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保险暂行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保险暂行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保险暂行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监管;网上银行;网上支付

[DOI]10.13939/ki.zgsc.2016.05.094

互联网金融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迅速地改变着传统的金融业。互联网金融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机遇,要想更好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需要加大创新,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确保监管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因此,要加大对于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要研究如何确保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争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1 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我国传统金融业的改革。但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样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和风险,从而给监管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互联网金融往往涉及面广,监管主体包含众多,如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和证监会等,文章从监管的主体方面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目前的监管现状。

(1)网上银行。在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并实施了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其目的是为了规范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同时防范金融风险,保护客户的合法利益。在此办法中,对于风险管理、法律责任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网上银行业务的健康向上发展提供了依据,但是此办法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原则性的规定太多,操作性较差,因此,在2007年被废止。在2005年,我国银监会在总结和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业务办理、法律责任和监督管理等,并在2006年全面实施,推动了网上银行的发展。

(2)网上证券。在证券方面,我国是不允许在网上直接发行证券的。在2012年,证监会通过了证券发行与承销商管理办法,并对其中的一些规定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从而允许在网下配售和网上发行,并且可以根据申购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网上和线下的比例。

(3)网上保险。在2011年,为了进一步促进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规范、健康、有序发展和防范网络欺诈风险等,保监会起草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规定的征求意见稿,针对网络保险业务的经营资质、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较为详细具体的规定。在2011年,保监会还针对互联网保险的销售门槛、信息披露和经营的规则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并在2012年开始实施。

(4)网络支付。为了规范我国的电子支付业务、防范风险和确保资金安全等,在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明确地将电子支付业务纳入监督管理的范围之内。在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了相应的监督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同时根据办法和细则向符合条件的非金融机构发放相应的支付许可证,同时向其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

(5)网络借贷。在当前的情况下,进行网络借贷,需要获得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和备案经营范围等。我国针对民间借贷的问题,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督管理。在2011年,银监会了相应的风险提示通知,警示银行防止借贷风险向银行体系大幅度蔓延。

(6)网上PTP理财属于一种民间借贷理财模式,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借贷,而PTP理财是指以公司为中介机构,把这借贷双方对接起来实现各自的借贷需求。借款方可以是无抵押贷款或是有抵押贷款。而中介一般是以收取双方或单方的手续费为赢利目的或者是挣取一定息差为赢利目的的新型理财模式。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类似的公司和不同的产品,收益率也不一样,建议消费者谨慎地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产品。

(7)互联网众筹。互联网众筹是基于“互联网+金融”所创新的一种模式。互联网众筹有效地解决了很多公司资金问题,也给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投资好项目的机会。但是众筹后资金怎么监管是一个问题,经常出现众筹后,使用资金方消失,或者提供劣质服务,欺骗大众。

2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原则

针对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督管理的原则,要在总体上体现出包容性、开放性和适应性,要给创新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同时,还要按照一定的规范来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要维护好竞争秩序,公平经营的环境,构建良好的金融监督管理环境和体系。总之,互联网金融要在风险和创新之间达到一个平衡,在创新和发展的同时,要按照总体要求进行探索和完善监督管理。

(1)为实体经济服务。互联网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通过市场导向,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能力,在监管上要加强引导和纠正,确保互联网金融不会脱离监管。如P2P要充分发挥好筹资平台,切忌以互联网的名义进行非法集资或者非法吸收存款等违法活动,互联网金融监管要体现出一定的约束性和引导性,从而为实体经济更好的服务。

(2)利于宏观调控。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利于对金融的宏观调控。在出台相应的监督管理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互联网金融所造成的影响,如资金流动性的影响、P2P网贷的发展会对信贷规模产生何种影响等,这些

都是需要监督管理政策充分考虑的因素。

(3)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可能会通过相应的科技手段或者渠道来放大金融的系统性风险。互联网金融存在着很多的科技信息风险,如在二维码中植入病毒或者木马,导致资金损失和信息泄密等,互联网金融所存在的风险也有可能引发传统的金融机构风险。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任重道远,在很多领域都存在着漏洞,因此要高度关注和防范这些风险隐患,确保不会发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4)维护客户合法权益。维护客户的合法权益,也是金融监管的内容和重点。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法律法规保护制度,要将互联网金融的客户合法权益纳入,重点加强客户的信息保密、充分维护好客户的信息安全,确保客户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要依法严厉的打击各种损害客户合法权益的行为。

3 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对策

(1)国家出台互联网金融监管指导意见。要充分发挥出中国人民银行的协调作用,要同证监会、保监会和银监会等部门制定出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意见,同时要上报给国务院,批准后方可实施。针对互联网支付、P2P、互联网理财和保险等业务,也做出了相应的原则性规定,明确了监管的要求。国务院出台了相应的监管指导意见,将互联网金融业统一起来,体现了互联网金融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也能够有效地避免监督缺乏和监督重复等的问题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利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和发展。

(2)监管部门出台实施的细则。在监管的过程中,要明确监管主体,要按照谁批准谁监管的原则,同时结合相关业务来出台具体的监管办法和指导意见,针对互联网支付,要严格按照第三方支付的规章进行监管,还要及时地进行创新,预防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针对P2P网贷,由银监会进行监管和出台管理办法,如果单纯作为信息中介,不予发放牌照,如果是信贷中介,可以考虑发放牌照。

(3)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的协调。互联网金融业务有着跨行经营的特点,要加强监管部门间的配合和协调沟通,建立监管协调制度。在具体的监督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同工信部、公安部等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通过建立监测和分析制度,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经营和安全监测。

(4)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管理的作用。行业自律在互联网金融中,往往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行业自律,能够规范行业发展,我国要通过互联网金融的行业自律作用,力争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行业协会,不断引导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

(5)各部门协调,避免各自为政。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才能适应新形势。

4 结 论

总之,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要想做好互联网金融监管,就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建立和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法律规范,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协同多个部门共同监管,力争实现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篇2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完整版全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保护出借人、借款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及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投融资需求,根据《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总体要求和监管原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国境内从事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活动,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本办法所称网络借贷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个体包含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是指依法设立,专门从事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活动的金融信息中介公司。该类机构以互联网为主要渠道,为借款人与出借人(即贷款人)实现直接借贷提供信息搜集、信息公布、资信评估、信息交互、借贷撮合等服务。

本办法所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是指各省级人民政府承担地方金融监管职责的部门。

第三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按照依法、诚信、自愿、公平的原则为借款人和出借人提供信息服务,维护出借人与借款人合法权益,不得提供增信服务,不得直接或间接归集资金,不得非法集资,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借款人与出借人遵循借贷自愿、诚实守信、责任自负、风险自担的原则承担借贷风险。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承担客观、真实、全面、及时进行信息披露的责任,不承担借贷违约风险。

第四条 按照《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依法监管、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的监管原则,落实各方管理责任。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及其派出机构负责制定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监督管理制度,并实施行为监管。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机构监管。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涉及的电信业务进行监管。公安部牵头负责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互联网服务进行安全监管,依法查处违反网络安全监管的违法违规活动,打击网络借贷涉及的金融犯罪及相关犯罪。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对金融信息服务、互联网信息内容等业务进行监管。

第二章 备案管理

第五条 拟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在领取营业执照后,于10个工作日以内携带有关材料向工商登记注册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备案登记。

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负责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办理备案登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提交的备案登记材料齐备时予以受理,并在各省(区、市)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备案登记手续。备案登记不构成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经营能力、合规程度、资信状况的认可和评价。

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有权根据本办法和相关监管规则对备案登记后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分类,并及时将备案登记信息及分类结果在官方网站上公示。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完成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备案登记后,应当按照通信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申请相应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未按规定申请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的,不得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评估分类等具体细则另行制定。

第六条 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的机构,应当在经营范围中实质明确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以内向工商登记注册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报告并进行备案信息变更。

第八条 经备案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拟终止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的,应当在终止业务前提前至少10个工作日,书面告知工商登记注册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并办理备案注销。

经备案登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依法解散或者依法宣告破产的,除依法进行清算外,由工商登记注册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注销其备案。

第三章 业务规则与风险管理

第九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依据法律法规及合同约定为出借人与借款人提供直接借贷信息的采集整理、甄别筛选、网上,以及资信评估、借贷撮合、融资咨询、在线争议解决等相关服务;

(二)对出借人与借款人的资格条件、信息的真实性、融资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必要审核;

(三)采取措施防范欺诈行为,发现欺诈行为或其他损害出借人利益的情形,及时公告并终止相关网络借贷活动;

(四)持续开展网络借贷知识普及和风险教育活动,加强信息披露工作,引导出借人以小额分散的方式参与网络借贷,确保出借人充分知悉借贷风险;

(五)按照法律法规和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要求报送相关信息,其中网络借贷有关债权债务信息要及时向有关数据统计部门报送并登记;

(六)妥善保管出借人与借款人的资料和交易信息,不得删除、篡改,不得非法买卖、泄露出借人与借款人的基本信息和交易信息;

(七)依法履行客户身份识别、可疑交易报告、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等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义务;

(八)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防范查处金融违法犯罪相关工作;

(九)按照相关要求做好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网络与信息安全相关工作;

(十)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工商登记注册地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从事或者接受委托从事下列活动:

(一)为自身或变相为自身融资;

(二)直接或间接接受、归集出借人的资金;

(三)直接或变相向出借人提供担保或者承诺保本保息;

(四)自行或委托、授权第三方在互联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电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场所进行宣传或推介融资项目;

(五)发放贷款,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六)将融资项目的期限进行拆分;

(七)自行发售理财等金融产品募集资金,代销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保险或信托产品等金融产品;

(八)开展类资产证券化业务或实现以打包资产、证券化资产、信托资产、基金份额等形式的债权转让行为;

(九)除法律法规和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允许外,与其他机构投资、销售、经纪等业务进行任何形式的混合、捆绑、;

(十)虚构、夸大融资项目的真实性、收益前景,隐瞒融资项目的瑕疵及风险,以歧义性语言或其他欺骗性手段等进行虚假片面宣传或促销等,捏造、散布虚假信息或不完整信息损害他人商业信誉,误导出借人或借款人;

(十一)向借款用途为投资股票、场外配资、期货合约、结构化产品及其他衍生品等高风险的融资提供信息中介服务;

(十二)从事股权众筹等业务;

(十三)法律法规、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禁止的其他活动。

第十一条 参与网络借贷的出借人与借款人应当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核实的实名注册用户。

第十二条 借款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用户信息及融资信息;

(二)提供在所有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未偿还借款信息;

(三)保证融资项目真实、合法,并按照约定用途使用借贷资金,不得用于出借等其他目的;

(四)按照约定向出借人如实报告影响或可能影响出借人权益的重大信息;

(五)确保自身具有与借款金额相匹配的还款能力并按照合同约定还款;

(六)借贷合同及有关协议约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三条 借款人不得从事下列行为:

(一)通过故意变换身份、虚构融资项目、夸大融资项目收益前景等形式的欺诈借款;

(二)同时通过多个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或者通过变换项目名称、对项目内容进行非实质性变更等方式,就同一融资项目进行重复融资;

(三)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以外的公开场所同一融资项目的信息;

(四)已发现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中含有本办法第十条所列内容,仍进行交易;

(五)法律法规和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禁止从事的其他活动。

第十四条 参与网络借贷的出借人,应当具备投资风险意识、风险识别能力、拥有非保本类金融产品投资的经历并熟悉互联网。

第十五条 参与网络借贷的出借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向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身份等信息;

(二)出借资金为来源合法的自有资金;

(三)了解融资项目信贷风险,确认具有相应的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

(四)自行承担借贷产生的本息损失;

(五)借贷合同及有关协议约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六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在互联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电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场所只能进行信用信息采集、核实、贷后跟踪、抵质押管理等风险管理及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明确的部分必要经营环节。

第十七条 网络借贷金额应当以小额为主。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根据本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控制同一借款人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及不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防范信贷集中风险。

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同一自然人在不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借款总余额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不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借款总余额不超过人民币500万元。

第十八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网络安全相关规定和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开展信息系统定级备案和等级测试,具有完善的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以及灾难恢复等网络安全设施和管理制度,建立信息科技管理、科技风险管理和科技审计有关制度,配置充足的资源,采取完善的管理控制措施和技术手段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健运行,保护出借人与借款人的信息安全。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记录并留存借贷双方上网日志信息,信息交互内容等数据,留存期限为自借贷合同到期起5年;每两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的安全评估,接受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的信息安全检查和审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成立两年以内,应当建立或使用与其业务规模相匹配的应用级灾备系统设施。

第十九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为单一融资项目设置募集期,最长不超过20个工作日。

第二十条 借款人支付的本金和利息应当归出借人所有。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与出借人、借款人另行约定费用标准和支付方式。

第二十一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加强与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机构、征信机构等的业务合作,依法提供、查询和使用有关金融信用信息。

第二十二条 各方参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需要对出借人与借款人的基本信息和交易信息等使用电子签名、电子认证时,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及电子签名、电子认证的法律效力。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使用第三方数字认证系统,应当对第三方数字认证机构进行定期评估,保证有关认证安全可靠并具有独立性。

 

看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还看了:

1.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全文

2.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最新解读

3.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意见稿

4.安全中介机构管理规定

篇3

【关键词】南沙自贸区 融资租赁企业 融资模式 风险控制

融资租赁具有“融资”与“融物”双重属性,是连接金融企业与实体企业的重要渠道、桥梁。2016年3月28日,商务部连同国家税务局共同发文,①将上海、广东、天津和福建四地自贸区内内资试点融资租赁企业业务资格确认权力下放至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国税局,为融资租赁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一、广州南沙自贸区融资租赁企业发展概况

2012年9月12日,《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通过国务院批准,为南沙新区未来10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发展规划》重点对南沙新区的发展基础、发展战略、发展原则、发展目标、发展要求、发展特色等方面做了重要部署,其中,《发展规划》提出将南沙新区打造成以生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积极发展航运金融,鼓励和支持航运金融租赁公司发展;提出南沙新区应当建设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强调高端航运业,发展船舶租赁,推进科技体制创新和科技金融结合,鼓励和支持在南沙新区新设金融机构,开展融资租赁业务。2014年12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十部委联合发文(简称《南沙金改15条》),支持南沙新区深化粤港澳台金融合作和探索金融改革创新。《南沙金改15条》提出融资租赁业改革试点在南沙落地,支持在南沙新区开展全国内、外资融资租赁行业统一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内、外资统一的融资租赁市场准入标准。自贸区方案指出,将南沙自贸区打造成融资租赁业的服务高地、推动形成千亿级的融资租赁产业集聚区,打造华南地区融资租赁中心。②在整体战略布局之外,南沙自贸区还在企业落户奖励、税收优惠等方面出台相应政策,如2016年3月25日推出《广州南沙新区关于促进融资租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促进南沙新区融资租赁业发展扶持暂行办法》。可以认为,广州南沙融资租赁业面临空前政策利好。

