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辩证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基础辩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基础辩证

篇1

关键词:辨证;证候;症状;证素;规范化;诊断

中图分类号:R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9-1813-02

“辨证”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对症状等病理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病位、病性等本质,并作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认识过程。

辨证准确与否,是临床疗效的关键。现在临床上不辨证、不会辨证、辨证不准、辨证结论不统一等情况严重存在。临床辨证必须熟悉中医学理论知识,不断积累经验,而症状等病理信息的完整、全面、真实、客观,是准确辨证的基础

1 症状证候证素辨证等概念

现在所说的证、症、症状等都是由古代的“”字演变而来,“越”字的本义为证据、证验,主要指病变的现象,也指病变的本质。现在约定:中医学所说的“证”,是对疾病现阶段机体整体反应状态的病理本质所作的概括。“证”实际上包括“证候”、“证素”和“证名”。“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体征及有关病理信息的总和。“症状”,是指病人主观感到的痛苦或不适,如头痛、耳呜、胸闷、腹胀等。“体征”是指客观能观测出来的异象,如面色白、喉中哮呜、大便腥臭、舌绛、苔黄、脉浮数等。症状和体征也可合称为“症”,都属于证候,即证候为证的外候,如里实热证的证候有发热、汗出、口渴、小便短黄、面赤、舌红、苔黄、脉洪数等。

通过对证候的分析辨别,而确定的病理本质,如表、心、肝等病位,痰、气滞、寒等病性,称为“证素”。由病位、病性等病理本质而归纳成的完整诊断,应称为“证名”,如肝胆湿热证、脾肾阳虚证等。

2 中医获取病理信息的特色

辨证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诊断思维方法,中医诊法建立了从症、神、色、形、态、声、脉、舌等多个维度的“象”,来获取内脏生理和病理信息的四诊方法,以求达到对机体的全面系统观察。西医诊病强调疾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依靠有特异性的精确资料作为判断的根据,而对反映机体整体状况的主观感觉、一般病情资料重视不够,不注重综合分析。比如时令节气,气候环境,情志状态,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失眠眩晕,胸闷腹胀,饮食,口味,食欲,大便的干稀秘泻,小便的清黄长短,面色的红白紫暗,舌苔的润燥厚薄,脉象的浮沉滑涩等,这些都不是精确指标,西医认为对诊病诊断无特殊价值,因而一般未将其作为病情资料,更不会对恶寒的新久、轻重,是四肢凉或是全身冷,恶寒与发热的轻重及关系等进行研究。而中医则认为这些都可能是辨别寒热虚实、痰湿瘀滞等的依据,如气候干燥多导致外燥,环境潮湿容易产生湿邪,恶寒重发热轻为表寒证,发热重恶寒轻属表热证。

辨证是“以症为据”。为了寻找、掌握辨证诊断的依据,中医学特别注意自觉症状的发现与辨别,如仔细区分疼痛的性质,有胀痛、刺痛、闷痛、隐痛、空痛、酸痛、灼痛、冷痛、喜按、拒按等,这些对辨别病情的寒、热、虚、实、气滞、血瘀等,具有重要意义。自觉手足心发热提示阴虚内热;气下坠感、时常呵欠,是气虚清阳不升的指征;外感新病的有汗或无汗是辨别表疏与表实的关键;耳暴呜按之尤甚者属实,经常耳鸣按之减轻者属虚;痰色的白、黄、绿等,对于辨别病性的寒热有一定的意义。这些往往是西医诊断所忽略,却是中医辨证的重要资料。

3 正确认识和理解症状特征

“辨证”首先是要“识症”,即医生首先必须对每个症状的概念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症状的确认本身就是一种辨证。如能确定该病情表现属于壮热、五心烦热,或者是盗汗、自汗,或为消谷善饥,大便溏结不调,五更泄,循衣摸床,苔黄腻,脉涩等,则其辨证可以分别提示有属于阳明经证(气分证)、阴虚内热、阳气虚、胃火、肝郁脾虚、脾肾阳虚、邪人心包、湿热、血瘀等的可能。

教材等书本中对每个症状的含义和临床意义,一般都有论述,如约定不欲食,又称食欲不振、纳谷不香,是指不想进食,或食之无味,食量减少的表现,常提示脾胃气虚;纳呆恶食是指无饥饿、无要求进食之感,可食可不食,甚至厌恶进食,多见于食滞胃肠的患者。若将新患病而进食减少,理解为食欲不振;而将久不欲食、进食量少,称为纳呆恶食;面色的淡白、自光白、苍白不辨,随意乱用;本来是淡红舌、薄白苔,而随便写上舌红、苔白;甚至有将暖气(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一种长而缓的声音)称为呃逆者。这些都是症状辨识的错误,势必影响辨证的准确性。

通过辨识症状,可以达到“审症求因”的目的。每个症状的辨证意义,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在中医著作中已经明确。若医生对症状都不能正确认识,便谈不上辨证。如有人说“往来寒热”一症从未见到过,那就说明他从未诊治过少阳病证、从未用过小柴胡汤,即使用过也不是据辨证而论治。若对头项强痛、里急后重、胃脘嘈杂、夜热早凉、汗出不彻、怔忡、气短、渴不欲饮、筋惕肉、面色黧黑等症,不知其所云为何,甚至连自汗、谵语、疼痛拒按等症都不能理解,那怎么能够进行辨证!对症状的表现理解模糊,表述不准,概念混淆,必然难以正确诊断。

4 完整全面的获取症状

中医辨证强调对病情资料的全面收集,从各个方面体现机体的整体反应状态,用多个不够精细的模糊信息整合成总的病理状况,并作出综合判断。只有对症状等病理信息的全面收集,才能体现出“证”是疾病中机体的整体动态反应状况。

中医采集的病理信息不够精确,大都是病人的主观感觉和医生直观发现的体征,不是依靠个别精确资料作为判断的根据,更没有什么“金指标”,而是强调病情资料的完整性,就是在收集临床资料时,要从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的原则出发,不能只凭一个症状或体征便仓促作出诊断。所谓“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唯独只《伤寒论》中有此一说,它只不过是突出“往来寒热”是辨别少阳半表半里证的特征性表现,并不是说其他病情资料对辨证没有意义而可以舍弃,并不是否定全面、综合的思维特点而寻求“但见一症”的金指标。

中医诊断的原理是“司外揣内”,病人表现出来的痛苦不适、神色形态、舌脉变化等,就是认识、揣测内在病理变化的依据。现在经常有人说“无症可辨”,其实是对中医辨证所需的临床资料没有认真诊察收集,脉之弦、紧、滑、涩不辨,苔之黄、白、润、燥不辨,睡眠、饮食、二便等不问,辨证的依据必然不充分,自然就由“无症”而变成了“无证”。有的只知用手表数脉搏的快慢,脉之浮沉、虚实、洪细、弦缓等全然不辨,有的病历上化验指标列了一大串,而中医辨证的症状、舌脉则一带而过,这怎么能辨证呢?难怪张仲景批评说:“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5 症状必须真实准确

篇2

关键词:加工贸易;出口碳排放;世界投入产出表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6.12

中图分类号:F752;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6-0053-04

Abstract:The paper calculates Chinese export trade carbon emissions to its main trade partners by WIOD, and utilizes the partners IO technique parameter and carbon emissions intensity from consuming side. It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export carbon emissions, and finds the results as followings: Chinese green TFP (gtfp1) lower, intermediate inputs (interput1) higher, which has caused Chinese exports lower carbon emissions lower and carbon intensity lower. Increase of processing trade imports has reduced Chinese total export carbon emissions and unit export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Furthermore, it proves that Chinese "pollution haven" theory does not exist.

