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6: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行业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银行行业发展趋势

篇1

当前,国有银行改革尚难到位,外资银行立足未稳,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持续高速增长、金融监管有效性提高的大背景下,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下简称股份制银行)有可能进入一个长达数年的黄金发展时期。能否抓住机遇,迅速做大做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对每家股份制银行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为此,必须把握未来发展脉络,尽早制定的发展战略。

本文以此为目标,对未来几年股份制银行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前瞻。其中有些趋势已经相当明朗,并开始付诸实践;有些则仅端倪初现,仍不清晰。我们所要做的,是以新的角度审视这些趋势,并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一些供同业的思路,以期对推动股份制银行改革发展有所裨益。

趋势之一:实施国际化改造

股份制银行在发展初期是以国有银行为参照系,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经营特色。与国有银行相比,在体制、机制、文化、理念和管理诸方面都形成了一定优势。

然而,当融进国际竞争的大潮后,与国际一流银行相比,不得不承认,差距还非常之大。若希望在与外资银行的较量中不落下风,并在国内同业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就必须“取法乎上”,按照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标准和规范,对自身的管理体制、经营理念、风险控制、激励机制、创新能力以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进行有计划的全面改造。

国际化改造的重点是引进外资和尽快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建成具有或接近国际经营管理水平的化商业银行。具体措施包括:

1.吸引外资入股。当前,各股份制银行都在公开的或秘密的然而都是紧锣密鼓地寻找外资合作伙伴,希望尽快引进国际知名商业银行入股,吸引国际基金管理公司和世界知名加盟,争取与最佳的国际银行集团结盟。从外资的角度看,他们进入市场,靠设立分支机构是一种缓慢而高成本的发展策略,通过参股股份制银行,利用现有的、员工和客户群体,可以很快实现盈利,并且投入少,也容易得到监管当局的批准和支持。加之股份制银行的包袱轻,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发达的中心城市,客户资源优良,与外资银行的市场定位基本吻合。双方合作,可以减少中资银行的竞争对手,降低竞争程度,尽快融人中国市场。从股份制银行角度看,则可利用外资银行雄厚的资本、丰富的市场经验、先进的经营理念,以及既有的技术和金融产品,优化资本结构,迅速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因此,双方利益相近,“兴趣”相投,一拍即合。所以,不难预测,未来5—10年,所有的股份制银行都可能成为中外合资银行,而外资所占比例也将呈不断升高之势,甚至不排除有一天,外资银行对部分股份制银行取得控股地位。

2.经营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华夏银行已聘请毕马威师事务所对自身经营管理进行了全面诊断,并针对与国际一流银行存在的差距,拟引进设计一套完整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移植和嫁接国外成功的决策体系、风险控制体系、信息化建设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建立能充分适应完全开放的金融市场环境的经营管理体制。其他各行同样都把国际一流银行的模式和经验作为尽快缩小与外资银行差距的必由之路。

3.实施“引进来、送出去”的国际化人才工程。如聘请国际知名的银行专家担任独立董事、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引进有国外金融从业经验的优秀海外留学人员;将员工选派国外学习深造,以及接受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化大银行的技术援助和项目辅导等。

4.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要想实现国际化,就必须敢于主动进入国际市场。从长远目标看,股份制银行的发展方向无疑会是全球化银行,通过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扩展盈利空间,做到两条腿走路。但是,从近中期看,还会继续把主战场放在国内,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内竞争。因为股份制银行在国外知名度低,实力弱,国际竞争的经验不足,竞争力不强。所以,在走出国门时应采取谨慎的政策。并且,短期内的主要目的不是盈利,而是以此为窗口,了解国际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以利于国内参考,并积累海外发展的经验。目前,股份制银行都在积极创造条件,准备在国外特别是欧美设立办事处和分行,打开通往世界的“窗口”,而登陆香港则无疑是个必经的“桥头堡”,中信、光大、招商均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以此作为海外发展战略的跳板。

5.开展业务合作。加强与国外银行业的相互业务,与国外银行建立战略同盟关系等是中外银行业合作的重要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国际化改造战略时,也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自身实际、经济金融体制和体制以及传统文化背景等因素,做到国际化改造与本土化相结合,办出自己的特色,避免水土不服。

趋势之二:向事业部制过渡

在法人治理结构日趋完善的条件下,与国际一流银行接轨的关键是管理体制——特别是组织架构的改革。

近年来,股份制银行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革,与传统的以内部管理为目的的设置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突出特点是强调营销理念,并按这一逻辑,根据客户对象设置业务部门,如公司金融部门、个人金融部门、国际业务部门等,体现了以营销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但是,目前的组织架构仍以块块管理为核心,采取了功能型组织以及分散的区域性责任和控制模式。其基本特征包括:采取总行—分行—支行三级管理模式,每个管理层面的部门设置按照职能块划分,同时,上下级行之间实行部门对口管理;总行对分行的管理主要通过制定和下达政策的方式进行;分行在业务和管理上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分行行长直接向总行行长汇报;分支行是利润中心,营销职能分散在各家支行;实行授权管理,只有超越权限的业务才需上级行批准,或直接由上级行统一经营等。

客观地讲,实行块块管理,一方面是沿袭传统国有银行模式的结果,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在现阶段内外部环境下的一种合理选择。它适应了以下特定的约束条件:技术落后,通信手段不发达;金融产品单一,市场差异程度较小;缺乏总行统一的、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信息失真现象普遍,报表虚假,资料不全,可信程度低,只能主要依靠直接观察和经验判断风险;产品和服务存在同质性,不是以差异化的产品作为竞争手段,而主要依靠关系营销;在技术条件上,从总行无法做到对业务流程和具体人员的科学的绩效考核,必须依靠分支行就近管理和考核,以及总行经营力量薄弱,专业人才缺乏,还没有条件做到标准化、程序化、工厂化经营等。实行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迅速准确地作出反应;有利于调动分支行经营的积极性;有利于争取地方支持,促进业务在当地的发展;有利于发挥分支行职员能够随时与顾客交流,熟悉客户情况的优势;同时,可以较清晰地分清各级行的责任,也使得总行对分支行的考核相对简便有效。因此,它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具有一定必然性、合理性。

但是,这仅是一种适应经济金融不发达和管理手段相对落后情况下的模式,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陷。主要表现就是不能实现集约化管理和规模效应,不能适应高度竞争和金融自由化环境下的创新要求。同时,分散的管理在风险控制方面也暴露出明显不足。这是形成我国银行业低效率、高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这种管理模式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已被放弃,而代之以“条条管理”的事业部制。这种体制下,不仅在职能线上进行有效集中管理,而且在业务线上也实行集中管理。其业务系统一般分为零售业务和批发业务两条线,每条线又有许多具体的细分。一个业务部门就是一条战线,每条战线,都既有市场营销部门,又有后勤支持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既管负债,又管资产。在这种架构内,所有运行都真正贯彻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客户经理围着客户转,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横向服务;产品经理围着客户经理转,根据客户经理要求提供纵向服务;全行支持系统围着产品经理转,做到资源共享。部门内汇聚了主要的业务专业人才,分工细,专业强。集中管理的优势体现在,可以提高效率、控制风险、降低成本、统一形象,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要,集中力量加快金融创新,取得竞争优势。可见,这是一种更高级的管理模式。

可以肯定的是,事业部制将成为未来股份制银行主流的组织架构模式,这将是大势所趋。较理想的框架设计是:

1.建立以首席营运官、首席信息官、首席财务官为管理核心的事业部制管理架构;

2.总行管理部门高度精简,将银行管理部门重新组合,成立银行管理中心,行使集中管理的职能;

3.按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重组业务系统,作为利润中心,同时,整合人力资源、营销管理等主要职能部门,进行集中管理;

4.完善支持保障系统,将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后勤保障等部门作为事业部制的坚强后盾;

5.总行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和控制通过部门来实现,分行的主要职责是开拓市场、吸收客户、服务客户,严格按照总行制定的战略目标和业务发展规划开展业务;

6.注意发挥分支行的地方优势。由块块管理转向条条管理,并不是削弱分支行的权利,搞“削藩”。恰恰相反,分支行由于职能更加明确和单纯,反而更能集中精力开展营销和为客户服务。

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变革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至少在短期内,尚不具备充分的条件。因此,各股份制银行应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过渡方案。并且,将在建立统一数据库、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有所作为,逐步集中后台管理职能,并适当集中一部分前台营销职能,为最终转向事业部制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趋势之三:资本补充渠道正常化

