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篇1

 1.用生动、形象的内容激发学生劳动的兴趣

 如何更广泛深入劳动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劳动教育的兴趣呢?那就得关注学生所熟悉的、喜欢的话题。所以教师在选择劳动教育话题时,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这样他们的创造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 如教学《快乐的春节》这一课时,一开始我就播放学生周围亲戚、朋友春节里热闹的场面,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有的说过年前打扫卫生的场面;有的说包饺子的场面,有的布置房间的场面;还有的编了顺口溜:过新年,包饺子,吃团子,过年了,团圆了,唱歌跳舞真热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和思维,对学生有效地进行了劳动教育训练。

 2.在课堂教学中使劳动教育得以巩固

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每一堂课都应为学劳动技能的发展提供用武之地。如对于劳动的课文,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特点,查找有关资料,自编解说词,借助挂图或课件向其它同学介绍课文中的劳动技能,并回答其它同学对劳动知识有关内容的询问……在有趣的“介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教育能力。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教育能力,更迸发出了创新实践的火花。

 3.用课前三分钟使劳动教育得到延续

 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地劳动教育训练。由于时间的限制,所选择的题材应该是短小精悍的。而不同年段的孩子,认知发展水平不同,所关注的事物不同,兴趣的关注点自然也不同,所以使得题材的选择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尤为重要。由于学生个性的不同、认识、需要的不同,因此题材的选择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确定。如:植树节要到了,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的谈话自然会提到植树。抓住这一话题,让学生说说如何植树,让学生说说植树的方法。学生通过漫谈,交流资料,了解了一些植树知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劳动观念得到训练。

 4.在日常生活中使劳动教育得到深化

篇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健康领域中所提出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幼儿的劳动教育在幼儿初步知识教育阶段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培养幼儿劳动品质的益处

1.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增强其自信心

通过劳动活动,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条理性、独立性、坚持性,培养幼儿做事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精神,而且还能使幼儿意识到自己“很能干”“是个有用的人”。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促进其智力发育

动手是幼儿发展思维的体操,成语心灵手巧对孩子来说,却是手巧心灵。体力劳动,是通过手脚的活动来实现的,而孩子劳动和成人劳动在意义和内涵上有所不同。对孩子的要求只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通过这些基本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脑细胞得到更多的刺激,加快脑细胞发育成长,更有利于开发脑细胞的作用。

3.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加深其对自己的认识

幼儿的自我教育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而劳动又使幼儿自我认识的过程变得相当愉快。在营养良好的情况下,劳动能促进大肌肉、小肌肉的发育,并且使幼儿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身体各部分的组成及功能,给他们带来无限的欢乐。

二 培养幼儿劳动品质的合理做法

1.合理劳动内容,从幼儿各阶段实施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中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因此我们在为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内容时应考虑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劳动形式。例如:3~4岁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如自己吃饭、洗手洗脸、脱穿衣服鞋袜等。5~6岁的孩子可以开始参加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抹桌椅、收拾玩具和碗筷、洗手帕、扫地、整理床铺、剥豆等。因此在开展劳动时,应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注重个别差异,根据各阶段有效实施。

2.营造劳动氛围,培养幼儿的兴趣

劳动活动的开展,首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劳动氛围,使孩子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使他们真正的喜欢劳动。家长是孩子最早、接触最久的老师,是对孩子影响最大最深的人。家长的潜移默化会对孩子产生永久的印象,劳动教育呼唤积极的“父母意识”,让父母引领孩子一起走进爱劳动的世界,使孩子从小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提高劳动意识,养成主动劳动的态度,形成爱劳动的优良习惯。古语有云:“言传不如身教”,所以,要想让孩子爱上劳动,关键是家长对劳动的态度。如果只顾着忙工作,不做家务,那您的孩子怎么会对劳动产生兴趣,又如何去效仿呢?做家务时家长可多让孩子参与到其中,让孩子产生兴趣。还可考虑家务劳动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晚上或者是周末,那时候是父母亲比较空闲的时间。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劳动,做孩子的劳动榜样。经常这样做的话,孩子的劳动意识就会越来越强,劳动技能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3.培养劳动习惯,树立自我服务意识

篇3

所谓学前儿童家庭劳动教育就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为了使子女及其他年幼者能够自强自立,从而实施的一种劳动教育。”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儿童在社会上的作用及作为公民的价值,完全决定于儿童参加社会劳动的能力,决定于他对这种劳动所作的准备。同时,儿童的幸福、儿童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据此来决定。只有当劳动成为表现人格和才能的主要形式的时候,才可能有创造性的劳动。任何工作只要具有某种意义,就不会把它看作不愉快的工作。” 因此,马卡连柯指出,在教育儿童的工作中,父母应牢记以下几点,家庭的劳动锻炼对于儿童的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增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培养儿童的意志力,有助于幼儿养成自尊、自立、自强的性格。第二,家庭劳动教育在人的品德形成、开发智力、增强体魄、促进审美能力发展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第三,享受创造劳动成果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幼儿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为以后独立生活奠定良好基础并一生受用。 