截止2016年9月,在南沙自贸区设立的融资租赁公司③已超过180家,注册资本超过600亿元。其中超过三分之二是外资融资租赁公司,而金融租赁公司仅有不到10家。在180家融资租赁公司中,主营业务范围以船舶租赁、飞机租赁、大型机械设备租赁、不动产为主,也有部分涉及医疗制药设备租赁、农业设施租赁以及交通运输设备租赁等。南沙区融资租赁企业的迅速发展,有赖于区位带来的便利以及政策优势,在国家层面、省部级层面以及市政府一级均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南沙区融资租赁业的发展。而在“双区”确立之前,南沙区融资租赁企业仅为个位数。由此看来,企业数量在短期内爆发的主要推恿κ钦策导向作用。从南沙区融资租赁企业签订合同的数量来看,存在较大一部分企业尚未有正在履行或已经履行完毕的合同,从这一角度来说,大量融资租赁企业设立或涌入南沙,同时也大量企业属于低质量的“僵尸企业”,入驻南沙,是为得政策之利,而非以营业为目的。即便如此,优质的或成长性较强的融资租赁企业也大量存在,如南航国际融资租赁公司、中交融资租赁(广州)有限公司、珠江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广州越秀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天合国际租赁有限公司等。除此之外,有部分租赁公司在南沙设立SPV公司,如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在2015年设立了广州天岭飞机租赁有限公司、建信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在2015年设立了建信租赁(广州)有限公司、渤海金控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则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天津渤海租赁有限公司于2016年设立了十一家SPV租赁公司。

总的来看,从2015年至今,南沙区融资租赁公司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但从上述分析来看,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到期,融资租赁企业的增长速度也将放缓。2014年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从2014年起连续三年,均从市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资金中安排9000万元作为扶持融资租赁产业奖励资金,按照企业注册资金规模,排名前五名的,可奖励不超过500万元奖金;根据营业收入和资金投放额度的大小,排名前10的,均予以不同程度的奖励。在税收方面,融资租赁企业可享受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租赁物采取加速折旧方法计提折旧。

2016年4月2日,广州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广州市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的通知》,提出重点发展航空租赁业、大量聚集航运金融业、鼓励设立船舶融资租赁公司,要求2018年南沙区融资租赁企业达到800家。显然,扶持力度逐步放缓的同时,政策依旧利好于融资租赁企业的发展。但笔者认为,盲目地要求企业数量增长无法实现南沙区融资租赁业“第三极”的目标,在鼓励企业落户的同时,更需要激活企业的经营活力,加强“租、投、融”结合,形成融资租赁企业有效资金流动。

二、融资渠道的狭窄的原因分析

(一)现状分析

我国《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④规定,融资租赁公司融资渠道包括:股东的资本金投入、向商业银行借款、转让应收账款、接受承租人的租赁保证金等。表面上看,融资租赁公司有多种融资渠道,尤其是金融租赁公司的融资方式更是丰富多样,然而,实际上融资租赁企业在利用上述渠道获得融资过程中都面临着不少问题与障碍,融资之路并不顺畅[1]。

近两年来,我国融资租赁的增长速度显然超过全球的平均增长速度,2016年交易总额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但在这表面繁荣的背后,却无法掩盖大量企业“没开张”的局面,究其根源,无外乎“融资难”问题凸显。融资租赁业是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撑租赁业务的发展,但现实却经常表现为,融资租赁公司因缺乏资金而被迫放弃一些优质项目,这些项目的放弃进一步影响到了本来就缺乏社会认知度的融资租赁业在企业间的口碑,直接阻碍了融资租赁业的快速发展。

南沙区融资租赁企业以小型融资租赁企业为主,目前仍主要依靠资本金支持开展业务,但这并不是企业发展与业务持续开拓的解决路径,资本金无法满足长期业务投入,一旦发生承租人违约,企业也将面临破产的困境。

(二)原因分析

1.融资租赁公司体量小。南沙区融资租赁公司大部分属于厂商系,⑤是企业为租赁推销自身的产品而成立的租赁企业,[2]虽然在专业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规模相对较小,与金融系或者国资系相比较而言,融资能力显然不足与其相提并论。此外,由于近年来融资租赁企业数量增长的速度与人才数量增长的速度不成正比,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南沙区融资租赁公司往往缺少精通行业规则与业务的人员,从而进一步削弱了其竞争实力,同时也因此而提高了经营风险。

2.行业发展与监管引发。如前所述,我融资租赁行业监管体系较为特殊,金融租赁、内资试点融资租赁与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分属不同的监管部门监管,虽然南沙区金融改革“十五条”中提出在南沙区开展全国内、外资融资租赁行业统一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统一内外资融资租赁企业的市场准入标准,⑥但是由于外资租赁准入门槛显著低于内资租赁的局面仍未打破,统一的制度规则仍未落实,南沙区外资融资租赁仍占据绝大多数。根据“十五条”的要求,南沙区以打造成华南融资租赁行业中心为目标,因此必须在企业数量规模上形成示范效应。在此要求下,落户激励政策的出台无法与监管政策同步,商务部层面的监管措施显然无法完全针对南沙区融资租赁企业的现实状况。不可否认,目前南沙区存在较多企业并不符合《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和《融资租赁企业管理办法》的要求[3]。

3.实体经济不景气。2015年至2016年,楼市崩盘的传言甚嚣尘上,但楼市却依然坚挺,反而实体行业遭受冷遇。近两年越来越少资金流向实体行业,而虚拟经济则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实体行业步履维艰。其中,产能过剩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供给侧改革尚未收到实际成效,对于中小型生产企业而言,如遇寒冬。笔者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南沙区融资租赁企业应当大多以服务中小型融资租赁企业为主,若中小型生产企业无法生存,融资租赁企业的发展也将失去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三、南沙自贸区融资租赁企业融资模式的创新及其风险控制

(一)融资模式之一:资产支持票据/证券

资产支持证券以及资产支持票据,可以统称为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市场中一种运用最为活跃的创新融资工具,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运用较为广泛。融资租赁企业租赁资产作为优质资产,将其作为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进行证券化融资,将有可能成为融资租赁企业常态化的融资途径。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支持符合有条件的融资租赁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筹措资金。可以见得,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方式将成为南沙区融资租赁企业不断获得资金的主要模式之一。

从交易主体来看,融资租赁企业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主要涉及的参与主体包括发起人、特殊目的机构(SPV)、资产服务机构、信用增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资金报关机构、其他相关服务机构、投资者等,不同的参与主体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发起人即为租赁资产的原始权益人,即融资租赁公司,其根据不同的交易模式,选择租赁资产出售给SPV;SPV是资产证券化的核心主体,专门为实现资产证券化而设立;资产服务机构主要是对资产池进行管理,负责向承租人催收租金,尔后存入SPV指定账户。由于发起人对资产池中的租赁资产最为熟悉,一般情况下,SPV均聘请其作为资产服务机构;信用增级机构是为租赁资产证券化产品提供信用增进,提高产品信用的机构;资产保管机构是专门保管租金的机构;其他服务机构包括证券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等;此外,投资者也是证券化中的目的环节,没有投资者认购,资产证券化也毫无意义。

从交易流程来看,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涉及的流程相对复杂,需要上述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具体运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如图所示,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的流程涉及到多方主体,各主体之间形成不同的机制,包括资产的重组机制、风险的隔离机制以及信用增进机制,这些机制共同构成了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的运行机制。

在这一融资模式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债务人偿债基金能否保证按时、足额支付租金;如若承租人发生违约事件,将触发资产支持证券的违约;一旦承租人无法继续履行债务的,资产支持证券也将实质违约。当然,融资租赁公司将权益真实出售给SPV,是这一风险的隔离方式。如前所属,南沙区融资租赁行业政策虽然目标在于打造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目前已经注册登记的融资租赁企业大多为中小型融资租赁企业,显然,其面对的客户群体将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偿债能力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从承租人对象特征角度分析,在南沙区开展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笔者认为,对于信用风险的规避措施,应当有两种选择降低风险。第一,提供内部增信措施。对于金融租赁公司而言,可由其集团公司提供担保;但对于厂商系融资租赁企业而言,内部增信措施显然较为欠缺;第二,提供外部增信措施。所谓外部增信措施,即提供第三方担保,从而弥补承租人体量较小所带来的信用不足。

(二)融资模式之二:结构化债券融资

向商业银行进行贷款融资原本是融资租赁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之一,南沙区融资租赁企业受制于体量较小及业务量不足等原因,通过银行贷款融资难度不言而喻。笔者认为,债权融资对于融资租赁企业而言是相对较为灵活的,如果结构设置合理,能够成为融资租赁企业长期的资金来源;但如果结构不合理,则会导致短债长用等不利局面。

结构化债券融资是证券公司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将债券受益权区分为不同清偿顺序,一般情况下包括优先级和劣后级两个级别的债券融资方式。根据证监会《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的规定,根据发行对象人数及资质的不同,可以将公司债券分为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和非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根据投资者是否为合格投资者,可以分为针对合格投资者的非公开发行以及针对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当然,除了公司债券,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规定的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同样属于债券融资方式。但不管如何命名,相对发行人与投资者而言,投资债券的主要风险包括利率风险以及信用风险,而融资租赁企业作为发行人的,风险将更大,因此,融资租赁公司发行债券,需要进行结构化设计,从而将投资者的风险降到更低,同时,也为持续性地获得项目资金打好基础。

结构化债券的融资方式目前运用较为广泛,其涉及的参与主体包括发行人、证券公司、托管人、投资者、增信机构、SPV公司、评级机构、核准机构(若有)等,与资产证券化融资类似,证券公司作为管理人,同样扮演着主要角色。结构化债券融资方式的结构图如下:

在结构化债券融资模式中,对于由谁认购劣后级债券存在不同的安排,本文仅将由管理人设立SPV作为劣后级认购人为例,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局限于此。劣后级属于劣后受偿债权人,一般由发行人或发行人提供的人员安排认购该部分债券,而实际上融得的资金,为优先级部分。

(三)融资模式之三:互联网借贷融资模式

融Y租赁企业通过互联网方式进行融资,是互联网时代的大势所趋,但由于目前监管技术难以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较为全面的监管,通过互联网进行融资,也显然存在一定的困境。但笔者认为,监管的手段日益成熟,但监管技术的欠缺,不应当成为对网络借贷“一刀切”的理由。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联合工信部、公安部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单一平台进行借贷的不得超过100万;通过不同机构进行网络借贷的,不得超过500万。足见,在该规定出台之后,融资租赁意图通过网络方式进行筹资,可能性相当渺茫。尽管南沙区融资租赁企业大部分体量较小,但通过单一平台借贷仅为100万,对其而言同样捉襟见肘。

融资租赁政策红利还未终结,但发展路径不顺畅,间接导致融资租赁企业举步维艰。相对于其他借贷方,融资租赁能够产生更为稳定的现金流,能够保障其按时偿还贷款,即便存在违约可能性,但通过互联网保险等保障措施以及担保等措施,能够将违约风险降到可控范围之内。因此,笔者建议对融资租赁企业进行网络借贷的,应当作出相应的豁免规则,“服务于实体经济”政策号召不应成为一纸空文。

“融资租赁+互联网”已经有非常多的尝试,其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即为e租宝提出的A2P(Asset to Peer)模式,即便其已因伪造融资租赁项目而被定性为非法集资,但不可否认,这一形式是盘活融资租赁企业存量资产最为高效便捷的路径之一。所谓A2P模式,即是指融资租赁公司与承租人签订基础协议,尔后由互联网金融平台收购融资租赁企业的债权,平台将债权再出售给投资者;承租人直接向平台支付租金,平台再支付给投资者;由此形成民间资本流向实体经济的局面。

根据网络借贷新规,此前可以作为债权受让方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不再具有受让债权再分拆转让的权利,其仅可以作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撮合借贷双方进行交易。在此规定下,笔者勾勒出“融资租赁+互联网借贷”的流程与模式图,尽可能将便利于融资租赁企业进行网络融资的方式进行归纳。

在此模式中,互联网P2P平台专门将租赁资产作为基础资产,笔者认为,在该融资模式中,投资者的风险并不如一般的网络借贷般高企。具体而言,一般网络借贷无法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同时,也难以提供作为增信机制的担保物或第三方担保,相反地,融资租赁企业足以将稳定的回款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同时为了避免承租人发生违约事件,通过借助互联网保险以及抵押物担保、第三方担保等增信或保险措施将风险降至可控范围之内。

注释

{1}2016年3月28日,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天津等4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内资租赁企业从事融资租赁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2}中国融资租赁三十人论坛、零壹融资租赁研究中心:中国融资租赁行业2015年度报告,中国经纪出版社,2016年1月,第11页。

{3}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所指融资租赁均包含金融租赁企业、内资试点融资租赁企业、外资融资租赁企业。

{4}该管理办法的签发单位为商务部,因此适用范围不包括金融租赁企业,但金融租赁企业的融资渠道与这一规定大同小异。

{5}所谓厂商系,即控股股东为生产经营类公司法人或其他类型的经济组织。如国泰君安等证券公司的主流分类中,除厂商系外,还有银行系、独立第三方;但笔者认为,还应当将国资系划归为独立的一类。

{6}2013年4月,广州市政府提出金融创新“19条政策”,并层报国务院审批;2014年9月,国务院领导批示同意了其中的15条,最终由八部委会签南沙区金融创新发展“15条政策”,并正式印发实施。

参考文献

[1]罗云开.融资租赁企业的融资问题[J].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2014~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2]王力.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分析与评价[J].融资租赁蓝皮书: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2014~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3]郑建库.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监管制度[J].融资租赁蓝皮书: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2015~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4]林华.PPP与资产证券化[M].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

篇4

关键词: 网络金融;特征一、网络金融概述

一)网络金融内涵所谓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从狭义上讲是指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开展的金融业务,包括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金融服务及相关内容;从广义上讲,网络金融就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在全球范围内的所有金融活动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内容,还包括网络金融安全、网络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e-commerce)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

二)网络金融的特征1、业务创新。网络金融以客户为中心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创新性特征。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强竞争实力,网络金融必须进行业务创新。2、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金融机构放弃过去那种以单个机构的实力去拓展业务的战略管理思想,充分重视与其他金融机构、信息技术服务商、资讯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网站等的业务合作,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网络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也趋于网络化,传统商业模式下的垂直官僚式管理模式将被一种网络化的扁平的组织结构所取代。3、市场创新。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市场本身也开始出现创新。一方面,为了满足客户全球交易的需求和网络世界的竞争新格局,金融市场开始走向国际联合。另一方面,迫于竞争压力一些证券交易所都在制定向上市公司转变的战略。4、监管创新。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金融监管呈现自由化和国际合作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过去分业经营和防止垄断传统金融监管政策被市场开放、业务融合和机构集团化的新模式所取代。另一方面,随着在网络上进行的跨国界金融交易量越发巨大,一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已经不能完全控制本国的金融市场活动了。

二、网络金融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金融的兴起使得金融业变得更加脆弱,网络金融所带来的风险大致可分为两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经济风险。首先,从技术风险来看,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业的安全程度越来越受制于信息技术和相应的安全技术的发展状况。第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果难以适应金融业网络化需求的迅速膨胀,网络金融的运行无法达到预想的高效率,发生运转困难、数据丢失甚至非法获取等,就会给金融业带来安全隐患。第二,技术解决方案的选择在客观上造成了技术选择失误风险,该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选择的技术系统与客户终端软件不兼容,这将会降低信息传输效率;二是所选择的技术方案很快被技术革新所淘汰,技术落后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其次,从经济风险来说,网络金融在两个层面加剧了金融业的潜在风险:其一,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混业经营、金融创新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在金融运行效率提高,金融行业融合程度加强的同时,实际上也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其二,由于网络金融具有高效性、一体化的特点,因而一旦出现危机,即使只是极小的问题都很容易通过网络迅速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发连锁反应,并迅速扩散。