资本金不足是制约股份制银行快速扩张的最大瓶颈。它使银行丧失了很多发展机遇。不仅设立分支机构遇到困难,正常业务发展也受到,受监管政策约束,甚至不得不萎缩资产业务,以削足适履,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股份制银行的资本金补充渠道目前只两个:一是增资扩股,其数量有限,且程序复杂,操作难度大;二是上市融资。借助资本市场,形成一个源源不断的正常的资本补充渠道。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银行都是上市公司,银行股在任何发达的股票市场都占很大比重,成为稳定股市、提升股市品质的重要因素,是标准的蓝筹股。正是由于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共同需要,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上市热不断升温。继深发展、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成功上市后,华夏银行等也纷纷提出上市申请。

但上市必须符合严格的标准。并非任何一家股份制银行都符合上市的条件。上市之前,必须解决好一系列的:1、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若不上市,这一问题并不显得那么迫切,而要上市,完善治理结构就成了前提条件;2、不良贷款问题。不符合上市规定的不良贷款率最低标准,不能上市。如何在短时间内将不良贷款降下来,是拟上市银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3、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问题。上市公司必须实行“五级分类”标准,并按监管要求的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按这一要求,可能要把所有的历年积累填进去,甚至形成净资产减值,银行股东不仅无法分红,还要继续注入资金。这是股份制银行上市最难逾越的门槛,更是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难以逾越的门槛。此外,还有资本金充足率问题、三年连续盈利问题、与自办实体脱钩问题、股东关联贷款的清理问题、风险集中度问题等等。每个问题的解决都不轻松。上市的过程也是整改的过程,越过上市“门槛”,既是迫使自己深化改革的过程,也是实现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升级的过程。

除国内A股市场外,一些股份制银行还把眼光盯在国外上市上,明确提出要在香港、纽约、伦敦等地上市的目标。特别是香港股市是概念股票海外上市的聚集地,也理所当然地成为银行海外上市的首选。

海外上市不仅可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克服国内市场容量太小的缺陷,而且,股东的国际化,也有利于巩固其在海外的客户基础,把银行全面推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对于股份制银行的海外战略作用甚巨。同时,海外上市标准更严,要求更高,将强制股份制银行与国际接轨,对推动银行改革意义重大。

除了两个市场上市外,另一个可能的趋势是,符合条件的股份制银行还将被允许通过发行长期债券方式补充附属资本。同时,禁止职工持股的限制也有可能突破。因为只有鼓励员工持股,才能更有利于把利益与员工利益捆在一起,与此有关的员工持股计划、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措施才能得以大行其道。这在发达国家已成为推动企业长期稳定发展进而推动增长的重要措施。

趋势之四:向金融控股公司演变

关于分业和混业的争论由来已久。大部分股份制银行都经历过由混业经营向分业经营的演变。由于混业带来的严重的金融秩序混乱,1993年底,我国提出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1997年再次强调,并进行了整顿,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分业经营对于稳定金融形势、化解金融风险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银行的经营范围过于狭窄,限制了金融创新,降低了银行盈利能力和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使之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在英、日、美等国相继放弃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之后,国内要求混业经营的呼声再次高涨。但无论从金融业的资质,还是金融监管水平看,至少在短时间内,尚不具备混业经营的条件。匆忙推行混业经营很可能重蹈“一放就乱”的覆辙。只能在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前提下,采取一种渐变策略。

现在,界、监管当局和银行业普遍认为,金融控股公司是比较可行的折衷形式。大部分股份制银行都提出要走“金融控股集团”的路子。其最基本的目标有三:一是实现范围经济效益,拓宽银行盈利空间,增强抗风险能力;二是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提高银行竞争力;三是利用控股公司“资本放大器”的功能,控制更大规模的资产,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因此,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会允许“集团混业、法人分业”的金融控股公司成立,并成为主导性的金融组织形式。

事实上,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由来已久,既有“中信模式”、“光大模式”,也有实业资本参股金融业的“山东电力模式”,但这还不是规范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未来的金融控股公司将采取一种更规范的形式。

1.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问题。应以纯粹的金融控股公司为理想模式,下属银行、证券、信托、期货等金融业经营子公司,各子公司都是独立法人,经营不同的金融业务,分别受不同行业的监管部门监管。金融控股公司不再进行实业投资。

2.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问题。对于金融控股公司来说,必须解决母子公司的关系问题。母公司的主要功能是监督管理,负责制定集团的发展战略,建立统一的信息处理中心,设计跨行业的金融高级产品。它不从事具体的金融业务,但具有投资功能,负责收购、兼并、转让以及管理子公司的股权变动,对子公司则采取委派管理层等方式进行控制。子公司是一级法人,可以独立开展业务,但是重大人事、财务、收益、投资、风险监督等事宜要受母公司控制。

3.单一银行向金融控股公司的过渡问题。从单一银行向金融控股公司过渡,首先要解决控股公司的资本金来源问题。可行的途径可能是将银行的资本金直接转化为控股公司的资本金,原来银行的股东全部升格为控股公司的股东,注册成立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然后由总公司控股银行公司。开始可以仅拥有一家银行公司,待条件成熟后,再通过自行组建或收购方式进入证券、保险等领域,实现跨行业经营。

4.“防火墙”与沟通管道问题。为保证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我们倾向于在子公司之间、各类金融业务之间分别设立一道制度性“防火墙”,以防范子公司之间违规经营,控制关联交易,防范金融风险。在此前提下,还要解决各子公司之间正常的沟通管道,既过滤风险,又发挥集团的作用,避免自缚手脚。否则,控股公司就失去了意义。这些管道包括:①符合法规政策要求的正常资金往来与交易;②利用统一的营业;③相互推荐客户;④开发具有适当交叉功能的金融创新产品;⑤在允许范围内的信息共享等等。这些管道的存在并不“分业经营”,但又架起了一座由分业向混业过渡的桥梁。随着监管能力的提高和经营行为的规范,这些管道会越来越宽,直至最终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混业经营。监管当局要做的是对这些管道进行设计和加以定性,确定在每一阶段,应放宽到什么程度。

5.监管当局的合作问题。在金融控股公司制度下,各子公司要受不同的行业监管,这无疑增加了监管的难度,为防止监管当局各自为政,出现监管真空,必须建立监管当局之间的协调机构,进行监管合作,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采取一些联合监管行动。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以便在实现混业经营后,形成统一的监管体制。

然而,即便将来政策上允许混业经营和金融控股公司存在,对一家具体的股份制银行来说,也不宜采取“同时出击,全面介入”的策略。不能为混业而混业,一切必须以安全和赚钱为前提。从英国等国家的混业经营实践看,由于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的经营文化不同,存在不兼容问题,结果导致经营失败,最后,被迫退出投资银行业,而把重点放在国内零售银行业上。他们成功的经验是,要集中精力形成自己的优势领域,采取战略联盟比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更为有效和安全。这一点值得国内银行业借鉴。

趋势之五:以购并实现低成本扩张

银行业发展不外乎纵向扩张和横向扩张两种形式。要实现跨跃式发展,购并重组乃是捷径之一。实践证明,世界上绝大部分“超级银行”都是通过资本运作和购并重组发展起来的。

我国银行业以往的购并重组许多是行政型购并,以防范金融风险为目的,有的甚至是“拉郎配”,效果不理想。

直到2000年国家允许股份制银行收购城市信用社后,才开始出现真正市场化的收购行为。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在其确定的股份制银行改革发展与监管目标中,提出鼓励包括股份制银行在内的中小金融机构按市场原则,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和业务联合,多种途径发展壮大。至此,银行购并的政策障碍才得以清除。

与行政型购并不同的是,市场化购并是经济主体之间的自愿行为,必须遵循“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公平公正、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因此,往往采取“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方式。

究竟是选择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还是选择购并的方式实现外延扩张,这要因行、因时、因对象而宜,也就是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决策的依据则是进行成本与收益的比较,看何者更符合自己的发展战略,何者的成本收益比较高。总体而言,股份制银行要在短期内快速扩张,购并重组是一条重要途径。

可以预期,未来的金融机构购并将频率更快、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形式更多,将主要表现在:

1.收购业绩优良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特别是股份制银行购并城市商行有可能成为最普遍的形式。这是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一般规模不大,受资金、技术、地域等限制制约了市场竞争力,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将处于劣势,迫切需要与机制更新、实力更强的股份制银行合作。而且,其规模大小也与股份制银行的购买能力相吻合,两者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因此,有可能成为股份制银行未来购并对象的首选。

2.跨行业收购。即由以股份制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控股公司收购、兼并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3.股份制银行之间的合并。在奉行“大即是美”的,银行业集中程度越来越高,为了迅速壮大规模,股份制银行之间有可能也基于共同目的走到一起。这样一夜之间就会实现规模的成倍扩张,迅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在购并形式上也将越来越呈现多样性。如全资现金收购、控股收购、股权互换等等。而收购重组后,可根据情况采取成立子公司、控股银行、成立分支机构以及在同城市设有机构时的吸收整编等多种灵活的形式。

