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人民群众在认识民族民间文化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由于贵州的地理条件和人民的思想,民族民间艺术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并加速消亡,许多地方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同时在对其传承和保护上缺乏相应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没有采取合理有效措施和规划,许多民族民间文化遭到了破坏和流失。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意识非常淡薄,这样的思想和意识有待普及和提高。
2.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流失极为严重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浓郁淳朴,民族民间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博大精深,海纳百川。侗族的建筑艺术,剪纸,服饰和歌舞等丰富神秘,彝族火把节原始而气势磅礴。但是随着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来临和不断冲击,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起来了,却使原本淳厚的民族民间文化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特别是外来文化的入侵,许多极富地方特色的本地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比如极富特色的侗族建筑濒临灭绝,侗族歌舞,刺绣等等无形文化艺术流失极其严重。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由于传承人的素质不高,使得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丢失现象,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出现了不完整性,甚至有些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状况,这加重了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流失。
3.民族民间艺术的宣传力度不够
贵州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底蕴。我们认为,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宣传。这种无形的资产是一种潜在的有着巨大的价值,从目前的宣传状况来看,贵州的宣传还不到位,外边的很多人都只知道贵州有个黄果树瀑布和威宁的草海,而对于黔东南黎平的肇兴侗寨,从江的高增鼓楼,镇远的中国文化名城和六枝的梭嘎村寨等却很少有人知道。
4.民族民间文化资金的投入应得到政府的扶持
贵州作为一个拥有许多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民族省份,其民族民间文化极为众多,但是由于政府的不重视,长期以来在资金的投入上相对其他产业而言比较少,这使得许多优秀而不可再造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品因国家的文物部门没有足够的收购经济,被许多国外的旅客以很低廉的价格买走。另外,在民族民间艺术的开发研究和保护中,离不开大量经费的支持,但是由于我省是经济比较落后的省份,因此在专项保护上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投入,民族民间艺术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二、完善措施
1.坚持弘扬主旋律,体现先进文化艺术、前进方向和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民族民间艺术,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群众积淀下来优秀精神文化成果,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是历史的见证,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得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灵魂。因此,应把民族民间艺术提到议事日程上,相关文化行政部门应把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艺术纳入到工作范畴,向人民群众介绍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重要性,提高他们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自觉参与到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队伍中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精神,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
2.坚持突出地方特色,实现不同文化艺术的交汇与融合的原则
民族民间艺术涉及的面很广,不仅包括少数民族的服饰、器具,还包括具有民族民间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等方方面面。因此,完善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措施,必须立足于各个地方的民族特点,进行保护。贵州近年来,举办了多次民间艺术的轰动展览,把我省多侗族、苗族、布依族的文化艺术展现出来,从而进一步实现了不同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3.遵循民族艺术发展与民族地区建设,以及民族艺术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原则
就在去年,一次机会怀着期待的心做了十几个小时的汽车去到六枝的梭嘎,可是到了那里早已物是人非,本身的村落没有的,村民的生活也不一样的,住的是砖房,穿的是汉衣,等游客去到那里才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饰跳一场舞、唱一首歌,村民的生活确实满带笑容,那一刻我真不知道是为文化艺术的消失而哭,还是为村民们自认为生活好了而笑。长期以来,民族民间艺术的开发和保护的矛盾一直不能得到有效的调和,有的地方为了保护民族地区房屋的原型,群众的房屋已经不能住了也不允许维修,本文认为这种没有建设的保护是短暂的,也是不利于民族发展进步的。保护要建立在建设的基础上,不能主观抑制民族的发展。因此,完善民族文化保护要遵循民族文化艺术发展与民族地区建设,使民族文化艺术在发展中得到有效的保护。
4.坚持以人为本,鼓励民族群众积极参与的原则
篇2
关键词:民族民间艺术;高校;美术教育
从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来看,教育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在外来教育模式影响下进行的,借鉴的痕迹相当明显,而本国特色重视不够,缺乏本土化和民族性的东西。几十年的美术教育发展,虽然我们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我们放眼世界就发现仍然缺乏用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声音说话的能力。为使我们的美术事业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并蓬勃发展,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就是我们美术教育的最大宝库。
一、高校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现状
高等学校是指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它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高层次的人才素质包括美术等艺术方面的素质。最早提出对民族民间艺术关注的是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汀先生。他早在二十世纪期间,不断探索着民族化的现代艺术教学模式,提出了重传统、重民间、重实践的美术教学方针,推动了中国美术教育走向新阶段。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的艺术院校和有相关艺术专业院校都纷纷开设了民族民间艺术的相关专业或者相关课程,例如,江南大学“民族艺术考察与研究”课程。自各地开展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以来,增加了学生们的自我认同感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了大量从事民族民间艺术的人才。同时,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的学习,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保护民族艺术的责任心。
但也有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相对落后的省区,他们的民族民间美术研究还停留在选修课等低层面的形式上。
二、本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应用
高等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区,也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还是传播文化、知识、思想的阵地。因此,高校应该借助本地优势设置具有本民族文化内涵的艺术专业。比如江苏宜兴陶,云南建水陶,重庆荣昌陶和广西壮锦,这些民族传统产品,古色古香,独具一格。但是有的地方的这些产品的研发现状并不容乐观,大多处于手工半手工生产低层次阶段,人才层次偏低,断层严重,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由此可见,高校根据本地特色设置相关专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开设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的课程需要与当地民族文化相结合,要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比如剪纸、年画、苗族的蜡染,壮族的铜鼓艺术等,这些艺术研究方向都值得我们高校教育中以课程的形式进行专业的探讨。在课程中,渗透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比如在图案课程上,我们启发学生创造灵感,引导学生用本民族民间图案等元素进行设计。在这样的练习中,不仅提高了美术专业水平,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保护本民族民间艺术的责任心。
为了研发民族民间艺术,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这在美术类高校已经形成了传统,这是一个好现象。在考察、调研中收集第一手材料,并虚心地向当地民族民间美术的创作者或民间艺人学习,从而得到创造源泉。只有这样,我们创作或设计出来的美术作品才能保持民族民间的纯朴艺术情趣。
在进行艺术考察、研究的过程中,面对旧有文化和传统技艺的时候,要使艺术教育走向了真正的“传承”,使“死的标本”变成“活的文化”,关键在于民族民间艺术的开发和应用要同时进行。任何一件作品特别是设计作品从来就不是孤立于商品社会而存在的,它是进行整合再创造出来的新作品,是设计者、创作者做好本民族民间文化整合的基础上,使民族民间艺术重获新生。俗话说得好: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为此,有的地方高校在少数民族特色地区建立实训基地,开发了该地区的民族美术,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比如广西特色的建筑或者园林工程和苏州印象的海报活动就很成功。他们不仅提高了专业人员业务素质,也通过活动提高了整体形象,宣传了本民族特色文化艺术。
