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服务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服务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一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达到一定水平后,服务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维持就业扩大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产业。保险业是金融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行业或企业要想发展壮大,都必须具备全球性视野并制定相应的国际化经营策略,保险服务业也不例外。尤其随着国内保险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国本土保险公司要想做强做大就必须积极"走出去",积极开拓中国保险服务业的国际市场。从保险业的世界发展趋势看,金融一体化和保险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国保险服务业的海外经营的拓展,既反映了金融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步伐显著加快,开放范围逐渐扩大,已是保险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中国保险服务业的海外经营不仅是世界金融经济一体化和保险服务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保险服务业追求规模经济、适应国内企业跨国经营和分散保险业经营风险的现实需要。
一、中国保险服务海外经营的发展现状
(一)保险服务海外出口额不断增加、增速放缓,逆差巨大
入世以来,我国保险服务行业成长迅速,基本维持年均30%的增幅,但出口增幅却慢于保险业的行业增幅,并且增速逐渐放缓。从表1可见,保险服务海外出口额不断增加,2014年我国保险业务出口额为46亿美元,是2005年出口额的8倍,但近年来增速有所放缓,在10%左右,而且增速放缓速度小于进口,增速也高于我国保险业务进口增速。
从近3年数据来看,2012年保险服务出口额仅占服务业出口总额的1.75%,2013年达到1.90%,仅仅增长了0.15个百分点。到2014年,保险业务出口额占服务业出口总额的2.48%,同比仅上升了0.5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保险服务出口总额虽有较大的上涨幅度,但规模十分有限,尤其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且与保险业务进口之间存在明显逆差,如2014年的逆差便高达179亿美元。
(二)海外经营以本国客户为主,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目前我国参与跨国保险业务的企业,其服务对象主要以当地华人为主,销售网络也主要围绕华人华侨铺开。例如,中国信保是中国唯一承办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政策性保险公司,其不仅在英国伦敦设有代表处,也向俄罗斯、巴西、南非和迪拜派驻了工作组,但其海外客户以华人居多,职员也主要是当地华人,在华人群体中享有良好声誉。然截止2014年底,该公司保费规模也仅为29.21亿美元。
另外,我国保险公司多属国有企业,母公司往往具备较强的实力,可以为海外子公司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扶持,使得保险公司在海外拓展业务时能在顾客心目中形成很高的商业信誉。然因中国保险企业跨国经营存在难以逾越的文化障碍,以及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够充分,跨国经营的规模一般不大,导致保险服务市场开拓能力不强,海外市场扩展速度相对较慢。
(三)海外投资实力有限,国际竞争优势缺乏
截止2014年底,我国共有超过130家保险公司,其中中资寿险公司40家左右,其市场份额几乎占到中国保险行业市场总额的95%,外资保险公司数量虽多,但市场份额却仅为5%左右。从全球范围看,中资保险公司的规模也不容小觑。截止目前,我国有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中国人保4家保险公司进入全球500强企业名单,且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还进入到全球15大保险公司之列。截止2014年底,中国保险公司总资产已超过1.3万亿美元,净资产接近1500亿美元。但目前我国保险行业的整体规模优势依然不强,尤其是保监会关于中国保险机构海外投资规模不得超过当年末总资产的15%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保险企业海外经营的资本实力。
据新华网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中国保险境外投资金额为239.55亿美元,虽然较2013年初增长了1.5倍,但是仅占中国保险业总资产的1.44%。另外,我国保险公司服务在国际竞争力也缺乏优势。据中国质量协会最新测评结果显示,我国保险行业用户满意度指数为74.5分,连续两年保持下滑状态。根据WTO Statistics database 的TC数据显示,我国TC指数为-0.71,美国为-0.58,日本为-0.61,英国为0.46,法国为-0.09,德国0.18,印度-0.40。TC指数越大,说明国际竞争力越强,我国TC指数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小于发展中国家印度。
(一)对我国海外投资工程的投保偏少,投保成本过高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已成常态,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工程项目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如2014年,中资公司投资500亿美元承建尼加拉瓜大运河、中国铁建签订金额高达120亿美元的尼日利亚铁路承建合同、中泰签署的高铁合同金额高达106亿美元、三峡公司投资80亿美元开发俄罗斯水电、国家电网公司投资18亿美元中标巴西特高压输电项目等十大海外工程涉及的行业领域越来越多,地域范围更是遍布世界各地,尤其是工程投资额日趋庞大。海外工程投资必然存在诸多风险,且投资数额越大风险越大,而且国际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如随着叙利亚、也门等国家局势的恶化,中资企业在相关国家承建的工程项目投资便存在巨大的风险。
对此,为我国海外工程提供保险服务成为中国保险服务企业的重要使命。然而,截止2014年,我国海外工程的投保率尚不足40%,且投保成本普遍较高。我国保险公司往往对风险承保比较谨慎,对海外工程投保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论证,并作出风险预估。如果项目工程比较大,许多保险公司甚至不敢接单,因此很多大项目需要由多个保险公司同时承单。目前国内各家保险公司都有自己的风险评估标准,所以任何一家保险公司在面对大保单的时候,都不清楚是不是有足够的时间将它分保出去,甚至不清楚这张保单的承保条件会不会被其他保险公司认可。多个保险公司参与的保单,需要经过多次评估会和审核,这导致我国海外投资工程的投保偏少,成本大幅度上升。
(二)过多投资于海外房地产业,过于重视短期利益
2014年中国保监会将险资持有的房地产资产占总资产比例上调至30%,我国的保险投资一般多用于海外房地产业。如2013年7月,中国平安以2.6亿英镑(约合23.7亿元人民币)买下伦敦劳埃德大厦,是第一桩中国保险公司跨境的房地产收购。目前,中国人寿、太平人寿等多家国内保险企业齐赴伦敦开展房地产投资谈判,海外的房地产市场预计将成为未来数年内中国险资机构在海外投资的热点,来自中国保险行业的资金规模将超过150亿美元。然而过多的投资于海外房地产,会偏离保险的本身业务。
