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境外投资的步骤范文
时间:2023-07-03 17:5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境外投资的步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的主要政策措施
建立境外投资法律保障体系。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外资法》、《外汇法》、《境外拓展对策资金贷款制度》、《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法》、《境外投资信用保证制度》等法律,将企业境外投资的服务管理机构设置、财税、金融、保险等政策保障措施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些法律明确了各项政策的目标、政策支持的对象和境外投资服务管理机构的职责,确保了境外投资企业的法律地位,规范了境外投资行为,为日本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建立境外投资服务管理机构。除设立境外投资行政管理机构外,日本政府还专门出资建立一批官助民营、官民合营的境外投资中介服务机构。这些中介服务机构主要有日本贸易振兴协会、中小企业振兴事业团和各种形式的友好协会等。主要职责就是帮助企业提供境外投资可行性调研、境外投资融资保险、境外员工培训、组织境外考察、举办境外投资推荐会等服务。
建立境外投资自由化制度。实行境外投资自由化改革,将《外汇法》和《外资法》作了修订,不再采用境外投资审批制度,而采用资本交易项目备案制度,资本交易原则上可以自由进行。除极个别涉及军事、国家安全等领域的投资项目外,境外投资额在1亿日元以上需要到银行备案,1亿日元以下的投资项目已经完全自由。日本政府实施一系列境外投资自由化改革,取消了以往境外投资的诸多限制。为企业境外投资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
建立境外投资税收支持制度。
①采用排除亏损国在外的综合限额抵免的征税办法。在计算综合抵免限额时,将亏损国的亏损额除外。这样做实际上是增加了抵免限额,减轻了境外投资企业的税收负担。②采用税收饶让抵免的征税办法。东道国给予日本企业的税收优惠视为已纳税款,允许从日本国内法人税中抵扣。并根据税收条约和缔约对方国的国内法,把针对利息、股息和使用费等投资所得的减免额作为抵免对象。③实行境外投资损失准备金制度。就是将直接投资额的一定比例(如特定境外工程经营管理费用的7%)计入准备金,计入准备金的部分免税。若投资亏损,亏损企业可从准备金中获得相应补偿;若未亏损,准备金累积5年,从第6年起,将准备金分成5份,逐年合并到应税所得中进行纳税。对境外投资实行亏损准备金制度,实质上是由政府来分担企业境外投资所面临的部分风险。这个制度既减轻了境外投资企业的税收负担,又给亏损企业以补偿,激发了企业境外投资的热情。
建立境外投资金融保障制度。
设立日本进出口银行、日本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从事境外投资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日本进出口银行的主要职能是:为日本企业在国外企业中参股投资提供贷款:为日本企业对外国政府或企业提供贷款而给予贷款支持,并为企业在日本境外进行风险经营提供融资支持;为日本企业在境外经营项目所需资金提供贷款等。日本企业境外投资只需拿出相当于投资总额10%的资金,其余部分可向日本进出口银行、日本开发银行等政府金融机构申请外汇贷款。此外,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生活金融公库和商工金组合中央公库三大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也设有境外投资支持资金,为中小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提供低利息的特别贷款。日本金融机构给企业境外投资的最高贷款额度为2.5亿日元,偿还期限最长为15年。日本政府建立的境外投资融资制度,为缺少资金的企业提供了开展境外投资的可能,鼓励了大批有潜力的新兴企业扩大发展空间并走向国际舞台。
建立海外投资保险支持制度。
日本境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特点是,以国家输出信用保险制度为基础,以政府财政作为理赔后盾,采取单边保险制度,即不与东道国订立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为法定前提,日本自然人、法人在国外投资都可以申请保险。境外投资保险的范围包括外汇险、征收险和战乱险。其中,外汇险是指东道国政府采取任何措施,限制或禁止外国投资者将其投资本金、利润和其他合法收入兑换成外币转移出东道国境外的风险。征收险是指由于东道国政府实行征收或国有化措施,致使投保者的投资财产受到部分或全部损失的风险。战乱险是指由于东道国发生战争、革命、暴乱、内乱等所导致的投资者财产损失的风险。日本境外投资保险制度规定,若投资者在承保范围内发生损失,保险人只赔偿被保险人90%的损失,其余10%的损失由被保险人自己承担。保险期限最短3年。最长15年,期满可以每年延长。日本境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降低了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消除了投资者的后顾之忧,推动了企业境外投资的快速发展。
日本政府鼓励企业境外投资
的主要特点
投资国别不断调整变化。战后以来,日本企业境外投资先从发展中国家开始,然后再进入到发达国家。境外投资的国别和重点,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不断调整变化。1970年以前,主要面向北美、欧洲、大洋洲等发达国家投资。20世纪70年代,对亚洲、中南美洲、中近东、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增长迅速,超过了对发达国家的投资。80-90年代。境外投资的重点从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对发达国家的投资逐渐下降,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不断上升,特别是对中国的投资大幅度上升,但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仍占较大比重。
投资部门主要以非制造业为主。1951-2004年,日本境外投资中,非制造业投资额占到65.3%,制造业投资额仅为31.2%。非制造业境外投资主要以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矿产资源等产业为主。其中,1951-1980年非制造业境外投资主要以矿产业、商业和金融保险业投资为主,分别占投资总额的35.7%、16.9%和12.8%。制造业境外投资主要以电气机械工业、运输机械工业、化学工业、钢铁有色金属工业、木材加工工业、纺织工业等产业为主。
投资方式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境外投资主要采取在国外新建企业,将国
内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移植到国外。80年代以来,日本金融资本逐渐增强,境外投资主要采取兼并收购外国企业尤其是发达国家企业为主,曾一度出现并购美国企业。就股权投资而言,日本对发达国家投资主要以独资方式为主,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主要以合资方式为主。对发达国家采取独资方式投资。主要是为了控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保持生产和市场的灵活性。对发展中国家采取合资方式投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资的控股比例限制较严,采取合资方式便于融入当地社会,利用当地优惠政策。
投资动机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重点。20世纪70年代以前,战后恢复重建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先进技术,日本境外投资主要以获取国外自然资源和国际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为主。70年代,环境公害加剧,境外投资主要侧重于把环境公害大的产业转移到国外。80年代,日本企业国际竞争能力显著提高,与欧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加剧,境外投资主要侧重于规避贸易壁垒、巩固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进入90年代,日本汽车、钢铁、家电、机械等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日本通过扩大境外投资转移过剩产能,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拓展国际市场。21世纪以来,日本政府把支持企业境外投资作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战略,进一步调整优化了境外投资策略。一是继续加大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扩大欧洲统一大市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的市场份额:二是加大对亚洲尤其是东亚各国的投资,以控制东亚经济区的内部市场,确立东亚经济集团的霸主地位。
投资主体有各类大中小企业、境外日资企业再投资等多元成分构成。日本境外投资是政府基金、大中小企业结合的群体型投资主体。为提高竞争能力,日本的综合商社、工业企业、金融企业之间相互联合,结成三位一体而又自成体系的境外投资主体。集贸易、金融、信息、技术开发等为一体的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住友商事等大型综合商社和一些大型制造企业集团、跨国银行集团是日本对发达国家投资的主体力量。中小企业则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投资。日本的大企业还与中小企业相互联合,大企业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资金支持,中小企业为大企业生产配套零部件,共同到境外投资,形成相互补充的境外投资企业群体。同时,海外日资企业也是日本境外投资的重要力量。据调查,仅1993年,境外日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就达到129亿美元,超过日本当年境外投资总额的111亿美元。境外日本企业再投资主要集中在经营环境较好、经营效益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境外日资企业再投资除在当地法人所在国家或地区投资外,还向第三国或地区投资设立孙公司。
日本政府鼓励企业境外投资
对浙江的启示
适时研究制定浙江境外投资总体战略。当前,浙江企业境外投资步伐不断加快,发展势头很好,在投资规模和企业数量方面都已住居全国前列,成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企业境外投资还缺乏战略意识,存在凭直觉决策的现象。这就需要从省级层面加强对境外投资的调查研究,加强规划引导,加强宏观指导,减少浙江企业境外投资的盲目性、随机性,增强主动性、前瞻性、实效性。要适时研究制定浙江境外投资总体规划,编制境外投资产业导向目录,引导企业遵照产业导向目录投资。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时对浙江境外投资作出总体部署,明确境外投资的战略目标、战略实施步骤、政策保障措施,在全国率先作些探索实践,为国家制定境外投资政策积累经验。
进一步完善境外投资法规保障体系。当前,我国境外投资的法律政策主要散见在有关的内部文件之中,尚没有建立系统的法律体系。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区的浙江,要根据企业“走出去”的现实需要。加强对境外投资政策法规建设的探索实践。①充分用好现有政策法规。②加强地方性境外投资法规建设。③继续加强与有关国家省市签订友好协议。
进一步完善境外投资服务管理体系。当前,浙江境外投资服务管理机构还没有完全建立。境内服务管理机构职能分散在不同部门。要积极顺应浙江海外投资快速发展的需求,适时完善境外投资服务管理体系。①完善行政管理体系。②建立中介服务机构。③在境外建立服务管理机构。④建立网上信息服务平台。⑤积极争取驻外使(领)馆的支持。⑥充分发挥海外华人的作用。