高校大学生是文化艺术传承者,因而对他们进行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至关重要。其实,美术教育本身就起到了对本地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作用。这正是“继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融入在古物之中,而是在于继承保全作为传统精神的创作者理念,即创造。”民间美术的继承和发展在于民间美术的民俗应用和社会应用,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应用,任何传统的民间艺术品种都会失去它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我们要学习和传承民族民间美术,要求我们对民间美术要有个消化、吸收、转换和升华的过程,在创作时借助传统的民间美术,最终是要赋予它时代的活力。
篇3
[关键词]艺术教育 传承 地方优秀文化 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010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指出:“将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把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纳入艺术课程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中,努力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要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开发利用当地社会文化艺术资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和传统艺术项目”。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学校艺术教育,中小学艺术教育除了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承担了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地方文化艺术既是中华文化的有机构成,又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把它们继承和延续下去,对于保存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潮汕文化是以现在的潮州、汕头、揭阳和汕尾四市为主,由讲潮州话的民系所创造的一种属于汉文化的地域性亚文化。1、以“开放融合。兼取互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为其突出特征。潮汕地区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如花似锦,驰名中外。其中潮剧、潮州音乐、潮绣、木雕闻名遐迩,潮汕民间的花灯、嵌瓷、香包、泥塑、剪纸、首饰等,都富有地方特色,驰名中处,成为民间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和时节应用品。汕头市澄海区有着浓厚的潮汕民间文化艺术氛围和数量众多的地方艺术门类。近年来,澄海区中小学在利用潮汕地方艺术资源拓展艺术教育渠道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自1999年12月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市)”后,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成绩斐然。2、2010年澄海区教育局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澄海实验学校和莲下中心小学2012年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特色学校,澄海实验学校小学2011年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另有四所学校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澄海区各中小学在如何通过有效途径传承地方优秀文化艺术资源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编写以地方艺术为主体的校本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教材应适合中小学生的年龄和心智状况,如果在校本教材中融入他们熟悉的地方文化资源无疑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澄海区中小学艺术课校本教材的编写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澄海位于广东省东部潮汕平原的韩江入海口,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置县,后几经易制,2003年成为澄海区,隶汕头市,现有面积402.5平方公里,人口75万(2008年)。在澄海民间,保存了大量具有浓厚潮汕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主要有:潮剧、潮州大锣鼓、丝弦乐,潮汕童谣、方言歌、版画,剪纸、纱丁、抽纱、嵌瓷、灯谜、香包艺术等,还有极具澄海地方特色的西门的蜈蚣舞、永新的鳌鱼舞、隆都的西头鹅舞等动物舞蹈。这些地方民俗文化、民俗风情的艺术门类,富有强劲的生命力,为澄海学校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近年来,澄海中小学通过对潮汕民间艺术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归类,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引进了大量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并经过教学实践形成了众多的教学案例,成为地方、校本教材建设的雏形。如澄海实验学校的《少儿潮剧演唱基础训练》、《潮剧欣赏基础》、《潮语语音与合唱训练》、《潮汕动物舞蹈欣赏及训练》等音乐课校本教材,《潮汕儿童版画教程》等美术类校本教材,《硬笔书法》、《书法楷书训练》等书法艺术校本教材。又如建阳小学,通过对众多教学案例的整理、提炼,编写了《艺术教育校本教材资源包》,内容涵盖《潮汕童谣歌》、《潮汕民俗歌》、《潮汕锣鼓》、《潮剧行当》,《潮剧欣赏》等。再如华侨小学的《木刻版画教材》等。
在教学中运地方艺术教材,可使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把一些有较高艺术性的以民族民间艺术为素材创作的艺术作品和经过改编的民族民间艺术作品介绍给学生,可使学生认识到民族民间艺术是当地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艺术的情感,增强学生维护、发扬光大民族民间艺术的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这种情感意识会对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乡土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通过学习乡土艺术教材,可加深学生对家乡的风土民情,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与热爱家乡的教育事业有着特殊的辐射作用。
二、 开展富有乡土气息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认识艺术世界的过程。澄海区的艺术教师们会在音乐课堂上有意识地加强介绍潮乐、潮剧、潮曲的特色和技巧,师生有时还会进行即兴表演。例如,树础小学的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先选择《天乌乌》、《桃花过渡》这样一些有吸引力的歌曲、短剧,让学生欣赏,然后利用《客鸟声客客》、《新编桃花过渡》等地方音乐素材进行示唱、演奏、表演等形式进行教学。在美术课上,他们会介绍澄海作为“版画之乡”的文化历史,使教学内容具有地方性和实践性,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在教学方式上,他们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进行“经典引导”与“乡土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走出了一条把现行国家教材与乡土教材进行高度整合的成功之路:例如,澄海区建阳小学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现行教材与乡土教材融合的大胆尝试,他们以现行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师生们把从周边社区采集来的音乐素材引进课堂,并对曲调节奏、歌词进行规范,对内容、形式进行修改、整合,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师生的创造力,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和探索,他们共整理出校本教材8个资源包;莲下中心小学的古筝队在各种比赛中以演奏潮筝曲而大获成功,这得力于该校音乐教师对古筝的创造性教学,他们既遵循古筝演奏的一般规律,又改进了潮筝演奏技艺,编配新的潮筝曲;实验学校教师则安排了一定数量和一定课时的潮州音乐教学,课余时间则加强潮乐的集体训练;莱芜中学把当地工艺美术引进了美术的课堂教学,如丝网版画、羊毛编织、民间玩具等地方工艺美术,均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他们的艺术素养直接关系到文化传承的效果。澄海区现有中小学艺术科教师大多受过系统、规范的高等艺术教育,又主要来自潮汕地区,自幼受潮汕文化熏陶,对利用潮汕文化资源进行艺术教学有着天然的优势。近些年来,澄海区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艺术教育在传承地方文化中的作用,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潮剧、澄海灯谜,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蜈蚣舞等为主要传承项目,重点突出蜈蚣舞、潮州大锣鼓、澄海版画的传承,为此加强了对中小学艺术科教师的地方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把一批本地民间艺人、艺术家被请进校园,为全区中小学艺术科教师举办潮汕地区音乐、曲艺、美术工艺以及其它艺术门类的讲座。
学校艺术教育将地方传统民间艺术引入课堂后将有助于学生具体生动地感受家乡的政治、文化、经济、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变迁,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大力推进地方艺术进课堂,营造校本艺术教学的浓厚气息,在家乡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中体验生活、升华情感,提高其参与社会生活的素质和能力,这才是教育之根本所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各级各地政府的重视,让优秀的地方艺术内容走进课堂确实不失为对民间艺术传承和保护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 创建极具地方特色的课外兴趣活动
课外艺术活动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适当地开展课外艺术活动,对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澄海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文化昌明,民间艺术活动非常活跃。民间艺人队伍庞大,业余艺术团体遍布城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业余剧社(团)最多时全县达到60多个,大量新旧剧目上演。澄海还享有全国“民族民间艺术(版画)之乡”、“民族民间艺术(灯谜)之乡”的美誉,产生了大批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