Key words:processing trade; exports carbon emissions; world IO database

1引言

改革开放特别是成功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2014年进出口额跃至430036亿美元,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贸易国。中国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为主,占据了中国贸易的半壁江山。跨国公司以加工贸易为载体大量向母国进行出口,民族出口加工企业通过“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直接从国外进口原材料进行加工装配,其主要能耗不在我国境内,最终消费也不在我国[1]。2001年中国对世界出口额为2666亿美元,出口占比为58%。2010、2015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和占比分别为6717亿美元(56%)、9442亿美元(48%)。

加工贸易进口品国外碳排放的特点高估了国内生产的中间使用及最终使用,夸大了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的碳排放量和对国际环境的负面影响。国内学术界对加工贸易隐含碳排放测算的成果非常少。张少华对加工贸易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效应展开深入分析,证明加工贸易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倒U 形关系[2]。彭水军、张友国指出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并存“大进大出”背景下,脱离加工贸易的大环境去考虑出口生产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计算出口碳排放含量都是不科学的[3,4]。在传统的测算方法下,有的学者忽略加工贸易进口的这个事实,没有将中间品节省的碳排放从生产侧出口排放中剔除,有的学者将中间品进口的国外排放按照本国的投入产出和碳排放技术系数进行测算[5,6]。如张传国、邓荣荣的测算,没有分离一国对世界各国具体产业的中间进口和最终进口[7,8],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与真实结果相差很远,从而大大夸大了中国出口贸易实际的碳排放量。刘宇利用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来测算加工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量,假设国内技术碳排放系数与国外碳排放系数相同[9]。这种测算不能区分进口来源地和部门的进口额。本文是在世界投入产出表下,完全区分加工贸易进口的不同来源地,利用各个进口国的投入产出系数和碳排放系数来测算加工贸易中间品进口的国外排放量[10,11],剔除了加工贸易进口节省的境外排放,真实测算了中国加工贸易出口碳排放量。

2加工贸易下中国出口碳排放量的真实测算

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网站(WIO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对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将世界投入产出表的35个部门和国研网海关分类的22个大类相结合,重新划分为15个大类,选择了中国对12个国家和地区2001~2009年的加工贸易为研究对象,采用四种方法对如下出口碳排放量进行测算(见表1)。表1不同测算方法下2009年中国向贸易对象国出口碳排放总量单位:

5百万吨。不考虑加工贸易进口中间品所节省国外碳排放,测算出来的碳排放总量和出口额为正相关,与实际出口碳排放的差异很大。A种测算方法会大大高估中国的对外出口隐含碳排放量。B种方法真实测算了加工贸易出口隐含的碳排放量(本文所用),在世界投入产出法下根据每一个进口国的列昂惕夫逆阵以及碳排放系数来测算中间品的国外碳排放量,再从国内加工出口排放中剔除。B种方法与A种方法测算的出口隐含碳排放差异很大(见表1),差额部分即为中国进口中间品的国外排放。C方法测算出来的出口碳排放量会大大低于实际出口碳排放量,因为用本国投入产出系数和碳排放系数替代进口国,导致中间进口品的国外排放大大高于国外实际排放。D种方法下认可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投入产出系数,由于各国碳排放系数的缺乏,故用本国碳排放系数替代,部分区分了加工贸易中间品的国外排放。

表2测算了2009年中国对不同贸易伙伴单位出口的碳含量强度,表示每万美元出口额所隐含的二氧化碳量。

3加工贸易下中国出口碳排放的影响因子的指标选择与模型建立31指标构建

本文以A、B两种测算方法下2001~2009年中国对日、意、德、美、法、英、澳、加、墨、印、俄、巴的出口碳排放为被解释变量,即不考虑加工贸易的出口单位含碳量(c1)和出口碳排放总量(p1);考虑加工贸易的单位出口含碳量(c2)、出口碳排放总量(p2),c1和p1是根据A方法测算,c2和p2是根据B方法测算。解释变量依次为中国环境规制(regu1)、贸易国环境规制(regu2)、中国中间投入比重(interput1)、贸易国中间投入比重(interput2)、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1)、贸易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2),中国对外商直接投资吸收额(lfdi)、向贸易国总出口额(lex)、对贸易国的加工进口额(limp)、中国与贸易国产业内贸易指数(iit)。中国与他国环境规制regu1、regu2均由世界投入产出表各个国家的能源账户碳排放总量除以国家总产出获得,单位为吨/万美元。中国中间投入比重(interput1)、贸易国中间投入比重(interput2)由各国世界投入产出表所有行业的中间投入除以所有行业的产出获得。中国对各国外商直接投入吸收额(lfdi)由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取对数获得。向贸易国总出口额(lex)和对贸易国的加工进口额(limp)均来自国研网取对数获得。将13个国家(地区)看成是13个生产决策单元(DMU),投入为每个国家的资本存量、劳动力数量以及污染排放量,利用DEAP21软件测算得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标(iit)引入了Grubel和Lloyd(1975)所提出IIT指数来衡量加工贸易进口和出口的关系。表32001~2009年中国出口碳排放影响因子实证研究结果

几乎所有模型均证明本国的环境规制(regu1)与4个被解释变量均呈正相关关系。本国环境规制越低(regu1值越高),单位出口含碳量(c1、c2)以及出口碳排放总量(p1、p2)越高,这是符合人们预期的。他国环境规制越严格(regu2越小),导致本国消费的进口中间品的国外排放越少,本国节省也就越少,对该国单位出口含碳量也越少(见模型1)。本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1)只对c1有显著影响,与其他被解释变量c2、p1、p2都不显著相关。gtfp1越低,本国的出口单位含碳量也越低,与预期正好相反。这是因为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持续走低,中国粗放型增长的趋势有所增强,并未达到资本、资源和生产率的同时提升。但是,贸易对象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2)提升1%,本国出口含碳量(c2)下降44%(模型4),意味着贸易对象国绿色生产率提升有外部效应,中国通过进口中间品产生技术外溢效应,有利于中国降低出口碳排放总量和单位含碳量。外商直接投资(lfdi)与p1、p2两指标均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量越大,出口碳排放总量下降幅度越大,从某种意义上否定了中国“污染天堂”的存在。国外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较国内高,跨国公司进入国内合资合作行业以及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存在均提升了技术与效率,也降低了中国出口碳排放总量。跨国公司的中间品内部进口以及民族企业的“来料加工”、“进料加工”节省了中国国内二氧化碳的排放。本国的中间产品投入比重(Interput1)越高,本国出口含碳量(c1)和碳排放总量(p1、p2)下降幅度越大。一般来说,发达国家服务业发达,制造业中间投入比重小于发展中国家,因此产业碳排放强度应该会更小。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无论是低科技含量还是中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均是高投入,甚至越是清洁的高科技产业越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与投入,这样就使得中国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向不太一样,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低投入高增长的阶段,而我国粗放型增长方式仍然未变,高科技含量产业是高投入高增长,低科技含量产业是高投入低增长,因此造成中国的中间投入比重(Interput1)与出口碳排放的指标(c1、p1、p2)负相关。

4结论

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了加工贸易背景下中国对主要双边贸易国的出口碳排放总量与单位出口含碳量。本国环境规制(regu1)是影响加工贸易背景下中国出口碳排放总量和单位出口含碳量最重要的因素,继续保持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下降,提升污染治理技术是解决出口排放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是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大大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生产效率并未达到资源、劳动力、能源约束下的最大化,产业发展依然遵循高投入低产出粗放型增长。中国产业中间投入比重很高,而且越是国家政策扶持的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其中间投入产出比重越大。因此中国生产效率的提升一定要建立在绿色生产效率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出口碳排放总量和单位强度,有效降低中间投入比重,走集约型增长道路。中国出口总量更能影响剔除加工进口后的出口单位强度和排放总量,出口总量越多,加工贸易背景下的出口单位含碳量越高,但是中间品的进口额增加会降低出口单位含碳量,尤其是加工贸易背景下,负向影响的系数更大。外商直接投资的吸收(lfdi)与被解释变量呈负相关,表明吸收的直接投资增加,中国出口碳排放下降,“污染天堂”理论在中国不成立,FDI流入下全球产业转移并没有增加中国的污染排放,这有可能是因为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导致,中国的跨国公司加大对母公司或国外子公司中间品的进口,减少了中间品的本国生产,实现了部分中间品的境外排放。另外,民族企业也通过加工贸易的“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等方式,使中间品的污染生产部分转移到国外。

参考文献:

[1]陈芳. 加工贸易与能源消耗――基于省区面板数据的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137-142.

