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计划书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经营计划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经营计划书

篇1

关键词:规模经济;运输企业;集约化

我国道路运输企业的规模经济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状态,甚至与道路运输市场开放以前相比有所倒退。目前道路运输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经营方式落后;运输生产缺乏有效的组织,效率低下;经营主体之间存在严重的恶性竞争,所提供的道路运输服务质量差。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信息技术大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国际经济一体化等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对于运输业特别是道路运输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要求不仅仅体现在位移上,还体现在运送速度、时间和货物安全上,道路运输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道路运输企业规模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1.分工与交易费用

当道路运输市场劳动的交易费用系数足够小于中间产品的交易费用系数时,中间企业就会从道路运输市场中出现。如果分工在道路运输企业之间发展,则每个企业就会越来越专业化,道路运输企业的平均活动范围和规模也会缩小,企业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如果分工和专业化在道路运输企业内部发生,则一个企业中每个工人的专业化水平和一个企业的范围及规模将同时提高,企业的平均规模就会提高。

2.市场容量

规模经济的实现受限于市场容量,道路运输业由于其特殊性,市场容量包含经济发展与运输需求、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程度和道路运输业市场容量三层涵义。

3.管理与技术

从管理看,一类是生产管理,贯穿于企业运输生产的全部过程,与企业的运输设备密不可分,目标是实现生产率与生产能力的配套。包括车辆和员工岗位安排合理化等等。另一类是经营管理,是除生产管理以外的一切管理过程和管理行为,目标是最大限度地组织企业运输生产所需的货源并且控制非生产过程的成本。对于所有的道路运输企业来讲,这是一个可以不断压缩的空间,可以不断挖掘潜力,将管理力的作用发挥到极限。从技术看,一方面,装备技术的发展使道路运输企业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信息化提高了管理效益,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

4.产业的发展水平

运输需求作为派生需求,在其发展初期,运输主要作为企业满足企业自身生产的需要,专业化程度较低。随着运输需求的增多,市场的扩大,为专业化提供了需求支撑,促进道路运输行业内部分工链条的延伸,运输市场效率进越来越高,市场上企业之间的协作程度进一步加强。

5.企业关系

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竞争与协作,这两种关系对于道路运输企业经营方式有重要影响。

二、运输业形成规模经济的条件分析

1.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保障

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四通八达、高密度、高等级的公路网络正在形成,运输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社会性为运输规模经济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因而运输企业可以集中资金和技术力量,主要从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着眼,积极开发创新先进的运输组织技术,强化运输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拓展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不断强化实力和扩大经营规模。

2.运输市场中企业竞争的推动作用

现阶段,我国的运输市场中,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多种行业性质的企业,这些企业为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份额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大企业战胜小企业,最终形成只有少数大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态势,这也会促进运输规模经济的形成。

3.多种运输方式各有所长

各种运输方式都有其自身的技术经济特性,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有利于体现运输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如,道路运输的机动、灵活、方便、门到门等特点,是其他运输方式无法替代的运输优势。所以社会需要更具广泛性,运输需求弹性相对较大,运输企业经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灵活性高。

四、运输企业发展集约化经营的途径

1.需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为企业提供一个宽松的联合经营环境。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造成我国的运输企业条块分割,各个运输企业分别要到当地上交税费,各企业都受当地的交通主管部门和相关政府部门的保护。因此,要想实现跨地区、网络化经营,必须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为企业提供一个宽松的联合经营环境。二是联合形成大型企业,共同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的高层领导者,不能只顾自己的和眼前的利益,而应胸怀远大,从整体和长远眼光出发,积极与相关的企业联合形成大型企业,共同提高经济效益。三是积极培植大型骨干企业,主动利用资本运营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间的兼并、联合,实现跨地区经营。通过资本运营实现资本的整合,使具有同一功能的资本进行组合,统一经营、合理分工和协调。四是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以技术进步推进运输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2.具体思路

货运的集约化经营:一是大力发展物流业。运输企业通过组织和计划、车辆调动和接取送达、仓库选址和管理、物资配送和分发、信息传递和处理,很好地完成物流的全过程。二是发展快运。企业可以通过实行集约化经营,建设城间网络,接取送达网络,配置良好的货运设施,加强货运站的管理,以满足客户各方面的需求。客运的集约化经营:目前,客运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客运市场的恶性、无序竞争只能造成企业效益低下。因此,要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实行集约化经营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普通公路客运,可以实行车辆统一滚动发车联营,加强其相互间的自律,实行统一售票、统一排班、统一配载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模式。而对于近几年来快速发展的高速客运,只有通过集约化经营,提高车辆的运转效率,体现出安全、快速、方便、舒适、服务周到的质量优势,才能实现高回报。

总之,集约化经营是当前各行业发展的趋势,尽管运输企业还存在着诸多困难,但是也应认识到集约化经营的条件和优势,运输企业一定要抓住机遇,利用各自的优势来发展集约化经营,从而提高运输业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引社,我国道路运输的规模经济问题,综合运输,2004

篇2

关键词:化工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240

0 引言

突发环境事件指的是由某些社会活动、经济活动或行为所导致的不可抗拒灾害,导致地下水、土壤、大气、环境等受到严重污染及破坏的恶性事件。突发环境事件具有突发性、高危害性和持续性的特点[1],若没有开展有效的应急措施,可能导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进而威胁群众身体健康。当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光谱法、色谱及质谱法、电化学分析法三个类型,为进一步分析其在应急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本文深入分析了三种方法在化工企业环境应急监测中的内容和作用,具体如下。

1 光谱法

光谱法指的是通过污染物的特定光谱来明确其包含的化学物质及含量比例,具有迅速、灵敏的特点,当前,以光谱法为基础的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的应用最为广泛,几乎覆盖了化工企业各个类型的环境介质。光谱法主要包括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等。

1.1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法

常用于化工企业水质应急监测,化工企业的水质应急监测项目主要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硫化物、磷酸盐及铜、铁、镍、总铬、六价铬等污染物,这些物质分子或原子吸收特定波长光能量,通过比色测定其水样中各个污染物的成分及比例,具有智能化高、应用方便、抗渗性好的特点[2],但是同时也有着成本高、准确度不稳定、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

1.2 红外光谱法

常用于化工企业突l环境事件中的有机物指标监测,主要指的是红外光照射有机物时,有机物分子吸收与其分子振动、转动频率相同的红外光得到相应的红外吸收光谱,进而确定污染物内部分子结构及性质的检测手段。便携式红外分析仪的特点是,无需特殊处理样品,检测过程快速、准确,后期维护成本低等,但由于其更偏向于结构分析,导致检测结果的灵敏度不高,同时容易受到空气中水分的影响,稳定性较差。

2 色谱及质谱法

气相色谱法是载气和样品气体一同进入色谱柱后,样品气体中的不同组分先后从色谱柱中流出,经过检测器等仪器后得到不同组分浓度的色谱图,并可以通过峰高和峰面积两项指标进行定量分析。质谱法主要鉴别污染物的种类,可对分离后的物质进行定性分析,一般作为气相色谱法的补充技术应用。色谱及质谱法目前常用的应急监测仪器有气相色谱仪、质谱仪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广泛应用于化工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分析中。

(1)气相色谱仪。该仪器具有灵活性高、机动性强的特点。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后,气相色谱仪能够通过对样品的定性分析,明确事故的污染源,确认责任者。同时,和常规仪器相比,气相色谱仪的数据库较为庞大,可将范围增加到半定量的标准上,准确率较高。

(2)质谱仪。质谱仪主要指的是离子质荷比测量的分析方法,其原理是样品中各组分在离子源中电离,生成带正电荷的离子,然后在加速电场的作用下,生成离子束,在质量分析器中将其聚焦,得到质谱图,完成监测分析。质谱仪的优点在于准确度高,缺点在于对技术人员的操作能力和经验水平要求较高,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3)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将气相色谱法高效分离能力、高灵敏度和质谱法强定性能力的优点进行了优化组合,弥补了两种方法存在的不足,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监测能力更强,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3 电化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指的是通过检测物的电化学属性,进行测量和表征的分析,其优点在于灵敏度高、成本低,现已广泛应用在了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中。电化学分析法主要包括阳极溶出伏安法、离子选择电极法等。

3.1 阳极溶出伏安法

该方法主要包括了还原、沉积、氧化、溶出4个步骤,其中,还原和沉积指的是通过阳极溶出伏安仪器的作用,将水溶液中的金属离子还原并沉积在电极上,氧化及溶出指的是将这些金属离子氧化及溶出,得出峰电位及峰面积,从而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阳极溶出伏安法的特点在于准确度和灵敏度高、自动化程度高、体积小、费用低等。目前,随着化工企业污染物种类的不断增多,针对其金属指标的监测需求也日益增大,各阳极溶出伏安法仪器监测能力不断增强,应用效果也在不断地改善。

3.2 离子选择电极法

该方法指的是根据膜电势来测定溶液中的离子活性,得出化学成分浓度的电化学性质,主要由参比电极、敏感膜、内参比液等部分组成。其中,内参比液在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中占据重要地位,当电极与待测离子溶液相互接触时,敏感膜及内参比液中会出现有关离子活性的膜电势,这是进行监测和鉴定的有效依据之一。

4 其他方法

除了常见的光谱法、色谱及质谱法、电化学分析法三种类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还包括了光离子化检测法、拉曼光谱法、离子色谱法等。另外,除了化学分析方法及仪器以外,还有检测试纸、检测管、发光菌等技术,这些方法和物品都能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可根据不同化工企业的类型、原料、产品等及突发环境事件的不同性质有选择的使用。

5 结束语

化工企业是突发环境事件的高发地,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所给予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地提升,这要求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环境监测部门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仪器,对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进行鉴别和分析,为政府相关部门采取科学的处理处置措施提供技术支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史绵红,余晶京,刘静思等.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急监测仪器技术现状及展望[J].化学通报,2015,05(09):414-420.