在澄海这样一块具有浓厚地方艺术氛围的土地上,中小学生开展课外艺术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澄海区中小学校组建了大量业余课外兴趣小组,每所学校至少有5个以上的兴趣组活动,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学习的机会。这些课外艺术活动既符合艺术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十分符合当地农村学校的艺术教学现状。例如,澄海区教育局自2003年来,坚持每年举行学生潮剧演唱比赛,参赛选手众多,为潮剧事业的发展挖掘了一批批新苗;华侨小学课外艺术活动以版画见长,几年来先后出版了学生版画作品集《大师的画》、《太阳花》,美术作品集《心灵的画》,五十多件学生作品发表于各级刊物或收集于画册;建阳小学经过多年的研究实验,形成了鲜明的“引进潮汕音乐教育,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办学特色,潮汕民间艺术在该校开展活跃,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涌现出一批潮艺爱好者,他们多次参加当地重大节日晚会,为当地的文化生活建设贡献了力量;澄海实验小学以“传承潮汕地区优秀文化艺术”为课题,积极探索自制的具有潮州音乐特色韵味的“竖吹竹笛”进入课堂,将澄海动物舞蹈和潮州锣鼓引入课堂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该校自编地方舞蹈、自创潮语童声合唱节目、鼓励学生创作反映澄海地域特色的美术作品,连续四届参加国、省、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取得了两个全国一等奖,四个省一等奖的佳绩;莲下中心小学将潮汕儿童版画和书法引入课堂和课外兴趣小组,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在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一举取得了一个全国一等奖,五个全省一等奖的佳绩。
一直以来,许多散落于群众中的传统优秀的潮汕民间文化艺术,由于受地方方言的局限,使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兴趣越来越少,许多民间优秀艺术都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机,更有一些民间音乐己经到了“人走歌息,人去艺绝”的程度。澄海区传承优秀地方艺术从中小学抓起,笔者认为,此举善莫大焉,值得提倡。地方艺术是当地文化土壤中的一枝奇葩,优秀艺术的传承是文化传承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民族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地域的标志,积极将地方优秀文化艺术引入学校课外兴趣活动,是让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得到传承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澄海区中小学将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纳入到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中,通过编写以地方艺术为主体的校本教材、开展富有乡土气息的课堂教学、创建极具地方特色的课外兴趣活动三个方面,从而使学校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在途径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链条。艺术不仅能够把祖祖辈辈创造和流传下来的艺术形式保存下来,传递下去,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爱故土的健康情感,同时引领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当然,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认识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喜欢,感兴趣,才有传承弘扬的可能。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家庭要发挥引导作用,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家人在与孩子的言谈交流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一点一滴讲给孩子听,教给孩子学,引导青少年认识传统文化,这对青少年的传统民族文化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校应当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诸如聘请民间知名艺人,在课外或课内担任艺术辅导员,开设民族民俗文化知识讲座或课程等,这是地方优秀传统艺术能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的关键。教育、文化等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发挥职能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建设文化公益设施如博物馆、文化馆、书画院、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联合社区、村居加强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建设,创造一个展示认识传统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这是地方优秀艺术得以传承下去的重要保障。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地域文化有它的局限性,地方艺术往往比较质朴,因此,我们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人文素养,用一种世界的眼光,既能走进地方艺术的殿堂,又能摆脱它的局限,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艺术资源中的优秀成果更好地为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澄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澄海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2]林伦伦、吴勤生主编.潮汕文化大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3]黄挺.《潮汕文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篇4
一、存在的问题主要
一是观念淡薄。从民间文化艺术创作的渊源上看,一开始就带有自发性,不管它起源于宗教祭祀还是劳动之余的享乐,这种自发性都会存在,正因为民间艺术具有这种自发性,所以难免出现艺术水准低下,艺术制作程序不规范等现象,社会发展到现在,往往还有许多人鄙视这种艺术的存在,认为它不登大雅之堂。
二是怕担责任。从民间文化艺术创作功能上看,作为自发的民间艺术家或民间艺术团队自娱自乐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在自娱自乐的过程中,要或多或少地折射出政治、经济的功能,比如数十个表演演员,吸引的是上千的观众,治安问题谁来负责,不出问题则罢,一出事情直接领导责无旁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而对民间艺术敬而远之。久而久之便束之高阁,到最后更是无人问津,无人重视。
三是经济困难。近年来,我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国家的要求和实际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单从经费来源方面来看,乡镇文化站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开展活动也是靠打报告一事一要,在缺乏经济支持的情况下保护继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民间艺术就是举步艰难,结合我镇实际来看,我镇王圩村的推剧团、平圩村的锣鼓队、李圩村的花鼓灯艺术团等,演员的表演基础相当好,热情与积极性也很高,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问题――经费紧张,演出服已是千疮百孔,靠爱好者出资已无能为力了,因此有必要探索其经济来源的途径。
四是队伍不健全。乡镇虽然设立专门的文化工作机构,有文化干部但是也存在身兼数职,投入文化的精力很少的现象,同时乡镇文化站整个机构就仅有一名干部是既当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人员的缺失导致绝大多数的文化站常年没有活动或很少开展文化活动,对待发掘整理农村民间文化并加以传承保护这项工作,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民间艺术的发掘和保护,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中引起重视和解决。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1.加强领导,形成网络
各级领导部门要把农村民间文化发掘与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建立完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工作机构和机制,形成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有效运行的工作网络,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工作。要做到组织力量、制订规划、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加强信息沟通,从而为民间艺术保护工程提供有力保障。
2.扩大宣传,营造氛围
民间艺术也是一种物质,它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任何一种物质产品需要宣传后才得以让大多数的人认识,民间艺术也是如此。它蕴藏在民间艺人的口里,手中乃至脑子中,民间艺术不宣传不行,而经常性的展示活动就是一种宣传,把优秀的民间艺术产品深藏在家中自得其乐,只有通过经常的展示,鉴于以上认识我镇有意举办“平圩农民文化艺术节”,在这个固定的节日里将我镇不同形式的民间艺术展示出来,同时在市区各类文体活动中积极参与,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从而慢慢的接受、喜爱。可以成立“平圩艺术团”,在有需求的场合组织他们有偿演出,这样不仅达到了宣传、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效果,更有效的解决了经费的紧张的问题。公众认识了该产品(作品)的优秀程度后,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3.抓住重点,突出特色
篇5
音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殿堂里的一朵奇葩。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告诉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名音乐文化的传播者,首先要做到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用自己的热情去感化学生,深入挖掘本地区、本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努力掌握民族音乐中各种艺术形式的风格特征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力争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手段去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繁荣校园文化生活。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财富来开拓学生的精神生活、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及音乐素养,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完善义务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为土生土长的思南人,开发、保护、推介、弘扬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义不容辞。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技巧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学生很难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更不用说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再创作了。思南县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音乐艺术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特别是花灯曾多次亮相中央电视台,是思南人赖以生存的精神财富,是中华音乐文化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枝艳丽的奇葩。据初步统计,思南目前已收集到的民歌约有1000多首,民间器乐60余种,独奏、重奏、合奏乐曲百余种,歌舞24种,戏曲、曲艺11种,其中很多是集歌、舞、乐、说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别具一格、魅力无限。推介和传承本乡本土的民族民间文艺,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强烈的爱乡爱家之情,更可以陶冶情操,发展民族音乐,繁荣校园文化。