目前,保险企业海外投资重视短期业绩而相对忽视保险业务开拓的长远战略已经成为我国保险业务海外经营的发展瓶颈。保险公司的海外业务过度看重投资热点,而忽略对保险公司原本核心业务的开发与拓展,导致资本大量集中在房地产等费保险业务,这导致保险业务在国际市场开拓不足,长期而言我国实际保险业务在国际市场将处于弱势地位。
(三)保险业务创新乏力,跨国经营经验不足
中国保险企业开展境外业务虽然很早,然而真正走出国门只是近年的事情,且海外投资主要以房产为主,故而在境外开展保险业务的经验十分有限。因语言文化差异的存在和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充分,中国保险公司境外保险业务的市场导向性不强,尤其缺乏初期的市场开拓经验。如在最近几年跨国保险业兼并风潮中,国外保险企业纷纷将跨国并购作为保险业务出口的主要模式。但中国保险公司在开拓海外市场业务的时候,既不选择与当地企业合资的方式,也不采用兼并和收购当地保险企业的方式,而往往采取独资设置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的形式。
例如,2014年底中国人寿保险在新加坡成立的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新加坡)有限公司”,虽然有助中资保险公司维持独立股权,然在初期经营中因不熟悉本土市场情形会相应增加业务开发和市场开拓难度。同时,将国内模式简单复制到国外的经营模式,导致海外保险业务创新力不足,难以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保险产品,无法贴近本土消费者的切身需求。
(四)海外分保渠道不畅,保险服务效益偏低
分保业务是保险公司将保单整体或部分担保内容出售给其他保险公司的一种再保险,通过分保业务,保险公司可迅速回笼资金,分散风险。当前,发达国家的大型保险公司一般拥有畅通的全球分保渠道,尤其在跨国保险业务中,其通过分保业务生成的再保险关系可以有效降低跨国业务的经营风险,同时能为投保人提供更为安全的保险服务。然而,中国保险公司在海外经营中因风险评估标准不统一且与国际脱轨而难以获得分保业务所需的首席承保人资格,故尚未建立起像西方保险公司那样全球性分保渠道。
另外,中国保险服务的海外经营因自身管理经验不足、费用开支过大、产品创新乏力和分保渠道不畅等原因,还存在成本较高和效益偏低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西亚和非洲多国局势的动荡,中国企业在相关国家的经营风险明显增强,理赔率显著上升,造成保险服务海外经营的效益整体偏低。
三、中国保险服务海外经营的提升路径
(一)扩大国际分保业务,分散保险经营风险
在保险服务业发展过程中,保险公司在为被保险人提供风险保障服务的同时,也在尽力避免自身的经营风险,其中最为有效的办法便是开展分保业务。分保业务又称再保险,是保险公司通过转让保险业务以降低或分散自身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尤其在涉及大数额保单业务时,保险公司有必要通过分保业务将部分风险转移给其他保险公司。同时,保险公司处于维护自身财务稳定的需要,也需要通过分保业务维持自身经营资金的稳定。
当前,中国保险服务海外经营的主要任务在于为中国大型海外工程等投保,数额大,风险高。因而,中国保险公司在开展海外业务时,应当积极推进自身风险评估标准的统一化和国际化,以争取世界范围内的保险公司承认中国保险企业的首席承保人资格,推进海外经营保险公司的分保业务国际化,以分散海外保险业务开拓的经营风险,同时有效降低国内保险公司的海外经营成本。
(二)联合国外保险公司,共同为中国大型海外工程投保
当前,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对能源及原材料需求的剧增及高铁等大型技术装备的成熟,中国企业投资兴建及中国政府援建的大型海外工程遍布世界各地,为中国大型海外工程投保成为国内保险企业海外经营和保障国内企业顺利“走出去”的关键一环。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高铁项目及其他大型工程在欧亚腹地的兴建都亟需中国保险公司推进海外经营并提供投保服务。
鉴于中国保险服务海外经营中尚存在经验不足、管理落后等问题,参与中国大型海外工程投保的保险公司可联合国外保险公司,为相关工程项目共同投保,尤其是积极联合大型海外工程所在国家的大型保险公司共同投保,在降低经营风险的同时,以有效提升保险业务质量。另外,为大型海外工程投保时,还可积极联合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西方大型保险公司共同投保,在分散投保风险的同时,积极学习借鉴其国家化经营策略和管理服务经验。
(三)掌握海外市场信息,提高产品自主创新力
保险服务海外经营的开展,需要国内保险公司具备一支开展海外保险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梯队,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国内保险企业应当积极借鉴发达国家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本管理经验,构建合理的业务激励与奖惩机制,优化企业内部的员工培训机制,增强保险业的人才吸引力,防止保险业高层次人才的流失。同时,还要与高等院校密切合作,以校企协同或委托培养等模式培养保险服务出口亟需的专业人才,积极利用现有的海外分支机构或代办处,定期委派、分批轮换国内员工到国外工作、学习。
另外,随着中资保险保险公司海外业务的拓展和对市场信息的深入掌控,参与跨国经营的保险公司要充分利用相关国家的人才、技术、管理和资金优势,立足目标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语言文化习惯等开发符合其消费需求的保险产品,抓住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机遇,积极采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不断提高保险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中国保险行业的国际信誉,打造国际品牌业务和品牌企业。
(四)恰当选取投资模式,优化海外投资结构
目前,中国已有三家保险公司在境外上市,中国保险业以年均30%的增速迅速壮大,目前已是全球第四大保险市场。在此背景下,鼓励有实力、有能力的保险企业“走出去”的条件基本成熟。然而,保监会关于中资保险机构海外投资比例不得超过上年末总资产15%的限制却制约了保险业海外投资规模的扩大,且相对有限的投资额度也被保险公司用来从事房产投资等非保险业务经营。对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放宽保险业海外投资的资金限制,出台扶持保险业“走出去”保险服务海外经营的配套政策。
作为保险公司,尤其是有实力的保险公司,要高度重视海外市场的开拓,科学制定保险业务海外拓展的长期规划,将有限的海外许可投资额尽量应用到本土保险业务的开拓中,推进海外投资结构的优化调整。尤其在海外市场开拓初期,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摒弃股权控制偏好,尽量采取合资、并购或兼并的方式,以减少初期资本投资量,并直接借用相关国家保险业务开展的现成机制。
参考文献:
[1]法律教育网.中资和外资保险公司发展情况[E].chinalawedu.com/new/21602a23217 aa2011/2011225wangyo145019.shtml.
[2]缴文超,罗晓娟.2015保险行业年度策略报告:保费增速预计为15%[E].insurance.hexun.com/ 2014-12-08/171198783.html.
[3]徐涛.保险机构境外投资余额不得超总资产15%[E].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10/ 23/c_123856546.htm.