[2]张少华,蒋伟杰. 加工贸易提高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吗――基于Luenberger 生产率指数的研究[J].南方经济,2014(11):1-24.

[3]彭水军,刘安平. 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影响效应: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0(5):140-160.

[4]张友国. 中国贸易含碳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 (进口)非竞争型投入 产出表的分析[J].经济学 (季刊),2010(7):1287-1310.

[5]Bin Su, B W Ang, Melissa Low. InputCOutput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Trade and the Driving Forces: Processing and Normal Export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3(8):119-125.

[6]Kirstens Wiebe, Martin Bruckner. Calculating Energy-Related Calculating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Using A Global Input-output Model[J].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2012,7(2):113-139.

[7]张传国,洪琴. 海峡两岸贸易隐含碳排放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3(5):104-114.

[8]邓荣荣. 南南贸易增加了中国的碳排放吗?――基于中印贸易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14(1):3-9.

[9]刘宇. 中国主要双边贸易隐含二氧化碳排放测算――基于区分加工贸易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J].财贸经济,2015(5):96-108.

篇3

摘 要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双下甲部分切除术以及筛前神经阻断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效果。方法: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及双下甲部分切除术、筛前神经阻断术治疗8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对术前及术后的症状及体征进行对比,评价治疗效果。结果:80例合并有鼻腔结构异常的变应性鼻炎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疗效显著,其中显效81.3%(63/80),有效15.0%(12/80),无效6.3%(5/80),总有效率93.8%。疗效评分显示治疗前(11.34±2.17)分,治疗1月后(6.71±1.86)分,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鼻内镜 鼻中隔偏曲 下鼻甲部分切除术 变应性鼻炎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f nasal septum deviation diorthosis combined with partial inferior turbinectomy and nerve block of anterior ethmoidal nerve under nasal endoscopic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Li Ying

The Zhengzhou Centr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City,Henan),450007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asal septum deviation diorthosis combined with double partial inferior turbinectomy and nerve block of anterior ethmoidal nerve under nasal endoscopic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Methods:80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were treated with nasal septum deviation diorthosis combined with double partial inferior turbinectomy and nerve block of anterior ethmoidal nerve under nasal endoscopic.The signs and symptoms of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were compared.The treatment effects were evaluated.Results:In 80 cases of allergic rhinitis patients with structural abnormality of nasal cavity,the effect was remarkable after operative treatment.81.3%(63/80) were excellent,15.0%(12/80) were valid,6.3%(5/80) were invalid,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3.8%.The curative effect scores showed that the score was 11.34±2.17 before the treatment,and the score was 6.71±1.86 after 1 month of the treatment.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Nasal endoscopy;Nasal septum deviation;Partial inferior turbinectomy;Allergic rhinitis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关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长期以来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变应性鼻炎的最新定义是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介质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1]。我院收治的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8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80例患者是经多年、多种药物、脱敏等治疗效果不佳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符合1997年海口会议修订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16~56岁,平均37岁;病程2~20年,平均6.5年。鼻内镜下见80例患者鼻腔黏膜苍白水肿,伴有不同程度的鼻中隔偏曲及下鼻甲肥大,双侧鼻腔通气欠佳。

治疗方法:80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双下甲部分切除术以及筛前神经阻断术。鼻内镜下常规矫正偏曲的鼻中隔,祛除偏曲的棘突及嵴突,并切除部分肥大的下甲,切除双下甲部分肥厚的黏膜及咬除部分肥大的骨质,保持双下甲内侧壁的完整性及正常形态,双下甲均骨折外移,确保鼻腔通畅。而后黏膜刀在双侧鼻丘黏膜作“井”划痕深达骨面,术后双侧鼻腔填塞,48小时祛除鼻填塞物,并给以抗感染、促排药物静滴治疗。

统计学方法:对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评分结果用(x±s)表示,采取配对t检验。

结 果

术后,大部分患者鼻腔通气明显改善,鼻痒、打喷嚏等症状较前好转。术后随访1周,鼻腔黏膜肿胀逐渐好转。术后随访1个月,鼻腔干痂逐渐脱落,无一例嗅觉减退、萎缩性鼻炎、鼻中隔穿孔、鼻干、头痛等。

显效81.3%(63/80),有效15.0%(12/80),无效6.3%(5/80),总有效率93.8%。疗效评分显示治疗前(11.34±2.17)分,治疗1个月后(6.71±1.86)分,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它是一个复杂的网络体系,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表现出一种炎入。多种因素对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特异性变应原的侵入、T细胞的调控,IgE的介导,肥大细胞的启动,黏附分子的趋化,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活化并释放介质,以及神经内分泌的影响。筛前神经是支配鼻腔的感觉神经,通过筛前孔进入鼻腔,分为鼻外支和鼻内支[3]。筛前神经含有丰富的副交感神经纤维,鼻内支主要分布在鼻黏膜内浆液腺高密度区和鼻腔的敏感部位,刺激该部位可导致喷嚏、流涕的发生,所有通过阻断鼻腔筛前神经,可降低敏感性,对腺体的分泌产生抑制作用,能有效的改善变应性鼻炎的症状。

药物治疗仍然是变应性鼻炎的主要方法。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型变应性鼻炎无鼻腔结构异常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满意,但合并有鼻腔结构异常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变应性鼻炎有季节性及全年性之分。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多与特殊季节的某些致敏物质有关,而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发生,鼻腔结构的异常引发鼻腔气流动力学的改变,进而激发鼻黏膜的超敏反应等,可能占有重要的地位[4~6]。本组研究中发现80例合并鼻腔结构异常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双下甲部分切除术、筛前神经阻断术,术后症状改善明显,可见纠正鼻腔内的异常结构,恢复鼻内结构的正常形态,这在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的患者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及双下甲部分切除术,除了能有效的改善鼻腔的通气,从而引流减少抗原滞留及炎性介质的发生和存在,还能够破坏部分筛前神经副交感纤维及大部分胆碱能神经节细胞,阻断神经反射,使感觉功能减低,对外界的不良刺激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减轻血管扩张,降低腺体分泌,可消除打嚏、流清涕症状,达到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目的。鼻丘划痕则可保证最大限度地切断筛前神经纤维,阻断对异常刺激的感受,降低鼻黏膜敏感区的敏感性,阻断腺体的分泌,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组80例变应性鼻炎合并鼻腔结构异常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疗效满意,手术治疗给我们治疗变应性鼻炎带来了新视角。但手术适应证应严格把握,避免手术扩大化,适合手术的变应性鼻炎患者:①变应性鼻炎伴鼻腔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双下甲肥大、泡状中甲等,患者有鼻塞、头痛等症状。②变应性鼻炎伴鼻息肉或鼻窦炎的患者。③变应性鼻炎患者经积极药物治疗、免疫治疗,效果欠佳,影响患者生活的可考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华斌,韩德民.对变应性鼻炎的再认识[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4,11(2):133-135.