流淌在思南民间那些绚丽多彩的民族器乐和大批优秀的民族器乐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思南县少数民族热情豪迈,自信乐观,喜鼓乐、好吹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丰富多彩。以鼓、钹、锣为代表的打击乐器,以唢呐为代表的吹奏乐器都是土家族、苗族所特有的器乐代表,也是民族音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活动也非常丰富,大型的就有20多种,其中以春节庆祝丰收为主。据史料记载,思南民间花灯音乐从唐代就开始发展,并代代相传,历史极为悠久,各种活动项目、节日内容都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充满人情事理、生活习俗、艺术特点和民族风情,别具情趣。这些均有助于繁荣校园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艺术,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比如,在思南民族民间音乐中,能够把《风花雪月》这样具有美好意境和充满想象的音乐艺术,谱写成如此哀婉动听的乐曲来,实在是少有!关于风花雪月古人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而思南的《风花雪月》是什么呢?我们收集整理出思南版本的哀婉乐曲《风花雪月》:
篇6
本课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第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为蓝本开设的高中美术鉴赏研究课例。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这些艺术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但随着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加快,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使得民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势微,特别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正迅速消逝。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因此我们应该醒悟:民间艺术已经成为濒危的文化需要保护。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本课选取了我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典型的中国民间美术6个种类: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让学生分组选题收集素材合作调查交流展示价值延伸的研究学习。由于我校高一70%的学生住在广州市郊,活动中我倡导让学生接触、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进行调查。加强他们热爱以及继承我国民间美术本土文化的信心、成为学生体验生活,学习艺术的丰富资源。通过师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而提供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增加课程信息量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体验自主研究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欣赏美、了解美、发现美、评价美的鉴赏过程中感受相互合作、体验发现的愉悦。本节课将从调查汇报、交流评价、实践临摹三个教学环节来感受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的语言、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鉴赏要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中是对一个人的将来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的重要阶段。正是青少年学习运用假设演绎推理法的时期,他们通过简单的象征性概念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针对各种各样的文化内容开动脑筋进行思考。高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十分关注流行,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只留于表面。审美能力的培养,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美术教育作为影响需要结构的因素之一,就应遵循高中生的心理需要的特点,引导他们追求高品质的艺术审美和美好的生活,追求卓越的文化修养,在丰富多彩的艺术精神的美感中提炼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特点,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②了解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的关系与图案图腾崇拜的象征意义不仅让学生了解本民族艺术的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③了解中国第一次文化遗产日活动讯息。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走近民间美术、走近生活,达到拓宽美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②通过多种实践,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欣赏能力。③关注社会热点,懂得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的民族艺术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
五、教学难点
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六、教学准备
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民间美术作品实物。
1、将课题分成六个小部分,学生分成六组,由美术课代表、语文课代表、电教课代表负责组合人员。
2、各组负责搜集整理相关部分的材料(图片、实物、网络资料、制作课件)。
3、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充实,不足的教师给予补充。
4、课前把教师、学生准备的材料布置在教室版面上,营造出直观的中国民俗文化氛围。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1分钟)。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民间美术的概念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应该是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
师:经过搜集素材给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生: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等。
(三)展示调查报告。师:通过每个小组课外的调查学习,我们对中国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老师把时间交给同学们,6个调查小组的同学们分别汇报你们有何收获吧?(各组先找两位代表:一位学生作讲解员畅谈、一位播放背景)。 转贴于
生:分别播放6个小组制作的课件,展示课件中大量的图片资料,小组介绍后补充学生所讲内容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附高一(7)班民间美术调查小组人员:
第一组:年画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梁世恒)、解说员(莫甄文)
第二组:民间玩具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陈小龙)、解说员(何颖)
第三组:民间剪纸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刘启锐)、解说员(吴思韵)
第四组:民间风筝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曹淑君)、解说员(何颖)
第五组:民间刺绣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张坳敏)、解说员(黄泳军)
第六组:民间编织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马家辉)、解说员(黄建莹)
1、年画组。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
2、民间玩具组。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主要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及钱包、香包等布什物。民间刺绣厂一间制作底样,造型质朴、大方,色彩上采用原色对比,平面色块的运用使色彩过渡跳跃感,先得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
3、剪纸组。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门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鬓角做装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4、风筝组〈5〉刺绣组〈6〉编织组(详略)。
八、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解说背景,最佳自创作品以奖励
1、学生进行分组调查,分析其各自特有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长知识和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4、通过调查与介绍民间美术,使学生既合作与研究性地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又学会与同学们交流信息、交流思想、提高学习的效率。
5、小结让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6、展示教师课件。
九、鉴赏拓展
师:视频播新闻片段:为唤起全社会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与行动,从2006年开始,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据了解,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里,各地已积极举行了相关的公益活动,如开展文化遗产地和博物馆“爱我遗产、优化环境”系列活动,举办文化遗产展和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专家咨询及文物收藏鉴赏活动等。
思考议一议:如何开展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创新活动?