篇2
1、社会保险体系下的共同出资机制
众所周知,社会保险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疾病、养老、生育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途径才能从中获取到基本保障能力,这也是独立生存的必备条件。而目前采取的途径就是通过政府、用人单位和广大劳动者的共同出资的方式,筹集起在一定时间内可调节社会保险资金,在第一时间为遇到风险的劳动者提供物资帮助,保证使他们继续拥有基本的劳动权和生存权,这也正是社会公平性的基本要求。相信在社会保险体系下的共同出资机制一定能够承担起相应的社会保险义务,为劳动者提供公平参与的平台与机会。
2、服务项目的共享性
社会保险体制是一种公共性的服务,它所提供的服务是不具备竞争力以及利益性的项目,所以不能像其他私人产业的服务项目一样按照等价交换的理念进行提供,社会保险服务必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所以说服务项目的共享性是社会保险公平性所具有的主要性质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享有权利的劳动者都能够享受到服务,市场经济体系将风险带给了整个社会和每一个劳动者,社会保险建立就是对市场经济体系风险的弥补。
3、义务与权利具有不等价的性质
社会保险服务要求劳动者履行一些必要的义务,但是劳动者所履行的义务与其实际享受到的权利并不是相互可以等价的,换句话说,劳动者享受到的权利要大于其自身所履行的义务。这种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保险费用中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劳动者单位所提供的,这可以认为是劳动者单位所履行的基本义务但是绝不能理解为劳动者个人的义务。其次,社会保险服务中的支付问题有一部分来自于财政方面,所以必须保证公平、公正的性质,杜绝出现根据不同人制定相应对待方式的现象。
二、目前我国社会保险服务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1、运行体系的不完善
由于法律以及国家政策的原因,劳动者以及相关单位并不能确保自身权利得到及时保障,目前的社会保险服务的运行体系很难做到为了实现权利而第一时间提供给受到风险以及损害的劳动者,使他们可以自己有效的维护自身的权利。而且目前所实施的运行体系缺少表达机制,即劳动者以及相关单位与执行者之间缺少互动与交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保险服务的盲目性,同时体系中工作人员不足也影响到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从而导致不公平现象的产生,针对这样的问题社会保险体制必须对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及时进行改进完善,以弥补出现的长期不公平现象。
2、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社会保险服务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责任划分不明确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央与地方责任的界限不够清楚,从而导致了资金投入的不足以及重视度不高等问题。各个地区的社会保险服务建设的不一致也是管理体制不完善所导致的,这种情况使得地方与地方之间的衔接性与沟通能力较差,缺乏灵活性,从而破坏了社会保险服务公平、公正的性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社会保险服务的建设进程,严重的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针对目前我国社会保险服务的发展采取的对策
1、采取社会保险服务的理念
中央与地方政府需要及时进行沟通,建立起满足全社会需求的社会保险服务要求、意义以及未来发展的目标,树立新的服务理念,让广大人民更深刻的意识到社会保险服务的重要性以及了解到义务与权利的关系。针对目前社会保险服务存在的提供不及时、分享不公平等问题,寻找出主要原因,消除发展能力的制约,按照新提出的社会保险服务的理念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建立起完善的服务制度。
2、完善社会保险服务的发展思路
篇3
(一)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窄
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除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体系不完善,还包括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不广。也就是说,现在我国的养老保险覆盖的人员只是集中在城镇少部分的人群中,由于国有企业的职工养老保险一直是我们国家重视的一个方面,虽然近几年来,集体企业和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也有落实,但是其覆盖面依然比较狭窄,很多事业单位的职工享受不到国家养老保险,在晚年的时候保障不了自己的基本生活。造成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不广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或者是地方政府行政能力较差等很多方面的原因。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政府继续来解决这一问题,扩大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从而保障更多人的权利。
(二)农村养老保险是一个盲区
在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中还存在着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农村养老的问题。近几年来,虽然我国有不少的养老保险政策偏向了农村,但是农村的养老保险依然是一个盲区。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或者是农村的闭塞,导致农村的养老保险水平很低,农民享受的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非常有限。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如果做不好农村的养老保险工作,不仅会影响到农村的发展,同时也会加剧我国的社会问题,使我国的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在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中应该特别注重农村的养老保险工作,来保障农村的养老保险政策的落实。
二、如何解决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体系
要解决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首先就应该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体系。要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体系,首先就应该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还要确立统一的养老保险管理体系,加强司法保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解决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应该不断地加快和促进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由于社会养老保险涉及到法律主体的切身利益,为了减少养老基金的欠缺等问题,实行法律保障是相当重要的。所以说,要解决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中存在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法律不健全的题,就应该从立法的角度来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体系。
(二)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要解决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还应该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国家应该制定一定的政策,将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扩大到所有的企业,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广大劳动者建立起养老保险保障。其中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不仅要扩大到城镇及农村,还有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个体经营和机关事业单位,涉及到我国广大的劳动者和非劳动者,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合法的权益,来保障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不断提高和完善社会的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所以,要解决我国社会的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就应该以公平、公正为基础,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三)加强农村养老保险的力度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的不断突显,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虽然做好养老保险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但是做好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可以减轻我国社会的负担和压力。其中,加强农村养老保险的力度就是解决农村养老保险盲区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要加强农村养老保险的力度,首先就应该积极地落实国家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积极地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其次,政府要加强对农村保险的扶持力度,积极地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监督。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对农村养老保险服务人员进行素质培训,使得农村养老保险服务人员能够更好地为农村人员服务,来积极的保障农村劳动者的权利。所以,加强农村养老保险的力度也是解决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结语
篇4
论文关键词:医保,结算,医疗,改革
引言
医疗保险改革是所有社会保障项目中最复杂的,它牵涉到社会保险机构、医院、个人、企业和医疗行业。错综复杂的关系再加上过去医院医药不分,就变得更复杂。医疗保险改革难,不是难在本身,而是难在医保之外。