因此,劳动教育应该从小抓起,让幼儿学习初步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对幼儿进行劳动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 

二、学前儿童家庭劳动的现状 

(一)家长对幼儿参与家庭劳动的态度有偏颇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在中国百姓的家庭教育观念中根深蒂固,家庭劳动教育更是被许多家长所忽略,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在家务上总是亲自上阵。这样做,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和好逸恶劳的习惯,也使孩子错过了培养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的最佳时期,严重制约孩子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教育方式不正确造成幼儿难掌握劳动技巧 

部分家长虽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劳动,但因方法不当也收效不佳。有的家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隔三岔五安排孩子劳动,没有形成一定规律,不利于习惯的培养。还有的家长简单地把幼儿当劳动力使唤,或把劳动当作惩罚的手段,或以金钱和物质对幼儿的劳动进行奖惩,当孩子劳动中有失误便加以训斥和责备……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都会使幼儿难以掌握正确的劳动技巧,也难以在劳动中获得愉快。 

(三)幼儿对参加家庭劳动不重视 

现实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实, 那就是娇生惯养以及缺乏锻炼, 使许多孩子身体虚弱,四肢无力,缺少吃苦耐劳精神。孩子往往是在摸爬滚打中得以茁壮成长的,劳动是保持良好身体素质的重要因素。然而,现在的孩子却极少主动创造条件锻炼自己,偶尔参加一次轻微劳动就叫苦连天,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父母代劳。 

三、学前儿童家庭劳动的策略 

参加家务劳动不仅是学前儿童为父母分忧的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幼儿今后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做父母应须知:不是家务劳动需要幼儿,而是幼儿个性的发展需要家务劳动。因此,家长要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孩子从小就自然而然地参与并热爱劳动。下面就是学前儿童参加家庭劳动的具体策略。 

(一)转变观念 

告诉家长,家庭劳动教育的意义不在劳动的效益上,而在于劳动对儿童个性全面发展上。通过劳动,使儿童理解劳动的社会意义,初步掌握最简单的劳动技巧,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要让幼儿从小就明白:扫地、洗菜等家务劳动是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帮父母干活。这样学前儿童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做家务,而不会讨价还价。 

(二)榜样激励 

幼儿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在身边树立让幼儿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从内心敬佩的劳动榜样,从而学习榜样。教师与家长也要时刻以身作则,平时不要因为做家务而发牢骚,也应成为热爱劳动的榜样。并在劳动中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幼儿参与进来。可以吩咐孩子做一些十分简单的事情,如把报纸、拖鞋等拿给父母,培养其做家务活的良好习惯并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三)行为训练 

家长们在安排一系列具体的劳动教育活动时,应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具体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合理要求。如果幼儿知道他的付出对整个家庭有益,他会更看重自己和被分配到的任务。因此在分配工作时,记得向幼儿阐明这个道理。 

2.适度赞美。当幼儿喝完水会将杯子洗干净放好称赞他:“你记得把杯子洗干净放回原位,真好,省了我不少事!”鼓励幼儿继续保持这个行为。适度赞美可以使幼儿在成就感的动力促使下,培养成劳动与整洁的习惯,一种负责感也就初步形成了。 

3.善用记事本。可将家事按照时间先后列表,例如,上学前需完成的包括铺床、穿衣、吃早餐等等。这样的安排很合逻辑,孩子做起来也比较有效率。大家照章行事,只要等孩子做到的时候,站出来夸奖他就好了。 

(四)情景体验 

篇4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有许多中小学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加强了心理教育的探索,并当作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我们认为,中小学心理教育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班集体建设、团队活动、课外活动、专门的心理辅导与咨询、以及学校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立体教育”等途径,在心理科学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防治心理异常,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学习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一系列活动。为什么要加强学校心理教育?怎样实施心理教育?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基储原则、内容、途径、方法是什么?心理教育效果如何评价?等等,都需要具体深入地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探讨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分析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加强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必然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加强学生心理教育是现代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近百年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历程,中小学教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偏重于传授系统的知识;第二阶段,重视加强“双基”教学,培养智能;第三阶段,既重视“双基”教学和发展智能,又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

从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到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和凯洛夫教育学,再到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再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的教育”、阿莫纳什维利等倡导的“合作教育学”、上海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等等,比较清晰地反映出了这三个阶段的历程。

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阶段。各国都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目的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首先着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且特别强调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1972年,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偏重强调使整个人类的各民族掌握生存的技能和能力,因而提出“学会生存”的教育主题,到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又一致提出了“学会关心”的教育主题,让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关心环境、关心科学。其实质是强调未来21世纪的人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创造性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中小学,成立了从事心理教育的专门组织,如日本中学里设“生活指导部”,台湾、香港的中小学普遍设立“辅导处”,制订有关心理教育的实施纲要并组织实施。人们对健康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正如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界定:“不仅是指躯体没有疾病或缺损,而是指完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学校的健康教育也由偏重于生理卫生教育而发展为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教育在内的全面健康教育。