生: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师:我国民间剪纸中的图形集中了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同学们从尝试制作剪纸中感受一下民间美术的寓意性语言、阴阳表现形式的体会。
生:略。
本课结束,师生再见。
十、课后反思
篇7
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早在建国之初,党和国家就高度重视包括民间艺术在内的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上世纪50年代,由政府倡导并发起和组织了一系列大型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其中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当属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
当年5月号的《新华月报》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会演的盛况:“各地区、各民族的优秀的民间艺人共三百余人,表演了一百多个民间音乐,舞蹈节目。 这些热情洋溢、活力充沛的节目,充分显示了祖国民间艺术的丰富与优秀,表现了民间艺术所特有的健康、朴素的风格,也表现了民间艺人技术的精巧与熟练。”此次会演产生了不少经典节目,并在国内和国际舞台上获得很高的声誉。
例如“山西省忻县专区演出八音会《大得胜》。八音会是山西北部的一种乐器合奏组织,常在年节或婚、丧时演奏。《大得胜》是描述古代战争凯旋情况的乐曲(民间流传的《大得胜》选用曲牌数量和连接顺序常因地而异。后经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和中国人民前卫歌舞团改编,乐曲更臻完美,流传更广,并列于世界音乐之林。曾荣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民间音乐比赛金质奖――编者注)。”
再如“河北省唐山专区演出地秧歌《跑驴》。地秧歌是河北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节目《跑驴》是一个生活风趣极浓的小型舞剧(跑驴是用竹坯扎成驴的头颈和臀尾,系在表演者的腰部,下边用彩绸围起,外观如人骑驴背――编者注),描写丈夫送妻回娘家,妻抱婴儿骑在驴上,由丈夫赶着,一路相亲相爱,后来驴子陷到泥塘里,幸得一个农民帮忙,才把驴拉出泥塘。”
篇8
一、民间艺术精神的特质
民间艺术以其自由奔放的造物特质、淳朴率真的审美特质、求美向善的文化特质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一脉相承,具有很高的研究与传承价值。
(一)自由奔放的造物特质
民间艺术是千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愿之真实反映的艺术再现,它们不拘泥于严苛的造型方法和烦琐的材料工艺,取材自由、造型奔放,以其生动活泼、幽默有趣的理想化形象将民间大众的情感与愿望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如用形态夸张设色别致的皮影;又如憨态可掬稚趣横生的泥塑;再如热烈喜庆形象鲜明的年画……丰富的想象力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大胆的自由联想,奔放的造物思维与蓬勃的创作激情,为艺术思维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启示。
(二)淳朴率真的审美特质
自然与生活是民间艺术的创作之源,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对生活的努力与盼望都使得民间艺术的表现题材与内容虽平凡却无比鲜活。自然万象、生活百态,都在民间艺人的巧手演绎下成为极具个性的根雕、石塑、糖画、草编、剪纸、灯笼、木偶等艺术形态,创作手法质朴无华,不晦涩、不扭捏、不造作,具有强烈的原创精神,呈现出的是艺术最本原的淳朴率真之审美趣味,也是艺术思维创新发展中应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
(三)求美向善的文化特质
民间艺术是老百姓赞美生命、追求美好与祈求祥瑞的审美活动,其彰显出的真善美之艺术力量与人文情怀震撼人心。在民间艺术的各种形态中,充满着对幸福圆满的盼望、对生命繁衍的渴求、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如镇邪驱魔的门神、守护财富的财神、宜子之祥的泥娃娃等。人们借用这些理想化的物化形态真切地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善意与热忱,让自身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很大的满足,也让社会因为这种求美向善的传播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这也应该是艺术思维创新发展的重要宗旨。
二、高校设计教育中主体艺术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高校设计教育中主体艺术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产生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理论与模式的影响,在主体艺术思维的训练上西式痕迹也较为突出。设计符号、形式语言和文化趣味过度西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主体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忽视、漠视、盲视等不容回避的问题,使得主体在艺术思维上缺乏民族个性与文化自信,严重阻碍了主体艺术思维的创新发展。
(二)主体艺术思维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分析
1.艺术思维的程序化,缺乏自主想象的积极主动程序化是现在艺术创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僵势。一方面,科技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快捷的创作条件,但同时也让主体过于依赖高科技的软硬件技术与表现手段,在艺术思维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数字程序化,缺少了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高考前的应试教育模式,也让主体在日复一日的机械临摹、反复默写中养成了单一的程序化惯性,缺少了自主想象的主动性。2.艺术思维的教条化,缺乏创新想象的开阔眼界教条化是制约主体艺术思维创新发展的另一瓶颈。长期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让部分学习主体习惯于机械移植、简单照搬西式设计语言与表现元素,教条化的结果就是作品的浮躁与肤浅,精神与文化内涵的缺失让创作的眼界狭隘。3.艺术思维的冷漠化,缺乏激情想象的自由本真冷漠化现象是主体艺术思维中愈来愈凸显的问题。由于时间、空间、安全以及经费等局限,主体的创作来源和审美体验多来自教材以及网络,缺少对生活深入与细致的观察与体验。创作来源多是别人的生活经历和审美体验,艺术想象的激情自然难以点燃;没有走心的创作思维必然是自由本真的缺失。于是,冷漠就成为必然。4.艺术思维的定式化,缺乏丰富想象的原创精神现代设计如今面对的受众层次不一、要求也千变万化,因此,创意才是生存之道。而多年来存在的专业种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训练模式等方面的传统定式、从众定式、经验定式等弊端,极易让主体在一个相对禁锢的管理空间里丧失艺术丰富想象的思维动力,当抄袭成为通病,何谈个性化的原创精神。5.思维的功利化,缺乏多元想象的文化情怀著名学者柳冠中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设计师目前创新能力不足,与教育有关。重技能轻人文,一直是高等院校设计教育中很典型的现象,这其实是对设计教育完整性的一种误读。过于技能本位的教学体系,倚重技能的传授模式,严重压缩了主体对文化的系统、深度认知空间,尤其是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与接纳。简单的解读极易导致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在艺术思维中也会停留在显性符号元素的生搬硬套。没有了文化情怀,自然缺乏关怀与包容的胸怀,如何文化创新?
三、民间艺术精神的有效传承与主体艺术思维创新发展的思考
德国学者伯伦哈姆曾提出:继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融于古物之中,而是在于继承保全作为传统精神的创作者理念。如何在高校设计教育中有效传承与渗透民间艺术中自由奔放的造物、淳朴率真的审美、求美向善的文化等精神特质,对于引导主体艺术创作思维向更生动、更个性、更多元和更持续性发展是行之有效且值得重视的。
(一)转变观念,让设计教育回归生活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句名言: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也一直倡导“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毋庸置疑,现实生活为艺术思维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民间艺术之所以在题材上多姿多彩、造型上生动形象、取材上巧借天工,全在于创作者们长年与生活中各种物象的密切接触、深入观察与感知积累,因此作品中渗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细腻鲜明的地域特色,传递出来创作者内心深处的激情,其中自由奔放的造物精神中彰显出的是令人振奋的生命力量。可见,丰富的生活感知经历是一切艺术创作思维主动、激情开展的深厚基础,是一切艺术形态产生的渊源。德波若(英)认为:思维教学不是教逻辑而是教感知。感知经验的积淀能拓宽学习主体的眼界,为艺术思维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让设计教育回归生活,让学习主体深入生活,学会在生活中细致观察形形的山水虫鱼、花草树木、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人间万象,是开阔眼界的必经之路,是开放思维的前提条件,是决定主体艺术思维发展广度的重要基石。
(二)整合资源,让设计教育走进社会
马克思在表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深刻地指出:“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于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艺术对象创作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也就是说,艺术设计的任务不仅要能够满足受众的物质功能需要,同时更要提炼和升华出能够让受众得到情感与审美享受的审美价值。这种艺术思维高度的产生必须来自于对社会、对社会中各种因素相互关系的深入体验与创新思考。陶行知老先生认为:社会即学校。他主张学生应该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确,从社会中我们可以获取到更多教育的素材、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以及教育的环境与场所。在当今社会,新观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没有快速地捕捉、了解与思考这些信息和不断刷新自己的认知,学习主体的艺术思维就会停留在相对闭塞的阶段,艺术创新能力发展就容易滞后。因此,整合资源,让设计教育走进社会,让学习主体从闭门造车转向关注社会。只有及时地将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资源整合成有效的教育内容、活化成教育方法与手段,才能进一步地帮助受教育者得到更为深入的心理体验与思维激励,在更深刻地了解到社会所需、民众所想的基础上开放思维,唤醒变革与超越的热情与向往,从而提升艺术思维发展的高度。
(三)传承文化,让设计教育深入人心
归根结底,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它应该是一种普世的艺术,它需要社会大众的理解与接纳才能更好地彰显其价值。然而,不同的种族身处不同的地域环境所积淀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是有差异的,因此艺术设计必须富含与其文化传统相吻合、与审美习惯相适应的元素,才能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同。因此,民间艺术精神就是一种彰显美、宣扬真、传播善的无形力量,其中蕴藏着历史悠久、深沉厚重的崇真尚善之文化传统,是最根源的文化因子与最恒久的民族血脉。传承民间艺术精神,沿着文化基因的轨迹找寻艺术设计创新前行的方向,有助于唤起学习主体自身的文化觉醒,有利于张扬属于自己民族的生活美学,有益于重拾本民族的文化自信。结语综上所述,设计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实践活动,它传递出来的不应该仅仅只有符号与技艺,而蕴含文化与情怀才更有力量。因此,设计教育本身不仅包含有艺术表现媒介、方法和手段等的各项形式美感训练,同时更需要有对美学与文化的完整性、系统性的认知和持续性的滋养。实践证明,一个民族精神活力的强弱与其文化个性的丰富与创造力的高低成正比。高校设计教育是为未来培养创新设计人才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手段地引领学习主体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认知与体验民间艺术文化、尊重与传承民间艺术精神、创新与发展艺术思维,于融合与共生中将民间艺术精神的精髓随着艺术思维方式的改变与发展日益沁染到主体的身心之中,让他们感受、认同祖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丰富与优秀并为之骄傲,并在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滋养下,借助现代科技的推动力,通过设计教育的填缺,使学习主体的艺术思维方式在创新培育的过程中向着一个更为健全、更为持久的方向发展。
