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学生管理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学校学生管理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学校学生管理的建议

篇1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识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卡兹、维果斯基等人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为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建构主义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转换

1.转移工作重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在我们以往的工作中体现得不明朗,甚至根本避而不谈。所有工作唯上级指挥棒是瞻,对上级负责,而上级又对上级的上级负责,层层负责,森严有序。好比一个合唱团,一个总指挥指挥大指挥,大指挥指挥小指挥,小指挥指挥演唱者,每一名指挥都听从上一级的安排,而合唱团的声音特点,爱唱什么歌,能唱好什么歌,则不予考虑。学生恰好是合唱团员,是金字塔的底座,是管理过程中的被动者,“拨一拨,动一动,不拨不动”。这种“上面指哪儿打哪儿”,听话而被动的工作思路,就造成了学生管理工作量大,事无巨细,管理工作者疲惫不堪,而工作却缺乏实效,缺少活力的局面。这不得不说是传统管理模式的一大弊病。

如果我们适当转换管理者与学生间的关系,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工作围绕学生展开,辅导员只处于帮助者、引导者的从属地位,那么,不但可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而且还会收到良好效果,这是因为:首先,针对学生需要开展工作,能够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工作能够见实效;其次,为学生解决困难,工作会最大程度得到学生的支持和配合,双方互动,易于开展;最后,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学生的学校荣誉感。

比如说,每学期开学初,采取问卷或座谈会、个别谈话形式了解学生的要求,让学生们参与到学生工作的计划制定中来。对学生们的意见去粗取精,认真采纳。在各项工作中首先考虑到学生的需要,以学生为圆心,以他们的合理要求、建议为半径画圆,圈定我们一个学期的工作范围。在工作中,摒弃居高临下的说教者形象,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精神,做学生的后盾。改变上级主管部门对学生管理工作“一锤定音”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体系中加大学生评价的比例,让学生们的意见发挥作用。

2.转变工作观念,加强主体意识,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

在我们以往的工作中,管理者即辅导员唱主角,往往是一个人管理上百名学生,而且是大到思想道德小到早操卫生,无处不管,事事过问。“襁褓式”管理造成了工作繁杂琐碎,只重细节,忽视宏观,有限精力耗费在了日常管理的细枝末节中,无暇去思考学生们的思想问题,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搞理论研究。而学生们,也被这种管理方式培养成了“婴孩”,很多问题不去自己思考,或只听老师的,或与老师讲的反其道行之,而且尤为严重。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原则,管理者应该从台前走到幕后,把舞台让给学生来表演。也就是,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们自觉地、由衷地来按照规定去做。比如说,在实施“校园文明工程”时,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开始时由管理者进行倡导,并用典型的为大家所公认的几个“不文明行为”来启发学生;然后开展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辨别、思考。讨论的过程中管理者要适时提示,避免论题偏离。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思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管理者引导监督,学生们自己能够认识到哪些是不文明行为,哪些是文明行为,能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诚然,我们并不认为,只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令所有问题迎刃而解。在我们的现实工作中,毕竟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干扰着我们的工作。那么,之所以要强调学生的自律,其感情基点是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都是好样的。我们认为,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不管自己有着什么样的人性观念,在对待学生的时候,必须是一个“性善论”者,要相信“性相近,习相远”,学生们之所以有一些思想上的差距,并不是他们的本性有好坏,而只是后天的教化不同。不能把学生看成是“危险分子”,成天去防、去管、去惩治他们。而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工作去调动他们身上闪光的东西,并将之进一步扩大。

3.转变工作方式,变直面为侧面,多在“情境”上下功夫

环境决定人的性格,从不同生活环境中出来的人有着很大的差别。学生工作者肩负着完善学生人格的重大使命,这项工作漫长而艰巨,绝不是简单地说教所能完成的。建构主义认为,要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鉴于此,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多在“情境”、“氛围”上做文章,变反复说教为“不言之教”,通过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样的例子很多:当身处在干净整洁而静穆的展览馆欣赏书画、艺术品的时候,人们会不自觉地轻手蹑脚,放低语声,举止有礼;而在喧闹的农贸市场,购买各种食品,与商贩讨价还价时,人们则会变得急躁,高声争辩,面红耳赤,举止随便。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积极占据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图书馆等学生学习、生活场所,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比如说,我们要让学生们抓紧时间,刻苦学习,就可以在教学楼悬挂标语、张贴科学家画像;在宿舍楼布置板报,悬挂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的书画作品;在图书馆挂一些督促学习的公益广告等,让学生在随时随地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而当一部分人开始行动起来的时候,就会带动身边的其他人,这样逐渐扩展开来,就形成了一个氛围,就会对个别不努力的学生造成一种环境压力,使他们开始不舒服,这时辅导员、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就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侧面的“情境教育”也包括了开展各种活动,组织学生看好的电影、好的书籍,倡导有益的文体活动,活跃校园文化。这里顺便提一个问题,校园文化应该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能够真正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益的活动应该多搞,让学生们的课余时间被健康向上的活动占领,这样不但不会耽误学习,反而会对其有所促进。相反一味讲学习,校园文化一片贫瘠,精力充沛的年轻学生就会自己去寻找娱乐方式,看录像、打游戏、玩扑克牌等。适当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调节紧张的情绪,又能让学生在其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这里面,学生的群团组织、学生会、团委应该唱主角。

篇2

关键词:家庭医生 负责制 知己健康管理 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34-02

光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确定社区高血压为主要健康问题和高体重、缺乏运动为相关的主要高危因素。2010年实行家庭医生负责制试点采用“北京知己能量测量仪”对社区高血压进行高血压病患者的运动与合理饮食相平衡及血压、高危因素的影响的干预效果,进行试点阶段小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试点对象。随机选取本社区14例符合1999 WHO/IHS诊断标准的高血压病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平均58岁。收缩压值140-160mmHg,舒张压值90-100mmHg,心功能均良好。14例高血压患者初次体检印象如下表所示:

1.2 方法。对14例高血压则采取知己能量测量仪得出量化指标开出运动与合理饮食相平衡的生活干预,实施前患者查一次包涵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肾功能生化检查。每周测量血压,导出测量仪数据进行分析并调整运动与饮食平衡,3个月为周期,(包括春节期间)。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2.1 建立健康档案。对入选的患者均与家庭医生签约上门进行问卷式调查,并根据调查的结果建立患者个人健康档案。档案的内容包括:服药情况、生活习惯、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社区干预过程中患者及家属各方面相关情况的动态记录等。

1.2.2 对患者实施高血压病基础知识教育。

(1)对患者宣传防治高血压知识,宣传方式可采用发放高血压病防病手册及健康教育处方等,手册内容应该文字简练,语言通俗易懂,便于患者阅读与理解。

(2)要让患者充分认识到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危害性,了解途径可通过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每次讲课后组织患者进行讨论,让患者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1.2.3 生活干预。

(1)运动指导。指导患者每天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建议以步行为主,主张4000步/每天,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目标10000步/每天。适量的运动能够促进血管壁的新陈代谢、增强人的体质、降低血压,同时还能够舒经活络、增强血管壁的弹性、减轻体重。患者应根据自身状况,决定步行强度、频率和时间[1]。一般情况下每天1次快步走,每次30~40min为宜。主要与家庭医师签约佩戴知己能量检测仪,寻找最佳运动与饮食平衡的干预处方。

(2)合理饮食。饮食宜低盐(不超过5g/d)、低脂、低糖,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增加含钙、钾丰富的食物。戒烟限酒,尽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根据运动与饮食平衡的干预处方适时调整。尽量减少动物内脏与油腻食物的摄取,减少脂肪摄入,多吃一些杂粮、粗粮、水果、蔬菜等。补充钾盐和钙盐,多吃一些如苹果、橙子等含钾高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很多老年人不明白饮酒吸烟也会引起血压升高,故而对烟酒毫无禁忌,最终导致血压的不正常,所以一定要戒烟戒洒。建议患者食用低脂、低糖食物,减少每日总热量的摄入,多向患者宣传控制体重的重要性以及方法,帮助患者监控每日体重的变化[2]。

1.2.4 心理指导。指导患者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讲解情绪对高血压的影响,避免情绪激动,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的护理当中,护理人员应多安慰患者,多与患者交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自身焦虑、激动等情绪影响到患者。多在社区组织一些活动,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增强患者与患者、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医护人员应当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了解其心声,帮助患者消除恐惧、悲观、孤独、易怒等心理。指导患者学会催眠暗示、放松等心理疗法,多让患者听听轻音乐,减缓过度紧张的情绪。对于独培老人,应积极动员其子女及亲属多关爱患者。

1.2.5 用药指导。社区医师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常用药物的种类、剂量、作用及不良反应等,并讲解终身服药及遵医嘱按时服药的重要性。告知患者服药期间的各项注意事项,不能擅自减量、随意更换药物或停药等。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积极做出解答,指导患者认真阅读药物说明书[3]。与患者共同讨论药物的负作用以及相关用药问题,对于服用药品潜在的不良反应给予解释与说明,不断消除患者顾虑,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引导患者建立正确的血压目标,并动员患者家属参与整个治疗过程,多鼓励患者达到自己设定的血压目标。明确标识患者每种药物的包装盒或者设立相关服药卡,注明服药的剂量、时间和频次,以免在服用药物时弄混[4]。

1.3 血压稳定情况的评定方法。血压下降至140/90mmHg以下为显效,显效降压率(血压值

2 结果

2.1 生活方式改变的情况。通过家庭医生负责制干预,患者提高了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明显。什么是高血压,高血压终身防治知晓率100%,对不良的高脂高盐饮食的量化干预明显得到控制,运动量整体上升30%。

2.2 干预前后(3个月)比较。因年龄偏大不能坚持运动放弃2人,关节疼痛放弃1人,因其他事件放弃2人,剩下7人当中血压值下降至140/90mmHg以下且稳定数次90%以上5人,75%~90%者1人,75%以下者1人;BMI(体重、腰围、臀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以腰、臀围变小为主;血脂情况、高尿酸患者均明显下降,服药情况的比较干预前稳定,需减药1人;各项指标显效显著。

3 讨论

3.1 虽然我们未能取得足够试点人群对比效果,但是通过家庭医生负责制签约式健康教育干预,我们发现该模式更有利于对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明显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使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从而控制高血压病的高危因素[5]。

3.2 在试点中同时我们发现,知己能量测量仪适合45岁以下高危人群有意愿佩戴者,不适合65岁以上的老年人佩戴,特别是有骨质疏松症、关节病患者,部分患者还因不能完成运动量而引起紧张情绪,部分年纪大的患者不愿短期放弃不良生活习惯,出现放弃率高现象。所以不良的生活习惯干预应从小开始,任重道远。

3.3 同步探索家庭医生健康责任制的推行以及家庭医生条件的完善。实质上家庭医生健康责任制与家庭医生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但家庭医生健康责任制的推行与家庭医生条件的完善可以同步进行探索。家庭医生健康责任制推行的主要制约因素有:社区卫生人力资源、家庭医生的卫生人力资源、服务能力等[6]。与上级医院间双向转诊等条件的成熟与完善及以家庭为单位管理居民健康的机制和相关条件将会对家庭医生健康责任制的发展起到最大程度的推动作用。

总之,我们应该加大宣传教育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单位,开展对高血压病人群进行家庭医生负责制签约式干预的方法,特别是运动与饮食平衡的量化干预,使干预措施落实更加到位且简便易行,值得扩大试点。

参考文献

[1]张玉,马安宁,蔡伟芹,张艳.国外家庭医生制度对我国社区健康管理的启示[J].社区医学杂志,2011(19)

[2]张亚君.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需求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5)

[3]薛锦花.推行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存在的困难与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

[4]伍德威.家庭医生制度保障初级医疗服务[J].中国医院院长,2010(19)

篇3

关键词:高校;应用型;学生管理;建议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5-0092

一、应用型高校学生管理理念

教学理念作为指导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思想,长久以来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所谓的应用型高校学生管理理念主要指的是在日常的高校教学和对学生管理过程中,以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强、学习能力优秀”的学生为目标,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彻底转变传统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向全方位发展的素质型人才进行转变,本文通过对一系列应用型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调查分析,将其具体内容总结为以下几点。