进一步完善境外投资政策保障体系。运用财税、金融、保险等政策支持企业境外投资是各国各地区的普遍做法。特别是对正处在起步推进阶段的浙江境外投资企业来说,更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①设立境外投资专项基金。可以由政府和境外投资企业联合出资设立,支持境外投资项目可行性调查、境外投资技术人员培训等。②加强金融保障。完善境外投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设立境外投资专项贷款制度,扩大信贷规模,提高信贷比例。③制定财税支持政策。可以参照日本的做法,在关税、所得税、增值税等方面给予优惠,采取排除亏损国在外的综合限额抵免、税收饶让抵免和建立境外投资损失准备金制度等税收支持措施。④建立境外投资保险制度。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比国内要大,除一般性的风险外,还可能遇到来自政治方面的风险。要建立境外投资保险机构,完善境外投资保险制度,将战争险、外汇险、征用险、违约险纳入保险范围。降低企业境外投资风险。
大力培育浙江企业核心竞争能力。①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经营理念,提高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能力。②加强跨国经营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商务、国际投资实务等方面的人才培养,造就一支能够担当浙江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重任的高水平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队伍。③实施差异化发展。学会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进入能够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领域,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建立并强化浙江企业的比较优势。④加强品牌建设。品牌竞争力是企业最为持久的核心竞争力。要大力创建自主品牌。提高浙江产品的科技含量、文化内涵、服务质量等附加值。⑤加强企业联合。充分利用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研发实力优势、外贸企业的市场信息和销售网络优势、金融企业的融资能力优势,鼓励境外投资企业以参股、联营、兼并、收购等形式,组建集资本、技术、生产、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跨国投资企业集团,提高浙江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加强境外投资国别、行业、方式的调研和选择。世界各国优势资源、消费结构、文化习俗、法律制度各不相同,对待外资的政策态度也各不相同。加强对投资国别、行业、方式的调研和选择,有利于提高境外投资的成功率。要按照梯队结构
篇2
【关键词】返程投资 管理 难点
返程投资出现是国内利用外资政策、资本市场发展、税制改革、外汇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引发了返程投资的潮流,这一现象的涌现,对国内经济发展、金融稳定、社会公正的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国家法制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为规范返程投资行为,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先后下发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5〕75号,以下简称75号文)、《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印发〈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操作规程的通知》(汇综发[2007]106号,以下简称106号文)。期间,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以下简称“10号令”),一系列文件的,规范了境内居民法人和自然人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进行跨境投融资活动的资本交易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假外资的流入。但相关法规执行中仍存在一些难点,削弱了政策效力,亟待解决和完善。
一、返程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返程投资身份鉴别难
一是外汇局处于外资企业审批环节的下游,审核认定境外企业的最终控制人较困难。个别企业为加快办理外汇登记及资金投入,往往承诺境内外投资者之间没有关联。但实际上从后续资金流入环节(验资询证等环节)看是内外一套人马的关联收购,但由于法规不配套,对一些骗取外资外汇登记的违规行为处置乏力,使目前的外资外汇登记陷入较为尴尬的境地。在目前的国内信用环境下,即使个别企业境外投资者被境内居民法人或境内机构持股或控制,其申请书中还照样声明无上述情况,外汇局据此便给予办理登记,难以实现政策设计的初衷。如企业发生虚假误导性陈述,作为基层的管理者,也难以摆脱监管不到位的“嫌疑”。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外汇局不能有效避免企业进行不实“声明”,其直接后果是削弱了外汇管理政策的执行效果,影响了外汇局对外的权威性、公平性和一致性。
二是在部分企业利用与外汇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刻意规避政策监管的情况下,无法甄别返程投资的身份。
1.借用他人之名注册境外公司,利用外汇局与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有效规避股权并购和境外上市方面的外汇管理政策规定,间接实现资本跨境流动。典型的做法是借用境外他人的名义在境外注册成立境外公司,通过其收购境内公司的股权,再通过境外壳公司以反向并购方式实现在境外上市。这种借用他人名义间接实现资本跨境流动的方式,假如企业并不据实反映境外公司背后的实际控制人,外汇局是不可能知悉境外公司的真正控制人的身份,而按照一般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操作,政策规定有被架空之嫌。例如,2007年11月,经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批准,(英属维尔京群岛)准升控股有限公司以2.698亿元人民币收购中方东莞市天安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人民币)的100%股权,民营企业变身外商独资企业。表面上看这是一例外资并购的个案,实质上此次并购实为东莞市天安集团“反向兼并的海外上市方式”前的必经步骤,境外公司的最终控制人仍是境内居民。由于准升控股有限公司是由英国人注册的BVI公司,且最终上市过程均以风险投资公司“基廷投资”在美国进行运作,假如上市成功,绕过了国内严格的资本与外汇管制,特别是绕过了特殊目的公司并购境内企业的相关规定,轻易实现国际资本的双向流动。
2.通过境外公司股权转让运作,将原为境内居民自然人控制的境外公司转让给境外人士控制,并申明境内外投资者之间没有关联,从而取得外汇登记。在此情况下,外汇局经办人员明知内有蹊跷,但外经贸部门已批复其公司章程变更,且企业提交了符合外汇局规定的材料,不能拒绝其办理外汇登记。即使其境内居民自然人的股权交割并未真正实现,目前的个人境外投资外汇管理也无相关的处罚规定。
(二)返程投资资金监控难
一是境外资产来源合法合规性判断难。在境内居民自然人将其持有的境外权益注入特殊目的公司并返程投资时,如其所有资产权益来源真实性、合法性不能有效识别,将会为不法分子跨境洗钱行为提供便利,把不法收入转移国外再返程投资,达到洗钱目的。
二是回流资金难以定性。106号文规定,特殊目的公司融资资金资金合规性审核仅是与境外融资商业计划书和招股说明相一致,缺乏有效认定手段,外汇局对资金来源合规性难以判断,对其资金的返程方式存在操作难度;由于对境外公司的损益、资产负债难以掌握,无法准确核实,外汇局对境外公司利润、资本变动收入和返程管理陷于被动;境内居民从特殊目的公司获得的利润、红利等收入可直接进入经常项目账户或储蓄账户,一些境内居民可能利用这一渠道,将其他资金混作利润、红利收入汇入境内,以逃避资本管制。
三是回流资金流向监控难。特殊目的公司可通过股权并购、增资、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或股东借款等方式,将在境外融入的大量资金回流境内。由于特殊目的公司通过协议并购境内居民自然人持有的境内企业股权,使大量资金结汇后进入境内居民个人的人民币账户,而居民个人的人民币资金的进一步流向则难以监控,不排除最终流入证券或房地产市场,还可以通过境外上市公司股权收购的方式回流境外。
(三)部门监管尺度统一难
认识不统一,造成管理脱节和政策上的不协调。商务、工商等负责企业立项、注册的上游部门对返程投资还在施行较宽泛的管理政策,客观上造成了外汇局孤立无援,矛盾集中的现状。例如,“10号令”仅对境内公司在境外设立特殊目的公司做出了规定,而对于境内居民自然人设立特殊目的公司则没有提及,申请人仅办理境外投资外汇登记即可。这样一来,不仅规避了商务部等经济主管部门对特殊目的公司返程投资的监督,同时也增加了外汇管理局核准特殊目的公司外汇登记的政策风险;商务部对特殊目的公司以并购和新设企业形式返程投资区别对待,外汇局在办理业务中难以识别所有返程投资企业;商务部门目前并不对境内居民个人境外投资进行审批,阻塞了境内居民自然人资金正常汇出的通道。
二、政策建议
(一)消除制度根源,加大返程投资真实性审核力度;强化企业和居民守法经营管理的自律性,构建信用社会
一是健全体制,消除刻意规避监管行为的根源,同时加大真实性审核力度。建议逐步减少或取消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实施国民待遇,从根本上抑制这些现象。同时,尽可能拓宽民营企业境内融资的正常渠道,避免境内资产通过非正式渠道境外化。依托外商资质审查,和具公正力的材料,加大真实性审核力度,准确判别外国投资者的股权结构和实际控制人,有效甄别返程投资。
二是相关部门要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和居民知法守法,加强自律,在政策法规的框架内从事投资和各项经营活动,打造信用社会。同时,完善规定,制订罚则,对刻意逃避文件规定的企业和个人加以惩处,落实失信惩戒责任,保证政策规定落实到位。
(二)建立对返程投资资金全方位监测和管理体系
一是对特殊目的公司的融资行为实施跟踪管理。要求特殊目的公司定期报告境外融资进程,明确对其融资和调回资金应如何进行规范和管理,确保不偏离原有目的。
二是加强返程投资资金的真实性审查,加大对非法跨境资金的打击力度。对此类公司在办理外资询证时增加资金来源证明,对特殊目的公司汇入的投资款进行真实性审查,以防止其他非法资金的流入。
三是全面搜集居民在境外投资设立公司的基本情况、投资行为、关联交易、财务利润和经营范围等基础信息,规定境内居民从特殊目的公司所得利润、红利及资本变动收入需按会计决算年度向外汇局申报,并在调回境内时,提供境外资金的资信证明材料。明确资金性质后,方可核准予以调回境内,并逐笔审核结汇。
四是建立各相关部门之间通畅的信息监测网络。要求特殊目的公司定期向外汇局提交反映公司营运情况的报表,并将其纳入境外投资联合年检的体系中;对银行进行相关政策培训,强化其业务人员防范国际游资的意识,要求其向外汇局报送特殊目的公司资本流动情况;定期同相关主管部门交换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三)统一认识,加强合作,形成监管合力
一是统一认识,形成各部门通力配合的返程投资监管体系。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工商、税务、商务、外管等部门要联合行动、相互配合,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境外投资者资质和真实性背景的审查,逐步规范返程投资行为,最终形成运行规范,监管有效的管理机制。
二是协调政策,统一操作。进一步加强同商务部门的合作,尽快建立境内居民个人的管理与监督机制,明确操作细节的衔接,尽快将所有特殊目的公司的设立和返程投资都纳入商务部的审批范围,减少外汇局先于经济主管部门做出外汇登记核准的政策风险。建议商务部扩大申请主体的范围,要求境内居民自然人在设立特殊目的公司时与境内企业一样,向商务部和证监会申请核准之后才能办理外汇登记等手续。同时,商务部应在所有批准的特殊目的返程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上标注,以免其他部门在办理业务时由于企业虚假声明造成混淆。强化同税务部门合作,实现资源的互通有无,及时掌握和监测试图逃脱股权出售获利后的个人所得税等不法行为。
参考文献
[1]王大贤,关注返程投资,完善全程监测体系[J].上海证券报. 2011,(05).