三、网络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务规模有限,收入水平不高,基本上处于亏损状况。第二,网上金融业务具有明显的初级特征。我国的网络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多是将传统业务简单地“搬”上网,更多地把网络看成是一种销售方式或渠道,忽视了网络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潜力。在主观方面,主要存在两点问题:第一,未能进行有效的统一规划。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因缺乏宏观统筹,各融机构在发展模式选择、电子设备投入、网络建设诸方面不仅各行其道,甚至还相互保密、相互设防,造成信息、技术、资金的浪费和内部结构的畸形,不仅不利于形成网络金融的发展,还有可能埋下金融业不稳定的因素。第二,立法滞后。一方面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金融立法滞后。我国此类法律极为有限,只有《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证券公司网上委托业务核准程序》等几部法规,并且涉及的仅是网上证券业务的一小部分。另一方面与传统金融业务健全的法律体系相比,网络金融立法同样滞后。面对网络金融的发展和电子货币时代的到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对现行金融立法框架进行修改和完善,适当调整金融业现有的监管和调控方式,以发挥其规范和保障作用,促进网络金融积极稳妥地发展。

四、建议应采取的对策针对上述风险和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1)确立传统金融与网络金融并行发展的战略。(2)建立专门的指导和管理机构。(3)加快网络金融立法。(4)造就复合型金融人才。(5)改革分业管理体制。(6)加快电子商务和网络银行的立法进程。(7)银监会应提高对网络银行的监管水平。(8)大力发展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9)建立大型共享型网络银行数据库。(10)建立网络金融统一的技术标准。

【参考文献】

篇5

证券电子商务是证券行业以互联网络为媒介为客户提供的一种全新商业服务,它是一种信息无偿、交易有偿的网络服务,它是运用最先进的信息与网络技术对证券公司原有业务体系中的各类资源及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使用户与内部工作人员通过互联网就可开展业务与提供服务,目前我国比较典型的证券电子商务领域集中体现在证券电子商务促进证券经纪业务的拓展和延伸。

一、电子商务和证券经纪业务"联姻"所体现的优势

1、近几年证券电子化对证券经纪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交易撮合"无纸化"和证券交易"异地化"。

一方面,我国证券交易市场完成由手工竞价到电脑自动撮合、由分散过户到中央登记结算、由实物交收到电子簿记的过渡,实现了证券交易方式从"有纸化"向"无纸化"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在效率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也为我国证券电子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交易所建成的"卫星证券通信网络",使得在国内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利用该网络实时接收两个交易所和行情等交易信息,全国范围内的证券交易市场随即形成。

(2)交易席位"无形化"和资金清算"电子化"

其一,"无形化"的交易方式代表着全球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交易所开发的"无形化电子交易系统"提高了证券市场交易的效率;其二,"证券资金法人结算"制度标志着证券资金清算进入全新的"无纸化"时代,而且对整个金融业的电子化进程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较为深远。

(3)委托方式"多样化"

我国证券交易委托方式从传统的柜台填单委托,发展到条码委托、电话委托、远程终端委托、网络委托,方式日趋多样化。最近券商借助电信、电视等现代化媒体,将电子商务的概念引入证券交易市场,交易手段又在不断创新。

2、现阶段证券电子商务显示出诸多优势,拓展和延伸了证券经纪业务

在证券经纪业务中,证券电子商务能为投资者提供国际经济分析、政府政策分析、企业经营管理分析、证券板块分析、证券静态动态分析等方面服务;能够以每日国内外经济信息、证券行情、证券买卖、投资咨询、服务对象的辅助决策分析及提供特别专题报告等方式为投资者服务。具体来说,对证券市场各方主体有如下影响:

(1)对于券商,它是巨大的远程市场,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快速信息传递,使网上交易在开发客户资源上体现出竞争优势,无限地扩大客户资源;并大幅降低交易成本,降低券商固定资产投入,为券商进行低成本扩张大开方便之门;且还可提供个性化的资讯服务,以满足客户不同的信息需求,券商辐射范围加大;

网上交易仍是券商经纪服务的一种延续,它实质上是使投资者有一个较好的顾问,并以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较快的速度来完成的一个完整的交易,集中做好网上经纪服务管理工作将成为券商竞争的重要手段。

(2)对于投资者,可以排除空间、时间的障碍,方便地查询行情、委托,获取投资公共资讯及私人资讯,投资者能够随时随地参与交易等,实用性高于其它方式;

(3)对于证券监管者,网上证券交易有可能减少信息不对称和不充分,抑制市场投机,可以扩大投资者队伍,倡导技术革新。

二、新形势下证券经纪电子商务对证券经营机构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证券经纪电子商务大量体现在网上证券经纪服务,近期中国证监会颁布了《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它的出台为所有证券电子商务的参与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政策指引,堪称中国证券电子商务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也意昧着券商围绕网上经纪业务的争夺大幕已经拉开,已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经纪业务发展趋势。

随着证券电子商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证券市场将逐渐从"有形市场"过渡到"无形市场",现在的证券交易营业大厅将会逐渐失去其原有的功能,远程终端交易、网上交易将会成为未来证券交易方式的主流。这一切都对证券经营机构经纪业务的发展理念产生重大影响。

1、证券经纪经营理念的变化

未来的证券公司靠富丽堂皇的营业大厅吸引客户、靠铺摊设点扩张规模的经营方式已显得有些不足,相反应当依托最新的证券电子化成果,积极为客户提供投资咨询、代客理财、资产管理、网上经纪等金融服务,努力建立和扩展庞大的客户群体将成为其主营目标。网上经纪交易将给传统业务带来极大的冲击,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实力机构可以依托有形网络的优势提高网上交易额,造成与有形网点争夺客户的局面,使客户量向网上流失,传统营业部的交易量下降,收入减少。因为互联网的在线交易多了,证券营业部的数量、经营面积、计算机LAN工作站数量、证券营业部工作人员数量都将减少,高层次的证券经纪投资顾问人员将增加。网上信息资源的丰富、专业,将使传统的经纪人受到一定的冲击,没有深入研究、高深专业知识的经纪人将会被淘汰。

随着证券电子商务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化,证券电子交易场所中的"虚拟证券营业部"出现,将迫使证券从业人士的服务方式和内容都作出重大调整。因为在网上交易模式上交易席位已经具备"无形席位"的全部特征,导致投资者有可能越过券商直接入市,在这种趋势下,交易者对券商的依赖则可能更多的是技术支持、信息咨询等服务而不是。经纪人和利润将有可能不再以代为撮合成交赚手续费为主,而是变为以向提供咨询服务为主。网上证券交易可以不需要中介方而使证券业的非中介化和网络化越来越明显,许多传统经纪人、投资专家、造市者、券商面临失业,要生存只能采取网上券商、经纪人、分析家的方式。

2、证券经纪营销方式的变化

未来的证券公司的市场营销将不再依赖于经纪营销人员的四面出击。而将集中更多的精力用于网络经纪营销。通过网络了解客户的要求,并根据客户的需求确定经纪营销的策略和方式,再将自己的优势和能够提供的经纪服务通过网络反馈给客户,从而达到宣传、推销自已的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证券经营完全可以借助各种高效的通讯介质、技术与手段走向新的高度。更多的证券投资者将可以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而自由地投向他们所欣赏和信赖的、且可以指导他们有证券投资上带来回报的券商;换言之,能很好地给投资者提供投资指导并为其带来较好收益的公司会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青睐;反之,则势必"门庭冷落车马稀"。同时随着投资者对于个性化服务的要求不断增强,经纪人制度、投资理财服务等新业务也将成熟并大幅扩展客户面;开展证券电子商务可使投资者与经纪人方便地进行交流,让经纪人更快捷地为所经纪的客户提供更为专业、个性化的投资指导。

3、证券经纪经营策略的变化及中小券商的历史机遇

在未来的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信息社会里,由于单一传统的经纪业务组织方式受到挑战,证券公司将不再单纯依靠自身力量来发展网上经纪业务,而是利用自身优势与银行邮电、IT计算机技术公司、网络公司、信息公司等的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网上交易和移动交易全面冲击传统交易方式,各行业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前提下联手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立体证券经纪交叉服务。如网上交易委托和手机短信息交易、手机上网交易(WAP)、掌上交易器三种移动交易等,这种合作会给各方带来证券经纪成本的降低和客源的增加,从而达到增收节支、扩大业务的目的。

未来证券业在经纪业务上的竞争必然加剧,作为只允许经营经纪业务的中小券商,现在应该考虑在经营中对传统、单一的证券经纪业务模式做根本性的变革,才能抗争来自那些实力雄厚、存在规模优势和集团效应的综合性券商的压力。就网上经纪业务而言,网上经纪业务比传统业务的压力小得多,大家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也就是说,在强手如林的券业竞争中,网上交易为小券商带来了极大的机遇。网上经纪业务为网点少、综合实力弱的国内中小券商的发展带来了新希望,网上交易将通过改变经营模式,打乱原有的竞争格局,使市场资源重新分配,这样网络证券商正从传统证券商那里不断夺得市场份额。从我国的证券商经营来看,最近我国券商进军网络交易的势头十分迅猛,平安、青海、中信、西南、华泰等券商欲投入巨资发展证券电子商务,并将此举看成与传统大券商抗衡的重要途径。青海证券认为在未来的证券经纪业务中,提供优质服务将成为证券公司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通过其建立起来的数码证券网,青海证券将在大幅度降低服务成本的同时,向用户提供主动性、个性化、及时的服务,力求为中小券商闯出一条新路。

4、入世后我国证券经纪网络业务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1997年通过的《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使各国金融市场开放加大以及世界金融机构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加强,提供交易、支付和结算"一条龙"服务的金融机构正在出现,为网上证券交易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对于券商的入世前景,一般认为:国内券商在市场占有率、市场熟悉程度和政府支持力度方面具有优势,国外券商则在金融创新、风险控制和运作技术方面具有优势。显然,国内券商拥有的优势一种静态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优势可能消失殆尽。与此同时,国外券商拥有的动态优势将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

证券电子商务就是证券活动各个环节(信息采集、、检索、交易、支付、清算、交割等)的网络化。因此,WTO时代意味着证券网络经纪业务的竞争不仅仅来自国内。随着入关时刻的日益临近,中国的证券市场必将全方位的对位开放,来自国外的金融机构很可能以网上交易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突破口。

三、国内券商开展网上经纪业务的几个关键性竞争因素

国内券商开展网上经纪业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证券网络经纪市场方面的要求。

1、具有下单方式多元化的电子网络交易平台

证券电子商务不仅仅是简单的远程委托:它应当是一种大规模、全方位、体系化、新型的证券经营模式。将来证券投资者应该可以在远离证券公司(营业部)的任何地方通过电话、移动通讯(WAP)、寻呼机、传真机、电话、WetTV(顶置盒)和互联网(INTERNET)等信息终端在远程完成一切与证券投资相关的工作。

中国拥有全球最先进的电脑主机自动撮合系统,所有的证券营业部都拥有与证券交易所联网的电子交易平台。电话委托和自助委托已成为主流交易方式。在此基础上,可以更进一步将电子交易平台延伸到家庭、办公室(通过有线电视网、国际互联网)乃至个人(通过无线网络)。通过各处信息终端(电话、电视、台式电脑、寻呼机、手机、掌上电脑等),使投资者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证券交易。如此一来,在证券电子交易领域,国内券商就能够整体领先国际水平。

2、以网络模式使客户拥有的服务价值得以最大化为导向

长期以来,我国股市基本上以散户为主的市场,个人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和投资水平都较低,迫切需要投资咨询,这是开展网上经纪业务的基础。在现阶段条件下,网上交易的根本就是提高券商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实质上是使投资者(特别是非现场交易者)有一个较好的投资顾问,并快速便利地以相对低廉的交易成本完成完整的交易。搞好服务管理将成为券商竞争的重要手段,现阶段的证券行业已进入一个服务竞争的新阶段。

网上经纪业务的要点是提供大量及时、周到的投资讯息,能够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使客户通过网络所得到的服务价值争取达到最大化。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国内券商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满足投资咨询的能力。因此,国内券商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借助网络,将各种新名词分门别类地及时送达给客户手中,比如,通过电子邮件将投资组合建议发送给客户,通过寻呼机警示客户所持股票已到止损点等。

3、建立起网上经纪的品牌和商誉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上经纪将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网上经纪将主要以信息、咨询、研究优势争取投资者,券商在开展网上经纪业务的同时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网上经纪业务的同时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网上资讯查询平台,这对券商的信息与研究者提出了很高要求。由于硬件条件的差别较小,网络经纪的竞争只能依靠软,网络跨跃时空的能力会将这种优势服务的能力无限放大,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在网络经济模式下更是一条不变的规律。而且在证券电子商务中,技术构成了服务与业务的基础平台,任何一种新的业务思想或技术很快能被对手所仿效,券商只能靠服务与业务的创新对能保证竞争的优势。开展网上经纪业务争夺市场,是证券经纪业务的必由之路,为此券商必然高度重视信息与研究工作,加大对信息与研究工作的投入。网页创作优良、信息内容丰富是成功开展好网上交易的必要条件。网上交易对投资者而言,一个很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排除空间、时间障碍,方便地查询行情、委托,获取投资公共资讯及每家券商独特的资讯。因此,券商网页创作优良、快捷、方便,信息内容丰富就成为吸引投资者很重要的方面。当然这对券商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大的研究力量将成为券商网是交易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大部分券商网站都在向"大而全"靠拢,放弃了证券行业最宝贵的"特而专的专卖店"概念,如果某家券商网站能够形成自已的独特性,内容服务形成品牌优势,这样的网站就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样的证券电子商务--网上经纪交易才会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只要券商网络经纪在投资者中建立起良好的资信和品牌,客户会主动选择服务好、信誉高的券商,客户的范围会遍布全国各地。

4、最好拥有自主开发的INTERNET专门网站

目前"摆地摊"已经成为证券公司发展网上交易的主要模式。所谓"摆地摊",就是由网络或IT公司负责开设网络站点,争取客户,为客户提供投资资讯,而证券公司以营业部的身份在后台为客户提供网上交易的通道。中国证券市场上的此种网上交易还处于尝试阶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这种方式最大的

缺陷是营业部放弃了对自己客户的直接服务,将自己的客户拱手让给了IT公司,如果今后若干年国内券商的制度保护壁垒被打破,这些券商将会变得一无所有。有鉴于此,目前国内一些大券商开始设立自已的网站,并纷纷开通本公司的内部广域互联网,然后再与互联网联结,客户委托直接通过内部网络到营业部交易系统,不再经过IT公司。相比较而言,这种模式比较科学,是券商开展网上交易方向。

网上证券经纪交易的硬件形式很容易被模仿,关键就在于是否设有公司专门具有特色化的网站,内容服务是能否形成品牌化优势。这不仅包括对投资者的信息服务,还包括围绕网上交易的优势,对原有网站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如开拓客户应答中心、24小时全天候服务、实时大势分析,同时根据客户的不同层次提供个性化服务等等。