1.明确管理定位。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应用型管理时,应该首先对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类型进行明确的目标定位,彻底转变在以往学生管理单纯服务于教师和学校的旧模式,更多的将管理服务于学生自身。除此之外,传统的管理模式更多关注学生在毕业时各项考试成绩是否合格,现代化的应用型人才的管理模式需要更多地考虑学生在毕业时是否真的具有适应社会发展和其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其管理的首要目标。

2.搭建学生服务平台。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往往是为了方便学校对于学生生活、学习和班级事务等方面去进行管理,无法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到其中的积极性,现代化的高校应用型学生管理理念要求学校从为学生搭建更多的社会实践平台和学生事务资讯中心入手,切实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们也能自动自发地参与整个的管理系统中,形成管理的良性循环模式。

二、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城市几所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现状进行走访调查,结合大量数据资料,将传统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1.落后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社会需求。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日趋迫切,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机构,其在教学内容和管理方式上必须与时俱进的进行改革,加强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本文通过对现阶段高校管理的实际情况调查发现,大多数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旧模式,对于学生的课外实习能力培养明显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2.缺乏专业的学生管理队伍。本文通过一系列的走访调查发现,现阶段在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中,管理人员一般都是院系党支部书记、班主任和辅导员等,这些人员一般都是兼职做学生管理工作,并不是专业的从业人员,对于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出现问题的情况往往不能很好地进行解决,缺乏对于专业管理知识的认知,很难给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优质的专业化服务。除此之外,大多数学校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没有重视起来,缺乏对于学生管理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3.管理针对性较差。纵观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大多数院校的管理对象都是学生整体,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划分,最终导致整个管理活动缺乏针对性,学生得不到有效管理,个性化无法得到有效发展,总体管理效果相对较差。

三、应用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转变探讨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就考察分析,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应用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变总结为以下几点: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对于高校建设和发展来说,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远远比对于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重要得多,因此,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社会需求入手,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的培养,在校园内部建设“人人育人”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2.设立专门的学生管理机构。为了更好地为学生进行服务,高校内部应该设立专业的学生管理机构作为学生的服务中心,并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例如,学校可以设立“大学生事务中心”由院校内部的学生会组织成员进行轮流值班,及时为学生解决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安排专业人员定期对学生管理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3.转变服务体系模式。在进行服务体系的模式转变过程中,高校应该充分与瞬息万变的时展趋势和社会大环境相结合,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进行体系的创新,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服务,为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更多的就业指导服务等,全面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现阶段应用型高校学生管理理念进行分析,并对新型的管理模式转变进行探讨,提出若干改进建议,希望能对未来高校学生管理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运东,刘桂宇.社会管理理念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3

[2]温斌.生本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3]黄燕.文化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篇4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信息化 体现 建议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不仅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自身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目前许多高校已充分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所带来的各种便利,利用信息化的快速、高效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已逐渐成为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突破口。

一、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体现

高校管理信息化依托信息管理系统,基于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的再开发,以信息传输为平台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它具有收集、整合、处理、存储、传输、应用的功能。我院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学生处招生管理系统,完成新生报到工作。

学生处招生管理系统,能充分掌握学生入学时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生源地、籍贯、身份证、准考证等个人基本信息,并能快速分班。根据这些信息制定新生报到信息表,让新生班主任掌握学生的信息,便于班级管理。

(二)利用学籍管理系统,完成每年一次的注册学籍工作,并能掌握学籍异动情况。

学籍管理工作关系到每位学生完成学业的情况。利用学籍管理系统,能够统计各个系或各个班情况特殊的学生,如:未缴学费或休学、退学等情况,从而快速完成学籍注册工作,并准确地掌握学籍异动情况。

(三)校园一卡通推进校园信息化的进程。

大部分高校都能实现校园一卡通。学生人手一份的一卡通便于学生生活(如打水、打饭)、学习(选课、查分、上机、图书馆阅读)及班级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方便了学生,提高了管理效率。

(四)利用网络QQ、飞信、邮箱、论坛、微博等平台开展各系部的学生管理工作。

各系部利用飞信群、QQ群、邮箱、论坛、微博等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利用其及时性、实效性的特点实现与学生在线交流,完成班级管理、毕业生跟踪服务、第二课堂开展等工作,促进院系沟通,培养师生感情。

(五)以学生处及各系部、教务处、组宣部、团委等校内网站覆盖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点。

利用学生处及各系部网站将学生奖惩工作、心理健康工作、奖助补贷工作、保险理赔等工作的宣传、组织、开展等情况及时上传网站;教务处利用教务系统完成学生选课、查分、成绩登统、评教等工作;组宣部根据国家及省市的文件精神,开展有利于学生党员及广大同学的思想教育,开辟“红色阵地”,加强党员教育宣传;团委利用网站开展学生第二课堂、大型校园文化等活动。

(六)学院办公平台对各个部门的资源和工作流程进行整合,建立一站式的学生管理与服务平台。

学院网站尤其是办公平台软件将学院各个部门及各个工作环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教职员工的工作提供了便利,让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学院的大事小情,实现了办公无纸化、办公自动化的目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以上所述,各大高校信息化管理程度较之以往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体现得最为充分。为了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下面提出几点建议。

二、完善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建议

(一)丰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内涵。

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是推进高校数字化的重要体现。在信息化管理及建设中更多的要植入本学校的校园文化内涵,包括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知识架构体系等,而单纯地将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网络实现工作信息化难以提高对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

(二)创新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模式。

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有力实施的体现。在这一工作过程中,坚持创新,把学生管理工作系统完善到最优化,就要在技术上和观念上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信息化管理模式。比如在信息化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服务学生的质量,仅仅通过简单的数据传输是难以达到的。这就需要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实施者创新信息化管理的模式。

(三)增强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安全性。

信息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同时,也会遇到实施传统管理模式未曾遇到的问题。大量的信息资料和管理数据会暴露在网络上,因而,要组建优化网络管理队伍,提高软件及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同时,针对大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注意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占领网络阵地,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对学生网上言论及时做出反馈,旗帜鲜明地跟帖评论,积极地进行引导,对错误思潮要敢于批评。

(四)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针对性。

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适用于学生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依据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结合学生个人发展的特点和目标,在利用信息科技中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中只体现学生共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郭宝增.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8.