2 中国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修订,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135.

3 孙树岩,董震,卜国铉,等.筛前神经与常年性鼻炎的解剖学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0,25(4):216-217.

4 Naclerio RM.Allergic rhinitis[J].New Engl J Med,1991,325(12):860-869.

篇4

关键词:辨病 辨证 思考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色之一,是祖国医学中的精髓,其强调施治以辩证为基础,由四诊分析而得到疾病的证候性质,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但是,祖国医学强调的辩证论治,并非只辩证而不辨病,而是在辨病的基础上,对疾病所处的阶段性质,进行分析、归纳,对证治疗,才能达到药到病除之效。在现代医学发展迅速的环境背景下,中医临证亦应与时俱进,在强调辨证的同时,更必须重视辨病。而辨病不应拘泥于中医的病名,更应该结合西医病名对疾病做出客观准确的诊断。通过辨证辨病结合,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应该具备在中医思维的指导下将辨证与辨病巧妙运用。

 一、 详悉概念,掌握原则。中医工作者应熟悉掌握相关中医理论知识及治疗原则。中医诊断包括疾病的诊断和症候诊断,即辨病和辩证。完整的诊断应是二者兼具,围绕病名展开,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在整体审查的基础上,通过诊法合参、病证结合治疗疾病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二、明确关系,学会应用。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辨证和辨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辨证和辨病各有优势,应当是在辨病的范围内辨证,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治疗。一方面,疾病的本质和属性往往通过“证”表现于临床,“证”是认识疾病的基础;另一方面,“病”又是“证”的综合和全过程的临床反映,只有在辨“病”的基础上,才能对辨脉、辨证和论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较全面的讨论和阐述。辨证论治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最好体现,视人体自身及人与自然界为有机的整体,在诊断和治疗中很好地考虑到个体差异以及外界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在治疗中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当然,辨证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辨证是通过四诊收集症候,同样一个病人不同的医生诊病就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这样就有可能削弱辨证的优势。若病人没有任何不适,仅有现代检查异常,中医可能就会陷入无证可辨的尴尬境地。病证结合则可以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更好的思路。

    三、加强深层次基础研究,强化思维能力,准确运用辨病辨证论治指导临床。中医的很多病名主要根据某一个或几个突出的症状或体征而确定,特异性差,难脱以症状为主的窠臼。而西医诊断疾病是建立在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等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基础上,对病的认识更细致、深入、具体,特异性、针对性、可重复性更强[1]。西医的先进诊疗技术又为诊断疾病提供了不可比拟的优势。如一个咯血病人,不管是到中医院,还是综合医院的中医科,都会进行相关检查,明确其是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肺吸虫病、血液病或鼻咽部、喉出血等疾病中的哪一种,尽管治疗时可以根据辨证得出相同的“证”,予以相同的方药,但不能仅以“阴虚火旺”、“木火刑金”、“风热犯肺”、“燥伤肺络”等为诊断,因为这些证候诊断难以把握其预后。如用西医的病名进行辨别,则可以做到相对准确,客观性强,可以精确判断病因病位,对判断预后也有重要意义。

    在辨清“病”以后,下一步是辨证,辨证包括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等,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还应将微观辨证作为一种辨证的方法。中医微观辨证就是利用现代医学的各种检测方法诊察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功能代谢等微观变化,并用中医理论分析其病理变化,归纳辨别证候。开展微观诊断并不是单纯引进西医诊断学概念,而是借助其先进的诊断方法,将其检查结果赋予中医病因、病机和证候的意义,不是机械地相加,而是有机地相结合。

     微观辨证与中医传统的仅靠直观感觉体察疾病的望、闻、问、切相比,无论从认识疾病的深度、广度及对治疗的指导和疗效判定等均有了质的飞跃。如用电子内窥镜、超声波、CT等可直接观察内脏组织的色泽、结构和功能变化;病理学检查可以发现疾病结构的变化;由于微观辨证直接了解体内的客观病理变化,还可防止或纠正单纯通过医生直观的片面性和过分的主观臆测。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为乏力、纳差、面色萎黄、畏寒喜暖、胃脘灼热、舌质红、苔白、脉细数,辨证为脾胃虚寒。胃镜下见胃粘膜红白相间,局部充血、红肿糜烂、粘膜下血管网透见。分析其胃镜下表现,粘膜色白变薄属气血不足,粘膜失养;血管网显露则是气血运行不畅夹瘀的表现,这些与全身表现的证候相一致的,但局部粘膜红肿为夹瘀热。瘀热的产生从中医理论分析也是讲的通的,脾胃运化失常,中焦气机阻滞,郁而化热,血受热则淤,故见热壅遏气血的血瘀证。

    现代化的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并不是否认辨证论治的重要性,而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立足辩证论治,广泛汲取和采纳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逐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诊断模式并用于指导治疗,既不失中医特色,又能更好指导临床,达到相得益彰之效。

篇5

1中医护理管理的意义分析

中医护理学具有绵延、悠久的历史传承,其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与完善,为我国各类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护理也属于祖国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协助中医治疗,对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我国自古开始,便是秉承中医、中医护理、中药三者不分离的理念,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完善和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对中医病房的规范,使中医、护、药有了更加全面的发展。虽然我国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十分重视,但在大范围西医学的冲击下,给中医事业的发展也带来的严重的影响。而在西医护理中所遵循的技术操作、无菌观念,也促进了护理事业的全面性发展。但是多年来大量的中医护理实践资料也证明,西医护理理念与方法并不能完成地满足中医病房的要求,由于西医护理缺乏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察,使其在护理过程中无法系统、全面地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与护理。在这种现象下,唯有在中医护理管理中突出中医特色,将中医护理知识与先进的护理技术相结合,才能促进中医护理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加强祖国医学在医学史上的重要性。

2在中医护理管理中突出中医特色的措施分析

2.1合理地转变中医护理模式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护理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有效中医护理服务的基础上,还需尽量满足患者的不同要求,在这种形式下,就应该在突出中医特色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将传统护理模式朝着新型护理模式进行转变。中医护理模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①遵循中医护理的“整体性”理念,在护理过程中重视对患者自身完整性、统一性的护理原则。②在针对患者患侧进行局部的护理时,还需考虑到四时气候会对患侧及病情造成的影响,并因季节、因地、因人进行护理,以保证护理的有效性。③在对患者进行辩证施护的同时,还需对患者性别、年龄、工作特点、身体差异、文化程度、生活条件、个人需求等资料进行全方面考虑,尽量使中医护理工作做到最好,在提高护理有效性的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1]。

2.2重视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当代的中医病房护理工作难免会用到西医理念与技术,但西医护理也有不足之处,因此,护理人员在掌握西医护理技巧的同时,还需重视对中医护理基本特点的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包括有:①加强护理查房。规范、严格地进行护理查房,且查房记录必须要保证全面、完整,以便于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②实时了解病情。充分地应用中医四诊方法,实时、动态地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与了解,以便于预测疾病的发展态势,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来护理;③重视情态与饮食。患者的精神情态对病情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在中医护理中应重视对患者情态的护理。此外,针对患者的病情程度,合理地进行饮食调养,以促进患者身体的早日恢复;④强化煎药与服药护理。煎药的火候和时间对药效有一定程度地影响,所以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每种药不同的特征,熟悉并掌握煎药技巧。在患者服药时,也需规范服药时间和方法,并在服药后加强对病情的观察;⑤加强生活起居护理。在中医护理中,需根据患者的疾病性质、个体差异及恢复情况,合理地督导患者进行相应的锻炼,做好生活起居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早日恢复。