1当前医疗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医疗保险改革的总体思路是“用较少的费用为老百姓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满足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新制度仅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险,并不是覆盖所有的医疗费用,所以,享受了几十年免费医疗的老百姓似乎一下子难以接受自己要交钱看病这个“残酷”的现实,明显地流露出对过去医疗制度的留恋。以个人账户为例。规定要求个人交纳月平均收入的2%,单位总共承担垫,其中的30%以内划入个人账产,也就是总数的1.8%,折算一下是个人月收入的38%以内。因此中等水平的职工个人账户只有不到300元。这就是他一年的门诊医疗费用。社会统筹还好,可是,要是得一场大病个人帐户的资金就很捉襟见肘了。因此,可能很多人舍不得看病而影响到自己的健康。
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策的制定上对各定点医疗机构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对参保人员的就医流程、用药范围、费用支付等方面都有相应的具体规定,以保证给参保患者提供合理、有效、优质、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
控制费用是医疗保险的根本问题但在实际管理中,部分定点医疗机构受有限的医保统筹金的制约,往往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加大医保目录外项目的使用,增加有自负比例药品的使用,加重了医保患者的经济负担,违背了我国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初衷。通过医疗保险医疗费结算单中的项目,能够反映出医疗机构执行医保政策的情况,也能反映出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题:
1.1全额自费项目
医保目录外或超过最高限价的费用,结算时列入“全额自费”项目。过高的全额自费,直接导致医保患者过高的个人负担额度。各城市医疗保险管理部门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的“服务协议”中,对该项目占总医疗费用的比重都有详细规定,目的就是减少医保患者的范围外的用药和检查治疗,医疗机构应在此基础上尽量降低该比例,切实保障医保患者的利益。
1.2部分自负项目
“部分自负”项目与“全额自费”项目一样,是不纳入医保统筹金分档结算的,这部分费用直接由医保患者支付,医疗机构应本着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检查的原则,充分发挥医保目录中甲类药品的作用,将医保患者的负担降到最低点。
1.3住院天数项目
个别医疗机构通过增加医保患者住院天数来增加收入,增加医保统筹金的支出,相应的医保患者的个人支付现金的比例也随之增加,医疗机构应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既减少了医保患者的负担,又保证了医保统筹金的合理有效支出。
1.4药品支出项目
合理控制药品费用支出,走出“以药养医”的现状,是近年来医疗机构探索解决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医疗保险管理部门解决统筹金超支的办法之一,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医疗保险改革的目标是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要作到这一点,光靠医疗保险机构是不行的,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医疗机构、药品生产流通三项制度改革必须同步进行,做到医疗服务质量高、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合理。
作为医疗机构应加强医药服务管理,平衡好医、患、保三方合法权益,加强医护人员的素质培养,降低医保患者的个人负担,确保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
2针对问题探讨深化改革措施
从上述医保结算项目表面看,能反映出医保管理中存在的部分问题,但在医保结算的实际操作中,有个别医疗机构,将全额自费的项目拿到住院结算费用以外,让医保患者在门诊交现金,失去了医保结算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掩盖了医保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增加了医保管理部门的管理难度,需要加大管理和处罚力度。
医疗机构只有通过提高医疗水平、提高服务水平、减少住院天数、减少自费比例、减少总医疗费用,通过强化内部医保政策落实,随时监控医保患者结算情况,保证医保患者的利益,才能赢得医保患者的信任和支持,提高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实行医疗保险制度,必须解决当前存在的以药养医问题
必须切断医疗机构和药品营销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医院的门诊药房要改为药品零售企业,独立核算,照章纳税。中国卫生部已经明确要求药品要集中招标采购,以后逐步将基本用药目录中和临床用量大的药品都纳入集中招标采购的范围。
2.2医院改革首先要求医院分类管理
非赢利性医疗机构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而设立,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并执行政府规定的医疗服务指导价格,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赢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医疗服务项目。这样有利于医院之间的竞争,并且有利于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系统。
2.3要保证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和负担
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大力推进医疗保险化进程:在中心城市建立数据库,通过网络扫描等方式对各统筹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进行监控和预测: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尊重患者对检查、治疗、用药和价格的知情权。电脑还将担负起规范医疗行为、监督医生不要滥用药的重任。值得欣慰的是,我国正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变购药无序状况,大力推行集中招标采购药品及卫生材料。建立医药价格数据库,瞬时向所有计算机联网的医疗单位发送价格信息,并公布国家收费标准。这对于降低医保费用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3结束语
总之,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虽然已然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革,但是仍存在制约整体社会保险体系完善的许多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改革的进程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要求政府及社会各界作出极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上购物;实体保险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5.027
〔中图分类号〕F7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5-0121-05
近几年来,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速度超过了许多人的想象。电子商务发展的代表就是网上购物,网上购物正在逐步走进中国普通家庭[2]。2012年淘宝“双11”的交易额高达191亿,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5]中也显示近两年中国网上购物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大幅增加,可见传统的商业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网上购物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力,但是现在的网购市场却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货不对板、商家服务不到位、换货退货难、售后服务平台压力过大等,究其原因,无非是物流运输设施不健全[6]、商家技术服务不到位、商家信用缺失[7]等,总结一点就是对商品的售后保险不到位[4]。针对以上出现的各种问题,笔者询问了部分消费者,并且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上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基于查阅分析的结果,笔者认为探寻一种方便、安全、快捷的保险模式很有必要,它能对网购商品的售后服务实施保险措施,将之称为电子商务下的网上购物实体保险。
1现有的网上购物售后服务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11现有两种网上购物售后服务方式
111订单保险
订单保险主要是消除网购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出现问题而给顾客带来的损失。此项保险费用较低,一般为08元,通常网店会免费为消费者提供此项服务。如果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出现问题,则通过此种方式,消费者可获得由保险公司返还的10~30元退换货运输费,从而减少了消费者在退换货过程中的资金损失。
112客户服务
客户服务算是各大购物网站最普遍的售后服务方式。几乎所有的购物网站都依赖此方式来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售后服务。
如果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有疑问需要解答,对所购买的商品出现问题需要退换货或者支付费用需要进一步协商等都可以通过客服来解决。
12现有保险方式所存在的问题
121订单保险方式存在的问题
订单保险方式只能使消费者获得快递等运输方面的资金补偿,而消费者在退换货过程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则由消费者自行承担。此外,消费者无法获得关于此项保险服务的相关信息,比如提供此保险服务的保险公司相关信息,退换货的具体流程等。
统计显示,目前在各大购物网站当中,只有淘宝网(包括天猫)能够提供此项服务,而且此项服务的规范化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22售后服务方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售后服务的方式,消费者只能通过网上说明或者与客服人员联系的方式获得解决方法的途径或者步骤。
比如,消费者如果想要获得换货服务,只能通过客服了解换货途径,然后按照途径自行进行处理。如若要求返还运费补偿,则必须在网上提交申请,并与客服进行沟通,审核通过之后才能获得补偿。在此过程中,消费者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不可估量的。而相当一部分的消费者因为过程过于繁琐,而自行放弃应享受的权益和服务[3]。另外,随着网上购物的进一步发展,网站管理者每年在售后上的资金等方面的消耗也在逐年增加。
21网上购物实体保险的概念
所谓网上购物实体保险就是与网上订单虚拟保险相对的保险模式。它是指保险公司在与网店管理者签订协议的基础上所提供的针对该网店商品售后服务的一种保险业务。消费者通过保险公司进行投保,享受在所投保的网店上购买商品的售后保险服务。其售后保险主要包括运输保险、质量保险、退换货保险等。
22网上购物实体保险的属性
与现有的网购订单保险不同,网上购物实体保险涵盖了一个商品从发货到退换期的所有形式的售后保险,无论你的商品有什么问题,只要所购买商品的商家在保险公司签订协议的范围内,通过保险公司一定期限的调查都可以把问题解决。
