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十二五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基础理论十二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课程组中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2人。学校131人才工程中青年名师2人,天津市131人,创新型人才培养第三层次入选1名。双师型的教师(具有教师资格、医师资格)为100%。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课程组采取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的方式,以提高教师素质,同时也保证了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和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是保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源泉[1]。
2注重基础教学突出教材建设
本课程组承担本科生、本科七年制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中医药学概论》《中医药膳学》《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英)》《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日)》《中医自然疗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医学初级日语》《中医临床日语会话》等课程讲授。其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药学概论》作为中医学的主干课程,授课对象覆盖面广,涉及中医学院、针灸学院、中药学院、护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部门。本学科组中四名教师可流利全程用英文、日文讲授《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英)》《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日)》及相关双语选修课程。课程组成员积极参与各种专业教材及参考资料的编写工作。作为副主编、编委参加了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及相关习题集的编写工作。先后有6人参加20余部全国统编教材编写工作。通过教材编写促进了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所选用的教材能体现实际需要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自2003年起采用的七版教材为新世纪全国中医院校规划教材,是目前国内高水平的中医药学精品教材,可满足课堂理论教学的需要。针对学科发展及教学实践,在更新教材的同时,也及时充实和引入了教学参考资料,对所使用的教材进行适时地补充,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能够反映本学科的发展概貌。特别是在本科七年制和研究生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
3深化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
本课程组立足改革,更新观念,以厚基础、重实践为原则,突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注重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3.1实施PBL教学改革通过课题立项,本课程组设计并实施启发式、整体互动式教学方法,选取相关章节,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定体系。加速了由灌注填鸭式教学向能动性教育方式转变的过程。3.2积极开展双语教学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人才的需要,本课程组多年来在七年制必修课中,开设《中医基础理论》的英语和日语双语教学。同时鼓励五年制本科生继续双语学习,并设置《初级日语》《中医临床日语会话》《中医基础理论双语》等选修课为我校专业双语(日语、英语)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们初步掌握了专业英语、日语技能,提升学生临床即时翻译训练及参加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专业翻译水平。3.3建立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为了更好地支持和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学校通过引进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互动式自主学习。教师可自主结合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学生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主动访问教学资源,自由发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并逐渐体验到基于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的乐趣。
4注重各层次人才培养
课程组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特点,进行适宜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对本科生培养强化基础教育,注重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方式入手,改变中医基础理论、内经等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实验室、多媒体等方式方法辅助教学,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对硕士研究生培养在明确研究方向的同时,注重夯实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中医临床技能和基础实验科学能力的培养。从研究生招生复试、课程教育考核、课题设计实施、资料搜集整理、论文撰写修正、毕业答辩等方面严格要求把关,突出基础理论对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指导意义。对于博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基础理论的深化研究,以及在临床疑难病的基础研究。强调创新意识和严谨求实作风的培养,对博士学位论文要求既要有鲜明的创新点,同时又要有充分丰富的论据,以提高博士毕业生的整体水平。
篇2
关键词:中医特色 预防医学 教学改革
一、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1.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每一学科基本的教学条件之一。尤其是中医院校开设的预防医学专业,在专业方向上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因为深厚的中医学理论与预防医学专业存在着天然的结合点,中医在早期就提出中医治未病的成熟理论,这就使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就业方向更灵活,专业口径更宽阔。因此,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是中医院校预防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主导,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针对中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属于初期发展阶段,师资队伍比较薄弱的特征,教师队伍建设应以引进和培养有资历、有经验、有科研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为首要,以培养、稳定骨干教师队伍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建立一支数量够、素质高,结构合理、业务优良、治学严谨、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同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向预防医学专业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和管理机制,确保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3.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
随着国家对社区建设的逐步重视,投入的进一步加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更多的将走向社区工作,因此,为突出中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的特色,修订适于中医院校该专业发展的教学培养方案,如将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学科融入预防专业的学习中,让学生毕业后在社区工作中技能更多,能力更强。同时,为了宣传、突出预防医学的特点,开展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推动课程建设的有效形式。建立中医特色的预防医学“五大卫生”的教学梯队,严格主讲教师岗位资格,严把教学质量关。
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材建设。要突出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特点,可能在教材建设上还存在着学生无教材或无材可参考的现实,因此,组织教学团队,编写适用于预防医学中医特色学科的教材是主要任务之一。同时,我们应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不能滞后于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应紧跟全国西医院校预防医学的大发展,并突出中医特色。
4.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充实专业课实验室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开展学科具代表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探索中医、中药与预防医学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5.加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建设
毕业论文是预防医学专业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一项主要表现形式。论文写作的好与坏,直接反映了学生在学校、医院、疾控和监督所所学基本功是否扎实及科研能力的强弱,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必须加强管理,确保质量。从实验的选题、开题、实施及统计分析都应严格按照专业要求来做,不能与临床医学生要求一样,因为,我们着眼的是整个人群的监控和环境,并最好能突出中医特色。
二、加强专业教风与学风建设
篇3
[关键词]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101-02
一、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历程
第一,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226号),确定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遴选方式、申报条件、建设经费和项目推荐办法,试点工作将在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高校中分别进行。
第二,2012年1月2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批准了53所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180个专业综合改革示范点。
第三,2013年3月2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3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3]2号),批准46所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90个专业综合改革示范点。
第四,2013年6月3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56号),批准地方高校550个专业点为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概况
截至2013年6月,“十二五”时期,教育部分三批批准设立了820个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涉及198个本科专业。
第一,拥有10个以上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本科专业有17个,分别为:临床医学49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6个、法学33个、土木工程24个、中医学19个、化学工程与工艺18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6个、自动化14个、会计学13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3个、数学与应用数学13个、电子信息工程11个、软件工程1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10个、车辆工程10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10个、通信工程10个。