目前,除了已进行的收购规模较小的城市信用社外,我们还没有更多的案例可循。因此,我们无法准确预测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但是,仍然可以肯定,购并重组将带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课题。这些问题包括:

1.购并审批程序问题。由于金融业购并尚缺乏经验,监管当局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审批程序视同于设立分支机构,复杂而时间漫长,这对购并双方的经营都会构成一些影响。而国外的购并审批主要侧重于看是否会构成垄断,影响自由竞争。只要不构成垄断,批准程序非常快捷。因此,应制定统一的金融机构收购兼并条例,简化程序,依法审批。

2.资本金问题。现在的办法是按照新设立机构的方式,要求按被并购机构的等级,拨付实收资本金。分行级至少一个亿,异地支行5000万元,这对购并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影响。特别是对于全国性银行之间的购并,按这一办法将无法进行。对此,能否采取更灵活的政策,是一个值得的问题。

3.购并价格的确定问题。由于被并购对象大多不是上市公司,因此,企业的价值很难判断。现在一般采取净资产收购方式。经过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确定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然后按五级分类提足风险准备金后,收购价格。这对收购单位来说是一种最划算的方式,因为按这一标准,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大大缩水,甚至会出现负值。然而,在实际中往往会遇到被收购单位股东的反对。而在西方国家,企业的价格则主要看盈利能力,根据对企业盈利前景的估计,经协商达成一致价格。常用的定价包括市场法和收益现值法,预计这些方法在今后规范的购并活动中都可能出现。

4.人员处置安排问题。这是购并中比较棘手的难题。一般来说,如果被购并企业人员较少,素质较高,采取成建制接收方式即可,但被购并企业往往存在冗员,不得不采取裁员方式,这时,若处置不当就会影响购并的成败。西方国家银行在购并时,支付价款中相当部分用于支付员工遣散费,对此可资借鉴。

5.地方政府利益问题。在我国,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是,地方政府往往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的大股东,收购往往要触及其既得利益,不仅影响收益和税收,而且,地方政府还拥有很强的控制权和干预贷款等“隐性利益”,所以,与国外不同的是,地方政府在购并过程中将作为谈判一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态度往往具有决定性。如何给其适当的补偿,征得其同意,并继续对新成立的分支机构给予支持,是收购银行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6.企业文化的磨合问题。购并与设立分支机构不同,双方都有自己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如何整合两者的企业文化,减少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磨擦,是决定购并后效果优劣的关键所在。

篇2

关键词:银行业;信贷;净息差;盈利;不良贷款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2-0014-06

经济是金融的基础,其发展速度、动力格局及结构均会对银行经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根据目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笔者判断201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仍将延续,但调控取向将由“松”向“紧”转变;经济仍将实现高速增长,GDP增速有望达到9%以上;经济增长动力格局将由投资主导逐步过渡到“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价格下行周期结束,重新步入通货膨胀时代,CPI增幅在2-4%;上半年房地产行业景气程度仍有望延续,但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将会出现分化。得益于上市公司特别是金融企业业绩好转,上半年股票市场将会整理向上,下半年则可能呈现整理向下之势。本文基于在宏观调控政策以及经济金融环境的综合影响,分析了我国银行业将会呈现出的以下几点趋势。

一、信贷总量仍会大幅增长,增速将显著回落

受宏观调控政策基调和经济良好预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预计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余额增量仍较为可观,绝对额将仅次于2009年位居建国以来历史第二高位,增速将显著回落,可能落在17-19%之间,本外币全折信贷余额增量将达7.19-8.04万亿元,人民币信贷余额增量将达6.76-7.56万亿元,具体如表1所示。

笔者判断2010年商业银行信贷仍会大幅增长,但增速回落,主要基于对贷款需求和贷款供给的综合分析。

(一)贷款需求分析

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长,增速回落。2009年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1-11月绝对增量达16.86万亿元,同比增速为32.10%,为近10多年来的新高。笔者判断,2010年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仍将维持高位,增速在26-28%之间,增量将达24.5-25.0万亿元(见表2)。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2009年大量的新开工项目在2010年将转化为施工项目。2009年1-11月,新开工项目317012个,同比增加88236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36922亿元,同比增长76.6%。第二,2010年新增投资规模依然可观。在2008年底公布的1.18万亿新增中央投资计划中,2010年约安排5885亿元,比2009年还要高出1000亿元左右,这将带动全社会投资至少增加11770亿元。第三,房地产开发投资正在加速,将成为支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维持高位的重要力量。如图1所示,从2009年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低至1%后开始V型反转,目前已回升至17.8%。随着存量住房大幅下降,成交量和价格均创历史新高之后,开发商对未来的信心也在不断增强,可以预期201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仍将进一步回升,预计全年增速在22%左右。

大幅增长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决定了银行信贷规模也随之增长。2005-2009年期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占比最低年份为14.46%,最高年份达17.25%。根据2010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6-28%的预测,以近5年平均增速15.94%测算,由此因素拉动人民币贷款将新增3.90-3.96万亿元(见表3)。[1]

2.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将重现活力,其信贷需求将稳定增长。虽然金融危机给我国的中小企业带来重创,但笔者判断在2010年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将再现生机。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2010年我国经济将实现稳定增长,并且增长源动力将逐步由政府主导的投资向市场主导的投资转移,这将给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带来机遇。第二,目前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已近尾声,2010年将实现温和复苏,由此我国外贸环境将进一步好转,中小企业出口的市场空间有望再次打开。企业市场空间扩大,投资扩张意愿开始增加,对资金的需求开始增大。在我国企业融资渠道一直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现实条件下,民间投资的进一步增长将带动商业银行配套信贷规模的扩大。

3.以按揭贷款为主体,居民经营性贷款快速增长。近年来,居民贷款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10年将延续这一趋势。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居民消费贷款特别是个人中长期贷款增量依然较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是居民消费贷款的主要组成部分,201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一线城市价格跌幅有限,二三线城市价格依然有微弱的上升空间;成交量不复2009年增速,但增量依然可观;销售额同比增速将从80%高位回落,但有25%左右的增速可期待。因此,二套房贷首付比例的可能提高并不能阻碍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增长。此外,汽车消费贷款也是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鼓励扩大消费后,12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减征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政策延长至2010年底,由此预计明年汽车消费信贷有望延续高增长趋势。第二,居民经营性贷款仍将快速增长。与国家允许农村土地流转和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相对应,我国农业机械化开始进入关键时期,同时农村居民养殖、经商开厂等商业性活动渐趋活跃,这些都将促进农村居民贷款需求的大幅增加。此外,城镇居民特别是在民营经济较为发达地区,除旺盛的消费贷款需求外,也存在一定的经营性贷款需求。综合判断,我们预计2010年居民贷款增速将在18%左右,增量将达1.12万亿元,其中居民消费贷款增速将在20%左右,增量将达1.04万亿元(见表4),其将成为人民币贷款增长的另一重要支撑力。

4.外汇贷款将保持一定增幅,增速回落。由表5可知,在人民币升值窗口期间,外汇贷款增速较高。目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并未消除,外汇贷款高速增长的动力仍然存在;人民币利率与外币利率的套利空间短期内仍将存在;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加上金融机构加速推进国际化战略,客观上也将促进外汇贷款的大幅增长。笔者预计2010年我国外汇贷款增速将从50%以上高位回落至22%左右,增量大约为0.45万亿美元(见表5)。

(二)贷款供给方面

1.中央政策调控取向将由“松”至“紧”。中央高层在多种场合一再强调,我国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宏观经济政策基调不变的条件下,中央层面要求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直接踩“急刹车”的概率较小,存在不重现全面信贷总量调控的情况,即不会在年初就下达具有较强指令性的贷款增长计划。从货币政策历史执行规律来看,货币政策由“松”到“紧”有一个平稳回落的过渡阶段,从而巩固经济逐步复苏的势头。

2.商业银行贷存比仍处于合理范围。虽然2009年人民币信贷和外币信贷均大幅增长,但贷存比并未明显上升。如表6所示,8年期间,2009年人民币贷存比仅略高于发生金融危机的2008年,低于其它年份;本外币贷存比也仅略高于2005-2008年,显著低于2002-2004年。这表明从商业银行经营角度而言,2009年大量投放的信贷并不是以透支2010年的信贷空间为代价的,2010年银行仍存在大量投放信贷的基础。

3.资本充足率不会成为商业银行信贷增长的制约因素。2009年10月,银监会正式下发《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对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务的标准、比例及其如何计入监管资本等问题作出了要求。据测算,这将造成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降低0.6个百分点,影响贷款潜在发放能力6000-7000亿元,但笔者认为此负面影响是有限的。一是因为规定正式稿采取了“新(债)老(债)划断”的做法,仅对商业银行自2009年7月1日起持有的其他银行次级债从资本中予以扣除,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银行的负面冲击;二是商业银行可以稍高的价格重点向非银行机构发行次级债券,并计入附属资本;三是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股权融资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公布了数百亿元的股权融资计划,预计通过进一步的融资基本可以不影响2010年的正常贷款投放。