【国内实例】中信证券宣布将与国内最大的财经类网络技术公司和讯推出网上交易综合服务平台,使投资者在能进行网上交易的同时,提供最新财经信息,及基于和讯网的实时专家点评等个性化理财服务;又如,青海证券组织了一批优势的专业技术人才,利用国内外最先进的网络技术,逐步实施其全面转型计划。公司不仅设立了数码证券网站,自主开发并开通了网上证券交易,还设立了公司的专家服务中心和电话理财中心,把自身培育成具有证券行业最宝贵的"特而专的专卖店"之特色,形成自已网站的独特性、内容服务品牌化优势,使其从传统型券商向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网上券商全面转型。

【国际实例】美国第一大互联网证券经纪商Schwab成功经验可以成为例证。Schwab实际上是服务个人财务的全能证券型超市,形成证券行业最宝贵的"特而专的专卖店"之特色。它主要从事证券经纪业务和提供财经资讯,包括零售经纪、共同基金和独立经理支持服务,同时提供给投资者网上交易、电话交易及店面交易,客户可选择自已所需要的模式。在Schwab网站上,不仅可看到即时行情、新闻、历史财务数据,也可以制定个人主页,查看自己的帐户,编制自己的资产投资模型;而且Schwab通过加强尽可能详细可靠的信息服务,并使其与多种产品结合起来,能得到更多的资产委托,获得客户的长期信赖等等。它注重通过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其通过有效利用技术来降低成本,改进服务,提供创新的业务模式是它的主要经营特色。

四、证券经纪网络电子商务未来发展前景

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说过: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使中国继续扩大现有网络规模,提高技术层次。预计到2003年,中国的电话普及率将从12%增加到22%,移动电话的用户将从890多万户增加到2000万户左右,由此可见随着通信、计算机设备的性能价格提高,通信成本会越来越低,通信质量越来越好,互联网络客户也将越来越多,这些都给发展证券电子商务带来了机会。尤其对我国来说,与其它行业实施电子商务相比,证券业的各类交易信息容易数字化和传输,不存在实物流的配送,同时企业的信息化基础也是最好的,所以首先在这个行业进行电子商务的改造比较容易成功。因此其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1、政府态度和具体政策的推动

证券行业的进入壁垒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上交易的直接竞争。证券业是国内和新兴行业,近几年才明确它的发展定位,所以它是政府重点监控发展的行业。近期中国证监会颁布了《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它的出台为所有证券电子商务的参与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政策指引,堪称中国证券电子商务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且今年两会期间部分人大代表关于为电子商务立法的提案引起了共鸣。可以预计,随着证券立法和互联网立法的双重保障,政府主管部门和信息产业部门在规范网上证券交易的同时会更从政策上鼓励更多的券商参与网上交易,促进网上证券交易的飞速发展。

2、证券经纪电子商务与电子化银行合作化趋势

促成商业银行与证券商合作发展网上证券委托交易的前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随着网上银行转账业务的发展,投资者迫切需要通过网上银行一次性办妥证券买卖业务;二是随着股民保证金账户与证券公司的彻底分离,银行成为证券公司资金流的唯一运行机构;三是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在混业经营、信息技术和个人金融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对国内商业银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国内银行与证券公司的网络合作技术和客户群体优势则是应对挑战的一项重要举措。如果银行业和证券业加强合作,进一步统一交易结算方式,提高网上交易的安全性、可靠性,我国的证券网络化交易将会获得更加快速的发展。

3、线上"金融百货商场"模型的出现

随着信息产业向各个领域的渗透,网上银行、网上保险与网上证券交易将有可能促进打破现有的金融分业管理格局,促进三业融合发展,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从全球信息产业与证券市场结合日益紧密的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正通过名牌效应、客户关系和金融信息内容服务改变着证券服务业的现状,一些新的网上市场正在兴起,每个网上金融服务机构的最终目标是要成为金融枢纽网站,即"网上金融百货超市",投资者未来除了股票交易外,亦可经由同一网站获得配套金融、保险、资产管理等各项服务。因而随着高速简洁、双向互动的互联网委托管理系统的出现,诸如经纪业务、理财业务、基金业务、财经信息、投资银行业务、B股承销推介、债券业务等都可纳入证券网上交易系统。

4、网络化的虚拟券商时代的来临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网络化的虚拟券商将是未来券商的的主要模式,券商的各项业务基本上都将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国内券商必须对此早作准备,制订出可行的战略方案。虚拟券商将不再有实体上的营业部,通过银证转账系统,券商今后与银行的合作会越来越密切。券商有必要与银行结成战略联盟,为断地在网上交易业务中推出新的业务。

五、证券经纪电子商务体系的开发及经营模式

证券公司在开展证券电子商务经营时,进入证券电子商务时应当充分考虑对客户的计算机技术和证券业务的的指导问题,以保证证券经营的安全、稳定与高效。

1、硬件环境的完善

证券电子商务有三方面的网络问题:互联网的安全、网络稳定可靠性和网络速度。互联网的安全不仅是证券电子商务所关心的,它更是整个国家的安全问题,特别是象金融证券这类国家支柱产业的互联网络,更要严格使用国产关键技术,以确保安全性。如我国《网上证券委托暂行办法》规定,有关系统传输安全、系统及维护管理等需经过这家权威机构测评和认证。因此,证券经营机构应当建立起公司级的技术风险控制能力。一方面证券经营机构在网络经纪硬件设备方面要采用计算机网络安全关键技术和产品,这里涉及的东西包括:实用非否认协议、智能卡软件安全规范、智能卡安全集成平台、Internet安全集成系统、Internet网络安全监视器、防火墙系列产品、"黑客"入侵防范软件、网络安全教育等。而且随着我国电信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提高,网络稳定可靠性和网络速度会进一步增强,网络阻塞现象会减少;随着新技术将不断应用于证券行业,并提供可靠的硬件支持,从而能保证证券信息系统安全、高速、可靠的运行;另一方面,证券经营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量和风险承受能力限制每位投资者通过网上委托的单比委托最大金额以及单个成交日最大的成交总金额,以防范经营风险。

2、证券经纪业务的电子商务化的设计

新一代证券电子商务系统,应构建于"一个网络,两个中心"的理念之上。

广域网平台上的一个共享系统(提供信息平台、证券交易、资讯、个人理财等全方位服务)

券商经纪系统内部网络中心

1、证券公司总部对各营业部的业务流程监控、公司各部门的报表传递;

2、证券公司总部市场研究部门的研究成果在系统内的各营业部;

3、系统内的各分公司将各自拥有的信息、资讯、分析进行传递及交流;

4、公司系统内各营业部之间实现席位合并、实现公司系统内通买通卖;

5、在总部和各营业部之间建立两套帐务系统,实现交易业务集中式处理;

6、公司内的办公会议及员工培训,实现移动办公功能等等(达到最大限度共享系统内资源,将潜在资源转化为现实效益。)

证券经纪客户服务中心(有形网点+网上交易两者之间优势互补)

具体指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将电脑系统、人工座位代表、信息、电话线路等资源整合成统一、高效的服务工作平台:

1、声讯网建立声讯电话委托和声讯投资指导系统;

2、和网络接入服务商或自设网站建立网上经纪服务系统,有专业特色服务;

3、和银行联网建立银行证券电话划帐系统;

篇6

【关键词】网上证券交易;证券委托协议;风险揭示书;委托错误;责任承担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电子商务始起青萍之末,却得以迅速发展,直至浸溪谷。其一分支的网上证券交易,也在包括中国以内的世界范围掀起巨浪,对于长期传统式的证券业务带来颠覆式冲击,可谓革故鼎新。但是,在网上证券交易中,尤其是网上证券委托却日益突出这样一个问题,即作为用户的投资者将面临更多的风险。有别于传统的证券交易风险,网上证券交易风险则表现为更大的特殊性,其中存在的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从事网上证券交易的券商 [1](以下简称网络券商,或称在线经纪商)在网络系统容量与交易安全方面无法配合这种交易量的迅速增长下,极易发生系统瘫痪事件,在交易高峰期无法连线、网络堵塞导致无法交易等问题,从而给投资者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

就有学者提出,因此类技术事故导致网上证券委托发生错误而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责任认定与负担适宜概括称作为“网上证券委托错误的责任承担”, [2]本文着眼于该损失对应的民事责任部分 [3],故借以引用。

二、风险揭示书与内在民事责任分配原则的冲突:一种不尽合理解释的择取?

投资者到证券公司开通网上证券交易业务时,都会签订网上委托协议书,由此二者之间形成合同关系。故此,网络券商作为受托证券商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后,由网上委托协议书明确双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交易委托业务指引”第4号《网上委托协议书》第1条“约定”,作为甲方的投资者了解和认识到因系统故障在内的多项风险。且在第16条规定,“当本协议第1条列举的网上委托系统所蕴涵的风险所指的事项发生时,由此导致的甲方损失,乙方(证券公司)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 [4]作为在线交易活动指南的《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更是在第七条规定,证券公司应当与客户本人签订专门的书面协议,以明确双方的法律责任,并以风险揭示书的形式向投资者解释相关风险。网络券商使用风险揭示书减轻、甚至免除责任,达到“金蝉脱壳”的实质目的,对投资者的利益(预设潜在风险)造成损害。但是,风险揭示书的法律性质如何?其与证券委托交易的内在民事责任分配原则是否协调一致?下文将作简要分析。

(一)风险揭示书的法律性质

目前,我国开展网上在线交易的券商,都在终端的窗口显示证券网上买卖风险揭示书,其内容包括出于线路忙、网络故障、黑客侵入引起的损失赔偿免除,以及投资人不慎泄露或遗失密码锁引起的风险豁免。问题是,是否网络券商按照办法规定履行风险揭示义务就可以免责?是否可以将风险揭示书中列示的风险损失全部由投资者承担?

就《办法》第七条含义来看,只要开展网上交易的券商向投资者及时以风险揭示书的形式解释风险,而且在“在线交易协议”中确定了券商与客户的责任,该责任划分就是合法的。

事实上,券商提供的“在线交易协议”属于格式合同这点殆数无疑,其公平与否应结合法律的相关规定加以认定。《办法》第28条规定,券商提供的“在线交易协议书”应向证券主管部门提交与客户签订的网上委托协议书范本、风险揭示书以及向客户提供的其他有关网上委托的所有资料,由国家证券主管部门审核以后,决定是否允许该券商从事在线交易。亦即协议范本、风险揭示书须经中国证监会审核,一旦审核通过即具备有效性。可见,我国券商提交的“在线交易协议书”和风险提示书在现行法律规范体系下是合法有效的,所载内容是合法的免责事由。

(二)不尽合理的免责条款:基于网络证券交易技术风险承担规则的考察

网络证券交易技术风险承担规则是网络证券交易风险承担价值的具体体现,是证券委托交易的内在民事责任分配原则的具体化。证券委托交易风险的承担应本着“公平、公开、公正”(以下简称三公)的原则,提倡鼓励和促进技术创新的核心理念,重点保护作为弱势一方的投资者的利益。有学者指出,网络证券交易技术风险承担的具体规则包括:(1)可控制性规则,即风险分配给较有能力控制风险的一方;(2)可预见性规则,即风险分配给较有经验或能力预见风险的一方;(3)效率规则,即当事人均无法预见和控制风险时,风险分配给能够有效率的处置风险的一方在当事人均无法预见和控制风险时由最有效率处置风险的人承担风险;(4)经济能力规则,即当事人均无法预见和控制风险,且风险由任何一方承担均不符合效率规则时,风险由经济能力较强的一方承担风险具有相对性。 [5]

据此分析上述

“合法化”的免责事由,实难发现其正当化依据所在。因为在风险揭示书所列举的免责风险下,即使证券公司疏虞管理也可能免责,意味着投资者只要选择网上交易这种方式就要承担风险,这有悖于公平原则。从鼓励和促进技术创新的角度看,如果基于技术本身发展水平的局限等条件限制,网络券商的免责条款无疑可以得到法律的肯定性评价,但这绝不意味着那些可能由网络券商的过失所引发的损失也可免责。网络证券交易的技术风险承担,就是要防止网络券商将风险转嫁给投资者,同时在网络券商与投资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将投资者的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故此,笔者以为我国立法实践的合理性实值商榷。

三、网上证券委托错误产生的民事责任承担的合理分配及保险机制的引入

当网上交易出现系统故障致使交易指令无法执行时,此即发生网上证券委托错误,通常伴随着会引起利益纠纷,此时责任如何分担也就成为非常现实的问题。要实现网上证券交易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民事责任分担制度。

(一)网上证券委托错误产生的民事责任承担的合理分配

虽然对于网上证券委托遇到技术事故,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网络券商是否要承担责任以及如何承担责任的问题,各国目前均未作出具体规定。但国外已有理论和判例认为即使系统出错,网络券商仍然要对自己的交易负责。 [6]在遵循“三公”原则和保护投资者利益原则的前提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建立如下网络证券交易技术风险承担制度:

1. 投资者的电脑系统故障、感染病毒、被非法入侵、电脑设备及软件系统与网上交易系统不匹配,无法下达委托指令或委托失败的风险承担

投资者的电脑设备及软件系统与网上交易系统不匹配而导致无法下达委托指令或委托失败的风险,投资者的电脑感染病毒、被非法入侵的风险,均应由投资者承担。但如果使用的软件本身的质量问题(如设计缺陷、容错能力差等)引起电脑系统故障的风险,由软件制造者和销售者承担,在网络券商提供交易软件时,出现的问题可由投资者主张损失赔偿的权利。

2.网络券商的设备故障、交易系统故障、感染病毒、网上黑客的攻击、电力故障等原因导致投资者的委托指令无法被执行的风险承担

原则上,因网络券商的服务内容发生的风险,应由网络券商承担委托指令无法被执行的损失。但是,俟于网上证券交易风险的特殊性,不能不考虑风险来源而无故加重券商的责任,影响网上证券业务的正常开展。此种情形下,也应该区别对待。

在第三人非法入侵造成的损失的情形下,考虑现有技术水平,为体现公平原则,应当分两种情况归责:一是当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无法控制的,由投资者自己承担;二是当前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可以控制的,由证券公司承担。

因供电中断等因素使证券委托出现延迟、停顿或中断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确属不可预测、不可控制或不可抗力的事件的,网络券商可以免责;其余情形可由证券公司先行赔偿,并根据供电部门的供电实际过错判断其是否承担责任。

3.互联网故障导致委托指令、行情信息等中断、迟延、错误,使投资者无法在其指定的委托价位成交而遭受损失的风险承担

互联网出现故障的原因极为复杂,相较之下,网络券商比一般投资者拥有齐备的专业技术人才、网络风险防范能力更强,由网络券商控制和减少损害的发生,成本更低,更经济。但在此种情形下,由网络券商承担全部的损失风险又将极大挫伤其开展业务的积极性,也悖于公平的原则。笔者以为合适的安排应当是,要求网络券商在投资者缴纳的委托费用中提取一定比例,设立专项赔偿基金,一次给予限制的最高额度赔付。