8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面向21世纪,在调整中小学培养目标时,进一步明确了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如日本强调学生现阶段应具有“宽广胸怀、健康体魄、丰富创造力”,具有“自律精神与公共精神”。1988年《美国的潜力---人》研究报告中指出:“面向21世纪去开发人的才能,意味着应培养人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在变化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技能的高度适应性;有创造意识,并能不断获得新知识,而且有能力不断克服自身局限。”法国的教育目标中提出:“要使每个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基本的潜在能力,并能创造自己的未来。”澳大利亚未来教育委员会的埃利亚德博士认为:“21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首先是创造,应重视发展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应善于和别人搞好关系。”

与此同时,对学生心理教育研究的国际合作也进一步加强。如1989年1月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合作召开了“亚太地区小学生情感教育研究会”,会上提出了情感教育的内容、方法,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健康的情感品质:理解情理、体谅他人、互助合作的精神;独立自主、不依赖他人;有责任心、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困难,能自控、自信、自爱。

二、心理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的素质可以分为遗传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也可以进一 步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可以有更具体的分类。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来说,遗传生理素质是基础,心理素质是关键,社会文化素质则是体现。社会文化素质是建立在一定的遗传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因此,社会文化素质水平主要取决于心理素质,而且健康的心理素质还可以弥补遗传生理的缺陷,改善生理机能,促进身体健康。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就是在学生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通过教育影响使学生的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并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品质,人们通常把学校的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几个方面,但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还应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即心理教育)。当然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各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1.心理教育与德育

德育是学校借助一定的手段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和准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确立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与学生的心理品质是密不可分的。在目前实施的《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培养心理品质的目标要求。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具有初步的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心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这里的人格包括:人格的基础---体格;人格的价值---品格;人格的特征---性格。

由此可见,通过心理教育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社会性发展,提高学生品德水平。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一定也具有良好的品德心理结构和心理机制,因此,可以有效地把教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品德。

2.心理教育与智育

智育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智育的首要任务。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一 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智力心理因素和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综合活动,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心理活动结果。因此,智育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上,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意志、良好的思维力和记忆力等都能提高学习效果,提高认知结构水平。而认知结构则是衡量智力水平的标志,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3.心理教育与美育、劳动教育

学生的审美活动伴随着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最终形成审美个性和审美能力。劳动教育是进行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及劳动习惯的培养。美育和劳动教育都必须建立在学生一定心理水平基础上,通过心理的内化和外化活动来进行,并且整个教育过程始终渗透着心理品质的培养,如激趣、陶冶情感、锻炼意志以及塑造个性。

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教育可以为美育和劳动教育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提高美育和劳动教育效果;还可以增强美育和劳动教育渗透心理教育的目的性,发挥其心理教育的功能。

4.心理教育与体育

健康的心理可以提高人的机体活力,调动神经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内分泌活动,协调骨胳肌肉运动,健康的身体可以使人情力充沛,提高活动效率。身心健康具有内在联系。因此,现代学校卫生保健已经由单一的生理卫生保健发展为生理心理卫生综合保剑心理素质对体育活动的影响引起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体育活动,尤其是竞技性体育活动别重视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体育运动成绩的提高。

体育对心理教育的作用也已被教育工作者所认识。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放松紧张心理,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通过运动中的空间知觉、时间知觉、速度知觉的训练提高观察力;通过技巧动作的训练培养注意力;通过长跑运动培养意志的坚韧性;通过球类运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及团结协作的心理品质,等等。

总之,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素质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通过心理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心理活动的能动性,开发心理潜能,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心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措施

当前中小学生素质现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心理素质欠佳,而且心理素质教育又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心理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对3000名学龄儿童的抽样调查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占20%多(而有生理问题的仅占1.3%)。即使被称为学之骄子的重点中学的学生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心理健康问题。据上海市的一项调查,上海市重点中学的学生中属心理不健康或不够健康者占25%。近些年,升入大学的学生中因承受不了学习、生活、感情上的挫折,或因人际关系不和谐、孤独、忧郁而导致失眠症、偏头痛症、人格异常甚至自杀者的比例有所上升。据有关资料表明,大学生中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人数占休学、退学人数的64.4%。

众所周知,“后进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难题。许多研究认为:绝大部分“后进生”的智力是正常的,但绝大部分的学生在社交、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适应性水平明显较低,对社会和环境适应不良,社会技能和学习技能落后。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热情,学习意志薄弱,性格偏执等,这些心理问题抑制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发展,导致学习困难和情绪消极。