二、存款规模稳步增长,结构将呈现“先活后定”趋势

根据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基本原理,贷款的大幅增长必将带动存款的增加。笔者预计2010年人民币存款增速将显著回落,由2009年的27%以上回至15-17%之间,增量维持在8.89-10.08万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将稳步增长,增速与2009年波动不大,但随着企业投资意愿的增强,公司存款增速将大幅回落。

就存款结构而言,无论是企业存款还是居民存款,其活期化特征在2010年上半年将得以延续,下半年则可能出现逆转,定活比呈现出整理向上趋势(见图2)。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2010年上半年(至少前4个月)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将依然处于景气状态,下半年则可能进入调整阶段。经验表明,存款活期化趋势与资产价格高度相关。正如图2所示,当2007年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比较景气时,存款特别是企业存款定活比相对较低;当2008年两个市场进入调整阶段时,存款定活比不断走高。二是2010年上半年将处于温和通胀,但利率水平较低,加息概率较小,而下半年则可能开始进入加息周期。援引凯恩斯的货币投机需求理论,当CPI不断走高,而利息较低或不足以对冲通胀时,企业和居民将存在持有流动性更高的货币的意愿,以把握可能随时出现的投资或投机机会。加息之后,这种意愿将会有所减弱,相应定活比将呈回升之势。

三、净息差将缓慢回升,银行定价能力逐步增强

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在2009年二季度已经见底(见表8),2010年有望延续触底以来的小幅缓慢回升态势,预计全年升幅达到5%左右,对其产生正面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正面影响净息差。在银行资产中,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收益率较低,而中长期贷款收益率较高。为应对净息差收窄,各商业银行均加大了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如图3所示,从2009年7月开始,新增票据一直为负值,而中长期贷款与新增贷款占比则大幅跃升。预计2010年,银行资产配置中,中长期贷款占比仍将维持高位,这将提升银行的加权资产收益率。而在银行的负债中,活期存款成本较低,定期存款次高,债券成本最高。上文已经论述,2010年上半年活期化趋势将得以延续,下半年虽然将呈现整理回升态势,但升幅有限。

2.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将呈现稳中有升趋势。银行间拆借、质押式回购等货币市场利率将影响银行资产收益率。笔者预计虽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仍将延续,但流动性将不复2009年上半年的盛况。近期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已经微调货币政策,重启了1年期央票,正回购利率和央票发行利率随之接连上升。央票发行利率具有主导货币市场利率作用,加上银行间资金供应不再像以往那样宽松。由此,货币市场利率将呈现整体上行趋势,这将提升净拆放同业占比较高的银行资产收益水平。

3.2010年下半年我国或将进入加息周期。银行流动性较高的低息资产(尤其是票据)收益率对基准利率变动较为敏感。由图4可知,目前我国贷款基准利率已处于历史底部,再无降息可能。而随着经济刺激政策累积效应的显现,需求增加,食品价格恢复性上涨,公用事业价格(水、电、气)改革,以及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将使潜在通货膨胀转变为现实通货膨胀。笔者判断2010年下半年,CPI极有可能突破3%,届时央行可能会加息1-2次,每次27个基点。

4.银行定价能力将逐步增强。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贷款供求关系变化有利于贷款利率少下浮、多上浮。随着实体经济的持续向好,以及民间投资的逐步启动,贷款需求将持续增加,但由于政府对贷款规模的调控取向以及商业银行自身资本金限制等诸多因素,贷款供求关系将朝有利于商业银行方向转变。第二,银行定价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扩大息差。2009年净息差收窄后,各银行普遍开始关注贷款定价能力的提升,个别银行甚至把提高贷款定价能力作为战略转型的着力点。[2]

四、银行业盈利提速,结构有望改善

我国银行业2008实现税后净利润5834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0.6%。受息差收窄等多种因素影响,2009年盈利增速大幅下滑,全年增速大约在5-6%之间。2010年银行业信贷规模仍将大幅增长,净息差将缓慢回升。因此笔者判断,“量价齐升”将推动银行业盈利提速,全年增速有望达到18-20%之间。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对银行业盈利增速的判断低于证券行业分析师25-28%的预期,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笔者认为2010年人民币信贷余额增量在6.76-7.56万亿元,低于市场7.5-9.0万亿的预测;二是2010年净息差回升将呈缓慢前行之势,特别是下半年存款结构重新向定期化转变,虽不影响回升趋势,但将阻碍回升的速度;三是价格水平的回升将推动银行业经营成本刚性增长。

2010年我国银行业盈利结构有望得以改善。首先,银行非息收入占比将会提高。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上半年股票市场将呈现震荡向上态势,这将有利于银行基金、理财、托管等中间业务的提速;下半年资本市场景气度虽有可能调转向下,但经验表明理财产品具有滞后性特征,上轮股市行情在2007年4季度见顶回落,而股票型理财产品和基金净资产规模则在2007 年4 季度到2008 年1 季度达到顶峰。二是与景气的股票市场相伴,2010年企业IPO(极有可能迎来红筹股回归)、增资扩股、债券发行等将保持活跃。假设债券融资额(不含国债)自2009年的1万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1.5万亿元左右,则银行投行业务收入的增速可望达到50%左右。三是外贸恢复正增长将拉动银行国际业务收入增长。目前商业银行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中间业务占到收入四分之一左右。近期,世界经济复苏得到进一步确认,笔者预计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有望实现10%-15%的正增长。外贸增速由负转正将拉动商业银行净手续费收入的增长。四是总体价格水平回升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等“传统”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加快。预计2010年我国CPI增幅将从2009年的负增长转为2%-4%的正增长。假设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手续费费率不变,随着总体价格水平的由负转正,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等“传统”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速也会相应有所加快。[3]

其次,零售业务利润占比有望提升。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多家银行大约在2004年就已经开始进行战略转型,经过五六年的投入,有望在2010年厚积薄发开始进入收获期。二是银行极有可能将个人房贷利率上浮。2009年以来,一线城市房价涨幅接近1倍,目前房地产市场泡沫已现,银行承担的风险较大,而房贷利率一直维持在年初的七折水平,并没有因承担的风险加大而上调。这使得银行在个人房贷业务上承担的风险与所获得的回报不成比例,违背风险定价原则。随着贷款定价能力的提高,以及进行精确的利润核算,各家银行有望回归理性状态,上浮房贷利率。

再次,“量价齐升”将推高中小企业利润在对公业务利润中占比。从量来看,随着经济的持续复苏特别是出口的回升和消费的增长,企业盈利情况将会得到改善,民间投资将会逐渐活跃,贷款需求将会大幅增加。从价来看,一方面,银行不断强化贷款定价能力;另一方面,相对大企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强,在贷款需求旺盛、供给受限的情况下,定价将会呈上浮趋势。

五、不良贷款难以“双降”,长期压力仍在

笔者认为,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在2010年虽不复近几年来持续好转趋势,但总体将保持稳定态势,长期而言压力仍然存在。

首先,2010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难以再现“双降”。自2004年至2009年三季度,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率持续“双降”,不良额从1.70万亿降到0.50万亿,不良率从13.21%降到1.66%。2010年这一双降趋势有可能改变,基于贷款仍将大幅增长预测,不良率将继续下降,预计全年在1.45%左右;但不良额极有可能调转向上,预计全年在5000亿元以上(见表9)。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2010年下半年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的景气程度可能发生变化,银行的短期融资风险将会有所加大;二是2009年发放的大量中长期贷款虽然不会在2010年到期,但可能会有少许产能过剩等项目贷款进入到次级或可疑类别。

其次,2010年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将保持稳定态势。虽然不良贷款余额可能将调转向上,但也仅是微幅增加。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2010年,我国经济继续平稳增长,出口将实现正增长,企业盈利状况将走出低谷,这将有利于更好地保证银行债权的偿还;二是银行风险暴露具有滞后性。如图5所示,银行不良资产变化滞后于贷款增速变化2-3年。2009年发放的中长期贷款绝大部分在2010年尚未到期,短期风险不大,压力在2011年之后。三是银行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增强。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得到提升,2010年盈利还将提速,并且银行拨备覆盖率已大幅提高,这将使银行有更多的财务资源来核销不良资产。

第三,信贷大规模扩张后,银行业资产质量压力长期存在。正如图5所示,2011年后,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余额和比率面临“双升”压力,这种压力是否成为现实取决于后续的宏观经济走势和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如果宏观经济实现平稳增长,借贷企业经济效益将会不断好转,政府财政收入将会持续增加,银行债权安全性就会提升。同时,如果银行自身优化调整了目前不尽合理的信贷投向和结构,降低了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信贷集中度,调减向产能过剩以及利润下滑比较严重的国有大企业的信贷投放,银行资产质量压力也会相应减小。■

参考文献:

[1]刘勇.2008年银行业趋势预测与对策选择[J].银行家,2008(4).

