至中国的金融监管层如何应对这影响?这是实务界、理论界都在热切关注的问题。
一、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现状
(一)经营规模迅速膨胀,网点扩张迅速
截至2007年底,外资银行的总资产由2002年的338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2623.6亿元,增长了3.72倍。在华外资银行总资产在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中的占比也由2002年的1.43%提高到2007年的2.4%(见图1)。由此可见,外资银行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规模迅速膨胀。
外资银行在网点铺设的发展阶段上,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步调一致。截至2007年底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增加到437家,较2002年中国加入WTO第一年的180家增加了257家,增长143%,平均每年新增设近43家营业性机构。截至2007年末,外资法人银行,其中17家已经完成改制开业。在华外资法人银行26家(下设分行及附属机构125家、支行160家);外国银行分行117家(下设支行9家)。在网点扩张的区域选择上,外资银行大都是采取从上海、北京出发,逐渐将业务网点辐射至全国,其中有197家位于上海和北京,占总数的45%。仅有少数银行选择从省会级城市进入,逐渐向其他地区扩张。近年来,外资银行还加快了在中西部、东北地区及农村地区发展的步伐,目前,共设立营业性机构超过30家,占全国外资银行机构总数的10%。[1]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2年-2007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6年-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2007年)等资料整理。
(二)盈利迅速增加,资产质量稳步提高
2007年外资银行的盈利能力与资产质量显著增强(图3)。2007年在华外资银行实现盈利达10.6亿美元,为2002年1.84亿美元的5.7倍,盈利能力明显提高,而其不良资产从2002年的13.73亿美元下降到2007年的3.39亿美元,外资银行的资产质量明显提高,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2]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2年-2007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6年-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2007年)等资料整理。
(三)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股权扩张稳步推进
外资银行在稳步增设网点和机构的同时,还积极参股中资银行,通过股权投资迅速提高他们在中国银行业市场的份额。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主要集中在加入WTO后的近几年;2001年加入WTO后至2005年初,外资开始尝试参股我国中小银行,在此期间外资的商业银行开始成为入股中资银行的主力,股权投资的对象主要是一些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参股的城市商业银行主要集中在大型城市和经济比较富裕的中等城市),投资金额合计达到了190.16亿元人民币。2005年以后,随着中国对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限制的逐步放开,中国大型国有银行改革的稳步推进并陆续进入上市阶段,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
截至2007年末,共有25家中资银行引入33家境外投资者,投资总额212.5亿美元。2007年末有外资银行参股的中国3家国有商业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注:3家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的总股本为9428.38亿股,这14家银行的总股本占中国银行业总股本的比例超过了80%,因此这14家银行的外资股占比情况基本反映了中国银行业的外资股份额。其中外资股在这14家银行总股本持股达1046.14亿股,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1.09%,可以说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的参股程度已经相当大。[3]
(四)业务扩张立足于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业务发展由单一趋向多元化
受网点数量和政策的限制,外资银行很难与中资银行直接在存贷业务等同质化较严重的产品方面进行竞争。因此,外资银行普遍将更多资源用于开展中间业务和金融创新,如衍生品交易、QFII、QDII、个人理财等。2007年外资银行在国内市场加快推出与黄金、石油、股票等重要资产挂钩的创新理财产品,加强个人理财及财富管理的投入,加大对高端客户的争夺。在非利息收入的竞争中,外资银行拥有绝对优势,占总收入比重超过40%,并且业务类型广泛,高附加值的财务顾问、银团贷款服务等占据相当的地位。
随着政策管制的逐步放松,外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有80%的外资银行已开展了人民币存贷款业务,95%开展了外汇存贷款业务,85%开展了外汇资金兑换业务,40%开展企业现金管理业务,10%开展人民币理财业务,50%开展外币理财业务,100%开展国际结算、清算业务,40%开展消费信贷,5%开展信用卡服务。总体上看,针对公司客户,主要提供国际结算业务;针对个人客户,主要提供外币个人理财及信用卡等服务。[4]
二、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积极效应
(一)构建多元化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完善治理机制
股权结构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是导致中资银行内控制度不严、经营不规范、不良贷款大量产生的重要制度根源。外资银行参股可以改善我国银行的治理结构状况。引入外资银行股东,能够丰富银行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增强股东的监督作用;推动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权责,建立明晰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最终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各负其责、协调运转的有效制衡机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避免出现内部人控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规范公司的市场行为,有效提高银行经营效益。
(二)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利于引入国际资本
外资银行进入可以促进我国从国际金融市场筹措资金和吸引外资。表现在:第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经营运作以及对母国客户提供有关来华投资咨询等服务,增强了一些外国企业来华投资的信心,间接地促进了外国资本的流入。第二,外资银行分支机构为我国境内“三资”企业,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了广泛的金融服务,便利了“三资”企业的资金与结算等要求,实际上直接改善了我国的投资环境,增加新的融资渠道。第三,外资银行吸引带动跨国公司向东道国投资的间接作用亦不容忽视。
(三)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推动我国金融产品的创新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
创新是促进金融发展、提高金融业效率的重要手段。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将把不断创新的金融新产品带入我国,尤其是把主导现代国际金融市场新潮流的金融衍生工具和产品带入我国,将为我国银行业提供难得的参照体系,通过借鉴外资公司已经成熟的产品和服务模式,提高传统业务以外的高附加值业务能力;外资金融机构丰富的管理与经营经验将产生较大的外溢效应,善于学习借鉴的中资机构在合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管理与业务能力,从而产生明显的“学习效应”与“示范效应”。这也将促进我国银行进行内部改革,吸收学习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提高竞争力。[5]
(四)增强外部竞争,有利于中资银行加速内部改革
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很大程度上是金融业长期垄断、抑制竞争所致。长期以来,国内市场被少数几家大银行垄断,导致银行业服务水平和经营效率的低下,社会整体福利遭受损失。随着我国金融开发的不断深入,一些具有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较高的赢利水平以及强大的产品业务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等优势的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增加了市场经营主体的数量,客观上对中资银行形成了外在压力,迫使中资银行加快内部改革,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在业务创新和产品开发方面,中资银行近年来加强了技术引进和学习,例如对外资银行推出的结构性存款和卓越理财等理财产品,中资银行能够较快地引进和学习,并做出了积极的市场反应。未来一段时间,伴随外资银行的快速成长,中国银行业格局将发生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的主旋律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由此而至的是,中国银行体系的运作效率将不断提高,中国银行业整体的发展水平将得到提升。
(五)有利于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水平
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助于建立和完善东道国的银行监管体系,降低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和保证银行以较低的成本和更高的质量提供稳定服务。一方面,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外资金融机构活跃程度高,监管国际活跃性银行显然需要更多的监管技巧和评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程序的能力。这将迫使监管当局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强金融监管。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接触和学习世界先进的监管理念和方法,运用到中国的监管实践中。[6]
三、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的挑战与威胁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为中资银行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有利于引进国外资本,改善中资银行的经营理念及管理水平,增强外部竞争,促进我国银行业监管水平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外资银行给中资银行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威胁。对此,学术界有大量的讨论。外资银行进入的负面影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我国银行业面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挑战
从管理体制看,外资银行完全是以利润为中心的商业性经营,营业方式遵循的是国际惯例,基本上不受政府干预,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而目前我国国有银行还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还或多或少地承担政策性业务,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仍占25%以上,在短期内仍将无法彻底摆脱政府干预。从运行机制看,国外银行大多采取混业经营的管理方式,即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保险于一身。我国银行业目前虽正酝酿银行混业经营的变革,但由于银行发展水平和经营状况参差不齐,混业经营政策难以出台。这些都将成为我国银行业今后面临的环境方面的挑战。
(二)外资银行从内资银行手中抢占大量业务和市场