作者:陈靖 单位:桂林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俄]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明兰.民间美术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价值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3.林贵雄.民族民间艺术融入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艺术教育,2009
4.余莉.民间美术的创作思维方式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大众文艺,2000
5.张欣.中国民间美术与高校艺术教育创新.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篇9
关键词:艺术教育;民间美术;教育资源
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传承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少数民族艺术中群众性最广泛、与社会生活关系最密切、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地域最广阔、民族地域特征最鲜明的文化形态。它源远流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具有极其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散发出无尽的原生、原创的本土精神,其浓郁的乡土味和地域特色最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回归,成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属于全人类共同的文化成果。民间美术表达了民众的心理意愿和生活理想,在内容上保持着民俗化和世俗化的特点,其风格清新、质朴,并在以民俗活动为特色的造物活动中传承,其内容和形式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规范,它们所孕育的独特的象征性,无论是含义上的或是色彩上的都使得它们具有迷人的魅力,是中国古老文化的写照,反映了中国人独特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馆,他的继承和发展,不仅是民间艺术本身的继承发展,而且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它那无限的审美内涵,同样提供给时代艺术取之不尽的灵感。
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本质上是原始艺术,各种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民间美术都以其质朴、率真、自由的创造性,显示出一种生命力的共性。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辉煌的文明史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的历史,这样的交流和碰撞曾激发出无数的灵感火花,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遗产。
新疆的13个少数民族以他们富有活力的创造精神延续着活的民族艺术史,为我们学习和研究提供着丰厚的土壤。认识新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哲学、艺术和造型的完整体系,认识其民间艺术特有的心理素质、感情气质和思维模式,认识民族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源性,新疆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特征和它在历史发展中的相互交融,以及认识各个少数民族不同地域的生产生活、民间风俗和民间文化艺术的关系,从新疆的民间美术精神观念上和文化资源中吸取养分,并溶解在美术教育之中,才能呈现新疆本土美术教育的新的精神魅力。同时从色彩、结构、线条及其它造型要素中吸取新疆民间美术的方法,找到一种精神,在这种精神中提炼一种新疆本土文化独有的东西并与艺术教育相融合,是美术教育中表现民族文明的源泉。重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己成为当代世界美术教育发展趋势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已成为我国新时期高等美术教育中的一个热点。
目前,国内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研究,主要在于对现有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和对少数民族民间原生态美术的前期研究。一些知名专业美术院校,先后开设了民间美术系或民间美术专业,中国美术学院更鲜明地把弘扬民族艺术传统列为办学主旨。怎样使民族地区的高等美术教育融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为一体,形成美术教育探究实践的多元结合,是少数民族地区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思考少数民族民间美术自身的发展与传承及其在当代美术教育中的转化与应用,将成为该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
一、高等艺术教育中开设少数民族民间美术课程的必要性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民族民间美术具有宽广的研究领域,它涵盖了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民族服装、图案纹样、生活器皿、民间工艺等丰富的内容。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既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象征,也是世人眼里新疆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思想价值观念的更新和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对这些传统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少数民族人民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生产方式也都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也导致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变化。许多民间美术的种类在生活中已不复存在,如维吾尔族的土陶和土印花布已退出生活中的实用功能而转变为工艺品和旅游产品,工业化生产和人们审美观的变化导致服装、家居装饰等产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已绝少使用民间生产的生活用品,使民间美术失去了生存的市场,随之而来的还有民间艺人的断代和手艺的失传等问题。因此对这份民族民间美术遗产的研究、保护与利用,是美术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现有的高等院校美术教育发展中,长期以来精英文化占居主导地位,民族民间美术难登大雅之堂,少数民族的民间美术资源在课程中逐渐走向边缘化,对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被忽略,本土民间美术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被充分认识和研究;由于过分关注美术教育的通识性,没有照顾到地方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致使高等院校美术教育远离学生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难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育状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尤其是民族民间美术教育方面,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较长时期以来,我区等几所设有美术教育专业的高校,均未开设少数民族民间美术课,学生普遍缺乏民族民间美术方面的知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开展,对帮助民族学生了解民族文化,提高其精神境界和艺术素质及审美能力,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和适应的能力,跨文化交际一般指在两种文化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在美术教育中,学习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知识,不仅仅是针对本民族学生的教育,同时也能够使所有民族的学生有机会了解其他民族的艺术和文化,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认识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不同的文化表达方式,树立知识多样性的观念,使学生懂得平等对待不同文化,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其人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完善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加强对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介绍、欢赏,分析各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共性、差异性与审美特征,不仅具有一般的审美教育意义,而且是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促进两个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少数民族地区,强化民族民间美术教育,提高民族审美意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上相互影响、相互保进的优良传统,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本土民间美术教育资源开发的思路和方法
在当今多元文化理念的引导下,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教育资源日益受到重视,并在积极探索如何将本土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纳入课堂教学中。如民俗文化、传说和典故在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中
广泛存在,是美术教学中导入民间美术课程的绝好素材,它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容易进入和理解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又能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值得美术教师充分开发,同时,研究新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学者和专家主要生活在新疆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使其能够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是开发新疆民族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的极大优势。因此,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发生地的考察,按照专题研究或分类等方法,进行采访、收集、分类整理,结合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进行分析,探讨新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发生原理与发展规律,寻找新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特点,并进而探究新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纳入高等艺术教育的可能性和趋势。