篇5

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人文主义者眼中,组织是有生命的,因此要从内部人员需求出发,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尊重、理解以及关爱对方。人文精神体现在学生管理方面,主要是管理模式不是为了约束学生行为,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而应该从群体成员的个性需要出发,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内容,并以此为根据确定管理人员和管理方法。由此可见,学生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群体成员。学生管理的人本主义管理模式所提供的服务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效用性,即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而且还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秩序的构建;二是人文性,即学校提供的管理服务能够满足学生发展中的不同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个性化服务;三是灵活性,在时展的影响下,学生对教育服务的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为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行业发展并不相同,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也表现出很大差异,因而教师必须在准确把握时展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需求不断调整教育服务内容及方法。

二、学生管理中人文教育渗透的必要性及不足

1.学生管理中人文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教师在学生管理中加强人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必要性,既可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学校学生管理不同于其他普通管理工作,其管理对象是个性突出的学生,因此不能由统一的标准来衡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学生管理应该采用有效管理方式,以便改善学生管理效果,而在学生管理中同时进行人文教育则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点,这不但有助于学生管理目标的实现,而且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学生个体发展,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积极作用,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第二,在学生管理的同时加强人文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不仅改善了学生人文知识欠缺的现状,而且有助于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人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形成良好的人文意识。第三,随着教育学和管理学的发展,二者表现出明显的人文发展趋势。无论是教育还是管理,都强调被教育者和被管理者积极参与其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应该建立起平等、和谐的新型关系,不应该处于对抗关系中,因此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2.学生管理中人文教育渗透的不足。

从当前的学生管理情况来看,人文教育大多没有受到重视,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说教灌输的方式进行,很少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人文关怀不足,因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单向输出活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学生无法自由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枯燥乏味,毫无乐趣可言的一门学科,这必然会导致教育管理缺乏实效性。第二,学生管理手段单一化,主要对学生采用约束和惩罚手段,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不利影响。若采用强制性管理手段,学生容易在管理过程中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出现抵触行为,这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管理工作中。第三,学生管理人员没有形成良好的服务意识,学生管理的服务功能越来越淡化,如学生管理的服务引导功能处于完全被忽视的地位。

三、学生管理中人文教育渗透的建议

1.建立体现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制度。

一是管理制度的建立应当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空间。学生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自由发展,学生只有在自由状态下才能实现更大发展。如果处于一个相对广阔的发展环境,学生的才华可以被充分挖掘出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有用人才。学生自由发展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意愿,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就是学生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学生在学校学习,不但要学习知识,提高生存技能,最重要的是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个人魅力,而这一切都必须在人文教育管理中才能实现。二是管理制度的实施以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不愿意在被动状态下成长,而愿意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去接受教育和管理。最了解自己的莫过于学生本身,因此学校在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更多的是依靠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需要认识这一点,对自身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进行准确定位,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在管理工作中采用适合学生发展,迎合学生兴趣的接受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的效果。三是管理制度的建设要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学生管理制度应该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绝对不能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任何侵犯学生权利的行为,而当前的管理制度通常缺乏人性化,硬性化管理成为最主要的管理特色。学校管理手段单一化,一般是采取处罚的方式,如留校察看、记过,再如开除学籍等,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甚至有些学校制度无视国家相关法律制度。除此之外,学校管理制度也存在执行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学生管理受到很大影响,管理效果不佳,基于此,学校不仅要制定体现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制度,同时必须要规范管理程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改善管理效果。学校是独立的行政主体,但行使行政权时不能违背相关法律规定,也就是说,学校对学生受教育权进行限制时,不能以学校内部规定为处理依据,而应根据学生行为以及法律规定进行,尤其是当学校和学生之间出现权利纠纷时,更应该按照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进行处理。学校制定与学生利益存在密切关系的规定之前,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或者召开座谈会的形式了解学生意见和建议,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学生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赋予学生一定的监督权。从管理程序上看,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应该依据合法、规范的管理程序进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学校针对学生所行使的管理权属于行政权,因此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来进行,如果要做出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决定时,首先要认真听取当事学生的陈述,确定学生对处理结果是否存在异议,当学生不认同处理结果时,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辩。如果所涉及的事情比较复杂,利益主体很多,可以通过召开听证会的形式使学生代表加入到事件处理中,赋予学生表达的机会,以便准确了解学生对事件的看法,疏导学生不满情绪,有效化解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另外,学校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学生管理,不仅体现了学校严格执行相关法律制度,而且也充分维护了学生个人的合法权益,是学生管理中人文关怀的体现。学校还应建构完善的救济制度,使学生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障。救济和权利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二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救济制度的不完善或者执行得不彻底,就难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所以,不但要预防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行为,而且还要完善救济制度。总之,学校应重视设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起负责处理学生投诉行为的专门机构,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重视学生行为的非理性因素,实行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指的是既要在管理过程中重视理性因素,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又要重视情感、认识等非理性因素在管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充分挖掘学生的自尊意识、自我约束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管理工作中,而学校则根据学生管理目标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的自我意识会在学习中不断地发展,他们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可,因此学校必须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转变单一的理性管理方式为人性化管理方式,根据学生需求选择多样化管理手段。学校只有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用人性化关怀取代强制性管理手段,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内心受到触动,才能达到提升管理工作有效性的目的。人的非理性因素极大地影响到人的行为,因此学校在管理手段上如果倾向于非理性因素,会很容易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理性因素往往能够对人产生直接影响,奖励或惩罚等理性管理手段建立在最浅层基础之上,所产生的效果往往不能持久,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也反映出对人性的藐视,非常容易使被管理对象产生逆反、抵触的心理情绪,不利于改善管理效果。非理性因素的管理手段以人的心理需求为基础,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被管理对象受到影响,尽管这一管理手段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可是管理效果明显。理性管理手段有利于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发挥出最大作用,所以必须使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相结合,才能取得最明显的管理效果。