2.3加强中医护理人员的专业性从我国目前的中医护理现状来看,很多的中医护理人员都出自于西医院校,这些护理人员普遍对中医护理基础知识不熟悉,对中医辩证施护原则更是不能全面掌握,这给中医护理管理的有效性也带来的难点。针对中医护理人员不专业的现象,加强对其专业中医知识的掌握很有必要。

首先,需加强中医护理人员对中医基础理念知识的了解,例如,应该对临床上常用中药的品名、性味、功效、主治、归经、服用方法、服药注意事项等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并熟知中医的治疗原则。其次,熟练掌握中医护理的各种护理技术,例如针灸、按摩、敷贴、穴位封闭、刮砂、拔火罐等。再次,学会中医辩证施护的原则,包括对同一疾病和不同疾病的不同证型,展开中药辩证,在辩证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2-3]。

3讨论

篇6

方法:我院肛肠外科进行手术治疗患者88例,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均采用肛肠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辩证施护。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结论:对于肛肠科患者术后便秘的不同中医辩证分型采用有针对性的中医辩证施护,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便秘的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肛肠 良性疾病 便秘 中医辩证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74-02

为了肛肠科手术患者便秘的发生率,笔者对我院肛肠外科治疗的44例患者进行中医护理干预,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88例病例均为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肛肠外科进行手术治疗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内科学》中关于便秘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33~64岁,平均年龄43.27±11.85岁;中医辩证分型为:60例患者为热秘型,13例患者为血虚肠燥型,15例患者为气机郁滞型。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中医辩证分型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均采用肛肠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辩证施护。5d后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

1.3 护理。

1.3.1 常规护理。

1.3.1.1 心理护理。患者常因为惧怕疼痛而不敢排便,长时间的不排便易造成便秘发生,护理人员需要耐心细致的向患者讲解术后的各种注意事项,克服患者的恐惧心理。同时,由于疾病本身的原因,患者易产生明显的负面情绪,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1.2 排便护理。术后首次排便前可以让患者采用抗炎止痛洗剂进行坐浴,同时肛内填塞松软的敷料,可以缓解括约肌的痉挛,减轻排便时的疼痛;同时可以给予患者口服液体石蜡或聚乙二醇等,以解除患者便秘的情况,防止因大便干燥造成的创面出血。

1.3.1.3 生活习惯护理。嘱患者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并多饮水,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

1.3.2 中医辩证施护。

1.3.2.1 热秘型。①环境护理:患者的病房应保持通风凉爽,保持较高的湿度,保持室内安静、光线柔和。②饮食调护:指导患者以清淡、偏凉润的饮食为主,如西瓜、雪梨、苦瓜等。同时可以术后忌食燥热的食物以及肥腻辛辣刺激的食物。③服药护理:患者术后所服汤药以偏凉服用为宜,于每日晨起空腹服用更佳。④推拿疗法:护士用手掌根部顺着患者的结肠方向进行腹部的按摩,可以明显的减轻患者的腹胀情况,有利于患者自主排便。⑤便秘严重的患者可以采用针刺疗法:取穴为大肠俞、曲池、三焦俞、合谷等,用泻法行针,以泻患者的大肠实热。

1.3.2.2 血虚肠燥型。①环境护理:患者的病房需要注意保暖,同时要进行充分的休息,以达到养心血的目的。病房内要保暖、安静,避免可能造成突然刺激性因素的发生。②饮食调护:指导患者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忌食寒凉以及生冷的食物,可以让患者多进食肥腻多油的食物。③术后鼓励患者多喝水,便秘严重的患者可以采用西洋参煎汤服用,以达到生津、润肠、通便的作用。④血虚的患者多伴有头晕目眩的症状,术后需要让患者多卧床休息,在坐起以及站起时要动作缓慢,避免突然坐立而导致晕厥;气虚的患者应当避免长期卧床,护士或家属应协助患者下床排便,并选择患者最为舒适的。⑤服药护理:虚秘型的患者术后用药以补为主,术后所服汤药餐前服用效果最佳。并密切观察患者用药期间的反应。

1.3.2.3 气机郁滞型。①情志护理:情志不畅,肝气不和是此型患者的主要病因。对情志失和的患者要以安慰开导为主,使患者保持良好疏畅的情志。②饮食调护:指导患者以清淡疏导的食物为主,同时需要多吃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香菇、芦根、洋葱以及胡萝卜等。③服药护理:患者术后所服汤药应以文火煎服,以饭后温服效果最佳。患者服药后要密切观察排便情况,如大便已基本正常,则应立即停药,防止由于排泄过度而导致患者身体正气受损。④针刺疗法:取穴为中脘、足三里、阳陵泉以及行间等穴,用泻法行针,以达到疏肝导滞的作用,可以有效的缓解便秘。⑤日常生活护理:气机郁滞型患者多为老年,身体比较虚弱,易外感风邪,因此,在患者术后要注意保暖,避免风寒的入侵。

1.4 疗效判定。根据患者便秘的改善情况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三级。显效:患者护理后大便规律、通畅、质软成形,排便后无疼痛感,便秘症状消失;有效:患者护理后可以自行排便,但大便不畅,并且便后有疼痛感;无效:患者护理后排便困难,便秘情况无改善甚至加重。

1.5 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数据资料用t检验,组间对比用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3 讨论

肛肠科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是便秘,便秘不仅对患者的心理和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还具有诱发直、结肠癌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如果未进行及时的处理,易造成肛周的皮肤损伤而引发感染。中医主为便秘有虚实之分,虚证者多为术后阴血亏虚所致,实证者多为肠胃积热,气机郁滞所致[2]。因此,对于不同中医辩证的患者需要采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以达到从根本上缓解患者发生便秘的病因,从而达到缓解便秘的目的。

综上所述,对于肛肠科患者术后便秘的不同中医辩证分型采用有针对性的中医辩证施护,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便秘的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篇7

研究平台拟以中风病为研究对象,系统建立中风病及相关证候的现代检测方法。

①对现有中风病诊断技术和方法,按照中医病证关系进行整理和规范,

②探讨和跟踪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应用的可能性。选择中风病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中医对中风病有较长期系统的研究基础,在中医各种病证研究中比较规范,已有《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86年,简称一代标准)、《脑血管病中医辨证量表》(1988年),《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1994年,简称二代标准)、《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1996年)、《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2008年)作为研究支撑,有较强的研究基础和资料。围绕建设内容,拟从免疫检测技术、生理检测技术、影像检测技术、流变学测试技术、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不同检测层面,以及中医脉象、舌象、面相等现有中医客观诊断技术,全方位选择各种相关仪器设备,在对中风病中医辩证分型基础上,全面进行病证关系的各项技术指标测定,寻找和建立不同中医证型的特征检测指标和体系,探索中医病证的现代诊断方法和系统指标体系。