篇3

摘 要 现代运输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对现代运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有效手段;运输规模经济是促进运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规模经济、集约化经营出发,分析研究了运输企业实现集约化经营的新途径和举措。

关键词 运输 规模经济 集约化 举措

中图分类号:F550.6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实现实质性的飞跃,道路运输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改善的力度在日益加强,不断地出现新的运输服务项目和服务类型,同时运输需求多样化程度不断增加,因此,道路运输业的改进是巨大而深刻的。在运输业的发展过程中,大量地存在着规模经济现象,推动运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合理、适度的促进运输业规模经济的发展。运输企业对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不进行投资,只要提高自身运输能力、拓展与相关同类企业的合作,加强运输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和管理,巧妙地采用现代运输组织技术并加强现代技术应用等,实现运输企业的集约化经营,发挥运输规模经济效应。充分发挥运输规模经济效应,加速运输企业规模化的发展,实现运输企业的集约化经营,从而推动整个运输业高速发展,是今后发展运输业的重要的思路和趋势。

1运输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或生产力规模的经济性是确定最佳生产规模的问题,而最终的目的就是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公司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在西方经济学里,规模经济主要用来研究企业经济。但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的含义则更为广泛,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各个层次的经济规模。

运输规模经济是指随着运输总产出的扩大,平均运输成本不断下降的现象,运输业规模经济的概念与一般工商业的规模经济的概念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规模经济都是指产量增加会引起平均成本降低,不同点是由于运输产品的特殊性引起的,而这个特殊的多产品行业使得其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几乎无法分开,并使它们通过交叉方式共同构成了运输业的网络经济,因此,将运输企业的规模经济可概括为:随着运输企业经营规模或服务区域及密度的增加,服务的平均成本逐渐降低,盈利水平明显增强的现象。

2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

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粗放型是指企业投入产出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扩大资本投入、劳动力的投入,而不是主要依靠应用技术的改进,管理水平的提升,是一种资源耗费大、资金周转期长、社会损失浪费大、生产效率低下的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主要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不断提高、要素含量的逐渐增加和要素投入的不断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不断优化,从而使得经济效益不断增加的经营方式。

具体到运输企业的集约化经营是指,通过对运输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将运输网络、运输工具、运输场站设施、资金以及劳动力等各项生产要素的更有效的组合,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具有发达的专业分工水平和高效协作运转的综合经营方式,使运输企业最终实现管理集中化、经营高效化、生产专业化、运转统一化、发展规模化。

运输企业在过去的发展中,主要是以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为主,企业的发展以严重的资源消耗和较高的成本为代价,导致规模经济效应较差,因而盈利能力较低,发展缓慢,所以,集约化经营以其自身的合理性和明显的优势,成为了现代运输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集约化经营的合理性和优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集约化经营的核心是提高运输活动的效率和经济效益;(2)集约化经营必然要求运输体系内运输结构的不断合理优化,促使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3)集约化经营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可以使企业更有效地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3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新举措

3.1提高运输市场集中度

我国运输市场集中度偏低,规模经济效应较差,为适应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的需要,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按照相关的政策规定,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增加市场壁垒;提倡经营者联合发展,以便实现运输市场的集中化;促进大型运输企业的形成,使其成为市场竞争机制下的经济主体,逐渐实现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运输市场集中度越高,运输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就越能更好发挥,通过对运输市场结构优化,充分发挥运输规模经济效应。

3.2鼓励运输企业向综合运输集团发展

在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的前期下,以现有运输企业为基础,鼓励企业联合发展,组建大型综合运输集团。统一企业的管理行为,合理配置资源,协调发展,使企业更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同时,企业要从整体和长远着眼,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通过有效的资金整合、资源的共同利用、良好的分工协作、相互的密切配合实现共同提高经济效益。

3.3实现运输企业网络化经营

应该加快运输网络化建设,形成快速、高效、优质的运输网络体系,改变运输市场独立经营的现状,提高运输效率。鼓励运输企业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向全国拓展,形成以干线运输为主,各种服务一体化的多功能运输网络体系。充分应用现代互联网、通讯技术,节约运营成本,提高运输企业的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引社.我国道路运输的规模经济问题[J].综合运输,2004年第06期.

[2] 马煜华.道路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问题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

[3] 郝敏.运输规模经济与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J].知识经济,2013.8.

篇4

【关键词】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防范

一、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1.对外贸易进出口方面保持着稳定增长趋势

近年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增长迅速,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总体形势良好,远远超过了我国的总体贸易平均水平。2005年以来,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突飞猛进,至2011年末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70463.17亿美元,同比增长12.67%,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增长态势。同时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工业制成品中的所占的比例在不断提高。从贸易产品的结构上来看,占主要地位的依然是计算机类、通信技术类、电子技术类、光电技术类和生物技术类等高新技术产品。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贸易对象主要集中在台湾、香港、日本、韩国、美国、东盟和欧盟等地区。

2.对外投资的资金实力有限、规模偏小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额度逐年提高,在提高企业自身盈利和优化产业结构上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与实际利用外资的程度相比,我国海外直接投资金额远远达不到工业化过程中起飞阶段所需要的引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我国的弱势产业群,在对海外投资实力方面更低。我国走出去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中,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较少,同时投资规模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平均规模,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规模。

二、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风险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风险和高收益等特点决定了与其他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相比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其自身独特的一面。不仅要面临一般企业所要面临的政治风险、宏观经济风险等,还要面临经营环境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等高新技术企业所特有的风险。

1.经营环境风险

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要面临的经营环境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政治风险是由于政治性事件或政府行为的突发性给国际化经营的企业造成的影响,特别是产生的不利影响。此类风险具有不稳定性、不可预见性、不公平性等,高科技企业往往涉及一些尖端技术和产品,出于防止技术泄露和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无论是东道国还是母国,都可能对高科技企业的国际化进行一定程度的政策干预。

2.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投资回报率及股利的变动而给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所带来的财务损失。财务风险主要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资金回收风险等。对于我国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资金的筹集上。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是高投入企业,其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伴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企业的自有资金有限,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障碍也较大,并且企业的经营状况不稳定,财务制度和会计管理模式不健全,因而致使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难加大,因资金短缺而造成企业国际化经营失败的屡见不鲜。

3.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在技术水平方面存在差异而对国际化经营进程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技术风险主要包括产品开发风险、技术外泄风险、技术引进风险和技术壁垒风险等。由于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低,技术积累不够深厚而开发能力又极其薄弱,仿制国外知名产品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仿制别人又会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保护等责任问题。

三、造成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

1.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国际环境因素

首先,国家和地区间的政治关系、国家局势突变的发生等国际政治因素,东道国的政府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国家利益等与母国不同,由于对东道国的政治体制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更加难以判断和预测,直接影响了国际化经营企业的经营环境。其次,外汇市场、世界经济周期和地区间的经济水平差距等国际经济环境因素,给企业国际化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不同国家在物价管理、税收政策、产业政策、国际贸易政策和外汇政策等方面不同,也将给国际化经营企业带来不可避免的经营风险。再次,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着不同的法律体系,这使得国际化经营企业处在一个多重的和复杂的法律环境之中,也必将给企业的国家化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

2.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部环境因素

一是企业融资困难。高新技术企业比一般的企业在融资能力方面困难更多,尤其是那些处于初创期和扩张期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往往由于资金不足陷入了严重的融资困境,最后直接导致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失败。我国高技术企业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机会很小,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比例很低,不到融资总额的10%,而发达国家直接融资这一比重通常在60%左右。二是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基础研究不足,自我创新速度缓慢,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足够的专利和核心技术,加之我国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引进层面受到限制,这些也给企业的国家化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三是创新人力资本缺乏。我国各类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级科技人才的严重缺乏,己经成为限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四、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防范对策