篇3

中国银行电子化建设在走过十几年的艰苦历程之后,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信息化时代。与过去相比明显的变化是:IT应用已经从技术导向型变成业务导向型。也就是说,银行信息化所关注的话题已经从过去通过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变成提高经济效益。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银行最缺的已不是先进的技术,而是如何应用技术推动业务创新的经验和能力。所以,金融IT咨询服务市场开始逐步升温,正成为银行信息化发展的新热点。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业的“第三梯队”, 一方面,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影响,112家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水平差别较大,信息化建设状况参差不齐,借助专业金融IT咨询公司为自己梳理和规划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其规模小、区域性强、一级法人管理等特征,决定了其业务发展的可控性更强,操作更灵活。所以,借助专业金融IT咨询公司为自己的信息化建设“量身定做”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二、数据集中与应用整合依然是热点

实施数据大集中,能够带来领先的科技平台,并由此带动管理提升,带动业务发展。银行可以节约IT投资的总成本,集中力量开发、推广适应新格局的应用软件,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开发的现象发生。同时,数据大集中能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进一步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资金营运的效率,有效地改善商业银行的管理机制。

三、支持中间业务创新将成为亮点

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中心内容的金融电子化,是中间业务发展的技术依托。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很高,软硬件设备、支付应用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先进,网络技术普及、发达,特别是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拓展了银行的服务时间和空间,大大降低了成本,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银行正逐渐从传统的实体经营发展模式向与虚拟的网络经营发展模式并存转变。

四、网上银行及其内容建设成为发展重点

与国外竞争对手相比,中国银行业在网上银行的发展上明显处于劣势。网上银行发展起步较晚,业务品种单一,缺乏综合竞争能力。不过,正是由于存在以上的不足与问题,才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机会,为城市商业银行重新定位创造了条件,所以网上银行建设,尤其是内容建设将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现状 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金融的主力军,对中国的经济稳定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概述

近十年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迅猛,其中国有四大行具有代表性,根据英国《银行家》数据显示,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2015年分列全球银行top20排行榜的第1、2、7、9位,而在2001年只有中国工商银行进入榜单排名第9。下面以工商银行为例,说一说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2006年工商银行的总资产为75091.18亿元,2015年工商银行的总资产为222097.80亿元,在短短的十年间增长了近3倍。根据和讯网的数据,2006年工行的净利润为487.9亿元,2015年净利润为2771.31亿元,增长了5倍多。

银行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背后存在的一些问题,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近年来持续增长,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2012年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在2014-2015年度增长速度更是超过了30%。前十年是银行业的黄金十年,今后十年银行将在改革的浪潮中摸索度日。

(二)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1)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互联网对传统行业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冲击。在支付领域,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崛起,手机移动支付已经迅速挤占了传统银联支付的份额。中国支付清算业协会《2015年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的移动支付业务笔数分别为138.37亿笔、398.61亿笔,互联网支付业务笔数分别为363.71亿笔、333.99亿笔。在业务数量上商业银行已经失去优势。在借贷领域,网络金融的势力也快速蔓延,近年来以P2P公司为首的网络借贷平台呈现出井喷,挤占了传统商业银行在这个优势行业的份额。《2015年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P2P公司的数量为4948家,新增2590家,2015年末贷款余额5582.2亿元,同比增长302.55%。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商业银行如果继续过度依赖存贷款业务和支付业务,势必会被互联网金融逼入发展的寒冬。

(2)坏账率增加:坏账是指由于债务人破产、解散以及其他各种原因而使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所造成的损失。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依赖于存贷款业务获得收益,而贷款有一定的风险,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获得贷款的企业的经营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一些风险抵抗能力弱的中小企业,这无疑会大大加大银行的坏账风险。而在经济形势好的情况下为了获得高额的利差收入,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放得很松,这进一步导致了今后坏账率过高的风险。

(3)业务单一,抵抗冲击能力弱:2015年工商银行的营业收入为69764700万元,利息净收入为50786700万元,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72.80%。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十分单一,过度依赖存贷款业务。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银行肯定会收紧存贷款业务,到时候存贷款的利息收入肯定会大大下降,如果商业银行不大力发展其他业务的话,肯定会市商业银行陷入发展困局。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1)网络化: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上银行成为商业银行必然的发展趋势。经调查发现,45%以上的人愿意通过电子平台进行交易。在网络发达的21世纪,借用网络开展业务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和个人的选择。商业银行应该多开辟网络银行的功能和模块,简化相应手续。许多银行虽然推出了自家的电子银行,但是功能并不全面,甚至改个手机号都要本人持身份证去柜台办理,效率十分低下。同时商业银行在网点应该普及电子机器的使用,减少人工成本,在这方面可以学习农业银行的“超级柜台”项目,这将大大加快网点办理业务的速度,减少运营成本。另外商业银行应该向线上发展,推出自家的网络理财、借贷平台,目前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平安银行,平安银行推出了自己的网络金融平台“陆金所”,有效地将自己传统的银行业务和网络业务结合起来。商业银行要依托互联网平台,建设涵盖面广的门户金融,把网络理财和网络融资作为重点,以最佳的客户体验提供集金融资讯、产品销售、理财顾问、客户服务于一体的全方位综合化金融服务。

(2)多元化综合经营发展战略:我国目前的政策不允许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业务混业经营,但是商业银行可以加深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在理财产品里面代销其他金融机构的产品,获得手续费、费等收益。另外,可以参照平安集团的交叉多元化发展模式,利用银行的网点优势,推销自家集团的证券、保险、基金等业务,这种模式能有效利用客户资源,提高集团对风险的抵抗能力。这种模式是未来商业银行的主流趋势。

(3)构建金融生态圈:另外银行可以构建生态圈,全面覆盖人们需求。①构建金融生态圈促进银行与客户的深度融合,为企业提供覆盖销售、采购、融资等配套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打造银行特色的企业金融新生态。②构建移动金融生态圈, 建设移动金融平台,以移动支付和移动商务为核心,把掌上银行打造成移动金融和生活商务的主门户。③构建全民社交金融生态圈,把握社交金融的前沿趋势,建设银客关系紧密、服务手段丰富的社交生态圈。搭建基于多方互动的自有社交金融网络平台,客户凭已注册的手机号、微博、微信号等均可直接登录银行社区,获得完善的银行服务和产品信息。④加快构建完善的产品线,覆盖人们的一生,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人都有相应的产品系列。客户可以在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服务,比如在20岁的时候可以选择购买创业基金,等到30岁创业的时候就可以得到的一笔启动资金,同时银行可以利用自身客户面广的优势为创业客户和投资者牵线搭桥。⑤利用银行网点覆盖面广的优势,推进贫困地区的招商引资和产品推广,充分利用银行现有的渠道优势解决贫困地区的一些迫切问题。真正履行服务于广大基层人民的使命。

篇5

我国的商业银行是依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业务的企业法人。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的的信用机构。然而,它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商业银行是主要经营货币商品和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现代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中,主要有调节经济、信用创造、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等职能。

二、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发展问题

截至2013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151.4万亿元,比2003年的28万亿元增加123万亿元,增长了近5.5倍。从机构类型看,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较大,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65.6万亿元,占比43.3%,同比增长9.3%;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26.9万亿元,占比17.8%,同比增长14.5%。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增长速度较快。

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虽然我国银行业相比世界起步较晚,到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才首次进入榜单前十。但是在2014年,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已经全部进入了榜单前十,这种发展速度是十分惊人的,这也充分展示了中国银行实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再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素质的提升,商业银行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更加重视社会效益。此外,我国的网上银行业务由于既方便快捷,能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又有利于银行降低成本,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一经出现,便飞速的发展起来。

然而,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它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

(一)产权性质单一,国有化程度过高

我国银行业中的大型商业银行规模庞大、市场份额稳定,国有化程度较高,占据了垄断地位,虽然部分银行已经上市,但股权大都集中在政府手中,这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性质相对国外而显得单一。

(二)资源配置无序,决策效率低下

我国的商业银行长期来多以分支行为资源配置中心,采取层级授权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开展各项业务。然而这种多层次的组织管理模式,将使得管理成本大大增加,总行对资源的掌握和调配能力不足又会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内控机制不健全,监管力量薄弱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机构布局并不合理,管理环节过多使权力严重分散,内部部门职能重叠,协同能力不强,并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权力中心。内部审计机构仅被当作一般职能部门,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