[2]江子叶、范从来.中国返程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J]金融研究.2010,(09).
[3]陈杰,FDI中的返程投资:现状、成因及规制[J].西南金融. 2007,(01).
[4]冯雁秋.返程投资及其监管探析[J].中国金融.2006,(06).
篇3
新兴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经验分析
1.部分新兴市场的对外开放情况。(1)台湾期货市场。1992年至台湾期货交易所设立,台湾地区所谓的期货市场仅仅是投资者进行境外期货交易的市场,可以说是一个天生的对外开放市场。1998年台湾期货交易所正式经营并推出本土期货合约以后,在投资者准入方面,台湾期货市场从初期仅允许境外投资者基于避险目的从事境内期货交易,到目前放开境外投资者从事非避险目的境内期货交易,但仍有持仓限制。由于市场的开放性,目前三分之一的台湾期货商具有外资背景。(2)印度期货市场。1995年印度正式推出了境外机构投资者(FII)制度。FII在印度证券交易董事会(SEBI)注册登记后,能够参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交易。目前,印度商品期货市场也已经对境外投资者开放。遵守印度法律的外国投资者都可以成为交易所的会员。通过适度开放交易所股权,印度公司制交易所也引进了外资战略投资者。在对境外服务商的开放上,通过允许与本土期货公司合作,境外期货商大量进入印度期货市场。(3)韩国期货市场。从1995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后,韩国逐步开始金融市场对外开放。1998年7月,韩国宣布衍生品交易对境外投资者开放。根据韩国交易所数据,境外投资者在期货市场的份额持续增长,已成为韩国期货市场的重要投资力量。对外开放后,韩国期货市场投机交易比重逐渐降低,风险管理功能更加突出,市场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4)巴西期货市场。巴西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大背景是巴西在金融领域采取的自由化举措。2000年1月,巴西中央银行批准巴西期货交易所可以向境外投资者开放,但持有的金融资产必须托管或存放在指定机构。符合条件的外资期货服务商允许在巴西开展业务,并申请成为交易所的会员。目前,巴西期货交易所和圣保罗证券交易所都有几十家外资会员,这些外资会员大多可以提供经纪服务,很多外资会员还可以提供结算服务。此外,巴西还为期货市场的开放提供了税收优惠、便捷结算等多方面优惠和服务。2.对我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启示。(1)积极推进,合理规划。新兴市场对外开放的成功经验表明,监管层对于期货市场的开放必须持有积极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外开放的有序高效开展。同时,期货市场的开放应该做好规划,把握节奏,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渐进式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开放的成效。(2)法制配套,服务跟进。新兴市场对外开放的一个普遍特点是监管层都以“先立法,后开放”为指导原则,针对开放都事前进行了建章立制。在开放过程中逐步完善QFII制度、国际监管协作制度等配套制度。法制的完善规范了市场的开放,有效防范了开放带来的风险。此外,当地监管层对于市场开放的优惠措施和高效服务也推动了市场的健康发展。(3)以我为主,发挥优势。成功的新兴期货市场在对外开放中都建立了本土市场的国际比较优势,在国际主要期货品种上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同时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自身市场的核心产品,对国际投资者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因此,期货市场对外开放要以建立比较优势,提升本土市场国际地位为重要着力点。
我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及应对举措
(1)第一阶段:按国际惯例,规范和发展我国期货市场,完善商品期货品种,上市金融期货品种,推动期货交易所国际合作,扶植大型期货公司,开始逐步放开境外期货业务。①大力推进《期货法》立法的全面准备工作,为期货市场规范运行和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保证。同时,借鉴国际市场经验,制定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具体配套制度,重点考虑金融期货市场推出初期的QFII制度。②继续完善商品期货品种体系,上市钢材、稻谷、PVC等品种,为境内投资者应对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冲击提供有效途径和手段,继续扩大国内商品期货市场规模,为未来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打下基础。同时,推出股指期货,为国债、外汇等金融期货品种上市做好准备。③交易所应顺应全球化发展潮流,加快国际合作的步伐,探索与国内外交易所进行多层次合作的可能性,提高交易所的国际地位,为金融市场的开放和金融期货的推出作好准备。④在完善期货交易所会员制基础上,对个别期货交易所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促进体制与制度创新,为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做好制度准备。⑤在优化期货公司股东结构,允许金融机构参股的基础上,实行分类监管,扶植发展大型期货公司,进行创新业务试点。同时,在现有三家合资期货公司的基础上,放宽外资参股期货公司的范围和比例限制。⑥在目前已设立六家香港分支机构的基础上,设置准入条件,选择规范化的、具有专业能力和有实力的期货公司从事境外期货业务,为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积累经验,培育专业人才。(2)第二阶段:跟踪世界期货发展的新趋势,建立中国期货的相对优势,并有限度地开放国内期货市场。①做深做精我国在资源或产销量上具有优势的大宗商品品种,使大豆、玉米、小麦、棉花、白糖等农产品和铜、铝等有色金属品种成为我国期货市场上的主力品种,并在同类品种的国际市场定价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使上海、大连、郑州成为国际期货市场上有充分价格影响力的期货交易所,使我国成为亚洲商品期货交易中心,成为国际商品期货市场定价链条上的重要环节。②在推出股票指数期货、期权的基础上,继续推出国债期货及期权。随着我国A股对世界证券市场影响的加强,在全球期货市场中建立中国A股的期货定价中心,建立我国期货市场的核心产品和国际比较优势。③参照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安排,有步骤地向境外投资者开放境内期货市场。选择管理水平高,运作规范的个别期货交易所作为试点,率先开放部分期货市场,发展海外会员和投资者,为期货市场国际化培育市场主体。允许试点交易所吸收一部分符合要求的境外期货公司作为特别会员,为境外投资客户参与境内期货交易提供服务,当条件成熟时也可批准若干外国基金和机构投资者进入我国期货市场。④选择部分大品种对国外期货投资者开放。国内部分活跃的期货品种如铜、铝、大豆、玉米、棉花等,在国内具有广泛的现货市场基础,价格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运作规范而且市场容量大,可优先作为试点开放的期货品种。⑤在金融期货市场中引入QFII制度的基础上,考虑商品期货的QFII制度。制度运行的初期对于QFII的参与都应限制于避险目的,在市场运行平稳后,可以逐步放开参与的资金规模限制和交易目的限制。(3)第三阶段:当国内期货市场规模相对较大,运行规范,管理成熟后,应逐步实现国内期货交易所及上市品种全方位对外开放,使我国期货市场成为国际期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①人民币正在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货币之一,当人民币实现可自由兑换时,应及时在国内推出外汇期货交易。②在制定期货和期权投资、收益出入境管理办法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外国投资者参加我国期货交易的渠道,实现国内国外期货市场交易联网,使我国期货市场真正融入世界期货交易体系。③建立以银行股份为主体,资信好的大型期货经纪公司和证券公司为会员的全国期货市场统一结算中心,在全国建立起完善、健全的结算体系,提高我国整体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增强我国期货市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④使上海成为世界上着名工业品和金融期货交易中心、大连和郑州成为世界上着名的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价格”对国际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力,使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期货交易中心。
篇4
近年来,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迅速推进以及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的实施,人民币开始大量流出境内。同时,由于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境外机构对于人民币的需求也日益提升,导致了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迅猛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逐渐形成。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10年初,香港人民币存款约630亿元,占全部存款的1.3%,而2010年末,已突破3000亿元,占香港全部存款的近5%,一年内急增近5倍。人民币国际化和离岸金融中心形成的步伐明显加快。德意志银行日前的研究报告预计,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扩大,香港人民币存款在2012年底将达到2万亿元。
香港的银行在接受人民币存款以后,只需留下一定比例准备金就可将其作为贷款发放。贷款户在取得贷款以后,又会把它存放银行以便于使用。这样,通过银行体系将会产生数倍于原存款的境外人民币。由于离岸金融市场没有法定准备金比率的要求,银行实际保留的准备金比率通常低于在岸金融市场,因而,这个境外人民币的创造过程是内地货币当局无法控制的。境外人民币的创造,不仅减少了内地的铸币税收益,还将对内地货币政策的效果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当央行收缩或扩张人民币供给量时,境外人民币会流入或流出内地,进而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目前,我国内地虽然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实际上还缺乏弹性,而香港人民币汇率完全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这必然导致两者的不一致,当这种不一致达到一定程度,大规模人民币资金必然会通过投资、贸易等公开以及各种非公开的形式跨境套汇。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投机者很有可能利用香港来冲击人民币的汇率制度,增加内地货币和资本市场不稳定运行的可能性。
如何完善和丰富离岸金融中心人民币回流的渠道,已成央行和香港金融监管当局的首要任务,同时也将决定人民币走出去战略的成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币能否真正实现国际化,也与此紧密相关。
笔者以为,举措之一是要下大力气推动人民币在新兴市场的结算步伐,分流部分离岸人民币存量到新兴市场。中国企业要借助中国与新兴市场体的历史渊源,充分利用已开放人民币直接投资的机会,争取新设立的境外投资项目以人民币投资,分散人民币的境外存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缓解人民币回流压力。
篇5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战略投资者;股权