外资银行信誉卓越、服务质量上乘,且大多是混业经营,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商业银行服务,能够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业务要求。外资银行会利用这些优势,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的优质客户资源争夺战,挤占中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凭借其操作规范、管理先进以及与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不仅与中资银行抢夺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国际结算等中间业务,而且还向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进军。而与之相反,内资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低、以存贷款为主要业务、金融服务技术不成熟,因而还不是外资银行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因此,外资银行的进入必定削弱中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及盈利能力。
(三)外资银行会加剧国内银行业的金融风险
一是我国国内银行业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近期虽然采取了充实资本金和成立资产管理等办法,但在力度上还不够。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市场份额的逐步增加,外资银行将逐步分流中资银行的资金来源,从而影响中资银行的流动性,引发财务风险。二是外资银行的国际性强,金融交易技术复杂,但我国金融监管水平较低、监管力度不强、监管部门尚欠协调,使得中资银行的不稳定性和系统性风险进一步增加,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金融体系的风险,如果监管不善,极会引发金融安全的风险。三是外资银行可能把中资银行作为其转嫁风险的一个工具,将其在全球市场上的金融风险转移到中资银行身上,将自身的经营风险转嫁或传递到国内。[7]
(四)中外银行的人才竞争进一步加剧
本土化是外资银行的一项基本战略。随着外资银行产品线的不断延伸和机构网络的迅速扩张,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成倍增长。为了在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外资银行会设法“猎取”中资银行体系中的优秀员工和业务骨干,利用高薪、出国培训及优越的环境来吸引国内商业银行高素质人才加盟,使本就稀缺的国内商业银行优秀金融人才流失,削弱国内商业银行竞争力。一项针对35家外资银行的调查显示,目前这35家银行的员工总数为7000人,2008年将增加到17000人,增幅为150%。估计未来一段时间,外资银行从中资银行竞争人才将不再仅仅局限于中高层管理人员,各层面的人员都将涉及。特别是对零售业务和公司业务的客户经理、资金交易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领域的专业人才的争夺将更为激烈。
(五)外资银行进入增加金融监管难度
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后,银行业将呈现混业经营发展趋势。这对我国的监管体制及水平提出了挑战。首先,外资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运营资金不到位、将境内资金调入国外套利、少缴或漏缴存款准备金、转移利润逃避税收、利用非价格手段进行不公平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而我国金融监管水平还比较低下,如果对这些行为监管不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金融体系风险。其次,外资银行进入将带来许多我们并不熟悉的金融创新产品和金融工具,这使得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和系统性风险进一步增加,对这一体系的监管变得更加困难,谨慎性监管成本将大幅增加。
总之,伴随着中外银行竞争的不断加剧,外资银行不断扩张与成长的趋势是难以逆转的,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和发展格局也将由此而发生变革。未来几年,中国银行业整体市场格局的变化依然不会太明显。但是,随着外资银行进入规模的不断加大,外资银行将在局部地区和业务领域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局部市场的格局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四、我国银行业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对策与建议
虽然外资银行进入整体上有利我国银行业的持续发展,但其全面进入所导致的激烈的客户竞争、人才争夺、市场扩展等如果处理不好,也将对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风险水平以及整体金融稳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积极应对外资银行进入引导其积极效应的发挥规避其负面影响,成为我们所必须深刻思考的命题。我们认为;从商业银行微观层面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从宏观层面优化政府行为策略正是我国破解这一难题的必由之路。
(一)从微观层面来说
我国国内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应大力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外资银行激烈竞争。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借鉴世界知名外资银行的成功经验,通过准确市场定位培育核心客户、加快产品与技术的创新、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来优化自身的经营策略;通过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给予优秀管理技术营销人才有效激励以应对外资银行的人才争夺;通过充分挖掘自身比较优势加强中外资银行的合作,从而应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市场扩展;通过完善风险防范机制,积极控制有效管理在同外资银行竞争中所可能遭遇的各种风险保持整体银行业健康发展。
(二)从宏观层面来说
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的职能、优化对外资银行监管、放松银行业对内准入管制,鼓励民营银行发展等手段,积极发挥外资银行进入的积极作用而规避其消极影响。为了提升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我国政府应该从计划经济体制中的直接干预与限制市场和企业活动,转到加强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转到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管制方法,健全金融管制的法律、法规基础,为金融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上。与此同时,为了规避外资银行进入的负面影响,我国必须优化对外资银行监管,通过完善监管法规和制度使得外资银行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提高监管专业化程度减少相应的监管成本以确保监管的有效性,通过增强监管的审慎性而非强调具体经营行为管制来提高外资银行监管的有效性维护整体金融稳定与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晓峰,陈光.在华外资银行经营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0,(5).
[2]杨华.中、外银行核心业务、核心竞争力对比[J].国际商务研究,2000,(5).
[3]陶士贵.外资银行争夺优质客户的策略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2,(11).
[4]中国银行国家金融研究所课题组.外资银行在中国:业务竞争状况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金融,2003,(4).
[5]李良,陈晓红.外资银行的专利壁垒与我国商业银行的专利战略[J].金融论坛,2004,(4).
篇2
关键词:银行业 监管现状 发展趋势
一、我国对银行业监管的现状
1.利率政策
我国利率改革的方式是明确的,即渐进、有序,原则上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明确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表。利率市场的起步较晚,从1996年开放同业拆借利率开始,此后又开放了银行间债券利率。2000年开放了外币利率(小额外币存款除外),2004年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至今也尚未形成基准利率体系,自然也没有简单的金融衍生工具,如期权和期货。这使得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差距。
2.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即城市商业银行不能跨区域经营。《城市商业银行暂行管理办法》第6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在地级以城市设定,一个城市只能设立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第二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主要为本市中小企业和居民提供金融服务。
分析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是清理整顿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与此同时还承担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重担。城市商业银行人员素质较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风险高度集中。这是监管政策明文规定城市商业银行不允许跨区经营的背景。
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商行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城商行提出了拓展发展空间、实现跨区域发展的要求。对此,银监会与相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并达成共识,城市商业银行完全可以走出城市。2009年4月,银监会调整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准入政策。规定中小商业银行的机构发展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不再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分行和支行设定统一的营运资金要求,从而实现了基本上统一监管标准,实施同质同类监管。
3.混业经营
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最初期,我国金融业并不是分业经营的。当时,商业银行可以设立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比如,交通银行和太平洋保险就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后来金融业出现了一些混乱情况,当时一种主流的看法认为这些混乱来自于混业经营,因此就逐渐把金融业务切分开来;同时在立法上加以保证,形成了一种比较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1995年通过并于2003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的相关思路
我们正处于一个金融市场迅速创新、竞争不断加剧的年代。这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银行业法规建设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监管部门应当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明确相关政策法律改革调整思路,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
完善调整金融市场主体关系的主导性法律制度。首当其冲的即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相关法律制度的调整。这些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银行业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为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剥离不良资产,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风险控制、财务管理、薪酬激励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但由于进行市场主体制度设计过程中主要按照政府意志展开改革,而未按照私法原理明确主体权利与义务,导致体制和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改革在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未来几年,法律需要在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出资人制度、股东权利与义务、股东行为约束、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在深刻理清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作出科学明晰的规定,在私法层面明确银行在市场中的商事主体地位,保护其自治权利,维护市场对于市场主体的选择和对于金融资源的配置。