第二,根据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经济学门类下各专业拥有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1个,具体情况为:金融学7个、经济学5个、财政学4个、税收学2个、经济统计学1个、国际经济与贸易1个、国民经济管理1个;金融工程、保险学、投资学、贸易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商务经济学、能源经济、金融数学、信用管理、经济与金融等10个专业暂无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三、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方案
(一)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紧密结合专业的自身特点,追踪学术前沿发展动态,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建立起具有前瞻性、适用性及特色突出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知识――主要是加强经济学基础理论以及现代经济理论的培养;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数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的能力、外文阅读和听写说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的能力;素质――主要是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使本专业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逐步建立起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骨干相结合的经济学本科教学团队,同时为其创造充分施展和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空间,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茁壮成长。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领军人物在本学科领域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骨干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建立教师爱岗敬业、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效果的激励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三)改善教学条件
以建设国家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进一步改善专业教学条件,加强文科综合实训中心建设,开展实验课程的教学,购买和更新教学软件。普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加强资料室和网络资料数据库建设。
(四)健全管理制度
一是继续实施“三项工程”,即“名教授执教核心课”、“用外语讲授专业课”和“本科生导师制”。二是完善师资培养、使用和激励制度,包括学术梯队选拔制度、新调入教师录用考核制度、高端人才引进特殊支持制度、教师考取博士及申请博士科研启动金制度、教师进修制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制度和教学科研优秀成果奖励制度等。三是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包括集体备课制度、系内公开课和示范课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和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制度等。四是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包括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制度、学生优秀论文评选制度、学生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奖励制度、学生筛选及淘汰制度和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术比赛奖励制度等。
(五)加强教材与课程建设
在教材建设方面,加强国家和省级精品教材、国家级和省级规划教材建设,不断调整充实教材内容;同时做到使用统编教材和使用自编教材的有机结合。在课程建设方面,加强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与应用知识教学相结合,增加一些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内容,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逐步扩大用外语讲授专业课范围,加强双语教学示范课建设;更加突出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方法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
(六)加强实践教学
主要是强化学生课下阅读环节,引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支持学生社团建设和自办学术刊物,举办“经济学名家讲堂”,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来校讲学,实行“小学期”制度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走上讲台,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立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等。
[参考文献]
篇4
1.1调查对象
抽取2013年10-12月接受湖南省卫生厅统一举办的“湖南省乡镇卫生院医生培训班”医生206名(每家卫生院1名),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1.2调查表设计
本课题组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在经过5位相关专家(3位教授、2位副教授)论证后,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①医生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称、学历、学习背景;②中医药知识知晓率调查,题目为闭合式,共10个题目,内容主要涉及中医药基本知识,如中医藏象、五行、八纲辨证、六、辨时给药、中医养生等知识,答对赋分为“1”,答错或不答赋分为“0”,超过2个题目未回答者视为无效问卷,满分为10分;③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及需求情况,内容包括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情况、迫切需要学习的中医适宜技术等。调查均采用封闭式提问,调查前进行预调查,一般10min可完成答卷,根据预调查反馈的信息,调整问题后,Cronbach'sα系数为0.84。
1.3调查方法
调查前,统一培训10名调查员,根据每期乡镇卫生院医生培训人数的50%随机现场发放问卷,以无记名方式,当场填写并检查后回收;若发现未填写或缺项,则当场要求补填。共调查4期,每期调查人数分别为49、51、53、53名,共发放问卷206份,回收有效问卷206份,有效回收率100%。10d后随机抽取15位乡镇卫生院医生重测,重测信度为0.86。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秩和检验等统计方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医药知识知晓率
乡镇卫生院医生中医药知识知晓率(答对的题数/总题数)为63.83%,其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均对中医药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无差异(P>0.05),但其学习背景对中医药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有差异。
2.2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应用情况
乡镇卫生院医生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应用情况不容乐观,仅有20.39%的医生经常采用中药治疗疾病,不足20%的医生经常使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疾病。
2.3迫切需要学习的中医适宜技术
不同医生对中医适宜技术的需求不一,大多数医生希望学习针灸、推拿、敷贴、拔火罐、刮痧等操作协助治疗疾病,96.60%的乡镇卫生院医生希望学习一种或多种中医适宜技术来帮助诊疗疾病。
3问题与对策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但本调查发现,湖南省乡镇卫生院中医院校毕业的医生仅占21.84%,接受过西学中培训的医生为18.45%,说明中医培训及中医继续教育的范围太窄。本次调查发现,乡镇卫生院医生具有“四低”特征,即低学历、低职称、低中医药知识知晓率、低中药和中医适宜技术使用率。学历和职称是反映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的指标之一,本次调查的206名医生中,81.55%的医生学历为中专和大专,90.29%的医生职称为助理医师和医师,这与同类调查的数据较为接近。另外,乡镇卫生院医生中医药知识知晓率仅为63.83%,且具有中医背景的医生中医药知识知晓率要高,由此可见中医院校教育及中医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在低中医药知识知晓率的前提下,仅有少部分人经常采用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疾病。众所周知,中医适宜技术在治疗疾病方面不仅能够节省医疗费用,且不良反应小,疗效显著。临床研究表明,中医适宜技术不仅可以配合西药较迅速、较长时间地控制血压,还能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不适症状。因此,不少乡镇卫生院医生希望学习一种或多种中医适宜技术以帮助诊疗疾病。基于乡镇卫生院医生的“四低”特征及乡镇卫生院医生迫切希望学习中医适宜技术的情况,建议卫生主管部门为乡镇卫生院医生提供中医继续教育的机会,使乡镇卫生院医生提高学历、职称、中医药知识知晓率、中药和中医适宜技术使用率,达到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和降低基层医疗费用的目的。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3.1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及对口援助,拓宽中医药继续教育的渠道
目前,我国常用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渠道为各类研修班、学习班、学术讲座、学术交流及脱产进修等,但我国乡镇卫生院医生数量少、日常工作繁重,加之高昂的培训费用等,导致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医生无法离岗学习,进而影响中医继续教育的开展。而网络远程教育可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使乡镇卫生院医生可随时随地学习,能有效帮助其提升学历和职称,提高中医药知识知晓率,并可节省费用。另外,卫生主管部门可指定省、市中医院对口援助县中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定期选派中医药专家赴基层讲学,安排中医骨干到基层历练并指导县中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在中医适宜技术开展中遇到的问题。
3.2合理选择中医药继续教育内容
根据乡镇卫生院医生呈“四低”的特征和迫切希望学习中医适宜技术的现实状况,在进行乡镇卫生院中医继续教育时,应首先夯实乡镇卫生院医生的中医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再开始加强中医适宜技术(针灸、推拿、刮痧、火罐等)的培训,以实际满足乡镇卫生院医生的迫切需要。
3.3以农村地区疾病为导向,创新中医药继续教育方式
篇5
证候的诊断标准化、客观化是辨证论治规范化的前提和基础。“证素辨证”体系的建立是在继承以往辨证经验的基础上,约定病、证、证候、辨证等概念,凸显 “从症辨证”的原创思维,以病位与病性证素的获取与辨识为基础,遵循以象测脏、从症辨证的原则,以病位结合病性的内涵贯穿辨证始终,以规范化原则体现出证的基本特性,确定证的诊断标准[3].笔者主要分析了证素辨证学对中医药标准化的有利影响,并提出抓住中医药标准化的契机发展证素辨证学的建议,以期能为促进证素辨证学及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发展发挥作用。
1 证素及证素辨证原理
朱文锋等[4]提出证素具有如下基本特征,证素是根据证候而辨识的病变本质;证素主要指辨证所确定的病位和病性,证素是构成证名的要素,是辨证的基本单元。病性证素是对正邪相争的本质概括;证素为具体诊断单元而非分类纲领;证素有一定的组合规则;某些证素间可有重叠涵盖关系。朱文峰等[5]根据证素的基本特征和临床实际,将证素分为53项左右。
其中病位证素有20项,包括:心神(脑)、心、肺、脾、肝、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胞宫、精室、胸膈(上焦)、少腹(下焦)、表、半表半里、经络、肌肤、皮肤、肌肉、筋骨[关节];病性证素约33项,主要有:(外)风、寒、湿、(外)燥、火、暑、痰饮、水停、虫积、食积、脓、气滞、气闭、血瘀、血热、血寒、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血虚、阴虚、亡阴、阳虚、亡阳、精髓、亏津、液伤、阳浮、阳亢、动风、动血、毒[6].病性证素反映疾病的病变本质,而病位证素反映了病变部位[7].由辨证基本内容组成的证难统计,临床各辨证要素也并非可以任意组合,因而需要有一些常用的规范证名,以适应临床辨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共收临床常见证800条。这些证名以脏、腑、体病位为主进行归类。
证素辨证原理是根据中医学理论,通过对证候(症状、体征等病理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病位、病性等性质,并作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认识过程,即“依据证候,辨别证素,组成证名[8]”.其中辨别证候是基础,辨识证素是关键,辨定证名是目的。证素辨证在临床使用中,对辨证要素的贡献度进行累积相加,所得的贡献度之和,作为该证素的积分。积分小于70分,认为该证素的诊断不成立,即说明临床基本无病理变化;积分介于70~100分之间,认为该证素的诊断属1 级,即说明存在轻度病理变化;积分介于100~150分之间,认为该证素的诊断属2级,说明存在中度病理变化;积分大于150分,认为该证素的诊断属3 级,说明存在严重病理变化[7].