(四)不良资产巨大,金融安全堪忧

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存在大量不良资产。 尽管国家组建了东方、长城等几家资产管理公司来帮助国有商业银行,对其不良资产进行转移,商业银行自身也处置了诸多不良资产,但其不良资产依然在增长。

三、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

(一)加大改革,产权股份化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也应对现有的体制模式进行转变。我认为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育尚不健全的背景下,为了保持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国家资本控制的形式,加大实行股份化的改造。银行业应使理财与信贷业务分离。产品与项目应逐一对应、单独建账管理,并使信息公开化透明化。

(二)提高员工素质,优化竞争环境

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主要还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员工队伍素质必须与世界发达国家看齐,并不断赶超。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员工素质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们必须将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建立和完善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的机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培养和竞争环境。

(三)加强特色化与自身核心业务的建设

篇6

【关键词】银行业 发展趋势 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改革,我国银行业有了很好的发展,但银行业仍然存在着风险。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与此同时国际银行业存在的风险也必然会影响我国银行,研究分析风险的类型和生成机制,及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对于提高我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竟争力,显得至关重要和十分迫切。

银行业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的影响,使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这种风险还隐含着另一重含义:即联动效应, 银行业蒙受的损失可能使整个金融系统处于瘫痪,社会发生混乱。

银行业的风险

1、风险管理手段和技术较为原始

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手段和技术较为原始主要体现为:(1)在风险管理工具尚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2)对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经济附加值、资本附加值等国际上先进和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大都是离全面应用还有不少距离;(3)风险管理缺乏衍生金融工具等有效转移风险的手段。市场工具的匮乏是中国金融风险管理落后的重要表现之一;(4)风险管理相关数据积累不够。

2、风险防范与管理意识淡薄

风险防范与管理的理念决定了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的行为模式,它渗透到商业银行业务的各个方面,涉及各个员工,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银行依法合规经营意识薄弱,大多数工作人员对风险防范与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风险防范与管理理念陈旧,不能适应新时期银行业的高速发展、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突出地表现为:第一,对银行业发展和风险防范与管理的关系认识不充分。第二,对银行业发展的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关系的认识不充分。第三,风险防范与管理的意识在全行业职员中和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贯彻得还不充分,让银行业的职员产生了风险防范与管理只是风险控制部门的职责的认识误区。

3、尚未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我国银行业尚未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呈现为:(1)风险与收益相平衡的风险管理文化尚未完全形成;(2) 不能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3) 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4)风险管理意识还没有贯穿到全行全员,还没有贯穿到业务拓展、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往往把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看作是风险控制部门的事情。

4、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防范与管理体系

我国银行的风险防范与管理的体系还不够健全,基础还不够坚实。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我国银行控制权的垄断很难避免“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金融业机构治理架构不健全,决策执行体系构造不合理,监督机构有效性不足,从而使得我国银行业的风险防范与管理的基础薄弱。第二,我国银行的风险防范与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现代金融业机构风险防范与管理体制的最大特征是纵向式的。而目前我国银行是以分行为经营单位的体制,它致使我国银行业的风险防范与管理体制也都是横向的。这种横向的管理体制造成了金融低效率。第三,我国银行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完善。第四,风险防范与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还不完善。第五, 我国金融业机构还缺乏一支复合型、专家型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风险的防范措施

1. 建立金融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

建立金融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就是凭识别者的判断能力、识别手段与经验去认识风险。由于金融企业对宏观风险很难把握,所以,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应侧重于微观风险的识别。为此,银行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建立较完善的信贷档案,真实记录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应参照国际金融机构的做法,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包括贷款者的基本情况、财务状况、担保抵押文件、分析报告及备忘录在内的较完善的信贷档案。根据人行的监管要求,所有企业贷款和大额个人贷款均实行一厂一档管理,并尽可能完善,否则,信用贷款的风险就无法有效控制。这是建立风险识别机制的基础。二是关注早期预警信号。通过早期预警信号的识别、发现和预测贷款的现有问题和发展趋势,来确定贷款按期足额偿还的可能程度。这是建立风险识别机制的关键。

2、建立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

在金融风险防范的事前预警中,金融风险分析是核心,具体包括财务分析和非财务分析两方面。一方面,根据会计分析的要求,通过盈利比率、效率比率、流动比率、杠杆比率四个指标进行财务分析,通过对企业的财务分析,获得对企业真实、全面、准确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对借款人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自然、社会及银行的信贷管理等因素的分析, 掌握借款人的基本风险,直接分析具体贷款人的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程度,准确把握企业兴衰的脉搏。

3、全员风险意识

企业风险一般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目的是避免“意外”发生,确保决策中的风险考量,整合风险管理所有管理过程,保证所承担风险与管理手段匹配,用风险管理增强竞争力。全面风险管理的价值在于信息支持的更好决策、深思熟虑的风险承担、规范银行的治理结构、统一管理层的思想。全面风险管理始于董事会的决心,需要企业管理层的全力投入;全面风险管理作用于战略决策层面,而不仅是在流程控制与保险层面;全面风险管理需要融入企业的一切,包括业务、管理活动和企业文化;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历程,实施需要时间,大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实施计划一般为3―5 年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银行的管理就是风险管理。银行的每个员工都应该具备风险意识,要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做同等重要的事情。正确对待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从基层业务人员到风险管理人员对要对风险有足够的、正确的认识,消除简单认为少发展业务就可以控制风险的观念,促使全体员工树立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开拓业务的理念。做到人人重视风险,人人防范风险,人人在风险中实现利润。通过风险意识的全员化,提高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1、电子银行高速发展及信息技术的高度应用。在商业银行向投资银行业务渗透的同时,信息技术也在带动着银行业务的扩展,金融业是由信息技术获益最多的行业之一。上个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互联网的应用扩大了商业银行的自助业务,使服务更加贴近客户,也为银行节省了大量开支。越来越多的客户通过网上支付水费、电费、电话费、信用卡等项开

支。许多银行还开设了电子信件及时回复的服务,并有专人负责在网上回答客户问题,指导客户查寻所需信息。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着银行的服务。

2、风险管理技术受到足够重视并日渐成熟。在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银行业面临的风险管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自巴林银行倒闭、安然公司破产以来,国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技术和管理能力逐步增强,不断开发和利用各种组合管理为特征的新技术、新方法,管理和度量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框架下,风险管理技术将在实践的应用中更加完善和成熟。

3、营销技术备受国际银行业重视。从营销学的发展看,营销观念经历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顾客观念、社会营销观念等阶段,在过去的十年,出现了全面营销的观念,全面营销包括内部营销、整合营销、社会责任营销、关系营销等四个方面。营销战略在银行界的应用始于1970 年代,目前,“以客户为中心”的全面营销观念已经成为银行经营管理中的核心理念,在银行业的各个层面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勇.2008年银行业趋势预测与对策选择[J]. 银行家. 2008(04)

[2] 王飚,李炎军.宽松货币政策下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J]. 新金融. 2009(11)

[3] 季贝贝.外资与国内商业银行比较分析[J]. 商场现代化. 2005(26)

[4] 张素青,王常柏.外资银行进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08(24)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同业业务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7)-0043-03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与金融同业间(包括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各项业务往来。2011-2013年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呈爆发式发展,目前同业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管理资产负债、创新产品和拓展利润增长点的重要渠道。同时同业业务发展不规范、信用透明度低等缺点也加剧了银行业整体流动性风险,加大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同业资产在财务报表中反映为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三类资产;同业负债业务反映为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三类负债。本文利用16家上市银行2011-2013年的报表数据,分析归纳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特点,深入剖析同业业务迅猛发展的原因,探讨同业业务的发展规范和监管对策。

一、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状况

(一)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同业业务已成为银行资产运用和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从总量增长角度,16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总体呈上行趋势,同业资产从2011年的5.25万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10.21万亿元,增幅94.48%,年均增幅24.82%,高于总资产年均增幅10.59个百分点。同业负债从7.08万亿元增长至12.56万亿元,增幅77.40%,年均增长21.06%,高于总负债年均增幅7.07个百分点。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震荡上行,2012年2季度达到峰值13.47%,随后比重逐步减少。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重先增后减,2012年4季度达到峰值15.09%,随后所占比重逐步回落。

(二)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的结构变化。上市银行同业资产中主要为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平均占比超过50%。具体来看:存放同业款项规模先增后减,2012年2季度达到峰值4.22万亿元后快速回落。拆出资金2011年快速增长,年初为0.73万亿元,年末1.97万亿元,增长1.69倍,2012年以后规模基本保持不变。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总体呈波动上行趋势。2013年末同业资产10.21万亿元,其中存放同业款项2.65万亿元,占比25.95%,拆出资金2.19万亿,占比21.52%,买入返售金融资产5.37万亿,占比52.53%。