3.学校文化建设渗透人文精神。

学校应该将人文精神贯穿于文化建设过程,尤其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更要突出体现人文性。学校的文化建设不但要符合时展的潮流,而且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以及学生个体发展规律。学校之所以进行文化建设,主要目的是将人文精神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制定规章制度完全不同,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只能在学校文化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接受教师影响,最终形精神。可以说,人文精神是教师和学生言行的具体体现,是一种人性化行为方式。人文精神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一言一行体现出来,反映了学生对生活的深刻认识。从某种程度上看,学校维护学生合法权益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学校教师悉心关爱学生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学校一切行为是为了学生发展,展现人文精神。部分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停留在表层,“校风”、“校训”定得较死,这种做法对学生管理难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学校必须从学生思想出发,立足于物质建设,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文服务,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将学校学生管理与人文精神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价值。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高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高校要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所谓“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全面的素质,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鲜明的个性。在学生工作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创造一种良好、和谐的管理模式。“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学领域的引申和具体表现。“以人为本”就是指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必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要求我们要搞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必须紧紧抓住做好人的思想工作这个根本,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体现管理上的人性化,以人为中心进行教学管理活动。从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角度看,坚持“以学生为本”,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高校改革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实施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尊重学生的感情和权益,更多地考虑人性关怀;二是充分认识和肯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切实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对发展的不同要求,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二、加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担负着管理、教育、培养学生的重要使命。21世纪,高校要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必须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学生工作队伍。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政治上的导向作用。(2)学习上的督促作用。(3)工作上的示范作用。(4)生活上的关照作用。(5)人际关系上的协调作用。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以来,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响应“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仅提高了各方面的素质,这支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也较过去更加科学合理。但是,由于各高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情况各异,目前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还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其中,最为突出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1)队伍不稳定。(2)自身素质不高。(3)知识面不够宽。(4)人员结构不合理。高校必须针对学生工作队伍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快速行动起来,果断采取有效措施,制定有效的政策,加快建设一支对学生工作充满热忱,师德高尚,充满活力的学生工作队伍。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管理的好坏,都是人所决定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体现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改进学生工作,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更大空间的需要,也是我们这些年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实际上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是一种民主的、开放的、人性化的管理,它更加有利于实现学生成才的目标。

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注意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管理的热情,消除大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里,实现其自我管理。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中,学生身兼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这种角色转换能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制的能力,大大提高其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自己,学习知识与学会做人同步,主体意识和责任感明显增强。自理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各种理性能力的基础,它是一种综合性能力,表现为思想、学习、生活和社会工作等各个方面对自己的锻炼、管理、调解和服务。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要从点滴开始,既要正面引导,又要措施规范。自我管理的计划必须由学生自己设计并自觉执行,计划必须难度适中,确保能有成效;计划必须时段适宜,使学生在预期中体验到成功;计划应与校园活动,社会活动有机结合。

四、树立依法治校,制度管理的意识

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在现代法治社会,必须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校必须通过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形式,把以人为本转换为一种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法律保障,来真正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真正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高校遵循开放式办学理念,大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学校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化,这迫切需要学生工作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调节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应树立依法治校,制度管理的意识。依法治校,依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要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规章制度的内容在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基础上,切实维护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秩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从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各个环节入手,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制度的制定环节,在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措施出台之前,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虚心听取学生对于学校建设管理的合理化建议,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权。

在制度的执行环节,要保证各种信息的公开透明,杜绝管理者在有关学生工作事务中的暗箱操作等不规范行为,学校应充分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当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应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协调关系,优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重要且持久的教育因素,其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育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管理实现以人为本的基础,学生管理者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塑造良好形象,并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式的、愉悦的、相互信任的、亲密的师生情感关系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对学生心理需求、情感表现多理解、多宽容、多尊重、多支持、多帮助。在学生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管理者在执行各项管理的过程中既要讲原则,又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坚持师生平等,坚持双向互动性原则,克服管理者独占性和霸权性倾向。

通过开辟师生邮箱、师生网上聊天室等渠道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创造开放、平等、宽容、沟通、承认差异的和谐环境。对学生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火药味”;多一点亲切感少一点距离感;多一点协商少一点命令,在工作中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用心育人。提高学生在管理中对学校和老师的亲和力和归宿感,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由被动接受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管理,学校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从而达到师生共鸣,实现和谐管理。

六、营造良好的管理育人环境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我们提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大学生管理不仅仅是学生管理者的事,全体教职员工都应参与其中。要搞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学生,只有各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第二,营造良好的管理育人环境,师生之间要相互理解、平等对话,以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的目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学会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及时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第三,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是学校的一种隐性课程,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四,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校精神观念体系相辅相成。优美、整洁、有秩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对学校里的每一个人能起着陶冶情操和规范行为的良好作用。绿化、美化、净化的校园,会让学生赏心悦目,感受到自己校园的美;文明礼貌、互敬互爱的校园气氛,会让学生在与人和谐相处中感受自我价值;在花园般的学校里,学生能够感受到轻松愉快的生活乐趣,也能够使他们产生旺盛的求知欲。第五,要建立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宽松的舆论环境。鼓励学生张扬个性,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也要注意张弛有度,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

总之,高校学生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管理理念与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参 考 文 献

[1]聂松竹.以学生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2]马愍夫.探讨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J].科技信息.2010(31)

[3]张夏薇.“以人为本”理念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1)

[4]符俊,李宏博.“以人为本”视野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理念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0(6)

篇7

关键词:高校 学生参与 参与型学生管理

一直以来,我国是以办学规模以及办学水平两方面来综合衡量各高校的办学发展,自大学扩招以来,我国各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膨胀,但办学规模并未与资源、管理同步增长,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教学质量的下滑现象尤为突出,引起了国家教育部的高度重视[1]。因此,如何能保证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的同步增长成为了当下最需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问题,就必须从教学管理上入手,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对既定的管理模式有所改革及创新,从而使教学质量有稳步的提升。参与型学生管理模式就在这大背景下孕育而生,也成为近几年教学管理发展的大趋势。