1.政府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经营,政府应建构统一的、符合市场规律政策予以扶持,为企业创造一个稳定安全的经营环境。一是改革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机制。要加快货物实时跟踪系统建设,大力推进“电子口岸”联网工程,企业提供便捷、周到的通关服务;二是搭建规范化的经营国际化企业财税、金融支持体系。调整出口信贷政策,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规模和领域,支持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公司,对企业境外参展、海外注册商标、申请国际通用认证标准等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三是妥善处置与有关国家的贸易摩擦和争端。要掌握和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通行方法,健全统一、协调的多、双边解决机制,鼓励走出去企业应对国外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壁垒,完善外贸运行监控和国际收支预警机制。此外,政府应该利用国家的综合实力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收集、整理和传播对企业有用的各种信息,对企业提供各种咨询和相关培训,使企业可根据足够的市场信息来进行决策。

2.拓宽融资渠道

一方面可以通过政策倾斜或扶持来解决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例如提供专项贷款、贴息、延长还款期限、一定时期内降低税收等金融和税收方面的政策,应该充分发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作用,为成长型和有潜力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应设立对外投资基金、扩大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担保基金,为处于创业和成长期的企业融资增加企业资信;适当放宽对外投资购汇管理政策。另一方面,必须完善资本市场,优化我国的投资营商环境,从诸如证券巿场等融资渠道上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

3.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首先,政府带头促进科研经费在全国经费中的投入比例,以此来发展企业的科技创新地位,同时也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调整资源的分配结构,加大对基础和关键的技术的投入比例。这样能够有效的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保证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坚实基础。其次,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提升技术水平。企业可与高校科研院校的合作来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也可以与国内相关产业的企业进行联盟研发,不断的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和技术;另外,一些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还可以通过在发达的国家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利用国外人才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4.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分散国际化经营风险

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应该对不同国家风险的差异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投资方式。如对于政局不稳的国家和地区,可采取可以减少政策风险的合资方式,而对政局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则采用独资的方式。另外,还可以通过实施多元化战略来分散风险,特别是我国许多民营髙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经营品种单一,可以通过东道国的多元化、进货渠道及合作伙伴的多元化来分散风险;由于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还可以通过资金筹集的机会将风险分散给东道国企业、国际金融机构等。

参考文献:

[1]许晖.企业国际化风险防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篇5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10)01-0100-09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多数产品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大部分设计和制造技术依靠引进;从外国转移到中国的制造企业,大部分核心技术仍然被外国公司所控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少,原创性的产品和技术更少。同时,也正因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力,近几年也频频出现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与跨国公司合资甚至被并购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其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基本都是装备制造业强国。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企业能否完全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是极其严峻的挑战。

目前,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业正面临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和竞争压力。一直以来,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都集中在经济全球化对新兴市场中企业生产率提高的影响方面,对全球化与本土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关注不多。然而,这种局面最近得到改观,Aghion等(2005)和Sutton(2007)开始关注到全球化对当地企业创新的影响。但是在中国,近年来虽然涌现出不少关于全球化背景下FDI与国内企业自主创新关系的研究,并且王红领等(2006)系统分析了FDI对自主创新的三种可能的影响效应,但是这些研究多数只是某种直观的判断,缺乏系统的分析和经验检验,特别是缺乏行业和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的系统分析。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如张海洋(2005)和范承泽(2008)也只是从FDI的方面,利用行业数据进行的研究。通过总结,我们发现已有的研究多从FDI的角度来考察经济全球化对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机制,没有全面考察经济全球化的其他影响机制与途径;所使用的基本都是行业数据,缺乏对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的研究,得出的结论难免有所偏差。

鉴于此,通过对中国1999-2003年装备制造业企业大样本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本文尝试性地回答如下问题: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第一,使用了微观企业的大样本数据,提高了检验的效率和可靠性。我们使用了1999-2003年全国规模以_LZE业企业统计数据中的装备制造业企业数据,共有3.89万家企业的超过50万个观测值。这是目前可获得的最大的企业层面的关于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数据样本,因此提高了估计的效率。第二,解释变量包括了外资进入的程度、出口贸易、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本土市场竞争、企业规模、地方产业集聚和产权结构等因素,并且控制了行业特征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更好地避免了变量遗漏问题。第三,在方法上,使用Tobit模型对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分析,而不是使用简单的OLS模型,有效处理了因变量非负的情况,能够刻画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二、理论分析与待检验假说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会对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国际贸易具有提高出口部门自身创新能力的学习效应。企业通过国际接触,可以获得新的生产技术以及新的产品设计等,通过边出口边学习能够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在国外销售意味着需要更强的竞争力,竞争迫使单个企业减少管理上的懒散和提高运营效率,这些都意味着更高的生产率。同时出口还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出口也可能成为知识的溢出渠道,如出口部门与国内部门的前、后向产业联结效应,出口企业通过贸易所获得的技术知识和信息能被国内其他的生产厂家吸收,加速了国外技术的扩散与传递,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进口贸易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一种主要传导途径。在开放经济中,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进口贸易不仅可以购买高质量的外国最终制成品,而且还可以通过引入国外的先进中间产品来提高本国生产活动的技术含量。Coe等(1997)提出本国通过国际贸易往往能直接分享到贸易伙伴国研发投入的成果,国家进口的中间产品能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技术前沿内的国家会模仿前沿国家的产品,贸易能通过学习鼓励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刺激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

同时,一般文献还认为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东道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可能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既包括有条件的技术扩散,也包括自动发生的其他外部效应。FDI通过技术扩散效应、演示模仿效应、竞争效应、产业链关联效应、人员培训效应等作用在东道国自主创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FDI常常能将知识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外的国家,使它成为国际技术扩散的潜在重要运输工具。除了通过技术扩散提高本地企业的生产率外,跨国公司还可以通过降低国内市场的垄断程度、减少垄断扭曲、促进竞争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途径来推动本地企业自主创新。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无论是国际贸易或是FDI都会促进本土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为本土企业创造更多的知识溢出、转移和吸收的机会,进而影响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假设和推论。

假设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本土市场竞争的加剧可能会促进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最直接的影响是技术市场竞争的加剧。熊彼特认为市场垄断力量的获得是创新的基本保证,而与熊彼特假说相反,Arrow(1962)认为竞争性市场更容易激励企业创新。Seherer(1967)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市场竞争和创新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所以,在经验检验中,我们首先加入反映市场竞争程度的指标。考虑变量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笔者还设计了市场竞争程度的平方项以检验之间的复杂关系。

假设2: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及其程度会对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产生复杂的影响。

外资的进入及其程度是促进了中国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还是抑制了自主创新存在较大的争论。比如:何洁(2000)、包群等(2003)曾证实,外资企业对内资工业部门存在现实的技术外溢效应,并由此认

为,外资企业的进入显著提高了中国的技术水平;同时,陈国宏等(2003)、张海洋等(2004)则认为,外资进入中国主要是为了占领国内市场,或者是仅仅为了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因此无助于中国工业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所以,在经验检验中,我们加人反映外资进入程度的指标,检验外资对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推论1: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会对上述机制产生重要影响。

Gorodniehenko等(2008)认为,上述两个机制作用的发挥可能与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有着重要的关系。Aghion等(2005)提出技术差距与自主创新有着反向的作用。但是Gorodnichenko等(2008)认为技术差距的影响可能是复杂的。如果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较大,则外资企业的进入引发的溢出效应以及本土企业的吸收效应有限,对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也将有限;如果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过小,则会引发外资企业刻意的技术保护,也不利于自主创新。所以我们设立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技术差距及其平方项这一变量来检验其中复杂的关系。

假设3: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出口行为也会影响其自主创新活动。

从实践层面来看,出口对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存在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一种力量是为了满足国外消费者迅速提高的近乎苛刻的技术、质量、安全与环保标准要求,促使出口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正面促进作用;另一种力量是在现有国际贸易格局下,我国出口企业必须依赖于发达国家的国际大买家或跨国公司所掌控的销售终端通道,多以代工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当代工企业谋求产品多样化、产品质量持续提高、产品技术标准建立、自有品牌塑造、国际市场销售终端渠道构建等能提升价值链高端转移的自主创新能力获取时,会与发达国家作为发包者的国际大买家和跨国公司的既得利益发生竞争与冲突,此时会受到发达国家的国际大买家或跨国公司的“俘获型”限制与阻击,进而对出口企业的创新活动强度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获取与提升产生负面作用。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到底属于哪一种情况同样则需要通过计量检验予以确认。

推论2:不同规模企业的出口行为对自主创新的作用可能不同。

对出口依赖越强的企业(多依靠代工方式),由于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与限制程度大,出口带来的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所以表现出较弱的创新活动强度;相反,对出口依赖较少的企业(多不依靠代工方式),由于存在国外客户较高的技术、质量、安全与环保等要求,出口带来的正面作用大于其负面作用,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活动强度。具体来看可能存在如下规律:规模较小的企业,技术能力比较弱,一般从事为跨国企业或国际大买家贴牌的外向型加工贸易生产,出口的促进效应有限;规模中等的企业,拥有一定的技术能力,主要从事为国内买家贴牌的内向型加工贸易生产,出口对自主创新具有一定的促进效应;规模较大的企业,技术能力最强,一般是以自主品牌销售于国内市场,出口的促进效应最明显。