4. 通讯线路繁忙、服务器负载过重,投资者不能及时进入行情系统、网上证券委托系统的风险承担

通讯线路繁忙、服务器负载过重,由两种原因引起:一是投资者的网络带宽有限,二是券商的系统容量有限。投资者理应承担由其网络带宽有限引起的风险,但因网络券商的系统容量有限而导致的风险,则应当由网络券商承担。假设此时,网络券商及时提供足够的替代方法,如电话委托等形式,网络券商的责任应当得到部分免除。

篇7

一、“十五”时期天津市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过去的五年,是天津信息化建设全面发展的五年。“十五”计划所确定的“1221”发展任务圆满完成,为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和2006年,天津市连续两年入选世界七大智能城市。据国家有关部门测评,天津市信息化综合指标居全国第三位,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提升了城市现代化、智能化水平

天津市提前两年建成以光纤为主、无线为辅、立体交叉的城市宽带网。光纤达68.2万km,通信能力城乡覆盖率达到100%。与2000年相比,宽带城域网核心交换能力从20G增长到2000G,城市出口带宽从955M增长到121G,互联网用户从56.9万户增长到340万户,其中宽带用户从无到有发展到90万户。天津市固定电话用户从247万户增长到437.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从122.8万户增长到502.6万户。建成覆盖天津市的有线电视传输网,用户190万户,比“九五”增长40%。启动数字电视试点工作,建设了数字电视播出平台,已具备150套数字电视播出能力。

一批重大信息基础功能平台相继投入使用,提升了面向社会和公众的信息服务能力。建成了汇聚北方九省市的天津电信通信枢纽工程,成为中国电信北方信息交换和管理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在天津通信公司和开发区相继建成运营,已成为北方重要的数据备份中心。电子商务平台的数字密钥中心通过国家国密办的技术鉴定,正式投入使用,已在天津市地税系统发放CA证书5万张,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地税行业内大规模应用的数字证书系统。2004年建成每秒运算速度达5万亿次的“南开之星”超级计算机,近两年在生物医药、化工、气象、海洋等7个系统进行了应用,提高了科研和生产水平。国家防病毒中心成为国内重要的计算机与网络防病毒产品测试、研发中心和病毒预报、中心。天津市信息增值服务企业发展到421家,广泛开展了宽带网络内容服务。

“十五”期间天津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约19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63亿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改善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软环境,已成为与空港、海港并驾齐驱的城市重要基础设施。

(二)扎实推进电子政务,提升了各级政府行政效率和为公众服务的能力

五年来,天津市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电子政务专网(一期)工程已于2004年底正式投入运行,实现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机关的高速互联和各部委办区县的宽带接入,具备构建各个政务业务系统虚拟业务专网的能力。区县电子政务网络已延伸至区属委办局和乡镇街。市区两级政府全部建立了门户网站,初步实现了政务公开、网上办公、招商引资、便民服务等功能。

从2002年开始,经过连续四年政府网上办公“百项工程”的实施,天津市政府79个委办局和服务机构累计实现网上办公项目1194项。市工商局会同有关部门率先实现网上并联审批,各级行政审批中心,通过网络实现了行政审批事项的统一接件,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实时监察等功能。完成电子口岸一期建设,建成了航运服务中心,海关、港口、商务、检验检疫、税务、银行等14个部门实现了数据交换,使进出口通关办理时间平均缩短了三分之一。金税、金盾、金审等一批重点信息系统工程相继启动。市地税系统实现了网上纳税,占天津市地税60%的税款通过网上直接入国库。“金盾工程”(一期)中的“公安二级网络提速工程”和“天津公安无线同频同播指挥网”项目已经完成,在天津市召开的“第六届亚欧财长会议”中发挥了重要的通信保障作用。

(三)初步建成覆盖各个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体系,信息化已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主题和新动力

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成效日益显著,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随着“三五八十”战略的实施,天津市企业信息化快速发展,先后实施了“万千百十企业上网工程”、“企业信息化工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ERP应用面已超过30%;二维CAD出图率达90%,三维CAD应用面达45%;天津市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大型商场都实现了商业信息化,90%的大型企业、50%的中小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涌现出一批以电子商务占领市场,做大做强的典型。而且天津市在全国率先组织了千家企业信息化调查,出台了《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在全国企业信息化评比中,天津铁厂、钢管公司、中环集团、天士力、北海粮油、纺织天一公司等7家企业进入500强。

经过几年的努力,天津市共有12个涉农区县的140个乡镇、3836个自然村全部实现了信息“村村通”,其中三分之一应用了农村村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农业经济管理、村务公开、防病防疫、科技普及、农特产品销售等网络化、信息化服务功能。在2003年预防“非典”和2005年预防“禽流感”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另外,天津的社会信息化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劳动和社保信息系统已实现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的集中征缴和分险种支付,实现了劳动就业业务和社会保险业务之间的协同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一、二期工程相继完成,210家医保医院联网,基本覆盖了天津市住院医保结算业务单位。从2004年开始,实行商品房全部网上销售制度,规范了合同,有效地防止了虚假售房,一房多售等违法行为。银行卡在商业、旅游、餐饮等服务行业广泛应用,受理环境进一步完善。城市“公交卡”发卡近100万张,在150条线路、5000部公交车使用。机动车船税IC卡税控管理系统效果明显,市税务局与市交管局合作有效地控制了车辆方面的税收,当年税额由原来的3000多万元增加到8000多万元;通过工商、税务等部门联网进行实施信息交换,使税务部门及时掌握注册企业情况,为扩大税源提供了保证。而且天津市1500所大中小学实现了"校校通",其中800所实现了光纤接入。

(四)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增长,成为天津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在“十五”期间,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初步形成了五个特色鲜明、生产相对集中的产业密集区,即以移动通信设备及终端产品制造、集成电路和正在兴起的汽车电子为主体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绿色能源、软件及系统集成为主体的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以片式元器件、显示器及数字家电生产为主体的西青开发区和微电子小区;以电真空器件为龙头产品的武清开发区;以加工配套为主的中心城区电子区。以这五大产业密集区为依托,形成了移动通信、集成电路、绿色电源、片式元件、电子器件、显示器、数字家电、汽车电子、软件、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十大专业产业园,也形成了产业政策优势明显、配套水平一流、集聚效应显著、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发展环境。“十五”期间,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共完成投资额156亿元,完成投资项目192个,其中投资额超过1亿元的有中芯国际扩能、三星通信手机扩能及海泰科技绿色产业等10个项目。据信息产业部对电子信息60种重点产品的统计,天津市有40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五位,其中17种产品位列第一。我国生产的基础元器件产品大类共有22种,天津排名前三位的产品有11种。五年来,天津市规模以上企业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由2000年的670亿元迅速增长至2005年的1959亿元,年均增长24%,占天津市工业销售收入的26.7%;出货值1084亿元,占天津市出货值的48.9%。2005年实现利税162.58亿元。

“十五”期间,以5个国家级和5个市级创新机构(基地)、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7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公开专利8280项,占天津市公开专利总量的43.25%,其中公开发明专利3622项,占天津市公开发明专利的41.22%。

2004年天津市被国家认定为首批信息产业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2005年又被认定四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分别是通信、化学与物理电源、片式元件和集成电路。

五年来,天津市组织“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倍增计划”力度不断加大,共安排项目155个,贷款总额26.4亿元,吸引社会投资42.5亿元。五年共帮助24家企业的27个项目申请到信息产业部电子发展基金5400万元,拉动企业投资4.7亿元。

(五)形成了有利于信息化快速健康发展的环境

2005年天津新调整了市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了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加强了对天津市信息化工作和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管理。

政府规章《天津市电子政务管理办法》、《天津市行政机关归集和使用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天津市无线电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地方性法规《天津市信息化条例》已列入市人大2006年立法计划;组织编制了《天津市信息化发展及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十一五”规划》、《天津市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天津市信息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以及《天津市信息安全保障“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从2000年起,在天津市统计局的协助下,先后建立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统计制度”、“软件统计制度”和“信息服务业统计制度”,扩大了统计范围,规范了统计活动。天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转发了《关于加强天津市数字证书认证应用和管理的意见》(津党厅[2004]1号)和《关于加强天津市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津党办发[2004]15号)。天津市信息办颁发了《天津市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办法(试行)》和《天津市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管理办法》,建立了资质认证机构和“天津市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行业协会”,推动了信息化工程建设市场和信息化工程施工企业、行业的规范化建设。

“十五”期间,天津市成功地举办了三届国家信息化论坛和每年一届的中国(天津)信息技术博览会,在国际上宣传展示了天津。高等学历教育、职业证书教育、在职技能教育三位一体的信息化人才培训体系基本形成。五年来市财政共投入信息化专项资金1.3亿元,天津市政府重点支持安排项目361项,直接拉动各方投资9.57亿元。

二、正确分析和把握形势,紧紧抓住、切实用好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十一五"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关键时期,也是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

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发达国家制造能力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从国内看,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战略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方针。

从天津市看,“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和“三步走”战略实施所积累的能量将继续释放。

从行业看,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孕育着新的突破,将成为经济加速发展新的推动力量。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信息化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例如,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知识产权纠纷不断增加,国际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以及国际汇率的波动,将使天津市产品出口和企业“走出去”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我们信息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还不多,应对国内外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竞争的压力加大;天津市信息化建设与国家对信息化工作的要求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差距等等。

针对国内外形势和天津市面临的发展机遇,天津确立的“十一五”发展思路是: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方针,把加快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拓展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信息化工作的主线,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产业发展,打造“智能天津”。具体发展目标为:天津市信息化建设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要高水平、高起点地建设滨海新区信息化样板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水平。到2010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家庭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60%,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75%,移动电话达到80%,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达到80%,企业上网率达到85%。信息产业保持持续增长,成为国内一流水平的信息产业基地,到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950亿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3550亿元,软件业150亿元,信息服业250亿元),争取达到4200亿元。继续保持天津市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规模在国内继续保持先进地位,部分优势行业保持领先水平。

三、2006年信息化重点工作

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第一年,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之年。天津市委八届九次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建设“智能天津”,构建与中心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信息化支撑体系,对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围绕滨海新区功能定位,启动滨海新区信息化样板区建设

建立滨海新区统一的信息化领导和协调机制,编制滨海新区“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完善电子口岸信息系统,建设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完成开发区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和无线宽带移动实验网。做好滨海国际IT创新实训基地前期工作。启动3S数据园规划和建设。

(二)围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继续推动电子政务重点系统建设

电子政务专网向区县政务延伸。建立信息公开目录,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以企业基础信息交换为起点,建设政务信息交换体系。对“天津政务网”进行改版,规范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门户网站。启动人口、法人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规范宏观经济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和使用;重点建设滨海新区空间地理信息库。围绕教育、医疗、就业、安全生产、党风廉政建设等群众关心的事项,完善网上举报、意见反馈等交互功能,提高政务部门服务和监管的能力。加快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宏观经济管理、金税、金关、金财、金审、金盾、社会保障、金农、金水和金质系统等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建成市与行政复议信息系统,实现主要功能。建设天津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信息系统;对应急专项指挥部、110、119、120和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初步构建天津市应急指挥信息平台的框架。

(三)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重点推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冶金六大支柱产业的信息化,继续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培育100家企业信息化典型。积极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牛奶、无公害蔬菜安全监管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天津市信息技术应用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成熟的信息技术和服务资源,采用ASP方式,为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提供服务。进一步开发“南开之星”应用平台服务的功能,为医药、化工、生物、集成电路、模具等行业应用提供服务。推进物流企业信息化,积极培育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骨干企业。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企业国际间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与国际电子商务网站联通;建设“北方网上商城”等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

进一步推进金卡工程,积极拓展银行卡应用领域,优化用卡环境,各类终端机具摆放量突破5万台,同城交易成功率稳定在99%以上,异地交易成功率稳定在96%以上;稳步推进“银税共享”、“二代身份证”、“医保卡”、“公交卡”等一卡多用工程。

(四)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积极推进社会信息化

医保系统与医院门诊联网开通200家以上;启动医保与社区卫生站联网;建设医保决策支持系统;实施劳动保障部安排的网上医保服务试点工程。

建设一批数字化校园试点,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天津市高校统一网络教学管理平台,推进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增强教育网和电信网互联能力,扩大教育资源为社会服务。

建设天津文化信息网站;围绕天津地方特色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100个信息文化服务站和10个卫星地面接收点。

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信息系统、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和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完成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平台建设。

全面推广农村管理信息系统,使7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应用。推进城市社区信息系统的应用,开展网络化管理试点,改进街道、居委会的信息管理。

(五)围绕提升城市管理功能,完善综合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天津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5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70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360万户,其中宽带用户达到120万户。争取成为第一个国家宽带无线城域网建设试点城市,建设完成试验网一期工程。推动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丰富节目内容,开展多种增值服务,力争达到30万用户。根据滨海新区的发展需要,制定该区域内各重要部门的频谱规划方案,为天津市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无线电通信子系统规划频率资源。

(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2006年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38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2200亿,同比增长20%左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180亿(不含嵌入式软件),工业增加值为400亿,出货值突破1300亿,利税总额达200亿。做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的建设工作,出台《天津市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开展IT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能源消耗状况调研工作,为提升行业整体创新水平、确定重点创新领域及制定节能降耗措施提供依据。加快内资企业发展,促进企业间的合资、合作,通过技术和资本的融合,重点做好网屏编码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的产业化工作,逐步提高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及生产总量在全行业的比重。继续组织召开“第三届中国(天津)国际绿色制造技术与产业发展研讨会暨配套技术展示会”,推进绿色电子制造技术在行业内的广泛应用,使产品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原材料与国际接轨和同步,保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申报建设“国家废旧电子信息产品回收拆解示范基地”。以开发区为主体,做好电子信息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以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主体,加快软件及系统集成产业的发展;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为主体,做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工作。发展壮大信息服务。结合天津市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立足自主创新,加大天津市软件企业进行软件产业化的开发应用工作,培育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型信息服务业态,吸引国内外大型信息服务企业,构建信息服务产业链。

(七)建立信息安全责任制,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落实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第五次会议精神,适时召开天津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会议。做好信息安全试点工作,编制天津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规范。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试点工作,建立天津市信息安全责任制,启动天津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落实《电子签名法》,提升和完善市数字证书认证中心的功能,扩大数字证书的应用。启动信息安全产业园建设,扶植信息安全产业发展。

(八)做好基础性工作,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

篇8

一、高起点、高标准构建平台

(一)在认识上高定位。领导信箱是适应信息时代要求、顺应民心民意、构建和谐企业、推动油田和谐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办公室服务领导、服务职工群众的新载体。办公室对领导信箱给予明确定位,即:干群沟通的桥梁;宣传政策的载体;解决问题的平台;了解民意的渠道。这一定位,不仅明确了领导信箱的功能作用,也强化了办好领导信箱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在创办上高起点。办公室广泛查阅资料,学习参考了上海、重庆等地方政府开设“书记市长信箱”的做法,安排人员实地考察学习,借鉴经验。为方便职工群众,油田领导信箱分实体、电子两种投递方式。电子信箱从功能设置、运行管理等方面,反复与技术开发人员讨论研究,优化设计,实现与办公自动化OA系统无缝衔接,并在运行实践中不断改进,使工作流程日趋规范合理,从技术层面保证了信箱的效能。