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较复杂的,但就教育因素而言,不能不说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应试教育”的思想及其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使学生的素质发展走向片面或畸形,片面的知识传授、机械的技能训练等智育活动是以“应试”为目的的,并以牺牲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为代价的。“应试教育”中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德育、审美、劳动教育,更谈不上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教育。

所谓的重视智育,也只不过是重视升学考试学科的知识传授,强化那些直接影响考试分数的能力因素,比如抽象逻辑的思维力、比较机械的记忆力和“纸上谈兵式”的解题能力,对形象性、直觉的智力因素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比较薄弱。这种教育脱离了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多种多样的需要,抑制了学生潜能的开发。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中,各种矛盾冲击着学生还不健全不成熟的心理,常常引起他们的心理困惑、冲突和挫折,在无力克服的情况下,脆弱的心理承受力一 旦被压垮,便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

篇5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首先是艺术珍品,能培养细致入微的性格,性格越细致,人对世界的认识越敏锐,从而对世界的贡献也越大,……把自己培养成为人,这是头等重要的事,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要培养自己具有人的心灵,美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说的美是广义的美,它包含艺术、音乐对人的诚挚的态度”。

下面就艺术教育谈自己的几点看法,旨在抛砖引玉,能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做深入探究。

一、艺术教育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所谓艺术,就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形状独特而美观,包括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电影、戏剧、舞蹈等等。

因为艺术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如果说,科学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反映世界,那么,艺术则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世界。例如,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对典型情境的描述,刻画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不均以及女孩的美丽梦想。通过阅读作品会使学生提高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清楚地观察到,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儿童的不同命运。

艺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能够鼓舞学生以高昂的热情去改造世界,树立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把文艺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在战争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颂》《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曾经鼓舞了千百万人民奋起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在和平年代,《歌唱祖国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的歌声多么嘹亮”,人们便会想到红日蓝天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各行各业的人们正齐声高唱赞美伟大的祖国。“跨过高山,越过平原”就会想到高山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脚下,自己在攀登高山,正在广阔的平原上纵马奔驰。这样借助歌声蕴含音乐美的力量,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热爱美、追求美的能力,同时激励学生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实现崇高的理想。

二、艺术教育与德、智、体、劳教育有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作用

艺术教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互相制约,相互促进。

1.艺术教育和德育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

孔子主张“尽善尽美”,墨子主张“务善则美”等等,艺术教育就是以优美的艺术形象和事物去影响人和感染人。使人们在情感上、思想上得到熏陶,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庄严雄伟的万里长城,现代化的浦东建设,移山填江的三峡大坝的建成,不仅会使人感到祖国山河的壮丽,而且也会使人联想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能激起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黄河大合唱》的歌曲,不仅歌唱了黄河的雄伟气魄,更歌颂了人民的伟大力量。当同学们唱这首歌的时候,自然会联想到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古老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在那烽火连天的日子里,有多少英雄儿女,在黄河两岸的山冈上和青纱帐里保卫黄河,为保卫全中国而浴血奋战。

2.艺术教育与智育的关系

马克思说过:“如果你要欣赏艺术,那么,你应当是一个艺术上有教养的人。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艺术的修养越高,那么对美的感受和理解也就会越深刻。”反过来说,一个愚昧无知的人是不会有美的享受和美的思想境界的。这就是说艺术要以智育为基础,同时艺术中又包含着智育的成分,艺术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并学会运用艺术手段去认识世界。艺术又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都有独特的作用。

3.艺术教育与体育的关系

如果说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是美与善的结合,艺术教育与智育的关系是美与真的结合,那么,艺术教育与体育的关系就是美与健的结合。小学生富有游戏性的体育活动,也可以说是健与美的有机结合的“艺术创作”。在体育活动中,动作的协调、优美和富有节奏感,学生体态的健康和匀称,以及在体育活动中形成起来的生动活泼、积极乐观的性格等,都是艺术因素的具体体现。小学生的游戏和舞蹈,更加具有艺术的特点。

4.艺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创造性的劳动就是艺术,艺术产生于劳动,人们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造,最初就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认识和改造世界,显示着人的本质力量,这本身就是艺术的表现。劳动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劳动就成了创造艺术的源泉。

篇6

在严重的孤独冷漠症中,许多学生像失去了免疫能力一样,稀里糊涂地上贼船、破罐破摔。“九龙一凤”、“金刚”之类的青少年犯罪团伙由此生焉。

据国家公安部统计,中小学生犯罪率已达青少年犯罪的72%,这是一个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其次,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症,这是实施“爱己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济宁市教委去年下半年的调查结果是中小学患有厌学症的学生比率高达47%,即有近一半的学生讨厌学校、讨厌上学、讨厌作业、讨厌老师。厌学症的原因种种,虽不外乎社会影响、家庭影响及同学间的互相传染,但作为学校,我们完全有责任加大力度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病症”。学生连学习都不爱,这可算是最大的“不爱己”!