2 中医药标准化及现有的中医药基础标准
中医药标准是指对中医药领域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制定的各类技术规定。中医药标准是为在中医药领域内获得最佳秩序,实现最佳共同效益,以中医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经各有关方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各相关方公认的机构批准,以一定形式的规范性文件。包括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国际交流等领域制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9].
中医药标准化是指综合运用“统一、简化、协调、最优化”的标准化原理,对中医药医疗、科研等各个环节、过程和对象,通过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和实施管理,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促进中医药成果推广与传播,规范中医药行业管理,保障中医药质量安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促进中医药国际传播,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引领和支撑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系列活动过程。
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得到国际认可的重要因素[10].随着传统医药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的日益显现,中医药在世界 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其各种价值也得到了许多国家及有关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对中医药标准化的呼声和需求日益高涨。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国家纷纷实施了传统医药标准战略,开展了传统医药标准的研究制定。尤其是近年来日本、韩国加快推进传统医药国际标准化战略,设法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取得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并在标准制定中有“去中国化”的趋势,使中医药标准化面临的国际形势更加严峻和复杂[11].开展中医药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明确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是促进中医药标准化在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作用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已经的中医药基础标准有:《中医基础理论术语》、《腧穴名称与定位》、《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等中医药基础标准。
3 病证标准化、规范化是证素辨证的前提
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是在原“中医数字辨证机”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断术语》进行修订、完善而成的“中医诊疗标准软件”,是中医标准化工作的重大突破[13].首次规范了中医病、证和治疗术语的概念,从而完成了中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诊疗标准化、客观化工作的进程。对中医临床有着重要指导意义[14].《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规范了证名。
临床上通用而又比较完整、规范的证候名称,一般是由病位与病性的53项具体内容相互组合而构成的,如肝胆湿热证、脾肾阳虚证等。凡规范的证名,必有病性,一般应有病位。共收临床常见证800条。这些证名以脏、腑、体病位为主进行归类。证素辨证原理是根据中医学理论,通过对诊断标准化、客观化的证候(症状、体征等病理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病位、病性等性质,并作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认识过程。
在证素辨证的理论基础上,朱文锋教授的团队根据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所定疾病、证候、治法等内容,研制成“WF-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该诊疗系统建立起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整体方案,使病、证、症结合,理、法、方、药俱备,全面反映了中医诊疗的基本规律。朱教授于2003年建立了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证素辨证研究平台,采用“双层频权剪叉”算法,准确提取证候辨证诊断的权值,制定出证素、常见证诊断标准,形成了完整的证素辨证体系[6].
证素辨证是基于国家标准化的基础之上,建立起的标准化、规范化的中医辨证论治新体系,对中医药标准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4 证素辨证学对中医药标准化的影响
中医辨证方法较多,是学习中医入门的最大障碍之一,也是中医临床诊疗疾病难以形成统一、规范体系的重要原因。中医也因此被很多人诟病为玄学。
中医要发展,要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那么中医药标准化就不可回避。无论如何,一门医学要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关键在于好的疗效。要取得好的疗效,必须要正确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这其中,准确辨证又是选方用药的前提,证素辨证学正是基于此而创立的。证素辨证所设计的以“病位”和“病性”为核心证素因子的全新辨证方法对中医辨证论治的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5],也为中医诊断标准化开辟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4.1证素辨证学的发展能够有力推进中医药标准化的进程 证素辨证体系是通过全面收集内、外、妇、儿科等临床常见证候,并使之规范化和数量化,明确了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两大基本辨证要素。证素辨证思想体系是发展数字中医药的基础,数字中医药具有的前所未有的精确性与通用性推动了中医的诊断技术和标准化研究进程。
4.2证素辨证系统是中医药标准化的具体实践 通过对证素辨证学的理论体系、技术方法等进行梳理,运用现代标准化的形式,将其已有的理论成果系统、完整地保持下来,制订证素辨证标准,可以系统总结中医临床安全有效的诊疗经验和方法,形成最佳诊疗方案,能更好地促进证素辨证学推广应用到实践中去,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证素辨证的应用推广体现了中医药标准化的实践成果。
4.3证素辨证学的发展能提高中医诊断学的国际竞争力 辨证论治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可检测的定量性参数较少,因而具有一定的不清晰性和随机性,易受假象干扰,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此外,辨证论治中的一些名词概念尚不统一或不规范,在法律诊断、劳动力鉴定等方面缺乏明确标准。这些因素使辨证论治的运用受到一定限制,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医疗的需要。证素辨证如果能够在临床得到验证和推广,必将使这个状况得到改观。
中医药标准化是在对中医药的实践经验、科研成果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用标准化规范形式呈现的技术规定,是中医药技术积累、创新与传播的平台。标准化具有权威性、共识性、制度性,一旦,易被广泛传播和应用。通过中医药标准化推动证素辨证的广泛传播,能够更好地增强中医诊断学的国际竞争力。
5 中医药标准化是证素辨证学发展的一个良好契机
5.1抓住机遇 标准化战略是我国科技发展三大战略之一,“十二五”时期,是中医药标准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16].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证素辨证工作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建议抓住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机遇,在对前期所做的工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找准突破口,制定标准,实现以标准化推动证素辨证学现代化的目的。
5.2明确目的 制定标准的目的是实施推广,指导实践。中医药标准是用标准规范的形式将证素辨证的实践经验、成果等系统整理结果呈现出来。通过标准的实施使其成为积累、创新与传播的平台,从而扩大证素辨证成果的推广和重复利用。因此,要努力探寻学科与标准之间的结合点,以需求为原则,注重可行性,统筹规划,重点突出。
5.3制定措施 汇集一批具有深厚的证素辨证学功底、熟悉中医药标准整体情况的专家进行研究讨论,通过研讨会等形式为证素辨证体系实现标准化发展,提出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在制度、机制、技术和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5.4培养人才 人才缺乏是制约证素辨证标准化工作的瓶颈问题。懂证素辨证学的不懂标准,懂标准的不懂中医药技术,两者兼备者甚少[17].在当前,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对各种学术造成“倒逼”机制的形势下,需要尽快地培养一批既懂中医、计算机技术,又懂中医药标准化的专业队伍和后备人才队伍。可初步开设证素辨证学及中医药标准化的相关课程,培养一批复合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完善人才队伍建设。
5.5构建平台 建立并完善证素辨证体系及标准化的网络信息平台,充分进行证素辨证体系、中医药标准化在医、教、产、学、研等多类机构,特别是在基层医疗单位的普及,最大限度地扩大证素辨证体系的推广和利用;同时加强国内证素辨证学相关的资料收集、分析,形成证素辨证体系积累、创新与传播的平台[18].