它是一种方便、安全、快捷的保险方式。
(1)方便性,消费者在自己所在城市的任何已开通这种业务的保险公司都可以进行投保,一次性签订一定期限的网购保险,或者足不出户在保险公司的网站上购买保险,合同邮寄到家。
(2)安全性,消费者合同在手,对以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所依据,更加的安全可靠,且保险公司属于第三方,在处理问题上会比商家更加的公正。
(3)快捷性,消费者只需一个电话或一个邮件就能把自己的网购问题交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在一定期限内给客户一个满意的答复。其方便、安全、快捷的特点是一般网上购物保险方式不具有的。
23采用实体保险业务模式的意义
无论是对于消费者、商家还是保险公司,采用实体保险都会给其带来更多的利益。
对于消费者,不仅能够放心的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还不用担心买来的商品因退换货问题让自己心烦;对于商家,极大地减少了售后的压力,提高了商家的信誉,为商家带来更多的客户流;对于保险公司,赚取了不菲的利润,整合了网上购物保险行业,使其更加的规范化,更加的统一化。
下面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2月份公布的一组数据,“网购被骗的用户,采取的最多的索赔方式是向卖家或平台提出赔偿。有669%的用户向卖家提出了赔偿,535%的用户向购物网站或平台提出赔偿[5]。但是“用户针对索赔和申诉的方式有效性进行了评价,用户对网上传播的效果评估最积极,有356%的用户认为是有效果的。政府部门和法律法规针对网络购物的管理相对较为不足,只有133%和63%的用户认为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和政府管理部门投诉起到了效果”[5]。
5结语
电子商务中的网上购物是一种新兴的购物方式,其发展极为迅速,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实体保险业务的提出能有效地缓解或解决这些已经凸显的问题。从购买物品的支付到物流,从质量到售后,这种保险方式都能给客户舒心,给商家省心。希望不久的将来,这种保险方式会成为网上购物保险的主流。实体保险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会推动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这种保险方式会不断地给我们带来惊喜[4]。而从网上购物的例子可以看出,电子商务安全还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努力,提出更多更好的保障模式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刘跃,张道伟.基于保险视野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重构[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11):99-101.
[2]郑英隆.基于关系网络的电子商务创新与消费行为变革[J].中国流通经济,2012,(10):91-98.
[3]曾艳,等.大学生网购售后服务问题调查研究[J].消费经济,2012,28(5):86-88.
[4]常丽.消费者网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1,(15):146-147.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1-43.
篇6
关键词:新常态;保险行业;发展;对策建议
1.引言
保险行业的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保险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规划,但其存在的问题依旧十分明显。社会大众对保险行业的认识存在误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于提升、缺乏健全的监督管理制度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从经济新常态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针对其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以全面促进我国保险行业在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2.新常态下我国保险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社会大众对保险行业的认识存在误区
我国的保险行业发展起步较早,但是由于发展模式和方法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使其在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在社会中形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社会大众在心理层面对其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这不仅是由于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缺乏规范性和约束性;更重要的是因为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没有充分结合社会大众的需要,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社会大众的认识误区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各项保险的推广和发展,很多种类的保险难以在社会范围内推广,影响到我国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长期来看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2.2 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在金融市场中,保险行业在发展一直不受重视,而很多保险企业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不断扩大其规模,因此在保险行业中,其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一方面,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有限,很多一线的保险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在进行业务推广的过程中容易引发客户的不满,这与目前保险企业对其缺乏必要的培训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保险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很多保险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相对有限,因此其不注重从外部引进专业化的人才,人才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进而阻碍了保险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3 缺乏健全的监督管理制度
缺乏有效的监管是目前我国保险行业发展存在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央行和保监会在制定个行业发展规范的过程中难以全面渗透到保险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存在较大的时间差,难以实时对各项保险业务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使其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违规性,造成了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各项监督管理制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的践行,很多保险企业为了获得较高的利润,不得不隐瞒相关的经营行为,其对各项政策的执行力度乏力,因此使得我国保险行业的一直难以得到有效的规范。
3.新常态下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在社会范围内提升保险行业的声誉
新常态下,要想促进我国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首先要在社会范围内提升保险行业的声誉。其一,可以通过促进保险行业以经济新常态为发展依据和基础,全面服务于社会大众及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发展模式进行创新,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方法,切实提升服务职能。其二,要通过必要的公益活动、广告宣传、政府规划、企业合理营销等措施来提升保险行业的可信度,使得社会大众逐渐接受并主动关注和参与保险行业的发展中,以此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保险行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将其发展全面纳入新常态下。
3.2 提升保险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根据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需求,保险行业应该全面树立人才观,全面提升其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强化对经济新常态的分析,广泛收集和分析市场数据,增强对保险市场发展的预测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从外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中引进一批专业化的保险人才,为现有的团队注入新鲜血液,为我国保险行业在新常态下的发展储备大量的专业化人才。
3.3 建立健全新常态下的监督管理制度
一方面,要根据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加快制定各项监督管理机制和措施来规范保险行业的发展,将其发展纳入到合理的轨道中,避免传统的盲目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对各项监督管理机制进行动态化的变革,增强政策的弹性,增强其对保险行业发展的监督、管理和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全面践行各项监督管理机制,增强对保险企业发展的实时监督,对其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避免出现浅尝辄止的现象,以此全面完善保险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
总结
经济新常态的不断推进,为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如何突破现有的发展模式,完善整体的发展是目前我国保险行业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应该在社会范围内提升保险行业的声誉、提升保险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新常态下的监督管理制度等措施来完善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使其在新常态下能够实现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存在问题;对策