2研究现状

关于现代诊断技术与中医病证关系研究,国内已有科研人员在相关领域进行了初步探讨。朱宏勋按《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脑梗塞急性期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分,进而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也进行评分,研究脑梗塞中医证候与白细胞计数及NIH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与NIHSS评分存在线性回归关系,风证、火证、痰证、气虚证与NIHSS存在线性回归关系,风证、火证、痰证与白细胞计数存在线性回归关系。朱彦玫等将中风急性期患者,按病因辩证分为:风火上扰、痰热内阻、阴虚风动、气虚血瘀4组,按病位辩证分为中络、中经、中脏、中腑4组。分别对患者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双侧大脑后动脉(PCA)及双侧颈内动脉(ICA)末端的血流进行检测。通过枕窗测基底动脉(BA)获得上述血管不同段平均血流速度(Mv)、动脉波动指数(PI)及血流频谱形态。研究结果表明:按病位辩证分,中络组中除BA外,其他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和其他各组均减低;中经组、中腑组和中脏组的ACA、MCA、ICA、高于对照组和中络组,中风病4组之间血流速度关系呈现为中络组<中经组<中腑组<中脏组。按病因辩证,风火上扰型表现为血流速度加快,有些伴有频谱形态改变和血管痉挛性病变;痰热内阻型中部分表现为血流速度过快呈血管狭窄,部分表现为血流缓慢呈供血不足,伴有频谱形态的异常;阴虚风动型中表现为血流速度低于正常对照组,湍流和涡流,分别伴有频谱形态异常和血管退行性病变;虚血瘀型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一支或数支血流速度缓慢及供血不足。涂晋文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ACE(I/D)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患病及中医证候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组ACE-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显示ACE-DD基因型或D等位基因可能在脑梗死中起作用,且与脑梗死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密切相关。脑梗死组患者DD基因型患者血浆AngⅡ水平显著增高,且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患者增高更显著。DD基因型导致血浆AngⅡ水平增高可能是中医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的遗传易感因素。童建兵将脑梗死患者采用《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二代标准)分为6种证候类型:血瘀证、风证、火热证、痰浊证、气虚证及阴虚阳亢证,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研究得出,脑梗死患者血瘀、痰浊、气虚证的血清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风证、火热及阴虚证;血清尿酸水平与血瘀证呈显著性正相关,与其他5种证型无显著性相关,表明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对血瘀证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聂琼芳按将急性期中风患者分为中脏腑、中经络型,结果表明,中脏腑组、中经络组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中脏腑组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沉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中经络组中,低切血液粘度和血沉明显高于正常组。朱力莹等CT断层扫描探讨急性中风患者不同证型的影像学特点,研究发现,中经络型中以缺血性病变为主,病灶大小为0.2~1.5cm,其中15%为出血,出血量1.0~10.2ml;中脏腑型中以出血性病变为主,出血量12.1~61.3ml,其中12.9%为缺血性改变,病灶大小为1.72~11.2cm。中经络者不论是缺血还是出血其病理基础为深穿支小血管闭塞或破裂,中脏腑者病理基础为较大血管的闭塞或中等量出血。在中医现代诊断技术研究中,相关研究人员所完成的工作为进一步进行中医的辩证诊断技术研究提供了依据,但这些研究尚缺乏系统性,与中医病证的特异性还有待探讨,不能很好的指导和用于临床实践,需要做进一步的全面研究工作。

3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3.1对中医“四诊”与现代检测技术的认识

中医医生在遵循“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进行诊断时,要对“四诊”中每一诊的内容进行观察和分析判断,突出每个方面的主要特征,然后通过“四诊”合参,全面综合各诊诊断要点,概括、总结和确定出患者的病证,进而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即对某一病证的确定既不孤立地考虑“四诊”中每一诊的内容,也不对“四诊”信息进行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对“四诊”信息全面采集、综合分析、反复斟酌而得出明确的诊断结果。在这一诊断过程中,既有中医师的感觉器官对“四诊”信息的采集,也有中医师的大脑对“四诊”信息的分析、判断、反馈与取舍。上述工作虽然对于有经验的中医师很快就能完成,但对于现代检测技术和分析方法,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信息采集与数据处理过程,目前要顺利实现还有相当的难度。这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医领域对现代检测技术与分析方法所能达到的技术水平,以及可为中医诊断所能提供的方法支持还不是十分熟悉,围绕现代检测技术与分析方法尚有许多基础性研究工作未完成或根本没有进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现代检测与分析领域,有关中医诊断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还处于起步阶段,已掌握的数据量和分析处理技术积累也还相对较少。因此,要实现中医“四诊”检测的客观化,就必须要充分认识“四诊”的特点,以及在现代检测技术和条件下进行“四诊”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只有首先做好“四诊”的基础性和规范性研究,多途径利用现有技术进行“四诊”检测方法探索,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并及时引入到中医病证诊断领域,扎扎实实坚持不懈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3.2对中医“四诊”仪器与检测内容的认识

在中医“四诊”客观化检测过程中,有关人员已经完成了部分仪器设备的研制,并开始应用于中医的科研、教学和临床。这些仪器根据不同的检测传感器,反应了“四诊”中某一诊的特定方面的性质,如采用压力传感器的脉诊仪体现的是人体脉搏压力特性,摄像式舌诊仪反映了舌的图像特性,它们虽然还不能全面反应中医诊断中关于脉和舌的全部特征,但却是实现“四诊”客观化检测过程中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就如心电图机最初只是用于检测心脏电信号,随着临床检测数据的积累,人们逐渐发现了其所反映的心脏问题和对应关系,进而成为心脏检测的重要指标。对于现有的中医“四诊”检测仪器,不能因其检测内容单一而不予重视,应在保证现有仪器数据采集准确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充分做好检测指标的数据积累,建立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确定出各自的规律和特征,观察和寻找与相关中医病证诊断方法的内在关系。对“四诊”中的每一种诊断,也要注意从多角度探寻能反应其特征的检测技术与方法。如对于脉诊不仅要检测压力特性,还要检测心脏的脉动、血液的流动与压力、血管的柔韧等指标,以更全面准确地反应脉诊的特性,服务于中医病证诊断。

3.3对于建立中医病证现代检测诊断体系的认识

建立现代中医病证诊断体系是中医发展的客观要求,纵观中医发展历史,每一时期都在不断引入新的思维、技术与方法,都在充分利用当时的社会和科技发展成果来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有理由相信古代中医先辈们如果面临当今的科技发展现状,也会积极采用这些技术和方法来促进中医病证诊断的发展。在当今人体测试诊断技术条件下,建立现代中医病证诊断方法也不能指望某一特定检测方式或单一检测指标就能完成。一定要注重多方面引进各种现代检测技术和方法,熟练掌握这些技术和方法的在人体疾病诊断中的适用性和特点,从不同角度或系统进行中医病证与检测指标对应关系研究。在充分做好中医病证分型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各个指标的检测数据和经验,仔细寻找各个数据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同时还要针对不同检测指标进行归类,及时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探寻检测体系内各检测指标间的数据相关性,做好相关性分析与反馈,不断修正各检测指标的数据采集重点,完善数学分析方法与模型,以最终完成中医病证与检测指标和检测指标系统的特征或特异性关系研究。如中医将中风病证候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6个基本证候,而现代研究表明中风病有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缺血性中风由脑血栓或脑血栓形成所引起,出血性中风由脑出血(脑溢血)所引起,因此可根据这两种病因设计相应的多参数检测和检测体系,建立与中医6个证候有对应关系的检测方法。

4结语

篇8

贵州省毕节市高等医学专科学校 贵州省毕节市 551700

【摘 要】本文根据多年教学实践,针对学生中医临床思维培养问题展开了阐述与理性分析,找出了培养学生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 中医;临床思维培养;思考