假设4:产业集聚对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以产业集群形态存在(范剑勇,2004;路江涌等,2006)。众多研究表明,地理位置的临近、产业链的纵向与横向分工以及各种公共设施的范围经济,会促进集聚企业的技术学习与技术追赶,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动。中国地区间产业集聚发展是否也对自主创新差异产生影响?对于这个问题以往的文献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所以本项研究将加入制造业产业集聚这一因素。因此,笔者设置了产业集聚这个变量,以控制这种集聚效应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

除了上述分析中所涉及的变量外,我们还引入了资本密度、国有产权、行业特征、地域特征等作为控制变量。理由如下:在中国,由于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以及劳动要素禀赋所决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相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资本密集度高的行业或企业往往技术含量及技术创新能力也高。笔者用资本密集度指标(资本总额/销售收入)作为相应控制变量。考虑到中国的特殊情况,从事研发的制造业或工业企业中有相当比例属于国有或者集体所有制企业,因此不能忽略产权结构对创新的影响。根据产权理论,给定其他条件不变,不同的产权结构会导致经理人不同的努力水平和经营状况。创新活动是企业重要的人力和物质资本投资行为,因此理论上应该也会受产权结构的影响。行业特征包括技术机会、资源的可获得性(appropfiabiliy)、需求特征、分销渠道和客户服务等多个方面。Scherer(1965)和symeoni-dis(1996)认为行业特征是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将行业特征作为控制变量。地域特征也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地域的不同反映了企业所在地区在提供基础设施、经济支持和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水平。通常,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在提供创新服务方面就做得越好。从而会对创新产生正面效应。我们将地域特征也作为控制变量。因此,我们计量检验的主要模型为:

(一)数据

本文的数据来源是1999m2003年间国家统计局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万元)非国有企业的工业统计报表数据库。这些数据由中国国家统计局通过每年的制造企业调查收集而成。每个企业样本包括了100多个财务会计变量。之所以选择1999-2003年间的数据是基于以下两方面因素考虑:一是1999-2003年间,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出现一个显著的高速增长期;二是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WTO,我们的样本数据正好涵括了中国加入WTO的前后期间,这就为我们观察中国加入WTO后贸易壁垒的相对降低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对中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效应,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观察期间。

我们所研究的行业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35);专用设备制造业(3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9);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40);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41)。尽管所有国有企业以及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的数据库包含了相当多的信息,但是其中的一些样本存在错漏和统计口径误差。依据谢千里等(2008)的处理方法,只要出现以下条件之一,我们就将该样本删除:(1)企业的员工数低于8人;(2)销售额的增长率高于100%或低于O%;(3)工业增加值为负。另外,2002年中国颁布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并于2003年正式实施。为了使行业口径前后一致,根据新的行业标准对2003年以前的企业按照小类行业进行了相应调整。我们构建了一个1999-2003年的平衡面板数据集,其观测值大约50万个,包括自主创新、市场竞争、出口贸易、外资企业、技术差距、企业规模、产业集聚、产权结构、行业特征和地域特征等基本信息。

(二)变量定义

自主创新(I):衡量经济主体创新活动的指标通常包括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方面,分别用研发支出和专利数量来衡量。由于本文的数据集没有提供专利数,所以本文将研发投入作为衡量创新投入

的变量,将新产品产值/工业总产值作为衡量创新产出的变量。考虑到数据集中有大量企业研发投入与新产品产值为“O”,直接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可能会导致因变量的拟合值为负,因此本文使用Tobit模型对方程(1)进行估计。

市场竞争(Competition):衡量市场竞争的变量通常是勒纳指数。由于数据中没有边际成本数据,我们无法计算每个企业的勒纳指数。我们参照聂辉华(2008)的处理方法,将企业的广告支出占销售额的比例作为衡量市场竞争的变量。其中的原理是,产品的差别越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就越激烈,从而市场势力就越小,因此企业就越会花钱做广告。同时,还在模型中加入了市场竞争的二次项,以检验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

外资企业进入的程度(FDI):由于我们在计量检验中使用的是企业的微观数据,无法直接设立外资企业进入程度的变量,所以,根据三分位行业的分类,使用同地区同三位数分类行业中外资企业年销售产值在该地区该行业总销售产值的比重,计算出三分位行业的外资企业进入程度,作为外资企业进入本土市场程度的变量。

出口贸易(Export):我们将企业出货值与工业销售值之比作为衡量企业出口程度的变量,来衡量企业出口规模的大小。

技术差距(Gap):为了检验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技术差距对于自主创新的影响,本文构造了技术差距变量。目前,在构造技术差距变量时,主要采用三种指标:资本密度差距(Kokko,et al,1994;贺灿飞等,2006);专利费数量差距(Kokko,et al,1994);劳动生产率差距和全要素生产力差距(Kokko,et al,1994;平新乔,2007)。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以及下文计量模型的内生性问题,本文使用本土企业的人均资本存量与该行业中外资企业的平均资本存量的比值表示技术差距。该指标有效反映了企业的资本密集程度。同时,还在模型中加入了技术差距的二次项,以检验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

集聚效应(Agg):产业集聚水平的高低实质上就是产业分布的不均匀程度,集聚水平越高产业布局越不均匀,反之,则布局越均匀。常见的估算产业集聚的指标有行业集中度指标、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以及赫芬达尔指数。市场集中度则是从市场空间来衡量产业的集中程度,反映的则是市场的竞争和垄断关系。空间基尼系数没有考虑到具体的产业组织状况及区域差异,因此在表示产业的集聚程度时往往含有虚假的成分。为了解决基尼系数失真的问题,EUison等(1997)提出了新的集聚指数(Index ofIndustry Concentration)来测定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赫芬达尔指数(HHI)是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HHI值越大表明产业集聚程度越强,反之则越弱。本文将采用该指数来测定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业行业的集聚程度。

企业规模(size):从研究方法来看,可用于度量企业规模的指标包括销售收入、总资产和员工人数三种规模指标,这三种指标各有利弊。根据Scherer(1965)的方法,销售额反映的生产要素的比例是中性的,并且能够反映短期需求的变动,因此被认为是最好的企业规模的变量,所以本文也使用销售额表示企业规模。

资本密集度(Tap):它是行业进入壁垒的衡量指标,反映该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密集型的。在中国,由于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以及劳动要素禀赋所决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相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资本密集度高的行业或企业往往技术含量及技术创新能力也高。笔者用资本密集度指标(资本总额/销售收入)作为相应控制变量。

国有股权(Soe):根据工业统计口径,企业登记的所有制类型包括国有、集体、私营、港澳台、外商、联营、股份有限、股份合作以及其他等九种。根据研究目的,我们将前面两种成分用虚拟变量“l”表示,后面七种类型合称“其他企业”类型,用虚拟变量“O”表示。

同时考虑到行业差异和省份差异对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影响,笔者也设置了不同行业(Indus)和省份(Province)的虚拟变量作为相应的控制变量。表1为主要变量的描述。

四、计量方法与检验结果

受限因变量(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是指因变量的观测值是连续的,但是受到某种限制,得到的观测值并不能完全反映因变量的实际状态,常见的受限因变量问题有删失和截尾。对于删失问题,因变量处于某一范围内的样本观测值都用一个相同的值代替,所以计量模型不能使用OLS法,应该使用Tobit模型来估计。本文使用Panel Tobit模型来研究经济全球化对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一)全部样本的回归分析

表2为经济全球化对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回归结果,其中模型1-3和模型4―6分别对研发投入和新产品为变量的自主创新进行考察,同时在模型2、5以及模型3、6中分别设置了市场竞争与技术差距的平方项,以考察可能存在的“u”型关系。

通过对表2中各模型回归结果的全面观察,我们发现:在有效控制了诸如技术差距、企业规模、集聚效应、资本密集度以及地区因素与行业因素后,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1 以广告密度衡量的市场竞争程度对创新投入有递减的、显著的正效应,即市场竞争程度与创新之间也存在倒u型关系,市场势力越小,企业的垄断程度越低,对创新就越有利。这一结论支持了Arrow(1962)的观点,并且与Aghion等(2005)的结论是一致的。经济全球化可以促进本土市场的竞争,进而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同时过度的竞争会导致企业缺乏必要的利润积累,反而损害了创新的能力。

2 外资的进入程度对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针对FDI进入与本土企业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有“抑制论”与“促进论”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FDI的进入及其程度对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无论是创新费用还是创新的成果,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为当FDI与本土企业在同一市场相互竞争时,本土企业为了在竞争中不处于劣势,必然增加研发经费,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在这里,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动力来自于国际资本参与当地市场的竞争效应。

3 技术差距的大小对创新投入也有递减的、显著的正效应,即技术差距与创新之间也存在倒u型关系。这个发现深刻揭示出一个重要结论:外资企业既希望利用中国本土企业的低成本优势来获取尽可能多的价值链分工利润,同时,又紧紧提防着中国本土企业发展出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向价值链高端的攀升能力,而成为其竞争对手。当两者之间的技术距离较大时,会获得外资企业对我国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的有限的局部技术溢出和技术转移支持,此时,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出增长效应;当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逐步缩小时,外资企业利用种种手段来“封锁”和压制中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此时,中国的本土制造业企业很难构建种种提升价值链攀升的