一、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现状分析
2005年,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力度最大、步伐最快的一年。按照银监会的要求和有关政策指导,引进战略投资者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改上市的必要条件。近一年来,如2005年6月17日,中国建设银行与美洲银行在京共同宣布:“双方签订了关于战略投资与合作的最终协议,出售9%的股份, 价值30亿美元,并于2005年10月在香港成功上市”;中国工商银行向由高盛集团牵头,以及安联保险公司和美国运通组成的国际财团出售总资37.8亿美元、10%的股权;中国银行先是向苏格兰皇家银行出售约10%的股权, 价值31亿美元, 随后又向淡马锡、瑞银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出售共计11.85%的股权, 价值36.75亿美。截止到2006年1月底,中行、工行和建行等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共引进8家境外战略投资者,引资达150亿美元。
二、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效应分析
1、克服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缺陷问题,推进产权改革。
在没有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前,国有商业银行是100%的国有资产,产权结构上单一且所有者虚置、效率低下,产权界定上不清晰、责权利不对称。虽然法律上规定国有商业银行为形式上是“全民所有”的国有企业,但实质上产权制度是产权主体单一抽象的形式:“全民”不拥有财产所有者法律规定的应有的行为能力,无法实现真正的全民所有;即使从国家代表“全民”来行使所有者权力的角度上来说,国有商业银行的国家所有也在事实上成为地方政府所有,完整产权体系中的权力主体被位移,使得产权关系的明确变得困难。这种产权结构的制度性缺陷就产生出:所有者虚位和越位,“内部人控制”和“过渡干预”并存。
根据现代产权理论基本原则,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必须界定明确、权责必须对称。而现实中,政府经常利用自己出资人地位,为了追求政绩,借助超经济的权力,过多的干预国有银行的日常管理事务,使国有银行的经营自受到了侵害。
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后打破了国有产权垄断,实现国有资本的部分退出,开启产权多元化进程。战略投资者和海外监管机构为了自身利益,一方面会对国有出资人代表、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非经济行为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力,使政府对国有银行的“过渡干预”逐渐减少,“权责对称”的原则得到尊重;另一方面,多元化的股权必将推动银行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治理结构的改善,将减少经营人员的道德风险,“内部人控制”现象将得到遏制。
2、改善治理结构,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
在没有引进境外投资者的公司治理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权实际上被政府官员掌握,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大多数是由一级行政组织委派任命,理性的高层管理人员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因为更倾向于行政利益,而损害银行的利益;另外,按照我国《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国有独资银行不设立股东大会,银行董事会行使股东大会的部分职权。现实中重大的决策由国家授权投资机构或部门做出,这使得党委行使了董事会的部分决策权。因此,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根本不存在有效的董事会制度。
境外战略投资者在投资国有商业银行后,都要委派人参与所入股银行的高层权力、管理机构,积极参加有关决策。这必将改变国有商业银行董事会中代表国有股利益的董事占绝对优势的情况。战略投资者派驻董事后,能在董事会内部初步形成代表国有股董事、外资董事、独立董事的“三角结构”,三方能够起到相互制约、有效制衡的作用。另一方面,为了使董事会规范高效的运转,外资董事必然会关注董事、高层管理人员的选聘和董事会成员的机构构成,规范董事会的运作的基本规则和程序,细化和执行各项决议。此外,外资的引入可以帮助在新旧体制之间实现平衡,避免出现党委包办一切,董事会形同虚设的状况,明确“三会一层”(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党委会)之间的责权利的关系,不断向真正意义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转变。
3、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资本充足率的高低是一家银行和国家银行业竞争的重要标志。虽然,我国采取了一些重大的改革和政策措施。如:1997年把国有商业的所得税税率从55%调整到33%;1998年,国家财政向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补充了2700亿资本金;同年四月与十月,国家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了四大商业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约1.4万亿的不良信贷资产。但是到2003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迅速上升为20.36%,平均资本充足率4.61%,离《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标准有十分大的差距。另外,随着我国银行业对外资全面开放日期的临近,资本充足率上比外国同行低的多的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市场竞争。
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较低,资本结构单一,银行自身积累无法弥补资金缺口,融资途径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和政府有关部门都将目光投向了直接吸收外资入股。2003年底,银监会了《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将单个外资的入股的最高投资入股比例由以前的15%提升到20%,同时还放松了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上市中资金融投资入股比例。中行,建行和工商行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共吸收了150多亿美元的资金,使三行在2005年,资本充足率提高到10.42%、13.57 %、9.89%,平均为11.29%。这一举措,有效地弥补了三家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的对抗风险和与外资银行竞争的能力,也缓解了制约业务发展的资本瓶颈。
4、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经验和理念,拓展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空间。
如前面论述的,在单一的国有股权结构下,国有商业银行没有有效的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无法按照商业化、市场化运作;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在管理技术与经验、服务质量、经营机制等方面与外资银行存在着巨大差距。引人境外战略投资者后,通过资本和技术双溢出效应,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学习到西方商业银行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并且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要比吸收的资本重要的多。其次,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与外资进行合作,组建战略联盟,可以摆脱自身资源有限的束缚,提高运作效率,实现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优势互补,促成一种成熟的、长期的双赢长期关系的形成,从而实现。
从国内的浦发行和交行的经验来看,引进战略投资者后,确实在经营理念、产品开发、风险管理、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上都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在与境外投资者签署战略投资协议的同时,也都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境外战略投资者将在信用卡、理财、公司业务以及个人保险等业务领域提供咨询服务和援助,还将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等银行营运的基础设施领域和两银行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三、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几点建议
1、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首先,健全《商业银行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加快制定规范金融业兼并重组、商业银行退市的法律规范;尽快出台相应制度来明确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的代表地位、权力、以及责任,规范国有股权的定价及转让,防止出现恶意收购;其次,应积极吸收国外成熟经验,逐步形成一套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能促进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统一、透明、操作性强的法律体系;参照国际惯例制,制定出《外资银行法》、《合资银行法》、《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的管理办法》和《外资金融机构违法经营处罚条例》等相关法律;同时,在制度上要赋予司法部门独立,公正的执法条件,形成一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法律环境,来降低国有商业银行和境外投资者的法律风险。
2、加强对境外投资者的金融监管力度
国有商业银行由于掌握着大部分的金融资金,在我国经济中具有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境外战略投资者投资国有商业银行,短期是为了获得投资回报,长期必然是为了分享更多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这就存在这种可能:通过入股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了解到中资银行经营的优劣和商业秘密,尤其是优质的高端客户,进而控制、占领、垄断中国的金融市场。如过真的出现这种情况,必然威胁到我国的金融安全,严重危害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必须在充分发挥外资有利的一面时,又要十分注意限制外资的负面效应;在对外开放金融业务的同时,监管层必须坚持“以我为中心”,确保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权在中国人手中,保持我国商业银行的自主性;必须严格遵守银监会的“五个标准”和“五个原则”,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调整。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一江 田国强. 不量资产处理 股份制改造与外资战略[J]. 经济研究,2004(11):28-36.