建设开放性市场准入制度,培育多层次金融市场主体。银行业是有限持牌的行业,我国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这是完全必要和合理的。但过高的准入门槛也容易导致市场垄断,我国现有金融机构之间在服务方式上、组织构架上、经营模式上、服务对象上、产品设计上、业务流程上都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同质化情况严重,供给动力不足。因此,如何实现经济的平等性是今后中国银行业法律制度完善的重要方面。作为国际政府管理的长期趋势,放松管制对于银行业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金融机构的丰富可以使优质资本进入银行业,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实力;另一方面,各类金融机构可以提供不同的产品,实现服务多样化,从而解决金融市场供需矛盾。
篇3
关键词:私人银行业务;制约因素;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104-02
私人银行的业务是商业银行面向社会高收入阶层提供的一种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内金融业务取得的进步,为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但是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时候,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障碍,会影响到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速度和质量。这就需要中资银行充分认清发展现状,克服面临的困难,积极推进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一、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驱动力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快速发展,造就了一批富裕阶层的兴起,且这个阶层的人数还在呈逐年增长的态势。随着个人财富的广泛积累,富裕阶层的金融服务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财富保值、增值、传承的问题接踵而来。那些高收入阶层的群体则是需要银行为他们提供更为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理财,且保密性极强。富裕阶层成熟的投资理财服务需求的增加为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机会。
(二)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现状
1.外资银行抢滩私人银行业务市场
近年来,外资银行凭借其在高端财富管理领域的优势,将目标瞄准了我国新晋富裕阶层,开始了在我国的私人银行业务。2005年9月,美国国际集团旗下的瑞士友邦银行,经银监会批准,成为首家在我国获得私人银行代表处牌照的外资私人银行,标志着外资私人银行正式进入我国。从2006年开始到至今,各外资银行已经陆续进驻到我国,并以其成熟的经验先后开通了私人银行业务。
2.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显露头角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面对外资银行的抢滩布点,中资银行积极应对挑战,纷纷着手备战私人银行业务,陆续推出私人银行业务。2007年3月,中国银行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开展私人银行业务,首开中资私人银行先河,由此掀开国内银行开展高端财富管理业务的帷幕。随后,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全新打造的私人银行相继开业。进入2008年后,这场国内商业银行为争夺高端客户布下的战局更有愈演愈烈之势,各股份制银行也纷纷宣布加入这一阵营。中资银行由于受到分业经营等方面制约,对全球资产运作的能力还有所欠缺。虽然中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己经初尝高端战略的甜头。
二、制约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1.分业经营的限制
1993年我国正式提出实行分业经营模式。2003年修订了《商业银行法》,依然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能从事证券经营或信托投资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作为直接面对客户的机构,其固有的严谨的风险管理文化难免与合作方产生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进而影响产品管理流程上的衔接。这使得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很多产品在开拓过程中举步维艰,创新范围和创新深度都比较有限。这也使得国内的银行所提供的产品十分的单一,同质性很强,缺乏差异性。这既不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要求,同时也有很高的风险性,使得私人银行的发展更加的艰难。
2.缺乏成熟的金融消费环境
我国目前的金融消费环境尚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不利于零售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比如,在银行有偿服务方面,社会公众的意识不强,普遍存在对银行金融服务合理收费采取不理解、不支持态度的情况。虽然已经颁布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为推动银行中间业务收费进程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依据,但是,因为社会公众对于银行长期提供的“免费午餐”式的金融服务存在依赖和惯性,所以,在现有的金融消费环境中有偿服务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实践。
(二)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1.服务理念落后
在服务理念上对于私人银行服务,中资银行是不够成熟的,首先,私人银行不能充分认识到客户服务属性,其中心主要是产品销售,投资咨询还基本停留在充当理财顾问的阶段,多数情况仍是局限在现有的产品上,不能很好的满足私人银行客户的需求,同时在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二是不能充分且全面的认识私人银行客户以及客户需求,容易局限在客户表层、一般的需求层次上,不能准确且清晰的洞悉客户潜在、独特的需求;三是缺少整体性经营结构调整的战略规划,不能充分发挥服务性业务收入对银行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
2.相关专业人才匾乏
私人银行业务成功的关键还在于如何保持和提高客户经理的专业水平,要不断学习和提高,以跟上或超前于金融环境和市场发展。而目前私人银行业务还刚刚起步,多数从业人员的财富管理意识和理念还在逐步形成之中。特别是在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咨询、顾问等增值服务的能力和素质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使得现有的私人银行业务还难以迅速上升到以提供财富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更高层次上。随着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加快打造一支具有本土经验和全球视野的私人银行管理团队、专家团队和客户关系管理团队,是私人银行业务开拓的重中之重。
篇4
我国传统银行业务的经营理念已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步进行着一些相关方面的改革,目前,我国银行业经营格局已经取得显著改观。但是,银行业的改革还需要继续进行下去,需要允许并鼓励银行机构的多样化发展和特色经营,在控制风险的大前提下让中外银行机构在国内和国外银行市场上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并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另外,银行应该跟上时代的潮流,再借助网络、电商的同时,大力发展属于自己的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目前,有些银行已推出属于自己的电商平台,如建设银行推出的“善融商务”。但是,随着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面临沉重的历史包袱,如果处理不当,银行系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
二、银行业面临挑战
1.商业银行数量暴增,业务大同小异,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商业银行从无到有、由少至多,外资银行也逐渐登陆。目前,国内已有五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十多家中型商业银行,百余家小型商业银行,再加上不断增多的国外银行和外资控股银行。另外,我国各家银行主营业务仍然是以传统的存贷款为主,虽然银行通过各自的会计核算方法将部分贷款利息收入转换成中间业务收入,但是,归根到底银行利润的绝大多数仍然来源于存贷款利息差,这也就使得各个银行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商业银行间的竞争也只能依靠以高息揽存为主要手段的价格战。这也就使得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2.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提出新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量和流通量越来越大,使用的用户也越来越多,第三方支付逐渐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互联网金融”产业,互联网金融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桎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银行的支付中介的地位,目前快钱、支付宝等都已实现代购机票、转账汇款、信用卡还款等结算和支付业务,除此外,有些三方支付平台利用其积小成大的“资金量”,为广大的用户提供无需任何审批手续和抵押物品的小额信用透支功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客户的小额资金需求, 如蚂蚁微贷,使资金供给绕开银行,直接将积淀的资金供应给有资金需求者,完成资金的银行外循环,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挑战。
3.银行跨业经营将会呈现新的风险
跨业经营在于拓展商业银行业原有的业务范围,实现银行业跨业经营发展的同时,风险的交叉传递性将会增强,银行跨业经营将会导致管理层的交叉复杂化,降低了对原有商业银行业务的风险控制力,这就对以存贷业务为基础的传统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商业银行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风险,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行业,为了保证金融资产的安全运营、产生既定的效益,抵御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完整、有效的内部管理控制的机制,做到依法稳健经营。要把自觉地加强内控作为防范风险的关键环节,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风险控制的需要,建立合理有效地规章制度和奖惩激励政策,达到时时学制度,人人防风险,做到有章必循、执法必严、令行禁止。
2.深化银行业改革,推进改革进程
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推进银行业的改革进程。从而使商业银行的产权更加明晰,公司治理更加完善,管理更加科学,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使其国际和国内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另外,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中资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到西部、中部以及东北老工业地区开设机构、开展业务,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监管的政策和环境,鼓励和引导各银行金融机构改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跨省设立分支机构。
篇5
[关键词]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现状分析;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 F830.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047-02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指在银行的运营过程中存在不确定的影响因素下造成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差异较大,银行可能会在这些因素影响下收获额外效益,也有可能会承受巨大的损失。我国商业银行针对风险因素已经初步制定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涉及到银行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汇率风险等多个方面。但是由于该管理体系在我国银行建设中的发展起步较晚,所以较之国外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现状