自主创新能力。

4 出口对自主创新的作用显著为正,说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学习机会的增加和知识的溢出促进了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而且这一效应不管是创新投入还是产出,都是成立的。

5 产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为负,没有显示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促进自主创新的经验证据。我们认为目前中国大多数产业集聚只是简单地追求企业地理位置上的“集中”而非产业上的“集聚”,处于一种低层次“扎堆式”的“群生型”发展模式。从专业化分工类型看,以横向分工(同质产品+专业市场)与简单生产链纵向分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形式;从产业集聚网络体系竞争优势看,主要依赖于低成本生产要素、成本降低型技术选择、演化路径及其所体现的内外规模经济,而作为产业集聚核心竞争优势的创新协作网络、技术持续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市场细分、价值链专业化分工、品牌建设等并未得到充分体现。

6 在控制变量中,企业的规模对创新投入有显著的正效应,但是这种效应是递减的,即企业规模和创新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这一结论与多数国外和国内的经验研究都是一致的,说明大企业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创新优势。同时资本密集型产业也比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更多的创新。

(二)按企业规模分类检验

在现实中,很多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都与企业的规模有关,因为企业的规模与企业所能接触到的各种政策和商业机会等因素密切相关。为了控制与规模有关的这些因素对创新的影响,我们将按照规模大小将原来的样本分成3个子样本:小规模企业(从业人员小于300人);中规模企业(从业人员在300到2000人之间);大规模企业(从业人员在2000人以上的)。子样本的检验结果见表3。

我们在表3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检验的结论与全样本数据的结果基本一致,但是出口对自主创新的作用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化而出现显著的差异。

就创新的产出而言,出口的作用没有显著的差异,表现为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创新投入而言,大规模企业样本的回归中,出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中规模的企业中,虽然作用呈现正向,但是并不显著,而在小型企业中,出口对创新投入有负向影响。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规模越小的企业越有可能采用代工形式进行出口贸易。技术能力较低(企业规模较小)的企业倾向于为跨国企业或国际大买家贴牌的外向型加工贸易生产;技术能力中等(企业规模中等)的企业倾向于从事为国内买家贴牌的内向型加工贸易生产;技术能力较强(企业规模较大)的企业倾向于构建自主品牌且销售于国内市场。同时,我们的发现可以揭示以新产品表示的创新产出未必是自主创新的结果,而有可能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技术转移的结果。

篇6

一、预算管理的作用

1.细化经营目标,促进战略落地。战略是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与远景目标,战略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里企业的经营目标和计划,战略的落地是通过在较短时间内如一年、一季度或一个月的经营计划来实现的。但经营计划是定性的、文字的,在管理中需要将这些定性的计划转换成数字,这就是预算。预算是对战略的具体落实,是各预算业务单元的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及所需资源数字化表达。预算根据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量以及重点工作的需要进行统筹安排,展现企业为实现年经营目标的投入与产出。

战略―目标―计划―预算,理论上是一条逻辑清晰的链条,实践中一套科学的战略保障体系,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的有效路径。

2.科学配置资源,有效管理成本。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前提就是资源是有限的。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单元之一,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是必然要求。而企业的盈利能力是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换言之,企业为了达成一定的战略目标所使用的资源是有限的。预算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产出,这就是预算的资源配置作用。全面预算管理要解决好资源配置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投入方向,即“用在哪儿”的问题;二是投入效益,即“怎么用”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实质还是跟战略相关,即为了战略目标的实现,资源应该重点投向的领域,跟战略一样是个方向性问题,是战略层面的成本管理。第二个问题实质是资源的使用效率问题,即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情,是一个战术层面的成本控制问题。做好了这两方面,企业的成本管理才能是有效的。

3.控制经营过程,防范经营风险。完成资源的初次配置只是预算管理的起点,而非终点。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适时监控,预算体现了企业的目标和计划,因此预算的执行过程其实就是企业的动态经营过程。预算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一切经营行为受控于预算,由于在资源配置时候已经充分考虑了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可能面临的风险,那么通过预算可以有效的引导各单位以经营目标为中心开展工作,这样就防范了企业经营偏离目标导致资源无效投入的风险。同时,日常的预算管理中,预算审批流程本身就是对企业资源使用的一种事前控制,防范了资源的无效投入。因此,预算控制本身就是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4.评价经营业绩,实施考核激励。预算管理闭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以预算目标为基础的业绩考核。无考核不预算,离开了考核,预算的执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将预算执行的结果纳入考核,可以有效激励并引导各单实现其自身的工作目标,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同时,通过对各单位和部门的预算完成进行有效评价,还可以发现并改进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路径

1.做好中长期规划。对于企业的业务发展,前期效益把控至关重要,然而很多业务价值评估流于形式,盈利规划存在缺失。一方面,要用《商业计划书》引领业务筹划,新业务推出前要制定明确的业务发展目标、资源投入需求、未来效益预估,提升事前决策水平,事中以此为标底监控执行质量,事后根据发展效果好坏决定激励奖赏或者考核问责;另一方面,要明确业务责任主体,实施项目经理负责制,根据业务开展情况,对业务团队进行综合评估和绩效评价。

2.优化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在考核导向上,强调结果及效益类指标,兼顾影响企业长远价值的关键因素,通过增加考核区分度、提高薪酬弹性激励,突出经营业绩考核的战略导向作用;同时,对考核方式进行优化调整,在确保考核压力适当传递的同时,增强企业的经营灵活性。在考核体系的设计上,可以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进行多维度评价,这样也可以避免单一财务指标的不足,更加科学的评价预算单位的经营业绩。

3.建立成本归口分级管理。预算归口管理是有效实施预算管理的重要手段。归口管理责任部门以资源使用效率为约束核定单位归口切块资源的预算额度,落实内部经济责任,推进组织效能提升;优化运营模式,促进企业内部协同,实现资源统筹安排,确保资源投向与企业战略相适配。

4.强化财务价值分析。以挖掘收入潜力和成本效益为目的,加强财务分析,重点关注价值突破、增收节支、政策影响三方面,以企业的战略为指导,深入业务前端参与关键业务效益评价,并提出管理建议,实现财务分析对价值管理的引导作用、对价值创造的参谋作用和对价值突破的推动作用,助力企业转型发展。

篇7

全面预算是企业依据目标所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年度收支计划,即以货币形式反映的有关企业在未来一段期间内全部经营活动各项目标的行动计划与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是公司经营决策目标的货币表现。零售企业的全面预算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衡量企业业绩的基本标准,是企业经营决策管理目标的具体实施计划,更能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在零售企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预算按编制的内容分为专项预算和财务预算。专项预算反映企业对预算期内某一方面经济活动的预算,主要包括企业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和资金预算等;财务预算反映预算单位对预算期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预计的总体情况。全面预算包含财务预算、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及资金预算。其中,经营预算反映预算期内企业经营活动可能形成的现金支付和财务安排,综合反映企业预算年度利润目标及构成要素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营预算主要包括收入预算、成本预算、费用预算等。资本预算是对企业在预算期内进行的资本投资活动可能产生的现金收付的财务安排,而零售企业的资本预算主要包括对外投资、装修改造、固定资产购置、研发支出等资本性支出。资金预算是以制定资金的使用方案本着最优的资金成本,并综合平衡编制单位的资金总预算。而财务预算,则是根据以上各项预算,由财务部门进行最后的审核并汇总反映计划年度的综合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资金状况的预算。

二、零售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满足企业战略原则。全面预算是企业战略、计划、预算、执行、绩效考核所形成的联动和闭环管理体系,是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分解和落实,经营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决定了财务预算的合理性,因此,战略规划、经营计划于财务核算三者必须协调一致,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战略总目标。

2. 全员参与原则。企业经营班子团队及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全员参与、上下互动将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只有动员全体员工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中来,并建立特定的预算考评指标体系以促进更好地参与并执行预算管理,才能真正调动相关岗位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成果。

3. 预算计划的刚性原则。即由计划则执行,无计划则不执行,预算事项审批后方可执行。严格执行预算的审批权限,预算的主体之间、预算费用项目之间的预算严禁串用。

4. 细化原则。即层层分解指标,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内部各环节、各部门、各岗位,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要做到指标数量化、控制精细化、考核数据化、分配公开化。

5. 归口控制管理原则。即预算部门归口管理所有预算编制及相关考核指标标准的制定和执行。预算归口管理部门实行谁主管谁承担监控管理责任原则。

三、零售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步骤

全面预算应按照“先专项预算、后总预算”、“先收入预算、后支出预算”的流程,合理编制出明确不同预算执行单位所承担的不同预算指标。预算编制应遵循“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反复修订并保持整体平衡的原则执行具体编制和审批。