同业负债中规模最大的主要为同业存放款项。拆入资金与卖出回购金融资产规模较小,占比低,统计期内合计占比最高未超过25%。具体来看:同业存放款项2011年增幅明显,2012-2013年增幅较小。拆入资金增长较快,2011年年初为0.67万亿元,2013年年末1.70万亿元,增长1.53倍。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也有较大增长,2011-2013年增长96.87%。2013年末同业负债12.56万亿元,其中同业存放款项9.61万亿,占比76.49%,拆入资金1.70万亿元,占比13.54%,卖出回购金融资产1.25万亿元,占比9.97%。

2013年末上市银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不到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余额的1/4,表明大量资金以同业存放的形式流入上市银行,而上市银行通过买入返售交易将资金投向非上市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三)不同类型银行同业业务变化情况。不同类型银行同业资产均反映先增后减的趋势,在2012年之前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逐步上升,随后比重逐步降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1(5家)同业资产所占比重较低,不超过10%,而股份制银行2(8家)、城市商业银行3(3家)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较高,介于15%-25%之间,反映出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更重视同业资产业务发展。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占负债总额比重先增后减,小幅波动,基本保持稳定。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呈波动上行趋势,2013年末股份制银行同业负债所占比重接近25%,而3家地方城市商业银行比重超过30%,反映了这两类银行更依赖于同业负债进行规模扩张。

二、同业业务迅猛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一)同业业务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利率市场化加速、商业银行息差收窄、信贷规模受限、资本约束和外部监管不断加强, 新增信贷远远不足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有其他形式的融资来予以补充和满足。由于银行同业业务能够横跨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其综合性、交叉性的业务特质使之极具创新活力。且同业业务兼具资本节约、规模盈利、信贷转移等优势,促使同业业务成为商业银行重点发展趋势。

(二)同业业务的资本节约优势。对于银行而言,同业业务相较一般贷款业务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降低资本约束,同业业务风险权重低,根据新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对我国其它商业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5%,其中原始期限三个月以内(含)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0% ,消耗核心资本较少。因此银行倾向于配置低资本占用的同业资产来降低风险系数,提升收益水平。二是同业负债无需缴纳准备金。同业存款中(除保险公司和金融控股公司外)其他金融同业存款没有准备金要求。三是同业业务没有拨备覆盖率,不受拨贷比束缚,绕开存贷比考核指标。

(三)同业业务做大资产规模、提升盈利水平优势。近几年,银行体系流动性宽松,信贷额度管制相对严格,导致资金大量配置在资金业务上。对于中小银行,同业业务可以相对便利地扩大银行资产负债表,通过发行银行理财资金或拆入同业市场短期资金,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方式迅速扩大资产规模。同时同业业务可以提升多元化收入来源,同业业务的息差小于存贷款息差,但同业业务是批发业务,金额大且较为集中,相比零售银行业务更具有规模效应。同业业务因资本占用少、业务方式灵活、综合收益可观。

(四)同业业务的监管套利、信贷转移通道优势。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是一种通道创新业务,银行可以利用信托、证券、基金、财务公司等渠道,采取一系列的协议安排,规避法规限制,寻找监管套利空间,将信贷资产出“表”,节省信贷额度,满足监管要求和客户融资需求。

三、同业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风险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快速增长有其客观背景和现实需要,但也存在发展不规范、规避监管、期限错配增大和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效果,存在风险隐患。

一是发展不规范,规避监管。部分银行机构利用同业业务不缴存存款准备金、节约资本和拨备、不受存贷比约束以及交易对手互利等特点规避宏观调控和监管要求。如利用同业业务通过信托受益权、票据等各种渠道投入房地产开发、地方融资平台、产能过剩等融资受限行业。

二是期限错配不断加大。为了提升盈利水平,不少金融机构通过较低成本借入短期同业资金,再投资于期限长、收益高的资产来获取超额收益,期限错配不断增加,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激增。

三是部分同业业务透明度低,会计核算不规范,加大了风险监测和监管难度。

四是风险传染性的增强。金融机构间资金联动性增强,部分同业业务通过多层“通道”包装,结构复杂,资金划转频繁,造成金融机构整体资产规模虚增,局部风险事件会通过同业链条快速扩散,引发交叉性风险传染。

四、政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应树立稳健经营的理念, 控制同业业务规模适量。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客户群体、目标定位等控制同业业务总量在合适的范围之内,按照稳健经营、合规管理的原则,进行同业业务产品创新,控制同业业务规模适度增长,保持整体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商业银行应合理控制与管理同业业务的期限错配。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及风险状况,运用适当方法和模型,对其在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未来不同时间段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引起的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合理控制错配期限,要从过去简单的存贷比管理,向全口径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转变。

(三)商业银行应加强同业管理,顺应市场周期。商业银行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加强同业业务操作规范,披露透明性。由商业银行总行实施同业业务集中授信和动态管理。加强对市场流动性变化趋势的研究,宏观微观结合、整体局部结合,加强预警,同时做好应急预案。

(四)监管部门应弱化存贷比指标。存贷比指标、存款准备金制度都是控制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手段办法,存款准备金制度相对完善,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化运作,风险自担,存贷比指标的实际意义渐趋淡化,建议监管部门弱化存贷比指标。

(五)监管部门应持续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有风险管理、调节资产负债表、平衡风险集中度的需要,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仅处于小规模、小范围的试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发行量仅有600多亿元,相对于银行70多万亿元的总信贷资产实在是微乎其微。监管部门只有推动资产证券化健康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堵住银行利用同业规避监管,挪信贷资产出“表”。

(六)监管部门应切实防范同业业务金融风险。监管部门应切实防范同业业务金融风险,同业业务的整体规模大、速度增长快、创新产品多,同时又横跨多层次市场,资金链条长,已经形成了业务发展不规范,信息透明度低监管滞后,风险等级高等问题,一旦某个环节发生风险,极易引发交叉性风险传染。监管部门应加强同业业务信息披露核实,完善金融统计制度,对于弄虚作假,扰乱市场合规经营秩序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近期监管部门又出台《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127号文),叫停三方买入返售或卖出回购,严格限制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介入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和同业投资业务等,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加强金融监管是国际大趋势,因此监管部门更应用发展的眼光夯实和完善基础制度,用市场的力量来调节。

参考文献

[1]陈博.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11。

[2]吴霞.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发展现状及其影响探析[J].武汉金融,2012,(11):67-69。

[3]徐寒飞,李清,杨坤.银行的同业和理财业务对流动性的影响[J].债券,2013,(9):47-51。

篇8

一、保理业务的基本内涵

所谓保理业务,是指销货方将其向购货方销售商品、提供服务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由银行为销货方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及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实质上是针对企业未收回货款而发放的贷款,还款来源是企业在未来将要收回的货款。

二、保理业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内保理业务的法律法规与信用体系尚未健全,加大了银行风险。一方面,银监会于2003年取消了对内资商业银行开办国内保理业务的审批程序,但尚未出台相关部门规章。另一方面,我国企业信用体系还不完善,银行对不了解的销售商和购货商开展保理业务,风险很大。如,我们在对某银行分行审计时,该行作为保理商对卖方在天津、买方在河北的两家公司办理了数笔有追索权的保理业务。由于买方濒临破产、卖方没有发货,虽然该保理纠纷诉讼时间长达3年,但因为没有具体法规,法院至今未裁决,银行3000多万元保理融资形成巨大风险。

(二)银行利用保理业务调整存款、手续费指标。如,某银行分行向企业办理保理融资2亿元,保理贷款利率3%、手续费为1%。银行和企业将保理融资的2亿元当做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企业得到2亿元银行承兑汇票。如此操作,企业取得了与贷款利率接近的2亿元资金,银行增加了保证金存款2亿元和1%手续费。

(三)内控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无贸易背景的国内保理融资大量存在。目前,保理业务没有统一的法规,银行内部缺乏相关制度。银行办理的保理业务相当于流动资金贷款,但有的银行没有按贷款管理,造成大量保理融资没有贸易背景。如,我们在对某银行分行审计时,查出该行无贸易背景的保理业务占比50%以上。其中,有两家企业采取先开出复印给银行之后再作废或冲销的没有贸易背景的增值税发票1100多份、金额11亿多元,从该行保理融资20多次,累计融资金额9亿多元。

三、审计要点

(一)加强对内控制度的审查。一要审查保理业务是否按贷款管理,业务操作是否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二要审查银行对买断型保理和双保理中的出口保理商选择有无严格规定,对应收账款的确认标准有无相关规定。三要审查保理合同和买卖协议是否设立专职的法规岗位、对因合同瑕疵带来的法律风险是否有严格的控制制度。