我国中医培养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在医术传承和学术思想培育方面成绩斐然。大批学业有成的中医药人才运用所学智慧在我国中医学临床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有不尽人意的事实:部分中医求学者由于缺乏牢固的中医临床思维导致学业不够精深,不能很好地掌握中医学的理论本质,于是在临床实践中无法做到技术娴熟。有的医者即使从医多年也依然无法做到医术精湛,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无意的医疗事故。因此对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应该在中医学习初期得到足够的重视。

1 中医学临床思维的内涵

中医学的临床思维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上,讲究机体的整体和谐,其临床实践力求使人的脉络、气血等达到平衡,并将理法方药的思维方法贯穿始终,体现了独特的认知过程和逻辑思路。在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下,中医学在划分事物的归类以阴阳为原则,而在认识事物的相关性则以五行为基础。这正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思维辩证的综合体现。

2 阻碍中医思维模式形成的因素

2.1 学习者缺乏专业潜质

要理解好中医学独特的理论,必须要有相应的专业潜质。中医学的思维模式要求学习者或者从业者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人文知识功底,只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和国学基础才能够获得学业、学术思维上的悟性。这就要求医学院校或中医学教育者在挑选学习者时要认真测试和筛选,不搞一刀切。对高中阶段过早分文理科而造成的没有国学基础知识和人文基础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即使综合成绩达标也不应录取。

2. 2 初、中级教育体系和理念的影响

目前,现代西方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极大地影响着我国初、中级教育体系。

在肯定它优势的同时,我们不应忽略对青少年东方文化体系的认知和培养。否则,在习惯了西方自然科学认识规律的学生,非常不容易跨越东西方的思维鸿沟,很难理解“阴阳五行”的纯东方思维的本质。

2.3 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弊端

首先,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部分中医学院校的教学理念机械地套用了西医学院的思路,这并不符合中医学的教学规律。

一项对广州中医药大学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医类课程的问卷调查显示,对目前教学计划中中医类课程设置与安排的看法认为非常合理的占2%,基本合理的占48%,不合理的占35%,非常不合理的占15%。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低年级中医、西医基础课同时并行,在初学者的中医思维还未建立起来之时,又接受与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完全不同的西医理论,这样的课程设施,使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思维模式容易造成混乱。

其次中医经典课程设置不足。

再次,教材的使用不慎必然会歪曲了原著的本意,如不及时修正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以讹传讹的结果。

3 应对措施

3.1 深刻理解中医临床思维的本质

根据学者邢玉瑞的论述,中医的原创思维体系是以人的日常生活为问题语境,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的基础,以事物的相关性和相对性为逻辑起点,从主体体验关系的角度来描述和定义来把握对象间的关系。以上思维要素维要素决定了中医思维具有直觉性与辩证性的特点,直觉性体现在“天人合一”观将对象世界规定为主客不分、大化流行的和谐整体,而其辩证性则体现在以“阴阳”为分析事物的分类原则,以“五行”为理解事物之间关系的普遍联系的原则上。形成了以客观事物自然整体显现于外的现象为依据,以物象或意象为工具,运用直觉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方法,以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把握对象世界的普遍联系乃至本原之象的“象思维”。

3.2 优化课程设置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除四大经典医著之外,要增设并普及与中医思维模式形成不可分割的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为必修课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深刻地揭示了宇宙发展演变的规律,如《易经》等的阴阳理论对自然界的本末源流形成了独到的见解,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学说。

无论是学院课程还是个人自学课程,在时间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到医学典籍、“中医基础”、“中医诊断”等课程的专业基础性特点,必须保证开设时间的严格性和学习时段的充足性。

在思维模式培养方面,在学业初始阶段就要注重学生中医学科理性认识的培养,在中医学低年级或自学者初学阶段,利用基础课程的内容为实体,训练学生的中医学辩证思维和中医学特有的“象思维”,注重“心悟”领会的学习方法,为中医临床思维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中医学的临床思维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医学院校和中医传承者应该深刻理解中医原创思维的本质,把握其认识基础、遵循其逻辑规律,熟悉其思维特征,将中医思维的各个阶段的特征训练融入教学之中。既要注重经典医著的精髓传授,也要加强祖国古典哲学思想的传承;既要夯实学习者中医知识的基础,更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中西医学科体系中的合理设置。真正为学习者和从医者建立中医临床思维体系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吴薇, 黄秀云, 何殷, 黄亮. 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医类课程设置调查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0(08).

篇9

1 整体观念与认识疾病

祖国医学的发病学认为各种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疾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功能活动失常,使机体内外环境相对平衡状态的破坏所致。疾病的发生和变化的原因虽然复杂,归纳起来,不外乎“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正气”(即机体的抗病能力)。因为各种致病因素即“邪气”只有通过改变机体内外环境相对平衡状态才能发生疾病。所以中医的发病学就是建立在脏腑经络和内外环境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决不能离开整体而从发病局部或者离开客观环境而从发病机体加以解释。《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不相染者,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避其毒气。”指出了预防传染性疫邪的感染必须保持“正气内存”、并注意避免邪毒之气,充分体现以内因为依据、外因为条件的发病学观点。

中医认识病因,主要是通过分析综合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辨证归纳起来的,这样“辩证求因”的方法同样是贯穿着整体观念的。例如,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外感内伤均有发热;外感有伤寒、温病之分,内伤有脏腑病变之别;为了找出发热的原因,就必须认真辨证加以区分。先从发热本身来辩:恶寒不恶寒、出汗不出汗,出汗后热退与否,是否整天发热,上下午有无差异,发热高不高或是低热不明显等。从这些情况分析中,得出一个初步印象后,进一步把发热与有无头痛、身痛、烦热、口渴、潮热、鼻塞、咳嗽、呕吐、腹泻、神昏、强项、抽搐等兼证联系起来,同时与脉象、舌及舌苔、神色、声音、气味等综合诊察,才能找出发热的原因。如发热兼有恶寒、无汗、头身痛,脉浮紧者为寒邪犯表;发热兼口干、烦躁、神昏、舌边红为温热之邪侵入心包;二者的病因就有明显区别,这说明从整体观念角度来探求病因的临床意义。

再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化的机理,即病理学观点来看,同样能说明整体观念的体现。中医认识病理不停留于症状、体征的分析,不拘于病因的探求,而强调从机体内外环境的复杂关系中去对患者的体质、精神、思想状态、病因的性质和强度以及客观环境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中医从临床错综复杂的病理过程中逐步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概括有:邪正虚实、阴阳盛衰、气血紊乱、表里出入、升降失常、寒热转化等,都有整体观念。例如,虚和实是机体与致病因素相互斗争的反映,《内径》认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又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从现代医学看,有人认为:实证的病理变化多见于神经功能较好或过度兴奋、交感神经紧张度上升,使心肌功能增强、心跳过快、血液循环增多、血压升高、基础代谢率上升等;虚证的病理变化多见于神经功能低落或过度抑制,副交感神经紧张度上升,使心肌功能低落、心跳减慢、循环量不足、血压下降、基础代谢率下降。中医所讲的虚实,不仅有病理形态学基础而且有生理学和生物学基础。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功能的、代谢的、与结构的病变又应该是统一的,任何病理过程不仅反映某一局部的形态变化,更重要的是整体性的功能变化。

2 整体观念与诊断

诊断是辩证的前提,辨证以诊断为基础。《素问・疏五过论》“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之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充分体现出整体观念在中医诊断上的重要地位。因此,中医诊断疾病,不是孤立地着眼病人,也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症状和体征,而是从患者整体出发,对发病季节、地理环境、体质强弱、精神状态以及表现于神气、色泽、声音、脉象、舌苔各方面情况作全面分析。这种内外结合、统一审察的诊断正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原则和特点。