(一)缺乏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其发展起步时间晚且发展时间较短,在全面风向管理观念方面还较为陈旧。在这样的管理现状下,我国商业银行难以充分满足当前银行业快速发展以及风险管理的不断变化。管理理念的缺失首先表现在在当前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银行将管理重点放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忽视其他风险管理。另外,在银行内部,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从高层管理人员到普通职员之间呈现递减趋势,没有实现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此外,银行内职员缺乏对全面风险管理的正确认识与理解,忽略其与银行利润增长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管理工作与业务发展进行融合。
(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较为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水平的难以提高,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较为薄弱。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我国的大多数商业银行中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全面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门的岗位设立。在进行该管理工作时,往往都是银行内部的各个部门进行分头管理,各自为政,以致于管理工作较为分散。同时,商业银行内部也没有针对全面风险管理制定相关的防范控制体系,导致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到实际业务发展当中。另外,由于商业银行本身的性质原因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与限制,在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时难以实现独立自主的贯彻落实,导致管理工作的发展受到限制。管理薄弱还表现在参与管理的工作人员往往专业素质较低,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理论以及优异的风险计量等相关专业技术,风险管理队伍不具备职业化特征,以致于管理水平难以得到优化提升。
(三)全面风险管理方法与措施有待提高
相比较国外的商业银行来说,我国的全面风险管理在管理方法与实现措施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有必要进行方法措施的不断优化。其管理方式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评估与分析工作时,往往是采用传统的定性分析,而忽略了定量分析方式在风险分析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与汇丰银行等发展较好的银行所采用的高级数理统计模型等现代化的先进方式相比较,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缺乏对于相关风险因素的识别、分析与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建设。另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还应当进一步实现优化与提高。对于商业银行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的建设来说,构建完善的管理业务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该部门工作缺失或缺乏完整性,都会导致风险敞口的难以确认和把握。同时,信息系统建设的完善性缺失还将导致相关的管理决策失去科学准确性,加大了管理难度。
二、商业银行实现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更新
要实现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上升,首先要从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做起,这是实现管理转型的根本,是保证风险管理水平不断上升和优化的重要保障。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不仅要强化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管理与控制手段,还要积极将管理理念贯彻到整个银行的部门业务工作中,将实际的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头上。要实现管理理念的转变与深入,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不断宣传,加强员工培训。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当就管理工作的执行建立相关的奖惩体系来督促职员在日常业务工作中将相关的管理工作进行落实。
(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有必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商业银行应实现运作自律体系的不断优化与完善,并明确该体系中的管理方向以及防范措施。在实际管理机制建设中,银行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方法实现该机制的科学完善化发展。
首先,银行应当在内部进行客户经理与业务经理的分别设立。这是由于在当前的商业银行内部的部门设立,往往是存在于总行与分行的层次划分当中,各部门对于利润计划的责任承担划分不明,难以实现总行利润计划的切实传达,导致银行层次体系中的利润计划出现脱节。另外由于多个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明,还会导致职能重复的现象发生。所以应当独立出相P部门,实现客户经理与市场经理的分开设立,避免利润计划出现脱节,也避免了实际工作操作中的职能重复与脱节。在这基础上,还应当实现业务风险经理与职能风险经理之间的分开设立,在实际建立过程中可以将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中负责信贷评估与审批的工作人员转变为业务风险经理。而该部门中对风险进行监控与管理的工作人员提出并创建银行的专门全面风险管理部门。
另外,银行还应当在当前信息披露的基础上,从国外先进管理水平中吸取经验,实现信息披露标准的不断改进。在进行制度改进时,可以将核心披露方式与附加披露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在强制条件下鼓励资源披露方法的开展。另外,在进行相关制度的制定时,要对信息披露的权利进行限制,合理选择披露对象,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控运作流程,依从相关规定对该工作进行合理监督,避免虚假披露的现象出现。
(三)加强分阶段全面风险防范管理模式的建立
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来说,应当从管理工作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阶段进行展开,并且在进行事前管理与事后管理工作时应当以风险防范作为工作重点。首先银行应当建立相关的风险预警机制,对预警信号进行准确界定,并在数量经济模型的基础上对相关风险信息进行实时预报。同时,还应当建立专门的事前防范工作岗位,并进行专业人员培养。除此之外,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实现全面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只有通过对事前与事中阶段的风险评估与预防工作的加强,才能对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进行明确化。
(四)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测评模型
在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设立相关的信息收集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是有利于风险管理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是将来自于银行内部信贷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等所提供的数据信息进行自动化的分类与整理,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相关信贷审批与风险评估人员以数据支持。该系统的建立为银行业务开展与管理提供了优良的传递渠道,有利于工作效率提高。在这基础上,商业银行有必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测评模型,由于国外的相关模型的建立已经获得较好成效,所以我国商业银行也可充分吸取国外的综合计量模型以及量化计算方法,实现科学的测评模型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管理决策水平。
(五)调整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
对于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来说,管理理念的更新与执行是保证管理水平的第一重保障,而管理组织结构的不断调整则是其第二重优化保障。首先,银行应当不断实现股份制度的完善,在业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银行分支结构的科学调整,实现分支机构在实际工作中经济高效的推进。并就当前的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职能重叠、投入高以及控制力度缺失的现象进行改善。商业银行可以在总行与分行内进行风险控制委员会的建立,并有委员会主席进行总体管理,在各个银行分行与部门中都设立相关的控制人员。并由上至下进行分层管理,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独立化。
(六)加强商业银行内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就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来说,参与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往往不具备专业的素养,专业人员缺乏且管理能力低下,这对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来说造成巨大的发展阻碍。商业银行应当就该现象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的提升。首先,银行应当加大管理培训力度,从专业理论以及现代化管理技术方面实现人员素质的切实提高。同时为促进人员素质提高,银行还应当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加强风险管理考核制度的不断完善,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人为本的实现管理人才培养,保证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为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全面风险评估管理是其发展的必经道路。但是就当前的管理工作现状来说,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商业银行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不断对当前现状以及其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并参考国外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措施,积极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系统,从多个管理方面入手对风险因素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银行运营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规避。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量,实现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 考 文 献]
[1]王国琛,许春培,华建栋.农村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现状与路径探讨――以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为例[J].金融纵横,2012(3):38-40+72
[2]刘亦聪.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建构与实施[J].科学与管理,2012(3):46-51
[3]周新发.完善中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6):15-16