篇9

关键词 银行并购;资本集中;对策建议

一、国际银行业并购的现状及特点

当今银行业表现最为突出的一大趋势是银行兼并和由此引起的国际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银行地位更迭的频繁,最近几年来,国际银行业并购具有以下特点:

1.并购的规模和金额记录被不断刷新

1996年,日本三菱银行与东京银行合并后的核心资本达到278亿美元,总资产超过7030亿美元;美国的花旗银行与旅行者公司合并为世界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其资产总额达到7000亿美元,年营业收入达到500亿美元。2000年,日本接连宣布组成四家超级金融控股集团,其中,由兴业、第一劝业、富士联合组成的瑞穗集团以12594.98亿美元的总资产傲视全球。

2.并购的频率越来越快

在美国,银行并购的频率甚至达到过一周3起、一天2起:1998年4月6日,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公司合并,仅隔一周后的4月13日,第一银行与第一芝加哥银行合并为新的第一银行,国民银行与美洲银行合并为新的美洲银行。

3.银行混业并购成为新特点

被称为“世纪合并”的花旗银行与旅行者之间的合并就是混业合并的成功案例,而德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与美国信孚银行合并,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跨国银行;2000年7月,美国富利波士顿金融公司收购了m.j.meehan& co.;美国第三大银行-大通曼哈顿先是在7月份收购了robert-fleming holding i td,接着在9月13日,宣布第五大银行-摩根银行合并,新组成的公司取名为摩根-大通公司,收入将超过520亿美元,利润高达75亿美元,拥有9万员工,6600亿美元总资产,成为位于花旗集团和美洲银行公司之后的全美第三大银行集团。

4.银行并购方式多种多样

传统意义上的银行合并,主要是两家银行合并之后,相同的部门“合二为一”,撤消相距太近的分支机构,员工享受的待遇完全相同。后来又出现了现金并购,即由并购方出资购买目标银行的资产。随着金融制度和金融手段日新月异地发展,各种并购方式也不断涌现。最常见的是股权式并购,即由并购方增发本银行的股票,以新发行的股票替换目标银行的股票。此外,还有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期权等多种形式的并购方法。

二、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并购经验

转轨国家的银行并购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转轨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政府所发挥的作用与其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相一致;二是由于银行规模巨大,拥有一系列下属金融机构或分支机构,对市场的影响较大,银行风险具有极大的外部负效应;三是银行部门欠发达,危机中的银行难以通过自我积累补充资本和支付债务;四是除中欧的转型经济国家外,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初期都为家族或财团所有,银行经营活动往往为本系统财团所左右,银行重组困难很大。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主导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政府撮合。韩国政府于1998年6月根据审查结果将资本充足率未达到8%且无力进行资本重组的5家商业银行与其他蓝筹银行强制合并。1999年7月,马来西亚政府提出将当时的58家金融机构改编为以中央银行指定的6家银行为核心的六大银行集团的重组方案,但这一方案由于无视市场原则和金融机构的意见而遭到反对。10月份,政府在吸收各方意见以后发表了修正案,将银行集团的数量增加到10个,并允许金融机构自主决定加入哪个银行集团。

2.建立银行业并购重组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和指导银行业开展并购重组活动。俄罗斯1998年成立了信贷机构重组委员会,1999年4月真正开始运作,由联邦预算拨出1000亿卢布的专用款来实施。东南亚国家也建立了类似的这样机构,如泰国的金融业重组局和金融业资产管理公司,印度尼西亚专门处理银行重组和不良资产问题的银行再建厅等。

3.政府拟定银行并购规划和推动并购进程。如1997年10月泰国政府公布了重整金融机构的方案;1998年2月马来西亚政府出台了银行并购计划;1995年巴西政府出台了银行最低资本标准制度、重建与加强国家金融体制计划、建立信贷保障基金和对新设立银行的资本金要求等一系列推动银行并购的措施。

4.政府通过多种方式为银行重组提供大量的资金援助。资金救助的方式主要有:政府以现金购买银行股权、向银行提供长期再贷款、放弃政府存款和其他对银行的债权、政府对银行的债券转为股权、政府承担银行的债务(包括兑付存款)、政府向国有企业注资帮助其偿还银行债务或代国有企业偿还对银行的债务等。此外,政府还发行以重组为用途的政府债券或政府担保的特别债券、使用财政资金建立特别基金等。

三、我国银行业并购现状及对策建议

银行并购这一课题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时候,中国银行业也积极参与海外银行并购。2007下半年以来,受次贷危机影响,许多欧美银行出现巨额亏损并做出重大拨备,为中国资本出海收购提供了良机。2007年7月,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投资入股巴克莱银行;2007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继收购澳门诚兴银行80%的股权之后,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中国民生银行与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签署投资协议,在半年内收购其9.9%股份,并有权增持至20%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中信证券宣布与贝尔斯登交叉持股,将获得相当于10亿美元的40年可转换信托优先证券,可转换成相当于6%的贝尔斯登股份;11月,平安保险斥资27亿美元,收购富通银行4.2%的股份,完成中国保险公司最大一笔海外收购。

在国内,处在银行体系第二梯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不为人熟知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将尤其突出。在这里不可不提的是首例内资银行并购--兴业银行购并佛山市商业银行,这是我国金融史上,首例采用市场化手段的内资银行并购案,也是首例股份制商业银行整体收购城市商业银行。

面对新的经济形式和严峻的国内外银行业激烈竞争的压力,为使与国外大银行进行竞争时处于不败之地。我国应尽快从在以下方面进行制度完善:

1.大力推进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加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力度, 尽快对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将它们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组为真正意义上的国有控股、各种非国有经济成分参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实行以改造股权结构、加快上市和鼓励通过兼并实现快速扩张为导向的重组式改革。对城市商业银行实行以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出资人和管理层责任为核心的产权多元化改造。

2.逐步规范商业银行并购重组中的政府行为,摒弃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政府出面协调银行业并购重组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不应该强行干预市场,而应只起到宏观调控作用,为我国银行业并购开拓良好的空间。

3.创造有利于商业银行并购重组的市场环境。资本市场的不成熟是制约商业银行并购重组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当大力发展资本本市场。另外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促进银行业并购重组的顺利进行。在银行业的并购重组过程中,利率市场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利率市场化能增强银行业的竞争程度,从而增加银行业重组的动力和压力。但是银行业的并购重组减员是不可避免的,政府应加快发展社会劳动保障体系和再就业市场来减少银行业减员的阻力,使银行业的并购重组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李静波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下的中国银行业并购(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篇10

展会规模持续升级 知名展商荟萃

本届展会规模升级至9大展馆,总面积近9万平方米。由于历届参展效果良好,展位销售自启动以来,形势火爆,新老展商纷纷预留及确定明年展位,如HP、富士施乐、浩友夫、威海印机、德拉根、劲豹、正润、圣德安讯、经纶悠印、科雷等。此外,纸制品印后加工设备展商也将大规模参展,为观众带来更多新技术。

迎合市场热点趋势 倾力打造“包装印刷”主题馆

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包装消费量呈现几何式快速增长,人们对包装的需求越来越高,近年来包装印刷已成为业内最具成长性的版块之一。本届展会将紧跟行业趋势,倾力打造“包装印刷”主题馆,大力汇聚彩盒印后加工设备及材料,让包装印刷这一行业热点在展会上得以全面展示。

全面贯穿印刷包装产业链 打造“全方位+专业”型展会

为迎合企业转型升级以及行业多元化发展,主办方将联同“2015中国国际标签印刷技术展览会”“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包装工业展览会”“2015中国(广州)国际包装制品展”,打造中国唯一全面涵盖印刷、包装、标签以及包装制品四大范畴的国际性展会,届时包装企业、标签企业、终端企业、设备供应商以及材料生产商将汇聚一堂,为印刷、包装、标签行业买家搭建一站式采购平台。

展示新品抢先看 聚焦前沿技术

(1)浙江劲豹机械有限公司(展台号:4520)

浙江劲豹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系列网印机为主导,辅助设备为配套,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从2010年开始,劲豹连续6年一直支持华南展,每年都有新设备展出。2015年,劲豹将带来全自动停回转式不停机网印机,该设备引进了先进的设计和生产技术,吸收了成熟的胶印机技术,是拥有专利技术的一款新机型,主要用于纸制品包装。

(2)上海德拉根印刷机械有限公司(展台号:4510)

上海德拉根印刷机械有限公司拥有40余年机械制造历史,近年来陆续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开发及购买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德国印后加工机械专利技术,同时引进国际先进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品质管理系统,致力于打造中国包装印后加工机械名牌产品。2015年,德拉根将携FMZ1300/1480/1650自动覆面机精彩亮相,该设备具有1分钟快速设定、整机自动加减速、最高速度达8000张/小时等特点,提高了操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减少了辅助工时。

海内外协会鼎力支持 实力买家团齐聚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