一、参与型学生管理模式的研究

(一)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必然性

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我国各大高校教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必然性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来提升教学质量,另外连续几年扩招后,但师资力量提升不够快,严重加大了教师及辅导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大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活动在校园管理中,遵循着学校的规章制度,围绕着学校的教学管理目标。所以如果学生以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管理中,会促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从而来提高管理的效能。

(二)参与型学生管理的意义与价值

大学是一个展现自我的一个大舞台,同样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块基石。当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时,就会不断的去关注以及学习管理学,能激发个人自主学习的兴趣。参与者懂得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同时也能体会和感受到作为被管理者――学生的角度去看管理者,这样的角色变换可以使自己的收获颇丰。通过与同学的交流,能更好的进行弹性管理亦或是柔性管理,提升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实践能力。通过由自己组织的大中小型活动成功时,对个人的整体是一个提升,懂得去组织,懂得去如何分配任务,在压力下成长,同时也慢慢培养了自己的处事能力和管理者能力。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和最大限度的体验到大学生活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参与型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参与型学生管理所展现出来的优点确实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同时这种管理模式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一)个性迥异,独立能力欠缺

对90后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在爸妈的教育观念以及当下大社会的影响,接收的新事物多,追求自己的个性,有独立的思维,自我自主强。致使有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其他同学的想法。另外,很多同学是在在跨入大学的那一刻,才真正到了一个人独立生活的时候,所以在遇到一些问题或挫折时,独立能力就较为欠缺。

(二)有热情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很多学生从小就对大学充满憧憬,所以在进入大学的那一刻,对任何事都充满好奇感和新鲜感,从而冲劲也比较强。如在校院级进行学生干部纳新时,一股脑儿的去竞选,但当自己胜任一个职位时,接踵而来的是一系列的学生会工作时,各种繁杂凌乱的工作会占满自己的休息时间时,就会产生负面情绪,久而久之,当这股热情消退时,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不耐烦。

(三)能力强但容易被功利腐化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收能力是比较强的,反应比较快,思维也比较敏捷,头脑比较灵活。但生活在经济化的时代,往往会有部分人的价值观有所改变,价值取向会更趋向于具体实物变现,而不再是单纯的思想上的满足。所以往往会出现在一些活动开展的时候,会过多的先考虑自身利益,参加活动的目标会很清晰。

三、对参与型学生管理的建议措施

经过研究分析,针对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下几点建议及措施。

1. 多参与各类活动,培养开朗的性格以及养成互相帮助的精神。在大学这个大环境下,要全方位的发展与锻炼自我,通过参加各类活动来开拓自己的视野,在活动中多与同学交流,善于倾听,乐于助人,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以提高自己的独立能力。

2. 学会制定工作计划表,架构管理层。在每学期开学前,一方面制定好本学期需要开展的工作计划表,对工作有一个大方向的把握;另一方面,将学生管理层的架构进行调整或理清楚,明白每个人的工作职能,进行有效分配。

3.学会感恩,懂得回报。通过听一些励志讲座或看励志影片,学会感恩,对帮助过自己的朋友,亲人,老师要持有尊重和尊敬的态度,懂得回报。用积极的态度去处理或看待事物,在担任学生干部工作时更要做到公平公正,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同学负责。

4.制定学习计划表,分配好学习工作以及娱乐的时间。如何培养自己的时间观念就是需要有一个时间规划的能力,通过制定学习计划表,合理分配好自己的课余时间,能有有效的改善自我约束能力欠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林永柏,邬志辉.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研究综述[J]. 现代教育科学,2011,(07):110-114.

[2]王文东,潘春艳. 高校学生干部参与学生管理问题探析[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1:318.

篇8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10-0952-02

【关键词】 食品处理和加工;组织和管理;学生保健服务

为提高我国的食品卫生管理水平,使我国食品卫生监督模式与国际接轨,卫生部在总结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于2002年出台并于2004年在全国推行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以下简称量化管理)制度。该制度是将食品卫生监督的经验管理模式向风险度和信誉度管理转变的一种有益尝试,实现了食品卫生监督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1]。

学校食堂由于具有就餐人数多、影响面广的特点,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校食堂食品卫生不仅影响到就餐人群的身体健康,还涉及社会多方面,一直是卫生监督工作的重点[2]。为加强学校食堂卫生监督管理,提高食堂经营者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防止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患的暴发和流行,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开封市于2006年全面启动了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为探讨量化管理在学校食堂卫生工作中的效果,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升卫生监督工作水平,同时,进一步探讨现行量化管理标准中不够完善、不够合理的地方,提出适当改进建议,笔者对量化管理前、后学校自身状况、基础卫生实施等指标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开封市2007年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并纳入量化分级管理的大、中、小学、幼儿园食堂共计69所。资料来源于卫生监督所学校食堂量化分级管理档案。

1.2 方法 根据国家卫生部制定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3]和《河南省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手册》要求,采用《餐饮业卫生许可审查量化评分表》、《餐饮业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表》,在年度审查卫生许可证和经常性卫生监督时对食堂进行评分定级。对参加量化管理的学校食堂实施量化管理前、后的食品卫生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对食堂的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测试,并对实施前、后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量分分级情况 本次调查的69所学校食堂均持有效卫生许可证。见表1。

2.2 卫生管理状况 实施量化管理前、后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的有效健康证明持有率、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知识考试合格率、采购原料的索证率和卫生管理制度实际检查执行的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布局和卫生设施配备情况 自量化管理工作开展以来,有4所学校对原有食堂进行了扩建、改建,学校食堂硬件建设(如功能区布局、清洗水池分设、餐具洗涤消毒设施、专间、“三防”设施等)显著改观,见表3。