[4]田远,刘宁.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8-113
篇6
为避免国内经济受到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引发了全球的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我国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社会信用总额扩展迅速,各家商业银行积极扩大信贷规模,积极发放信贷。当然随着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这也造成了我国市场流动性泛滥,CPI指数一直保持高位,引起社会对通胀的担忧。为控制经济过热,央行通过准备金手段收紧流动性,并采取了信贷规模窗口指导,限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
由于历史及体制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在总收入的占比非常高。根据2011年各上市商业银行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财务报表显示,各家上市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比仍然很高,基本保持在2/3以上。而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我国间接融资总额减少和存贷款利差的缩小,都会导致以利差收入为主的国内商业银行在盈利方面面临着重大考验。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需动用自己的资金,依托业务、技术、机构、信誉和人才等优势,以中间人的身份客户承办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各家商业银行日益加强了对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而在中间业务中,投资银行业务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一般来说,投资银行是商业银行利用自身人才、资源、技术等优势,为客户提供财务咨询、投融资决策的服务。这也是国内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体制下,尝试开展的新型业务,目前除了尚不能开展交易所市场的证券承销(IPO)、经纪和交易等券商类业务外,已涉及银行间市场承销经纪与交易、重组并购、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与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投融资顾问等多数投资银行业务。近年来,随着企业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投资银行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重要领域。
深圳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窗口,其金融总量一直保持在国内大中城市的前列,金融各行业发展势头非常良好,金融市场交易活跃,而且金融资产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而××银行深圳分行作为××银行总行的直属分行,一直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改进服务、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并加强业务风险管理。
一、以××银行深圳分行为例,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主要中间业务包括结算业务、投资银行、理财业务、业务、外汇业务、银行卡、担保业务、电子银行、托管业务、养老金、凭证工本费等十几项,因各行所处经济环境、客户特点等不同,各行的中间业务的不同项目的比重有所不同。
2011年根据该行具体特点和授权,深圳××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包括如下两大类:一类是基础类投行业务,包括常年财务顾问、信息一点通、评级顾问、资信服务、一般投融资顾问等;另一类是品牌类投行业务,包括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主理业务)、短融、中票、并购重组、理财委托贷款、财产收益权理财业务、股票收益权理财业务等。
为协调和统筹该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分行下辖投行部,负责全分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拓展、业务指导、辅助审查、协调各单位等职能。
在2011年,该行投行业务收入占比在所有业务板块中排名第一位。而在投行业务收入中,基础类投行业务占比47%、理财推荐类29%、股权融资14%、并购重组5%、其他5%。
尽管投行业务发展势头良好,但是辖属各支行投行业务发展仍存在较大差异,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中收入金额前两名支行的投行收入占全部支行收入的30%,前七名支行的投行收入占全部支行收入的60%,而且仍有部分支行未发生任何投行业务。
该行投行部人员不超过15人,负责全行28个一级支行、120多个二级支行的业务指导和营销推动。
二、当前投行业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一)投行业务尤其是基础类投行业务基本上由银行资产业务转化而来,往往无切实有效的投行服务
一般情况下,银行提供的投行业务尤其是基础类投行业务大部分是由银行贷款业务所转化或带来的,主要方式是将贷款综合收益率与贷款利息的差额部分作为投行中间业务收取。比如审批一笔贷款3亿元,5年期,综合收益率(即客户支付的总成本)为同期同档次利率上浮30%,但是在签订的借款合同上的贷款利率仅为同期同档次利率上浮10%,那么综合收益率和贷款利率的差额部分往往可以纳入投行中间业务予以收取,尽管2012年2月份国家出台规定,要求银行表内贷款不能附加收费,但是银行往往通过其他渠道予以解决。
这样就造成了部分投行中间业务的收取并非独立的,而这些投行业务既不是独立的服务项目,也没有相关服务方案,更没有真实提供任何投行服务。
(二)投行业务设置较为简单,无创新权限,个性化服务不足
一般情况下,为控制风险,各商业银行的投行部门的产品设计及其创新权限仅限于总行,并没有转授权至一级分行或直属分行,所以其提供的服务品种大部分为标准化服务,业务设置非常简单,各省行或直属行只需要按照总行的设计成果予以营销即可,如果有需要变通的,往往需要与总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这样不可避免的出现沟通效率很差的问题。
另外,由于是标准化服务,所以其很多产品无法针对客户个性化特点来制定个性化服务,以满足客户需要。
(三)投行业务授权不足,人员配备捉襟见肘
根据现有授权,分行仅有办理业务的职能,而无相应审批职能。几乎所有业务均需要分行乃至总行相关部门的审批。
以××银行深圳分行为例,该分行共有28个一级支行,辖属120多个二级支行网点,而投行部所有员工总共不超过15个(含总经理及内务工作人员),而由于投行业务种类较为分散,而且需要与总分行的各部门进行沟通,工作较为繁杂,人力不足势必影响业务的办理,也已经成为制约投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发展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思路
(一)银行应提供切实有用的投行服务,以基础类投行业务为切入点,巩固和竞争优质信贷客户
我国商业银行应提高业务创新意识,并积极采用个性化服务,为企业提供真实有用的投资银行服务,并使得该服务能对客户带来好处。
我国商业银行应依托客户、信息及渠道优势,大力发展基础类投行业务,比如信息类服务,财务顾问等等。
信贷客户方面,应继续挖掘信贷客户资源,尤其是要认真思考服务的内容、效果等因素,切实提供满足客户需要的投行业务。
各行不要仅限于银行自身的信贷资源,而应该充分挖掘所有客户的需求,利用自身优势,为客户尤其是无贷户提供有用的信息资讯或服务。
根据现阶段信贷规模偏紧的特点,投行部门也应该以此为契机,配合分行贷款规模资源的经营思路,通过提供相应的投行服务适当提高该行融资服务的议价能力,并降低贷款被他行置换的可能性。
(二)持续创新、打造品牌投行业务,深化公司与投行业务互动发展
该行品牌类业务包括包括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主理业务)、短融、中票、并购重组、理财委托贷款、财产收益权理财业务、股票收益权理财业务等等业务,在当今信贷紧缩,客户融资需求不能通过信贷渠道有效解决的情况下,重点做好相应投行业务,真正有效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例如对于有授信额度但是无规模可放的情况,积极采取理财委托贷款予以解决融资规模;对于拥有能带来现金流或收益的资产的客户,可以通过投行部门的设计,将表内贷款业务包装成财产收益权或股票收益权理财业务;对于暂时无有效资产或有效担保、但发展前景非常好的企业,可通过股权投资基金主理银行业务或股权融资等方式加以解决,等等。
再例如,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跨越式增长,国内和跨境并购市场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并购市场已披露案例的交易完成规模从2006年的1434.8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6921.52亿元,市场的迅猛发展为商业银行并购重组顾问业务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各行要认清形势,大力发展该项投行业务。
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投行业务的先导作用,首先通过投行业务可以阶段性满足客户融资需求,为银行公司业务的后续营销打好基础。而且可以在业务办理过程中,主动将其他基础类投行业务加以运用,并在充分了解信贷政策和信贷规模情况的基础上,实现投行业务和公司业务的良性互动。
(三)加强投行团队建设,实现投行营销模式转型
首先应持续加强投行团队建设,可以通过增加人员或者发动支行人员积极参加资格认证,尤其要引导拥有企业理财师资格的人员积极投入到分支行投行业务的营销和办理工作中。以XX银行深圳分行为例,已经拥有48名一级企业理财师、8名二级企业理财师和9名高级企业理财师,但是大都是其他岗位的员工,该行应从中挖掘优秀人员充实到投行服务团队中,或者引导他们在自身岗位上适当履行投行业务的营销和办理职责。
同时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做好投行业务和产品的培训和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提高投行业务从业人员的营销意识和服务能力,确保投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和再创佳绩。
(四)加强引导和监管,防范投行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
投行业务是目前商业银行发展最快、创新最为活跃的业务,也是监管机构、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所以各商业银行应切实按照国家有关规范商业银行不规范经营的规定执行,认真处理好投行业务收入增长迅速与规范经营的关系,认真落实“依法合规、服务匹配、协议完备、客户自愿”的原则,尤其是要保证收费与服务相匹配,让客户觉得物有所值,坚决杜绝只收费不提供服务的行为。
业务办理中要认真落实各种要求,认真做到每笔业务有方案、每个方案有项目、每个项目有内容、每项服务有记录。
终上所述,尽管现在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较为迅速,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只要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客户三方共同做好协调,一定会将该业务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田瑞璋: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尹毅飞: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重点研究.金融论坛,2004.12
[3]常怀宇: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问题探析.福建金融,2005.9
[4]王文利:关于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趋势分析.商业时代,2007.6
[5]程丽芬: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研究.财经界.2007年第9期,P70-71。
[6]任壮: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依据和模式.经营管理,2005(4)
[7]尹毅飞: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重点研究.金融论坛;2004年12期
[8]李丽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策略选择.北方经贸;2004年09期
篇7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品牌建设
随着金融全球化、国内金融改革的推进,国内银行业的竞争逐渐衍生为银行品牌的竞争。虽然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经历了漫长的改革历程,已成为国内银行业的一支新兴力量,但从目前来看,城市商业的品牌效应及市场号召力远不及国有商业银行及跨区域股份制商业银行。2014年,全国仅北京银行、江苏银行两家城市商业银行跻身《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行列。如何创建强势品牌,获得竞争优势,就成为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