6 结 语
证素辨证体系是一种新的辨证体系,它不同于传统中医通过直观的望、闻、问、切四诊搜集病情资料,然后按照中医理论结合实践经验作出病证的判断,加用“量”的客观指标和现代研究技术为中医辨证服务,体现了中医辨证的客观、规范、标准、科学。
总之,证素辨证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数理统计方法的结合,有利于辨证论治向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发展,逐步实现中医诊断标准化进程[19].
证素辨证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需要通过中医药标准化的发展来吸纳现代文明的成果、吸纳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经验来丰富和完善自己[20].证素辨证体系亦可以通过走向标准化的过程,来完善自己。因此中医药标准化引领和支撑着证素辨证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宗明。中医认识中的不确定性原因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0,21(11):45-47.
[2] 王志伟,赵丽娟,赵琼姝,等。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中存在问题主要原因的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9):676-677.
[3] 吴承玉。研读《证素辨证学》,探析朱文锋老师的学术成就[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1):18-20.
[4] 朱文锋,张华敏“.证素”的基本特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17-18.
[5] 朱文锋,黄碧群,陈新宇。病性证素辨别的意义与方法[J].中医药学刊,2006,24(2):204-205.
[6] 朱文锋。证素辨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3,90.
[7] 朱文锋。证素辨证钩玄[J].河南中医,2009,29(1):1-4.
篇6
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制药工程专业;天然药物化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04-02
制药工程是国家教育部对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进行调减时新设立的专业,是运用化学、生物技术、药学与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能,解决医药制造过程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制药工程专业不同于药学专业,后者偏重药学基础理论,而制药工程专业强调医药制造的工程过程,重点在“制”字,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化学化工基础,掌握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医药、农药、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生产、科技开发、工程设计、产品质量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2]。天然药物化学以有机化学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等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工科特点[3]。该课程涉及的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类型复杂,理化性质多样,结构鉴定相对困难,是制药工程专业中比较难学的一门主干课程。我国西南地区的天然药物在传统医药中极具民族特色、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如何将专业特色、课程特色与西南地域特色相结合,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突出制药工程背景下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特色,成为当务之急。
一、优化师资队伍,突出工程背景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为大多数医药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与多门课程均有紧密联系,包括有机化学、中药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与药厂设计、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综合性和逻辑性均较高。然而,目前本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由一位教师负责全部内容的讲解,但由于制药工程专业起步较晚,主讲教师的专业背景大多偏重于理科,缺少拥有中药制药企业项目实践经验的教师,因此存在中药、天然药物研发所用设备讲解不到位和制药工艺设计能力不足等问题。优化师资队伍,对天然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甚至整个制药工程专业,显得尤为重要。我校于2008年在化学化工学院(今化学与药学学院)新建制药工程本科专业,由于起步较晚,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许多不足。近几年,学院大力引进药学方面的人才,总体而言,同样偏重理科背景,但与一般医药院校相比,学院的工科背景相对较为深厚。因此,可以根据各教师的专业学术背景,以天然药物化学专业教师为主导,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现代仪器分析、药理学等专业的教师为辅,重新组合教师队伍。不同专业教师之间,随时交流协调,利于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二、结合专业、课程和地域特色,确立教学目标
开设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专业,有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等,专业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也应有所偏重,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略取舍,合理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对制药工程专业而言,天然药物化学的学习目标在于介绍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探讨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精制及检识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另外,应结合制药工程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西南各省拥有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比如,广西中草药物种达4600多种,是壮、瑶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民族药资源十分丰富,省内天然药物企业亦占药企的绝大多数。因此,在介绍主要类型化学成分时,应结合地方道地药材和龙头药企,加深学生记忆,培养学习兴趣,服务于地方经济。
三、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内在联系
1.天然药物化学与波谱解析教学的整合与优化。随着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飞速发展,对未知或已知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的手段日趋丰富,波谱学手段成为结构鉴定和分析的主要方法,在有机化学和药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制药工程系的课程体系中,这两门课的结合非常紧密。波谱解析由紫外(UV)、红外(IR)、核磁共振(NMR)、质谱(MS)等组成,相对抽象难懂,而天然来源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不同类型化合物的波谱特征区别较大,导致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成为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有必要将波谱解析内容融进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拓展波谱解析课程学习的应用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的过程中,加强对波谱解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4]。2.结合当地民族药的特点,有特征地选择实例,丰富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内容。广西有壮、瑶等12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全国壮族总人口为1800多万,90%以上聚居在广西;瑶族总人口约260万,60%以上聚居在广西。而且,广西拥有极具特色的壮、瑶等少数民族医药资源,蕴藏许多行之有效的独特诊疗技术和方法[5]。据《广西民族药简编》记载,广西少数民族常用的中草药资源有1021种,其中壮族应用的中草药资源约有700种。近几年,广西重视发展民族医药产业,先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桂政发〔2011〕60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桂政发〔2011〕61号),医药制造业已被列入广西“十二五”重点发展的千亿元产业。运用天然药物化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药效实验,对临床上疗效确切的广西民族药复方、组方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阐释药效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质量标准,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生物酶解提取技术等,提高壮、瑶药制品质量,把广西来源的壮、瑶药真正推向世界市场。在教学内容中,特征性地引入壮、瑶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实例,丰富教学内容,培养适用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药学人才。3.充分结合专业实践环节。制药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具备扎实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具备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条件建设上,我院拥有的制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由天然药物中试提取、现代药物制剂工程和药物分析3个实验室组成的制药工程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占地面积约500m2,拥有WDT100型多功能提取浓缩机组、超临界流体萃取等天然药物化学相关设备,开展板蓝根有效成分的提取等天然药物实验。同时,我院与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桂林益佰漓江制药有限公司等知名天然药物企业联合建立制药工程专业实习基地。所以,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都有条件满足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在天然药物化学方向的专业实践要求,能够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应用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理论技术来自于该学科科研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要想教好本门课,光靠教材所涉及的知识显然不够,必须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通过科研实践积累的经验,丰富和完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内容。广西师范大学拥有“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布鲁克500MHz超导核磁共振仪、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高速逆流色谱仪、赛默飞液质联用仪等相关高精设备。近几年,承担十余项省级以上与广西民族药相关的科研课题,带领正在学习、将要学习或者已经学习完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本科生去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室参观实习,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杯”科研能力培训,取得丰硕成果。总之,制药工程专业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一定要突出专业工程背景,优化师资队伍,不同方向的教师之间随时交流协调。同时,利用西南特别是广西天然药物在我国传统医药中的民族特色和区位优势,有特征地选择实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适合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制药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元英进,尤启冬,于奕峰,等.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6,(1):12.