第三是进行劳动教育。有资料显示,很多国家注意给小学生安排一定的劳动时间,美国为平均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而中国只有0.2小时,即每天才让孩子“劳动”12分钟,而且城市的许多父母甚至连1分钟的劳动时间都没给孩子安排。我们要记住:劳动教育就是劳动品质的教育,而且是关系到公民将来生活水平及幸福的教育。应该认识到:无忧无虑、一帆风顺的童年环境是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变成懒汉的最合适的土壤。所以我认为,劳动教育是使学生热爱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学习机会也珍惜自己的很有效的“爱己教育”。据美国最优秀的教师说:“最好的学生都做家务!”

第四是思想政治课绝对不能放松。鉴于青少年犯罪呈较大幅度增长的趋势,教师有义务采取适当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法制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前几方面好理解,而现在着重提一笔的是,能否以适当的方式向青年学生传授高尚的爱情观,这是新时期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新的难题。据《文汇报》的资料显示:全国性犯罪的最低年龄是14岁,最小的性病患者年龄只有17岁!

篇7

关键词: 盲生 视觉缺陷 教学方法

视觉在人的认识活动和劳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健全人从外界进入大脑的信息,有百分之九十来自眼睛,这些信息通过眼睛传到大脑,经过综合分析,使人看到周围世界,认识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从而调节自身运动。但是当眼睛炯炯的神光消失于深陷的眼眶,失去视觉后,人的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视觉障碍给盲童在学生时代的思想教育、学习、劳动、生活等各方面带来不便,给他们走向社会带来困难。同时,也给盲生教师和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极其现实又富研究价值的课题――通过什么途径来弥补视觉缺陷,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残而有为的劳动者。

作为一个耕耘盲生心理世界的园丁,教师首先要了解盲生的视力损失程度、致盲原因和失明时期及残疾等级等,针对盲生的实际,采取不同形式的盲缺陷补偿教学的方法。同时还应该去探索盲生的心理世界,帮助视觉缺陷儿童摆脱因生理缺陷而带来的心理缺陷,让他们正确面对人生,正确看待自身价值,从思想上跨越盲区,树立残而有为的思想。

一、教师对盲生的爱是开启盲生心灵的钥匙。

双目失明,不仅给盲生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带来困难,同时对盲生的心理也是极大的创伤,尤其是当我们提起天空和大海的蓝、花草的红绿的时候,他们的脸上总会出现一种复杂的表情。因此,教师应该关心盲生,用自己炽热的感情温暖他们那一颗颗受伤的心。首先应该正面教育他们,当盲生思想上有误区的时候,应该耐心地启发他们认识错误,鼓励他们改正缺点,对他们的缺点做到不讽刺、不挖苦,让他们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也能成功。第二,有了成绩要及时表扬他们,对各方面进步较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鼓励,要用“放大镜”去观察他们进步的一面,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进步的信心。第三,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盲生的智力、学习水平不同,教师要因人而异,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指出缺点和不足之处,因材施教。在很多时候可以把盲生当成正常孩子来看,把他们的“盲”只看成他们的一点点不足,他们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我们应该对他们的表现作出正确的评价、适度的点拨,使他们在原有的程度上有所提高。第四,生活上关心他们,既做老师又做妈妈。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关心盲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关心他们那颗“无色”的心灵。一般而言,盲生接受的声音刺激来源多于正常人,善言谈,感情也比较丰富,我们应该通过谈话等各种方式引导他们走进“有色”的世界。第五,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常家访或以其他方式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情况,配合家长进行思想教育,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辅导,共同教育学生。第六,用英雄模范精神及身边残疾人成功的例子教育鼓舞他们,用正面经验激励他们,用反面教训告诫他们,以身作则带动他们,积极引导盲生互敬互爱,携手前进。

二、教育盲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观。

盲生常常瞧不起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严重的甚至有心理异常反应。应从以下方面帮助他们:

第一,帮助他们理解理想的真正含义。要通过大量的事实,理解人类对社会的贡献。正确看待自己的视觉缺陷,尽量做到最好。就如居里夫人所说的:“我们不应该虚度一生,我已经做了我应该做的事。”第二,通过各种途径,让他们认识优越的社会制度,了解到党和政府在不断地努力为残疾人创造各种学习、就业条件,使他们看到前途的光明。按摩、歌手、钢琴师等各种乐师、特教教师等职业都很适合盲生。第三,教育学生,面对失明的现实,振奋精神,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懂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第四,树立榜样,加强榜样的力量,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用中外伤残成名人士的典型事例和身边残疾人成功的事例教育他们,并让他们讨论,更坚决地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树立远大理想,争做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强者。我市特教学校有两位盲人教师,他们就是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完成大学学业,现在也成为了光荣的特殊教育工作者,他们的成功事例在盲生中影响很大。