一、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一)实施品牌战略能够为城市商业银提升综合竞争力
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各家银行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提高产品更换频度,而先进的科技水平则为银行产品的仿制提供了平台。然而,品牌是不能模仿的,品牌的竞争力越强势,产品的排他性就越强,产品就越具有不可替代性。银行产品的无形性、收益的复杂性使得消费者对银行产品望而却步,而品牌却可以作为银行及其产品可信赖性的象征,通过一系列品牌策略引导消费者对其进行识别,并最终选择购买。而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品牌更是资金实力、专业技能、管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实施品牌战略有利于提升综合竞争力。
(二)实施品牌战略有助于城市商业银行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业已经不再是卖方独大的市场,消费者手里拥有更多的闲置资金,过去大众化的产品、传统的服务方式已经被时代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对银行产品更高、更新的要求,对个性化、感性化的服务更多的期待。城市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屹立不倒,要想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就要向消费者传递质量保证的信号,寻求与消费者的精神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实施品牌战略是顺应日益增长和变化的市场需求之选择。
(三)实施品牌战略能够为城市商业银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当今社会银行业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形象逐渐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实施品牌战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更新精神面貌,提高服务水平,使企业形象成为一种外部感召力,能够进一步拓宽银行发展空间,深入挖掘银行发展潜力。当前情况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战略方兴未艾,实施品牌战略更可以使其利用品牌传播的扩大效应,迅速在目标市场树立企业形象,强化营销效果。
(四)实施品牌战略有助于城市商业银行招贤纳才
品牌建设需要每位员工的全心投入,从而能够激发员工的合作意识与凝聚力。一旦品牌战略的实施获得成功,良好的品牌形象就会激发员工内心深处强烈的归属感与自豪感,促使他们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在集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城市商业银行长久以来受到地域的限制,在招贤纳才上颇为吃力,而良好的品牌形象意味着广阔的发展平台与高水平的薪酬福利,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品牌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品牌建设缺乏系统性
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与众多相关战略取长补短、形成合力。但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品牌战略基本上是孤立的,品牌建设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品牌建设缺乏品牌核心价值的统领,品牌愿景不清晰,缺少一种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和明确的品牌原动力,使得品牌传播仅仅停留金融产品的短期营销上;二是品牌传播缺乏规范性、一致性,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进行品牌定传时,未保持宣传方式、宣传内容的统一,品牌内涵的诠释有很大差距;三是品牌管理职能分工不明确,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品牌营销、管理,而仅依赖于业务部门或行政部门的短期或临时策划行动,缺乏科学有效的协调;四是品牌维护力度不够,城市商业银行缺乏对银行整体战略的把握,采取的宣传措施往往是出于短期营销的目的,有可能不利于品牌的长远发展。
(二)品牌建设投入力度不够
虽然有少数城市商业银行综合实力较强,但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较小,管理较为粗放,经营资金实力不足,甚至有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历史包袱较为沉重。因此,虽然已经逐渐重视品牌建设,但受自身经济实力所限,仍然有许多城市商业银行难以在品牌建设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品牌建设的行动往往是蜻蜓点水,停留在一些比较初级的广告宣传上,在提升品牌形象、挖掘品牌内涵上所开展的行动较少。
(三)品牌文化单薄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科学品牌理念尚在培育之中,虽然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但却误读了其实质,以为品牌就是做LOGO、图案设计和广告,缺少确立、提升品牌价值的实际行动。这也是客户整日淹没在各种类似银行产品的宣传和派送中,却难以感受到其品牌感染力的原因之所在。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本身的企业文化底蕴单薄,对客户的真性关怀不足,导致品牌形象缺少优质产品与服务的有力支撑。城市商业银行必须明白,只有始终以满足顾客的需求、让顾客满意作为经营出发点的沃土才能孕育出一个有生命力的银行品牌。
(四)品牌传播手段单一
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品牌传播还主要是靠印刷媒体、互联网、户外广告、网点宣传、促销活动等手段来进行,而在公共关系、事件营销等品牌深度传播方面则较为少见。在进行广告宣传时,对目标客户群体的心理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导致个别广告诉求大而全,空洞无物,很难深入人心;在进行促销传播时,过于注重短期效益,没有注意提升客户服务体验。事实上,银行产品和服务的经验性和信任性较高,客户往往根据口碑与自己的过往体验来选择是否消费,如果仅单纯依靠广告和促销进行品牌推广,则将收效甚微。
(五)品牌维护重视不够
品牌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从品牌核心价值定位到品牌的广泛形象的深入人心,需要品牌建设团队精心细致的维护,需要时间积累和文化沉淀。品牌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推出、宣传特色产品上,需要对品牌的持续维护提升,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在这方面明显存在不足,突出表现在:品牌维护未纳入员工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中,使得员工没有动力去维护品牌,甚至有可能会为了短期的销售业绩而不惜做出有损品牌形象的行为;对银行品牌的经营和保护意识普遍较差,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没有对自己的品牌价值进行专业认定,也没有对行徽进行商标注册。
三、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品牌建设的建议
(一)注重品牌定位的差异化
城市商业银行要更加注重市场细分,寻求品牌定位的差异化和特色化。城市商业在塑造产品品牌时,应进行深入、全面的进行市场调查,把握目标市场行业特色与发展趋势、目标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消费习惯及资金需求等,并分析自身发展优势与机遇,寻求市场需求与自身实力的交集,尽可能作出既有明确特色又能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定位。城市商业银行应在此基础上,以合理的成本最大限度的寻求消费者的认同,以实现差异化的品牌定位,保持品牌吸引力。
(二)保持品牌形象统一性
首先,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是交互的,城市商业银行需要用统一、规范、个性鲜明的品牌视觉形象来维系客户的品牌认知,特别是企业统一标识形象设计,这直接影响到品牌建设的效果。目前还有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因为经济实力等原因没有统一标识,而这将成为品牌建设的重要阻力。其次,城市商业银行还要注意消除品牌的时空差异性,要保证在不同时间,不同的服务场所,客户所接受到的产品与服务都鲜明的代表着品牌形象。总之,从视觉形象、服务形象、产品形象到整体形象,城市商业银行都必须全面重视,以统一品牌形象、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
(三)挖掘品牌文化内涵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的观念逐渐从功能性消费向文化性消费转变,从而推动了商业银行品牌价值从功能性价值向情感性、象征性价值转变,商业银行品牌不仅是优质产品与服务的象征,同时也是积极的价值取向、美好品质的象征。因而城市商业银行要不断加强品牌文化建设,使银行品牌具有高品位和高知识水平的文化内涵,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而从内部管理来看,品牌文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品牌文化能够激发内部员工的自豪感与归属感,使其在品牌核心价值理念的引导下,产生对品牌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并以旺盛的斗志进行行动,始终不渝地去为实现品牌战略目标而奋斗。
(四)丰富品牌传播渠道
城市商业银行要继续加强品牌传播力度,要注意银行整体品牌与产品品牌的推广并重,不仅要提高产品品牌的影响范围与渗透力,还要展示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广告、促销、公共关系、赞助等品牌传播渠道各有优势与侧重点,城市商业银行需要在品牌核心价值的统领下,针对不同产品品牌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准确、合理地运用不同的传播渠道,使它们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并确保系统性、协调性和一致性,这样才可能树立统一的、有吸引力的、特色化的品牌形象。
(五)加强品牌管理团队建设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要加强品牌管理的团队建设,从理念、机构、制度、人才等各方面,全方位保障品牌建设的效果。要设立品牌管理机构,宣传品牌管理理念,逐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培养品牌管理人才,强化银行员工的品牌维护意识,充分调动各个部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员工关注自身日常行动、时时处处传播正能量、人人都为品牌建设出力的良好局面,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品牌建设的效果。
(六)加强品牌维护力度
品牌维护是品牌建设的控制环节,对品牌建设至关重要,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在品牌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这一点。首先,要保证资本充足率,强化风险管理,塑造稳健经营的企业形象;其次,要及时捕捉市场需求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持续进行产品创新,开展柔性的体验式服务,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赢得良好的口碑,增强品牌影响力;再次,要加强品牌的法律保护意识,要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尽量早日完成品牌商标的注册,提升品牌辨识度,形成稳定的忠诚客户群,防止自身商标被仿冒。自城市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品牌建设经历了一个从不重视到重视的过程,特别是金融全球化与自由化的形成,使得市场竞争加剧,进而衍变成了品牌竞争的加剧。品牌竞争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商业银行能否快速崛起,而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品牌建设战略目标不明确,品牌建设管理不严谨,品牌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但可以预见,城市商业银行品牌建设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形成科学体系,助力城市商业银行在改革转型之路上快速发展。
作者:石 云 左珺宜 单位:1. 汉口银行 2. 武汉二中
参考文献:
[1]彼得•切维顿.品牌实施要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曹凤岐,谭先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J].农村金融研究,2006,(4).