[2]吴念鲁.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得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04(8):4-7.
[3]史建平.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应慎重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J].财政科学,2006(1):7-13.
[4]占硕. 我国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风险研究[J]. 财经研究,2005(1):104-114.
[5]金运. 国际战略投资者选择与国内商业银行改革[J]. 中国金融,2005(12):31-32.
[6]陈新平 孙洁.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几点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06(3):38-40.
篇6
【关键词】 本土事务所; 国际化; 路径选择
近年来,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部署下,我国大批企业特别是大型央企纷纷“走出去”,不断拓展海外业务,扩大对外投资。企业“走出去”催生对了会计专业服务的巨大需求,而服务客户及维护国家经济信息安全要求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简称本土事务所或事务所)国际化发展与之对接。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在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国际化发展,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拟在分析本土事务所国际化发展现状及困难的基础上,探讨其国际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及困难
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通过实施行业人才培养战略、准则国际趋同战略、事务所做强做大战略、新业务拓展战略和行业信息化战略“五大战略”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2年,全行业实现收入509亿元,增速超过15%,其中收入超过亿元的会计师事务所47家,超过10亿元的事务所11家,为包括2 000多家上市公司在内的350万家客户服务。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经过数次合并浪潮,规模日益壮大,业务能力逐渐增强,国际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目前,我国内地共有12家大型事务所取得从事香港H股企业审计资格,20余家会计师事务所加入国际会计公司,70余家事务所在境外发展设立了分支机构、成员机构或联系机构90余家。2012年,事务所境外业务收入为37.3亿元,约占行业总收入的7%左右。截至2012年5月8日,共有40家本土事务所在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登记注册。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实现了向中国香港、美国、东盟、西亚等境外市场业务的拓展,涉及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投融资审计、企业集团境外分支机构延伸审计、跨国公司中国区的审计分包、并购重组、管理咨询、税务服务、会计外包、中外准则转换、境外工程承包相关鉴证和咨询等领域的服务。
“十一五”期间,我国累计境外投资2 289.2亿美元,年均增速34.3%,约为同期GDP增速3.3倍。国家《“十二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境外投资突出科学发展理念,从注重规模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这对会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土事务所在现有鉴证及咨询服务的基础上,还需要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战略规划、风险控制、金融顾问、环境分析、审慎调查、资信评估、信息咨询、价值管理、内部控制设计等系列服务。中注协“十二五”行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快事务所国际化发展步伐,全面提升事务所“走出去”的能力,扶持具备条件的事务所“走出去”,从而更好地服务企业。
然而,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化发展现状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形势还不相匹配,无法很好地满足“走出去”企业的需求。目前事务所国际化发展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第一,国际化人才不足。近年来,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战略的实施为本土事务所人才汇聚提供了较好的制度保障,但因事务所收费增速跟不上人工成本的增长速度、事务所工作强度过大等原因,造成本土事务所人才流动频繁,难以引进或留住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第二,事务所规模和能力不能满足客户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前百强本土事务所中,大多数仍是中小所,他们需要服务的客户可能是大型企业、超大央企乃至世界排名500强的企业,事务所穷其所能也不能满足这些企业“走出去”的需求。第三,本土事务所的业务领域比较单一。传统的鉴证服务依然是本土事务所的主导,为“走出去”企业提供税务服务、管理咨询等系列非审计服务的人员储备和技术支撑都非常有限。第四,本土事务所品牌知名度不够,在国际市场上开展业务竞争力不强。第五,本土事务所国际化发展定位不准,路径不明。不少本土事务所国际化发展的整体思路模糊,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没有设计系统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本文以下内容仅对本土事务所国际化发展的路径设计进行探讨,其他对策另文研究。
二、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发展的路径设计
本土事务所国际化发展路径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何时走出去、走到哪里去,即市场定位问题;二是路线怎么设计,即区域发展路线问题;三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走出去,即国际化的方式问题。事务所作为市场的参与者,提供审计、咨询等服务,市场需求决定供给,“何时走出去、走到哪里去”客户的需求以及事务所自身的实力有关,满足客户“走出去”需要的是事务所国际化的市场定位。路线问题主要解决发展步骤问题,从哪里开始更合适,发展路线如何设计,这与本土事务所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以及市场对本土事务所的接受程度有关。进入市场的能力取决于自身的实力,市场的接受程度则受到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化方式的选择与事务所国际化的程度和风险偏好有关,因不同事务所而异。
(一)市场定位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会计服务的供给方,其市场定位取决于企业的服务需求。我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实施国际化扩张以来,由于对当地法律法规不熟悉、海外融资能力差等原因,海外经营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大多数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前期,因没有充分利用法律、会计、资产评估等相关中介服务,造成投资项目决策失误。大型国有企业虽有很多海外扩张成功的案例,但他们多是在国际“四大”及投资所在地会计师事务所的帮助下完成的。由于政治、文化差异等原因,国外事务所可能会从自身利益、民族利益出发,难以真正站在我国企业的角度提供会计服务,效果可想而知。本土事务所与我国企业不存在政治、文化差异,双方的立场也会更趋于一致,基于海外投资成本效益原则,中国企业更希望本土事务所提供优质的会计服务,国家出于经济信息安全的考虑,也希望通过政策扶持帮助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国际化扩张,更好地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
本土事务所发展水平决定其国际化发展的市场定位只能是跟随我国企业“走出去”。由于本土事务所因发展历史短、品牌知名度低、规模与业务能力不足等原因,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如果直接与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争夺市场份额,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定位于服务中国企业的海外需求,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借助客户的“强大”推动事务所海外扩张。同时,本土事务所应该认识到,如果客户“走出去”了,为其提供服务的事务所不跟随客户“走出去”,其后果是不仅要放弃客户的海外市场部分,还可能危及对客户的服务。事务所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跟随企业“走出去”。
(二)区域发展路线
本土事务所国际化发展的市场定位为其区域发展路线提供了方向,事务所“走出去”战略方向和重点地区应该是中国境外投资密集区。目前中国海外投资业务已扩展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为集中的是亚洲和拉丁美洲,其次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加拿大、巴基斯坦、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南非等地也都有覆盖。从2010年的数据来看,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北美洲,有46%的企业在亚洲投资,23%的企业在欧洲投资,27%的企业在北美洲投资。亚太地区是海外投资热点,其中属于大中华经济圈中的港澳地区无疑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最热点,占对外投资总额的61%。这里的会计服务需求也必然更多,本土事务所首先应从这些地区发展国际业务,以企业的海外服务需求为导向,制定正确的发展路线。
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扩张路线还应该考虑心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理论上讲,心理距离和文化差异会对国际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国际化发展的初期,选择文化差异程度小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扩张更容易取得成功。
从本土事务所国际化发展的探索来看,大多是在企业海外投融资集中地区,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执业网络。比如,立信在新加坡建立了分所,在蒙古国发展了合作所;信永中和自2005年开始先后建立了统一品牌,且有控制权的中国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墨尔本、日本东京4家分支机构,2011年3月,正式签约成为普安西提(Praxity)联盟的成员机构;中瑞岳华、天职国际和大信也都在香港地区成立了分所或者联系所等。本土事务所海外扩张取得的一定程度的发展,与他们所选择的合适发展路线分不开。
综上,本土事务所国际化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两类国家和地区,一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比较集中的地区;二是与我国文化差异相对较小、市场进入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具体路线可以是从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到非洲发展中国家,再到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有条件的事务所也可以考虑适时直接进入欧美或者同时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展业务。
(三)国际化方式
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的路径可以分为内向延伸路径、外向发展路径以及两者相结合的双向国际化发展路径。结合本土事务所发展的现状,本文认为较切实可行的是以下三种方式。
1.加入知名国际网络
本土事务所国际化发展初期,可以通过加入知名国际网络的方式实现国际化,利用海外执业的机会积累国际化经验,还可以凭借国际网络知名度以及为成员所提供的专业咨询、培训等服务的机会,较快地了解国际环境,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知名度。这是当前比较可行的方式,也是被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20余家本土事务所加入了国际所的国际网络,并且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倾向于加入排名靠前的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如,中瑞岳华、国富浩华、致同、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分别加入了罗申美(RSM)国际、国富浩华国际(Crowe Horwath International)、均富国际(Grant Thornton International,现中文名称改为致同国际)、德豪(BDO)国际等,成为它们在中国的成员所,并且都得到了迅速成长。
2.与国际所合并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另一种内向化发展路径是与国际“四大”进行合并,借助大品牌来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业务范围,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例如,2001年上海大华会计师事务所与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合并;2005年北京天健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深圳天健信德会计师事务所先后与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合并等。这种国际化方式特别容易出现由于双方合作地位不对等而导致本土事务所消失的情形,上海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在与安永合并之后出现了员工流失、客户数量下降,并最终导致民族品牌丧失。大陆事务所在选择此种合并方式时可借鉴台湾模式,尽可能做到做强做大而不失去“自我”。
3.外向国际化
本土事务所还可以实施外向国际化,采用在境外直接设立分支机构、合并当地事务所使其成为其分支机构、发展当地事务所为其成员所或联系所等方式。这种方式对事务所的要求较高,建议本土事务所在国际化到一定程度之后再采用。目前而言,有条件的事务所可以先在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中国企业投资密集、文化差异小的地区,采用高度介入的模式,通过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在当地发展联系机构或者业务分支实施扩张。合并当地事务所或者发展当地事务所作为其境外分支机构也是比较可行的,但是需要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便于进行后期的整合,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以实现顺利平稳过渡。
值得强调的是,同一家事务所在国际化发展的不同时期或不同区域,可以采用不同的国际化方式。
三、研究结论
目前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程度整体不高,为了适应企业海外扩张速度及质量效益的需求,建议本土事务所正确定位国际化发展战略,基于服务企业“走出去”视角,选择文化差异小、比较优势明显、境外投资密集的区域发展路线,筹划适当的国际化发展方式,在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国际化扩张。
【参考文献】
[1] 韩晓梅,徐玲玲.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的动因、模式和客户发展——以“四大”在中国审计市场上的扩张为例[J].审计研究,2009(4):74-79.