三、加强体能锻炼,发展盲生身体机能,增强体质

由于视觉缺陷,再加上家长疏忽、人们偏见、居住条件差等缘故,使盲生活动范围受限制,活动量小,独立生活能力差。盲生教师应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从而弥补盲生的视觉缺陷,促进盲生健康成长。应该持久地开展多样性体育活动,这不仅有助于盲生的正常发育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对培养盲生空间距离和定向能力也有很大意义。首先,给盲生讲清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动员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并给学生讲述一些名人刻苦锻炼的典型事例,使盲生逐渐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如:在体育老师的配合下,进行跑、走、跳的基础训练,教育盲生正确走步、跑步、跳远、跳高等。在队列及走、跑、跳训练的同时,发展盲生其他感官的能力,定期开展比赛,对优胜者进行表扬和鼓励。提高盲生的健康的水平,除抓好盲生的体育活动外,还要关心他们的营养。只有吸收了多方面的营养,才能为提高盲生健康水平提供物质基础。不少学生挑食、偏食现象严重,教师应该给盲生讲清这样做的坏处,还可以把这类问题列入班级评比内容,长期坚持。另外,使盲生健康成长,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教育他们饭前便后要洗衣手,不吃不干净的食物,生吃的食物要洗净等。

四、入学后要重视对盲生独立生活的能力的培养,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渗透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思想。

篇8

关键词:幼儿园;值日生工作;存在问题;开展

幼儿园的值日生工作是幼儿在园为集体服务的一种形式,是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思想;其次,可使幼儿处于一种必须完成集体所委托的工作任务的状态下,从而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再次,可使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那么,目前幼儿园值日生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值日生工作呢?

一、幼儿园值日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教师对值日生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不用一种新的理念来看待,那么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得值日生教育不能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1.值日生教育目的性不强。

教师在开展值日生工作时,只求幼儿会做,能做,对值日生教育可培养幼儿哪些能力,发展幼儿哪些品质,没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有哪些事可让幼儿做,哪些事不可让幼儿做都弄不清楚,缺乏对值日生教育作用的真正认识。只是把幼儿当作一种劳动力来使用。

2.值日生教育缺乏计划性。

教师在安排值日生工作时,没有周密详细的计划,有的幼儿做的多,有的做的少,有的事情抢着做,有的事情没人做。有时老师临时有事还会请其他小朋友做。不少值日生能做的事情还是由老师和保育员来做,由于对值日生在一日活动中可参加哪些活动,缺乏全面安排和明确的任务要求,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应有的计划性。

3.值日生工作变成奖惩的手段。

有的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把值日生作为一种奖惩手段。一种是教师喜欢或“表现较好”的幼儿,教师为了奖励,经常请其帮忙做事,做小老师,无形中减少了其他值日生的劳动机会;而老师不喜欢或“表现较差”的幼儿,教师为了惩罚,则随便取消值日生资格;另一种则是为了惩罚和加强控制“表现不好”的幼儿,变相地增加其值日任务,而剥夺了其他幼儿当值日生的权利。

4.值日生工作的随意性。

值日生工作的随意性必然会出现教育的误差,有的幼儿一星期做几次值日生;有的幼阂恍瞧诨棺霾坏揭淮巍U庑┫窒蟮拇嬖诙杂锥产生严重的影响,多做的幼儿认为自己有特权,高人一等,傲视同伴,甚至会出现值日生“滥用私权”的现象,助长了幼儿自私自利的心理。少做或罚做的幼儿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默认自己的不聪明,不能干,从而产生退缩、胆小、冷漠、自卑的不良心理。

二、幼儿园值日生工作的有效开展

1.明确工作内容。

在刚开展值日生工作的时候,孩子们都没有为集体服务的意识。根据这些情况,可通过谈话、歌曲、故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值日生的工作内容,建立起值日生工作制度。例如:幼儿故事《森林幼儿园的值日生》,和孩子们一起熟悉理解故事内容,森林幼儿园里的小动物轮流当值日生,皮皮猪担任值日生一点也不认真,造成不整洁的后果。和孩子讨论正确的做法,明确值日生的一些工作内容:扫清地上的垃圾、擦干净桌子上的灰尘等,并且知道到做事情要认真对待具体的工作任务,不能像皮皮猪一样马虎,在集体中要尽责任,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感。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对值日生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家都知道的常规项目有: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水、拿饼干、发擦桌布、发筷子、发盘子、排鞋子、整理图书等一系列任务,在此基础上提高了他们热衷为班级、为同伴、为集体服务的意识。

2.轮流做值日生。

在日常生活中,值日生这一职务是很抢手的,家长也会因为自己的孩子做了值日生而脸上有光,并希望经常有这殊荣。为此活动中采取轮流担任值日生的形式,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管理能力。实践中一般发现以下两种情况:能力强的孩子能够很好的胜任这项工作,有条理地为同伴服务,同时也规范了一定的学习秩序;能力弱的幼儿,第一次时表现得不太理想,但几次锻炼之后,管理能力和积极性都有了很大地提高,并得到了同伴的认可。