1.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对新疆各少数民族民间美术进行全面地梳理,分析当代艺术教育与民间美术视觉语言的相通之处,总结新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色。
2.按新疆主体少数民族和特点突出的民族进行分类实地考察,首先是世居民族维吾尔民间美术较为集中的南疆地区,其次是草原文化影响着民间美术的蒙古族,最后是较为闭塞,受现代影响较少的塔吉克民族。采用实地调查、图片拍摄与艺术理论结合的研究方法,来真实反映新疆民间美术的全貌,以及从理论上分析新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对今后艺术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3.从新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入手,对艺术手法、使用材料、制作手段,美术与原始文化、宗教之间的关系,美术与民间工艺品、服饰、图腾符号、地方陶器等方面展开研究,可采用整体式规划,分项完成的方法。
4.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是人类以特殊语言和方式创造出的艺术形态。同时电是一门新兴的多边学科,涉及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民俗学、绘画、雕塑、建筑与工艺等学科,把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研究与高等艺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5.新疆是个多民族的省区,各民族都有其灿烂的文化艺术,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的服饰、民居及农民画、伊斯兰建筑艺术:吐鲁番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和库车的克孜尔石窟等著名的壁画,阿勒泰地区及天山北麓的岩画艺术等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与营养。我们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积极深入民族地区,体验生活,收集整理和积累民间美术资料,建立发展美术教育资料库和资料柜,并运用录像、摄影等现代化工具收集与保存原始资料,直接为发展民族美术教育服务。
三、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应用民族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的现实意义
民族民间美术来源于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极易产生共鸣和亲切感,同时被人们喜闻乐见,这充分证明了新疆少数民族同胞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素养。然而优秀文化的继承并不是靠遗传而来,它需要世世代代的勤奋努力,并在继承中不断积累和创新发展。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的纪录,很有可能民族文化就会脱节,并严重影响到民族文化的传承。新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缘因素,其民族民间美术受中亚、南亚艺术的影响,在国内具有相对的独特性。其中与新疆毗邻的中亚不但现在属于多民族聚居区域,而且在历史上也经历了众多民族的迁移与融合,因此积累、沉淀、保存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美术遗产,在研究与保护传统民族艺术和继承与发扬优秀民族艺术方面,尤其是在不同民族以及跨境民族美术的比较研究上,我们还有许多的工作可做。随着新疆十二木卡姆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成功,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对民族本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研究。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少数民族民间美术课教育资源的研究将更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疆民间美术是各少数民族同胞在生产劳动中自然而然创造的一种文化,既包括了物质文化也包括了精神文化,并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关系着人们的日常起居、风俗习惯、人生礼仪,在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有着错综复杂的作用。它不仅起到美化生活、充实生活的作用,而且在丰富生活的过程中体现出“以人为本”,并以它与生俱来的富有哲理的智慧和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鼓舞着人们的进取和开拓精神。研究新疆民间美术不仅有助于在新的土壤中恢复它的生命力,创造有中国民族性的现代物质文明,也有助于深入理解它的精神内涵,培植健康纯真的精神。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中,把民间美术作为具体内容,深入研究它的特点,使其在浓厚的民族艺术特色基础上健康地发展,不仅使传统的文明之花得以复生,也会使社会主义文明更加充实和提高,使民间美术更好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2.新疆少数民族同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有着本民族的美学观,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早已形成尊重传统审美观的自觉性,也懂得美育工作越有渗透力,就会越有接受力,越能达到目的。普及美育是当务之急,同时又是一项十分艰巨而任重道远的事情。艺术教育界应当通过各种渠道,通过民间美术的研究把美的渗透和美的接受统一起来,并使之在最大范围内产生实效,使更多的人理解并肯定最能代表民族美的伟大成就,爱护和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懂得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审美观必须得到发扬。只有使群众认识到自己的艺术才能,肯定他们世代相传的那些代表着民族文化的优秀的民间美术成果,才会形成本体民族文化的自觉性,才会使美育得到真正普及。
3.新疆民间美术的审美特性所表现出的是以善为本的一种精神性的物化。其审美意蕴不是纯粹的艺术审美创造,而是假借艺术创造来表达人对生活真诚的渴望。它基于草根文明的历史背景以及所创造的精神内涵,较为突出地体现了一种艺术发生时期的造物观念与生活原型的意义,体现了对人类生命的价值的追求,是一种对人类情感的升华的集中体现。他们所创造的民间美术中,有的古朴粗犷,有的精美典雅,有的是对本民族图腾的怀念和崇拜,有的则是对未来的美好祈福,都是用以善为本来揭示或寄托对美的追求。因此学生在学习民间美术过程中除了获得技法外,还会有一种暖意的人文关怀和对本土文化的一种深刻认识,同时这种认识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肯定。所以说探索利用本土资源可以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和新的空间。
4.民间美术教育这一学科的研究与设立,日益受到教育界、学术界的重视。许多发达国家曾为经济、文化发达后对民间艺术的冷漠、忽视而痛悔,随之采取许多措施加以抢救、扶植、发展,使民间文化与现代文明共荣共存。建立新疆民族民间美术的教学体系,将其纳入到艺术教育中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是一个重要的举措。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并积极开展民族民间美术教育教学研究,并于2001年成立了新疆师范大学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所,还承担了多项像左力光的《中国新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艺术》、王征的《新疆古代佛教石窟美术风格技法研究》、吴世宁的《新疆民族美术教育五十年》、莫合德尔・亚森的《新疆当代画家资料库》、李群《新疆生土民居建筑形态研究》、张俊慧《艾德莱斯与中亚文化艺术交
融研究》、李勇的《建国60年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乌云的《新疆佛教石窟中的古代民族服饰研究》等8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为促进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开发本土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教育资源发挥了巨大作用。
综上所述,新疆民间美术是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之余,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创作的,是一种自由而质朴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各族人民心灵深处的情感需要。随着民族艺术的全面继承和蓬勃发展,以及对民族民间美术研究的重视,我们要在美术教育的体制、教学结构上和培养人才的规格上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以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求,同时从民族民间美术的研究中总结出少数民族同胞喜闻乐见和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内涵,贯彻到教学和艺术创作中去,为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对策。并通过新疆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的运用来充分认识新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哲学、艺术和造型的完整体系,认识其民间艺术特有的心理素质、感情气质和思维模式,认识民族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源性,新疆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特征和它在历史发展中的相互交融,以及认识各个少数民族不同地域的生产生活、民间风俗和民间文化艺术的关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科学完整的并具有发展前景的新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体系,为繁荣新疆的文化艺术事业、丰富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M].福建美术出版社,1995
[2]露丝・本尼迪克特(美),文化模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3]哈经雄.腾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茨克(德),跨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罗伯特・欧文(英),伊斯兰世界的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耿世民.新疆历史与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7]宋生贵.当代民族艺术之路:传承与超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伊敏江・阿不都热依木,维吾尔族手工艺文化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湘西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发展与创新
湘西民间艺术,是生活在湘西这块神秘地域的湘西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集体创造的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展示湘西历史文化的内涵和渊源,湘西民间艺术蕴含着湘西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湘西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载体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具有符号和象征的作用;同时与各民族的文化感情、群体认同具有密切的联系,是湘西各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传承价值。