[2] 李志鹏.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的路径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2(11):21-23.
[3] 刘庆红.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模式选择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 曲晓辉,等.中国会计国际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5] 王烨.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化问题研究[J].商业文化,2011(1):120-121.
[6] 徐少卿,王大贤.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特点、问题和金融支持对策[J].金融会计,2012(2):40-44.
[7] 于海云,王则斌.嵌入性视角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初探[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5):48-51.
篇7
人民银行于2013年12月2日公布的《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30条政策措施中对于为促进跨境投资和贸易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的指导,其中部分内容甚至远超市场预期。我们认为央行30条的出台和实施将有力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期待未来几个月陆续公布一系列具体实施细则。
三中全会《决定》中对于推动资本项目开放的表述是“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在目前国内学界、政策部门多次争论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的背景下的“加快”就体现在了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先行先试的央行30条。具体而言,30条中的以下几点明显超预期,并对加速资本项目可兑换意义重大:
居民自由贸易账户(FTAs)与境外账户、境内区外的非居民账户、非居民自由贸易账户(NFTAs)以及其他居民自由贸易账户之间的资金可以自由划转。同一非金融机构主体的自贸区内外账户的经常项下业务、还款、实业投资等可以进行资金划转。此外,FTAs和NFTAs可以进行跨境融资和担保等业务。实际上,相当于认可了自贸区内账户的离岸账户基本特性。条件成熟时,账户内本外币资金可自由兑换貌似远期目标,实际上并没有明显的障碍。在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这一原则的把握上,对非居民自由贸易账户按准入前国民待遇原则享受相关金融服务,也体现了自贸区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要“一线放开”的需要。
30条中除了对试验区企业跨境直接投资的进一步放开,直接向银行办理之外,区内符合条件的个人可以到海外进行包括证券投资在内的各类境外投资。合法所得可以汇出。注册在试验区内的中外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他经济组织都可以从境外融入本外币资金。纳入外债管理。
在自贸区注册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可按规定进入上海的证券期货交易所投资交易。此外,其境外的母公司还可以在境内资本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经过批准,试验区分账核算单元可以在额度管理下进入银行间市场进行拆借和回购交易。这一部分,加上对于区内金融机构和企业从境外所融到的人民币资金不得用于投资有价证券、衍生产品,以及委托贷款的规定,贯彻了“二线管住”的原则。
此外,央行对自贸区外汇管理进行改革和简化,允许上海的银行金融机构直接办理在经常项下及直接投资的人民币结算业务,来推动人民币的跨境使用。
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央行也有所探索,准备将自贸区内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纳入优先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的试点,并拟在区内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存款利率市场化有望先行先试。
当然,从实际操作层面,还有很多未决的细节有待进一步的实施细则公布。
比如,央行30条对于目前的离岸人民币是否按照人民币管理并未提及。“成熟一项、推动一项”,也给了央行充分的主导权。即使在推动过程中发现了新的问题,也有进行调整和修改的空间。
篇8
【关键词】境内外联动;内保外贷;全球授信;资金池
随着海外配置资源和海外并购热潮的掀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去,而在境外设立子公司往往是走出去的第一步。境外子公司通常O立时间较短、资产规模较小,可用于抵质押的有形资产较少,在开展业务时较难直接取得境外银行贷款。在没有贸易背景的情况下,可考虑通过境内外联动的方式,依托境内母公司雄厚的实力,取得境外低成本资金。本文拟介绍常见的几种方式并做简要分析。
一、内保外贷
内保外贷是最常见的方式,具体方案为境内企业向境内银行缴纳保函费用,申请开立融资性保函。不同银行可能要求提供不同比例的保证金,通常由于不同的保证金比例意味着不同的风险敞口,需要不同的收费标准进行风险定价,故融资性保函费率随保证金缴纳比例而下降。境内银行开立融资性保函给境外银行;境外银行在担保金额内为境外公司发放贷款。到期境外公司归还境外银行贷款,境内银行解押境内企业缴纳的保证金。这种方式下境内外银行不要求同属一个银行,只要境外银行认可境内银行的保函即可。
采取这种方式融资时,需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1.境外银行接受境内银行保函的局限性及解决方案
由于国内中小银行国际化程度尚低,国际公信力不足,存在境外银行不接受其融资性保函的可能性。如果境内企业取得了该类境内银行的授信,则可以通过选择一家境外银行认可的(如国有五大商业银行)或其自身境外有分支机构的银行(如招商等大中型股份制银行),同时对该中小银行有授信,这样就可以将企业在中小银行的授信转化为该境内银行的低风险授信,由其开具融资性保函,实现境外银行对境外企业的放款。
2.融资步骤的安排及效率提升方案
鉴于不同银行有不同的授信管理模式,部分银行可以给予综合授信,使用时针对具体贷款用途发放流贷、项目贷或开立融资性保函。为提升融资效率,可提前向银行申请综合授信,取得授信批复,待境外公司有实际资金需求时,即可实现快速放款。据了解,在已经取得综合授信(包括融资性保函)的情况下,放款前只需境外银行对境外公司资金用途进行尽调,该过程约为1-2周,大大缩减了放款周期。由于该方案在授信使用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故一般银行仅对大中型企业提供该类授信,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议价能力。
3.资金用途
原则上除信贷资金不允许投放的领域,内保外贷贷款资金可用于补充境外企业的营运资金、项目投资、公司并购等,一般不允许进行资本市场投资。另外,该种方式下所融资金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回流境内使用。由于是银行信用保函,境内企业担保无需外管局备案。
鉴于目前人民币贬值预期较大,部分企业通过内保外贷境外融得资金后,到期通过境外不还款,境内罚没保证金的方式实现境内资金变相出境,加大了资金外流。近期外管局对多家银行进行了约谈,因此银行目前对该类业务持谨慎态度,一般境外公司有具体资金用途后方可受理授信申请,批复周期约1个月,无具体项目提前取得综合授信的难度明显加大。企业应根据形势做好融资节奏安排。
二、全球授信、切分额度放款
该方式为境内企业向境内银行申请全球授信,取得授信批复后,当境外公司有借款需求时,境内银行将该额度切分至境外分行,由境外分行尽调后对境外公司发放贷款。这种方式下境内外银行同属一家银行。
该方式与方式一相比,凭借的是境内企业的信用而非境内银行的信用,无需境内银行开具保函,依托的是银行境内外分支机构的有效联动。通常是跨国程度较高的大中型商业银行有能力提供该类融资方式,其内部通过双向计分平衡境内外分支机构的利益,实现银行伴随熟悉的中资企业客户走出去、增加业务、扩大收益同时风险可控的战略目的。
目前能够取得该类授信的企业相对较少,一般为知名跨国企业,如海尔、海信等,方可取得全球授信,其全球各地子公司有项目并购等资金需求时,通过境外银行切分额度实现放款。未来随着国内银行的国际化程度提升、中资企业全球化程度提高,征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相信这种方式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三、境内企业境外放款
境外资金亟需资金时,境内企业在资金充沛的情况下,根据汇发[2009]24号文和汇发[2015]13号文,可在外管局核准额度内,以合同约定的金额、利率和期限,为境外公司直接放款。境外放款余额不得超过境内企业(单户)所有者权益的30%,并且不得超过境外公司已办妥相关登记手续的中方协议投资额。境内企业向外管局申请办理境外放款业务,资料齐备后20个工作日内取得批复或不予批复的意见,批复情况下凭境外放款核准文件在外汇指定银行申请开立境外放款专用账户对境外企业放款。
该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境内公司自身的人民币资金或外汇资金,通过人民币购汇或外汇资金池实现对境外放款。但是鉴于境内资金成本高于境外,与其他方式相比无法实现充分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的目的。但是考虑到人民币的长期贬值趋势,在人民币兑换为升值货币(如美元)进行投资的情况下,该方式有助于额外获取汇率收益。但正如前文所述,目前形势下,除非境外投资项目非常符合国家战略投资方向,否则资金出境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境内资金通过跨境人民币资金池出境后购汇使用
境外资金亟需资金时,境内企业在资金充沛的情况下,根据银发[2015]279号文件,境内企业可通过跨境人民币资金池,在核定额度内将境内人民币资金调至境外成员公司,由其购汇后使用。
该方式与方式三区别在于方式三在境内购汇,本方式在境外购汇。企业可根据购汇时点在岸和离岸汇率点差,灵活选择购汇地点。虽然原则上根据银发[2015]279号文件,跨境人民币资金池在核定额度内可实现人民币的自由跨境使用,但鉴于目前的外管形势,资金出境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自贸区分行境外放款
自贸区分行可接受境外公司授信申请,对资金用途及项目开展尽调,批复授信后可直接对境外公司发放贷款。若是基于项目的融资,若项目本身收益率良好、风险可控,则无需境内公司担保增信,若项目存在风险敞口或是基于公司基本面的融资,则由境内公司提供担保进行增信。境内公司提供担保的情况下,需要去外管局备案。
该方式由自贸区分行直接对境外公司放款,可省略境内银行和境外银行联动的步骤。境内公司无需在自贸区开设公司。同时自贸区政策较为灵活,对于并购融资,贷款规模比例上限等可做一定的突破。
综上,当境外公司有资金需求,且凭借自身实力,无法直接取得境外银行借款时,可结合上述多种方式,依托境内公司的实力,寻求恰当的途径满足境外资金需求,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时点国家监管机构对资金进出境的态度,做好依法合规、统筹规划。
篇9
从去年4月1日起,我国施行了新修订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的指导目录》。新的产业政策和目录继续贯彻了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明显加大了对外商投资的开放力度,主要表现在:一是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鼓励外商来华投资。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由186条增加到262条,限制类由112条减少到75条。外商投资农业、交通、能源、原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航空航天等将受到鼓励。从事鼓励类的外商投资项目可享受免征进口设备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政策。二是放宽外商投资的持股比例限制,如取消港口公用码头的中方控股要求。三是开放新的外商投资领域,将原来禁止外商投资的电信和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网首次列为对外开放领域。四是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地域、数量、经营范围持股比例要求和时间表,进一步开放银行、保险、商业、外贸、旅游、电信、运输、会计、审计、法律等服务贸易领域,同时将有关承诺的内容列为附件。五是鼓励外商投资西部地区放宽外商投资西部地区的持股比例和行业限制。六是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将一般工业产品划入允许类,通过竞争促进产业、产品结构升级。