农村金融服务是目前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其中农户贷款难便是农村金融服务中尚未得到解决的一个突出矛盾[1-2]。在此情况下,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大力发展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和扩大农村小额贷款投放,成为农村金融服务中所要着力解决的当务之急[3-4]。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不足依然格外明显。现将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1金融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银行业金融机构撤并,支农服务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县及县以下网点撤并力度较大,金融网点的大量撤并,在使银行业机构减少成本和降低风险的同时,也带来农村金融服务的弱化,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弱化影响日益显现。在一些偏远山区,由于没有金融机构,当地农户无法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办理业务要到十几公里以外的乡镇或县城,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和融资困难。
1.2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三农”资金供求矛盾加剧
目前,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大量农村资金流入其他领域,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紧张的趋势[5]。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主要有: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上存。由于基层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权限缩小,难以发放贷款,大量存款因闲置上存。二是邮政储蓄“抽水”。加剧了农村资金的供求矛盾。三是支农资金“农转非”。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当地中小企业贷款压力全部转嫁到农村信用社身上,形成事实上的支农资金外流,导致“三农”信贷资金的萎缩。
1.3贷款利率定价固化,不利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由县联社统一确定,基层信用社只能严格执行县联社制定的利率,没有利率定价的权限。这种简单的浮动利率式定价方法虽方便操作,但忽视了农村信贷市场对利率定价的需求,限制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开展。高利率虽然可以给信用社带来更大利润,但同时却使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加重了贷款农户负担,不利于支持“三农”发展。农村贷款需求多为生产性需求,具有收益低、不稳定的特点,高额利率往往会让农户对贷款望而却步,转而缩减经济投入或适当缩小生产规模,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4金融服务手段单一,难以满足“三农”需求
目前,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手段单一,经营的贷款业务主要包括短期农户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普遍存在期限短、金额小的特点,难以满足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6]。
2对策
2.1加大“扶小”力度,加快金融体制创新
目前,很多金融机构内部的业务流程、核算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主要是以大中型企业、大项目为对象进行设计的,不适应农村信贷“短、小、频、急”的要求,需要引导金融机构在县乡建立“扶小”的专营服务机构,单独考核、独立核算,减少审批手续。一是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形成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维护和巩固县联社的法人地位,使其真正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二是加快做实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把农业银行县域支行真正改造成为自主经营、自求平衡、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的“三农金融事业部”经营单元。三是深化农业发展银行内部改革。加大对农村改革发展中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土地规模化整理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业务。四是鼓励国家控股的大型银行和各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开办农村金融业务,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此外还要不断壮大农村金融服务的市场主体,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创办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并落实相应的政策扶持与风险监控措施。
2.2提高“扶小”效率,推进金融产品创新
要注重财税政策、监管政策、货币政策和农村保险业发展的协调配套,通过多项政策的组合,进一步调动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的内在积极性,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向“三农”。 要抓紧出台林权、农业机械、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和宅基地等农村生产要素的确权、登记、评估、抵押、转让等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并且适当地降低相关环节的收费。农村信用社应盘活农村金融“生物链”,开发“公司+农户+信贷”、“保险+信贷”等多种信贷产品;农村信用社要因“物”制宜,在全国率先开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产品,只有这样的大胆尝试才能打破多年来农民“有房有地没法贷款”的僵局;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加大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的贴补力度。
2.3完善“扶小”机制,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创新外部环境
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既是推进金融服务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推进金融服务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信用体系越健全,金融机构产品开发的约束条件越少,开发的思想解放程度越高,创新水平越高,开发的领域越广,贷款主体应用的也会更多更灵活。因此,要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创建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使信贷双方建立互信机制,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吸引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要注重财税政策、监管政策、货币政策和农村保险业发展的协调配套,调动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的内在积极性,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向“三农”。日前财政部出台了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令人欣喜。而加快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可为抵押品交易创造条件,要尽快出台农村金融机构依法处置有关抵贷资产的相关政策,这对农村金融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2.4规避“扶小”的风险,让小农户“不差钱”落到实处
一是加大信贷与保险的合作,利用商业手段分散风险。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首次提出,要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各地“银保互动”的热情高涨。比如小农户可投保“小额贷款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万一他遭遇意外,保险公司负责赔偿,信用社不担心没人还贷款。小额贷款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在农信社向农民发放小额贷款时,专为贷款户配套提供的一款意外伤害保险。贷款人投保“小额贷款人身意外险”后,不需要抵押或担保,就能顺利地从银行或信用社获得贷款。近两年来,这种“银保互动”的形式在各地悄然兴起,多家保险公司参与,使不少农户受益。二是保险公司要不断提升保险在涉农借款人中的渗透度,扩大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林业保险、渔业保险品种。积极开展农民家庭财产、农房、农机、农村小额贷款借款人人身保险等涉农保险业务,为小农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险服务,有效提高保险在涉农借款人群中的覆盖度。三是鼓励小农户这样的借款人对贷款抵押物进行投保。小农户可以为自己贷款的抵押财产、经营的农业项目、家庭主要劳动力进行投保,以增强借款人的风险应对能力和信贷资产保全能力。四是鼓励银行和保险公司积极主动倡导、参与和建设,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农户、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因共同利益关系采用多种组合方式的农村信用共同体,引导发挥信用共同体的联合增信功能,促进形成政府政策性扶持资金投入、银行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担保公司或担保基金提供贷款担保、涉农部门提供综合服务保障的多方联动机制,让更多的小农户受益。五是注意开掘乡土文化中的“信、义”价值。以宗族脉络和乡约道德为基础的乡土文化,是许多农民“信用”的基础,金融机构应大力开发小企业、小农户的联合担保贷款,既克服银企、银农信息不对称的困难,也能让更多的创业农民“不差钱”!
3参考文献
[1] 李爱兵.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4):54-55.
[2] 周泽炯.对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纵横,2010(4):90-93.
[3] 林秀琴,刘福波.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7-29.
[4] 叶海燕.当前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决策导刊,2009(2):17-18.