3 讨论

3.1 量化分级管理提高了学校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状况 实施量化分级管理之前,部分学校食堂由于对外承包,出现了卫生管理职责不明、管理上脱节、存在盲区等现象。通过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学校对食堂卫生的管理从被动逐步走向了主动,从而把政府的监督管理与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身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并强调了食品卫生与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仍应为学校负责人,有效促进了企业自律和诚信水平的提高。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使得卫生监督执法检查标准统一,保证了卫生监督的公平、公正、公开,并对学校食品卫生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4],得到了被监督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认可,学校食堂卫生发生了明显改观,提高了学校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水平。

3.2 量化分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量化管理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校在新、改、扩建食堂时未经预防性卫生监督,造成食堂布局不合理;食品卫生管理人员的素质较差,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食品索证制度不健全、资料不全等。食品索证工作量大,存在问题较多,也是多年来食品卫生工作的难题。虽然国家早有规定,但实际上真正做到索证的餐饮业很少,尤其是那些规模大的学校食堂,因品种多、工作量大,很难做到证件齐全。

3.3 建议 (1)重点食品必须索证。评审中应将建立食品采购索证登记、供货单位有效的卫生许可证复印件及油、面、米、肉、大宗调味品等主要食品应备有相关证件作为评审标准,使之便于掌握[5]。(2)进一步加强卫生知识培训工作,建立规范的从业人员培训制度。首先,对单位负责人进行《食品卫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使其树立守法意识,自觉遵守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其次,要严把从业人员岗前培训,使从业人员真正掌握有关食品卫生知识,并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正确的操作规范。(3)促进学校食堂管理工作规范化。学校自身卫生管理是搞好学生用餐卫生安全的关键。学校食堂要制定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做到组织落实、制度落实、责任落实,形成自我约束机制,使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全面提高学校食堂卫生管理水平。(4)进一步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提高监督执法效能。在食品量化分级管理中,卫生监督机构、教育部门应密切配合,并进一步明确其各自职责。卫生监督部门要按照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要求,对不同级别的食堂采取不同的监督方式[6],加大对信誉度低、风险级别高的企业的监督力度,把卫生监督管理的主要力量放在自律意识低、风险度高的单位上,做到重点监控,目标明确,同时进一步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效能,并实行及时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报的制度,不断强化学校领导的食品安全意识。(5)建议卫生监督部门在给每所学校食堂建立基础档案中增设诚信档案,将就餐者对食堂的投诉作为不良记录及时输入,作为经常性卫生审查的扣分项目,进行累计扣分,并将卫生信誉度分级等情况定期向社会进行公布,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运用电视、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和卫生信誉度分级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力量,有效促进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安全行动计划.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3,6(1):71-76.

[2] 张漱洁,林萍.江苏省部分学校食堂卫生状况调查.江苏预防医学,2004,15(4):28-29.

[3] 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北京:2002.

[4] 陈屏历.从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谈食品卫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21(3):216.

[5] 金志强,金建平,谢福生,等.餐饮业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探讨.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4,11(2):112-114.

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

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同于公办高校,有其自身的特点。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对学校秩序及局面的稳定,对于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增强,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制定提升对策建议。

一、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存在问题

(一)对于学生的管理方式落后。当前大部分民办高校都在宣称实行“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推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管理措施,但在现实中却往往从学校利益出发,注重学校的利益,无视学生管理者和学生的利益,往往采取严格的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管理,注重对学生的管理,却不注重对学生的服务和引导,管理得多,服务得少。

(二)学生管理体制落后。当前民办高校现行的工作体系,工作内容的庞杂,导致学生管理者每日陷于无法避免的事务堆,疲于应付,似乎什么都在管,但对学生成长成才最基本的素质,诸如学习方法上的转变、生理心理解疑、重大问题的平等交流、人生紧要几步的指导等却较少,导致现行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仍然处于“缺漏补漏”“缺样补样”的状况,未能摆脱“消防”式的工作局面。

(三)学生管理工作团队能力及管理滞后。当前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人员逐步走向正规化,但主体大多还是由公办高校的退休人员和社会上的招聘人员组成,在数量和素质上都无法得到保证,很多在职的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水平低下,要么就是集中封闭管理,要么就是简单借用公办高校管理制度,没有针对民办高校的现实情况。另外,学生管理的核心主体班主任,在制度、激励等还存在管理方面的滞后现象。

二、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问题的成因

(一)管理学生思想不统一。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历史不长,彼此都处于求探索求发展的状态,正在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然而民办高校之间竞争对手关系,相互之间互相封闭,彼此交流太少,不便于借鉴学习。探索和发展中突出的问题就是思想难于统一,认识难于一致,在大的层面上“混沌”,导致各学校内部一时缺乏统一共识的思想指导,行为上彼此偏离较远。

(二)分层管理不到位。对于学生管理的分层管理是划小管理范围,确认责任形式,加强管理的重要措施。同时随着条块分割形式的划分,各单位对责任保护意识的加强又阻碍了统一思想的实施,很容易造成条块分割的矛盾冲突,有时会造成部门或单位的“地方保护主义”及各自为政,缺乏协调性,漏洞也不少。有的相互隐瞒,知“情”不报,对给定任务、指标应付了事,降低了工作效率,阻碍了工作效果。

(三)管理人员结构、数量及素质不足。民办高校经费普遍紧张,人手配备不足,又无现成经验,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调研。诸如,培训班主任的工作、团的工作、学生会及社团的工作任务很重,需要资料充实和准备,人手不足的矛盾只能满足日常事务,没有时间研究、探讨,缺乏深度,培训只能泛泛而谈,研究能力差。分层次管理除了配置校、院强有力管理队伍外,班级管理担子很重。就班级管理队伍而言,民办高校普遍班主任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有经验的班主任不多,且过去管理思想定势已形成,缺少传、帮、带,思想不易统一;年轻班主任经验不足,过左过右现象较普遍,总体把握不太准确。

三、提升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民办高校在管理学生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改变管理以统一为前提、以学校为本的目标模式,注重强化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实现事实与价值、思想与行动、情感与理性的统一,以德风去教化学生、以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以优秀的文化去熏陶学生。因此,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使教育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使教育真正与学生精神的完整性、经验的完整性、生活的完整性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发展更加全面和谐。