1. 经营预算的编制。经营预算以目标利润为中心、以销售计划、销售结构为基础,在促进销售、降低成本、减少费用支出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划,同时充分考虑国家、行业等宏观政策。具体而言:(1)收入预算按照预算期内销量计划、销售结果和预定的销售价格编制,要考虑一定的销售增长率,考虑促销活动及季节性的影响。除主营业务收入外的租赁收入、价外费用也要纳入预算。(2)费用预算应该区分可控费用及不可控费用的差异,依照上年实际费用水平和预算期内的相关可变因素,分别予以编制。不可控费用参考上年实际支出,结合企业的再投资及研发规划,采取固定预算的方法编制;可控费用根据企业制定的费用标准,结合降低成本、费用的要求,区分责任部门归属分类分别核定。

2. 资本预算的编制。资本预算应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搞好资本运营、增强企业实力为中心,依据企业长远发展规划编制。按照“先项目审批、后预算审批”的原则,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置、装修改造等资本性支出预算,联通计划书一并上报审批。

3. 资金预算的编制。资金预算主要根据年度资金需求编制预算,分为年度预算及月度预算,编制采用“以收定支,并与成本、费用配比”的原则,遵守收付实现制下的直接法编制,并与间接法编制的资金预算相互验证。年度预算应重点关注全年资金的平衡与预测,月度执行预算主要用于月度的资金调度与监控。

4. 财务预算的编制。即依据以上各项预算,由财务部门进行最后的整理、审核并汇总后编制的,用来综合反映计划年度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资金状况的预算。

四、零售企业全面预算的执行与控制

1. 年度预算应具有指令性。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将预算作为预算年度内执行各项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并落实到每一个预算责任部门,确保年度预算目标的实现。

2. 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利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资金管理系统网络平台,严格按预算用途预算金额拨付资金,通过预算控制资金,确保预算的执行力和控制力。

3. 应严格按审批权限和程序在实际开支时进行审批。没有预算的项目不得支出,任何责任部门无权超出预算、无权决定预算外开支的标准。

4. 年度终预算年终决算。费用预算节省部分不向下一年结转,预算超支部分计入当年实际支出,并作为业绩考核依据。预算的执行与控制

五、零售企业全面预算的分析

预算分析是在预算的整个过程中,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和评价。具体包括预算比较分析和预算差异分析。预算分析报告的通用模板由财务管理部提供,各预算责任部门需要按照通用模板编制本部门的预算分析报告。

1. 门店预算分析报告的编制。门店的预算分析报告由财务负责人组织编制,后逐级汇总审核,各业务部门,需要按照财务管理部的模板,及时提供相关业务数据。对于预算分析报告中出现的异常,各预算责任单位有责任说明情况并作出解释,特殊事项,需要有书面确认文件。

2. 问题的反馈。对于预算分析中发现的问题,财务管理部反馈单位负责人或预算对接人,提醒其关注并确定差异及成因。如实际成果与预算标准的差异重大,公司相关管理层应审慎调查,并判定其发生原因,以便采取正当的矫正措施。

六、零售企业全面预算的监督和考核

1. 预算的监督方式方法。(1)加强预算的编制到考核的各个环节的管理,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确保认真实施。(2)采取定期检查、重点检查、全面检查等多种方式对所属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纠正预算管理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篇8

关键词:气温;地表水;参数变化;水处理;溶解氧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9-0125-03

一、概述

(一)镇江城市水源环境概况

镇江位于南京东南方,是京杭大运河和长江十字交叉口。长江流经镇江市,在市区北部长江形成一个牛扼湖,即内江,面积为8.8km2,是制约城市几条河流水文、水质条件的主要水体。虽然长江水流经南京等大、中城市和上游许多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然后到达镇江段,但由于长江流量大,稀释性强;流速快,紊流扩散作用强,自净能力强,仍然是理想的饮用水水源。以此,我们作为研究镇江饮用水源水质受气温影响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二)溶解氧在水体质量中的意义

溶解氧值(DO)是研究水自净能力的一种依据。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溶解氧越高,好氧生物生命活动越活跃,生物处理效果就越好,水质被净化的程度就越理想。

通过镇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提供的数据,在我们整理这些提供的数据时发现,溶解氧的变化在与水温有紧密关系的同时,与气温也有着相仿的关系,如图1所示。五年温度呈现明显的相关变化,且变化幅度紧密相关。

(三)镇江2005年至2008年气温与水温变化

采集的四年镇江市气象局公布的温度数据,并计算每周的周平均温度,对四年的温度进行统计,并拟合得到温度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由数据统计得到:4年平均周气温:16.60℃;4年最高周平均温度:31℃;4年最低周平均温度:-0.714℃。

季节周平均温度及大致时间跨度如下:春季,在三月至五月间周平均温度为15.99℃;夏季,在五月下旬至10月上旬周平均温度为26.41℃;秋季,在十月中下旬至十一月周平均气温为15.94℃;冬季,在十二月至来年二月周平均气温为4.74℃。

综合以上统计数据,可以得到气温变化呈稳定的季节变化。因而着手以气温为依据研究气温与水中溶解氧的变化是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的。

总体上看,一年的温度变化呈二次函数关系,途中虚线为拟合得到的曲线,曲线方程如果用Y = A + B1*X + B2*X^2 来表示,则其中A、B1、B2的参数值经近似计算后分别为-8.8917,2.47355,-0.0438。其函数校正相关系数为0.9012,标准偏差为3.1074,显著性水平P

Y=-8.8917+2.47355×X-0.0438×X2 (1)

其中,Y代表气温(℃),X是周数(一年有52周,闰年有53周)。

二、气温对溶解氧的影响

(一)两者关系的初步定论

经采集选取2005至2008年四年的镇江饮用水水源情况,作为分析对象。

经过Origin7.5软件的模拟建模,我们以时间为横坐标,得到气温与溶解氧的变化关系。

如图3所示,温度指示在左y轴上,并且由图可明显看出一年内气温整体成倒钟状分布,中间高两边低形态分布。其中第5周是4年中最冷的一周,平均温度在-0.71℃,相对应的平均温度最高的是2007年的第31周,温度高达31℃。

对应右y轴的曲线是溶解氧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其变化的大致范围在5.78~11.1之间,单位是mg/L。图中可见其变化呈开口向上的弧状,中间低,两边高,中间略有波动。

把两者的变化图结合后,得温度较低时,溶解氧值偏大,温度升高时溶解氧会有下降的趋势。表现了两者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

在水处理的研究中,我们的要求是保持水体有较高的溶解氧含量,以保证水体自净的能力。因此在水温比较低的情况下溶解氧的含量较高,可以保证其效果,而在天气炎热,水温平均比较高的情况下,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必定低于必要的水平,这对于我们的水处理工作是不利的。

(二)建立相关性

排除其他可能影响因素,若以气温为横坐标,以溶解氧的大小为纵坐标,标注每个点来研究之间的函数关系,可得到图4:

其变化大致成负相关,即随气温升高,溶解氧呈减少趋势。如图4,直线为拟合所得直线,其波动情况如图4中的折线。将两者关系拟合线性关系,得函数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Y=9.17573-0.06659×X(2)

其中Y代表饮用水水源溶解氧的含量(mg/L),X为气温(℃)。其中相关系数R为-0.59627,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并且显著性水平

(三)温度对其他参数的影响

1.温度对pH值的影响。利用实测数据用温度作为衡坐标,以水的pH作为纵坐标,绘制出了如上所示的pH-T相关图,如图5。可以得出,水的pH呈现出一种上下波动的变化趋势,最高大小变化可达到2,与气温没有明显关系。

2.温度对电导率的影响。根据实测数据以温度为横坐标,电导率为纵坐标做出了如图6的关系曲线。可以得到,随着温度的升高,水中电导率呈现出一种缓慢减小的趋势,但总体上与温度没有明显的直接关联。

3.温度对浊度的影响。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到图7,以温度为横坐标,浊度为纵坐标的关系图。可得,随着温度的变化,浊度基本上不显示出什么变化的趋势,与温度的相关性也比较小。但是在温度为4℃的时候,浊度的值有突变。此突点可视为受其他外界因素共同作用影响而产生。浊度与温度的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浊度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规律的波动。

4.温度对高锰酸钾指数的影响。同样,在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图8。以温度为横坐标,高锰酸钾指数为纵坐标。图中,同样可以得到,随着温度的变化,高锰酸钾指数在一定的范围内做小范围的波动,并没有受温度的很大的影响。同样的,高锰酸钾指数显著突变。它是由一些环境中不确定的因素导致的偶然偏差。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温度的变化对高锰酸钾指数的变化有极其微小的相关影响。

5.温度对氨氮的影响。以温度为横坐标,氨氮为纵坐标,得到图9。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增大,氨氮在小范围内上下波动,但与温度的相关性不明显。在温度的两处特殊点,4℃、7℃、15℃温度下,氨氮的值有较大的波动。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这是由于一些环境综合因素导致的偶然误差。事实上,通过上图也可以看出,氨氮与温度的变化没有必然的相关联系。

三、结论分析及利用方式预测

(一)小结

1.镇江气温以年为单位,统计观察得到温度大致呈二次函数变化关系,呈现的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1)式表现其数值关系。