篇8
以宁波地区为例,在我国的保险市场特别是财产保险市场,机动车辆保险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同时,在汽车保险市场中,由于私家车保险业务数量众多、保费丰厚、效益可观且销售渠道众多,使之成为汽车保险市场的“香饽饽”,成为众多财产保险公司抢占的主要目标市场。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不断提高,私家车保险市场的抢夺战也将是愈演愈烈,当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也逐步显露出来。
(一)目前私家车保险业务的竞争仍处于以“价格战”为主的低水平竞争阶段
无论是私家车车主还是保险公司,对于车险价格都保持高度敏感性和警觉性。目前,各家保险公司的竞争始终围绕“价格”做文章,各种“拼价”方式层出不穷,行业自律虽已执行多年且效果显著,但是各种暗地的恶性降费、贴费等问题仍时有发生。价格大战,不仅降低了保费充足率,增加了私家车保险的销售成本,而且削弱了行业整体的盈利能力,与此同时也使部分保险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忽略或丧失了提升保险理赔服务与其他相关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和能力。
(二)对私家车保险业务销售渠道管理欠缺力度,交易成本不断增加
私家车业务,特别是新车业务,约半数以上保费来源于车商兼业机构。车商渠道销售保险这一销售模式在初期对于挖掘汽车保险市场潜力、满足保险消费者服务需求、促进保险业与汽车销售行业深化合作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一直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车行和人掌握了绝大多数的客户资源,部分车行和人“拥客自重”,向保险公司索要较高的手续费或佣金。除了以高额手续费进行同业竞争外,保险公司也常常束手无策。二是车商兼业机构业务管理不严,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诚信观念缺失,存在较多侵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
(三)私家车电(网)销业务迅速发展,但仍存在瓶颈制约
一方面,由于电(网)销与传统渠道销售的车险价格存在15%的“剪刀差”,给传统业务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从长期而言,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电(网)销车险只为私家车车主提供了一个新的购买渠道,它的理赔、服务依然依赖整个保险公司的服务保障体系。电(网)销渠道单一的价格优势,是难以支撑保费实现长期快速增长。此外,车险电(网)销市场是新建立的车险市场,仍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譬如成本逐步走高;车均保费低,保费充足率不高;承保车辆多以旧车和传统渠道业务为主,业务增速存在泡沫;变相贴费、宣传内容不实、存在消费陷阱以电话扰民等等。
(四)私家车保险创新意识不强,竞争领域集中化
一方面,虽然各保险公司保险产品种类繁多,但在整个私家车保险市场主要还是承保较为传统领域的车险产品,品种比较单一,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不能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另一方面,各家公司私家车保险产品条款的存有差异,容易存在消费误区,并影响车险的业务结构。统一条款、细化责任也已成为私家车保险业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促进私家车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与举措
(一)监管部门和保险行业协会应该继续完善私家车保险领域的相关制度,积极促进私家车保险领域的合法合规化进程
1.对于电(网)销业务的监管。一是按照“同质同价”的原则,监管部门应逐步放松对电(网)销产品的价格监管,允许各公司根据电(网)销业务将承保质量、保费充足率等因素作为车险费率调节因子,自主定价,使之与传统渠道、兼业渠道的私家车保费业务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二是严格落实现有各项电销法规制度,尤其是对客户信息来源的合法性、电销业务真实性等问题,加大查处力度。三是加强对扰民问题的监管,重点规范“呼出”业务,对于投诉中反映的扰民、误导问题,尝试实施公司举证责任倒置,强化公司的管控责任。2013年1月,保监会下发《关于规范财产保险公司电话营销业务市场秩序禁止电话营销扰民有关事项的通知》,首次将电话扰民投诉情况作为电销业务监管的重要指标,对多次查证属实的电销扰民投诉,将责令停止对新客户的呼出业务。
2.对于以车商渠道业务为代表的兼业业务的监管。首先,要对涉嫌违法违规的车商兼业机构加大查处清理力度,同时强化保险公司管理责任,提高保险公司高管人员守法合规意识。其次,要完善相关监管法律法规,对车商专业中介模式提供政策支持。前期保监会起草了《关于支持汽车销售和维修企业设立专业机构从事汽车保险(经纪)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建议尽快修订完善后正式公布,并在此基础上着手制定兼业专业化改制指导意见。最后,要限制并探讨逐步取消车商兼业,为车商专业化改革扫清障碍。鉴于兼业模式在很多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应当提高车商渠道模式的专业性要求,限制并逐步取消现存的车商兼业模式。2012年以来,保监会暂停金融机构以外兼业机构设立的许可,这一举措无疑也是为车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打好基础。
(二)各家保险公司应转变经营模式,建立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私家车保险市场
1.在私家车保险市场竞争白热化和客户保险服务意识逐步增强的外部环境下,传统的“价格+手续费”的竞争方式已经无法在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竞争已经升级为“品牌+价格+手续费+渠道+服务+资源整合”的综合能力竞争,提高行业内私家车保险服务的整体素质,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根据国际著名咨询机构罗兰•贝格对车险客户消费者调查显示,车险作为一个持续服务性产品,客户对服务质量的关注始终高于对价格的关注,无论选择渠道还是选择保险公司,理赔服务都是排在第一位的。消费者对于车险的需求不仅仅是车险价格便宜,得到保障和服务,更重要的是基于客户价值链环节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从买保险到体验保险风险保障服务。国内保险公司可以探索和尝试国外保险公司的方法,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将消费者对于家庭用车、家庭财产和人身等风险需要进行整体规划和专业安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风险解决方案。
2.私家车保险业务发展中要续稳定巩固车商业务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与车商建立共同的服务平台,依托互补的服务资源,推动客户主动选择在保险公司投保,提升新车业务续保率。组建保险服务顾问队伍,优化客户服务界面,逐步建立客户价值管理体系。要继续推进厂商深度合作,不断提高响应效率,密切合作关系,积极扩展业务合作范围。统一车商业务的手续费标准,实现过程化管理,充分合理利用送修资源,达到保险公司与车商双赢的经营效果。
篇9
关键词:医疗保险费用;影响因素;路径;控制策略
医疗保险费用的增长,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参保患者的年龄、病况,提供医疗服务的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收费标准等等,都将对医疗保险费用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具有复杂性与层次性的特点,只有明确医疗保险费用影响因素极其影响路径,这样才能够为控制医疗保险费用提供参考。另外,相关工作人员还必须提高对医疗保险费用控制中存在问题的认识,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策略,以提高控制效率,保证我国医疗保险体制的有序、有效运行。
一、现阶段我国医疗保险费用过高的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更多的人民群众认识到医疗保险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医疗保险中来,促进了我国医疗保险机制的高速运行。但是,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险费用也随之迅速攀升,逐渐影响了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效率。