[3]崔莹莹:商业银行品牌战略研究[M].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6.
[4]方鹏程,叶振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品牌战略研究[J].经济师,2011,(8).
[5]高宇辉,赵立新.商业银行的品牌建设策略[J].银行家,2007,(2).
[6]顾锋锋.论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合理选择[J].上海金融,2004,(5).
[7]韩文亮戚焱.论商业银行的品牌建设[J].新金融,2008,(2).
[8]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刘晨.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及发展战略[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3,(2).
[10]陆敏慧.银行怎样创立品牌[J].新金融,1999,(10).
[11]谢治春.强势金融品牌特征与我国商业银行品牌发展[J].上海金融,2010,(7).
[12]杨红玉.商业银行构建小企业金融服务品牌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2).
[13]袁闽川.品牌战略: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J].福建金融,2010,(6).
篇8
关键词:银行卡支付;三方支付;收单行业
一、银行卡收单业务的定义
银行卡收单业务是指签约银行向商户提供的本外币资金结算服务。就是最终持卡人在银行签约商户那里刷卡消费,银行结算。收单银行结算的过程就是从商户那边得到交易单据和交易数据,扣除按费率计算出的费用后打款给商户。
银行卡收单业务的参与方一般有发卡机构、收单机构、持卡人及潜在持卡人、银行卡组织、第三方服务供应商和特约商户组成。
二、收单业务在我国的发展
相比国外较为成熟的收单市场,我国银行卡产业起步晚于国外40年,跨行清算系统即银联起步晚于国外30年左右。因此,我国的收单业务从行业集中度以及定价机制上拥有自己的特点。
(一)行业集中度
国内的市场虽然刚刚起步,但是由于庞大的前期投入,绝对的资源掌控,行业内的企业数量也相对较少。以上海为例,能进入到银联商务竞争视野的机构为数不多,经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资质认证的,上海市仅有的两家银行卡POS专业化服务公司。而在北京市场,屈指可数的第三方收单机构包括:宇信易诚、汉鑫、承扬、数字王府井(银联参股)以及高和创建等等。
(二)定价机制
目前我国对银行卡POS交易手续费采取的是"一次分配"的办法,即在交易清算时直接依交易模式的不同将商户手续费分解为几个部分,然后分别划转到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作为转接机构的卡组织的账户上,由分配比例可以具体分析我国银行卡支付平台定价的价格结构。
1.固定分润模式:8:1:1的分润模式
即把从特约商户处收取的手续费按发卡银行、收单银行和信息交换中心8:1:1的标准分配。这一方案给予了发卡银行较大的利益分成,而收单机构的利益分成则较低,这在照顾了POS机被撤银行的利益和心理平衡之外,却忽视了通常作为POS机投资主体的收单机构利益。对收单机构来说,与前期设备购置、商户拓展、安装等大量投入相比,10%的利益分成相对较低,难以弥补收单机构的成本支出。
2.浮动分润模式7:1:X的分润模式
《中国银联入网机构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办法》规定POS跨行交易的商户结算手续费收益分配采用固定发卡行收益和银联网络服务费方式,发卡机构、转接机构(即中国银联)和收单机构的分配比例为7:1:X,即发卡行和银联从交易额中提取的交换费与转接费之比为7:1,收单机构的收益由其和商家以谈判的方式来确定。在这种分润方式下,银行卡的收单机构在开发商户的过程中可根据自身成本、市场需求状况与特约商户协商确定扣率水平。
三、我国银行卡收单行业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较小、整体服务与成熟市场还有差距
由于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较晚,我国的银行卡收单行业呈现规模较小,整体服务不全面不到位的模式。尤其是对收单过程中产生的极具价值的金融信息既没有整合更没有成为新的赢利点。
(二)收单机构尚未找到合理明确的市场地位
由于大部分非银联系的第三方收单机构只能采取与银行合作的方式进入消费场所,因此这些第三方机构本质上是在承接收单市场的外包业务,他们并不能完全获得收单市场的20%的利润,只能与商业银行一起分享。
(三)交换费与折扣率的地位错位问题
交换费是指在开放式银行卡支付平台下,每完成一笔银行卡支付交易而由收单机构支付给发卡机构的费用。在国绕交换费问题产生了许多争议,使银行卡产业不但成为反垄断机构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成为网络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我国关于交换费的矛盾并不突出,目前我国以行政手段规定7:1:X的分润机制,直接明确了占商户扣率7成的交换费率,市场已经习惯接受这种行政定价,并没有意识交换费率是决定商户扣率高低的关键,反而把定价的焦点集中在如何确定“X”的问题上,从而将整个定价矛盾前置到收单机构和商户的博弈之中。
四、关于我国银行卡支付平台定价的政策建议
(一)产业环境发展策略
根据国际经验,政府借助行政手段和经济杠杆能极大地推动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建议政府及相关的产业主管部门把银行卡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产业来对待,将其纳入到自己的整体经济计划中,同时要积极完善银行卡产业法制建设与风险防范体系,确保银行卡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各方定价改善策略
目前我国发卡行的定价策略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不能结合发卡机构的市场定位、产品特征、产品生命周期及组合来进行定价。在我国银行卡市场投入较大、消费者对卡费问题比较敏感的情况下,发卡行必须从卡费结构入手进行调整,外包部分业务,集中精力于发卡、营销等核心业务。通过培育信用卡专业服务机构等众多独立核算的市场参与主体,相互竞争和分工协作,逐步建立以“银联”为跨行主渠道、其他专业服务商为分支渠道的专业化服务体系。
作为受理市场建设的主要力量,各收单机构应与银行卡组织积极合作,努力扩展银行卡的受理领域,最终逐步形成一个数量多、质量高、行业齐全、布局合理的特约商户网络,充分发挥网络规模效应,增加收单机构以及整个行业的收益。同时,收单机构必须加大对商户类型、产品种类、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提高自己的定价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收单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S].2010.
[2]谭彬.我国银行卡业务的现状与产业策略[J].管理观察,2010,(24).