[2]刘红梅,荣杰,于奕峰.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调查[J].化工高等教育,2004,(2):59.
[3]吴立军.天然药物化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史大华,刘玮炜,宋晓凯,等.制药工程专业波谱解析和天然药物化学合并教学的探讨[J].甘肃科技,2011,(27):149.
篇7
关键词:名医经验;李应存;敦煌医学;小儿内伤咳嗽;紫苏煎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7.025
中图分类号:R272.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7-0105-04
Abstract: Professor LI Ying-cun believes that pediatric internal injury cough is due to the weakness of lung and spleen and endogenous phlegm. The lung loses dispersing and descending to retrograde and cause cough; spleen deficiency produces phlegm to exist in the lung. The children have delicate organs need strengthening the body resistance, dispersing lung and invigorating spleen, supplementing qi and consolidating the exterior. Zisu Decoction is one of the TCM prescriptions that found from Dunhuang ancient medical prescriptions. Professor LI Ying-cun flexiblely uses this ancient prescription in modern clinic, which has achieved good efficacy in treatment of pediatric internal injury cough.
Key words: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s; LI Ying-cun; Dunhuang medicine; pediatric internal injury cough; Zisu Decoction
敦煌t学是敦煌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医理、医方、本草、针灸、诊法等方面,其医方类著作记载处方共计1024首[1],这些医方为敦煌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甘肃中医药大学李应存教授为国内研究敦煌医学的知名专家,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敦煌医学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经验丰富。李教授提倡将敦煌医学内容与临床紧密相连,其意义不仅在于丰富基础理论,更在于服务广大患者。
咳嗽是儿科常见肺系疾病之一,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其病变部位在肺,常涉及脾胃。《杂病源流
犀烛》云:“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脾与肺为母子之脏,母病及子,肺虚不固失其肃降,或子盗母气,日久及脾,皆致咳嗽。久咳为内伤,小儿脏腑娇弱,肺脾常不足,或脾虚生痰上贮于肺,或久咳不愈耗伤肺气,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咳。《素问・咳论篇》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医学三字经・咳嗽》云:“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干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故李教授认为小儿内伤咳嗽的治疗应以肺为主,兼顾脾胃。
笔者有幸成为李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获益匪浅。兹将李教授运用敦煌紫苏煎治疗小儿内伤咳嗽经验加以整理并介绍如下。
1 紫苏煎概述
紫苏煎是敦煌古医方中内科医方分类下的方剂之一,在敦煌出土的医方著作中收录较为完整,为治疗肺病上气咳嗽或吐脓血之证所设。其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所在的原卷子现藏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P.2662V)。原方如下:“紫苏一升,酒研取汁,款冬花、桑根白皮、桔梗各三分,甘草四分,诃勒皮二分,杏人(仁)五分,去皮尖,熬,石蜜五两,牦牛酥一升,贝母、通草各三分。右(上)件药捣筛为末,和酥蜜等微火上煎,一两沸,置器中,以生绢盛子及绵囊如弹丸大,含咽汁。”[2]262与《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等进行比对,未发现与紫苏煎组成相同的医方,其中含有紫苏或紫苏子的治咳嗽四方,即深师苏子煎方、深师苏子汤、《古今录验》苏子汤、《近效》紫苏子丸方,与敦煌紫苏煎列表对比,其药物组成不同,功用亦不尽相同[3]。
方中紫苏即紫苏叶为君药,重用其宣肺降气之功。款冬花、桑根白皮即桑白皮共为臣药,止咳泻肺平喘。贝母润肺化痰、益肺敛血。杏仁、桔梗宣肺化痰、止咳平喘。诃勒皮敛肺止咳、消痰下气,《本草纲目》诃黎勒条引《经验方》云:“气嗽日久,生诃黎一枚,含之咽汁。”通草具通调水道之功。石蜜益气补肺止咳,《本草纲目》云:“石蜜,白沙糖也,凝结作饼块者为石蜜……润心肺燥热,治嗽消痰。”牦牛酥即酥油,《日华子本草》曰:“牛酥,益心肺,止渴、嗽,润毛发,除肺痿、心热并吐血。”甘草调和诸药,润肺止咳。敦煌张仲景《五脏论》云:“甘草有安和之性,故受国老之名。”[2]100《名医别录》谓其“主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2 运用