对于医疗保险费用过高的成因,主要可以分为从参保患者、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保险机构三方面进行分析。(1)参保患者是由不同阶层的人民群众所组成的,其就医的自付比例也有所差异。很多参保患者就医的自付比例较低,便忽视了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盲目地多开药、开贵药,造成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给其他病人的就医带来困难,同时也增加医疗保险费用;(2)医疗卫生机构对数是指医院,医院在进行相应的医疗卫生工作过程中,对医疗技术、治疗手段等的控制效率不高,造成参保患者多次进行非必要的医疗检查,增加了医疗保险费用。同时,一些医院在药品管理上存在缺陷,部分医生为了获得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对参保患者多开药、开贵药,使其医疗保险费用逐渐增加。另外,还有一些医疗卫生机构的收费未按照国家规定的执行,存在医疗卫生服务收费过高的问题,也将造成医疗保险费用过高的问题;(3)提供保险服务的机构对医疗保险费用过高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主要表现在过度重视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忽视了医疗卫生监督工作,使医疗保险制度的落实不到位,从而出现医疗保险费用过高的问题。
二、医疗保险费用影响因素的路径探讨
曾有人针对某医院医疗保险费用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医院10000例医疗保险报销相关信息中,有不同的因素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医疗保险费用的增长。
根据病患性别不同,女性参保患者占45.37%,男性参保患者占54.63%;根据病患年龄不同,50岁到80岁之间的病患所占比例最大,达到总参保患者人数的72.45%;以上两点是属于影响医疗保险费用的外生变量,除此之外,还有参保患者住院次数,医疗类别(如,是否需要手术与输血),疾病类型等,都是在外生变量的范畴之内。这些因素对医疗保险费用的增长是具有一定正向影响的。如,参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接受了手术与输血,那么其所产生的医疗保险费用则会相应增加;如果其疾病严重程度较高,那么治疗疾病所耗费的医疗卫生资源就会相应增加,并将导致医疗保险费用的增加。如参保患者选择三级以上医院就医,那么由于医院医疗卫生水平较高,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费用也会增加,同样将增加病患的医疗保险费用。
除了外生变量之外,影响医疗保险费用还有内生变量。病患个人所承担医疗费用的比例是影响医疗保险费用变化的最直接因素,同比条件下,个人承担比例越小,其医疗保险费用越高;在这10000例病患中,医疗保险费用在万元以下的病患多,占总人数的71.98%,而消费医疗保险费用在5万元以上的病患则只占1.72%;另外,在内生变量中,参保患者住院天数对医疗保险费用也起到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主要通过一些外生变量的直接影响产生间接作用。住院天数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病患的年龄越大,其疾病康复速度越慢,所需要的医疗资源也相应增多,那么住院天数也将增多;病患所治疗疾病的类型不同,如精神性疾病或者欣慰障碍性疾病,疾病的难度越高,则需要增加住院天数,已便于更好地进行医疗卫生服务,所产生的医疗保险费用也越高;一些患者手术前期与后期的观察天数被延长,严重增加了医疗保险费用,造成了医疗卫生机构资源的浪费。另外,药品使用比例越高,则产生的医疗保险费用越高,它也是影响医疗保险费用的重要因素。
总之,各个医疗保险费用影响因素都以不同的路径影响医疗保险费用,其中,个人负担比例、医疗类别、药品使用比例等对医疗保险费用的影响效果是最大的,也具有直接的影响;参保患者的个人基本情况虽然也影响医疗保险费用水平,但是影响效果不大,住院天数是通过间接作用影响医疗保险费用变化,对其变化的影响作用也较大。
三、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10
一、农村保险现状分析
这几年,在自然灾害事故发生频繁的情况下,国家开始对农村保险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且,大部分地区都积极地开展了农村保险工作,然而现状下我国农村保险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农民投保意识较为薄弱
由于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导致对现代保险业认识不足,从而使农村保险工作的开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碍。与此同时,由于不能很好地针对农村宣传保险产品,或者对农民宣传了保险产品,但是由于农村认识不足,在高额保险费超过农民承受的能力范围时,便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村失去投保的兴趣。
(二)政府在政策方面支持力度不足
由于我国保险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还显得不具完善性,这便导致农村保险市场在运转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保障依据,进一步导致农村保险业没有可靠的法制环境作保护。与此同时,由于政府在政策支持方面显得不够充足,频繁出现补贴的险种数量不足、覆盖面不具广泛性等问题,显然这些问题的出现均不利于农村保险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农村保险金融监管较为落后,常常出现保险市场监管力度不足的情况,并且有些保险机构存在“重投保、轻理赔”的现象,这样便使农民对投保失去了积极性。
(三)农村保险产品方面的问题
在农村保险产品方面,主要受到有效需求与供给不足双重限制。在农村保险市场上,对农村保险产品的需求是非常大的,然而由于农村收入普遍较低,低收入便导致很难承担起高保费,像家禽养殖与农作物种植等类型的风险普遍较高,同时这些类型的保险费也较高,进一步便造成了农村对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另外,在保险市场期望值过高,而农民方面出现投保不足的情况,便会让保险企业有强烈的风险意识,比如担心风险大,收益与赔偿严重失衡,显然出现这类问题还会进一步引发保险企业与农村双方之间的矛盾。
二、加强农村保险发展的有效对策探究
结合上述分析,认清了现状下我国农村保险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便需要采取有效对策,这样才能够使我国农村保险业快速地发展起来。具体强化对策如下:
(一)构建完善的农村保险法律法规
农村保险事业要想获得长期有效的发展,构建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完善的《保险法》,但是在该项宪法中有关农村保险业的条例不足,因此便需要在《保险法》的基础上制定与农村保险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此同时,政府方面还需要对农村保险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比如保证补贴险种数量的充足、发挥保险市场监管职能作用,避免“重投保、轻理赔”的现象,进一步提高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二)对农村保险业大力宣传,同时提高农村投保意识
对于农村保险业来说,要想有效发展,还需要有成熟的保险人与理性的投保人作为前提条件。在农村保险工作中,投保对象是农民,但是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在保险意识以及相关知识方面严重不足,因此保险企业便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对农民进行知识教育,同时开展积极有效的活动,使农民参与投保的意识增强。对农村保险业大力宣传,让农民从根本上转变思想,从而使农民能够成熟、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业。
(三)优化保险产品,提升保险服务质量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对保险产品进行优化是非常重要的。优化保险产品,才能够使其风险得到有效降低,同时吸引投保人的注意,从而加大产品的投保率。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户,提供不同的保险产品,这样才能够保证双方之间保持均衡性,降低在赔偿方面产生的矛盾。另外,保险公司需要注重对农村保险营销人才进行培养,通过知识、业务培训,提供保险营销业务员的业务能力,诚实守信,为投保人提供最优质的保险服务,从而赢得投保人的充分信任,进一步为保险企业的发展提供良机。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保险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