3.评最佳值日生。

幼儿园的孩子都是在老师和同伴的评价中成长的,孩子对同伴的评价非常真实且敏感的,对教师的评价也非常在意。为此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了“最佳值日生”的标准:发碗整齐;自然角照料好;按时参加值日生来园;擦桌子干净;把鞋子排整齐;能和小朋友商量不吵架;认真检查洗手;对小朋友的服务态度好;不用老师督促,自己完成;做完事情不影响大家等等。根据在值日过程中的表现相互评价,评出“最佳值日生”,如果被评到就可以多担任一天值日,孩子们就会把掌声送给“最佳值日生”,有了这样的荣誉之后,更加激发了孩子们担任好值日生的热情。

在每一次的轮流值日中,孩子们领会到荣誉和工作的积极态度是成正比的,他们意识到担任值日生工作时要认真负责,每项任务尽量做的细致,做得好了才会得到同伴们的认可,也为成长后在社会中拥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埋下了优良的种子。

4.教师科学实施。

在实施的过程中,老师要用一种科学的观念来看待,真正认识值日生工作的意义和在整个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为每一个孩子创造机会,实行轮流值日的制度,孩子们都享有当值日生的均等的机会,对值日生的工作情况开展评议活动,帮助幼儿正确理解当值日生的意义、职责,不断提高值日生的工作质量。坚决避免把安排幼儿当值日生作为一种奖励手段,谁听话、表现好就来当值日生,而调皮、捣蛋的幼儿就很难当到一回,更不能把幼儿当成一种劳动力来使用。有时候也会听到家长的抱怨:“我的孩子怎么经常轮不到做值日生,回家后总是不开心。”看似一句很随意的话,作为老师的你是否感到汗颜呢?可见老师在值日生活动开展中必须抱有公平的态度,正确对待孩子对值日生工作的渴望,满足他们想要承担责任的需要。

篇9

一、践行“六大解放”理论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儿童教育》文章中,具体阐述了创造教育理论的精华―“六大解放”。他认为,儿童具有创造力,只有将这种创造力解放出来,才能使创造力不致被埋没、被浪费。因此,他提出了解放儿童创造力的六大方法。即“要解放儿童的眼睛、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要解放儿童的双手、要解放儿童的嘴、要解放儿童的空间、要解放儿童的时间。”劳动与技术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动手的重要性是劳技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手脑并用是创造活动的基本条件。教育家陶行知大力倡导,我们的新课程更应该倡导并落实。

二、践行“劳动教育”理论

“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要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陶行知认为手的解放本身是人类进化的关键环节:“人类自从腰骨竖起,前脚变成一双可以自由活动的手,进步便一天千里,超越一切动物。自从这个划时代的解放以后,人类乃能创造工具、武器、文字,并用以从事于更高之创造。”如果手没有解放,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人类的这些进化就无从谈起。在劳技课上的木工和塑料工学习中,我带领学生先从模仿制作再到自己设计制作,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作品都放在我们学校劳技作品展览室,学生们各显神通,用麦秆、纸、木头、石头、橘皮、可乐瓶、泡沫塑料做材料,制作了各种物件,从中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传统教育对手的解放之重要意义却毫无认识,它只要学生“规规矩矩”、不准学生“乱说乱动”,把手束缚了起来。陶行知为此呼吁解放学生的手,“使他能干”、“劳力上劳心”使手脑平衡发展,身心平衡发展,增强体质,体现“劳动是最伟大的美” ,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

三、践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论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核心理念应该是:教育应该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现实中磨砺健康的人格,培养美好的人性。教育的意义在于改造生活,主张冲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的一切延伸到大社会乃至大自然中去,使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培养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对于学生学习劳技来说,他们的生活实际应是他们首要学习的内容。必须注意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我们开展了“我当一天家”、“假如我是爸爸妈妈”、“父母一天工作调查”等活动,引导学生把劳技课堂上学会的简单家政常识、烹饪技术用到家庭生活中。引导学生把家庭服务作为“岗位”,扮演一天爸爸、妈妈的角色,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服、照顾老人、邻里沟通等具体事务,体验父母的辛苦和紧张,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学会为父母分忧、生活自理的本领。我们还组织学生到残疾人、孤寡老人、生活贫困家庭帮困助残,体验他们生活的艰辛,学习他们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只有我们不断践行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地学习,幸福地成长。