小儿内伤咳嗽主因小儿肺脾虚弱,痰自内生。临床上,患儿虽为内伤咳嗽,但多由外感咳嗽久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致咳嗽屡作,肺气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小儿脏腑娇弱,易受外邪侵袭,肺为娇脏,易受风邪而咳嗽。初时为外感,日久为内伤,肺失清肃,上逆作咳,脾失健运,酿液成痰。李教授认为,小儿内伤咳嗽与肺脾关系最为密切,《医学三字经・咳嗽》有云:“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肺为脏腑之华盖,只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脾失健运,水湿停滞化痰,不化水谷精微上布于肺,肺受病气,失宣而咳。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咳嗽》提出“治嗽大法:盛即下之,久即补之,更量虚实,以意增损”。小儿内伤咳嗽多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小儿脏腑娇弱,形气未充,肺脾常不足,故治宜宣肺降气、益气健脾为主。若有痰热者,应清肺化痰;痰湿者应燥湿化痰;有气虚者,应益气补肺、健脾化痰;阴虚者,应养阴润肺、兼清余热。紫苏煎宣肺解表、降气止咳,适用于外感邪气,肺气不宣,咳嗽日久不愈之证。宣肺止咳在于敛肺,小儿脏腑娇弱,宜防病邪久留不去,故用紫苏煎时常去诃子(原方为诃勒皮),以防收敛太过;咳嗽日久或先天不足的患儿,肺气易虚弱,常卫外不固,宜合玉屏风散加减,以增益气固表御风之功;伴咽痛或咽喉不利者,合敦煌喉痹方加减,利咽清热止痛;咳喘兼咽干痛者,合自拟三叶汤加减,滋阴润燥、止咳平喘;气逆咳喘者,合射干麻黄汤加减,宣肺下气止咳;内伤咳嗽常缠绵久咳,可加对药紫菀-款冬花,敦煌张仲景《五脏论》中的对药,“紫菀、款冬,气嗽要须当用”[2]101;烦热口干渴者,重用淡竹叶30~60 g以清热除烦,敦煌张仲景《五脏论》有“壮热不除,以加竹叶”[2]102;头闷鼻塞者,加辛夷10~20 g以祛风通窍,所谓“脑心偏闷加木笔(即辛夷)”[2]102。另外,方中药物常选蜜制,如蜜款冬花、蜜枇杷叶等,以增滋阴润肺之功。
3 典型病例
案例1:患儿,男,4岁,2014年10月1日初诊。咳嗽1周余,痰少、黏白。刻下:形体消瘦,面黄,平日易外感,食欲不振,偶有便干,舌红,苔薄黄腻,脉细数。辨证:肺脾气虚。治法:宣肺止咳、益气健脾。处方:紫苏叶12 g,蜜桑白皮12 g,炒苦杏仁6 g,桔梗6 g,蜜紫菀6 g,蜜款冬花6 g,防风6 g,黄芪12 g,焦麦芽15 g,蜜枇杷叶15 g,炙甘草12 g,半夏曲6 g,黄芩6 g,麸炒白术6 g,焦六神曲15 g,炒鸡内金15 g,淡竹叶15 g,陈皮10 g,大枣6 g,干姜3 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1 h服用。
2014年10月8日二诊:患儿咳嗽减轻,食量增加,舌红,苔薄白腻,脉细数。守方去麸炒白术、防风、黄芪、淡竹叶、陈皮,改焦麦芽为12 g、炒鸡内金12 g、蜜枇杷叶12 g、炙甘草10 g、蜜紫菀12 g,加藿香12 g、焦山楂12 g、浙贝母6 g。继服7剂。
2014年10月19日三诊:患儿咳嗽已止,舌红,苔薄白,脉数。守方加黄芪6 g、防风6 g、麸炒白术6 g,改蜜枇杷叶15 g。继服7剂善后。
按:本案患儿病机为肺脾气虚,治宜宣肺止咳、降气化痰、益气健脾,用紫苏煎合玉屏风散加减,以紫苏煎润肺止咳、疏降气机,营卫气虚加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方中紫苏叶宣肺降气,蜜款冬花、蜜枇杷叶、蜜紫菀润肺下气止咳,蜜桑白皮泻肺平喘,苦杏仁、桔梗宣肺化痰,淡竹叶、黄芩清肺火,半夏曲化痰,麸炒白术、焦六神曲、焦麦芽、炒鸡内金、陈皮行气健脾消食,防风解表祛风,黄芪、炙甘草补中益气,姜枣和胃气。二诊时,症状减轻,精神转佳,故减小药量,去玉屏风散,加藿香、焦山楂以化浊开胃、健胃消食。三诊时,患儿咳嗽已止,但因素体虚弱,复加玉屏风散固表御风以善后。
案例2:患儿,男,13岁,2014年10月1日初诊。咳嗽、声重浊、白痰多、早晚甚,半年余,纳可,二便常,舌红,苔白厚腻,脉滑数。辨证:痰湿蕴肺。治法:宣肺健脾、化痰止咳。处方:紫苏叶20 g,蜜桑白皮15 g,炒苦杏仁10 g,蜜款冬花6 g,蜜紫菀12 g,桔梗6 g,浙贝母10 g,煨诃子10 g,淡竹叶20 g,蜜枇杷叶20 g,陈皮15 g,黄芩12 g,半夏曲15 g,焦六神曲30 g,茯苓10 g,甘草12 g。3剂,每日1剂,水煎,于早、晚饭后1 h服用。
2014年10月5日二诊:患儿咳嗽缓解,痰多、偶有黄痰,舌红,苔白腻,脉滑数。守方去诃子、焦六神曲,改蜜枇杷叶30 g、黄芩15 g,加炒鸡内金30 g、胆南星10 g。继服7剂。
2014年10月13日三诊:患儿咳嗽明显减轻,痰少、色黄,舌红,苔白腻,脉滑怠J胤礁陌胂那12 g、陈皮20 g、胆南星15 g、蜜桑白皮20 g。继服7剂。
2014年10月19日四诊:患儿咳嗽已止,偶有少量黏痰,舌红,苔薄白腻,脉数。守方改淡竹叶30 g,加藿香12 g、鱼腥草20 g。继服7剂善后。
按:本案患儿病机为痰湿蕴肺,治宜宣肺止咳、燥湿化痰,方用紫苏煎合二陈汤加减,以紫苏煎宣肺平喘、敛肺止咳,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方中紫苏叶宣肺降气,蜜桑白皮泻肺平喘,苦杏仁、桔梗宣肺化痰,浙贝母清热化痰,蜜款冬花、蜜枇杷叶、蜜紫菀润肺下气止咳,淡竹叶、黄芩清肺火,煨诃子敛肺下气,半夏曲化痰止咳,焦六神曲、陈皮健脾消食,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和中益脾。
二诊时,患儿偶有黄痰,仍有肺热,故加胆南星以清肺化痰、炒鸡内金健脾以化湿。
三诊时,患儿肺热未除,陈皮、胆南星加量以理气健脾、清热化痰。
四诊时,患儿咳嗽已止,痰黏难咳,仍有肺热,故加鱼腥草以清肺泻热、藿香以祛湿,重用淡竹叶30 g以清热除烦。
案例3:患儿,男,10岁,2014年12月27日初诊。主诉:晨起咳嗽,痰稠黄,食欲不振,消瘦面黄,二便常。查:舌淡红,苔薄黄腻,脉细数。辨证:肺脾气虚,兼痰热壅肺。治法:宣肺健脾、清热化痰、肃肺止咳。处方:紫苏叶20 g,蜜桑白皮15 g,浙贝母6 g,桔梗6 g,蜜款冬花6 g,蜜紫菀12 g,黄芩12 g,炒苦杏仁10 g,蜜枇杷叶20 g,桑叶20 g,淡竹叶20 g,炙甘草12 g,焦六神曲20 g,炒鸡内金20 g,藿香12 g,鱼腥草20 g。3剂,每日1剂,水煎,于早、晚饭后1 h服用。
2014年12月30日二诊:患儿食欲转佳,晨起咳嗽已止,偶有黄痰,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数。守方改黄芩15 g,加防风10 g、白术6 g、黄芪6 g。继服3剂善后。
按:本案患儿病机为肺脾气虚,兼痰热壅肺,治宜宣肺健脾、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方用紫苏煎加减,二诊合玉屏风散。紫苏煎宣肺平喘、敛肺止咳;玉屏风散补脾实卫、益气固表。方中紫苏叶宣肺降气,蜜桑白皮泻肺平喘,苦杏仁、桔梗宣肺化痰,浙贝母清热化痰,蜜款冬花、蜜枇杷叶、蜜紫菀润肺下气止咳,淡竹叶、黄芩清肺火,焦六神曲健脾消食,炒鸡内金健脾化湿,鱼腥草清泻肺热,藿香芳香化湿,炙甘草和中益脾。二诊时,患儿偶有黄痰,故重用黄芩清热燥湿,加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防止反复外感。
案例4:患儿,男,9岁,2014年12月29日初诊。1个月前,曾因支原体感染而发热1周。查:舌淡黯,苔白薄腻,脉细数。辨证:肺脾气虚,兼湿热内蕴。治法:补肺益气、健脾化痰、清热化湿。处方:紫苏叶30 g,蜜桑白皮20 g,炒苦杏仁12 g,蜜款冬花10 g,蜜紫菀15 g,桔梗6 g,浙贝母10 g,桑叶20 g,淡竹叶20 g,蜜枇杷叶20 g,鱼腥草20 g,黄芪15 g,麸炒白术10 g,防风10 g,黄芩20 g,半夏曲12 g,焦六神曲30 g,甘草12 g。3剂,每日1剂,水煎,于早、晚饭后1 h服用。
2015年1月4日二诊:患儿咳嗽减轻,偶有黄痰,涕止,睡眠转佳,舌淡红、尖红,苔白腻,脉细数。守方改黄芩15 g、黄芪12 g、半夏曲15 g、淡竹叶30 g。继服3剂。
2015年1月7日三诊。患儿咳嗽已止,黄痰,纳佳,舌脉同前。守方改陈皮15 g、蜜枇杷叶30 g、桑叶30 g。继服3剂善后。