(三)在管理上高标准。研究制定了《河南油田领导信箱管理暂行办法》《河南油田领导信箱工作制度》《河南油田领导信箱工作流程图》和《河南油田领导信箱管理员守则》等工作规范,并对管理员进行集中培训,使管理员熟练掌握操作流程、使用方法等,确保办理规范、责任到位。同时,通过报纸、电视、网站和各种会议,广泛宣传开通领导信箱的目的意义、管理办法、使用方法,实现了领导信箱快速设立、快速投入运行。

二、高效率、高质量办理信件

(一)坚持人力物力保障,确保畅通运行。把办好领导信箱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职能,在编制定员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专门安排两名同志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同时明确各部门、各单位领导信箱管理员,从人力上保证领导信箱正常运行。同时,在软硬件设施上一路绿灯,配备电脑、电话等硬件设施,开发应用软件,开通网站及链接,保证领导信箱高效畅通。

(二)坚持每信必复速复,确保快速互动。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抓住快办、速结这一关键,不回避群众提出的问题,坚持每天专人值班办理,做好转办、呈阅、提醒、催办等工作,做到日收日清,每信必须复,并明确办理、反馈时限:一般信件在5个工作日内回复,需要有关部门调查、协调处理的复杂信件,在30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并及时向来信人解释说明,以快办速结取信于民,维护领导信箱的声誉。油田领导直面问题、聚焦热点,及时回应群众的期盼,对呈送的信件,在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并多次组织召开协调会,推进突出问题的解决。

(三)坚持跟踪督办抓落实,解群众之急难。对领导信箱办理情况建立通报考核机制,定期对督查结果进行通报,并纳入党委年度考核中,严格奖惩兑现。为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办公室对每封来信都建立详细台账,全程跟踪掌握办理情况,通过电话、催办通知单等多种方法及时提醒、督促承办部门和单位抓落实,直至圆满解决。如小区居民反映某饭店抽油烟机扰民问题,由于牵扯到地方单位,办公室主动参与,协调沟通,督促整改,直到问题解决。

(四)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把好办信质量关。坚持“两把关”:一是承办部门和单位的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要对办理结果和答复意见审核把关后才能反馈。二是办公室接到承办部门和单位的反馈后,再次审核把关,对于落实不到位、单位回复不明确、可能引起群众误解的回复,一律退回重办。

(五)坚持调查研究,解决好重点疑难问题。对于领导批示的重点信件或解决难度大的疑难问题,特别是承办部门和单位的职能分工不明晰的信件,主动牵头,协调相关单位和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召开协调会等,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深入研究相关政策和实际问题,形成调查报告,提出解决意见建议,有效推动解决了一批疑难复杂问题。例如,有居民反映油田公交车线路、站点设置不合理,由于不同居住区域群众诉求不同,解决起来比较复杂,办公室组织相关单位、部门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反复征求群众意见,最终确定了相对合理的调整意见,得到各区域居民的认可。

(六)坚持真诚面对群众,自觉接受监督。对群众来信,除涉及个人隐私等不适合公开的事项外,答复情况都予以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宣传相关政策。在领导信箱网页上开设典型案例专栏,及时公开信息,使广大职工群众直观、真实地了解办理过程、答复情况,发挥了领导信箱“直通车”的作用。同时,坚持每周对来信受理、办理情况进行汇总小结,编发《领导信箱来信办理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意见建议。

三、工作实、收效大受到好评

(一)解决疑难问题让小信箱发挥大作用。作为老油田、独立工矿区,油田疑难问题多、困难群体多,“领导信箱”为实际问题提供了高效、便利的平台。如住房维修问题,由于维修资金缺口大,维修难度大、程序繁琐等,是困扰多年的老问题。办公室联合财务、计划、房管、社区等多个部门和单位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研究,历时半个月终于找到了合理的解决办法,并修订了相关制度,使这一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二)宣传政策化解群众疑惑。“领导信箱”每天都接到大量有关住房、子女上学、职称评审、医疗报销、养老保险等政策咨询信件。办公室协调有关部门利用这一平台,以点带面,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一位从事14年电报投递工作的老同志来信,请求参照原邮电部的规定享受提前退休的待遇。局社保中心反复解释无果,于是指派专人带着该同志和相关档案资料,一起到省社保局咨询政策,通过大量的政策解释,使其解除了疑惑。同时,信件答复公示后,也使更多的人了解了相关政策。信箱开通以来,我们利用这一平台对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涉及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解释,化解了大量误解和矛盾。

(三)建言献策激发职工群众民主管理热情。“领导信箱”面向普通职工群众,畅通了建言献策、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新渠道,职工群众从矿区建设、企业管理、勘探开发等方方面面提出了大量中肯可行的意见建议。如针对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有职工来信提出了自己对致密砂岩油气开发工艺改进的具体建议,油田领导非常重视,要求勘探开发部门领导约见了来信的同志,深入交流研究了建议的可行性。

(四)深入群众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办好领导信箱,为群众解难事的过程,也是各级干部特别是两级机关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改进工作、转变作风的过程。一名在职员工来信反映油田水电收费作息时间、缴费方式不合理,水电厂和财务处积极行动,调整了收费时间,并开发出信息化缴费系统,实现了刷卡缴费、跨区域缴费、银行缴费等,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职工群众。在领导信息开通办理之初,少数机关干部对转办的信件存在厌烦心理,认为是找“麻烦”,经过一段时间办理信件,接近群众,了解实情,这些干部的认识得到提高,群众观念得到强化,能够自觉把为群众办事实、解难事作为应尽的职责,工作作风明显转变,与职工群众形成了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河南油田)

文化广角

2013届应届大学生毕业

流向跟踪调查

最近一次的“腾讯-麦可思2013届应届大学生毕业流向跟踪调查”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签约进程明显低于上届同期水平,有实习(工作经历者)签约率高,制造大类、工学专业签约率较高,制造业、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目前签约最多。

有实习或工作经历者,签约率一般会比较高。这说明高校毕业生的先期实习有利于初次就业,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学到职场规则、沟通交流方式,使得毕业生在工作经验和能力上积累起一定的优势。

篇9

【关键词】项目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系统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以下简称“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成功举办,190个国家、56个国际组织以及众多中外企业踊跃参展,200多万名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使7 308万人次的参观者流连忘返。上海世博会运营收入累计130.14亿元,运营支出累计119.64亿元,收支结余10.50亿元,世博园区内商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

本文拟就上海世博局在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的上海世博会项目财务内部控制系统的实践作一总结,为今后其他大型项目的财务内部控制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1.政策指引。犹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全面风险管理的政策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国家标准4360号文《风险管理》中的基本原则相一致,上海世博会将国资委颁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风险管理指引》)和财政部颁布《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作为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政策指引。

2.财务风险管理目标。(1)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收支基本平衡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2)内外部(尤其是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包括编制和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3)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保障财务管理的有效性,提高其效率和效果,降低实现财务目标的不确定性;(4)针对各项重大财务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尽量缓解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的风险。

二、财务风险管理运用的步骤

(一)收集财务风险管理初始信息

1.基本信息。收入的来源主要包括门票收入、赞助收入和捐赠收入等;支出共分为10大类,主要包括场馆和设施维护费用,信息、安保费用,活动费用,沟通、推介、营销费用,行政管理费用,礼宾费用,保险费用,BIE门票提成,布展费用和预备费用。在各大类费用支出控制在预算目标的过程中也会受到部分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如安全形势造成的安保费用大幅增加。对于援助资金部分,其收入来源于政府拨款以及增值利息收入,在支出方面,主要为参展援助国的各种参展费用支出。

对于财务信息系统方面,上海世博局使用立成财务软件与金蝶K3软件分别作为运营资金和援助资金的会计核算软件,并且使用财务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赞助管理系统、捐赠管理系统、税收政策实施管理系统以及援助资金支付系统作为财务支持软件。

2.类似大型活动项目的财务风险。

2000年悉尼奥运会,在悉尼奥运会组织委员会1999年的年报中指出其主要风险为“千年虫”的信息系统风险,并详细阐述了应对措施。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汉诺威世博会发生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门票收入不足,即实际的参观人数远小于预计数。原因包括门票定价较高,参观的食宿、交通等成本太高以及布展内容的吸引程度不高等。

2005年爱知世博会,其关注的主要风险领域是确保采购价格为公允的市场价格。

2012年伦敦奥运会,2007年6月伦敦奥运会主管部门出具的2006―2007风险评估报告中列示了7项主要的风险,其中与财务相关的风险有:(1)关键岗位人员的离职将对项目的影响较大;(2)在申办时制订的预算大大低估了整个项目的成本,而另一方面则又大大高估了可从私有渠道获得的融资额;(3)需要有完善的采购制度和流程以降低采购风险,确保采购的产品物有所值以及确保供应商的选取遵循公开、公平的原则。

(二)财务风险评估

上海世博会项目财务风险评估工作包括:(1)风险辨识,查找世博会项目中各财务职能模块及重要业务流程的财务风险;(2)风险分析与评价,是对辨识出的财务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以及评估风险对项目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风险的价值等。根据风险管理初始信息的收集结果,采用专家咨询和调查研究等工作方法,对世博会项目的财务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估,依据识别的主要风险制订了财务风险清单。该清单将各种风险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以协助风险的认定,并且还为世博会持续开展和不断改进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充分、有效的数据支持。

在上述基础上,制订财务风险管理策略及解决方案。

(三)监督与改进

监督主要风险解决方案的实施并建立持续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及时地收集财务风险及与风险变化相关的各种信息,定期及不定期地开展财务风险评估,适时更新、维护风险数据库,形成适当的汇报体系。

(四)财务风险管理的其他内容

1.财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按照《风险管理指引》就财务风险管理形成三道防线:(1)财务部各职能模块负责风险管理基本流程的执行;(2)财务风险管理岗位负责重大风险、流程与事件的判断,进行财务风险评估,建立风险清单及维护风险数据库,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系统,并确保职责分工落实到各有关职能岗位等;(3)内外部审计(上海市审计局、上海世博局审计监察部门)将负责对控制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及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专项检查,发现控制缺陷可能对防范风险带来的影响,确保相关的内部控制能有效覆盖所有的重大财务风险。

2.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财务信息系统涵盖了财务内部控制系统的各个环节,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测试、传递、报告、披露等。因此,上海世博局财务部门特别关注相关信息系统的风险监督、识别及控制功能。

3.风险管理文化。世博局财务部门通过对员工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培训,以加强员工对财务风险的类型及防范方法的了解,形成符合世博特点的财务风险管理文化。

三、财务内部控制系统

在政策指引方面,世博会将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以及国资委颁布的《中央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指引》(以下分别简称为《内控规范》及《内控评价指引》)作为财务内部控制系统工作的主要政策指引。同时,针对财务信息系统,还参考了美国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颁布的《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以下简称“COBIT”)和英国政府商务办公室颁布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最佳实践库》(以下简称“ITIL”)。

财务内控目标主要包括合理实现:(1)财务管理的总体战略目标;(2)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资产的安全完整;(3)遵循国家与财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的监管要求。

财务内控的评估步骤:(1)了解内控现状,分析世博会项目的特点,建立初步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2)进行相关文档的审阅,完成流程图、流程描述文档以及风险控制矩阵的记录与匹配;(3)结合对未来可预测的情况以及现有控制作进一步分析,有针对性地选择较高风险领域梳理确定风险点,并完善或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

上海世博局财务部门包含以下主要的职能模块:会计核算、预算与合同管理、现金赞助与VIK管理、捐赠管理、援助资金管理以及税务管理等。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主要包括:《预算管理办法》、《费用管理办法》、《财务审批权限管理办法》、《服务采购比选管理办法》、《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捐赠办法》、《经济合同管理》、《非现金赞助收入使用管理办法》、《非现金赞助收入处置管理若干规定》、《上海世博会参展援助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上海世博会赞助收入财务管理办法》、《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业务用汇管理暂行办法》、《财产采购、更新、核销、清查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和《上海世博局会计核算办法》。

财务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以流程分类为基础,分为四大类九个环节,四大类主要包括:整体财务工作内部控制、财务报表项目内部控制、财务报表编报内部控制及制度支持内部控制。

四、财务内控风险点与内控措施

(一)整体财务工作内部控制

1.风险点之一:人员和岗位的变化、业务流程的变化、信息系统的更新等情况可能会造成不适当的职责分工,即内部控制不相容岗位的产生。采取的内控措施:梳理各项业务流程中涉及的不相容岗位与信息系统权限,建立完整的职责与权限分配表。比如针对销售与收款流程,不相容岗位包括:前台的门票销售与中后台的审核,票务的信用调查评估与票务销售合同的审批签订,票务销售合同的审批、签订与门票发货,票务销售款的确认回收与相关会计记录,退票的处置与相关会计记录等。

2.风险点之二:缺少对内部控制流程的书面记录可能导致相关控制的执行无据可依,或者在人员进行调整时导致控制的执行缺乏一致性及连续性。采取的内控措施:通过内控文档的建立,规范各流程的操作,在完善内部控制书面记录工作的同时有效地对现有的控制进行持续的监控以及定期的评估,并且为相关制度的有效执行提供合理保证。针对各流程制订标准工作手册以规范具体的流程控制措施的执行,标准工作手册包含流程图、相关表格模板、相关报告模板以及其他支持性文档。

3.风险点之三:由于审批权限的不明确、内控执行人员对审批权限不了解或未及时获知审批权限的变化,可能导致相关经济业务无法执行或者其执行未经过适当的审批。采取的内控措施:制订有一套系统的权限指引来加强内部审批权限的管理与控制。除常规性的审批权限外,还加强对临时性授权制度的管理,包括规范临时性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的记录措施。

(二)财务报表项目内部控制

1.销售与收款。包括门票收入、赞助收入和捐赠收入。主要风险点及内控措施包括,(1)风险点之一为针对网络销售模式,收款管理不善可能导致损失的产生。采取的内控措施:网络销售根据其销售模式可分为票到收款、网络支付或银行汇款等,无论何种方式,都涉及到与商的核算,包括门票配送、网络支付以及汇款账户的银行,尽可能地减少的数量,以增加财务结算管理的可控性与统一性。(2)风险点之二为针对现场销售模式,自有销售点现金与门票的管理不善可能导致损失的产生。采取的内控措施:财务部门设立营收核算中心,设置相应的核算与稽查岗位,督促各自有销售网点的资金管理工作;制定统一的门票销售的资金管理制度与会计核算流程;进行现场检查,对现场销售门票的人员进行充分的培训等。(3)风险点之三为未能建立退票管理流程,并进行适当的会计处理,可能导致预收账款或收入的错报或漏报。采取的内控措施:针对网络销售、销售以及现场销售分别制定相应的退票管理措施。