[3]余雪红.我国银行卡支付平台定价现状研究[J].南方金融,2009,(5).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 问题 考验 对策
前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是根据我国居民所处的生活阶段确定的投资目标和投资活动。根据居民手中所持有的现金流量情况,商业银行设计出不同的金融产品组合,满足客户的投资偏好,满足客户达到预期收益,从而实现理财规划。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对理财的要求也越来越多。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商业银行纷纷开始研究和创新个人理财产品。然而我国的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产品同质,但是金融人才相当匮乏,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就面临着发展障碍,国外银行的创新先进理念,丰富的个人业务经验给我国的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
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充分利用各种金融专业知识,技术和资金信用等,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和具体的理财要求,为客户做出财务规划,资产管理等专业的金融服务。现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财富积累也在不断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居民希望自己的财富能够升值,因此进行理财投资,这样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得到了发展的空间。
理财产品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历经几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理财产品的市场得到了扩大。2007年到2009年,近两年时间,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就增加了60%,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理财产品受到了很大的打击,随着2009年国内理财市场的恢复,理财产品得到了快速的增长。根据有关数据统计,2009年商业银行共发行接近6000种理财产品,与2008年相比,增加了10.5%,其中有关人民币的理财产品就有接近5000种,比2008年增加了25.4%,有关外币的理财产品大约1000种,与2008年相比减少了30.6%,原因是经济危机外币的汇率的波动比较大。
理财产品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风险类别不同的理财产品,其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化,与产品相关的对象越来越多,如股票、指数、汇率、房地产和大宗商品等。现在,有关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理财产品占据着主要地位。
理财产品从同质化产品向品牌化服务转变。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的初期,各商业银行对品牌营销不重视,消费者也无法区分各商业银行的同种类的理财产品,没有明确的认识,很难选择。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各商业银行为了显示自己的特点,推出了自己的品牌,如交通银行的“得利宝”和“圆梦宝”个人理财产品,只要在顾客心里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就可以对商业银行的业务起到提高的作用。
从免费服务变为了收费服务。商业银行提供商业服务一定会消耗一定的资源,机会产生成本,银行根据服务成本和市场竞争情况来收取费用是必然的,国外的银行业在中国内推出一些收费理财项目,如汇丰银行的“卓越理财”业务,就是根据服务成本严格制定的产品价格。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国外的银行相比,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差距和一些问题。
理财产品的风险是很大的,但是商业银行为客户揭示的风险不足。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他关系到产品、交易各个方面。多商业银行在推出理财产品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客户的利益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风险监测体系。商业银行在推出理财产品的时候往往对存在的风险揭示的不够,过分的强调预期收益率。一些银行也没有对顾客进行投资偏好分析,对投资者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不了解,从而给客户的投资带来了损失。
商业银行中的组织机构设置随意化,缺乏科学性。目前国内的各家银行都设置了比较全面的理财中心,从职能上讲,理财中心是专门销售理财产品的营销机构,理财经理是专门面对面的为vip办理理财业务的,好的理财规划师的个人理财中心的核心力量。但是有些理财规划师缺乏专业的知识,徒有虚名。理财中心的职位定位也不明确,没有发挥理财的真正功能,组织机构设置的也比较随意,缺乏科学性,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对策
1.创新营销理念,提高服务质量
商业银行应该在理财产品的营销理念上有创新突破,建立起系统的营销体系,主动向客户推销理财产品。银行要加强员工的理财知识,向公民宣传理财观念、理财产品等,并树立起自己的特色品牌。提高个人服务质量,服务质量的提高对银行业务的发展至关重要,理财规划师要主动为客户分析风险承担能力和理财目的等指标,为客户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理财人员还要定期向客户传送理财详情,让客户对产品的收益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并为客户提供建议,更换理财产品。
2.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商业银行在设计和发行理财产品、销售理财产品和售后服务工作的时候,要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向顾客汇报相关信息,严格监管理财人员对客户销售理财产品的时候认真、全面的解释产品的风险结构,从而制定出完美的理财投资计划,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要求。
3.加大科技投资,培养专业的理财人员
各商业银行都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科技力量,加强对资金的投入,加大计算机网络软件建设,提高职员的从业素质,培养出个更多的专业理财人员。
参考文献:
篇10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就给消费者的选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这样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商业银行要将现存的消费者牢牢把握住,不断的开发新消费者,不断的加强市场营销策略。下面就简单的分析一下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现状,然后对锦州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发展策略阐述几条我自己的观点。
二、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现状
现在普遍的商业银行在服务方面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和改观,同时在市场营销方面也加大了的力度,市场营销的策略也有所改变,而且已经初具成效,但是任然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正确的市场营销观念
相当一部分的商业银行任然存在市场营销观念的缺失,坐等客户上门缺乏主动的市场营销,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市场营销对现在的商业银行的重要性,还受陈旧观念的影响认为银行行业具有垄断性,但是随着商业银行数量的增多,客户的选择同时也增多了。还有就是很多的商业银行没有相对长远的市场营销规划,只注重当前时期的营销任务,对消费者没有系统和深入的剖析,只会从银行的利益考虑不主动换位思考,不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从而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流失,进而导致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效果不佳。
(二)市场定位不准确
缺乏正确的市场定位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忽略了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对市场进行细分,只是随波逐流的创新服务、开发新产品等等,对消费者的需求缺乏系统的分析,对市场没有深度的细分,导致很多的资源优势受到限制无法充分的展示。当前商业银行推出的金融产品的共性大,营销手段也是大同小异,没有形成一个个性的独特品牌和服务,不能为消费者提供具有一定针对性、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三)市场营销不足
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增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的明显,各个商业银行业在不断的推出新产品和服务,不断的努力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尽最大的努力增加销售额,但是成果都不是很理想,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工作的不足重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银行自己内部缺乏浓郁的营销氛围,没有主动的对产品进行营销,知识单纯的将商业银行所有产品的宣传资料放置在报架上,或者是通过各种视屏、字幕在电子显示屏上进行展示,缺乏主动的对消费者进行产品的介绍,使得相当的一部分消费者不清楚甚至是不知道产品的存在,只有银行工作人员熟悉产品,从很大意义上来说也就丢失了非常多的消费者。
二是外部宣传和销售的缺乏同样是营销工作不足的表现,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外部销售基本是寥寥无几,与保险行业相比较,银行的外部宣传和销售的市场营销几乎是没有可比性的,银行产品的外部销售仅仅局限于银行内部工作人员认识熟悉的人,进而进行关系的拓展,这种方式的营销力度是远远无法满足需求的,范围非常的小而且存在局限性。
(四)缺乏专业的营销队伍
商业银行的营销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有的甚至是非对口专业的人员,通过较为短暂的培训就从事银行产品的营销工作,使的银行的营销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专业知识和营销技巧方面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对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没有熟悉的掌握,商务礼仪等方面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这样的营销队伍也就直接的导致银行的营销效果差,甚至是出现营销不规范的情况发生。
三、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发展对策
(一)转变观念
必须要让银行的营销工作人员转变市场营销的陈旧观念,让营销人员明白和正视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因为优胜劣汰一直是市场恒古不变的法则,尤其是面临竞争如此激烈的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所以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把被动营销变成主动营销,改变从前单一的营销模式,更加全面的营销,更好的适应和满足当前市场发展所需,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商业银行要积极的转变市场营销观念,要正视现在的形式,商业银行的增多使得从前的垄断时代已经过去了,相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多了,所以要积极主动的抓住消费者,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率先赢得市场的主动权。
二是要求工作人员对市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对市场做深度的剖析,牢牢把握消费者这个市场营销的主体,换位思考以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围绕着消费者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更深层次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三是要求商业银行的营销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商务礼仪知识,为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服务宗旨,不断的提升服务的质量,树立良好的全员营销的工作氛围。
(二)开展个性化营销服务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的提高,消费的层次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很多从前的产品和服务都远远无法满足现在消费者的需求。商业银行应该要本着充分尊重市场和满足市场需求的理念,结合市场消费者的实际,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出不同的个性化的产品以及个性化的服务,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可以将上门服务列为特色服务之一,主要针对资金金额较大的客户,为资金金额比较大的客户提供信息、理财等专项全面的服务等等,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真正的细化市场,牢牢的把握住原有的消费者,不断的开发新的消费者,并且在消费者中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培养专业营销队伍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关键就是营销人才队伍,要求工商银行营销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掌握一定的营销技巧,懂得相关的商务礼仪知识,并且要有团队精神和乐于奉献的精神。要定期的安排?I销工作人员进行市场营销的专业培训,加强对产品内容以及价值等全方面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人员的规章制度,将商业银行营销队伍打造成一支规范化的团队,为更好的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