按:本案患儿病机为肺脾气虚,兼湿热内蕴,然虽有湿热但不主泄泻,故宜扶正助肺脾气机以化湿,治以补肺益气、健脾化痰、清热化湿之法,方用紫苏煎合玉屏风散加减,以紫苏煎润肺止咳、疏降气机,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方中重用紫苏叶30 g以增宣肺降气、醒脾宽中之力,蜜款冬花、蜜枇杷叶、蜜紫菀润肺下气止咳,蜜桑白皮泻肺平喘,苦杏仁、桔梗宣肺化痰,淡竹叶、黄芩清肺火,鱼腥草清热排脓,桑叶
祛风清热,半夏曲化痰止咳,麸炒白术、焦六神曲、焦麦芽行气健脾消食,防风解表祛风,黄芪、甘草补中益气。二诊时,咳嗽减轻,舌尖发红,故重用淡竹叶30 g以清热除烦,半夏曲增量化痰和胃。三诊时,患儿咳嗽已止,但仍有黄痰,舌苔白腻,故加陈皮以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重用桑叶、蜜枇杷叶清肺热和胃气,降气化痰。
参考文献:
[1] 从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29.
[2] 李应存.实用敦煌医学[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 李应存.敦煌紫苏煎方源及相关医方探析[J].西部中医药,2013, 26(12):26-28.
篇8
关键词:音乐认知心理学 读谱 视觉信息 听觉信息 内心听觉
音乐认知心理学是音乐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它是研究人对音乐的感知、意识、学习、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门新兴学科。作为音乐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音乐认知心理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和解释个体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是通过听视觉的生理感知、信息整合并加工、信息有组织地获得和储存以及对知识的检索和运用等多个步骤组合而成的,并且有利于帮助人们学会积累这种音乐认知经验,从而提高人们的音乐学习、创作、情感和审美等多种能力。
一部钢琴作品从了解音乐背景和音响资料、认识音乐、理解音乐、背谱到上台演奏,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作业。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进行最有效果的学习?认真、仔细、严格和准确地读谱是一项习琴过程中最为基本的能力。
把钢琴读谱教学和音乐认知心理学理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也使学生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充分联想,促进其钢琴演奏技能得到提升,最后在钢琴表演时发挥极佳的成绩。
一、准确读谱的重要认知心理前提――注意力
钢琴家吉泽金曾说:“如果连续练琴数小时,而不集中注意力去聆听和思考,这无异于浪费时间”,①“但是,真正在课堂上积极进行精神劳动的人实在太少,对学生集中注意力聆听这方面的教育也远远不足,我让学生们为了学习集中注意力……这样可以保持思维灵活。”②
何为“注意”?如何能够集中“注意”?所谓“注意”,指对某事物现象或某心理内容有较之其他事项更为强烈的意识要求。③把“注意”集中在学习本领和完成任务最必要的信息上,这种能力对每个人的成功率有决定性影响。毫无疑问,在音乐活动中,“注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常常会发现,有些学生不能长时间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同一件事物上,他们也许会因一只叮在墙上的蚊子而分心。
把注意力持久地集中在同一件事情上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心理学家的测试,人的注意力稳定期只有11秒。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非常注重学生是否足够勤奋,是否每天练习很多时间,忽视了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专注程度,忽视了学生对处理视觉符号的思维练习。
教师应当时刻提醒学生,在练琴时有意将习琴时间分段,并且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必须获得的音乐信息上。例如,卡尔・莱墨尔认为:持续地注意大约二三十分钟后就会感到疲倦,这时如果再继续练琴已没有什么意义,很难再达到预期效果。④因此,习琴者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妥善地安排好练琴时间。可以考虑在初学一部作品时,集中注意30分钟左右,之后适当休息,让大脑彻底放松,再开始练琴,并可在此时重温刚才练习过的片段。
教师还应当提醒学生,在练琴时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学习目标上(如分段练习、多声部音乐中的声部进行、音色听辨、对动作技术的分析等)。很多习琴者都希望短时间内能面面俱到,能一口气背谱,同时又要纠正指法、改善音色、调节手腕放松以及掌握节奏等,但这是不太可能的。正如德国音乐家雷娜特・克洛佩尔所说:注意力飞快地不间断地从一项跳到另一项以进行视觉信息的处理,而这种可能性不大。⑤因此,我们应放低要求,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不可心急。
最后通过不断练习,把某一组信息吸收、理解,并形成一种“自动化”之后,再把注意力集中在下一个地方。例如,在练习多声部音乐时,通过练习把一个声部自然地储存进记忆中,这时,注意力才可以跳跃到其他声部,使正在注意和记忆中的声音同时出现,形成一种经过归纳后的有连续性的整体。因此,多声部音乐应该分声部练习,只有当一个声部熟练之后,才能加上第二个声部,继而第三个声部等。这样“注意”才能合理分配。
二、准确地获得谱面信息――视觉信息的反馈
众所周知,乐谱是作曲家留给人类的“公开信”。作为音乐信息的载体,乐谱对演奏者来说几乎是唯一的直接认识对象。⑥尽管从音乐赏析的角度来看,听觉信息被认为是接受音乐信息的直接对象,但从演奏者的角度来看,由于钢琴乐谱的立体性、复杂性和规模性特征,在演奏篇幅较大或织体复杂的钢琴作品时,视觉符号的思维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人对音乐认知的心理加工过程可分为感觉、知觉、认知三个阶段。感觉,涉及到将冲击我们的感觉受体(例如,耳蜗上的毛细胞、眼睛上的视网膜等)的能量进行转化的过程。特定的感觉(比如乐谱对视觉的刺激)是与神经活动相联系的。它由感觉输入的信息引起,并“显示”在与受到刺激的感觉器官相连的皮层区域(听觉皮层接受区、视觉皮层等)⑦。在实践中,感觉信息(视觉信息或听觉信息)获得越多越准确,那么知觉这些输入的数据以及理解并运用这些数据(即我们对信息的理解、记忆和学习思考)的准确性就越强。也就是说,我们应尽可能准确而细致地读谱,接收、理解和思考谱面上所有的要求。
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发现并直接指出学生认谱的错误,如音高、节奏、调号、表情术语等错误。但是,尽管教师在课堂中一再指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的读谱能力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和提高,同样类型的错误还会反复出现。如何能才够让学生形成准确地传递谱面信息的习惯?