2.费用与付款。(1)风险点之一:由于实际提出采购需求的部门和接受实物或服务的部门是同一部门,可能会造成实际收到的实物或服务与要求付款的条件、数量和金额不相符,导致付款的错误或舞弊情况的发生。内控措施:在供应商选择与合同签订过程中,要求有多个部门参与及监督,这样能够适当地控制其风险。同时采取以下措施尽可能地降低订单、收发货环节的风险,如对于付款的申请,除了实物资产的采购要求有相应的验收单据外,对于服务类费用也尽可能提供服务内容的明细清单或付款金额的计算依据,对于特定性质的付款还需出具第三方的相关证明(如广告费用中的第三方监播报告),以此合理地防范对于不真实的服务或收货进行付款。对于实物的领用发货环节,加强对实物领用发货记录的抽查,及时发现未按规定进行审批或虚假的领用发货。此外,还加强了实物的抽盘,在原有年度定期盘点的基础上,对重要的实物资产进行不定期的抽盘以及收发存记录的检查。(2)风险点之二:随着世博会筹办推进,费用支出大幅度增加,审核付款申请、核对原始凭证和录入项目代码等的工作量剧增,可能导致差错发生。内控措施:进行各费用类别的分析、制定规范的审核程序;合理进行审核人员的配置与培训;安排专人负责专项费用的报销审核等。同时增加财务人员数量以应付工作量的增加。(3)风险点之三:由于与供应商之间交易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双方应收应付余额的不一致,重复付款或错误付款未被及时地发现。内控措施:与主要供应商或合作伙伴建立定期核对往来账机制;设专职人员与供应商对账,及时查清差异原因、编制调节表并交财务主管审核;对预付款建立定期审核制度,对于账龄较长的交易需及时了解原因等。

3.捐赠管理。针对捐赠管理,世博局制定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捐赠办法》。主要风险点为:对捐赠资产以及会计核算的管理不善,可能导致捐赠资产的损失、信息披露的错误或者世博声誉受损。内控措施:(1)加强对获赠实物资产的监督管理,建立每季度定期盘点制度,确保受赠资产账实相符。(2)在财务系统的捐赠相关科目下设立二级或三级明细,对捐赠相关交易进行单独的核算,如捐赠利息收入、捐赠的存货、捐赠的固定资产等,并与捐赠管理系统进行定期的核对。(3)为了保证捐赠资金和实物资产使用和管理的信息公开、透明,制定了详细的捐赠信息披露流程,定期对外公布从各个渠道获取的捐赠收入情况、捐赠资金的使用等情况。

4.现金赞助与VIK管理。上海世博会赞助的特点主要包括:(1)金额大――审计公告的赞助收入总金额达到39.73亿元;(2)内容和形式多样――除现金赞助外,赞助企业还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非现金赞助(简称“VIK”),包括实物产品、服务、包装、活动组织等;(3)涉及的部门广――现金赞助的接收由财务部门负责,VIK的接收和管理由归口管理部门(包括行政、信息化、工程、活动等多个部门)负责。针对现金赞助与VIK管理,世博局制定了《上海世博会赞助收入财务管理办法》、《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非现金赞助收入使用管理办法》和《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非现金赞助收入处置管理若干规定》。

主要风险点及内控措施包括:(1)风险点之一为未能与赞助商进行定期的沟通,造成赞助收入与费用未被及时确认,赞助商权力与义务的履行与合同的要求不符。内控措施:①完善定期与赞助方进行对账的机制;②通过赞助收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赞助商其他相关权力与义务的监督。(2)风险点之二为由于缺少充分以及完整的支持文件,未能正确地确认赞助收入与支出的金额,从而造成财务报表数据不准确。内控措施:对于实物VIK和服务VIK,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各归口管理部门根据世博局的需求向赞助商下达产品或服务订单,赞助商根据接收的订单在规定时间内将货物送达制定地点或完成相应的服务,归口管理部门对其进行验收确认,并获得相应的供货发票,提供给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

5.援助资金管理。控制目标为:(1)将各受援国和受援国际组织的援助金额控制在相应《援助合同》所规定的范围之内;(2)援助资金总额控制在一亿美元之内。针对援助资金管理,世博局制定了《援助资金使用整体方案》、《援助资金支付程序》和《上海世博会参展援助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主要风险点及内控措施包括:(1)风险点之一为未能对受援国或受援国际组织的援助资金支付申请进行适当审核,可能导致付款错误的发生。内控措施:制定审批操作规范,设置完善的控制流程,对外币的费用报销,通过定期(每月1日、15日、30日)获取主要外币币种的汇率进行核实,若其差异在可接受的波动范围内则予以支付。(2)风险点之二为对账机制不完善可能造成系统支付金额的差错未被及时地发现。内控措施:完善与受援国或受援国际组织进行援助资金对账的流程;建立援助资金支付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的每月定期核对机制以及差异分析和审阅的制度。

(三)财务报表编报内部控制

2009年根据需要制定了《上海世博会计核算办法》并报财政部批准实施。主要风险点及内控措施包括:(1)风险点之一是随着世博局业务量的增加,会计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也将日趋复杂,若未制定细化的财务报告流程,可能将影响最后阶段的财务报告编制。内控措施:制定了一套标准的财务报表关账流程,明确各个环节关账的先后顺序、具体开始与完成时间以及负责内容与责任人,涉及其他部门配合提供相关信息的也具体明确其截止时间,通过以上措施合理保证财务报表编制的及时、完整、正确。(2)风险点之二是因财务信息披露不及时或误导性陈述,造成不能正确反映出世博局经营状况和收支情况。内控措施:以《上海世博局会计核算办法》为依据,制定了完善的信息披露流程,明确了规定信息披露的范围和内容,建立信息披露岗位责任制和相关授权审批制度,明确负有披露义务的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未经过管理层授权和批准,任何部门及个人不得擅自对外披露信息。

(四)财务信息系统的支撑

上海世博会财务信息系统,以财务系统及相关业务支持系统为组成部分,建立在独立网段内并与世博内部网络及互联网逻辑分离的独立架构。主要包括:立成财务系统(用于运营资金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主要用于预算与合同管理,通过手工方式接收来自立成系统的凭证,进行预算与合同信息的汇总,并提供分析数据),援助资金支付系统、金蝶财务系统(用于援助资金支付的会计核算),捐赠管理信息系统,赞助收入管理信息系统和免税、保税、退税税收政策实施管理信息系统。

以《企业内部控制具体规范――计算机信息系统(征求意见稿)》、COBIT和ITIL作为依据,对上海世博会财务信息系统相关风险进行了识别、归类与评估,主要风险包括:

1.整体构架风险。主要包括:(1)由于世博会项目的特殊要求,系统变更的风险很大;(2)财务信息系统数量多、相关业务流程多,可能产生流程周转时间长、问题处理效率低等风险,以及存在非授权人员访问信息资源的风险。内控措施包括:(1)专门制定了《财务信息系统管理制度》,主要规范变更管理、逻辑访问管理和运行管理流程。(2)专门设立信息服务岗位,其主要职责包括:①归集及整理用户的问题与需求,确保需求经过变更管理流程的适当授权,并协调需求的后续处理。②协调系统开发商进行问题处理或程序开发,协调并监督用户与开发商完成必需的授权、测试、审批等。③担任系统管理员,负责系统用户的创建、权限修改、及禁用,保证用户权限的合理性,实现系统管理与业务操作的职责分离。④负责或监督各系统数据的备份相关工作。

2.系统特定风险。包括:系统接口;主数据;功能有效性;系统权限。内部控制措施:(1)系统接口。对系统间的接口建立管理与控制规范,要求以系统方式或相关用户验证输入数据、输出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保证经过适当授权的人员才可访问、修改数据或执行相关操作;保证针对接口程序的修改经过适当的变更管理流程。(2)主数据。主数据的创建、修改、删除需要经过归口部门领导的书面审批,并进行归档备案;对主数据的维护权限仅赋予具有相应业务责任的人员。(3)功能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对系统及其变更的功能性测试要求,将可能的业务流程纳入测试方案,并结合变更管理流程的要求,记录相关控制文档,保证系统功能满足需求。(4)系统权限。系统权限的设置与实际工作职责保持一致,结合业务流程的需要,保证不相容权责的充分分离,同时由专门信息岗位人员担当系统管理员角色。

3.IT一般控制流程风险。(1)变更管理风险:缺少变更管理制度的指引,系统开发及程序变更将可能无法得到规范,可能导致未经授权、或未到达用户要求的变更进入系统,降低系统的可靠性,也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分配与使用。内控措施主要包括:制定变更管理制度,用于规范变更需求的提出、变更授权、变更测试、上线审批等主要控制流程。(2)逻辑访问风险:缺乏用户账号管理制度的指引与规范,将可能产生未经授权建立、删除或修改用户权限的可能,带来未授权用户访问系统信息的风险,也对数据的准确性和保密性带来威胁。同时,缺少制度的指引,也可能使管理层无法有效地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无法明确流程中的职责关系。内控措施包括:制定用户管理制度,系统用户或权限的创建、修改由用户提出申请,填写《用户账号申请表》,经归口部门领导书面批准后,由系统管理员在系统中进行操作维护。用户禁用也由离职或转岗用户的归口部门领导及时提出申请,由系统管理员在系统中进行操作。(3)IT运行风险:缺少备份的定期恢复性测试和灾难恢复计划,在出现事故的情况下,将有可能无法保证备份数据的可用性,以及系统的可恢复性,从而可能影响财务世博运营工作的持续性。内控措施主要包括:制定备份管理制度,明确规范备份的操作、周期、类型、介质、恢复性测试、灾难恢复等内容;编制灾难恢复计划,用于安排在灾难或事故发生后恢复系统、数据的计划,以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作者为资产管理部助理总经理、高级会计师、硕士)

参考文献

[1] House of Commons Committee of Public Accounts, Preparations for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R].Thirty-ninth Report of Session 2006-07.

[2] 朱荣恩,应唯,袁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 李连华,张雷,等.中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阐释与应用[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4] 孙铮,王少飞,徐瑾,等.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项目财务管理研究[EB/OL].[2011-12-07]. .

篇10

1994年初,中国加大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实施了“银行结售汇制、汇率并轨、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并于1996年11月取得阶段性改革成果――顺利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基本吻合,受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高度评价。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又进行了新的改革,制订和出台了一系列新的举措,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

1.确立了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新方针

1996年11月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中国外汇管理原则及其内容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可兑换前的侧重于外汇收支范围的严格审批转为对交易真实性进行审核,外汇管理的方式由事前管理、直接审批改为事后监督、间接管理的模式。这就是说,凡是经常项目下的交易,只要单证齐全、真实可靠,就可以不受限制地对外支付货款及运、保、佣费用。按照国际常规和改革顺序,一国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应继续进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不过,中国并没有急于求成。鉴于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等发展中国家脱离实际,过快开放资本项目造成外汇流失、频繁发生金融危机的事实,中国审时度势,适时提出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新方针,并在1997年1月14日新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进行了明确规定:“国家对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不予限制,……对资本项目外汇进行管理。”在市场机制不健全、外汇资源相对稀缺的条件下,中国作出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和及时的。随即而来的亚洲金融危机证实了这一点。

2.构建宽松的外汇环境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为中、外资企业及个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外汇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顺利进行。本着这一原则,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努力抓了这样几项改革:一是于1997年1月1日起,开始进行远期银行结售汇试点,为企业提供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的保值手段;同年10月15日,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中资企业开立外汇帐户,保留一定限额经常项目外汇收入。二是增加外汇管理的透明度、公开性。1999年5月28日,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开通了国际互联网网站,内容包括全部现行外汇管理法规、业务操作指南等。三是各地外汇管理部门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探索,开办了“红色通道”、“首问负责制”、“免费咨询电话”等新的服务项目,为中、外资企业和个人提供优质服务。四是在个人因私用汇方面,也在真实性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向便捷宽松的方向发展。1994年个人出境旅游只能换购60美元,1996年提高到1000美元,1997年再次提高到2000美元。五是于2001年初允许中国境内居民从事B股投资,为国内持有外汇的居民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

3.完善外汇市场建设

1994年4月4日,设在上海的全国统一的外汇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运行,从此中国外汇市场由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外汇调剂市场发展到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新阶段。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卫星和地面通讯网络为媒体,通过计算机网络形成覆盖全国37个分中心的外汇交易联网系统。各交易中心主体是银行,各银行的交易员每天通过网络进行结售汇头寸交易,为银行提供交易、清算服务,保证结售汇制度下外汇资金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为了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建设,1996年12月2日,中国颁布了《银行间外汇市场管理暂行规定》,就银行间外汇市场组织机构、会员管理和交易行为等作出规定。1997年2月12日,中国又决定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为一套机构、两块牌子。1998年12月1日,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宣布取消外汇调剂业务,并相应关闭各地外汇调剂中心,全部境内机构的外汇买卖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买卖均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中,使银行间外汇市场更加统一规范,进一步发挥对外汇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4.积极推进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1981年,中国批准设立了第一家外资银行――南洋商业银行蛇口分行。1985年,中国允许在厦门、珠海、深圳、汕头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设立外资银行。1990年,为配合浦东开发,中国批准上海对外资银行开放,1992年,中国批准大连、天津、青岛、南京、宁波、福州、广州等7个城市对外资银行开放。但总的来看,金融对外开放的步伐较为缓慢。从1996年起,中国加快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速度,1996年12月2日,中国允许设在上海浦东、符合规定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并同时颁布了《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暂行管理办法》。1997年1月,中国首次批准上海的9家外资银行迁址浦东并经营人民币业务。1998年8月12日,中国又宣布允许深圳外资金融机构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1999年6月,中国批准25家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其中上海19家,深圳6家。1999年7月17日,中国批准扩大上海、深圳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范围。从地域范围上,上海扩大到江苏、浙江,深圳扩大到广东、广西和湖南;增加了外资银行人民币同业借款业务;放宽人民币同业拆借限制和人民币业务规模;允许同一家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分行之间自由调拨人民币头寸。由于中国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软环境建设,从而确保了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工作的顺利开展。

5.建立健全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

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能够全面反映一国与世界经济交往状况及外汇供求状况,在世界范围内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是否正常、外汇储备与外债规模是否适度以及汇率水平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具有预警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作用。1980年,中国开始试编国际收支平衡表;1982年起正式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质量,从1996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国际收支申报制度。1997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开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的原则进行编制公布。2001年开始按半年期试编国际收支平衡表。至此,中国基本建立和健全了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宏观监测系统的加强和完善。

6.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

1996年底,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中国外汇管理当局根据形势发展

的需要,对建国以来的外汇管理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1600件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对47件法规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订,其中包括1997年1月修改后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使外汇管理法规更加系统、规范,符合实际需要。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又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新的外汇管理政策法规,为净化外汇环境、打击不法行为、鼓励出口等作了法律上的铺垫。这些法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完善资本项目管理的政策法规。1997年7月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为了加强资本项目管理,保持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中国外汇管理当局颁布的重要政策法规有《银行外汇业务管理规定》、《境内外汇帐户管理规定》、《离岸银行业务管理规定》、《经常项目外汇结汇管理办法》、《外债统计监测实施细则》等,旨在区分经常项目收支,限制游资的流入,加强对借用外债的宏观调控和及时准确掌握中国外汇外债的统计监测数据。二类是打击非法外汇资金流动、保证合法外汇资金需求的法规。1998年受各种利益驱动,骗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势头愈演愈烈,扰乱了国内金融秩序。在此种情况下,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会同有关部委联合制订颁布了《关于骗购外汇、非法套汇、逃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反外汇管理规定行为的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等法规,狠狠地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稳定了中国外汇秩序。三类是鼓励出口和利用外资的法规。1998年5月到1999年6月,中国外贸出口增速处于低迷状态,对外筹资能力也受到影响,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从1999年初到2000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独立或会同有关部委,制订出台了《出口收汇考核办法》、《关于简化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管理的外汇通知》、《关于改善外汇担保项目下人民币贷款管理的通知》、《出口收汇核销试行办法奖惩条例》等法规,支持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保证中国国际收支稳定和健康。