独特的社会环境,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独特古朴的民风民俗,孕育了独特的湘西民间艺术。湘西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蕴藏深厚覆盖面广,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富于幻想和热情,保留着厚重的巫风文化印记。它为中国民族艺术传统提供了新的艺术元素,反映了湘西人民的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和民族心理素质,表现了勤劳勇敢的湘西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和憧憬。在历史的长河中,湘西土家苗汉各个民族的艺术元素互动互渗,交融整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湘西民间艺术,直接展示了湘西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特质,是湘西人精神风貌和聪明才智的具体观照。
一、湘西民间艺术的现状
时代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古老多姿的湘西民间艺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充满了挑战和忧虑。财政贫困导致保护机制的脆弱,传统手工艺生存环境形势严峻;一些优秀的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等文化遗产在逐渐消亡。许许多多我们曾经朝夕相处、司空见惯的东西,悄然随风而逝。例如在五代时,土家织锦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以工艺织法独特及图案纹样的原生性而闻名全国,但是其采用原始织机手工而成,不能与现代机器生产竞争,随着大师们的相继作古,已渐失原有品位和魅力。
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且又特殊的工程,需要各个地区根据各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大胆探索,敢于创新,走出一条有特色且符合本地区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子。通过考察湘西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现状,可以看出湘西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1、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宣传,但是对全民而言,其保护理念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除了在城市里做宣传、电视里做讲座、大街上挂横幅、贴标语,还必须深入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去,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近距离的为民众做宣传,调动广大民众切实参与到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来。
2、现代文明的冲击。在社会现代化的今天,物质文明所产生的力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对人类的生活观念以及认知态度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更加突出。湘西地处湘鄂渝黔边区,生产落后,经济欠发达,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以经济为本位的思想很快占据主导思想,古老的民间艺术文化遗产难以在现代市场行为中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因此,这些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渐渐地被冷落或遗忘。同时,随着湘西地区社会发展、民族融合以及经济建设和旅游开发等各种因素,使得很多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现象遭到冲击。由于失去了原有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社会环境,很多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慢慢地趋于频危、走向消亡。
3、艺术文化传承后继乏人。民间艺术文化是民族个性、民族精神、审美习惯等“活”的显现,其最大特点就是不脱离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它总是依托于人本身,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耳相传作为文化链得以延续,因此,对“人”的保护尤为重要。湘西民间艺人或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而现今年轻人为个人前途或生计在外奔波,很少有人安心留在家里学技艺。因此,如何吸引和留住年轻人来学习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4、大量民间艺术的珍贵实物和资料惨遭损毁。因为缺乏民间和民俗文化保护机构,缺乏对民俗和民间文化市场的管理,大量民间艺术的珍贵实物和历史资料流失到域外甚至境外。一些散落在民间的珍贵遗产,由于保护不力或保护方法不当造成破坏、濒危甚至灭绝。一些独特的民间习俗和民俗事象,因受到当地风俗的同化和影响,也在慢慢淡化中走向逐步湮灭。
二、湘西民间艺术的发展对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特别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这些措施实质上就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一种文化样式的保护并不仅仅是对这种文化的被动维护,它需要保护者在观念与行动上真正做到对这种文化的认同与接受。如何保护和传承湘西土家族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发展与创新这些古老的传统文化,无疑是当代人必须担负起的重任。
1、提高遗产保护与传承意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代人的责任和义务,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就是保持整个中华文明的完整性、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有了这样的意识和价值观念,我们还当以理性的态度,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作为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方针。湘西各级政府作为实施保护工作的主体,除了要加大对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财政投入、建立相关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等工作外,还必须积极开展对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传播、教学和宣传展示等,以提高社会公众对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2、将民间艺术文化纳入教育体系。教育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手段。教育本身是一个传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国民可以感受到民间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伟大,并以此为荣,从而在内心树立起对民间艺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理念。首先在湘西的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开设相关的民间艺术专业,建立民族民间艺术工作室,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民艺宣传、表演活动,加强全民的参与、保护意识。另外在湘西的高等院校开设民间艺术研究专业,从学术理论的高度去对湘西的民间艺术进行保护与传承,大量出版发行介绍民间艺术的书籍,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使民众从横向和纵向全面地了解湘西的民间艺术资源。通过学校教育使国民从小接受民间艺术文化的熏陶,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使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作为“活“的文化形态,在青少年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3、加强民间艺术传承人队伍建设。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绝技、绝艺、绝活,要采取重点扶持政策,鼓励带徒授艺,使民间绝技后继有人,同时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尽快用录像、录音、文字、照片等方式,把民间艺术的资料留存下来;对长期从事优秀民间艺术制作、表演,形成风格、自成流派、有成就者,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要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培养下一代传承人;要创造条件,促使民族民间艺术进学校、进课堂,在中小学倡导成立兴趣班,建立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研究的骨干队伍,促进各种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4、利用现代化多媒体形式抢救濒危项目。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艺术,我们不仅仅要尽可能完整地收集其相关的文献资料记载,而且必须实地挖掘调查,将大量的文本资料和图像资料予以系统的整理、归档。特别对于那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收藏其实物是往往不够的,必须运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手段,采访民间老艺人,用声像的形式予以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保存下来,并建立档案库。
5、正确处理好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不同地域的民间艺术依赖于不同的生存环境,离开了这个生存环境它就要变种,因此我们在保护民间艺术时,必须开展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建设;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保护与建设的关系,挖掘一批文化艺术资源,参与到旅游和经济活动中去,走边保护边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创新农村文化活动载体,经常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及参与面广、影响深刻的节庆活动。
6、推动民间艺术的创新发展。民间艺术在当代要生存,不能仅靠保护,必须推动其创新发展。一方面我们继承民间艺术的形式和技艺,将其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加以保护;另一方面可以对民间艺术的材料、形式、制作工艺进行探索,使其适应时展的需要不断开发出新的形式,从而将保护与传承发展相结合。
保护与传承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是湘西各族人民赖以确立独特身份的综合工程,只有真正继承并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保持住中国自己的特色,才能够立足于现代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林。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湘西民间艺术必定会在新时代绽放异彩,其前景也必定灿烂辉煌。随着时代快速向前发展,它的深远意义和重要价值将会越显突出,我们应与时俱进,举全湘西之力把这项宏伟的、具有使命意义的工作推向深入。(责任编辑文键)
参考文献:
[1]舒鑫.湘西地区民族传统手工艺数字化保护研究.美术教育研究,1994-2012
[2]王文广.论湘西民间美术个性的保持.装饰,2006(8)
[3]谭建斌.论湘西地区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艺海,2010(10)
- 上一篇:建筑工程监理管理办法
- 下一篇:传统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