2.镇江饮用水源水质指标中的溶解氧与当地的气温有着紧密的联系。用线性相关来建立两者的变化联系,可以得到相关系数R为-0.79513的一次负相关。(2)式表现其数值关系。也就是随着气温的升高,溶解氧的含量在水中呈下降趋势。

3.根据两个数学的建模,可以得到,在四年的最高温度31℃下的溶解氧值达到6.68mg/L,已符合国家三级标准。在最低温度-0.714℃时,溶解氧最高值达10.13mg/L,符合国家一级水质,且已达饱和。

4.由气温及其他参数间的建模比较,以及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镇江饮用水体的其他参数与气温的关系没有明显数学模型关系。

(二)利用意义

1.普通的污水处理工艺采用的曝气系统往往需要耗大量的电能来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为响应节能减排的号召,在优化水处理工艺时可以结合溶解氧和气温以及季节之间紧密的关系,针对气温变化来调节曝气的强度。

2.选择在夏季温高条件下增加曝气强度,而在冬季相对减弱曝气程度,可以起到优化能源,调节季节变化带来的溶解氧变化等作用。

3.可以将曝气技术应用在自然水体中,以应对日趋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结合镇江水体的溶解氧变化规律,以利用表面水体溶解氧的变化规律,调节地表水水质。

参考文献

篇9

    信用环境和信用义务制度缺失PE是投资人基于对管理者的信任,而将资金委托给管理人进行投资经营,具有信托的本质属性,属于一种信用经济行为,因此良好的信用制度是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基础。但目前我国信用体系与经济发展需求极不相符,还没有形成以信用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民法通则》等虽然将诚实守信作为基本原则,但仅是原则性规定,缺乏守信行为规则和惩戒性措施,诚实守信原则在实践中难以得到有效遵守和落实,私募股权基金等信用经济赖以生存的信用环境和守信义务制度缺失。曾轰动一时的温州东海创业投资有限合伙公司,就是因为投资人过于担心自己的资金安全,不能完全信任基金管理人,通过设立“联席会议”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制定苛刻的投资决策规则等方式,过度干预资金投资运营,致使管理者无法正常决策,最终导致其仅存续了7个月。(四)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影响投资者监督权的行使由于PE存在两级契约安排和双重的委托关系,链条较长,加剧了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一是在基金管理人选择过程中,投资人只能根据管理者过往的业绩和其表述来选择,而管理人往往只展示其优势而隐藏劣势,甚至造假欺骗投资人,从而产生“逆向选择”风险。二是由于我国目前的企业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和机制不健全,信息获取的渠道十分有限,所获信息的质量也难以保障,致使投资人很难准确了解PE和目标企业的投资运营情况。管理者可能在基金投资运营过程中逃避责任、消极管理,甚至利用基金资源谋私利,侵害投资人利益,但由于相关信息的缺失,致使投资人难以发现。基金投资运营的高度专业化也给投资人了解、掌握相关信息带来困难,无法有效行使监督权。三是在基金投资过程中,尽管基金管理人通过目标企业提供的经营计划书、财务报告等资料能够对该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资质有一定的了解,但目标企业的内部核心信息则很难通过尽职调查来获得,信息不对称或传递不及时,很可能会导致管理者对目标企业的选择和判断错误,致使投资决策失误。

    理想状态下的PE既要能保证管理人业务能力的充分发挥,又要保障投资人的资金安全和收益最大化。为达到上述目的,建议在“管理人中心主义”前提下,设置科学的内部治理机制,将投资人与管理者的利益统一起来,实现投资人与管理人的制约平衡。完善法规制度和监管机制,优化PE发展环境建议对《公司法》、《合伙企业法》、《证券法》、《信托法》、《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等以及涉及外商投资、境内并购、海外上市、海外投资的相关法规予以整合和修订,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框架,为PE发展奠定法律基础。在保证基金市场调节、有效激发基金机构的竞争和发展活力的前提下,对PE进行“适度监管”。扶持建立行业自律组织,组织制定基金管理人资质制度、投资行为准则等行业规则,加强行业自律监管,推动建立良好的行业秩序。逐步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包括建立健全投资决策机制、规范操作程序、风险应急预案,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和管理风险。发展环境方面,从金融监管环境、金融政策环境、金融信用环境、中介服务环境等各方面不断进行完善,为股权投资基金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选择有限合伙型PE组织形式PE组织形式的选择及其发展状况取决于其解决投资者和基金管理人之间的委托问题的效率,能否实现投资者收益最大化、实现投资人和管理人利益诉求均衡是判定组织形式好坏的唯一标准。从国际惯例来看,PE主要采取公司制、有限合伙制和信托制三种组织形式,三种组织形式各有利弊,公司制运营管理较为规范但缺乏效率,有限合伙制效率较高但制约性较差,信托制较为灵活但其本身并非实体。从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分析,笔者认为有限合伙型PE是最佳组织形式。激励约束机制方面,有限合伙型PE可通过合伙协议,对普通合伙人的管理权、劳务收益等做出灵活规定,将管理者的收益同基金经营业绩挂钩,使管理者利益与投资者利益相统一,有效激发普通合伙人的管理积极性。有限合伙型PE可通过设立合伙人会议、投资决策委员会决策重大事项,且可外聘财务、法律等专业人士参与基金重大事务的决策,如此一来不仅增强了投资决策的科学性,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普通合伙人的自主决策权,防止其滥用权力,从而使各方参与者相互制衡,最大限度保护各方利益。在税收和成本方面,有限合伙型避免了双重征税问题,且运作成本和成本较低。另外,《公司法》、《信托法》、《合伙企业法》等为PE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建立完善的PE内部治理结构1.建立完善的决策机制投资人的出资并不意味着其对企业资产控制权的丧失,在坚持“管理人中心主义”的前提下,通过合伙人会议使投资人能够“适度参与”涉及企业重大发展战略的重大事项的决策,逐步扩大投资人重大事项的决策参与权,促进投资人监督权的有效行使。但投资人不得参与基金日常经营管理决策,不能执行基金管理事务。2.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完善的PE退出机制是实现投资人利益最大化的关键环节,目前主要包括上市、协议转让、回购及破产清算等四种渠道。上市虽是PE最期待的退出方式,但其也是滋生PE腐败的根源和内动力,破产清算虽是最不愿看到的退出方式,但也尽可能地将损失降到最低。因此,需支持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多种退出渠道和机制,不断完善证券市场、股权交易市场和并购市场等退出通道,分散股权投资风险。支持和鼓励各类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发展,逐步形成募集、投资和退出等功能完善的股权投资发展体系。3.实行分段注资和资金托管制度按照国际惯例,PE一般采取“分段注资”方式,投资人做出投资承诺后,可根据基金项目进展情况和项目资料,对管理人经营行为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情况决定是否注入下一阶段资金,一旦运营不良或出现道德风险,即可行使后续资金撤回权,从而降低管理人决策失误或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同时,为防止管理人滥用资金,有必要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资金进行托管,托管人遵照投资者与管理人的协议约定执行划款、清算等指令,保证基金资金的安全。

    设置限制性合约条款投资人与管理人可事先设置限制性合约条款,对基金管理方式、投资领域、单个项目投资规模和比例、收入的分配等进行约定,强化投资者对基金的监管权,保证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建立管理人财产登记制度,以保证管理人的无限连带责任能落到实处。着力改善市场经济信用环境,确立管理人信义义务制度为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投资人的利益,防止基金管理人滥用管理权,英美平衡法创设了基金管理人的信义义务规则,具体包括忠实义务和注意义务两方面,要求管理人要尽职尽责、谨慎投资,经营管理过程中要避免重大过失、疏忽或故意渎职行为的发生。要求基金管理人对基金投资人恪守诚信,忠诚于企业事务,专注于增进企业和投资者的最佳利益,不得利用基金资源谋取私利而损害企业和投资人的利益,不得使自己处于与投资人利益相冲突的地位。管理人应对其因基金管理而取得的利益或商业机会如实向投资者进行披露,避免自己与基金交易或代表他人从事有损投资人利益的行为,避免与基金构成竞争。建议尽快完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法规中关于管理人信义义务的相关规定,制定信义义务的行为规范和惩戒措施,为信义义务制度的建立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应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促进提高市场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建立有效的声誉制约机制,为PE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信誉环境。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完善的企业信息披露机制,能够使投资人及时、准确地获得企业信息,是强化投资人监督权、降低投资风险的必备举措。建议明确企业的信息披露义务,包括对PE本身和投资目标企业的信息披露。一是明确披露信息的内容。包括企业经营性质、范围、注册资本等基本信息,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的信息,企业对外投资信息、负债信息,可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不确定风险的信息以及企业的公共记录信息等。而对于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信息则只能根据双方约定确定是否披露。二是明确披露信息的责任主体,披露对象以及信息适用用途、范围、期限等,以保证被披露企业利益不受侵害。三是明确信息披露途径。一方面根据双方协议,由管理人或目标公司主动提供相关信息,另一方面,投资人可利用人民银行建立的企业征信系统,经企业授权,查询企业的信用报告,对企业的基本信息、财务信息、借贷信息、对外担保信息及诉讼信息等进行了解,并可对企业负责人的信用状况进行查询了解。四是推动和引导自愿披露。信息披露是企业加强与市场交流、提升企业市场形象的重要途径,要鼓励企业主动进行信息披露,对强制披露进行深化和补充。