二、改革的主要成效

1.抵挡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从泰国开始,金融危机很快席卷马亚西亚、印尼、菲律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沉重打击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金融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考察这次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不难发现这与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过早开放资本项目不无关系。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为加快经济发展和吸引外资,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放弃对资本项目的管理,造成国际短期投机性资本长驱直入,以证券资本、投资于房地产等形式,流进流出,投机造势,套汇套利。当国际形势出现动荡时,这种短期投机性资本便大量抽逃,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不景气的出口形势、大量银行呆、坏帐及居高不下的外债等不利因素,共同作祟,终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多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反观中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却牢牢地站稳了脚跟,取得了先手。这固然与中国良好的经济金融形势有关,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未雨绸缪,确立了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外汇工作方针,将国际短期投机性资本挡在国门之外,使其无隙可趁。同时,中国工农业发展势头良好、进出口形势基本稳定、外汇储备充足、外债适中并结构合理,使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稳定。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成功化解危机冲击,并在危机期间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促进周边国家经济的复苏,普遍给予了充分肯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份总结性报告中指出:“正是因为中国在危机中采取的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加之充实的外汇储备、较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对资本帐户自由化采取谨慎的态度和继续推进改革的措施,才使中国比较顺利地渡过了本次亚洲金融危机。”

2.提高了企业出口创汇和外商投资与个人对外交流、投资B股的积极性

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不断采取措施,为中、外资企业和个人营造宽松的外汇环境,对扩大中、外资企业出口和个人对外交流及投资B股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中、外资企业出口方面看,由于采取了规避汇率风险的远期银行结售汇试点、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中资企业保留一定数额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增加外汇管理透明度及提高服务水平等措施,大大地提高了中、外资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使近几年中国出口创汇形势基本良好,并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据统计,1997年至2000年,中国外贸出口额分别为:1827.0亿美元、1838.0亿美元、1949.0亿美元和2492.12亿美元,其中每年约有35%―45%的出口额为外商投资企业贡献。从外商投资方面看,近几年形势基本稳定。外商并没有因亚洲金融危机而影响对华投资的积极性和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1997年至2000年,中国实际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金额分别为452.57亿美元、454.63亿美元、403.19亿美元和427.98亿美元。从个人对外交流方面看,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不断扩大个人购买外汇数额,使得近几年中国居民出境旅游、留学、探亲成倍增长。从个人投资B股方面看,尽管中国向境内居民开放B股交易时间较短(2001年初开放),但从目前形势看,从事B股交易者十分踊跃。据证券部门有关专家根据B股流通市值(约60亿美元―80亿美元)估计,当前个人投入B股交易的外汇资金约达100亿美元左右。现在中国居民的外汇存款已达770亿美元,B股交易前景十分广阔。

3.保证了人民币汇率的统一和国家宏观调控

近几年中国外汇市场改革的成效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统一了人民币市场汇率。1998年底取消各地外汇调剂中心,将外商投资企业纳入到银行结售汇体系中后,彻底统一了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主要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汇价的统一不仅有利于中、外企业的经营和进一步利用外资,同时也使中国在汇率方面比较符合国际规范。二是有效保证了外汇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统一的中国外汇市场,外汇资金可以在不同地区和银行之间合理流动,可以及时解决在办理结售汇业务中出现的外汇头寸的不平衡。据统计,在1998年12月取消外汇调剂中心后的1999、2000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共成交600多亿美元,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三是有利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外汇市场的彻底统一,使外汇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宏观调控机制。中央银行可以在外汇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平抑汇价,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为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4.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入世”谈判

在中国长期的“入世”谈判中,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是一项重要内容。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一国若想参加该组织,除了在工业、农业、进出口税收等方面向组织内的成员国敞开大门和作出减让外,而且在金融、保险、运输、通讯等服务业方面也要向该组织的成员国开放。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包括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为了配合“人世”谈判,积极采取措施,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开放,不断放宽外资银行设置的标准、地域及业务范围,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入世”谈判,使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金融开放的进程基本满意。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0年,中国新批外资银行机构达70余家,相当于前15年引进外资银行机构总量(132家)的1/2。

5.为监测、预警中国

经济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于1996年起建立的国际收支申报体系,摒弃了依赖各行业主管部门收集信息的做法,引入了新的数据采集方法,即采用了交易主体申报制,将直接申报与间接申报、逐步申报与定期申报有机结合起来,克服了行业统计的弊端,从而保证了中国国际收支数据的质量。特别是1997年在金融机构进行国际收支申报的基础上,增加了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金融机构对外资产及损益、汇兑等四项申报内容后,使得中国国际收支申报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基本包括了中国境内所发生的一切外汇收支。进一步讲,从国际收支申报体系的产品框架看,它不仅能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而且为日后编制国际投资头寸表创造了条件;它不仅能编制按部门、行业、企业属性、交易国别、币种等分类进行划分的补充表格,而且能为现有的结售汇统计、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外债统计等提供重要的核对及必要的信息。中国国际收支申报体系的完善,其监测、预警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作用日渐显现。如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一方面密切注视国际金融市场的走势和爆发危机国家、地区等情况,一方面通过国际收支申报体系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国经常帐户收支、资本和金融帐户收支、外债情况、外汇储备变化等情况,准确地作出判断,并及时向中国政府报告,供政府决策参考,为政府制定预防和化解亚洲金融危机的措施服务。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当局网站提供的1997年和1998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可见,在亚洲金融危机最严重的这二年中,中国进出口形势基本稳定,分别获得了416。88亿美元和466.13亿美元的货物贸易顺差,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452.57亿美元和454.63亿美元,外债余额分别为1309.6亿美元和1460.4亿美元,没有超过国际警戒线(20%),外汇储备余额分别为1399亿美元和1450亿美元。可以说,中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之所以处乱不惊,应对措施得当,与新建立的较为完善的国际收支申报体系提供的准确、真实的信息数据密切相关。它为监测、预警中国经济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6.保证了外汇管理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近几年,中国出台的关于加强资本项目管理、打击逃汇、骗汇、非法买卖外汇及鼓励出口、利用外资的一系列外汇管理法规,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外汇管理法规体系,同时也为外汇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奠定了法律基础,保证了外汇管理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以1998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会同其他部委制定出台的《关于骗购外汇、非法套汇、逃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反外汇管理规定行为的行政处分暂行规定》为例,就起到了打击非法外汇资金流动、保证中国经济金融稳定的巨大作用。1997年下半年开始,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形势变化导致市场预期转变,资本流出的动机增强,黑市上美元兑人民币汇价一升再升。一些不法分子和企业出于走私、骗税等目的,想方设法骗购外汇,非法截留、转移和买卖外汇,使中国外汇收支形势变得趋紧。1998年1―7月,中国外贸顺差27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投资240亿美元,但同期国家外汇储备仅增加7亿美元,“外贸顺差外汇不顺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整体经济的安全运行。而用于支付走私款的骗购外汇增加,又进一步加剧了非法走私活动的蔓延,干扰了国内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这种不良形势下,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一方面会同有关部委制订出台了打击骗汇、逃汇、套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的法规,一方面依法会同有关部委对进口付汇业务进行了专项检查,对多种手法的骗汇行为进行了追查,期间共查出假报关单13800多份,涉及骗汇金额高达110亿美元。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法规和措施,有效地打击了非法骗汇、逃汇、套汇及非法买卖外汇的势头,维护了中国外汇收支的稳定。1998年下半年中国外汇储备开始恢复正常增长,1999年全年增加了97亿美元,到2000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达到1655.74亿美元,从基本面上保证了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三、今后改革取向

1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2001年11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世贸组织),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虽然汇兑制度不直接在WTO协议之内,但加入WTO事实上会产生部分资本项目的开放,也会强化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内在需求。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成熟的时候,一国货币不可自由兑换是难以适应的。因此,中国今后的外汇管理方针应该是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借鉴工业化国家和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国开放资本项目应采取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策略,大致应当按照以下的顺序进行:(1)在长期资本流动方面,可先放松直接投资的汇兑限制(包括外商来华投资和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然后逐步放松对证券投资和银行贷款的汇兑限制。其中股票交易的限制可以先行放宽,而带有衍生产品性质的交易应当最后解除限制。(2)在短期资本流动方面,对贸易融资可以较早地解除限制,对于短期资本交易应最后解除限制。(3)针对不同的交易主体(如自然人、企业和金融机构),考虑到自然人和企业的资本交易流量相对有限,可以先放松对他们的汇兑限制,最后解除对银行、投资基金用于贷款和投资的汇兑限制。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中国融人世界经济的最重要标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其他配套改革必须加紧进行,如加快人民币汇率机制建设,形成合理汇率;积极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发挥利率调节资本流动的作用;增强中央银行监管和调控能力,维护中国金融稳定和抑制资本流动风险;加快中国工农业改革,保持良好的国民经济运行氛围等等。

2.推行比例结汇形式的意愿结汇制

中国目前实行的是较为严格的银行结汇制,即绝大部分国内企业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人必须按官方汇价全部卖给国家;外商投资企业的经常项目收汇则保留一定的限额不结汇。此种银行结汇机制显然不利于进一步构建宽松的外汇环境,不利于真实反映人民币汇率水平和国内外汇供求关系,不利于中国企业增强汇率风险防范意识,不利于中外合资企业平等竞争,也不利于调动中、外企业创汇积极性。因此,中国今后进一步构建宽松外汇环境的重点应该放在逐步实行意愿结汇制方面。目前中国可以选择比例结汇的意愿结售汇制改革方式。其具体做法可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国家可以根据不同时期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一个结汇比例。此比例可以依据外汇储备量的增减进行调节,结汇比例越低,则意愿结汇程度越高。第二层次,外汇银行根据国家公布的结汇比列,对国内企业的每一笔贸易、非贸易外汇收入进行按比列结汇。第三层次,批准所有企业开立现汇帐户保留现汇,帐户内外汇可以用于进口支付、临时结汇、进入外汇市场,或进行外汇远期买卖、期权交易等规避汇率风险操作。中国取消银行强制性结汇制,代之以比例结汇的意愿结汇制,可以降低中、外资企业的经营成本,有利于进一步调动中、外企业创汇的积极性和平等竞争,同时也可以把外汇资产的储存和风险分散到千家万户,而不是由中央银行一家承担,减缓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改善外汇的供求,促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合理完善。当然,今后随着中国宏观调控

手段的不断建立和完善,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逐步实现,结汇比例的不断提高,中国结汇制度将会最终过渡到意愿结汇制的形式。

3.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汇市场

中国外汇市场经过近20年的改革和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统一的全国性的外汇市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客观地看,目前中国外汇市场应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际外汇市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是:在交易性质上,中国外汇市场还只是一个与现行外贸外汇体制相适应的本外币头寸转换的市场,并非具有现代市场形态的金融性外汇市场;从市场公平上看,现行外汇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供求关系扭曲的市场(这主要是指强制性的银行结汇制);从交易内容和品种上看,单一偏少。目前主要是人民币对美元、港元、日元的即期交易,缺乏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等其他交易品种;从市场形式上看,只是交易所形成的有形市场,而非现代无形市场形态;从对外交流上看,与国际外?亡市场基本隔离。由于现阶段中国外汇市场存在上述种种不足,结果导致许多负面问题,如难于形成合理、均衡的人民币汇率,中央银行经常被动人市干预、敞口收购溢出外汇,不利于提高中、外企业创汇积极性等等。所以,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汇市场已成为当前中国外汇市场改革的主攻方向:一是在交易性质上实现向现代市场形态的金融性外汇市场转变,完善市场组织体系,其中以外汇银行、企业为市场交易主体,实行竞价交易,中央银行退出交易主置。二是取消强制性银行结汇制,为企业真正参与市场交易扫清障碍。三是丰富外汇交易内容和品种,开办欧元等币种买卖,满足国内外经济组织对外汇资产多币种构成的需求。另外,可根据国际市场惯例和中国企业与银行规避汇率风险的实际需要,开办远期外汇交易。四是完善中央银行市场干预机制,在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中,应尽量减少对人民币汇率的直接行政控制,允许其按照市场供求状况自由浮动。为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中央银行可通过建立双向平准基金的办法,针对人民币对美元的短期汇率,在外汇市场进行间接调控,从而使人民币汇率稳定在目标区范围内。五是推进市场的无形化建设,尽快与国际外汇市场接轨。要不断完善电子交易系统,研究国际电子经纪的发展,使中国的外汇交易系统与国际接轨,更符合国际外汇市场的规则,并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著名的国际外汇市场建立伙伴关系,推动中国外汇市场的对外开放。

4.扩大中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

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金融开放将呈现全方位态势。按照中国与WTO成员国达成的协议,在今后的5年内,中国将向外国金融业开放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在银行业方面,协议明确规定,“5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全面开办人民币业务,同时取消地区和客户限制。”因此,从外汇管理角度考虑,目前必须加快研究开放银行业的问题。这主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放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条件,并简化审批手续。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第二章规定:外国银行在中国申办外资银行或分行,须在提交设立申请前一年末总资产不得少于20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在华最低注册资本要为2亿元人民币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另外申请手续繁琐、批复时间较长,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国银行来华申办银行的积极性。为了保证中国引进外资银行工作的正常进行,中国应适当降低外国银行的资产要求,并简化申办手续,限期内批复。二是尽快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和服务对象。2001年11月13日,中国宣布在今后4年内分5批向上海、深圳等20个城市的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5年后全部放开。在服务对象上,从2002年1月1日起,允许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为中资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5年后允许其提供零售业务。因此,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应该按照国家的承诺,尽快贯彻落实,认真布署实施,按照人民币企业存款业务――人民币储蓄存款业务――人民币贷款业务的开放顺序,尽快向在华的所有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和服务对象,让中、外资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业务竞争,共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三是努力提高对外资银行的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大科技投人和人才培养,建立和健全监管法规体系,确保对外资银行的监管质量,维护中国金融安全。

5.进一步完善国际收支申报体系

目前中国已经实现了国际收支数据采集处理的电子化和全国范围内的联网,国际收支数据正在发挥对宏观经济决策的基础信息作用。展望未来,国际收支体系必将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市场化和加入WTO而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将国际收支申报体系与银行和交易主体的交易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是国际收支申报体系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未来的中国国际收支申报体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一是加强国际收支的分析预警功能,逐步实现国际收支系统由以结售汇为主向以国际收支和结售汇相结合的模式过渡,进一步提高和发挥其预警功能作用。二是实现国际收支与汇率合理水平的分析,努力探索将国际收支信息用来做模型分析以确定合理的汇率水平的新路子,促进汇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三是实现国际收支与相关统计间的有机联系,使各项外汇统计相互印证核对,确保经济信息的准确无误,提高中国宏观经济决策水平。四是实现国际收支信息的规范披露。国际上已对信息披露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标准,中国应当按照国际标准,逐步规范信息披露,提高信息披露的频率和质量及客观性,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对信息的要求,保证中国宏观决策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有可靠的信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