《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为外商和QFII机构的投资方向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使外商投资方向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并有利于保护外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利用外商投资的重要产业导向政策,是指导审批外商投资项目和外商投资企业适用有关政策的依据。规定和目录的对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门人才,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步伐,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将外商投资项目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的外商投资项目,列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不属于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的外商投资项目,为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不列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的外商投资项目如表1所示,今后一段时期鼓励外商投资的领域如表2所示。
表1鼓励类的外商投资项目一览表
附图
资料来源:国务院,《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人民日报》,2002.2.28
表2今后一段时期鼓励外商投资的领域
附图
资料来源: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国研信息,2002.3.13
目前现代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和旅游业吸引外资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交通运输、建筑、律师、会计、咨询医疗卫生、教育等行业的对外开放将稳步扩大,金融、保险、电信、证券领域的种种限制将有步骤地取消。这表明外商投资的领域正在逐步拓宽,服务业已开始成为吸引外资的一个新热点。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将继续统一和规范外商投资服务领域的市场准入制度。
二、QFII机构会青睐哪些产业领域
1.上证180指数成份股将会成为QFII机构一个理想的投资对象
合格境外投资者进入国内八股市场后,将会青睐哪些产业领域呢?根据当年台湾地区实施QFII制度的经验,外国投资者可能只会对一小部分成长性良好、公司治理水平较高、运作规范的股票感兴趣。2001年底,韩国股市中QFII机构的持股数量仅占14.7%,而其流通市值则占到36.6%,说明QFII机构对大盘蓝筹股比较看好。对此,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应当关注三类股票,即带B股、H股的A股上市公司,“道中88”成份股,优势产业股和行业龙头股。由于QFII机构在世界其他新兴市场上,其投资对象偏爱于流动性好、业绩突出的蓝筹股,对于注重资产安全性的养老基金、保险基金来说,尤为如此。可见,那些流动性好、以蓝筹股为主体的上证180指数成份股将会成为QFII机构一个理想的投资对象,其中低市盈率蓝筹股和中低市盈率绩优成长股对QFII机构将极具吸引力,例如中国联通、招商银行、宝钢股份和中国石化等。近日上海证券研发中心采用逐步淘汰法来精选上证180指数成份股中的低市盈率绩优蓝筹股和中低市盈率绩优成长股,并结合QFII机构可能青睐的行业和个股,构造了一组QFII机构可能重点关注的“上证180指数成份股优化投资组合”(如表3所示)。从行业分布来看,《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为QFII的境内证券投资提供了明确的产业政策导向,可以相信,鼓励外商投资的产业领域将会成为QFII的关注重点,同时也会成为市场中长期的投资热点。
2.瑞银华宅建议外国投资者锁定四类中国公司
瑞银华宝建议,现在外国投资者应重点研究四类中国公司:一是自然垄断领域的上市公司,如机场、港口、高速公路和广电类公司;二是有中国特色的公司,如五粮液、古井贡等酒类公司以及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纺织品公司;第三是诸如TCL、青岛啤酒、联想等民族品牌公司;第四是资源类公司,包括煤矿、铁矿和旅游资源等,如黄山旅游等公司。这表明QFII制度正式实施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会重点关注和青睐上述四类中国价值型公司。换言之,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可能涉足的对象会从这四类中国公司中进行选择。目前瑞银华宝已锁定60家国内上市公司作为重点研究目标。
表3QFII机构可能重点关注的上证180指数成份股优化投资组合
附图
资料来源:周侃、郑伟刚,《构造上证180指数成份股优化投资组合》,《中国证券报》,2002.12.11
无独有偶,香港中国成长投资基金认为,理性投资者的投资是很谨慎的,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寻找有稳定现金流和长期盈利能力的优秀上市公司。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批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将会脱颖而出,这些企业在今后20年内仍有极大可能成为行业龙头。外国投资者进入国内股市后,将会寻找在不同行业里能长期存活下来、并且有较高的成功确定性的企业。海外中国基金的投资理念由此可见一斑。里昂证券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盂怡也表示了比较相近的看法,他们注重长期投资,会选择那些资产质量优良、项目前景较好、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上市公司。所罗门.史密斯.巴尼公司亚太区EMA部副总裁黄益平则认为,外资比较感兴趣的股票包括流动性较好、市值较大、价格相对合理、并有一定投资回报的股票,此外对公司治理结构也有一定的要求。当然,市盈率的高低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指标。同时根据该公司的调查,大约有70%~80%的海外投资者对国内证券市场表示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他们倾向于相对长期的投资,而不是短线交易。
3.政府部门为QFII机构的投资再次指明了产业政策导向
去年12月4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石广生在“中国:资本之年”论坛上表示,我国在吸收外资规模稳步扩大的同时,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的重点已从一般制造业发展到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也取得积极进展。我国将鼓励外商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和配套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我国将继续鼓励外资企业引进、开发和创新技术,促进外商投资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进一步促进外商到中西部地区投资。这为QFII机构的投资再次指明了产业政策导向,意味着QFII机构进入国内A股市场后,将会重点关注和看中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及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等领域中成长性较高的优质上市公司,并将涉足中西部地区的资源类上市公司。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预测,2003年我国利用外资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速但地区间的差别较大。
三、QFII制度效应的显现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作用过程
1.QFII机构真正开始在国内证券市场投资尚需时日
去年12月2日是QFII制度正式实施后,监管部门受理境外投资者申请的首个工作日。一批中资、外资商业银行纷纷向有关部门递交了QFII托管银行的申请,一些外资投行则提交了QFII非正式的申请方案。根据《办法》规定的相关程序,只有等托管人资格申请批复以后,境外投资者申请人才可以通过其分别向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局提交QFII资格和投资额度的申请书。这意味着境外投资者在提交QFII资格申请前必须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包括选择有QFII托管行资格的境内商业银行作为托管人,选择境内证券公司作为其境内证券交易的人,签订有关合同(例如,与托管行签订托管协议,与一家境内证券公司签订证券交易协议等)。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局的审批时间分别为15个工作日。
《办法》要求,境内商业银行取得托管人资格,必须经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局审批,但没有对这三家管理机构的审批时间作出具体的规定。根据有关规定,中资商业银行需直接向人行总行递交申请,外资商业银行境内分行则需向注册地的人行分行递交申请,再由分行汇总后报人行总行。根据近日人行出台的《通知》的规定,商业银行的申请经人行批准后,持批文到中国证监会申请QFII托管人资格。假定其审批时间也分别是15个工作日。考虑到目前有关商业银行的托管人资格正在审批之中,加上春节交易所休假等因素,据此推算,首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诞生最快也要等到今年2、3月份。也就是说,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真正开始在国内证券市场投资,还需要时日。日前,经人民银行批准,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等获得首批QFII托管业务资格。
2.有必要对现行的QFII政策不断改进,以更加符合市场的实际情况
此外,近日出台的QFII政策与国际投资者的实际想法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待完善。目前监管层正在积极听取市场各方对于刚推出的QFII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监管层会对现行的QFII政策进行修订和补充,并制定相应配套的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以增强其可操作性。此外,随着QFII制度的正式实施,在实践中还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需要对QFII政策作出调整和改进,以更加符合市场的实际情况,便于QFII制度的顺利实施和推进。当然,QFII制度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个新生事物,市场对此有一个从认识、了解到接受的过程,同样监管层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增强监管能力和提高监管效率的过程,这些都需要时间的磨砺。
3.完善指数产品市场,尽快推出股指期货可以使QFII机构增进对A股市场的了解