篇10

一、概述

财务预警是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会计资料为依据,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进行分析预测,采用可靠的预警模型对财务危机进行预警,使企业经营者及时洞察企业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并预防财务危机的发生。财务预警指标的功能主要有:

(一)预知财务失败 当可能发生财务失败时,能提醒管理者提早作准备或采取对策防止财务危机。

(二)预防财务危机发生或控制其进一步扩大 当财务出现危机征兆时,能及时指出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使经营者及时制订有效措施,阻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三)避免类似财务危机再次发生 有效的财务失败预警指标能弥补企业在现有财务管理及经营中的缺陷,完善财务预警系统。

二、创业企业不同阶段创业活动及财务风险

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就是要找出诱发财务风险的潜在信号,创业企业在不同生命阶段存在着不同的财务风险。我国一般将创业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为五个阶段,即种子阶段,创立阶段,成长阶段,扩张阶段,成熟阶段。

(一)种子阶段创业活动及财务风险 创业企业在种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开发,验证发明创造及创意的可行性,研究开发的成果是样品、样机,或者是较为完整的工业生产用服务的解决方案。除了技术研发外,创业企业在创立之前要经过信息收集、建立团队、做好融资以及撰写商务计划书等工作。

种子阶段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融资量不足,造成技术研发资金短缺的风险。在此阶段,筹资的最大问题不在于获得足够的资金以启动新企业,而是在创立初期获得足够的资金并确保新企业不会将现金耗尽。也就是说,当企业出现负现金流的时候能马上追加投资获得新的资金。否则,这种资金短缺风险将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并最终破产。因此,创业者在种子阶段时,必须对未来,尤其是创立初期资金可能出现的短缺从数量和时间上作出充分的、准确的估计,为资金的筹措做好准备。

(2)技术风险的存在造成未来的财务风险。如创业者掌握的生产技术是否支持大批量的生产,生产出的产品是否存在致命瑕疵等,这些生产技术的风险可能影响企业未来的销售,进而造成企业资金链的断链,引发财务危机。

(二)创立阶段创业活动及财务风险 进入创立阶段,企业已开发出了新产品的样品、样机或己形成较为完善的生产工艺、生产方案等,但还需要在许多方面进行改进,尤其需要在与市场相结合的过程中加以完善,使新产品成为市场乐于接受的商业化产品。

创立阶段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市场占有率偏低无法收回成本。企业成立后要做的首要任务是尽快打开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但这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对于以高新技术为主的创业企业生产的新产品就存在技术风险,一旦和原有的设想不符或达不到原有的要求,或者新产品的创意难以满足客户的要求,都可能影响企业的销售。如果在创立初期不能尽快获得客户,打开市场,就很容易因为销售量过低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2)产品单位成本偏高引发财务风险。在创立期创业企业的生产技术还不成熟,往往并不具有大规模生产产品的能力,导致分摊在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过高,这种高的单位成本往往超过了产品在消费者心理的预期价位和相似产品的均价。如果企业以低于其实际生产成本的定价进行销售会造成企业亏损,导致财务危机。相反如果企业定价过高,就会影响产品销售,增加存货成本,造成风险的恶性循环。

(3)资金短缺风险。如果销量提不上去,生产产品的成本又过大,企业的经营现金流就出现负数。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注入新的资金就面临着破产的困境。

(4)销售款回收时间过慢造成的风险。创业企业采用赊销方式进行销售,会造成销售资金回收的不及时,导致创业企业自身出现支付困难,若不能及时筹集到资金,会影响企业的信用,由信用风险引发财务危机。

(三)成长阶段创业活动及财务风险 进入成长阶段,创业企业实现了科研成果向工业化生产的转化。此阶段的企业要不断扩大生产能力,组建起自己的销售队伍,大力开拓产品市场,牢固树立起企业的品牌形象,确立企业在业界的主导地位。在组织结构上,创业企业已不再是单元组织的机构,各职能单位开始有了部门的界限,研发、生产、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也逐步细化分工。

成长阶段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结构不合理引发财务风险。在成长期,企业开始有了资金的积累,但自身的积累很难满足快速增长的需要,这时企业融资比起创业的前两个阶段要容易很多,融资的重点在于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企业可以通过适度运用财务杠杆的作用,增加负债量,提高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但是,财务杠杆的过度使用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加大未来还本付息的压力,提高资本成本。

(2)资金使用时间不匹配产生财务风险。企业财务管理要求现金流入在时间和金额上同现金流出需求相匹配,使收益最大化。若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需求不匹配,将大大降低其运用资金的效益,从而带来财务风险。

(四)扩张阶段创业活动及财务风险 在扩张阶段,创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已为市场所接受,且市场需求较大;产品已开始批量化生产,制造成本大幅度下降,产品价格也有了下降的空间,因此销售额将迅速上升,企业利润也随之增长。企业由现金流平衡点转向盈亏平衡点,并能得到相当大的纯收入。企业已开始实现预定的市场份额目标,并进行后续技术创新,完善理管体系。企业往往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扩充,引进生产线,以适应迅猛增长的需求,巩固在市场中的地位。

扩张阶段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适当的财务管理制度。在扩张期,企业的销量迅速增长,应收账款与存货的占有率也大幅增加,存货周转期及应收账款周转期增长,流动资金投资需求也越多,从而降低资金流动性。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应收账款及存货的管理制度,比如按客户的信用度确定不同的赊销比例,派专人对客户进行联系和及时反馈;做好产品交存、发出到客户使用过程中的监控,每月定期清理未流动的产品等。

(2)利润分配政策不当。这时,企业有了一定的盈利,资金相对较为宽裕,创业者也开始考虑分享创业成果,此时如何处理分配与积累、投资三者的关系,影响到企业今后的持续发展。如果将利润过多地分配出去,势必会减少企业对研发的资金投入,这样可能使企业未来研发资金短缺,引发财务风险。

(五)成熟阶段创业活动及财务风险 进入成熟期,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地位,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开发,创造新的产品。同时,为使企业获得新的生机,永续经营,此时的企业发展目标不能仅定在成熟上,而更重要的是质变,形成真正的强大企业。

成熟阶段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进入成熟期往往也意味着产品进入了成熟期,此时企业如果不及时作出调整,下一阶段该产品很可能进入衰退期,逐步被市场所淘汰,使企业陷入不利境地。因此在企业的扩张末期和成熟期创业者要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或现有产品的改良。新产品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时间投入,一旦和预期结果出现偏差,将直接造成企业的财务危机。

三、创业企业不同阶段财务预警指标选择

创业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可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发展能力和现金流量结构五个方面确定。创业企业根据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从总表项目中抽取相应的指标,组成适应各成长阶段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一)种子阶段财务预警指标 在种子阶段,创业企业尚未正式成立,基本没有现金流入,只产生技术研发等现金流出。创业企业要预测未来的资金需要量,确定对内和对外的筹资额,选择恰当的筹资方式,顺利筹措到种子期和创立初期的资金。需要关注的指标是现金耗尽时间=现金持有量/现金消耗率。创业者的现金耗尽时间越短,筹资就越困难,创业企业可能连基本的研发都无法维持下去,导致企业未成立就胎死腹中。

(二)创立阶段财务预警指标 在创立阶段,企业刚进入市场,销售量不高,往往低于盈亏平衡点销售量,销售回收资金有限,这时会出现现金流出大于现金流入。需要关注的指标包括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营运能力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现金流量结构指标(筹资现金流量流入与流出比、经营现金流量流入与流出比)。由于企业处于初创期,盈利很低甚至亏损,财务管理上应注意保本点分析,计算保本量与保本额。

(三)成长阶段财务预警指标 在成长阶段,企业销量不断提高,盈利增长,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仍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生产和销售中来维持这种增长势头。需要关注的指标包括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负债比率)、资产营运能力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盈利能力指标(总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现金流量结构指标(筹资现金流量流入与流出比、经营现金流量流入与流出比、现金流入结构、现金流出结构)。在此阶段,企业的信用增强,对外借债的能力增加,企业要适当运用财务杠杆,计算财务杠杆系数和总杠杆系数。

(四)扩张阶段财务预警指标 在扩张阶段,企业产品销量迅猛增长,有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知名度,仍需要保持这种增长速度,使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除了关注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外,还要关注发展能力指标(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利润分配的能力(股利支付率)。

(五)成熟阶段财务预警指标 在成熟阶段,企业除了要维护现有的盈利外,还要积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企业要继续研发新产品或改良旧产品,这种研发或改良需要大笔的资金,若在研发的过程中出现资金短缺,就可能引起项目的终结,乃至整个企业的财务困境。企业除了关注扩张阶段的所有指标外,还要进行投资项目决策分析,估算项目各阶段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计算出项目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