教师在学生初学时就应严格要求他们正确看待读谱。实际上,任何一个有意义的动作,如果不被感官印象所接受便无法掌握。⑧因此,弹琴这一动作能否做好,关键取决于读谱――这一感官印象能否准确而全面。但是,大多数学生误以为练琴只是手指运动,因而造成了还没有看清楚乐谱上的要求,就急于动手弹琴的习惯,最终导致只看见音符却没看见记号的坏毛病。所以,改善学生读谱的态度至关重要。
正确的读谱习惯应当是教师在钢琴教学的初期阶段和学生一起视奏时就培养起来的。当拿到一首新的乐谱时,教师应当提醒并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看清楚钢琴乐谱中一切直观的信息,如音高、时值、指法、调号、拍号、节奏、句法、连奏断奏、表情记号、音色音量、速度、踏板等各种记号。这些谱面信息并不难掌握,只要细心和严谨就能完成。
正确的读谱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还有赖于丰富的音乐史论背景知识和一定的和声、曲式、复调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给予特别的关注与训练。⑨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学会分析乐谱,如分析音乐家的风格、音响力度的比较、和声色彩的变化、调性的关系以及作品结构等等。这种深层次的谱面信息并不是直观的,而是需要我们通过思考、比较和分析来获得的。
正确的读谱还应做到“视觉提前”。视觉思维必须尽量提前于手指动作,使视觉信息积极加工,并向手指下达指令,缩短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时间,视觉思维提前得越多,处理乐谱信息的可靠性就越大。如果我们在练琴时,能一直保持提前准确地读谱一两个小节,音乐效果将更加趋于完善。
三.准确地获得听觉信息――听觉信息的反馈
“大多数运动的效应可以直接为感觉器官所感受、认知,这种感受和认知是以大脑‘反馈’作用为渠道。……由乐器演奏的音乐,通过耳朵去感知,这是一种听觉上的反馈。”⑩这种听觉反馈很重要,例如在钢琴弹奏中有一串音符的音色不够理想,通过听觉信息反馈后进行修正,最终可以得到改善。
因此,耳朵的倾听是钢琴演奏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正确的读谱是以视觉信息为基础,同时良好的演奏需要敏锐的听觉来反馈。因此,读谱是否准确只能依靠听觉的信息反馈。
对于演奏者来说,严格的自我倾听是对读谱能力的反馈和检查。首先,在钢琴的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学会仔细地读谱,教师还要重视听觉的训练。虽然许多学生可以依靠听觉辨认出单纯的错音、明显的节奏和错误,但是要达到能准确地表达谱面上所有的信息,仅仅听到这些错误还是不够的。其次,对听觉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当在初学钢琴时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辨不同和弦色彩和不同触键所带来的音色变化以及分辨不同力度对比和音质特点。例如,巴赫的第一首C大调《二部创意曲》,教授学生在弹奏时可用柔和的触键方式奏出连音,让他们听到连音效果,找到钢琴“歌唱性”的感受。
如果一直坚持让学生学习有意识地、仔细地、细致地倾听自己的演奏和其他示范资料,并提示他们注意其中细微的差别,使他们以自我批评的态度听自己的演奏,以自我检验的方式不断地控制自己的触键,并且逐步建立起对音色、音质和力度等因素的分辨能力和想象空间,学生很快会在触键和音乐表现方面找到新的兴趣。
四、内心听觉的升华――想象、加工及再创作
内心听觉既是演奏过程的深层次环节,也是读谱过程中的最高级别。它真正体现了不同的个体对同一首作品的不同感受和体验,既可以体现作品的所有谱面信息的同一性,又能够诠释演奏者对作品不同的理解。
这是一种通过读谱,把谱面上的音符转化为实际音响的内心听觉想象。它让所有的视觉信息都储存并调动起来,并且通过个人的理解、想象进行加工和再创作,来指导钢琴弹奏。德国演奏艺术生理心理学家雷娜特・克洛佩尔认为内心听觉是一种预期。预期,是指在运动之前,神经系统便已做好各种各样的准备。这里的准备是指在动作实行之前,可能存在的先入为主的意念。⑪
在钢琴演奏中,演奏者对作品的音乐效果应做好预先的估计和准备,如力度、速度、音色以及其所有细节和整体。这种感觉正如钢琴家赵晓生所述:“‘耳’的第二层功能,即运用演奏者长期积累的对音响的感觉和经验,在演奏前事先于内心中‘听’到整个演奏结果、自己所希望的效果的能力,可称为‘冥听’”⑫。
良好的内心听觉能力需要充分地储备大量音乐信息。习琴者应积累大量的音乐会、音响资料的欣赏和聆听经验以及不同的音乐家对不同作品个性的处理,并且牢记这些极具表现力的声音。教师可在不断的倾听和比较中训练学生的听觉敏锐性和鉴赏水准,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觉想象空间、听觉色彩分辨能力和听觉审美能力。
此外,习琴者在弹奏前事先想象或听到整个音乐信息和音响效果,而且应具体感受到作品的每个细节。之后,认真仔细地聆听自己的演奏,并将实际的音响信息与想象中的信息进行比较,力争逐步缩短二者的距离。
总之,从音乐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上述的四大方面是读谱过程中不可割裂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钢琴弹奏过程中最基础而又贯穿始终的练琴方式――读谱,既是对音乐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引申,也是对钢琴读谱教学的多元化开拓。笔者相信,在音乐认知心理学视阈下展开钢琴读谱教学研究,必将推动和促进双方领域的发展。
(注:本文为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音乐心理学视阈下的高师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实践与改革》和江西师范大学校级课题《关于高师钢琴专业中国钢琴作品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YB288)
注释:
①②④卡尔・莱墨尔.现代钢琴演奏技巧[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3,5,34.
③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74.
⑤⑧⑩ 雷娜特・克洛佩尔.演奏艺术的生理心理学津要[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23,14,8,11.
⑥⑨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14.
⑦多纳德・霍杰斯.音乐心理学手册[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139.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35.
参考文献:
[1]雷娜特・克洛佩尔.演奏艺术的生理心理学津要 [M].钱泥,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多纳德・霍杰斯.音乐心理学手册 [M].刘沛,任恺,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3]卡尔・莱墨尔,瓦尔特・吉泽金.现代钢琴演奏技巧[M].姜丹,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5]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6]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 上一篇:中学生劳动教育
- 下一篇: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