四、践行“教学做合一”理论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之一。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学做是一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要在做上学,做便是教,做便是学,做是中心,包涵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这首先要求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体验,所以教师要多学习、多研究、多实践。其次是要了解学情,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做人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才能真正实现做上教、做上学。再次是营造教学做的氛围和环境。比如我在教学小学《劳动与技术》(苏科版)四年级下册的泥工课时,带领学生到我们的劳技教学基地―苏州市相城区陆慕御窑砖瓦厂,让学生去观摩御窑“金砖”、“花边滴水”的制作过程,有很多学生都掌握了花边滴水瓦的制作本领,其中有三名学生现场制作的“花边滴水”瓦在 “红领巾水乡风情节”系列活动之“民间工艺品大赛”中获得了特等奖。我校的劳动技术教育特色成果“铭古坊”,在2007年5月18日苏州市第五次少代会―劳技操作展示场上亮相,随风飘展的古式旗帜,委婉的古典音乐,同学们熟练的技术,成为技能展示场上的亮点,吸引了原市委书记王荣、市长阎立等市领导驻足观看,成为新闻媒体的焦点。2011年10月29日晚8点50分苏州生活资讯―《今日相城》栏目对我校开展的挖掘社区资源、引领传统工艺融入劳技课程体系,开展特色动手体验教育活动进行了精彩报道。把传统教育以书本为教学的中心,转移到以实际生活为中心,以做为中心,使学生从“手脑并用”的实践经验中,获得“真知”,获得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创造能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尚品质,使得我们家乡的传统工艺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篇10

【关键词】 实践活动 快乐学习 健康成长

当前,基础教育进入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但是,学校教育还存在着重书本知识传授,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学校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着课时、场地、师资、资源、经费、安全等诸多实际问题的困扰,迫切需要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站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时代高度,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统一起来,以活动为载体努力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相互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1.丰富学生活动内容

首先要落实学生活动内容,强调弘扬主旋律、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在深入社会、深入实际的过程中,加深对国情、民情、社情的了解,增进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1 走向社会的四项实践行动

1.1.1 走进基地。到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高等院校等进行参观和考察,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结合鲜活的教育资源,学习知识,增长才干。

1.1.2 走进社区。到社区、街道、乡镇开展“唱读讲传”社会宣传,保洁护绿公益劳动、体育艺术展演、为孤残老幼做好事等活动,培养学生热心公益事业,关心弱势群体,自觉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

1.1.3 走进工厂、农村和军营。到工厂和农村,观察工农业生产过程,了解科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感受工人农民的工作和生活,体会改革开放给工厂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呈现出新气象,加深对知识改变命运的理解,增进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走进军营,体验军营生活,培养吃苦耐劳的坚韧品质,增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

1.1.4 走进大自然。让学生接触自然、亲近自然、关心自然,认识自然,加深对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关系的理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和习惯,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1.2 学校组织的三类实践活动

1.2.1 学校实践活动。加强学校活动课程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特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每年一次的学校“艺术月”活动;切实开展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小组实践活动。开展岗位体验、社会场景模拟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实践体验和实践能力。

1.2.2 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结合“2+2”项目实验计划,广泛开展人文、管理、科技、艺术、体育等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活动。利用课余和周末时间发掘兴趣潜能,培养个性特长,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1.2.3 专题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感恩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

1.3 参与家庭两项实践活动

1.3.1 自我服务活动。不同年段,每学期至少学会一项基本生活技能、自我保护的生存技能和待人接物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具备独立生存、独立生活、独立处事的基本能力,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1.3.2 为家人服务活动。每学期至少学会一项为家人服务的技能,养成为家人服务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家中帮助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学生主动承担家庭责任,自觉分担家务劳动的习惯,学会主动关心父母长辈,培养感恩父母的情怀。

2.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学校要针对不同对象,明确具体内容,保障活动时间和场所,坚持校内实践活动资源与校外实践活动资源相结合,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活动相结合,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坚持学校安排组织、社会和家庭支持与参与相结合,增强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实效。

2.1 合理安排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要利用课外活动课时,切实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校艺术月时间开展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各种课外活动。学校要主动加强社区联系,努力开发校外教育资源,为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和周末时间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创造条件。

2.2 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音乐、美术、体育、卫生、综合实践(劳技)、科技等六大功能室建设,努力实现校内实践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和家庭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2.3 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学校要制定学生活动计划,拟定学生活动实施方案,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如:自我服务、班级服务、校园劳动、家务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体活动等,增强活动的针对性。

3.完善活动的机制

3.1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学校要设立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可设在学校团委办公室或少先队大队部,具体负责学生社会实践的日常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支持体系,健全校内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长效机制,努力使学生社会实践成为教育常态。

3.2 健全经费和安全保障机制。学校要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予以保证。学校应在公用经费中专项安排学生社会实践经费。同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措施和预案,完善学生校外活动人身安全保险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社会实践基地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切实保证活动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性,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3.3 建立健全宣传引导机制。学校要广泛宣传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和政策要求,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引导家长、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争取家长和社区对社会实践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努力为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推进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4 建立健全督导评估和奖励机制。学校要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综合考评体系之中。学校要将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之中;将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成绩纳入学生期末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对实施素质教育成绩突出的教师学校要予以表彰和奖励。

“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这 项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提高育人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静下心来认真研究、不断探索、不断反思、让每个学生都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