为了增强对QFII机构的吸引力,首先就要使他们逐步加深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认识和了解。由于目前国际上很多著名的指数颁布商没有将中国A股纳入进去,因此很多外国投资者对中国A股市场不是很了解。监管层可以考虑尽快将中国A股纳入到诸如摩根斯坦利、富时等全球性指数中,这将有利于使境外机构投资者逐步提高对中国A股市场的兴趣,增进对A股市场的了解。海外的一些指数基金出于跟踪指数的需要,也将了解中国A股市场,选择投资于中国的股票。如果未来摩根斯坦利资本国际调高其亚洲指数中中国股票的比例,按照目前QFII可投资的上限以及中国A股的市值来推算,中国股票在其亚洲指数中的比重将有可能从目前的4.9%大幅提高至近17%。此外,根据QFII机构进入新兴市场的经验,资金的安全性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避险工具的完善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境外机构投资者的信心,特别是对于那些海外基金经理来说,对冲工具的缺乏将会影响海外基金经理的投资操作。因此,完善指数产品市场,尽快推出股指期货,将是增强境外机构投资者信心的重要举措。
4.估计要到实施QFII三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后,其制度效应才会逐步显现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实行QFII制度可以增加我国证券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但短期内它还不会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什么重大影响,估计要到实施QFII三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后,其制度效应才会逐步显现出来,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作用过程。仅靠一两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试点进入国内证券市场,其带来的影响将十分有限。只有等到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气候,才能真正地促使国内证券市场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例如,1991年1月2日台湾正式实施QFII制度,向外国投资者开放,但是直到开放后的第三年,外资才大规模地介入台湾证券市场。
5.QFII制度的成功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当循序渐进,兴利除弊
QFII制度的成功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相关的制度环境和监管环境,循序渐进,兴利除弊,以充分发挥QFII制度应有的积极作用。从印度、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实施QFII制度的经验来看,QFII作为证券市场开放进程中一种有效的过渡性制度安排,一般长达十年以上,无论是资格条件、机构种类还是持股比例、投资额度都无一例外的有一个逐步放开的动态过程,具有明显的持久性。前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在深交所举办的QFII研讨会上也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要对十三亿人负责,所以启动QFII的第一步要迈得慎重一点,实践一段时间后再寻求更平衡的做法,走稳之后才可顺利迈出第二步、第三步,尽量减少和控制发展中的风险以及改革中可能伴随的问题。
因此,根据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监管能力以及加入WTO的有关承诺,我国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将会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稳妥,有序地向前推进。实施QFII制度也许只是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中的一小步,可能却是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中的一大步。QFII制度的试点关键是要建立一种有限度的市场开放机制,在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今后我国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将会迈出更大的步伐,其对外开放度将不断提高。
四、券商如何把握实施QFII制度带来的商机
实施QFII制度将给国内证券公司带来难得的发展商机。目前,国内券商与境外相关机构的合作项目主要包括提供研究咨询服务、战略并购服务等。可以预计,在推行QFII制度以后,国内券商与境外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合作前景将更加广阔,合作空间更加巨大。可以这么说,如果国内券商不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其业务结构,就有可能会因为不能顺应QFII制度的需要、错失拓展业务空间的良机。
那么,实施QFII制度会给国内券商带来哪些业务机会呢?要理解这一点,还得仔细研读《办法》的条文以及相关配套的实施细则。《办法》第三条规定:合格投资者应当委托境内商业银行作为托管入托管资产,委托境内证券公司办理在境内的证券交易活动。第十九条规定:合格投资者可以委托在境内设立的证券公司,进行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每个合格投资者只能委托一个投资机构。这意味着,境内证券公司(包括中资券商和外资券商在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不仅可以为QFII机构办理经纪业务,而且可以从事面对QFII机构的受托资产管理业务,预示着今后国内券商将获得更多的业务机会,业务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在QFII经纪业务方面,由于合格投资者不具备交易所A股会员资格,它们投资于A股市场必须通过国内券商来进行,因此,通过合格投资者的证券投资业务,可以为国内券商开辟新的经纪业务渠道,进一步扩大经纪业务规模。国内券商为QFII机构办理经纪业务,无疑会增加交易佣金收入,有利于为券商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样,从事面对QFII机构的受托资产管理业务,可以为国内券商发掘新的客户源——外资机构客户,有利于壮大客户群体,逐步拓展受托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空间。在境外证券资产管理业务方面,目前国内券商中只有华夏证券一家起步较早,其管理斯堪的亚选择基金已有五年多的时间,还受托管理世界第二大保险公司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在中国B股和H股市场的1000万美元投资。
面对实施QFII制度带来的发展商机,国内券商如何才能有效把握呢?我们认为,把握商机的关键在于:(1)对内进行业务资源的重新整合,就是变革经营理念,进一步加强研究咨询工作,增加研究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调整和优化业务结构。(2)对外加大宣传推介的力度,就是券商在提高自身内在素质的前提下,应当走出去,善于营销自己,逐步扩大自身的声誉和知名度,使合格投资者认识和了解自己,以便与他们商谈合作。
众所周知,券商的主要职能之一具体体现在二级市场上开展证券投资咨询业务,为广大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信息支持。券商在二级市场上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两类服务平台,即技术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
1.技术服务平台即向客户提供快捷、安全的证券买卖交易服务,追求的是安全和速度,这种服务是无差别的。技术服务平台由业务管理总部、信息技术部和电子商务部来提供,其中业务管理总部负责制定经纪业务和受托资产管理业务方面的规则,并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信息技术部负责提供技术支持;电子商务部负责提供网上交易平台。
篇10
新世纪的第一年,中国的全球化进程有了关键性的进步。7 月13 日,北京时间22:00,2008 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 次全会中揭晓。当萨马兰奇说出“Beijing”,中国人开始狂欢。
9 月6 日至9 日,APEC 财政部长会议在苏州召开。APEC 财长会议以及财长会议框架下实施的若干倡议活动,对促进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加强区域内经济技术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11 月10 日,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通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决定,国人再次欢欣。
5 月10 日,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在美国檀香山举行的中国经济研讨会上指出,一个拥有13 亿人口的、巨大的、开放的市场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5 月17 日,中国政府15 亿美元等值欧洲债券发行签字议式在伦敦举行,这开创了当时发行规模之最。
6 月7 日,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境外会计师事务所执行金融类上市公司审计业务临时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银行证券保险行业上市公司应同时聘请中外各家会计师事务所分别提供会计报表审计服务。6 月25 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管理委员会正式任命了准则咨询委员会49 名成员,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冯淑萍作为亚洲代表名列其中。
11月20 日,财政部决定取消七项涉及企业资产与财务的行政审批事项,如审批投资单位境外投资经营情况的年度财务报告等,财政部将通过建立企业内部议事规则等措施,规范和约束企业的资产财务行为……
另一种变化在财政内部展开。项怀诚在7 月27 日闭幕的全国财政工作座谈会上,特别强调了全国财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更好地改进工作作风问题,并提出了四点要求:第一,实事求是,不做假账;第二,求进步,促发展;第三,学习新知识,开创新局面;第四,狠抓落实。11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了项怀诚的《切实加强财政工作作风建设》一文。
财政改革的动作喜人。2001 年,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的要求,以“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为原则,进行了1994年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税制调整与改革。2001 年,实施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财政部在1998 年开始全面系统地研究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适合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资金集中收付制度,于2001年起在中央实施改革试点。12 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意见的通知》,以综合预算编制为出发点,以预算外资金管理为重点和难点,以强调收支脱钩为中心,以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为保障,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的步骤与相关措施。
- 上一篇:手机银行业务发展
- 下一篇: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概念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