(二)处理好学生管理中“导”与“管”的关系。民办高校在管理学生中,不仅要注重管理的力度和方式方法,更要强化引导的作用。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注重管理与引导并举,要以学校规章制度为依据实施的管理宣传、管理决策、管理活动和管理评价等有形管理,同时,要以个人素质、个人人格为基础,在自觉和不自觉间对学生进行的榜样行为导向、关系行为导向及工作行为导向这些潜移默化式或熏陶式的引导等无形管理。在管理与引导工作中,两手都要严抓,不能偏废或者不合理。

(三)加强学生个性化管理。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决定了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在学生管理中,加强民办高校学生的个性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学校及其他管理主体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针对被管理者的客观要件;其次,对其在学校所认定的管理空间的学习和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引导,按照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标准,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和个性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四)充分发挥班主任及班级的作用。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一定要注重班主任及班级的特殊作用。为了能够将班主任的作用更好发挥,首先,从政治地位、经济待遇上体现学校对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作用的认同;其次,加大对班主任的培训力度,特别要从理论水平与实践操作二者结合之中提高管理水平;最后,要建立奖优罚劣机制,按月度、按年度从两个层面拉开班主任工资待遇,提高班主任工资待遇。另外,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也应注重班级作用,通过班级调节同学之间的关系及满足不同同学心理及发展的需要,并通过班级这一平台,让所有同学有机会、有能力在这一平台表演,自我服务、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活氛围。民办高校学生心理上很矛盾,既有片面自我表现个性,又渴望得到认同,喜欢标新立异。在目前民办高校还未广泛得到社会认同的情形下,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活既能熏陶情操,又能使学生克服自卑增加自信心。因此,民办高校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文化生活,彻底纠正只讲学习,不顾其余的做法,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启动整体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以此来团结人、凝聚人、教育人,增强集体荣誉感。

参考文献:

[1] 黄藤. 论民办大学的规模质量观[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2( 3 ).

[2] 乔红伟.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09( 6 ).

篇10

关键词 信息技术;学生管理;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07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了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针对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实际,提出几点提高管理效率的建议和策略。

1 借助信息技术,收集学生信息

收集学生信息和整理学生信息,是一项看似简单实际上又是烦琐而复杂的工作。在传统教学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往往采用纸质文件收集信息和管理信息,但是纸质文件存在诸多弊端,如不易保存、容易丢失、不易查找利用等。对此可以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可以利用Excel、数据库等办公软件,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学习情况等)输入电脑,形成电子档案,不但便于查询和保存,而且不易丢失,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通过日常教学活动,教师会逐渐熟悉学生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性格特征等,还可以把这些资料完善到数据库中,并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给予必要的帮助。统计过程实质上又是一个分析研判过程,尽管统计的过程会花费很多时间,但在统计过程中管理者会更加深刻详细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此外,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分析学生成绩。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运用Microsoft Excel等办公软件,为学生建立完善的成绩分析系统,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平均分、及格率等情况记录在册,然后根据系统录入的信息,为学生编制学期考试成绩的变化图,通过变化的成绩曲线图,让学生直观看到自己成绩的进步或退步,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此外,通过研究与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客观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情况,便于管理者和教师以及家长从中找到有效信息,同时,这些数据也是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家长加强督促的重要依据。

2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管理的一种有效措施,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例如,布置班级环境是建设班级文化的基本内容,它是班级精神面貌的体现,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要把每一个空间充分利用起来,巧妙布局,做到每一面墙都能说话,以温馨舒适的感觉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在平时的班级和学校活动中,用数码相机拍照,把孩子们的灿烂笑容保存下来,上传到网络上以便保存和欣赏。并让学生自己挑选喜欢的照片,打印并张贴到班级墙上,并命名“我们的一家”,把班级营造成一个大家庭。在校园网站上可以设置班级介绍、班级论坛、班级信箱、学生风采、公告栏等模块。在网站上,学生可以就某一话题积极展开讨论,畅所欲言,也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提出自己的疑问寻求解答。从网站上,家长也能对班级情况有所了解,把自己的建议或者意见通过邮件的方式与班主任进行交流。还可以利用网站布置家庭作业,省时省力,一举多得。

3 占领网络阵地,深入开展德育

网络技术为学生管理带来了便利,但我们同时也要注意抵御网络负面信息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网络上充斥着一些暴力、低俗的信息,会导致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造成严重后果。为此,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加大力度,占领网络教育的阵地,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利用网络,远离不良网站,为学生构建良好的道德平台,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弊端。同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探讨构建新的德育教育模式,努力消除网络的不良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利用班级群、专栏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除此之外,网络方式为师生交流提供了广阔平台,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都要重视用好网络工具,拓展交流的途径,如论坛、网站、电子邮箱、聊天室、聊天工具等,学生通过匿名的方式可以寻求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要积极创设情境和条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交流,消除学生畏惧心理,提高学生交流的积极性,锻炼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管理者及教师可通过网络途径为学生集体解答。此外,学校和家庭都是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所以学校管理者及班主任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便于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应加强对家长的培训,让家长对网络等有一定的了解,便于观察和引导学生在家的上网情况。

4 借助信息技术,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个学期即将结束之时,作为管理者都要对班级和学生进行评价,选出优秀班集体、优秀班主任以及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班主任都要对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详细的观察,并借助信息技术加以记录,如果学生表现良好,学校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如果学生表现有所欠缺,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引导。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管理者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具有较强综合性的评价机制,便于实现班级常规管理的量化与优化,而且要针对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建立完整的电子表格,对班级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详细记载,如学生的学习成绩、活动的参与情况、获奖情况、违规记录等,都进行量化管理,通过这样的管理方式,不管在评选活动中,还是表彰活动中,都可以用数据说话。实践证明,只有对班级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尽的记录,并形成完整的档案机制,才能有效增强管理的有效性。

总之,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为学校管理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技术手段,发挥其优势作用,拓展信息技术的应用途径,保证学生管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建国.如何搞好素质教育下的学生管理[J].各界文论,2007(6):89-90.

[2]高霞.网络时代学生管理的新趋向的几点尝试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5(4):77-79.

[3]冯沈萍.试析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J].四川三峡学院学报,2000(3):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