整体观念对诊断的指导意义,还体现在中医的诊断强调各种诊法的整体性。《素问・脉要精微论》“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生死之分。”就指明对任何疾病的认识都应“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分析临床资料、避免片面性。如切脉在祖国医学诊法中占有独特地位,它和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临床实践有着广泛细致的联系,无论切脉方法、脉象、内容和临床意义,都有其自身规律;但是脉象作为一种诊断手段,必须同其他诊法结合进行才有价值。以滑脉为例,中医认为圆滑、往来流利的滑脉主邪盛,多见于有痰饮和食滞的患者,但也可见于健康人和孕妇;只有结合其他诊法才能鉴别有滑脉的人代表那种情况;因为脉象的变化是全身生理和病理状态的反映,不仅仅是脉搏的局部现象。

总之,中医诊断疾病,一般是从机体外部表现和病人的主观感觉进行观察和分析,把脏腑组织的生理和病理的客观反映----症状体征作为诊断的主要对象,根据中医理论从症状体征推断其内在脏腑的病理过程;对病因、病位和病理作出结论,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正说明中医诊断是建立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之上的。

3 整体观念与辨证

辨证是从病人的临床表现中去探求疾病本质的过程,也是用分析的方法来确立病证,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祖国医学根据各种疾病的发展规律逐步建立了病因、八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等各种不同的辩证纲领和方法、整体观念与辩证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各种辨证纲领和方法虽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面,但在临床实践中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因此,必须从整体出发,充分认识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运用临床,才能发挥有效作用。例如,八纲辨证是各种证候中归纳出来的共性,是各种证候的纲领,用以证明疾病的大体性质和总的趋向。但他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代替其他的辨证方法。如前提及的虚症和实症,只是两个相对概念的纲领,还必须进一步辨明是脾虚或肾虚,是肝胆湿热的实证还是食滞胃脘的实证,是太阳表实证还是太阳表虚证;临床上绝不应满足于虚和实的笼统辨证。

其次,各种辨证纲领和方法都包括很多证候,能够代表疾病的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由于疾病证候的反应,往往不是单纯的、典型的,而是错综复杂的,加之疾病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可以概括的病证,也要从整体出发,加以综合分析,不能孤立对待。例如,脏腑辨证,由于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就时常出现心肺气虚、心肾不交、肝火犯肺、肝胃不和等脏腑兼病的辩证类型。《伤寒论》创立的对风寒之邪为主而引起的外感疾病的六经辨证,除了详细阐明六经证候外,还列举了象太阳阳明合病、阳明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并病、太阳少阳并病等各经混同时出现的证型。《温病条辨》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除了指出三焦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密切关系外,还阐明了主要是对湿热之邪所引起的外感疾病的传变过程,并说明三焦辨证也要从整体出发,各证型之间也是密切相关的。

4 整体观念与论治

篇10

【关键词】 孕产妇便秘;中药治疗;辩证;护理

便秘是孕产妇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如果是在孕期,可引起腹痛、腹胀,甚至会导致肠梗塞,引发早产,危机母婴生命;如果是在分娩期,储存在肠管中的粪便会对婴儿的下降产生阻碍作用,就要延长产程,甚至导致难产,还有可能引起生殖系统的疾病发生[1]。所以对于孕产妇的便秘一定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其他疾病的发生。从中医来看,孕产妇便秘主要是因为血虚津亏、脾肺气虚,传导无力所引起的。下面就对我院所接收孕产妇便秘的缓解方法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把我院所接收的90例患有便秘的孕产妇对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5例,一组采用中药进行治疗,称为治疗组;另一组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加上辩证护理,称为观察组。其中血虚津亏型51例、脾肺气虚39例;孕妇62例、产妇38例;最大乃年龄39岁、最小年龄21岁,平均年龄27.6岁。依据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所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判定,以上孕产妇均符合其便秘标准,即排便时间延长、多为3天以上一次,粪便干燥坚硬。

1.2 比较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中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辩证护理,最后对两组孕产妇便秘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1.3 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治疗:血虚津亏型便秘患者,治疗主要为养血润燥、润肠通便,采用熟地、川穹、白芍、柏子仁、当归以及火麻仁等进行治疗;脾肺气虚型便秘患者,治疗主要为补脾益肺、润肠通便,采用人参、生地、甘草、枳壳、核仁泥、槟榔汁以及火麻仁等进行治疗。每天1剂,分两次水煎服。

1.4 护理方法 护理主要有:①生活护理:保持患者居住环境安静,按时起居,养成具有规律性的生活习惯,尽量在早餐之后排便。其次还可以进行适量的运动,例如散步、深呼吸等。指导患者进行腹部环形按摩,以及做简单的提肛运动。②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多喝汤、多喝水,注意粗细量的搭配进食,在吃肉蛋的时候尽量搭配一些蔬菜和水果,另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治疗便秘的食谱,比如菠菜菱白汤、蜂蜜水、油菜汁等。③情志护理: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会出现会阴裂伤,就会因伤口疼痛而不敢排便;破腹产患者也会因为害怕疼痛而不敢排便。首先要给患者讲解排便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排除疼痛的顾虑,指导患者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如果患者便秘较严重,可加针灸和推拿。

1.5 疗效判定方法 孕产妇便秘治疗效果的判定依据为《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相关标准制定:患者2天以内排便一次,并且排便通畅、粪便转润,称为治愈;患者2天以上排便一次,但是排便通畅、粪便转润,称为好转;患者的便秘症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称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率和好转率之和。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率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之间的差异。P

2 结 果

经过治疗,两组孕妇产的便秘均得到了有效缓解,其中观察组孕产妇的便秘治疗效果要优于治疗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孕产妇便秘的发生率非常高,孕产妇在妊娠期,黄体会产生大量的孕激素,从而降低肠道平滑肌的张力,活动减弱,导致粪便在肠中的堆积时间过长,之中水分被逐渐的吸收,致使大便干燥也就引起便秘的发生;其次在孕期6个月之后,子宫增大就一直对肠管压迫,也比较容易引起便秘;孕产妇在孕期,其饮食生活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运动量也会随之减少,这些因素都会提高便秘的发生率,或者加重便秘[2]。从中医来看,妇产病的治疗主要以补肾滋肾、健脾和胃、疏肝养肝以及调理气血为主,所以对于孕产妇便秘的治疗也就主要以滋肾健脾和调理气血为主。以上所选用的中药也均是依照的这一治疗原则,其中人参和甘草的主要功能为补脾气、宜肺气;枳壳和槟榔的主要功能为理气行滞、以利传导;桃仁和麻仁的主要功能是润肠通便。如果患者出现精神不振、气短乏力症状,还可加入白术、沙参,其功能为益气;如出现口干舌燥,可以添加麦门冬和玄参,其功能为养阴滋液;如果采用以上药物不能缓解患者的便秘症状,则可重用白术和生首乌,可提高通便润燥效果[3]。

为了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还可以指导患者服用一些治疗便秘的食谱,例如蜂蜜水和菠菜汤。其中蜂蜜具有解毒降燥之用,波仔在中医上认为性甘凉,并具有养血、止血、润燥、敛阴之功效,所以可以有效防治便秘,其次菠菜中还含有酶,能够对肠胃、胰腺的分泌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还具有润肠道的作用,有利于大便的派出。增加针灸和推拿,也可提高便秘的治疗效果。便秘是孕产妇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同时也是引起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采用中药治疗及辩证实施护理,加强患者的饮食和生活护理,可以有效提高孕产妇便秘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海亮,庄华章,陈晓燕.孕产妇便秘发病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4):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